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集汉晋以来职官制度之大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的朝代是( )

A.隋B.唐

C.宋D.明

2.唐代主管官员的考课的是( )

A.尚书令B.枢密院

c.吏部D.礼部

3.唐中晚期后,成为与政事堂并列并在权力上超过政事堂的新机构是( )

A.尚书省B.枢密院

C.翰林院D.中书省

4.唐中期后,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 )制作的方式

A.尚书令B.门下侍郎

c.中书侍郎D.中书舍人

5.唐九寺五监中与刑部职掌相关的是( )

A.卫尉寺B.太仆寺

c.大理寺D.宗正寺

6.唐代设置了作为监察区的( )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A.道B.州

C.路D.行省

7.唐代的刺史是()

A.中央派出的监察官B.郡县长官

c.州的长官D.道的长官

8.唐中期以后,周边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起小王国,其中基本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制而略有改动的是( )

A.突厥B.回纥

C.南诏D.渤海

9.我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形成于( )

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10.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用黄麻纸书写的诏书称( )

A.册书B.制书

C.敕D.诰

11.唐代的行政执行已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有严格的法规上的规定,其中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是( )

A.律B.令

C.格D.式、

12.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机关互通信息的文书称( )

A.符B.刺

C.移D.关

13.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途径是( )

A.荐举 B.征辟

C.进入幕府D.科举

14.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 )

A.西汉B.东汉

c.隋朝D.唐朝

15.《唐六典》规定选士权属于( )

A.户部B.吏部

c.工部D.礼部

16.唐代御史台下没有设立的机构是( )

A.贡院B.台院

B.殿院D.察院

17.隋唐时期,主管文教事务的机构是( )

A.光禄寺B.太常寺

C.少府监D.国子监

18.唐代地方行政的中坚是( )

A.州B.府

C.郡D.道

19.隋代规定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的品级是( )

A.五品以上B.六品以上

C.七品以上D.八品以上

20、唐代科举中由武则天增设的考试程序是( )

A.武举B.州试

C.会试D.省试

21.唐代科举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是( )

A.制科B.常科

B.荐举D.察举

22.流外入流是指在各级政府机构办事的吏员人仕的一种方式,吏员的品级在( ) A.九品以下B.八品以下

C.七品以下D.六品以下

23.形成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的朝代是( )

A.秦汉B.隋唐

C. 宋

D.明

24.唐代由中书舍人所制诏书称为( )‘

A.内制B.外制

C.中书制D.舍人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标准有()

A.身(体貌丰伟) B.言(言辞大方) c.书(书法工整) D.血(血统高贵) E.判(判词通顺)

2.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有()

A.科举B.门荫C.行伍D.流外人流E.进入幕府

3.隋代中央监察机构有

A.御史台B.肃政台C.谒者台D.宪台E.司隶台

4.三司会审的三司是()

A.吏部B.刑部c.大理寺D.太常寺E.御史台

5.唐代决策文书的种类有()

A.册书B.制书C.敕D.律E.令

6.唐代行政运行的规范性规定形式有()

A.律B.令C,格D.式E.关

7.唐代依汉代西域都护之例,所设的都护府有()

A.安西B.安北C.单于D.安东E.安南

8.唐中期以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小王国实行可汗制的有()

A.突厥B.南诏C.吐番D.回纥E.东方渤海

9.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对口指挥尚书六部的机构有( )

A.吏房B.枢机房C.兵房D.户房E.刑房

10.在唐的九寺五监中,与礼部职掌相关的有( )

A.宗正寺B.太常寺C.光禄寺D.鸿胪寺E.国子监

11.隋唐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行政管理机关有( )

A.都护府B.羁縻州C.羁縻府D.属国E.侨州

12.唐代科举中进士科考试内容有( )

A.贴经B.诗赋C.时务策D.经义E.明经

13.唐代御史台下设( )

A.台院B.殿院C.察院D.法院E.谏院

14.唐代科举中常科考生的来源有( )

A.生徒B.乡贡C.举人D.舍人E.官人

三、名词解释

1.科举制

2.政事堂

3.节度使

4.羁縻府州

5.翰林院

四、简答题

1.简述六部与九寺五监之间既分工又制衡的关系。

2.简述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内容。

3.简述唐代御史台三院名称及其职能。

4.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的政事堂在体制上有何不同? 5.隋文帝对中央行政体制作了哪些调整?

五、论述题

1.试析唐代的差遣任职法。

2.试析隋唐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C 6.A 7.C 8.D 9.B 10.B 11.C 12.C 13.D 14.C 15.D 16.A 17.D 18.A 19.A 20、A 21.A 22.A 23.B 24.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DE 3.ACE 4.BCE 5.ABC 6.ABCD 7.ABCDE 8.AD 9.ABCDE 10.ABCDE 11.ABCD 12.ABC 13.ABC 14.AB

三、名词解释

1.科举制: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年闾正式开科取士,从此确立科举制度。科举本意指分科举拔人才,士人可不必经过荐举而直接报名参加考试,由国家择优录取。唐代科举包括常课和制课两大类。常科每年分科举行一次,科目有50余种,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制科不定期举行。科举考试一般经过两道考试程序,先是州考,再是礼部主持的省试,武则天时又加上殿试。唐代待选士人只要通过了科举考试,也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科举制度自正式确立后,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选官制度中的主要内容。

2.政事堂:是宰相议事之所。唐太宗为压抑尚书省地位,将宰相议事场所迁往门下省,并改为此名,后又迁往中书省。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唐中晚期后,枢密院权力上升,政事堂成为奉行机构。

3.节度使:最初为边区的军事长官,职权以领军为主,并无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也无固定辖区。安史之乱后,战火延及内地,地方政务依仗军权而推行,节度使遂掌握地方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节度使职位或传子世袭,或委部下充任,中央政府无权过问。节度使仅设于边地以及内地重要州郡,并未在全国普遍设置。节度使导致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4.羁縻府州:是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皆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受边境都督和各都护府的统领。

5.翰林院:唐高宗之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学士的设置,皇帝选择一些有文才的人让他们参与政事。武则天时,新的秘书人员移至宫中,直接承命奏复。到唐玄宗时,设置“翰林待诏”,后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翰林学士享有制诏权,使中书门下成为奉行内制的执行机构。

四、简答题

1.隋唐中央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寺、监为辅,形成相互平行,既有分工,又有制衡的行政职能部门体系。从分工上看,六部执掌政令,九寺五监分掌具体事务,两者之间形成总领和具体分管的关系。从制衡上看,六部与诸寺、监形成双层制约关系。六部执

掌政令而不管具体事务,而具体管理各项事务者又无政令之权,形成一层制约关系。具体分管各项事务的诸寺、监要接受六部的指导和监督,但诸寺、监长官也可以直接听从皇帝的指示,在对六部指令有不同看法时,可直接上奏请示皇帝,形成又一层制约关系。

2.中央集权管理体制要求地方集权于中央,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在中国古代,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是逐步实现的,隋唐时期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前代制度进行了调整,首先,是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隋唐之初将原地方管理中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县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道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其次,削弱地方政府的行政自主权,废除了地方官自辟属吏的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一律收归中央。这一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自主权则大为缩小。

3.唐代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台院是御史台办公机构,设侍御史六人,掌纠弹百官,地位十分显赫。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朝仪纠察,即纠察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维护朝仪秩序和尊严。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人,其职掌为分察和分巡两项。

4.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政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屠宰相位。这些宰相均上午在朝堂议政,下午回本署办公。中书门下政事堂则不同,凡挂“同三品”或“同平章事”者均为专职宰相,不再在议政之后回本署办公。其次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公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第三,中书门下体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与集中两种倾向。

5.首先,确立三公官不兼政府职务的原则。隋文帝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将三公仅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并尽量不以公官授人。这从体制上根除了旧体制的残余,为新体制的运行提供了保障。其次,确立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隋文帝将魏晋以来的三省分工体制确立下来,并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以尚书省总署诸省为“政本之地”。这就将魏晋以来的新体制定型,奠定了隋唐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构架。

五、论述题

1.使职差遣是唐代一种特殊的任职法。唐代任命某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差遣。被差遣者如果是职事官,事毕即回原任。大致说来,差遣可归结为“置使”和“检校”两大类。置使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国家常有之事务,但又不适宜设专官加以管理。二是为某专门事项临时委任负责人。置使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政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以增强其机动应变能力。“检校”本是检查校阅之意。所谓检校官是在名义上不授某官职,而在实际上让其管理某官职应负责的实际事务。这类差遣职是在原有行政管理体制内采取一些非正常的临时性措施,通过这种方式皇帝达到插手具体事务、集权于一身的目的。这种官吏任用方法具有两面性:它既是皇帝为控制政权,直接插手国家庶务的一种手段,造成国家庶务管理的随意性;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也要求统治者用临时置使、随事订补的办法,在保证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增加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应变能力。使职差遣正是在不改变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对原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总之,差遣是皇帝针

对临时性任务所拥有的非程序任官的权力,这种任官方式既有为事择人的优点,也有破坏制度的弊端。

2.隋唐时期,行政监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三台在监督对象上有明确的分工。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负责巡行郡县,司隶台则监察京畿郡县。唐代将隋代的三台职掌合而为一设御史台。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台院是御史台办公机构,设侍御史六人,掌纠弹百官:地位十分显赫。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朝仪纠察,即纠察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维护朝仪秩序和尊严。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人,其职掌为分察和分巡两项。

二是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监察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或由御史台主官委派,完全不受吏部的支配,以保证监察机构的活动不受行政机构的非法干预。

三是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称为分察。监察御史奉旨按道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为分巡。这两项制度为后世承袭和发展。

四是参与司法审判。隋唐中央司法机关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组成,重大案件由三司会审,这一制度也为后世所承袭和发展。

五是各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察院监察御史分巡州郡是中央对地方实施行政监察的主要手段。此外,为更加广泛地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唐太宗以后分全国为十道设监察区。安史之乱后,这种监察形式实际上不复存在,但各藩镇节度使、观察使及其幕府中带御史者,也有监察权。

总之,唐代行政监察在制度上取得很大成就,监察制度日趋完备,监察范围广泛,监察内容具体,监察方式多样,监察工作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较前代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简述唐代行政决策制度:

唐代行政决策的形式多样,具有群体决策的特点。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大臣廷议。这类会议参加者较多,形式灵活,可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两种方式。唐代皇帝每日在宣政殿或含元殿会见五品以上职事官或品秩稍低的监察官及秘书省官员,参加者可向皇帝面陈自己的工作,请求协助或领受新的指示,也可对其他事务的处理提出自己的建议。二是宰相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的会议。这类会议的参加者比较少。一般在朝会结束后,宰相或相关人员留下来与皇帝就朝会中讨论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成为皇帝与宰相之间进行政务沟通的重要形式。这种会议往往能够对日常政务及时形成意向性的决策意见,对于皇帝的最后决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以上所述各种决策会议形式,都属于行政决策的辅助手段。在君主专制的条件下,究竟能否形成决策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个人的意见。因此,从实质上看,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君主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则是皇帝在行政决策中掌握着的最后的决断权。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单元检测题及答案3452614

七年级生物(下)第四章试卷 (内容: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满分100分) 分,请将唯一正确的一个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分,共45一、选择题:(每题1.51、血液的组成是(C) A、血浆、血小板 B、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血浆、血细胞 D、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水 2、下列哪一组中含有血浆中不应该有的物质( A ) A.水、酶、无机盐、血小板 B.维生素、葡萄糖、激素 C.氨基酸、二氧化碳、血浆蛋白 D.氧、尿素、磷脂 3、下列关于白细胞主要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对人体起防御、保护作用 B、运输养料和氧气 C、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D、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4、当体表某处受伤轻微出血时,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血液成分是(D ) A血浆B白细胞C红细胞D血小板 5、动脉血呈红色,主要因为它含较多的( B ) A.红细胞 B.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C.养料 D.二氧化碳 6、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在同一视野中所见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B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7、下列细胞中能吞噬病菌的是( C ) A.红细胞 B.脂肪细胞 C.白细胞 D.精细胞 8、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C ) A.红细胞和白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红细胞 D.血细胞和红细胞 9、动脉是指(C) A、运送含二氧化碳等废物多的血液的血管 B、输送含氧和营养物质多的血液的血管 C、将血液从心脏运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 D、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运输回心脏的血管 10、某战士在抢险时下肢受伤,伤及静脉,血液连续不断从伤口流出。此时应该(A) A、压迫伤口近心端一侧的血管 B、压迫伤口远心端一侧的血管 C、只用“创可贴”处理伤口即可 D、只用“红药水”处理伤口即可 11、日常生活中应关爱老年人。张大娘最近经常头昏,经医生测定,她的血压是19/14千帕(健康成人血压正常值为:12~18.7/8~12千帕)。据此数据分析,张大娘可能患有( A ) A.高血压 B.低血压 C.贫血 D.坏血病 12、体内静脉血和动脉血形成的场所分别是(A) A、组织间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 B、肺泡壁毛细血管、组织间毛细血管 C、静脉管内、动脉管内 D、动脉管内、静脉管内 13、下列有关血管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A) A、主动脉、肺静脉 B、主动脉、肺动脉 C、肺动脉、主动脉 D、肺动脉、肺静脉 )D、在血液循环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场所是(14. D、肺泡外的毛细血管C、肺动脉A、肺静脉B、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 )15、心脏的壁由厚到薄的排序,依次是(A B、由心室、左心室、心房A、左心室、右心室、心房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 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诗歌 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 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 3.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4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 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

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 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

第四章 单元测试题(二)

第四章 单元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 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在阻力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大的不容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B .质量相同的物体惯性相同 C .推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比保持这个物体匀速运动时所需的力大,所以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D .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举重容易,所以同一物体 2.一个人站在封闭的升降机中。某段时间内这个人发现他处于超重状态,则在这段时间内( ) A .他只能判断出升降机的加速度方向 B .他只能判断出升降机的速度方向 C .他既可以判断出升降机的加速度方向,也能判断出升降机的速度方向 D .他既不能判断出升降机的加速度方向,也不能判断出升降机的速度方向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物体只对别的物体施力而本身不受力 B.牛顿第三定律对各种性质的力都适用 C.当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做加速运动时,牛顿第三定律不适用 D.当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没有直接接触时,牛顿第三定律也适用 4. 如图1所示,物体M 位于升降机内的斜面上,升降机在上升的过程中,M 与斜面保持相对静止,突然悬挂升降机的绳子P 断裂,升降机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 ) A.M 处于失重状态,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M 处于失重状态,对斜面没有力的作用 C.M 处于失重状态,它相对于斜面将有滑动 D .M 不处于失重状态,它受力情况与断裂前相比没有发生变化 5.如图2甲所示,小车上固定着硬质支架,杆的端点固定着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关于小车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图1

是(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由F 1变化至F 4)( ) A .小车可能向左做加速度增大的运动 B .小车由静止开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C .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 D .小车的加速度越来越小 6.如图3所示,圆柱形的仓库内有三块长度不同的滑板ao 、bo,co ,其下端都固定于底部圆心O ,而上端则搁在仓库侧壁上,三块滑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是30O 、45O 、60O 。若有三个小孩同时从a 、b 、c 处开始下滑 (忽略阻力),则( ) A .a 处小孩最后到0点 B .b 处小孩最后到0点 C .c 处小孩最先到0点 D .a 、C 处小孩同时到0点 7.如图4所示,ab 、cd 是竖直平面内两根固定的细杆,a 、b 、c 、d 位于同一圆周上,圆周半径为R ,b 点为圆周的最低点,c 点为圆周的最高点。现有两个小滑环A 、B 分别从a 、c 处由静止释放,滑环A 经时间t 1从a 点到达b 点,滑环B 经时间t 2从c 点到达d 点;另有一小球C 从c 点自由下落,到达b 点时间为t 3,不计一切阻力与摩擦,且A 、B 、C 都可视为质点,则t 1、t 2、t 3的大 小关系为( ) A .t 1=t 2=t 3 B .t 1=t 2>t 3 C .t 2>t 1>t 3 D .A 、B 、C 三物体的质量未知,因此无法比较 8.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质量可忽略不计的定滑轮,绳的一端系一质量M=15kg 的重物,重物静止于地面上,有一质量m=10kg 的猴子,从绳 子的另一端沿绳向上爬,如图5所示,不计滑轮摩擦,在重物不离开地 面条件下,猴子向上爬的最大加速度为(g=10m /s 2)( ) A. 25 m /s 2 B. 5 m /s 2 C. 10 m /s 2 D. 15 m /s 2 9.如图6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圆环套在一根固定的水平长直杆上、环与杆 图3 图5 图2 c a R 图4

隋唐五代史教案增补

隋唐五代史专题教案 隋唐五代史课程的主要问题 1、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包括书名、作者、性质,应了解 10种以上); 2、对唐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认识; 3、秦汉——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地理格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4、南北朝-唐-宋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关于“贵族社会论”和“唐 宋变革论”的认识; 4、唐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科举制度、实行情况及其社会 影响; 5、隋唐五代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解释:所谓“中央革命”和“地方革 命”; 6、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经济制度变革和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7、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兴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8、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演变 要求至少认真阅读一部隋唐五代史著作和若干篇论文,并作简要评论。 第一讲:隋唐五代社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基础(2学时) 重点问题: 1、隋唐五代时期的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1)竺可桢、满志敏、蓝勇、刘昭民等人的成果和观点;

2)继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之后,隋代至唐初处于温暖湿润期,气候与现代大体相当; 3)气候转向温暖湿润有利于农牧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物质生活与政治状态; 4)补充介绍历史上亚欧大陆农耕和游牧两个世界的互动关系,以及气候变迁在其中所发挥的显著作用; 5)讲述历史上周期的气候冷暖变迁与社会变动之间的相关性。 2、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基本面貌 1)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植被、水文和土壤情况);隋唐与当代北方生态面貌之比较; 2)“黄河安流”:安流的原因,对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A、六朝以来长江中下游环境的变迁; B、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初步开发、或几乎未被开发的状态(可以“瘴气”为例深入说明); C、补充说明自上古以来汉族社会对南方认识的逐渐扩展和深入; D、汉族南迁与南方地区的汉化过程; E、中国历史空间格局的变化——由黄河轴心时代向黄河长江双轴时代的转变。 3、隋唐五代的人口及其分布格局的变化 1)隋朝人口:4600万;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2——隋唐五代文学 教案 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诗歌群峰中的珠穆朗玛。唐诗以其所表现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以及精妙绝伦的艺术风采,被后人称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2、诗歌之外,散文、传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也是在唐代产生的。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 2、经济力量雄厚,国威大振,民气高扬,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精神食粮。胸怀开阔,气度恢弘,精神昂扬。 3、统治者实行文化兼容政策。 4、科举考试重文采,试诗赋。 5、皇帝身体力行,使有唐一代诗歌创作蔚然成风。 三、唐诗的发展轨迹 1、初唐:准备期; 2、盛唐:繁荣期; 3、中唐:巨变期; 4、晚唐:退潮期。 第二节初唐前期诗歌 一,宫廷唱和与“上官体” 初唐前五十年间的著名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的。诗坛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着帝王的众多重臣和文人学士。他们的诗歌,即多为应制及奉和之作。其中除少数抒发政治情怀和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昂扬和刚健的风貌以外,大量的是歌功颂德与点缀生平之作。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征是“以绮错婉媚为本”,有“上官体”之称。 二,王绩 王绩为人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他的诗文作品常常是以嬉笑怒骂之笔,寄托不平之气,以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艺术风格带有疏野淡朴、自然清新的特征。《野望》是他的代表之作。

第三节初唐后期诗歌 一,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虽然他们的创作活动都是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但王、杨与卢、骆其实是两类不完全相同的诗人。卢、骆比王、杨年长十馀岁,他们的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其中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言律诗。他们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在狱咏蝉》等,都是优秀之作。 二,杜审言和沈、宋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在初唐诗坛上颇有诗名,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从他今存的诗歌来看,大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其诗笔力雄健,形象鲜明,能够将精湛的艺术构思寓于严整的格律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是杜审言今存诗中的佳作。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尽管他们在朝为官时期的创作不脱宫廷旧习,但他们在被贬流放期间的作品,如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等,都是写景言情的佳作。然而他们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使得律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得以定型化。 三,陈子昂 陈子昂对于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批评齐梁诗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二是以他的创作实践,如三十八首《感遇》等诗作,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和高亢的歌喉,开启了盛唐之音。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第四节、初唐诗人在六个方面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1、确定了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文学发展方向。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试题第四章单元检测卷

单元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和是85°,则这个三角形是( ) 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5,5,10 B.4,5,6 C.4,4,4 D.3,4,5 3.如图,BC⊥AE于点C,CD∥AB,∠DCB=40°,则∠A的度数是( ) A.70° B.60° C.50° D.40° 第3题图第4题图 4.如图,△ABC≌△DEF,若∠A=50°,∠C=30°,则∠E的度数为( ) A.30° B.50° C.60° D.100° 5.如果某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7,第三边的长为偶数,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可以是( ) A.10 B.11 C.16 D.26 6.如图,已知∠ABC=∠BAD,添加下列条件还不能判定△ABC≌△BAD的是( ) A.AC=BD B.∠CAB=∠DBA C.∠C=∠D D.BC=AD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则∠1与∠2的和为( ) A.45° B.60° C.90° D.100° 8.如图,两棵大树间相距13m,小华从点B沿BC走向点C,行走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E,此时他仰望两棵大树的顶点A和D,两条视线的夹角正好为90°,且EA=ED.已知大树AB的高为5m,小华行走的速度为1m/s,则小华走的时间是( ) A.13s B.8s C.6s D.5s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如图,在△ABC 和△BDE 中,点C 在BD 上,边AC 交边BE 于点F ,若AC =BD ,AB =ED ,BC =BE ,则∠ACB 等于( ) A .∠ED B B .∠BED C.∠AFB D .2∠ABF 12 10.如图,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AD ⊥BC 于点D ,点F 为BC 的中点,若∠BAC =104°,∠C =40°,则有下列结论:①∠BAE =52°;②∠DAE =2°;③EF =ED ;④S △ABF =S △ABC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12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人字架、起重机的底座,输电线路支架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采用三角形结构,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__________. 12.如图,AD 是△ABC 的一条中线,若BC =10,则BD =________. 13.若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差为20°,则这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 14.如图,AB ∥CD ,AD 与BC 交于点E .若∠B =35°,∠D =45°,则∠AEC = ________°.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1=∠2,∠3=∠4.若AB =6cm ,AD =8cm ,则CD =________cm. 16.如图,在△ABC 中,∠B =30°,∠C =70°,AD 平分∠BAC ,交BC 于F , DE ⊥BC 于E ,则∠D =________°.

第四章 魏晋至隋唐五代

第四章魏晋至隋唐五代的语言研究 第一节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魏晋以后音韵研究兴盛的原因 二反切的产生 反切是我国古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两个汉字来拼读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两字连用,大概始于唐宋间。陆德明、张守节认为反切创自孙炎。孙炎三国时人,出生于东汉末年。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曹魏以后才得以推广。 关于反切起源,有外来和土生两派意见。外来派认为出自西域,土生派则认为古代的合音字即反切之始。 反切产生的原因当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去分析。 反切创立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四声的发现 古人对汉语声调是有所察觉的。 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虽然是周颙、沈约等人确定的。 四声的建立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声类》和南北朝韵书 第二节颜之推的语言文字研究 一颜之推简介 二颜之推的方言研究 三颜之推的文字训诂研究 第三节《切韵》和唐代韵书 一陆法言的《切韵》 1 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切韵》内容和体例 3 《切韵》的地位和影响 《切韵》在汉语史和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唐代韵书 1 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 2 孙愐的《唐韵》 3 李舟的《切韵》 第四节字母和等韵之学的产生 一字母的创制 音韵学中,表示声母的代表字叫“字母”,简称“母”,又叫“纽”。 与《切字要法》相比,守温的贡献有: 1 守温为每一个声母规定了一个固定的代表字,这个字代表了整个的一类声母,

有相当于音标的作用。《切字要法》只是任意罗列两个双声字。 2 守温首次明确地按照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了分类,分出了唇、舌、牙、齿、喉音。 3 开始按照发音方法区分字母,在喉音下进一步区分为喉中音清和喉中音浊两类。为以后三十六字母系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等韵之学的兴起 等韵学大盛于宋元以后,产生于唐代。 以等分韵进而发展为等韵图。等韵图实际上是以声韵调相配合的拼音表,把每一个字(以韵书小韵的领头字为代表)的音节结构用图表的方式全面展示出来。 第五节魏晋至唐代的训诂学 一魏晋至唐代的训诂学概述 1 扩大了古书的注解范围。 2 训释的重点由汉代主要偏重于字义的解释,转向为重视义理的阐发 3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4 出现了大量的训诂学专著。 二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三《五经正义》和《文选注》 四张揖的《广雅》 五《经典释文》和《一切经音义》 第六节魏晋至唐代的文字学 一《字林》和《玉篇》 二唐代正字法著作 三李阳冰对《说文》的刊定和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隋唐五代文学到宋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一、解释:1、华夷如一2、士人3、漫游4、入幕5、读书山林6 贬谪7、文以明道8传奇9、词10、《全唐诗》 二、填空 1、唐代__________ 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____________ 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__________ 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_______________ 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 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_____________ 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 填词,都为了____________ 。 三、简答 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 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 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 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

《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2、上官体3、初唐四杰4、文章四友 5、沈宋6王绩 三、填空 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_________ 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 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_______________ 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_________ 的写诗倾向,转向了______________ 。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_________________ 诗的定型作出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 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______________ 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______________ 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 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的认识是什么? 3、初唐四杰对文风的自觉追求是什么? 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 五、论述 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是什么? 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一、背诵篇目:《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钓鱼湾》、《题破山寺后禅院》、《江上琴兴》、《鹿柴》、《竹里馆》、《辛夷坞》、《凉州词二首》其一、《出塞二首》其一、《从军行七首》其一、其 二、其四、其五、《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采莲曲二首》其二、《黄鹤楼》、

古代文学史一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30.张志和的词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属于( B )A.曲子词B.早期文人词 C.伶工之词D.士大夫之词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B.江总、许善心、虞世基 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 D.卢思道、杨素、许善心 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B.杨素、薛道衡、江总 C.江总、许善心、虞世基 D.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3.《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B )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19.《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 B )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25.隋代卢思道的边塞诗《从军行》的创作倾向是( A ) A.重气质 B.重文采 C.重思理 D.重格律 25.由梁、陈入隋的作家是( D ) A.卢思道、杨素、许善心 B.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 D.江总、虞世基、王胄 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C ) A.重词采B.重音律 25.下列属于薛道衡《昔昔盐》诗的艺术特点的是(D ) A.笔力苍劲 B.词气宏拔 C.朴实爽俊 D.辞清句丽 C.重气质D.重思理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5.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成就最高的诗体是(C ) A.七言歌行 B.七言律诗 C.五言律诗 D.五言绝句 25.“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A ) A.五言律诗 B.五言古诗 C.七言律诗 D.七言古诗 24.“初唐四杰”中长于歌行体的诗人是( ) A.王勃、杨炯 B.王勃、卢照邻 C.杨炯、骆宾王 D.卢照邻、骆宾王 答案:D 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B)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6.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B ) A.慷慨悲凉 B.绮错婉媚 C.清新自然 D.清奇僻苦 25.上官体的风格特征是( D ) A.词义贞刚 B.理胜其词 C.清新自然 D.绮错婉媚 26.王绩代表作《野望》的艺术风格是( ) A.平淡自然 B.婉媚工整 C.清丽秀逸 D.音韵清亮 D.意境的创造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23.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的特色是(B) A.寓意凄婉 B.丰满圆融 C.苍劲奔放 D.缠绵悱恻 26.杜审言所属的作家群体是( C ) A.吴中四士 B.初唐四杰 C.文章四友 D.大历十才子 21.完成五言律定型的是( B ) A.杨炯和杜审言 B.宋之问和沈佺期 C.陈子昂和张若虚 D.魏征和上官仪 27.沈佺期、宋之问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 B)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测试卷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四个图形是由立体图形展开得到的,相应的立体图形顺次是( ) A. 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圆锥 B. 正方体、圆锥、三棱柱、圆柱 C. 正方体、圆柱、三棱锥、圆锥 D. 正方体、圆柱、四棱柱、圆锥 2.如下图,该物体的俯视图是( ) 3.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船舶航行的路程,这样做的道理是( ) A. 垂线段最短 B.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D.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下列四个图中,能用∠1、∠AOB 、∠O 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是( )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是线段CB 的中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D =AC -BD B .CD =12AB -BD C .AC +B D =BC +CD D .CD =12 AB

6.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 A.75°角 B.135°角 C.160°角 D.105°角 7.如图,钟表8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的度数为( ) A. 90° B.75° C. 60° D. 30° 8.如图,长度为18cm 的线段AB 的中点为M ,点C 是线段MB 的一个三等分点,则线段AC 的长为( ) A. 12cm B. 6cm C. 9cm D. 3cm 9.将一副直角三角尺如图放置,若∠AOD=20°,则∠BOC 的大小为( ) A .140° B .160° C .170° D .150° 10.已知在线段上依次添加1个点,2个点,3个点,……, 原线段上所成线段的总条数如下表:若在原线段上添加n 个点,则原线段上所有线段总条数为( ) A .n +2 B .1+2+3+…+n +n +1 C .n +1 D.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计算:(1) 90°-78°19′40″= (2) )11°23′26″×3= 12.已知∠α与∠β互余,且∠α=40°,则∠β 13.已知线段AB =8 cm ,在直线AB 上画线段BC 使BC =3 cm ,则线段 AC = . 14. 如图,OA 的方向是北偏东15°,OC 的方向是北偏西40°,若∠AOC =∠AOB ,则OB 的方向是__ . 添加点数 1 2 3 4 线段总条数 3 6 10 15

第四章单元检测卷

丰丽学校七年级下册生物导学案第四单元第四章班级姓名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时,应寻找() A.有搏动的微小血管B.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缓慢的血管 C.血液流向尾部的血管D.血液流向头部的血管 2.下列有关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B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AB型的血 B.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红细胞多一些 C.血液分层:上层的血浆,下层是红细胞,两层的交界面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 D.成熟的红细胞以及白细胞都没有细胞核 3.下图是显微镜下的人血涂片物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含有细胞核,能将进入人体内的病菌包围、吞噬 B.2的数量最多,能运输氧气 C.3无细胞核,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D.当人体有炎症时,3的数量明显增多 4.临床上,医生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成分输血。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应首先输入的血液成分是() A.全血B.血浆C.血小板D.红细胞5.下列各实验必须使用碘液的是() A.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B.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C.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6.生物医学研究人员测定某人的肺泡、静脉血和组织细 胞内氧气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结果如表,据此 判断,能代表组织细胞的序号是() A.①B.②C.③D.④ 7.下图中长方形高度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组织处,血红蛋白 与氧气的结合情况。试推测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呼吸作用 最旺盛的是() A.甲B.乙C.丙D.丁

8.肌肉注射青霉素后,青霉素最先到达心脏的() A.左心室B.右心室C.左心房D.右心房 9.某实验小组解剖观察猪的心脏后,总结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对应的 关系,你不认同的是() A.①和③、②和④不相通,使动、静脉血完全隔开 B.④的壁最厚,为长距离输送血液提供动力 C.①和②之间有瓣膜,使血液从①流向② D.②与肺静脉之间有瓣膜,可防止血液倒流 10.DNA亲子鉴定是通过亲代与子代细胞中的DNA对比来进行坚定的,该方法是目前各种亲子检测中最准确的一种,准确率可达99.99999%。下列不能用来作为DNA亲子鉴定的材料是() A.口腔上皮细胞B.白细胞C.父亲精液样本D.成熟的红细胞11.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最佳方法,因为健康人的骨髓中有大量的 造血干细胞,可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如右图),这一过程称为细胞的 () A.生长B.分化C.分裂D.分类 12.人体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肺循环时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B.体循环时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C.经过肺循环后,血液由原来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D.经过体循环后,血液由原来的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13.下图为处于某一生理状态时的心脏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流方向。此时心脏所处的状态是 () A.心房收缩、动脉瓣关闭 B.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 C.心房和心室都舒张、房室瓣打开 D.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 14.从家畜体内抽取1毫升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下列不正确的叙述是() A.上面的部分是血浆,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

第四章单元测试(答案)

河源市技工学校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市场营销》第四套单元测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消费品市场细分的标准主要有:地理环境 、 人口因素 、 心理因素 和 购买行为 。 2、市场细分的外在依据是企业可以利用 有限的资源 进行 有效 的 竞争。 3、企业为了有效地占领目标市场,有三大策略可供选择, 即 无差异营销、 差异性营销 、 集中性营销 。 4、市场细分的内在依据是购买者对商品需求的 差异性 。 5、市场细分的主要目的是 正确选择目标市场 。 6、 市场定位战略主要有 避强定位 、 迎头定位 和 重新定位 。 7、“STP ”战略中的“P ”指的是 市场定位 。 8、企业占领目标市场的方式有: 产品—市场集中化 、 产品专业化 、 市场专业化 、 选择性专业化 和 全面覆盖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吉尔达公司生产的自行车专门满足青年人的需要,这是实施了( C ) A 、无差异营销策略 B 、差异性营销策略 C 、集中性营销策略 2、每个细分市场内部,消费者需求和欲望趋于( A ) A 、 基本一致 B 、一致 C 、不一致 D 、完全一致 3、某企业只向市场推出一种产品,运用一种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总体 市场消费者的需要,这种占领目标市场的策略属于( B )。 A .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B 无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C 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 4、细分后的各子市场之间,应( D )。 A .有明显区别 B 无区别 C 无明显区别 D 有一些区别 5、当企业资源不足时,最好考虑实行( C )。 A .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B 无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C 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 6、一般来说,生产化妆品、服装、鞋帽的企业,其目标市场策略应采用 ( B ) A 无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B 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C 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 7、作为麦当劳的竞争对手,肯德基的市场定位策略是( B ) A 、避强定位 B 、迎头定位 C 、重新定位 8、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是( B ) A 、不能很好地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要 B 、增加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 C 、风险大 9、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水供应千家万户,这是( A )市场策略。 A 、无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B 、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C 、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 D 、相关性营销策略 10、某公司宣称为所有的男同胞提供各种各样的鞋子,这是(D ) A 、产品市场集中化 B 、市场专业化 C 、产品专业化 D 、选择性专业化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市场细分的基础是消费需求的差异性。(是客户对同一产品需求的多样性)( 错 ) 2、市场细分越细越好。 (错 ) 3、只要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就可以采取无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 错 ) `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内 禁 止 答 题

第四章《因式分解》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

第4章《因式分解》单元测试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因式分解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 A. B. C. D. 3.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 A. B. C. D. 4.下列各式中,与相等的是( ) A. B. C. D. 5.把代数式因式分解,下列结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若 则的值为( ) A.-5 B.5 C.-2 D.2 7.下列多项式:①;② ;③ ; ④ ,因式分解后,结果中含有相同因式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④ D.②和③ 8.下列因式分解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把因式分解,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10.把代数式2 44ax ax a -+因式分解,下列结果中正确的是( ) A.2 (2)a x - B.2 (2)a x + C.2 (4)a x - D.(2)(2)a x x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因式分解:__________. 12.若26 -+是x的完全平方式,则k=__________. x x k 13.若互为相反数,则__________. 14.如果,,那么代数式的值是________. 15.如果多项式能因式分解为,则的值是. 16.已知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差是96 cm,面积差是960,则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列文字与例题: 将一个多项式分组后,可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继续分解的方法是分组分解法. 例如:(1) . (2) . 试用上述方法因式分解. 18.在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内挖去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则剩下部分的面积为. 三、解答题(共46分) 19.(6分)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2). 20.(6分)利用因式分解计算: 21.(6分)两位同学将一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一位同学因看错了一次项系数而分解成2,另一位同学因看错了常数项而分解成2,请将原多项式因式分解.

隋唐五代作家简介

隋唐五代作家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官至侍中,封郑国公。《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 王勃(650~676)字子安,唐代文学家。“初唐代诗人、书法家。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王之涣(688~742)字季波,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雀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真切感情。《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小诗。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边塞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都很有名。王维(701~761)字摩诘,官到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及苏轼赞王维之语。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朽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适(702~765)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诗作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著有《高常侍集》。课文选了《别董大》(七绝)。崔颢(704~754)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所作诗慷慨豪迈。《黄鹤楼》(七律)甚得李白推崇,明人辑有《崔颢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诗中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岑参(714~770)唐代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体验深刻,有《岑嘉州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古)。 韩愈(768~842)字退之,南阳(河南)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铬》选自《全唐文》。《竹枝词》《柳枝词》等级组诗别开生面。《天论》三编具有相互唯物主义思想,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深寓哲理,脍炙人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是新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