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报告水质分析

生态学实验报告水质分析
生态学实验报告水质分析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学号124120001姓名白荣艳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12生A班

实验课程名称__水质分析_____指导教师及职称郑佳_____开课时间2013 至_2014 学年_下学期填报时间2014 年 4 月 2 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式中,E0为常数。、浊度(NTU)

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 4 实验名称水质分析 实验时间2010年4月12 实验室生科院实验楼综合2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测定水中溶解氧、浊度、氟化物、铁、氨氮和pH、六价铬、硫化物、钙、亚硝酸盐氮、有效氯(总氯)COD和总磷的方法。 了解这些因素在水环境中的地位及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2.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实验原理: 水是水生生物生活的场所,水体洁净程度如何,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多少,是我们选用不同用途水源时的主要依据,进行水质分析已成为环境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 溶解氧的测定: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一般用碘量法,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及碱性碘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此时氢氧化锰性质极不稳定,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化合生成锰酸锰 4MnSO4 + 8NaOH 4Mn(OH)2(肉色沉淀) + 4Na2SO4 2Mn(OH)2 + O22MnO(OH)2(棕黄色或棕色沉淀) 2H2MnO3 + 2Mn(OH)22MnMnO3+ 4H2O 加入浓硫酸使已化合的溶解氧(以MnMnO3的形式存在)与溶液中所加入的碘化钾发生反应而析出碘,溶解氧越多,析出的碘就越多,溶液的颜色也就越深。 4KI + 2H2SO44HI + 2K2SO4 2MnMnO3 + 4H2SO4 + 4HI 4MnSO4 + 2I2 + 6H2O 用移液管取一定量反应完毕的水样,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碘含量(碘量与溶解氧量成比例关系),计算出水样溶解氧的含量。 氨氮的测定: 氨与碘化汞钾在碱性溶液中生成黄色络合物,其色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在0~L的氨氮范围内近于直线。反应式如下: 2K2(HgI4) + 3KOH + NH3 NH2HgOI (黄棕色沉淀) + 7KI + 2H2O 亚硝酸盐测定: 测定亚硝酸盐氮,通常使用重氮比色法,此法是基于亚硝酸盐和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作用,再与α-萘胺起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染料,与标准液进行比色。 pH测定: 利用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组成一个电池。在此电池中,被测溶液的氢离子随其浓度不同将产生相应的电位差。此电位与溶液的pH值的关系,符合能斯特方程式: E = E0 + log[H+] (25℃) E = E0–pH 式中,E0为常数。 浊度(NTU): 基于不同浊度的被测溶液对电磁辐射有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比浊法。 铁: Fe 2+ +二氮杂菲橙红色络合物 基于在pH3~9的条件下,低价态铁离子与二氮杂菲生成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对可见

污水水质检测实验报告

污水水质检测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测定水中溶解氧、pH、浊度、氟化物、铁、氨氮、六价铬、硫化物、钙、亚硝酸盐氮、有效氯(总氯)COD和

总磷的方法。 (2)校园内湖塘是校园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接纳水体。本实验旨在了解各湖塘接纳污水水质情况,掌握铬法测定污水COD的方法及原理,同时了解其他水质指标,如SS、NH3-N、PO43-。 二、实验原理: (1)重铬酸钾法测定污水COD 实验原理: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用氧量(mg/L)表示。化学需氧量愈高,也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愈多。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时,测得的值称CODMn。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时,测得的值称CODCr,或简称COD。重铬酸钾法测COD的原理是在水样中加如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和催化剂硫酸银,在强酸性介质中加热回流一段时间,部分重铬酸钾被水样中可氧化物质还原,用硫酸亚铁铵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根据消耗重铬酸钾的量计算COD的值。 (2)、氨氮的测定 氨+碘化汞钾→黄色络合物 ↑ 氨与碘化汞钾在碱性溶液中(KOH)生成黄色络合物,其色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在0~2.0 mg/L的氨氮范围内近于直线性。 (3)、亚硝酸盐的测定——重氮化比色法 亚硝酸盐+氨基苯磺酸(重氮作用)+ -萘胺→紫

红色染料 亚硝酸盐和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作用,再与 -萘胺起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染料,与标准液进行比色。 三、实验装置: (1)、器材 GDYS-101M多参数水质分析仪

(2)、药品 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各种相关试剂 (3)、样品 信息楼前池塘水 四、注意事项: (1)树叶、木棒、水草等杂质应从水样中除去。(2)废水粘度高时,可加2-4倍蒸馏水稀释,摇均匀待沉淀物下降后再过滤。五、实验步骤: 样品(ml)试剂(一)试剂(二)显色时间 (min) 氨氮10 0.2 1支10 10 0.2 1支— 蒸馏水(对 照) 亚硝酸盐10 0.2 1支20 蒸馏水(对 10 0.2 1支— 照)

生态学种间关系实验报告

植物种间关系实验报告 一、目的和意义 种间竞争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inter-specific compet tion 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 种间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植物种群,在资源的需求和获取资源的手段上竞争都十分激烈,尤其是密度大的种群更是如此。植物的生长速率、个体大小、抗逆性及营养器官的数目等都会影响到竞争的能力。 二、方法和步骤 (一)种间竞争实验设计: 黑麦草和高羊茅种子按不同比例进行播种,从全部为黑麦草到全部为高羊茅种子,两者的比例分别为::,:,:,:,:。每个实验有6个处理共需5个花盆。每盆共40粒。 二)步骤 ①将土壤充分拌匀,分别装到花盆里,土面稍低于盆口约5cm,放在宿舍阳台(阴面)。 ②按照比例,每盆均匀播种40粒种子,并将每个花盆贴上标签,标明处理和播种日期。将花盆放在室内,定期浇水。 ③种子萌发后,统计发芽率和幼苗成活情况。

④将生长3个月的幼苗进行收获,分盆分种统计并登记分蘖数、生物量(鲜重)、株高。 ⑤将分蘖数、生物量(鲜重)、株高进行统计,取其平均值。用图解法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注:第一组(黑:高=1:1),第二组(黑:高=3:1),第三组(黑:高=1:3)第四组(黑:高=1:0),第五组(黑:高=0:1) 分析:当两种物种的比率相同时,种间竞争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当两物种的比率为3:1时,往往是数量较多一方具有竞争优势;当只有一个物种时,它属于一种自然生长状态。 四、结论和讨论 结论:当两种物种的比率相同时,种间竞争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当

水样全分析实验报告

环境分析实验报告 小组成员:靳培培、张园园、范君、 梅丽芸、饶海英、闫盼盼 指导老师:刘德启教授 日期:2012年5月19日

水样全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见的测定水质的指标; 2、掌握测定常用水质指标的方法; 3、掌握测定COD的方法; 4、学会使用TOC仪、气相色谱、离子色谱及其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1、化学需氧量(COD):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但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COD的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以及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重铬酸钾氧化法,其原理是在强酸溶液(硫酸)中,用一定量的K2Cr2O7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过量的K2Cr2O7以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根据其用量,算出消耗的重铬酸钾的量,再换算成氧气的量即为COD的值。该法氧化率高,再现性好,适用于测定水样中有机物的总量。 2、总有机碳(Total Oxygen Carbon,TOC):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在900℃高温下,以铂作催化剂,使水样氧化燃烧,测定气体中CO2的增量,从而确定水样中总的含碳量,表示水样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由于TOC的测定采用高温燃烧,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或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因此常被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目前广泛应用的测定TOC的方法是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其测定原理是:将—定量水样注入高温炉内的石英管,在900-950℃温度下,以铂和三氧化钴或三氧化二铬为催化剂,使有机物燃烧裂解转化为CO2,然后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CO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碳的含量。因为在高温下,水样中的碳酸盐也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故上面测得的为水样中的总碳(TC)。为获得有机碳含量,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水样预先酸化,通入氮气曝气,驱除各种碳酸盐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后再注入仪器测定。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高温炉和低温炉皆有的TOC测定仪。将同一等量水样分别注入高温炉(900℃)和低温炉(150℃),则水样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均转化为CO2,而低温炉的石英管中装有盐酸浸渍的玻璃棉,能使无机碳酸盐在150℃分解为CO2,有机物却不能被分解氧化。将高、低温炉中生成的CO2依次导入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分别测得总碳(TC)和无机碳(IC),二者之差即为总有机碳TOC。 3、气相色谱:是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分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

城市绿地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规划系统指导老师:_沈朝栋_成绩: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城市区域绿地空间格局观测和分析 实验类型:___分析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 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四、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六、讨论、心得 时间:11月18日 实习地点: 1.临平水景公园 G112区域性公园: 特点: 1)城市道路和水景的有机结合,道路上可以望见水景公园,扩大了道路视野和空间2)公园和城市环境取得互动,不仅是道路,还有相关的城市环境和公园开始相融道路两侧的小区等 3)公园内水景布置良好。曲折平桥和亭子相结合,亭子两侧植物配置也好。最近处采用柳树陪衬亭子,向东有鸡爪槭,不同大小的柳树呼应,后面是香樟重复排列,向西有桃树,柳树、水杉和一些灌木。前有再力花,芦竹,后又无患子等。秋色叶有水杉,栾树,银杏,无患子等。 4)公园北侧为一座桥,桥的尽头处正好形成公园入口。

缺点: 1)没有草坪空间可以休息 2)青石砖铺地下雨天十分滑,不安全 2.下沙围垦文化广场和沿江大道 特点:属于G15街旁绿地 1)下沙区非常宽阔,围垦文化 2)滨河路面设置在钱塘江旁,平行道路具有高低变化 3)道路绿化配置尺度适宜,节奏适宜,既不琐碎,也不冗长。 4)绿化配置视野有收有放,时而隔绝外界环境,形成封闭的道路景观;时而开敞空间, 可以望见江面景色,或是以开敞的草坪作为节点,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3.钱江新城城市阳台

城市阳台严格来说不算绿地,但世纪花园应当也属于G15街旁绿地。 特点: 1)水景处理较好,是城市里的一个水域花园。适合附近写字楼办公室人员到此休息静心。 2)水中的现代式轩榭,半隐匿在再力花,黄素馨和红枫之间,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 3)空间处理较好,幽深小道和宽阔水景形成鲜明对比。 缺陷:植物配置显得过分规整。河岸全都是柳树,中心小岛上的植物高低一致,几乎形态形同,没有变化,我认为这在配置主景时要避免。 4.钱江一桥白塔公园

水污染综合实验报告【精品】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测试不同废水的色度、浊度、COD、电导、pH等水质指标的分析方法。 2.增强对污染物综合分析能力。 3.根据废水水质选择所用的混凝剂、吸附剂类型;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所选混凝剂、吸附剂对废水的去除效率。 4.对废水的进一步治理提出可行性治理方案。 二、实验内容 1.根据高锰酸钾法测定废水的COD,利用pH酸度计,光电浊度计,色带,色度计分别测定pH值、浊度、色度,并预习实验内容,进行实验准备。 2.按照自己所取锅炉排污水、洗衣废水或其他废水的水质特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3.针对某一废水,实验比较后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处理流程。确定每种处理流程最佳投药量、pH值、搅拌速度及其他操作条件。给出治理结果。 4.处理结果达不到排放标准或回用标准的提出进一步治理方案。 三、实验原理 由于胶粒带电,将极性水分子吸引到它的周围形成一层水化膜,水化膜同样能阻止胶粒间相互接触。因此胶体微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可以压缩双电层,降低ζ电位,静电斥力减少,水化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吸附架桥作用,也有沉淀捕作用。这样投加了混凝剂之后,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后沉淀。 活性炭吸附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活性炭内部分子在各个方向都受着同等大小的力而在表面的分子则受到不平衡的力,这就是其他分子吸附于其表面上,此为物理吸附;另一个是由于活性炭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此为化学吸附。活性炭的吸附是上述两种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 离子交换或臭氧氧化属于深度净化,可以有效降低废水中的含盐量、COD、色度等。强酸H交换器失效后,必须用强酸进行再生,可以用HCl,也可以用H2SO4。相对来说,由于HCl再生时不会有沉淀物析出,所以操作比较简单。再生浓度一般为2%~4%,再生流速一般为5m/h左右。强碱OH交换树脂再生液浓度一般为1%~3%,流速≤5m/h。GB1 45— 9水汽质量标准规定一级复床出水水质为:电导率≤5?S/cm。混床出水残留的含盐量在1.0mg/L以下,电导率在0.2S/cm以下,残留的SiO2在20?g/L以下,pH值接近中性。

农业生态学实验报告

农业生态学实验报告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一、总生态系统种植业、畜牧业生态系统输入、输出及产投比见下表: 系统类型项目实物量单位能流系 数 单位能流量 总系统 35000000000 kcal/cm2.y 139 kcal/cm2 4.864+12 100*0.1*77 马力500000 kcal/kg 3.85E+08 3000 kg 10400 kcal/kg 3.12E+07 45000 度860 kcal/度 3.87E+07 30*10000/667*395 kg 5740 kcal/kg 1.02E+09 0.2*15*395 kg 24000 kcal/kg 2.84E+07 300*1000 d 3000 kcal/d 9.00E+08 225*1000 kg 7000 kcal/kg 1.58E+09 150*1000 kg 942 kcal/kg 1.41E+08 30*60 d 3000 kcal/d 5.40E+06 4.86913E+12 50*7320*5% kg 3700 kcal/kg 6.77E+07 80*4500*5% kg 3950 kcal/kg 7.11E+07 70*3000*5% kg 3760 kcal/kg 3.95E+07 90*1500*5% kg 6300 kcal/kg 4.25E+07 70*4500*5% kg 3800 kcal/kg 5.99E+07 35*45000*5% kg 600 kcal/kg 4.73E+07 2000*80%*60%*100 kg 5800 kcal/kg 5.57E+08 3000*20%*60%*1 kg 1300 kcal/kg 4.68E+05 30*80%*200*60% kg 1720 kcal/kg 4.95E+06 3000*80%*60%*1 kg 1640 kcal/kg 2.37+06 300*1000*2500*30% kg 3000 kcal/kg 6.75E+11 6.76E+11 种植系统180*10000*100*100 kcal/cm2.y 139 kcal/cm2 2.50E+12 540 kg 24000 kcal/kg 1.30E+07 100*0.1*77 马力500000 kcal/kg 3.85E+08 3000 kg 10400 kcal/kg 3.12E+07 45000 度860 kcal/度 3.87E+07 300*1000 d 3000 kcal/d 9.00E+08

过滤的实验报告

篇一:过滤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三过滤实验 班级:学号:姓名: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板框过滤机的结构。 2.学全板框压滤机的操作方法。 3.测定一定物料恒压过滤方程中的过滤常数k和qe,确定恒压过滤方程。二、实验原理过滤是一种能将固体物截流而让流体通过的多孔介质,将固体物从液体或气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过滤速度u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内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即: 23 u=dv/(ad?式中a代表过滤面积m,?代表过滤时间s,代表滤液量m. 比较过滤过程与流体经过固定床的流动可知:过滤速度,即为流体经过固体床的表现速度u.同时,液体在细小颗粒构成的滤饼空隙中的流动属于低雷诺范围。因此,可利用流体通过固体压床压降的简化模型,寻求滤液量q与时间?的关系。在低雷诺数下,可用kozney的计算式,即: dq?31?pu???? 22 d??1???ak?l 对于不可压缩的滤饼,由上式可以导出过滤速度的计算式为: dp?pk ?? d?r??q?qe2q?qe 3 ? q ? 12 q?qe kk 因此,实验时只要维持操作压强恒定,计取过时间和相应的滤液量以?q~q作图得直 线。读取直线斜率1/k和截距2qe/k值,进而计算k和qe值。 若在恒压过滤的时间内已通过单位过滤面积的滤液q1,则在?????及q1~q2范围内将上述微积分方程积分整理后得: ???1 q?q1 ? 12 ?q?q1???q1?qe? kk q-q1)为线性关系,从而能方便地求出过滤常数k和qe. 上表明q-q1和(???三、实验装置和流程 1.装置 实验装置由配料桶、供料泵、圆形过滤机、滤液计量筒及空气压缩机等组成。可进行过滤、洗涤和吹干三项操作过程。碳酸钙(caco3)或碳酸镁(mgco3)的悬浮液在配料桶内配制成一定浓度后,为阻止沉淀,料液由供料泵管路循环。配料桶中用压缩空气搅拌,浆液经过滤后,滤液流入计量筒。过滤完毕后,亦可用洗涤水洗涤和压缩空气吹干。 2.实验流程 本实验的流程图如下所示。图中给了两套实验装置的流程。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实习一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调查 一、实验目的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 二、工具备品 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 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其基本步骤是: 全面踏查:对所要进行调查的植物被地全面踏查一遍,选定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固定或)临时样地。 样地调查: (1)样地面积:森林:20*20平方米,其中:灌木样方五个,2*2平方米,草本样方五个,1*1平方米 (2)每木调查: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 (3)植被及灌木调查: 植被调查在1*1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 植物名称:记录植物中名或学名,并采集有关植物标本(实习中只采集野外不能识别的标本。经鉴定后再将植物名称填入,但在鉴定前要填入代号)。由于标本不完整,鉴定有困难时可暂时填入**科或**属的一种。如苔草属的一种。 层次:可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几个层次。若一种植物分布在几个层次中,按其分布情况记入分布最多的层次中 层次盖度:即该层次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百分比。 按植物自然情况进行测定。范围指最低高度到最高高度。如果植物最低为0.3米,最高为1.5米,则记为0.3-1.5米。

多度:指该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用德鲁提的多度等级进行分级。 分布:指丛生、片状、稀疏、单株等。 (4)统计及报告: 按测树学统计林木组成和平均胸径。 植被统计频度和多度。 描述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 四、实验数据 表1森林群落类型调查表 一、样地基本概况 标准地面积:20*20 平方米地点名: 调查日期:2015.05.26 海拔:150米 经纬度:坡位:半山腰 坡度:15.2°森林类型:天然林 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林分郁闭度:80% 二、地质、土壤调查 土壤类型:壤土母岩类型:砂岩、砾岩、岩石风化残积土壤厚度:一米以上岩石露头:10% 土壤A层厚度:棕色枯落物厚度:1.5cm 土壤颜色:棕色土壤质地:黄棕壤 土壤侵蚀状况:很少排水状况:良好 三、经营历史与人为活动状况:

《水质分析实验》讲义

《水质分析实验》讲义凌琪伍昌年王莉编写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2017年9月

目录 实验一水中颜色测定 实验二水浊度的测定 实验三水电导率的测定 实验四水中六价铬的测定 实验五水中悬浮物测定 实验六水中铜、锌的测定――原子吸收法 实验七水中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实验八COD测定――重铬酸钾消解法 实验九水中石油类的测定 实验十水中硝基苯的测定――液相色谱法 实验十一水中马拉硫磷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实验一水中颜色测定 一、实验意义:水的色度是对天然水或处理后的各种水进行颜色定量测定时的指标,天然水经常显示不同的颜色。腐殖质过多时呈棕黄色,粘土使水呈黄色,硫使水呈浅蓝色。藻类可以使水呈不同的颜色,如绿色、棕绿色、暗褐色、绿宝石色等。当水体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分为真色与表色。真色是由于水中溶解性物质引起的,也就是除去水中悬浮物后的颜色,而表色是没有除去水中悬浮物时产生的颜色。这些颜色的定量程度就是色度。色度是评价感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色度不应大于15度。 pH值对色度有较大的影响。 天然和轻度污染水可用铂钴比色法测定色度,对工业有色废水常用稀释倍数法辅以文字描述。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铂钴比色法和稀释倍数法测定水和废水色度方法,以及不同方法所适用的范围。 2、预习第二章有关色度的内容,了解色度测定的其他方法及各自特点。 三、铂钴比色法 1、原理 用氯铂酸钾与氯化钴配成标准色列,与水样进行目视比色。每升水中含有1mg铂和0.5mg钴时所具有的颜色,称为1度,作为标准色度单位。 如水样浑浊,则放置澄清,亦可用离心法或孔径0.45um氯膜过滤以去除悬浮物,但不能用滤纸过滤,因滤纸可吸附部分融解于水的颜色。 2、仪器和试剂 ⑴50mL具塞比色管::其刻度线高度应一致。 ⑵铂钴标准溶液:称取 1.246g氯铂酸钾(K2PtCl6)(相当于500mg铂)及1.000g氯化钴(CoCl2· 6H2O)(相当于240mg钴),溶于100mL水中,加100mL盐酸,用水定容至1000mL。此溶液色度为500度,保存在密塞玻璃瓶中,存放在暗处。 3、测定步骤 ⑴标准色列的配置:向50ml比色管中加入0、0.50、1.00、2.00、3.00、3.50、4.00、4.50、 5.00、 6.00及 7.00mL铂钴标准溶液,用水稀释至标线,混匀。各管的色度依次为0、5、10、 20、30、35、40、45、50、60、70度。密塞保存。 ⑵将水样于标准色列进行目视比较。观察时,可将比色管置于白瓷板或白纸上,使广项从管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目的】 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 海拔表、皮尺、卷尺、样绳、照度计、GPS。 【实验原理】 群落调查是考察与研究群落的基本途径,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样地法。样地是在群落中圈出的能代表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面积地段,通过对样地的调查来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运用样地法进行群落调查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地的形状、面积与数量,并确定样地设置的方法。样地设置的原则是使设置的样地具有代表性。样地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条形等。样地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群落越复杂,样地的面积要越大。通常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样地设置的方法有随机设置、系统设置、典型设置等。随机设置是使所有被抽中的机率相等,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地的位置。系统设置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典型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 1.样地设置 每组4-5人,在马尾松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0样方。10m×10m的乔木样方,在乔木样方内设置一个5m×5m的灌木样方,再于乔木样方的4个角分别设置1个1m×1m 的草本样方。 2.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乔木层调查采用每木调查的方法,即分别调查每株树木的物种名、胸径、树高等。灌木层与草本层的调查分物种调查其平均高度、平均基径、覆盖度、数量等。层间植物可单独调查。 表1 群落基本情况调查表 调查者: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样地面积: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地理位置:经度:纬度: 地形:海拔:坡向:坡度: 土壤、岩石、地下水位: 微地形、地被物: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实验报告.

溶解氧的测定实验报告 易倩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 2.学会溶解氧采样瓶的使用方法: 3.掌握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操作技术要点。 二、实验原理 溶于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当水受到还原性物质污染时,溶解氧即下降,而有藻类繁殖时,溶解氧呈过饱和,因此,水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在水中加入硫酸锰及碱性碘化钾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此时氢氧化锰性质极不稳定,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化合生成锰酸锰: MnSO4+2aOH=Mn(OH)2↓(白色)++Na2SO4 2Mn(OH)2+O2=2MnO(OH)2(棕色) H2MnO3十Mn(OH)2=MnMnO3↓(棕色沉淀)+2H2O 加入浓硫酸使棕色沉淀(MnMn02)与溶液中所加入的碘化钾发生反应,而析出碘,溶解氧越多,析出的碘也越多,溶液的颜色也就越深2KI+H2SO4=2HI+K2SO4 MnMnO3+2H2SO4+2HI=2MnSO4+I2+3H2O I2+2Na2S2O3=2NaI+Na2S4O6 用移液管取一定量的反应完毕的水样,以淀粉做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计算出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 三、仪器 1.250ml—300ml溶解氧瓶 2.50ml酸式滴定管。 3.250ml锥形瓶 4.移液管 5.250ml碘量瓶 6.洗耳球 四、试剂 l、硫酸锰溶液。溶解480g分析纯硫酸锰(MnS04· H20)溶于蒸馏水中,过滤后稀释成1000ml.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碘化钾溶液中,遇淀粉不得产生蓝色。 2、碱性碘化钾溶液。取500g氢氧化钠溶解于300—400ml蒸馏水中(如氢

景观生态学实验报告(3)

华中农业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景观生态学实验实验时间:2015年11月15日成绩: 专业班级:地信1302学号:2013303200213姓名:纪秋磊批阅老师: 不同水平的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学习Fragstats的使用; 2.掌握不同水平的空间格局定量分析的方法; 3.观察和分析在不同幅度和粒度下各景观指数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 利用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处理产生的不同幅度,不同粒度的景观图。分析幅度变化和粒度变化,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的变化特征。分析的指标包括: 斑块数量(NP):NP=ni,ni为在整个景观中第i种类型所包含斑块总数;斑块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某一特定斑块类型的破碎程度 斑块面积(Patch Area): ,每一个包括景观马赛克的斑块的区域,也许是包含在景观中的最重要的和有用的信息。圈定斑块的4-邻域或8-邻域规则的选择都会对这一指标的影响。 斑块周长(Patch Perimeter): PERIM=Pij,斑块周长包括任何内部孔,无论周边是真正的边缘或没有(例如,当景观边界存在时,一个斑块被景观边界一分为

二)。 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 PD=N/A,即每平方公里的斑块数 景观聚集度指数(Aggregation Index): C=C max+∑∑ == n i n j ij P 11ln(ij P),式中C max是聚集度指数的最大值 [2ln(n)],n为景观中斑块类型总数,ij P为斑块类型i与j相邻的概率 分维数(Fractal Dimension Index): P=k2/d F A,d F=2ln(P/k)/ln(A),式中,P是斑块的周长,A是斑块的面积,d F是分维数,即不规则几何形状的非整数维数。k 是常数。 Shannon多样性指数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即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当斑块类型增加或各类型板块所占面积比例趋于相似时,SHDI的值也相应增加。 周长面积比(Perimeter-Area Ratio) : ,即斑块的周长与面积的比值,周长面积比是一个简单的形状复杂度,但没有对简单的欧氏形状(例如,正方形)标准化。这个指标的一个问题是,它随斑块大小而变化。例如,保持形状不变,斑块尺寸的增加会导致周长面积比减少。

生态学实验报告

井冈山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 摘要: 关键词: 0前言 1调查方法 1.1 样地选择: 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5月,调查采用样方法。选择井冈山大学校本部医护室侧面湿地松地,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地形为山地地带,地势较陡,面积约为5×5m2,在设立的样地内进行植物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 1.2 植物资源调查: 乔木层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盖度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信息(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显著度、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1.3 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我们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x列再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数据。p58 1.4 不同类型群落比较研究90 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对比研究,探寻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在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自然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改造作用的重要性。p90 2 数据整理 群落的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分析85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中,必须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对物种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方法的基础。选用的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其他数据如

下: 多度:样地内各植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所有物种个体数×100% 频度:某物种出现于样方的次数。 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所有物种的频度之和×100% 显著度:某一物种的胸高(1.3m )断面积之和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相对显著度:某物种的显著度占样地内所有物种显著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显著度=某物种的显著度/所有物种显著度之和×100% 盖度:某物种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相对盖度:某物种的盖度占样地内所有物种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盖度=某物种的盖度/所有物种盖度之和×100% 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 相对密度:某物种的密度占所有物种密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密度=某物种的密度/所有物种密度之和×100% 重要值:某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乔木的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灌木的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一个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一个群落的动态特点和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 本调查采用的多样性指数为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 指数、Shannon-Weiner 指数和Pielou 指数。 物种丰富度指数(S ),即出现在样地中的物种数目,是最简单、最古老的物种多 样性测度方法。 树种优势度即Simpson 指数(D ),是对多样性的反面,即集中性的度量,其集中 性高,即多样性程度低。计算公式为: 树种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einer 指数(H ’):表示多样性的信息度量,用来 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从,它将属于哪个种是不定的该指数的直观意义是:可预测从群落中随机地抽取一个个体物种的不定度,物种的数目越多,个体分布越均匀,此物种的不定度越大。 ∑=-=s i i i P P H 1ln

官洲河水质监测实验报告

官洲河水质监测实验报告 一.明确监测目的: 熟悉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掌握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 了解官洲河水质的现状,提高环保的意识 复习相关的知识,以便对专业有更深的认识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水污染状况调查 1、基础资料的收集 官洲河的地理气候、水文、地质和地貌资料 气候:官洲水道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广州片网河区,受上游径流及下游南海潮汐动力的共同作用。河流走向为西南-东北,其上游为南河道,下游是广州出海水道即珠江正干至伶仃洋的组成部分,处于北纬 22°26′~23°05、东经113°14′~113°42′之间。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夏长冬短,年平均雨量1646.9毫米,4-9月为雨季,10-3月为干季。 水文:官洲水道的径流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于北江和西江的径流,经三水水文站由平洲水道的沙洛围、大石河、花地涌进入广州片网河,这是主要的径流来源;另一部分来自流溪河、白坭河以及洪水期北江芦苞水闸和西南水闸的分洪流量,这一部分流量经老鸦岗从西航道汇入广州片网河。由于本水道下连伶仃洋喇叭型湾顶,潮汐作用强,多年平均涨潮量2288亿m3,多年平均山潮比为0.26,在珠江八大口门中潮汐作用最强,属潮流作用为主的河口。 据三水水文站(1951~1997 年)统计表明,多年最大平均流量为8030m3/s,多年平均流量为1373m3/s,历年最大流量为16200m3/s(1994.6.20),多年平均迳流量为433.10 亿m3。马口水文站(1951~1997 年)统计结果为多年最大平均流量为27967m3/s,多年平均流量为7405m3/s,多年平均迳流量为2338.56亿m3。流溪河的多年平均迳流量为27.66

饮用水水质评价实验报告

饮用水水质评价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测定水质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饮用水中溶解性总固体等一般化学指标的方法。 2.掌握测定水质中硝酸盐(以N计)等毒理学指标的方法。 3.了解生活中饮用水和自来水的水质状况。 二.实验原理 水质评价指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作出评定。 在水质评价中,常用的参数有六类:①常规水质参数,包括色、嗅、味、透明度(或浊度)、总悬浮固体、水温、pH值、电导率、硬度、矿化度、含盐量等;②氧平衡参数,包括溶解氧、溶解氧饱和百分率、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等;③重金属参数,包括汞、铬、铜、铅、锌、镉、铁、锰等成分;④有机污染参数,分简单有机物(苯、酚、芳烃、醛、DDT、六六六、洗涤剂等)和复杂有机物(三、四苯骈芘、石油、多氯联苯等);⑤无机污染物参数,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硫酸盐、磷酸盐、氟化物、氰化物、氯化物等;⑥生物参数,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底栖动物、藻类等。 水的pH测定:pH=7的水为中性水,pH>7时为碱性水,pH<7时则为酸性水。实质上,pH值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因为水中氢离子是由水分子解离而来,纯蒸馏水在22℃时,一千万个水分子中有一个解离成一个H+和一个OH一。 饮用水中溶解性总固体测定:水样经过滤后,在一定温度下烘干,所得的固体残渣称溶解性总固体,包括不易挥发的可溶性盐类、有机物及能通过过滤器的不容性微粒等。烘干温度一般采用102~108摄氏度。但105摄氏度的烘干温度不

能彻底除去高矿化水样中盐类所含的结晶水。采用177~183摄氏度的烘干温度,可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当水样的溶解性总固体中含有多量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镁、硝酸镁时,由于这些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吸湿性使称量不能恒定质量,此时可在水样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而得到改进。 三.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主要仪器:ph计,分光光度计,烧杯,电炉,移液管,50ml定容瓶,胶头滴管,手套,石棉网,量筒,分析天平,水浴锅,蒸发皿,电烘箱 试剂:硝酸钾溶液,蒸馏水,冰露纯净水 四.实验步骤 ㈠自来水臭和味的测定: 1.取自来水250ml,放入烧杯,振摇后用扇闻法闻气味,用适当文字描述并按六级记录其强度。参考表2。与此同时,取少量水样放入口中(此水样应对人体无害),不要咽下,品尝水的味道,予以描述并按六级记录其强度,参考表2。 2.将水样煮沸,按步骤1的方法测定其臭和味。 ㈡自来水的肉眼可见物测定: 1.取自来水250ml,放入烧杯,用直接观察法观察,记录所观察到的肉眼可见物。 2.将水样煮沸,按步骤1测定肉眼可见物。

种群增长及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Array 种群增长极环境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Logistic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进行种群增长的研究分析。 2.了解小球藻的培养过程,掌握Logistic增长曲线绘制的一般方法。 3.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因受空间,食物等必需资源的限制,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始时因数量少而增长缓慢,随后逐渐加快;但是随着环境阻力逐渐增加,增长速度又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其环境资源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下去。种群的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随着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 动物种群不可能持续呈“J”型增长。随着数量的上升,个体间为资源的竞争相应增加,以至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数量停止增加甚至下降。逻辑斯谛 (Logistic) 方程是描述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种群增长规律的一个最佳数学模型。Logistic方程表达式如下: dN/dt=rN[1-(N/K)] 式中,N是在时间t时的种群数量,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r是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Logstic增长方程所描述的增长曲线呈“S”型,如图所示: 该模型有2个基本假设: (1)设想存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K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不再增长,即dN/dt=0 (2)假设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是简单地与个体数量的增加成正相关。

三、主要仪器设备 光照培养箱、三角瓶、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小球藻、小球藻培养液。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取10mL藻种培养液转移至250mL三角瓶中,加入100mL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加入110mL培养液),震荡均匀测定OD650值(以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重复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起始浓度;每组四瓶。 2.帖上标签,日期、组名等。 3.三角瓶置于光温培养箱中,分别在20℃和30℃、12小时光照条件下连续培养一周,每天定时观测一次(测定前振荡均匀,每次测定用同一仪器和比色皿),记录OD650值。 4.根据测定的OD650值绘制种群的增长曲线。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不同温度下的K值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果: (1)增长曲线,分析不同温度下种群增长轨迹的差异;

正稿-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正稿-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人员:2014级生物科学二班张智勇320140926391 徐万飞32014092635 曾庆芳 320140926090 摘要:藻类为低等植物,藻类形态结构非常简单,是天然水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净化水质、吸收营养盐、拦截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有机体都能吸收营养制造有机物,其繁殖方式简单,通常以细胞分裂为主,当环境条件适宜、营养物质丰富时,藻类个体数的增长非常快。水污染引起水体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这种改变直接影响到生活在水中的浮游藻类及其他生物。由于藻类对水质环境变化敏感,其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现存量等指标在不同营养水平的水环境中各异,因而能够及时准确、综合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状况。有些则有较大的忍耐力,还有些只生活在污水中,因而藻类作为生物学监测指标在

水环境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通过本次实验旨在掌握藻类采集及鉴定、群落分析方法,调查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的藻类,展开定性和定量实验,并根据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及群落特征推测其水质状况,并对两处的水样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藻类鉴定与分类、水质分析及比较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仪器、材料与试剂:浮游生物网,1.5L 饮料瓶两个,50mL取样管两个,标签,记录本,鲁哥氏液,显微镜,电子目镜,笔记本电脑,250mL烧杯一个,1L敞口塑料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长颈漏斗,浮游生物计数框(计数框10mm×10mm,底部均匀100正方格)移液枪,橡皮管,洗耳球,3%的甲醛溶液 (2)方法:选择采样地点为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并测得当时的水温为16.8℃,日温为14.2℃;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云龙桥仙

生态学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13生物基地201300140059刘洋2015-04-21 同组者:吕赞苏志国马华峥孙佳孟徐艺菲齐珂心王若仪蔡正琦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2.学会分析生命表。 二、实验原理 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成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综合生命表)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根据生命表所列数字的来源和类型,可将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追踪同生群存活数和死亡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静态生命表(根据一次大规模调查,以不同年龄个体成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和综合生命表(在上述生命表中加入代表世代繁殖信息的数据)。建立野外生物的动态生命表往往需要结合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而且该方法由于要追踪生物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不太适用于寿命很长的生物的研究。静态生命表的编制需要一次大量采集数据,以便样品能够代表整个种群的构成,而且由于不同同生群之间出生率、死亡率不尽相同,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个发育期、1个月、1年、5年等)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段开始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 x列在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观测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的数据。动态生命表中数据栏目由左至右一次为x(年龄段);n x(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l x(x期开始时存活率); d x(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q x(x到x+1期间的死亡率);L x(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个体数);T x(超过x龄的总生存余年); e x(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各栏数据的关系如下: l x=n x/n0 d x=n x-n x+1 q x=d x/n x L x=(n x+n x+1)/2 T x=L x+L x+1+L x+2+···+L max e x=T x/n x 三、实验器材 骰子、盒子、记录纸、绘图纸、笔等 四、实验步骤 1.以骰子的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给每个实验组法50个骰 子,一个盒子。 2.通过掷骰子游戏来模拟动物死亡过程,每只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 50,年龄记为0。掷骰子的规则为:将盒子中骰子充分混匀,一次全部掷出,观察骰子的点数,2、3、5、6点代表存活个体,1、4点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1年、将投掷次数作为年龄记在下表中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显示2、3、5、6点的骰子数作为存活个体数记在小标存活个体数n x一栏中,以此模拟死亡率为1/3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