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简介

词类活用简介
词类活用简介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论吏士行能令》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韩非子?外右上》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史?淮阴侯列传》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经?小雅?斯干》负—秦:间接宾语,两者是使动关系,“秦”是动作的发出者。

负—曲:直接宾语,两者是一般动宾关系,“曲”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动作关涉的对象。

翻译的结果:使+间宾+谓+直宾。仍是兼语句式。

2、宾语省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孟子?万上》

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与一般用法无别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同上

4、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

欲因此时降武。《汉书?苏武传》

涉间不降楚。《项羽本纪》

5、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6、使动用的动宾后,有的还有补语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信陵君列传》

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左传?庄公十九年》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明主不滥(过度)富贵其臣。《商君书.画策》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孟子?尽心下》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范雎《献秦昭王书》

请问安国众民如何?《晏子春秋?内杂问下》

(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 《史记?吕不韦列传》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论语?宪问》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修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五)数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五蠹》

傅之翼者两其足。《汉书.董仲舒传》

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战国策.楚策一》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

四、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使动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前者体现在行动上,后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知度》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

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上》

1、名词的意动用

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后汉书.李固传》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史记?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后汉书?崔shi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史记?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史记.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而愚子胥,故灭于越。《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君道》

既臣大夏而君之。《汉书?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下》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国语.周语中》

6、名+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孟子?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韩非子?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荀子?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

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非子.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期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

词类活用初级中学例子(适合高一新生)高等考试语文知识点

词类活用 ★考试时,往往要求“加点词的用法”或“词性”“词类活用”,是同一个意思。 ★翻译时一定不要生硬地套用词类活用,在直译的前提下,结合语境,看看前后文,确定是否是词类活用。秘诀: ①总的记住5 1、XX词活用为XX词: 2、名词用作状语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②后面的3种记住3---321: 后面的3个项依次又是321(名词的、动词的、形容词的)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XX词活用为XX词 两个“XX词”,“XX词”是指的词性,前一个指的是翻译前的古文,后一个指的是翻译后的现代文。这里的词性指的是他们分别在现代文中的词性(最常用的词性)是什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 应该是:(公)一鼓,(士兵)作气,

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原句和名词后面没有谓语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矛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种植,培育) 会天大雨,道不通。大雨:下大雨 江水又东。东:向东流 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②动词活用为名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亲近;远:疏远。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⑤数词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⑥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 ) 流至此回。中:在中间;东:向东 犬:像狗一样(其,《狼》中的狼)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讲解及练习 词类活用 名词的特殊用法 1.活用为一般动词,简称“名词作动词”。其规律是: (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介宾结构),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扎”;“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连用,而又非叠词中的一个名词。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用在连词“而”、“以”、“且”的前后,表示动作的,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解释的规律: (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如:①朝服衣冠。(穿戴)②赵王鼓瑟。(弹奏) (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如:①遂命酒。(摆酒)②歌以赠之。(写歌) (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如:怀其璧,从径道亡。(怀藏) (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用绳系)②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

汉语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讲义 ※教学目标:能判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已经奠定了基础。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实词和虚词。某个词属于某个词类相对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分工。比如名词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形容词常作谓语、定语、和状语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但是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字本是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做谓语。又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其中“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做宾语。这就叫词类活用。 一、活用类型: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勾践灭吴》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師》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成语记忆:栉风沐雨 2、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 ③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④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 成语记忆:南征北战 (2)、表示工具或依据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成语记忆:车载斗量 (3)、表示比喻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成语记忆:星罗棋布 (4)、表示时间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成语记忆:日积月累 (5)、表示态度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鲁君欲将吴起。 成语记忆:汗牛充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師》)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成语记忆:幕天席地 (二)、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秋水》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成语记忆:追亡逐北 2、动词使动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成语记忆:沉鱼落雁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一)一般的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李将军列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广令诸骑曰:“前!” 即有急 用坚其意 胡兵亦终怪之∕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 得李广必生致之 汉下广吏 尝夜从一骑出∕沛公从百余骑 呵止广∕止广宿亭下 南绝幕 《管仲列传》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齐桓公以霸 桓公北征山戎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管仲既任政相齐 《屈原列传》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蝉蜕与浊秽 莫不求忠以自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其后楚日以削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词类活用答案 《李将军列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名作动诱饵 广令诸骑曰:“前!”名作动前进 即有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的情况 用坚其意使动使坚定 胡兵亦终怪之∕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形容词作名词,奇怪的现象 得李广必生致之使动,使。。。来 汉下广吏名作动,交付 尝夜从一骑出∕沛公从百余骑使动,使。。。跟从 呵止广∕止广宿亭下使动,使。。。停下 南绝幕名词作状语向南 《管仲列传》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使动使。。。穷困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动为。。。而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 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使动,使。。。富强 贵轻重,慎权衡贵,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慎,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 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看轻 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桓公北征山戎名词作状语向北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美,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 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作动词做丞相 《屈原列传》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谗谄动词作名词说坏话的人;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邪曲和方正,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和端方正直的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蝉蜕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一样 莫不求忠以自为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诚的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反覆,使动,使。。。翻转过来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每天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同,轻,意动用法,认为。。。一样;以。。。为轻,看轻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 (1)名词+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上宴》) ——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卖柑者言》) ——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讲义

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一、词类活用分类练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类。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动词用作名词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使动或为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或为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也需要掌握)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在断句题中有涉及,更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导读: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 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 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 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 (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1、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 2、活用为名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 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 积善成德(善行)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必修三词类活用1上课讲义

词类活用 《指南录后序》 A.名词作状语 1、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2、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3、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4、日与北骑相出没日:在白天 5、夜趋高邮夜:在晚上 B.名词作动词 1、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2、则直前诟(gòu)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4、道中手自抄录手:亲手 5、名曰《指南录》名:命名 C动词作名词 1、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巡徼:巡徼的人 D形容词作动词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五人墓碑记》 A名词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2、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为之声义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5、缇骑按剑而前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6、显荣于身后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8、而为之记记,名词动用,作记 9、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B形容词/副词活用 1、激昂大义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2、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 3、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4、则尽其天年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先,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C动词活用 1、不敢复有株治株治,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2、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 3、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离骚》 A名词作动词 1、名余曰正则兮名,名作动,取名 2、字余曰灵均字,名作动,取字 B形容词作名词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作名词,美质 C动词作名词 1、纫秋兰以为佩佩,动词作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D名词作状语 1、朝搴阰之木兰兮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夕揽洲之宿莽;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 A名词作状语 1、夜缒而出夜,表时间,在晚上 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3既东封郑东,表处所,在东边 B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与郑人盟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C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1、既东封郑封: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2、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D动词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E动词的使动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2、烛之武退秦师使动,退,使……退却 F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7词类活用答案

词类活用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名词活用知识点规律说明,系统全面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相关知识。 2.复习课内名词类活用现象,丰富课内相关积累。 3.加强训练,提高课外名词知识运用及考查的能力。 【学习要点】 1.名词活用相关语法知识。 2.识记课内名词活用现象。 一、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自圆.其说 B.不胫.而走 C.降.龙伏虎 D.貌.合神离 例2.【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18.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A.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道.芷阳间行 E.侣鱼虾而友.麋鹿 例3.【2012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例4.【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2)布衣 ..草履而牧羊() 二、考点简析 第1、2例以选择题形式辨析实词的活用情况,重点是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其它活用情况,第1例中“鬼”、“禨”与B项中的“胫(长腿)”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其它的“病”是使动用法,“使……成为病态”;“舟”是名词作状语,乘船,表明出行的的方式,凭借的工具;“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第2例中的的“祠”与A项中的“雨(下雨)”、D项中的“道(取道)”是名词作动词。 第3、4例是同一年中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知识点的集中考察,虽然题型不同,但难度不高,主要检测学生的灵活性。例3中,“妻”活用为动词,根据语境是“嫁作妻子”的意思;例4中,“布衣”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前后语境明白晓畅。该题的失分主要在于学生“想当然”地把该词往文化常识上靠,解释为“平民”,缺乏对词语在语境中含义的斟酌。 【课内整理】请把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并在括号内解释1.名我固当(名:称呼,命名)《种树郭橐驼传》 2.病瘘(病:患……病)《种树郭橐驼传》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种树郭橐驼传》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指甲掐)《种树郭橐驼传》 5.而卒以祸(祸:遭受祸害)《种树郭橐驼传》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病梅馆记》 7.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9.试使斗而才(才:显示才能)《促织》 10.杖至百 (杖:用杖打)《促织》 11.大喜,笼归(笼:用笼子装着)《促织》 12.上于盆而养之(上:放)《促织》

第四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 学生版讲义(需打印给学生)

第四讲: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类型 (一):使动用法 1,动词使动 ①花香醉人。 ②这项发明震惊了世界。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形容词使动 ①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②繁荣市场经济,缓解就业压力。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名词使动 ①齐威王欲将孙膑。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二):意动用法 1,形容词意动 ①我很奇怪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②渔人甚异之。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④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2,名词意动 ①他自小死了娘,奶奶最宝贝他。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③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名词作动词 ①我明天短信你。 ②你忙吧,我论文去了。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⑤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四):名词作状语 ①他静静地目送她远去。 ②明天手机联系。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④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⑥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⑧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⑨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二: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对文言知识中活用现象的总结 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实词的一词多义,实词的活用现象,及实词的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其中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复习,鄙人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同仁给予斧正。 如何复习文言知识中的活用现象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去做,或者不停地去记,我觉得效果都不太好。我个人认为,最好结合现代汉语的句法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来记忆,可能更便捷,更有效果。现在,我把我结合句法总结出的一点小规律,列叙如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名词直接带宾语 两个名词连用 名词后有代词 刑人如恐不胜 驴不胜怒,蹄之 ①换一个动词:刑-处罚 ②介词+名词+动词: 用蹄踢 ③名词前加一个动词:虏-俘虏 名词处在结构助词“所”字后 若属且皆为所虏 名词与动词连用 用“而”连接 不用“而” 连接 儿涕而去 相如乃前曰 名词带补语 沛公军霸上 名词受副词修饰 春师遂东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处在句末,而其前又没有动词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 中则四月花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形容词直接带宾语 素善留侯张良 ① 换一个动词。善-交好 ② 在形容词前加一个动词。先-抢先 在“所”字后 公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在能愿动词后 火尚足以明也 与动词连用 秦王与群臣视而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盟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处于宾语位置)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处于主语位置)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例如:予分当引决。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向……

词类活用例子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 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 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 b.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在墙角 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

古代汉语讲义 第一章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古今字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古今字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捨(古今字)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佗——他异体字 5、“不义不暱。”暱——昵异体字 6、“庄公寤生。”寤——牾(逜),通假字,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掘,通假字,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无——毋通假字不要 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通假字赐予 二、词汇方面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对付。 4、“况君之宠弟乎?”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毙通獘,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过了不久。鄙:边境上的城邑 7、“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及:课文“赶上”,应释为危害。自及:自危。 8、“厚将得众。”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完:修茸城郭。聚:聚集民众。缮:修缮。甲兵: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启:开门。 11、“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 羹:带汁的肉食。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遗:(wèi)赠,送给。 1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患:忧虑,担心。 17、“颖考叔,纯孝也。”纯:敦厚。 18、“爱其母,施及庄公。”施(yì):延,扩展。 1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kuì):尽。永:长久。 20、“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庄公)。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古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古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 1、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 2、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 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 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2)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 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 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 (3)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 例1:乃丹书帛曰“陈涉王”。(《陈涉世家》丹:原为名词,朱砂。在这里用作状语,可译为“用朱砂”。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 (4)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 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 例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北、南: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北”“向南”。 (5)表时间,多为时间名词。 例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每天”。 例2: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一天天地”。 3、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可以遇到词类活用,那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呢?怎样才能词类活用呢?就高三复习而言,归纳总结极其重要.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鸿门宴》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