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7A文】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7A文】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答: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东周社会急剧变化,文化教育不再由官府把持,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于是产生语录式的问答体散文。东周诸侯互相兼并,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养士之风盛行。当时政治分裂,没有正统思想,学术风气自由。这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皆著书言治乱之事”。而面对征战连年,杀戮相继,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主张,于是形成争鸣的局面,要深入地议论和分析问题,以散文为合适。东周各国要详细地记载当时变化激烈的政治、战争和外交,于是产生历史散文。东周时竹简和帛书渐趋普遍。随著书写工具进步,长篇散文有可能发展起来。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它们保存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先秦历史散文详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复杂的事件;叙事结构严密,详略得宜,富于变化;情节紧张,曲折变化,有戏剧性及小说风味。写人物则性格鲜明,要言不繁,刻画传神。又善写辞令,简要生动,委婉有致。文辞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说理,说服力强。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受庄子风格影响。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有先秦散文的影子。先秦散文也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被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

先秦散文确立以内容充实为主的文统,与现实紧密相关,成为中国散文的主要传统。先秦散文并确立后世学术概念,其中多是哲理、政论和历史的混合体,而本身又是优美的散文,形成后世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先秦散文题材广泛,政治、历史、思想都有涉及,又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先秦散文留下大量成语典故,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并提供不同的修辞技巧,如庄子的拟人法。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

我国古代的叙事散文在历史著作占有极高的地位,其渊源则在先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成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大量地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的史料,而且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例如《赵世家》极似《左传》、平原君、魏公子等列传又极似《战国策》。《春秋》的褒贬是非以及《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成为过去史学家撰著的原则。从司马迁起,史家之有论赞,也是受了《左传》的启示。《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这种手法也为后来史家所秉承。

《战国策》的纵横家雄辩余风,直接影响到汉初贾谊、晁错等政论作家。而唐宋以来的著名古文作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无不师承先秦历史散文。他们的叙事文和传记文无论在语言上,表现方法上,很大程度上受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例如,韩愈虽说"左氏浮夸",而其《董公行状》的辞令却与《左传》风格极为近似;柳宗元在所谓"圣人之道"上曾经非难过《国语》,但在文章上却承认其"深闳杰异",并主张"参之《国语》以博其趣"(《柳河东集·答书中立论师道书》),可用《左传》、《国语》之辞(《柳河东集·报袁君陈秀才书》)。至于苏氏父子,受《战国策》影响尤为明显。苏洵的《权书》、《衡论》以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等,都在学习《战国策》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

可以说,《晏子春秋》直接启发了后世文言小说的作者,而《穆天子传》、《逸周书》则可视为后世说唱文学的滥觞。

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韩愈《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传》。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柳宗元尽管曾作《非国语》批评《国语》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还是认为“其文深闳杰异”,其为文即以《国语》为法。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这种影响持续不断,在苏洵、苏轼等

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先秦说理散文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先秦说理散文是中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章学诚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历史散文由纲目式的大事记发展到对社会生活广泛而具体的叙述,由单纯的记事发展到记事又写人,由概念性的表述发展到形象生动的刻画。尤其是《左传》、《战国策》的作者,能够在基本符合史实的前提下,对材料有所提炼,有所加工,甚至运用合理的夸张、虚构,把历史的画面和历史人物的面貌形象地展现出来,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理解性默写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子罕》中形容颜渊对孔子之道赞叹的两句是:,。 2.《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3.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 4.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 5.《论语·为政》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 6.在《论语·卫灵公》中,强调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的句子是:,。 7.孔子警醒我们“,”,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跟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 8.,。,。这些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 9.《论语·卫灵公》中阐述儒家对人与道的基本看法的两句是,。 10.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的两句是:,。 11.岁寒,。《论语·子罕》 1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一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两句。 13.孔夫子告诉弟子,只要符合“仁”这一原则,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14.《论语》中孔子要求人们做事尊重他人意愿而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是的句子是::, 15.《论语》中孔子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16.《论语》中表达读书人为什么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 17.孔夫子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用文献典籍使人知识广博,用礼来约束人的句子是:,, 18.孔子说“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是别人通达:,。 19.《论语》讲到志士仁人“,”,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20.孔子直接表达自己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的句子:,。 21.《论语》中古代学习的人与现在学习的人目的有何不同:,。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理解性默写答案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完整版)高中语文阅读经典美文.docx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 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 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 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跟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 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 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失去的滋味 东方穹 “得到时不珍惜,失去时才努力。”当人们认为一切为理所当然时,人们就不会认为这弥 足珍贵。 失去是不易诉的,那是人心底的暗色。也许惟有其暗,才反衬出人生的明亮来。 不是有句明言这样说云:失去的才知道珍贵。除夕爆竹一响,大步一迈就嘻嘻哈哈不知 愁滋味地跨进了二十的门槛。瞀然回首,才发觉往前去的一道道大门笑口大开迎着你,只有通过的门紧紧关闭着,任你千呼万唤,不予理睬。 记得有位年轻的作家说要学钢琴,惹得他的学生们大惑不解。失去已无可奈何,何必老

大学语文先秦散文 讲稿

第一章史家之文研究 第一节历史背景 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第二节概说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第五单元(A卷)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第五单元(A卷)试卷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100分) 1.下列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曲偻(lóu)句赘(jù)有沴(lì) B.跰(pián)浸假(jìn)鸮炙(xiāo) C.无怛(dàn)佚我(yì)镆铘(mò) D.蘧然(qú)眴若(xún)翣资(shà) 【答案】B 【考点】字音 【解析】A.偻—lǚ;C.怛—dá;D.眴—shùn。 2.下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渚(zhǔ)崖崖涘(sì)尾闾(lǔ) B.稊(bì)米吾喙(huì)井幹(hán) C.缺甃(zhòu)持颐(yí)灭跗(fū) D.虷(gàn)蟹奭(shì)然口呿(qū) 【答案】C 【考点】字音 【解析】A项,闾:lǘ,B项,稊:tí,D项,虷:hán。 3.下面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B.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C.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D.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答案】B 【考点】正确断句 【解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4.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三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泾流之大②两涘渚崖之间③野语有之曰④我之谓也⑤少仲尼之闻 ⑥轻伯夷之义⑦睹子之难穷⑧非至于子之门⑨大方之家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庄子?养生主》 1.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论证方法:类比法 2.主旨:通过对庖丁对解牛之道的论述,阐明作者“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表达作者无为而治的思想。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表现出庖丁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4.“沭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小心谨慎的心理。 5.庖丁解牛用了3处“对比论证”:1、始臣之解牛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开始解牛和现在解牛的情 况作对比);2、良庖岁更刀,割也…而刀刃若发于硎(把自己和良庖、族庖作对比);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把骨头间的缝隙大小和刀刃的厚度作对比) 【注释】 沭然:警惕的样子。如土委.地:散布。善.刀而藏之:擦拭。因.其固然:依照。硎:磨刀石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1.题材:议论文、奏疏 2.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要想久安,就必须积聚君王的恩德和道义。) 3.背景:唐代兴盛佛教道教,大兴土木。 4.本文运用“纵贯式结构(先是隐喻立论,阐明观点,再用比较的方法凸显君王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 最后提出治国之道。)”——作用: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文理清晰。 5.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一段/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比较论证(第二段/事实论据) 6.魏徵“谏”的艺术体现在: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复杂的治国之道变得浅显易懂;2、贬低自己,抬高 对方;3、运用对比;4、最后指出治国之道。 【注释】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傲物:瞧不起人。黜恶:除去邪恶。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亏:有损于能克.终者盖寡:完成。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大兴土木。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题材:书信体驳论 2.艺术风格:柔中带刚 3.论事原则:运用儒家“名实相符”的原则(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与实际情况不符)。 4.针对对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论点进行反驳。(驳论方法:驳论点。/论 证方法:演绎论证/采用:事实论据) 5.新法是“受命于人主”——侵官新法是“举先王之政”——生事 新法是“为天下理财”——征利新法是“辟邪说,难壬人”——拒谏致怨——早料到的 6.盘庚迁都——(事实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注释】 于反复 ..不宜鲁莽:书信往来。非特:不仅仅。拳拳:专诚恳切。 《今》大钊 1.总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背景:五四运动前夕,作为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 3.“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比喻性论据 4.第一个分论点引用耶曼所说的话,为引用论证(理论论据);第二个分论点讲宇宙大化,为演绎论证。 5.“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两个事例论据分别蕴含“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因为屈原的

(完整)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 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 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 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 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 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 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 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 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 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 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 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 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 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 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大学语文B2 (3)

大学语文 B2 一、判断题 1、《蒹葭》是一首思慕和追寻恋人的情歌。() 答案:对 2、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标准是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 答案:错 3、《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都是东汉时的著名诗人。() 答案:错 4、从象征的角度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答案:对 5、欧阳修是《新五代史》的作者。() 答案:对 6、记叙只有主观性的记叙而无客观性的记叙。() 答案:错 7、何其芳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诗派"现代派"的成员。() 答案:对 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答案:对 9、散文《爱尔克的灯光》出现了三种意味的"灯光"。() 答案:对 10、花间词的主要功能是"助欢佐乐"。() 答案:对 11、和宋代的南戏不同,元杂剧中是所有脚色都可以演唱的。() 答案:错 12、革命样板戏总共有10个。() 答案:错 13、巴金的小说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 答案:对 14、律诗滥觞于东汉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答案:错 15、南朝刘宋时期骈文的代表作家是颜延之、鲍照和范晔。() 答案:对 16、给朋友写信,为表示谦虚,抬头可以称愚兄,落款可以写贤弟。()答案:错 17、提出"不平则鸣"创作口号的是柳宗元。() 答案:错 18、山谷道人是黄庭坚的号。() 答案:对 19、宋代"说话人"有专门组织,称为"书会"或"雄辩社"。() 答案:对 20、《珠玉词》是晏殊的词集。() 答案:对 二、选择题 1、《牡丹亭·惊梦》的主人公是() A:杜十娘 B:崔莺莺 C:杜丽娘 D:李香君 答案: C 2、郭沫若的诗集是()。 A:《晨安》 B:《星空》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 【一词多义】 (一)实词——见 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古义: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 【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 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②,,孰为夫子?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年10月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1)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集锦 《论语>>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论语·述而》翻译: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翻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任的东西重而路程遥远。 2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教他。”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翻译: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2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我(孔子)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新课标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命制人: 【复习目标】 结合做过的典型散文阅读题目,熟记散文阅读的思路以及答题方法。 【复习时数】一课时 【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做好题目,读懂文章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候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学会从整体入手,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即理清文章的思路,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时,一定要牢记下面规律和方法。 1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3,要找寻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就是要找出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概括性词语。 4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再去做题就比较简单了。散文阅读的考查题目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总结概括类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他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写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画面)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角度、阶段来写的,怎样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等。 3.为什么……?请分条概括(或说明) 4.概括文章的主旨 【具体步骤】 1、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是全篇,还是某几个段落(某层),还是某段。 2、对答题区域进行简明的分层,分层不可过粗,也不可太细,具体依据应该以分值多少来判断,当然主要的判断依据还应该是文章或文段的内容层次。 3、回头继续审读题干,找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重点词。 4、根据题干中的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到答题区域找相关的关键词——问什么,找什么词语。 (关键词、重点词语一般是:显示文章或段落脉络层次的词,关联词,多次重复出现的词,对象或者主体的词,表示特点的词语等) 5、依据题干要求摘取、概括或组合,形成答案并代入检验。 【对文章中心意思(主旨)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主要方法是: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等,尤其要关注抒情句、议论句、段落起始句和总结句、段落中心句、篇末点题句等。 二、疑难语句类 【疑难语句的种类】 所谓疑难语句,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抽象词语较多,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常见的命题形式】 1、句子含意理解 2、句子的作用 3、对句子进行赏析 4、句子的比较 【具体步骤】 1、句子含意理解类: (1)注意句子所在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对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了解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3)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即句眼进行解释。句眼通常是表达比较形象的词、高度抽象概括的词、指代词等。所谓形象化的词语或语句主要指那些具有比喻(包括通感)、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语言,或者描写生动细致(常用移用修辞)的语言。尤其是借代、借喻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找到它的本体。抽象概括的语言主要是这写语言的具体内容通俗地解说出来。含有指代内同的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在具体语境当中找到它的具体所指。 (4)回扣段意和主旨进行解说。句子的表意既离不开段落,又与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它们的首尾句、文眼句、哲理句,更具有这种意义。 2、句子的作用类: (1)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这句话本身是什么含意,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是引出主题、暗示主题还是揭示主题。 (2)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是引出下文,还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总结上文。 3、句子的赏析类: (1)从内容上考虑,结合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和主旨、作者的感情的联系进行说明。 (2)从形式上考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何种修辞手法,再联系这种手法的本质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要与内容结合起来谈。 (3)从结构上考虑,是总领句,总结句,还是过渡句,或者文眼句、观点句,说明它在整个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

现代大学语文测试

单项选择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D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D.《诗经》 2.《诗经》所收录的诗歌时代是(B ) A.商朝至西周 B.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C.西周末年至战国 D.春秋至战国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 C ) A.《诗经》 B.《论语》 C.《蒹葭》 D.《关雎》 4.“关关雎鸠,在河之州”这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C ) A.赋 B.比 C.兴 D.风 5.《短歌行》中运用典故的一句是(B ) A.惟有杜康 B.周公吐哺 C.青青子衿 D.乌鹊南飞 6.我国古代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B ) A.曹植 B.陶渊明 C.谢灵运 D.王维 7.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风格是( A ) A.平淡自然 B.新奇壮丽 C.沉郁顿挫 D.苍凉悲壮 8.被后人誉为“孤篇盖全唐”的诗作是( A ) A.《春江花月夜》 B.《代答闺梦还》 C.《将进酒》 D.《长恨歌》 9.李白,字太白,号( B ) A.放翁 B.青莲居士 C.香山居士 D.六一居士 10.李白因其作品飘逸豪放,被人誉为( D )

A.诗魂 B.诗史 C.诗圣 D.诗仙 11.杜甫因其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后人誉为( C ) A.诗佛 B.诗仙 C.诗史 D.诗鬼 12.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是( B ) A.豪放飘逸 B.沉郁顿挫 C.清新淡雅 D.生动活泼 13.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是( C ) A.李白 B.韩愈 C.白居易 D.柳宗元 14.下列作者不属于中唐的是( A ) A.岑参 B.韩愈 C.柳宗元 D.白居易 15.白居易,字乐天,号( A ) A.香山居士 B.青莲居士 C.放翁 D.六一居士 16.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是( B )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欧阳修 17.第一个大量创作长调慢词的词人是( A ) A.柳永 B.李煜 C.苏轼 D.陆游 18.宋代作家中,号称诗、书、画三绝的是( B ) A.欧阳修 B.苏轼 C.陆游 D.辛弃疾 19.下列作家中被誉为豪放派代表的词人是( C ) A.李煜 B.柳永 C.苏轼D李清照. 20.苏轼,字子瞻,号( A )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最新最全)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长期以来,小说都是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门体裁,这与全国卷一直以来的命题特点有很大关系。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专家指出:“2007年第一次命制课标卷时,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传记。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考虑到选考文本和考点之间的匹配问题:相比于其他文本,小说与传记更为近似,更容易做到两道试题之间的难度相对平衡。小说和传记的组合成为课标卷的标配,一直沿用了10年。” 基于此,考生在备考时往往更偏重小说,而缺乏对散文的重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2017年和2018年《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所做的说明:“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可见小说、散文甚至诗歌、戏剧都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对象,彼此之间地位是平等的,考生不应厚此薄彼。要实现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考查,高考语文必须做到“有包容性和灵活性”。包容性,针对文本选择而言,指考查不能固定在某一特定文体上;灵活性,针对试题而言,要求试题考点的设置要有所变化。这一点也可作为当前高考语文特点“考点轮换,考题灵活多变”的有力佐证。 基于此,2017年高考小说阅读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三套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有两套都考查了散文。散文在沉寂几年后重新登场。 尽管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都是小说,但这并不能表明未来的高考只偏重这一文体。在“考点轮换,考题灵活多变”的背景下,老师在日常教学、高考备考过程中,应该在小说之外更加重视对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散文阅读能力的长期缺失,使考生在遇到散文这一文体时,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模糊不清,对文章思路的概括杂而无序,对文章重要语句的解读片面单一。即使考题难度不大,考生也难得高分。面对散文这一考题,考生要想得心应手,关键还是要读懂文章。 高考散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大能力。“理解”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表达主旨的关键词句、人物语言中带有暗示意义的词句、比喻象征性语句等。“分析综合”的考查侧重于把握写作思路,归纳文意,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初步赏析和评价;“探究”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探究”的考查侧重于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意) 类型解说考查要点 理解词语含义一般情况下,高考 试题中考查的词 语含义往往不是 “词典义”,而是 词语在文中的具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 章中 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 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2018届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2018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

大学语文目录1

【目录】王步高主编《大学语文》(高职高专本)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立体化系列教材) 前言 一、诗经、楚辞 诗经·卫风·伯兮 诗经·王风·黍离 屈原《湘夫人》 二、先秦散文 论语·子路(节选) 庄子·山木 大学·大学之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附录先秦散文选 三、秦汉文 李斯《谏逐客书》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四、汉魏六朝诗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曹操《蒿里行》 陶渊明《读山海经》 《西洲曲》 附录民生疾苦诗词历代田园诗历代田园词 五、汉魏六朝文 王粲《登楼赋》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六、初盛唐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王维《终南山》 高适《燕歌行》 附录隋及初唐诗选山水诗词·咏山山水诗词·咏水读《燕歌行》参考盛唐诗选隋唐边塞诗 七、李白 关山月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登金陵凤凰台 附录咏离情别绪诗词 八、杜甫 哀江头 月夜、蜀相、登岳阳楼 附录杜甫诗选咏月诗词 九、唐代散文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韩愈《祭十二郎文》 附录咏岁时节序(春、夏) 孝悌亲情诗文 十、中晚唐诗(上) 白居易《长恨歌》 附录中唐诗选(上) 闺怨爱情诗词 十一、中晚唐诗(下)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商隐《隋宫》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附录中唐诗选(下) 晚唐诗选怀古诗词咏音乐诗词刺世讽喻诗词 十二、唐五代词 李白《菩萨蛮》 温庭筠《更漏子》 韦庄《菩萨蛮》 冯延巳《鹊踏枝》 李煜《浪淘沙》 附录唐五代词选思乡怀归诗词 十三、北宋词 柳永《八声甘州》 欧阳修《踏莎行》 苏轼《江城子》、《临江仙·夜归临皋》 秦观《鹊桥仙》 附录北宋词选苏轼非黄州时期词苏轼贬黄州词宋金十大曲游子思妇诗词十四、宋诗 欧阳修《戏答元珍》 苏轼《初到黄州》 黄庭坚《寄黄几复》 陆游《关山月》、《书愤》 附录与“乌台诗案”有关的苏轼诗北宋诗选宋代其他爱国诗南宋诗选 十五、宋代散文 欧阳修《秋声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苏轼《留侯论》 附录咏史诗词选岁时节序(秋、冬) 十六、南宋词(上)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陆游《钗头凤》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玉案·元夕》 附录南宋词选沈园诗词女性词渎王国维“三境界”说参考南宋其他豪放词南宋格律派词咏物诗词咏花诗词 十七、金元明清诗词

大学语文B2

大学语文B2 一、判断题 1、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语言冲淡、议论平实。() 答案:错 2、"易安体"指的是李清照词的风格。() 答案:对 3、《战国策·燕昭王求士》中郑庄公的性格特征之一是处心积虑,卧薪尝胆。()答案:错 4、五代时期西蜀产生的词派是花间派。() 答案:对 5、《我与地坛》是王小波的知名作品。() 答案:错 6、从象征的角度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时代的先觉者。() 答案:对 7、叶灵凤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答案:错 8、诗集《鱼目集》的作者是施蛰存。() 答案:错 9、《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结构线索是"乐-喜-悲"。() 答案:错 10、《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我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答案:对 11、老子是先秦时期最具思辨色彩的哲学家。() 答案:对 12、盛唐的两大诗人是李白和杜甫。() 答案:对 13、唐代小说的主要形式是传奇。() 答案:对 14、新闻中的调查式报道在写法上与事务文书调查报告相同。() 答案:错 15、《原野》和《日出》是田汉的戏剧作品。() 答案:错 16、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柳宗元、李翱。() 答案:错 17、"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操"是宾语省略。() 答案:错 18、山谷道人是黄庭坚的号。() 答案:对 19、叶圣陶夸赞《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答案:对 20、唐宋人用"传奇"指称唐代的一种小说体裁。() 答案:对 二、选择题 1、"沛公安在?"的语法特点是()。 A:宾语前置

B:主语省略 C:谓语前置 D:谓语省略 答案: A 2、学术论文确定选题()。 A:应在研究的开始 B:应在研究的过程中或研究过程后 C:无须研究自己 D:无须研究读者 答案: B 3、下列作家属于两汉哲理论文作家的是()。 A:贾谊 B:桓宽 C:晁错 D:刘向 答案: B 4、下列不属于宋元讲史话本的一项是()。 A:《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B:《新编五代史平话》 C:《三分事略》 D:《大宋宣和遗事》 答案: A 5、以"乡下人"的视角和"人性"的标杆观照现实人生的小说家是()。 A:刘呐鸥 B:张资平 C:施蛰存 D:沈从文 答案: D 6、南朝民歌被称为()。 A:田园之歌 B:游牧之歌 C:都市之歌 D:争战之歌 答案: C 7、柳永的词集是()。 A:《阳春集》 B:《乐章集》 C:《珠玉词》 D:《淮海居士长短句》 答案: B 8、下列不属于周作人的散文集是()。 A:《自己的园地》 B:《雨天的书》 C:《朝花夕拾》 D:《泽泻集》 答案: C 9、《诗经·黍离》是一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