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戏曲的起源

第一讲  戏曲的起源
第一讲  戏曲的起源

第一讲戏曲的起源

一、人类戏剧的起源

人类戏剧的起源是什么呢?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剧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寻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当原始人类部族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作为一种思想的外在符号,行为远比语言更为直接。模仿的动机从属于原始宗教意识,例如交感巫术观念使原始人类相信模仿活动能够导致其自身命运的改变。这种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导致了原始戏剧形态的诞生。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当它最初举行庆贺神明诞生或欢度节日庆典的宗教仪式时,都会和原始戏剧相遇。

1.古埃及祭祀俄塞里斯神。比如说5000年前古埃及人们祭祀尼罗河神俄赛里斯神时,当时就有纪念这些神灵的盛大装扮表演。

对俄赛里斯神的敬奉源于人类最初的自然崇拜心理。这个神体现植物的生长和尼罗河对于生命的繁殖力,而俄赛里斯的经历则包含在一则有趣的传说里。据说在远古时代,他是一个仁慈的统治者.教民农耕及其它手艺,并授之以法。后来遭到他的兄弟、邪恶的赛托的暗害,尸体被剁成肉块.分散到各地。他的妻子、也即他的姊妹埃西斯到处寻找这些肉块.然后把它们护台起来,他的尸体神奇地复活了。生还的俄赛里斯神夺回了他的王国,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仁政后,又到了地狱.成为阴间的最高审判官。他的遗腹子荷拉斯长大后成为勇士,杀了赛托,报了杀父之仇。

在这个故事中,俄赛里斯的死亡和复活象征了尼罗河涨落的自然规律:它在每年的秋天降落,到了来年春天则洪水泛滥。不仅如此,人们还在俄赛里斯死亡和复活的经历中,寄寓了永生不死的期待和愿望。既然俄赛里斯能够战胜死亡,那么,人们只要笃信并虔诚地供奉这一神明,也必然能得到他所赐予的长生不死的恩典。当然,其条件是,必须像俄赛里斯一样,保持住完整的尸体,也就是千方百计地防止阳间遗体的消灭。这种来世观点的产生,不仅使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巨型墓葬建筑以及稍后一些的大型神庙建筑开始纷纷破土动工,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技术大为发展,而且使人们对俄赛里斯神的供奉和祭记活动蔚为大观。而戏剧的雏形.就蕴藏在这些供奉和祭把活动中。

2.古希腊戏剧与祭祀狄俄尼索斯

希腊人喜爱酒,田野里到处种植着葡萄藤,酿造作坊遍布城乡,每逢节日庆典,无数的居民都把自己灌得醇也陶陶。酒有火一样的性格,它使入兴奋,使人手舞足路,使人充满了

表演欲.于是.在受欢迎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生日来临之时,举国欢庆的盛大祭奠场面成为放乡扮演的最好场所。

在希腊神话中.洒神狄俄尼索斯是天主宙斯与式拜国的公主塞墨拉所生。亩斯对塞墨拉的宠爱,超过了任何与他有关系的人间女子,以致对斯蒂克斯河立下了一桩神誓——要满足塞墨拉的任何愿望。但是塞墨拉在嫉妒成性的灭后赫拉的怂恿下,要求看到宙斯作为天神和雷神的威武面貌,尽管这样做的代价是凡人塞墨拉自己的死亡。宙斯不好违誓.只好作为天神现形。这时,围绕在他头上的雷电将塞墨拉烧化。宙斯只来得及将塞墨拉腹中的胎儿取出,藏在自己的腿中。由于宙斯只能跟腿行走,这个孩子就被称作狄俄尼索斯,即“宙斯跛子”的意思。后来,宙斯把他交给山林水泽之神抚养长大。成人后被杀而惨道肢解,继而复活。固他发明了葡萄酿酒,进而被尊为酒神。

狄俄尼索斯火中生、水中育的生长过程,正和葡萄在阳光雨露之下成长的经历一样,而他那种死而复活的经历,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季节的更替和万物的生机。在山林中,狄俄尼索斯的旅伴是一群人身羊腿、爱喝酒胡闹、被称为“萨提儿”或羊人的怪物。在这种自然环境和精神氛围哺育下成长起来的狄俄尼索斯,天然地充溢着一种洒脱、自由、与自然认同的原始生命力量。

按照希腊人的理解,酒神代表着人类生命的热情。代表着世界上一切非理念的力量.代表着快乐和疯狂,代表着情绪的放纵。尼采说,酒神状态是“整个情绪系统激动亢奋”,是“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他把这种状态归结为一个“醉”字。

的确,酒神祭把的主要形式是一场充满狂欢醉态的歌舞游行。在游行队伍最前面开路的是洒神狄俄尼索斯的伴随着、众多的巴科斯狂女,一些妇人被挑选出来充当她们的角色,头戴长春藤冠,身披兽皮,手拿神杖、宝剑等器物,边走边舞,跳到极度兴奋时,她们甚至犹如脱缰的猛兽—般,活活撕碎小动物吞吃。继之是一伙虔诚的信徒抢着狄俄尼索斯的神像——一位漂亮斯文的少年行进。后面跟着‘大群各式装扮的“神人”,有蒙着羊皮装成半人半羊模样的羊人,有戴着马头的马人,有森林之神,有牧神,有地狱之客等等。夹杂于他们之中的,是一群装得烂醉如泥的阳物崇拜者,他们的衣服上浸满了洒渍,脸上用酒糟或桑葚涂污——这象征着洒神强大的创造力以及酒对人的熏醉和狂暴刺激作用。

热烈的情绪冲动、巨大的欲望渴求,由持续的颠狂运动而产生的生理期待以及由酒精的作用而积聚、高涨起来的情感空白,都变成了由歇斯底里的叫喊和歌唱所构成的带有原始色彩的生命力量之热潮.这种粗犷的热潮犹如积聚在坚固的岩层之下滚烫的熔岩喷薄而出、蔚为壮观——可以冲决任何习俗的禁忌与道德的约束,可以突破任何家庭的牵制和日常生活

的规范,可以使爱琴海沸腾。而这种以狂欧欢舞之形式出现的陶醉状态,正是任何审美活动和所有艺术形式得以存在的心理前提。据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考证,希腊喜剧正是从这种游行表演中直接孕育并产生出来的。

3.古印度“吠陀时代”的祭祀活动

人类另一古老文明——印度,在它的“吠陀时代”之前,已经在频繁的祭祀活动中夹杂拟神行为。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戏剧一样,印度戏剧是从祭把仪典中发展而来,由颂神歌曲和拟神行为逐渐演变而成为戏剧的。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传说为波罗多撰写的印度戏剧理论著作《舞论》,对于印度戏剧的源起进行了神话性的阐释。

“吠陀时代”之后,印度进入了奴隶制国家的‘史诗时代”(公元前6一前4世纪),这其间从列国纷争到统一,恒河流域出现第二次城市化高潮,经济发展,宗教与哲学思想活跃,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兴起,并产生厂两大著名史诗《摩河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印度戏剧在此基础上朝向成熟的梵剧样式过渡,与古希腊的情形一样,它汲取了史诗的卡富营养。

二、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的早期,同样繁育了人类的精灵——戏剧,它同样体现在原始人类的祭祀仪式里,展现了人类初始时期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透示了人类试图把握命运的原初企图。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不同的是,中国戏剧没有能够很快出原始宗教形态跨越出来,形成建立在审美意义上的比较完善的舞台样式,而是长期在它的原始状态和初级形态中徘徊,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到12世纪初期才孕育出成熟的样式。它的发展轨迹,体现了自身独有的特殊性。

(一)原始戏剧形态

1.交感巫仪模仿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人们从自然界所能索取的生活资料如野兽、果实等十分有限和匮乏。而雷击火烧、洪水泛滥、地震雪崩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侵害则是极其频繁的。洞居穴处、茄毛饮血的原始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问题。面对命运的强力摆布,原始人的思维里产生了“灵”的意识,进而,他们祈求“灵”的庇护,举行虔诚的宗教祭祀活动来取悦于神灵,在这种带有审美娱乐意义的活动中,最早的艺术以及戏剧就产生了。

原始人相信,在巫术仪式中通过行为摹仿可以实现巫术施行者所希望达到的任何目的。

用死者生前的器物随葬,他在幽冥之中就继续使用;医生将绳子的一端系在病人病痛的部位,用嘴在另—端吸吮,就可以抽出血液以解除病人的病痛;出征前杀牲祭祀,就可以带来战争的胜利;观察龟甲上被火烤出的裂纹,就可以预测此次行动的成败;阐释一个人梦中的情境.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吉凶祸福……摹仿巫术和交感巫术产生的原理,在于人类具有观念联想、思维类推的能力。

原始人类的蒙昧思维对于自然界神秘精神的感应,以及长期的共同采集和狩猎活动,使他们逐渐产生了共有的灵的崇拜万物有灵观,原始思维对于灵的理解,导致了交感巫术信仰的诞生。其大体时间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六万年以前。

近代人类学家在未接触现代文明地区(澳洲、美洲、一些太平洋岛屿以及中部非洲等)许多保有原始文化状况的氏族部落里所进行的考察表明,原始人常常通过模仿狩猎与战争的行为,来求取狩猎和战争的成功,其模仿过程贯穿着行为模拟和带有强烈节奏的仪式歌舞表演。由于其中出现了拟态形式,这类经常性和有目的性的扮饰活动,可以被视为原始戏剧的雏形。只是,中华本土由于其文明发展的趋早和影响覆盖面的广泛,已经不存在这样的实例。不过,今天我们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史前岩画里,可以看到很多这类初级拟态和象征性表演。

云南省沧源县发现的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的岩画中,有着生动的战阵模拟表演,许多人持剑舞盾,或手执弓箭,按照一定的节拍做出节律性的动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岸边崖壁上发现的战国时代花山岩画中,也有众多形体动作一致的人物,在按照同一节拍进行仪式舞蹈。这些表演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通过拟态动作来完成仪式,实现结果。

很明显,由交感巫术意识出发而实施的模仿行为,并非出于审美的动机,甚至也不是直接出于实用的动机,而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与信仰行为,是原始人试图抗争命运并寻求解脱方向的精神实践行动,因而它与审美意义上的戏剧观念还远远不可同日而语,后者的出现仍须经历一个由宗教目的向审美目的转化的漫长过程。

利用交感巫术控制自然的尝试自然是走向了失败,其结果使原始人类由企图操纵“灵”转向对“灵”的敬畏和乞怜,于是作为“灵”的象征体现物的神和鬼便出来统治大地,从而导致了原始人类的自然神崇拜、图腾崇拜等一系列的信仰和祭祀行为。

2.图腾拟态

在中国原始部族的祭祀仪式里,广泛运用着拟态装扮的歌舞表演,从而体现其对于自然神的崇拜、图腾的崇拜,以及对于祖先神的崇拜。这种实现祈神、娱神功能的原始戏剧行动.呈现出宗教仪式依附物的面貌。中国早期的文字载述,透示了它们的痕迹。我们从中国的先秦

典籍《尚书》、《吕氏春秋》里,可以看到史前时期原始戏剧的影子。

例如其中说到,在尧、舜的时代,原始部族的成员们时常身穿羽毛兽皮之衣,装扮成乌兽的形象来进行扮饰表演,从而体现部族的图腾。这类原始扮饰型的戏剧,在今天存在于中国各地的众多史前岩画里,以及发现于各地的早期陶器、铜器的图案里,可以找到其痕迹。

3.驱傩仿生

公元前17世纪以后的殷商时期,在初始宗教观念的制约下,民间和宫廷逐渐形成一种驱摊的拟态扮饰仪式,人们相信通过这种仪式性表演,可以驱逐那些危害人类的恶鬼和不祥之物,从而保佑人们的健康和平安。在驱摊过程中、有人装扮为摊神方相氏,有人装扮为各种鬼怪,各自有着持定的形象扮饰,方相氏捕捉并驱赶鬼怪离去。

到了公元前l0世纪以后的周朝,这种驱傩仪式已经发展为固定的节日礼仪,即在每年的固定时日里,需要举行特定的驱傩仪式活动。官方规定的驱傩日期为每年三次,即在阴历3月举行诸侯滩,8月举行天子摊,12月举行天下大摊。这种驱傩的模拟活动,具有丰富的戏剧因子,它对于后世戏剧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傩祭在日后的漫长时日里也确实缓慢演变为傩戏。

在上述仪式歌舞装扮表演和驱傩表演里,都离不开巫师的作用,巫师通常就是执行这些仪式的人,他们在祭记仪式中实现勾通天人界限的功能,而在装扮中则实现代入角色的表演功能。因此,巫师很可能就是最早的戏剧演员。从今天保存下来的公元前4世纪末战国时代的楚国巫词《九歌》里,还可以窥见一些巫师扮神进行歌舞表演的影子。

(二)秦、汉、六朝优戏、角抵戏

1.倡优与优戏

秦汉立国,纵横数千里,上下五百年,奠基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汉民族大一统文化,从此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戏剧也从与宗教仪式混杂的原始阶段跨入了体现艺术价值和实现娱乐功能的初级阶段。

与希腊和印度不同,中国未能从祭祀仪式直接转换出成熟的戏剧样式,二者之间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渡初级戏剧阶段,中华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这种特殊历程。秦汉六朝百戏,则是初级戏剧雏形的显现。

当原始氏族公社为奴隶制取代以后,社会为满足奴隶主娱乐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歌舞奴隶与优戏奴隶的专门职业分工,这就是女乐与优人的出现。从资料中得知,优戏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发展得十分兴盛,充斥了各诸侯国的宫廷。

我们从秦代以前的史实中仅仅看到一条文字记载,夸张描述了楚国优孟扮饰已故丞相孙

叔敖达到乱真程度的故事,似乎与我们概念中的戏剧表演更为接近。优孟身穿叔孙敖的衣冠,装扮成他的模样,言语行动都以对他的模仿为准,因而使得人们分辨不清究竟是否孙叔敖复生,显示了很高的模仿和表演才能。这确实是先秦优戏扮演的一个极好例子。不过,这次表演仅仅是对于某个人物日常生活动作的模拟,可以归为原型模仿,但还缺乏戏剧情境与一定的情节设臵,因而并不具备较完整的戏剧性。

2. 角抵戏与百戏

汉代优戏表演最初名为角抵戏,后来又称为百戏。汉代优戏表演包含在百戏之中。百戏是伴随着秦汉崭新的封建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新兴表演艺术。它是伴随着秦汉崭新封建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新兴表演艺术,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部分。它不是一种成形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耍游戏、歌舞装扮诸种表演于一炉的大杂烩,一种“俳优歌舞杂奏”。

角抵戏最初由格斗竞技发展而来,由于它具有矛盾对立的演出结构,适宜于戏剧冲突的体现和展开,因而发展为具备一定情节结构和表演内容的小戏,成为这一个时期中初级戏剧的主要代表。

比较有代表性的角抵戏就是《东海黄公》。《东海黄公》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从黄公能念咒制服老虎起始,以黄公年老酗酒法术失灵而为虎所杀结束,有两个演员按照预定的情节发展进行表演。从而,它的演出已经满足了戏剧最基本的要求:情节、演员、观众,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它的形式已经不再为仪式所局限,演出动机纯粹为了观众的审美娱乐,情节具备了一定的矛盾冲突,具有对立的双方,发展脉络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性,这些都表明,汉代优戏已经开始从百戏杂耍表演里超越出来,呈现出新鲜的风貌。

(三)唐、五代优戏和歌舞戏

1.唐代优戏

唐代优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演出经常,记载众多,从宫廷到州府以至民间都有其身影。由于表演内容已经趋向于社会类型化,当时人开始为之分类。唐代优戏里最著名的就是“弄参军”,弄参军就是表演以当时卑微官职“参军”为内容的戏。唐代宫廷里历朝都有一批擅长表演参军戏的优人。弄参军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类,主要原因是它以当时社会结构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官吏为表现对象,其主仆相从的矛盾对立面设臵也适宜于增强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因而演出极其经常和普遍。

2.唐代歌舞戏

唐代歌舞戏极其兴盛。其著名的有《乐府杂录》中记载的《大面》、《苏中郎》、《踏摇娘》、《苏幕遮》、《秦王破阵乐》等,都具备了初步的情节结构和载歌载舞的特征,这为它以后与优戏结合形成戏曲奠定了基础。

(1)《大面》(《兰陵王》)

《大面》,表演兰陵王戴面具上阵征战的故事,他是从北齐军士创作的歌谣或齐人编演的舞蹈发展而来,其表演带有格斗的成分。是一种戴面具的戏,多种史籍都提到了它的本事。崔令钦《教坊记》:“《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这种面具舞来源于实战,出自北齐兰陵王的临阵戴木面具以吓敌。由于其来源的缘故,《大面》又被直接称作《兰陵王》,如《全唐文》卷二七九郑万钧《代国长公主碑》记载,武则天时“歧王年五岁,为卫王,弄《兰陵王》。”皇室儿童也会模仿表演《兰陵王》戏,反映了它深入人心的程度。

《兰陵王》戏在中国已经失传,但却在东瀛日本的宫廷乐舞中长期保留了下来。今天还可以看到与之有关的面具文物计六十四件。

(2)《踏摇娘》

《踏摇娘》表现一个醉鬼殴打妻子的故事,主角踏摇娘由男人扮演,为正剧角色,其程序先是由“她”入场表演一段歌舞,边歌边舞,并由众人在曲尾进行人声帮和,然后与之相对立的角色丈夫入场,为丑角,二人开始争执殴斗。前半部分女主角的歌舞充满悲剧情调,后半部分两人的殴斗具有喜剧效果。《教坊记》说它的歌舞类似于当时民间的“踏谣”形式,所以名之为《踏谣娘》。美学风格倾向于悲喜统一或者说悲喜转化,已经奠定了后世戏曲的主调,其主角歌唱、旁人帮和,男扮女装,旦、丑相对的表演形式,也开了宋代南戏的先河。就一个具体剧目来说,《踏摇娘》在运用歌舞装扮等综合表演手段揭示人物心态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不愧为唐代歌舞戏的突出代表。

唐、五代戏剧易经接近了成熟的面貌,尽管他的形态还不够完善,不能容纳完整的人生故事而常常切取片段——用成熟戏曲的标准来衡量,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到程式化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刚刚开始,但它却为中华戏曲的正式形成铺垫了决定性的一步。

(四)成熟戏曲形态的出现

当中华戏剧经历了原始戏剧和初级戏剧阶段,走过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道路之后,它跨入中国型的成熟戏剧戏曲的飞跃期就来到了,其时间是在两宋时期。

宋代以前,虽然中国戏剧里也分别发展了以生活情境拟态表演为主的优戏,和以歌舞手段娱目为主的歌舞戏这两个分支,但它们走着各自相对独立的路子。宋代瓦舍勾栏创造了把诸多表演艺术共汇一炉的社会环境,终于使这种分立的局面被打破,而优戏和歌舞戏又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营养成分包括其特色,终于熔铸出了新型的戏剧样式戏曲。至此,中国戏曲具备了成熟的形态,其美学原则和面貌特征也已定型,以后的发展与演化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而没有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了。

宋代成熟戏曲的代表形态是南北宋之交时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的南戏,而戏曲形成的最初过程则发生在北宋,其基础是北宋杂剧与各类歌舞说唱表演艺术的融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仍然属于初级戏剧形态的北宋杂剧,其表演形态较前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直接启迪了宋代南戏的产生。

1.宋金杂剧的准备

宋金杂剧的表演,在传统积累与现实经验的支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风格的戏剧性、内容的讽喻性和效果的突发性三方面。

2.南戏的成熟

唐代戏剧发展的成就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以参军戏为代表的优戏表演,一个是以《踏摇娘》等剧目为代表的歌舞戏表演,后者已经是以载歌载舞演故事的表演形式出现。宋杂剧更多继承了唐代优戏的表演路数,发展了以滑稽科诨为主的戏剧手段,南戏则更多继承了唐代歌舞戏的表演路数,发展起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戏剧手段,但是南戏同样也吸收了前代优戏的全部经验基础,它能够成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脱颖而出,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中国古典戏曲为何晚熟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其中,戏曲是最后成熟的。古希腊戏剧成熟于公元前6世纪后期,前5世纪为繁荣期;梵剧大约成熟于1世纪前后,2至5世纪为繁荣期;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中国戏曲为何晚熟?

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黄斌在《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9月,发表了《中国古代戏曲晚熟原因研究述评》,他指出根据各学者的研究,影响中国古代戏曲晚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晚出

从社会经济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已做得极为充分。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诸多层面,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不一样故而各学者在表述见解时亦不尽相同,以下分而论之。

新型农村市场经济组织的晚出。

田仲一成指出:从南北朝开始到北宋初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社”这一组织世俗化的现象,逐步失掉了宗教性而转化为亲睦团体,庶民也可以参加,于是戏剧便产生了。

这说明宗教信仰的减退只是戏剧产生的消极的因素,而积极的因素则是一种社会契机——当时正在发达起来的农村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新型祭祀组织。

田氏此说透过宗教抓住了经济这一在幕后起决定性的制约中国古代戏曲晚熟的因素。

2.发达都市商品经济的晚熟。这一观点影响极大。

刘知新认为:“中国戏剧萌芽甚早,而成熟晚于希腊一千七八百年,原因就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

这样的归纳略显笼统,有学者更详细的将之切分为两大原因:演员的职业化与市民观众的大量出现。例如,俄国汉学家李福清与波兰学者日比科夫斯基都认为“对戏剧产生影响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宋代繁荣起来的职业说唱文学。”

概括较全面的是张庚、郭汉诚,他们指出:“戏曲的发展需要艺人的职业化。因此都市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存在和艺术经验充分的积累都是先决条件。而这些条件直到北宋末,即十二世纪初才完全具备。”

郑传寅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戏剧成熟必然与商品经济繁荣相伴的论断和世界戏剧史的实际并不尽合。”

(他反驳指出:“古希腊戏剧的繁荣与发展的确有些关系,而印度梵剧的成熟则很难说的上是得力于城市的滋养。我国唐代城市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不要说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雅典城帮无法与之相比,即使与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都市相比,长安等城市都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可是戏曲的真正繁荣,却在城乡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元代。”

此说不无道理。中国古代戏曲的晚熟与发达的商品经济迟至宋代才出现有很大联系,但不能将二者简单的划上等号进行庸俗的比附。

(二)中国古代独特的思想、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制约

1.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诗教”传统的束缚。

台湾学者唐文标指出:“古剧所以晚起……完全由于它自民间来,以满足平民阶层的娱乐消闲为第一要点。”他认为中国古剧不承担“政教”功能,被轻视,因而“戏剧生命的转移,悲哀的道德娱乐,这一种中国戏剧的哲学特质,正是它迟缓起源的理论基础”。

2.神话的过早失落,历史意识史官文化的过早觉醒。

郑传寅指出:“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心理(历史意识、史官文化)的扼制,我国戏曲发育缓慢,虽几遇良机而迟迟未能降生。”

孙文辉也认为“历史意识的过早觉醒与戏曲成熟期的姗姗来迟”有密切关系。

3.叙事文学特别是早期史诗的不发达。

刘厚生认为:“东方戏剧(以中国戏曲为例)一开始就以歌舞为主体,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陆续把武打(角抵)、人物扮演、滑稽表演、说唱艺术结合了进来,却因为叙事文学发达很晚,故而始终只有戏剧的雏形而不能够成熟为戏剧。”

(三)中国古代戏曲特有的综合性复杂性

随着探讨的深入,各学者渐渐意识到“封建专制,自然经济,儒学都是戏剧产生之晚的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中国古代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特性。

梅新林指出:“作为一门明显不同于其他门类的综合艺术,戏剧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它需要文人、演员、观众三位一体的密切合作才能最后完成整个艺术创造过程,只有三者各自条件完备,并且与文化传统中的戏剧价值观念与叙事文学传统的更新与复兴同步前进,才能够促使戏剧走向成熟与繁荣。”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樊果 一、何为戏剧和戏曲? “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 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扮演中的演员: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许多场所都有扮演行为出现(如宗教祭祀场所、广场空地的撂地作场等)这些场所都是正式剧场的前身。正是因为扮演行为而赋予了一个场所的“剧场”意义。扮演中的“剧本”:剧本是剧作者用来进行戏剧创作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出现也是戏剧成熟之后的事情。但在剧本出现之前,戏剧扮演忆经开始萌生,甚至有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第一讲 戏曲的起源

第一讲戏曲的起源 一、人类戏剧的起源 人类戏剧的起源是什么呢?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剧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寻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当原始人类部族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作为一种思想的外在符号,行为远比语言更为直接。模仿的动机从属于原始宗教意识,例如交感巫术观念使原始人类相信模仿活动能够导致其自身命运的改变。这种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导致了原始戏剧形态的诞生。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当它最初举行庆贺神明诞生或欢度节日庆典的宗教仪式时,都会和原始戏剧相遇。 1.古埃及祭祀俄塞里斯神。比如说5000年前古埃及人们祭祀尼罗河神俄赛里斯神时,当时就有纪念这些神灵的盛大装扮表演。 对俄赛里斯神的敬奉源于人类最初的自然崇拜心理。这个神体现植物的生长和尼罗河对于生命的繁殖力,而俄赛里斯的经历则包含在一则有趣的传说里。据说在远古时代,他是一个仁慈的统治者.教民农耕及其它手艺,并授之以法。后来遭到他的兄弟、邪恶的赛托的暗害,尸体被剁成肉块.分散到各地。他的妻子、也即他的姊妹埃西斯到处寻找这些肉块.然后把它们护台起来,他的尸体神奇地复活了。生还的俄赛里斯神夺回了他的王国,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仁政后,又到了地狱.成为阴间的最高审判官。他的遗腹子荷拉斯长大后成为勇士,杀了赛托,报了杀父之仇。 在这个故事中,俄赛里斯的死亡和复活象征了尼罗河涨落的自然规律:它在每年的秋天降落,到了来年春天则洪水泛滥。不仅如此,人们还在俄赛里斯死亡和复活的经历中,寄寓了永生不死的期待和愿望。既然俄赛里斯能够战胜死亡,那么,人们只要笃信并虔诚地供奉这一神明,也必然能得到他所赐予的长生不死的恩典。当然,其条件是,必须像俄赛里斯一样,保持住完整的尸体,也就是千方百计地防止阳间遗体的消灭。这种来世观点的产生,不仅使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巨型墓葬建筑以及稍后一些的大型神庙建筑开始纷纷破土动工,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技术大为发展,而且使人们对俄赛里斯神的供奉和祭记活动蔚为大观。而戏剧的雏形.就蕴藏在这些供奉和祭把活动中。 2.古希腊戏剧与祭祀狄俄尼索斯 希腊人喜爱酒,田野里到处种植着葡萄藤,酿造作坊遍布城乡,每逢节日庆典,无数的居民都把自己灌得醇也陶陶。酒有火一样的性格,它使入兴奋,使人手舞足路,使人充满了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它们是: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戏曲成熟得较晚,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戏曲艺术的萌芽,早在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即已出现。但它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育成长阶段,直到宋、金时期,才在传统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几种艺术形式统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 (1)宋代,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两种戏曲形式。北杂剧主要继承了说唱曲种诸宫调的艺术传统,并综合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采用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音韵、技巧及演唱方法考究。南戏源于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一些传统曲调,并与宋杂剧、说唱艺术相结合。(2)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杂剧继承了宋、金杂剧的传统,并继续吸收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就。这个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产生出大量优秀作品。(3)北杂剧随着元的统一而南移,曾盛极一时。至元末明初,杂剧被新新兴的传奇取代。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吸收了解北杂剧的丰富成果而形成的。(4)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是明代戏曲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花布乱弹句的兴起,以致皮黄腔为主声调的京剧的形成。它成为我国戏曲集大成的国粹艺术。(5)清代,在上述各声腔系统的戏曲剧种传播、发展的同时,民间又产生出多种地方小戏。这些民间小戏的特点是载歌载舞,但表现手法较简单,戏剧化的程度不高。我国少数民族的戏曲,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吉林、等,主要剧种有:藏族的藏剧、朝鲜族的唱剧、壮族的壮剧、白族的白剧、傣族的傣剧、侗族的侗剧、苗族的苗剧等。总之,我国的戏曲艺术,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叙述性为了能将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传述清楚,说唱音乐以叙述性曲调为主。它主要采用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的曲调讲唱故事。同时,它的许多曲调又兼具叙事和抒情的弹性功能:速度较慢、曲调装饰较多时,适于表现抒情的、委婉的性格或悲哀的情绪;速度中等、曲调简洁时,适于表现平静的心情和客观叙述故事的发展;速度很快、曲调起伏跌宕时,适于表现欢快的、激动的或愤怒的情绪。由于这个特点,说唱音乐的叙述性与抒情性的转换中既方便又协调。 2、叙事和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说唱音乐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在讲唱故事的过程中,既使用第三人称的傻事体,也使用第一人称的故事人物的代言体。叙事时从客观的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言时则模拟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表情、姿态、性格,将我物的音容笑貌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模拟不能像戏曲表演那样依靠演员的性别、音色、化妆和道具,而是靠一两个说唱演员的表情、语气和有限的姿态、动作。因此说唱演员对人物的表演更要强调神似。从这一点上来说,说唱赏的表演难度更大。说唱演员不能充分进入角色,而是时进时出,时而是角色的模拟,时而又要加入客观的叙述和评价。由于这样的表演性质,说唱音乐就要对曲调进行选择,既要便于讲故事,又能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鲜明形象。 3、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说唱艺术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说唱脚本首先以声调、语调、遣词造句等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用音乐来突出和夸张语言的表现。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主要体现在两点--声调各节奏。汉族传统声乐艺术,在腔词关系的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腔随字转,字领腔行;以字行腔,寻声达意等待。现时,在腔词不能相协时,又有“换腔就字”、“换字就腔”等一套补救办法。说唱音乐继承了传统声乐艺术的这一成就,在语言的节奏方面,汉语本来就具有优势。于是单复相合,智短长相配,汉语语言节奏的多样性为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说唱音乐又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节奏。

京剧的起源与特征

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生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特征 作为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的基本特征是: 综合性:综合性是京剧的首要特征。所哟丶戏剧艺术都具备综合性,但是中国京剧的综合性是全方位的。 首先,京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它对文学和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绘画、书法、工艺、服饰、雕塑等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 其次,京剧的念白和唱词是多种文体的综合。其唱词多为琅琅上口的诗歌,念白多为精炼的散文或律动感很强的韵文。 第三,京剧剧目的题材也有很大的综合性。京剧表现的生活面很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男女老少幼,人神鬼怪精,凡“世上”有的,“台上”几乎都能搬演。光传统戏的题材就有很多类,解放以后,京剧工作者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对原有题材进行再挖掘,推出多部新编古装戏;六十至八、九时年代,京剧艺术的创作家们更是实力雄厚,用心的历史观对许多传统题材进行改造和创新,在编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为京剧剧目建设做出了布绒忽视的贡献。 第四;京剧的综合性还体现为表演手段的多样。京剧的历代演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根据戏剧的情节、风格、人物行当的不同需求,对京剧艺术进行了多方的改造与提炼,使京剧唱、念、做、打的技巧在剧中得到全面的发挥和精湛的展现。 程式性:程式性是京剧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影视、歌剧、话剧、舞剧的艺术个性。 京剧完全依赖一系列的严格规范化、高度完善化的表演程式,来达到“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目的的。 京剧程式就是京剧演出中相对固定的规范化的表演法式。 京剧表演程式的行成事京剧高度完善化的结果。它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在京剧表演中有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是演员创造觉得必不可少的手段。 京剧表演程式的分类有:唱腔程式、舞蹈程式、行当程式、音乐程式、脸谱化妆程式、舞台调度程式等等。 京剧的表演程式是独立于剧本内容之外的完整技术结构和动作单元,表演时可分可合,不仅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极强的技巧性、严格的规范性,同时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它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不仅使生活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 京剧脸谱属于造型艺术范畴,是指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勾画形状和涂抹色彩的程式。京剧脸谱的程式化体现在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脸谱。 在脸谱的程式中,依脸谱画法的不同可分为勾脸、揉脸、抹脸三种,依照脸谱图案的不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腊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在春季举行祭典时,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萨提洛斯,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称为“酒神颂”。在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颂时,临时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叙述酒神的事迹。泰斯庇斯则开始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可以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的因素,并使之在演出中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在公元前6世纪,“狂欢队伍之歌”在希腊本部的墨加拉发展成滑稽戏,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的喜剧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亦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歌队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东方民族戏剧的历史比欧洲戏剧要短。印度戏剧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民间迎神赛会上的表演,被看作是民族戏剧的萌芽。到2世纪,印度已经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标志着戏剧艺术已臻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作为戏曲中演员艺术的前身,则包括上古时期祈神降福的巫觋以及后来的优伶。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周秦以来的俳优表演已发展成参军戏。前者仍以歌舞为主,但已有对人物的摹拟及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后者则以对人物的摹拟和简单的情节为主,也掺和了歌舞的成分。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装扮成天神或恶魔,祈求丰收和生殖后代,这种原始艺“能”可以看作是戏剧的胚胎。在12世纪前后形成的猿乐,加进了杂技、歌舞的成分,主要仍然是用于农村的祭祀活动。到中世纪后期创立了能乐与狂言,前者以歌舞取胜,后者则更注重对话与动作,但也都具有浓重的祭祀性。 歌舞与戏剧有血缘关系,但是,欧洲戏剧与东方的民族戏剧,在发展过程中,情况迥然不同。在欧洲戏剧(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在戏剧性成分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后者可以中国戏曲艺术作为范例。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把古代人祭祀性的仪式看作戏剧的起源,说明戏剧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动物的摹拟,还是古希腊人装扮成羊人萨提洛斯并进行表演,以及日本人在寺院仪式上的表演,都包含着当众摹拟的成分,而这恰恰是构成戏剧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中,由演员当众(观众)摹拟(扮演)角色,仍然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质。如果把戏剧演出看作一种仪式,它与祭祀性仪式的一致性还在于: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三角反馈集体体验的形式。当然,祭祀性的仪式虽然与戏剧演出具有相似性,但它本身毕竟不是真正的戏剧艺术,从前者到后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中间,戏剧艺术的本质,是逐步发展完善并被人们逐步认识的。

西方戏剧的起源

戏剧的起源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腊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在春季举行祭典时,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萨提洛斯,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称为“酒神颂”。在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颂时,临时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叙述酒神的事迹。泰斯庇斯则开始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可以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的因素,并使之在演出中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在公元前6世纪,“狂欢队伍之歌”在希腊本部的墨加拉发展成滑稽戏,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的喜剧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亦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歌队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东方民族戏剧的历史比欧洲戏剧要短。印度戏剧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民间迎神赛会上的表演,被看作是民族戏剧的萌芽。到2世纪,印度已经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标志着戏剧艺术已臻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作为戏曲中演员艺术的前身,则包括上古时期祈神降福的巫觋以及后来的优伶。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周秦以来的俳优表演已发展成参军戏。前者仍以歌舞为主,但已有对人物的摹拟及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后者则以对人物的摹拟和简单的情节为主,也掺和了歌舞的成分。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装扮成天神或恶魔,祈求丰收和生殖后代,这种原始艺“能”可以看作是戏剧的胚胎。在12世纪前后形成的猿乐,加进了杂技、歌舞的成分,主要仍然是用于农村的祭祀活动。到中世纪后期创立了能乐与狂言,前者以歌舞取胜,后者则更注重对话与动作,但也都具有浓重的祭祀性。 歌舞与戏剧有血缘关系,但是,欧洲戏剧与东方的民族戏剧,在发展过程中,情况迥然不同。在欧洲戏剧(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在戏剧性成分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后者可以中国戏曲艺术作为范例。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把古代人祭祀性的仪式看作戏剧的起源,说明戏剧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动物的摹拟,还是古希腊人装扮成羊人萨提洛斯并进行表演,以及日本人在寺院仪式上的表演,都包含着当众摹拟的成分,而这恰恰是构成戏剧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中,由演员当众(观众)摹拟(扮演)角色,仍然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质。如果把戏剧演出看作一种仪式,它与祭祀性仪式的一致性还在于: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三角反馈集体体验的形式。当然,祭祀性的仪式虽然与戏剧演出具有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xx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xx 一、何为戏剧和戏曲? “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 “xx传奇、xx戏曲、唱浑、词说: ”明人称 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xx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这个概念: 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 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 “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 “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 “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

“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 “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 “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扮演中的演员: 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 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许多

戏曲的由来

中国戏曲(ChinaOpera)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编辑本段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唐中期经过一场“安史之乱”的政治灾祸之后,中央政权削弱,社会生活动荡,民心不安。这时的统治者非常提倡宗教,寺庙活动频繁。它既是百姓祈福求佛的所在,又成为散乐在民间活动的中心。在庙台戏场演出的有歌舞、伎艺,也有僧尼讲经。这时的僧尼讲经也就成了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讲经有“讲经”与“俗讲”两种。讲经自是出家人的必修课,而后者则是僧尼专为世俗人做通俗化的讲经。为取悦施主,招徕听众,他们模仿佛经有散文、有偈颂(即和尚唱的词颂)的形式,采用散文与韵文结合的体裁,有说有唱地叙述佛教经义,而更多时候还是在叙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乃至当代人物。 因俗讲的发达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宗教或世俗题材的长篇“变文”,又因长篇“变文”的发达而提高了中国叙事文学的水平。在这种且说且唱的长篇叙事文学里,无论是故事情节的组织,还是人物形象的描绘,都获得了充分地施展。这样,它们为日后的戏曲在文学上如何结构故事,如何塑造人物创造了条件。 俗讲又是以歌唱、说白相间,反复说唱一则曲折故事的艺术形式。它唱白相间、韵散结合的表达方法,奠定了中国戏曲唱念并用,韵散结合的文学结构。这种艺术形式除了说唱者以第三人称身份叙事之外,还出现了说唱者模拟第一人称口吻叙事的情形。所谓第一人称,就是说唱者隐去自己的身份,去模拟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态度、声音和口气。于是,俗讲与变文就具有了表演人物的戏剧因素,在文学上开启了由说唱转化为戏剧的大门。 2、一个讲唱艺人的创造 顺应着长篇故事边说边唱的讲唱方式,一位生活在北宋(960-1127)中期的讲唱艺人孔三传(生卒年不详),首创了一种以唱为主的讲唱艺术,叫诸宫调。 诸宫调在演唱时,不再限于一支曲子,也不再限于一个宫调了。它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来选择、连缀不同的宫调、曲子。宫调曲子的更替,依循着故事起伏的脉络,以故事为音乐的命脉,用音乐渲梁故事。这样,诸宫调就成为以故事为重心的文学——音乐组合体。可以说,这是讲唱艺术的高级形态,它把故事与音乐相结合的整体性带给了戏剧。最著名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改编的。原作只有几千字,董解元却用14种宫调、19 93套曲子来唱叙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它对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产生了直接影响。像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样精彩的叙事文学,一旦与“可以扮演出来”的戏剧因素相结合,势必孕育出中国戏剧。因此,说它是在文学——音乐的组合上奠定了中国戏民的最初格局,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三、终结戏剧之果】 1、接近戏剧的宋金杂剧

浅谈中国戏曲的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发展 摘要: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我们应该尽力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起源和发展的概述,展现了我国戏曲从古至今的每一步蜕变;通过对我国各种戏曲特点的概括,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戏曲;通过对我国戏曲现状的总结,找到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本文还对戏曲今后发展的具体路线进行了展望,以便我国的戏曲艺术能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戏曲;特征;发展 戏曲是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我们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岁月的长河中,很多戏曲种类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伴随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戏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陪伴人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财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能够为更多的后人所熟知,能够给更多的人带去精神上的享受。在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发展好我国的戏曲文化,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让这门艺术永远繁盛不衰,让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永放光彩。 一、中国戏曲概述 (一)戏曲的概念 戏曲指的是以表演为主,以唱、念、做、打为基础的结合文学、舞蹈、杂技、音乐、武术等于一体的舞台表演艺术。从古代的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等,到现代的京剧、黄梅戏,都是我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二)我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1、我国戏曲的起源 从古代的尧舜时代我国戏曲就有了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中就出现了专业的戏曲表演人员。到了唐朝就有了歌舞戏,宋金时期的说唱演义给后来戏曲的形成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经过了时代的发展,以及各个朝代的积累,宋杂剧终于形成。 2、我国戏曲的发展脉络 中国戏曲历史源远流长,戏曲种类十分众多。我国古代的戏曲主要是由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个部分组成。我国戏曲的最早成熟表现形式源于南宋与北宋之交的永嘉,原名为永嘉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江南民间

中国戏曲发展史历史发展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戏曲大舞台的资料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 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说唱对于戏曲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是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一是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中国汉民族没有长篇史诗,最早的咏叙部族历史的诗篇见于《诗经》,这些诗是对祖先的颂歌。而真正作为文学作品的叙事诗,篇幅较长的,只有南北朝时代北方的《木兰诗》和南方的《孔雀东南飞》,但也没有证据说明是和着管弦歌唱的。 只有两汉时代乐府诗歌的“相和歌辞”中有一部分如《白头吟》(相如、文君的故事)《陌上桑》(罗敷女的故事)等,是配合管弦歌唱故事的。这一部分乐府诗歌在南北朝时称为大曲。因为这些歌辞是用“大曲”的乐曲来歌唱的。大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是以一支曲子反复演唱多遍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唐代寺院用边唱边讲的方式讲说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称为“俗讲”或“啭变”,这类讲唱的本子叫做“变文”。变文的文体是一段散文和一段七言或五言的韵文相间。这种文体后来为宋代鼓子词所继承,用以咏唱故事。

(完整版)戏曲知识竞赛及答案

戏曲知识竞赛 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参军戏) 2、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360种) 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我国的哪一个剧种?(昆曲,即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 4、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一剧种?(京剧) 6、中国的三大国粹是什么?(京剧、中医、国画) 7、你知道昆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400多年) 8、你知道京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200多年) 9、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特点是(虚拟,程式,写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四位?(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1、梅派擅长表演(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12、程派擅长表演(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妇女。) 13、荀派擅长表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14、尚派擅长表演(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15、京剧中的梅派、尚派、荀派、程派、各擅长表演什么样的女性?(梅派擅演"仙女",程派擅演烈女,荀派擅演少女,尚派擅演侠女。)

16、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生,旦,净,丑。) 17、“生”分为哪几类?(老生也叫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18、"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也叫摇旦) 19、“净”俗称(花脸),分为哪几类?(大花脸、二花脸) 20、“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1、戏曲中的"四功"是指哪些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22、戏曲中的"五法"是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23、中国首部电影是由哪一位京剧大师演出的《定军山》?(谭鑫培) 24、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四郎探母》谭富英主演) 25、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2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 27、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昆曲:江苏昆山〈苏州〉) 28、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越剧:浙江嵊县〈绍兴〉) 29、黄梅戏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黄梅戏:湖北黄梅县) 30、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安徽安庆) 31、秦腔的别名、特点?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戏曲大舞台的资料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说唱对于戏曲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一是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中国汉民族没有长篇史诗,最早的咏叙部族历史的诗篇见于《诗经》,这些诗是对祖先的颂歌。而真正作为文学作品的叙事诗,篇幅较长的,只有南北朝时代北方的《木兰诗》和南方的《孔雀东南飞》,但也没有证据说明是和着管弦歌唱的。只有两汉时代乐府诗歌的“相和歌辞”中有一部分如《白头吟》(相如、文君的故事)《陌上桑》(罗敷女的故事)等,是配合管弦歌唱故事的。这一部分乐府诗歌在南北朝时称为大曲。因为这些歌辞是用“大曲”的乐曲来歌唱的。大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是以一支曲子反复演唱多遍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唐代寺院用边唱边讲

的方式讲说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称为“俗讲”或“啭变”,这类讲唱的本子叫做“变文”。变文的文体是一段散文和一段七言或五言的韵文相间。这种文体后来为宋代鼓子词所继承,用以咏唱故事。 中国的说唱艺术到了13世纪的金代,出现了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 记》。“董西厢”的出现,表明说唱艺术无论在文学上还是音乐上都已经完全成熟;而说唱艺术的成熟,则为戏曲的产生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铺平了道路。 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优的出现很早,据历史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宫廷。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国王行事不当,不能直接批评,就利用优来进行调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到了封建时代,优从对帝王进行讽谏,变成帝王用来讽刺臣下的手段。从此,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并从一个角色发展成两个角色,被戏弄的叫“参军”,而去戏弄他的就叫“苍鹘”。到晚唐时期,参军戏发展成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到了唐末五代,又改称“杂剧”,至宋,更出现了五个角色名目,并各有分工职司。虽然有了上述种种变化,但其内容仍属滑稽调笑性质;不过这时多以市井人物为取笑的对象。 上述三类艺术,细分起来,品种很多,统称为“百戏”,又名“散乐”。秦汉以来,百戏有一种集中表演的传统。唐代的歌舞百戏表演场所,除宫廷演出外,也设在长安几座大的寺庙里。到了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等地成为繁华的大商业都市。东京除相国寺为游观之地外,还有专为各种艺术表演而设的瓦舍。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瓦舍勾栏承袭北宋体制,但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瓦舍勾栏各种伎艺集中表演,招徕观众,他们互相观摩,互相竞争,也互相吸收,逐渐汇合,这就促进了戏曲的形成。起源于滑稽戏的宋杂剧就是在瓦舍勾栏中吸收了各种伎艺而形成 的综合性戏曲艺术。

戏曲知识竞赛及答案

戏曲知识竞赛题目 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参军戏) 2、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360种) 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我国的哪一个剧种?(昆曲,即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 4、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一剧种?(京剧) 6、中国的三大国粹是什么?(京剧、中医、国画) 7、你知道昆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400多年) 8、你知道京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200多年) 9、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特点是(虚拟,程式,写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四位?(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1、梅派擅长表演(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12、程派擅长表演(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妇女。) 13、荀派擅长表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14、尚派擅长表演(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15、京剧中的梅派、尚派、荀派、程派、各擅长表演什么样的女性? (梅派擅演"仙女",程派擅演烈女,荀派擅演少女,尚派擅演侠女。) 16、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生,旦,净,丑。) 17、“生”分为哪几类?(老生也叫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18、 "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也叫摇旦) 19、“净”俗称(花脸),分为哪几类?(大花脸、二花脸) 20、“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1、戏曲中的"四功"是指哪些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22、戏曲中的"五法"是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23、中国首部电影是由哪一位京剧大师演出的《定军山》?(谭鑫培) 24、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四郎探母》谭富英主演) 25、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2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 27、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昆曲:江苏昆山〈苏州〉) 28、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越剧:浙江嵊县〈绍兴〉) 29、黄梅戏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黄梅戏:湖北黄梅县) 30、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安徽安庆) 31、秦腔的别名、特点?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32、豫剧是哪个省的地方剧种?(河南) 33、山西梆子又称什么?(晋剧)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下面是京剧的起源与发展,欢迎阅读了解。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