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1)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心理学复习提纲(1)

1第一节:心里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心理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童年期(6、7~11、12岁,一般处于小学阶段);少年期(11、12~14、15岁,一般处于初中阶段);青年期(14、15~25岁,其中14、15~17、18岁时期,一般处于高中阶段);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死亡)。@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3.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环境和教育因素:1.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2.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过渡性2.动荡性3.社会性4.闭锁性和文饰性。@学习准备的含义: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特点。七、关键期(p10)

第三节,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2)同化是将环境刺激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引起图式量上的变化。(3)顺应是当个体的原有图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刺激时,必须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改变以适应环境(4)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4个方面。@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1)单独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性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1)儿童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2)进行抽象思维(3)系统思维4.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不应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p17 非常重要)。2第一节: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和教育

@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状态,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思考”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中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简答或论述):1.限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2.养成注意重点的习惯3.加强意志锻炼4节奏分明的学习与休息5.运用特殊方法,训练注意@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1.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1)优化教学环境(2)注意教师仪表行为(3)规范学生行为2.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1)注意语言技巧(2)合理安排板书(3)科学安排教学内容(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2)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第二节:中小学生感知和记忆的发展和教育

@感知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人们通常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三、观察的含义: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与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紧密联系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观察力的含义:是人们在观察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典型特征和重要细节进行准确、迅速和全面反映的能力。三、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3.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5.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勤于思考6.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四、记忆的含义: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五、记忆的种类:(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词语——逻辑记忆;(4)情绪记忆;(5)运动记忆;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大约0.25~4秒)、短时记忆(约在一分钟之内,容量一班为7 2个组块)、尝试记忆六、记忆的过程:1.识记2.保持3.再认和回忆4.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创无意义音节;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七、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八、中小学生良好记忆能力的培养(论述题):1.树立记忆的信心:(1)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记住(2)立足现实基础,积累微小的成功(3)回忆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2.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3.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4.使记忆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

5.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PQ4R法;PQ4R法(简述题):是心理学家提出的用于学习的记忆技术;预览(preview,P)、提问(question,Q)、阅读(read,R)、反思(reflect,R)、复述(repeat,R)和复习(review,R

3、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二、思维的类型: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思维的过程(辨析题):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高级形式,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来实现的。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其他思维过程的基础。比较是爱头脑中把各种食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形成的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于具体事物上去,以加深拓宽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利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的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四、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3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六、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2.知觉特点3.知识经验4.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5.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有可能有的功能)6.原型启发7.动机、情绪与个性因素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简答题):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4.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

6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2.加强语言表达训练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策略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3)鼓励学生自我健康思维过程(问题监控、内容监控、逻辑监控、方法监控)

第二节:中小学生想象的发展与教育

想象的含义: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2.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幻想三、创造想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1)创造需要与动机(2)表象的积累与储备(3)积极的思维活动(4)灵感与艰苦的劳动四、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学生的表象和言语2.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3.激发学生的灵感4.教给学生开发想象力的方法:(1)黏合(黏合是把从未结合过的事物的属性、特征、功能等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的方法)(2)夸张(夸张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的方法)(3)人格化(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新形象的方法)(4)典型化(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的方法)(5)二元坐标联想法

4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情绪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二情绪与情感的三种构成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反应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重要):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具有生理性,情感则具有社会性2.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死、情绪情感的功能:1.动力功能2.适应功能3.信号功能4.感染功能5.整合功能五、情绪情感的分类:1.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2.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六、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情绪体验迅速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交替3.外露性和内隐性并存七、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自尊心强烈而敏感2.情感的社会性加强3.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丰富和深化第三节:中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

@情绪智力的理论:美国耶鲁大学沙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提出,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情绪智力的内涵:戈尔曼揭示的5个方面:1.认识自身情绪,是情绪智力的基石2.妥善管理情绪,是指在认清自身情绪的基础上,对自身情绪的调控方面3.自我激励,指将情绪专注于某项目标上,激励人积极向上的方面4.认识他人情绪,是人际沟通的基础 5.人际关系管理,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方面。-中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1.学会自我觉知情绪:情绪记录、情绪反思、情绪恳谈;2.学会自我调控情绪:数颜色法、记情绪日记法、暗示调解法、运动缓解法、注意力调控法;3.学会自我情绪激励:(1)积小胜为大胜(2)锻炼学生做怕做的事情(3)给失败找出恰当的原因(4)改变成功的概念;4.移情能力的培养:移情,即“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换位思考);(1)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绪(2)学会观察人、分析人的情绪表情(3)通过交往认识他人的情绪;5.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5第一节: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教育

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里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个性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各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兴奋型——高级神经活动强、不平稳(2)多血质——活泼型—强、平稳、灵活(3)黏液质——安静型——强、平稳、不灵活(4)抑郁质——抑郁型——弱@中小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胆汁质学生(态度平和,更有耐心);多血质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严于律己);黏液质学生(热情,多鼓励);抑郁质学生(多加关心与鼓励,及时表扬,培养信心)。@性格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的特点:稳定性、后天形成的、是个性的核心@性格的结构特征:1.态度特征 2.理智特征 3.情绪特征4.意志特征@内外倾理论(p95);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把性格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能力的概念: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液体能力的含义: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而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禀赋,是能适应不同的材料并与先天经验无关的一般能力;晶体能力的含义:是指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能力的个体差异与培养(重要):1.能力的类型差异与培养:差异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习惯化的认知风格上。教师要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其特长;2.能力的水平差异与培养:差异指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能力的年龄差异和培养:能力的年龄差异即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教师不能轻易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每个学生均有其特殊的发展潜力。@自我意识的概念:是对周围人、事物的认识、体验、调节,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自尊感又称自尊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中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1.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2.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的能力3.在学习中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暗示、积极鼓励)第二节:中小学生同伴团体的发展

@同伴团体的含义:是指一些在年龄、身体、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友谊的含义:是以共同的爱好、互惠和分享积极的情感为显著特征的一种稳定的、有情感联系的动力关系,是一种双向的、互赢的过程。@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反社会行为则反之)@社会技能的含义: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性别角色概念(重要):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和群体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是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特征。@性别发展的影响因素(重要):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认同与模仿、父母影响、同伴影响、学校影响、媒介影响。

6第一节: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的实质:亦称品行、德行、道德品质,它是个体在遵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与社会之间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内涵:1.从品德的特性来看,品德是一种内隐和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2.从品德的形成的过程来看,品德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内化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3.从品德的心理构成来看,品德是复合体4.从平的的表现方式看,品德体现在个体的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品德的心理结构(重要):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第二节: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或他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2.关于道德发展的原因:他律水平的道德与年有儿童的道德实在论倾向和年幼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p124);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1)通过发展一般认知能力来为道德思维的发展准备必要条件(2)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熟悉);对道德教育的启示:(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被教育者的道德批判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家庭对学生品德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气氛、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父母榜样。第三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表现的特点(重要):1.道德认识的发展2.道德情感的发展3.道德意志的发展4.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p132);看135页的材料分析@中学生品德教育:1.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知;2.通过移情训练,激发道德情感(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察觉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角色扮演法(模拟、再扮演、角色倒置)、分享体验训练(分享体验是指让学生彼此表述、分享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心情感的方法。);3.开展价值观辨析活动,促进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7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的含义: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个性品质及其他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能够保持和谐一致的状态,促使个体心境达到最佳发展水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划分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统计学规范、生理性规范、主观经验规范、社会适应规范、价值观规范。@心理健康标准的含义:是指个人在其社会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智能而获得满足、感到愉快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重要):1.智力正常,具有正常的认知活动2.自我意识观念强烈3.情绪稳定、乐观、反应适度4.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5.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生理疾病2.外部因素:家庭因素(家长素质、家长期望、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校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区生活环境)、学生自身因素

第二节: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重要)

@学生学习心理问题:1.学习障碍:(1)分类:发展性学习障碍和学业性学习障碍(2)产生的原因: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学生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3)矫正学习障碍的对策:优化学习环境、转化教师态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健康的补救教学;2.学习疲劳3.考试焦虑4.厌学症@人际关系问题:1.表现:亲子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同伴关系问题;2.原因分析:(1)不良的人格类型(2)认知偏差(3)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交往中有挫折经历(4)家庭环境、学习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行为问题:攻击行为、网络成瘾@青春期性心里的问题(重要p156):1.表现:性体像意识的困惑、性恐慌、自慰行为;2.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性问题的隐晦和神秘化;性教育的缺失;3.矫正对策:开展性教育,全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改变传统的性教育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性教育;青少年学生要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培养丰富的业余爱好

第三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心理辅导活动课、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渗透、个别辅导、团体辅导。@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放松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角色扮演法、理性情绪法8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习的定义: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3.学习室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学习的一般分类:1.依据学习内容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2.依据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3.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4.依据学习方式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的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1.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形成的巩固联系。2.学习的规律:获得和消退律、泛华和分化律@斯纳金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1.操作性条件作用(p169)2.学习的规律: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说,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可以分为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4.提倡发现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主要观点:1.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认为的、实质性的联系;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p177)4.促进有意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构建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9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含义: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与其组织。@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含义: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关系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构学习(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后,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知识的理解:1.知识的理解和概括2.促进知识理解的方法:(1)通过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2)正确运用变势(所谓变势是指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在采用直观材料或举例时,不断地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3)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4)科学进行比较@知识的保持: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间隔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5.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6.适当过渡学习*(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行号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技能的含义: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1.技能与知识经验密切相关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3.完善化和自动化是技能形成的标志4.技能是通过有意练习而形成的5.技巧是技能的改机发展阶段。@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智力技能。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特点:1.就活动的对象而言,动作技具有客观性;而智力技能具有主观性 2.就活动的进行中来说,动作技能具有外显性,智力技能具有内隐性3.就活动的结构来说,动作技能具有展开性,智力技能简缩性。@中小学生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简答题):(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中小学生智力技能的培训: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注定性2.创造良好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定向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提供练习的机会,促进智力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含义: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学习策略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指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学习策略的分类(迈克卡):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p206页案例)@中小学生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要求:1.要突出条件化知识2.要具体化3.需外显化4.要加强主体体验。

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定义: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种类:(a)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e)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求知欲;自我提高内驱动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以及同伴的接纳而努力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正确,强度又适中,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学习动机错误,强度过高或过低,学习效果会比较差。@强化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个体追求成就、力求成功的动机)@归因理论概念: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归因的三个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人们通常把自己行为和失败和成功归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自我效能感理论1.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和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3.自我效能感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和行为的坚持性方面;个体的努力程度以及困难的态度;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个体的归因方式。@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增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2)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5)教师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6)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7)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第十二章: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含义: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分类(重点记忆P228):(1)正迁移和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当代的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的迁移观(2)建构主义的迁移观(3)经验整合说@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两种学习的相似程度(2)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3)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4)学习者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掌握程度(5)学习者的学习定式@如何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促进学生学习迁移(实现为迁移而教的教育目标):(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2)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3)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4)合理安排教学程序(5)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6)充分利用学习定式的积极影响十七章: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状态,即教师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1)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2)教师的心理健康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3)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4)教师心理健康是幸福人生的保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愉快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2)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3)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4)良好的人际关系(5)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1)社会因素a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b社会文化及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c社会提供给教师的资源有限d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压力(2)学校因素(3)家庭因素(4)个人因素@教师职业压力含义:教室职业压力是教师个体对付那些自认为很难应付的与其教育教学活动及生活状态相关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紧张状态。它是教师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教室职业压力的研究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1)引起教师个体偏离正常的外部环境(2)影响教师个人知觉评估的个别差异因素(3)教师因职业压力产生的紧张反应@教室职业倦怠概念:是由缺乏足够的缓冲资源,教师在长期的和连续的过度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教育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体现:(1)生理枯竭(2)情绪衰竭(3)心智枯竭(4)价值枯竭(5)非人性化冷漠(6)行为状态@教室职业的高原反应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教室职业压力的应对政策:1.教室职业压力的应对资源:(1)自我效能感(2)控制感(3)社会支持系统2.缓解教室压力的方法:(1)暂停工作(2)多做运动(3)学会倾诉(4)多做准备(5)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寻求社会支持(6)善于调整情绪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三个方面? 觉知: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 感觉觉知指对大多数刺激的了解,通常与某个感觉通道相联系。 概括化觉知指对那些与任何感觉通道都不相连的内部状态的了解。 元认知觉知指对个人的认知活动如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觉察。 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对个体身心系统起综合管理和调控作用。能动性,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保持一定的功效起调节和控制作 用。注意,推理,自我控制。 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无意识现象及行为 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知觉 2.无意识行为 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现象: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儿时经历,醒后却全不然不觉。 梦是无意识存在的有力证据。. 日常生活中的失言、笔误等。 灵感直觉等创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 行为:人的一些本能和自动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如危险状态下的身体局部或全部发抖,大小便失禁等。 3.睡眠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睡眠开始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减小,浅睡状态,持续10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正式睡眠脑电波出现不规律频率和振幅忽大忽小,持续二十分钟,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出现Δ波,持续四十分钟左右。 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个体进入深度睡眠。 三、四阶段为慢波睡眠 前四阶段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Δ波消失,脑电波与清醒是相似。 P142 图5-4 4.什么是注意,注意的两个特性 注意是和意识联系紧密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性:指向性在每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遗失总是悬着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是,就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从而抑制与此不相关的对象。 5.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选择重要信息,排除无关刺激。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7.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意志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 1.心理学的任务P8

《消费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及答案

模块 (仅针对知识)【稳扎稳打】 (一)单选5 个 1. 在消费心理学研究中,通过控制自变量变化来研究因变量变化的 方法是(C)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访谈法 2. 天气越来越冷,小张准备为自己添置一件大衣,她走进无锡八佰伴的三层女装部,远远地就被某柜台的一件亮丽的黄色大衣所吸引, 这

在心理学上属于(B) A.分析B.感觉C.知觉D.喜欢 3. 东风标志汽车公司在2005 年调整其营销策略,对其旗下的307 轿 车均大幅度降价,其中一款基本型从15.18 万直接下调至12.98 万,销 量大增。这是因为心理学中的(C)在起作用。 A.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阈限 D.感觉 联合 4. 沃尔沃轿车一上市就大力宣传其“安全性” ,宝马、通用等汽车公司也跟进强调安全性能,但都没有成功,反倒进一步强化了沃尔沃轿车. 的这一“安全”概念,这是因为(A)

C. 对比律在起作用 D.A. 知觉背景在起作用B.感觉是相对的知觉恒常性起作用 5. 可口可乐、肯德基等知名品牌经常在各大电视台频繁做广告,这是应用了心理学中的(D)原理。 C. 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A. 首因效应B. 优先效应 (二)多选5 个 1.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ABD) D. 交流过程 E.意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 决策过程

志过程 2. 根据情绪的愉快度来分类,可以分为(BC) A.悲观情绪 B.积极情绪 C. 莫名情绪 D.消极情绪 E. 双重情绪 3.购买动机的特征有(BCD) D. 内隐性 E.阶段性A.自发性B.主导性C. 方向性 4. )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信息搜集的渠道主要有( ABCDE A.个人来源B. 商业来源C.公众来源D.经验来源E.企 业来源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人们为纪念冯特对 心理学的贡献,把他位于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构建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术铁钦纳。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 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体现了华生认为可以通过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4、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 分析的学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5、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他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而不能离开心理 过程而单独存在。(判断题或者选择题) 6、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 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 (注意的广度也称为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稳定性是指对一定的事物或者一类活动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转移时人们根据新活动、新任务,及时、有意地调换注意对象,即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8、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中的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 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连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下降,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子:冷暖色调的对比。 2、补偿:感觉补偿的作用是某种感觉丧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例子:盲人的触觉 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0、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以及动作记忆。 11、记忆的三种系统(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加工形式和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既接受来自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也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例子:记电话号码。)、长时记忆。 12、德国著名学者艾宾浩斯对遗忘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先 快后慢的。 13、当学习程度达到150%,遗忘的速度就会变慢。 14、再认和回忆,回忆又称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够把它识别并确认 的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有1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的影响。再现和回忆是我们提取信息的两个过程。 15、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分为: 动作思维:也称为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例子:家电修理人员一边拆卸电器,一边思考、查找电器故障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_1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应用心理学专业 11 级心理学发展概要 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1 、对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 个短暂的历史的理解(82) 漫长的过去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人的 心理有所揣摩、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往往是基于哲学层面的。 短暂的历史指人类真正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短。 2 、你对心理学学科属性的理解(18) 有人归结为社会文 化的产物,即人的心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通 过语言交流产生的,心理学必须研究文化和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又称为交往之学 3 、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1 人类的好奇心 2 认识到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知识 3 思想与知 识整合的需要 4 心理学家的生存需要 5 多学科研究的推动 4 、机械论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09) 1. 人的心理就像一 部精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时间上 的展开便构成了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2. 人的活动是受机械法 则控制的 3. 人是机器意味着人有被观察、被实验和被测量的 可能性 4. 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 5. 人了解自然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了解上 6. 实验 心理学的产生恰恰以此为基本前提 7. 具体体现在重视观察和实 1 / 16

验以及精确的量化 8. 建立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使得人类 对世界各种现象的研究统一于叫做科学的名义之下,做到有规可循, 从而肯定了科学的地位 9. 使人看到了人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人 有了重新估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需要 10. 机械论精神 强调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可靠 5 、 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关于人的心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6 、 家庭与身世对于心理学家思想的影响 7 、欧洲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对善与知的关系的论述 8 、苏格拉底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思想(189) 1. 他认为感性世界常变,由此得来的知识是 不确定、不可靠的,只有深入人心灵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 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 2.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3. 这就将人的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特质理性上升为世界的中心, 将知识、特别是经过逻辑验证的严密知识视为人生的追求、视 为一个人的美德,因而有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9 、柏拉图关于学 习的论述(208) 1. 那么人如果想获得理性就要靠学习,而学习 就是唤醒沉睡的理性,也就是回忆 2. 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3. 柏拉图认为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近地接近知识,最彻 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 才能达到 4. 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1. 2. 3. 4. 5. 6. 1. 2. 主张按自然生活自然指自然的理性规律 按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服从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人 的角色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却可以控制对命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消费心理学之行为分析1

消费心理学 2012年10月

顾客购买行为分析 ——营销s11-3第四组 时间:2012年10月20日星期日 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人: 调查方式:暗访跟踪 成员: 事情经过: 2012年10月20日上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街,调查对象一时兴起,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她,突然想到了自己妈妈经常做的一道菜,于是立马就去后街菜市场买了需要的材料。 买菜过程中,首先是买主料:排骨。在买的过程中都是精挑细选,当然我们还是对选择排骨一窍不通。在付钱的时候,是没有一点的犹豫,直接付了所需的钱。而买东西的时候售货的阿姨则是很不是在意,买之后我们在一些要求上她还是很热心的帮助她。在选择香芋的时候,首先是考虑到了每个人能吃的分量,也是为防止了食物的浪费。当然在买的过程中也是怕麻烦,然后调料就只有买了盐。 同样是这一天。在去图书馆还完书后,与之从图书馆出来,因为其没有吃晚餐,于是被拉着一起吃晚餐,选择的麻辣烫店,因为麻辣烫是自选的,因此基本上,其都是选择自己爱吃的,(ps:当然每个

人都是这样的)。基本上女孩子都会注重身材什么的,你敢相信在吃完麻辣烫之后然后还点了一份炒粉的呢?在此过程中,服务的阿姨一直都很热情的招呼。 气质性格分析: 根据心理测试以及我们这组众多人的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为一下: 气质类型:多血质型(活泼型)、胆汁质型(兴奋型) 特点:情绪外露、反应灵活、行动敏捷、兴趣广泛、兴奋性较高,易与售货员或其他顾客交换意见,对周围的人物及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行为中感情色彩浓,富于想象力。另外就是精力充沛,热情果断,然后情感强烈,买东西的时候兴趣一上来,可能立即能够导致购买行为,但事后可能会后悔。 性格类型: 随意型的消费者、慎重型的消费者 特点:①根据知、情、意三者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来评价、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往往不善于思考,其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的人一般表现为行动目标明确,主动积极。 随意型的消费者在消费态度比较随意,没有长久的稳定的看法生活方式自由而无固定行的模式,在选购商品方面的表现出比较大的随意,但是在选排骨的时候她有精挑细选从而有体现了她在选购购买行为 上的慎重,根据自己以往的购物经验进行仔细慎重的比较权衡,然后作出购买决定。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级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一、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行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格赛尔提出“成熟论”(遗传决定论者由于片面强调家庭出身,过分夸大先天遗传的作用,因而忽视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影响,这正是其观点的致命之处。) 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心理发展的因作用,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的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调和与折中的观点,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的关系。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一个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点条件下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个体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为:外因是表发的条件,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重点各阶段的基本功能特征及基于此理论的教学方法: 1、核心:主题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2、认知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a.基本功能特征: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建设验证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 b.形式运算阶段(中职学生处于阶段)的认知的三个特征: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 4、认知结构: 格式或图示:本能动作遗传性(基本动作) 同化:在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顺应: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平衡:由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四、理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论,重点识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理解: 1.最近发展区(概念):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能达到的水 平,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念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前面;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完整版)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消费与消费者 1、消费 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消费主体处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资资料和非物资资料的能动性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心理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人类行为活动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人类的消费行为与人类的生产相伴而来,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古老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从广义上看,人类的消费行为可划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两大类。 生产消费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及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消耗及其磨损,生产消费包括在生产过程之中,是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基本条件。 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对各种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个人消费是人们维持生存和发展、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和行为活动。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看,个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之一。个人消费是一种最终消费,狭义的消费就是指个人消费,消费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就是消费者的个人消费。 2、消费者 消费者是指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参与消费活动的个人或集体,即从事消费活动的主体——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类: (1)从消费过程考察,消费者是指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作为一个动态运行的消费过程,购买者本身不一定是需求者或使用者,如为他人代买的商品;而使用者也不一定是购买者,如尚无生活能力的孩童使用父母为他们买来的商品。如果把消费过程作为需求、购买及使用三个过程的统一体,那么,处于这三个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全过程的人都称为消费者,消费者就是指实际参与消费活动的某一个或全过程的人。 (2)从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对某一消费品的态度来看,可以把消费者分为现实消费者、潜在消费者和永不消费者三类。 现实消费者是指通过现实的市场交换行为,获得某种消费品并从中受益的人。 潜在消费者是指目前对某种消费品尚无需要或购买动机,但在将来有可能转变为现实消费者的人。 永不消费者是指当时或未来都不会对某种消费品产生消费需要和购买愿望的人。 作为具体的某一消费者,在同一时点上,面对不同的消费品,可以同时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例如某消费者对A商品是现实消费者;对B商品是潜在消费者;而对C商品可能又是永不消费者。 (3)从消费单位的角度考察,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个体消费者、家庭消费者和集团消费者三类。 个体或家庭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体或家庭对某种消费品的需要而进行购买和使用的人,它与消费者个人的需要、愿望和货币支付能力密切相关。 集团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社会团体对某种消费品的需要而进行购买和使用的集团。作为团体消费行为,不一定反映消费者个人的愿望或需要,也与个人支付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复习题(1)教学提纲

《消费心理学》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1*15=15分) 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消费心理学的特点() A综合性B普遍性C发展性D应用性 2.以下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是() 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综合性 3.以下不是购买动机的调查方法为() A投射法B功能扮演法C推测试验法D语义区别法 4.以下不是杂志广告的心理特点是() A针对性强B保存期长C宣传效率高D传播速度快 5.按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程度划分,以下不是所划分的类型为() A深涉型B浅涉型C半涉型D初涉型 6.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下面不是二者区别的是() A目的性 B 持久性 C疲劳性 D可控性 7.以下几种方法中不是掌握消费者心理需求方法的是() A观察法 B 实验法 C调查法 D 资料分析法 8.消费者的个人经验一般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一定的影响,下列不是消费者个人经验表现的是() A情趣爱好 B 消费者个性 C朋友影响 D自我形象 9.从消费心理的角度,下列各阶层中不是主要影响消费时尚形成的阶层是 A高收入阶层 B 社会地位较高阶层 C收入中等及其偏上但有社会地位 D 低收入阶层 10.产品设计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诉求,一般而言上平的“个性”凝聚在商品实体上,一般有四种类型,下面那一种类型不属于其中() A渴望类 B 威望类 C 经验类 D 自尊类

11研究消费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个性研究中的分析-综合性原则D普遍性原则12联想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很多,下面那个作用不是通过联想表现的() A提高广告效果 B树立品牌形象 C引导消费者消费新开发的新产品 D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发新产品,创新促销活动 13消费需求的基本特征有很多,下列不是消费需求基本特征的是()A消费需求的多样性 B消费需求的跨越性 C消费需求的层次性 D消费需求的伸缩性 14下列不是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为() A尼科西亚模式B霍华德-谢思模式C EBK模式 D 谢思模式 15下列不是女性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特征为() A注重商品的外表和情感因素 B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细节设计 C 注重商品的便利性和生活的创造性 D 注重商品价格与外表的统一性 二、多项选择题(2*5=10分) 16.商品价格自我意识的比拟功能包括() A社会经济地位的比拟B文化修养与生活情趣的比拟 C商品质量的比拟D商品价值的比拟E社会价值文化的比拟 17.消费者价格心理特征:() A消费者对某些商品价格具有习惯性B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动具有敏感性C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动具有感受性D消费者对某些商品价值具有排斥性 E消费者对某些商品价值具有倾向性 18.影响消费者购买新产品行为的产品因素:() A新产品具有的优越性B新产品的象征性C新产品使用的试用性D新产品信

咨询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咨询基本特征:一种助人自助的帮助过程;借由心理问题而达成人生指导过程;一项专业性的服务 2、适应:心理的安定和协调状态 3、咨询的目标:人的发展和成长 4 5 ●相同:两者基本一致,运用相同的诊断方法和技术;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理论、方法、目的;核心原则 都是相信来访者的自主权 ●异:最大的差异在于:心理咨询很多是由非专业的志愿者所实施的,而心理治疗则必须由专业人员来担 当。而且心理咨询很多是在教育领域开展的 6、心理咨询的对象: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它有别于极健康人群,也和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有 所不同。 7、心理咨询的任务: ●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如成长之路) ●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观念(如择友标准) ●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感性、理性、悟性 ●使求助者学会理解他人(如各种冲突) ●使求助者增强自知之明(如不卑不亢) ●协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学会真实表达) 8、现代的专业咨询服务最早是由“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F.Parsons)于1908年率先开展起来的。 9、比尔斯(C. M. Beers)在1908年出版了自传体著作《我寻回了自己》(A Mind That Found itself),标志着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10、在30年代,最为有影响力的事件是由威廉森(E. G. Williamson)所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咨询理论的诞 生,即“以咨询者为中心”的咨询模式 11、20世纪40年代被称为“心理治疗年代” 12、心理咨询的服务领域

13、团体咨询 ●定义: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 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形式:1-2名指导者;3-5人到十几或几十人;最佳8人左右 ●作用:为个人提供一面镜子 成员可从其他参加者和指导者的反馈中获得益处 成员接受其他参加者的协助,并给予帮助 团体提供考验实际行为和尝试新行为的机会 团体情境鼓励成员作出承诺并用实际行动来改善生活 团体中的互动行为,帮助成员了解他们在工作上,家庭上的功能,并显示出如何追求其在社会上的地位 团体的结构方式可以使成员得到归属的满足 ●团体咨询中常用技术: 团体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指一种向心的、将各个成员联络、维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力量。 传递信息:治疗小组是信念传递的媒体,成员之间的坦诚交往、信任沟通和亲密的气氛会促进特殊儿童的自我理解、交往能力、情绪改善和内省。 利他性:在治疗过程善于抓住帮助他人的机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感受和自我发现的重要性。 情绪宣泄:营造一种把内心的苦楚或怨气想别人诉述、发泄的气氛,能把自己长久积蓄的负性情绪向小组成员表露出来,而不会被批评、嘲笑,并可获得适当的关心、安慰和支持。 相互作用:治疗时的互谈经验、相互讨论,很容易发现其他小组成员会有与自己相同的心理感受、自卑感和负疚感。 14、个体咨询 ●方式:咨询师与求助者两者发生的单一交往,而与求助者的社会、集体及家庭毫无关系 ●内容:着重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 ●优点:1 求助者可以进行充分详尽的倾诉,形式直接、自然 2 咨询师可以对求助者进行直接观察 ●个体咨询中常用技术: 解释:要用通俗,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让被治疗者明白无误。 指导:目的在于帮助被治疗者正确认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调整自己固有的认知观点,掌握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必要能力。 鼓励:当被治疗者因为疾病本身或者在康复中遇到困难等情况而表现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悲观失望时,积极鼓励是一种良好的治疗策略。 支持:无论你在治疗过程中崇尚何种心理治疗理论,施以什么样的治疗模式,支持都是不可少的。 保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保证是解除被治疗者面对疑虑和难以决断所表现出的多虑、紧张、束手无策等症状的一种方法。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 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 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 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 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