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行为学设计城市广场
景观设计原理孝感人民广场调研报告

到广场活动频率调查
经过
偶尔 人数
经常
每天 0 20 40 60 80
使用者的行为(3):
社会活动场所
广场为社会公益性活动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开 放的活动空间。广场应便于开展各种休闲、运 动、娱乐、集会等各种活动,具有良好的交通 可达性,同时广场还具有良好的可参与 性。 广场为社会人士提供了开放和交流平 台,已经成为社会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
广场的中央是由孝感市市花图案组成的大型旱喷池,也是广场的中心部分。 喷池直径43.30米,是目前全省一流的多功能音乐旱喷泉,也是全国较为先进的 音乐喷泉。喷泉中心水柱,根据音乐最高可喷40米,其他水柱根据自动程控变 化,可组成独立水形16种,组合水形50多种,其中包括螺旋水幕,大鹏展翅, 万众一心等几个富有特色和意蕴深远的水形。Fra bibliotek边概况
广场面积不较大且很 开阔,经常会有大型活动 在次举办,相对于周围的 居民来说有不利影响,会 带来噪音污染,但是也有 利,人民广场一期与二期 的建成增加了居民的休闲 空间,与后湖相连,大片 的绿地不仅使生态系统更 完整,也提高了居民的生 活质量。
周边概况
8.交通分析
广场位于城站路与广场 街的交汇处,一个近似梯形 的区域,城站路为主干道, 广场街为次干道主入口在广 场街处,相对于城站路来说 车流量相对较小,而人流量 相对较大,而由于实验小学 在广场周边,在上学与放学 期间人流量与车流量更为集 中,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的 情况,也对学生和行人的人 生安全造成了不安全的因素。
使用者的行为(3):
居民活动场所
广场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早上,中老年人 主要是进行健身活动;上下午则主要是以聚会为主,傍晚和晚 上活动的人群最多,主要活动内容以散步、休息为主。在一年 中,春秋季居民可以到广场上放风筝,夏季,居民可以在大树 下纳凉,人可以通过广场很好的交往起来,在城市广场的需求 方面,不同居民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生活方式也 是不一样的。人民广场大面积的草坪、热闹的场所设施给那些 喜欢群聚、聊天、遛鸟的老年人、好动的青年人、活泼的孩子 们提供了一个场所。而沿路边的绿荫大树,地地面的鹅卵石铺 装给情侣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其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了 动静有序, 开放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 满足了人们交往各 式各样的需要。
广场绿化方案

八、总结
本方案以生态恢复和景观优化为核心,结合现状分析、目标设定、设计原则、实施策略等多方面内容,为XX广场量身定制了一套绿化方案。通过实施本方案,将有效改善广场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一处高品质的休闲活动场所。同时,本方案的实施也将为城市广场绿化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点状绿化:在广场出入口、休息区等位置设置花坛、花境,种植观赏性植物。
-线状绿化:沿广场边缘设置绿化带,种植行道树,形成绿色屏障。
-面状绿化:扩大中央绿化区域,种植草坪、灌木、乔木等多种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
2.植物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观赏价值高的植物。
-乔木:选用国槐、白蜡、银杏等树种,形成广场骨架。
-灌木:选用紫叶李、石楠、金叶女贞等,增加层次感。
-草本:选用宿根草花、地被植物等,丰富地面景观。
3.设施改善:
-增设休息座椅、垃圾桶、指示牌等设施,提高市民休闲体验。
-更新照明设施,确保夜间照明充足,提升安全性。
-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残疾人士出行。
4.生态景观:
-利用广场现有水体,打造生态景观,增加亲水平台。
-地被层:应用宿根草花和地被植物,丰富地面景观。
3.公共设施改善
-增设休息座椅、垃圾桶、信息指示牌等,满足市民使用需求。
-更新照明系统,确保夜间照明充足,提升安全性。
-设计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士使用。
4.生态景观设计
-利用广场水体,构建生态湿地,增加亲水平台和观景步道。
-推广海绵城市建设,采用透水铺装,提高雨水利用率。
-增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提高雨水利用率。
-设置生态岛,种植水生植物,吸引鸟类栖息。
浅谈城市广场设计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

·432·2015 年 7 月上 建筑设计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浅 谈 城 市 广 场 设 计——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李世婷 陈升忠 (广州地理研究所)【摘要】本文通过对古都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功能使用,绿化,小品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归纳出广场设置的重点—— 应该从 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创造出人性化的空间。
【关键词】广场特性;绿化;小品;人性化引言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也是最能反映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 [1]。
城市广场布局合理能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 并加大人们的活动空间,这对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以及增强城市的 吸引力显得尤为重要。
1 城市广场的特性1.1 地域性 城市的广场应充分考虑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域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场地、自然气候、景观植被以及历史文化等 [2]。
不同的地域 条件会对广场的空间的营造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哈尔滨地区冬 季寒冷,可在广场举办雪雕、冰雕等活动;海南地区气候炎热, 广场多采用当地粗矿的石材衬托海景,并种植大量的椰树,既可 遮阳,又能营造一派南国热带风情。
1.2 功能多样性 城市广场需满足各个年龄段及不同需求的人群来广场活动,只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吸引多样的人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 使广场产生活力及人气,提高广场的社会效益。
形式单一、功能 单调的纪念广场、交通广场的行人往往寥寥无几,毫无生气。
因 此在广场设计中,广场分区规划及设施布置应充分考虑人群的活 动,塑造多样性的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1.3 整体性与艺术性 城市广场一直追求实现空间的统一性以及实现空间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种因素的组织与构成上,手法包括序列、轴线以及形态构成的变化等 [2],但又不能为追求图案感而忽略城市的特色, 建设只有硬质铺地和草地的形式构图。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应注 意,一是要和谐处理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 场空间。
广场尺寸太大,缺乏围合感会使人感觉空旷单调,无法 吸引人的驻足。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论文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心理学人性化行为空间行为轨迹【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
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
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
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
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
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孙宏生;苏钠【摘要】城市公共空间,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和宜人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公共空间对人的使用价值及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感受.通过公共空间内活力要素的运用,发挥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与启示作用,塑造与活动、交往等行为呼应的城市公共空间.该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环境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结合实例阐述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剖析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特征,探讨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构筑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生活品质的特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作者】孙宏生;苏钠【作者单位】西安航天神舟建筑设计院;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51 环境行为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行为研究是对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科学。
它通过将环境设计与人类行为关系的分析,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空间环境的反应,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目标是强调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寻找并通过空间营造,构建环境设计理论系统。
丹麦学者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提出城市空间的五要素,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他认为,“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通过城市中意向要素,提高环境设计质量和识别过程,使空间感更清晰。
图1 环城公园南门—朱雀门段区位图2 环城公园南门—朱雀门段图3 一般日公共活动意愿调查图图5 公共空间活动模式分析图图4 节假日公共活动意愿调查图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居环境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趋强烈,更强调生活的高质量和高品位,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了人们利用频率最高的环境空间之一,文化休闲广场、滨江景观带、琳琅满目的步行街等等城市公共空间越发成为城市重要的场所。
浅谈市政广场景观设计主要元素

浅谈市政广场景观设计主要元素【摘要】市政广场设计代表了城市的形象,表现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所以在市政广场选址及建造方面,应该选择在城市中心或者选择相对明显的位置。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和其他景观设计有所区别,同时还要对城市文化园林风情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于市政广场景观设计来说,对其主要元素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市政广场;景观设计;主要元素市政广场主要用于庆典、集会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等方面,同时也是政府定期和市民进行交流、组织活动的地点,多数情况下在城市行政中心区修建,与市政建筑一同修建,多数情况下会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场所。
通常市政广场是由政府办公等构筑物、绿化等围合而成,成为城市广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近年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城市的竞争不断加剧,各城市为了改变自身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开始纷纷修建市政广场,加强景观规划与设计,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
1.市政广场设计的重要性近年来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大,这种形势下各城市为了能够吸引外来游客的目光,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和谐的休闲场所,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对市政广场建设做出了一些完善,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增强城市形象,并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渗透到城市市政广场规划设计工作中,将当地城市文化与其他地区城市文化的不同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将当地文化的特色内容充分表现出来,大力宣传当地文化,利用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手工艺制作等特殊方面,并将其融入到市政广场设计中,最终将城市广场文化的特殊之处展现出来。
在市政广场设计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会和当地政府进行巧妙结合,在设计过程中紧密的和当地政府办事理念联系到一起,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及办事态度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市政广场多了理念方面的含义,同时也更加深入民心。
市政广场是城市的重要场所之一,它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代表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体现了人民生活文化特征。
市政广场设计通常会以绿化形式凸显出政府的办公空间,表现出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实质上体现出城市人民生活特性的特殊之处,还可以为人们闲暇时放松、锻炼等方面提供舒适、和谐的休闲场所。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看彭一刚老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其中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
此外对我影响至深的是阿尔瓦·阿尔托的一句话:设计每扇窗子的时候,都要设想自己和女友坐在窗前交谈的情境。
这些都使我对人类行为和建筑的互动影响有了最初的认识,体会到建筑和建筑群形成的人工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和载体。
从那以后,在设计这个容器的时候,自然是处处留意人的活动,作为建筑师的日常工作,大量面对的就是观察、构想、实现各种类型和尺度的行为空间,每个细节都可以联系到环境行为学的理论之中,借这个机会,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一下回顾和总结。
1,微观空间和中观空间行为的案例这个案例的委托方是某科研机构,在2009—2010年,由于技术突破带来的科研成果的爆发式呈现,使得研究领域极度扩大,同时对相应产业的开发也形成了迫切需求,使得该机构的人员规模正在急速膨胀,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由二三百人扩充至千余人,并极有可能继续保持该速度进行扩充。
为了解决科研和办公空间的严重不足,区政府将某开发区内被法院没收的一栋8层工业厂房,提供给他们改造成办公、实验综合楼,其中2层将改造成为集中办公区。
由于对以往办公环境的习惯性思维,该机构高层对于新的办公区域的设想是整个二层将做成一个满足规范需要的行列式排布的开放式办公室,以期容纳更多的办公座位。
经过简单的平面布置,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在一个158米面宽,27米进深的开敞空间里(隔断空间的仅有两道防火墙)进行行列式的办公卡座排布,日常办公的各种声音、响动将汇聚成饶人心烦的背景噪音,而且,没有任何围合感和识别性的办公空间不能给予使用者任何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见下图)这样的办公环境仅仅满足了最最基本的办公场地要求,其空间感受一定是机械的、糟糕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必然受到负面影响。
通过和该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交流,重点了解其部门架构和办公模式,该楼层主要是各个部门的中层和基层员工的办公区,办公内容主要涉及实验的计划编制、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实验组的内部讨论和科研成果报告的完成,他们的工作过程中包含大量的小组内部的讨论和信息交换,这个过程不仅会贯穿整个实验的过程,而且讨论是否顺畅对于科研的成败很重要。
劳伦斯哈普林

哈 普 林 在 加 州 席 尔 拉 山 的 速 写 和 爱 悦 广 波特兰系列所展现的是他对自然的独特的理解:爱悦广场的 场 不规则台地,是自然等高线的简化:广场上休息廊的不规则屋顶, 构 来自于对落基山山基线的印象;喷泉的水流轨迹,是他反复研究 思 加州席尔拉山(High Sierras)山间溪流的结果,而讲演堂前庭 草 广场的大瀑布,更是对美国西部悬崖与台地的大胆联想。 图
1970年的著作《人们在环境中的创造过程——RSVP环 中认为, 1970年的著作《人们在环境中的创造过程——RSVP环》中认为,人类环境的创 年的著作 ——RSVP 造过程,是按照R 四要素顺序循环的过程。 资源Resourse Resourse) 造过程,是按照R、S、V、P四要素顺序循环的过程。R(资源Resourse)-在环境 中的创造行为中,设计者所应处理的物理、情感与实际的各种要素;S(谱记 中的创造行为中,设计者所应处理的物理、情感与实际的各种要素;S(谱记 Score)-对所期待的结果的记录;V(评价Valuation)-对功能、 评价Valuation) Score)-对所期待的结果的记录;V(评价Valuation)-对功能、选择性及决策等 的分析结果;P(行为Performance)铺记的结果 是整个环境所创造的最终形式。 行为Performance)铺记的结果, 的分析结果;P(行为Performance)铺记的结果,是整个环境所创造的最终形式。 RSVP循环以 谱记”为核心,是人们参与环境创造过程的一种方式。 RSVP循环以 “谱记”为核心,是人们参与环境创造过程的一种方式。使用者与 委托人的需求被综合分析处理在最终的设计体现出来。 委托人的需求被综合分析处理在最终的设计体现出来。在此哈普林保持着一种对 设计创造的本源与目的的极大兴趣,即创造以人为本的人性空间。 设计创造的本源与目的的极大兴趣,即创造以人为本的人性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环境行为学设计城市广场摘要:从对环境行为学的了解,以及对城市广场的意义分析。
找出行为对广场的重要性,在从环境行为学对广场进行概念性的设计。
关键字:环境行为学,城市广场,设计环境行为学与城市广场一.环境行为学的理解以及其和建筑的关系要了解环境行为学,首先就必须了解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师傅其理论性不强,也不够深,其特点似乎都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
但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的理论更新,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把建筑师一些“感觉”与“体验”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分析与阐明。
二.城市广场的意义及其与人的行为关系城市广场,自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生活行为与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更是增强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
近年来,城市广场建设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城市的领导层到普通市民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但无论是从过去到现在,广场都被称为是“城市的起居室”,顾名思义,活动之于广场的重要性。
广场的意义就在于其间发生的事件及活动,强调重视人的行为,重视广场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是广场设计成功的关键,也是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创造感染力的都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设计,总是涉及事物的功能、形象和涵义等内在属性。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物质环境中的特定元素,还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地点,或称环境。
环境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前者指由一切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构成的物质环境,是显性的。
后者指由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构成的人文环境,是隐性的。
实际上,环境因素对城市广场的功能、形象和涵义等内在属性有很大的影响力。
因此,笔者把环境、功能、形象和涵义并称为现代城市广场的四要素。
广场因人活动的介入而显得生机勃勃,富有魅力,而人们也是通过这些活动区感受广场空间,满足社会性的需求。
一个环境品质好的广场能够吸引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反过来又为广场带来生机与活力。
本次设计的主要理念就是提高广场的环境品质以吸引更多的活动。
三.广场的定位广场的定位就是其实就是对其环境、功能、形象和涵义的正确把握。
定位的起点是对环境的分析。
定位过程要求反映以人本信念、城市整体原则和设计结合自然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1.广场的环境许多学者对行人行为的研究发现:人们无论何时都想到人们集中去的地点活动。
使用最频繁的广场位于土地利用最为多样化的区域,可以吸引不同的人群光顾。
先,作为活动中心的广场应与周围社区的主要道路联系紧密,也就是说主要道路汇集于广场。
其次,广场在城市中的分布应是分散的,满足人们可以步行到达这里的要求。
人们通常愿意接受的步行距离是400~500米,这样可以假设广场的服务半径也就是400~500米。
广场要达到它的作用,即供人们聚集、玩乐,那这个广场必须有其可见性。
广场的可见性是其被周围人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要是从家里或工作场所的附近看不到广场,相对来说也就不会经常光顾它们,而可见性高的广场会有一个大得多的服务范围。
故广场周围的环境可以是比较矮小的建筑。
2.广场的功能功能对应使用。
使用涉及使用对象和使用内容。
使用对象反映于城市广场,就是广场的服务等级:如城市级、社区级与组群级之分。
此次设计的是一个大众娱乐的广场,城市广场,常被称为城市的“客厅”,应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市民的多样化活动需求。
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广场的每个局部的尺度,表达概念都应该符合人的活动尺度要求。
某城市的广场设计一.设计理念和原则本次广场的设计主要是从环境行为学入手,设计一个符合人们活动尺度、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吸引人们聚集停留的广场。
广场的功能很简单,就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玩乐和聚集的场所,除了室外的一些场所,还有一些室内空间。
尽量减少广场的“负空间”,使之变为广场的“正空间”。
广场的空间是一个比较大的尺度空间,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空间是非常小的,一个小的行为和一个大的空间是比较不适合,有时还会矛盾的。
然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把广场空间化整为零:利用地形高差,把广场主体分割成多个尺度较小的分区广场,并通过小尺度空间的串插与交融,形成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匹配的大尺度空间。
以人文本的原则,不管在景观设计和路线方面都要满足人的心理和行为,简单的路线,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比较方便的途径,而且使人们的活动不仅仅是走路散步,而是更多的聚集在一个点上进行活动。
没有植物、街道设施或人的大型开放空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亲和力的,人们在这样场合的行为会表现为快速穿过广场或呆在广场边缘。
空间划分可以借于地面高程的变化、植物、建筑物、座椅设施等的变化,不仅在广场上人较少时创造出美观的视觉形象,而且能使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逗留一会儿。
二.广场的设计1.尺度广场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城市的规模、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布局、广场区位、广场性质与级别、广场主体建筑和临界建筑的体量与布局、用地环境条件、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等。
规模不宜过大,否则使入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浪费用地和资金。
(集会时,0.8 M2/人,体操、舞蹈2-4 M2/人)一个惹人靠近的广场,尺度并不需要太大,在主要道路的方向上,其长度大约210~300m左右就可以了,其宽度150~200m左右。
可以再小一点,但要有一定的规范,太小的广场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广场了。
而道路宽度可以与室内走廊宽度一样,甚至比其更小,2.功能可以将一个大的广场分做几个不同的区域,可分为:入口广场,休闲广场,文化广场,绿荫广场等,范围大的还可以添加公益广场等比较个性化的广场。
入口广场很简单的就其一个广场标志和铺地组成。
休闲广场由水池、假山、灯塔、草坪和铺地组成,是休闲、赏水区,可以略具园林风。
文化广场地面下沉,由舞台、水池、、旱喷、弧形廊和装饰性铺地组成,是广场的中心所在。
舞台能满足中小型群艺表演的需要。
廊既提供了休憩、赏景的场所,又可供避雨防晒。
水池、九眼井涌泉、旱喷是儿童戏水玩乐的好地方。
绿荫广场位于广场的中部,由大面积铺地和树阵组成,提供团体活动和晨炼晚凉的场所。
广场边缘可以建设一些建筑物,一是方便游客在室内停留,二是可以通过建筑来表达广场的可接近性。
建筑的可接近性是指广场边缘建筑底层的使用尽可能与广场空间发生社会关联及接触,为此,应尽可能将一些使用频率高、公用量大的项目设在广场边缘,如商业、饮食、娱乐、服务业等,达到了将人流引入广场的目的。
此外,这些商业、饮食等活动均可由建筑伸至广场,形成室外咖啡座、室外餐厅和露天商场等等。
把晚间商店、娱乐场所和服务机构同旅馆、酒吧间、以及通宵达旦的餐车式饭店联结在一起,以便形成夜生活的活动中心,那里是:灯火通明、安全舒适、生动、活泼、兴高采烈。
这样就可把夜里外出的游人都吸引到该城镇内寥寥可数的几个夜间活动场所去,从而增加夜间行人活动的热烈气氛。
鼓励这些夜生活中心均匀分布在整个城镇。
3.景观除了那些特意为大型公共聚会、市场而设计的广场以外,较大一些的广场应该被分成许多亚空间以鼓励使用。
没有植物、街道设施或人的大型开放空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亲和力的,人们在这样场合的行为会表现为快速穿过广场或呆在广场边缘。
任何使人们感到舒适的地方基本上得具备:①靠背,②能看到更大的空间。
以入口边的道路高度为0来算,入口广场(相对高度150mm)、文化广场(相对高度150mm)、休闲广场(相对高度300mm)、绿荫广场(相对高度600mm),形成各自的空间领域。
同时,通过空间的串插和交融,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空间景观。
各个小广场之间的分界线和链接,就是靠景观来表达的。
入口广场进去就是文化广场,面对的是一个舞台,故在文化广场和入口广场之间,用许多台阶和一片绿色坡地相连,先从入口广场上台阶,然后到达比较高的地方,再顺着尺度比刚才的台阶大的台阶下去道文化广场,而舞台就正对着这边最高的台阶的地方。
正好供游客观赏表演。
休闲广场和文化广场是靠一条半露天走廊相连,走廊是靠一些拱门与其周围分开,形成一条概念性的走廊。
文化广场与绿荫广场是由儿童玩乐的水池、台阶和景观水道相连。
人们可以在有着坡度的景观水道边上游乐,也可通过灌木中的小路到达绿荫广场。
绿荫广场和休闲广场就由一系列的绿色天然花坛链接。
广场上种植高大乔木组成树阵,树阵使视线隔而不断,增加了空间的纵深感与层次感。
而且形成一定的空间封闭性。
文化广场——绿荫广场——休闲广场。
水,因其可塑性,而富于表现力。
静水、流水、落水,各具表情。
或曰“山无水不美”,又曰“亲水,人之天性也”。
广场共组织了两套水景。
它们既构成重要的视觉景观,又起串联各个空间领域的作用。
第一套水景位于文化广场舞台的周围,,以表现静水、跌水和喷泉为主,成为该区的视觉焦点。
第二套水景,以绿荫广场边上的大型景观水道为主要,体现了静水、流水、落水、跌水、涌泉与喷泉等多种水景,既丰富了空间景观又串联了多个空间领域,并使整个广场显得生气勃勃。
4.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表达过程,是形体环境综合各表达元素,由表层层次至深层结构向人们传递文化信息的过程。
形体环境(或片断),以其与传统的、现代的或地方性文化的对应关系,向人们展现其背后所指代的文化信息,刺激人们产生联想,唤起积存于意识深层的情感,由此即产生了“意境”。
这是形成文化氛围的真正所在。
当然,广场的文化氛围,应与整体人文环境相吻合,并体现其地点性与地方性。
可以具体表现在:(1)景观题材的选择与刻画;可以用刻画等来装饰广场,赋予其文化气息。
(2)(3)环境小品造型:环境小品的设计,从传统器物中吸取营养,以利于文化信息的传递。
如文化广场中央的地灯。
小结广场设计不仅仅要满足景观方面的要求,更要考虑的是人的行为,人们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琐碎的需要。
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建筑师不能主观臆断,独断专行,将自己设计的东西强加给使用者。
建筑师应更多地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创造出与人们行为相适的空间,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