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

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
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

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可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论述了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及其种类,重点介绍了当前研究热点: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

关键词: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

1.引言

仿生材料学以阐明生物体材料结构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仿生材料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贝壳仿生材料、蜘蛛丝仿生材料、骨骼仿生材料、纳米仿生材料等,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微结构特征、组装方式及生物力学特性。仿生材料正向着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环境化的趋势发展,给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带来革命性进步。

2.仿生材料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动物与植物,它们都属于生物的范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理想的无机或有机材料通过组合而形成.动植物为了铸造自己身体所用的材料在有机系列里有纤维素、木质素、甲壳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等,其构造非常复杂。许多生物体的某些构成材料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这些材料大多数是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形成,并能发挥出特有的性能。当人们对这些生物现象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把它们应用于材料科学技术方面,就是仿生材料.

2.1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近年来,基于仿生科学而进行的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正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人们对于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就是受到荷叶“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的启发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可以用表面和水的接触角来衡量,通常将接触角小于900的固体表面称为亲水表面,接触角大于900的表面称为疏水表面,而将接触角大于150。的表面称为超疏水表面llI。自然界中,水滴在荷叶表面上可以自由滚动,当水滴滚动时可以将附着在表面上的灰尘等污染物带走,从而使表面保持清洁。因此,超疏水表面

又被称为自清洁表面。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Wilhelm Barthlott针对荷叶表面不沾水这一特殊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荷叶的疏水性与自我洁净的关系,创建了“荷叶效应”(Lotus effect)--i百-Jt21。此后,超疏水表面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仿生纳米材料技术中的热点之一。这种表面在国防、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将其应用在高降雪地区的室外天线上,可以防止积雪,以保证信号畅通13J:用于石油管道中,可以防止石油对管道壁粘附;作为汽车、飞机、航空器等的挡风玻璃,不仅可以减少空气中灰尘等污染物的污染,还能够使其在高湿度环境或雨天保持干燥:用于水中运输工具或水下核潜艇上,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提高行驶速度;用于微流体装置中,可以实现对流体的低阻力、无漏损传送;也可以用它来修饰纺织品,做防水和防污的服装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精密的检测手段不断涌现出来,人们发现荷叶表面微米结构的乳突上还存在着纳米结构,正是这种微纳米相间的阶层结构和表面蜡状物质的共同作用才使荷叶的表面具有了超疏水的特性。荷叶表面上这种超疏水性的形成原理,为人们构筑人工超疏水表面提供了指导作用。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是由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几何结构所共同决定的。制备超疏水表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使材料表面具有微细的粗糙结构;另一方面是用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材料表面。仅通过在光滑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物质,通常只能使接触角增加到1 190110。因此,构建合适的表面粗糙结构是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关键。目前,制备超疏水固体表面粗糙结构的方法很多,如机械加工法、物理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方法、溶胶一凝胶法、模板法、激光或等离子体刻蚀法等。然而,现有的这些方法还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缺点和局限性,或是所用的原料特殊,或是操作过程难以控制,或是加工设备昂贵,或不能大面积生产等等。所以通过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来实现表面的超疏水性就成了当前制备超疏水表面技术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通过进化已经完成了智能操纵的所有过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体的诸多特性已经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向自然学习,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不失为科学研究的一条捷径。在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的表面都具有超疏水的性质,如荷叶、水稻叶等表面的拒水自清洁性,蝉翼透明轻薄且具有超疏水的性质,水黾在水中快速滑行而不被润湿的特性等。人们通过研究这些天然的表面来分

析它们具有这些特性的奥秘,进而也为我们利用这种表面性质形成的原理米指导实践、制备人_[超疏水表面提供丁依据和努力的方向。这也足仿生学在现实生活中晶直接的应用之一。植物叶表面的自清洁性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荷叶。德国生物学家Barlhlott Neihuis[21通过对近300种植物叶表面进行研究,认为这种自清洁的特征是由粗糙表面上微米结构的乳突以及表面疏水的蜡状物质存在共同引起的。2002年报道丁一个新的发现”J,认为荷叶表面微米结构的乳突上还存在着纳米结构,这种微米与纳米相苻合的阶层结构足引起超疏水表面的根本原因,而且,水在这种疏水表面上其有较大的接触角及较小的滚动角,一种荷叶表面犬面积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照片,从嘲中可以看出,荷叶表面由许多乳突构成,乳突的平均直径为

5--99rn。水在该表面的接触角和滚动角分别为161 I吐2 70和2。单个乳突高倍放大的酷咖照片,每个乳突是由平均直径为124 3nm±3 2nm的纳米站构分支组成。另外.在荷时乳采之间的表面同样发现纳米结构,它可以肯效地阻止荷叶的卜一层被润湿。在这些微小的凹凸之间.储存着大量的空气。这样,当水滴落到茼上时,由于空气层、乳尖和蜡质层的共同托持作用,使得水滴不能渗透,因而能自由滚动。

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现状

金属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有广泛应用,但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显示为亲水性,在潮湿空气中腐蚀现象严重,并且不具备自清洁性能。因此也限制了金属的进一步应

用。将超疏水表面技术应用于金属材料,可以起到自清洁、抑制表面腐蚀和表面氧化、降低摩擦系数以及增强抗霜冻性能的效果,因此,制备金属基超疏水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意义。目前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位错刻蚀法、表面氧化法、直接成膜法和电化学沉积法。下面主要介绍下这四种方法。

根据固体物理学的理论,在实际晶体内部,总是大量存在着一种线型的缺陷——位错。当位错线与晶体表面相交时,交点附近的点阵因位错的存在而发生畸变,同时,位错线附近又有利于杂质原子的聚集。如果以适当的刻蚀剂浸蚀金属的表面,就有可能使晶体表面的位错露头处因为能量较高而优先溶解。位错刻蚀法正是基于这一概念发展起来的。目前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钢、铝及铝合金、铜这几类常用金属。常见的刻蚀剂有各种浓度的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氨水的混合溶液、各种磷化液、Beck试剂、Livingston试剂等。

国内外利用位错刻蚀法制备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小组主要

有沈自求研究小组、Wang研究小组、Guo研究小组、Yolande Berta

研究小组、陈庆民研究小组等。Shen掣52J采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在金属铝、铜以及锌的表面上构筑了粗糙的结构,进一步使用氟硅烷对表面进行修饰后,得到超疏水表面,水滴与表面的接触角达1500以上:Wang研究小组采用Beck试剂对铝进行刻蚀,然后再用低表面能物质进行修饰,制得了疏水性能良好的表面。Guo纠“l将铝合金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刻蚀一段时间后,再在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材料,从而得到了与水滴接触角高达1610的稳定的超疏水表面。

采用适当的氧化剂即可将金属表面氧化,得到形状规则的氧化膜,多为类花状、棒状。形成氧化膜的机理因氧化剂和金属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而微观结构与氧化剂的类型、浓度、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有关。目前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铜及铜合金、钛、锌等。根据各金属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氧化剂。钱柏太等采用含有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钾的水溶液处理金属铜表面,再经空气中加热后,在铜表面上得到了一层具有花朵状结构的CuO膜,接触角达约158。:wu纠采用双氧水处理金属钛,在表面产生Ti02多孑L膜和纳米棒阵列;Han等‘561用甲酰胺溶液处理金属锌,可在表面产生znO纳米管和纳米棒阵列。

直接成膜法是一种获得粗糙表面简单有效的方法,通常做法为将金属浸入适当的聚合物溶液或脂肪酸等有机溶液,金属表面经过一系列的自组装过程或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定规则结构的薄膜,最终获得超疏水表面。目前主要应用于铝和铜表面。Xiao掣首先将铝片进行羟基化粗糙处理作为基底,再将其浸泡在聚乙烯亚胺(PEI)水溶液中形成PEI涂层,然后将形成有PEI涂层的铝片浸泡在硬脂酸(STA)与N,N 7一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D)的混合溶液中,通过STA中的羧基与PEI中的氨基相互作用,使涂层上吸附STA自组装单层膜,最后得到了接触角为166。的超疏水薄膜。Jiang等将铜片浸泡在适当浓度及适当链长的脂肪酸(如十四酸)溶液中,铜表面将形成一层微米一纳米复合结构的铜脂肪酸盐,与水的接触角达1620,滚动角小于20,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及耐溶剂性。

N.J.Shirtcliffe应用电沉积的方法,以0.127mm厚,纯度为

99%的铜为样本进行微细加工,产生微米级的表面突起,经过氟化物修饰后,获得了接近160。的接触角,研究还表明,接触角滞后值在初始阶段随着接触角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一定值后迅速减小。N.J.Shirtcliffe等还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元素通过电沉积法沉积到平坦的铜片表面,使其表面形成一定的粗糙度,然后用氟碳的有机化合物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形成超疏水性表面,水滴与其表面的接触角为1650。张希掣通过层层组装技术和电化学沉积技术的结合,在金丝表面构造出超疏水表面。他们还通过分子自组装和电化学方法在金表面构造出对PH敏感的超疏水表面,当水滴的PH值变化时,所构造的表面可以从超疏水状态转化为超亲水状态。此外,还有利用热解方法在金属表面制备超疏水表面。A.Satyaprasad等163J采用热处理方法使聚四氟乙烯残渣热解产生碳氟化合物分子,通过扩展的等离子体让这些分子沉积成类聚四氟乙烯薄膜,水滴在其上的接触角达到1650。这几种方法虽然各有优点,然而,存在有些刻蚀剂或是氧化剂溶液对环境存在危害;需要使用ll电化学沉积技术,不易推广;尤其不容易大面积制作,量产更难;获得的超疏水表面耐久性能差也是金属基超疏水表面材料制备的一个瓶颈。因此采用环境绿色的简单制备技术得到耐久性能优良。

2.2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

模仿骨组织的无机和有机复合构造而发展起来的纳米磷灰石复合材料因其仿生性而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生物材料在组织的形成过程中并非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材料的表面组成、微观结构等对细胞的黏附、伸展、迁移、增殖、定向分化、基质分泌以及组织形成等一系列生物活动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生物体系从结构、生长到功能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与活性细胞组织接触并引发相互界面作用的生物材料,应从宏观和微观出发

进行多层次的结构设计。至今相关的研究报道还非常少。从骨的显微结构分析得知,骨组织是一种具有亲、疏水微区分相结构的纳米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组成胶原微纤维的原胶原以精细的方式,同轴排列形成微纤维,构成胶原的非极性区和极性区以64 rim一70 nln间隔存在微区分相结构。因此,本论文将材料学与生物学有机地结合,模仿骨组织的微观结构,对材料进行多层次的结构设计,利用聚酰胺(Polyamicle,PA)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的高分子合金技术和纳米无机粒子的充填技术,制备出一种微观仿生、宏观功能完善的新型纳米复合仿生材料一一羟基磷灰石,聚酰胺,聚乙烯复合材料(Hydroxyapatite,polyamide and polyethylene composite。

HA-PAE)。这种复合仿生材料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能满足骨修复的良好支撑和应力传递,加工方便;又从微观上模仿骨组织的亲、疏水微区分相结构,利于骨组织细胞的黏附和生长:纳米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itm,HA)晶体均匀分布于复合材料基体中,为组织再

生修复提供良好的生物活性,以此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层次上骨修复材料的构建。在复合仿生材料体系中,均匀分散的相结构是材料拥有稳定性能的保证。因此,本论文重点探讨了获得均匀分散相结构的工艺途径。根据共混理论对羟基磷灰石,聚酰胺,聚乙烯三元材料的复合工艺进行设计,构筑材料的仿生微相羟基磷灰石,聚酰胺/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研究结构模型,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和配方,在保持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本身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制备工艺使各相组分性能因互补和关联而呈现良好的综合性能,最终得到高性能、生物相容性好的新型纳米复合仿生材料。

研究发现,酯一醇一水三元溶液体系与ION离聚物可以共同构筑一个微反应器系统,用于实现不同极性高聚合物的共溶复合。利用该微反应器系统,在复合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接枝聚合物一离聚物接枝聚酰胺(PA-g-I)。作为一种热力学稳定的新型接枝聚合物,P氏一争I的生成增进了RI-I-PAEI复合材料中各相间界面层的形成,相间相容性得到大大改善,复合仿生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显著提高。酯一酵一水三元溶液与离聚物共同构筑的微反应系统为实现分子组装和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对本文设计制备的HA—PAE纳米复合仿生材料进行了相关生物学评价,通过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情况考察细胞对HA-PAE及其改性材料RH-PAEg和RH-PAEI材料的亲和性和生长状态,通过骨植入实验考察材料在骨组织内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性能。实验初步地证实了论文设计的出发点,即材料表面的亲、疏水性是干扰细胞黏附生长的因素之一,并通

过材料微观相结构的改变促进了细胞的黏附生长。细胞实验表明,对成骨细胞而言,微观结构类似于骨胶原的亲水性RH-PAEI表面比疏水的RH—PAEg表面有更好的亲和性,有利于引导骨细胞的黏附,促进细胞的伸展、迁移、增殖和分化。植入实验结果表明,RH-PAEI复合材料无毒、无刺激性,与动物骨组织间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能与受体骨实现骨性愈合。因此,本论文设计制备的纳米RH-PAEI复合仿生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有一定智能的生物材料,其表面的微相结构特性有利于骨细胞的黏附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以及骨传导活性,有望成为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骨修复替代材料。

2.3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

近二十年来,随着光学、微电子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高光谱成像技术已经成熟,并能够提供关于地球环境和战场空间的详细信息,而超光谱传感器正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尚未达到实用的程度。随着光谱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地物波谱数据融合系统的发展,人们将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高、超光谱成像侦察获得的某一敏感场景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通过模式识别、光谱比对等数据处理方法,就能直接识别出伪装器材和伪装目标,这将对军事目标特别是固定目标构成致命的威胁。美国己开展了建立军事目标和背景特征光谱数据库的

研究,其提出的数字化地球研究就是要建立全球地表每一平方米的数据库,其包括光谱数据在内的十种参数。待美国完成这项任务后,全球任何地方的军事目标都会受到精确定位、动态跟踪、明确揭示和精确打击【l】。为了打破这种严重的军事信息不对称,在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跟踪外军高光谱成像侦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情况,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制备一种能够对抗高、超光谱成像探测的新型伪装材料,提高军事目标在新型光电探测威胁下的生存能力,这对于维护国家的国防和军事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应从高光谱成像探测的原理入手,分析高光谱成像探测识别伪装目标的高光谱成像探测的有效途径,并最终设计、制备一种能够对抗高、超光谱成像探测的新型伪装材料。

植被作为伪装目标的常规背景环境,成为高光谱探测的重点。由于植被环境中的伪装目标皆涂有大量的绿色伪装涂料,因此,探测植被环境中涂有绿色伪装涂料的目标是高光谱探测的重要应用方向。以最基本的绿色植被背景的伪装为例,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伪装器材己能实现与环境背景的“同色”,即在可见光全色照片或近红外照片中,伪装目标呈现与环境植被相同的绿色或红色,但无法实现精细光谱特征匹配的“同谱”,目前国内外现役的伪装器材和传统的伪装技术均对此无能为力。基于植物叶片的生物特征对其反射光谱的决定性作用机制,提出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的全新理念。通过仿生设计和制备,该种伪装材料将呈现出与自然植被环境背景基本一致的光谱反射特征,真正实现对高光谱成像探测的有效对抗。由于国内外的伪装涂料、

伪装遮幛等都是采用人工颜料显色,并且体系干燥无水、结构密实,因而,以仿生色素微胶囊为颜料的含水、多孔新型伪装材料将为伪装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首次研制了具有较高的光热稳定性、光谱特征与叶绿体色素相似的全仿生色素溶液体系。光学伪装材料的关键是伪装颜料,基本要求是其光谱反射特性应与环境背景的光谱反射特性相似。模拟自然植被背景的伪装颜料一直都是光学伪装材料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的先进光学伪装涂料中所使用的颜料也不具备与自然植被完全相匹配的光谱特征,仅能对抗分辨率不高的全色和多谱段侦察。而富含叶绿体色素是天然植被在可见光波段具有独特光谱特征的根本原因,将叶绿体色素应用于伪装材料是实现光学伪装颜料与植被环境“同色同谱"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离开活体的植物色素的光热稳定性很差,无法应用于伪装领域,多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陷于停顿。尽管有关叶绿素的改性研究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已得到一定的开展,但相关研究并没有针对叶绿素衍生物的野外使用及其与叶绿素的光谱匹配,更未见有关模仿叶绿体色素进行色素复配的研究报道。本论文通过系统的叶绿体色素仿生研究,以适当比例的铜叶绿素和叶黄素复配了一种可以替代叶绿体色素的色素体系,并采用天然植物油脂作为仿生色素的溶剂,制备了一种全仿生色素体系,显著地改善了复配色素的光热稳定性。有关全仿生色素溶液体系的研制在国内外未见报道,本论文在此方面的研究尚属首次。

第一次采用无硫工艺制备了具有独特光电性质的纳米金/纤维

素杂化膜材料,成功地制备了一种具有类似于半导体二极管电学性质的纳米金/纤维素杂化导电膜材料。当前,还没有一种将够将高性能电磁屏蔽与宽谱段伪装防护结合在一起的光电防护材料。然而,如果将具有优异的导电或吸波功能的金属纳米粒子/纤维素杂化材料作为植物仿生伪装材料的底层结构,将会在不显著增加伪装材料单位面积重量的情况下使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具有电磁屏蔽、雷达吸波等电磁防护功能,从而真正实现伪装材料的一体化、宽频谱伪装,全面提高军事目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为开展有关无机纳米粒子杂化纤维素材料的探索性研究,本论文选取当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纳米材料——纳米金作为杂化的无机相,开展了纳米金杂化纤维素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所报道的纳米金导电材料绝大部分是通过在电极表面使用由烷基硫醇改性后的金纳米粒子组装形成的纳米金膜,它们皆需借助外部支撑才能保持形态和结构,即不具有自支持能力。已有文献报道的少数具有自支持能力的纳米金/聚合物杂化导电材料,要么纳米金与聚合物之间的杂化也是通过引入烷基硫醇来实现,要么杂化材料的导电性是通过导电聚合物来实现的。实际上,硫元素的引入会显著增加杂化材料的生物毒性,限制其使用范围;杂化材料不具有自支持能力也将严重地削弱其可用性;借助导电聚合物来使杂化材料具有导电性毫无疑问会极大地增加其制造成本。本论文通过对现有纳米金/聚合物杂化材料制备方法的总结,首次提出了一种无硫纳米金/纤维素杂化导电膜材料的制备方法,成功地制备了一种具有类似于半导体二极管电学性质的纳米金/纤维素杂化导电膜材料,并建立

了纳米金/纤维素杂化反应模型。该种无硫的、自支持的、非聚合物本征导电的纳米金/聚合物杂化材料将对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带来巨大的牵引。本工作也将为进一步研究其它导电、吸波金属纳米材料与纤维素进行杂化开展了理论探索,为将来制备高性能雷达吸波和电磁屏蔽材料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技术准备。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大量、细致并富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为能够对抗高光谱成像探测、并具有一体化、宽频域伪装效能的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奠定了关键的物质基础:仿叶绿体色素微胶囊、叶肉组织仿生多孔纤维素膜材料和纳米金/纤维素杂化膜材料,为下一步制备和应用该种新型伪装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遗憾和不足。例如,本论文建立了以模拟叶绿体色素、水分和疏松多孔结构为主要组成的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模型,但由于工作量限制,在此未对模拟叶片内水分的高吸水树脂材料开展相关研究。接下来的有关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的研究工作,应在本论文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开展仿叶脉水分供应系统的动态仿生研究,以及具有高性能电磁屏蔽和雷达吸波等电磁对抗功能的纳米材料/纤维素杂化膜研究。而且,为了适应广谱伪装迷彩的应用需求,还应在宽频域范围内开展有关模拟土壤和岩石等其他环境背景的伪装材料研究,以期最终与绿色的植物叶片伪装材料共同复合、制备成一体化、宽频域的先进迷彩伪装器材和遮障。

2.4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

在研究和分析了大量生物体结构的基础上,认为层状叠加结构是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体的内在结构之一,提出仿木年轮结构作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以自然界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壳聚糖为基本原料,根据膜渗透原理,建立了原位沉析技术,将壳聚糖自组装成具有仿树木年轮层状叠加结构的基本骨架材料。在这个骨架材料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法进行组装,利用就地反应羟基磷灰石与壳聚糖纳米复合,制得具有不同仿生结构和具有不同功能的可降解的能促进骨修复的骨科材料。

建立了原位沉析法制备仿木年轮壳聚糖骨架材料。将壳聚糖溶液在模具里浇铸成膜,制得微孔壳聚糖渗透膜。将壳聚糖酸溶液放在膜内,碱性NaOH凝固液放在膜外,通过膜渗透,壳聚糖沉析组装成层状叠加的凝胶棒。探索壳聚糖溶液的浓度、不同的碱浓度、温度对凝胶棒的层厚、层间距及形成速度的影响。从Liesegang环得到启示,合理地理解和解释了壳聚糖在成型过程中自行组装成同心筒状的层层叠加结构的机理,用间歇沉析法、梯度沉析法有效地调控结构。结果表明:原位沉析法就是利用Na0H溶液与壳聚糖分子上的一NH:起酸碱中和反应,使壳聚糖分子在模板上原位沉积成三维层状壳聚糖凝胶棒。

对壳聚糖棒材分子量、结晶度、吸水性进行了表征,发现在成型过程中壳聚糖分子量下降很少,结晶度降低,而棒材吸水性仍较强。从原位沉析法的制备过程、棒材断裂面的裂纹和形态分析表明原位沉析法制备的壳聚糖棒材是径向、纵向取向,各向异性的。

对壳聚糖棒材的力学强度进行了测试,并分别讨论了原料、含水量对棒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相同的脱乙酰度下,分子量越大,壳聚糖棒材力学强度相应提高。当含水量较低时,棒材具有较大的力学强度,随着含水量增加,其力学强度下降较快。

针对壳聚糖棒材在湿态环境下力学性能衰减速率过快的问题,提出了模仿荷叶的疏水结构对壳聚糖表面进行结构修饰的思路。首先对壳聚糖棒材表面进行酰化,制得一层类同于荷叶微观凹凸的表面结构,并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再涂以一层生物酯,以达到天然生物材料的疏水效果。通过对壳聚糖各种化学改性方法的比较,最终选定了壳聚糖材

料表面的乙酰化。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棒材表面经过乙酰化试剂的作用,经SEM观察,发现原壳聚糖棒材平滑的表面变得粗糙。经接触角实验和吸水速率测试表明:壳聚糖棒材的表面经酰化改性后,降低了材料表面的极性,从而降低了材料的亲水性。并且通过控制酰化反应时间,能有效的增大棒材的接触角,能与最外层的生物酯涂层紧密结合,经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该材料三个月内具有较好疏水作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采用原位复合方法制备了高性能的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材料。根据羟基磷灰石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形成而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形成的原理,采用预先沉积的壳聚糖膜将含有羟基磷灰石前驱体的壳聚糖酸溶液与凝固液隔离。该膜同时控制壳聚糖沉积与羟基磷灰石前驱体转化为羟基磷灰石的过程,使其缓慢且有序地进行。当pH值改变

时,质子化的壳聚糖分子链在负电层诱导下有序沉积并形成层状结构与羟基磷灰石原位生成,并实现二者纳米级复合。XRD,TEM结果分别证实原位生成的磷酸盐是羟基磷灰石,且羟基磷灰石颗粒长约为lOOnm,宽30~50nm。SEM结果表明用原位复合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层状结构。用原位复合的方法制备的cs/}1A(100/5,质量比)纳米复合材料弯曲强度高达86MPa,比松质骨高3~4倍,该材料有望用于可承重部位的骨修复材料。

3.仿生材料的应用

仿生成果已不断涌现,并开始从基础研究发展到商业化竞争阶段。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杜家纬介绍,这些仿生学成果应用于经济、军事和人类卫生事业后,在全球经济中所创造的份额会越来越大。如德国轮胎设计专家根据跑行中的猫前爪垫的功能和蜘蛛网的柔顺结构及其稳定性,设计出一种AMC垫型轮胎,其表面的柔软性和硬性网状结构设计,具有较大的抓地性和运行精度,增加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刹车距离从现在的19米缩短为9米,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这种轮胎已完成了实地试验,一旦投产,对世界轮胎业产生的冲击可想而知。又如,德国米勒公司新设计的一款洗衣机内桶表面结构仿造蜂巢和龟背壳形状,所洗的衣服非

常干净,但洗涤过程却非常柔顺,不伤衣料。据统计,我国每年洗衣机更新量为500万台,有关专家已经担忧,一旦这种仿生洗衣机进入市场,将大大挤压我国的洗衣机市场。

将仿生研究纳入国家战略

机器人、纳米自洁涂料、生物农药……仿生科研在本市和全国其它城市的不少领域已有开展,但始终难以形成规模产业,缘于仿生学缺乏系统的研究规划和研究体系,因此源头创新性研究还远远不够。为此有关专家认为,科研主管部门、科技界和产业界都应转变观念和视角,从模仿国外转变为模仿自然,向大自然汲取科技创新的灵感。

据了解,我国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共有141个方面,其中将近有30个领域与仿生学相关。例如:光传输系统,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和人造器官,生物反应器及分离技术与成套设备,医药新剂型,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新型材料-纳米材料,膜工程技术,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和原材料,新型传感器,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环境与污染源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高效、安全新农药、兽药及生物防治技术,新型墙体材料等。由此可见,加强仿生科研和仿生成果的转化,将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质与量都产生飞跃。

4.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生物纳米材料科学已展示出激动人心的前景,此领域最终目标是

在纳米水平制造功能性生物材料。探索生物纳米材料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的根本原理。

材料的发展趋势是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环境化,而仿生材料就具有这几方面的特征。仿生材料学的发展和成果将影响到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为人体器官的置换和生物体系统的人为改良带来变革,而且将使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产生革命性进步,如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在常温常压水介质中完成目前必须在高温高压水介质中才能合成出的产品,且符合自愈合化、智能化和环境化的要求,这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

参考文献

【1】Yu H,Zhang Z,Hart M,et a1.A general low·temperature route for large-scale fabrication of highly

oriented ZnO nanorod/nanotube arrays[J].J.Am.Chem.Soc.,2005,127:2378—2379

【2】Ren S,Yang S,ZhaoY et a1.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ultrahydrophobic surface based on a

stearic acid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over polyethyleneimine thin films[J].Surface Science,2003,

546(2—3):64-74

【3】Feng Lin,Li Shuhon吕Li Yingshun,et a1.Super-hydrophobic surface:from natural to artificial[J].

Advanced Materials,2002,14(24):1 857-1 860

【4】Zhang Weixin,Wen Xiaogang,Yang Shihe,et a1.Single-crystalline scroll-type nanotube arrays of

copper hydroxide synthesized at room temperature[J].Advanced Materials,2003,1 5(1 0):822·825 【5】Hou H,Xie Y,Li Q.Large-scale synthesis of single-crystalline quasi-aligned submicrometer CuO

ribbons[J].Cryst.Growth Des.,2005,5(1):201-205

【6】Vayssieres L.Growth of arrayed nanoroods and nanowires of ZnO from aqueous solutions[J].Advanced Materials,2003,15(5):464-466

[7】Zhang H,Yang D,Ma X,et a1.Synthesis and fiel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layered ZnO nanorod

array prepared by chemical reaction[J].J.Phys.Chem.B,2005,109(36):17055—17059

【8】Peterson R B,Fields C L,Gregg B A.Epitaxial chemical deposition of ZnO nanocolumns from NaOH

solution[J].Langmuir,2004,20(1 2):5 1 1 4—5 1 1 8

[91 Didem Oner'Thomas J McCarthy.Ultrahydrophobic surfaces.Effects of topography length scales on

wettability[J].Langmuir,2000,16(20):7777-7782

【l O】Cassie A,Baxter S.Wettability of porous surfaces[J].Transactions of the Faraday Society,1 944(40):

546.551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iomimetic Matorials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degradable plastics, discusses the bionic material science research progress and types, and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 spot: surface bionic of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polyethylene asp bionic materials, plant leaves bionic camouflage materials, bionic layered structure chitosan medical materials...

智能材料及其发展

智能材料及其发展 1.材料的发展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者其他产品的物质,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与信息、能源并列为人类赖以生存、现代文明赖以发展的三大支柱。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人类出现,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一直到21世纪,材料及材料科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文明的进步。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一下五个发展阶段。 1)利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在远古时代人类只能利用纯天然材料(如石头、草木、野兽毛皮、甲骨、泥土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只能对纯天然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2)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阶段:这一阶段跨越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它们风别已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铁。这一时期人类利用火来进行烧结、冶炼和加工,如利用天然陶土烧制陶、瓷、砖、瓦以及后来的玻璃、水泥等,从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 3)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合成材料阶段: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检测手段及仪器的出现,人类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并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固体物理为基础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出现了材料科学。这一时期,人类利用一系列物理、化学原理、现象来创造新材料,这一时期出现的合成高分子材料与已有的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此之外,人类还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如超导材料、光纤材料、半导体材料等。 4)材料的复合化阶段:这一阶段以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为开端,人类开始使用新的物理、化学技术,根据需要制备出性能独特的材料。玻璃钢、铝塑薄膜、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抗菌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它们都是为了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和提高人类文明进步而产生的。 5)材料的智能化阶段:自然界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自修复的功能。如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能在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进行自诊断和修复。受大自然的启发,近三四十年的研发,一些人工材料已经具备了其中的部分功能,即我们所说的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玻璃等。但是从严格意义上将,目前研制成功的智能材料离理想的智能材料还有一定的距离。 材料科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超纯化(从天然材料到复合材料)、量子化

耐磨材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耐磨材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正因为这些由本征特性TC、HC2所带来的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巨大潜在能力,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工作者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对高TC超导机制、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合成工艺及显微组织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高温氧化物超导体是非常复杂的多元体系,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涉及多种领域的重要问题,这些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晶体化学、工艺技术及微结构分析等。一些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手段,如非晶技术、纳米粉技术、磁光技术、隧道显微技术及场离子显微技术等都被用来研究高温超导体,其中许多研究工作都涉及了材料科学的前沿问题。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已在单晶、薄膜、体材料、线材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是新能源材料研究开发的热点,IBM公司研制的多层复合太阳能电池,转换率高达40%。美国能源部在全部氢能研究经费中,大约有50%用于储氢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十分活跃,关键是电池材料,如固体电解质薄膜和电池阴极材料,还有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用的有机质子交换膜等,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高技术新材料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开发在日、美、德等发达国家十分活跃,主要研究方向是:①直接面临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材料技术,例如,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CO2气体的固化技术,SOX、NOX催化转化技术、废物的再资源化技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材料制备加工中的洁净技术以及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的技术;②开发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协调性材料,如仿生材料、环境保护材料、氟里昂、石棉等有害物质的替代材料、绿色新材料等;③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智能材料智能材料是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是现代高技术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将支撑未来高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下的耐磨材料和结构材料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实现结构功能化、功能多样化。科学家预言,智能材料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将导致材料科学发展的重大革命。国外在智能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很多技术突破,如英国宇航公司在导线传感器,用于测试飞机蒙皮上的应变与温度情况;英国开发出一种快速反应形状记忆合金,寿命期具有百万次循环,且输出功率高,以它作制动器时、反应时间,仅为10分钟;在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等智能材料驱动组件材料在航空上的应用取得大量创新成果。 2、国内耐磨材料发展的现状和差距 我国非常重视耐磨材料的发展,在国家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中,耐磨材料都占有很大比例。在“九五”“十五”国防计划中还将特种耐磨材料列为“国防尖端”材料。这些科技行动的实施,使我国在耐磨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863”计划支持下,开辟了超导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耐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储氢等新能源材料,金刚石薄膜,高性能固体推进剂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等耐磨材料新领域,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镍氢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d15034825.html,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邓焕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6期 摘要:智能材料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出,近年来,关于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被频繁提及。由于智能材料具备着结构整体性强、可塑性高、功能多样化等优点,因此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使用,首先根据功能性的不同对智能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概述,然后对当前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总结,最后对智能材料在未来的航空航天的应用前景中进行了进一步地展望。 关键词:智能材料;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功能多样化 1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各大航空航天强国在航天航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而作为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环节的航天材料,近年来也不断有着新的突破,而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在智能材料的范畴中,智能复合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智能复合材料主要具备着:外界环境感知功能;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反馈功能;执行功能等。此外,由于当前智能复合材料都向着轻量化、低成本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航天领域复合材料的设计结构以及使用用途上都有着不同的侧重发展方向。而近年来国内外各国也均加快了各自在该领域的研发使用发展进度,主要的研究大方向还是集中在了智能检测、结构稳定性、低成本化等方向上,本文着重对相关部分进行系统性的概述与总结。 2 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的功能介绍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内外普遍利用智能复合材料以实现在降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自身重量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其次根据复合智能材料具备智能检测自身系统内部工作状态和自愈合等功能实现航空航天材料在微电子与智能应用方向的交叉发展。 2.1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天结构检测方向的应用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器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传感器以嵌入的方式与原始预浸料铺层以及湿片铺层等智能复合材料紧密键合,最终集成在控制芯片控制器上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诊测、自我修复等供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化不仅仅是符合材料的必要功能,复合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承受比传统应用材料更大外界机械压力[1]。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复合材料作为传感器的铺放衬底,因此智能复合材料还可以实现对整个材料内部结构的状况进行收集并且将出现的诸如温度异常、结构异常、表面裂痕等隐患及时反馈至中央处理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实现整个系统内部的检测与寿命预测,在这方面的技术上,美国的Acellent公司研发的缠绕型复合材料以压力感应的形式,按照矩形布线形式

仿生机械鱼研究新进展

“如果瞧到一只游动得鱼,您会想到什么?”如果有人问起这个 问题,按照笔者得思维,准就是会回答:“清蒸得得话会就是非常得鲜 美,红烧得得话口感应该会更加香。”而带着同样得问题,笔者走进仿生 机器鱼课题组,组员们给出得答案却超出了R常生活,她们得回答 就是:“瞧见尾鳍得一摆一动,勾起我们得就是如何能进一步改进控制算法,在仿生鱼身上更完美地实现鱼类得波动推进方式。” “用智能算法来理解鱼之乐” 按预约得时间,笔者来到了仿生鱼课题组所在得办公室——自动化大厦9层906室。课题组成员王硕研究员热情地将我们请到了十三层咖啡厅,点上一壶茶水,在茶叶得沉落之间,为我们一一讲述关于仿生机器鱼得话题。 仿生机器鱼得研究工作由复杂系统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得谭民研究员组织与指导,多名研究员、副研究员与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合作开展。 一边品茶,王硕一边回忆起课题组得情况。顺着时间得脉络,她将课题组得情况进行了简要得回顾。 王硕告诉笔者:“仿生鱼作为课题组得研究内容,已经长达十余年之久。最早就是在2001年,谭民老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交流时,谈到就是否可以将研究所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工业设计中。 受其启发,课题组开始了仿生鱼得研究。” 2001年算就是探索起步阶 段,这一时期主要就是对鱼类得跟踪模仿。 到2003年前后,课题组得研究进入到一个新得阶段:三维仿生运动阶段。为了提高任务得环境适应性,需要机器鱼具有水中得三维运动能力, 也就就是需要机器鱼除了推进外还要能够上浮下潜,甚至维持某一深度。

课题组在已有多关节仿生机器鱼得基础上,总结设计了一种新型机器鱼,基于改变胸鰭攻角法,完成仿生机器鱼得俯仰与浮潜运动,设计得机器鱼既可实现俯仰与浮潜,响应迅速,动态特性好。 到2004年,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重心改变法得仿生机器鱼俯仰姿态与深度控制方法,用于实现机器鱼水中得浮潜运动。据介绍,这种方法利用一种可调整位置得配重块结构,以改变机器鱼得重心位置,进而实现机器鱼俯仰姿态得调节。 2005年之后,课题组开始了仿生机器鱼转身、快速起动、运动中 变速与转向、倒游、定深、制动等高机动控制研究。 经过十多年得坚持与攻坚,课题组在对鱼类深入观察得基础上,结合仿生学、机器人学、材料学、机械学与智能控制,深入探讨了鱼类游动得机制,形成了身体/尾鰭推进、胸鳍推进、子母式、长鳍、两栖、海豚式推进等多个系列,聚焦高机动、高游速两大指标,目前已实现利用多模式控制技术将多种性能集成到高性能机器鱼平台。课题组成员 介绍说,她们所研制出得多仿生机器鱼群体协作与控制仿生机器鱼, 就是参照鱼类游动得推进机理,利用机械、电子元器件与智能材料实现水下推进得运动装置,具有低噪声、高效率、高机动性、高隐蔽性等特点。 目前,课题组已在机器人学得顶期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 i cs 与I EEE Robotics and Automat io n Magaz i ne 上发表多篇文章,在国际仿生机器鱼领域占有重要得一席之地。 “在鱼类身上找寻前行得新力量” 随着科技得深入发展与产业、军事等领域应用需求得拉动,仿生机器学(Biomimetics)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研究、学习、模仿得仿生学方法来复制与再造生物得形态、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控制机制等已成为机器人学得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王硕说道。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第36卷第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6,No.6 2007年12月 Journal of 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7,Dec.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王丽慧,周 华 (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上海201418) 摘 要:随着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拓展,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对仿生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仿生机器人;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137(2007)0620058205 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近几十年,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使人类的许多梦想变成了现实.随着机器人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复杂化,要求机器人具有更高的运动灵活性和在特殊未知环境的适应性,机器人简单的轮子和履带的移动机构已不能适应多变复杂的环境要求.在仿生技术、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仿人及仿生物机器人相继被研制出来,仿生机器人已经成为机器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1 仿生机器人的基本概念 仿生机器人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外部形状、运动原理和行为方式的系统,能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的类型很多,主要为仿人、仿生物和生物机器人3大类.仿生机器人的主要特点:一是多为冗余自由度或超冗余自由度的机器人,机构复杂;二是其驱动方式有些不同于常规的关节型机器人,通常采用绳索、人造肌肉或形状记忆合金等驱动. 2 仿生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水下仿生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在机构设计上比陆地机器人难度大.在水下深度控制、深水压力、线路绝缘处理及防漏、驱动原理、周围模糊环境的识别等诸多方面的设计均需考虑.以往的水下机器人采用的都是鱼雷状的外形,用涡轮机驱动,具有坚硬的外壳以抵抗水压.由于传统的操纵与推进装置的体积大、重量大、效率低、噪音大和机动性差等问题一直限制了微小型无人水下探测器和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发展.鱼类在水下的行进速度很快,金枪鱼速度可达105k m/h,而人类最快的潜艇速度只有84km/h.所以鱼的综合能力是人类目前所使用的传统推进和控制装置所无法比拟的,鱼类的推进方式已成为人们研制新型高速、低噪音、机动灵活的柔体潜水器模仿的对象.仿鱼推进器效率可达到70%~ 收稿日期:2007209222 基金项目:上海师范大学理工科校级项目(SK200733). 作者简介:王丽慧(1972-),女,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目录 1、智能材料的概述 1.1智能材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2智能材料的构成............................................................................ 1.3智能材料的分类............................................................................ 1.4智能材料的制备............................................................................ 2、智能材料的应用领域 2.1智能材料的研究方向................................................................... 2.2智能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 2.3智能材料在医疗方法中的应用....................................................

2.4智能材料在医学器械方面的应用................................................. 3、结束语.................................................................... 4、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综合评述了智能材料的研究、应用和进展。对智能材料与结构的概念进行了描述,全面总结了智能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探讨了智能材料光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材料;医学应用;发展 1智能材料的概述 1.1定义:智能材料(Intelligent material),是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能够判断并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智能材料是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是现代高技术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将支撑未来高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下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实现结构功能化、功能多样化。科学家预言,智能材料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将导致材料科学发展的重大革命。 基本特征:因为设计智能材料的两个指导思想是材料的多功能复合和材料的仿生设计,所以智能材料系统具有或部分具有如下的智能功能和生命特征: (1)传感功能(Sensor)

仿生复合材料.

仿生材料研究进展(讲义)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mimetic materials 仿生学(Bionics)诞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是Bi(o)+(electr)onics的组合词,重点着眼于电子系统,研究如何模仿生物机体和感官结构及工作原理,而材料的仿生研究则由来已久。80年代后期,日本复合材料学会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材料仿生设计的论文[1],分析了部分生物材料的复合结构和性能,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6]。美、英等国合作在1992年创办了材料仿生学杂志(Biomimetics),Biomimetics意为模仿生物,着重力学结构和性质方面的仿生研究。但人们往往狭义地理解“mimetic”含义,认为材料仿生应尽可能接近模仿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近年来国外出现“Bio-inspired”一词,意为受生物启发而研制的材料或进行的过程。其含义较广,争议较少,似更贴切,因而渐为材料界所接受。通常把仿照生命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生物体材料的结构规律而设计制造的人工材料称为仿生材料(Biomimetic Materials)。这是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合衍生出三大研究领域:天然生物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狭义仿生)和仿生工程材料(广义仿生—即受生物启发而进行的材料仿生设计、制备与处理等)。 一、天然生物材料与生物医学材料 天然生物材料经过亿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通过天然生物材料的研究,人类得到了很多启示,开发出许多生物医学材料和新型工程材料。天然生物材料的主要组成为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各种氨基酸〈己知有20种〉组成的长链,改变氨基酸的种类及排列次序,便可以合成千差万别、性能各异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决定于遗传基因,即RNA〈核糖核酸〉中每三个碱基对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7]。在现代遗传工程研究中采用“基因定位突变技术”,可以改变某些碱基对的顺序和种类,以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利用DNA技术直接“克隆”出天然生物材料己有报导。可见蛋白质有机材料不仅性能优越,而且易于调整和控制,因此将会作为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得到应用。目前,蛋白质材料己在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神经网络计算机等领域派上用场[8]。 据统计,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迄今已超过一千多种,涉及到材料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医学临床上应用的就有几十种。用以和生物系统结合,以诊断、治疗或替换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被称为生物医学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9]。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Bioinert Materials)与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两大类。前者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后者则能诱发出特殊生物反应,导致组织和材料之间形成键接,或提高细胞活性、促进新组织再生。根据材料的组成又可分为:生物医学金属材料(Biomedical Metallic Materials),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Biomedical Polymer),生物陶瓷(Biomedical Ceramics),生物医学复合材料(Biomedical Composites),生物衍生材料(Biologically Derived Materials)等。生物医学材料要直接与生物系统结合,除应满足各种生物功能和理化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与生物体的组织相容性,即不对生物体产生明显的有害效应,且不会因与生物体结合而降低自身的效能和使用寿命。医学临床对所

仿生材料研究与进展 王一安 刘志刚

齐齐哈尔大学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 题目仿生材料研究进展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112班 学生姓名王一安刘志刚 指导教师李晓生 成绩 2014年 5月9 日

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 摘要:仿生材料学以阐明生物体材料结构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仿生材料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贝壳仿生材料、蜘蛛丝仿生材料、骨骼仿生材料、纳米仿生材料等,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微结构特征、组装方式及生物力学特性。仿生材料正向着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环境化的趋势发展,给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带来革命性进步。 关键词: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 Abstract:The“biomimeticmaterialsscience”formedbytheintersectionofmaterialscien ceandlifesciencehas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Biomimeticmaterialsscie ncetakesmaterialstructureandformationastarget,considersartificialmaterialattheviewof bio2material,exploresthedesignandmanufactureofmaterialfromtheangleofbiologicalfu nction.Atpresent,thehotresearchesonbiomimeticmaterialsscienceincludeshellbiomime ticmaterial,spidersilkbiomimeticmaterial,bonebiomimeticmaterial,andnano2biomimet icmaterial,etc.whichhavetheirownspecialmicro2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formationstyl e,andbio2mechanicalproperties.Biomimeticmaterialsaredevelopingtowardscompound ,intellectual,active,andenvironmentaltendency,willbringrevolutionaryimprovementfor manufactureandapplicationofmaterial,andwillchangegreatlythestatusofhumansociety. Keywords:Bionics,Materialsscience,Review 1.前言 仿生材料学以阐明生物体材料结构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仿生材料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贝壳仿生材料、蜘蛛丝仿生材料、骨骼仿生材料、纳米仿生材料等,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微结构特征、组装方式及生物力学特性。仿生材料正向着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环境化的趋势发展,给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带来革命性进步。

仿生材料学

仿生材料学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经过45亿年物竞天择的优化,其结构与功能已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由于仿生材料的优良特性,在世界各地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如何以材料的观点研究生物材料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并且用以设计和制造先进的复合材料是当前国际上材料研究的一大热点。 仿生材料是指模仿生物的各个特点或特性而研制开发的材料。通常把仿照生命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生物材料的结构规律而设计制造的人工材料称为仿生材料。而仿生材料的设计不仅要模拟生物对象的结构,更要模拟其功能。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仿生学相结合,对于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如今仿生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医学、能源、建筑、军事等领域都有应用。可以说,仿生学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了。就拿我们材料成型专业来说,对于汽车外壳的设计就要用到仿生学,通过模仿鸟的流线体型可以达到减小阻力的目的,这样设计出来的车子能够跑得更快,耗能更少。受自然界荷叶效应的启发,通过在漆膜表面喷砂,植入纳米二氧化硅低表面能氟修饰获得了表面均匀程度良好的超疏水表面,这种表面很好的起到了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有着很好的防水性能和清洁性能。现在的高强度材料就是运用了仿生学的原理,模仿蜂房的形状,做出的材料结构不仅强度高,塑性也非常好,有些仿生材料的强度甚至比钢铁还强几百倍。蝴蝶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每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科学家经过研究,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了一种犹如蝴蝶鳞片般的控温系统。这些都是材料仿生的应用,可以说材料仿生学小到普通人的生活,大到宇宙开发探索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自然向人类展示着精妙绝伦的生命形态和绚丽多姿的悦人色彩,同时,大自然还无声地阐释了自然界的生存哲学——和谐与共生。这种和谐的设计哲学呼吁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高度和谐统一,共生的设计哲学则呼吁着人与机器、生态自然与人造自然之间合理的建构。因此,要学会师法自然的仿生性设计思维,创造人、自然、机器和谐共生的对话平台。仿生设计的应用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仿生发明应用科技领域。 重视并创新仿生学,是提升科学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仿生学将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新思路、新原理和新理论。为适应我国科学和技术源头创新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材料学者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世界前沿的科学知识,开发出更有前景、更有科技含量的仿生材料。

仿生学现状及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2009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机械工程专题讲座 学生所在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学生姓名:李鹏飞 学号:08S008257 学生类别: 考核结果阅卷人

仿生学现状及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仿生学一词最早是在1960年由美国人斯蒂尔(Jack Ellwood Steele)取自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和词尾“nic“(具有……性质的)合成的。仿生学可以这样定义: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状、原理、行为以及相互作用从而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的技术科学。仿生学(Bionics)是生命科学与机械、材料和信息等工程技术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应用性。仿生学的目的是研究和模拟生物体的结构、功能、行为及其调控机制,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人类进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模仿自然,提升生产能力。仿生的领域和技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许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发明都源于仿生学。例如:模仿蜘蛛织网捕鱼,模仿游鱼制造舟楫,模仿飞鸟发明飞机……。1960年美国人斯蒂尔根据拉丁文构成Bionics一词,同年召开了全美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这标志着现代仿生学的开始。 仿生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讲,工程和生产实践提出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借鉴某种生物体的某些结构的功能,研究并简化其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择其有用制备出物理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在有用和可用的前提下,采用技术手段,依据数学模型,制备实物模型,最终实现对生物系统的工程模拟。仿生学的发展依赖于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发展;仿生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生物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现状 仿生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外都得到极大的关注和蓬勃的发展。为迎接全球性竞争和挑战,我国科技专家和决策者在2003年召开了两届香山会议,第214届“飞行和游动生物力学和仿生应用和第220届“仿生学的科学意义与前沿”。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都相继成立了仿生学研究所和研究室。科学家们正带着自动控制、能量转换信息处理、力学模式和材料构成等大量技术难题到生物系统中去寻找启迪。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仿生应用的理念。早期的机器人主要是模拟人的重复性劳

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

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可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论述了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及其种类,重点介绍了当前研究热点: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 关键词: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 1.引言 仿生材料学以阐明生物体材料结构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仿生材料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贝壳仿生材料、蜘蛛丝仿生材料、骨骼仿生材料、纳米仿生材料等,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微结构特征、组装方式及生物力学特性。仿生材料正向着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环境化的趋势发展,给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带来革命性进步。 2.仿生材料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动物与植物,它们都属于生物的范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理想的无机或有机材料通过组合而形成.动植物为了铸造自己身体所用的材料在有机系列里有纤维素、木质素、甲壳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等,其构造非常复杂。许多生物体的某些构成材料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这些材料大多数是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形成,并能发挥出特有的性能。当人们对这些生物现象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把它们应用于材料科学技术方面,就是仿生材料.

2.1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近年来,基于仿生科学而进行的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正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人们对于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就是受到荷叶“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的启发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可以用表面和水的接触角来衡量,通常将接触角小于900的固体表面称为亲水表面,接触角大于900的表面称为疏水表面,而将接触角大于150。的表面称为超疏水表面llI。自然界中,水滴在荷叶表面上可以自由滚动,当水滴滚动时可以将附着在表面上的灰尘等污染物带走,从而使表面保持清洁。因此,超疏水表面 又被称为自清洁表面。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Wilhelm Barthlott针对荷叶表面不沾水这一特殊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荷叶的疏水性与自我洁净的关系,创建了“荷叶效应”(Lotus effect)--i百-Jt21。此后,超疏水表面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仿生纳米材料技术中的热点之一。这种表面在国防、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将其应用在高降雪地区的室外天线上,可以防止积雪,以保证信号畅通13J:用于石油管道中,可以防止石油对管道壁粘附;作为汽车、飞机、航空器等的挡风玻璃,不仅可以减少空气中灰尘等污染物的污染,还能够使其在高湿度环境或雨天保持干燥:用于水中运输工具或水下核潜艇上,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提高行驶速度;用于微流体装置中,可以实现对流体的低阻力、无漏损传送;也可以用它来修饰纺织品,做防水和防污的服装等等。

智能材料最新进展及展望

智能材料最新进展及展望 李洁能动管(硕)42班2140803011 摘要:本文综述了智能材料的概念、分类,重点介绍了智能材料的基础材料——压电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的设计思路、特异性能和影响因素。智能材料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许多前沿学科和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研究必将把人类社会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智能材料;压电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前景 1.智能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1智能材料的基本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提出智能材料的概念。智能材料要求材料体系集感知、驱动和信息处理一体,形成类似生物材料那样的具有智能属性的材料,具有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等功能。 对于智能的定义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我国科学家认为智能材料是模仿生命系统,能感知环境变化,并能实时地改变自身的一种或多种性能参数,做出所期望的、能与变化后的环境相适应的复合材料或材料的复合。 1.2智能材料的分类 智能材料按产生方式可分为天然智能材料和人工智能材料。前者主要指有机自然活体,比如肌肉、骨骼等,而后者是人为制造的具有智能功能的材料,因其中大部分受前者的启发而产生,故又称生物拟态材料。 智能材料按驱动方式可分为嵌入式智能材料(主动式智能材料)和本身具有一定智能的被动式智能材料。前者可以通过改变反馈系统,使其优化反应,能够随不同的条件做出不同的反应,还能够随时间发生变化,因而更加灵活机动,并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成具有学习和预见能力的材料,促进智能材料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奠定了基础。【1】后者是某些材料结构本身具有随环境、时间改变的性能,例如变色太阳镜等。 2.智能材料的最新进展 2.1压电材料 压电材料是能够实现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换且具备压电效应的一类电

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研究发展

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相关工作, 就多种仿生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 并概要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仿生合成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智能材料浸润性离子通道 1.光子晶体材料 光子晶体,这是一类特殊的晶体,其原理很像半导体,有一个光子能隙,在此能隙里电磁波无法传播。蛋白石是其中的典型,它的组成仅仅是宏观透明的二氧化硅,其立方密堆积结构的周期性使其具有了光子能带结构,随着能隙位置的变化,反射光也随之变化,最终显示出绚丽的色彩.模仿蛋白石的微观结构,可以合成人工蛋白石结构的光子晶体. 矿物或生物结构色中光子晶体的分子结构、微/纳米结构、周期性结构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将为开发新一代光学材料、存储材料及显示材料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2.仿生空心结构材料 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采用了多通道的超细管状结构, 例如: 许多植物的茎都是中空的多通道微米管, 这使其在保证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可以有效节约原料及输运水分和养料; 为减轻重量以及保温, 鸟类的羽毛也具有多通道管状结构; 许多极地动物的皮毛具有多通道或多空腔的微/纳米管状结构, 使其具有卓越的隔热性能. 3.仿生离子通道材料 生物膜对无机离子的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顺离子浓度梯度)和主动运输(逆离子浓度梯度)两种方式. 被动运输的通路称为离子通道, 主动运输的离子载体称为离子泵. 离子通道实际上是控制离子进出细胞的蛋白质, 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膜上, 具有选择透过性. 生物纳米通道在生命的分子细胞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生物能量转换, 神经细胞膜电位的调控, 细胞间的通信和信号传导等[26]. 纳米通道在几何尺寸上与生物分子相近, 利用纳米通道作为生物传感器或传感器载体, 在分子水平上对组成和调控生命体系结构和运行的离子、生物分子和小分子进行检测和分离, 甚至在人工合成的纳米通道体系内模拟某些生物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已成为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学及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4.仿生超强韧纤维材料 天然蜘蛛丝由于具有轻质、高强度、高韧性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 因此在国防、军事、建筑、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蜘蛛丝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进一步揭示, 利用不同的合成技术, 国内外许多课题组已成功制备了多种仿蜘蛛丝超强韧纤维材料. 纳米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 重量轻, 具有良好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 这为仿生合成具有类似蜘蛛丝性能的功能材料提供了可能并已经得到了验证. 研究发现, 自然界某些生物体中(如昆虫角质层、下颌骨、螫针、钳螯、产卵器等)含有极为少量的金属元素(如Zn、Mn、Ca、Cu等), 以增强这些部位的刚度、硬度等力学性能. 受此启发, 采用改进的原子层沉积处理技术,提高天然蜘蛛牵引丝的抗断裂或变形能力, 增强蜘蛛丝的韧性. 该研究对制造超强韧纤维材料及高科技医疗材料, 包括人工骨骼、人工肌腱、外科手术线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仿生特殊浸润性表面 自然材料的多尺度微/纳米多级结构赋予其表面特殊浸润性能, 如植物叶表面的自清洁性、滚动各向异性; 昆虫翅膀的自清洁性、水黾腿的超疏水性等. 通过对生物体表面的结构仿生可以实现结构与性能的统一.

仿生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仿生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研究背景 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经历了数千年, 然而至今仍然不能对生命的运作施加任何控制。人体内的细胞按照遗传既定的程序运做着。这种自发性从6 亿年前的单细胞组合开始, 造就了海藻、水母、昆虫、鸟兽, 直至人类这样的多细胞生物体,生物化石等等。因而就激发了今天的人类仿造天然的灵感。材料科学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一起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四大支柱。从材料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体的规律,进行仿生设计,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开辟了新的途径。仿生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已成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医学、矿物学、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并在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一切充分说明仿生材料这门年轻学科正在成熟,其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天然生物材料及仿生材料研究的重视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目前, 国际上一流大学都已把生物材料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中国生物与仿生材料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自1988 年中国生物无机化学家王夔院士和材料学家李恒德院士将生物矿化的概念介绍到国内后, 中国的生物矿化研究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学习矿化材料合成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并实施新的材料制备策略。而深入进行这些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表征天然生物矿物的分级结构及探索生物矿化的基本机理。 3。仿生材料相关介绍 3。1仿生材料学定义 仿生材料是指模仿生物的各种特点或特性而研制开发的材料。通常把仿照生命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生物材料的结构规律而设计制造的人工材料称为仿生材料。仿生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分支称为仿生材料学(biomimetic materials science) , 它是指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材料的结构特点、构效关系, 进而研发出类似或优于原生物材料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地球上所有生物体都是由无机和有机材料组合而成。由糖、蛋白质、矿物质、水等基本元素有机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复合材料。仿生设计不仅要模拟生物对象的结构, 更要模拟其功能。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仿生学相结合, 对于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然进化使得生物材料具有最合理、最优化的宏观、细观、微观结构, 并且具有自适应性和自愈合能力。在比强度、比刚度与韧性等综合性能上都是最佳的。 3。 2仿生材料化学 著名的生物矿化和仿生纳米材料学家, 英国Bristol 大学S。Mann 教授在2002 年美国Gordon 会议上有一个题为“基质诱导成核: 一个矿化过程的介观现象?”的精彩报告。报告指出, 生物矿物通常在有机的模板如大分子框架、脂膜或细胞壁表面合成。因此, 第一需要理解生物源的矿物生长和形态发生,例如, 磷酸钙、碳酸钙和氧化硅如何在有机分子和有机表面存在时发生沉积过程。第二, 利用生物结构和系统, 在实验室内模拟矿化过程, 从而在有机组分如病毒和细

智能材料研究进展及应用

各专业全套优秀毕业设计图纸 目录 0 引言 (2) 1 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现状 (3) 1.1 智能传感技术 (3) 1.2智能驱动技术 (4) 1.3智能控制技术 (6) 1.4智能信息处理与传输 (6) 2 常用制备方法 (8) 2. 1 物理气相沉积法 (8) 2. 2 喷涂法 (8) 2. 3烧结法 (8) 2. 4 注射成型法 (8) 2.5创构智能材料的物理新技术 (8) 3智能材料的应用领域 (9) 3.1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9) 3.2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1) 3.3建筑领域的应用 (13) 3.4智能服装和纺织品领域的应用 (13) 3.5 未来热点应用 (14) 3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5)

智能材料研究进展及应用 侯博 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摘要:智能材料是广受瞩目的新兴材料科学门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必将逐渐深入到人类生活之中,且越来越多地影响乃至大范围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介绍了智能材料的基本构成和分类,对对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简单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制备方法,概述了其应用,探讨了其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关键词:智能材料智能传感技术智能驱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传输 0 引言 材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航天、航空、电子、机械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所使用的材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结构材料或功能材料已不能满足这些技术的要求,材料科学的发展由传统单一的仅具有承载能力的结构材料或功能材料,向多功能化、智能化的结构材料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受到自然界生物具备的某些能力的启发,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首先将智能概念引入材料和结构领域,提出了智能材料结构的新概念。 智能材料结构又称机敏结构(Smart/Intelligen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泛指将传感元件、驱动元件以及有关的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集成在材料结构中,通过机、热、光、化、电、磁等激励和控制,不仅具有承受载荷的能力,而且具有识别、分析、处理及控制等多种功能,能进行自诊断、自适应、自学习、自修复的材料结构。智能材料结构是一门交叉的前沿学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如:力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电子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目前各国都有一大批各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正积极致力于发展这一学科[1]。当

智能材料设计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_刘俊聪

智能材料设计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Desig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Advance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 刘俊聪 王丹勇 李树虎 秦贞明 贾华敏 [摘要] 综述了智能材料的智能传感技术、智能驱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3种关键设计技术,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智能高分子3种基础智能材料以及在船舶、电子、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能材料设计技术应用进展材料 [ABSTRACT] Three design technologies, for ex-ample, intelligent censoring technology, intelligent driving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controlling technology and three basic intelligent materials, for example, shape memory al-loy (SMA), piezoelectric material and intelligent polymers are summarized. And then its applications in boating, elec-trics, aerospace, civil engineering are introduce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terials’ design technology is prospected. Keywords: Intelligent material Desig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dvance Materials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提出了智能材料的概念,智能材料要求材料体系集感知、驱动和信息处理于一体,形成类似生物材料那样的具有智能属性的材料[1]。目前的文献中智能材料也被称为机敏材料、机敏结构、自适应结构、智能材料、智能结构,这些概念至今在国内外的文献中没有统一的定论,关于“机敏”和“智能”,不少文献也进行了说明[2-3]。 智能材料是一种能够判断、处理从自身表层或内部获取的关于环境条件及变化的信息并做出反应、以改变自身结构与功能,使其很好地与外界协调的、具有自适应性的材料系统[4]。 智能材料的基础是功能材料,功能材料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为驱动材料,它可以根据温度、电场或磁场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的形状、尺寸、位置、刚性、阻尼、内耗或结构等,因而对环境具有自适应性功能,可用来制成各种执行器;另一类被称为感知材料,它对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强度及变化(如应力、应变、热、光、电、磁、化学和辐射等)具有感知,可用来做成各种传感器, 同时具有敏感材料与驱动材料特征的材料,被称为机敏材料。 智能材料在通常情况下不是单一材料,而是由多种材料系统组元通过有机的、紧密或严格的科学组装的一体化系统,是敏感材料、驱动材料和控制材料(系统)的有机结合。智能材料在促进航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1 智能材料设计关键技术 1.1 智能传感技术 智能传感技术是实现智能结构实时、在线和动态检测的基础,其中用于感受周围环境变化以实现传感的一类功能元件叫传感元件,它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通过埋入或粘结于主题材料内部或表面的传感元件能够有效地将所感受的物理量(如力、声、光、电、磁、热等)的变化转换成另一种物理量(如电、光的变化),它是结构实现智能化的基础元件之一。智能结构中的传感元件应满足如下要求:(1)厚度薄,尺寸小,不影响结构外形;(2)与主体材料相容性好,埋入后对原结构强度影响小;(3)性能稳定可靠,传感信号覆盖面宽,电磁兼容性好,抗干扰能力强[5]。 传感元件犹如一种感应器,可以感知外界信息的变化,进而将信息记录并传给材料,同时发出感应。故而,智能传感技术是智能材料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 1.2 智能驱动技术 驱动技术包括驱动元件、激励和控制方式等,是智能结构实现形状或力学性能自适应变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困扰结构自适应的一个“瓶颈”。其中,驱动元件是使结构自身适应其环境的一类功能元件,它像人的肌肉,可改变结构的形状、刚度、位置、固有频率、阻尼、摩擦阻力、流体流动速率、温度、电场及磁场等。驱动元件是自适应结构区别于普通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自适应结构从初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的关键。对驱动元件的要求如下:(1)与主体材料相容性好,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2)本身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如弹性模量大、静强度和疲劳强度高、抗冲击等;(3)频率响应宽,响应速度快,激励后的变形量和驱动力大,且易于控制[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