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研究综述

城市社会学

课程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研究综述

**************

院系:社会学系

任课老师:***

1-18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在80年代后逐渐成为经济建设主要推动力量,从21世纪初开始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的姿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因自身及社会因素影响而陷入内外困境。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人口特征、社会特征、价值观特征及社会心理特征四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加以明确界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综述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向其它产业大规模转移的社会现象。在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职业、市场和体制之间的转变不同步使农民工在向城市流动、从事非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出现了职业流动和社会身份转变的不一致和不协调,从而产生了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农民工。从民工潮在中国出现到今天,农村大致走出了三代农民工:第一代是出生在上世纪7 0 年代以前,第二代是出生在1 9 7 0 年和1 9 7 9 年之间,第三代出生在8 0 年代以后。据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 9 8 0 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数量已达1 .2 亿人,并日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2 0 0 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 2 9 7 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1 7 .2 %。其中年龄在l 6岁~3 0岁的高达1.4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占了61.6%。依此推算,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职工中占将近一半,占全国总人口l 0%。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的需求,追求体面工作和享受,但在现实中却陷入困境。2 0 1 0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温家宝总理也在《20 l 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有2-18

助于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把握他们的需求,从而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外困境,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借鉴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含义界定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的界定,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含义有二:一层含义是他们是年龄在25 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还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王春光,2001)

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将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2 0世纪8 0年代在农村出生,从2 0世纪末到2 l 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的青年流动人口。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即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那些中小学或大专毕业后到城市就业、在城市连续居住一年以及一年以上、具有农业户籍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务工人员,不包括从小就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朱力赵璐璐邬金刚,2010)

李涛在研究中界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这部分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文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大部分人拥有高中或职高学历,他们要求融入城市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传统农民工。(李涛,2009)

虽然学者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界定时有些差异,但总体上是一致的。而这其中又以王春光的界定影响最大,应用最广。被绝大多数学者和研究人员所采纳。本文以王春光的界定为基础,着重强调新生代农民工是在农村接受教育或者童年在农村度过,主要是与在城市出生或者虽在农村出生但在城市成长的农民工子女区别开来。因此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农村出生,且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或幼年在农村成长,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入城市工作的青少年流动人口。

3-18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群体特征,本文主要从人口特征、社会特征、价值观特征和社会心理特征来加以归纳和阐释。

(一)人口特征

1.年龄特征——年轻化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出现年轻化倾向。在多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的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了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年轻化的趋势。丁志宏(2009)在其人口学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分布非常集中。分析表明,外出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6—38岁之间,其比例占整个外出农民工的89.2%。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45.9%,平均年龄为20.8岁,标准差为2.6岁,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老一代农民工占54.1%,平均年龄为34.1岁,标准差为7.8岁,年龄相对分散。”。刘传汀、程建林( 2008 )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较小。

2.性别状况——女性比例较高

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较高,而老一代农民工则相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比男性高7.8个百分点,而老一代农民工中,男性的比例几乎是女性的2倍。”(丁志宏,2009)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巨大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从生产中解放出来,加入打工行列。另一方面也由于传统中国“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在小学或初中时就毕业了。她们既没有务农的经验,也没有家庭负担,在农活中也难以发挥她们的作用,因此,“离乡外出务工就成为她们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丁志宏,2009)。

3.婚姻状况——未婚比例偏高

4-18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农民工的比例要高于已婚农民工。据丁志宏(2009)在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婚姻差异显著,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的比例为83.7%,而老一代农民工中,未婚的比例只有10.2%,绝大部分都已经结婚”。同时,其他学者的研究数据也提供了佐证,如白小瑜(2006)的研究显示,“就婚姻而言,80 年代外出的人口有89.8%的人已婚,仅有18.2%的人尚未结婚;而90年代外出的人相反,只有24%的人已婚,76%的人尚未结婚”。新老农民工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显著。就其原因,在于新老农民工受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程度不同。新一代农民工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并且受城市各种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的影响,思想趋于开放,在生活中更加追求自由,提倡自主婚姻,并且希望趁年轻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是过早的被婚姻束缚住。

4.人口结构——农村青年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齐减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除了上述三个显著特征之外,有学者还指出他们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明显变现为“农村青年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齐减”。张立驰、邓希泉(2011)在他们的研究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特征。他们认为,“上代农民工的来源即农村劳动力蓄水池作用非常明显,农村有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作为上代农民工的后备力量。但是,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源头的农村青年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齐减。”这可以从我国青年人数的变化看出来。截止2008年底,我国14—35岁青年总数是4.15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1.31%。与2003年相比,青年人口总数减少数量为526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94%。农村青年人口总数由2003年的2.7315亿减少为2008年的2.1206亿,绝对数量减少了6109万;农村青年人口占青年总人口的比例则由58.31%降至51.0%,相对数量减少了7.31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的调查也显示,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外出务工的青年劳动力均已外出,只有约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后备力量与老一代相比存在不足状况。(国家统计局,2004,2009)

5-18

(二)社会特征

1.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程度较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显著特征。很多研究都有数据印证。《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比重分别高于文盲、半文盲、初中、高中、大专的比重。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则是初中教育水平的比重最高。根据抽样调查,1986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占37.2%,初中占21.2%。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初中水平的比例上升到50%以上,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另有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比老一代的24.2%高出14个百分点。

文化程度较高不仅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以在就业和适应城市生活方面具有优势,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吴漾,2009)。有学者通过自己在某工厂的切身生活经历,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乔维德、金玉明,2010;李涛,2009)。这一点也可以在王春光(2001)2000年的一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中得以证实。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的文盲比新生代高8.1个百分点,而新生代的初中比率高出第一代8.5个百分点,高中比率高出第一代2 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在第一代中无一人,而在新生代中占1.3个百分点。

2.消费观念更加开放

吴漾和王文松在他们的研究中同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较之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开放。“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挣了钱最后要回到农村去。他们生活十分节俭,赚的钱大都会存下来留给家里。新生代农民工则明显不同,他们的花销不再像父6-18

辈那样仅用于简单的衣食住行,他们会把钱花在诸如电器、手机、电脑、网络、服饰,甚至汽车和房子等很多方面······另外,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农民工对高档商品和时尚性商品的消费有着一定的渴求,上歌舞厅、健身、看书报、去博物馆、学习技能等。已经进入了农民工的休闲消费视野”(吴漾,2009;王文松,2010)。

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方面带有明显的个人享受消费倾向。超前消费明显年轻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超前意识比上一代农民工要明显。”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日常生活消费的时候,虽然工资收入不高,但这不是首要考虑因素,他们会根据自己喜好进行消费选择,如就餐标准、住房等方面就表现的比较明显。此外,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还很少把自己的工资寄回家。”(严慧、刘庆,2009)。他们还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品牌消费。肖金平在2010年针对1122名新生代农民工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9 4%的人购买手机,8 7%的人购买过流行服装,2 7%购买过品牌服装,8 6%的人平时消遣方式是交友,31%去过网吧上网。同时结果显示:消费的金额占工资总额的比重有8 2%的被调查者回答在70%以上。按每月消费平均收入1000元来算,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每月消费要在4 0 0元以上(肖金平,2010)。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较之老一代更加开放,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的品质。

而受到城市各种消费观念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追求生活的选择性。与传统农民工不同,他们在消费中更注重喜好、时尚、流行。这些都已具有大众化的市民消费标准。“品牌消费使新生代的农民工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获得了一种进入城市市民阶层的感觉”(严慧、刘庆,2009)。

3.生活目标转移

在生活目标上,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在城市定居,融入城市。并且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老一代农民工深深扎根在那块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何时,终归要回去。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吴漾,2009)。

7-18

生活目标的转移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动机的变化。白小瑜(2006)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动机呈多种理性并存的特点。“早期农民外出就业往往更多表现的是出于生存理性选择,为了挣钱,养家糊口,经济利益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外出打工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出于生存理性的考虑了,经济理性、社会理性选择往往表现得更突出。”(白小瑜,2006)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城市对他们的诱惑力一是打工工资上的差别,二更多的是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在城里的就业机会较多,对自己生活前景的塑造性更大。尽管暂时改变不了自己的户籍身份,但城里的多样性已经使许多农民工逐步“去乡村化”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了。较之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对城市的认可度更高,而对乡村的依恋性较低。“许多年轻人,即使不外出打工了,也表示愿意在城镇买房,而不是回到村里”(白小瑜,2006)。李涛( 2 0 0 9)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农民身份,进而成为城市人。杜书云、张广宇( 2 0 0 8 )认为农民工之间存在目标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以及移居城市动机较强烈和明显,务农意识淡薄;而老一代农民则更倾向干外出挣钱养家。

4.生活方式差别显著

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关注物质需求的满足,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他们也和一般城市居民一样,追求新潮,喜欢新鲜事物,青睐精神享受。他们闲暇时间上网、逛街购物、看电影、溜冰、k歌等。这些休闲方式构成了独特的和经常性的生活体验。

吴漾(2009)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的多是城市的大众文化,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对较小,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受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像城市人一样重视享受生活。

王文松(2010)的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闲暇娱乐活动的选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是上网(28.8%)、听音乐(26.3%),而老一代农民工在这两项上的选择比例却仅为2.9%、6.8%。由此可见,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带农名工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而不简单满8-18

足于打工生活的单调。

金萍(2010)在武汉市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闲暇时间的活动安排,2 1%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上网,1 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打游戏,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体育运动,14 %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听歌来放松自己。而上网、打游戏、听歌、体育运动等活动方式已经与市民俨然无异。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也注重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有调查显示,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大都是在“睡觉( 2 0 .6 %) ”“上网( 1 4 .9 %) ”“与朋友聊天( 1

4 .7 %) ”“看书、杂志和报纸( 1 3 .7 %) ”“看电视( 9 .7 %) ”“打牌( 9 .

5 %) ”“看电影( 6.9 %) ”和“出去逛街(

6 .

7 %) ”中度过的,但仍有1.8%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培训,另外还有1.5 %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其他的娱乐方式(秦海霞,2010)。

5.维权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增多

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大多数老一代农民工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对于一些不公正待遇往往是逆来顺受、能忍则忍。而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在遇到矛盾时,很难会像父辈那样忍气吞声,他们重视自己的尊严和自身付出得到的回报是否合理,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和“用脚投票”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萌发的最好写照。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对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他们也会运用合法的手段讨说法。据对常州市2个建设工地4 0位8 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9 5 .3%的人感觉在城市打工遭受了歧视,8 5 .6%的人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受损害,5 9.6%的人有加入工会的愿望,100%的女性都知道妇联可以起到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作用(乔维德、金玉明,2010)。

而且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明显增多,他们更加注重于个人发展,如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很多人会自学英语和计算机,希望获得当今社会普遍需要的知识技能;他们渴求专业技能,希望参加职业培训来增强自身能力;还有一些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意愿,年轻时外出打工是为了积累资本等等,这些特点都明显反映出新老农民工的差异。

9-18

6.更加注重次级社会资本的建构

白小瑜(2006)在他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一文中重点讨论了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利用社会资本的差异。一直以来众所周知的是初级的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影响非常大。农民工的找工作、就业、以及在城市中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初级社会资本的支持的。“对于某些上一代的农民工来说,初级社会资本是他们能呆在城里的唯一凭借”(白小瑜,2006)。初级资本的巨大效用对于新生代的农民工来说也不例外,但是新生代与上一代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他们对于初级社会资本的依赖强度要小于上一代,因为他们在次级社会资本中的选择度要大于上一代。他们可以更多的从次级群体中获得资本支持。此外,新生代接受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他们除了地缘和亲缘型的社会资本外,还有比上一代更多的同学关系资本可以利用。“在笔者家乡的小村里,尽管随老乡、亲戚进城打工的人占很高的比例,但近年来,通过同学、朋友的介绍或鼓动而出去的人的比例逐渐升高,显示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白小瑜,2006)。

因此,在社会资本的构建上,新生代较之于上一代更注重次级社会资本的构建。“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行动有两个首要的驱动力,第一是保持已有的有价值的资源;第二是获取尚没有的有价值的资源。前者支配农民工去保存和保卫已由个人支配的有价值的资源,后者推动农民工去增加还没有被个人支配的有价值的资源”(白小瑜,2006)。显然,还未被他们支配的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他们即将建构的次级社会资本的内容。

由于新生代所受教育较多,思想比较开放,知识水平较高,加之他们更加年轻化,容易接受新事物,观念转变较快,适应性强。因此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文化资本外群体进行相互交流,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一旦原有的基于乡土社会就已经存在的初级生活网络无法提供他们预期的资源或者说无法满足他们在城市里立足的需要时,他们往往不会像上一代一样很快由于挫折而回到乡村。对他们来说,建构和利用次级社会资本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他们往往会求助于进城后认识的朋友,包括部分城里人,或者是求助自己曾经为之工作过的老板、以及有业务联系的单位的成员。“尽量扩展自己的次级社会资本是许多新生代适应城市的一项法宝”(白小瑜,2006)。

10-18

因此可以看出,虽然初级生活资本对于初次进城来说非常重要,但一旦进城后,要谋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建构自己的次级社会资本,因为次级的、扩展性的社会资本越丰富,总的资本存量也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经济上、社会上、心理上的适应性。在这一方面,新生代显示出了自己较之于上一代的优势。

7、独立式经济资本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工资收入不高,但是在经济上已经可以不再依赖父母。加上个人的支出负担越轻,消费行为的选择性越大。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大多年轻单身,他们的社会义务和家庭责任都相对较轻。支出分担的减弱增强了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选择性,这也为他们的城市化消费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有自己的独立收入,经济上不再主要依赖父母。“有了生活消费的自主权,这些都使他们有条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严慧、刘庆,2009),因此经济上的独立成为这种自主选择生活的前提。

8、职业变动快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工职业变换率高。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且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5 0 年代的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08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何晓红,2010)。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念的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念已经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大多数选择的工作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些工作门槛相对比较干净、不太累,而且工作的技能要求不高,他们可以在短期内就可以学会并成为熟练工,这样,他们很快就可以在城市中生存下来,并获得成长。二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期望值高,就业能力低,其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还存在一定差距。“眼高手低”,不愿意干脏活、累活,不能吃苦,产生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一些老一代农民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在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已经体现不出来了。于是他们在城市寻求职业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一些艰苦的行业不愿去,一些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如当保安)的工作又不想做,这些因素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及其职业稳定性。三是新生代农民工不太重视个人长期的职11-18

业规划。因为对自己没有明确的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所以工作也极不稳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在不同年龄层中最高(乔维德、金玉明,2010)。

(三)价值观特征

上述所有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都反映出他们价值观产生的变迁。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大多是80、90后,具有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典型特征,在价值观上反映的最为明显。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的自我性、价值目标的务实性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特征”(乔靖2011)。

新生代农民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丰富的个性,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希望和理想在思维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主观的认识和选择。更强调以自身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根据社会的、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利益和尊严。在外出动机上,他们已由“经济型”转向“生活型”,不再是一个“要钱不要命”、“勒紧裤腰带,有活拼命干”、只求温饱的群体。在就业目的上,他们已从“挣钱”转向“挣钱、见世面、谋发展”等多重目标。

此外,新生代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农民特有的自然经济价值观,在深层次意识中生生不息;市场经济所产生的效益、竞争、契约等新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思想和行为,这其中还夹杂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碰撞。好坏、善恶、美丑等价值标准不再单一和固定,价值选择更加多样化(乔靖,2011)。

(四)社会心理特征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曾指出:“我们若肯仔细分析自己烦恼的原因,时常会发现我们心中有着两个自我在纠缠:一个是理想的“自我”,一个是现实的“自我”(费孝通,2006,356)。“当一个人内心充满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时他会感觉到懊丧,甚至严重些,对自己失去信心,终于把理想一步一步排挤出去”(费孝通,2006,357)。

12-18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务农经历,难以忍受农村的破旧、贫穷和慢节奏的生活,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感在减弱,甚至持批评态度,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开始出现不认可;同时他们具有更多地融入城市的冲动,正逐渐习惯于城市的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部分人开始试着去认同流入地社会。但他们的根仍在农村,因此矛盾心理异常突出。“理想与现实交织碰撞,在心理上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相对剥夺感和不满情绪强烈、过客心态和抵触情绪蔓延、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明显”(何晓红,2010)。

纵然新生代农民工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他们正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他们因自身的优势会比老一代农民工找到更好的工作、较快的适应复杂的城市生活;但另一方面,与城市人以及与具有更高学历的大学生相比,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还是有所欠缺,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时候,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竞争过拥有更好条件的城市人和大学生。内心对于城市强烈的期盼与现实中不可达到事实形成反差,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心理。

1.自卑心理

王文松(2010)认为,与全国平均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相比,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虽高,属于农村中的精英。但与城市同龄人以及毕业大学生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及受教育的水平偏低。在进入城市后,他们的知识技能优势荡然无存,并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其次,在就业方面.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使他们只能找到一些不算稳定、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环境。工作的等级性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再次,在户籍和社会福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一样也难以取得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最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许多新生代农民产生了不适应感。“所有这一切,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王文松,2010)。

2.自闭心理

进城农民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变换和重新建构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网络的过程。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互为主体性的交往。人类透过生活世界所达到的沟通,不单13-18

使得人类相互间的交往成为可能,而且进一步发展、改进和更换其在社会的角色和自我的认同。

为了在城市生存和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学会与社区、市民打交道,在交往的过程中,需要两者深入理解和沟通。研究表明,农民工的社会联系越丰富,他们融入城市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调查显示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圈子大多局限在亲戚、过去的同学、朋友和现在工作的同事,与邻居、传统城市居民的交往都非常少,他们交往的圈子非常闭塞。在这个社会中他们凭借着老乡、亲戚朋友等传统资源,去维持他们内部的秩序,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有的接受城市文化的做法只是停留于简单模仿城市文化表象的层次,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急于得到文化认同的心理期待被深深埋藏;有的难以抵御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把农业文明中的好的传统也扔了。“由于缺乏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使得他们与城市居民的误会、隔阂越来越深,形成恶性循环”(王文松,2010)。

3.不满心理

王文松(2010)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轻,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对城市生活环境、文化享受更有一种深层的探索的欲望。但其工作条件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现实与理想、目前拥有与期望目标的差距让他们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不满的心理。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能维持生计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构筑的用工和户籍制度,使得他们无论是在劳动报酬还是社会福利方面都得不到保障,而目前我国又没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保护农民工利益的政策,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不满心理。“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是需要支付费用的”(王文松,2010)。因此,当新生带农民工在城市呆的越久、拥有的城市梦越大,但现实的阻碍越多,他们的不满情绪就会不断加深。如果现有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会引发强烈不满。

4、内外困境

14-18

个体只有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才能认识自我、适应社会。一旦个体无法认清自我的群体归属,就会产生焦虑,彷徨,进而引发社会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产生自我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在现行户籍管理体制背景下,他们并没有合法的或与城市居民相同的身份。这样一种身份地位,使得他们必须应对身份的模糊化、边缘化的问题。“尽管他们已经在城镇居住、生活和工作,但是他们却始终摆脱不了自己身份合法化的问题。而且他们也不知道究竟何时会遇到具体问题”(秦海霞,2010)。

彭远春(2007)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并不协调。主观上他们希望融入城市;但是客观上,现实让他们难于住城市扎根,这使得他们处丁尴尬的局面。他们以农村人的眼光看待城市,同时又以城市人的眼光看待农村,其结果是他们处在两种冲突的文化情境中,成为典型的“边缘人”。许传新( 2007 )也在报告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较少地认为自己是农民,但是近三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分辨自身到底是农民还是市民。这种身份认同的模糊和分歧在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朱力(2010)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访对象中约3 3%的人从心里已经开始认同城市的社会生活,认为自己就是个城市人;2 8%的人既不认为自己是城市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农村人;2 0%的人认为自己仍是农村人;有1 0%的人认为此问题没有意义,“干嘛要分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大家都是中国人,我在哪里就是哪里人”;有9 %的人放弃作答(朱力,2010)。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缺乏一统一性。

从职业上讲,新生代农民工是工人;从地域上讲,他们是市民,但是其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对于这种尴尬的身份处境,新生代农民工显得难以认清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他们希望按照职业、生活领域等经济社会因素来重新认定自己的身份,尽快融入城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根在农村,但思维方式以城市为坐标,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所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对农村日益疏远。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但新生代农民工却渴望真正做“城里人”。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由此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内在自我和外在社会的困境。“‘打工无希望,回乡更失望’,只能游荡在城乡之间,成为既融不进城市,也回不了乡村15-18

的‘无根的一代’”(徐新林,2010)。

参考文献:

1.吴漾,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东岳论丛,2009年第8期第30卷

2.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7期

3.张立驰邓希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结构特征及其趋势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1期

4.白小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24卷

5.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南方人口》,第2期第21卷

6.王文松,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5期第21卷

7.乔靖,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变迁及对策研究,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8.贾楠郭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分析——现代性的渗入与缺失,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51卷;

9.齐心,延续与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0.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11. 李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16-18

9月第22卷第5期

12.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3.费孝通,世代间的隔膜,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年

14.何晓红,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9期

15. 严慧刘庆,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研究,群文天地,2009年第10期

16.杜书云张广宇,新民工代际差异问题调查与思考,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17.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 0 0 7年第3期

18.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学术探索,2007年第3期

19.朱力赵璐璐邬金刚“半主动性适应”与“建构型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0.秦海霞,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诉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七期

21.乔维德金玉明,基于抽样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分析,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学苑,2 0 1 0 年6月第6卷第2期

22.金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武汉市两代农民工的调查,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4期

23.徐新林,理论导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处境的非传统挑战及社会调试,2010年第8期

17-18

24.何晓红,新生代农民工的乡村适应困境与未来发展走向,西北人口,2010年第5期

25.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2009年

18-18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

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到发达地区寻求工作机会。当时的政策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其后随着政策的日益改进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关注使得农民工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使得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推动了特色化区域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以人为本城乡发展特色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20 世纪80 年代末还出现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到发达地区寻求工作机会。1992 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新一轮增长期,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此之前,政府对于这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更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来调节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影响。进入90 年代中后期,城市出现了三大严重问题:农民进城、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以及下岗

人员再就业问题。此时相关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不合理政策,使得农民工管理在政策上走上了歧途。这些政策严重扭曲了在城乡统筹方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历史进程,也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权利。这个政策规定集中体现了当时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处理问题、用分割城乡的思路处理农村问题的政策倾向。在以限制和歧视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年当中,农民进入城市的流向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相反农民对于政策的厌恶和抵抗却越来越严重。 21世纪以后,这些错误的政策开始被矫正。2003 年标志着农民工政策导向的根本转变。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和措施。各行业中人员选择方面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赋予了农民以权利,保障农民的利益。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的历史过程来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上的角度来看,这个文件具有历史里程碑的价值。以以人为本的视角来看待农民工,不再是为了城市人的需要以及社会秩序来处理农民工问题。使得农民问题得到了关心和关注,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在近年来,各地逐渐出现了“用工荒” “招工难”现象,缺少足够的劳动力,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新时代的到来,这不仅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规模在不断扩大,对民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说明了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建设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的城镇转移就业行为既受我国宏观

新生代农民工地群体性特征认识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特征认识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另一方面,因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明显带有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时代烙印。概括起来,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三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 时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数量达到了2.3亿,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达到了1.5亿,16——30岁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为61.6%,以此推算,2009年一年时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达到了8900万人左右,如果将就地转移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计算在内,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额约为1亿人。第二,婚姻状况,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人群仅占群体总量的20%左右。《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也显示,2006年,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对比这两组数据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与之前的农民工相比,他们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 发展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地区,老一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左右,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90后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左右,他们不仅缺少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也没有基本的产业工人生产技能。第二,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老一代农民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落实,农村大量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农民工,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出务工农民工主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策略 中圖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引言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主体,也是建设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生代农民工一词也由此产生,指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的,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结构开始重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就业压力开始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新科技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与普及,农民工对这些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名工的就业前景。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一词被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是在城市从事非农村产业的80后和90后,这个新群体在农民工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约为70%左右。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之间有一定差距,前者出生之后开始上学,上学之后直接去城市务工,也有一部分人辍学进城务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农业、农村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完全不熟悉,但是他们和第一代农民工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城市居民并没有完全接纳农民工,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也造成一定的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特点: 第一,数量众多,贡献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农民工总数约为3亿人,其中16-30岁之间的占65%左右,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接近70%左右,他们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的人学习过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成为主力军。 第二,“三高一低”。“三高一低”指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对职业的期望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较高,但是工作的耐受力较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是接受过教育的人,有的虽然中途辍学,但还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由于接受过教育,掌握一定的技术,从而对职业的期望也比较高,加上接触了新型社会文化,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而言,他们对工作的耐受力相对低一些。

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北京地铁15标段项目部 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为贯彻上级有关农民工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积极稳妥地处理公司因劳务费问题引发的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将不良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保障公司及其工程处、项目部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办公秩序,特制定此预案: 一、指导思想: 各工程处、项目部要从确保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动态跟踪”的原则,充分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保稳定工作贯穿于处理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之中。 二、组织体系: (一)、项目部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 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副主任:成员: (二)、各单位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三、工作职责: 1、项目部经理是处理本单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

2、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劳务费排查、结算、兑付争议调解和突发事件处理。 3、负责组织协调所属项目部的保稳定工作,认真排查所属项目,对存在隐患的项目制定预案,主动开展工作,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如发生群体性事件,各单位领导小组应负起责任,把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在本单位控制和解决事件。 4、项目部劳务管理员应掌握工程、劳务工作量和劳务费的结算、支付情况,还应按照“实名制”管理工作要求,将本项目部所有外施队伍的人员花名册、合同备案资料、上岗证、考勤表、工资发放表按规定要求认真收集,归档备案。要认真观察本项目外施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异常情况,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有矛盾激化趋势的事件,应按组织体系及时汇报,及时化解矛盾,防止矛盾升级,不得忽视、隐瞒有矛盾激化趋势的事件发生。出现应急前兆时,原则上由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项目部组织本项目部人员出面调解处理,并保持与本单位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联系,随时汇报事态进展。进入应急状态紧急阶段时,项目经理必须在现场指挥工作,组织本项目部应急小组与外施企业进行沟通,负责通过各种方式解决纠纷。 5、根据预警级别(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建立预警预报制度。启动预警机制后,项目劳务管理员必须负起责任,关注外施队伍动向,重点是存在以下问题的队伍: (1)未签合同和未结算、底数不清; (2)采取综合分包形式,劳务费与材料款区分不清; (3)拖欠劳务费数额较大; (4)联营项目未直接管理的外施队。 四、突发事件应急状态描述: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3.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

农民工: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农民工: xx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xx文章 中国研究点击数:72更新时间:2006-11-29近几年来,“农民工”成了学术界、新闻界和政策研究部门研究的热点。1984年以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乡镇企业,形成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1984年以后,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允许农民到城市落户。于是大规模的“民工潮”出现了。到90年代达到高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78年至2000年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591万人①。据南方网讯有关调查预测,今后10年我国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达1.76亿,预计今后20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达3亿。这个数字令人忧心忡忡。农民进城市本是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服务,可是由于某些体制问题使得农民工的处境相当的艰难,社会犯罪率不断上升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农民工问题。 究竟是控制农民进城,抑或是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又怎么样使他们融入城市的生活?这都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xx农民工的产生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民户口,但他们又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于是众多的学者们就干脆给了他们一个有概括性的名字: “农民工”,或者是“边缘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农民工的来源。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什么会涌入城市,有若干理论可以解释: 经济学上,有著名的“推拉理论”可以解释: 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农村土地的边际生产效益递减,从而对剩余劳动力产生一种“推力”;而城镇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相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分析 ——现代性的渗入与缺失 贾楠郭强 摘要:现代性是深刻冲击人类历史的现代文明变迁,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中,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对于现代性不仅是被动地接受,也有积极地适应和调整。同时,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结,农民工拥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巨大潜力。现代性通过教育、传媒、城市生活的经历等途径渗入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更接近于市民,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对工作目标的追求等方面都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现代性的实现,还存在结构性的缺失,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中,横亘着许多刚性的制约因素。现代性的渗入与缺失都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这将影响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渗入;缺失 引言: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描写过现代性冲击下人类社会的状态:“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①通过马克思的描述可以看出,现代性是深刻冲击现代文明的人类历史的巨大变迁。“人类在这几百年里发生了以往历史时期的所有变化都不可比拟的全面彻底转变,而且各个前现代国家还在加速向里面奔去,‘内置’国家还看不到走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前景”。②“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

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③ 现代性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在中国的社会变迁中,随着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结,农民工拥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来源于现代性对农民工的改造和影响,也来源于农民工对现代性的适应和反馈。农民工是一种职业和身份, 是社会对于进城打工农民群体的界定,这一概念结合了农民与工人,却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可以说,农民工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现代性”的因素。虽然现代性的概念提出是基于西方社会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现代性”概念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学术界对其界定、解释、探讨和论争也大多立足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现实状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但作为方法论工具,“现代性”可以说明和解释其自身在中国的发轫与发展。①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多数学者认为外出流动和城市体验能够促进农民工现代性的形成。郭正林、周大鸣通过对一个外出务工为主的村落的剖析,认为对于不发达的村落社会,外出务工是农民体验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现代性程度的基本途径和动力。②周晓虹认为城市农民工的流动经历和城市体验,是一个普通农民完成其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③蔡志海认为,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受到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逐步地转变为现代型,农民工的现代性在流动中产生。④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教育水平、相关制度安排等对农民工现代性实现的影响,王正中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可以在城市就业,但户口不能自由地迁入城市,不能享受市民待遇,造成了中国特有的农民工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农民的现代性发展。⑤江立华认为,由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隔离,绝大多数农民工只是完成了由农民向工人转变的社会角色转变、由依赖土地向不依赖土地的资源获取方式转变和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位置的转变,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尚未融入城市社会。⑥在这些研究之外,也有学者关注传统农民工与新生代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进城务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1[1]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人。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2]”,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数量、结构和特点,已经成为制定农民工相关政策的迫切需求。 为了全面和准确地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状况,国家统计局在常规的农民工监测调查1[3]的基础上,2010年在10个省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1[4],采用电话访问的方式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外的工作、生活状况、主观满意度和城市融入等方面的信息。 调查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2)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仍是吃苦耐劳的一代。(3)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大的工作压力,对收入的满意度较低,在“市民”和“农民”的身份认同中处于尴尬境地。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和结构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达到8487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 根据2009年对全国31个省的农民工监测调查,在所有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即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占到58.4%。按照2009年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533万人来推算,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8487万人。 从图1所示的人口金字塔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农村人口、农村从业劳动力和外出农民工的年龄结构的分布。与农村从业劳动力相比,外出农民工的年龄构成更加年轻。在农村从业劳动力中,16-29岁、30-39岁、40-49岁和50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6.4%、19%、25.3%和29.3%;而在外出农民工中,16-29岁、30-39岁、40-49岁和50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8.4%、23.8%、13.1%和4.7%。也就是

新生代农民工之现状

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与问题的调查感想 ——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如果要问中国最不缺的是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劳动力,在广袤的中国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的资源,然而伴随着近几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频频出现的现象,“新生代农民工”日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他们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给予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在乡村适应和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双重障碍和困境;他们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已经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型成为逐渐脱离土地和农业,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 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农民工”这个词也许并不陌生,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庞大数量的农民工兄弟奔波于城市谋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农民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新生代农民工却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群体,作为一个数量庞大、情况复杂而又对经济与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影响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以下六大问题: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五、对精

浅谈农民工群体的性质

浅谈农民工群体的性质 【摘要】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群体,一直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而农民工群体的存在,模糊了传统意义上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界限,他们介乎于工人和农民之间,在城市“讨生活”,在农村生活,正确的认识农民工群体的性质,有助于解决社会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农民工问题,有助于明确农民工群体的身份地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 【关键字】农民工性质 一、农民工群体概述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吸纳农业劳动力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事实。其中,农民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身份转变问题。西方国家先后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给予完成了这一社会问题,而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也开始面临着这一问题,随之产生的就是农民工这一群体。 (一)农民工的含义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2013年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609元,比上年增长13.9%。 作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相比,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有着明显不同。 (二)农民工的特点 1、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同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的产业工人一般都长期生活在城市,具有城市户口和相对稳定的工作,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尽管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但其社会身份仍旧是农民,在农村还保留着承包土地。他们虽然已经主要从事非农业劳动,但大多还要在农忙季节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属于亦工亦农者阶层。 2、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韩佳宏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 6500092 ) 摘要: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排斥;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639 (2008) 02-0054-04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和破解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协调与处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关系,促进城镇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以促进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1.研究现状 1.1.社会排斥概念的界定 学界目前对农民工社会排斥研究中的社会排斥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王刚认为:社会排斥是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使其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的一种系统性过程,其结果是这一部分群体丧失参与主流社会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机会,从而处于一种被孤立、被隔离的状态。 周奎君认为:社会排斥是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排斥。 杨冬明和张卉认为:社会排斥由游戏规则造成,研究社会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其尽可能惠及下一个社会成员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 景小芬认为:社会排斥是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作用而使全部或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 张家伶指出:社会排斥是指由于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因社会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过程,国家在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上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对待。而往往给予了很不公平的待遇,使之处于边缘化状态。 成华威和崔永军认为:社会排斥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又累积与传递。 李景治和熊光清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各种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 学者章娟认为:社会排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而被主流群体排斥及边缘化为劣势群体的机制、状态和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单指物质层面,而且拓展到政治、社会关系、文化和福利制度,以及个人、群体、空间、精神、理与符号等层面;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状态和过程。 1.2.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 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是学术界研究中讨论比较多的领域,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九种形式: 1.2.1.经济排斥。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差别对待、消费市场的拒入和经济收入困乏即贫困三个方面。 第2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 2008年 3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07-04-10 基金项目:本文系笔者参加的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社会政策的视角”(批准号:07BSH025)的子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韩佳宏(1983-),男,云南禄丰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07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处置应急救援预案

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认真做好中冶沈勘项目部农民工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工群体性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晦气影响,维护社会安定。 1.2编制依据 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坚持以项目部为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纠防结合,在项目部领导小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协调配合、控制局面、妥善处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减少对工程的干扰和影响。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因承包商在农民工用工方面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2.事件分级 依据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及人员和财产损失等情况,事件由低到高分为大凡、较大、巨大、特别巨大四个级别。2.1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为大凡事件: (1)10人以上(含10人)20人以下非正常聚集的。 (2)个人极端行为造成大凡性社会影响的。 (3)多次上访劝解失效的。

(4)其他大凡性突发情况的。 2.2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为较大事件: (1)20人以上(含20人)30人以下非正常聚集的。 (2)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 (3)影响建设项目正常生产秩序的。 (4)其他较大突发情况的。 2.3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为巨大事件: (1)30人以上(含30人)50人以下非正常聚集的。 (2)有毁坏公共财物、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等违法行为,情节危机的。(3)有堵塞交通、围堵办公场所等行为,造成危机社会影响的。 (4)其他危机突发情况的。 2.4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为特别巨大事件: (1)50人以上(含50人)非正常聚集的。 (2)有毁坏公共财物、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等违法行为,情节特别危机的。(3)有堵塞交通、围堵办公场所等行为,造成特别危机社会影响的。(4)其他特别危机突发情况的。 3.组织机构和职责 3.1项目部组织机构 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为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指挥、协调机构。 组长: 副组长: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 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现状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现状调查 本课题组通过对浙江省杭州、温州、义乌三地的进 城务工青年的走访调查,以数据分析、研究报告、访谈记录等形式呈现目前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现状,旨在引起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问题的了解和重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现状,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根据调研的结果,我们发现此类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三 种居住形式。 第一种是在郊区工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杭州, 他们多数是从事服装厂业的工人,这一带的羽绒工业园较多;在温州,从事鞋服制造业的工人较多;在义乌,从事饰品制造业、伞业的较多,此类新生代农民工多半是居住在由用工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 第二种是在市区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这类进城务工 青年从事服务业者较多(如餐饮店服务员、洗碗工、发宣传单者等),在杭州和温州,多半是老板为他们提供集体住宿 的旧楼房,或自己与一同打工的同事老乡们合租旧楼房。在义乌,也是如此,但老板一般提供的是商品房,住宿条件较温州好一些。这和义乌市的经济开发模式有关。 第三种是无业游民,人群聚集在义乌市劳务市场一带,

常年以大街或商店门口为居住场所,此类新生代农民工与当地居民隔离程度较深。 一、住房的类型 调查中发现,租房(主要是集中在城郊)和单位宿舍占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住房的绝大比例,能够自己购买房子的人数比例为2.60%。 (图4)住房类型 而无论是租房还是住在集体宿舍,新生代农民工周围所居住的人群都是与自己一同打工的同事或者老乡,务工青年的聚居区与城市中的富人区形成鲜明对比,也成为这两个群体社会、经济关系相隔离的重要屏障和表现形式。 二、住房租金

据统计显示,浙江省务工青年的月工资平均为2297.22元,住房支出为237.56元(包括租金、水电费支出等),居住于单位宿舍的工人则不需要支付费用。可见当前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较好,青年农民工们普遍表示与居住条件相较而言,他们更加看重工作待遇和职业环境。 三、居住条件 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居住场所通常为城郊结合部的偏远地区或是市区中较为贫困、缺少管理的旧楼房,居住设施较为简陋。由居住状况、条件而带来的在城市中具有的“身份象征”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居民之间的交往造成某种阻碍。对比较为强烈的两种生活方式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心理造成了某种负面影响。而对于城市中的人们则是习惯了这种优越感,自觉地将自己和农民工人群隔离开来。 表3 居住条件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基础建设也迅猛发展,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我国有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且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极低,不能满足生活 上和子女的上学需要,于是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 政治体制,在从传统社会像现代社会转变的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职业流动和社会身 份转变不一致、不协调,从而产生了我国特有的在城市从事劳动的农民即农民工。 因此关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本文要介绍的文章是以下几个 方面: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障碍问题研究;三、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对策研究;四、国外关于农民工研究现状。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 邵念、陈爱云指出“这一群体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不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自我医疗措施的比例相当高。同时,他们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在城市中几 乎享受不到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在面临较大疾病风险时,就会陷入‘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境地”①。 王芳在《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中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中的农民工基本 没有医疗保险,大多数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单位的医疗保险待遇,而是完全依靠自 己有限的个人积蓄,这种依靠自身的保障是一种十分脆弱的保障,不利于促进社会 公平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②。 针对农民工目前这种无保障的现状,不少城市尤其是外来农民工比较多的经济 发达的地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探索。杨艳、陈立坤、唐荣分析了上海、北京和深圳三个城市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政策和措施后指出“这些政策都将农民 工当成可长期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的人来对待,所实施的保障模式大致和城镇职工的 医疗模式相似。但是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不适合这些具有很强地区性 的保障政策③。 ①邵念、陈爱云.浅析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J].农民工医保,2010(10). ②王芳、卢祖洵、王红、肖峥山.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9(10). ③杨艳、陈立坤、唐荣.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探讨[J].北京市计划经济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