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新)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新)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新)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指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非全日制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且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的人员。非全日制人员不包括不定时工作制人员,如:老师、编辑等不坐班人员。

管理人员

指在单位中行使管理职能、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员。如在企业及其职能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包括:企业董事、企业经理、企业综合职能部门经理或主管。在建筑业中管理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为单位中层及以上人员。

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

指具有中专学历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包括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中专毕业生及大学专科以上肄业人员。

无学历有职称人员

指中专以下学历,并已评定了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包括工人技师在内。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

住房公积金的人员,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以及上述人员中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

(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使用的农村户籍人员);

(2)处于试用期人员;

(3)编制外招用的人员;

(4)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

在岗职工不包括:

(1)本单位使用的且由本单位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人员,应统计在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指标中;

(2)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由承包劳务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

劳务派遣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指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

注意: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这些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

指本单位中不能归到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此类人员是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从本单位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具体包括:非全日制人员、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等,以及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方人员。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指报告期内(年度、季度、月度)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数。季度或年度平均人数按单位实际月平均人数计算得到,不得用期末人数替代。

(1)月平均人数: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相加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月的日历日数部人数之和

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

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2

月末人数

月初人数 在计算月平均人数时应注意:

①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应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②对新建立不满整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报告月的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建立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建立的天数。

(2)1-本季平均人数:季报基层表中应填报的平均人数是“1-本季平均人数”,以年初至报告季内各

月平均人数之和除以报告季内月数求得。计算公式为:

一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3

321月平均人数月平均人数月平均人数++ 二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6

6...1月平均人数月平均人数++ 三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

99...1月平均人数和月平均人数++ 或(用本季平均人数计算)

一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1季度本季平均人数

二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

221季度本季平均人数季度本季平均人数+ 三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3

321季度本季平均人数季度本季平均人数季度本季平均人数++ 本季平均人数以报告季内三个月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3求得。计算公式为:

本季平均人数=3

3个月平均人数之和报告季内 (3)年平均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计算公式为:

年平均人数=

12

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报告年内 或:

年平均人数=4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报告年内 在年内新成立的单位年平均人数计算方法为:从实际开工之月起到年底的月平均人数相加除以12个月。

年平均人数=12

12月平均人数开工之月平均人数+???+ 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指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号令)进行修订,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之和。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工资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工资总额不包括以下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职工保险福利费用包括医疗卫生费、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文体宣传费、集体福利事业设施费和集体福利事业补贴、探亲路费、计划生育补贴、冬季取暖补贴、防暑降温费、婴幼儿补贴(即托儿补助)、独生子女牛奶补贴、独生子女费、“六一”儿童节给职工的独生子女补贴、工作服洗补费、献血员营养补助及其他保险福利费。

(3)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国务院1963年7月19日劳动部等七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4)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5)支付给外单位一次性劳务人员的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6)实行住宿费、餐费包干后,实际支出费用低于标准的差价归己部分。

(7)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的从业人员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8)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9)一些单位职工集资入股或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和债券后发给职工的股息分红、债券利息以及职工个人技术投入后的税前收益分配。

(10)企业一次性支付的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生活补助费、经济补偿金、赔偿金或违约金,买断工龄支付给职工的费用。

(11)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12)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中净结余的现金。

(13)由单位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四部分组成。工资总额不包括病假、事假等情况的扣款。

各单位在填报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四项构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应项目;如不能确定调整项,可扣减基本工资项。

基本工资

也可称为标准工资、合同工资、谈判工资。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支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按照法定工作时间提供正常工作的劳动报酬。各单位给个人确定的底薪可作为基本工资。包括工龄工资(年功工资)。

基础工资不含定时、定额发放的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也不包括补发的上一季度或上一年度的基础工资。

绩效工资

也可称为效益工资、业绩工资。指根据本单位利润增长和工作业绩定期支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奖金;支付给本单位从业人员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具体包括:值加班工资、绩效奖金(如年度、季度、月度等)、全勤奖、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和其他名目的奖金;以及某工作事项完成后的提成工资、年底双薪等。但不包括入股分红、股权激励兑现的钱和各种资本性收益。

工资性津贴和补贴

指本单位制定的员工相关工资政策中,为补偿本单位在岗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津贴,以及为保证其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的物价补贴。具体包括:补偿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如:过节费、通讯补贴、交通补贴、不休假补贴、无食堂补贴、单位发的可自行支配的住房补贴以及上的各种商业性保险等。上述各种项目均包括货币性质的,也包括实物性质的和各种形式的充值卡、购物卡(券)等。

其他工资

指上述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三类工资均不能包括的发给在岗职工的工资,如补发上一年度的工资等。

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

指实际用工单位(派遣人员的使用方)在一定时期内为使用劳务派遣人员而付出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用工单位负担的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绩效工资以及各种津贴、补贴等,但不包含因使用派遣人员而支付的管理费用和其他用工成本。

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

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公式为:

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公式为: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工资

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劳务派遣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公式为:

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

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工资=

劳务派遣人员平均人数

其他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其他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公式为:

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其他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其他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工程技术人员

指负担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工作能力的人员,包括:

(1)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已被聘或任命工程技术职务,并担任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

(2)无工程技术职务,但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从大、中专理工科系毕业,并担任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

(3)未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无学历,但实际担任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

(4)已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从大学、中专理工科系毕业,在企业中担任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总工程师、车间主任以及在计划、生产、生产准备、检查、安全技术、设计、工艺、劳动定额、工具设备、动力、基建、环境保护等科室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中,不包括已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从大学、中专理工科系毕业,但未担任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一级建造师

指按照人事部、建设部制定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111号),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建造师注册证》,并在建设部或其授权的注册管理机构备案的人员。

现场施工人员

指在施工现场从事建筑安装工作和直接服务于施工过程的工人。

持证上岗人员

指经过企业培训或劳动部门培训后,考试(考核)合格,经主管部门批准承认并持有各类证书的人员。

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

指建筑业企业(或单位)报告期实际拥有的、与建筑施工活动有关的人员的平均人数,包括参加本企业(或单位)建筑施工活动的非本企业(或单位)人员,但不包括企业内部社会服务性机构的人员以及由本企业支付工资但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企业生产基本无关的人员。

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注意事项:

(1)如果企业自行完成施工产值中,包括分包给非独立核算经济实体完成的那部分产值,如:分包给一些非独立核算的零散的建筑业包工队(组)等。为了保持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包工队(组)参与施工的人数也应统计在总包企业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内。

(2)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是以人员在哪里干活就在哪里统计为原则,不是以支付工资(即谁发工资谁统计)为原则。

(3)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劳动生产率是按“产品法”计算,因此确定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必须遵循可比性原则,即生产的产品与劳动消耗在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

(4)计算月平均人数应注意两点:(1)公休日和节假日的人数应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2)新成立企业(月中或月末成立),在计算成立当月的平均人数时,应以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求得。

(5)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是一个时期指标。

本表数据包含的单位数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工资统计原则上以填报基层年报表(I102-2表)的单位作为计算单位数的依据。但是,目前有些地区的工资统计报表仍然采用由主管部门整体上报,例如县教育局将全县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学统一报到当地统计局,该指标主要针对这种情况设置。单位需要填报本报表数据所包括的法人单位个数。

(五)问题解答

1.改制后的私营企业如何统计?

答:改制后的私营企业不再重复统计。

2.各单位通过劳务中介机构、人才市场雇用的劳务派遣工人数和工资应如何统计?

答:各单位通过劳务中介机构、人才市场雇用的劳务派遣工应统计为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其工资统计为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

3.单位为职工个人代扣代缴的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费等应如何统计?

答:单位为个人代扣代缴的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费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4.单位给职工的购物卡(如各类消费卡、加油卡、各类电话卡等)是否计入工资总额?

答:单位给职工的购物卡实质上属于实物性质的劳动报酬,应计入工资总额。

5.单位给职工的各种股权激励方式是否计入工资总额?

答:单位发给职工的各类股权激励方式暂不计入工资总额。

6.县供电局从农村招用的农村电工应如何统计?

答:由于这部分农村电工直接和县供电局签订的《农电工劳动合同》属于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并由其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因此,应由县供电局统计为本单位从业人员中的其他从业人员,其劳动报酬统计为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2018)

○I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简明版本) (2017年统计年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定 2017年10月

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 1 -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 目录 一、总说明 (2) 二、报表目录 (3) 三、调查表式 (一)基层年报表式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102-1表) (4)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102-2表) (5)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102-3表) (6) (二)综合年报表式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1表) (7)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2表) (8)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3表) (9)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4表) (10)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3表) (11) 四、指标解释 (12)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 2 - 一、总说明 (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工资总额等方面的资料,为政府监测、调控工资分配格局、进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为国民经济核算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统计局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在劳动工资统计方面的综合要求,各地区应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原则,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报送。 (三)调查对象 本制度的统计调查对象是法人单位,包括统计上认定的视同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 (四)统计范围、内容及原则 1.统计范围 年报统计范围为城镇地区的全部法人单位,包括非私营法人单位和私营法人单位。 2.调查内容 本制度的统计调查内容是法人单位中的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等情况。 3.统计原则 本报表制度以“谁发工资谁统计(劳务派遣人员除外)”为基本原则,劳务派遣人员按照“谁用工谁统计”的原则统计。法人单位在本地区以外的产业活动单位其人员和工资应包含在法人单位中。 (五)调查方法 年报城镇非私营法人单位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城镇私营法人单位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六)数据汇总 年报城镇非私营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数据通过联网直报平台直接汇总,其他城镇非私营单位由基层统计机构通过综合表的形式逐级报送,在此基础上汇总全国数据。年报城镇私营法人单位总体数据由各省区市统计局进行推算,以综合表形式报送,在此基础上汇总全国数据。 (七)数据发布 年度数据通过国家统计局外网、统计年鉴或其他统计资料等形式对公众发布。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制度的报送时间、报送方式、填报方法及其他有关事项,请按照制度中各项具体说明和规定执行。 报表中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工资总额指标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平均工资指标以“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劳动工资统计改革

劳动工资统计改革 编者按:本文从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存有的主要问题;存有问题的原因 分析及改革思路;这两方面对劳动工资统计的问题与策略 进行了阐述,其中劳动工资统计存有的主要问题有范围定义不清,制 度规定难以掌握;指标设置陈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调查方式单一,统计力量薄弱,填报人员素质不高;难以保证数据质量;部门衔接不够,口径不一数出多门;改革思路中讲述了在扩大劳动工资统计范围 的思路上,要打破“不包括乡镇企业、规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 计范围限制,从而形成涵盖全社会所有劳动现象的统计,才能全面、 真实地反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分布与构成以及劳动报酬的收入与分配,较好地满足各级政府和部门及社会对劳动工资统计数的需求和利用其次,建立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 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破城乡地域、所有制形式和职工 身份的限制,完善和制定全面反映我国各类企业和单位职工就业、流 动和工资收入情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同时,还应 注意统计指标的口径与其他部门劳动指标的口径衔接。建立以普查为 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法。以建立完善的基本 单位名录库为前提,以经济普查为基础,反映不同行业职工就业、流 动和工资收入等方面情况的抽样调查制度,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取不同 行业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信息。最后, 增强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执法与监督等到改革思路,本文对劳动工资 统计的问题与策 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有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和主要改革方向,探索建立一套 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劳动工 资统计制度。 【关键词】劳动工资改革策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报表系统使用手册(简易流程)范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报表系统 使用手册 (简易使用流程) 方欣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07月 (使用系统前请仔细阅读本使用手册,如有疑问请及时拨打020-联 系我们)

日益庞大和复杂,对人力资源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来的“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统计报表数据处理系统”各侧重点不同,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经过近两年的研发和试用,目前基本形成一个具有数据采集、处理、上报、汇总、发布、管理功能的软件系统,全面支持全国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实现统计调查信息的处理,为提升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提供有效保证。 简易操作流程所涉及到的主要功能包括: 重要提示:简易流程可保证全国绝大多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操作,包括填报、接收、汇总和上报主要功能。 对于劳动部门数量众多的基层填报企业来说,用户只需要数据填报、上报操作即可完成业务办理任务。 对于各级对采集指标需求不同、对分析要求高的社保部门,在手动设置上报对应关系的前提下,通过报表定制、下发、数据填报、接收、汇总和上报完成业务处理,并通过自定义分析表实现数据的利用。 可用空间。 2、操作系统:windows2000或以上(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200 3、windows7等均可);分辨率:1024*768及以上; 重要提示:使用windows2000的用户,还需要下载并安装XML解析器:msxml3.msi。

找到下载的安装程序setup.exe文件,鼠标双击运行: 点击“下一步”,继续; 可选择是否要更改目标文件夹,如不需修改,就点击“安装”,系统执行安装操作;重要提示:注意可用空间要大于所需空间。

浅谈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劳动统计(又称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工资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消费的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搞准劳动统计数据对各级领导在经济工作中的准确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几年来基层劳动统计工作而言,实际情况却难如人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一些主观客观原因,劳动统计数据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客观上对劳动统计成果的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1.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动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事成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动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特别是相当部分的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严重不足,表现在很少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和为统计人员解决具体困难,特别是一些单位根本没有明确领导分管统计工作,至今仍有人认为统计师“软工作”、“统计只是加加减减、填填写写的事,是估计加统计”,只要得个大概数就行了,多点少点无所谓。 1.2劳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开展较困难。由于一些

领导对劳资统计认识不足,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劳资统计职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致使劳资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需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更不用说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年单位经济核算运行情况做出恰当的分析了,加上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劳资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模仿以前的报表,随意找几个数字,就当做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 1.3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 通过每季度的人事劳资统计检查,发现大多数单位原始记录齐全,建立了统计台账及相关统计报表制度,劳资统计数与财务账目核对清楚。但仍有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统计台账,致使账目不清,统计指标无从查起,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真实;基层劳资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造成的。 2 影响继承劳动工资统计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 2.1基层统计人员兼职多,专职少 在基层站队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大多是站队的办事人员兼职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态度,也直接决定了劳动工资统计报表

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及填报说明

按人员类型分从业人员数 说明:(1)1≥2 (2)1≥3 (3)1=4+5+6 (4)7=8+9+10 (5)1~3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2月平均人数+3月平均人数)/3 (6) 1~6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6月平均人数)/6 (7) 1~9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9月平均人数)/9 (8) 1~12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12月平均人数)/12

按职业类型分从业人员数 (4)1~6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6月平均人数)/6 (5)1~9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9月平均人数)/9 (6)1~12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12月平均人数)/12

表3: 按人员类型分工资总额 说明:(1)1=2+12+13 (2)2=3+9+10+11 (3)4=5+6+7+8 (4)个人缴纳费用=个人缴纳的“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5)单位代扣费用=代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暖气费等费用+其他扣缴费用 (6)实物工资折现(市场价)= 购物卡、加油卡、电话卡等有价储值卡折现+米面油、内部食堂、通勤班车等实物福利折现+其他实物工资折现(7)1~3月累计工资总额(一季度)=1月工资总额+……+3月工资总额(8)1~6月累计工资总额(二季度)=1月工资总额+……+6月工资总额(9)1~9月累计工资总额(三季度)=1月工资总额+……+9月工资总额(10)1~12月累计工资总额(全年)=1月工资总额+……+12月工资总额

表4 按职业类型分工资总额及平均工资 说明: (1)1=2+3+4+5+6 (2)1-3月累计工资总额=1月工资总额+2月工资总额+3月工资总额 (3)1-6月累计工资总额=1月工资总额+……+6月工资总额 (4)1-9月累计工资总额=1月工资总额+……+9月工资总额 (5)1-12月累计工资总额=1月工资总额+……+12月工资总额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填报流程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填报流程 一、搜集原始数据(记录)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主要从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取得。是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 注意从业人员不包括: 1、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 2、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3、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4、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工资总额主要从财务账上获取,无论是计入工资科目还是其他科目,只要符合劳动报酬性质的都应统计在工资总额中。 注意: 1、工资总额是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之和。 2、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3、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二、形成统计台账

需要将收集来的数据按月录入统计台账中,并登记成册,该环节是单位填报数据前提。单位可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和工资统计信息系统或自身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程序平台建立台账。 注意企事业单位内部岗位与电子台账岗位匹配性,可参考如下: 1、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包含单位负责人(以单位自身为判断标准)和下一级的单位管理人员(如部门负责人),“双肩挑”领导按拿什么工资定什么岗位的原则,拿技术或技能工资就归到技术或技能人员。中层以下领导拿行政职务工资都归到管理人员,跟从事一般行政事务的人员一样。事业单位如医院或学校,单位内部岗位分为三块:专技、管理、后勤。专技(专业技术岗位)---技术;管理:拿什么工资定什么岗位的原则;后勤:根据具体岗位定为:技能、办事人员、服务人员、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等。 2、会计、出纳、统计、审计、编辑、公证员、老师、教练、医生、科研人员、实验员、馆员、化验、药剂、护士、助产士、银行柜员、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设计人员、校对、记者、翻译、律师、播音、艺术人员、工程师、造价、项目经理等——专业技术岗位(注意:A、持有国家技术等级证书,按证书实际填报;B、无国家技术等级证书,按本岗位工作实际年限就高原则填报相应的等级)。 3、保卫科、消防科、总务科内部人员等——办事人员。 4、行政事务——管理人员。 5、商场、超市营业员、仓储人员、购销人员、饭店客服部、前台、总台、办证大厅、保洁、保安、宿舍管理、加油员、售后服务、运输服务、娱乐服务、宾馆饭店服务员等——商业人员和服务业人员。 6、导游、维修工、驾驶员、配电工、泥工、木匠、电工、管道工、锅炉工、厨师、施工员等——技能岗位(注意:A、持有国家技能等级证书,按证书实际填报;B、无国家技能等级证书,按本岗位工作实际年限就高原则填报相应的等级)。 7、其他在工业生产技术操作岗位上工作——技能岗位。 8、工业生产的辅助生产人员——辅助生产人员。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新)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指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非全日制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且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的人员。非全日制人员不包括不定时工作制人员,如:老师、编辑等不坐班人员。 管理人员 指在单位中行使管理职能、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员。如在企业及其职能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包括:企业董事、企业经理、企业综合职能部门经理或主管。在建筑业中管理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为单位中层及以上人员。 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 指具有中专学历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包括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中专毕业生及大学专科以上肄业人员。 无学历有职称人员 指中专以下学历,并已评定了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包括工人技师在内。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 住房公积金的人员,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交通运输行业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交通运输行业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1 、单位从业人员: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2、非全日制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且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从业人员。 3、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4、长期职工: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5、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各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

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各单位的长期职工与临时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在岗职工。 6、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 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在1984 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船舶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及政工人员。 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具体指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企业、事业单位下设的职能机构、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中从事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 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7、其他从业人员: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但不包括在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从业人员。 8、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指由于各种原因已

某县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员年度工作总结(新编版)

编号:YB-ZJ-0966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某县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员年度工作总结(新编版) Through work summary, in order to correct shortcomings, lear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make future work less detours and more results

某县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员年度工作 总结(新编版) 备注:通过工作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本内容是本年度新编修订版,可下 载后直接使用。 20xx年以来,我县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工作在市局和本局领导的关心及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下,经过统计人员的辛勤努力,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贯彻市局年报会议精神,及时开好了县级年报和定期报表会议,按时、如期、如质地完成了20xx年年报和20xx年定期报表工作任务。年初制定了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工作计划和考核评比办法。 二、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了统计台帐。狠抓了报表的报送率,报表报送率达到了100%,对基层统计人员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业务指导,夯实了基层统计基础。

三、按照省市部门统一部署,在县局统一组织安排下,10月份开展了统计执法检查,在检查当中发现大部分单位的劳资总额存在少报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是指标概念不清,二是瞒报的因素也存在,三是责任心不强。通过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 四、积极开展联网直报工作。今年8月份三上企业进行联网直报,主动与三上企业联系,督促联网直报上报工作,一、二、三季度的联网直报上报率达100%,得到了市局的肯定,劳资专业年报开始也执行联网直报,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年报上报纸介报表,由劳资专业人员代理申报,20xx年季报是否由企业自行上报等上级部门另行通知。 五、狠抓基层数据质量。20xx年是劳资专业执行联网直报的第一年,基层数据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县的单位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单位从业人员人数等方面的资料是为政府监测、调控工资分配格局、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国民经济核算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可靠依据,请各基层单位一定要认真、

劳动工资统计的思考

劳动工资统计的思考 1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存有的主要问题 1.1统计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基层单位没有专人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很难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劳动工资统计中,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 动性远不及专职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统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统 计人员调动还比较频繁,交接工作粗糙,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准确、 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因此很难按 要求完成统计工作,也谈不上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业务水平难 以保证。 1.2异地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困难 随着集团公司战略调整,初步构建了新疆、陕甘、贵州三大异地煤炭 生产基地。以C/S模式自主研发的劳动工资统计系统需在局域网内运行,且运行状况一直非常好。而集团公司局域网尚未覆盖异地单位, 致使系统不能在异地单位使用,造成异地单位的工资统计工作难以开展。 1.3数据质量难保证 劳动统计数据来源于基层单位,对基层单位缺乏监控,没有形成科学 的统计规范,造成部分填报单位的统计信息失真。同时,受统计人员 素质、统计方法、劳动用工制度、分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 劳动统计数据的质量。 2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具体策略 2.1经营者重视统计工作 增强企业的统计工作,企业领导就必须从自身做起,真正从思想上和 行动上重视统计工作,消除重财务轻统计的观念,真正提升统计地位,

使企业经营者认识到统计工作在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升企业活力、制定企业战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2.2科学设置和完善报表指标体系,规范企业劳动 工资统计工作设置一套与新时期相适应的全新的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比如针对“三线表”异地办矿人员进行细化;以“三线表”为基础进 行扩展,将多表信息集中于一表填报,去掉无用的统计指标,减少统 计人员的工作量等。在具体设置和完善劳资统计指标体系时尽可能做 到直观、易懂,便于填写,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2.3提升统计人员素质,增强培训 劳资统计人员经常调动,目前往往以年报会议代替专业培训,培训走 过场。因此,要增强企业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统计法》,劳动工资统计的统计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 数据来源等,从源头上提升劳动工资统计报表质量。 2.4异地单位劳动工资全面纳入统计 解决集团公司异地单位及流动办公用户访问集团公司劳动工资统计系 统的问题,做到异地单位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本地化管理,同时要企 业减少线路租用投资,降低远程访问的复杂水准,达到节约成本、保 证数据安全传输。基于这一要求,应结合现有网络条件,利用VPN技术,实现劳动工资统计系统在上述两种类型用户中的应用。 2.5依靠统计制度和方法,规范统计工作 强化制度对实现统计工作程序和岗位责任的规范化,管理方法的科学 化的重要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增强 对基层统计工作的指导,增强基础统计工作质量检查,做好责任追究 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工作,提升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科学性 和及时性。 3结语

2016年劳动工资统计报表

单位基本情况表 01.组织机构代码: 02.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03.单位详细名称: 04.行政主管部门: 05.详细地址:潜江市镇(处、区、场)村(社区) 06.通讯号码: 07.主要业务活动(或产品):1. 2. 3. 18.注册登记类型:(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内资:110国有 120集体 130股份合作 141国有联营 142集体联营 143国有与集体联营 149其他联营 151国有独资公司 159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160股份有限公司 320中外合作经营 330外商独资 190其他内资 #港澳台商投资:210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 220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230港澳台商独资 240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290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310中外合资经营 340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390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12.执行会计制度类别: 2 (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1企业会计制度 2事业会计制度 3行政会计制度 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9其他 19.控股情况:(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1国有绝对控股 2国有相对控股 3集体绝对控股 4集体相对控股 9其他 09.隶属关系:(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10中央 20省 40市州 50县(市区) 61街道 63乡(镇) 71居委会 90其他 备注:《单位基本情况表》也是必填项目,不要漏填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表号:I102-2表 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组织机构代码□□□□□□□□-□文号:国统字(2015)63号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联系电话:分机号:报出日期:20年月日 说明:审核关系: (1)01>02 (2)01>03 (3)01=05+06+07 (4)08=09+10+11 (5)12=13+18+19 (6)13=14+15+16+17

罗湖区2017 年从业人员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罗湖区2017年从业人员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2017年,罗湖区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积极扩大就业机会,不断提升民生福祉。辖区劳动就业市场总体平稳,工资水平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 一、从业人员和劳动工资基本情况 2017年末,纳入罗湖区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法人单位1 (不含规模以下私营企业及个体户)2885个,从业人员51.0万人,全年工资总额509.2亿元。 2017年末,罗湖区城镇非私营单位1673个,从业人员37.5万人,同比下降6.9%;全年从业人员工资总额426.2亿元,增长4.5%;年平均工资114072元,增长11.7%。其中,在岗职工34.7万人,下降6.6%;年平均工资118451元,增长12.6%。 2017年末,规模以上企业2139个,从业人员41.4万人,增长3.6%;全年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35.7亿元,增长13.1%;年平均工资81989元,增长9.5%。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1212个,从业人员13.5万人,年平均工资63303元,增长13.9%。 二、从业人员和工资情况主要特点 (一)城镇从业人员工资稳步增长 1.当前纳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法人单位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镇非私营单位:纳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既有规模以上企业,也有规模以下企业。二是来自“一套表”规模以上企业的劳动工资报表,其中包括规模以上私营单位、也包括规模以上非私营单位。两者之间存在重叠部分,就是规模以上城镇非私营单位,在计算2885个总数时,剔除重叠部分。 纳入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标准: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法人企业,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企业,重点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期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重点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含下属产业活动单位的数据)。 - 1 -

劳 动 工 资 统 计 年 报

20 年劳动工资统计年报 表号:I 1 0 2 - 1表 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 企业(单位)法人代码: 企业(单位)详细名称:年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代码本年实际 甲乙丙1 一、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01 其中:女性人02 其中:非全日制人03 (一)在岗职工人04 (二)其他从业人员人05 二、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末人数人06 三、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07 (一)在岗职工人08 (二)其他从业人员人09 四、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平均人数人10 五、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一)增加人数人11 1.从农村招收人12 2.从城镇招收人13 3.录用的退伍军人人14 4.录用的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人15 5.调入人16 其中: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调入人17 6.其他人18 (二)减少人数人19 1.离休、退休、退职人20 2.开除、除名、辞退人21 3.终止、解除合同人22 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人23 5.死亡人24 6.调出人25 其中:调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26 7.其他人27 六、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元28 (一)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元29 (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元30 七、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元31 八、单位数个32 用工单位填报: 补充资料:1、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年末人数人,其中:已统计在本单位从业人员中的人数人。 2、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全年平均人数人。 3、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劳动报酬千元, 其中:已统计在本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内千元。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年月日

(人力资源)人事统计系列工具集(共表格)精编

(人力资源套表)人事统计系列工具集(共表格)

员工人数及费用动态统计表 年月填表日期:月日 本月人数编制人数男人女人计人 月 薪 编制内制造人员元编制内人数男人女人计人编制内管理人员元编制外人数男人女人计人编制外人员元合计男人女人计人 合计 (占人事费用比率) 元 % 编制人员出勤应工作日数日 津 贴 职务津贴元缺勤总日数日加班津贴元出勤总日数日值勤津贴元出勤率% 夜勤津贴元加班总时数时外勤津贴元 人事动态新 进 男人特殊工种环境津贴元女人其他津贴元 合计人 合计元新进率% (占人事费用比率)% 离 职 男人 奖 金 奖 性 支 出 年终奖金元女人退职酬劳金提成元合计人 不休假代金元 其出奖励金元离职率% 内 部 调 动 男人合计 (占人事费用比率) 元 % 女人 合计人 其 他 支 出 公伤医药费元 抚恤金支持元 预计劳保受益比率X公司负担部分元奠仪金支出元个人负担部分元退休金提成元受益总数元资遣费支出元负担及受益差额元福利金提成元受益率% 互助金提成元 互助费动态统计上月底累计结余元培训基金提成元本月互助费提成元训练图书费元本月互助费收入元 本月互助费支出元 本月结余元 累计结余元 合计 (占人事费用比率) % 元收/支比率% 费用总计(100%)元备注每人平均费用元

经理人事部长填表人:·员工每日动态统计表 年月日星期 应出勤人数 合计缺 勤 出 勤 缺勤统计 男女姓名类别 正式 临 时 工正式 临 时 工 私 假 公 假 迟 到 早 退 管理员作 业 员 管 理 员 作 业 员

合计 审批单 位 主 管 人 事 主 管 制 表 ·员工每月动态统计表 年月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单位基本情况表 01.组织机构代码: 02.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03.单位详细名称: 04.行政主管部门: 05.详细地址:潜江市镇(处、区、场)村(社区) 06.通讯号码: 07.主要业务活动(或产品):1. 2. 3. 18.注册登记类型:(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内资:110国有 120集体 130股份合作 141国有联营 142集体联营 143国有与集体联营 149其他联营 151国有独资公司 159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160股份有限公司 320中外合作经营 330外商独资 190其他内资 #港澳台商投资:210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 220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230港澳台商独资 240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290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310中外合资经营 340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390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12.执行会计制度类别: 2 (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1企业会计制度 2事业会计制度 3行政会计制度 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9其他 19.控股情况:(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1国有绝对控股 2国有相对控股 3集体绝对控股 4集体相对控股 9其他 09.隶属关系:(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10中央 20省 40市州 50县(市区) 61街道 63乡(镇) 71居委会 90其他 备注:《单位基本情况表》也是必填项目,不要漏填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表号:I102-2表 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 组织机构代码□□□□□□□□-□文号:国统字(2015)63号 单位详细名称:2015 年有效期至:2017年6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联系电话:分机号:报出日期:20 年月日 说明:审核关系: (1)01>02 (2)01>03 (3)01=05+06+07 (4)08=09+10+11 (5)12=13+18+19 (6)13=14+15+16+17 指标说明: 03.单位详细名称:与公章一致 04.行政主管部门:潜江市教育局 07.主要业务活动:教育教学(二级单位根据各单位职能填写) 18.注册登记类型:110 19.控股情况:不选

统计劳动工资年报表指标解释

主要指标解释 1、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2、非全日制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且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的人员。非全日制人员不包括不定时工作制人员,如:老师,编辑等不坐班人员。 3、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 (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使用的农村户籍人员); (2)处于试用期人员; (3)编制外招用的人员; (4)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 在岗职工不包括: (1)本单位使用的且由本单位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人员,应统计在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指标中;

(2)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由承包劳务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 4、劳务派遣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指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 注意: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这些人员。 重点指标区分:劳务派遣人员和劳务外包人员 劳务派遣人员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工资,劳务派遣人员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这些人员。 劳务外包人员人数及其工资由派出劳务的单位负责统计,而不是为哪个单位干活就由哪个单位统计,不同于劳务派遣人员。 虽然劳务外包人员与劳务派遣人员都在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但是劳务外包人员的具体工作是不由实际用工单位管理和组织的,而劳务派遣人员则完全由实际用工单位管理和组织。 例1:举例一:本单位的保洁人员,虽然在本单位工作,但是单位与保洁公司之间签订的是劳务合同,而不是劳务派遣合同,因此这些人员不在本单位统计,而应由保洁公司统计。类似情况还有单位的保安人员、室内绿植管理人员等。 例2:建筑业企业的施工人员,如果是整建制通过劳务外包公司雇佣的,这些施工人员虽然在建筑企业工作,按统计原则,这些施工人员由劳务外包公司统计,而具体用工的建筑业企业不予统计。如果是自行招用的临时人员、农民工和非个体工商户的工程队,这些人员应由建筑企业统计为在岗职工。 5、其他从业人员 指本单位中不能归到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此类人员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从本单位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人员。具体包括:非全日制人员、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劳动工资统计调研报告书_调研报告.doc

劳动工资统计调研报告书_调研报告 一、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历史沿革 劳动工资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1952年国家统计局成立,随即进行了一次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之后劳动工资统计历经一系列变革,统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一)50年代到80年代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主要统计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人数和工资;1990年-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统计范围扩展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其统计对象为全民、集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内资: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2005年-2007年,劳动工资统计范围除城镇非私营单位外,增加了“三上”私营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的私营企业)。2007年开始增加其他私营单位:19人及以下的单位采用典型调查,20人及以上的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三)2008年以后,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分为两种: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非私营单位调查范围不变,私营单位调查范围采用以下方式调查:企业一套表单位(即“四上”企业,统计范围是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国家重点服务业和省级服务业)全面调查。其它非一套表私营单位按

就业人员分类,100人以上全面调查,20-99人抽样调查,19人以下典型调查。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分别实施,数据没有合并使用,且抽样的数据县级没有代表性,不能推算总体,不能对外公布使用。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实行网上直报,劳资报表告别纸介质上报方式(除了视同法人的银行等产业活动单位仍延续纸质报表)。 二、劳动工资统计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13年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6.1%。而现行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偏重反映城镇非私营和“四上”私营企业的劳动情况,规模较小的私营、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并不包括在内,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不反映或不能切实地反映已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主体的私营、个体等经济性质的劳动用工情况和工资水平,统计范围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种落后于目前经济结构的统计规则,导致了本应给予高度重视的大多数较低工资收入的企业职工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目前已统计的恰恰都是有较高工资收入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导致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不能被普通百姓接受。以为例:城镇非私营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居高不下,影响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水平明显偏高。2013年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63848元,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和全市12374元、7277元和4065元,而2013年人均GDP仅为39705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2204元、28757元和6678元,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明显不匹配,不能真

劳动工资统计自查报告

XX公司2010年劳动工资统计自查报告 县统计局《关于开展全县劳动工资统计专项巡查的通知》(泾统[2012]42号)文件下发以后,我公司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劳动工资统计自查工作,按文件要求,逐项自查,现将我公司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自查 我公司按统计法法律法规和《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真实完整的统计资料,无迟报、拒报统计资料的事件发生。 (一)劳动统计基础工作情况:我公司统计内设机构为办公室人事科,设置1名专人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按规定建立了统计台帐并存有劳动统计原始记录。 (二)主要统计数据情况:2010年上报的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人数、劳动报酬等指标数据上报数与自查数基本相符。 二、自查主要内容 1、统计人员尚无《统计从业资格证》; 2、统计人员按规定设置和保存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 3、自觉支持和配合各种统计调查和统计执法检查; 4、能够及时向本地统计机构上报真实、准确、完整的统计资料,无迟到、拒报统计资料行为;

5、未接到当地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要本单位提供不实统计数据的要求。 三、自查情况 我公司能够学习和贯彻《统计法》,没有发生有关机构和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打击报复统计人员的情况;没有发生严重违法行为失察和阻挠、限制或干扰统计执法检查;不存在擅在自开展统计调查或者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的行为;没有发生违法公布统计资料,违法泄漏统计调查对象资料的行为;我公司设立统计机构,并设置统计人员、指定统计负责人;能够及时、准确、真实和完整地向统计机构报送统计资料。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统计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无统计资格证书。我公司将要求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统计继续教育培训,确保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符合统计有关要求。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五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