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

一、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3)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4)宇宙环境

环境科学中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不过,此处所指宇宙环境,仅限于人类进入空间活动的年代以后,人和飞行器在太阳系内飞行触及到的环境。

4环境的功能特性

(1)输入与输出

①系统外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通过外部作用,进入系统内部,这种过程称为输入;

②系统内部也对外界发生一定的作用,通过系统内部作用。一些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系统外部,这种过程称为输出。

(2)生态平衡(环境平衡)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称为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3)熵

系统的无序性,称为混乱度,又称熵。熵越大,混乱度越大,越无秩序;反之,则称为负熵,即系统的有序性。

(4)耗散结构

保持开放系统有序性的能力,称为稳定性;具有稳定性的开放系统,称为耗散结构。

(5)反馈调节

一个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机制,这种相互作用越复杂,彼此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弱,这种调节的相互作用,称为反馈作用,最常见的反馈作用是负反馈作用。

(6)环境系统的特性

表1-2 环境系统的特性

考点二:近代的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如果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看作是人类早已确立的三大科学领域,则环境科学便是在这三大领域的交接带上(如图1-4),即通过三个圆的切点所作的圆。而其相互交错的扇形,则分别形成社会环境学与环境社会学、工程环境学和环境工程学以及自然环境学与环境自然学等三大类六个方面。

图1-4 环境科学与三大科学领域的关系

2环境科学的内容和任务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

(1)环境科学所研究的内容

①人类活动(包括决策、生产和生活)和环境质量的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⑤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

⑨环境管理。

(2)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

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3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科学可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又由许多学科组成。三大部分分别为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和应用环境学。

图1-5 科学的学科体系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圣才出品】

第14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一、名词解释 1.逆温层 答:逆温层是指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大气层。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由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引起,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 2.城市热岛效应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蓄热量较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②因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人口集中,由人体发出的热量较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逆温?简述辐射逆温的产生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答:(1)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当高度增大时,气温反而上升,即dT>0,或垂直降温率与不稳定的分界线,则该空气层便成为逆温层。此时上层空气密度低,下层空气密度高,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不存在任何运动,气层异常稳定。 (2)辐射逆温是指晴空少云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 (3)辐射逆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据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下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如果原来悬浮在上面稳定空气层中的污染物突然落入此混合层中,便会有更多的污染物向地面降落。造成该地区短时期的严重污染。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形成原因、危害及其解决办法? 答:(1)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因 ①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②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③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 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④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⑤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O2、NO x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致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3)城市热岛效应危害 ①使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差;②加重能源消耗;③加重空气污染;④增加水资源消耗;⑤增加病菌繁殖的条件。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 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圣才出品】

第19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环境管理体系 答:环境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简答题 1.简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的特点。 答: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有如下的特点: (1)人口多,增长快,经济不发达,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污染问题异常严重。 (2)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桎梏,正开始致力于经济建设。 (3)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长快,但技术落后,文化水平低,必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大、浪费多和废物的排出量大,从而对环境资源库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

(4)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继续沿袭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于经济实力不够,技术落后,发展中国家无多余的财力治理目前的环境污染,而且建设资金不足,强烈盼望引进国外投资项目,往往不恰当地满足外商获取高额利益的要求,同意在不适宜的地理位置,采用不合适的甚至落后的工艺生产,并在没有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投产。 (5)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已起步并受到重视。 2.应对环境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答:应对环境问题有如下的对策和措施: (1)全人类环境意识极大提高 ①环境意识将向经济、科技、新闻、艺术、文化、教育,甚至商业等领域广泛渗透,从而产生崭新的现代文化观念; 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是不可分割的,由于经济增长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环境,如果发展损害了环境资源,环境恶化必然限制、甚至破坏经济发展; 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具有相互关联和放大的特点。 (2)新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将席卷全球 人类必须不断开发研究新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才能真正解决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是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3)完善法规和加强国际合作 ①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许多法规条例,使环境保护工作获得法律上的保证。 ②在进行环境立法的同时,各国政府又相继成立并不断加强了各级和各部门的环境管理机构。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海洋污染)【圣才出品】

第12章海洋污染 一、名词解释 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答: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是指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影响海洋环境自净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海水的运动、温度、盐度、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生物丰度以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和浓度等。 二、简答题 1.海洋污染的特点?如何控制海洋污染? 答:(1)海洋污染特点 ①污染源广。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由于风吹、雨淋和江河径流作用,最后都有可能进入海洋。因此,海洋有“一切污染物的垃圾桶”之称。 ②持续性强。海洋只能接受来自大气和陆地的污染物质,很难再向其他场所转移污染物。一些未溶解的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就长期在海洋中积蓄,降解缓慢。 ③扩散范围大。工业废水排入海洋后,由于密度差异,需通过潮流和其他涡流的作用,才能逐渐与海水混合,然后通过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和由深层流向赤道的海流,被带到很远的海域。 ④控制复杂。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海洋污染控制的复杂性。 (2)控制污染的对策 ①油污染的控制

海洋受石油污染后的防治工作,首先是利用油障,把油包围起来,然后再利用回收船只或回收装置收回油障内的油,最后用油吸附材料和油处理剂等对那些剩余的油进行处置。 ②塑料垃圾的防治 使用可降解塑料。另外,可通过制定法规,严格禁止向海洋倾倒塑料垃圾。 ③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 及时发现,迅速采取行动措施。另外,对赤潮的预报也正在研究中。 2.什么是海洋污染,它有哪些主要污染源? 答:(1)海洋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海洋的有毒物质和能量,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改变了海水及底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现象。 (2)海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 ①工业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地(经江河)排放和倾倒; ②生活污水、垃圾、农药等直接或间接排放或倾倒; ③船舶、油船排放的废水和废物; ④海底石油开采渗漏的石油及其他有害物质; ⑤投弃海洋中的放射性废物; ⑥大气降落的有害灰尘和有害气体。 3.简述海洋污染物质与污染途径。 答:(1)海洋污染物质 海洋污染物质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并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其分类如下: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 记 一、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NEW)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五、综合分析题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第3章 生态学基础 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 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第7章 粮食问题 第8章 能源与环境

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 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 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第12章 海洋污染 第13章 大气的污染 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 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 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 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温州大学2016年研] 答: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们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其中,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2环境自净能力[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降低的能力。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3环境质量[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人们通常规定一些具有可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温州大学2016年研] 答: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们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其中,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2.环境自净能力[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降低的能力。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3.环境质量[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人们通常规定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内容来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4.环境容量[中山大学2016、2015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

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是衡量和表现环境系统、结构、状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概念,它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5.环境问题[中山大学2014年研;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从广义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一般情况下,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6.生态平衡[中山大学2014年研;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因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自动调节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和功能衰退。 7.食物链[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食物链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而流动和转变,食物链可分为捕食性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碎食性食物链。 8.生态系统[中山大学2015年研;温州大学2016年研] 答: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包含四个基本组成成分,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第1~10章)【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答:环境是指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社会因素及其总体。环境可作多种分类,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按组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学角度,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 2.环境保护 答: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其内容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 3.环境要素 答: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它是环境系统和环境结构的基本单元,包括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要素不包括阳光)等。环境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即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以及出现先后、互相联系、

互相依赖。 二、简答题 1.试简述聚落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答:(1)聚落环境的定义 聚落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聚落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 (2)聚落环境的分类 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①院落环境是指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院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的“三废”。 ②村落环境是指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的环境。村落的类型既带有丰富的发展民族色彩,又受到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不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村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 ③城市环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聚居场所环境。城市是随着私有制及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它拥有工业、建筑、交通、通讯、文化娱乐设施和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便利、舒适的条件。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工厂排污、交通噪声以及人口密集而造成的不利因素。 (3)聚落环境的特点 ①院落环境的结构、布局、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很不相同。它可以简单到一座孤立的家屋,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圣才出品】

第10章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 一、名词解释 能源软科学 答:能源软科学是指以能源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目标,是一门为了合理地规划、开发、利用能源资源以及解决与能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环境、经济、管理、社会问题而采用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总称。能源领域的软科学课题有煤炭能源基地的综合开发方案、水电站建设的优化顺序、合理利用有限的石油资源的方案、煤炭基地建设与运输系统的最佳配合以及全国节能规划等。 二、简答题 我国能源的现状?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答:(1)我国能源现状 ①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我国是一个能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从几种广泛利用的常规能源来看,储量都比较大。如煤炭的探明储量居世界第3位;石油居第6位;天然气居第16位;而水力资源则居世界第1位。但分布很不均匀,且人均消费量少,居世界第89位。 ②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从目前情况看,煤炭仍然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65%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③燃煤严重污染环 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以及多在陈旧的设备和炉灶中沿用落后的技术直接燃烧使用,而且这种使用方式竟占直接燃煤总量的62%,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

④农村能源供应短缺 我国农村人口多,能源需求量大,但农村所用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4%左右。 (2)解决能源问题的对策 ①煤的综合利用与燃烧技术的改进。 a.煤的气化和综合利用; b.改进煤的燃烧技术。 ②保护农村生态平衡的能源政策。 ③因地制宜开发多种能源。 a.水力是可再生的资源; b.核电站; c.大力开发太阳能。 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技术措施。 a.提高热和电的利用率; b.合理利用石油资源; c.加强能源软科学的研究。 三、论述题 试从人口角度分析未来能源需求。 答:(1)人口和社会经济展望 ①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15.3亿人,其中90%居住在全国2/5的国土上,环境空间有限。 ②按高速增长方案,到2050年,GDP可增长到1990年的27倍,人均GDP为1990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20章环境经济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又称经济成本,是指使用某项资源时放弃了在其他项目中使用这一资源所带来的最大收益。从生产的角度可以定义为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或服务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机会成本中易于计量的部分;隐性成本是不易计量的部分。 2.沉没成本 答:沉没成本是指业已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已经沉没,是不可控成本,不能被改变,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3.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通常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如何产生与消除? 答:(1)市场失灵是指现实的市场机制中,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情况。

(2)市场失灵的产生 ①市场失灵是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因素有: a.不完全竞争市场。 b.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产生“免费乘车者问题”。 c.外部经济影响或外在性。外在性是指未经交易由一方对他人强加的经济影响。后果是使得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或者说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二者出现差异。 除了上述三个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外,市场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完全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市场失灵。 (3)消除市场失灵的措施 ①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 ②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 ③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 2.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分为哪几类?各类方法有哪几种常用方法?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一、名词解释 1.“三致”作用 答:“三致”作用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致癌作用是指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致突变作用是指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2.“三同时”制度 答:“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实施“三同时”制度,能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中产生的新污染源。 3.环境污染 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4.全球环境问题 答: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即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主要包括:①气候变化;②臭氧层耗竭;③生物多样性丧失;④森林砍伐及其非可持续利用;⑤荒漠化与土地退化;⑥水

资源退化与国际水域污染;⑦海洋污染与海洋资源退化;⑧持久性有机污染等。 5.环境干扰 答:环境干扰是指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环境干扰包括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辐射干扰等。 二、简答题 1.试简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答: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如下: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所以又称早期环境问题。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此时,人类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因此,虽然当时已经出现环境问题,但是并不突出,而且很容易被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所抵消。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逐渐提高,出现了耕作业和渔牧业的劳动分工,即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由于耕作业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事业,往往又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1784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迎来了英国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飞跃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导致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因而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布局也迅速扩大和变化。在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第5章城市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生态城市 答:生态城市是指经济发达,社会安全、公平、繁荣、自然和谐,居民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实现资源利用代际公平的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城市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界间能量、物质(包括人)和信息(简称“流”)等的交换。 (1)能流 原生能源(又称一次能源)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量形式,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油沙等,还有太阳能、生物能(生物转化了的太阳能)、风能、水力、潮流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核能(聚、裂变能)和地热能等。次生能源为经过加工或转化,便于输送、储存和使用的能量形式。其形式较单一,如电力、柴油、液化气等。 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能量流动有两个相同的性质: ①遵守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在流动中不断有损耗,不能构成循环(单向性)。 ②除部分热损耗是由辐射传输外,其余的能量都是由物质携带的,能流的特点体现在物质流中。但是能量每流过一个能级时,并不服从所谓的“10%定律”。

(2)物质流 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按其动力性质的不同,可分自然推动的物质流和人工推动的物质流。前者如空气流动、自然水体流动等,可统称为资源流;后者即交通运输(近称物流业)。按照物质流的范围,又可分为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和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物质流(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这一点与自然生态系统一致。 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包括资源流、货物流、人口流、劳力流、智力流。 (3)信息流 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输入分散的、无序的信息,输出经过加工的、集中的、有序的信息。对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学中心、商业中心城市,这一功能尤其重要。城市的输出物中,除了物质产品和废物外,还有精神产品,这就要靠信息流完成。 2.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答:城市生态系统有如下的研究方法: (1)生态编图法 生态编图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人工编图法,根据图件的精度要求,选用适合精度要求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再在底图上编制反映各类生态特征的专业要素图件;第二类是计算机辅助制图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利用研制的软件,打印出反映各类生态要素的生态图件。 (2)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动力学是指处理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方法论,用于研究系统由现在的状态转变到期望状态的全过程,是客观战略研究和决策的有力工具。本法具有动态性、反馈性(强调信息返回)和整体性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