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经济关系

金融与经济关系
金融与经济关系

金融与经济关系研究

金融人网站 2009-05-17 07:53 阅读88 评论5

字号:大中小

作者:徐良平黄俊青覃展辉

摘要:本文基于功能观点提出了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功能范式,认为对现代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把握应从金融所处的系统环境和经济目标出发,分析金融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功能藕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成本一收益比较原则进一步选择能满足系统环境对金融功能需求的金融形态和功能实现的机制。利用这种分析框架可以为制定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和稳定战略提供可行而有效的思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金融经济关系,伴随着这_过程,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失败以及频繁发生的货币、债务和金融危机又使这一关系更加扑溯迷离。如何正确认识和从整体上把握金融与经济间的关系并从中探寻现代金融的经济本质,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充分利用金融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稳定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正是在这﹁背景下,本文基于功能观点提出了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功能范式,认为对现代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把握应从金融所处的系统环境和经济目标出发,分析金融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功能藕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成本一收益比较原则进一步选择能满足系统环境对金融功能需求的金融形态和功能实现的机制.这一功能分析思路为准确认识现代金融经济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一条可能途径,也构成了本文分析的一个框架。

一、金融与经济关系功能研究方法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从理论背景看,功能方法是在传统金融和经济理论不能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现新的金融经济现象和问题提供有效解释的背景下提出的。

关于金融经济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一是1973年以前;

二是1973年至20世纪80年代;三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

从第一阶段金融经济关系的研究看,由于受当时经济和市场等条件的限制,先哲们主要是从金融的某一功能方面对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以认识的。如亚当·斯密强调金融的媒介功能,熊彼特从金融的信用创造功能,格利和肖是从金融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帕特里克从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而希克斯则强调金融在提供流动性以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等。这些研究为后人们提供了丰富的

思想资源。

第二阶段的研究以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于1973年分别出版《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为标志,开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将货币理论与发展理论融而为一,既克服了主流货币理论忽略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特征的缺陷,又弥补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忽略货币金融因素的不足,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货币金融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三阶段的研究是在吸收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以及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研究成果,并以80年代发展起来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作为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即金融体系的内生生成、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机制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这方面的文献述评详见徐泰玲、笑天成,2002)。虽然

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其研究范式存在的内在缺陷也是明显的,表现

为:

第一,在探讨金融与经济关系时所遵循的分析范式主要是从金融视角看金融对经济增长应发挥何种作用,至于为何发挥这种作用则研究较少。这就必须从经济增长对金融功能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经济的关系。

第二,从经济增长的阶段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为特征的工业时代为背景,而对后工业社会、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金融应具有的功能以及如何发挥其功能则研究不够。

第三,从经济增长的市场背景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隐含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市场状况,探讨在这一市场条件下如何利用金融媒介手段增加总供给。但随着经济市场化和金融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越来越强,从而探讨如何运用金融媒介刺激总需求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现有的

研究恰恰在这一方面显得很不够。

第四,原有的理论只注重于研究金融功能作用的经济基础,对于其推动或拉动经济增长的非经济基础,包括文化、道德以及人们的经济社会理念等,其研究

更为薄弱。

国内关于金融经济关系的研究在90年代以前基本上停留于宏观层面的分析,并且从其研究体系和内容方面看,基本上还是货币银行学的翻版,其研究也没有完全摆脱货币银行学的理论范式。之后的研究则主要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对国内金融经济关系进行实证性检验(王开国,1999;谈儒勇,2000;郑江淮等,2000;赵志君,2000)。此外,曾康霖教授较早敏锐地感觉到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价值,并进行了相对超前的系统研究,在其专著《经济金融分析导论》(2000)中,已经对金融经济关系的各个层面进行了较有前瞻性的探索。

从历史和现实看,以下背景值得关注:一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市场和技术约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强,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日益增加,相应地,如何规避、防范和化解风险成为各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课题;二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的金融形态如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以及网上证券交易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三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旨在通过金融深化改革实行赶超战略的金融自由化实践由于货币、债务和金融危机(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而宣告失败;四是美国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风险投资支撑下出现了110多月持续的所谓“新经济”。与此同时,金融创新速度不断加快,金融形态、组织和制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和重组,其结果,一方面推动了世界经济和金融呈现出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出现了传统金融经济理论可能无法提供有效解释的新的金融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机制;另一方面,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周期比以往缩短了,其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进而货币金融监管和稳定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

就中国金融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市场条件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 O)后中国金融面临国际环境的改变,现有金融体系所能履行的职能与经济增长对金融功能要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市场准人的歧视(国有企业准入的特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基金黑幕、股票的等级化(股票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以及各类证券市场的分割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中国金融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加入WTO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然而,在中国金融面临国内

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类问题已经无法在现有既定的金融体系内得到解决。这就必须运用新的思维范式重新认识金融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以上背景和问题提出了对金融及其经济关系基本问题重新认识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产生了现代金融研究的功能方法。通过这一方法深入剖析金融的功能及其本质,进而就可以弄清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演化的变迁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对新的金融现象提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为各国尤其是经济转轨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保持金融与经济

间的良性协调发展。

二、金融与经济关系研究

的功能观点和功能范式 1.功能观点和功能范式的提出功能观点及其分析范式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经济学家研究金融经济关系尤其是认识现代金融的经济本质所作的尝试。从所掌握的现有文献看,功能观点最早由默顿和博迪以及皮尔士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存款保险制度改革和管制的分析(Merton,R.C.and Z Bodi e,1993;Pierce,J.L.,1993),同时还用于对金融中介运作和管制的分析(Mer ton,R.C.,1993)。在此之后,经济学家开始将这一方法又运用于对全球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与监管的分析(Merton,R.C,1995;Crane,D., et al,1995),并逐步将研究的侧重点集中到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金融功能本身的研究,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家R.列文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所作的文献综述中将金融功能概括为5项,即动员储蓄、配置资源、监督经理与实施对公司的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推动商品和服务的交易(RossLevine,1997),博迪和莫顿则将其概括为6项基本核心功能,即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管理风险、清算和支付结算、储备资源和分割股份、提供信息和解决激励问题(博迪、默顿,2000)。应该说,对金融功能本身的研究意味着对金融经济关系的研究已向功能分析范式迈出了一大步。但由于上述研究仅仅从功能发挥作用的表象上对金融功能进行简单的分类,虽然R.列文在其研究中已经初步提出了金融经济关系研究的功能性概念框架(Rosskevine,1997),但由于在其框架中未能对金融为何具有这些功能、怎样才能具备这些功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因而到目前为止对金融经济关系的研究都没有真正转到功能分析的范式上来。

2.功能范式和机构范式的比较

从分析范式来看,长期以来,人们对金融经济关系的研究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叫做机构分析的范式,简称为机构范式,具体表现为既定的结构一功能一行为绩效的研究思路。依此思路,金融要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功能必须在现有的金融结构框架下进行,根据现有的金融结构赋予其相应的功能,并通过其行为绩效判断其功能实现的效应。就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来说,这一思路的局限性就在于,它仅仅着眼于既有银行结构内部的所谓改革,这样,银行改革的举措可能不少,但银行固有的问题却总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还可能造成现实中对某些金融功能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功能实现手段而得不到满足,另一些功能需求却由于存在过度集中于某一手段来实现使得这些功能可能会发挥过度,其结果可能会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例如,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4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业务基本上在收缩,而农村合作基金会现在又已经清理撤并,农村合作信用社本来是发放三农贷款最主要的机构,但现在已经基本失去其合作金融的性质。从而农民现有的金融服务需求事实上不能通过现有的正式金融机构的服务得到满足。应该说,这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成功之处。所以,如果依照机构观点指导中国的银行和信用体制改革,则必然忽略对银行和信贷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它们到

底应承担何种功能等基本问题的回答。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范式来重新认识金融经济的关系,以此指导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协调

发展。这就是功能范式。

功能范式与机构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分析系统的目标和外部环境出发,从中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的功能需求,然后探究需要何种载体来承担和实现其功能需求。它遵循的是目标和外部环境—功能—结构的思维模式。这一范式的要义在于,在一个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应依据系统目标关注金融系统与环境的功能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能够实现金融功能的规则、制度等具体的金融形态,据此对系统进行结构优化,这种优化既包括对现有系统内部构造的优化,也包括在系统内加入一些新的必要因素,通过这些因素使系统结构得到增量改进。由此看来,功能范式所表明的功能观点实际上与经济学中的需求导向观点是一致的。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导致金融面临外部环境的改变,对金融的功能需求与原有金融机构所能履行功能间的差距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对金融制度安排、组织形式和市场形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因而,在功能范式下,金融形态(包括金融机构、产品和市场)的变迁必然内生于经济增长机制和条件变化,由此就可以解释各国金融体制间的差异。同时,在金融形态变迁过程中,由于金融功能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与机构范式的最大不同之处),从而在金融变迁和动荡的环境中,运用功能范式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金融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使金融体系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因而用这种方法研究金融体系比机构方法更加准确和全面。对于转轨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以此规划本国的金融发展和稳定战略,就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的功能实现制度转轨,促进其经济增长和稳定,从而这一范式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更有效地改革金融组织结构和体制指明方向(Z.博迪,2000)。

那么,如何运用功能方法具体分析金融经济关系呢?这就需要相应的功能分

析框架。

3.功能范式的分析框架与内容体系

既然功能范式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出发研究系统应具备的功能,那么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功能方法就应首先从系统环境出发,分析系统环境对系统提出了哪些功能需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此基础上寻求实现功能的最佳形态。这样,从系统环境到金融功能再到金融功能实现的形态就构成了研究金融媒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基础。从这一基础出发,接下来要解决金融功能实现的机制以及金融功能实现的效应两个问题。金融功能的效应反映为经济增长和稳定,这种效应是既可以通过资本形成和技术创新机制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刺激需求的机制得以实现,同时,这种效应又反过来改变了金融经济相互作用的初始条件,而新的外部环境又促使金融功能及其组合以及功能最佳实现形态发生变化,最终形成系统环境的功能要求、金融功能及其实现形态、机制和效应之间螺旋式的动态运动过程。由此就可得出金融经济关系研究的功能性分析框架(见

图1)。

图片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e14492133.html,/DrcNet/img_new.asp?id=85803 依据上述框架,功能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金融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主要探讨金融功能及其与实现形态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回答金融为何具有这些功能(这就要对金融形态发生学进行研究);二是金融功能实现机制的研究;三是金

融功能实现效应及其条件的研究。

三、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和稳定战略的功能思路

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功能取向、金融业发展模式以及金融稳定与监管模式,

可以利用本文提出的功能范式来分析。

1.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功能取向

讨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取向与战略必须基于现代世界金融业的功能演变趋

势和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初始条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金融业的功能重组出现了以下趋势:通过许多金融形态对同一金融功能的竞争大大提高了金融功能的效应,金融功能的重组导致金融形态原来执行功能的分解,契约银行的产生使得金融业的分工得到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金融功能的分拆过程。这一趋势导致了金融发展从机构观点向功能观点的转变。功能观点表明,一家机构从事何种金融业务、供给何种金融产品、供给多少金融产品以执行何种功能、执行多少种功能则取决于其所执行各项功能时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或者说,金融功能应该由谁来承担则取决于各个机构在其执行金融功能时的竞争优势,而非人为设计的结果。同样,在构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战略时必须转变原来机构观点的改革思路,遵循功能的发展观点,以市场需要为准则,对现有的金融体系实施功能整合。

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初始条件主要有:

(1)经济增长条件。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国经济目前已经从投资驱动阶段进入到创新阶段,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这样,原来适应于投资驱动阶段特点建立起来的金融媒介体系能够履行的功能将不能适应经济增长对金融的创新功能的要求。同时,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很高,因而其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也较高,所以,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具备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使风险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收益。否则,将会造成人们的创新激励不足,进而抑制经济增长。(2)市场化条件。与上述条件相对应,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发展,买方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这意味着市场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应地大幅度增加。这样,经济增长的关键就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管理和驾驭风险,二是如何刺激和创造需求。

(3)金融条件。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导致了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过程的较快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使中国的投融资体制也经历了从“财政主导型”到“银行主导型”再到未来“金融市场主导型”的发展。但目前的问题是,由于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始终由政府来推动,致使改革虽然在不断进行但并未得到深化,主要表现为由于产权改革没有到位,真正的市场主体并未建立起来,结果是经济和金融的量性扩张很快,但其质性发展不良。从金融功能来看,应该说,这种制度安排确立的财政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发展的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或改革的成功就是得益于当时经济和市场条件的。但经济增长和市场条件的变化使这种模式的缺点立即暴露出来,表现为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的同时,整个经济的风险也都集中到银行,银行的体制性金融风险也相应地迅速扩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危害整个社会信用秩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问题,因而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也增加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开始启动。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由于存在着相同的体制背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质量已经严重约束其经济功能的有效发挥。这表明金融改革导致金融的量性扩张并未带来功能的扩张和深化。如何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改善金融市场的质量也已经成为制约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企业条件。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以及过高的债务比率已经成

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并进一步影响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同时,中国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比率较高也致使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亏损面逐年上升。如何盘活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能否稳定增长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富有效率和活力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也已经成为创新的主力军,但现有的融资制度安排并未考虑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因而从金融功能来说,这种金融

制度存在着内生的缺陷。

(5)外部条件。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企业和金融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如何顺应这÷潮流,迎接这一挑战,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来说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面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条件,考虑到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功能发展取向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创新功能。尽快建立起能将金融资源流到真正能促进创新的企业家、技术创新家手中的投融资机制,启动创业资本市场以培育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创新功能;(2)风险管理功能。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其风险管理的功能,同时通过金融创新为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3)家庭理财功能。重视个人信用档案等基础条件的建设,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居民的理财需求,使居民一生的财富能够在现在和未来进行更有效地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经济福利。中国当前消费需求的不足与中国金融业家庭理财功能的缺失有关;(4)资产重组功能。中国要走出目前经济增长的困境必须有效解决银行的不良债权和企业的不良资产问题,为此必须培育中国金融业资产重组的功能。

2.金融业发展模式的功能观点:分业亦或混业

中国金融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次分业与合业或专业化与一体化的交替过程,1995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从法律上得到了最终确认。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美国于1999年《金融服务法案》的颁布,金融业发展模式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对金融业分与合的争论是基于风险、效率、通货膨胀、宏观调控

和市场是否完善等层面展开的。

虽然分业论者和合业论者都各自提出了立论的依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其论证的层面仅从分业或合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如风险、效率、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和市场主体与环境等角度展开,可能会误导人们对金融业分业或合业的认识。笔者以为,思考这一问题的正确方法或逻辑起点应从金融业为何要分业或合业开始,从分业或合业的结果或效应来推断其存在的合理性虽然不失为一种方式,但从方法论来讲这种思维可能会产生“因为效果好,因而其存在合理”的缺乏内在逻辑论证的草率判断。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从分业或合业的效果好或者不好来判断其存在的合理性,那么,要对此进行准确判断的前提就是其他一切条件都不变,分业或合业模式与其结果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分业或合业形成的效应仅是由分业或合业单个因素而非由其他什么因素造成的。但在事实上,这种前提是很难存在的,因而我们就无法从经济效应区分出这种效果是受到分业或合业的影响,还是其他什么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就无法仅仅根据某种经济效应对分业或合业进行价值判断。所以,按照上述思路来讨论分业或合业孰优孰劣只能是各执一词。这样说来,抽象地讨论金融分业或合业本身的优劣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分业或合业模式的讨论实际上遵循的是机构的观点,即讨论的基点是针对现存机构,在此前提下再讨论各自的业务是分开做还是交叉做,具体标准就是

业务的分开或交叉带来的效应是什么。但其弱点是无法从效应本身判断出这种效应是否唯一地由业务的分开或交叉带来的,从而也就无法对其作出价值判断。这自然使争论双方陷入自我循环的论证过程而得不出结果。为此必须从机构的思维观点转到功能发展观上来,这就要求回到金融的基本层面,讨论金融为何要分业或合业,决定分业或合业的内在动因是什么,进而从本质上探寻金融业实行分业或合业更为深层的原因和条件。只要这一深层原因或基础找到了,然后结合具体的现实条件就可以对此进行价值判断了。

从更深层面的因素来看,分业或合业模式是由市场经济下经济增长的客观条件及其对金融业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就此而言,金融的分业或合业只是一种经营的制度安排,其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也没有好坏之分,这里的关键在于分业或合业是否与现实的经济、技术和市场等条件相适应以及与由这些条件决定的对金融的功能需求相吻合。一句话,金融按分业或合业模式发展应依据现实的市场、技术以及人们对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水平等条件对金融的功能需要来选择,所以,金融分业或合业的本质可以概括为金融发展功能论。

3.金融稳定战略的功能观点:功能性货币稳定与功能性金融监管

金融稳定可通过货币稳定和加强金融监管得以实现。

从货币稳定来看,中国目前的货币稳定体系调控经济的功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功能视角来看,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市场条件的变化导致货币流通的机制发生改变,进而又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同时,经济的市场化、货币化和证券化在不断发展,而作为调控经济的货币稳定体系在手段的运用上仍固守于非市场的方法。而且原有的货币稳定体系从根本上讲是适应于治理通货膨胀的调控体系,而如何面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生的通货紧缩则必然显得力不从心。为此,未来中国货币稳定政策的功能取向应从现有的以机构调节为主转变到以功能调节为主,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适当引进金融创新工具以适应

金融创新的未来趋势。

从金融监管看,中国目前实行的机构性金融监管模式同样与中国经济增长的要求和金融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与趋势不相适应。首先,这一模式使银行不良债权和企业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找不到有效的金融手段,因而可能严重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其次,这一监管模式限制了国内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在加入WTO后必将使其在未来国际金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还使其经营风险由于缺少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而加大经济增长中的风险;最后,这一监管模式随着各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使各自业务交叉导致其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时,将必然加大监管成本。所以,未来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取向应从现存的机构性金融监

管向功能性金融监管转变。

功能性金融监管是依据功能观点设计的对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进行监管的监管体系。与机构性金融监管相比,其优点表现为:一是它能有效地解决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产品的监管归属的问题,避免监管“真空”或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提高监管的效率;二是它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和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实行整体监管,因而使监管机构有效地揭示金融风险的来源和数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它使监管体制和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因而能更好地适应未来金融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因此,为了保持金融的更加稳定,未来中国金融监管应结合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借鉴美国功能性监管体系设计的原则,建立以金融产品执行功能为核心的监

管体系,以此解决机构性监管体系下对跨行业和跨市场的金融产品进行监管的难题。作者:徐良平黄俊青覃展辉来源:《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郑振龙陈蓉(《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2期)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在他们合著的《Finance》一书中开篇明义:“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这一看来与经济学含义颇为相似的金融学定义难免让人疑惑:包含了众多子学科的金融学体系能在这一定义下得到涵盖吗?金融学其实就是以金融领域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吗?还是有着其独有的学科特征? 回顾历史,人们会对金融学科产生种种疑惑是并不让人感到惊奇的。在这样一个发展时间很短,且涵盖了诸如公司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子学科的学科体系中,“学科逻辑混乱”曾经是研究者对其所下的结论。然而,伴随着市场现实的发展和金融研究者的不断努力,金融学的学科脉络逐渐走向清晰完整,学科特征日益显著。因此,我们终于可以对上述几个问题做出基本的回答: 第一,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个部分,而Bodie和Merton所给出的定义显然是针对微观金融提出的,又被称为新古典意义上的金融学定义。 第二,在金融学体系中,宏观金融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做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现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而微观金融学则不能做类似的理解,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显现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可以说,今天的微观金融学,已然发展成为一门虽然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但确实有所不同的独立学科,其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微观金融学所特有的“无套利分析”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一思想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是没有的。 在本文的后面部分,我们将着重阐述第二个问题,即微观金融学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区别。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第一个问题,即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学科体系进行一定的回顾和分析。 一、一个历史的视角: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 众所周知,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经历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而金融学则恰恰相反,最早的金融研究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1821)等人对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和相应的货币供求问题以 及利率决定等问题的研究;新古典后期的经济学家们,如Wicksell(1898),则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一般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等结合起 来考虑。最后,当凯恩斯革命引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时,宏观金融学也相应形成,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封闭的研究环境逐渐拓展到开放的经济环境,国际金融问题(有人将之称为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经济学)也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微观金融学方面,由于市场现实的不发达,虽然在今天来看,早在1728年(Gabriel Cramer)和1738年(Bernoulli)就已经出现了对不确定环境下决策准则的初步思考,20世纪早期Marschak(1938)等人也已经开始进行均值—方差的决策分析,然而最初的微观金融仍主要停留在道·琼斯式的简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水平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VonNemnann —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体系的建立和Markowitz (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为标志,微观层面的金融学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概要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而原先的货币经济也转化为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内在要求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已经被国外许多国家所应用并被证实。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借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金融深化道路,需要认真对待。 当前,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推动金融体制的深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一个战略层次的重要问题。 一、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加速恢复国内经济,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政策,但是在本质上分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种。其中,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金融抑制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对此,支持金融深化的学者就纷纷抨击金融抑制的政策,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业的歧视性课税,最终会酿成许多的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及资本》一书中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发展经济学家们纷纷将金融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目前倾向于金融深化的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经济的割裂状态,其金融抑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所有大国经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并不 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各种历史、文化、地理、政治、政策等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 (2009) 12-0000-01 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所有地区的均衡发展,因 而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少数具有优势的地区的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尽量减少“循环因果累积” 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缩小地区差距,中央政府就必须利用转移支付、税收、 利率、汇率等各种财税、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实现全国各区域相对均 衡的发展目标。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 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能产生一种效应,协调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形成推动经 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财政政策可以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财政政策在促进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期 性的推动作用。 国家财政政策的取向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流 向又决定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前这一时期内,以 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一直把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消灭地区之间经济的不 平等和经济差距,看成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国家在投资的地 区分配和项目选点上,实行了“向西大转移”的方针,基建投资大幅度地向西部地 区倾斜。“三五”时期,全国基建投资达97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占26.9%,西部 占34.9%。这一时期投资比重占全国4%以上的8个省中,西部占了5个,中部占 3个,而东部一个都没有。“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更是占到了57.5%。由于这种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地区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中西部经济的一定发展和东 部经济的牺牲。这一时期,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有9个省区,其中包括西部的青海和西藏,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沿海地区较大的自主权、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 相应的政策优惠,并且提出了让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在这样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财政的投资布局向沿海地区倾斜。据统计1979-1991年,东 部地区国家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49.17%,而中西部地区仅占42.7%。同一时期, 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87%,西部地区为9.26%。而国内生产总值东 部地区更是占全国的52.37%,西部却仅占16.68%。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经济增长 速度趋缓,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相对减弱,在全国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形成这一发展差异的原因除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缘关系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外,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地区差异再度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断扩大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 一状况若不加以控制地任其发展下去,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将被这种过大的差距 所制约而降低发展速度,甚至可能出现全局性的经济倒退,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进步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区域金融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促进;阻滞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4492133.html,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葛雨松 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08期 摘要: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首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多个发展的渠道。本文就金融市場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促进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金融市场条件。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金融市场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城市,金融市场对于风险的控制和稳定状况对于经济的稳定增长都有着关键的影响。目前我国一直在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这就造成了国际之间金融交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增大了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对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对于金融市场是十分重视的,都有着十分发达的金融市场,以此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概述 1.1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概念 金融市场之中包含着金融总量的增加,而金融总量的增加是由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带动起来的,其中还包括着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改善。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探索出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合理的利用金融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指的是国家中实体经济的增长,包括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国家生产技术的进步等等,实现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学中研究金融市场的意义所在。 1.2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研究的产生 人们对于金融在经济发展之间作用的思考是从银行产生开始的。在银行的产生初期,一些经济学家通过银行对金融问题进行研究,当时的金融是被当作为资本的积累。再后来,市场的地位逐渐升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学的研究逐渐把目光放在了金融市场上。最后,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外国的经济学家们分别发表著作,对于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从此开始。 二、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现状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经济学2班 学号:2012120231 姓名:向瑾瑜 金融深化的含义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使之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以促进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是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金融深化能对一国经济起巨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但若运用不当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若一国金融制度落后,政府对金融干预过多,压抑金融发展,那么受到抑制的金融又会反过来阻滞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程度低,但是金融深化如果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隐含的金融风险也会导致一些国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诱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一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也会对金融结构的演进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会提高人们的金融需求,扩大融资范围,从而刺激金融发展。 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深化能对一国经济起巨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第一,金融深化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第二,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第三,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由于金融体系可以改进现有资本构成,有效地配置资源,刺激投资与储蓄。所以,落后经济应当彻底改革金融体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限制,建立健全金融体系。 但是金融深化论的实质是金融自由化。从金融深化论和金融自由化的关系看,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深化的必要条件,金融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麦金农和肖早期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时候,他们极力主张金融自由化要实行快节奏,也即激进式改革。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快刀斩乱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改革,从而减少了改革过程中的磨擦,降低了改革的成本。但80年代上半期,有些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却证明,金融自由化带来了巨大灾难——金融危机。典型的是拉丁美洲等国纷纷陷入了因金融自由化导致过渡负债的尴尬境地,不得不依赖政府重新干预。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金融危机,政府重新干预市场并且往往会再次采用最初被认为是导致金融抑制产生的政策。所以金融深化的向前推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急需进行金融深化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社会基础也不牢固,更需要谨慎前行。 经济发展对金融深化的作用 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从历史来看,金融是内生于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为金融发展提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也不相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阶段。第一,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而提高人们对金融投资和理财服务的需求。第二,经济发展形成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集团,这些大的企业集团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2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69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1,2012 (CumulativetyNO.469) 当前,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推动金融体制的深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一个战略层次的重要问题。 一、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加速恢复国内经济,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政策,但是在本质上分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种。其中,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金融抑制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对此,支持金融深化的学者就纷纷抨击金融抑制的政策,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业的歧视性课税,最终会酿成许多的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及资本》一书中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发展经济学家们纷纷将金融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目前倾向于金融深化的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经济的割裂状态,其金融抑制的存在更是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从金融中介的角度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改革首先要从金融改革开始,通过减少人为对金融领域的干预,以此来实现利率、储蓄、投资等元素的市场化,并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消除金融抑制,理顺经济发展的助推因素。 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抑制政策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也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就包括拉丁美洲南锥体国家所发生的一系列银行挤兑、恐慌和倒闭等,这些金融自由化的不良后果,也使人们开始对金融自由化进行反思。而学者反思的结论是经济未发展到相应程度时,缺乏进行金融自由化的相应条件,而应该对金融自由化进行相应的约束,即金融约束论。这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多少有些一致。金融约束论在本质上和其它的理论也都一致,都是为了通过制度的设计来理顺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因此促成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 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再到金融约束的一系列理论发展的路径,也让学者们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金融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在不同的经济阶段选择适宜的金融政策,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说,金融抑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相应的金融深化,才是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二、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金融深化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因此其研究对象也多倾向于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我国当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并且同时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金融深化理论是从传统货币理论中诞生出来的,既弥补了传统货币理论忽视发展中国家的缺陷,也加深了货币金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因此,这个理论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制定我国的金融货币等政策都有重要的作用。 2.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执行金融抑制的政策。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开始了金融体制的变革,摈弃了传统的金融抑制政策,但是仍然在金融深化上面仍然相对谨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加速进行金融改革,以适应不断出现的经济新问题,需要借鉴金融深化理论中适合我国现状的部分。 3.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属于市场经济的一个范畴。那么因此而提出了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依据就会和西方学者所推崇的金融深化理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多样化问题,利率市场化问题,多种不同渠道融资问题等。因此,也需要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借鉴,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有很多原则上的差别,因此借鉴的同时,也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水土不服的问题。 三、理顺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渐次推进的金融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利率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主体地位仍然欠缺、金融监管机制尚不十分健全等等。而要想真正实现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就必须要解决好此类的金融问题,具体如下: (一)适当减少政府对金融领域的不必要影响 合理的利率水平会使经济处于健康的运行状态,不合理的利率水平却会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转,对此,政府应该适当的减少对利率的有意干预行为。虽然说,政府的干预会解决很多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其产生的副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来说,经济体系的健全可以有效的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并实行良好的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金融服务的增加和完善。但是,这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必须要以少量的干扰为基础。 (二)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必须保证同步 正如金融深化理论发展的历程那样,不同的金融理论适合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实行金融抑制,会造出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出现,而对于经济发展欠缺的地方实行金融深化政策,会加剧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不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带来社会动乱。对于我国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 原 (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中心支公司,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而原先的货币经济也转化为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内在要求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已经被国外许多国家所应用并被证实。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借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金融深化道路,需要认真对待。 【关键词】金融深化 经济发展 金融体系 Times Finance 89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00001)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者:————————————————————————————————日期: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目前,四大银行以赚取利差为其主要的收入,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为 3.5%,贷款基准利率为6.56%,利差达到 3.06%,贷款利率过高,导致实体经济盈利减少,实体经济萎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做实体经济。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的认识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的调整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更有效率的发展我国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金融业的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外部环境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第二,金融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的发展随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的灌输,其筹资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借助各种各样的途径和金融工具,不仅可以分散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解决或缓解资金需求,更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效率。这样,金融业的发展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第三,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会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金融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现在,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后盾,更在诸多的方面引领者实体经济的走向。也就是说金融业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金融业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金融市场依赖于实体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金融发展无法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血液和可能。 第二,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新的要求。正是这

经济与金融的本质区别

香帅如是说 大清早被刷屏才想起6月5日是“经济学”的狂欢节。历史如此巧合,1723年6月5日出生的亚当-斯密以石破惊天的姿态,开创了一门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与起源”的学问。160年后的1883年6月5日,罗纳德-约翰-凯恩斯出生,之后将这门学科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通论》太难读,从希克斯和汉森对凯恩斯的解读开始,后世习惯将凯恩斯贴上“宏观经济学创始人”的标签,更容易将凯氏的“短期波动调节”中的“短期”和“波动”一笔带过,直接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肖像。不知爵士地下有知,会否一口老血狂喷? 窃以为,凯恩斯是对“动态均衡”理解最深的学者。在他的框架中,“动态演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个均衡,都是历史信息的动态表现,而“动态”反映的正是人类时间不曾停歇的流驶。凯恩斯对人性的洞察力更是远远超越了机械经济学的理解范畴,他强调的“动物精神”在其身后的100年的金融市场上不断的以繁荣与危机的方式呈现。从科学的意义上说,理性预期是短期的,波段的,人的认知才是长期市场中最核心的因素,而人的认知,无疑是在螺旋式,波浪式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变化的 ——这也难怪,忘掉了“演化”的经济学,渐渐踏入了形而上的河流,从此不能回头。 文/徐远 香帅曾经问我:什么是“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作为一个经济系的科班生,又曾在金融学上花了十多年的功夫,这应该是个简单的问题。然而,我却一直没有很好地作答。 脱口而出的回答,“金融”是“经济”的一部分。显然,这是个没有意义的回答,既没有说“经济”是什么,也没有说“金融”是什么,更谈不上二者的区别。依据的,不过是一句陈词滥调:金融是经济的一个研究领域。其实,这句话本身也不准确。在传统经济系当中,金融的教授很少,金融的课程也很少,金融学研究的问题,经济系的老师知之甚少,甚至不感兴趣。顶尖大学的金融系,大多在商学院。从学术的组织构架上看,金融学已经独立于经济学,与管理、营销、会计、战略等共同组成广义上的管理学。 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要看这二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先说经济学。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后来的著作,在方法和分析上有进步(退步)和细化(走偏),但是在方向上并没有突破。翻开这本书,共分为5篇,第一篇讲劳动产品的提高和分配,包括劳动分工,货币的起源和作用,商品价格的决定,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决定;第二篇讲财富存量的性质、积累和用途,包括财富的分类、资本的积累、利息、和资本的各种用途;第三篇讲不同国家财富发展的不同路径,侧重于罗马帝国崩溃

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第十六章金融与经济发展(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十六章金融与经济发展 一、填空题 1.金融在整体经济的关系中一直居于地位,它不能脱离经济追求自身发展。 2.金融风险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呈。 3.金融发展程度越高,金融作用力会。 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呈二元结构指的是和。 5.人们把金融领域出现的以为特征的的新事物统称为金融创新。 6.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经济发展对金融起( )。 A.一定的 B.决定性 C.不确定 D.推动 2.金融深化表现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形成一种()状态。 A.良性循环 B.恶性循环 C.无序 D.频繁变动 3.造成金融压制的原因之一是金融市场落后,尤其是()发育不全。 A.货币市场 B.资本市场 C.外汇市场 D.黄金市场 4.金融创新增强了货币供给的( )。 A.外生性 B.内生性 C.可控性 D. 可测性 5.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 A.利小于弊 B.利弊均衡 C.有利无弊 D.利大于弊 6.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与货币作用效率呈( )。A. 反比 B.不可比 C.正比 D.不确定关系 7.当代金融创新的( )特点大大刺激了创新的供给热情。 A.高收益低成本 B.安全性 C.投机性 D.灵活性 8.“金融二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麦金农和萧 C.凯恩斯和托宾 D.弗里德曼和施瓦茨 9.“金融二论”重点探讨了( )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A.经济部门 B.金融部门 C.经济与国家发展 D.金融与经济发展 10.下面选择中不是导致金融结构发生变动的主要因素的是( )。

A. 制度因素 B.金融创新的影响 C.技术进步 D.金融风险 三、多项选择题 1.当代金融业务创新的体现是( ) 。 A.新技术在金融业中广泛应用 B.金融制度创新 C.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D.新业务和新交易大量涌现 E.金融组织机构创新 2.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是通过()途径来实现的。 A.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B.绕过法律 C.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 D.增强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 E.增强金融作用力 3.在解说金融创新的成因时,涉及需求因素的有()。 A .财富增长说 B.制度因素说 C.货币因素说 D.需求推动说 E.经济思潮说 4.货币作用效率可以用()与()的比率来衡量。 A.金融资产总量 B.货币量 C.信用量 D.商品总量 E.经济总量 5.对经济货币化程度起支配作用的影响因素是( )。 A.政府的决心 B.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C.金融的作用程度 D.社会公众的强烈意愿 E.信用的发展程度 6.金融深化可以通过以下( )效应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A. 储备 B.投资 C.就业 D.收入 E. 替代 7.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主要有( )。 A.经济发展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 B.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C.信用关系的发展程度 D.经济主体行为的理性化程度 E.文化、传统、习俗与偏好 8.我国学者对金融功能表述多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展开,若考虑到金融各个要素及其组合后所提供的功能,金融功能可概括为()。 A.投融资功能 B.服务功能 C.资源转移 D.风险管理 E.股份分割 9.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深化首先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A. 政府提高货币化程度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12 年,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Friedman 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Joan Robinson 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bert Lucas 根据理性如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Mckinnon 和 Shaw 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金融学与经济学

金融学与经济学(分析非常到位)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在他们合著的《Finance》一书中开篇明义:“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这一看来与经济学含义颇为相似的金融学定义难免让人疑惑:包含了众多子学科的金融学体系能在这一定义下得到涵盖吗?金融学其实就是以金融领域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吗?还是有着其独有的学科特征? 回顾历史,人们会对金融学科产生种种疑惑是并不让人感到惊奇的。在这样一个发展时间很短,且涵盖了诸如公司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子学科的学科体系中,“学科逻辑混乱”曾经是研究者对其所下的结论。然而,伴随着市场现实的发展和金融研究者的不断努力,金融学的学科脉络逐渐走向清晰完整,学科特征日益显著。因此,我们终于可以对上述几个问题做出基本的回答: 第一,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个部分,而Bodie和Merton所给出的定义显然是针对微观金融提出的,又被称为新古典意义上的金融学定义。 第二,在金融学体系中,宏观金融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做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现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而微观金融学则不能做类似的理解,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显现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可以说,今天的微观金融学,已然发展成为一门虽然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但确实有所不同的独立学科,其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微观金融学所特有的“无套利分析”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一思想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是没有的。 一、一个历史的视角: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 众所周知,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经历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而金融学则恰恰相反,最早的金融研究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1821)等人对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和相应的货币供求问题以及利率决定等问题的研究;新古典后期的经济学家们,如Wicksell(1898),则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一般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等结合起来考虑。最后,当凯恩斯革命引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时,宏观金融学也相应形成,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封闭的研究环境逐渐拓展到开放的经济环境,国际金融问题(有人将之称为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经济学)也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微观金融学方面,由于市场现实的不发达,虽然在今天来看,早在1728年(Gabriel Cramer)和 1738年(Bernoulli)就已经出现了对不确定环境下决策准则的初步思考,20世纪早期Marschak(1938)等人也已经开始进行均值—方差的决策分析,然而最初的微观金融仍主要停留在道·琼斯式的简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水平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VonNemnann—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体系的建立和Markowitz (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为标志,微观层面的金融学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但是,微观金融的发展并非是从一开始就具有系统性的。在市场现实的驱动下,微观金融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公司金融(Corp orate Finance)和投资学 (Investments)上,公司金融主要涉及公司的资本结构、投融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决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阐释资本结构的M—M定理(1958);而当时的投资学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通过资产和证券的定价获取最大收益的问题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包括Farna(1965)的效率市场假说、以Morkovitz的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Sharpe(1964)、Lintner(196 5)和 Mossin(1966)三人建立的单期CAPM模型、Ross的 APr(1976)模型等。这些理论显然在寻求一些共同问题的答案:金融市场是怎样运行的?在这个市场中,如何能够在风险(不确定性)环境下获得证券的合理价格以提高投资者的收益?可以看到,这些研究都是非常朴素而具有很高的直觉性的,但却为未来微观金融理论的深人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同时,在实务界,一个类似的工作其实也在同时进行,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金融系统的动态特征决定了微观金融研究不可能长期停留在单期的基础上,现代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吸引了大量最优秀的人才,他们的工作将微观金融从最初的公司财务和投资学中拓展出来,进入到一个更为一般、更加符合现实、也更加复杂的动态研究框架中。最初,这些工作都是零星而渐进地进行的,现在看来我们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以下几个主线:

货币银行学 金融与经济(1.4)--金融与经济导论

第一章金融与经济作业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已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更是一种真正的 。 2.银行的中介职能有 和 两方面,其中 是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3.测量经济货币化的三个常用指标 、 和 。 4. 是用来反映使用资金的价格的,其变动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5.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征。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货币与经济周期关系中,若货币数量不变动,同一经济体内的经济状况是繁荣还是萧条,一般与变化有关。 A、利率 B、收入 C、货币流通速度 D、都不是 2、下列是难以用货币来计量的。 A、财产 B、财富 C、收入 D、工资 3、利率是用来反映使用资金的价格的变量。在一般情况下,利率水平上升意味着。 A、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 B、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与货币供给需求无关 D、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二)多项选择题 1、银行的中介职能体现在方面。 A、信用中介 B、支付中介 C、创造货币 D、金融服务 2、以下是关于货币和收入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 A、货币和收入不是同一个概念 B、收入是货币的流量概念,是某一段时期内的货币变动量 C、货币是流量概念,收入是存量概念 D、人们的收入大多表现为货币 三、是非题 1、货币和财产是同一个概念,货币与财富不是同一个概念。() 2、财产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而财富是难以用货币计量的。() 3、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一切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实现的,中央银行发行现金, 商业银行则提供存款货币。() 4、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也正在逐步转变为金融经济。() 5、从货币和经济周期关系看,人们可以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趋势来预测经济走势,并可以根据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预测物价的变动。( ) 1

最新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 究

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Js0641414 金融6班丁绿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金融发展水平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然后用数据证明了如下命题:实际投资、人口增长和金融发展共同决定了经济的增长,其中实际投资和金融发展作用显著,说明了金融发展的确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而结合安徽省实际,提出有益于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实证分析

Empiric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 【Abstract】With China's sustain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rela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inance,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financial role in allocating resources has also bee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n use the data to prove the following proposition: the actual investment, population growth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for economic growth in joint decision, in which the role of re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significantly, indicating that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n indee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hereby combining the actual Anhui province, recommend the proposals to be beneficial for their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development Empirical analy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