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主义

联结主义
联结主义

联结主义

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工作产生了行为心理学最初的刺激一反应理论的雏形: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二者之间形成联系的结果。这种关联或者“习惯”通过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连接的本质和频率而得到加强或者弱化。刺激一反应理论的最初模式是试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某种反应由于得到奖励而处于支配地位。联结主义的证据是不需要对任何不易观察的内心状态的说明,它就足以解释学习的发生。

桑代克的理论包括三条法则:(1)效果律——对能够带来奖励的条件作出的

反应能够得到强化,然后形成对那个条件产生习惯性反应。(2)准备律一一好几

种反应连接在一起以达到某个目标,如果被中断可能导致烦恼。(3)练习律——

联结通过练习得以加强,也会因为练习中断而消退。效果律的一个推论就是,减

少获得奖励的可能性的反应(即惩罚、失败),反应的强度将减弱。

联结主义理论表明学习的迁移取决于在最初的和新的学习情境中某些因素的

出现情况。也就是说,迁移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普遍一般性的。在后来的联结

理论中引入了“相属性”的概念。“相属性”的概念认为如果人感知到刺激或者

反应同时出现,那么联结就更容易建立。

(美)肯尼斯·莫尔著.课堂教学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

1、概述与历史

认知心理学发展至今,一直存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信息加工取向,一种是联结主义取向。前者是一种计算机隐喻,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认为人脑实际是一种信息加工装置和符号处理系统,具备类似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一般特性:符号性、离散性、序列加工、非自组织性和局部表征。而后者是一种人脑神经网络类比,用各种形式神经元的网络模型来模拟真实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相比,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模型具备一些不同的特点:亚符号性、连续性、平行加工、自组织性和分布式表征。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一般把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齐和数学家匹茨发表的《神经系统中所蕴涵思想的逻辑演算》一文作为联结主义研究的开始。他们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概念和最初的神经网络模型M-P模型,以及此后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提出赫布学习定律、心理学家鲁梅尔哈特提出模拟视知觉的感知机模型,开始引发了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网络模型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提出的模型难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模型的学习算法和规则不够成熟,处理能力极其有限,而在理论上又难以有所突破,加上美国人工智能权威人士明斯基和佩帕特对于感知机能力和应用前景的批评,信息加工取

向的研究此时出现了巨大突破,所以对于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的热情很快冷却下来,研究进入了一个长期的萧条阶段。

直到80年代初期,当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在大发展之后,发现以符号处理为基础的系统不能很好处理那些非明确定义的问题,很难处理模糊的、非完全符号表征和复杂的信息,同时这种系统不具备学习能力,不能通过经验来总结出知识。人们意识到,要全面认识人类认知问题,仅仅信息加工研究范式是不够的。而联结主义研究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下,有了全面的进步,罗森布拉特、欣顿、安德森等提出的各自新的网络模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再度激起人们对网络研究的热情。1982年,美国学者霍普菲尔德提出了一种回归网络,这种网络存在一种正比于每个神经元活性和联结权重的能量函数,系统规定活性的变化朝着能量函数递减的方向,直至收敛到0。这种模型成功的解决众多复杂性很高的计算性问题,由此开始把联结主义研究推向高潮。1986年是联结主义研究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一年,鲁梅尔哈特和麦克莱兰德编辑出版了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圣经——《平行分布加工:认知结构的微观探索》,提出了一个基于反向传播学习算法的多层网络模型,而这种模型是今后众多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与原型。可以说,该书奠定了联结主义网络模型研究的基础。而之后至今的联结主义研究大致是对该模型不断完善,或基于共同的假设提出新的、更加复杂的、解决高级认知问题的模型。

2、主要模型

2.1 形式神经元

众观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其很大一部分是各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这些模型不仅模拟了人脑操作特性和功能,也体现了研究者所持有的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各种神经网络模型中,无论其构造如何还是具备不同的逻辑功能,它们的基本构造单元基本是一致的,基本的理论思路是一致的。

由于是对人脑神经网络的模拟,人工神经网络不可能原封不动的照搬数以几十亿计和生物形式的神经元,麦克洛奇和匹茨总结了生物神经元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概念,这种形式神经元具备了生物神经元一般的操作特性,但并非完全一致。形式神经元的概念一经提出之后,就成为了所有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单位。

对于一个形式神经元来说,它具有类似生物神经元的阈限活性状态,当输入的信息强度高于某一预先确定的阈限的时候,它就会“兴奋”,其数学赋值1,否则“不兴奋”,赋值0。同样,形式神经元与生物神经元具有多输入单输出的结构,也就是说,单个神经元的活性状态取决于多个输入信息的总的加权强度是否高于阈限。输入信息可以是兴奋的,也可以是抑制的,同时各个输入信息具有不同的权重,权重的正负性可以代表兴奋或抑制。权重实际的含义是一对神经元联结的强度,这种联结强度在生物神经元当中就是突触的联系强度,可以用前突触细胞所释放的媒介物质的量来表示。这种权重设计意味着,对于被输入的神经元来说,不同输入单元对其活性的决定程度是不同的,这也意味着调节输入信息的权重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模式,这种权重联结模式实际表征着信息某些维度。

形式神经元具体一般表现六种基本功能特性:(1)输入装置,接受信息;(2)整合装置,对输入信息进行整合;(3)传导装置,传导整合信息;(4)、输出装置,发送信息于其他神经元;(5)计算装置,转换信息类型;(6)表征装置,对内部信息进行表征。单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结合一起构成某一层次的神经网络,而更大的神经网络模型是由多个层次的网络构建而成,每个层次的神经元不仅与自身层次的神经元有联结,也以加权的方式与其他层的神经元联结,这样构成的神经网络具备了极其复杂和强大的功能,当然在具体的不同模型中,这些层内联结和层间联结规则安排也不一致。

2.2 M-P模型

麦克洛奇和匹茨的M-P模型是联结主义研究中的第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它首次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概念,并认为形式神经元是一种二元阈限逻辑单元,即全或无,高于阈限则兴奋,否则不兴奋。他们的研究关心模型能否模拟逻辑系统,试图通过相互联结的神经元的激活操作来获得命题逻辑。他们的研究构建了两个输入单元和一个可调节阈限的输出单元所构成的简单神经网络。目的是检验这两个二元阈限逻辑单元能否计算两个命题的16个逻辑函数。结果发现,这种简单网络只能够处理16种逻辑函数的中的14种,XOR函数即“A否则B”和其否定形式是无法用单个操作单元和两个输入单元的网络所处理。麦克洛奇和匹茨认为,如果两个输入单元能够联结使得一个单元的状态可以控制另一个单元的状态就可以解决XOR问题。

单个二元阈限逻辑单元对XOR函数的无法解决说明这种简单网络的处理能力的有限性,或者说XOR问题需要更加复杂的网络才能够解决,这在后来加入隐单元层的多层网络结构模型当中就已体现。而这种模型在运行当中,处理单元的活性取决于三个参数和输入单元的活性,三个参数分别是两个输入单元的权重和操作单元的阈限,三个参数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网络权重模式方程。而这种方程只有7

个,每个方程可以解决1种逻辑函数与其否定形式,因此也只能处理14种两个命题的逻辑函数。

2.3 感知机模型

罗森布拉特的感知机模型是引起联结主义初期高潮的重要模型,它是基于视知觉的一种神经网络模型,试图模拟人类视知觉的真实过程,能够完成学习再认的装置。该模型的指导思想与信息加工的模式识别的理论大相径庭,他认为真实视知觉当中的模式识别是没有如模板匹配理论所述的那样存在着输入模式与已储存模式的搜索和匹配过程。真实的模式识别是由输入信息激活已有模式而获得的,更接近真实的情况是输入的信息可能激活多个模式,其中激活量最大的会进入更高的加工。其差异或许是前者有着有意识的搜索和匹配过程,而后者更多的一种无意识的联结。

感知机是由感知层S单元、联想层A单元和反应层R单元三层结构的视觉脑模型,其中S单元直接从环境接受输入相当于视网膜,S单元层与A单元层的联结权重固定,一个S单元可以输入信息到单个A单元,也可以输入到多个A单元。A单元层与R单元层联结,而S单元层与R单元层不联结,A与R单元的联结权重可以根据学习而得到改变。每一个R单元的活性由与之联结的所有A单元的加权活性强度决定,如果加权强度高于R单元预先设定的阈限,R单元就兴奋,否则则不。

由于感知机当中A单元与R单元的联结权重可以随着学习而不断调整,所以理论上,感知机可以学会将感知模式分为几类。在最简单的双类区分任务当中,当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不符合(归类失败),网络就试图调整相应的联结权重,以获得期望输出。它的这种在失败后调整权重的方式或者书学习算法是这样的:如果期望输出是1而实际输出是0,那么所有激活的A单元与该R单元的联结权重将增大,而如果期望输出是0而实际输出是1,那么所有激活的A单元与该R单元的联结权重会消失。直至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是一致的时候,学习停止。

尽管罗森布拉特证明了感知机收敛理论,即只要有足够的练习,感知机能够将权重模式调整到解决一个特殊线形分类问题,但这一收敛仅当两层感知机时成立,并认为权重调整与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成正比。对于三层感知机来说,学习的有限性是难以预料的,因为如果出现一个输入结果引起的调整模式恰恰是原有模式相反方面的表现的话,那么可能会出现反复的调整模式的震荡,使得学习

无法结束。另外,如同与M-P模型一样,感知机也未能解决XOR问题。这说明还需要更加完善和复杂的模型来模拟人脑基本运行特性

2.4 三层前馈式网络模型

三层前馈式网络模型是具有隐单元层的多层网络模型的一种,比较典型,其训练方法和学习规则都是由鲁梅尔哈特和麦克莱兰德在《平行分布加工:认知结构的微观探索》当中所提出。其他多层网络模型虽然在结构上大有不同,但是在基本原理上与三层前馈式网络模型是一致的,这里就以三层前馈式网络模型来总结下具有隐含单元层的多层网络模型的基本特性。

三层前馈式网络模型是由输入层、隐单元层和输出层组成,其中输入层与输出层只与隐单元层联结,彼此不联结,与感知机不同的是,输入层与隐单元层的联结权重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具有双层可调节联结权重的网络,其处理能力将大为增加。层与层之间的联结可以是兴奋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而层间的联结被规定为或者是抑制性,或者没有。与上面模型类似,隐单元层和输出层单元的活性都是取决于与之联结的上层多个单元加权联结强度。

与一般神经网络类似,三层前馈式网络模型也是需要通过训练和学习来获得能解决特殊问题的联结权重模式。在这种模型中,训练的方法采用了鲁梅尔哈特和麦克莱兰德所提出的反向传播算法。反向传播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样本而获得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梯度,来调整权重使得误差均方差最小,其权重变化的方向就是使的误差均方差最小的方向。初始的误差反向传播,使得隐单元层与输出单元的联结权重、输入单元层与隐单元的联结权重以使得误差均方茶减少最大的方向调整。然后新联结权重获得新的输出,以及再次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梯度。反复重复这一过程使得误差收敛到最小,甚至是0。

反向传播算法虽然具有清晰、简明、易理解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概括能力差,训练时间长等,之后的研究对反向传播算法做出了很多的修改,使得网络学习速度加快,网络的震荡情况减少等。另外,反向传播算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解决上述在感知机和M-P网络当中无法解决的XOR问题,但是未改进的反向传播算法的迭代次数和训练时间还是过多。

网络逐渐形成所需要的权重联结模式关键在于这种权重模式调整的方式,或者说网络的学习规则。这里,三层前馈式网络模型采取的类似赫布规则的Δ规则。

赫布学习规则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在其著作《行为的组织:一种神经心理学理论》中提出,他认为A神经元如果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那么反复使A激活B,会产生偶然的生理变化,使得A激活B的效率增加。这实际上隐含着这样的重要思想,那就是当两个神经元彼此兴奋且联结,那么他们的联结权重就会增加,更推进一步就是联结权重的变化与两个神经元的活性成正比。但赫布规则不适用于复杂的网络,因为它仅能说明两个互相兴奋切激活的联结。因此在三层前馈式网络模型中鲁梅尔哈特和麦克莱兰德认为目标输出与实际输出的误差是权重变化的更好参数项,因此变化了的赫布规则也就是Δ规则规定权重变化等于学习率、输入活性值和目标输出与实际输出的误差三者之间的积。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学习规则和训练算法的情况下,具有隐含单元层的三层前馈式网络模型可以解决包括XOR问题在内很多问题,比如奇偶性、对称性和T-C

问题等。在改进的反向传播算法支持下,网络可以以更快的方式达到期望输出。但这种已经具备强大处理能力的网络还是不能解决更高层次信息处理的任务,近年来,新的具有多层次多模块的网络模型被研究出来,这种模型模块与层次之间互相联结,具备了更强的处理能力,同时也是对人脑的更接近性的模拟。

3、理论观点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有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首先就是它对于联结主义这一最基本概念的定义上,它认为联结主义是一种利用形式神经元所组成的神经网络来模拟人脑结构与功能并具有简化大脑结构特征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在上述众多联结主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当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网络,无论是网络的结构和规则是如何,形式神经元总是网络构成的基本单元。

其次联结主义这种信息处理系统具有与传统符号操作系统所不同重要特性。联结主义不具备符号加工系统所具有符号及符号加工装置,它对信息的处理体现在多层网络复杂的联结权重模式上,多个甚至无数个单元的状态与联结模式共同表征了信息和信息处理过程。这与符号操作范式中,信息的符号表征或局部表征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分布式表征使得网络的很多单元都参与其中,不同的信息又不同的单元状态与联结模式来表征。而且这种联结权重模式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调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自组织性,而这是在符号加工范式当中无法看到的。分布式表征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平行的处理机制,这与序列加工的符号操作相对应,对于后者来说,平行加工的优势在于效率的提高。另外,联结主义处理系统是一种连续性的系统,不同于符号操作系统的离散性,系统加工总是有无数的等待期,来等待适时符号组成命令的产生,以及符号命令与下层生物信号的转译等,联结主义没有间断的等待期,学习与训练是一种完全占据时间轴的连续性处理,其速度是远快与符号操作系统。

但是从本质上讲,联结主义与符号操作系统的最大差异在于,后者是一种符号操作,而前者是一种“亚符号”操作。这种亚符号的思想来自于霍夫斯塔特,他认为联结主义的计算层次是高于实际的生物神经元网络,但是又是低于符号操作的层次。符号操作属于高层次的操作,它一定有比其低层次操作的对应映射,当然最低层的是生物神经元网络的极其复杂的相互激活抑制,由于联结主义低于符号操作,又高于生物神经元网络,可以推测,可能在联结主义的节点联结模式上,有着高层次符号操作的相应映射。但这种映射必须解决接口、译码、时间对接等问题,需要后续的研究加以完善。而斯摩伦斯基提出的整合联结主义和符号加工模型的ICS理论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亚符号性意味着联结主义模型处理的是那些非符号的信息,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联结主义当中,根本没有符号形式或符号加工装置的存在,联结是是唯一的操作。甚至信息都可以是假想生化递质,这种结构与真实生物神经网络是极其类似的。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后者的简化、形式化,反映了后者的一些基本的操作特性,但非全部,这就注定了联结主义无法等同于生物神经网络,而是比它更高一些,生物神经网络则更为基础。

除去上述的特性之外,联结注意还具备一些重要的特点。联结主义具备极强的容错性,这可以从分布式表征这一特点获得。由于信息在联结主义是由众多节点的状态与相互权重激活模式所表征的,那么单个或少数节点的损失或联结的错误不会影响信息处理。输出节点往往与多个输入节点或隐单元节点联结,单个联结如果联结权重不大,在其影响很小,而且如果加权强度之和过于大远超过阈限,单个联结的损失完全可以忽略。另外,联结主义可以抵制噪音,这与人类能够在嘈杂的环境高效率工作的事实是一致的,相对于符号操作系统,联结主义没有采用符号语音编码,能够抵制更大的噪音而不至于因为噪音混淆内部语音流操作而影响整个信息处理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o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 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一一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在桑代克早期的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开启。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他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的概念。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分类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2.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每个人心中都有春天,只是寒风呼啸的隆冬过于漫长,没有人鼓起勇气挖掘心中一直存在且不曾离去的春天,马修老师帮孩子们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该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莫安琪慢慢回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当马修老师作为代课老师进入这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一切都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华生的行为主义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学校的校长一直奉行着体罚,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就是一种外部刺激,校长认为体罚可以使学生产生恐惧从而控制学生的行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的恶作剧愈演愈烈,这种做法夸大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斯金纳强调行为矫正,不论何时,成人都应注意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对待影片中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校长没有采取循循善诱,而是一味的体罚禁闭,反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行为。 个体学习的行为就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应,个体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了他人的行为。在塘底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都会被送到这里来接受教育,当孩子们被送进来时,内心已经自我认识自己是一个问题儿童,再加上校长和老师的严厉的对待,变相的体罚,孩子们做错了事情只会受到惩罚,然后孩子们相继模仿。然而,没有老师对他们循循善诱,马修老师做到了。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孩子们因为调皮将马修老师的资料袋疯传,校长听见教室里的吵闹声,冲进教室,孩子们因为惧怕校长的体罚鸦雀无声,然而,马修老师隐瞒了事情的真相。孩子们都以为所有老师都会告发他们,然而马修老师的做法令他们吃惊,孩子们交头接耳。孩子们开始逐渐喜欢并愿意接受马修老师。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因为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宽容,马修老师没有告诉校长孩子们不礼貌的行为的这一做法,影响了孩子们对马修老师的印象,刺激了孩子们,孩子们开始逐渐对马修老师尊敬起来。 在这间“塘低”寄宿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者孤儿,他们都存在来自家庭和外界的情感上的缺失。莫安琦被称为拥有“天使的脸庞,恶魔的行为”的一个孩子,华生的行为主义注重对儿童情绪的关注。其实他天性善良,只是在学校的环境里缺乏关心和爱护,所以装作无所畏惧,其实内心很脆弱,情绪经常异常。 人本主义注重对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影片中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叫孟丹,他被一些科学家定义为白

波尔加实验人本主义还是行为主义

波尔加实验:人本主义还是行为主义? 黄怀宁 波尔加三姐妹的巨大成功也标志着拉斯洛作为父亲的巨大成功,没有比这意义更巨大的了,因为有无数人奔向拉斯洛向他请教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施“波尔加”实验。那么拉斯洛有没有本事把孩子培养成任何人呢?在现实中他胆没有再次创造神奇呢?更直接的说,“波尔加实验”到底是行为主义的还是人本主义的?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生在俄罗斯的克拉拉只是对国际象棋略懂一二,拉斯洛也比她强不了多少。他们的大女儿苏珊3岁时无意在抽屉中发现一副漂亮的木头雕刻的国际象棋,拉斯洛夫妇很快发现,苏珊对棋很有悟性,于是就带她参加各种比赛。奇迹就这样发生了,4岁大的苏珊竟获得了匈牙利11岁以下组男子冠军,7岁成为女子象棋大师,10岁打入全国女子成人组决赛。 苏珊3岁接触象棋,4岁成为11岁以下组冠军,显然不是培训的结果,实际上到苏珊10岁时她的巨大成功才给了拉斯洛灵感和信心,并真正开始他的实验:让孩子下面的两个孩子也选择国际象棋!拉斯洛夫妇是国际婚姻,子女所获遗传基因丰富,潜质好是无疑的,她们的才能就表现在超强的逻辑思维上,通过拉斯洛科学有效的训练超常发掘了子女的潜能,这就是奇迹的真相。人本来就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潜能找到自己的敏感信息,并最大程度的发挥潜能以成就自己,这就是人本主义,大波尔加就是自己找到让自己敏感、痴迷的象棋的,是因材造人,并不是拉斯洛凭行为主义的想象通过强化训练就自然而然的把孩子变成父母想成为的人,这个实验恰恰说明了人本主义的成功,即只要你按照人本身的潜能去培养人才你就可能获得成功。所以拉斯洛后来再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天才来! 但拉斯洛的训练仍然极有价值,因为他的方法是科学的,他不是单纯让孩子在游戏中率情任性寻开心,满足孩子们寻求快感的本能,而是要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培养高品位的情趣,锻炼能力。借用拉斯洛形象的讲法,就是要“让孩子严肃地玩”,说到底就是系统地玩,深入地玩,超大强度却从没有让孩子厌倦! 看看她们平常在家时一天的安排:“我们早上6点钟起床,7点钟去俱乐部打乒乓球,我们通常会打两到三个钟头的球。然后回家练棋,有时也见见客人和新闻记者,还要读书、听听音乐。正常情况下,我们一天下棋5~6个小时。我们读棋谱、下快棋,也看别人的对局、研究残局。” 拉斯洛夫妇很强调对孩子的规范,什么事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事不能做,都有明确的规定。他们在家里管得很严,晚上10点钟就要睡觉。平常除了

符号加工和联结主义

认知中的符号加工主义和联结主义( 姓名:郑伟学号: 2110912092学院: 计算机学院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摘要本文客观系统地介绍和研究联结主义这一认知的新的理论范式,试图阐明联结主义的基本理论,追溯其产生的背景和学术渊源,在此基础上尝试着从神经学的合理性、心理学的合理性及方法论的可行性等方面对对其进行评说联结主义是和符号加工理论一道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而产生的认知心理学的另一研 究范式联结主义以“心理活动象大脑”作为其理论启示,以结构和功能模拟、还原的研究策略等为其方法论,通过对大脑的同构型和同型形模型的研究来揭示认知过程的本质之符号加工理论,联结主义对认知过程本质的揭示更符合人认知的真实情况。在其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联结主义特别注重和强调神经网络的整体括动以及联结权重的作用,对感知觉、学习和记忆、语言、认知障碍等问题均有较为深刻的探讨,文章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研究,并认为尽管联结主义对认知过程本质的揭示更为合理,也具有一定的神经学的合理性、心理学的合理性和方法论的可行性,但与真实的认知过程相比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对联结主长来发展进行了预测,认为联结主义不可能代替符号加工理论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主流,联结主义与符号加工理论的融合可能才是联结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也可能是认知心理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认知联结主义符号加工神经网络 20世纪中期,西方主流心理学掀起了一场推翻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革命,其结果是产生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但由于大脑本身的不可直接研究性,使其不得不在孕育和诞生之时就以假设、模拟、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认知过程的研究。 符号加工和联结主义是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而出现的两种研究范式。符号加工范式把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其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象计算机”:联结主义则以,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最初,两种研究范式共同活跃于认知心理学领域且并肩发展各有千秋。但是1969年,美国著名人工智能学者M.A. Minsky和S.Pa pert在对当时人工神经网络深入研究的荃础上,出版了‘感知机》一书,指出感知机的处理能力有限,从而在理论上给联结主义网络研究以沉重打击,使联结主义的研究进入了潇条期。而此时,符号加工范式则跃居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符号加工范式也被称为认知主义,由于其指导性隐喻和核心工具是计算机,因而它采纳的是功能的或软件的描述水平,把心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认知主义者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人工的计算机都是通过操纵符号,即通过对符号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变换和传递来加工信息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是模式,其功能是代表、标志和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符号通过一定的联系而形成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结构代表着一定的内容和意义,是对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符号不仅可以代表外部事物,也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Newell和Simon认为。信息加工系统均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且每一组成部分均有其相应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出智能行为,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_电影_放牛班的春天_心理观探析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观探析 [ 摘要]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展现的教育故事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 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不同结果。作为心理学的 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均有其贡献和价值,但是,在 复杂的教育领域中,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去促进个体发展应该是实施教育的 重要前提,也正是人本主义的思想使得这部电影处处散发着尊崇人性的光辉。 [ 关键词]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教育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8.018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故事 发生在1949 年法国乡村的一所男生 寄宿学校。这里的校长哈珊以残酷高 压的手段管制学校,大部分问题儿童 的学生则想出一切能够想出的办法, 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每 一个教师都本能地学会了面对突发事 件快速处理的凶狠“手段”,体罚学 生在这里司空见惯,也成为正常的学 校生活和学生生活状态,甚至连学校 的名字也叫做“池塘之底”,实际上 学校是一所问题学生的改造学校。这 一切的改变来自一个新学监的到来, 不起眼的秃发矮个子音乐老师:克雷 芒马修。整个学校因为他的到来而逐 渐的改变,学生和老师们也在他谱写 的音乐声中重新发散出人性的光彩。 当然,除了那个严厉的校长。最终, 这个新来的学监虽然没有保住自己的 饭碗,被因失去嘉奖机会而气急败坏 的校长辞退,但是他培育的善的种子 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生长成为 保护孩子们终生成长的参天大树。 没有战争的大场面、没有暴力 和性,《放牛班的春天》以其法国式 的优美唯美画面和纯真的童声合唱深 深的吸引和打动了观众,用清风细雨 般的音乐将一个看似平凡的教育故事 送入观众的心田,并使得看过这部电 影的人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受到一次 心理的洗礼。电影中鲜明的表现了以 校长为首的学校管理者和以新学监克 雷芒马修两种教育行为的不同,不同 的行为的背后总折射出不同的心理理 念,也正是不同心理理念表现为我们 对待个体发展态度的差异。 一、“行动——反应”原则:校 长内心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 要流派之一,对整个西方心理学界影 响颇大,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 力。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 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 者认为,行为是靠学习获得的。所谓 学习,“是一种活动通过对所遇情境 进行反应而得以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1]。 华生是第一个扛起行为主义大 旗的人,是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不 管从研究对象上,还是研究方法上, 行为主义都提出了一套与以往传统心 理学不同的理念。被称为西方心理学 的第一势力。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 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巴甫洛夫的经 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理论在人类的学习中应用甚广。行为 主义的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等理论 已经几乎在全世界的家庭、学校、社 会中对学习者进行训练。 (二)关于学习的关键词:强化 行为主义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者,并认为强化是塑造个体行为的重 要手段。强化是行为主义关于个体行 为塑造的最关键概念。华生最著名的 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 以按自己的愿望培养,我保证把他 们培养成我选择的任何特定的类型 ———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 领袖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管他的天 分、爱好、倾向、才能和他父母的职 业和种族如何” [3]。 尽管行为主义的学习模式在不断 发展,但行为主义学习模式的基本点 是实验者( 操纵者、控制者) 通过各 种实验情境,通过强化的形式,使被 试对象达到行为的改变。他们的想法 是一厢情愿的,因为他们没有考虑被 试对象自身的特点及其积极主动性。 即便是斯金纳了解到了奖赏和惩罚的 作用,也无法真正了解到被试对象的 内部需要。 影片中,校长及其管理下的老员 工们都以他们冷冰冰的表情奉行着一 个原则,即“行动——反应”。学生 的所谓捣乱的行为成为对校长的环境 刺激事件,根据其管理原则,他需要 作出的反应就是立即以严厉的负强化 如停止娱乐活动和关禁闭等为主要内 容的反应行为。如果有学生犯了错误, 全校师生就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 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学生都要被关禁 闭,而且取消所有的娱乐活动,禁止 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

联结主义

联结主义 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工作产生了行为心理学最初的刺激一反应理论的雏形: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二者之间形成联系的结果。这种关联或者“习惯”通过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连接的本质和频率而得到加强或者弱化。刺激一反应理论的最初模式是试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某种反应由于得到奖励而处于支配地位。联结主义的证据是不需要对任何不易观察的内心状态的说明,它就足以解释学习的发生。 桑代克的理论包括三条法则:(1)效果律——对能够带来奖励的条件作出的 反应能够得到强化,然后形成对那个条件产生习惯性反应。(2)准备律一一好几 种反应连接在一起以达到某个目标,如果被中断可能导致烦恼。(3)练习律—— 联结通过练习得以加强,也会因为练习中断而消退。效果律的一个推论就是,减 少获得奖励的可能性的反应(即惩罚、失败),反应的强度将减弱。 联结主义理论表明学习的迁移取决于在最初的和新的学习情境中某些因素的 出现情况。也就是说,迁移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普遍一般性的。在后来的联结 理论中引入了“相属性”的概念。“相属性”的概念认为如果人感知到刺激或者 反应同时出现,那么联结就更容易建立。 (美)肯尼斯·莫尔著.课堂教学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 1、概述与历史 认知心理学发展至今,一直存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信息加工取向,一种是联结主义取向。前者是一种计算机隐喻,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认为人脑实际是一种信息加工装置和符号处理系统,具备类似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一般特性:符号性、离散性、序列加工、非自组织性和局部表征。而后者是一种人脑神经网络类比,用各种形式神经元的网络模型来模拟真实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相比,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模型具备一些不同的特点:亚符号性、连续性、平行加工、自组织性和分布式表征。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一般把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齐和数学家匹茨发表的《神经系统中所蕴涵思想的逻辑演算》一文作为联结主义研究的开始。他们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概念和最初的神经网络模型M-P模型,以及此后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提出赫布学习定律、心理学家鲁梅尔哈特提出模拟视知觉的感知机模型,开始引发了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网络模型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提出的模型难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模型的学习算法和规则不够成熟,处理能力极其有限,而在理论上又难以有所突破,加上美国人工智能权威人士明斯基和佩帕特对于感知机能力和应用前景的批评,信息加工取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桑代克(E.L.Thorndike, 1874~1949)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他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整整半个世纪,尽管有许多人对他的理论提出这样那样的反应,但是人们还是公认他在心理学上作出的伟大贡献。他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又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所开创的工作不仅在学习理论方面,也在教育实际领域、言语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先天--后天问题、训练的迁移以及把数量化的测量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问题上。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巴甫洛夫的研究启发了美国的研究者们,桑代克就是其中的一个。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假定其他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在桑代克的早期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箱内有某种开门的设施: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纽。猫碰巧抓到这种开门设施,门便启开,猫得以逃出并能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他在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中对其多年的动物研究进行了总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1931)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星、口头表扬等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上学习高频词汇也正是强调了重复。一个人S-R联结越多,他就被认为越聪明,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联结.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 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作业:1、认知心理学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有何影响? 2、举例说明减法反应时实验。 3、模板说与原型说有何不同? 4、在教学中怎样发挥知觉的优势效应? 5、试述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异同。 6、如何理解记忆的结构? 7、简要评述记忆的信息加工三级模型。 8、述评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模型。 9、述评层次网络模型。 10、述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11、简述表象的功能。 12、些实验证明了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13、为在三段论推理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14、解释选择作业中出现的困难? 15、第一章描述的是认知心理学的现状,请你预测以后50年间该领域会有什么变化。 (具身认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知概述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就是以认知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的 内部过程和结构,即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知识在调节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认知 认知始于:感觉输入。感官将外界的物理能量输入到我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并在此对能量做进一步加工。 外界的物理能量必须转换为神经事件的模式(一种神经能),这种模式作为以后所有认知加工的基础。 一旦感觉刺激中的物理能量被转换为神经事件的模式,则所有未被转换的物理能就会完全丢失。 编码操作——转换、约简、添加 1、转换:感知输入编码形式的改变。 2、约简:意味着神经和认知过程不能保存感觉世界中的所有能量。 在感觉世界中我们不断地处于潜在刺激的包围之中,这种衰减是必要的。 3、添加:当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不足时,人会根据系统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动“添加”数据。 记忆与应用操作——储存、提取和使用,表现为人的记忆功能。 编码操作与记忆与应用操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二、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心理表征与心理过程。 (一)心理表征 表征: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Glass,1986)。 表征所代表的可以是具体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既可以形之于外,也可以是心理或内隐的。 研究表征问题一般从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媒介。 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如:“猫”、“cat”和“mao”。 相同的形式又可以表征不同的内容,如:“猫”和“狗”(都是中文)。 表征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对独立的。

Eason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新浪BLOG

Eason: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 新浪BLOG 管理博客┆搜索┆帮助 文章背景雪白淡蓝蓝色淡灰深灰暗灰淡绿明黄黑绿 暗红深蓝鸭绿靛青 褐色 A 宋体黑体楷体仿宋隶书幼圆二号三号四号小四五号小五 > 鼠标双击滚屏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最快,10最慢) 转为繁体行为主 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作者:Eason 2007-12-22 20:47:10 标签:学习公社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摘要: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导的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既S—— R心理学),他反对传统的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发作为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应该用自然科学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件其行为主义的理 论体系。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无论简单或复杂,其构成单 位总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是 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行为的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 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他认为行为主义研 究的是动物和普通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人”,以此两者为研究对象尽管不乏可取之处, 但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而言却是不完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 应研究健康的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几那些在行为主义和古典精神分析 理论中都没有系统地位的,人类能量和潜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应该用客观的量化的和 可验证的方法解析心理学,甚至应该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学,但人本主义心理 学主张决不能象行为主义者那样把人类的行为仅视为一个空间的,消极无助的有机体,而要 极力恢复意识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屏弃主观意识而主张 研究采用客观法却恰恰是行为主义的初衷。 所以说,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 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射,人本主义心理学,意识。 一,他们的产生和背景 华生一开始就将行为主义定义为一门“纯粹的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 理学的自然科学,来区别于以往的抽象的主观的心理学。 但后来居上的人本主义却并不赞同将人等同于动物,人的心理是机械式的心理,人本主义再 次呼唤关注人本身主观的东西: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将心理转变为回归以人为本的心 理学,当然他也赞同科学客观的观点。 二十世纪初,在传统心理学大行其道,而且并不完善的时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导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联结主义方法 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联结主义方法(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联结主义方法和信息加工理论观点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联结主义重点在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度,而不是推断抽象的语法规则和重建。其实,在联结主义观点看来,学习必要的是改变这些联系的强度。在心理学领域,这一观点的许多版本被提出是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但连通理论(Connectionism)作为一语、二语习得模式被得到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 联结主义最著名的方法运用在二语习得中是平行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or PDP)。它认为大量的节点或单元在大脑中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他们对信息进行处理是同时启动的。在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入时,接触到重复的某些形式时,提取一些规则。然后在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形成和加强这些概率性的联系。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系被叫做联结强度或激活模式,联结的强度靠频繁输入和自觉的反馈改变。这也就说明,学习不取决于最初知识的储存(例如普遍语法)和电脑刺激形成的规则。下面是一个例子,鲁姆哈特和麦克利兰在1986年提出的英语过去时态模型认为,儿童学习过去式的时候只有一种机制在起作用,那就是联结主义的机制。为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带有模式连接器网络的系统来模拟儿童学习的过程。发现该网络能产生U型学习效应。U型学习效应是在上一章被提到,它常为语言学模式和规则的学习提供证据。然而鲁姆哈特和麦克利兰设计的系统不存在规则的特征,传统的规则无法解释,只能通过联结主义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联结主义或平行分布加工假说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不被视为一个中心机制在指示信息单独存储记忆,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可控信息与自动处理相对。更确切的说是注意力是在局部模式中被分布到加工系统的机制。 2.信息加工不是连续的,信息在运输过程中不是像在管道里一个接一个的固定顺序,相反地它们是平行的,许多联系是同时被激活。 3.知识不被存储在记忆或检索中,而是作为在节点间的联系强度。 平行处理也被应用在其他方面,明显表现出来的是,一边骑车一边打电话;不太明显的在日常简单的谈话或读书时,你也在编码或解码这些的音系,语法结构,语义或语用目的。在大脑中许多联系必须被同时激活才能成功进行语言的产出和解释。 少有研究基于这个方法被指导在二语习得中,但是L1和L2迁移这个假设发生是因为较强的联系已经建立在L1对L2网络建立的干扰。因为频率是联系强度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一语中最普通的模式最可能引起对L2的干扰,但是语言迁移的研究者没有支持这个观点;L1-L2的关系不是如此简单的。联结主义方法运用在二语习得中的支持者解释道虽然频率是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原因的因素,它和其他的决定性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包括学习者输入时非常显著的语言模式,无论这些模式是否是规则的或是发生变形的。 很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存在很大争议对于语言学习中输入频率是较强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一个反驳的观点是在英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单词,比如说最常用的the,在较晚才会被掌握。尽管如此,频率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明显优于已经过时的传统的重复训练。研究者从二语习得的几种方法中将更加关注于怎样让频率影响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论文行为主义心理学论文

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观培养创新人才 杨 洪 董秀成 李 涛 谢维成 (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的相关理论,在教育过程中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力,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在电气信息类教育中,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室是有效激发大学生创造潜能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 关 键 词: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创造潜能;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室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1]。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主要途径是鼓励大学生积极置身于创新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创新实验室的构建正是将大学生置身于科技实践活动中,通过科研实践挖掘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的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针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创立的,他们的研究是基于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统一体。研究对象是一些有成就的著名人物。他们的努力形成了心理学的 第三势力,创立了研究人类积极的本性和因素的健康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了解一个正常人并发现自身的潜能,使个体趋于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其对人的创造观方面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有关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的认识大有裨益。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的核心是马斯洛的潜能说[2]。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追求是自由创造,也就是人的高级潜能充分发挥。他认为,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但创造潜能的发挥不仅需要文化教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需要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因为人的创造潜能既有可塑性又有脆弱性,容易被消极情绪引起的防御机制所湮没。人本主义心理学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创造之本,要培养创造性首先要提倡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他认为,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感到 心理安全和 心理自由,因此,积极的情绪是促进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反映在教学中,则表现为 学生中心论。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其潜能。在如何实现这个目的的问题上,它更关注内部条件的作用,它认为外部条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及早发现他自身存在的并且能够进一步挖掘的潜能。其次,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学生个体间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教育就应该使学生发展得更像他自己,而不是相类似。第三,在知识与能力之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更崇尚能力的培养。它认为,过分强调狭窄的学科知识教学会抑制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3]。 二、学生积极性的激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观认为,人不仅有创造的潜能,而且这种潜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有赖于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人的创造潜能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获得发展[4]。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种环境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院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的相关理论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 1.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给学生学习动力 针对学生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为大一新生开设!电气信息类专业概论?课程,使学生认识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发展以及所学专业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了解本专业各阶段的学习要求、重点、要点和学习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为学生打开大学学习之门,使学生在大学时代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10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12月第12卷第4期Journa l o f Chengdu U n i ve rsity o f TC M(Educati onal Sc ience Edition) D ec.2010,V o.l12,N o.4 作者简介:杨 洪(1972-),男,讲师。

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概述 11级计算机(1)班丁江涛 学号:10112130118 摘要:认知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流。它主要描述人类如何获取、储存与使用知识。本文阐述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当代信息加工论(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活动主义三种认知心理学取向的基本情况还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并且客观分析了它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联结主义活动主义 参考文献: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首先,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武器装备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的信息选择、识别或鉴别、加工处理、输出等提出了要求,要求心理学研究认知或智慧活动。再者,带有理性主义色彩的经验主义直接作用于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同时它汲取了操作主义的基本思想;还原论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研究的基本理念与原则;计算主义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纲领。 还有,其他许多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物理学等都对认知心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心理学内部看,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为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有益

的思想,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即使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也从中吸收了一些东西,例如,认知心理学是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但它并不排除对行为的研究;而认知心理学认为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看法无疑吸收了刺激-反应公式的一些合理的东西。从这种继承性来看,也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内部经历了长期的孕过程。 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着重研究符号的操作与表征,其目标是寻找一种形式结构,将人类的认知或智慧活动转换成抽象符号系统的运作。 它认为,任何认知过程都是先把信息符号化,然后操纵和处理符号。 由于它以符号为中心,突出符号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作用,故又被称为符号主义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论的基本理论观点有:1、人脑和心灵与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都具有产生、操作和处理抽象符号的能力,完全可以在形式系统中通过用规则操作符号演算来生成智能。2、任何信息加工过程都是先把信息符号化,然后操纵和处理符号。3、信息加工系统总处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这种交互作用达到系统与环境的协调一致,实现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出目的性行为。 4、信息加工论主要研究信息的描述、分解连续性、动态性和物理 具体化。 信息加工论的目标主要是寻找一种形式结构,将人类的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