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第二章中医四诊

第一节望诊

定义: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望诊思路:

具体展开结合“望诊知识框架”。

“望诊”知识框架:

一、全身望诊

神、色、形体、姿态等。

二、局部望诊

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排出物等。

三、望小儿指纹

四、望舌

舌质、舌苔、舌下络脉。

一、全身望诊

(一)方法与要求

1.方法

(1)病人面向自然光线,坐位或仰卧位。

(2)病人体态自然,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遇到一些望诊内容在就诊刻下无法获取者,可通过询问病人、家属获取,或事后有条件时再观望获取。

一句话总结:

自然光线,体位正确;体态自然,充分暴露;结合问诊。

2.操作(1)望神(2)望色(3)望形体(4)望姿态

(1)望神

问题举例:如何进行望神?

学习方法:先明确框架,再补充细节!

先明确框架:

先望“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主神志。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最后望“面部表情”。心其华在面,心主神志。

再补充细节:

①首先应观察眼睛的明亮度,即目光是明亮有泽还是晦暗无光。

②其次,应观察眼球的运动度,即眼球运动灵活还是运动不灵。

具体操作:医者可将食指竖立在患者眼前,并嘱患者眼睛随医者的食指做上下左右移动。若患者眼球移动灵活是有神的表现,反之,则为失神的表现。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观察患者思维意识是否正常,有无神志不清或模糊、昏迷或昏厥等;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有无精神不振、萎靡、烦躁、错乱等。

最后望“面部表情”。

应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是丰富自然还是淡漠无情,有无痛苦、呆钝等表现。

通过以上观察得出病人得神、少神、失神或假神等结论。

(2)望色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有无异常。

整体+五色主病

望整体:

是否荣润含蓄、有无少华、无华、晦暗、枯槁、暴露等。

五色主病:

面部呈现何种颜色(青赤黄白黑),有无局部的色泽异常。

(3)望形体

观察患者体型、体质、营养、发育状况。

望整体+望局部

望整体:有无体胖、体瘦、虚弱等。重点观察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有无畸形。

望局部:头型偏圆、偏长还是居中。颈项粗短、细长还是适中。肩部宽大、窄小还是适中。胸廓宽厚、薄平还是适中。

(4)望姿态

坐、卧、立、行、异常动作

坐:要观察是坐而仰首还是坐而俯首,是端坐还是屈曲抱腹或抱头。

卧:要观察卧时面部朝里还是朝外,仰卧还是俯卧,平卧、斜卧还是侧卧等。

立:要观察端正直立还是弯腰屈背,有无站立不稳或不耐久站或扶物支撑的情况。

行:要观察行走时是否以手护腰,行走之际有无突然停步以手护心或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的情况。

异常动作:要注意有无睑、唇、面、指(趾)的颤动,有无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的情况,有无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的情况,有无恶寒战栗、肢体软弱的情况,有无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儿童:还应注意有无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的情况。

3.望诊注意事项(共4条,了解)

(1)充分暴露,细致观察

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完整、细致地进行观察。

(2)静心凝神,排除杂念

望诊时医生应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这样才能发现异常体征,捕捉到疾病的相关信息。如望神的方法是“以神会神”,即是以医生之神去观察、体会患者之神。

(3)辨别真假,排除假象

望诊时医者应注意辨识假象。

①假神与疾病好转的区别:二者虽然都是以病情危重为前提,但假神出现多为久病、重病治疗无效的前提下,突然出现个别现象的一时性好转,且与整体病情危重情况不相一致。

②人为因素造成假象:化妆。如:抹嘴唇、戴假发、染头发、打发蜡等。

生理性因素:饮酒、气候、情绪、运动等。

人为因素:化妆。

(二)望神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内容提纲:“得失少假乱”

得神、少神、失神表现(注意程度变化)

得神、少神、失神临床意义:

假神(无神)——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例如:本已失神,突然神识似清,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欲进饮食,颧红如妆。——提示:精气极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决,属病危的表现。

神乱

实践技能例题:

望神的内容及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

1.望神内容: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神乱。

2.假神表现及意义:

表现→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如:本已失神,突然神识似清,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欲进饮食,颧红如妆。

意义→精气极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决,属病危的表现。

(三)望色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一)常色与病色

1.常色——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主色:生来就有,一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外界因素而微有正常变化。

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长夏稍黄,

秋季稍白,冬季稍黑;

天热面色稍赤,天寒面色稍白。

2.病色——疾病状态时面部表现

(1)善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

属新病、轻病、阳证,预后较好。

(2)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

属久病、重病、阴证,预后较差。

(二)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

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颧潮红者——虚热证

久病重病,面色泛红如妆——戴阳证

2.白色——主虚证(血、气、阳)、寒证、失血淡白无华——血虚、或失血

(白光)白者——阳虚

(白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

3.黄色——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脾胃气虚

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水泛

面目一身俱黄——黄疸

色黄鲜明如橘——阳黄——湿热

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

4.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

记忆技巧:口诀+情景联想→小青气血寒痛风。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

面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血阻+气阻)

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或惊风先兆

5.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记忆技巧:小黑肾水寒痛瘀。

黑暗淡——肾阳虚

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

五色主病总结:

五色主病总结:

寒证→白色、青色、黑色

瘀血→青色、黑色

疼痛→青色、黑色

实践技能例题:

病色分类及青色主病?

1.病色分类:青赤黄白黑。

2.青色主病:气滞、血瘀、寒证、疼痛、惊风。

3.面部分区

中医认为,面部不同区域,分候不同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具体分法有两种:

(1)《灵枢·五色》分候法

(2)《素问·刺热》分候法

(1)《灵枢·五色》分候法

面部不同部位命名:

额——庭(颜)

眉间——阙

鼻——明堂

耳门——蔽

颊——藩

不同部位分候五脏:

前额——庭(颜)——首面眉间——阙

阙上——咽喉

阙中(印堂)——肺

阙下(下极、山根)——心

鼻柱

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

肝下(准头)——脾

鼻翼—方上(脾两旁)—胃鼻端以上—明堂以上—小肠颧骨下——中央——大肠颊——挟大肠——肾

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

(2)《素问·刺热》分候法

额——心

鼻——脾

左颊——肝

右颊——肺

颏——肾

(左升右降)

(四)望形体

1.强弱

2.胖瘦

3.体质

1.形体强弱的判断要点

望诊框架:

皮肤是润泽还是枯槁;肌肉是结实还是瘦削;骨骼是粗大还是细小;胸廓是宽厚还是狭窄。临床意义(了解):

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2.形体胖瘦的判断标准

男子BMI>25为肥胖,BMI<20为消瘦。

女子BMI>24为肥胖,BMI<19为消瘦。

注:BMI (国际通用身体质量指数)

BMI=体重(kg)/身高(m2)

临床意义:

(1)体胖

体胖能食——形气有余。

体胖食少——形盛气虚:阳气不足、痰湿内盛。

(2)消瘦

体瘦食多——中焦有火;

体瘦食少——中气虚弱;

体瘦颧红,皮肤干枯——阴血不足,内有虚火;

久病重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3.体质形态的观察要点

整体

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

姿势:后仰、前屈还是挺直。

局部

头型:偏圆、偏长还是居中。

颈项:粗短、细长还是适中。

肩部:宽大、窄小还是居中。

胸廓:宽厚、薄平还是适中。

通过对上述部位的观察,再结合询问患者平素的寒热喜恶、大便溏结情况,就可对患者的体质形态进行判断。

听课提示:若感觉老师语速较慢,可在视频下方选择适合自己的语速。

(五)望姿态

框架:坐、卧、立、行、异常动作。

1.坐形

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等所致肺实气逆;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体弱气虚;

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虚: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实:肝阳化风;

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精神衰败。

2.卧式

卧时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阳证、热证、实证;

卧时喜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虚寒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

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肺气壅滞或肺有伏饮,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

3.立姿

站立不稳,伴见眩晕——属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

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倚靠他物支撑——气虚血衰;

4.行态

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腰腿疼;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脘腹痛或心痛;

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肝风内动。

5.异常动作

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动风预兆(热极生风);在内伤杂病中,多是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等。

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

——中风病。

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痫病。

恶寒战栗(寒战)——疟疾发作,或伤寒、温病邪正剧争欲作战汗之时。

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痿病。(松)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痹病。(紧)

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致。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内容包括:望头颅、望囟门、望头发、望面部。

1.头颅

望诊要点:重点了解其大小和形状。

其大小是以头部通过眉间和枕骨粗隆的横向周长来衡量的。一般新生儿为34cm,半岁为42cm,1岁为45cm, 2岁为47cm,3岁为48.5cm。明显超过这个范围为头颅过大,反之为头颅过小。

2.囟门

望诊要点:重在观察前囟有无突起(小儿哭泣时除外)、凹陷或迟闭的情况。前囟位于头顶前部中央呈菱形,在出生后12~18月闭合。(一年~一年半)

囟门突起,即囟填——颅内水停。

囟门凹陷,即囟陷——先天精亏、脑髓失充。

囟门迟闭,即解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常见于佝偻病。

3.头发

望诊要点:主要观察头发颜色、疏密、光泽以及有无脱落等情况,其中光泽是头发望诊的重点。临床意义举例(了解):

片状脱发,头皮光亮,即斑秃——血虚受风。

青年白发——肾虚或劳神伤血。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病。

4.面部

望诊要点:

有无面肿、腮肿、面削颧耸或口眼斜,有无特殊面容,如惊怖貌、苦笑貌等。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惊恐貌——小儿惊风、狂犬病或瘿气。

苦笑貌——新生儿脐风、破伤风。

狮面——麻风病。

(二)望五官

包括目、耳、鼻、口、唇、牙齿、牙龈和咽喉。

1.望目包括目色、目形、目态。

(1)目色

望诊要点:外→内

目眶周围的肤色有无发黑、发青等;

目内外眦脉络的颜色有无变浅及变红等;

白睛的颜色有无变红、黄染、蓝斑、出血等;

眼睑结膜颜色是否变浅或变红。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白睛色红——肺火/外感风热

白睛发黄——黄疸

白睛蓝斑——蛔虫病

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两眦赤痛——心火

(2)目形

望诊要点:

观察眼睑是否浮肿、下垂,有无针眼、眼丹;眼窝有无凹陷、眼球有无突出等。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目胞浮肿——水肿

眼窠凹陷——吐泻伤津

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瘿病——肝郁化火、痰气壅结

(3)目态

望诊要点:

眼睑的闭合、睁开是否自如、到位,有否眼睑的拘挛,有无昏睡露睛等;

眼球是否可灵活转动,有无瞪目直视、戴眼、横目斜视等;

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以及有无瞳孔缩小、瞳孔散大等。

白睛翻起,不能转动(戴眼)——肝风内动或精脱神衰;

瞳孔缩小——川乌、草乌、有机磷类农药中毒;

瞳孔放大——颅脑损伤;青风内障或颠茄类药物(如阿托品)中毒。

“川乌草乌有机磷,脑伤青风阿托品”

实践技能例题:

望诊中如何进行望目?

1.目色:外→内

眼眶周围→目内外眦→白睛→眼睑结膜

2.目形

眼睑、眼窝、眼球

3.目态

眼睑、眼球、瞳孔

2.耳(1)耳郭(2)耳道

(1)耳郭(耳廓)

望诊要点:

色泽→是否出现耳轮淡白、青黑及红肿、干枯焦黑、甲错等

大小→

厚薄→

对于发热小儿,观察其耳背有无红络出现,以辨别是否麻疹将出。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肾开窍于耳

耳郭肉厚润泽——肾精充足;

耳郭瘦小干瘪——肾精不足。

耳郭干枯焦黑——肾水亏极;

小儿耳背有红络,伴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2)耳道

望诊要点:

观望耳道内有无分泌物、耳痔、耳疖及异物等。

了解:

耳痔、耳疖——外耳道内长出的小肿块——多由肝、肾、胃三经湿火结聚而成。

3.鼻

望诊要点:

色、形、态、分泌物。

色泽→酒渣鼻、鼻部色青等。

形状→有无生疮、有无红肿等。

动态→有无鼻翼煽动。

分泌物→有无分泌物及其质地、颜色。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鼻色→鼻头色青——腹中寒痛

鼻形→鼻头红肿生疮——胃热

鼻态→鼻翼煽动——痰热壅肺

4.口与唇(1)口唇(2)口腔

(1)口唇

望诊要点:

观察口唇的颜色、形状、润燥及动态的情况。

颜色→是否有淡白、深红、青紫等改变;

形状、润燥→是否出现肿胀、干裂、渗血、脱皮、水疱、糜烂、结痂等,

动态→口角有无流涎,口开合是否自如及有无口噤、口撮、口振、口动、口张等。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唇色→唇色青紫——血瘀

唇形→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属病危

润燥→干裂——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动态→口噤——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惊风、破伤风

噤若寒蝉→牙关紧闭

(2)口腔

望诊要点:

观察口腔内有无破溃、出血及黄白腐点等,以辨别有无口疮、鹅口疮及糜烂等。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口疮——灰白小溃疡,周围红晕,灼痛——心脾二经积热

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片状白屑——感受邪毒,心脾积热

5.齿与龈(1)牙齿(2)牙龈

(1)牙齿

望诊要点:

观察牙齿的形质(色泽)、润燥及动态,以辨别是否存在牙齿干燥、牙齿稀疏松动、齿根外露及牙关紧急等。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色泽与润燥→

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

枯黄脱落——骨绝(齿为骨之余)

牙齿动态→

睡中齘齿——胃热或虫积,也可见于正常人

(2)牙龈

望诊要点:

观察牙龈的色泽、形质等。

色泽→是否存在牙龈色淡、红肿、及黑线等。

形质→是否存在溢脓、出血、萎缩等。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牙龈色泽→

红肿疼痛——胃火亢盛

牙龈黑线——烤瓷牙金属过敏

牙龈形质→

牙宣—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肾虚或胃阴不足

6.咽喉

望诊要点:观察咽喉部的色泽、形态等。

色泽→

有无加深变红。

形态→

有无红肿、溃烂及脓液,喉核是否肥大,是否出现伪膜。如有伪膜应观察其颜色、形状、分布范围及擦除的难易程度。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色泽→

咽喉深红,肿痛明显——实热证

形态→

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肺胃热盛,邪客喉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

伪膜:咽喉溃烂处覆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白膜。

如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肺胃热浊——较轻;

如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重证,多是白喉,又称“疫喉”,因肺胃

热毒伤阴而成,属烈性传染病。

(三)望躯体

包括颈项、胸胁、腹部、腰背。

1.颈项

望诊要点:

关节→活动是否自如,生理前曲是否正常,有无平直或局限性后凸、侧弯、扭转等畸形。

肌肉→局部肌肉有无痉挛或短缩,有无项强及项软等。

其他病变→颈项部是否对称,观察颈项部有否包块并结合按诊辨别是否存在瘿瘤、瘰疬、外伤以及颈脉搏动、颈脉怒张等。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关节→颈椎曲度变直——颈椎病。

肌肉→

项强——项部拘紧强硬——落枕。

项软——颈项软弱无力——佝偻病。

其他病变→

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随吞咽上下移动;

——肝郁痰凝。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肺肾阴虚或风火时毒所致。

2.胸胁(1)胸廓(2)呼吸(3)乳房

(1)胸廓

望诊要点:“形态”

是否对称;

注意有无桶状胸、扁平胸、鸡胸、漏斗胸、肋如串珠等。

临床意义举例(此处了解):

扁平胸——胸廓扁平——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病人。

桶状胸——胸廓膨隆——久病咳喘,肺气不宣。

鸡胸—胸骨下部向前方明显突出——肾气不充、骨骼异常

漏斗胸——胸骨下部剑突内陷——先天精气亏损

(2)呼吸

望诊要点:

①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否均匀,节律是否规整

②胸廓起伏→胸廓起伏是否左右对称、均匀协调

③三凹征→吸气时,是否存在三凹征。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

(3)乳房

望诊要点:

①形与色→观察两侧乳房、乳头的大小、形状、位置、对称性、有无凹陷,皮肤及乳晕颜色。

②分泌物→有无异常泌乳及分泌物。

若乳房肿痛,溃后脓出——乳痈。

③男性→男性有无乳房增生等。

3.腹部

望诊要点:

①腹部形态→观察腹部是否平坦,注意有无胀大、凹陷及局部膨隆。

腹部凹陷——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腹部膨隆——鼓胀、水肿、积聚病人。

②腹式呼吸→观察腹式呼吸是否存在或有无异常。

③腹壁情况→观察腹壁有无青筋暴露、怒张及突起。

腹壁青筋暴露——鼓胀病重证。

4.腰背部

望诊要点:①脊柱(静态);②活动度(动态)

①脊柱(静态)→观测腰背部两侧是否对称,脊柱是否居中,注意颈、胸、腰、骶段之生理弯曲是否正常,注意有无脊柱侧弯、龟背或驼背、背屈肩随及脊疳等。

若背部肌肉消瘦,脊骨如锯齿——脊疳——疳证后期或久病重病患者。(如下图)

“脊疳”图例:

②活动度(动态)→观察腰部活动是否自如,有无局部的拘挛、活动受限等。

(四)望四肢

1.手足

2.手掌

3.鱼际

4.指趾

1.手足

望诊要点:①形态;②动作

①形态→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萎缩、肿胀的情况,四肢各个关节有无肿大、变形,下肢有无畸形及青筋暴露。

若下肢畸形(“X”形或“O”形腿)——肾气不充,发育不良。

②动作→观察患者肢体有无运动不灵,手足有无颤动、蠕动、拘急及抽搐的情况。

高热神昏的患者还应观察其有无扬手踯足的情况。

病重神昏的患者,还应注意观察有无抚摸床沿、衣被,或双手伸向空中,手指时分时合等异常动作。

拓展:X形或O形腿→膝外翻?膝内翻?

字形联想记忆法:

字形记忆:“X”→膝外翻;“O”→膝内翻

2.手掌

注意观察手掌的厚薄、润燥以及有无脱屑、水疱、皲裂的情况。

3.鱼际

观察患者鱼际(大指本节后丰满处)是丰满还是瘦削,颜色有无发青、红赤等情况。

4.指趾

望诊要点:①形②色③压甲检查

①形→观察手指有无挛急、变形,脚趾节有无脱落。

若手足挛急抽搐——肝风内动

②色→注意爪甲颜色是粉红(正常)还是淡白、鲜红、深红、青紫或紫黑;脚趾皮肤有无变黑、溃烂。

③压甲检查→

为了观察气血运行是否流畅,医者可用拇指、食指按压患者手指爪甲,并随即放手,观察其甲色变化情况及速度。

若按之色白,放手即红,说明气血流畅,其病较轻;反之,按之色白,放之不即红者为气血不畅之象,病情较重。

(五)二阴

1.前阴

2.后阴

1.前阴

望诊要点:

①男性→观察男性的阴茎、阴囊和睾丸有无肿胀、内缩及其他异常的形色改变。

若阴囊红肿热痛——肝经湿热下注。

②女性→观察女性的外阴部有无肿胀、溃疡、肿瘤、畸形及分泌物等。

若阴户有物突出如梨状——阴挺——脾虚气陷。

2.后阴

望诊要点:

观察肛门及其周围有无肿物、脱出物以及红肿、分泌物等,注意有无肛痈、肛裂、痔疮、肛瘘、脱肛等。

若肛门瘘管,外流脓水——肛瘘——肛门部生痈肿或痔疮溃后不敛。

若直肠组织自肛门脱出——脱肛——脾虚中气下陷所致。

(六)皮肢

望诊要点:①色泽;②润燥;③形质

①色泽→注意有无肌肤颜色的异常。

若面目肌肤俱黄——黄疸。

②润燥→是否出现肌肤干燥、甲错。

若皮肤枯糙如鳞,即肌肤甲错——瘀血。

③形质→有无斑、疹、水疱、疮疡等。

若色红或紫,点大成片,平铺皮肤,抚不碍手,压不退色,为斑。

若色红或紫,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为疹。

拓展:

斑→“大”“平”“不退色”

疹→“小”“高”“退色”

(七)排出物

望诊要点:

望排出物总的规律→色白质稀者属寒,色黄质稠者属热。

“局部望诊”框架:重点掌握“望诊要点”

(一)头面

(二)五官

(三)躯体

(四)四肢

(五)二阴

(六)皮肤

(七)排出物

听课提示:若感觉老师语速较慢,可在视频下方选择适合自己的语速。

三、望小儿指纹

(一)操作方法

(二)观察内容

(三)注意事项

(四)正常指纹

(五)异常指纹与意义[*重点*]

三、望小儿指纹

对象与部位:

望小儿指纹的对象为3岁以内小儿。部位在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

(一)操作方法

要点:1.环境;2.医者用手;3.推擦部位及方向。

让家长抱小儿于光线明亮处,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数次,即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以络脉可以显见为宜。

病重患儿,络脉十分显著,不推即可观察。

(二)观察内容

观察络脉显现部位的浅深(浮沉)及所在食指的位置,络脉的形状(络脉支数的多少、络脉的粗细等)、色泽(红、紫、青、黑)及淡滞(浅淡、浓滞)。

要点:①三关,②浮沉,③红紫,④淡滞。

①三关测轻重→风轻,命重;

②浮沉分表里→浮表,沉里;

③红紫辨寒热→红寒,紫热;(*颜色浅为寒)

④淡滞定虚实→淡虚,滞实。(枳实谐音)

三关划分:

气关(又名卯关)——食指的第二指节;

命关(又名辰关)——食指的第一指节。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三)注意事项:8条,了解。

1.注意小儿卧位时,如果侧卧则下面手臂受压,或上臂扭转,或手臂过于高或过于低,与心脏不在一个水平面时,都可以影响气血运行,使指纹色泽形态失真。

2.医生诊察所用手指或小儿指纹局部有皮肤病变时,则不宜用该侧进行望小儿指纹操作。

3.医生应严格按照望小儿指纹的方法进行操作。推指时切不可从风关推向命关,用力不可过大或过轻。

4.重视个体差异,体质有强弱胖瘦之别,反映在指纹上也各有不同,应综合考虑。

5.诊病时小儿易哭闹,而使小儿指纹失其真象,应注意使小儿保持安静。

6.结合四时分析。四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有重要影响,望小儿指纹也不例外,要排除情志干扰。

7.注重指纹与证合参,注意指纹色泽形态变化与病儿临床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

8.医生在望小儿指纹时面部表情宜和蔼可亲,或使用玩具,以免由于小儿对医生有恐惧感及陌生感而产生的紧张或哭闹现象对指纹产生影响。

(四)正常指纹

1.三关(长短)→指纹的长短与年龄有关,1岁以内的最长,随年龄增长而缩短;隐现于风关之内。

2.浮沉(显露)→不明显浮露。

3.红紫(颜色)→浅红微黄。

4.淡滞(粗细)→粗细适中;形态多为斜行,单支。

(五)异常指纹与意义[*重点*]

1.常见指纹特征及临床意义

2.复合指纹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三关的意义

1.常见指纹特征及临床意义

从哪几个方面望诊?

①三关(长短)

②浮沉(显露)

③红紫(颜色)

④淡滞(粗细)

①三关(长短)→三关测轻重

指纹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指纹达于气关——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指纹达于命关——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指纹直达指端,即“透关射甲”——病属凶险,预后不良。

②浮沉(显露)→浮沉分表里

指纹浮显——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

指纹沉隐——病邪在里,见于脏腑里证。

③红紫(颜色)→红紫辨寒热

指纹鲜红——外感表证、寒证。

指纹紫红——里热证。

指纹青色——惊风、疼痛。

指纹紫黑——血络瘀闭,病情危重。

指纹淡白——虚证(脾虚、疳积)。

④淡滞(粗细)→淡滞定虚实

指纹淡细,分支不显——虚证、寒证。

指纹浓粗,分支明显——实证、热证。

2.复合指纹特征及其临床意义:①②③④⑤

①浮显,色鲜红,显于风关,指纹增粗;

→主外感表(寒)证;为病初起,邪浅病轻;属实证。

②沉隐,色紫红,达于气关,指纹增粗;

→主里热证;为邪气渐深,病情渐重;属实证。

③沉隐,青色,达于气关,指纹变细;

→主里寒证、主惊风;病情较重。

④沉隐,色紫黑,达于命关,指纹变细,分支不显;

→主血瘀,病情严重;若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⑤沉隐,淡白,达于命关,指纹变细,分支不显;

→主虚证、寒证;病在里;病情较重。

3.三关的意义:

三关测轻重。

四、舌诊

(一)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2.注意事项

(二)望舌内容

中医诊断学--四诊-望神

2.11望神 2.111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说明形与神的关系经过无数实践证明,神的盛衰的确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反过来看,如形赢色败,虽然两目有神亦是假象。 神来源于先天之精,如《灵枢·本神篇》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但神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所以《灵枢·平人绝谷篇》又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精与神的关系是: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反之,精衰则体弱,体弱则神疲。气与神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气是生命的动力,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所以《图书编·神气为脏腑之主》曰:“气载乎神”,又曰:“孰知气充乎体,神以宰之气、神为人生三宝,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因此,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盈亏。神也是五脏所生之外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篇》也说:“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因此,望神也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 总之,神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灵枢·天年篇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神既是一身之主宰,必然于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表现于目光。眼睛是心灵之窗,人的精神活动,往往于无意中流露于目光,所以眼睛是可以传神的。当接触病人时,要求经过短暂的观察,就能对病人的神气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暂短的观察,应首先注意病人的目光神态,所谓奕奕有神,盎然外见。此外,言谈举止,应答反应,面部表情等等,也都表现了人的精神状态和情志变化。至于脏腑气血的机能状态,也是神的表现,又需从面色、声息体态、脉象等方面来了解,并不局限于望诊所见了所谓色之有神”,“声之有神”脉贵有神等等便是。 神的表现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望神的重点在于目光、神志面色和形态等方面 2.1.1.2得神、失神与假神握得神失神假神特征及临意义 关于得神与失神,张景岳有一段全面具体的论述。《景岳全书传忠录神气存亡论》说:“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与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 五色主病 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

收稿日期:2009-11-12修回日期:2010-05-28 * 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项目(2008Y128):基于隐结构法的中医问诊诊断模型研究,负责人:刘国萍;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syz08003):基于隐结构法的中医问诊(脾胃系)诊断模型研究,负责人:刘国萍;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30901897):基于特征选择的中医问诊信息提取及其辨证推演方法研究,负责人:刘国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S30302):中医诊断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王忆勤。 ** 联系人:刘国萍,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四诊客观化及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中医诊断学教学工作,Tel :021-********,E-mail : tianshanghuo3838@https://www.360docs.net/doc/5f12618877.html, 。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方法: 邀请医院资深临床内科专家,对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判读,并给出辨证诊断结果;运用本课题组制作的心系问诊量表采集的心系 病例资料,随机抽取25份病例,邀请两位中医学专家分别对其进行辨证诊断;随机抽取病例15份,邀 请3位中医学临床医生进行证素辨证诊断,采用K appa 值统计检验,对其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不同医生,同一患者的现场诊断一致性评价结果:判断舌质淡红的专家有9位,一致性56%;脉象信息判读的一致性中脉沉9位,一致性56.2%;诊断虚证的一致性为89%;同一份病例量表,同一医生先后两次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 一致性系数为0.69,心阳虚证为0.80,痰浊证为0.78;不同医生诊断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 一致性系数为0.63,心阳虚证为0.72,心阴虚证为0.48。结论:中医临床医 生对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均存在差异性, 说明中医临床医生间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较差。关键词:中医学四诊信息判读诊断一致性 doi:10.3969/j.issn.1674-3849.2010.03.009 在临床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医务工作者对临床四诊信息的判读、诊断结果等都可能发生判断的不一致。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经验不同的中医临床医 生临床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水平。 一、研究方法 病例信息由本课题组制作的心系问诊量表数据库提供,该量表已经通过统计学的信度及效度考核, ; 王忆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四诊客观化及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中医诊断学教学、医疗工作,Tel :021-********,E-mail:wangyiqin2380@https://www.360docs.net/doc/5f12618877.html,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望诊 1.得神表现:目光精彩,神志清楚,面色荣润,呼吸调匀;失神表现:目无精彩,形羸色败,呼吸微弱,神志昏迷;假神表现:言语不休,突然颧赤如妆,目光突然转亮,突然能食,神志突然转清,其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神气不足的表现是精神不振;精亏神衰失神表现的是动作艰难,呼吸气微,肌肉瘦削,面色无华;区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最主要依据是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病人表现为假神的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于癫病;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属狂病;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其临床意义是痰气郁结,蒙蔽心神;属于痫病表现的是突然昏倒,口吐涎沫;邪盛神乱失神表现的是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两手紧握,高热神昏;病人言语失伦,瞳神呆滞,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属于失神;午后颧红的临床意义是阴虚内热;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的临床意义是小儿惊风。 2.黑色所主病证是寒证、水饮、瘀血、肾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临床意义是瘀血;脾胃气虚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萎黄;满面通红的临床意义是邪热亢盛;阳气暴脱病人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苍白;面色青:寒证,痛证,血瘀,惊风;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于血虚;病人面色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泛;阳气暴脱的病人多表现面色苍白;面色白见于亡阳证、血虚证、阳虚证、气虚证;面黄虚浮见于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色的是阳黄;出现面黄的是阴黄、脾虚湿蕴、阳黄、脾胃气虚;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可见于戴阳证;面赤的临床意义是肝火上炎、阴虚证、戴阳证、实热证;面色黄而无华,两目不黄属于萎黄;肾精久耗,阴虚火旺病人的面色可见面黑干焦;人的面色随着四季时令的不同而变化,按照五行理论,夏季面色应稍红;根据阴阳五行和脏象学说理论,五脏应五色,白色内应肺;病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不应时应位,某色独见;常色:面色红黄隐隐,面色明润含蓄,面色长夏稍黄,面色隐约微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的是主色与客色;面现青色的临床意义是寒凝气滞,经脉瘀阻;出现戴阳证的临床意义是虚阳外浮;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属于白色主病的是夺气、寒证、脱血、虚证;青色跟黑色共同所主之病证的是寒证;虚证病人少见满面通红。 3.形盛气衰的表现是体胖食少,神疲乏力;病人卧时向外,躁动不安属于阳证;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肝阳化风;不会导致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的是水气凌心;病人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属于痿病;病人体胖能食,肌肉坚实者多为形气有余;阴虚的表现是形瘦颧红,皮肤干皱;形瘦食多属胃火亢盛;胃火亢盛可表现为形瘦能食,舌红苔黄;不耐久站,欲倚他物多见气虚血衰;肺气壅盛多表现为坐而仰首;卧不能坐,做则眩晕多为脱血夺气;坐而喜俯者多为体弱气虚;阳证、热证、实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外,身轻自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内,身重不能转侧;“肥人多痰”是指形盛气虚;“中焦有火”的表现是形瘦多食。 4.手足蠕动多属于虚风内动;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属于中风;头发成斑片状脱落的临床意义是血虚受风;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疳积。 5.五轮学说:上下眼睑是“肉轮”—脾,两目白睛是“气轮”—肺,黑睛是“风轮”—肝,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1.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 2.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 常色包括主色、客色。(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4.望头项五官:通过重点观察受检者头面、颈项及五官等局部变化,以测知内应脏腑病理变化的方法。 (1)望头面:指通过对受检者头面形态、头发及囟门的观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头面时应注意头形、头发、囟门及面部形态的变化。 (2)望五官:是通过观察头面器官目、舌、口、鼻、耳等的异常变化,以察知疾病的方法。 (3)望颈项:通过观察颈项的外形,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5.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以测知体内病变的方法,简称舌诊。 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 (1)望舌质:是通过观察舌体的神、色、形、态改变,以测知脏腑病变的方法,望舌时应注意观察舌体有神无神、舌色变化。舌形得改变及舌体的动静姿态。 (2)望舌苔:是通过对舌苔颜色、质地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变化情况的方法。①望苔色:是通过观察舌苔不同颜色变化,以诊查疾病的方法。一般有白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

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 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 义。里证辨 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中医科普--四诊

中医诊治篇 什么是四诊?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四诊在观察疾病作出 诊断的过程中,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有人说中医看病,只是看看舌苔摸摸脉,这种说法很不全面,因为它把中医的四诊割裂开了。 中医为什么要切脉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 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证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中医为什么要看舌象 舌诊是中医的一大特色。根据中医理论,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心、肝、脾、肾等许多脏腑产生密切的关系,脏腑病变可从舌象变化中反映出来。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测知病情的深浅轻重,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病邪凶吉进退。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望舌,看病时都要看看舌头,称为舌诊。望舌,主要观察的是舌质和舌苔。 正常人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也就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

中医诊断学之四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0、甲骨文卜辞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周礼》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与《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24脉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28脉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达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辩病、病例书写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神乱:包括癫,狂,痫 癫病(文疯子):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 狂病(武疯子):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 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就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与津液盛衰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2) 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痛证、肝病、瘀血与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实寒证,痛症或久肝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鼻柱、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颧红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中医四诊

第二章中医四诊 第一节望诊 定义: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望诊思路: 具体展开结合“望诊知识框架”。 “望诊”知识框架: 一、全身望诊 神、色、形体、姿态等。 二、局部望诊 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排出物等。 三、望小儿指纹 四、望舌 舌质、舌苔、舌下络脉。 一、全身望诊 (一)方法与要求 1.方法 (1)病人面向自然光线,坐位或仰卧位。 (2)病人体态自然,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遇到一些望诊内容在就诊刻下无法获取者,可通过询问病人、家属获取,或事后有条件时再观望获取。 一句话总结: 自然光线,体位正确;体态自然,充分暴露;结合问诊。 2.操作(1)望神(2)望色(3)望形体(4)望姿态 (1)望神 问题举例:如何进行望神? 学习方法:先明确框架,再补充细节! 先明确框架: 先望“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主神志。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最后望“面部表情”。心其华在面,心主神志。 再补充细节:

①首先应观察眼睛的明亮度,即目光是明亮有泽还是晦暗无光。 ②其次,应观察眼球的运动度,即眼球运动灵活还是运动不灵。 具体操作:医者可将食指竖立在患者眼前,并嘱患者眼睛随医者的食指做上下左右移动。若患者眼球移动灵活是有神的表现,反之,则为失神的表现。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观察患者思维意识是否正常,有无神志不清或模糊、昏迷或昏厥等;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有无精神不振、萎靡、烦躁、错乱等。 最后望“面部表情”。 应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是丰富自然还是淡漠无情,有无痛苦、呆钝等表现。 通过以上观察得出病人得神、少神、失神或假神等结论。 (2)望色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有无异常。 整体+五色主病 望整体: 是否荣润含蓄、有无少华、无华、晦暗、枯槁、暴露等。 五色主病: 面部呈现何种颜色(青赤黄白黑),有无局部的色泽异常。 (3)望形体 观察患者体型、体质、营养、发育状况。 望整体+望局部 望整体:有无体胖、体瘦、虚弱等。重点观察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有无畸形。 望局部:头型偏圆、偏长还是居中。颈项粗短、细长还是适中。肩部宽大、窄小还是适中。胸廓宽厚、薄平还是适中。 (4)望姿态 坐、卧、立、行、异常动作 坐:要观察是坐而仰首还是坐而俯首,是端坐还是屈曲抱腹或抱头。 卧:要观察卧时面部朝里还是朝外,仰卧还是俯卧,平卧、斜卧还是侧卧等。 立:要观察端正直立还是弯腰屈背,有无站立不稳或不耐久站或扶物支撑的情况。 行:要观察行走时是否以手护腰,行走之际有无突然停步以手护心或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的情况。 异常动作:要注意有无睑、唇、面、指(趾)的颤动,有无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的情况,有无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的情况,有无恶寒战栗、肢体软弱的情况,有无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儿童:还应注意有无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的情况。 3.望诊注意事项(共4条,了解) (1)充分暴露,细致观察 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完整、细致地进行观察。 (2)静心凝神,排除杂念 望诊时医生应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这样才能发现异常体征,捕捉到疾病的相关信息。如望神的方法是“以神会神”,即是以医生之神去观察、体会患者之神。 (3)辨别真假,排除假象 望诊时医者应注意辨识假象。 ①假神与疾病好转的区别:二者虽然都是以病情危重为前提,但假神出现多为久病、重病治疗无效的前提下,突然出现个别现象的一时性好转,且与整体病情危重情况不相一致。 ②人为因素造成假象:化妆。如:抹嘴唇、戴假发、染头发、打发蜡等。

中医四诊查体模板

中医望闻问切:患者 神志萎靡(神斑),充沛(神旺),悒郁(肝瘸),倦怠(稗病),烦躁(热扰),昏冒(神伤),痴呆(神病),狂妄(心病)。 色泽黄赤(风热),青白黑(寒痈).浅白(失血),羹黄(诸虚),颧赤(虚损),深沉(病在内),浅浮(病在外),浊滞(久病),光泽(新病),如云彻散(病将愈),如雾搏聚(病渐进) 耳肉厚润泽(肾阴足),肉薄干枯(肾阴亏),耳肿起(邪实),耳瘦削(正虚),耳肿痛(多火),耳薄黑(肾胜).耳轮焦千(下稍),耳轮甲错(血瘀) 目清明(神足),晦暗(神短).白睛赤(肺火),白睛黄(湿热),目眦赤(心火),目眦白(血亏),闭目(病在阴),开目(病在阳),朦胧(热盛),时螟(衄血).混浊(湿府).干涩(爆瘸),目胞鲜明(痰恢).目胞晦暗(肾虚),全目赤肿(肝经风热).目窠微肿(水气).眼睑红肿(湿热),目窠内陷(藏气衰).睡时露睛(脾气损).睛突而喘(肺胀).颈肿眼突(枣胂),横目斜视(肝风内动).目睛微定(痰火内闭),目眶忽陷(气脱),睛定不转(神亡),戴眼反折(阳气将绝),两睛皆穆(阴气巳脱),目瞪直视、两目圈睁(重危)。 口唇探红(实热),淡红(虚寒).红赤焦干(热甚伤津),淡红而黑(寒甚).淡自(血虚),青润(寒极),青紫(癌血),撮口(痉病),口歪(风邪),口开(虚脱),口开气出不返(肺绝),开如鱼口不合(脾绝) 齿牙齿润泽(津液内充),牙齿枯槁(精气内竭),齿垢(胃热),龈白(血虚).齿缝出血(肾火冲),竭),齿垢(胃热),龈白(血虚).齿缝出血(肾火冲),牙关紧闭、咬牙帖齿(风疾热极).梦中咬牙(积滞)。 鼻鼻赤(睥热),鼻黄(有湿),鼻白(气虚粜血),鼻头青(腹中痈),鼻头黑(有水气),鼻孔干燥,黑如烟煤(阳毒热探),鼻鼻孔滑黑(朋毒玲极),鼻孔渗血(血虚),鼻息鼾声(风热),鼻塞清涕(风寒).鼻塞浊涕(风热).浊涕腥臭(鼻渊)·鼻孔煽张(初风热),鼻煽喘汗(为肿绝)。 舌质坚敛苍老(实),浮胖娇嫩(虚),干(津亏),澜(正常).白嫩(贫血),热),紫暗(癌血)鲜红赤绛、肿胀焦干、芒刺黄燥红(素虚),黄亮(湿(皆主热),白润黑滑(皆主寒),舌硬、舌卷、舌强、舌短缩(皆主危).舌出数寸,沿边锯齿.镜面舌(皆难治)。 舌苔白苔主表。白薄而精(外有风寒),白精牯腻(内有瘴湿),白苔绛底(湿照热优),白而边红(风湿入肺),白中带黄(邪操传里),白厚而燥(是为实热),自如积粉(瘴疫秽浊),白苔如硷(胃中宿滞)}黄苔主里。徽黄不燥(邪初传里),深黄滑腻(湿热交阻),舌苔千黄(火已内织),舌苔黄聚(阳明实热),黄燥生蒯(热结已深),舌中罅纹(阴津被劫),灰苔。灰黑无苔(直中阴经),灰黑干苔(传经热证),灰黑滑润(水来侮土),面黑舌灰、瞑目瞻语(蓄血谵狂),淡灰中间、数点黑汁(宿童耒化)。黑苔。白苔渐黑(邪热传里),红色渐黑(湿热坏证).黑而滑润(水来克火),黑而燥裂(火极似水),根黑而燥(热结下焦),尖黑而燥(心火自梵)。 形体肥厚(多疲),瘦削(多火),坚实(实) 脆弱(虚)。 动态头倾视深(神病),背曲肩随(腑病).转播不能(肾病),屈伸不利(筋病),不能久立(骨病),行迟(表强),坐伏(短气),坐下一脚(腰痛),里实护腹(心痛),身轻自能转侧,手足缓和(阳证),体重不能转侧、足冷身踌(胡证),烦躁谵狂、起而欲走(实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危恶),眼面口唇,指趾不时振动(血虚发瘫),四肢全体振动(诸种风扁),卧不得坐,坐则眩晕(气血饵虚),坐不能卧?卧则气喘(水邪上犯) 四肢手足瘿瘰(轻度挛缩).角弓反张(急性抽省),肢肿压痕(水肿扁),膝头独大(鹤膝风),下肢痿软(盛症),肢体疼痛(痹证),荧节剧疼(呀节风),半身不遂(中风症)。皮肤皮薄光泽,压之有痕(水肿)皮厚色苍,压之易起(气胀),眼面皮肤色黄(黄疸)皮肤淡黄浮肿(黄胖病),皮肤出血点(肌衄).皮肤瘀血斑(紫癍),皮肤搔痒,扁平成片(痞癌风),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中医四诊摘要

望诊 一、xx: 精神表情、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呼吸、动作体态、舌苔脉象等。 失神: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猝倒神昏、手撒遗尿;骨枯肉脱、形羸色败;目光呆滞、戴眼反折; 二、望色: xx、赤、黄、白、黑; 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xx含蓄; 面色晦暗枯槁为恶色; 五色主病(病容): 青色: 主瘀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赤色: 属热证,亦可见于虚阳浮越; 黄色: 主脾虚、湿证; 白色: 主虚寒、气血不足、失血;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三、望形体: 形体肥胖,肉松皮缓,食少懒动,动则乏力气喘,属形盛气虚;形瘦乏力,气短懒言,多属后天不足,气血亏虚所致; 形瘦多食,多为xx火旺; 形瘦颧红,皮肤干枯,多属阴血不足,形体失养所致;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是脏腑精气衰竭,气液枯涸,属病危之象; 四、望姿态: 病人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有怪叫声,移时苏醒,醒后如常者,多属脏气失调,肝风挟痰,阻闭清窍所致,见于痫症;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者属肝风内动,常见于高热惊厥或小儿惊风。肢体筋脉迟缓,痿软无力,丧失功能,日久可致肌肉萎缩者,称为痿证。多因肺热叶焦,或脾胃气虚或肝肾阴虚,导致筋脉失养;或湿热浸淫,筋脉弛纵不收所致。 若关节疼痛或肿胀变形,活动障碍,成为痹症。常因风寒湿邪或湿热病邪侵犯关节,使关节痹阻不通所致。 手或下肢颤抖、振摇不定,不能自止,多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亦见于动风先兆。 手足蠕动,多属脾胃气虚、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所致之虚风内动。 形体强弱: 强壮、羸弱。 形体胖瘦: 形体肥胖、形体消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