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白细胞增多的因素:

有炎症的时候,血液,尿液里面的白细胞就会增加。还有一些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此外医生常常要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一般来讲感染会引起白细胞增高。但某些白细胞增高不一定就是存在感染。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幅度很大,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餐后较高,一日之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比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之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轻微增高。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还见于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但生理性白细胞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则很快恢复。产生机制可能是与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比如:某些抗生素(antibiotic)如红霉素、头孢赛曲等;还有儿茶酚胺类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抗精神病药碳酸锂也可以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

总之,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不一定是感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生

理因素或药物所致?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看你存在那些因素

(1)药物因素: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很多,主要有抗癌药、氯霉素、磺胺类消炎药止痛片,治疗甲亢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等。

(2)感染因素:很多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血细胞减少,如伤害、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肺炎、粟粒性肺结核等。

(3)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接触放射线:如接触X线、钻60、磷32等。

(5)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特别是伴有脾肿大者。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白细胞增多的因素: 有炎症的时候,血液,尿液里面的白细胞就会增加。还有一些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此外医生常常要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一般来讲感染会引起白细胞增高。但某些白细胞增高不一定就是存在感染。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幅度很大,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餐后较高,一日之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比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之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轻微增高。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还见于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但生理性白细胞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则很快恢复。产生机制可能是与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比如:某些抗生素(antibiotic)如红霉素、头孢赛曲等;还有儿茶酚胺类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抗精神病药碳酸锂也可以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

总之,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不一定是感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生理因素或药物所致.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看你存在那些因素 (1)药物因素: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很多,主要有抗癌药、氯霉素、磺胺类消炎药止痛片,治疗甲亢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等。 (2)感染因素:很多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血细胞减少,如伤害、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肺炎、粟粒性肺结核等。(3)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接触放射线:如接触X线、钴60、磷32等。 (5)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特别是伴有脾肿大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常常会影响到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比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方法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的血液,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同采血部位采血检测发现末梢WBC、RBC、HGB的值小于静脉血,而PLT的值相反,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采血检查发现≥6h检测结果中的PLT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避免,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和检验质量。 标签:血常规;检验精准度;分析 血常规检查也叫做血细胞检查,检查项目有血细胞检查、红细胞检查、血红蛋白检查、血小板检查等,检测其数量及其相关数据的计数分析[1]。血常规是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的基本检验程序。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精准度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方面起到了缓解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病例。发现在患者平均分布在各个年龄段(1~80岁),男女比例为102:98。其他病例已经统计完整。做好抽血前后的护理准备。 1.2检验方法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抽取患者的血液,利用EDTA-K3抗凝剂制作血液标本待检。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目的的进行采血,观察患者采血前后的生理状况及变化。在抽血完毕后实用SYSMEX XE-2100对患者进行集中分析,并与患者病历进行对照分析。 1.3统计方法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处理,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表1可见末梢雪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均小于静脉血,而血小板的值确相反。 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有影响。由表2可知≥6h检测结果中的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此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

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参考值】 110~250 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氯化物增高见于肾小管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碱中毒、使用利尿药及氯化物摄入过多等。 2.尿氯化物降低见于醛固酮症、高氯性酸中毒、肾病晚期少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肺炎、烧伤及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四尿钙测定 成人体内钙总量为400~800g,99%的钙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上。人体每天排出的钙80%经肠道排出,20%经肾脏由尿液排出。每天由肾小球滤出10g钙,其中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其余在髓襻、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中被吸收,尿中排钙量只占滤过量的15%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目标 使血常规检验的受到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 2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方面。 2.1血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1检验单的申请:检验申请单中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如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床号、疾病的诊断,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血常规检验有关的既往史等患者信息,以便检验人员查对。申请的检验项目应准确无误,如需特殊检验应注明。 2.1.2患者的准备:许多生理因素可引起血细胞数的改变,如剧烈运动、饱餐、饥饿、紧张等,常使白细胞数增加,所以在采血前应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的影响。在采血前患者应把自己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告知医生,以便确定最佳的采血时间。 2.1.3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 2.1.4标本的采集 2.1.4.1详见《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 2.1.4.2抗凝剂:血常规标本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 2.143标本采集后,立即将抗凝标本轻轻180度混匀8-10次。最后再次核对 病人姓名和号码。 2.1.5标本的运输和储存:采血完成后应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因为标本储存过程中,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如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在4-8 C 低温保存,但不要超过4小时。 3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3.1测定时间对标本的影响 3.1.1标本取好后,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 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 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抗癫痫类药物、某些抗生素、麻醉药、激素类药物可引起一过性白细胞增多。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物等,会使白细胞降低。 2 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2~ 0.5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0.10)×109/L;淋巴细胞20%~40%,(0.80~4.00)×109/L;单核细胞3%~8%,(0.12~0.70)×109/L 2.2 临床意义 2.2.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调节作用、变形性和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中单纯的白细胞总数检测意义不大,其数量变化必须参考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值。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

血液检查白细胞高的引起原因

血液检查白细胞高的引起原因 人的身体当中分为白细胞与红细胞这种现象是不同的,每一种类的细胞都是平均数量的,如果一旦出现了血液检查白细胞高,就很有可能是身体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某些细菌感染而造成的疾病原因,甚至是全身性的感染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般是感染后白细胞才会升高,白细胞高提示体内有炎症感染,往往也会有发烧症状.如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比率偏高,说明 是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率偏高,说明是病毒感染.你也可能是混 合感染.消炎和抗病毒治疗就可以了.意见建议:没什么大问题. 一般感冒都会引起这些症状.而婴幼儿的白细胞一般都要比成人 高一下!婴幼儿一般抵抗力较差,所以平时需要加倍呵护,平时注 意他的卫生,不要受凉就好了.白细胞多是不能判断是白血病的. 白血病的特异性诊断时做骨髓检查,血常规结果对大部分白血病 可起到提示作用.白血病诊断标准:实验室诊断标准:血红蛋白,红细胞明显较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明显增高或者明显减少,血 涂片中原始加早幼粒,原单加幼单,

1)某些细菌性感染所引发的疾病,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如: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脓胸、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2)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3)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出血严重创伤,血管栓塞等。(4)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急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对于生活当中的常规检查朋友们是需要注意的特别是狠毒 的彭的发现血液检查白细胞高这种现象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危害,一旦出现感染与影响很容易会造成一些疾病的发生。

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13T10:21:44.73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作者:谢莉 [导读] 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谢莉 (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遂宁 6292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采集80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比较检验结果;同进在血样中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比较各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总结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部位不同、静置时间不同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有一定影响,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 h以内检测为宜。【关键词】血液常规;影响因素;采血部位;时间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190-0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 results. Methods :Tcollect 80 cases of healthy volunteers with venous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sums up the impact factors ofblood check. Results:Of the numerical difference in venous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WBC,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difference of 6 blood indexes and H indexes were measured immediately (P < 0.05).Conclusion :blood sampling sites of different standing time,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ithin 2 h testing is appropriate. 【Keywords】blood routine; influencing factors; blood collecting location;time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1]。为探讨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将8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8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0~42岁,平均(33.8±5.6)岁。体温(腋窝温度)<37.2℃,血压90~130/60~90 mm Hg,平素体健,无慢性疾病史。计数仪使用Backman Counter血液细胞计数仪,EDTA-K2抗凝剂。 1.2 方法:80例健康志愿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血采自肘部,末梢血采自食指或无名指内侧面,由专人操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血样分为2份,其中一份立即检测,用于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另一份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见表1。 ①注:与即刻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数据比较,①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2]。血液分析仪没有进行校准或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血细胞分析仪也会影响检验的结果[3]。如选择患者状态良好的采血时机,定期对血液分析仪进行校验,加强对采血员的培训等可以有效的避免血液常规检查中的误差[4]。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 h以内检测为宜。 参考文献: [1]杨昌明.血液常规检查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10(5): 39-40 . [2]张红梅,阮朝良.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54(9): 753. [3]张璐靓,赵宪文.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10):57. [4]张春兰.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9):56.

白细胞计数解读

白细胞计数解读 作为血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防卫作用,也就是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拿一句比喻来说,白细胞是抵御一切外来「敌人」的中坚力量,长期与一切的「非己分子」进行着殊死搏斗。 马克思的观点在医学领域同样适用,一切事物都要辩证看待,当机体炎症反应过重或者发生超敏反应时,白细胞就会造成自身组织损伤了。还有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久治不愈,都是因为我们的白细胞不能正确地识别「非己成分」,错把自身组织当成了攻击的对象,产生了针对自身的抗体。 白细胞升高还是降低这些因素说了算 在病理学上面,白细胞被称为「炎症细胞」,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炎症细胞不完全是白细胞,还包括参加炎症反应的组织固有细胞比如「内皮细胞」)。白细胞计数可随着每天的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当然,这个过程通常是在参考范围内进行的。 白细胞作为与「非己分子」势不两立的中坚力量,当机体发生感染性病变的时候,其必然要站出来迎阵杀敌,在这个过程中,白细胞的计数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改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直接得出机体是存在感染或者不存在感染的结论呢?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感染之间又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一般将这些因素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两大类。 1. 生理性因素: (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30)×10^9/L,通常在 3~4d 降至10×10^9/L。 (2)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 1 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 1 个月白细胞升高,分娩时可达34×10^9/L,产后 2~5d 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则可降低。 (5)饮酒、大量吸烟、冷浴亦可升高,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 50%。 (6)应用糖皮质激素时也会见到白细胞计数升高,在分类计数里面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2. 病理性因素可以再细分为引起白细胞升高的因素和引起白细胞降低的因素 A:引起白细胞升高的因素:①各种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脓性炎症:中耳炎、扁桃体炎、阑尾炎、脓肿等;②全身感染:肺炎、败血症、猩红热等;③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汞中

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八大因素

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八大因素 1 运动: 肌肉活动的影响可分短暂性的和持续性的两类,短暂性影响为血浆脂肪酸含量,可因运动而暂时减少,而后渐渐增加而恢复。丙氨酸可因运动暂时增加达180%,而乳酸则可增加至300%。受到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一些肌肉有关酶,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据称,一场60分钟的手球训练赛后11小时,肌酸激酶活性比赛前仍增加达125%,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会提高性激素水平,因此采血前宜安静,不进行过大的活动。 2 食物: 进餐后血浆脂肪、蛋白质、糖类均有所增加。有人研究:高脂餐后2~4小时采血,多数人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且与血型有密切关系,O型或B型增高更明显。一般认为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故在做相应检验时,应对食物有一定的控制。 3 过度空腹: 一般血液生化检验要求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小时。但过度空腹,若达24小时以上,对某些检验项目有较大影响,例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小时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血脂空腹过度,甘油三酯、甘油、游离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胆固醇无明显改变。故空腹并非越长越好,近年国外有人主张胆固醇单项检验,不必空腹抽血。 4 饮酒: 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己醛、乙酸盐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

均红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亦较不饮酒的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5 吸烟: 吸烟瘾大的人,血液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可达8%,而不吸烟者含量在1%以下。此外儿茶酚胺、血清可的松亦较不吸烟者为多。血液学方面亦有变化,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 6 药物: 药物对检验的影响非常复杂,1.5万多种药物对检验有干扰作用。众所周知,抗结核药、抗生素、抗白血病制剂、磺胺类药物,对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几片常用药物可以引起严重的药物反应。故在采样检查之前,暂停各种药物是上策,如不可停用,则应了解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7 体位: 体位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浆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平衡改变,则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白蛋白可因此而浓度增大,总蛋白、酶、钙、胆红素、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亦因站位而浓度增加;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亦于站位时增加。由于体位的因素,不要让病人自己到检验科来采血做血常规,或复查红、白细胞计数,以免体位引入的误差。 8 其他: 病人准备还应考虑病人的生物钟规律,因此复查以在大体相同的时间采样为好。采血时压脉带结扎过久,也是一种误差因素,如以结扎1min的样品结果为基数,则结扎3min,可使血

白细胞偏低的原因

白细胞偏低的原因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10-4-21 15:15 | 提问者:huadulichenshi 我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偏低,请问什么原因使白细胞低了,谢谢! 最佳答案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不过,白细胞减少并不一定要治疗,一要看减少程度;二要看减少原因。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或一过性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当然,下列情况下的白细胞需要关注,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干预措施。 1、白细胞数严重减少需要紧急治疗。白细胞是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一般所说的白细胞减少最常见最主要的是指粒细胞减少,如果减少程度过于明显,则细菌很可能在机体完全或基本丧失抵抗力的状态下迅速扩散,甚至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严重威胁生命。 2、有原因可寻的白细胞减少应针对原因治疗。常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3、同时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进一步诊治。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用升高白细胞药物有:维生素B 4、利血生、鲨肝醇、辅酶A等,一般无任何副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都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根据其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气虚”症范畴。[临床表现> 1.白细胞减少症:一般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无症状,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2.粒细胞缺乏症: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寒战、头痛、疲乏或极度衰弱。有时口腔、鼻腔、皮肤、直肠、肛门、阴道等黏膜处可出现坏死性溃疡。对药物过敏者,可同时发生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迅速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导致死亡。[诊断> 1.白细胞减少症:由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4.Oxll09/L。儿童的标准为10-14岁低于4.5x109/L,5—9岁低于5.0x109/L,小于5岁低于5.5x109/L。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x109/L时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xl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 1.西医药治疗(1)升白细胞药物,如利血生或维生素B410mg,每日3次;或碳酸锂0.25克,每日3次。(2)用G--CSF和GM-CSF促进细胞生成。2.中医药治疗气血亏虚:气短乏力,头晕,四肢酸软,食欲减退,失眠多梦,或极度衰弱,经常发生感冒或其他感染症群,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党参、黄芪各30克,黄精、陈皮、白术、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丹参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中成药:峰龄胶囊、百令胶囊、施普瑞螺旋藻。[预防与调养> 1.注意饮食:避免生冷及不洁饮食以免消化系统感染。2.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3.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损害或白细胞减少的药物。4.避免接触造成骨髓损害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 白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比较好? 0提问时间:2009-02-09 10:32 (当时年龄:1岁1个月)解决时间:2009-02-12 08:10 白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比较好?浏览15301次回答2个

白细胞偏高原因

白细胞偏高原因 白细胞偏高的情况一般是在临床上的血液检测中会察觉的,通常来讲,在发现白细胞偏高后,患者要尽快的找到相应的原因,因此,下面我们就对白细胞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白细胞偏高原因是什么呢?什么原因能造成白细胞偏高呢?白细胞增多是不是病理性的呢? 一、生理性白细胞偏高 白细胞生理性波动很大,计数波动在30%以内多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连续观察才有诊断价值。生理性增多可见于长期大量吸烟者,初生儿、经期及排卵期、妊娠期、分娩期、进食后、午后、脑力和体力劳动后、日光活紫外线照射后、冷热水浴后及高温、严寒后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高,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等也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二、病理性白细胞偏高 肝脓肿、肝癌、暴发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等。一些重型肝炎患者,由于其肝组织大量坏死所形成的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和骨髓粒细胞释放增加等,本身存在白细胞计数真性升高的现象。 三、其他疾病引进的白细胞偏高 白细胞偏高如果是生理性的增多,是不需要太担心的,如果是病理性的升高,建议及时做全面的检查,找出问题的关键,推荐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肝病中心,那里拥有国内先进的诊疗设备,高速螺旋ct、核磁共振、乙肝病毒hbv基因检测系统、肝脏

b超等一批高精端医疗设备,部分设备达国内一流水平,这为精确诊断提供了最科学的依据。 白细胞偏高可能出现的三种状况: 1、如果人体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偏高,则说明身体本身已经受到细菌入侵,并且有可能产生的炎症,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白细胞来吞噬细菌,吸收炎症。除此之外,很多疾病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升高。 2、如果一个人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者是身体脱水严重则白细胞数量会上升,如果是患有肺原性心脏病或者是先天性心脏病,则白细胞数量也会明显上升。另外,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人容易身体白细胞数量上升。 3、有的人可能是严重烧伤或者是因为出血儿休克则白细胞数量上升。除此之外,身体比较严重的炎性感染,或者是患有白血病以及得了流感以及麻疹等疾病都可以造成白细胞上升。接受放疗可使得白细胞数量暂时上升。

八大因素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八大因素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验血是发现、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手段。由于血液检测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受检者的准备是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受检者受到各种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 验血是发现、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手段。由于血液检测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受检者的准备是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受检者受到各种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为此检验前病人须作适当准备,可减少随机分析误差。病人准备除了特殊检验有专门规定外,一般要求病人处于安静状态,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目前已公认过度空腹、饮食、饮酒、吸烟及姿势体位等可影响某些检验结果。 1. 运动: 肌肉活动的影响可分短暂性的和持续性的两类,短暂性影响为血浆脂肪酸含量,可因运动而暂时减少,而后渐渐增加而恢复。丙氨酸可因运动暂时增加达180%,而乳酸则可增加至300%。受到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一些肌肉有关酶,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据称,一场60分钟的手球训练赛后11小时,肌酸激酶活性比赛前仍增加达125%,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会提高性激素水平,因此采血前宜安静,不进行过大的活动。 2. 食物: 进餐后血浆脂肪、蛋白质、糖类有所增加。有人研究:高脂餐后2~4小时采血,多数人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且与血型有密切关系,O型或B型增高更明显。一般认为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故在做相应检验时,应对食物有一定的控制。 3. 过度空腹: 一般血液生化检验要求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小时。但过度空腹,若达24小时以上,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例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小时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血脂空腹过度,甘油三酯、甘油、游离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胆固醇无明显改变。故空腹并非越长越好,近年国外有人主张胆固醇单项检验,不必空腹抽血。 4. 饮酒: 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己醛、乙酸盐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亦较不饮酒的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仅供参照)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 /L 儿童(5~12)×109 /L 新生儿(15~20)×109 /L 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 相对值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109 /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109 /L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109 /L 嗜碱性粒细胞 0%~1% (0~1)×109 /L 淋巴细胞 20%~40% (0.8~4)×109 /L 单核细胞 3%~8% (0.12~0.8)×109 /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下限为白细胞减少。其增多和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可将白细胞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清晨为高。 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情绪激动和剧痛都可使白细胞暂时性增多。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于分娩后2~5天恢复至孕前水平。 病理性增多见于: 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因。此外,某些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病毒(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真菌和放线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等都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梗塞)等,多在36h小时内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③急性溶血:以血管内溶血更明显,溶血后12~36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④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后1~2h,白细胞总数迅速增多,可达(10~20)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张磊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张磊 发表时间:2018-10-01T20:23:11.56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7期作者:张磊1 徐秀丽(通讯作者)[导读] 在血常规检验中,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为采血部位不同、血样检验时间等因素。 1牡丹江市骨科医院 157000 *鹤岗市中心血站 154100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影响血常规常规检验结果的有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血常规检 验存在一定误差患者的有关资料,对影响血常规常规检验结果的有关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在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计数的检验结果中,静脉血比手指血数值低,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比手指血高。在对患者采血后检验时间的影响分析中,其中采血后及时进行血样检验,采血后六小时内进行血样检验的患者血样检验差异不显著(P>0.0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采血后超过六小时进行血样检验的患者血样差异十分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为采血部位不同、血样检验时间等因素。关键词:血常规检查;预防措施;影响因素Analysis of common factors affecting blood routine test result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hat affect the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Methods: The data of 50 patients with certain errors in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8 were collected,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test results of white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s and hemoglobin counts, venous blood was lower than finger blood, and venous blood platelet counts were higher than finger bloo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est time after blood collection, the blood sample test was performed in time after blood collection, and the blood sample test of the blood sample test within 6 hours after blood colle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P>0.01), which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exceeded after blood collection. The blood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who were tested for blood samples for six hours were ver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In the routine blood tes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blood test results are mainly the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sites and blood test time. Key words: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preventive measures; influencing factors 血液是人体血液循环的主要载体,人类很多疾病都能够对血液环境造成影响,使得血液特征与正常情况有所差别,因此对于入院病人来说,血常规检查为必要的检查。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是一种最基本的医学检验方法,一般来说,血液中存在血浆,血细胞以及其他成分,血常规检验主要检验血液中的血细胞。血细胞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3种不同功能细胞,对其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分别进行观察,已成为医生在临床诊断中的一种常用辅助方法。但血常规检验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检验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并增大疾病诊断的难度,甚至导致患者被误诊,基于此应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使检验结果提高准确性。本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血常规检验存在一定误差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血常规检验存在一定误差患者的有关资料,其中有34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6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46.2±2.6)岁。23例患者采取静脉采血方法,27例患者采取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方法。采血后13例患者及时进行检验,19例患者采血未超过6小时检验,18例患者采血超过6小时检验。 1.2方法 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及稀释液,对采取部位不同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不同部位采血的影响进行观察比较。 2.结果 在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计数的检验结果中,静脉血比手指血数值低,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比手指血高,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在对患者采血后检验时间的影响分析中,其中采血后及时进行血样检验,采血后六小时内进行血样检验的患者血样检验差异不显著(P>0.0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采血后超过六小时进行血样检验的患者血样差异十分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

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 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很多疾病在治疗之前,都需要进行血常规的检查,而血常规中比较需要注意的一项就是白细胞。那么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下面就由小编为您详细讲解。 文章目录 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 1、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 发病原因:白细胞中的6-磷酸脱酶缺活性降低所致的细菌感染。 预防:G-6-PD及其生化变异型“正常”酶称之为 G-6-PDB,G-6-PD缺乏症是由于编码G-6-PD氨基酸序列的 G-6-PD结构基因异常所致。部分纯化残存酶的详细的生化研究提示它们之间存在异质性,这些异常的酶即为G-6-PD生化变异型。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

议上对G-6-PD变异型的命名、分型标准及方法作了统一规定。G-6-PD的定型主要根据电泳速率及酶动力学特征参数,诸如酶活性、电泳速率、6-磷酸葡萄糖(G6P)和辅酶Ⅱ(NADP)的米氏常数(KM)底物同类物(去氧G6P、磷酸半乳糖、脱氨NADP、辅酶Ⅰ)利用率、热稳定性、最适pH,但最低限度需要下列5项:酶活性;电泳速度;G-6-PD米氏常数;去氧G6P的相对利甩率;热稳定性。 2、什么是白细胞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 称:WBC),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分为中性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故称为粒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3、白细胞的类型 其实白细胞还可以细分为五种类型,使用仪器或人工方法对这五类细胞分别计数,被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这五类白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 白细胞计数偏高意味着什么 白细胞计数偏高仅仅是炎症的一种表现,但是它依然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比较严重的威胁,如果是炎症下不去的话,疾病在治疗的时候没有办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的,这些疾病在治疗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消炎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