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 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 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 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 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 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为了更 好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独立学科”,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 么重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 究它。学者们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 方的语言理论,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独 立发展起来。

论中国杂志的发展现状

一、杂志广告的定义与起源杂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印刷传播媒介。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18世纪,人们已经在杂志上刊登广告并使其成为重要的广告媒体。 最早发现杂志广告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是智威汤普逊公司创始人汤普逊,他于1873年在两份妇女杂志上刊登了一副石棉瓦广告,结果促销效果比过去任何其他促销活动都明显。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杂志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月刊,内容涵盖社会新闻、宗教、政治、科学和商业动态等。 “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杂志刊物纷纷面世,并且大多刊登广告,作为解决经费来源和改善员工生活的措施。 1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和杂志广告内容的逐渐增多,印刷工艺和设计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改进,为杂志广告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二、男性时尚杂志广告的特点中国男性读者阅读习惯已经发生并且还在发生深刻变化。 杂志作为报纸的深度读物,反映了市场对精细化的需求。 其作为一种媒介传播方式,男性时尚杂志所具有的价值始终是无法替代的。 (1)内容丰富,流动性广。 作为传统的平面媒体,发行商可以根据市场来灵活的选择发行时间、发行区域、投放的目标群体等;读者也能够随意的选择阅读杂志

类型、阅读时间和阅读地点。 杂志所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2)易于保存,生命周期长。 与电视、广播媒体相比,时尚类杂志媒体传阅率和反复阅读率高,杂志广告信息可以多次被消费者接触,易于保存。 (3)篇幅上受限较小。 杂志能够采用较多的篇幅将产品的深层内容展现在读者眼前,有效的拉近读者与产品之间的距离。 (4)表现力强。 与同类媒体相比,时尚类杂志媒体对材质的要求较高:封面男性时尚杂志网通常采用铜版纸,内页为适应多种广告效果使用了不同材质、造型、工艺等。 排版精致,深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中国男性时尚杂志的发展现状时尚类杂志,通常指代印刷精美、定位较高,内容上侧重于服装、美容、情感、都市生活等方面的杂志。 男性时尚杂志,指的是以精英男性为目标受众,以宣扬城市时尚生括方式为主要内容,涉及奢侈品、时装、汽车、电子数码、旅游、健康、娱乐等方面的一种杂志期刊类型。 在讨论男性杂志之前,不得不提到女性时尚杂志的发展。 1867年,世界上最早的女性时尚杂志 HAPPERS BAZAAR在美国诞生;1921年巴黎出现了欧洲第一本女性时尚杂志LOFFICIEL。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书目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论再生缘 柳如是别传缘起 天师道舆滨海地域之关系 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锺会撰四本论始华条后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 崔浩舆寇谦之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读哀江南赋 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 书杜少陵哀王孙诗后 元稹之连昌宫词与诗及悼亡诗 韦庄秦妇吟校笺 读东城老父传 论韩愈 武曌与佛教 斯坦因所获西夏文大般若经考 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 连花色尼出家因缘跋 梁译大乘起信论伪智恺序中之真史料 马一浮 泰和会语 宜山会语 复性书院讲录 尔雅台答问 濠上杂著 廖平蒙文通 廖平卷 今古学考 古学考 知圣篇知圣续篇 四益馆经学四变记 五变记笺述 经学六变记 蒙文通卷 古史甄微 经学块原 儒学五论(选本) 法家流变考 杨朱学派考 道教史琐谈 唯识新罗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 方东美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上 生命情调与美感 生命悲剧之三重奏 哲学三慧 易之逻辑问题 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形而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 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 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严复 天演论 群学肄言 群已权界论 原强 救亡决论 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 论译才之难 西学门径功用 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 说党 思古谈 读经当积极提倡 《民约》平议 与吴汝纶书(三封) 与《外交报》主人书 与熊纯如书 杨树达余嘉锡 ·余嘉锡卷 余嘉锡先生小传 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 太史公书亡篇考 寒食散考 四库提要辨证序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 杨家将故事考信录 ·杨树达卷 古书句读释例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积微居金文说

积微居小学述林 积微居甲文说 耐林庼甲文说 顾颉刚 汉代学术史论 《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 论《诗经》所录全为民歌 《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尧典》著作时代考 《尚书·大诰》今译(摘要) 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与钱玄同论古史书 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辨》第四册自序 州与岳的演变 九州之戎与戎禹 息壤考 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中国近来学术思想变迁观 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 《禹贡半月刊》发刊词 《史林杂识初编》小引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魏晋玄学论稿 评近人之文化研究 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洪业杨联升 ·洪业卷 引得说 第一篇何谓引得 第二篇中国字庋* 第三篇引得编纂法 仪礼引得序 礼记引得序 春秋经传引得序 杜诗引得序 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 论利玛窦地图答鲇泽信太郎学士书 《蒙古秘史》源流考 破斧 ·杨联陞卷

戴旭中国人已无可逃避 须阻止日再次侵华

戴旭:中国人已无可逃避须阻止日再次侵华 未来中日如何?且看历史的回答 日本百年之梦 ——战胜中国 国防大学戴旭 时下钓鱼岛危机风起云涌,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都被激活了。钓鱼岛是中日近代关系史上的一个“中途岛”。在它之前,有中日甲午战争和中日琉球争端,在它之后有“9·18”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钓鱼岛也是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个“中途岛”。发生于2012年9月11日,因为日本政府国有化“购岛”引发的这场危机,被很多国人称为中国的“9·11”事件。双方围绕钓鱼岛的争论,很快就扩展到了历史话题、经济话题和军事话题,现实中虽然还没有剑拔弩张,但心理上双方其实都已经枕戈待旦。未来中日会如何?只有历史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时间点:明治维新后 日本早自以为是 中国文化传承者 在世人印象中,日本是善模仿而不善思考的民族。但自一百多年前的明治维新后,日本不仅政治、经济、军事发生全面变化,其思维方式也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领导这一社会变革的青年武士,提出“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口号,采取“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的军国主义政策。名为“四方”,其实只是西方——中国及其周边所属势力范围。 地理上一衣带水,两千年里中国领先世界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事实,让日本无可选择地成为中国文化的学习者;无所不在的“中国”熏陶濡染,又固化成日本一种恒定的心理,即自觉自愿地自以为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南宋被蒙古征服,日本为之举国戴孝,认为中华正统文化已灭,东瀛成为中华文化余脉。 征朝鲜占中国夺印度 丰臣秀吉绘制侵略蓝图

地理、心理,使日本与中国纠结出复杂的“血缘关系”。世人但知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蚕食鲸吞,岂不知,日本却视并吞中国为地理、生理和心理的回归。相当程度上,受这种“血缘关系”的支配,日本始终有一种登陆靠岸、西进中国的莫名动力。 自中国明朝后期,日本战略家丰臣秀吉就计划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他制定征服朝鲜、占领中国,进而夺取印度的侵略蓝图,并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丰臣秀吉虽然没有如愿,但他的思想,却成为日本近现代战略文化的根源。 时间点:甲午战争打响 汉学家写中国地理志 军人教材成小学课本 明治时期战略文化的代表是福泽谕吉。他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晚年成为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主张侵略朝鲜,进攻中国。时日本有人指福泽谕吉的主张是“企图变日本为强盗国”,“必为将来遗留不可挽回的灾祸”。福泽谕吉之武士道精神,深印在许多日本人头脑之中,影响日本社会各个层面。日本终于等到近代清朝衰落遭遇西方入侵,而日本凭借“明治维新”成功,遂于1879年并吞中国藩属琉球国。 甲午战争前,日本陆军参谋局的汉学家、史学家中根淑编写了一部《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专讲日本山川险要、地理、气候、风俗、政治、物产、户口以及战史、战场等。在这部日本国第一部军事地理志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书本为陆军军人教材,而今为小学课本。” 战争打响之前 间谍深入腹地 甲午战争1894年在中国东海打响,而之前日本间谍已深入中国湖南湖北云南广西,为日本搜集中国全面情报。1889年4月,年轻的间谍荒尾精向日本参谋本部递交有关中国大势的分析报告,认为大清国“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祖宗基业殆尽倾颓”,认为西方必将瓜分中国,这样又将会牵连日本。他建议日本“先改造中国”,然后“团结中国”对抗西方。 另一位间谍宗方小太郎,1895年分析《中国大势之倾向》。当时东西方均有不少人看好中国即将崛起,但宗方小太郎认为中国虽然表面上在不断改革和进步,但大清全民都腐败,且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迹象,“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经不起大风地震之灾,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见雪珥《绝版甲午》)。这些报告促使日本决心向中国开战,以效法元、清故事。 日本对全民思想武装 对中国进行各种研究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资料讲解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03-03-07 一、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杂志市场概述 宏观背景: 如果有人问: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很多人会回答: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2001年底的统计,共有8725种,从数量上来说,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的资本增值性。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 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见图一)

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 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除少量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中国大势之倾向

中国大势之倾向 1894年宗方小太郎呈交天皇之奏稿 依宗方之见,中国之革新虽为世人看好,以为必将雄起东方,成为一等大国,但实非如此。察一国,如同察 一人,就先洞察其心腹,然后其形体,表里洞照,内外兼察,始可说其国势所趋。今中国之外形,犹如老屋废 厦加以粉饰,壮其观瞻,外形虽美,但一旦遇大风地震之灾,则柱折栋挫,指顾之间即将颠覆。 中国官场贿赂成风,政以贿成。明太祖剥皮揎草,雍正帝则创养廉银,以期高薪养廉、杜绝聚敛,但滔滔之 势,非区区制法所能禁遏。中国士大夫,本为国家精英栋梁,口尊孔孟之学,却无非是做官之敲门砖而已。一 旦得其位,却并不行其道,倡圣贤之言,行荀且之事。其中间或有人大声呼吁,却大半以反贪腐而博其虚名, 以博其虚名而图实利。 宗方以为导致此种老朽之大原因,在于千百年来日积月累之人心腐败。中国之精力,全耗于形而之下之事, 崇尚虚华,拜金风靡,国不似国,民不似民,国家外形虽日新月异,实是一虚肿之人,元气萎靡,不堪一击。 宗方坦言,国家乃人民之集合体也,人民即国家之‘分子’,‘分子’即已腐败,国家岂能独强?

宗方此论,切中要害。中国之贪腐,实与君主、共和之法统无关,与专正、民主之政体无关,与满人、汉人 之族无关,而与全民贪腐之心有关。 人人皆以当官揽权为至要,挤入仕途者大贪,末入仕途者小贪。人人所切齿者,貌似痛恨贪腐,实则痛恨自 己无缘贪腐,痛惜自己贪腐太少。有何等土壤,即有何等收成;有何等人民,即有何等政府。国家之风气,但 知指天画地,痛责当道之人,仿佛世风日下,与已无关,却不知防微杜渐,正在于‘匹夫之责’四字。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执法犯法,此乃庙堂之贪也;米中掺沙,酒中灌水,鸡鸭里硬塞碎石,此乃匹夫之贪也。庙堂之贪,败坏法纪,匹夫之贪,败坏常纲,而匹夫犹愤愤不平于庙堂之贪。

当代中国与世界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键词:世界中国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过去几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十八大这一重要判断。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互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相互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可以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未来。 (一).当今世界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与世界关系 回首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美国加快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印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性变化,但

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

第六章学术思想 一、xx 1、“儒学”: 第一学说,,创始人孔子,“儒”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最大的思想流派(最早指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2、xx: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论语》,鲁文化与周文化一脉相承。 主张“仁”,“仁者爱人”,人本主义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xx: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儒家学说亦称“孔孟之道”, 思想核心: “性善”和“良知”,提出“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进一步发展“人本思想”,提出“”仁政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xx: 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子》,(李斯为其弟子) 主张“性恶”,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一是“修身”,二是“师法”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5、汉代以后,儒学独尊,董仲舒建立“天人感应”(封建统治的理论支柱) xx,字仲任,无神论者,著《论衡》 二、xx(第二大学说) 1、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著《道德经》,“道家” 其思想: “无为”“xx”“守弱” 具有自然主义色彩,批判儒家,“入世之学”VS“出世之学” 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朴素辩证法 (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表示世界的本源) 2、xx: 名周,宋国人,著《庄子》,提出内心修养途径,“心斋”“坐忘” 思想核心: 自然无为。《逍遥游》《齐物论》超然物外。 三、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 1、墨子: 名xx,xx人,代表作《墨子》, 思想: “兼爱”“非攻”“xx” 2、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三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学方面的突出成就几何学:点、线、面、圆的关系 力学: 杠杆原理 四、法家学说(战国)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的演变特征

2013 – 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 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引言 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都城,道路也随着都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的道路系统也不断完善。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古代都城道路与交通 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如周代的城市道路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的。汉长安发掘的宣平门,及其门内的大街,三条道路并列。 古代都城道路性质和道路分工的变化 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则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道路

论梁启超的科学精神

第30卷第6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0,No.62003年11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ember ,2003 论梁启超的科学精神 杨 晓 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对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在批判的层面,应揭示出梁启超对“中体西用”思想背景的突破与超越。在倡导的层面,追溯乾嘉学派与梁启超科学精神的渊源可以认定,梁启超是早在五四前就大力倡导与追求“赛先生”的先驱者之一。在反思的层面,可以看出,梁启超对“科学万能之梦”的反思与质疑,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反科学,反而表明了他对科学的科学态度;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保守与落伍,反而是他思想超前的体现。 关键词:梁启超;科学精神;批判;倡导;反思 中图分类号:B2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3)0620011207 收稿日期:2003205208 作者简介:杨晓明(1957—),男,四川省乐至县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告系主任、副教授。 在西方思想史上,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推动着近代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然而,在近代中国,科学与哲学却并不像在近代西方那样同步发展,而呈现出不同步性。这种不同步性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近代中国的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由此而导致科学精神在近代中国也甚为匮乏。在如此的思想背景下来考察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对于总结与反思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考察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可以从批判、倡导与反思三个层面来展开。 一 梁启超对中国缺乏科学与科学精神的认识与批判 早年的梁启超与他的“中体西用”前辈一样,尽管承认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的事实,但却并未表现出批判的态度。1902年,梁启超写了《格致学沿革考略》一文,实际上是一篇自然科学简史。在该文的前记中,他明确指出:“吾中国之哲学、政治学、生计学、群学、心理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等,自二三百年 以前,皆无以远逊于欧西;而其所最缺者,则格致学也。”在该文的导言中,他又解释说:“学问之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二端:其一,形而上学,即政治学、生计学、群学等是也;其二,形而下学,即质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全体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是也。吾因近人通行名义,举凡属于形而下学,皆谓之格致。两者相较,其繁颐虽相等,而形而上学之高尚,更过于形 而下学。”[1](文集之十一,3— 4页)承认中国缺乏自然科学,而哲学、政治学等并不弱于西方,并认定哲学、政治学等形而上的学问比形而下的格致学,亦即自然科学“高尚”。显而易见,梁启超在这里的观点,还没有跳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等传统思想的窠臼。 不过,在同一年所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却可以见出梁启超不同于前人和流俗的独特见解了。 该文设专节比较中国先秦学术与古希腊学术。在谈到中国先秦学术的缺点时,他概括了六个方面, 1 1

后现代思潮下历史研究_碎片化_倾向探析_王雪

后现代思潮下历史研究“碎片化”倾向探析 王雪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随着后现代史学的发展,传统历史学“宏大叙事”方式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史学研究“微观化”渐成大势, 却导致断裂历史的“碎片化”现象滋长,引起学界争议不断。文章通过探索后现代史学思潮影响下“宏大叙事”危机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后现代史学“微观化”研究视角的发生发展,梳理史学“碎片化”现象和方家论争,希冀运用后现代史学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避免由于割裂历史导致难以对历史进行重建和复原,推动史学研究与时俱进。【关键词】后现代史学;宏大叙事;微观化;碎片化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4)03-0056-05 近年来史学界“碎片化”研究倾向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特别是《近代史研究》杂志在2012年的第4期和第5期专门开设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专栏,吸引了众多史学工作者参与讨论。两期杂志涉及的13篇文章中,近一半以上并不认同这种“碎片化”研究倾向,主张重建宏大叙事的总体史观,防止“碎片化”导致的史学整体学脉断裂。不少学者也提到或指出:“近二三十年间,在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下,宏大叙事的历史,备受质疑,微观史却独领风骚。”[1]二战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给传统史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主张非理性、文本化、倡多元和去中心化的新史学,向传统的“大写历史”发起了尖锐的冲击,有学者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如此,人类的历史,应是遭遇到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2]337。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世界大势波澜激荡的20世纪60年代,一部分学者开始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进行反思和抨击。70年代后,在学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起了广泛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史学是后现代主义攻击的最后堡垒。在此思潮涌动下,后现代史家不再注重兰克学派的“据实直书”、年鉴学派的“整体叙史”,而是追求史学文本化,主张反映“当代社会四分五裂、无中心、不确定但又激动人心、转瞬即逝的场景”[3]9;不再追求宏大、整体、全面叙事,而是把研究注意力集中于“微观化”的史学研究上,强调史学多样性、史家主观性和研究对象独立性。在史界风潮和全球多样化大势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3-07-31 作者简介:王雪(1989-),女,山东东营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Vol.33No.3 2014年5月第33卷第3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14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汉武帝时期,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其主要原因是() A. 农本商末政策发生逆转 B. 落实政府经济政策的需要 C. 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D. 政府以财产作为选官标准... 2、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3、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在此他强调( ) A.货币流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 C.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国家发行的货币越多流动就越快 4、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6、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 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定义: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研究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问题的观点、学说的发生、发展和斗争的历史。 赵靖、易梦虹 重心:中国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的萌芽、发生、发展。 时限:1840~~1949 任务:阐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规律; 为现实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研究状况: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西人富国之学,列为专门,举国通人才士,相与讲肄之……观计然、白圭所云,知吾中国先秦以前,实有此学。?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盖全地球生计学,发达之早,未有吾中国若也。???余拟著一《中国生计学史》,搜集前哲所论,以与泰西学说相比较。若能成之,亦一壮观也。? ●八个主义: ●一、无政府主义(伯夷、叔齐、狂矞、华士、老子、庄周、盗跖、漆雕开、季次、原宪、杨朱、陈仲子、史鰌、许行、阮籍、陶潜、鲍敬言、邓牧); ●二、均产主义(孔子、孟子、墨子); ●三、富国主义(李悝、商鞅、管子); ●四、共产主义(陈独秀); ●五、国家社会主义(江亢虎); ●六、资本制度改良主义(马寅初); ●七、新均产主义(前溪,即吴鼎昌); ●八、民生主义(孙中山) 消费论的分为欲望论和消费合理化论 生产论的分为农国与工国之辩和人口论 交易论的分为价值论和货币论 分配论的分为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及基尔特社会主义、资本制度改良主义、新均产主义和民生主义或均产主义。 赵可任 ?《孙中山先生经济学说》 ?《绪论》、《价值》、《货币》、《资本的积累》、《生产方法的改变》、《分配》、《金融资本》和《恐慌》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 ??穷年兀兀,几废寝食,为时既久,积稿遂多? ??处今日而欲创造适合我国之经济科学,必以不背乎国情为尚……盖一国自有其

CI大势已去--BPD初露端倪讲

CI大势已去--BPD初露端倪 自从太阳神在中国创造CI神话以来,不少企业对CI的市场威力深信不疑,很多企业甚至将它作为企业一劳永逸,长盛不衰的不二法宝。可是,近年来许多企业抱怨CI策略并不象他们想象和广告公司鼓吹的那么有威力,而太阳神的日子也一日不如一日,看来CI的风光已经不再。 确实,企业形象CI策略有过她的辉煌时期,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知名品牌,例如TCL、科龙、联想、999、海尔、长虹、新飞,等等,均是在那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当时,由于同类厂家迅速增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各企业产品日趋同质化和消费者无法一一辨别众多企业产品的优劣,因此在选购时只好根据企业知名度及声誉来做出购买决策,图的主要是个放心。这时候,CI的规范化和统一形象功能使少数较早导入的企业迅速在市场上树立了旗帜鲜明的和运作规范的企业形象,很快被消费者认知和认同并成为行业中的领先品牌。 进入90年代末,许多企业纷纷导入CI,企业形象开始泛滥。 进入21世纪,还在不断产生大量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的核心目标是对企业品牌的认知(知名度)和对产品质量以及服务的认同。 认知的目标主要是依靠CI-VI的视角统一性和鲜明性通过全方位、扫荡式、压倒式的广告对大众进行反复强行的视觉灌输来实现的。由此看来,认知只是广告的简单堆积产生的效果,并无独到之处,难怪有许多企业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广告投入就一定能使企业成功。不知爱多、秦池、三株等当时是否这样想的。 认同主要通过六个条件的传播来实现:1、非常统一甚至刻板的视觉形象-VI 的视觉感性联想;2、较大的企业规模、实力;3、良好的产品质量;4、良好的服务;5、高科技、创新形象;6、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等。事实上认同也就是为产品和服务提供可靠的背景形象,解除消费者的购买顾虑。 许多行业由于技术和经管的进步,使企业间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服务均已非常接近,大众对产品也不再陌生,于是各个品牌为大众所认知和认同得目标均已实现时,品牌优势从此便迅速消失,除了少数几个领导性品牌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勉强保住其市场地位外,大家几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于是CI所建立的企业形象失去了她原有的强大威力。 从以上可知,由于企业形象大都在围绕提高或强调生产和服务的品质及效率上做文章,面对的是整体市场,针对的是竞争对手,大家相互攀比,因此各企业之间只有距离的存在而难有本质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便无从谈起。 多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各种形式的价格战之外,好像已没有其它办法了。这种局面使众企业如陷泥沼,越陷越深。经济实力较强或成本较低的企业虽然暂时保住或增加了市场份额,但这种暂时性的占有率绝非市场地位的真实体现,因为:第一、这种优势是暂时性的,很快就会被其它企业拉近,直至消失;第二:企业形象的认知和认同难于担当建立顾客忠诚的重任。虽然,早在多年前企业就已经把建立顾客忠诚放在了重要的战略目标上,但近几年各种形式的价格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就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此和平稳定的外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世

最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一篇: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一点感想】 第八部分第一节“皖学”引用戴震的话:“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弊,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有名之见,其弊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附骥尾。……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几句话直指很多“学人”的软肋,“掊击前人”者比比皆是,歪批、胡批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相声里的包袱,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了,某些畅销书、某些博客,充斥的都是这种东西。而“附骥尾”的倒是不多,于丹大概可以算作其中的佼佼者,昨天和夏末他们几个喝酒的时候,臧否的现在有名的“电视学人”和“网络学人”也都跳不出这两类。而且戴东原更道出了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一时之名”和“后世之名”,即使不能留名后世,也要在当时喧嚣一番,混个热闹。 第九部分第六节“扬学六谈”中引用焦偱的话:“人各一性,不可强人以同于己,不可强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此同也而实异也,故君子不同也。”为可叹息者,似乎很少有人能懂得这个道理,总是自以为是,总想改造别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以期和自己一致。而且是关系愈好,则改造的力度愈大,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为不幸者,我恰恰是当下价值观中的一个另类,

大发慈悲妄想改造我的人也特别的多,或直斥,或婉劝,希望我可以幡然悔悟,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不过我想,我大概是很难改变了。 第十二部分第四节“试帖诗及其他”里引王阳明的话:“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敢入,视师长如仇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曹聚仁问:“两千年的书塾教育,糟不可言,可是今日的学校教育又如何呢?”根据我的切身经历,其实也是如此,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罢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二篇: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一点感想】 其实这本书现在只看了大概十分之一,但还是忍不住想上来先白活儿两句。这本书是前两天刚借的,和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一)一起。钱穆的作品集我更喜欢三联那一套,只是我们学校图书馆三联那套散放在各处,不好找。 看这本《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有一种找到了指路明灯的感觉,以前所谓的好古完全是瞎摸,其实一直在槛外,透过栅栏窥见了内里一丁点的美景,却不得其门而入,徘徊于这奇美花园的外围,东面窥探一下,西边张望一下。却不能身处其中去领略、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转自铁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3839849.html,/post_3396898_1.html/ ]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3839849.html,/ ]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3839849.html,/ ] 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