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推荐表

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推荐表
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推荐表

附件5

河南省高等学校

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推荐表

学校:

基层教学组织名称:

隶属单位:

类别(专业类课程类实践类)

负责人:

填报日期:年月

河南省教育厅制

填表说明

1.推荐表由基层教学组织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推荐资格;

2.表格涉及的教学课程、项目、奖励、成果、教材起止时间从2017年9月1日起至2019年8月31日,名次限前3名;

3.表格如填写不下,可相应增加页数。

一、负责人情况

二、成员概况(人数____)

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

四、今后建设计划

五、评价推荐意见

六、学校意见

浙江大学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浙江大学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及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完善和规范浙江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基层教学组织是学校正式建制,柔性灵活的教师教学共同体,以院系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命名。基层教学组织由本科生院归口管理。 第三条基层教学组织可依托学院、系、教研室、实验室等行政单位设置,也可另行设置。其内部设置由各学院(系)自行确定。基层教学组织按教学性质分为:以课程(群)为平台的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以专业为平台的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按管理级别分为:校级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院(系)级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第四条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学校及学院(系)要高度重视并支持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 第二章设置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五条基层教学组织设置与调整原则按照学校本科人才 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学术活动的需要,明确职责、统筹规划,鼓励设置跨学科的基层教学组织。具体设置原则如下: 1.学院(系)应按照本单位所开设的课程(群)或本科专业设置,主要是课程(群)或专业的规模、建设任务和教学发展规划,提出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方案,避免小而全和重复分散设置。 2. 以课程(群)为平台的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针对某一课程或课程群组建,其中课程群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基础的系

列课程,或相互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一组课程。以专业为平台的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按二级学科或本科专业设置。 3.新建专业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不具备独立设置条件时,依托专业或学科相近的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工作。具备独立设置条件后方可组建。 第六条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有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成员原则上应包括课程(群)或专业的所有任课教师。 2.有稳定的课程建设与发展方向,或专业学科发展方向,承担饱满的教学任务。 3.有开展教学学术活动的软硬件实力。 4.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 第七条基层教学组织需承担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包括 (一)落实日常教学工作,履行管理职责。 1.根据院系及课程或专业发展的需要,制订本单位的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落实。 2.参与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建设符合学科发展的课程体系,组织制订并规范课程规划、教学大纲,做好课程衔接,加强教材建设以及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建设,保持教学稳定性。 3.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教学进度,保证教学正常运行。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施教学考核。 1.制定听课计划,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开展同行评议并使之制度化。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教学纪律,树立良好的教风。 3.不定期组织学生座谈,及时了解学情,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定期开展考试情况分析,不断改进教学。 (三)开展教师教学培育,营造教研氛围。 1.开展教学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在教学各环节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技术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党建标准】学校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

学校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 (试行) 一、总则 1.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及中央和省、市、县委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范围包括公办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民办中小学、民办培训机构党组织。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幼儿园党组织参照执行。 二、党的组织设置 3.基本设置形式:中小学校党组织正式党员人数达到3人以上的设立党支部,原则上,党员人数超过50人、不足100人的设立党总支,党员人数达100人以上的设立党委。 4.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设置: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中小学校,单独建立党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学校或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学点),可就近就便与其他学校建立联合党组织,也可挂靠乡镇、村(社区)党组织。 5.民办学校党组织设置: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民办学校,单独建立党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采取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入党员教师单独组建等形式建立党组织。

6.其它类型党组织设置: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按离退休人员原所在工作单位隶属关系或便于活动开展的原则设置。 7.隶属关系:中小学校(含民办培训机构)党组织关系暂实行属地管理,待成立县委教育工作部门后统一划转。 8.设置调整:每学年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情况进行一次摸底,做到设置规范、调整及时。 9.纪检机构:学校党总支委员会、设委员会的党支部设纪律检查委员;不设委员会的支部,应指定专人负责纪检工作。 10.群团组织:学校党组织领导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教职工大会(代表大会)工作,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班子队伍建设 11.班子职数:中小学校党的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3-5人、设书记1人,党员数不足7人的,可只设书记1人;总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5-7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基层委员会一般设委员5-9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1-2人。办学规模大、党员人数多,出资人或校长担任党组织书记的民办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副书记。 12.班子任期:中小学校党的总支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党的支部委员会和不设支部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每届任期3年。期满按时换届,严格执行基层党组织换届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13.骨干队伍: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符合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等要求,党组织书记、校长由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思考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思考 一、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加强对其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研究,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 养提出的要求。学生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才培养的高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平台等。 二、基层教学组织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发展主要是转变办学理念、重设办学目标、调整办学思路、优化教学资源,达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目标。其实质是转变教育类型,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发展、教学评价等的具体实施者,是高校教学有效运转的基础性力量,其在学校中的作用决定着高校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人才培养理念能否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能否转变都有赖于系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系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既是学校变革的参与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承担者,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力量。 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系部教研室命名的基层教学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一是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度,规范建设程序。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度。就学校层面而言,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达成共识,研究、制定、出台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相关指导性文件,明确基层教学组织地位、职责和权限,用以指导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就学院层面而言,要根据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学院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基层教学组织,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相关管理规定。. 二是要规范基层教学组织织建设程序。有序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规定。并完善教学组织建设设的监管程序;就学校层面而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程序,坚持教学

中北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

中北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 中北大学本、专科教学基层组织有以下四种:(1)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2)专业建设组(常设机构)、(3)课程建设组(常设机构)、(4)实验室建设组(常设机构)。每个教学基层组织的具体工作章程如下: 一、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 (一)性质 1.为了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学院专业建设,特成立各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 2.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是在学院长的领导下,对本学院所办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制)订、专业建设与改造、专业申报等工作进行指导的专家机构。 (二)职责 1.加强同校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省教育厅、教育部、国防科工委等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联系。 2.根据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研究本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培养方案,研究和指导本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制)订。 3.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目标和国民经济及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审核本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对本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改造、新专业的申报提出指导性意见。 4.审核本学院各建设组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 5.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并制定本、专科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本学院本、专科专业进行评估;对本学院的课程建设组、专业建设组和实验室建设进行指导。 6.研究、指导其它与专业建设有关的事宜。 7.审核实验室建设计划。 8.根据各学院自身特点,研究学院长交给的其他专项议题。 (三)组织机构 1.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若干。 2.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院决定,并由学院长组织聘任。 3.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各学院办公室。 二、专业建设组 (一)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组设责任教师1名,负责该专业建设组的正常运行。责任教师由所在学院竞聘产生。对责任教师每学期核发专业建设工作酬金2500元。 2.专业建设组一般由5~20名教师组成,专职教师不少于5人。

《西南大学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

西南大学文件 西校〔2017〕615号 关于印发《西南大学关于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单位: 《西南大学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学校2017年第12次校长办公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西南大学 2017年10月10日

西南大学 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和《西南大学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方案》,适应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做好“面向未来的教育、重拾灵魂的教育和负责任的教育”,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有序推进学校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促进本科教学的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形成课程、教材、试题库等教学资源集成优势,推动本科教学内涵发展,稳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 (二)创新性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适应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在组织形式、工作职责和教学功能上开拓创新,增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 (三)层级性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根据学院(部)实际情况,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系级基层教学组织;以课程(群)为基础,建立公共教学部和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 三、建设内容 (一)设立条件 1.系:系的设立原则上以专业类为基准,根据现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和各学院(部)实际情况,按照“一个专业一个系”的原则设置。 2.公共教学部:公共教学部的设立原则上按照相同或相近的公共通识教育课程群组建。 3.教研室:教研室原则上按相同或相近课程(群)组建。 基层教学组织实行主任负责制。每个基层教学组织设主任一名,作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各级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应热爱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任职期限为每届四年,可连任。 (二)设立程序 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实行申报备案制或申报审批制。在符合学校学科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各学院(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对于符合设置条件的基层教学组织,经学院(部)论证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纵向结构中以教学教研为主职的组织。当今,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基层教学组织仍是教研室建制。笔者认为,教研室建制在履行大学使命、 发挥教学教研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本文试图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致因,及以何种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和改组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 一、教研室建制存在的问题及致因 教研室建制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后来成为前苏联大学主要的基层教学研究单位。前苏联时期颁布了《高等学校教研室条例》,对教研室的性质、职能、结构、建制、工作方式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1]1951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全面调整,照搬前苏联高校设置模式,采取了校、系、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基层教学组织普遍设立了教研室,课程性质相近的教师组织在一个教研室,作为教学科研的基本单位。 教研室在我国高校已经存在60年。笔者在探究此问题的过程中查阅相关文献,看到的论点大都是“完善”、“改良”而非“重构”。重构是重新架构,是革 命性、颠覆性的变化。教研室建制需要“推倒重来”吗?鉴于高校教学实践中教研室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笔者主张重构。 笔者认为,教研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教”而基本无“研” 教研室按理应是又“教”又“研”,教学应该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但现实中高校老师们都忙于教学事务,作为教研共同体的组织研讨名不符实。笔者曾对所在学院2003、2004、2005三个学年各教研室的活动内容作了一个统计,按活动内容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传达校、院精神;应付评估验收;安排课务及实习带队工作;总结考核评比;讨论学院发展规划;外出考察;课堂教学观摩。真正有“研”的内容比例不到20%,而且“研”的形式单一,层次甚低,成效甚微,感知和觉察教学问题、自主确立研究主题的意识和能力甚弱,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很多时候,教研室忙于完成学院的各种事务性工作,俨然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与其应有的职责不相称。 2.有“室”而基本无“聚”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 笮步社民 摘要:本文剖析了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诸多问题及其致因,提出了任务取向的组织重构思路。即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为依据组建基层教学组织课程组,课程组实行首席教师负责制;以项目制推进其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课程组 步社民/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杭州310012) 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专题·高等教育发展·

四川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四川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更新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教学质量主体意识,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为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组织保障,推动各教学单位进一步明确自身办学主体地位,培育形成全校上下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的教学质量文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设立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学单位的业务主体,是负责推进学校教学运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柔性灵活的教师教学共同体,是联系教师与学生、落实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教学组织设立的整体原则应在校院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目标引领和指

导下,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学术活动的需要,明确职责、统筹规划,鼓励设置跨学科的基层教学组织。具体设置原则如下: 全覆盖原则。各教学单位必须依据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全覆盖原则建立对应的基层教学组织。所有基层教学组织应涵盖本单位的所有任课教师(含实验指导教师等实践教学环节师资)。 多样性原则。学校鼓励各教学单位探索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基层教学组织可根据各教学单位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科、专业特点设置,鼓励跨学科、跨院系交叉设立。各教学单位可参照“学院—系”、“学院—系—教研室”、“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或“学院—系—课程组”、“学院—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交叉学科—平台”等多种模式组建基层教学组织。 特色化原则。基层教学组织的名称形式可根据学院(部)、教学单位实际状况进行设置调整,综合考虑与原有教学系、教研室、专业建设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等组织的有效衔接与融合。 有效性原则。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须着眼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组织活动的常态化、组织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研讨内容多元化开展工作,应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及保障教学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为目的。

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实践

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实践 摘要: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的回归与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新时期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坚持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本文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从组织形式、制度、师资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的经验。 关键词:基层教学组织;课程;科教融合 一、基层教学组织内涵及发展回顾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按课程、专业或学科设置的教学组织,是在学院等教学单位直接领导下,按本单位的教学工作计划直接组织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的基层单位,是学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最基本单位。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借鉴现代西方“大学—学院—系(研究所)”模式,学系为松散民主的最基层教学组织,教师以“个体教学”为特点[1],教学缺乏团队的协作和研讨。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前苏联“大学—系—教研室”模式,构建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此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变化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 第一阶段:教研室的兴起与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学习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制度,教研室成为普遍的基层教学组织。1950年颁行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教学研究指导组为教学的基本组织,由一种课目或性质相近的几种课目之全体教师组成”,规定教研室主要负责“讨论、研究、制定和实施本组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收集有关教学资料,编写教材;研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和切磋教学方法” [2]。1961年《高校60条》进一步规定“教学研究室是按照一门或者几门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 [3]。由于当时实行教育与科研相分离的体制,大学教研室的性质明确为“教学组织”。成立教研室后的大学中,教学活动从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第二阶段:教研室的式微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教育科技方针的调整,高校科技工作的地位得到明确,教研室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双中心”基层组织。1985年国家教委委托同济大学等14所高校研究“高校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改革”,该研究主张改“教研室”为“学科组”,将“学科组”办成“两个中心”(科研与教学),并在部分高校试点。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为了长期稳定地进行重大科学研究,形成先进的科研、教学基地,高等学校可以有重点地设立相对稳定、确有特色而又精干的研究机构”[4]。高校陆续成立研究所、学科组等基层组织。

《西南大学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

. .西南大学文件 西校〔2017〕615号 关于印发《西南大学关于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单位: 《西南大学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学校2017年第12次校长办公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西南大学 2017年10月10日

西南大学 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和《西南大学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方案》,适应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做好“面向未来的教育、重拾灵魂的教育和负责任的教育”,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有序推进学校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促进本科教学的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形成课程、教材、试题库等教学资源集成优势,推动本科教学内涵发展,稳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 (二)创新性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适应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2 -

. 在组织形式、工作职责和教学功能上开拓创新,增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 (三)层级性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根据学院(部)实际情况,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系级基层教学组织;以课程(群)为基础,建立公共教学部和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 三、建设内容 (一)设立条件 1.系:系的设立原则上以专业类为基准,根据现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和各学院(部)实际情况,按照“一个专业一个系”的原则设置。 2.公共教学部:公共教学部的设立原则上按照相同或相近的公共通识教育课程群组建。 3.教研室:教研室原则上按相同或相近课程(群)组建。 基层教学组织实行主任负责制。每个基层教学组织设主任一名,作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各级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应热爱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任职期限为每届四年,可连任。 (二)设立程序 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实行申报备案制或申报审批制。在符合学校学科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各学院(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对于符合设置条件的基层教学组织,经学院(部)论证 .

关于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几点思 考 高校的管理部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管理部门,一种是教学管理部门,而行政管理从整体上来说是服务于教学管理的。这是因为教学单位是高校的基本和根本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教学单位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因此各专业的授课教师是高校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从而对教师的管理工作也成为了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从事了一年一线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工作的老师,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特点、管理难点和管理方法有一些认识和感触。总结如下: 一、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特点和难点 1.成员具有高学历,自主意识强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成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员具有高学历,自主意识强。以本人所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为例,目前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教师共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每个成员的高学历导致其自主意识较强,有自己的想法,较难统一。 2.没有明显的上下级行政关系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单元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明显 的上下职级关系,所有成员之间是平行关系。系主任和教学系主任只是教师代表的角色,起上传下达信息、收集管理信

息和服务教师们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关系,在系所遇到发展瓶颈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时决策和执行显得尤为困难,缺乏行政推力。一方面,系主任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去为转型发展所出管理努力,这因为系主任并不会从系所的发展中取得更高的报酬。另一方面,老师们也没有太大动力配合转型发展,因为转型发展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还看不到现时的回报,而教师们更愿意自我寻求平台发展。 3.组织结构松散 高校教师工作不同于企业政府单位,教师们的工作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单个教师和多名学生完成,因此教师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由于这种特殊性,教师的工作很少需要同事间的现场合作,而很多学校也并没有为教师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致使聚集的机会更少,这是导致组织结构松散,交流较少的一个直接原因。此外,个体教师的薪酬有统一的标准,受基层组织单元发展的影响较小,这也是导致组织结构松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方法和策略 鉴于以上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特点和难点的总结,提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管理方法和策略。 1.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虽然高校教师们的自主意识比较强,但教师们有一个特点就是遵守规章制度,当然这里的规章制度必须是盖章有效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建设及对策论文:浅析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建设及对策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建设及对策论文:浅析高校基层教 学组织教研室建设及对策 教研室是教学研究室的简称,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是高校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的最基层单位。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高校教研室在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以及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研室工作的状态和水平,可直接反映高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是高校十重要的教学基础组织工作。但是,目前高校教研室无论从设置,还是教研室工作内容与实效,因种种原因被一定程度削弱,教研室管理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边缘”状态。鉴此,针对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研室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文献报道的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经验和成效,提出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教研室职能和定位 1、高校教研室的定位 高校教研室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基层的管理组织,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教育中的执行者,又是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的承担者,也是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实践者。教研室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集教学、科研与师资培养于一体,是构成高等学校结构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2、教研室的基本职能 教研室是高等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科研组织,抓好教研室建设,是组织教学、提高科研水平、开展教研教改、加强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与核心。一般来说,高校基层组织教研室的职能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制定和完善教学文件。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包括课程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编选教材等。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本校的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大纲和教材,以保证培养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完成教学任务,完善教学管理。教研室作为高校“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中最基层组织,担负着学校教学的具体工作,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进度的设定、落实和检查,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讲评,课外辅导或社会实践的组织与落实,考核方式的确定及考试命题与成绩评定等。同时教研室全面执行学校、 院系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优化教师与教学资源配置,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制定各种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运行机制。 (3)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实施教学改革是教研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更新教学内容、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