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简介

中文:安徽师范大学
英文名称:Anhui Normal University (缩写AHNU)
校训:厚德 重教 博学 笃行
校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赭山校区)
安徽省芜湖市花津南路2号 (花津校区)
发展历史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校园景色(17张)
在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万余名。
师大概况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媒学院等16个学院。
学校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7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4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生物学、化学),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

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9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6个本科专业;1个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8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现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学、英语、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学、化学等),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7门省级精品课程。
现有专任教师1347人,其中正高职称220人,拥有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6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1人, 10位省级教学名师,12位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3532人,其中,博士生143人,各类硕士生4455人,普通本科生22915人,留学生163人,成人本专科生5856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75.8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8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3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