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哲学和科学

人性的哲学和科学
人性的哲学和科学

人性的哲学和科学

(2013-01-29 21:13:43)

转载▼

第一节课程介绍

一涉及到的课程

哲学

伦理(三大理论:效用主义义务论美德伦理学)

政治哲学

认知科学

心理学

政治科学

行为经济学

文学

二主题1幸福繁荣2行为道德和不道德3政治结构正当性组织

三方法论共同点为什么

四例子、

1柏拉图斯特方页码1the ring of Ghges 盖吉斯之戒格劳孔结论人们按正义行事,遵循社会的道德,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不这样做的力量。遵守道德规则只是因为害怕社会的惩罚,而不是因为这样做对他们有任何价值

2(1)改变电车轨道撞死一人或五人

(2)推胖子下去救五人

(3)分割一人以救五人

(4)遇到熊前面的人闪开(5)将后面的人推向前

对这些反应的差异牵涉到的是道德因素还是心理因素

3设定计划却不能遵守承诺

拖延症方案(1)有一个带动的环境(2)限制自己接近诱惑源(3)设定行为自动机制什么样的存在既能在思考下设定计划,又能不按照计划来行事

思考地承诺和非思考地对环境特征做出反应

策略(1)增强思考承诺的相对效用(2)减少暂时性诱惑的吸引

也能将拖延症应用到社会侧面上

五课堂要求:阅读课堂讨论两篇小论文期末考试

第二节盖吉斯之戒:道德和伪善

按道德行事的动机以及对周围的人是否会按照道德行事?

行使道德是因为道德本身?还是要表现出某种特定方式?

柏拉图政治世家思想知识框架

苏格拉底基本事物的本性普遍观念坚信的观点政治变革有原则的牺牲

格劳拉行使道德是因为好的声誉或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表象和本质的差异

事物3种价值1本身具有价值 2 工具价值(钱) 3 两者兼有(健康学问视力)

正义属于哪一类?

按照正义和按照看起来的正义行使正义

应用想象实验将行为和后果分离

如果得到的声誉相反,是否还会按照正义行事?

道德正直和伪善

分配给自己积极任务抑或分配给别人积极任务?人们为自己道德行为打分。

抛硬币对自己表现出道德,而不是真正按道德行事

镜子认为自己被注视,而表现出道德

政治如何构建,才能形成镜子,眼睛一样的效果,才能按照社会规则的标准行事,为社会提供稳定性,从而促进人类繁荣,这牵涉到同理心同情心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一个关于"盖吉斯之戒"的故事。缘由是在讨论道德、人性的时候,柏拉图假设的论敌,为了表明,如果没有社会的监督,所谓的道德圣人和龌蹉小人在道德行为上将表现一致,给柏拉图讲了这个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有一个牧羊人叫盖吉斯,在一次放牧中看到天上劈下的惊雷在地上打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发现窟窿里有一匹铜马,铜马里面是一个木乃伊,手上有一个金戒指。他取下金戒指戴在手上。

牧羊人们有每年一次向国王汇报牧羊情况的习惯,他们在篝火旁商议今年派谁作为代表。盖吉斯无意之中转动了手上的戒指,惊奇地发现自己隐身了,然后他再次转动了一下戒指,自己又现形了。他毛遂自荐,踏上了去王宫的道路。

结果,凭借盖吉斯之环,盖吉斯引诱了皇后,与其合谋杀害了人民爱戴的国王。

柏拉图的论敌试说明,倘若圣人拥有这个戒指,他的行为将和小人无异,引申义为,倘若你可以没有代价的做坏事,你将做不道德的事情。柏拉图难以反驳,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在儒家学说中就有一条对君子的要求可以用来反驳这个观点。

《大学》的三纲八目,八目中的诚意是修身的根本。在传的部分,具体解释了什么是诚意。诚意就是慎独。君子慎独。《四书集注》解释独就是只有你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处境。诚意就要做到无论他人是否在场都要言行一致合乎道德规范。

也就是《论语》中讲的,"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忠,简言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先自律然后推已及人。一个是消极意义的,一个是积极意义的。

一以贯之就是前后一致,不随意变更。实则和康德的绝对命令相通。一以贯之某种意义上可以翻译为康德绝对命令的第一种表述,使你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原则。所以儒学和康德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可以融通。

由此,人若诚其意,实其意,使他的意志实实在在,就能够行为贯彻一致。避免盖吉斯之环的这种情形。

另外,意是人之所发。意如果理解为意志的话,又通康德的善良意志,就是实践理性,秉持道德律。而八条目在诚意之前是格物致知。致知要先格物。致知的致就是推到极点,致知就是把知识穷尽,要穷尽知识就要格物。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中的理。如果不格物致知,就无法诚意。我想暗含的理解是不是,求学求知很艰辛,如果知求得全面,那么这个人的意

志力恐怕也得到了训练。如果学习往往半途而废,这个人肯定没有什么意志力,自然无法诚意、实意。

也难怪,往往说一个学生品学兼优,在实际中只考察学,以此为标准,而不充分关注行。

论道德伪善--对人性的一种剖析

2013-01-18 04:04:31| 分类:转载---- 修灵|字号订阅

作者:寇彧,徐华女

关键词:道德伪善自我欺骗道德原则和谐社会

1 什么是道德伪善

1.1道德个体为什么会不按道德原则行事?

道德教育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假设[1],即道德原则能够驱动道德行为,一旦人们将道德原则内化,便会做出与道德原则相一致的行为。事实果真如此吗?人类的道德灾难(如纳粹大屠杀)和日常的道德失灵(moral failure)使得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的恶行都是穷凶极恶者所为吗?具有道德价值观的个体为什么能以违背其道德原则的方式行事?

社会心理学曾对此做出过两种解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如果个体的行为不受其道德原则约束的话,就说明他向榜样学得不充分或学得不正确,也可能榜样不是好榜样。社会影响理论认为,权威的命令或从众压力等情境因素能够导致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违反道德原则的行为。

心理学家Batson[2]认为,以上两种对道德失灵的解释都有合理之处,但即使将这两种解释结合起来也不够充分。他重视对道德动机的研究,并发现人们具有实施"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的动机,即在自己和他人"面前"表现得道德,但只要有可能,就会躲避真正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时所付出的"代价"。

1.2 人为什么要做道德伪善者?

显然,道德伪善能给个体带来好处。道德伪善者不仅能够通过自私的行为获得实际利益,而且能够通过被他人或自己视为道德正直者而获得社会性的或心理上的奖励,并同时躲避社会的和自我的责罚。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反复对人们灌输道德原则,其实是在通过使人们从道德行为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而实现抑制其自私冲动的目的。然而,尽管道德规范会约束人们的行为,但人们仍然具有随心所欲的冲动,因而常常会进行道德伪装,表现得道德只是在对他人和自己"做秀",这是个不错的两全方式。

1.3 道德伪善为什么能够存在?

从道德原则的角度分析,它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这使其能够超越自我利益、群体利益、亲

属关系和朋友关系,适用于所有情境下的所有人。然而,道德原则越普遍越抽象,就越容易使人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解释。合理化解释可以使人们以合理的和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为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辩护,从而用一种"自我"既能接受、"超我"又能宽恕的解释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这就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为什么拥有清晰的道德标准,但在自己的行为表现上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的原因。此外,道德原则的作用更多是反应性的(reactive),较少是前摄性的(proactive)[2],也就是说,人们经常在事后使用道德原则对行为做出评判或解释,但较少用它来发起道德行为。

从个体的角度分析,如果个体要获得"我是道德的"这种自我肯定,同时躲避"伪善"带来的自我惩罚,那么他就必须对自己表现得道德,即进行自我欺骗。社会生物学家Trivers(见Batson,1999)指出,自我欺骗可能已经发展成一种个体进化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它不仅能够避免人们知觉到自利行为和道德标准之间的矛盾,而且能够使道德伪装更容易欺骗别人。例如,文革时某些红卫兵打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旗号迫害知识分子,他们可以通过自我欺骗将自己视为道德的,而且与那些承认自己不道德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被其他人感觉为道德的。Baumeister和Newman[3](1990)将被伪善所驱动的个体称为"直觉的律师(intuitive lawyer)",他们选择性地收集证据(选择性认知),并从中得到一个预先确定的结论。"直觉的律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在进行自我欺骗。

2 揭露道德伪善的实验研究

Batson认为,"道德伪善"这个看似只能进行哲学思辨的问题,其实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他通过在道德两难情境中观察人们的行为,间接推断其终极目标(动机是目标导向的),看它是支持道德原则还是在道德表象的掩饰下追求自我利益来对道德伪善进行研究。Batson 在实验室创设了一个利益冲突情境,让被试独自给自己和另一个人分配任务,任务包括积极任务(有奖励/无惩罚)和中性任务(无奖惩/任务枯燥)两种,实验者让被试先报告什么是道德的任务分配行为,然后报告自己的任务分配结果,再在7点量表上评价自己分配任务的道德性,从而揭示道德伪善效应。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研究者将模糊性引入了道德表象与道德真实的联结之中。

2.1 三项揭开道德伪善面具的实验研究

Batson[1](1997)最初用3个实验证明了道德伪善动机的存在。

实验1,共有20名被试。研究者不给被试提供任何有关道德标准的暗示,这时95%的被试(19人)认为给对方分配积极任务是道德的。但现实的结果却显示,只有20%的被试(4人)按照他们认同的道德标准去做,给对方真实地分配了积极任务。

实验2,共有20名被试。研究者给被试提供有关道德标准的暗示("多数人认为分配任务的道德方式是两人有平等的被分到积极任务的机会,例如使用抛硬币等随机方法做出决定"),并给每个被试提供一枚硬币。这时有一半被试报告,会选择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任务分配。但实际上,其中只有10%的被试(1人)给对方分配了积极任务,如果按照抛硬币的结果,这些被试中应该有50%的人给对方分配积极任务,另50%给自己分配积极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对道德责任感的测量与选择抛硬币的行为正相关,却与任务分配的道德行为没有相关。

实验3,共有40名被试。这时由实验者来分配任务,而被试有接受或不接受被分配给的任务的权利。这时有趣的结果出现了,在实验者为被试分配积极任务的条件下(20人),接受的被试达85%(17人),而在实验者为被试分配中性任务的条件下(20人),接受的被试只有55%(11人),而且,所有接受者对自己道德性的评价都高于不接受者。

抛硬币和接受实验者分配任务(模糊性操纵),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在支持公平原则,但在这两种道德表象的掩盖下,人们更容易进行自我欺骗,用表面的道德来掩饰真实的自我获益的愿望,在真正的道德实践中做出利己的选择。

2. 2 三项探明道德伪善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Mele(1987)曾指出,自我欺骗有2种策略:(1)把自我服务的行为错看成是道德的;(2)避免将行为与道德标准相比较。究竟哪种是道德伪善的策略呢?Batson[2](1999)又通过3个实验,研究了道德伪善得以发生的自我欺骗策略,以此来探明道德伪善的内在机制。

实验4,共40名被试。研究者给硬币的两面分别贴上标签("自己到积极任务"/"对方到积极任务")以增加使用策略1的难度。研究结果表明,这时大约70%的被试(28人)选择抛硬币,但其中只有14%的被试(4人)给对方分配了积极任务,贴标签并没有删除或明显减少道德伪善效应。可见,自我欺骗的策略1不是道德伪善的必要策略。

实验5,共有52名被试。研究者这时操纵被试的自我意识以增加使用策略2的难度。结果发现,在高、低自我意识条件下(各26人),都有约一半的被试(13人,10人)选择抛硬币,但在高自我意识(面对镜子做决定)条件下,选择抛硬币的被试中刚好有50%的人(5人)给对方分配了积极任务,行为和道德标准之间的矛盾较小,被试为了表现得道德而被迫做出了真实的道德行为;而在低自我意识条件下(无镜子),选择抛硬币的被试中只有15%的人(2人)给对方分配了积极任务,自我意识的主效应显著。说明操纵自我意识能有效地删除道德伪善效应,因此自我欺骗的策略2是道德伪善的必要策略。

实验6,共有56名被试。研究者同时操纵道德标准的凸显性和自我意识(此时不提供硬币,4种条件下各14人)。结果显示,在低自我意识条件下,无论事先是否明确提到道德标准,都只有29%的被试(4人)给对方分配了积极任务。在高自我意识条件下,当事先明确提到道德标准("多数人觉得给他人分配积极任务是道德的任务分配方式")时,有57%的被试(8人)给对方分配了积极任务,显著高于低自我意识条件下被试的道德行为;而当事先没有提到道德标准的条件下,没有一个被试给对方分配积极任务,显著低于低自我意识条件下被试的道德行为,而且在此条件下(高自我意识/道德标准低凸显)的14名被试中,有29%的人(4人)认为给自己分配积极任务是道德的,还有36%的人(5人)否认任务分配与道德有关。道德标准凸显性和自我意识的交互作用表明,道德标准随着自我获益的行为发生了改变,这进一步证实,实验5中自我意识激发的道德动机的真实性质,不是道德正直而是道德伪善。

Batson在讨论中指出,实践道德伪善的被试可能处于一种认知延缓状态,这种认知被预见的情感暗示(也许是直觉)所警告,而不去注意个人行为和道德标准之间的矛盾;而且一部分被试对此矛盾具有较高的承受力。但无论如何,面对镜子中的个人行为和道德标准之间明显的矛盾时,认知延缓状态无法继续保持下去,或者说被试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矛盾了。

2. 3 排除道德伪善的替代性假设

Batson[4](2002)还指出,另两种假设或许也能解释道德伪善现象。

社会评价假设认为,自我意识(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使抛硬币的做法变得公平,不是因为抛硬币增加了个人评价(将个人行为和个人道德标准相比较)的凸显性,而是因为抛硬币增加了社会评价(个体思考他人会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的凸显性。

道德感弱(moral weakness)假设认为,如果被试抛硬币输了,但仍给自己分配积极任务,并对自己行为道德性的评价与那些没抛硬币就给自己分配积极任务的被试一样低的话,其真实动机就不是道德伪善,而是道德感弱。

这两种假设果真可以解释道德伪善现象吗?Batson通过与实验2同样的程序,但告知结果会被公开(实验7,共有20名被试),以及与实验4同样的程序,但暗中观察抛硬币赢者和输者的反应(实验8,共有44名被试)来检验这两种假设,结果表明,这两种道德伪善的替代性假设不成立。

2.4 道德伪善的3种形式

从上述系列实验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道德伪善有3种形式。

通常的形式:无论道德标准是否凸显,抛硬币的偏倚结果都表明,一部分被试并没有让硬币来决定自己的任务分配,而是断定抛硬币的结果总是自己被分配到积极任务。硬币所带来的表象与真实联结的模糊性允许他们表面上道德,但实际上却服务于自我利益。

可怕的形式:当预先没有暗示道德标准时,高自我意识的被试并没有支持道德原则,而是通过使道德标准与自我获益的行为相一致而减少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他们创造的新的道德标准能够开释、甚至鼓励不道德的行为。道德伪善的这种形式非常可怕,因为高自我意识的情况很常见,而相关的道德标准通常又不会被预先暗示,而且挑战、揭露和监控不道德行为的努力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可以想象,纳粹士兵在迫害犹太人的过程中已经改变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在大屠杀时可能根本不会觉得自己不道德,反而认为自己很道德,他们通过自我欺骗实现了认知平衡。

难以发现的形式:当存在道德标准的预先暗示时,高自我意识的被试会按照道德标准行事。事实上,高自我意识只是使个体难以忍受行为和道德标准之间的矛盾,个体仍然被道德伪善动机(而非道德正直动机)所驱动,以最低的成本表现了道德。

2.5 不同于道德伪善的2种动机

Batson的系列实验研究清楚地表明,道德伪善动机不仅存在,而且既强大又普遍。但是,在道德伪善的系列实验研究中,我们不仅能够发现被试具有道德伪善动机,还能够发现另2种动机,即自我获益和道德正直。

在前述的一系列实验中,总有一部分被试不选择抛硬币就直接给自己分配了积极任务,而且

他们对自己任务分配行为的道德性的评价也比较低。显然,他们的动机不是道德伪善,而是直接的自我获益,既没有欺人,也没有自欺。当然,实验中还有一部分被试是道德正直者,他们要么按照抛硬币的真实结果来分配任务(支持公平原则),要么没抛硬币就直接给对方分配了积极任务(认同给他人分配积极任务是道德的,并支持这一原则)。

发现道德欺骗的普遍性有助于揭示人们为什么有时按道德原则行事而有时则不。当然,Batson的目的并不是要说明道德正直不存在,而是想提醒人们,道德表象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我们平时可能高估了道德正直对行为的影响力。

3 道德动机的3个相关观点

3.1 道德伪善与利他人格

对道德伪善的揭露会使潜藏在所谓的利他人格之下的真实动机显现出来。Batson对利他人格的实验研究发现,当被试无法从他人困境中逃离时,被试在利他人格测量[1]上的高分与帮助行为呈正相关;然而,当被试很容易就能逃离他人的困境时,这个相关就消失了[7]。道德伪善研究也发现了道德责任感测量和真实的道德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因此Batson认为,与利他人格相关的动机其实是利己的,其终极目标并不是要减轻他人的痛苦。在利他人格测量上得高分的被试,其目标似乎是要避免面对没有提供帮助和良好自我形象(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之间的矛盾,因而当逃离这个矛盾相对容易时,一部分被试便直接离开了他人需要的情境,而没有提供帮助。Batson进一步假设,以利己动机为特征的所谓的利他人格就是道德伪善,在利他人格测量上得高分的被试被激发表现得道德,而实际上则在躲避真实按道德原则行事的代价。当然,Batson也意识到,自我报告法可能测不出真正的利他人格。

3.2 道德伪善与道德脱离

班杜拉[8](1996)曾用道德脱离(moral disengagement)来解释有道德原则的个体的不道德行为。道德脱离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下,不激活道德的自我管理机制。道德脱离有四种表现:①重构可能受到指责的行为,将应受谴责的行为曲解为正义的,或将攻击行为进行伪装,并贴上非攻击的标签;②置换或扩散责任,将自己的行为视为来自社会压力或他人的命令,自己无需负责;③最小化、忽略或曲解有害的结果,避免面对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性结果,或将行为结果解释成无伤害的;④去人性化(dehumanize)并责备受害者,将受害者视为没有情感和思想、在进化上低于人类的客体(subhuman objects),或将受害者视为罪魁祸首,而自己只是在进行正当防卫。当特定情境中的某些诱因使自我利益压倒了道德控制时,这些机制就会被唤起;它们使个体的行为与道德动机相脱离,使个体能够镇静地追求自我利益。但如果道德动机的性质是道德伪善,那么个体就不是使用这些机制与道德动机相脱离,而是将其服务于道德伪善。这些机制不仅能使个体不去感受自己不道德,而且可能使个体感觉自己很道德。

3.3 道德动机与移情引发的利他主义

Batson对移情-利他主义假说(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的系列研究能够充分证实,道德动机和移情引发的利他主义是不同的亲社会动机[5,6]。利他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减轻他人痛苦和提升他人福利,而不是通过对他人或自己表现得具有利他性而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Batson对道德伪善的研究,已经使人们开始怀疑:支持道德原则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当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我们还不能轻易断言支持道德原则只是实现自我获益的工具性目标。

4 研究道德伪善的意义

4.1 研究道德伪善的理论意义

在传统的道德研究中,很少有人涉足道德动机领域。Batson从动机角度对道德伪善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使之量化、可操纵。

道德动机的研究存在两大困难,一是社会称许性强;二是动机是内在的,难以判断。道德伪善研究较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其突出特点是Batson巧妙地在道德表象和真实之间引入了模糊性操纵,使我们能够发现道德表象和道德真实之间的矛盾,并进而推断道德动机的真实性质。道德伪善的8个系列实验研究通过"揭示现象、探明机制、排除质疑"的程序展开,并层层递进。实验设计精巧,逻辑推理性很强。

虽然Batson的观点有些愤世嫉俗,而且不容易让人接受,但他的研究无疑探索了人性最深层的隐讳之处,而且为探索人性提供了更客观的方法和更详尽的阐释,也为长期困扰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思路。

4.2 研究道德伪善的现实意义

道德伪善研究也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为防止道德伪善,培养公民对道德标准具备清晰的认同和坚定的信念十分必要。当道德标准坚定且在意识中凸显时,个体不会通过使道德标准与不道德的行为相一致而减少二者的矛盾,因而有利于避免道德伪善最可怕形式的发生。

其次,由于普遍而抽象的道德原则(如公正、关爱)容易被合理化,因此我们的道德原则教育应该更具体,应该针对每个独特的道德情境展开。例如,当人们在具体的道德问题上出现错误时,我们不应该任意将其归结到原则和个人特质上去。道德教育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细节着手,仅仅宣教一些大而空的道理很难使这些道德原则在细微的行为层面上发挥作用。

再次,道德伪善研究吸取了道德判断直觉模型[9]的思想,即道德情感引发道德判断,道德原则更多的作用是事后推理并为行为寻求合理的解释,因此单一的道德原则教育是不够的,道德情感(如移情、内疚)教育更应该受到重视。

最后,从人性深层的道德伪善来看,进行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教育还须有强有力的外界制约,以增大个体不按道德原则行事的代价,例如规章制度的建设、法制建设等。如果在各种道德情境下都有法可依,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并且有对制度执行的监督,那么道德伪善和道德伪善行为就难以表现。

参考文献:

[1] Batson C D,Kobrynowicz D,Dinnerstein J L,Kampf H C,Wilson A D.In a very different voice:Unmasking moral hypocris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本文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

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 诗人的创造,哲学家的辩证,探险家的技艺这就是组成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材料。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人性哲学句子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人性哲学句子 1. 人生有两大欢乐,一是拥有后细细的品味,二是追求之中倍感无比充实。有些人为了享乐而苦了一生,有些人为了休息却忙了一生。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求美好,却往往错过了当下的美好,要记住: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愿你幸福一生! 2.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岁月如水,成长为岸:左岸是童真,右岸是成熟;左岸是柔软,右岸是恬淡;左岸是简单,右岸是丰满;左岸是快乐,右岸是生活;左岸住着七彩的梦,右岸住着不尽的欲望;左岸充满祈盼,右岸铺满挣扎。对你的祝福,在左岸,愿你的幸福,在右岸。 3. 欲望是无穷的,别过;人生是平淡的,别倦;身体是自己的,别糟;幸福是有限的,别贪;美色是他人的,别恋;爱人是自己的,别厌;钞票是消费的,别攒;生活是丰富的,别烦;假期是休闲的,别忙;人格是高贵的,别贱;感情是纯洁的,别污;朋友是永远的,别淡;权力是暂时的,别专。 4. 一辈子在于碰:碰对了方向,光彩一辈子;碰对了时运,顺当一辈子;碰对了爱好,充实一辈子;碰对了爱人,幸

福一辈子;碰对了师长,收获一辈子;碰对了领导,宽松一辈子;碰对了朋友,乐呵一辈子;碰上了好股,赚它一阵子;碰对了行情,做它一阵子;碰对了牛市,赢它一阵子。 5. 失败,是因为欠缺耐心;烦恼,是因为欠缺开心;冷漠,是因为欠缺热心;孤独,是因为欠缺真心;无谓,是因为欠缺关心;逃避,是因为欠缺爱心;沧桑,是因为欠缺童心。多一点耐心、开心、热心、真心、关心、爱心、童心,愿你快乐生活每一天。 6. 不吃油腻的东西,让身体更清洁;不做不可及的梦,让睡眠更安恬;不穿不合脚的鞋,让步伐更悠闲;不跟无谓的潮流走,让心情更宁静;不缅怀无法回头的过去,让生活更快乐用心去爱,真诚去交,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简单每一天,幸福每一天。 7. 最经典最给力最搞笑的求职广告:可以为好打听的老板做探子;可以为智商低的老板想点子;可以为想登天的老板架梯子;可以为搞出口的老板骗鬼子;可以为逃债务的老板兜圈子;可以为追债务的老板操刀子;可以为慕虚荣的老板挣面子;可以为喜滋事的老板生乱子。 8. 对未来,要抱最大希望;对目标,要尽最大努力;对结果,要做最坏打算;对成败,要持最好心态。不急不躁,不骄不馁,祝你把握好每分每秒,让幸福拥抱! 9. 有些机会,因瞬间犹豫,擦肩而过;有些缘分,因一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浅析科学技术进步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浅析科学技术进步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题目太大,如果要写此题目,可以分四个部分,科技对哲学的促进,科技对哲学的阻碍,哲学对科技的促进,哲学对科技的阻碍等四个方面;如果是想写一个方面的话,比如就写科技对哲 学的积极作用等》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现了科学技术领域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同时,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或是起到促进作用,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同样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甚至会破坏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哲学;辩证统一 引言: 人类发展繁衍了上千年,科学技术的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改写了人类的历史,不断推进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进步;科学技术的出现,也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人们对待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看法,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跨越,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同时也是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的作用,是促进或者阻碍,或是破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哲学观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正是二者之间关系的精彩之处。 一、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双刃剑”效果 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科学技术不用任何人来标榜其重要的程度,但是正是由领袖人物对其重要性的阐述,更是凸显出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创新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有力武器,因此,各个国家无一不对科学技术表现出高度的重视。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我们生活的进步,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这正是科学技术的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对我们带来的危害: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让很多国家的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或者身患绝症,或是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英国多年前的雾霾天气,日

人性的哲学量表(PHN)

人性的哲学量表(PHN) 指导语: 下面有一系列陈述,每一陈述只代表一种人们的普遍观点,并没有对锗之分。你可能不同意其中的些观点却同意另一些观点。我们感兴趣的是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如何。请仔细阅读每一句话,决定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然后在每一句话前标上相应的数值。这些数值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完全同意十3 部分同意十2 略微同意十1 略微不同意一1 部分不同意一2 完全不同意一3 回答这类问题时往往第一印象最为恰当。阅读每一陈述,决定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用上述数值标明你的看法。 如果你发现这些数值均不能确切地反映自己的见解,请使用最接近者。 注:实际测试时应把下列题目依序号排列后再施测。 值得信任(正性项目) 2.多数学生当老师给错分(甚至多给分)时会告诉老师。 8.如果你给某人布置工作并让其自己去做,一般人均能做好这项工作。 14.人们即使知道撒谎更有利也往往说真话。 20.多数学生考试时不作弊。 26.多数人基本上是诚实的。 62.如果你信任别人,别人也几乎都会同样地信任你。

86.多数人过看清白、正派的生活。 值得信任(负性项目) 32.人人都声称自己有一套关于城实和道德的伦理学标准,但下过赌注后却很少有人道守这些标准。 38.如果你希望别人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反复交待并密切监督。 44.如果能不花钱进入电影院并且肯定不会被发现,多数人会那样干的。 50.多数人的诚实并非出于真心,他们不过是害怕被抓住。 74.如果有机会,多数人会在纳税方面作弊。 92.现代人犯下了许多前人闻末闻的罪行。 利他主义(正性项目) 14.在当今这种复杂的社会里多数人仍想遵循传统的待人原则。 10.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地意地帮助遇到麻烦的人 16.如果有机会,多数人都乐善好施。 22.“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象那样对待别人”是多数人克守的箴言。 64.一般人都会诚恳地关心他人的困难 70.如果发生核战争,多数有防核设施的人都会让邻居呆在里面。 88.多数人都会停车帮助遇到困难者。 利他主义(负性项目) 34。一般人都是白以为了不起的。 40.只有极少数的人肯冒着牺牲自己生命或肢体的危险去帮助他人。 46.在当今这个社会里无私的人太可怜了.因为有那么多人想算计他们。 52.人们表面上互相关心.实际上却没有那么关心 58.多数人从心里不愿意特意去帮助别人。

哲学和科学关系

【作者简介】李醒民,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研究。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其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归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无关或有关。在谈到现代哲学对科学的反映时,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第一种态度的表现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把哲学的所有课题让与其他科学,而哲学尚可保留有关自身的历史知识,也就是退缩到哲学史上;其二是把哲学的论点尽量变得合乎科学,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基础的学问,如数理逻辑等。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相反。他们认为哲学自有其他天地,和科学无关。 基伯格持有无关的见解:“哲学是人文学科之一,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在这里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它们的居民罕见能够完全相互交流。人文学科聚焦于人的成果、历史、观念的游戏;科学聚焦于世界、事实、新的和切实的知识积累。” 蔡元培却不作如是观。他论及科学、哲学、文学三者的关系时说:“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懂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3] 科学(Science)即指其本来的含义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哲学(Philosophy)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哲学。 一、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王星拱:(1)哲学与科学之范围不同而其方法亦不同:哲学是研究本体的,科学是研究现象的;哲学是研究知识的,科学是研究事实的;哲学是研究形式的,科学是研究实质的。由此言之,研究科学须用经验,研究哲学须用理性。唯其要用经验,所以要在观察试验上做工夫。唯其要用理性,所以注重纯粹的推论。(2)哲学与科学之范围相同而其方法不同:哲学在前而科学在后,即先有哲学做急先锋,探险于未知之疆域,然后有科学一步一步地切实布置起来;科学在前而哲学在后,即它俩也是以全世界为领土,但是科学先从局部方面详细考察,把局部研究所得的结果,聚在一处,于是哲学集其大成,组织一个系统起来,安置于一个普遍的原理之下;哲学是全部的,科学是局部的,即哲学立原理以统事实,科学就事实以求原理。他进而表明:“哲学是偏重理论的,科学是偏重事实的;哲学是偏重思想的,科学是偏重试验的;哲学家多用脑,科学家多用手。”[4 王平陵举:(1)哲学以实有的全体性及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具体的、根本的。科学则以实有之部分性及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抽象的、表面的、假定的。(2)哲学的目标,在创造其规范和价值;科学的目标,在说明或运用其法则与事实。(3)哲学的机能,为人格的基本性性质,而科学的机能,则为理知作用。(4)哲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内在的,故哲学为“自我之学”,或“主观之学”;科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外在的,故科学为“非我之学”,或“客观之学”。(5)哲学以解决根本疑问,满足根本要求为职能,科学则以解决实际疑问,满足实用要求为职能。 吴怡指出,哲学和科学的分歧在于:(1)科学追求事物的真相,哲学探索事物的意义和价值。(2)科学考察的对象是局部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整体的概念。(3)科学重视客观的分析,哲学重视主观的反省。(4)科学把握的是量度,哲学把握的是生命[6]。 二、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相同之处 科学在历史上与哲学关系密切:科学脱胎于哲学母体,而且在17世纪科学革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被称为自然哲学。在词源上,二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教育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及意义

教育哲学对人性观的思考及意义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学说,是人生哲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教育史中争论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问题之一。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争论到近现代,由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对人的本质和发展有着不同的见解,因而在教育上也就有着不同的主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几乎没有不谈人性的问题的。从各种不同的主张中,就其大者而言,人致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无善无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三品说等。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有着主导地位,而孔孟的思想又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因而性善说便成为人性问题中的主导思想 教育哲学关于学校育人目标离不开对人性观的思考。根据教育目的观和教育价值观的要求,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基础上而确定的育人目标。通俗地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也是教师存在的理由,培养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任何一所学校都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要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任何一所学校都由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其教育环境都有地域上的差异。因此,在育人目标问题上,任何一所学校既要考虑共性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精神、道德和审美方面的全面发展;又要注意特色的体现,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个性特色。许多校长都喜欢讲:“我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不带校徽和不穿校服时,由于他们良好的行为举止,能够使公众马上就想到这些学生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希望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育人目标的个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总之,在育人目标这个问题上要考虑共性 和个性的统一。 教育意义的核心是促进人性发展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意义。而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性。教育的意义就是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其核心是对于人性发展的意义。没有人性发展的人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而不能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必然沦为非人的教育。教育之于人的意义在于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获得人性完整和谐的属人的发展,使人更具有人性,更象人。教育要通过发现、发展、提升、成就人性而实现自身的意义。具体而言,教育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遗传基因与素质中所蕴含的各种潜能和可能性,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它们,学会以此为基础通过自身良好习性的养成、秉性的塑造、共性的培养,天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使它们在人生实践中获得发展、提升,最终成就自性的圆满,实现自身属人的发展与价值。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业,我们只有把目光转向以学生人性的发展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才有可能克服当今教育严重“物化”的现象,使知识教育、能力发展、品德培养、人格塑造真正具有生命的内涵,富有生命的意义,真正有助于学生成就作为人的独特生命价值。扈中平先生曾强调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更合理,因为这更能体现教育目的的终极性、普适性和丰富性。i[32]我们可以说,只有立足于人性发展才能调和多样化的教育目的观之间的矛盾,拓展教育对生命关怀的广度与深度,彰显教育的独立意义。

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摘要:孟子提出性本善论,西方的y理论与之相一致;荀子提出了性本恶论,西方则有x理论与之相对应;告子提出性本无善无恶论,西方的z理论又与之相似。人本自私是客观规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自私有三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任性、懒惰、嫉妒。自私应该适度,社会才会和谐。 关键词:人性;人本自私;体现 人性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几千年以前就有人开始思考人性这个问题。可是,迄今人类于该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不管你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如果你懂人性就等于解了对方一大半,对于自己做好本职工作至关重要。 1 什么是人性 心+生=性。性由心生。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就是人的内心深处那种东西,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人的本性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其本质极难改变。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为什么难移?就是因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渗入骨髓的。 2 人性善论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1]p1。这是性善论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子。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

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几种“心”,即所谓的“仁义礼智”[2]p197-198,都是人性善的表现。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学派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即“y理论”。“y理论”跟中国先哲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工作。要求员工做好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那么,员工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能够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能设法创新。持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实行目标管理。近几十年,“y理论”因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而大行其道。 3人性恶论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断言人性本恶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阐述道理后,他进一步指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而制定并推行种种礼仪、法度,“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p130。 在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西方的x理论在管理学界占统治地位,其核心观点认为人是“经济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麦格雷戈提出以明确的“经济人”人性假设为理论依据的管理理论——“x理论”。x理论以下面四种假设为基础:①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机会就会逃避工作。②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③员工只

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要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二者的定义。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急待解决,哲学家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

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例如: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定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黄黎)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 430063 ) 摘要:人类认识活动中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的联系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科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哲学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法: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Huang L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430063) Abstract: Mankind is generally rational and specific emotional connections ar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the intrinsic unity according to the final. Science i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some extent. They exist side by side and unity of opposites, so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Key word: Science Philosophy Relationship 一科学与哲学概述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哲学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最早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对于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 ,这就必然会引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 这个问题 ,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发展关系问题”。 二科学与哲学的逻辑关联 哲学追寻普遍理性。哲学可以和具体科学相互脱离的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 ,使人们往往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人性丑陋的哲理句子_揭露人性的句子

人性丑陋的哲理句子_揭露人性的句子 本文是关于人性丑陋的哲理句子_揭露人性的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人性丑陋的哲理句子【抒情篇】 1 、好莱坞就是中产阶级价值观集大成者,也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也是尊重家庭伦理道德的,故事结尾也是大团圆的,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他们是最尊重观众的,可以说把检查制度设在观众席上。——王朔 2 、时间已经来到,所有时刻全世界最邪恶的犹太敌人,至少要让他们停止角色一千年。——希特勒 3 、那一件卑鄙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莎士比亚 4 、他们的爱是在他们的钱袋里的,谁倒空了他们的钱袋,就等于把恶毒的仇恨注满在他们的胸膛里。——莎士比亚 5 、对某个邪恶的恐惧,往往导出更多的邪恶。——布瓦洛 6 、美德如此值得嘉许,以至邪恶之徒出于私利也想做好事。——沃维纳格 7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乔治·桑 8 、劳动使人免除三种坏处——厌烦、邪恶及贫穷。——福尔特尔 9 、人们邪恶的程度几乎是同自己的需要相等。——莱奥帕尔迪 10 、懒惰是一切邪恶之门——一个懒惰的人,正如一所没有墙壁的房子,恶魔可以从任何一方面进来。——乔叟 人性丑陋的哲理句子【优秀篇】 1 、一个心地不纯正的人,即使有几分好处,人家在称赞他的时候,总不免带着几分惋惜;因为那样的好处也就等于是邪恶的帮手。——莎士比亚 2 、给你心疼的人做饭,给你尊敬的人做饭,给你怜爱的人做饭,那手下的力道是不一样的。做饭的人,要有好心情,据说只有最恶毒的女子,才能烤出最辣的芥末。我不知这说法在烹调技法上是否经得起推敲。——毕淑敏

人性的哲学与科学

人性的哲学与科学 集数:26 讲师:Tamar SzabóGendler 学校:耶鲁大学 首播时间:2013年01月 课程简介:人性的哲学与科学课程配合西方传统哲学著作学习,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埃皮克提图,霍布斯,康德,密尔,罗尔斯,诺齐克。此外,本课程还同认知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现联系在一起,从哲学和心理学两大层面交叉审视问题。课程围绕三大主题构建:幸福和繁荣、道德和正义、政治合法性和社会结构。 1 课程介绍 2 盖吉斯之戒:道德和伪善 3 灵魂各部分I 4 灵魂各部分II 5 有序的灵魂:幸福及和谐 6 无序的灵魂:忒弥斯和PTSD 7 繁荣和依附 8 繁荣和超然 9 美德和习惯I 10 美德和习惯II 11 意志薄弱性和拖延 12 效用主义及批判 13 Deontology 14 The Trolley Problem 15 Empirically-informed Responses 16 Philosophical Puzzles 17 Punishment 18 Punishment II 19 Contract & Commonwealth_ Thomas Hobbes 20 The Prisoner's Dilemma 21 Equality 22 Equality II 23 Social Structures 24 Censorship 25 Tying up Loose Ends 26 Concluding Lecture 1 课程介绍 简介:开篇词中教授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概况,人性的哲学和科学这门课涵盖了哲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的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教授将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内容同认知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现联系在一起。之后教授介绍课程中的三个有趣案例:一是盖吉斯之戒的案例、二是电车困境的案例、三是关于拖延问题的案例。这一讲最后谈到了课程的一些特色以及要求。 2 盖吉斯之戒:道德和伪善 简介:柏拉图出身古希腊贵族家庭,《理想国》是他最著名的对话录之一,这一讲首先介绍了柏拉图和《理想国》的背景知识。这一讲主要关注的是《理想国》中,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向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关于道德正义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讨论。具体以盖吉斯之戒的故事描述。之后,教授加入了当代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内容,也就是巴特森对道德伪善的研究,并讨论了这同之前古希腊文献的相关性。最后,教授处理了学生关于《理想国》内容的提问。 3 灵魂各部分I 简介:这一讲首先介绍了灵魂划分的概念,通过奥维德《变形记》等文学作品说明人的具有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教授介绍了柏拉图、休谟、弗洛伊德的划分方式:柏拉图将灵魂三分为理性、精神、欲望;休谟则区分了理性和情感;弗洛伊德考虑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之后,教授分析了乔纳森·海特所给出的四种划分方式:身/心(无头鸡麦克的故事)、左脑/右脑(对左右脑分割开的癫痫病患者的研究)、旧脑/新脑(脑部被铁棍贯穿的菲尼斯·盖奇的例子)、受控/自动(句子重连相关研究)。最后,教授特别分析了柏拉图理性、精神、欲望三分法。 4 灵魂各部分II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人性的15个真相人生哲理

人性的15个真相人生哲理 1 人可以防御他人的攻击,但对他人的赞美毫无抵抗力。——弗洛伊德 如果果有人问你,你爱听真话吗? 也许你会说,那不爱听真话,还爱听假话吗?话是这样说,也是这个理。可是当真有人说你的错处的时候,你的心又难免不舒服了。 这就是人性。只有勇于接受批评,责备,正视自己弱点的人,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收获心灵的自由,取得智慧的人生。 2 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荣格 我们常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这句话并不是那么准确的。你所曾经思考过的恶,对方一定也思考过。 只不过道德的人会将自己控制住,并不断的反省,而没有道德的人就会付之于行动。 有的时候,想要对付别人的恶,就得从了解自己内心的恶开始。

3 一个能够真正喜爱他人的人,自然会毫不怀疑地相信,他人也会喜爱自己。——卡伦·霍妮 爱是相互的,温暖当然也是。 努力去做一个温暖的人,用真心对世界微笑、传播暖意,世界也终会回以我们灿烂的笑容! 4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于丹 人都有面子思想,有时候炫耀得很厉害的,可能就是内心缺少什么的证明,越是掩盖的,往往就是自卑的象征。 5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华 我们对别人的在意就像是牢笼一样,紧紧的把自己束缚住。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说的话,你做的事,才能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6 人性只能被利益,不能被利用。——寂静法师 凡是想利用人性的,都是不懂人心人性的,当你在利用

别人,别人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7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托尔斯泰 单纯、善良以及真实犹如一粒粒种子,播种于每个人的心里,只要细心呵护,它们就会破土发芽,开出名为“坚强”、“勇敢”、“积极”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花朵。 而“伟大”就是其中最美丽的一朵。 8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生而为人,我们就带着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亲人、好友同事。丢了这些关系,就再也没人能证明,这个世界与“我”有关。 9 生命就是关系,关系就是生命;要想改善生命,只需改善关系。——寂静法师 生命就是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法离开关系而独立存在。只有处理好生命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活出我们完整的生命。 内在成长的路无非就是两条,一条是内修与静心,另一条就是通过关系。在关系中成长、蜕变,以此获得更好的人生。

资本与人性关系的哲学追问

资本与人性关系的哲学追问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5-11 9:06:25 点击:1 资本与人性关系的哲学追问学界对人性问题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维度,没有将资本与人性进行关联起来研究。这个时代乃至于今后长时期,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所言说的“第二大社会形态”之中。与其说是人对物依赖的社会,毋宁说,是人对资本依赖的社会。资本逻辑依然像“魔”一样地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成为形而上学的抽象运作,它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万事万物裹挟在它之中。它也考问着人是什么?也就是追问人的本质和人的内在规定是什么,即追问人性的问题。正如大卫·休谟所言,“一切科学都或多或少与人性有着某种关系;不管看起来与人性相隔多远,每门科学都会通过这种或那种途径返回到人性之中。”[1]2当资本逻辑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人性始终逃脱不了资本介入与规制,资本与人性关系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没有资本维度介入对人性的分析与解剖,我们永远只能停留在追问人性是善还是恶的伦理问题上,不追问资本与人性关系问题,我们永远也无法洞察到现代社会人性的真正本质。对资本与人性关系的哲学追问,为我们解密人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一方面,资本激活人性,另一方面,资本又异化人性,它们之间本质上就是二律背反。基于此,我们首先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它们之间内在的勾连。 一、资本激活人性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从经济哲学上看,它实现了两个重要的翻转:一是从“信仰支配世界”到“欲望支配世界”的翻转;二是从非经济性向经济性的翻转,它求解着资本出场的人性视域,彰显出资本对人性的激活。 (一)从“信仰支配世界”到“欲望支配世界”的翻转“信仰支配世界”是对前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表征,驱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是信仰。我们知道,亚里斯多德“四因说”,对中世纪产生重要影响,原因在于“四因说”中的形式因在中世纪得到凸显,一切质料因都无足轻重,真正重要的是形式因。所有的质料因只有当它不断地去追求形式因的时候,才能实现它的定在。对上帝来说,无需证明,只需要信仰,而人的地位无足轻重,只是神学的婢女。在前现代社会中,人的欲望、私利、任性、冲动、利己被整合并融入到“信仰”之中,化为“信仰”的“一”。在信仰的整合、编码、排序中,它压制了人性中的欲望、利己、偏好、俗性,人生活在信仰的世界中。正如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对传统政治哲学的质疑,“因为他们着眼的是:人们应当如何生活,而非人们事实上是如何生活的。”[2]159所以说,在前现代社会中,统治阶级更多地关注“应然”,而不是“实然”的问题,更多地关注“信仰”,而不是“欲望”的问题。人的存在的本质被框定在彼岸世界,而非此岸世界,更多地受制于难于把握的命运或者机运控制,也就是说人和社会的运转更多地是靠信仰驱动的。现代性社会则是一个“欲望支配世界”的社会。这里的“欲望”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欲望有区别,它是经济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与利益、需要有密切关联,并关涉到生产、交换、货币、资本、财富、俗性等经济范畴,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动力论机制。它大大激活了人的欲望、私利、需要、利己,这些作为人性的重要表征,在现代性社会被开发与激活,并把欲望翻转为利益和需要,进而通过生产和交换,在对象化中才能得到真正实现。而货币和资本作为实现人的欲望的重要表征,给人性注入了更多的自由因子。从这种维度上说,人对货币、资本的持有,也是对自由的持有,人性与自由紧密地勾连在一起。相对前现代社会来说,是人性解放的重要标尺,把人性从对神性的书写与注脚中翻转到人性对俗性的绵延与释放。 (二)从非经济性向经济性的翻转在前现代社会中,非经济性表现为对经济性的最大化的偏离,在市场中更多地表现为意志、情感、习俗、无意识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语),人的行为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体现为:从本能的、肉欲出发;它是一种粗糙的,非计量,没有精算意识的行为;经济行为不是经常发生,交换限于局部,整个大市场还未出现;它没有时间和效率意识。其中,中世纪的时间观就明确指认了这一点,中世界的时间只属于上帝拥有,而商人的经商活动时常会遭到责难。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一书中指出,商人的赢利是“一种对时间的借贷,而时间只属于上帝”[3]53。在一个财富有限的年代,放高利贷商人的行为被看成是一种罪恶的表现,因为高利贷商人通过时间来牟利,无论是借入还是借出抵押款,或者是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