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报告

模式识别报告
模式识别报告

一、模式识别概论

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信息的分类问题。按“物以类聚”的自然规律,将大容量的信息分门别类,各种类别的信息分别归集在一起,然后找出它们内部的规律,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规律,然后按规律建立模型,进行生产过程的操作和控制,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具体的个别事物进行观测所得到的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信息称为模式,而把模式所属的类别或同一类中模式的总体称为模式类。人们为了掌握客观事物,按事物相似的程度组成类别。模式识别的作用和目的就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时将其准确地归入某一类别。模式识别系统都由两个过程所组成,即设计和实现。设计是指用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分类器的设计。实现是指用所设计的分类器对待识别的样本进行分类决策。模式识别系统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数据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和选择,分类决策。

分类决策就是在特征空间中用统计方法把被识别对象归为某一类别。基本作法是在样本训练集基础上确定某个判决规则,使按这种判决规则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所造成的错误识别率最小或引起的损失最小。

二、模式识别的方法

模式分类是模式识别的主要内容,即将某个模式分到某个模式类中。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样本库,然后根据样本库建立判别函

数,这一过程由机器来实现,成为学习过程。然后对一个未知的新对象分析它的特征,并根据判别函数决定它属于哪一类。模式分类是一种监督学习的方法。可用于模式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经典的方法有:

①统计模式识别

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是受数学中的决策理论启发而产生的一种识

别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特征提取阶段得到的特征向量定义在一个特征空间中,这个空间包含了所有的特征矢量。不同的特征向量,或者说不同类别的对象,都对应于此空间中的一点。在分类阶段,则利用统计决策的原理对特征空间进行划分,从而达到识别不同特征对象的目的。统计识别中应用的统计决策分类理论相对比较成熟,研究的重点是特征提取。这类方法中常用的方法有贝叶斯分类、线性分类、非线性分类和聚类分析。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比较成熟,能考虑干扰噪声等影响,识别模式基元能力强。但是该方法对结构复杂的模式抽取特征困难,不能反映模式的结构特征,难以描述结构的性质。难以从整体角度考虑识别问题。

②句法结构模式识别

句法识别是对统计识别方法的补充。统计方法用数值来描述图像的特征,句法方法则是用符号来描述图像特征的。它模仿了语言学中句法的层次结构,采用分层描述的方法,把复杂图像分解为单层或多层的简单子图像,主要突出了识别对象的结构信息。图像识别是从统计方法发展起来的,而句法方法扩大了识别的能力,使其不仅

限于对象物的分类,而且还用于景物的分析与物体结构的识别。这类方法中常用的方法有自动机技术、CYK剖析算法、Early算法和转移图法。

该类方法识别方便,可以从简单的基元开始,由简至繁。能反映模式的结构特征,能描述模式的性质。对图形的畸变抗干扰能力较强。但是该方法当存在干扰和噪声时,抽取特征基元困难,且易失误。

③模糊模式识别

模糊模式识别的理论基础是模糊数学。它根据人辨识事物的思维逻辑,吸取人脑的识别特点,将计算机中常用的二值逻辑转向连续逻辑。模糊识别的结果是用被识别对象隶属于某一类别的程度即隶属度来表示的,一个对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某一类别,而在另一种程度上属于另一类别。一般常规识别方法则要求一个对象只能属于某一类别。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识别方法有:最大隶属原则识别法、择近原则识别法和模糊聚类法。

该方法由于隶属度函数作为样本与模板间相似程度的度量,能反映整体的与主体的特征,从而允许样本有相当程度的干扰与畸变。但是该方法准确合理的隶属度函数往往难以建立,故限制了它的应用。

(1)贝叶斯分类

贝叶斯判别的核心问题是:样本为特征向量X时,它属于哪一类可能性有多大。如能确定属于各个类别的百分比(概率),分类决策就有了依据。贝叶斯分类有最大后验概率判决准则和最小风险贝叶斯判决准则。

①最大后验概率判决准则

如果P(ω1|x)>P(ω2|x), 则判决x 属于ω1;

如果P(ω1|x)

如果P(ω1|x)=P(ω2|x), 则判决x 属于ω1或属于ω2。

这种决策称为最大后验概率判决准则, 也称为贝叶斯(Bayes)判决准则。假设已知P(ωi )和p(x|ωi )(i=1, 2, …, m), 最大后验概

率判决准则就是把样本x 归入后验概率最大的类别中, 也就是 {1,2,,}

(|)max (|)j i i m P P ωω∈=x x 则x∈ωj 。

由于已知P(ωi )和p(x|ωi ), 因此需要找到P(ωi |x)与它们之间

的关系。假设特征变量为X ,由Bayes 公式 (|)()(|)()

i i i p P P p ωωω=x x x 若{1,2,,}

(|)()max (|)()j j i i i m p P p P ωωωω∈=x x ,则x ∈ωj ; 在最大后验概率判决准则中, x∈ωj 的决策区域R j 为

(|)()|,1,2,,,(|)()j i j i j p P R i m i j p P ωωωω????=>=≠??????x x x (j =1, 2, …, m )

最大后验概率判决准则的一个优良性质就是使平均错误概率达到最小。因此,最大后验概率判决准则又称为最小错误概率判决准则。 ②最小风险贝叶斯判决准则

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的基本思路是给每一种决策规定一个损失值(或代价), 将其作为因错误决策而导致的损失的度量。

1.决策a i : 将样本x 的类别判为第j 类。

2.损失函数λ(a j ,w i ):对真实类别为第i 类的样本采取决策a j 所带来的损失。

3.条件风险

当样本x 的真实类别未知时, 决策a j 的条件风险是对x 为所有可

能的真实类别条件下将样本判为第j 类的代价求平均, 即

1(|)(,)(|)m

j j i i i R P αλαωω==∑x x

最小风险贝叶斯判决准则:

1,2,,(|)min (|)k j j m R R αα==x x

则判决x ∈ωk ,其中1(|)(,)(|)m

j j i i i R P αλαωω==∑x x 。

(2)线性分类

线性判别函数的形式如下:

0()T g w =+x w x

即011220()0T d d g w w x w x w x w =+=++++=x w x 。其中12(,,,)T d w w w =w ,12(,,,)T d x x x =x 。其几何意义为d 维欧几里德空间中的一个超平面。线性分类器设计的关键在于确定权向量w 和阈值权w0。

对于两类分类问题, 线性判决函数的几何意义在于利用一个超平面实现对特征空间Rd 的划分。即

12()0T -=w x x

其中w 指向R1, R1中的点在H 的正侧。R2中的点在H 的负侧。如下图所示:

超平面示意图

g(x)是x 到超平面距离的一种代数距离。该距离有符号,当符号为正时,表明x 对应的点在超平面的正侧, 反之在负侧。

对于多类分类问题,利用线性判别函数设计多类分类器。可以把n 个类问题化简为n-1个问题,其中第i 个问题可以用线性判别函数把属于w i 类的点与不属于w i 的点区分。最麻烦的方法是用c (c-1)

/2个线性判别函数把样本分为c 个类别,每个判别函数只针对两个类进行分类。定义c 个判别函数

0()T

j j j g x w x w =+

如果对于一切j i ≠,存在()()i j g x g x >,则把x 归于w i 类。如果()()i j g x g x =则拒绝决策。

线性判别函数设计的一般步骤:

1.选择样本集z={x1,x2,…,xN}。样本集中的样本来自两类且类别已知。

2.确定一个准则函数J, 要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J 是样本集、w 和w 0的函数;

②J 的值反映分类器性能,它的极值对应于“最好”的决策。 3.用最优化技术求解准则函数,得到极值点对应的w*和w*0。

常见的线性判断准则有最小距离判别,欧几里德线性判别,马氏距离线性判别,Fisher 线性判别。

①Fisher 线性判别

Fisher 线性判决的基本思想是寻找一个最好的投影方向, 当特征向量x 从d 维空间映射到这个方向上时, 两类能最好地分开。即向量W 的方向选择应能使两类样本投影的均值之差尽可能大些,而使类内样本的离散程度尽可能小。这就是Fisher 准则函数的基本思路。寻找最好的投影方向, 在数学上就表现为寻找最好的变换方向w *。

Fisher 线性判决函数为

21212

()()F J S S μμ-=+w 分子反映了映射后两类中心的距离平方,该值越大,类间可分性越好;分母反映了两类的类内离散度,其值越小越好;从总体上来讲, J F (w)的值越大越好。在这种可分性评价标准下,使J F (w)达到最大值的w 即为最佳投影方向。

将J F (w)化成w 的显示格式,故Fisher 线性判决函数化为

() T b F T w J =w S w w w S w

求J F (w)的极大值点

*112

()w -=-w S μμ 利用w *

, 将样本x 往该方向上投影, 可得

*()T y =w x 在投影空间内的决策准则为: 若y >y 0, 则x ∈ω1, 否则x ∈ω2。

②欧几里德线性判别

任意特征向量x 和一个代表点之间的欧几里德平方距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描述

2'''''()||||()()k k k k k k k k d x x m x m x m xx m x x m m m =-=--=--+

选择2()k d x 使得最小化的类w k 也就是m k 将包含m k 的项放到一起我们得到

2'''()2(0.5)k k k k d x m x m m xx =--+

假设类别数c=2,那么类之间对应的决策边界为2212()()d x d x =即

'2'2'112212120.5||||0.5||||()[0.5()]0m x m m x m m m x m m -=-?--+=

最后得到一个关于x 的线性等式它表示了一个垂直于'12()m m -并且通过均值点的中心点120.5()m m +的超平面。它是一个划分w 1和w 2的线性判别。

③马氏距离线性判别

马氏距离是欧几里德距离尺度的一个推广它非常适合于解决协方差不相等以及特征之间相互联系的情况假设所有的类别具有一个相同的协方差矩阵C 这表明各类特征向量的分布就有一个相似的超椭圆形状,根据欧几里德平方距离得

2'1()()()k k k d x x m C x m -=--

再次根据k m 进行合并,得到

21''1'1()2[()0.5]k k k k d x C m x m C m xC x ---=--+

决策函数为:

',0()k k k g x w x w =+

其中,1k k w C m -=;'1,00.5k k k w m C m -=-

得到一个超平面形式的线性判别函数它通过连接均值点线段的中点和前面一节得到的结果的唯一不同就是如今划分类 w i 和类 w j 的超

平面是和向量1()i j C m m -- 相互正交。

(3)非线性分类

线性分类器的分界面是一个超平面。 当类与类之间不能用任何

一个超平面实现划分时,类间的分界面应是一个超曲面。考虑到曲线可以由多个线段近似表达,曲面可以由多个平面逼近, 因此,也可以用多个超平面近似表达超曲面,分段线性分类器正是基于这种思路而设计的一种分类器。

分段线性距离分类器中最小距离分类器, 其判决函数为

221122

ωω?--?∈??x μx μx 即221122

0ωω?---?∈??x μx μx ,这时类间的决策面为 2212-=-x μx μ

它是两类均值点连线的垂直平分面。

H1

H2w1w2

两类非线性可分时可用多段超平面分开

(4)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人工神经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网络。神经网络信息处理包括学习和执行两个阶段。

① 学习阶段也称为训练阶段:给定训练样本集, 按一定的学习规则调整权系数, 使某种代价函数达到最小, 也就是使权系数收敛到最优值。

② 执行阶段:利用学习阶段得到的连接权系数, 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 并产生相应的输出。

BP 网络是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其学习规则采用梯度下降算法。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把输出层节点的期望输出(目标输出)与实际输出(计算输出)的均方误差,逐层向输入层反向传播,分配给各连接节点,并计算出各连接节点的参考误差,在此基础上调整各连接权值,使得网络的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的均方误差达到最小。

逐个处理的BP 算法训练步骤如下:

①初始化。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网络连接结。

②输入一个样本,用现有的权值计算网络中各神经元的实际输出。

()

,0,0,,1??()()n i k i k j i j k

j y f y f w h ===∑

③计算局部误差ε(i )

p ,k (i =1,2,…,l ,l +1),l 为隐含层的个数。

④计算权值变化量ΔW (i )p ,k (i =1,2,…,l ,l +1),并更新相应的权值。

⑤输入另一样本,转步骤②。把训练集中所有样本都加到网络上,直到网络收敛且均方误差小于给定的阈值训练结束。此时,固定权值,网络就构成了一个模式分类器。

三 、应用实例

以车牌识别为例,说明模式识别的应用。车牌的识别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常见的车牌拍摄图如下所示:

英文字母中的I和O一般避而不用,以免和数字中的1和0混淆。车牌大小为440*140mm。汉字字体为黑体,数字和字母字体为国家公安部门开发的特殊字体。

①车牌识别预处理

1.字符分割

2.字符细化

②特征空间向量的选择

由于车牌中字母和数字都有特定的字体,且作为汽车的“身份证”,车牌制作过程严谨,相同字符形态区别不大,他们的差异性和共同点都很明显。基于上节描述的设计准则,综合考虑了提取特征的编程复杂度和特征对不同字符的区分度,本系统分别从字符的形态、结构、笔画特点出发,采用了4个类别共10个特征值作为判断的矢

量依据(特征提取时均以细化后图像为基础)。

字符的重心判断:

1.字符重心位于上方/下方,分别计算字符上下半区的像素数目,如果其差值在一个固定的小范围内(试验得出此差值在0-20像素内为最佳),则该特征值记为2,上方偏多记为1,下方偏多记为3;

2.字符重心位于左方/右方,分别计算字符左右半区的像素数目,如果其差值在一个固定的小范围内(试验得出此差值在0-20像素内为最佳),则该特征值记为2,左方偏多记为1,右方偏多记为3。

特定位置的扫描线特征:

3.图像垂直1/3处扫描线穿越的线条数目;

4.图像垂直1/2处扫描线穿越的线条数目;

5.图像垂直2/3处扫描线穿越的线条数目;

6.图像水平1/3处扫描线穿越的线条数目;

7.图像水平2/3处扫描线穿越的线条数目;

笔画特征:

8.字符中“竖”的数目,计算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投影点的像素数目累加值超过1/3图像高度且无超过5像素的中断,记为“竖”的数目加1;

9.字符中“横”的数目,计算图像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投影点的像素数目累加值超过1/3图像宽度且无超过5像素的中断,记为“横”的数目加1;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车牌图像并不总是标准的,当出现倾斜、几何失真等情况时,字符中的横或竖不可能全部投影在一点上,而是在一个小范围内密集分布。经过多次尝试,结合车牌字符本身特点,本文将判定存在竖/横笔画的门限值设为图像高度/宽度的1/3左右。

为了消除可能的图像几何失真带来的影响,计算笔画数目时均不重复计算20像素点以内的笔画,既若该点存在横/竖,则在该投影方向上向下/后移动20像素继续判断。

结构特征:

10.字符中存在闭合回路的数目。利用递归实现区域生长算法,对所有独立连通区域进行标号处理,最后将连通区域个数减一(外围背景区域也作为一个连通区域被标号,需要在特征值中减去)记为该特征值。

③字符识别

采用最小距离准则进行模板匹配的识别。判决的标准采用欧式距离最小准则,计算当前图形的特征向量与34个特征向量(除字母I 和O 以外的所有数字和字母,共34个)的欧式距离,取其中最小的为判决结果。于是待识别样品与模板k 之间的欧式距离k d 为:

10

2

21||k

i i i d x y ==-∑ 其中距离最短者为:

3310

2

201min{||}i i k i d x y ===-∑∑ 在本系统中,使用一个识别模块来识别当前样品,其算法流程图

如下图:

对每一个样品的判决过程为:遍历所有模板,计算其模板与样品间的欧式距离,取最小值作为最终判决结果。如果最短距离小于某个规定的阈值,则结果为这个最小值相对应的类别;否则判定为无法识别。识别结果如图所示 :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模式识别 姓名:王宇班级: 20110813 学号: 2011081325 实验名称规范程度原理叙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成绩 图像的贝叶斯分类 K均值聚类算法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平均成绩 折合成绩 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5分制评定,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 2、平均成绩取各项实验平均成绩 3、折合成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进行折合 2014年 6月

实验一、 图像的贝叶斯分类 一、实验目的 将模式识别方法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掌握利用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图像分类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设备及软件 HP D538、MATLAB 三、实验原理 概念: 阈值化分割算法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常用算法,对灰度图象的阈值分割就是先确定一个处于图像灰度取值范围内的灰度阈值,然后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与这个阈值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将对应的像素划分为两类,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划分为一类,小于阈值的划分为另一类,等于阈值的可任意划分到两类中的任何一类。 最常用的模型可描述如下:假设图像由具有单峰灰度分布的目标和背景组成,处于目标和背景内部相邻像素间的灰度值是高度相关的,但处于目标和背景交界处两边的像素灰度值有较大差别,此时,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基本上可看作是由分别对应于目标和背景的两个单峰直方图混合构成。而且这两个分布应大小接近,且均值足够远,方差足够小,这种情况下直方图呈现较明显的双峰。类似地,如果图像中包含多个单峰灰度目标,则直方图可能呈现较明显的多峰。 上述图像模型只是理想情况,有时图像中目标和背景的灰度值有部分交错。这时如用全局阈值进行分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分割误差包括将目标分为背景和将背景分为目标两大类。实际应用中应尽量减小错误分割的概率,常用的一种方法为选取最优阈值。这里所谓的最优阈值,就是指能使误分割概率最小的分割阈值。图像的直方图可以看成是对灰度值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一种近似。如一幅图像中只包含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区域,那么直方图所代表的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的加权和。如果概率密度函数形式已知,就有可能计算出使目标和背景两类误分割概率最小的最优阈值。 假设目标与背景两类像素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混有加性高斯噪声,上述分类问题可以使用模式识别中的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来解决。以1p 与2p 分别表示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1P 与2P 分别表示两类的先验概率,则图像的混合概率密度函数可用下式表示为

模式识别结课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4~2015 学年第 1 学期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课程 题目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中的运用学生姓名刘晶晶 学号201110013208 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学生所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吕朝辉 教师所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时间2014.11.27

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摘要 计算机硬件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迫切地要求计算机能够更有效地感知诸如声音、文字、图像、温度、震动等人类赖以发展自身、改造环境所运用的信息资料。但就一般意义来说,目前一般计算机却无法直接感知它们,键盘、鼠标等外部设备,对于这样五花八门的外部世界显得无能为力。纵然电视摄像机、图文扫描仪、话筒等设备业已解决了上述非电信号的转换,并与计算机联机,但由于识别技术不高,而未能使计算机真正知道采录后的究竟是什么信息。计算机对外部世界感知能力的低下,成为开拓计算机应用的瓶颈,也与其高超的运算能力形成强烈的对比。于是,着眼于拓宽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感知外部信息能力的学科——模式识别,便得到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所研究的模式识别是指用计算机代替人类或帮助人类感知模式,是对人类感知外界功能的模拟,研究的是计算机模式识别系统,也就是使一个计算机系统具有模拟人类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识别和理解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现将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方面的一些具体和最新的应用列举如下。 关键词: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应用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nificial InteUigence)是相对人的自然智能而言,即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作为一门学科,人工智能研究智能行为的计算模型,研制具有感知、推理、学习、联想、决策等思维活动的计算系统,解决需要人类专家才能处理的复杂问题。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二)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就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判读。这里,我们把环境与客体统称为“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有可能研究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用计算机实现模式(文字、声音、人物、物体等)的自动识别,是开发智能机器的一个最关键的突破口,也为人类认识自身智能提供线索。信息处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形式是生命体对环境及客体的识别。对人类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对光学信息(通过视觉器官来获得)和声学信息(通过听觉器官来获得)的识别。这是模式识别的两个重要

模式识别复习重点总结

1.什么是模式及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哪些? 模式:存在于时间,空间中可观察的事物,具有时间或空间分布的信息; 模式识别:用计算机实现人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分析,描述,判断,识别。 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1)字符识别;(2) 医疗诊断;(3)遥感; (4)指纹识别 脸形识别;(5)检测污染分析,大气,水源,环境监测; (6)自动检测;(7 )语声识别,机器翻译,电话号码自动查询,侦听,机器故障判断; (8)军事应用。 2.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什么? (1) 信息的获取:是通过传感器,将光或声音等信息转化为电信息; (2) 预处理:包括A\D,二值化,图象的平滑,变换,增强,恢复,滤波等, 主要指图 象处理; (3) 特征抽取和选择:在测量空间的原始数据通过变换获得在特征空间最能反映分类 本质的特征; (4) 分类器设计:分类器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训练确定判决规则,使按此类判决规 则分类时,错误率最低。把这些判决规则建成标准库; (5) 分类决策:在特征空间中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 3.模式识别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模式(样本)表示方法:(a )向量表示;(b )矩阵表示;(c )几何表示;(4)基元(链码)表示; (2)模式类的紧致性:模式识别的要求:满足紧致集,才能很好地分类;如果不满足紧致集,就要采取变换的方法,满足紧致集 (3)相似与分类;(a)两个样本x i ,x j 之间的相似度量满足以下要求: ① 应为非负值 ② 样本本身相似性度量应最大 ③ 度量应满足对称性 ④ 在满足紧致性的条件下,相似性应该是点间距离的 单调函数 (b) 用各种距离表示相似性 (4)特征的生成:特征包括:(a)低层特征;(b)中层特征;(c)高层特征 (5) 数据的标准化:(a)极差标准化;(b)方差标准化 4.线性判别方法 (1)两类:二维及多维判别函数,判别边界,判别规则 二维情况:(a )判别函数: ( ) (b )判别边界:g(x)=0; (c n 维情况:(a )判别函数: 也可表示为: 32211)(w x w x w x g ++=为坐标向量为参数,21,x x w 12211......)(+++++=n n n w x w x w x w x g X W x g T =)(为增值模式向量。 ,=为增值权向量,T n n T n n x x x x X w w w w W )1,...,,(),,...,,(21121+=+

模式识别报告二

第二次试验报告 一 实验名称 贝叶斯分类器设计(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和最小错误率贝叶斯抉择) 二 实验原理 最小错误率: 合理决策依据:根据后验概率决策 已知后验概率P(w 1|x), P(w 2|x), 决策规则: ? 当P(w 1|x)>P(w 2|x) x ∈w 1, ? 当P(w 1|x)

最小风险: 1. 已知类别的P(w i )及x 的p(x/w i ),利用贝叶斯公式,可得类别 的后验概率P(w i /x)。 2. 利用决策表和后验概率,计算最小条件风险 3. 决策:在各种决策中选择风险最小的决策 三 实验内容 ? 假定某个局部区域细胞识别中正常( w1)和非正常 ( w2)两类先验概率分别为 ? 正常状态:P (w1)=0.9; 异常状态:P (w2)=0.1。 1 (/)()(/)(/)()i i i c i i i p x w P w P w x p x w P w =?=∑

?现有一系列待观察的细胞,其观察值为x: -3.9847 -3.5549 -1.2401 -0.9780 -0.7932 -2.8531 -2.7605 -3.7287 -3.5414 -2.2692 -3.4549 -3.0752 -3.9934 2.8792 -0.9780 0.7932 1.1882 3.0682 -1.5799 -1.4885 -0.7431 -0.4221 -1.1186 4.2532 ?类条件概率分布正态分布分别为(-2,0.5)(2,2)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类。 四实验步骤及贴图 步骤: ?1.用matlab完成分类器的设计,说明文字程序相应语句,子程 序有调用过程。 ?2.根据例子画出后验概率的分布曲线以及分类的结果示意图。 ?3.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决策表如下: ?重新设计程序,完成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分类器,画出相应 的后验概率的分布曲线和分类结果,并比较两个结果。

模式识别课程论文

模式识别课程学习感想 人类可以通过视觉信息识别文字、图片和周围的环境,通过听觉信息识别与理解语言,比如识别人脸,阅读手写文字,通过气味识别一种水果的种类等。我们希望给机器相同的模式识别能力。 模式识别主要是研究对象的特征或属性,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机器系统运用一定的分析算法认定对象的类别,系统应使分类识别的结果尽可能地与真实情况相符合。模式识别方法最大的实用性在于“智能”仿真,可以说在同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医疗诊断系统、地球资源探测系统、机器人辅助生产线、公安人员用于破案的指纹识别系统等。模式识别包含由特征和属性所描述的对象的数学模型,这罩所讲的特征和属性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对。 模式识别系统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即设计过程和实现过程。设计过程是指用一定数量的样本(也称训练集或学习集)进行分类器的设计;实现过程是指用所设计的分类器对待识别的样本进行分类决策。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各种模型的模式识别算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一、线性模型 我们使用线性神经网络来解决线性模型的模式识别。线性神经网络与感知器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神经元有一个线性激活函数,这允许输出可以是任意值,而不仅仅只是像感知器中那样只能取0或1。它采用的是W—H学习法则,也称最小均方差(LMS)规则对权值进行训练。线性神经网络的主要用途是线性逼近一个函数式而进行模式联想。 二、非线性模型 1、Ada-Boosting 基于级联结构的AdaBoost算法目前被认为是较有效的检测算法。 Boosting是一个将弱学习(weak learn)算法融合为强学习算法(strong)的方法。Ada-Boost 算法本身是通过改变数据分布来实现的,它根据每次训练集之中每个样本的分类是否正确,以及上次的总体分类的准确率,来确定每个样本的权值。将每次训练得到的分类器最后融合起来,作为最后的决策分类器。目前在人脸侦测的领域,就有人将Ada-Boost + cascade 作为一个很有效的运算法。Boost是一种常用来增进learning algorithm正确率的方法。使用boost 分类器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特征,并将关键放在关键的特征上面。 AdaBoost算法针对不同的训练集训练同一个基本分类器(弱分类器),然后把这些在不同训练集上得到的分类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强的最终的分类器(弱分类器)。理论证明,只要每个弱分类器分类能力比随机猜测要好,当其个数趋向于无穷个数时,强分类器的错误率将趋向于零。AdaBoost算法中不同的训练集是通过调整每个样本的权重实现的。最开始的时候,每个样本对应的权重是相同的,在此样本分布下训练出一个基本分类器h1(x)。对于h1(x)错分的样本,则增加其对应样本的权重;而对于正确分类的样本,则降低其权重。这样可以使得错分的样本突出出来,得到一个新的样本分布。同时,根据错分的情况赋予h1(x)一个权重,表示该基本分类器进行训练,得到基本分类器h2(x)及其权重。依次类推,经过T 次这样的循环,就得到了T个基本分类器,以及T个对应的权重。最后把这T个基本分类器按一定的权重累加起来,就得到了最终所期望的强分类器。 2、多层感知机 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的神经网

中科院-模式识别考题总结

1.简述模式的概念及其直观特性,模式识别的分类,有哪几种方法。(6’) 答(1):什么是模式?广义地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可观察的物体,如果我们可以区别它们是否相同或是否相似,都可以称之为模式。 模式所指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从事物获得的信息,因此,模式往往表现为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信息。 模式的直观特性:可观察性;可区分性;相似性。 答(2):模式识别的分类: 假说的两种获得方法(模式识别进行学习的两种方法): 监督学习、概念驱动或归纳假说; 非监督学习、数据驱动或演绎假说。 模式分类的主要方法: 数据聚类:用某种相似性度量的方法将原始数据组织成有意义的和有用的各种数据 集。是一种非监督学习的方法,解决方案是数据驱动的。 统计分类:基于概率统计模型得到各类别的特征向量的分布,以取得分类的方法。 特征向量分布的获得是基于一个类别已知的训练样本集。是一种监督分类的方法, 分类器是概念驱动的。 结构模式识别:该方法通过考虑识别对象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达到识别分类的目 的。(句法模式识别) 神经网络: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相同的单元(神经元)组成。相互间的联系可以 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传递增强或抑制信号。增强或抑制是通过调整神经元相互间联 系的权重系数来(weight)实现。神经网络可以实现监督和非监督学习条件下的分 类。 2.什么是神经网络?有什么主要特点?选择神经网络模式应该考虑什么因 素?(8’) 答(1):所谓人工神经网络就是基于模仿生物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构成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由于我们建立的信息处理系统实际上是模仿生理神经网络,因此称它为人工神经网络。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人工神经网络的两种操作过程:训练学习、正常操作(回忆操作)。 答(2):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固有的并行结构和并行处理; 知识的分布存储; 有较强的容错性; 有一定的自适应性; 人工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人工神经网络不适于高精度的计算; 人工神经网络不适于做类似顺序计数的工作;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人工神经网络必须克服时间域顺序处理方面的困难; 硬件限制; 正确的训练数据的收集。 答(3):选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要基于应用的要求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能力间的匹配,主要考虑因素包括: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一二)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2011年12月

实验一、Bayes 分类器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对模式识别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2.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对贝叶斯决策理论算法有一个深刻地认识 3.理解二类分类器的设计原理 二、实验条件: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已知 ) (i P ω, ) (i X P ω,i=1,…,c 及给出待识别的X 的情况下,根据贝叶斯公式计 算出后验概率: ∑== c j i i i i i P X P P X P X P 1 ) ()() ()()(ωωωωω j=1,…,x 2)利用计算出的后验概率及决策表,按下面的公式计算出采取i a ,i=1,…,a 的条件风险 ∑== c j j j i i X P a X a R 1 )(),()(ωω λ,i=1,2,…,a 3)对(2)中得到的a 个条件风险值) (X a R i ,i=1,…,a 进行比较,找出使其条件风险最小的 决策k a ,即()() 1,min k i i a R a x R a x == 则 k a 就是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 四、实验内容 假定某个局部区域细胞识别中正常(1ω)和非正常(2ω)两类先验概率分别为 正常状态:P (1ω)=; 异常状态:P (2ω)=。 现有一系列待观察的细胞,其观察值为x : 已知先验概率是的曲线如下图:

)|(1ωx p )|(2ωx p 类条件概率分布正态分布分别为(-2,)(2,4)试对观察的结果 进行分类。 五、实验步骤: 1.用matlab 完成分类器的设计,说明文字程序相应语句,子程序有调用过程。 2.根据例子画出后验概率的分布曲线以及分类的结果示意图。 3.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决策表如下: 结果,并比较两个结果。 六、实验代码 1.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决策 x=[ ] pw1=; pw2=; e1=-2; a1=; e2=2;a2=2; m=numel(x); %得到待测细胞个数 pw1_x=zeros(1,m); %存放对w1的后验概率矩阵 pw2_x=zeros(1,m); %存放对w2的后验概率矩阵

模式识别文献综述报告

指导老师:马丽 学号:700 班级: 075111 姓名:刘建 成绩: 目录 ............................................................ 一、报告内容要点............................................................ 二、《应用主成分分解(PCA)法的图像融合技术》............................................................ 三、《基于类内加权平均值的模块 PCA 算法》............................................................

四、《PCA-LDA 算法在性别鉴别中的应用》 ............................................................ 五、《一种面向数据学习的快速PCA算法》 ............................................................ 六、《Theory of fractional covariance matrix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CA and 2D-PCA》 ............................................................ 七、课程心得体会 ............................................................ 八、参考文献 ............................................................ 一、报告内容要点 ①每篇论文主要使用什么算法实现什么 ②论文有没有对算法做出改进(为什么改进,原算法存在什么问题,改进方法是什么) ③论文中做了什么对比试验,实验结论是什么?可以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想法,例如这篇论文还存在什么问题或者缺点,这篇论文所作出的改进策略是否好,你自己对算法有没有什么改进的想法? 二、《应用主成分分解(PCA)法的图像融合技术》 第一篇《应用主成分分解(PCA)法的图像融合技术》,作者主要是实现用PCA可以提取图像数据中主要成分这一特点,从元图像获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据此确定图像融合算法中的加权系数和最终融合图像。 作者在图像融合的算法上进行改进,用PCA获得待融合的每幅图像的加权系数Wi。是这样实现的:计算待融合的i幅图像数据矩阵的协方差矩阵,从中获

模式识别试题及总结

一、填空与选择填空(本题答案写在此试卷上,30分) 1、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包括:模式采集、特征提取与选择 和模式分类。 2、统计模式识别中描述模式的方法一般使用特真矢量;句法模式识别中模式描述方法一般有串、树、网。 3、聚类分析算法属于(1);判别域代数界面方程法属于(3)。 (1)无监督分类 (2)有监督分类(3)统计模式识别方法(4)句法模式识别方法 4、若描述模式的特征量为0-1二值特征量,则一般采用(4)进行相似性度量。 (1)距离测度(2)模糊测度(3)相似测度(4)匹配测度 5、下列函数可以作为聚类分析中的准则函数的有(1)(3)(4)。 (1)(2) (3) (4) 6、Fisher线性判别函数的求解过程是将N维特征矢量投影在(2)中进行。 (1)二维空间(2)一维空间(3)N-1维空间 7、下列判别域界面方程法中只适用于线性可分情况的算法有(1);线性可分、不可分都适用的有(3)。 (1)感知器算法(2)H-K算法(3)积累位势函数法 8、下列四元组中满足文法定义的有(1)(2)(4)。 (1)({A, B}, {0, 1}, {A→01, A→ 0A1 , A→ 1A0 , B→BA , B→ 0}, A) (2)({A}, {0, 1}, {A→0, A→ 0A}, A) (3)({S}, {a, b}, {S → 00S, S → 11S, S → 00, S → 11}, S) (4)({A}, {0, 1}, {A→01, A→ 0A1, A→ 1A0}, A) 9、影响层次聚类算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计算模式距离的测度、(聚类准则、类间距离门限、预定的 类别数目))。 10、欧式距离具有( 1、2 );马式距离具有(1、2、3、4 )。 (1)平移不变性(2)旋转不变性(3)尺度缩放不变性(4)不受量纲影响的特性 11、线性判别函数的正负和数值大小的几何意义是(正(负)表示样本点位于判别界面法向量指向的 正(负)半空间中;绝对值正比于样本点到判别界面的距离。)。 12、感知器算法1。 (1)只适用于线性可分的情况;(2)线性可分、不可分都适用。

华南理工大学《模式识别》大作业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模式识别》大作业报告 题目:模式识别导论实验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 学生姓名黄炜杰 学生学号201230590051 指导教师吴斯 课程编号145143 课程学分2分 起始日期2015年5月18日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Purpose: Develop classifiers,which take input features and predict the labels. Requirement: ?Include explanations about why you choose the specific approaches. ?If your classifier includes any parameter that can be adjusted,please re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ameter on the final classification result. ?In evaluating the results of your classifiers,please compute the precision and recall values of your classifier. ?Partition the dataset into2folds and conduct a cross-validation procedure in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Make sure to use figures and tables to summarize your results and clarify your presentation. 【实验环境】 Operating system:window8(64bit) IDE:Matlab R2012b Programming language:Matlab

人工智能 多种模式识别的调研报告

郑州科技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多种模式识别的调研报告 姓名闫永光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201115025 指导教师 郑州科技学院信息工程系 二○一四年六月

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而模式识别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介绍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对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模式识别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模式识别与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控制论等都有关系。它与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的研究有交叉关系。模式识别的发展潜力巨大。 关键词: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多种模式识别的应用;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潜力

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的拓宽,我们对于计算机具有更加有效的感知“能力”,诸如对声音、文字、图像、温度以及震动等外界信息,这样就可以依靠计算机来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数字化改造。但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当前的计算机都无法直接感知这些信息,而只能通过人在键盘、鼠标等外设上的操作才能感知外部信息。虽然摄像仪、图文扫描仪和话筒等相关设备已经部分的解决了非电信号的转换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识别技术不高,不能确保计算机真正的感知所采录的究竟是什么信息。这直接使得计算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低下,成为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瓶颈。这时,能够提高计算机外部感知能力的学科——模式识别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工智能中所提到的模式识别是指采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类或者是帮助人类来感知外部信息,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类感知能力的一种仿真模拟。它探讨的是计算机模式识别系统的建立,通过计算机系统来模拟人类感官对外界信息的识别和感知 1、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和模式识别? 模式可分成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形式。前者如意识、思想、议论等,属于概念识别研究的范畴,是人工智能的另一研究分支。我们所指的模式识别主要是对语音波形、地震波、心电图、脑电图、图片、照片、文字、符号、生物传感器等对象的具体模式进行辨识和分类。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识别又常称作模式分类,从处理问题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角度,模式识别分为有监督的分类(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和无监督的分类(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两种。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各实验样本所属的类别是否预先已知。一般说来,有监督的分类往往需要提供大量已知类别的样本,但在实际问题中,这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因此研究无监督的分类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年月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年月

————————————————————————————————作者: ————————————————————————————————日期: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2年3月

实验一 Bay es分类器的设计 一、 实验目的: 1. 对模式识别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对贝叶斯决策理论算法有一个深刻地认识; 2. 理解二类分类器的设计原理。 二、 实验条件: 1. PC 微机一台和MA TL AB 软件。 三、 实验原理: 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在已知 ) (i P ω, )|(i X P ω,c i ,,1 =及给出待识别的X 的情况下,根据贝叶斯 公式计算出后验概率: ∑== c j j j i i i P X P P X P X P 1 ) ()|() ()|()|(ωωωωω c j ,,1 = 2. 利用计算出的后验概率及决策表,按下式计算出采取 i α决策的条件风险: ∑==c j j j i i X P X R 1) |(),()|(ωωαλα a i ,,1 = 3. 对2中得到的a 个条件风险值) |(X R i α(a i ,,1 =)进行比较,找出使条件 风险最小的决策k α,即: ) |(min )|(,,1X R X R k c i k αα ==, 则 k α就是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 四、 实验内容: (以下例为模板,自己输入实验数据) 假定某个局部区域细胞识别中正常(1ω)和非正常(2ω)两类先验概率分别为: 正常状态:)(1ωP =0.9; 异常状态:)(2ωP =0.1。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_2

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 课程作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Generating Pattern Classes 实验编号:Proj01-01 规定提交日期:2012年3月16日 实际提交日期:2012年3月13日 摘要: 在熟悉Matlab中相关产生随机数和随机向量的函数基础上,重点就多元(维)高斯分布情况进行了本次实验研究:以mvnrnd()函数为核心,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地逐步实现了获得N 个d维c类模式集,并将任意指定的两个维数、按类分不同颜色进行二维投影绘图展示。 技术论述:

1,用矩阵表征各均值、协方差2,多维正态分布函数: 实验结果讨论:

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进一步熟悉了多维高斯分布函数的性质和使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实验结果: 图形部分: 图1集合中的任意指定两个维度投影散点图形

图2集合中的任意指定两个维度投影散点图形,每类一种颜色 数据部分: Fa= 9.6483 5.5074 2.4839 5.72087.2769 4.8807 9.1065 4.1758 1.5420 6.1500 6.2567 4.1387 10.0206 3.5897 2.6956 6.1500 6.9009 4.0248 10.1862 5.2959 3.1518 5.22877.1401 3.1974 10.4976 4.9501 1.4253 5.58257.4102 4.9474 11.3841 4.5128 2.0714 5.90068.2228 4.4821 9.6409 5.43540.9810 6.2676 6.9863 4.2530 8.8512 5.2401 2.7416 6.5095 6.1853 4.8751 9.8849 5.8766 3.3881 5.7879 6.7070 6.6132 10.6845 4.8772 3.4440 6.0758 6.6633 3.5381 8.7478 3.3923 2.4628 6.1352 6.9258 3.3907

模式识别学习心得体会

模式识别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最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毕业自我总结 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大学生 毕业自我总结优秀范文 个人原创欢迎下载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完成之际,四年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我的人生却仅仅是个逗号,我即将开始人生的又一次征程。作为×××大学(改成自己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所在的大学)毕业生的我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告别亲爱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告别我的母校——×××大学。 回顾在×××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求学生涯,感慨颇多,有酸甜苦辣,有欢笑和泪水,有成功和挫折!大学——是我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地方,在此,我们认真学习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践活动能力。 在思想道德上,×××大学(改成自己就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所在的大学)学习期间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思想,不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自己成为思想上过硬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合格毕业生。

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 篇二:最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毕业自我个人小结优秀范文原创 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大学生 毕业个人总结优秀范文 个人原创欢迎下载 在×××(改成自己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就读的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就读四年青春年华时光,匆匆而过。四年的时间足以证明了,我爱上了×××(改成自己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就读的大学)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回想四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曾经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班级里的欢声笑语,曾经期末考试备战中的辛勤汗水……所有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各位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我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思想政治上,我有坚定信念和正确的立场,热爱祖国,热爱党,认真学习、与时俱进。平时本人踊跃参加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组织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主动投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班级捐款救灾等活动行列,用微薄的力量,表达自己的爱心,争做合格有为青年。 学习方面,我努力认真地学好每一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课,基本掌握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理论方面的一些

哈尔滨工程大学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模式识别 姓名:班级:学号:

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5分制评定,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 2、平均成绩取各项实验平均成绩 3、折合成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进行折合 ; 2015年4月 实验1 图像的贝叶斯分类 实验目的 将模式识别方法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掌握利用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图像分类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仪器设备及软件 HP D538、MATLAB ( 实验原理 基本原理 阈值化分割算法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常用算法,对灰度图象的阈值分割就是先确定一个处于图像灰度取值范围内的灰度阈值,然后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与这个阈值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将对应的像素划分为两类,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划分为一类,小于阈值的划分为另一类,等于阈值的可任意划分到两类中的任何一类。此过程中,确定阈值是分割的关键。

对一般的图像进行分割处理通常对图像的灰度分布有一定的假设,或者说是基于一定的图像模型。最常用的模型可描述如下:假设图像由具有单峰灰度分布的目标和背景组成,处于目标和背景内部相邻像素间的灰度值是高度相关的,但处于目标和背景交界处两边的像素灰度值有较大差别,此时,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基本上可看作是由分别对应于目标和背景的两个单峰直方图混合构成。而且这两个分布应大小接近,且均值足够远,方差足够小,这种情况下直方图呈现较明显的双峰。类似地,如果图像中包含多个单峰灰度目标,则直方图可能呈现较明显的多峰。 上述图像模型只是理想情况,有时图像中目标和背景的灰度值有部分交错。这时如用全局阈值进行分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分割误差包括将目标分为背景和将背景分为目标两大类。实际应用中应尽量减小错误分割的概率,常用的一种方法为选取最优阈值。这里所谓的最优阈值,就是指能使误分割概率最小的分割阈值。图像的直方图可以看成是对灰度值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一种近似。如一幅图像中只包含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区域,那么直方图所代表的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的加权和。如果概率密度函数形式已知,就有可能计算出使目标和背景两类误分割概率最小的最优阈值。 假设目标与背景两类像素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混有加性高斯噪声,上述分类问题可用模式识别中的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来解决。以1p 与2p 分别表示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1P 与2P 分别表示两类的先验概率,则图像的混合概率密度函数用下式表示 1122()()()p x P p x P p x =+ 式中1p 和2p 分别为 … 212 1()21()x p x μσ--= 222 2()22()x p x μσ-- = 121P P += 1σ、2σ是针对背景和目标两类区域灰度均值1μ与2μ的标准差。若假定目标的灰度较亮,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模式识别 :王宇班级:20110813 学号:2011081325 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5分制评定,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 2、平均成绩取各项实验平均成绩 3、折合成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进行折合

2014年6月 实验一、图像的贝叶斯分类 一、实验目的 将模式识别方法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掌握利用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图像分类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设备及软件 HP D538、MATLAB 三、实验原理 概念: 阈值化分割算法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常用算法,对灰度图象的阈值分割就是先确定一个处于图像灰度取值围的灰度阈值,然后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与这个阈值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将对应的像素划分为两类,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划分为一类,小于阈值的划分为另一类,等于阈值的可任意划分到两类中的任何一类。 最常用的模型可描述如下:假设图像由具有单峰灰度分布的目标和背景组成,处于目标和背景部相邻像素间的灰度值是高度相关的,但处于目标和背景交界处两边的像素灰度值有较大差别,此时,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基本上可看作是由分别对应于目标和背景的两个单峰直方图混合构成。而且这两个分布应大小接近,且均值足够远,方差足够小,这种情况下直方图呈现较明显的双峰。类似地,如果图像中包含多个单峰灰度目标,则直方图可能呈现较明显的多峰。 上述图像模型只是理想情况,有时图像中目标和背景的灰度值有部分交错。这时如用全局阈值进行分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分割误差包括将目标分为背景和将背景分为目标两大类。实际应用中应尽量减小错误分割的概率,常用的一种方法为选取最优阈值。这里所谓的最优阈值,就是指能使误分割概率最小的分割阈值。图像的直方图可以看成是对灰度值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一种近似。如一幅图像中只包含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区域,那么直方图所代表的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的加权和。如果概率密度函数形式已知,就有可能计算出使目标和背景两类误分割概率最小的最优阈值。 假设目标与背景两类像素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混有加性高斯噪声,上述分类问题可以使用模

模式识别报告模版-本科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课程名称: 模式识别 题目: PCA数据分析-基于人脸数据实现任课老师: 王晓明 年级专业: 2011级计算机应用技术 姓名: 韩笑 学号: 312011********* 时间:2013 年11月 9 日

目录 一PCA数据分析-人脸识别介绍 (2) 二PCA数据分析-人脸数据实现算法描述 (3) 三PCA数据分析-基于人脸数据实现 (5) 1 数据读入 (5) 2 算法运行结果 (6) 四总结和心得 (8) 五附录——核心算法的主要源代码 (9) 参考文献 (14)

PCA数据分析 一PCA数据分析-人脸识别介绍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将身份数字、隐性化、并准确鉴定身份、保证信息安全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生物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利用人类自身的生物特性进行身份认证,具有不易被修改、被盗或被人冒用,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等特点。因而,基于面相,语言、指纹等人的内在属性的生物识别技术以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广泛关注。相较指纹、基因等其他生物特性的鉴别方法,人脸识别具有更直接、友好、方便等特点,并以其非侵犯性更易为用户所接受。 历史上最早的关于人脸识别的论文研究见于1965年,Chan&Bledsoe在Panoramic Research Inc 发表的技术报告,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五十多年的历史了。最近的30年来,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的开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经检索相关文献达到数千篇,还有专门的国际学术会议。自从1990年以来,人脸识别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 国内在人脸识别方面起步较晚,大约至1995年以来,在国内一些项目资金的资助下,开始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国内主要的计算机实验室和高校,他们在人脸识别领域总结了不少经验,每年都有大量的论文发表。由于技术上的一些局限性,以及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干扰,导致在各个领域还未能广泛的使用,只是在某些领域初步的应用。 PCA,即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方法,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事实上的标准人脸识别方法。 是一种掌握事物主要矛盾的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从多元事物中解析出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事物的本质,简化复杂的问题。计算主成分的目的是将高维数据投影到较低维空间。给定 n 个变量的 m 个观察值,形成一个n ′ m 的数据矩阵, n 通常比较大。对于一个由多个变量描述的复杂事物,人们难以认识,那么是否可以抓住事物主要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呢?如果事物的主要方面刚好体现在几个主要变量上,我们只需要将这几个变量分离出来,进行详细分析。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能直接找出这样的关键变量。这时我们可以用原有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事物的主要方面, PCA 就是这样一种分析方法。 PCA 的目标是寻找r (r

模式识别复习重点总结

1.什么是模式及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哪些 模式:存在于时间,空间中可观察的事物,具有时间或空间分布的信息; 模式识别:用计算机实现人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分析,描述,判断,识别。 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1)字符识别;(2)医疗诊断;(3)遥感; (4)指纹识别脸形识别;(5)检测污染分析,大气,水源,环境监测;(6)自动检测;(7 )语声识别,机器翻译,电话号码自动查询,侦听,机器故障判断; (8)军事应用。 2.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什么 (1)信息的获取:是通过传感器,将光或声音等信息转化为电信息; (2)预处理:包括A\D,二值化,图象的平滑,变换,增强,恢复,滤波等, 主要指图象处理; (3)特征抽取和选择:在测量空间的原始数据通过变换获得在特征空间最能反映分类本质的特征; (4)分类器设计:分类器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训练确定判决规则,使按此类判决规则分类时,错误率最低。把这些判决规则建成标 准库; (5)分类决策:在特征空间中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 3.模式识别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模式(样本)表示方法:(a )向量表示;(b )矩阵表示;(c )几何表示;(4)基元(链码)表示; (2)模式类的紧致性:模式识别的要求:满足紧致集,才能很好地分类;如果不满足紧致集,就要采取变换的方法,满足紧致集 (3)相似与分类;(a)两个样本x i ,x j 之间的相似度量满足以下要求: ① 应为非负值 ② 样本本身相似性度量应最大 ③ 度量应满足对称性 ④ 在满足紧致性的条件下,相似性应该是点间距离的 单调函数 (b) 用各种距离表示相似性 (4)特征的生成:特征包括:(a)低层特征;(b)中层特征;(c)高层特征 (5) 数据的标准化:(a)极差标准化;(b)方差标准化 4.线性判别方法 (1)两类:二维及多维判别函数,判别边界,判别规则 二 维 情 况 :(a )判别函数: ( ) (b )判别边界:g(x)=0; (c n 维情况:(a )判别函数: 也可表示为: 32211)(w x w x w x g ++=为坐标向量 为参数,21,x x w 1 2211......)(+++++=n n n w x w x w x w x g X W x g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