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

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

《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

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维《杂诗》全诗解读

王维《杂诗》全诗解读 全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全诗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⑵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 ⑷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 表疑问。 全诗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 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全诗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 自然是情理之 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 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 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 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 正表现出乡思之殷: “应知” 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 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 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 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 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 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 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b改写《送元二使安西》1b

改写《送元二使安西》1 改写《送元二使安西》1 渭城早上的雨把地上的尘土都弄湿了,此时诗人王维正在和最好的朋友元二告别。他们互相都很舍不得,看着宾馆旁边的柳树叶子都染得很新很绿,禁不住想起以前的快乐时光。“元二啊,我们以前在一起玩的时候多开心,想不到现在却要离别了。”“嗨呀,现在国家大旱,祖国有难,我们做官也是为了国家啊——”“可惜安西那么远,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想见?”元二悲哀得回答:“离这里几千里远,走马都很长时间了。”“王维说:“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二十多年了。元二你考状元做了官,那个地方可远哪。”元二抚摸着柳树,靠在旁边。“都这么长时间啦,王维啊,做官也是很辛苦的。”“我知道……” “唔,元二,我有一句话。”“你说嘛。”王维有些犹豫:“元二,我记得皇上给你的命令是十点到阳关,可是现在已经……”“哎呀,王兄,我得走了——算了,我再在这儿坐一会儿,毕竟我们这一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对吗?”“嗨,对。”元二做出无所谓的表情,其实是在掩饰依依不舍。“皇上应该会给我一点儿时间的,和亲戚、朋友告别。”“我也这么想。” 时间已近中午,早晨被露珠和雨滴染得浅绿的柳树渐渐变成了翠绿色,王维和元二头顶上的太阳也十分耀眼,仿佛在一跳一跳得闪着光。“元二,安西离这里好远。文成公主到西藏就走了半年,那样我们通信都不容易 了!”“唉,是啊。等我到了安西,互相的情况也不知晓了啊!”“对的,这一次离别,说不定就再也见不到了呢。”“可不是呀,我们都说过多少话了?”边说,王维往旁边精致的日晷望了过去,八点三十分。“元二,你早点出门去不好吗?万一路上耽误了什么,不就晚了。十点到阳关,再快的马也‘飞’不过去,除非你和你的妻子都会带着行李‘飞’过去。”元二想:王兄以前没有这样呀,今天怎么这样管我?正在他想的时候,王维说:“元二呀,这次不是我多管闲事,只是我真的很担心你能否在很多年后安全得回到故乡?”“我怎么知道,可我愿意为国家出一份力。”“我也要争取!”忽然,送别的.悲伤气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为国家出份力”的争论比赛。 元二和王维之后又喝了一杯一杯酒,他们互相都很舍不得。元二终于下了狠心决定提起马离开。他一扯缰绳,挥着手说:“王维,再见!”说着,他走了。王维呆立在原地,僵持着。他提起衣角冲向元二,劝他喝了最后一杯“祝福酒”,元二一仰头,喝完了。“元兄,你出了阳关就没有好朋友了 吧?”“是啊。” 尽管他们都很伤心,可是王维和元二最终还是告别了。看着元二远去的身影,听着马蹄的“哒哒”声,王维无比伤心。也许是因为王维的“祝福酒”,元二和妻子都顺利到达了安西,而王维也写成了这首著名的诗。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鸟鸣涧》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文解释: 译文一: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译文二: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词语解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王右丞集笺注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不时地啼叫. 空:空寂。 时鸣:不时地啼叫。 诗文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

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精心的《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天清晨,渭城下起了牛毛般的蒙蒙细雨,雨丝打湿了地上的痕痕尘土。 元二居住的客舍旁嫩绿的柳树被雨水冲洗得愈发显得青翠欲滴,静静地立在路旁,地上光亮清新的小草,密密麻麻地紧贴在一块儿,好像在沉思着什么,又好像言语这着什么。 元二是我的好朋友,听到元二即将出使安西的消息后,我心里倍加伤感,我决定要请元二喝一壶分别酒。 我快马加鞭,飞奔到了渭城,来到了元二的客舍。此时,元二已经身披盔甲,整装待发。 “元二,且慢,我要请你喝一壶壮行酒!”我对元二喊道。

元二含泪对我说:“兄弟,想不到这种时候,你还有心思来送我。谢谢!我陪你喝下这壶壮行酒。” 我将酒杯倒满,一口饮尽,他也将酒饮完。“还记得我们幼时,一起玩耍,一起拼搏,可现在我们却要离别了。”我哽咽道。 他也沉重地说:“是啊,我亦想与你一起,但皇上已下圣旨,要我出使安西,我不能不去啊!” “你出了阳关,见到的都是陌生人了,很难见到我这样的老朋友了,你一定要努力交到新朋友啊!”我担心地说。 他强颜欢笑道:“好,我会的。告辞了!”他跨上马背,准备飞身离去。在他跨上马背的时候,我朝他喊了一句:“兄弟,保重。”他没回头,只是从嘴中发出一声不太清晰地话语:“兄弟,你也保重!”立即飞驰而去。 我望着元二消失在田埂间的身影,眼角流下了一痕热泪:兄弟,珍重! 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著名诗人王维要送他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王维《杂诗

王维《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3、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学习《杂诗》 1、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2、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 3、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王维《杂诗》的教案解析

王维《杂诗》的教案解析 学习目标: 1.会认两个字“君”、“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重点: 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 “应、绮”的读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君:朋友。 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笔墨淡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苏轼就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

王维古诗《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古诗《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

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

王维《杂诗》原文+赏析

王维《杂诗》原文+赏析 杂诗·君自故乡来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

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拼音版

送s òn ɡ元yu án 二èr 使sh ǐ安ān 西x ī 【唐t án ɡ】王w án ɡ维w éi 渭w èi 城ch én ɡ朝ch áo 雨y ǔ浥轻q īn ɡ尘ch én ,客k è舍sh ě青q īn ɡ青q īn ɡ柳li ǔ色s è新x īn 。 劝qu àn 君j ūn 更ɡèn ɡ尽j ìn 一y ì杯b ēi 酒ji ǔ,西x ī出ch ū阳y án ɡ关ɡu ān 无w ú故ɡù人r én 。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 释】 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白话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诗意】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 导读:本文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一)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语译: 我抛开一切的事物,悠闲的在这里欣赏桂花。夜是这么的宁静,连花瓣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彷佛山中空无一物。 赏析: 鸟鸣涧的作者是王维,字摩诘。他生长在河东,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做诗以外,他还擅长画画,王维是唐朝着名的诗人呢! 这首诗是描写春夜的景色。显示出作者观察入微、善于写景的专长。看似宁静无声,却听得见花瓣落地、淙淙流水、啾啾鸟鸣等自然乐章,彷佛山中空无一物,其实热闹非凡。这首就像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呢! 这首诗描写细腻,意境优美,充分显示出王维写景诗诗中有画、以动衬静的艺术。读这首诗时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生活气氛。

王维的诗浅显易懂,这首鸟鸣涧让人很深切的体验当时他的心境与观赏的景致身历其境的感受。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二)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翻译赏析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翻译赏析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文解释】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词语解释】 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绮窗:雕镂花纹的窗。 未:疑问词。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育英二小张慧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 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 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齐读诗题。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 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 《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 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 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 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 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 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 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 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 笔墨淡 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 。苏轼就 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 画韵味含蓄而丰富, 意境清旷苍秀, 在自然之中勾画 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 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 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 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朝雨:早晨下的雨。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4)浥:(yì):湿润,沾湿。 (5)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7)君:指元二。 (8)更:再。 (9)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0)故人:老朋友,旧友。 (11)更尽:再喝完。 (12)朝(zhāo):早晨、清晨 翻译: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请您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吧,只是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了。 译文: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全诗赏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全诗赏析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涧:两山之间的小溪。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月出:月亮出来。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时:时而,偶尔。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惊:惊动,惊扰。闲:安静。译文一、春天的夜晚十分寂静,听得见桂花掉落的声音。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时而在深山里鸣叫。二、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赏析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

出春涧的幽静。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

王维《鸟鸣涧》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维《鸟鸣涧》阅读答案附赏析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3.《鸟鸣涧》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4.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1.静;以动衬静;分析 2.闲适/愉悦;分析 3.描写了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等景物。 4.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阅读练习二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B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赏析 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

王维《杂诗》阅读答案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解读 这原是一首组诗,共三首,教材选的是第二首。全诗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开篇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短短十个字,把“我”在特定情景下的感情、心理、神态等刻画得栩栩如生。 为什么“我”惟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人的思乡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像化了。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真正是“大巧若拙”。 练习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着花未:开了花没有。 B、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C、“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D、全诗通过具体描写,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B、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C、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D、这首诗歌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4、“故乡”一词在起首两句中的迭现,使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资深游子想知晓“故乡事”的( 急切 )心情。(2分) 5、花草本是无情物,可作者对寒梅却情有独钟,可见寒梅寄托着作者( 思乡 )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为( 借物抒情或融情于物 )。 (2分)

王维——《杂诗》.doc

王维——《杂诗》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