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特色探究

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特色探究
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特色探究

美国文学复习大纲

美国文学部分(American Literature) 一.殖民时期文学(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Period) 1.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文学的特点 2) 十八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重点是独立革命前后时期文学) 3) 主要的作家、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4) 术语:the colonial period, American Puritanism, Puritans, Enlightenment in American, the Great A wakening 2.主要作家作品 John Smith第一个美国作家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and 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 Anne Bradstreet 殖民地时期女诗人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1650) Jonathan Edwards十八世纪上半叶大觉醒时代的代表人物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散文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十八世纪美国启蒙思想代言人。 《穷查理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收录格言警句) 《致富之道》The Way to Wealth 《自传》The Autobiography (富兰克林原意为写给儿子的家书) 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散文家、政治家、报刊撰稿人。 《常识》Common Sense ( Paine 最知名的政论文:It was inspired by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the Battle of Lexington in Concord.) 《美国危机》American Crisis 《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 《专制体制的崩溃》Downfall of Despotism 《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 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著名的“革命诗人”。 《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Rising Glo ry of America”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诗人自己被俘,关押于英国囚船的经历)

爱伦坡哥特式风格在小说《黑猫》中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724296.html, 爱伦坡哥特式风格在小说《黑猫》中的体现作者:杨婷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 摘 ;要:美国埃德加艾伦坡堪称文坛上一朵奇葩,对美国文学史有着深厚的影响。特别是哥特式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荒诞的人物构造,独特的写作手法等等。每个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都能使人神经紧绷,惊恐过后不禁又会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正是其特有的魅力所在。《黑猫》堪称其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主要从主人公的人格,场景设置和超自然现象等方面展现爱伦坡对哥特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超自然;《黑猫》 指导教师:张艳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1 一、爱伦坡及其创作风格 爱伦坡是美国小说家,诗人以及文学评论家。尤其恐怖小说和短篇是里程碑式的,后人无法企及更难以超越的。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批判地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要素,在承袭的基础上,把一直以来人们利用氛围制造恐怖而内化为人心理的扭曲,让人从内而外的感到恐惧。瑰丽的场景,精确的逻辑,阴郁的气氛,缥缈的想象,摄人心魄的死亡气息,充满张力的惊悚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爱伦坡的作品。爱伦坡的绝大多数小说迎合了哥特式小说在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鼎盛发展的潮流。加之他的小说又有别于其他的哥特式小说,树立了自己的一套风格,不仅当时广受追捧,在后辈作家的作品中,也能读出他的味道。 二、哥特式小说 哥特,大致可以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时期:罗马时期的哥特蛮族文化,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十八世纪的文学和思想风潮以及现代以哥特为核心的哥特次文化。“哥特”起初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建筑风格,而后在17世纪英国人将其运用到文学上,从而催生哥特式小说。贺拉斯·华尔普是哥特小说的鼻祖,他的小说《奥特兰多城堡》开辟了哥特小说这条道路。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哥特小说依然小众,但是乘着文学思潮的东风,以及出现了几位名家,还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这片沃土上开枝散叶,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勾勒出诡异的氛围,扣上主题,这是哥特小说最初的形态。荒无人烟的古老建筑,无法告人的秘密,难以捉摸的人性,面目狰狞的鬼魅等这些元素所构成的神

美国文学

绪论 美国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奇迹 美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多元化、平民化、充满对于生命的热爱、活力四射、充满阳刚之气。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前期,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建设十分迅速,但文学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这是因为移民到新大陆的欧洲人在无边无际的美洲大陆上豪情万丈、开疆扩土,现实生活上的需要太强烈,机会太多,使人无暇舞弄文字。不过,从更深层次上看,正是这种社会生活为萌芽中的美国文学奠定了精神基础,即:一望无前的开拓精神,一起皆有可能的乐观,无拘无束的野性,开放和包容的魄力。这种精神特质,一直贯穿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中,或隐或现。 19世纪浪漫主义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全新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因而,最初的美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 最早的代表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 特点:他们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文风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文学性偏弱。富兰克林的创作以散文为主,文笔清新幽默集中探讨科学文化、民主精神、自力更生等,其中关于自学、修身、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的人生观、事业观、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杰斐逊曾担任美国第三位总统,其创作更具政治色彩,行文朴实无华,却字字击中要害。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783--1859) 美国第一部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学作品是欧文1809年发表的《纽约外史》。它御用美国本土题材,文风诙谐幽默。已经出版,就使欧文成为美国文坛的风雨人物。欧文的代表作是《见闻札记》,包括小说、散文、杂感等32篇。行文优雅,清新精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美国和英国的古老风俗习惯,刻画了淳朴善良的人物群像。(《见》中影响最大的是小说《瑞普·凡·温克尔》)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见》最早的中文译本是20世纪林纾翻译的,译名为《拊掌录》,林纾在译序中写到“欧文气量宏广,而思致深邃而敏捷,行文跳踊变化,匪夷所思。”,评价甚高。 美国的孔子:爱默生(1803--1882)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散文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林肯尊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937年的演讲词《美国学者》宣告美国文学已经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并告诫美国学者拜托学究气,不要盲目追随欧洲传统。这篇演讲被誉为美国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是当时美国最受尊崇的演说家之一。他常谈论政治----比如强烈主张废除黑奴制,但他对政治的关心,更多是从思想文化出发,个人主义是他分析很多问题的切入点。他拒绝加入任何政治运动和团体,他希望超越小团体的局限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独立思考。 爱默生的思想,保留在他的《论说文集》里。他的散文,注重思想内容,不讲究辞藻的华丽,说理深入浅出,说服力极强。行文简练,犹如格言,以至于有评论家说“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爱默生的散文综合了多种倾向,既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又宽容大度,具有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高雅,又有平民式的质朴;既简单明了,又隐含神秘主义气息。 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爱伦·坡(1809--1849) 爱伦·坡,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他的创作风格庞杂,总的来说,色彩瑰丽,非常奇特,带有一种阴暗而

美国的五个象征物

美国的五个象征物 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称为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美国人还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自从自由女神像于1886年屹立于纽约湾起,它一直是对新到达的移民美国梦的许诺。 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坐落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是美国重要的观光景点。自由女神像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铜像以120钢铁为骨架,80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设计制作的。据说塑像美丽的手臂来源于艺术家的妻子,而其沧桑刚毅的脸则取材于艺术家的母亲。

象征二: 芭比娃娃 玩偶王后芭比娃娃几乎是所有女孩,甚至成年女性心仪的玩偶。 创作芭比的灵感来源于美国一家玩具公司合作创始人handler夫妇的女儿芭芭拉,他们在一个德国的成人用性感洋娃娃的基础上于1959年推出了一个体面地道的美国娃娃芭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handler夫妇的女儿喜爱芭比,但他们的儿子ken却讨厌它。 第一批芭比娃娃是在日本制造的,参展的名目是“芭比少女的榜样”。但出乎露丝意料的是,“芭比”并没有被抢购一空,而是遭到了玩具经销商的冷遇。毕竟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一种冒险,经销商不愿意这样做,只是勉为其难地进了寥寥几个。

但市场证明了露丝的判断是正确的,摆在经销商货架角落里的“芭比”受到了孩子们热烈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买这种清新可喜的玩具,尤其是小女孩,对此更是极为热衷,第一年就卖出了35万个。 象征三: 《美国哥特式》也许不那么出名,但画像中老屋上的哥特式窗户,尤其是那个农夫庄重的表情,还有那个长脖子的妻子使画家于1930年一夜成名。该幅画表现了美国农民庄重的自豪感。 象征四; 野牛镍币1911年,由美国著名艺术家詹姆斯厄尔弗雷泽开始设计,1913-1938年间成产的一种硬币。也是艺术家对美国西部开发的牺牲品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纪念。镍币上的野牛和印第安人都以真实的原型进行创作。弗雷泽在创作野牛画像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大草原上已不再有四出现散漫步的野牛,只好到纽约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素描一只年迈的野牛,两年后,这只野牛以仅100美元出售,然后被宰杀取肉制皮,牛角也被制成了墙饰品。野牛镍币是当今

爱伦·坡哥特小说的唯美主义分析

摘要:毋庸置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的主题。但在坡的众多哥特小说里还潜伏着另一个深刻的话题就是对美的追求,并且这种美是和恐惧相依相存的哥特之美。坡不遗余力地创造美,又无情地摧毁它,并将这种重复着创造和毁灭的过程视为一种男类的美。这是一种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美,但放之到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中却又是如此的生动。 关键词:哥特;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唯美 1引言 现代以来爱伦·坡以及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哥特式小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评论家都争相参与到对他的研究队伍中,但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他的生平或者是生平和作品的联系上,很少有人单纯地将研究对象放在坡的作品上。爱伦·坡因侦探小说而著称,但他的哥特小说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哥特小说不仅内容奇异、神秘、远离现实社会、并且写作手法也独树一帜。修辞是爱伦·坡惯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其中又数重复和象征两种最为常用。重复和象征并非坡所独创,但在他哥特小说中的使用却别具一格,这两种修辞的使用对哥特小说中恐怖氛围的加强有很大推动作用。除了修辞的使用,坡哥特小说中还有更独特之处,就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本文又称之为哥特式唯美主义。毋庸置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的主题,不管是重复和象征的使用,还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都是在为这个主题服务,都只能沦为一种工具和客体。坡反对以说教为目的的写作,但在他的文章中善与恶、是与非都鲜明地对立着,是不可多得的另类小说。 2 “哥特”在文学上的内涵指向 哥特式小说(gothic fiction)是早期美国通俗小说的第三道风景线。“哥特”(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多种解释,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一个历史术语,还可以是用于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门用语。 在历史意义上的哥特,指的是古欧洲的一个蛮族。他们原本居住在日尔曼民族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为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于八世纪被摩尔人征服,同依比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493年占领意大利,公元555年被拜占庭帝国吸收。 艺术风格意义上的哥特,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起源于法国巴黎附近,主要体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之所以被称为“哥特”,是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学评论在轻蔑地回顾前人作品时认为,“这种风格即它的尖形的拱棱状的穹隆和复杂的装饰等,看上去是那么乏味和野蛮,以致只有曾经摧毁了古罗马文明的哥特人才做得出来”。哥特风格确实借鉴了罗马技术,但又革新成为了完全对立的美学观点。哥特式建筑(主要是教堂),高耸且宽阔,有一种浓重的宗教气氛,其形象有直人云霄之感,所以也叫做“高直建筑”。中世纪的时候这种艺术曾经被认为是怪诞和蛮族的产物,但哥特艺术非哥特人所造,它出现的时候,“哥特人”早已熔化在西欧其它国家之中了,因此哥特式艺术决不能泣是“野祖”的。 内涵指向意义上的哥特也就是文学上的哥特,指向恐怖、黑暗、怪诞、野蛮,比如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就包含在内。1764年,贺拉斯·瓦尔蒲尔(HoraceW.1pole)出版了著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 Fhe Castle ofOtranto)。小说出人意料地成功,在第二版上瓦尔蒲尔为书名加上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这种小说因此而被命名为“哥特式小说”。十七、十八世纪哥特小说首先流行于英伦,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后来又有了新的扩展,比如爱伦.坡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

论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上) 内容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被誉为心理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的鼻祖;唯美主义的先锋;“美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在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形式最为有特点,特别是在他那些具有哥特风格的小说中,诡魅幽婉的文风,以及对血腥和死亡的迷恋都不仅吸引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注意,读者们更是为之侧目、流连忘返。爱伦·坡是哥特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开始复兴时的哥特小说家,他善于对人物心理加以描写并突出道德探索和人性冲突的主题,可谓在凄美的惊悚中写尽人类灵魂深处的善恶纠葛以及对死亡和惩罚的惧怕。本文将从爱伦·坡本人的身平着手,对其哥特小说创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哥特式风格的特点进行剖析,浅析其对文学文本接受和解读的影响以及此风格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恐怖;荒诞;死亡 The Gothic Style in Allan Poe’s Novels Abstract: Allan Poe is an exceptional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poet,novelist and literature critic.He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y novels,detective novels and science fiction;the pioneer of aestheticism and one of the initiators of literature critics.So he has become an immort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llan Poe is recognized for his language and form of writing.Especially the dark and mysterious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fascination for blood and death he exhibited in his gothic novels.Those drew the attention of many a literature critic,it also deeply impressed ordinary readers. Allan Poe is a gotjic novelist,when gothic novels began to revive as a half orthodox style.He is good at depicting people’s inner thoughts,and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moral exploration and humanity controversy.It describes the str uggle of good and evil in everybody’s soul and the fear of punishment and death.This thesis will start with Allan Poe’s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for Allan Poe to creat gothic novels.Then it goes on to analyze the charactistics of gothic novels.Finally,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how to evaluate gothic novels in general and how to appreciate their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novels;fearful;fantastic;death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肖明翰 内容提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 、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本文进一步指出,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被称为 “黑色浪漫主义”,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哥特小说 黑色浪漫主义 壮美 恐惧感 道德探索 尽管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 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 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据笔者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 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哥特”(G oth )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从公元3世纪 ? 09?

美国文化五大特征

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称为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 自从自由女神像于1886年屹立于纽约湾起,它一直是对新到达的移民美国梦的许诺。该塑像是由一位法国艺术家为庆祝美国独立和美法联盟而设计的,据说塑像美丽的手臂来源于艺术家的妻子,而其沧桑刚毅的脸则取材于艺术家的母亲。 玩偶王后芭比娃娃几乎是所有女孩,甚至成年女性心仪的玩偶。 创作芭比的灵感来源于美国一家玩具公司合作创始人handler夫妇的女儿芭芭拉,他们在一个德国的成人用性感洋娃娃的基础上于1959年推出了一个体面地道的美国娃娃芭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handler夫妇的女儿喜爱芭比,但他们的儿子ken却讨厌它。 《美国哥特式》也许不那么出名,但画像中老屋上的哥特式窗户,尤其是那个农夫庄重的表情,还有那个长脖子的妻子使画家于1930年一夜成名。该幅画表现了美国农民庄重的自豪感。 野牛镍币在1913年至1938年发行,是著名的艺术家james earle fraser对美国西部开发的牺牲品——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纪念。镍币上的野牛和印第安人都以真实的原型进行创作。 山姆大叔——美国人的别名,是一个大高个,白头发,留一小撮白胡子,身着深蓝色外套,头顶星星点缀的高帽的形象。 在美国独立革命时期,一个叫sam wilson的诚实勤奋的年轻人负责检测供应给美国军队的肉,检测后的肉给印上ea-sa的标记,ea代表肉品公司名,us代表产地美国。后来,us被公司的一个职员故意译为山姆大叔;从此,山姆大叔的名字就在士兵中传开了。在一战和二战时期,艺术家montgomery flagg把自己的形象当成山姆大叔画在征兵海报上,山姆大叔的形象从此获得了持久的地位。 自由女神源于英国的赠送,它代表的时美国的信仰之一“自由” 芭比娃娃起源该是好莱坞,美国的历史不长,能在文化上征服别人的不多,而芭比娃娃做的很好,这符合美国人的征服内涵。 至于哥特式,我一直把它理解为建筑风格,而对美国哥特式不甚了了。 野牛镍币是纪念开发西部的历史,整个美国现在最富庶的地带。 山姆大叔就更不用说了,那是源自华盛顿时期的立国战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塑造人”当一种"环境"经过长时间而不变的时候就成为了一种传统,人类一直在"创造"并一直在接受。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oe’s Gothic Short Stories and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s Abstract: The early American litterateur Allan Poe developed a school of his own in literati for his unique an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short stories, poet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Poe’s recognition of the readers’ responses makes his horror and grotesque stories the tinge of aestheticism. At the same time, his stories have starting significance in light of the gothic fictions’ innovation in the New Continent and promote its taste of aesthetic implication. 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fiction succession innovation receptive aesthetics 摘要:美国著名文学家爱伦〃坡因其在小说、诗歌及创作文论上取得的非凡成就而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坡的哥特小说与早期英国小说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其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及其作品在心灵深处与读者的审美契合,为哥特小说在新大陆的长足发展和在审美层面上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传承创新接受美学 哥特小说在英国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黑色性而犹如一株特异之花;在美洲沃土经爱 伦·坡精心培育,其特异之美则更加得到彰显。晏子使楚时曾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美国著名文学家爱伦·坡作品的接受过程正是如此。他的作品曾因阴郁的诗歌和具有黑色特性的哥特小说而在国内被认为格调低下,难以步入大雅之堂而被边缘化,对他的评价也曾争议颇多,毁誉参半。但是随着坡的诗歌、小说以及其创作理论在世界文坛得到认可,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尤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在坡死后的五十余年达到了顶峰。法国的兰坡,英国的斯文本恩、丁尼生、道生,西班牙的伊巴涅兹等人,都奉坡为文学大师,以至于给他带上了‘精神与文学主义’的桂冠”。[1]我国对爱伦·坡的研究近年来也有长足进展,既涉及对他的诗歌和小说的评介,又深入到对他的文艺理论的探讨;既考究了他的理论在自身实践中的运用,又触及他的作品与我国大文学家蒲松龄、鲁迅等人作品的比较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对其研究前期多涉及坡自身与其作品中形象间的关系,近来研究又进一步深入其作品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而对坡在文学传统传承上的研究则鲜有述及。坡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的原因很多,哥特元素就是其一。仔细研读坡的小说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的全部七十多部短篇小说中,《门泽哲斯坦》(Metzengerstein)、《厄舍古屋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陷阱与钟摆》(The Pit and the Pendulum)、《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黑猫》(The Black Cat)、《红死魔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丽姬娅》(Ligeia)等小说都属于哥特式小说之列。坡在哥特小说的创作上深深受到了英国早期哥特小说的影响;同时,坡的这些具有哥特元素的小说在继承英国哥特小说传统的同时,也有所创新与突破,在接受美学的层面上极大地拓延了哥特小说的审美阈限。 一 哥特(Goth)一词最初一般意指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落。其中居住在罗马帝国北部和东部边界的哥特人伙同伦巴族人、汪达尔人以及匈奴人频繁地越过多瑙河袭击罗马,并最终摧毁了辉煌灿烂的古罗马帝国,使那个文明的世界坠入了数个世纪的世事混沌黑暗之中。[2]因此,哥特一词当时含有“野蛮的”、“未开化的”、“粗鲁的”等含义。而后的发展中,“‘哥特’一词具有了三个主要内涵:野蛮的,如中世纪哥特人的行事风格,也暗含文艺复兴时期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朱振武(1963—),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英美小说美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文化、英美小说美学、比较文学及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

e7到中心——国外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史述评

内容提要国外哥特小说批评历经2()4余年的酝酿、发酵和膨胀,最终爆发成了一个批评话语的狂欢之场。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一1920)、合法化阶段(1920一1970) 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至今)。鉴于国内英国哥特小说系统研究的稀缺状况,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背景加以仔细梳理,可以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个较高的研究起点,以避免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关键词英国哥说边缘化合法化多元化 “哥特小说”原本是一个受到严格历史限定和地域限定的名词,它专指1764一1820年的英国哥特小说。其上限是霍拉斯·沃波尔(H。二ewal州e) 《奥特朗托堡》(服。邸乙龙ofot乙a侧如,A肠thicsto理,1764)的问世,下限则是作为“终结者”出现的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通常,这类小说的故事情节充满恐怖和悬念,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然而,当现在人们谈论这个名词时,首先要谈的却是它那臭名昭著的不可定义性。“穿过20世纪晚期,现在进入21世纪,评论家们对于滑不溜手的哥特文类边界所表现出的焦虑不断增长。”。哥特小说的内涵不断地在时限上和地域上越出自身的界限。当前研究界对英国哥特小说的范围较为认同的说法大致是:从广义上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三次大规模复兴。第一次即18世纪末的英国哥特小说,第二次是19世纪末以史蒂芬生的《化身博士》等为代表的维多利亚哥特小说,第三次则是出34现在20世纪的70年代以斯蒂芬·金的《撒冷镇》为代表的一批当代恐怖小说。 哥特小说内涵膨胀的过程也正是哥特小说批评话语膨胀的过程,也可以说,正是批评话语膨胀的需要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作家作品被搜罗进了哥特小说的研究领域。至今已历经了240余年发酵、膨胀的哥特小说批评最终爆炸成了一个狂欢场。这是个呈现出鲜明的阶段化特征的过程。 一、边缘化阶段(1764一1920) 在18世纪末,我们现在将其称为“哥特”的那些小说还处于不同的小说类别名称之下,如“现代罗曼司”(modem。~ce)、“德国派, (theGerman schol)、“恐怖派” (thetermristschol),等等。②但对于这一类小说的批评和评价却已经开始了。 当时对哥特小说的反应和评价来自四类人群,即普通大众读者、书商、作家与职业文学评论者。不同的人群对它的反应不尽相同:它“在吸引读者方面所向披靡”,但“这个文类及其毫无独创性的模式却从未引起过知识界的尊重”,③在道德上也屡受抨击。虽然批评者把哥特小说“打发到大众娱乐的边缘地带”,但书商、读者和作家“却不断地发现哥特小说是个富于创造性潜力的领域”,④它成了资本主义消费文化最早的文学受益者和牺牲品。 从批评史的角度来看,后两类人的评价更值得探究。 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对哥特小说的反应相当矛盾。他们一面对哥特小说口诛笔伐,表现出对它的轻视和敌意,如柯尔律治的哥特小说评论(1794一1798)、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撰写的序言(180)、拜伦勋爵的《英国吟游诗人与苏格兰评论者》(1809)等等;⑤一面又有意无意地将哥特式因素引人自己的创作,如:柯尔律治的《克里斯塔贝尔》(1797一18(X))和《古舟子咏》(1797-1798) 受哥特风格的影响显而易见,华兹华斯在《哥特故事断片》(1797)、《边民》中对哥特式主题和激情的嗜好无法遮盖,在拜伦的《曼弗雷德》和其他诗歌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僧侣》的痕迹,雪莱的文学生涯直接始于哥特小说,济慈创作的《伊莎贝拉》、《圣阿格妮斯节前夜》和《圣马克节前夜》简直就是以诗歌形式叙述的

华裔美国小说的成长主题分析

民营科技98MYKJ 文化教育 华裔美国小说的成长主题分析 于陆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小说文类一直是华裔美国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华裔美国作家,如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赵建秀(Frank Chin)、谭恩美(Amy Tan)、任碧莲(Gish Jin)等,无不以小说盛名。可以说,几乎在任何一本综合性的亚裔美国文学评论集里,华裔美国小说都无法缺席,国内外诸多相关批评性杂志和期刊中,相比之于戏剧、诗歌等其他文类,关于华裔美国小说的评述和研究总是备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这一文类支撑和见证了整个亚裔/华裔文学史的发展和变迁。1文化身份与认同问题 在多种文化交织造成的文化错位和话语权缺失的状态下生存的华裔美国人,其身份既与种族、阶级、性别、性和民族密切相关,也因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异。在创作方面,文化身份和认同成为此类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围绕其创作是亚裔族群探索成长中自身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所以它也成为亚裔学者小说批评中密切关注的焦点。关于文化身份主题的书写和讨论在华裔美国小说中逐渐形成了两种认同视角:本土视角和全球视角/离散视角。 探讨华裔文化身份的最早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要数斯坦利·苏和德拉德·苏(Stanley Sue,Derald W.Sue)1971年发表的论文《华裔美国人的性格和精神健康》(Chinese-America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1971)。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作者们认为理想的华裔美国人应建立自己的“自豪感”,理想的认同是“建立在抛弃中华文化的前提下形成的文化和族群认同”。斯坦利·苏和德拉德·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华裔美国人的身份问题,拉开了身份探讨的序幕,但是他们的观点存在很多问题,如研究对象的局限、研究方法的狭隘,导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整一化的趋势。随着文化民族主义关怀的退热和亚洲人与亚裔美国人身份的互渗,亚裔美国文化批评的视角也从本土向离散转移。例如,黄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在《“去国家化”在思考》(Denationalization Re-considered:Asian American Cultural Criticism at a Theoretical Cross-roads,1995)中将研究重点放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去国家化”趋势下对亚裔美国文化批评的宏观思考。黄秀玲看到亚裔美国这个概念在离散的视野下越显局限,呼吁拓展亚裔美国文学的领域到囊括书写亚洲和亚裔美国历史经验和文化表达的移民文学,她认为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过程”应进行历史化和语境化分析。 2美国化/同化 同化原为生理学概念,指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社会学借用此概念,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主要指“语言或文化的同化或融合”即归化。美国化就是与美国主流文化同化的趋势,就是“移民来到美国后成为‘美国人’的过程”,目的是“为进入主流文化而奋斗,以及谋求在美国社会中的立足之地”。对于华裔美国人来说,同化与美国化是同义词,因为同质文化单位即为美国主流文化。长期以来,美国主流总认为华人移民是“不可同化”者,“来自彼岸的陌生人”。他们总被认为是暂居美国,等待赚足美国的钱后衣锦还乡,颐养天年。除此不良经济动机之外,文化传统、信仰与美国主流的隔阂也使华人被排除在可同化者之外。学者们就同化的可能性、同化的代价和意义以及不同性别主体的同化差异提出看法。 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对立遭到亚裔美国批评家丽莎·刘(Lisa Lowe)的瓦解,同化的诸多可能性被逐渐认识。她在提倡策略性本质主义的前提下,通过探讨法国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法农(Frantz Fanon)的著作《大地上的受苦者》(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1961)中的身份政治,指出法农认为资产阶级同化论和民族主义都服从同一种逻辑,都是对殖民主义的回应,他们都复制了统治阶级的相同结构,所以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并非对立,而同是对旧制度的照搬。这就瓦解了以赵建秀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批评者批判汤亭亭“同化主义作品”的汤赵之争。同时,丽莎·刘又指出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又存在于亚裔美国文学之中,深刻地表现在叙事作品的代际冲突之中,凸显出成长中社会化的多重而复杂的影响因素。 3性别/性 性别与族裔问题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在亚裔美国文学中,关于性别问题的讨论,众多著名亚裔学者皆有相似论点:“从一开始,种族与性别就与亚裔美国历史和文学交织在一起。”“任何性别/性主题的出现和变迁及持久性总是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连。”“族裔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性别化的,性别总是族裔化的。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劳动力本身就是性别化的,性种族化,种族也与阶级紧密相连。”汤亭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出版的作品《女勇士》被认为是战后里程碑式的作品而被纳入经典:“该书有意识地将亚裔美国女性主义的异见视角注入了以男性为主导的亚裔美国文学话语”。 结语 华/亚裔美国文学中主人公在建构文化、族裔、性别自我的同时,对于生命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生命意识体悟。除了对社会、文化具有深刻思考之外,还夹杂了对精神价值、情感、人性等思考,以追求本真生存。所以,真正探讨和挖掘华裔美国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注重作品的文学性,而关注文学中的成长主题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如何作为一个美学呈现,有何特殊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意义,与族裔经验有何联系,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学特点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褚孝泉.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单德兴.“开疆”与“辟土”—— —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胡勇.文化的乡愁: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M].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2003. [5]黄秀玲.从必须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M].詹乔等,译.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摘要:成长是人类社会和文学发展的永恒话题。从华裔美国文学肇始以来,成长主题就贯穿其发展的始终。在此研究华裔美国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参照成长小说理论,将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置于20世纪和21世纪初世界离散文化语境中,探讨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少数族裔主人公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建构独立自我、确立自我身份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社会化成长;族裔化成长; 个体化成长

英国文学哥特式小说

Gothic is a term originally refers to aGermanic tribe living in northern Europe in third CenturyAfter the West Rome empire was perished,the Italian used the term to refer to the medieval Gothic style of architectu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t became a name of new novel.This kind of novel often use medieval castles or temples as backgrounds to describe murder or persecution. The atmosphere of the Novel is often gloomy and strained, filled with madness,violence, superstition and the spirit of vengeance. The Gothic novel had a wide influence in British literature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many writers. In "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e decorated the Gothic form with a realistic content and dramatic emotion.And with its breaktaking power,the novel demostrated female’s rebellion against patriarchy and finally realized the equaility between man and women. The novel had surpassed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tradition of Victorian age and achiev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Extensive use of the Gothic style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rror, mystery and supernatural. From the very beginning,Jane Eyre demostrated a typical gothic atmosphere. Jane was clapped in a ghastly red house where her uncle died by her cruel aunt .Putting in a room like this, of course she would be frightened and restless. Then, Jane was sent to Lowood school.Not only was this school harsh but also the living conditions extremely bad so that many orphans were infected with typhoid and malaria and died.Jane's friend Helen Burns died in her very arms. This environment often gave Jane a feeling of the terror of death. After her graduation from Lowoodschool, Jane became a governess and came to Thornfield .It was an old castle and its typical Gothic environment fashioned an atmosphere of terror and mysterious. Firstly the strange laughter in the attic ,then Rochester’s room caught fire in the middle of a night, and Mason’s brother was badly bitten in the midnight , all of which makes Jane feels the gloomy and horror of Thornfield. In addition to that, the main character Rochester in the novel also has a Gothic style. Rochester is not handsome: he was of medium height, broad chest,black face , thick eyebrows with a broad forehead.In the first place,Jane thought Rochester is a mysterious, cold, harsh man, too profound to be understood. Charlotte’s description of Rochester accord with Gothic sty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