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发展模式总结

高新区发展模式总结
高新区发展模式总结

(三)高新区发展模式总结

总结各类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成功发展的高新区存在四种典型的模式:一是主要依托优势区位条件发展,二是主要依托科教人才资源发展,三是主要依托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四是主要依托特色自然资源发展。

图表1高新区发展模式总结

资料来源:产城会

1、主要依托优势区位条件发展模式

主要依托优势区位条件发展模式是指在高新园区建立初期主要依靠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吸引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从而迅速成长的发展模式。该类型高新区往往位于特大城市,能够利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来吸引投资商入驻。

代表园区有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等。

2、主要依托科教人才资源发展模式

主要依托科教人才资源发展模式是指高新区依靠本地数量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智力资源,形成人才、技术集聚的发展模式。该

类型高新区一般位于高校云集、教育资源特别丰富的城市。

代表园区有西安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

3、主要依托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模式

主要依托制造业升级模式是指高新区在发展初期先进入制造业,待制造业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后再寻求产业升级,往研发和产业精深加工环节延伸的发展模式。该类型高新区在初期发展更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水电和优惠的税收政策等,由于门槛较低,这也成为中国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发展高新区首选模式。

代表园区有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济宁高新区、襄阳高新区、北海高新区等。

4、主要依托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

主要依托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是指高新区筹建初期更多依靠当地特色自然资源,如稀土资源、药材资源等,吸引资本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该类型高新区一般只分布在某类资源特别集中的地区,资源富集程度和品质优劣往往成为企业选择投资的先决条件。

代表园区有包头稀土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等。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一) (2009-03-23 22:00:24)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 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 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 园区”的时代。 一、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 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

二、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

土力学发展史

土力学发展史 18世纪欧美国家在产业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有了快速发展,大型建筑、桥梁、铁路、公路的兴建,促使人们对地基土和路基土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进行研究。1773年法国 科学家C.A.库仑(Coulomb)发表了《极大极小准则在若干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介绍了刚滑楔理论计算挡土墙墙背粒料侧压力的计算方法;法国学者H.达西(Darcy,1855)创立了土的层流渗透定律;英国学者W.T.M.朗肯(Rankine,1857),发表了土压力塑性平衡理论;法国学者J.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1885)求导了弹性半空间(半无限体)表面竖 向集中力作用时土中应力、变形的理论解。这些古典理论对土力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土力学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瑞典K.E.彼得森(Petterson,1915)首先提出的,后由瑞典W.费兰纽斯(Fellenius)及美国D.W.泰勒(Taylor)进一步发展的土坡稳定分析的整体圆弧滑动面法;法国学者L.普朗德尔(Prandtl,1920)发表了 地基剪切破坏时的滑动面形状和极限承载力公式;1925年美籍奥地利人K.太沙基(Terzaghi)写出了第一本《土力学》专著,他是第一个重视土的工程性质和土工试验的人,他所创导出的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将土的主要力学性质,如应力-变形-强度-时间各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并有效地用于解决一系列的土工问题,从此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L.伦杜利克(Rendulic,1936)发现土的剪胀性,土的应力-应变非线性关系,土具有加工硬化与软化的性质。有关土力学论著和教材方面,象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例如前苏联学者H.M.格 尔谢万诺夫(Герсеванов,1931)出版了《土体动力学原理》专著;苏联学者H.A.崔托维奇(Цытович,1935,…)写出了《土力学》教材;K.太沙基(Terzaghi,K.and Peck,R.B.,1948)又出版了《工程实用土力学》教材;苏联学者B.B.索科洛夫斯 基(Cоколовский,1954)出版了《松散介质静力学》一书;美籍华人吴天行1966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中国房地产应确立梯度发展模式word版本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中国房地产应确立 梯度发展模式 房地产新政出台两月有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成交量都遭到“腰斩”,而这种低迷的成交量还在延续。 然而,跌量之下并未见跌价。而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再度出现复杂形势,房地产调控有了更多的考量。 由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带动着相关56个上下游行业,房地产持续两个多月保持非常低的成交量,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很大。为此,中央高层委托有关机构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进行楼市调研,并且征求民间研究机构意见,以便更真实地了解目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认为,理性的房地产发展应该是基于政府严格管制下的发展。如果“新十条”解决不了问题,就再出新的政策。因为把房地产的问题解决好了,将有利于驱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房地产与区域协调发展。 在6月19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

发展论坛”上,汤继强提出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认为这才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健康模式。 汤继强以其所在的成都高新区摸索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为例说,根据企业的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扩张期的不同阶段,为它提供不同的融资组合方案。这样做,既调动了银行、社会的资金,也调动了企业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了一个非常灵活的、具有组合意义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系列配套方案。汤继强透露,科技部对此准备在成都高新区挂一个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牌子。 借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汤继强认为,政府也完全可以出台一系列灵活而丰富的、基于不同住房需求的、不同层次需求的政策,形成一个为不同需求人群量身打造的“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让对住房有不同需求的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居所,无论是租还是购,甚至免费享用。 至于在“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的假定下,政府、企业、投资者可以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下运作,汤继强认为,房价过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房地产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来解决。他举例来说,成都正在打造一个名叫“天府新城”的城区,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准备建6500万平方米的房子,其中有三分之_

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发展战略

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发展战略 一、概述 2005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陈至立考察了中关村科技园区联想、港湾、京东方等企业以及中关村软件园。 在考察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温总理说,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在与华旗资讯总裁冯军、中星微电子公司总裁邓中翰、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等企业家座谈时,温总理形象地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像车马炮一样,只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国家高新区就一定能办好、办出特色。 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二、温家宝总理考察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纪实 2005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看望科技人员,了解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情况。 6月17日下午,两辆面包车驶进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这里,看望科技人员,了解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情况。 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20多年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1.4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692亿元。今年上半年高科技产业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 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是温家宝这次考察的主要内容。下午3时许,他一走进联想集团产品展厅,就向集团负责人问道:“你们的研发能力怎么样?” “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经费25亿元,现有研发人员1800多名,获得了2000多项技术专利。这是我们最新研制成功的闪联标准技术。”联想集团的工作人员随即向总理演示了这项实现手机、电脑、电视机联通使用的先进技术,刚刚用手机拍摄的总理走进大厅的图片显示在大屏幕上。 “好。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企业还要继续努力,一刻也不能松懈。”温家宝说。 “是的。联想集团最近完成了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在谈到联想集团最近完成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时,“这次并购举世瞩目,是国际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一定要成功。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要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土木工程的含义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土工工程具有专业性强、跨学科多、施工时间长、加工一次成型、投资高、价值 大的特点。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土木工程的发展贯通古今,它同社会、经济,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内涵丰富,而就其本身而言,则主要是围绕着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以17世纪工程结构开始有定量分析,作为近代土木工程的开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为现代土 木工程的起点。 15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近代土木工程开始在理论上的奠基时期。17世纪中叶,伽利略开始对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使土木工程成为有理论基础的独立学科。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以蒸汽和电力为动力的机械先后进入了土木工程领域,施工工艺和工具都发生了变革。近代工业生产出新的工程材料──钢铁和水泥,土木工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相继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土木工程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土木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土木工程的新特征是工程功能化、城市立体化和交通高速化等。土木工程在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也出现了新趋势,即材料轻质高强化、

“内生发展模式”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

“内生发展模式”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出现了三个词:“内生机制”、“内生动力”和“内生企业”。三个“内生”均与“内生发展模式”相关。 什么是“内生发展模式”?我理解它有三层含意: 第一,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在外因素,这是经济学层面的含意。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基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将技术看作是生产函数的外生变量,是一种随机的、偶然的因素。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日趋重要和经常化,该理论的缺陷突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弥补了上述缺陷,重点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在这里,科学技术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更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我们今天讲“内生发展模式”,就是强调技术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强调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内涵式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发展路径层面的含意。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看,可分为内涵式和外延式。外延式路径是指主要依靠投入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张。内涵式路径是指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经济增长。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质量的外延式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使我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但是路径的转变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机制、体制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高新区领先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变,就有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第三,重视通过本土企业的成长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国民经济发展动力层面的含意。“投资、出口、内需消费”被称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上的一种分类。若以经济动力的源泉即各类经济活动的主体看,企业,特别是本土企业的投资、出口和满足内需消费,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目前我国53个高新区中,有一些主要依赖于外商投资和出口,其发展受外力影响很大。今天我们强调“内生发展模式”,就是要增强本土企业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缩减对外力的依赖,尽可能减少因不可控的外力变化而带来的制约。因此,高新区若在发挥已有的外商投资优势和同时促进本土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发展方面走出一条路来,就将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重要经验。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国家高新技术“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一、形势与任务 在新的世纪里,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鉴于科技园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加速其规划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 我国高新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高新区的优越性。 1.超常的发展速度。按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209亿元,是1991年的105倍,平均增长率为67.8%;是1995年6倍,平均增长率为43.2%。 2.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利税总额是1991年88.8倍,1995年的6倍,达到1057亿元。人均工业产值为31.6万元,是1991年的5.1倍,1995年的2倍,是2000年全国平均值的10倍多。 3.突出的社会效益。在高新区内创造了251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区外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人数的5倍。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迅速提高。1999年,苏州占46%、吉林39%、绵阳31%、北京27%、南京27%、西安22%、武汉21%、深圳11%,有效地改变着当地的产业结构。 4.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至2000年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达1252家,过10忆元的143家,百亿元以上的6家。联想、四通、北大方正和深圳华为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技术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 5.开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达70%以上,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许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2000年出口创汇186亿美元,是1991年的103倍,1995年的 6.3倍。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比例。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连续增长,2009年进口原油约2.04亿吨。据测算,中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的“警戒线”。同时随着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镇燃气行业改革加速,燃气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将长时间存在,毕竟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的美国的1/11。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将有十分巨大的增长,近几年来汽车保量的快速增加即是例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而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2.1 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能源

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正在成为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发电两种途径。热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土地紧以及政策、规划和设计等因素,太阳能的热利用在城市属于个案,如位于市龙岗区的振业城是华南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社区,整个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采用的是联集式全玻璃真空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板和屋顶结合,与保温水箱分离,这种安装方式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太阳能热水器还设置了电辅助加热设施,即使在阴雨天也可正常使用,能提供适宜身体的水温。而集中利用则较少。 另一种主要的途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常规发电方式和核发电相比太贵了,经济性不强。 2.3 风能 中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一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300W/㎡以上,有的可达500 W/㎡,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以上,可利用小时数在7000h~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和风电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

岩土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岩土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作者:陈东佐, 李静, Chen Dongzuo, Li Jing 作者单位:陈东佐,Chen Dongzuo(太原大学,建工系,山西,太原,030009), 李静,Li Jing(山西城市建设职工中专,山西,太原,030013) 刊名: 太原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4(3) 被引用次数:2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远耀.殷坤龙.代云霞基于广义Hoek-Brown准则强度折减法的岩坡稳定性分析[会议论文]-2008 2.谢国忠.曾庆招浅谈岩土工程的发展[期刊论文]-四川建材2006,32(6) 3.胡岱文.吴曙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会议论文]-2006 4.龚晓南.马克生.白晓红.梁仁旺.巨玉文.张小菊复合地基沉降可靠度分析[会议论文]-2002 5.李晓俊.白晓红.黄仙枝土工带加筋碎石土本构关系的三轴试验研究[会议论文]-2004 6.陈东佐.梁仁旺水泥土桩及CFG桩复合地基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34(3) 7.阎凤翔.白晓红.梁仁旺.栗润德太原东山黄土静力与动力性质对比[会议论文]-2004 8.白晓红.黄仙枝.岂连生土工加筋带技术在建筑地基中应用[会议论文]-2006 9.王佳.白晓红.贺武斌.贾军刚湿陷性黄土的原位载荷试验研究[会议论文]-2005 10.张平.尹建军.杨存龙.李宁.ZHANG Ping.YIN Jianjun.YANG Cunlong.LI Ning H-B准则及其在某公路隧洞支护设计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南公路工程2006,31(6) 引证文献(2条) 1.王元锋.黎来福.张虹野浅议岩土工程新发展[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7(33) 2.唐春海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静力共同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05(1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702672.html,/Periodical_tydxxb200303012.aspx

68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与路径选择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与路径选择 ——基于典型案例分析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为了破解城市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难题而加速兴起的一种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以国家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开发的主要模式及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新时期,随着城市和产业发展对国家高新区功能和定位的不断升级,国家高新区长期以工业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承载区域格局变动和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亟需探索建立新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为此,本文从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的演变机制出发,结合其新特征、新要求及相关案例分析,提出了新常态时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以便进一步指导国家高新区发展,并形成示范和引领效应,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演变机制 高新区产城融合是相对于“产城分离”的现象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发展历程来看,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经历了“1.0阶段”(一次创业阶段)的就业型工业园区、“2.0阶段”(二次创业阶段)的创业型科技工业园区、“3.0阶段”(三次创业阶段)的事业型新型城市三个时期,其具体内涵如下:

图1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历程 (一)1.0阶段:单纯追求工业增长的就业型工业园区 国家高新区1.0阶段,主要走的是工业园的发展道路,基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以“利于生产”和“扩大生产”为动机,着重生产和企业的聚集和布局,进而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引擎、招商引资平台、产业集聚载体等目标定位,是依靠扩大经济规模带动发展的工业园区模式,因此可称为“就业型高新区”。 其主要特征:一是通过土地开发,即单纯的土地运营,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的“七统一平”,形成单一的、封闭格局的产业基地。二是产业以工业为主导,且以导入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三是从业人口主要人工人为主,由于生活配套是小规模、小等级的配套模式,所有工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四是空间形态往往是在城市中心区近郊形成的,与主城相对独立发展,所有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其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与城市关系松散,整体呈现的是一种有产无城的发展形态。 但是此阶段,由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土地、政策、劳动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地1501 朱楷2015212504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传统能源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我国经济与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和开发清洁高效的可再生新能源已是当务之急,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现状;展望。引言:本篇文献综述是为了探讨中国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的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新能源的开发问题已早早引起中国和国际上的关注,关于此类主题的文献在国内外已有较多发表,在未来仍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国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和产业化计划等,使先进的技术和政策支持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氢能和燃料电池研发的产业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风电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不匹配,上游的生产能力和在世界上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1] 主体部分 1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1 新能源的发展背景 20 世纪先后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油价不断上涨,人们开始意识到化石能源供应的不可持续性。同时,以伦敦雾事件为代表的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也引发了对化石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担心。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由此促成了《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双重压力凸显了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终促成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2] 1.2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2.1 日本 自身能源缺乏的日本是最早重视发展新能源的国家之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就实施“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也被称为“阳光计划” ), 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1993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 (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成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 根据2008 年 3 月修订的《京都目标实现计划》,日本新能源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 年, 可再生能源占比为7 %,水电之外的新能源占比为 4 .3%;到2030 年, 日本的可再 生能源占比大约为11%, 其中, 新能源为7 %, 大约为 3 200 万千升原油当量。[3] 1.2.2 欧美 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先开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美国《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所有电力公司的电力供应中要有15%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4] 欧盟于2007年通过“能源和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2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5] 到2010年,风电已经满足了欧盟 5.3%的电力消费,其中在丹麦,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0%。[6] 2 国内新能源发展现状 2.1 国内新能源发展条件及方向 2.1.1 非常规油气资源 (1)油页岩资源丰富 我国油页岩资源丰富,探明资源量315 X 10 8 t ,预测资源量4520 X 10 8 t , 其

(发展战略)土力学发展史回顾最全版

(发展战略)土力学发展史 回顾

土力学发展史回顾 土力学的发展能够划分成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萌芽期(1773—1923)土力学的发展当以Coulomb首开先河,他在1773年发表了论文《极大极小准则在若干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土体破坏理论奠定了基础。可是,在此后的漫长的150年中,研究工作只是个别学者在探索着进行,而且只限于研究土体的破坏问题。俩篇有代表性的论文是1857年英国人Rankine关于土压力的理论和瑞典工程师Petterson针对Goteborg港滑坡提出的分析方法。20世纪初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沉降问题开始突出,和土力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弹性力学的发展为沉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从而为了Terzagh i开创的土体变形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 古典土力学(1923—1963)1923年,Terzagh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粘土中动水应力的消散计算》,提出了土体壹维固结理论,接着又在另壹文献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应力原理,从而建立起壹门独立的学科—土力学。此后,随着弹性力学的研究成果被大量吸引过来,变形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内容,可是,土体的破坏问题始终是当时土力学研究的主流。这壹时期在土体破坏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有:①Fellenius,Taylor和Bishop等关于滑弧稳定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完善;②Terzaghi关于极限土压力的研究和提出承载力公式;③Соколовский散粒体静力学的建立;④Shield和沈珠江等关于土体破坏的运动方程和极限平衡理论的建立。而在变形理论方面则有:①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建立和完善;②Mindlin公式的提出及其在桩基沉降计算中的应用;③弹性地基梁板的计算;④砂井固结理论;⑤Biot固结理论的提出和完善。 古典土力学能够归结为壹个原理——有效应力原理和俩个理论——以弹性介质和弹性多孔介质为出发点的变形理论和以刚塑性模型为出发点的破坏理论(极限

产业园区的有效运营模式

产业园区的有效运营模式 产业园作为一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形式,在各地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别。产业园作为一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形式,在各地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别,其管理及开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1984年我国开始设立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产业园一直作为中国经济的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成为各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一、产业园区五种不同的运营模式第一种模式:政府运营模式。这里的政府运营模式与前面所说的行政主导型园区有关联,但却是不同概念。政府运营模式往往在行政主导型园区比较常见,园区由政府投资开发,园区为入驻的公司提供一些税务代理、行政事务代理的服务,然后收取一些服务费用,同时政府部门也会给园区一些招商代理费用和税费收取的优惠。政府运营模式适合于一些规模小,管理简单的园区。对于一些大型的园区,这样的运营模式无法保证园区的长期运营。广州天河软件园就属于这类运营模式。第二种模式:投资运营模式。投资运营模式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园区,然后通过房租、固定资产等作为合作资产,孵化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企业获得成长后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或上市,实现资产增值并收回投资。这是一种长期投资的理念,园区在中短期很难有可见的回报,

但是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为园区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投资成功的基础上的。浦东软件园就属于这一模式。第三种模式:服务运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只是投资还是不能满足很多企业的需要,很多企业对园区的服务环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服务运营模式的园区。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派遣、信息提供等软服务,为企业提供更佳的生存发展环境。服务运营模式强化了园区与企业的合作,增加了园区的收入渠道。杭州软件园就属于这一类运营模式。第四种模式:土地盈利模式。随着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起,土地增值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了很多行业的盈利水平。一些园区获得了土地收储、初步开发、拍卖的功能,所以一些园区通过控制大面积的土地,在进行初步开发后,短期内提升土地的价值,然后进行地产开发或转让。这种模式更像一个有规划的地产开发商,获利能力非常的强大,同时也为园区后期的开发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中关村软件园。第五种模式是产业运营模式。一些重要的开发区其实承担了调节、完善、强化区域产业链运营的作用,园区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做一个产业链,比如一些新能源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这些产业园在投资初期就会进行招商引资,引入企业资本一起搭台,然而园区也做好了与企业一起唱戏的准备。园区会对一些有实力的入驻企业进行投资,

新能源发展现状及方向

“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形势 全球气候变化和新能源发展形势。从2015年全球各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不足30%,主要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主。但包括中国、印度和南非这三个国家的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基本为60%或60%以上。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过高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大气污染加重等后果。 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形势。《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以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十三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与“十二五”时期相比下降1.1个百分点,为2.5%左右。全社会用电量在目前5.9万亿千瓦时的基础上,到2020年预计为6.8到7.2万亿千瓦时左右,比初始预期结果低约0.8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时期,整个能源结构也将相应进行调整,煤炭依然是我国的基础能源,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为主要增量。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是全球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重要手段。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15%、2030年达到20%的宏伟目标。全球主要国家也纷纷提出2050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愿景。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础 一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量。其中水电技术开发量为6.6亿千瓦,到“十二五”末只开发了30%;风电技术开发量102亿千瓦,目前已开发量为1.5亿千瓦;截至2016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662亿千瓦时,仅占到储量的万分之0.16。当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量与煤炭、石油不可直接对比,但通过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程度较低,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到201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达到3.3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站30542万千瓦,抽水蓄能2669万千瓦,位居世界首位。风电并网容量连续7年领跑全球,到2016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1.49亿千瓦,年发电量241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4个百分点。从2013年起,我国太阳能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增光伏应用市场,2015、2016年连续两年位居世界首位。2016年全国光伏并网装机容量在2015年4300万千瓦的基础上,增加到7818万千瓦,发电量600多亿千瓦时,太阳能热利用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另外,生物质能利用规模达到3500万吨标准煤,开发建设规模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全国主要高新区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 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加强武汉东湖高新区与国内其他高新区的比较,我们通过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的联系,对六个试点高新区的2010年发展与“十二五”规划情况进行了搜集和比较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2010年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 (一)各高新区经济继续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2010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等6个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经济继续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总体看,东湖高新区的经济增长幅度处于前列。 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总收入15489亿元,增长20%;工业总产值4835亿元,增长17%;实际缴税743亿元,增长12%;利润1293亿元,增长15%;出口223亿美元,增长7%。 西安高新区实现总收入达到4001.95亿元,增长27.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1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37.5%。实际利用外资4.81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253.54亿元,同比增长36.31%。

成都高新区的集中建设区(不含政策区)完成产业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6.8亿元,增长13.9%。完成财政总收入155.51亿元,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36亿元,增长25.93%。(注:在一个大的区域,产业增加值与GDP差不多) 深圳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630亿元,同比增长28.5%,高于全市增速14.6个百分点.(2010年深圳高新区的统计数据是1996年批准建设的面积为11.5平方公里的园区的数据,区外产生的数据未统计在内。按照新的规划面积185.6平方公里的经济统计数据还未正式公布。)上海张江高新区实现总收入6700亿元,同比增长32%;在2010年的前三季度,工业总产值3148.71亿元,同比增长26%;总税收313.02亿元,同比增长42%。 武汉东湖高新区实现企业总收入达到2918亿元,增长2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78亿元,增长28.9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3亿元,增长30.13%;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96.76亿元,增长33.4%。 (二)高新区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2010年,国家高新区通过聚焦研发资源、聚焦高端人才、聚焦金融服务、聚焦创新载体等方式,升级制造业,发展高端服务业,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型业态和新兴商业模式等方式,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从全国园区的比较来看,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东部沿海高新区近几年把转变发展方式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了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