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管理

1.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定义包含三层含义:

(1)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目标。这些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2)协调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3)管理活动强调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正确地做事,不浪费资源,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效果是指做正确的事,通过完成任务而使组织达到目标。效率注重过程,效果注重结果。因此,管理当局既要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与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

二、管理的职能

1)计划是设立和明确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和方案。计划是管理的起点,确定目标和途径是计划职能的两大任务。它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

2)组织是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所制定的行动方案,管理者必须进行的工作安排。它包括决定应该从事哪些任务,应该由谁来从事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和归集,谁向谁报告,以及在哪一级作出决策的过程。

3)领导是指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去完成组织目标,这是因为每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它包括激励下属,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或者处理雇员的行为问题等。

4)控制是指监控,比较,纠正的过程。监控是指关注事情是否在按计划进行;比较包括衡量和评估工作绩效,

并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纠正是指如果比较中发现显著的偏差,管理者要使工作绩效回到正常轨道。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并不总是按照先计划、组织、领导,然后控制这个顺序工作。但这并不否认这些职能的重要性。不论工作次序如何,管理。者在管理时确实进行着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三、管理角色

(一)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明茨伯格发展出了10种管理行为,并将其进一步组合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角色是指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职责的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挂名首脑:是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承担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

2)信息传递角色包括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三种信息传递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

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人员。

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以及结果。

3)决策制定角色是作出抉择活动的角色,包括四种决策制定角色,即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

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

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制定和批准所有有关的组织决策。

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

(二)管理角色与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两种方式都描述了管理的工作,职能方式仍能代表着将管理者职责概念化的最有用的途径。“职能提供了清晰的和分离的对管理者所从事的大量活动进行分类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明茨伯格的角色分类是无效的,因为他清晰地给出了一种对管理者所从事工作的理解。我们采用管理职能的方法来描述管理者做什么,是因为明茨伯格确定的角色可以大体上归类在一个或多个职能中。例如资源分配角色就是计划职能的一部分。当然,并不是所有角色都可以这样做。职能理论和角色理论的差别是因为管理者所从事的某些工作并非纯粹是管理。

四、管理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1.管理者: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一个团队的活动。

2.管理者的技能分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指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例如神七的总工程师,他必须具备航天飞行器制造方面的知识及技术;

人际技能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例如餐厅老板要和员工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以便决定是否要开展进一步的培训;

概念技能指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例如,作为阿里巴巴公司的CEO,马云必须随时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并加以分析,以作出战略方面的调整。

3.管理层次也称组织层次,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位等级,管理人员按层次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管理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管理基层管理者,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决策,特别关注日常的管理工作;

3)高层管理者是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的人,主要职责是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等;管理技能的相对重要性随管理者在组织中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最重要,人际技能也非常有益,但概念技能的要求则相对较弱。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下降,人际技能的要求变化不大,但概念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最为重要,技术技能相对无足轻重。尤其在大企业中,高层主管可以充分借助下属人员的技术技能,因而对其自身的技术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小企业中,即使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五、组织的特征

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的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其基本特征为:

1)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通常以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来表达的,它反映了组织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2)每个组织都是由人员组成的,独自一个人工作是不能构成组织的,组织借助人员来完成工作,这对于实现组织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3)所有的组织都发展出一些精细的结构,以便其中的人员能够从事他们的工作。

六、管理和领导的联系与区别

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不同于管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①都是适应组织活动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都是为提高组织活动的有效性而存在的;②都属于组织活动;③两者的实施都需要行为主体拥有一定的能力;④两者都有主体、客体、目标、中介、环境等要素。区别:①范围:管理的范围要大一些,领导的范围相对要小一些;②作用:管理是为组织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转等;领导是为组织活动指明方向、设置目标、开拓局面等;③从层次上说,领导具有战略性、

较强的综合性,贯穿在管理的各个阶段,集中起来就表现为独立的职能;④功能: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组织运行的效率,而领导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组织活动的效果。效率涉及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

第二章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泰罗。中心问题是用科学办法来确定从事某项工作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是:①工作定额原理;②操作方法和工具等的标准化原理;③差别计件工资制;④计划和执行分离;⑤能力和工作相适应等。

科学管理理论的四条原则:①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一种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②科学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之成长;③与工人衷心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照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④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下来。

科学管理理论的缺点是:把人单纯的看成追求金钱的经济人,仅重视技术因素,而不重视人的社会性。

二、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韦伯。包括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官僚行政管理理论。

法约尔区分出管理者的五项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提出14条管理原则,即工作分工、集中、管理链、职权、纪律、秩序、报酬、公平、统一指挥、统一方向、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和团队精神。

韦伯提出官僚行政组织,其特征是依据劳动分工原则,具有清楚定义的层次、详细的规则和规章制度,以及非

个人的关系。韦伯认为这种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在现实中不存在,他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理论研究的基础,说明在一个大型的群体中工作应该怎么进行。官僚行政组织在意识形态体系上和科学管理理论类似,两者都强调合理性、可预测性、非个人性、技术能力和权威性。

理想的官僚行政管理体系的特征:

劳动分工:工作分解为简单的、程序化的和清晰定义的任务;

权威等级:按等级组织职位,具有明确的命令链

正式的甄选:根据技术资格为职位甄选人员

正式的规则和法规:成文的制度和标准的运作程序

非个人的:规则和控制的一致应用不因人而异

职业生涯管理导向:管理者是职业化的专家,而不是所管理单位的所有者

评价:当今时代许多管理者感到官僚行政组织过于强调劳动分工、正式规则和规章制度,以及非个人的原则的应用,从而妨碍了雇员个人的创造力和组织快速响应日益增长的动态环境的能力的发展。不过对于具有高度柔性的专业创新人才组织,如三星、通用电气和思科,某种官僚行政组织机制对于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仍然是必要的。

三、定量方法理论

定量方法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解决军事问题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定量技术改进决策制定。定量方法理论包括统计学应用,最优化配置,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

四、组织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组织行为是指组织中人的行为。组织行为理论的要点是:①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③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组织行为理论以霍桑研究为代表。霍桑研究发现,①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②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③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

个体个人的产量;④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

五、系统论

系统论将组织看作是各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集合,管理者的工作是协调组织中各个部分的活动。我们指的系统是开放系统,即动态的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

系统观点的贡献:

(1)系统研究人员将组织看作由相互依赖的因素所组成的系统。运用这种方式,管理者的工作是协调自己组织中的各个部分的活动,以确保所有的相互依存的部分能够在一起工作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工作的系统观点意味着行动。在组织的某一个部分所采用的决策会影响组织的其他部分,反之亦然。(3)管理者的职责是要认识和理解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开放系统认识到组织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他们必须依靠所处的环境,从中获取基本的输入,并将环境作为吸收它们输出的源泉。

六、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强调因为组织不同,面对的情境不同,所以要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强调了不存在简单的和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

权变理论强调四个变量:

①组织规模。随着规模的增长,需要协调的问题数量也相应增长。例如一个适合5000雇员的组织结构就不适合仅有50雇员的组织

②任务技术的例行程度。组织通过技术达到其目的,即组织从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例行的技术所要求的组织结构、领导风格和控制系统与客户化的、非例行的技术所要求的不同

③环境的不确定性。由于经济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影响着管理过程,那些在稳定的环境中和可预见的环境中有效的方法,对于快速变化的和不可预见的环境来说可能不适用

④个体差异。个体在成长的愿望、自主性、对模糊的承受力,以及期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管理者

选择激励方法、领导风格和职位设计有重要影响

权变理论可以描述为“如果……,那么……”,即如果处于什么情况下,那么这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因为组织甚至组织中的工作单元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多样化的,所以这是符合逻辑的。

第三章组织文化环境

一、管理万能论,管理象征论

对于管理的作用,有两种极端的认识,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管理万能论是认为组织成效由管理者负直接责任。管理象征论则认为组织成效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外部环境。

现实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即认为管理不仅受到如组织文化等为代表的内部约束力量的影响,也受到如组织环境为代表的外部约束力量的影响。

二、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它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组织文化会随时间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对组织经历的认知及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并影响他们如何看待、定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综合)。

2.文化定义的三个含义:首先,文化是一种感知。其次,尽管个人具有不同的背景或处于不同等级,他们仍往往采用相似的术语来描述组织的文化。最后,组织文化是一个描述性术语。组织文化可以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其中,强文化是指企业强烈坚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

3.我们可以用七个维度的高低程度来评价一个组织的文化:

1)关注细节:即期望雇员表现出精确性、关注细节的程度;

2)成果导向:即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3)员工导向:即管理者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4)团队导向:即围绕团队而不是个人的程度;

5)进取性:即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6)稳定性:即组织决策的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7)创新与风险承受力:即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这七个特征都是从低到高连续变动的,应用这七个维度评价一个组织,可以综合描述该组织的文化。并且在许多组织中,其中的一个文化维度通常会高于其他维度,并从本质上塑造该组织的个性以及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当前组织文化问题包括四个方面:创建道德的文化,创建创新的文化,创建回应顾客的文化(低正规化、授权、倾听、角色清晰)和培育工作场所精神境界(关注个体发展,信任与开放,授权,容忍员工表达自己)。

三、组织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组织文化约束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与管理者尤为相关。这些约束很少是清晰的,没有用文字表达,甚至很少人谈论,但它们确实存在,而且组织中所有管理者很快就领会该做什么及不该做什么。也就是文化把什么是恰当的行为传递给了管理者。

管理者的决策受到他所处的文化的影响。一个组织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制约一个管理者涉及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决策选择。

组织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对计划的影响:包括计划的风险度、制定计划中个人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关注程度。

2)对组织的影响:。包括雇员的自主权程度、任务是有个人还是团队完成、部门间的相互联系程度。

3)对领导的影响:包括对雇员的工作满意度的关注程度、领导方式和对待冲突的处理方式。

4)对控制的影响:包括对雇员的授权程度、绩效评价标准的选择和对个人预算超支的反响。

四、环境

(一)对管理者的影响

(1)环境包括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具体环境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压力集团等,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环境、技术环境等。

(2)管理环境的不同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不同所造成的。

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两个维度决定。变化程度是指不可预测的变化,变化程度分为稳定和动态两个方面。复杂程度是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和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和复杂。(3)环境的不确定性威胁着组织的成败,因此管理者应该尽力将这种不确定性减至最低程度

(二)利益相关群体

(1)狭义利益相关群体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群体。这些群体与组织息息相关,或者是组织行为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反过来,这些群体也可能影响组织。

(2)广义的利益相关群体既包括组织内部的群体也包括组织外部的群体。包括:雇员、顾客、工会、股东、社区、供应商、媒体、政府、贸易和行业协会、竞争者、社会和政治活动团体

(3)管理者关注相关利益群体的原因

首先,这可以带来其他的组织成果,如环境变化可预测性的改善、更成功的创新、利益相关群体信任度的提高和更强的组织柔性,从而减少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其次,这是应该做的正确的事。组织依赖这些外部群体作为投入的输入端,并作为产出的输出端,因而在决策和行动时,应当考虑他们的利益

(4)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①确定谁是利益相关者;②确定利益关系;③确定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关键程度;④确定用什么方式来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

选择用何种方式管理利益相关者时,还需考虑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

五、管理与组织环境

答案要点

⑴管理的定义。

⑵组织环境是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者力量。应该说一切外部环境都会对组织活动带来影响。按照环境因素是对所有相关组织都有影响还是仅对特定组织具有影响,区分为一般环境因素和具体环境因素,具体如下:

①一般环境是组织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环境、技术环境等。

②具体环境是指组织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及压力集团。

⑶管理和组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

①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制约着组织活动。管理工作必须在一定组织环境中进行,环境的变化对组织资源的配置有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又导致技术手段、生存方式、经营策略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引起管理工作的变化。没有一种管理方法是万能的,不同环境要求不同的管理方法。

②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是能动的、积极的。组织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环境加以控制,尤其是在影响具体环境方面,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社会义务、社会响应、社会责任

社会义务是发生在企业由于承担履行一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的义务而从事社会活动时。组织做的只是法律要求必须做的,它遵循的是社会责任的古典观。

社会响应是发生在公司为对某种普遍的社会需要作出反应而从事社会活动时。一个具有社会响应能力的组织中的管理者,受到社会准则的引导,制定所需从事的有关社会活动的决策。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意图,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的义务,做正确的事,按照对社会有益的方式行动。这一定义主张一个组织要遵守法律,并追求经济利益,但同时强调企业要明辨是非,决策合乎道德标准,经营活动合乎道德规范。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组

织会去做正确的事,因为它觉得有责任这样做。

二、社会责任的两种观点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两种观点:古典观和社会经济学观点。

古典观认为:管理当局的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其代表人物为米尔顿 弗里德曼,他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就是从股东的最佳利益出发来从事经营活动。他同时认为股东只关注一件事,即财务方面的回报。他还主张不管何时,当管理者自作主张将组织资源用于“社会利益”时,都是在增加经营成本,这些成本只能通过高价转嫁给消费者,或是降低股息回报由股东吸收。

社会经济学观点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公司并非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还要对社会负责。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了公司的建立,并且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对公司提供支持。企业不仅仅是经济机构。社会接受甚至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的、政治的和法律的事务

赞成社会经济学观点的人认为社会经济学观点符合公众期望,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利润、良好的公众形象和更好的环境。

反对社会经济学观点的人认为社会经济学观点违反利润最大化原则,淡化企业使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企业的权利过大,并且因为社会责任过于宽泛,企业缺乏明确责任。

为什么会出现关于社会责任的争论?

企业应当承担多少以及何种类型的社会责任一直是个引起关注和争议的热点问题。所谓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之所以出现关于社会责任的争论,就是因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不同,或者说是两种观点的对立。

三、管理的绿色化及组织走向绿色化的主要方式

管理绿色化是指对组织决策和活动与组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意识。组织在环境问题上可能

采取的四种方式:

1)法律方式:在这种方式中,组织表现出极少的环境敏感性。他们愿意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

2)市场方式:在这种方式中,组织对顾客的环境偏好做出响应,顾客无论需求何种善待环境的产品,组织都会提供。比如杜邦公司。

3)利益相关者方式:组织选择对利益相关者的多种需求做出反应。在该种方式中,绿色组织的工作将会满足诸如雇员、供应商或社区等群体在环境方面的需求。

4)活动家方式:组织寻求尊重和保护地球及其自然资源的途径。活动家方式表现了最高的环境敏感度,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社会责任。

四、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

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是管理者建立、推行和实践组织共享价值观的一种管理方式。

共享价值观是指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它反应了组织赞同什么以及信奉什么,同时它构成了组织文化并影响着组织的运营方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对于任何坚信并实施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的公司来说,共享价值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共享价值观指引管理者决策和行动;

2)共享价值观塑造员工行为;

3)共享价值观影响市场营销的成效;

4)共享价值观是建立团队精神的一种途径。

建立公司的共享价值观的建议:鼓励公司全员参与,允许各部门或单位适当调整价值观,预期并接受员工的抵制,保持陈述简明扼要,不涉及宗教问题,提出质疑和身体力行。

五、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

系。

影响管理道德的各种因素包括:

1)道德发展阶段:研究表明道德发展有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原则水平。

在前习俗水平上,一个人的是非选择建立在物质惩罚、报酬或互相帮助等个人后果的基础上。在习俗水平上,表明道德价值存在于维护传统的秩序以及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中。而在原则水平上,个人作出明确的努力,摆脱他们所属的群体或一般社会的权威,确定自己的道德原则。

2)个人特征:管理者通常有不同的个人价值观,它构成道德行为的个人特征。

3)自我强度:这是衡量个人自信心强度的一种个性尺度。

4)控制点:衡量人们相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程度的个性特征,它实际上是管理者自我控制、自我决策的能力。

5)结构变量:组织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形成管理者的道德行为。

6)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会影响道德行为。

7)问题强度:实际是道德问题对管理者的重要性程度。

第六章制定决策

一、决策假设的前提,结合实际论述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决策观点

决策假设前提包含三个观点:理性、有限理性和直觉。

1)理性假设:理性决策是管理者在特定条件下下做出的一致的、价值最大的选择。它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理性决策要求问题是清楚的、目标是单一的且清楚定义的、所有的方案和结果都是已知的、偏好是清晰的并且不变的和稳定的、不存在时间和成本等因素。决策者会将每一种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和损失值计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偏好,选出最佳者。

二、决策制定的过程

决策制定过程包括八个步骤:

1)

识别决策问题。决策制定开始于一个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开始于现状和希望的差异。 2)

确定决策标准。管理者必须决定什么与制定决策有关。 3)

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管理者必须为每一项标准分配权重,以便正确地规定优先次序。 4) 开发被择方案。这一步要求决策制定者列出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这些方案要能够解决决策所面对的问题,无需进一步对所列方案进行分析,只需列出即可。

5) 分析备择方案。一旦确定了备择方案,决策制定者必须认真分析每种方案,与决策标准进行比较,得出每种方案的优缺点。

6) 选择备择方案。根据分析的各种方案的优缺点,选择在上一步中得分最高的方案。

2)有限理性假设:管理者理性地做出决策,但同时也受到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虽然管理者期望在制定决策时能够遵循理性的过程,但是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的某些方面难以达到理性决策的要求,于是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只是在处理被简化了的决策变量时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理性,这种简化是由于人的处理能力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有限理性决策是把问题的本质特性抽象为简单的模型,而不是直接处理全部复杂的决策行为。在组织的信息处理限制和约束下,管理者努力在简单的模型参数下采取理性行为。其结果是一个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大化的决策。

3)直觉决策假设:直觉决策是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它是基于决策者的经验,以及积累的判断,包括基于经验的决策、基于认知的决策、基于价值观或道德的决策、情感引发的决策、潜意识的心理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息通常是很难完全、充分地掌握,虽然在有些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经验技术等在一定程

度上预测到可能发生的收益,但是,很多时候对于收益的预测只能在某个概率程度,而不是精确的。那么在实

际工作中,就应该采取一个“满意”标准。因为“最优”虽然很好,但是因为受到很多条件的约束,经常不容

易达到。

7)实施备择方案。将选定的方案付诸实施。

8)评估结果。看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实施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三、决策风格

决策风格的一种观点假定人们决策方法上的差异表现为两个不同的维度。一个是人的思维方式,分为理性和直觉;另一个维度是个人的模糊承受力,模糊承受力分为高和低。

思维方式和模糊承受力的四种组合方式对应四种决策风格:命令型、分析型、概念型和行为型。

1)命令型风格:具有命令型风格的人往往具有较低的模糊承受力,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是理性的,并且讲究效率和逻辑性。命令型的决策制定较快,关注短期的结果,在制定决策方面的效率和速度通常是由于只考虑少量的信息和评估少量的方案。

2)分析型风格:具有分析型风格的决策者比具有命令型风格的人具有更大的模糊承受力,在制定决策之前试图得到更多的决策信息和考察更多的选择。这类决策者以谨慎为特征,具有适应和处理某些特殊情况的能力。

3)概念型风格:这类人趋向于具有广泛的看法和愿意考察更多的选择,他们关注决策的长期结果,以及非常愿意寻求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方案。

4)行为型风格:这类人和其他人相处的很好,他们关注下级的成就和愿意接受来自下级的建议,他们通常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沟通,虽然这可能带来冲突。为他人所接受对这种决策风格来说非常重要。

四、如何制定合理的决策

1)合理决策对应制定决策中的有限理性观。该观点认为,管理者是趋向于按照有限理性的假设制定决策的,他们的决策行为只是在处理被简化了的决策变量时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理性,且这种简化是由于个人处理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由于管理者不可能分析所有的决策方案的所有信息,因此他们只是制定满意的,而不是使目标最大化的决策,即所谓的合理决策。

2)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问题和决策类型的影响: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对应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指问题是熟悉的,目标是清晰的,有关信息事容易定义和收集的。所谓程序化决策是指可以复制的,相对简单的决策,管理者在处理结构良好的问题时只要按照系统化的程序、规则或政策行事即可。结构不良的问题是新颖的、不经常发生的和信息模糊不全的问题。非程序化决策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决策,此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它要求管理者根据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这种决策通常缺乏可靠的数据和资料,需要依赖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等,根据“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则采用非程序化方法,制定解决方案。实际上,完全程序化决策和完全非程序化决策都是极端情况,恰当的方式是将决策问题看作是主要程序化或主要非程序化。

②管理者制定决策时可能面对的条件:决策制定时面临的条件有三种:确定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确定性条件下,每一种方案的结果都是已知的,因此可以制定出精确的“最优化”的合理决策,但这种条件多属于一种理想化的特征。在风险性的条件下,管理者可以根据历史数据给不同的方案分配概率,估计出每一种备选方案的可能性,这时,合理的决策就是管理者根据其风险偏好和对备选方案的估计选择其“满意的”合理决策。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管理者不能肯定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并且每个方案的发生概率也是难以做出合理估计,这时管理者只能根据非常有限的信息及其心理定位来选择合理的方案(包括最大化最大可能的收益、最大化最小可能收益以及最小化其最大遗憾),从而制定出其认为“合理的”决策。

3)总之,合理决策不仅受管理者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管理者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常见的错误和偏见:自负、即时满足、锚定效应、选择性认知、证实、框架效应、有效性、典型性、随机性、沉没成本、自利性、后见)

五、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1)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提供更全面完整的信息。在决策过程中群体带来了各个方面的经验和观点,这是单独个体做不到的。

②产生更多的备选方案。由于群体中信息更多也更全面,因而能够比个体产生更多的备选方案,当群体成

员来自不同的专业技术领域时,这种优势尤其明显。

③增加解决方案的可接受性。很多决策是作出最终选择之后失败的,因为人们根本不接受这种解决方案,

但是,群体成员不愿意攻击或破坏在他们亲自帮助下作出的决策。

④增强合理性。群体决策的过程与民主化思想相一致,由群体作出的决策会被认为比个人单方面作出的决

策更合乎逻辑。

(2)当然,群体决策也有其劣势:

①花费时间。在群体内做任何决策时,都需要花费时间把群体组织在一起。其结果导致群体在确定解决方

案时,总是要花更多的时间。

②少数人控制局面。群体成员永远不可能绝对平等,他们在组织级别、过去经验、对问题的了解、对其他

成员的影响力、言语表达技能等方面都有差异。这种差异制造了由一个或几个人更多控制其他人的机会。

③遵从压力。群体成员为了达到表面上的统一一致而隐藏分歧意见或不受欢迎的观点。群体的思维破坏了

群体中严谨务实的思维风格,并最终会伤害到决策的质量。

④责任不明。在个体决策中,谁来承担责任显而易见,但在群体决策中,任何群体成员的责任都被扩散了。

第七章计划的基础

一、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是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管理职能中的第一项。计划工作是指: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目标,以及开发一组广泛的相关计划以协调组织的工作。

二、为什么制定计划

(一)计划的四个目的或作用:

①给出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的努力方向,当员工认识到组织的方向及他们如何为达到目标做出贡献时,他们会自觉地协调他们的活动,相互合作,以及采取措施实施目标。没有统一的目标,部门和个人也许会工作在相互冲突的目标下,会降低组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效率;

②降低不确定性,通过迫使管理者具有前瞻性来降低不确定性。尽管计划不能消除变化,但管理者可以通过预测变化,考虑这些变化的冲击和制定适当的措施来响应变化;

③减少活动的重复和浪费。当工作和活动围绕已经确立的计划进行时,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以及冗余就会被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当手段和结果通过计划规定得很清晰时,无效的活动或者低效率的活动就会被减至最小的程度;

④计划设定的目标和标准可用于控制。在计划工作中,管理者开发目标和计划,在实施控制时,他们会查看计划是否得到实施,目标是否已经达成。没有计划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二)计划与与绩效:制定计划组织对绩效的影响通常是积极的,但不能说有正式计划的组织总是比那些没有正式计划的组织绩效更好。

①一般来说,正式的计划工作通常带来较高的绩效、较高的资产回报率,以及其它积极的财务结果

②计划工作的质量以及实现计划的适当措施,通常要比计划工作本身对绩效的贡献更大

③正式计划并不必然导致高绩效,外部环境的影响通常是更关键的

④计划与绩效的关系受到时间结构的影响,一般组织要改进绩效至少需要四年期的系统性的正式计划工作

三、如何制定计划

(一)计划的定义:是一种文件,它规定了怎么实现目标,通常描述了资源的分配、进度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行动

(二)计划的类型:

按照计划的广度:分为战略性计划和运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应用于整体组织的计划,其任务在于建立组织

的全局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定位。运营计划是具体规定如何实现全局目标的细节的计划。战略计划覆盖的时间较长,覆盖的领域较宽,同时,战略计划还包含目标的构建;运营计划是要定义实现目标的途径,并且趋向于覆盖较短的时间。

按照计划的时间: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指超过3年的计划,短期计划是指一年或短于一年的计划。介于二者之间的可以归入任一种计划。

按照计划的特殊性:分为方向性计划和具体的计划。具体计划是清晰定义的和没有任何解释余地的计划。它具体陈述了目标,不存在模糊性,不存在理解上的歧义。方向性计划是灵活的,只是设立了一般的指导原则,方向性计划提供了焦点,但是并不限定具体行动。

按照使用频率:分为一次性计划和持续性计划。一次性计划是指为满足特定情况需要而设计的;持续性计划包括政策、规则和程序。

长期计划是指超过3年期的计划。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管理者在制定计划时应该既具体又灵活,特别是对于长期计划,虽然表面上两者是冲突的,但为了使计划有用,计划必须是具体的。同时管理者也应该认识到,计划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计划作为一种路线图,即使在目的随着动态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应当准备在环境变化时改变前进的方向,以保持计划的灵活性。

(三)制定计划的组织通常对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不能说正式计划一定促进公司绩效。对于进行计划,我们通常需要考虑权变变量。

计划的权变变量主要包括三个:组织层次、环境的不确定性、未来投入的持续时间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下面是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管理学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管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

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 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组织中这样的成员,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么样去做。管理者(manager)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的。 管理者通常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management)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果和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职能(亨利.法尔约)。 2、管理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3、管理技能(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概念技能: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四、什么是组织 组织(organization)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 组织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人员、精细的结构。 现在的组织更倾向于依靠灵活的工作安排、雇员工作团队、开放的沟通系统和供应商联盟。

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 两个重大事件: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或工作专业化中获得经济利益。 工业革命,机械力代替了人力。 二、科学管理(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亨利.法尔约)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题库-7

Chapter 7 – Foundations of Planning True/False Questions 4.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managers who plan always outperform managers who do not plan. False (moderate) 9. Plans that specify the details of achievement of the overall objectives are called operational plans. True (difficult) 10. Directional plans have clearly defined objectives. False (moderate) 12. Standing plans are created in response to programmed decisions that managers make and include policies, rules, and procedures. True (moderate) 13. The greater the environmental certainty, the more plans need to be directional and emphasis placed on the short term. False (moderate) 22. An organization's real goals are what they actually plan on accomplishing, rather than what they hope to accomplish. False (moderate) 24. Real goals are official statements of what an organization says its goals are. False (easy) Multiple Choice 36. One purpose of planning is that it minimizes _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_. a. cost; time b. time; personnel needs c. waste; redundancy (difficult) d. time; waste e. mistakes; cost

管理学罗宾斯(第11版)第16章知识

●什么是动机? 动机: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早期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这个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构成了一种层级结构 1·生理需求:一个人对食物、水、住所、性以及其他生理需求的需求 2·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保护自身免受生理和情感伤害的需求3·社会需求:一个人在爱情、归属、接纳以及友谊方面的需求 4·尊重需求:一个人对内部尊重因素(例如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和外部尊重因素(例如地位、认可和关注)的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理想实现的需求 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该假设认为员工没有雄心大志,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为了保证工作效果需对他们严格监管;个体受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低层次需求的主导·Y理论:该假设认为员工是有创造力的,喜欢工作,主动承担责任,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指导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内在因素与工作满意度相关,而外在因素与工作满意度不相关 ·保健因素:能够消除工作不满意但无法产生激励的因素 ·激励因素:能够增强工作满意和工作动机的因素 高级需要

麦克莱兰的三种需求理论 ·三种需求理论:该动机理论认为主要有3种后天的(而非先天的)需求推动人们从事工作,而这3种需求是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 ·成就需求:个体想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获得成功的愿望 他们喜欢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工作;尽量避免他们认为过于容易或者困难的工作任务·权力需求:个体想要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指示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期望 ·归属需求:个体对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当代的动机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具体的工作目标会提高工作绩效,困难的目标一旦被员工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 自我效能: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大都通过奖励然后强化某种行为 强化物:紧跟在某种行为之后立即出现、并且能够使该行为未来被重复的可能性提高的某种结果 ●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 工作设计:用来将各种工作任务组合成完整的工作的方法 工作范围:一份工作所要求从事的任务数量以及这些任务重复的频率 工作扩大化:横向扩展工作范围 工作丰富化:通过增加计划和评估责任而使工作纵向扩展 工作深度: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控制程度 工作特征模型:管理者在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时所采用的一种有效框架,它确定了5种核心工作维度、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员工生产率、动机和满意度的影响●5种核心工作维度 技能多样性:一项工作需要从事多种活动从而使员工能够利用不同技能和才干的程度 任务完整性:一项工作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可辨识的工作任务的程度 任务重要性:一项工作对他人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影响程度 工作自主性:一项工作在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方面实际上给员工多大的自由度、独立权和决定权 工作反馈: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关于自己工作绩效的直接而明确的信息的程度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

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背诵论述

管理者工作地变革 .管理者工作中顾客地重要性 .管理者工作中创新地重要性 当前地趋势和问题 .全球化 .劳动力多元化 .创业精神 .电子企业领域中进行管理 .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 .质量管理 当今组织面临地文化问题 .创建道德地文化 .创建创新地文化 .创建回应顾客地文化 .精神境界和组织文化 进行全球环境中地管理 .法律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文化环境 .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地框架 .评价文化地框架 .当今世界全球经营地挑战 当今环境下地战略管理 .战略灵活性 .组织战略新方向:①电子商务战略②顾客服务战略③创新战略 当今组织设计地挑战 .维持员工之间地联系 .创建学习型组织 .全球结构问题地管理 当今组织中地沟通问题 .管理网络世界中地沟通 .管理组织地知识资源 .沟通在顾客服务中地作用 .“政治上准确”地沟通 .信息技术对管理沟通和组织地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地问题 .精简机构地管理 ()精简机构 ()精简机构会使工作场所和员工地个人生活陷入混乱,会产生压力、失望、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管理精简机构地方法: ①开诚布公地交流 尽快通知要解雇地员工; 留任者应了解公司新地目标和预期,清楚工作地变化和未来地发展.

②帮助下岗员工 在一定时期内提供一定形式地解聘金和福利; 遵守相关法律,帮助员工寻找工作 ③管理留任者 留任者会有担心自己也被解雇地压力,或发现工作职责加重了; 管理者可以:安排员工咨询;组织群体讨论;向员工表明他们对公司很重要 .劳动力多元化地管理 ()招聘 为促进劳动力多元化,管理者需要拓宽招聘渠道. ①员工推荐可以增加劳动力地多元化; ②转向非传统地人员招聘来源,如妇女就业网、超岁年龄者俱乐部、残疾人培训中心、同性恋者合法权力机构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甄选 ①确保甄选过程不存在歧视 ②要使应聘者对组织文化感到舒心,表明管理当局有满足他们地要求地意愿. ()上岗培训 ①实现从外部人向内部人地转换,对于少数劳动力群体来说更为困难,需对其进行上岗培训. ②方式:专题研讨会;奖励“多元化带头人”. .管理性骚扰问题 ()性骚扰是一种不期望地带有性色彩地行为,可能发生在异性之间,可能发生在同性之间. ()性骚扰会使人感到工作环境不舒心,由此影响员工绩效. ()管理者应该了解怎样地环境使员工感到敌对和冒犯. ()管理者应认识到受害者不仅是受到骚扰地人,还有其他任何受到冒犯行为影响地人. ()管理方法 ①识别这种行为; ②制止这种行为.包括:对员工进行性骚扰问题地教育、建立监控员工行为地机制、保证诉讼者不会遭到报复. ()管理办公室恋情地方法 ①制定有关同事间约会地政策,尤其要对员工进行潜在地性骚扰问题地教育; ②涉及上下关系地办公室恋情更可能产生性骚扰问题.组织应劝阻这种关系,或向人力资源部报告. .工作与生活地平衡 ()组织开始认识到,员工会有生病地孩子或年迈地父母等家庭问题,需要组织做出特殊安排. ()研究表明,获得家庭友好式工作场所支持地个人对工作更加满意;工作和家庭间地平衡关系对组织股价有正面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益于家庭地福利:协调员工地需要以使工作和生活相平衡地福利. ()人们对工作家庭地时间安排有不同地偏好 ①希望工作与个人生活划分清楚地员工,弹性时间制、工作分担、兼职; ②希望工作与个人生活整个在一起地员工:工作现场幼儿园、体育设施、公司举办地家庭野炊活动. .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组织控制医疗保健费用地方法: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题库-10

Chapter 10 –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Design True/False Questions A MANAGER’S DILEMMA 1.According to the boxed feature, ―A Manager’s Dilemma,‖ Nokia was once involved in industries ranging from paper to chemicals and rubber. True (moderate) 2.A ccording to the boxed feature, ―A Manager’s Dilemma,‖ Nokia has been competing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since 1965. False (moderate) DEFIN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https://www.360docs.net/doc/619733281.html,anizational design is the organization's formal framework by which job tasks are divided, grouped, and coordinated. False (difficult) 4. The concept of work specializ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a couple of centuries to Adam Smith's discuss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True (moderate) 5. The degree to which tasks in an organization are divided into separate jobs is division of labor. True (moderate) 6. Historically, many organizations have grouped work actions by function departmentalization. True (moderate) 7. Grouping jobs on the basis of product or customer flow is termed customer departmentalization. False (moderate) 8.Geographic departmentalization has greatly increased in importance as a result of today’s competitive business environment False (moderate) 9. A group of individuals who are experts in various specialties and who work together is a cross-functional team. True (moderate) 10. Authority is the individual's capacity to influence decisions. False (difficult) 11. Authority is synonymous with responsibility. False (easy) 12. Responsibility is the rights inherent in a managerial position. False (easy) 13. A manager's span of control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subordinates who can be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supervised. True (moderate)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读后感 最近,老师推荐了我们读了周三多教授主编的《管理学》一书。在学习周教授著作《管理学》一书当中,我受益良多。明白了许多关于管理的知识和道理。 在《管理学》一书当中共写了六篇,包括十八章,而且全面的阐述了管理学的精华。分别写了以下几点:管理的活动与基本理论,在管理中的所涉及的道德与社会责任,以及面临着时代的进步,管理的要求也在日新月异,对全球化管理以及信息与信息化管理等问题的探究;其次在管理当中,作为管理者在管理当中需要决策与计划,寻找决策与决策方法,做好计划与计划的工作,得战略性计划与对计划实施进行;再次,本书中的第三篇深刻的反应出管理中的组织,其组织是对参与管理中的任何一种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优化配置,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对此详细介绍了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另外,本书讲述了管理的职能——领导,领导的概论,以及作为领导需要的方法:沟通和激励。此外,在书的第五篇当中,对管理的另一个职能做了详细的介绍,那就是管理当中的控制,详细的介绍了控制与控制过程和方法,让一个管理者怎样去采用合理的控制方法,在管理控制过程当中做的恰到好处。最后,还提倡管理者们需要有创新的精神,不仅需要对管理的职能创新,也需要对企业技术和组织的创新。但是,这本书始终逃脱不了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觉得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履行好管理者要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具体是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就是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其次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然后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再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最后实现组织宣称的目的。 其次,要明确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着很多种种角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只有在这三大类角色红,发挥自己的作用,确立自己的权威,激励组织内的人更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 最后就是掌握必备的管理技能,具体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掌握专业的技术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检验组织内的人员的工作效率。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能给组织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也能激励组织内成员的团结性和工作效率,促进信息的沟通。概念能力,就是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其核心是一种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拥有者三种能力,你将会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如鱼得水。 看完管理学这本书,真的收获颇多。真正的管理学不是在书本中,而是在生活中。学习管理学需要把课本与实际联系起来,亲鱼思考,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组织中这样的成员,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么样去做。管理者(manager)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的。 管理者通常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management)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果和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 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职能(亨利.法尔约)。 2、管理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3、管理技能(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 概念技能: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 四、什么是组织 组织(organization)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 \ 组织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人员、精细的结构。

现在的组织更倾向于依靠灵活的工作安排、雇员工作团队、开放的沟通系统和供应商联盟。 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 一、! 二、管理的历史背景 两个重大事件: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或工作专业化中获得经济利益。 工业革命,机械力代替了人力。 三、科学管理(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 四、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亨利.法尔约)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九版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第Ⅰ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指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方法) 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结果)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 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 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1)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 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般指标。小企业:加强与外部联系,管理者是通才、多面手,处理各层次的管理工作。大企业:正规性好于小企业。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 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以获得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人大出版,(美)斯蒂芬P. 罗宾斯 参考书1:《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以变革为中心,两条主线:历史实践发展,职能线计划,组织导控制,学会一套行话,讲一套理论,成一套习惯。 参考书2:《管理学精要》(亚洲篇)(美)约瑟夫普蒂…… 《西方管理思想史》孙耀君,山西人民出版社。 《德鲁克文集》 《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的目的:效率+效果 背景知识: 一、 顾客观存在customer主导权转移到顾客手中① 3c’sworld竞争competition② 变化change③ ①不能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使顾客满意的企业,注定要被淘汰出局。 ②竞争的规模,范围和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竞争几乎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从传统的工商业,一直到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大众传媒、通讯等。 ③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从一年为单位变成了以月为单位企业的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除了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外,速度还必须快。

二、技术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存在及活动的方式。 三、全球化的影响 竞争者不再受国界之限,新的竞争者可能会在任何时刻,在世界上任何地点突然出现。如果组织者要想取得长期的成功,管理者必须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国际经营领域中,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区域性贸易组织、国际化组织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经营中,必须考虑各国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 四、人类环境意识的普遍高涨 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生存所必需的特征有:FFII 快速Fast 灵活Flexible 勇于创新Innovation 持续不断地改进Improvement 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演变 ——股东(shareholder)受益各方(stakeholder)(顾客、职工、供应商、社会、股东) ——组织结构扁平化,部门间界限更加模糊甚消失,自我导向的团队成为组织活动的核心。 ——横向的过程联系取代纵向的部门分割而成为管理的核心 ——企业间新型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导致了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系统诞生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一:《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 《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概述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 殊功能。本书以实际案例的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线,提供了管理观念、原 则和工具,揭示了管理的本质,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该 书具有高度洞察性、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优点。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 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平衡记分卡等现代大部 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这本书采用“总分总”的方法。概论以管理之本质入手,阐述了管 理世界的角色、职位、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趋向。分 述也就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这部分内容又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实例,为我们说明我们的事业是什 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等等。 @ 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车的故事为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了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以活动分析、决策分析与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企业建立 组织结构的要求、选择原则,分析了几种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 适用条件。

第四部分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为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创造颠峰绩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一部分是本书的结束语,他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 下面是《管理的实践》中的德鲁克的一些主要观点概述: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 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 德鲁克视社会和企业为有机体。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 德鲁克认为企业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企业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企业所需要创造的顾客就是整个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企业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题库-6

Chapter 6 – Decision-Making: The Essence of the Manager’s Job True/False Questions 4. The first step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s identifying a problem. True (easy) 6. It is possible at the end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at you may be required to start the decision process over again. True (easy) 10. Decision-making is synonymous with managing. True (easy) 12. One assumption of rationality is that we cannot know all of the alternatives. False (difficult) 13. Accepting solutions that are "good enough" is termed satisfying. False (easy) 15. Managers regularly use their intuition in decision-making. True (easy) 16. Rational analysis and intuitive decision-making are complementary. True (moderate) 18. Programmed decisions tend to be repetitive and routine. True (easy) 21. Most managerial decisions in the real world are fully nonprogrammed. False (easy) 24. Risk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a decision maker has neither certainty nor reasonable probability estimates. False (difficult) 25. An optimistic manager will follow a maximin approach. False (moderate) Multiple Choice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34. A series of eight steps that begins with identifying a problem and decision criteria and allocating weights to those criteria; moves to developing, analyzing, and selecting an alternative that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implements the alternative; and concludes with evaluating the decision's effectiveness is the ______________.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 (easy) b. managerial process. c. maximin style. d. bounded rationality approach. e. legalistic opportunism process.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学重点名言: 犹豫不决是决策的大忌——布里丹 当今市场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就是快鱼法则。它对于现代企业的启示有两个:一个是学会快,另一个就是学会吃。——快鱼准则 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钱伯斯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本书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对“管人的真理”做了论述,限于篇幅所限,本读后感无法一一叙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书对我在实践工作的直接指导作用非常大。今后,我将不断联系实践、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本书的论述,更有效率的开展相关工作。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篇 一、基本概念:法国的法约尔最早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现在演变为四项: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角色的概念,分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类角色。罗伯特-卡茨提出了管理者需要的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管理的层级越高相应技能越重要。 二、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科学管理-泰勒,一般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组织行为-霍桑实验(试图检验各种照明水平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质量管理-爱德华-戴明、约瑟夫-朱兰(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六西格玛管理质量标准) 管理学复习分享 三、组织文化与环境: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方式,它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组织文化有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成果导向、员工导向、团队导向、进取性、稳定性、创新与风险承受力。组织文化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外部环境即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分为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具体环境指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压力集团。一般环境指经济条件、政治/法律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人口条件、技术条件。

最新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三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百科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杨教授的《学校常规管理学》的结构内容。全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篇(上篇),主要论述学校常规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包括学校常规管理导论、学校馋鬼管理原理、学校常规管理领导、学校常规管理思维、学校常规管理方法、学校常规管理技术、学校常规管理模式、学校常规管理诊断、学校常规管理评价和学校常规管理认证等十章。第二部分为实务篇(下篇),着重阐述学校管理实务中几项工作的常规管理,包括学校校务常规管理、学校教务常规管理、学校总务常规管理、学校教育常规管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学校科研常规管理、学校师生常规管理、学校公关常规管理、学校时间常规管理、学校环境常规管理等各章。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太极拳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的涵义 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 共同目标 定义: 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 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即正确地做事 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即做正确的事 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 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 3)牺牲效率的效果 [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答:有效果,无效率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 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共同的目标 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什么是组织? 3、*作者: 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 包括中层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 基层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6、管理工作的普遍性 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他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组织的类型(如企业、政府部门、学校) ?组织的规模(如小公司与大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