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临习资料

张猛龙碑临习资料
张猛龙碑临习资料

《张猛龙碑》的学习与创作

作者:李松来源:拙风文化网

李松(木公),1950年生于天津市。毕业于首都师大书法本科,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书法展(第六、八届获“全国奖”),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首届“兰亭奖”书法作品展(特邀),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展,20世纪书法大展等。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首都师大书法客座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几部著作、录像、光盘。注重技法理论的研究和书家评论,文章评论散见于各专业报刊。

《张猛龙碑》刻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

魏碑楷书兴盛于北朝。北朝时期刻碑立石之风极盛,迄今为止,出土和遗存的碑刻、墓志、造像、摩崖以及其他石刻,可以说是难以胜数。魏碑亦称北碑,北碑(魏碑)的得名,主要是源自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书法,包括北魏、北齐、北周、东魏和西魏,其中,北魏时期的刻石文字为最多,其书法的风格最具代表性。

《张猛龙碑》就是魏碑中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帖,所以,历代书家极为推崇。

《张猛龙碑》既有方峻古朴的风格,也有俏丽秀拔的风韵。在用笔上,它方与圆兼备,点画劲健。方笔处棱角分明,圆笔处含蓄圆浑。在结字上,或端庄或活泼,或工稳或攲侧。端庄工稳者类似唐楷,活泼攲侧者有如童叟体。可以肯定地说,《张猛龙碑》是集魏碑之众美于一身的一部经典的法帖。

学习楷书其要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笔法,二是结字。

关于笔法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碑》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碑》为范本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碑》,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对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的总结,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

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碑》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碑》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碑》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行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他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他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如图1、2、3、4、5、6。

从上边原碑中的这几个字之点可以看出,它的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这一笔的书写如果运用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的情况(“小”字左点放大图)如图7。

把上面的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不少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不是写,而是填

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方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我们经过多年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方法应该是很科学的——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如图8。

实际的书写如图9、10、11。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实际的书写(“公”字右上点放大图)如图12、13、14。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针、逆时针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个角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如图15。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并且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但这仅仅算入了魏楷之门。

《张猛龙碑》中点的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些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得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得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如图16、17、18、19、20、21、22。

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我们专对此横的用笔技巧作详细的分析。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如图23、24、25。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辅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状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掌握了魏楷方笔技巧的要领。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得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如图26、27、28、29。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仍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他的笔画了。

(以下的笔画解析将作简单描述。)

3.竖

先看原碑典型竖的形状,如图30、31、32、33、34、35。

实际上,悬针也是点的延伸,切翻之后中锋下行即是一竖。如图36。

实际书写图例如图37、38、39、40。

4.撇

原碑中“撇”的情况,如图41、42、43、44。

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示范省略,参见竖画。)如图45。

5.捺

原碑的情况如图46、47、48、49、50。

捺笔同样是与点有关系,不是在起笔处,而是在捺脚的部位。

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的造型,虽然有些难度,但一旦明确了点的变异概念,并驾驭了点的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是十分困难。当然,这一笔是有难度的,需要强化训练。如图51、52。

实际的书写示例如图53、54、55。

6.钩

原碑钩的各种形态如图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

钩的部位是一个很清晰的三角点,只是角度和位置不同而已。这一笔应该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的一笔,难在它都处于笔画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的笔画,需要连续准确的运笔技巧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

它的难点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的转换,在转换的最后还要刻画关键的笔形。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的问题,所以,是很不好驾驭的。其中,关键技巧是用副毫刻画钩脚的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和练习,甚至要以强攻的姿态专攻此笔。

此笔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笔法技巧最难的一笔,同时它还是绝对的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另外,对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的钩都能信手才行。

分解图如图71、72、73、74。

竖钩一笔的实际书写,如图75、76、77、78、79。

竖钩的写法前一部分与写悬针是一样的,只是写到钩的位置向左上翻锋,如同写点一样,出钩。这里,由于是连续的用笔,前面的笔法准确与否是关键,如果不准确,笔的形态没有调整到位,最后写钩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笔要求“入、行、收”三个用笔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同时,动作还必须干净利索,否则,钩的部位写不出来。

抛钩的实际书写,如图80、81、82、83、84、85、86、87。

这一笔应该是《张猛龙碑》最难的一笔了。

同竖钩一样,连续的运笔,必须保持每一个环节都准确到位,才能写得出来。由于斜向的行笔,角度也需要把握准确。出钩的时候,笔是向左上翻锋,一般情况下,初写时比较别扭,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斜向翻锋,否则,往往写不准确。这一笔更需要反复地强化训练,一定要做到书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往后深入的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钩的各种各样变化问题,这样的钩如果写不准确、写不熟练稳定的话,写变化的钩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工夫专门攻克这一难点。

二、非典型性笔画的分析

魏楷标志性的方笔属于共性特征,绝大多数的北魏书法均带有这一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典型性与标志性的笔法特征。典型性的笔法特征是构成魏碑楷书特殊风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魏楷体系中绝对完全的方笔与绝对完全的圆笔作品,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混合型”的,笔法形态是多样化的。《张猛龙碑》就是这种“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假如我们一味地强化方笔,把其他造型的点画都写成棱角分明的话,就和《始平公造像》一类混淆了,《张猛龙碑》笔法的丰富性就给弱化了。更重要的是,单一的笔法会导

致作品表现力的空泛,使技巧语言匮乏。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所谓非典型性笔法的存在和作用,还需对非典型性的笔画作细微的考察研究和临拟训练。(因篇幅所限此话题从略。)

三、值得注意的倾向

《张猛龙》虽是经典,但我们还不能过于迷信,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我们看到,有不少学习此碑日久者,曾染有习性。特点是,笔画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势的攲侧。

(注:笔画斜与字势斜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笔画右上斜是楷书共性特征,斜应该是有度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而无度,使字形左低右高、耸肩低头、重心失衡。字势斜是一种中轴摆动的技巧,是左右都有摆动,如果只一味左摆则属习性。习性,就是有模式、有规律的不良习惯性的手法。)细细究察,原碑就有这类现象,且有个别字斜势严重,它应该是不可为法的东西。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特点,更不能当作优点,它应该属于笔病。凡是染此病者,就是不知不觉忽略了这一点。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以示注意。

这些例字就是《张猛龙碑》典型的斜画笔性的习性所在,我们临习此碑时须力避之,或者,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正。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不必求“精准”了。如图88、89、90、91、92、93、94。

四、对于漫漶斑驳笔画的解读问题

由于此碑常年立于地表,剥蚀严重,尤其是碑的下部,十分严重,有的笔画完全失形。这是学习碑刻普遍遇到的问题。一个比较合适的办法是,以彼字解此字。

方法一,参考其他同一个字。例:“将”字非常模糊,无法准确把握。如图95。

以另一个清晰的“将”作为参照。如图96。

方法二,选择有相同“零件”的字,移植活用。例:“鹤”字不清,细节无法临拟。如图97。

可以参考“帝”、“劝”、“鸟力”来组配鹤字。如图98、99、100。

以上是对《张猛龙碑》最具特点的笔画进行了分析,这些最具特点的笔画实际也是魏碑楷书最具特征的笔画。把这一关键的用笔技巧掌握了,才是临习此碑的要点。

从临摹到创作

大多学习魏楷的人都曾有过学唐楷的经历,在结字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在学习魏楷时,往往摸不着头绪,关键是笔法技巧的问题。

魏楷笔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方笔,方笔的造型必须是见棱见角。棱角方笔的刻画要领,必须是运用侧锋笔法的技巧切与翻的技巧。

唐楷的笔法多为圆笔,使用的则是“藏与顿”的技巧。它与魏楷的笔法根本就是两回事。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人在理解和把握魏碑笔法时,出现较大的偏差。情况是,往往是以唐楷的用笔方法来解魏楷的笔法,这样,写出的笔画造型不是繁琐就是失准,很难得到魏碑笔法的真正要领,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所以,我们不能用唐法解魏法。

往往有不少的书法爱好者学习《张猛龙碑》已经达到不错的水平了,但是,还仅限于临摹的层次,一旦离开原碑,就写不出《张猛龙碑》的味道。或者,原碑中有的字可以写得出来,没有的字就写不出来。究其原因,就是临摹与创作不能紧密地结合。我们临帖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技巧与方法,获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创作中真正得以运用。如果临帖的能力很好,但是不能在创作中去运用,那么临帖的意义就没了,临帖只是劳而无功的事了。所以,必须解决临摹与创作接轨的

问题。

下面我们介绍一种集字式的临摹与创作的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步——集字成篇

《张猛龙碑》的字数很多,对我们进行集字带来很大的方便。集字可以集对联和诗词等等,可以根据自己要书写的内容、样式和幅式来定。

集字可以找现成的古代诗词和对联。但往往不能完全如愿,经常集不完整。最好是选择能够把字找全的内容。如果有少数几个字不全,可以用偏旁组配的方法来完成。如果组字遇到困难,还可以从其他风格相近的碑帖里去寻找,力求把内容集完整。

还可以自己作诗词对联来集字,这样做方便的是尽可利用碑里的字来集联,甚至还可以有意选择碑中有特点、有味道的字,这样,更利于下一步的创作。

按自己的意愿集好内容后,可以复印、剪接、组拼成需要的幅式。如(作品1)五言联:巉壑拔霄汉,春烟织锦山。(作品2)七言联:积雪养出冬松盛,东风吹过夏荷清。(作品3)斗方:莫道金玉美,素怀草屋贫。临桑观万叶,独守桂兰心。(作品4)横披:春华秋实。(作品5)中堂:天静云千里,风高月照林。海深鱼自乐,野畔眷霜禽。

第二步——准确临摹

把集好的“作品”作比较准确的临写。这里,由于原碑之字都比较小,所以一定要按照设定好的纸幅大小进行放大(如果集字时就把字复印放大当然更好!)临写。要领是,尽量守帖,临写得越像越好。这还需要多次的临写,把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熟记心中,要在形准的前提下尽量写得很熟练,把所有的字做到背临。如作品6。

第三步——调整临写

当将所集的字组合在一起后,我们发现,由于改变了原字原来的环境,所以字与字的关系不是非常和谐。如大小问题、粗细问题、正攲问题等都不是很协调。这样,就需要我们在创作时加以必要的调整,不能是原版的临摹照搬,而应使其整体统一,同时,还要尽量脱去描摹的影子,注意强化书写的笔墨意味。如作品7。

第四步——创作书写

如果我们对其他魏碑或更多的法帖曾有临功的话,那么,就可以掺以所获得的方法与技巧进行深度的创作。可以大胆加入粗与细的笔意和墨色的层次(更可以加入大小、聚散、敧侧等字形的变化),以使创作的手法更加丰富。现在我们把原来的中堂样式改为斗方进行创作。(作品8)

再看所集的“巉壑拔霄汉,春烟织锦山”五言联,在书写中增加了用笔的速度,表现字的洒脱,增加了墨色层次和虚实的变化,表现作品的节奏,更加强调书写的意味。以求黑底白字的、毫无生气的、刻板无韵的碑刻之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跃然于纸上。(作品9)

这样集字式的创作方法与原帖比较接近,有很具体和直观的参照,所以,集字式创作,一方面可以给创作提供方便,同时还可以使自己对原帖做进一步的理

解消化。这样的创作,可以检验我们的临习环节,是否真正获法,以及获法的质量与获法的深度。

如果我们对魏楷再进行深入的学习,获得的技巧与方法比较多样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地运用所掌握的技巧进行自由的创作。在创作中,我们可以用《张猛龙碑》之法,更可以掺用他法。其中重要的是,要用法得当,用法合理,使作品整体统一而和谐,并具有一定的格调和表现力。

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主题班会

四年级《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主题班会 一、背景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活泼好动,都是长在温室里的孩子。并且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心目中视为掌上明珠,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是与众不同,缺乏礼貌,遇事往往容易斤斤计较,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设计理念:讲文明、懂礼仪是同学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走向社会进行交往的必备素养,针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同学进行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的教育,通过讨论,使同学明白讲文明礼貌的意义,并懂得哪些是应该做到的文明礼貌行为,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行为。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文明行为的批判,使同学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教育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课,使学生对文明礼貌用语有一个认识和了解,不同形式的小品表演,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讲文明、讲礼貌明的重要性。同时学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貌用语,培养学生从现在做,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四、活动时间: 2012年2月 五、活动地点:四年级教室 六、活动过程: 主持女: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 主持男:“文明之花”开在我们的心中。 男:讲文明,懂礼貌,是一种态度,它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女:讲文明,懂礼貌,是一种品格,它将给予他人以温暖。 男:讲文明,懂礼貌,是一种习惯,它让我们的生活更温馨。 女:讲文明,懂礼貌,是一种信仰,它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 男:讲文明,懂礼貌,是一种美德,希望人人都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合:四年级《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女:是啊!文明最能温暖人心, 主持男:是啊!文明最能感动人心。 主持人: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信,请看小品《明明迟到》 主持女:明明迟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品结束后,我将会向你们提出一些问题呦! 男:描述场景:同学们注意听好了,这个小品的背景是,上课了,同学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准备给同学们上课了,可教室里还少了一个人喔,他就是明明同学,明明同学,这时候还在外面呢,同学们准备好,要上课了,这时,明明同学进来了(小品表演开始) 女:(小品表演)“叮铃铃”、“叮铃铃”, 主持男问题2:如果你迟到了,你会怎么做? 主持女: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明明同学迟到的各种表现了,这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同学们千万不能学习明明同学这些不良的行为,迟到了我们应该做到礼貌报告,轻轻的走进来,尽力不影响老师和同学上课,4

《张黑女墓志铭》原文及译文

《张黑女墓志铭》原文及译文 《张黑女墓志铭》释文:君讳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昔在中叶,作牧周殷。爰及汉魏,司徒,司空。不因举烛,便自高明;无假置水,故以清洁。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荡寇将军,蒲圾令。所谓华盖相晖,荣光照世。君禀阴阳之纯精,含五行之秀气,雅性高奇,识量冲远,解褐中书侍郎。除南阳太守。严威既被,其犹草上加风。民之悦化,若鱼之乐水。方欲羽翼天朝,抓(爪)牙帝室,何图幽灵无间,歼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薨于蒲坂城建中乡孝义

里。妻河北陈进寿女。寿为巨禄太守。便是瑰宝相映,瓁玉参差。俱以普泰元年。岁次辛亥十月丁酉月一日丁酉,葬於蒲坂城东原之上。君临终清悟,神诮端明,动言成轨,泯然去世。于时兆人同悲,遐方凄(长)泣,故刊石传光,以作诵曰:郁矣兰胄,茂乎芳干。叶映霄衢,根通海翰。休气贯岳,荣光接汉,德与凤翔,泽从雨散,运谢星驰,时流迅速。既雕桐枝,复催良木。三河奄曜,(坤)塸丧烛。痛感毛群,悲伤羽族。扃堂无晓,坟宇唯昏,咸轁松户,共寝泉门。追风永迈,式铭幽传。

全篇翻译: 北魏南阳太守张君墓记 张君名玄,字黑女,是南阳白水人.本是黄帝的后裔.中古时期,他的先人就曾在商朝和周朝做过地方官.等到了汉朝及后来的三国魏晋,曾有祖先作过司徒,司空的高官.这些祖先,才干突出,不需要名士推荐就为人朝野所知.他们做官的时候,不需要百姓劝勉或请愿就廉洁自律. 张君的远祖张和,做过吏部尚书,并州刺史; 祖父张具,为中坚将军,官至新平太守;父亲为荡寇将军, 作过蒲圾县令. 张家可谓是高官辈出,荣耀非凡. 张君取日月之精华,含五行之灵气, 素性高洁奇异,见识高远,气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懂礼貌、知礼节、学礼仪”活动方案

“懂礼貌、知礼节、学礼仪”教育活动方案 初一开学已过月余,学生已顺利度过适应期,为进一步加强初一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为以后三年打下良好的基础,经初一年级主任室研究并报请校长批示,决定在初一全体师生中开展礼貌、礼节、礼仪“三礼”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的 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礼仪这一优良传统为出发点。通过在初一开展礼貌、礼仪、礼节“三礼”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初一的德育内涵,增强初一德育管理的实效性,着力提高初一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一股长期的文明风气,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打好扎实基础。逐步实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懂得和自觉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从而学会以礼待人,做到举止文明、学习勤奋、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爱公物。 2、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掌握“三礼”相关知识,进一步规范自我仪表、言谈和行为,在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且能对学生进行“三礼”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达到“三礼”教育要求。 3、各班级必须高度重视“三礼”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班级“三礼”教育方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三、活动主题 礼貌、礼节、礼仪

在初一“三礼”教育活动中,礼貌侧重指学生在称呼、问候、请示、答谢等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谦虚,尊重、恭敬等合乎道德规范的态度和言行;礼节侧重于在待人接物上所体现出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常用的言行规范形式;礼仪侧重指在学校特定的活动中所应呈现出的严肃庄重、严谨有序、文明健康,且能起到教育身心、规范言行的目的。 四、活动对象 初一全体师生 五、活动内容与形式 注重“师德规范”和“实验中学中学生手册”引导师生的言行,注重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氛围。1、学用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感谢、问候、道歉语、“请”字等礼貌用语;2、整仪表:各班组织开展剪指甲、整发型(男生剪长发,女生除染发);3、清服饰:要求学生不穿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服饰,在校要穿校服;4、练体态:室外课组织学生训练与学生身份相符的站姿、坐姿、行姿。 (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线,切实开展教师文明礼仪建设活动,各教研组老师要做到: 一要尊重人、团结人,以良好的师表影响人,不穿暴露的衣服。 二要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以良好的言行带动人,不骂人。 三要进一步规范从教行为,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引领人,不坐着上课。(二)以“实验中学中学生手册”教育为抓手,构建礼仪学堂,切实开展中学生“三礼”教育实践活动。 1、分层目标 9月:学习礼仪知识,懂礼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法鉴赏_书画 三国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人。明帝时受太傅衔,故世称"钟太傅"。其书学曹喜,蔡邕,刘德升等人。能书隶、草、真、行诸体,尤以真书绝世。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存世墨迹,最著名的有以王羲之临本翻刻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荐季直表》"纸墨奇古,《三希堂法贴》以此冠首。笔法深沉。" 西晋索靖月仪贴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草圣张芝之姊孙。他博通经史,有逸群之量。《月仪贴》是他的代表作。字数逾干,其书法法度森严,锋芒尖锐,骨力非凡。张怀瑾《书断》将索靖书法列入神品。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此为卷第十四。此经卷书法尚存隶意,茂密淳朴,实在两晋风范。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东晋王羲之集王圣教序碑 受禅表碑 三国魏黄初(202年)刻。在河南许昌县,额篆书题"受禅表"。字方正,渐开唐隶之门。 天发神谶碑

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七月立。原碑为幢形。刻于江宁(今南京)天禧寺。此碑文字似篆似隶,厚重雄浑,奇异雄伟,在书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特例。张叔韦说此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西汉以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西晋陆机平复贴 释文:彦先赢疗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口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恩识口量之迈前执所恒有宜口称之夏口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亭上海市松江人。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善行草书。《平复贴》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书体为章草。此帖使用秃笔,质朴志健,自然畅达,对书法考古和研究有重要价值。 王兴之夫妇墓志 《王兴之夫妇墓志》为同一块墓石两面分别刻夫妇两志,分别刻于340年和348年,字迹相同,出土于南京燕子矶人台山其墓志笔画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与北朝碑刻有相近之处。 东晋王羲之孔侍中帖 东晋王王旬伯远帖 王王旬,(350-401),字元琳,小名法护。祖籍琅琊临沂。官至尚书令。是王献之族兄弟,王导是其祖父,父王洽,弟王珉,均有书名。《伯远帖》,清代收入清宫,乾隆将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王献之《中秋帖》视为三件"希世之宝",使此帖成为著名的"三希"之一。此帖结字严谨,有文人风韵文采。董其昌评:"王王旬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爨宝子碑局部 中岳嵩高灵庙碑

《书法艺术赏析》考试题

2015年《书法艺术赏析》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一五年四月 目录

1、单选题 ------------------------------------------------------------3 2、多项选择题 ------------------------------------------------------7 3、判断题 -----------------------------------------------------------11

一、单选题。 1. 李斯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 书圣 B. 小篆之祖 C草书圣手 D.. 四贤之一 2. 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C ) A. 史籀 B. 赵高 C. 程邈 D. 蔡邕 3.“飞白”书是指( A ) A.笔画中丝丝露白 B.模仿飞鸽所书 C.用白色颜料书写 D.在白天创作 4.并称“钟王”的是( A ) A.钟繇、王羲之 B.钟繇、王献之 C.钟繇、王次仲 D.钟繇、王珣 5.并称“二王”的是( B ) A.王次仲、王羲之 B.王羲之、王献之 C.王旷、王羲之 D.王导、王羲之 6.王羲之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草圣” B.“书圣” C.“初唐四杰”之一 D.“唐宋八大家”之一 7.千古名篇《兰亭序》是他的什么作品( A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8.王献之的什么书体略胜其父王羲之( A ) A.行草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9.王献之能突破其父的限制,自创别体,是因为他( B ) A.自小就比别人聪明 B.溯源而上,师法钟张 C.不练父亲的字 D.做官被贬,流放偏僻之地,只能自学 10.“楷书四大家”是指( A ) A.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B.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 C.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D.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11.颜真卿书体被称为“颜体””,与()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B ) A.柳志光 B.柳公权 C.柳国庆 D.柳培琪 12.颜真卿的()作品,浑厚庄严,饶有韵味,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B ) A.《大唐中兴颂》 B.《麻姑仙坛记》 C.《争座位贴》 D.《祭侄文稿》 13.颜真卿的()作品,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C )

新整理知礼、懂礼、明礼、行礼

知礼、懂礼、明礼、行礼 第一讲 知礼、懂礼、明礼、行礼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培育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而且,在加强四德建设中,社会公德是摆在第一位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在家里有父母管,在单位里有领导管,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在社会上处于无人监管的情况之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此,一个人能不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不仅是对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最好检验,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最大考验。由此可见,把社会公德建设摆在四德建设的首位是不无道理的。 社会公德就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它是指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的具体规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主要内容,要大力倡导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风尚,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一、文明礼貌 讲文明讲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在孩子咿呀学语期间,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礼貌;进入学校,教师教其文明礼貌;到社会上,时时处处

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带来了愉快,给社会带来了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文明礼貌表现的不仅是个人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现代社会,文明礼貌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已成为一种投资环境。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北京申奥成功后,在举国上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美好形象。可见,讲文明礼貌对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何等的重要。讲文明礼貌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仪表大方。要讲究个人卫生、面容干净、头发整齐,穿着整洁、朴素大方、美观得体。过于随便,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在社会生活中,仪表不仅影响到个人生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形象,不注重个人仪表的人,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 二是要语言文明。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场合,和气文雅,分寸适度,不讲脏话粗话,更不要油腔滑调,强词夺理,恶语伤人。多用您好、请、谢谢、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语言不文明,将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 三是要举止端庄。在公共场合里要行为得体,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袒胸露背。与人交往发生磨擦,要礼相让,化解矛盾,切忌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甚至打人骂人,侮辱他人。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编辑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

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怎样临习张猛龙碑

怎样临习《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刻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三年(522),碑文正书阴刻,无撰书人姓名。此碑今存于山东曲阜孔庙中。 《张猛龙碑》书法俊秀刚健,其用笔方圆兼备,曲直相生,结构欹侧险劲,避就呼应,章法参差错落,迎让关照,诚为北碑中难得的神品,清康有为称之“为正体变态之宗”,不为过誉。从《张猛龙碑》中,我们不难发现《爨龙颜》之奇古,《比干碑》之瘦硬,《李超》、《杨大眼》之峻整,南碑之气韵。 《张猛龙碑》历来被认为是学习魏碑书体的最佳范本之一,康有为等人的推崇,更使世人刮目相看。今天,我们把它介绍给喜欢魏碑的朋友,并希望通过对范字的讲解,帮助学书者略窥门径。 一、《张猛龙碑》点画特点 1.右点(见图一) 右点在《张猛龙碑》中的变化最为丰富。书写右点大约有两种形式,一种与欧书相类,起笔或藏或露,然后按笔右挫,提笔回锋。另一种,则呈菱形状,起笔或藏或露,然后按笔下挫,再提笔回锋以成。碑中的右点还有长、短、方、圆的差别,不似欧书规范,其妙也正在于此。

2.左点(见图二) 《张猛龙碑》中的左点也有大小、轻重、长短、方圆的差别,但表现最突出的却是向背的变化。向势左点,其形稍圆,点的左边缘弧线向外;背势左点,其形多方,点的左边缘弧线向里。圆点为左转笔回锋,方点为左折挫回锋。 3.挑点(见图三) 挑点承前启后,与前后笔画意连,使字势灵动。挑点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左下向右上挑出,一种是自右上向左下带出。书写时,一般多露锋起笔,待按笔把点的轮廓写满后,再轻轻出锋,就势写下笔。 4.长点和顶点(见图四) 长点在《张猛龙碑》中,起笔或藏或露,差别不十分明显。收笔有的如欧书长点,按笔右挫,回锋收笔,有的收笔处呈菱形状,写法是按笔下挫,提笔回锋。顶点在《张猛龙碑》中变化很多,有方圆、长短和角度的区别,还有的以挑点为之。

(完整版)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北邮2016期末书法艺术赏析网上选修课满分答案

北邮2016期末书法艺术赏析网上选修课满分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共19道小题,共95.0分) 1. 怀素练字刻苦,后人盛传他()的事迹 A. 池水尽墨 B. 白漆写字 C. 早起研磨直至写干 2. 以下关于苏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苏轼的书法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B. 苏轼的书法典型地代表了宋代书法家重视表现自我学识的风尚 C. 苏轼才华盖世,一生却历尽沉浮,这在中国历代书法家中是十分罕 见的 D. 苏轼的楷、行、草书都写得很好,不过传世作品大都是楷书和行书, 草书较少 3. 苏轼的才情世人皆惊,主要表现在 A.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B.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C.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D.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4.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祝允明是明代草书的集大成者 B. 祝允明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全能的草书家 C. 《唐人试卷》《前后赤壁赋卷》代表了祝允明草书的最高成就 D. 祝允明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 5.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清代书法家王铎对中国乃至日本书坛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 “神笔” B. 清代书法家郑燮的“六分半书”奇妙绝伦 C.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篆刻艺术别开生面,形成了有名的“邓派” D.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用回腕法和羊毫做奇倔超逸之书,精神可嘉 E. 清代书法家赵之谦是晚清艺坛上全面发展的天才人物,可惜未能长 寿 6.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明代书法的整体发展其实是比较衰弱的,到了清代稍有中兴 B. 明代书法家多是长于行草、风流潇洒、情绪激越的文人书法家 C. 清代书法家大多是潜心于金石考据、性格内向的学者 D. 清代书法家多达589人,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堪称空前 7. 以下关于启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独创“五三五”不等份的结体方法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懂礼貌、知礼节、学礼仪”活动方案

“懂礼貌、知礼节、学礼仪”教育活动方案初一开学已过月余,学生已顺利度过适应期,为进一步加强初一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为以后三年打下良好的基础,经初一年级主任室研究并报请校长批示,决定在初一全体师生中开展礼貌、礼节、礼仪“三礼”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的 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礼仪这一优良传统为出发点。通过在初一开展礼貌、礼仪、礼节“三礼”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初一的德育内涵,增强初一德育管理的实效性,着力提高初一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一股长期的文明风气,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打好扎实基础。逐步实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懂得和自觉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从而学会以礼待人,做到举止文明、学习勤奋、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爱公物。 2、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掌握“三礼”相关知识,进一步规范自我仪表、言谈和行为,在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且能对学生进行“三礼”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达到“三礼”教育要求。 3、各班级必须高度重视“三礼”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班级“三礼”教育方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三、活动主题 礼貌、礼节、礼仪 在初一“三礼”教育活动中,礼貌侧重指学生在称呼、问候、请示、答谢等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谦虚,尊重、恭敬等合乎道德规范的态度和言行;礼节侧重于在待人接物上所体现出的符合道德标准 页脚内容1

的常用的言行规范形式;礼仪侧重指在学校特定的活动中所应呈现出的严肃庄重、严谨有序、文明健康,且能起到教育身心、规范言行的目的。 四、活动对象 初一全体师生 五、活动内容与形式 注重“师德规范”和“实验中学中学生手册”引导师生的言行,注重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氛围。1、学用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感谢、问候、道歉语、“请”字等礼貌用语;2、整仪表:各班组织开展剪指甲、整发型(男生剪长发,女生除染发);3、清服饰:要求学生不穿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服饰,在校要穿校服;4、练体态:室外课组织学生训练与学生身份相符的站姿、坐姿、行姿。 (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线,切实开展教师文明礼仪建设活动,各教研组老师要做到: 一要尊重人、团结人,以良好的师表影响人,不穿暴露的衣服。 二要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以良好的言行带动人,不骂人。 三要进一步规范从教行为,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引领人,不坐着上课。 (二)以“实验中学中学生手册”教育为抓手,构建礼仪学堂,切实开展中学生“三礼”教育实践活动。 1、分层目标 9月:学习礼仪知识,懂礼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页脚内容2

张猛龙碑

简介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正宗北碑书体。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的规模。----《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历史 《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楷书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

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旧拓本第十行“冬温夏清”等字未泐。重刻本刻工拙劣,较易分辨。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艺术价值 《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精品上”,并称“《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崇”,“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则说“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自然磨泐形成的斑驳石花,更给《张猛龙碑》增加了几许含蓄高深和神秘莫测。清代至今学习此碑而受益者众,如赵之谦、弘一等是,足证康氏推崇之不虚。

《张猛龙碑》精拓本

《张猛龙碑》精拓本 中国书法圈每天分享最精彩的文化史料,书法鉴赏、名家名作和中国书法艺术前沿资讯。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张猛龙碑》为正宗北碑书体。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的规模。----《古代碑帖鉴赏》《张猛龙碑》碑文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响,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转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字体略长,结体已经是比较标准的楷书了,结体非常端丽,有的笔画结体中,甚至有一点行书的味道,尤其是碑阴。《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

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精品上”,并称“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则说“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自然磨泐形成的斑驳石花,更给《张猛龙碑》增加了几许含蓄高深和神秘莫测。清代至今学习此碑而受益者众,如赵之谦、弘一等是,足证康氏推崇之不虚。清包世臣:正书《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艺舟双楫》)。清康有为:后世称碑之盛者, 莫若有唐,名家杰出,诸体并立。然自吾观之,未若魏世也。唐人最讲结构,然向背往来伸缩之法,唐世之碑,孰能比《杨翚》、《贾思伯》、《张猛龙》也!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期分批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广艺舟双楫》)释文: 君讳猛龙,字神冏(jiong)。南阳白水人也。其氏族分兴。 源流所出。故已备详世录。不复具载。????盛。蓊(weng) 郁(yu)于帝皇之始。德星??。曜(yao)像于朱鸟之间。渊玄万壑之中。巉(chan)岩千峰之上。奕(yi)叶清高。焕(huan)乎篇牍(du)矣。周宣时。??张仲。诗人咏(yong)

张猛龙碑碑文

张猛龙碑碑文(残缺): 君讳猛龙,字神冏(jiong)。南阳白水人也。其氏族分兴。源流所出。故已备详世录。不复具载。口盛。蓊 (weng) 郁(yu)于帝皇之始。德星口口。曜(yao)像于朱鸟之间。渊玄万壑之中。巉(chan)岩千峰之上。奕(yi )叶清高。焕(huan)乎篇牍(du)矣。周宣时。口张仲。诗人咏(yong)其孝友。光缉姬(ji)口。中兴是赖。晋大夫张老(口)。春秋嘉其声绩。汉初赵景王张耳。浮沉秦汉之间。终跨列士之赏。才干世著。君其后也。魏明帝初中。西中郎将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刺史瑍(huan,焕口)之十世孙。八世祖轨。帝永兴中。使持节安西将军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七世祖素。轨之第三子。晋明帝太宁中。临羌(qiang)都尉平西将军西海晋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遂家武威。高祖钟信。凉州武宣王大沮(ju)渠时。建威将军武威太守。曾祖章。伪涼(liang)举重秀才。本州治中从事史西海乐都二郡太守。还朝尚书祠(ci)部郎羽林监。祖兴宗。伪涼(liang)都营护军建节将军饶(rao)河黄河二郡太守。父生乐。口口归国。青衿(jin,意同襟)之志。白首方坚。君体禀(bing)河灵。神资岳(甚口)秀。桂质兰仪。点弱露以怀芳。松心口节。口口。口成。自口朗若新蘅(heng)之当春。初荷之出水。入孝出第。邦闾(lv)有名。虽黄金未应。无惭郭氏。友朋口口。交游口口。口口超遥。蒙筝人表。年廿(nian)七。遭父忧。寝食过礼。泣血情深。假使曾柴更世。宁异今德。既倾乾覆。唯恃(shi)坤(kun)慈。冬温夏清。晓夕承奉。家贫致养。不辞采运之懃(同“勤”)。年卅(sa)九。丁母艰。勺(shao)饮不入。偷魂七朝。磬(qing)力尽思备之生死。脱时当宣尼无愧。深叹每事过人。孤风独超。令誉日新。声驰天紫。以延昌中出身。除奉朝请。优游文省。朋侪(chai)慕其雅尚。朝廷以君阴望如此。德口宣畅。以熙(xi)平之年。除鲁郡太守。治民以礼。移风以乐。如伤之痛无怠(dai).于夙宵。若子之爱。有怀于心目。是使学校克修比屋清业农弃(桑口)劝课口织以登入璄(jing,境口)观朝。莫不礼让。化口无心。草石如变。恩及泉水。禽鱼自安。胜残不待赊(she)年。有成期月而已。遂令讲习之音。再声于阙里。来苏之歌。复咏于洙(诛口)中。京兆五守。无以克(kei 剋口)加。河南二尹。裁可若兹。虽名位未一。风口口口。且易俗之口。黄侯不足比功。宵鱼之感。密子宁独称德。至乃辞金退玉之贞耿。拨葵去织之信义。方之我君。今犹古也。诗云。恺(kai)悌(ti)君子。民之父母。实恐韶(shao)曦(xi)迁影。东风改吹。尽地民庶。逆深泫(xuan)慕是以刊石题咏。以旌(jing)盛美。诚口能式。阐(chan)鸿口。庶扬烈口。其辞曰。氏焕(huan)天文。体承帝胤(yin)。神秀春方。灵源在震。积石千寻。长松万刃轩冕周汉。冠盖魏晋。河灵岳秀。月起景飞。穷神开照。式诞英徽。高山仰止。从善如归。唯德是蹈。唯仁是依。栖(qi)迟下庭。素心若雪。鹤响难留。清音遐发。天心乃眷(juan)。观光玉阙(que)。浣(huan)绂(fu)紫口。承华烟月。妙简唯口。剖符儒乡。分金沂(yi)道。裂锦邹方。春明好养。温而口霜。乃如之人。实国之良。礼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之恤(xu)。小大以情。口口口洗。濯(zhuo)此群冥。云褰(qian)天净。千里开明。学建礼修。风教反正。野畔让耕。林洗濯(zhuo)中口口。口口。口。口衣可改。留我明圣。何以勿剪恩深在民。何以凫(fu) 憘(xi 是否同喜口字典查不到)风化移新。饮河止满。度海迷津。勒石图口。永口口口。荡寇将军鲁郡丞北平口口口。义主参军事广平宋抚(fu)民。义主骧(xiang)府骑兵参军骧威府长史征鲁府治城军主口军口。义主本郡二政主簿口口口。义主颜路。义主离狐令宋承憘。汾阳县义主南城令严孝武。义主口贤文。阳平县义主州主簿王盆生。造颂四年。正光三年正月廿三日讫(qi,记口)。

张猛龙碑释文

张猛龙碑释文: 君讳猛龙,字神冏(jiong)。南阳白水人也。其氏族分兴。源流所出。故已备详世录。不复具载盛。蓊(weng)郁(yu)于帝皇之始。德星曜(yao)像于朱鸟之间。渊玄万壑之中。巉(chan)岩千峰之上。奕

(yi )叶清高。焕(huan)乎篇牍(du)矣。周宣时张仲。诗人咏(yong)其孝友。光缉姬(ji)?。中兴是赖。晋大夫张老。春秋嘉其声绩。汉初赵景王张耳。浮沉秦汉之间。终跨列士之赏。才干世著。君其后也。魏明帝初中。西中郎将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刺史瑍(huan,焕?)之十世孙。八世祖轨。帝永兴中。

使持节安西将军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七世祖素。轨之第三子。晋明帝太宁中。临羌(qiang)都尉平西将军西海晋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遂家武威。高祖钟信。凉州武宣王大沮(ju)渠时。建威将军武威太守。曾祖章。伪涼(liang)举重秀才。本州治中从事史西海乐都二郡太守。还朝尚书祠(ci)

部郎羽林监。祖兴宗。伪涼(liang)都营护军建节将军饶(rao)河黄河二郡太守。父生乐归国。青衿(jin,意同襟)之志。白首方坚。君体禀(bing)河灵。神资岳(甚)秀。桂质兰仪。点弱露以怀芳。松心?节成。自朗若新蘅(heng)之当春。初荷之出水。入孝出第。邦闾(lv)有名。虽黄金未应。无惭郭氏。友

朋。交游超遥。蒙筝人表。年廿(nian)七。遭父忧。寝食过礼。泣血情深。假使曾柴更世。宁异今德。既倾乾覆。唯恃(shi)坤(kun)慈。冬温夏清。晓夕承奉。家贫致养。不辞采运之懃(同“勤”)。年卅(sa)九。丁母艰。勺(shao)饮不入。偷魂七朝。磬(qing)力尽思备之生死。脱时当宣尼无愧。深叹

张猛龙碑临习资料

《张猛龙碑》的学习与创作 作者:李松来源:拙风文化网 李松(木公),1950年生于天津市。毕业于首都师大书法本科,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书法展(第六、八届获“全国奖”),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首届“兰亭奖”书法作品展(特邀),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展,20世纪书法大展等。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首都师大书法客座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几部著作、录像、光盘。注重技法理论的研究和书家评论,文章评论散见于各专业报刊。 《张猛龙碑》刻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 魏碑楷书兴盛于北朝。北朝时期刻碑立石之风极盛,迄今为止,出土和遗存的碑刻、墓志、造像、摩崖以及其他石刻,可以说是难以胜数。魏碑亦称北碑,北碑(魏碑)的得名,主要是源自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书法,包括北魏、北齐、北周、东魏和西魏,其中,北魏时期的刻石文字为最多,其书法的风格最具代表性。 《张猛龙碑》就是魏碑中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帖,所以,历代书家极为推崇。 《张猛龙碑》既有方峻古朴的风格,也有俏丽秀拔的风韵。在用笔上,它方与圆兼备,点画劲健。方笔处棱角分明,圆笔处含蓄圆浑。在结字上,或端庄或活泼,或工稳或攲侧。端庄工稳者类似唐楷,活泼攲侧者有如童叟体。可以肯定地说,《张猛龙碑》是集魏碑之众美于一身的一部经典的法帖。 学习楷书其要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笔法,二是结字。 关于笔法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碑》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碑》为范本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碑》,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对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的总结,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