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释文

张猛龙碑释文
张猛龙碑释文

张猛龙碑释文:

君讳猛龙,字神冏(jiong)。南阳白水人也。其氏族分兴。源流所出。故已备详世录。不复具载盛。蓊(weng)郁(yu)于帝皇之始。德星曜(yao)像于朱鸟之间。渊玄万壑之中。巉(chan)岩千峰之上。奕

(yi )叶清高。焕(huan)乎篇牍(du)矣。周宣时张仲。诗人咏(yong)其孝友。光缉姬(ji)?。中兴是赖。晋大夫张老。春秋嘉其声绩。汉初赵景王张耳。浮沉秦汉之间。终跨列士之赏。才干世著。君其后也。魏明帝初中。西中郎将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刺史瑍(huan,焕?)之十世孙。八世祖轨。帝永兴中。

使持节安西将军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七世祖素。轨之第三子。晋明帝太宁中。临羌(qiang)都尉平西将军西海晋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遂家武威。高祖钟信。凉州武宣王大沮(ju)渠时。建威将军武威太守。曾祖章。伪涼(liang)举重秀才。本州治中从事史西海乐都二郡太守。还朝尚书祠(ci)

部郎羽林监。祖兴宗。伪涼(liang)都营护军建节将军饶(rao)河黄河二郡太守。父生乐归国。青衿(jin,意同襟)之志。白首方坚。君体禀(bing)河灵。神资岳(甚)秀。桂质兰仪。点弱露以怀芳。松心?节成。自朗若新蘅(heng)之当春。初荷之出水。入孝出第。邦闾(lv)有名。虽黄金未应。无惭郭氏。友

朋。交游超遥。蒙筝人表。年廿(nian)七。遭父忧。寝食过礼。泣血情深。假使曾柴更世。宁异今德。既倾乾覆。唯恃(shi)坤(kun)慈。冬温夏清。晓夕承奉。家贫致养。不辞采运之懃(同“勤”)。年卅(sa)九。丁母艰。勺(shao)饮不入。偷魂七朝。磬(qing)力尽思备之生死。脱时当宣尼无愧。深叹

每事过人。孤风独超。令誉日新。声驰天紫。以延昌中出身。除奉朝请。优游文省。朋侪

(chai)慕其雅尚。朝廷以君阴望如此。德?宣畅。以熙(xi)平之年。除鲁郡太守。治民以礼。移风以乐。如伤之痛无怠(dai).于夙宵。若子之爱。有怀于心目。是使学校克修比屋清业农弃(桑?)劝课?

织以登入璄(jing,境?)观朝。莫不礼让。化?无心。草石如变。恩及泉水。禽鱼自安。胜残不待赊(she)年。有成期月而已。遂令讲习之音。再声于阙里。来苏之歌。复咏于洙(诛?)中。京兆五守。无以克(kei剋?)加。河南二尹。裁可若兹。虽名位未一。风且易俗之。黄侯不足比功。宵鱼之感。密

子宁独称德。至乃辞金退玉之贞耿。拨葵去织之信义。方之我君。今犹古也。诗云。恺(kai)悌(ti)君子。民之父母。实恐韶(shao)曦(xi)迁影。东风改吹。尽地民庶。逆深泫(xuan)慕是以刊石题咏。以旌(jing)盛美。诚?能式。阐(chan)鸿?。庶扬烈?。其辞曰。氏焕(huan)天文。体承帝胤(yin)。神秀春方。

灵源在震。积石千寻。长松万刃轩冕周汉。冠盖魏晋。河灵岳秀。月起景飞。穷神开照。式诞英徽。高山仰止。从善如归。唯德是蹈。唯仁是依。栖(qi)迟下庭。素心若雪。鹤响难留。清音遐发。天心乃眷(juan)。观光玉阙(que)。浣(huan)绂(fu)紫?。承华烟月。妙简唯?。剖符儒乡。分金沂(yi)道。

裂锦邹方。春明好养。温而霜。乃如之人。实国之良。礼之恤(xu)。小大以情。洗。濯(zhuo)此群冥。云褰(qian)天净。千里开明。学建礼修。风教反正。野畔让耕。林洗濯(zhuo)中。衣可改。留我明圣。何以勿剪恩深在民。何以凫(fu)憘(xi是否同喜?字典查不到)风化移新。饮河止满。度海

迷津。勒石图永荡寇将军鲁郡丞北平义主参军事广平宋抚(fu)民。义主骧(xiang)府骑兵参军骧威府长史征鲁府治城军主军。义主本郡二政主簿。义主颜路。义主离狐令宋承憘。汾阳县义主南城令严孝武。义主贤文。阳平县义主州主簿王盆生。造颂四年。正光三年正月廿三日讫(qi,记?)。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修订版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颜勤礼碑》标点、注解及今译君讳勤礼,字敬,琅琊(lángyá)1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2,事见《梁》、《齐》、《周书》3。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4。 祖讳之推,北齐5给事黄门侍郎6,隋东宫学士7,《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8,今爲京兆长安人。[注解] 1、琅琊: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在齐朝,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僚的最高官员。齐朝倡节俭,政治清明,后因内乱被梁武帝萧衍所代,颜见远绝食而殉国,可见颜氏的忠烈源远流长。梁武帝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门阀制,对百姓则实施残暴苛政,竞也在位48年。《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有《颜协传》,《南史》列传第六十二《文学》亦有《颜协传》。但唐姚思廉撰《梁书》、唐李延寿撰《南史》均无《文苑传》,倒是李延寿撰《北史》之《文苑》有《颜之推传》。所以,此处“文苑”可能应为“文学”,系鲁公笔误,清董诰编《全唐文》上作“文学”,是对的。 5、北朝先后有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和北周(557-581)等朝代。南朝禁碑,书法以尺牍行草为时尚。北朝刻石书法棱角锋利,质朴劲健,后世统称为魏碑。 6、给事黄门侍郎:黄门即皇宫门。给事黄门侍郎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官员,史称颜之推为“颜黄门”,在下文中鲁公直接以“黄门”代颜之推的名讳。《颜氏家训》就是颜之推的传世之作,后世序跋中又称作《黄门家训》。 7、太子所居之宫称为东宫。东宫学士为太子东宫里掌管典礼、编撰的文官。8、颜之推自南朝入北朝做官,隋统一后再出仕,故曰“始自南入北”。 [今译]君名讳勤礼,字为敬,琅琊临沂人。勤礼君的高祖名讳为见远,是齐朝的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登基,他绝食数天,一声痛哭,与世长

汉代碑刻

汉代碑刻 东汉碑比起西汉存世的要多,皮锡瑞《汉碑引经考》基本上使用的是东汉碑,而且高文《汉碑释文》,基本上也释的东汉碑。 秥蟬縣平山神祠碑建武□年四月 三老諱字忌日記建武二十八年(52)五月十日 何君治道造閣碑建武中元二年(57)六月 何君治閣道碣永平元年(58)四月六日 徐州銅山畫像石題記永平四年(61)正月 鄐君開褒斜道摩崖永平九年(66)四月 姚孝經墓磚永平十六年(73)四月二十二日楊德安墓記永平十七年(74)十月十五日 大吉買山摩崖建初元年(76) 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建初二年(77)正月十五日 武孟子買地玉券建初六年(81)十一月十六日 燕然山銘永元元年(89)七月 任尚碑永元三年(91) 張文思爲父造石闕題記建初八年(83)八月 袁安墓碑永元四年(92)四月二日 公乘田魴畫像石墓題記永元四年(92)五月二十九

日 孟琁殘碑永元八年(96)十一月 成都王伯魚闕題記永元九年(97)七月二十九日張仲有修通利水大道刻石永元十年(98)十月十一日秦君神道雙闕元興元年(105)十月 秦君墓刻辭元興元年(105)十月 王稚子墓闕元興元年(105)十月 賈武仲妻馬姜墓記延平元年(106)九月十日陽三老石堂畫像題字延平元年(106)十二月十四日洛陽刑徒磚永初元年--永初六年((107-112) 張盛墓記元初二年(115) 子游殘碑元初二年(115)六月 袁敞殘碑元初四年(117)四月 祀三公山碑元初四年(117) 李昭墓碑元初五年(118)三月三日太室石闕銘元初五年(118)四月 開母廟石闕銘延光二年(123)二月 少室石闕銘延光二年(123)三月三日左山治黃腸石永建二年(127)六月 左達治黃腸石永建二年(127)六月 叔原舉治黃腸石永建二年(127)六月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颜真卿《勤礼碑》现代文译文

颜真卿《勤礼碑》现代文译文 颜真卿《勤礼碑》现代文译文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等人,清除了土门的敌人,十七个郡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有二十万兵力,截断了燕赵的交通联络。朝廷任命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颜真卿任李晖为自己的副手,而任李铣、贾载、沈震为判官。不久,被加拜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清河太守派郡人李萼来向颜真卿求援,李萼建议颜真卿联结清河郡,利用其钱粮。颜真卿便派出六千援兵,又向李萼求计,李萼说:“朝廷派程千里统帅十万军队,自太行山向东进发,准备兵出山郭口,限制叛军前进。您如果攻打魏郡,杀掉叛将袁知泰,用精兵打下〈山郭〉口。迎接朝廷的军队出〈山郭〉口攻打邺城、幽陵,平原、清河两郡共十万军队攻向洛阳,分出精锐部队控制要冲。您坚守不与敌人交战,不超过几十天,叛贼必然溃败,自相残杀而死。”颜真卿同意,就传送文告给清河等郡,派大将李择交、副将范冬馥、和琳、徐浩与清河郡、博平郡的五千军队驻扎在堂邑。袁知泰派白嗣深、乙舒蒙等领兵二万交战,叛军战败,被斩了一万多颗首级,袁知泰败逃到汲郡。 勤礼碑的碑文内容唐故祕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

《齐》、《周书》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 。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祕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祕书省。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 。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无何,拜祕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祕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籥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张迁碑释文

【原文】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通兽)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通宾),各贡所有。张是(通氏)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既且为暨之误)于君,盖其繵縺(即缠连),缵(即继)戎鸿绪,牧守相系(即继),不殒(通陨)高问,孝弟于家,中(通忠)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政之误)。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亻蔡](祭之异写),休囚归贺。八月[打不出这个字](筭之简写,通祘)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犂(即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即佩韦之俗字),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来字右上一点,据考为求字)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木片](析之俗字),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秨,亿载万年。 【背景】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

《颜勤礼碑》 一、简介: 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碑林,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二、释文: (1)简体碑阳 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曾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史省,愍楚弟游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寜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宫废,出补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王属,学士如故。”迁王友。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上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甞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秘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编辑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

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修订稿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 译文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颜勤礼碑》 一、简介: 全称《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着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二、释文: (1)简体?碑阳 唐故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

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寜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着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无何,拜秘书省着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上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甞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秘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钥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寜安乡之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众柳夫人同合祔焉,礼也。 七子:昭甫,晋王曹王侍读,赠华 碑侧? 州刺史,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敬仲,吏部郎中,事具刘子玄《神道碑》。殆庶、无恤、辟非、少连、务滋,皆着学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孙元孙,举进士,考功员外刘奇特标牓之,名动海内,从调以书判入高等者三,累迁太子舍人。属玄宗监国,专掌令画。滁、沂、豪三州刺史,赠秘书监。惟贞,频以书判入高等,厯畿赤尉丞、太子文学、薛王友、赠国子祭酒、太子少保,德业具陆据《神道碑》。会宗,襄州参军。孝友楚州司马。澄,左卫翊卫。润,倜傥,涪城尉。曾孙春卿,工词翰,有风义,明经拔萃,犀浦

怎样临习张猛龙碑

怎样临习《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刻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三年(522),碑文正书阴刻,无撰书人姓名。此碑今存于山东曲阜孔庙中。 《张猛龙碑》书法俊秀刚健,其用笔方圆兼备,曲直相生,结构欹侧险劲,避就呼应,章法参差错落,迎让关照,诚为北碑中难得的神品,清康有为称之“为正体变态之宗”,不为过誉。从《张猛龙碑》中,我们不难发现《爨龙颜》之奇古,《比干碑》之瘦硬,《李超》、《杨大眼》之峻整,南碑之气韵。 《张猛龙碑》历来被认为是学习魏碑书体的最佳范本之一,康有为等人的推崇,更使世人刮目相看。今天,我们把它介绍给喜欢魏碑的朋友,并希望通过对范字的讲解,帮助学书者略窥门径。 一、《张猛龙碑》点画特点 1.右点(见图一) 右点在《张猛龙碑》中的变化最为丰富。书写右点大约有两种形式,一种与欧书相类,起笔或藏或露,然后按笔右挫,提笔回锋。另一种,则呈菱形状,起笔或藏或露,然后按笔下挫,再提笔回锋以成。碑中的右点还有长、短、方、圆的差别,不似欧书规范,其妙也正在于此。

2.左点(见图二) 《张猛龙碑》中的左点也有大小、轻重、长短、方圆的差别,但表现最突出的却是向背的变化。向势左点,其形稍圆,点的左边缘弧线向外;背势左点,其形多方,点的左边缘弧线向里。圆点为左转笔回锋,方点为左折挫回锋。 3.挑点(见图三) 挑点承前启后,与前后笔画意连,使字势灵动。挑点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左下向右上挑出,一种是自右上向左下带出。书写时,一般多露锋起笔,待按笔把点的轮廓写满后,再轻轻出锋,就势写下笔。 4.长点和顶点(见图四) 长点在《张猛龙碑》中,起笔或藏或露,差别不十分明显。收笔有的如欧书长点,按笔右挫,回锋收笔,有的收笔处呈菱形状,写法是按笔下挫,提笔回锋。顶点在《张猛龙碑》中变化很多,有方圆、长短和角度的区别,还有的以挑点为之。

《颜勤礼碑》分页释文

《颜勤礼碑》分页释文 1、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俯长史、上护军 2、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 3、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高 4、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 5、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恊(协),梁湘东王 6、记室参军,《文苑》有传。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 7、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 8、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 9、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 10、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 11、序君自作,后加踰(逾)岷将军。太宗为秦王,精 12、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 13、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 14、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 15、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 16、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 17、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 18、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 19、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从

20、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 21、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 22、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贞观三 23、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 24、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 25、贤馆学士。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永 26、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 27、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无何, 28、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 29、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 30、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 31、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图画 32、崇贤诸学士,命监为赞,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 33、褒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赞君曰:“依仁服义, 34、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 35、兰室,鹤龠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以后 36、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 37、明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不 38、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 39、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 40、臮柳夫人同合祔焉,礼也。七子:昭甫,晋王曹王 41、侍读,赠华州刺史,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敬仲,

《礼器碑》注释及译文

《礼器碑》注释及译文 [原文]: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译文]:为鲁相韩敕制造孔庙祭祀使用的礼器所立之碑。 [原文]: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追惟太古,华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不改。 [译文]:时在(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太岁星在申(丙申),阴历七月初五,正是大吉之日。鲁郡之相、河南京城人韩君(敕),追述了太古情况:昔时华胥生下了伏牺(皇雄)、颜母养育了孔丘。他们都首先制定了最初的法统,后来的百王遵循不改。 [原文]:孔子近圣,为汉定道。自天王以下,至于初学,莫不思,叹仰师镜。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圣族之亲,礼所宜异。复颜氏并官氏邑中繇发,以尊孔心。念圣历世,礼乐陵迟,秦项作乱,不尊图书,倍道畔德,离败圣舆食粮,亡于沙丘。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锺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柤梪,笾柉禁壶,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宣抒玄污,以注水流。 [译文]:孔夫子是近代的圣人,他为汉朝定制了发展道路和制度规则。上自天王皇帝,下至初学的士人,没有不企望、思念(孔子)者,都以他为景仰和学习的模范。(孔子之母)颜氏的兄弟,(圣舅)其家住在鲁亲里。孔子夫人并官氏住在安乐里。孔子的这些亲戚,在礼数上应有些照顾:颜氏和并官氏在乡里应免除其工役和兵役,以此来尊重孔夫子之心。回想孔子所经历的世道,那时已是礼崩乐坏,又遇到秦始皇、项羽作乱,不尊重图书,背弃正路挑衅道德,败坏了(孔子的)车舆抢掠了他的粮食,终于在沙丘遭到灭亡。韩敕(君)于是制造了许多祭祀用的礼器。例如奏乐用的音响器具,如钟、磬、瑟鼓之类。还有盛酒用的罍、觞、觚、爵、角、壶。切肉用的俎,盛肉用的豆,盛水用的笾,以及承放礼器的棜禁,盛水用的壶等。又修饰了宅院、庙堂。还制造了二辆车。朝客用的车威严而又温雅。还疏通了河道、清除了黑红色的淤泥,并注入了新鲜的水流。 [原文]:法旧不烦,备而不奢。上合紫台,稽之中和;下合圣制,事得礼仪。于是四方士仁,闻君风耀,敬咏其德,尊琦大人之意,逴尔之思,乃共立表石,纪传亿载。其文曰:皇戏统华胥,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宫,

(完整版)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颜勤礼碑释文

颜勤礼碑释文(纠错核对版) (正面碑文) 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协,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学》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踰(音yú同“逾”)岷将军。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馀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悟,识量弘(宏)远,工於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

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宏文馆学士,礼部为天策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图画崇贤诸文学士,命监为赞,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褒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赞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籥(音yue月)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音shi)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不幸遇疾,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旋窆(音biǎn) 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臮(音ji,意:古同“暨”)柳夫人同合祔(fu) 焉,礼也。 七子: 昭甫,(注:侧面碑文)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 敬仲,吏部郎中,事具刘子玄《神道碑》。 殆庶、无恤、辟非、少连、务滋,皆著学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 孙: 元孙,举进士,考功员外刘奇特标榜之,名动海内,从调以书判入高等者三,累迁太子舍人。属玄宗监国,专掌令画。滁、沂、濠三州刺史,赠秘书监。 惟贞,频以书判入高等,历畿赤尉丞、太子文学、薛王友、赠国子祭酒、太子少保,德业具陆据《神道碑》。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翻译邓散木解读曹建 【原文】方圆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译文】方圆,是真书和草书的形体本象和书写效果的统一。真书体势贵方正,草书体势贵圆转;方正的体势用笔要参圆转,圆转的体势用笔要参方正,这样才妙。但方圆曲直,又不可过于显露,必须含蓄而出于自然。如草书,更忌笔画横直分明,横直多了,字就像柴堆、苇束般的排列,就没有疏朗的气象,要随时变换才好。 【解读】我在云峰山看过《郑文公碑》的原石,并不似康有为所说的为圆笔之极轨,其方笔特征十分明显。这种对于方、圆的误读,纵然有着版本的差别,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方圆”问题颇具哲学意味。姜夔“方圆者,真草之体用”、“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的观点准确地揭示了方圆之间的关系。明代项穆也认为:“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从形态上讲“真贵方,草贵圆”。换句话说,楷书多用方笔,行草则将楷书的方折变而为圆转,充分印证了孙过庭《书谱》所谓“草贵流而畅”的观点。晚清以来,受碑学影响的书法家误读了这种“方圆”关系,而在行草书创作中,将行草书写得如同楷书一样有着方折的意味。这或许正是清代晚期行草书水平低于晋唐宋元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帖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的说法一度成为关于“方圆”问题的代表性观点。在《圣教》刻本与《兰亭》墨迹之间比较,这种说法貌似有理。但是,仔细探究起来,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众所周知,《圣教》为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而成,而其集字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兰亭序》。换句话说,几乎《兰亭序》中的所有字形都被收入《圣教》。因此,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赞同周星莲的观点。就技法而言,如果将方笔、圆笔理解为笔画形态,那么,方笔多用侧锋,圆笔则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完整版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 译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颜勤礼碑》 一、简介: 全称《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着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二、释文: (1)简体?碑阳 唐故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寜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着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无何,拜秘书省着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上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

张迁碑原文及释义

《张迁碑》全文及释义 原文 碑阳: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 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37)。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38)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39),君之体素,能双其勋(40)。流化八基(41),迁荡阴令。吏民颉颃(42),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43),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44)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45)。於穆(46)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47),兰生有芬。克岐有兆(48),绥御有勋(49),利器不觌(50),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51)。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52)同声,赁师(53)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54),亿载万年。 上部分释义: 1、陈留己吾:陈留,郡名,今河南东部。己吾,地名,今河南东南; 2、焕知其祖:明白地知道(张仲)是其远祖; 3、高帝:汉高祖刘邦。龙兴:喻新王朝的兴起。帷幕:此处指军中的帐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汉文帝和景帝; 6、上林:苑名,秦曰苑,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 7、禽狩:以狩为兽。石门颂有“恶虫弊狩”亦通此例。苑令:指上林; 8、啬:小气; 9、啬夫:苑令以下的小官,此处指上林里养禽兽的小官。喋喋:多言; 10、孝武:汉武帝刘彻。张骞:人名; 11、畿寓:畿宇,疆宇,国土; 12、苞:包括,指势力范围所及。八蛮:对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3、羁:ji,平声,束缚。六戎:对西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4、震:通振,震慑,以威力服人。五狄,对西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东勤九夷,使东方的九夷来为汉帝国效劳; 15、殡:以殡为宾。宾:曰服之意; 16、爰既且:当为爰暨,汉魏碑文中习语。爰:语气助词。暨,及,到; 17、繵縺:即蝉联; 18、缵:zuan,三声,继承。戎:同汝。全句为继承张家的恢宏的造绪; 19、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