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

高二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导学案之三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

一、课表要求

1.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二、学法指导

1.教学中突出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活动,可以围绕巩固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两个主题来归纳。

2.关于康熙帝巩固措施的作用,可以结合秦始皇活动来进行比较,彰显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之功和康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之功。

3.对本单元涉及的三个帝王作类型的归纳,以便对古代中国政治家有一个宏观共性的认识。

三、知识结构

少年皇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人物评价(少年继位、智除鳌拜)(巩固统一、维护主权)(功过方面)

四、材料阅读与思考

(一)阅读下列一组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康熙帝继位时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

1.圈占土地

材料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圈地议自此始。……圈顺直①各州县地百万九千馀晌,给满洲为庄屯。……康熙初,鳌拜专柄,欲以正白旗屯庄予镶黄旗,而别圈民地圈补。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咸以不如指,罪至死。圣祖亲政,谕停止圈地。本年所圈房地俱退还。又以张家口、山海关等处旷土换拨各地,并令新满洲以官庄余地拨给,其指圈之地归民。是为旗退地亩。──柯劭忞等《清史稿》材料二康熙六年五月丙午,谕吏部等衙门:“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民业,方可称太平之治。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为悯念。或系官吏贪酷朘穷黎,抑或法制未便,致民视野,果何道以遂其生耶?一切民生利病,应行应革,尔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等官,念切民依,其各抒所见毋隐。”──[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解读】以上材料反映清朝入关后实行圈占土地的政策。最初是无偿圈占土地,后来又以张家口、山海关地无主土地补偿给被圈地之人。但是,由于所圈占的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而张家口等地的土地是荒地,需要投入很大劳动才能变为肥沃土地,这引起了被圈占人士的不满。其次,满族贵族圈占土地后,用奴隶制方式来剥削在土地上工作的农民,引起逃亡、反抗等事件。因此康熙初,由于重新圈占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以上材料说明:①清朝圈地政策,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争议与矛盾。②圈地使直隶周边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当然,康熙帝没有将这种矛盾归于圈地,而是将其主要归于地方官吏的腐败。

【注释】①顺直:顺天府和直隶。

2.智除鳌拜

材料一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①。……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②其死,

籍没③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余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④。──[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材料二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⑤,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⑥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⑦籍没。”──《清史稿》卷二四九《鳌拜传》【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对鳌拜专权忍无可忍,在准备除掉鳌拜过程中有周密的安排。②康熙在处置鳌拜过程中,并没有扩大牵连,稳定朝廷的秩序,最大程度维护了满族贵族的利益。这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才干,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提高了皇权的权威。康熙将君权收回自己手中,真正开始亲政,逐步把清朝推向新的发展时期。【注释】①掊:击,击破。絷:抓获。②贷:免除。③籍没:开除祖籍,即不承认是该家族的人。④坐:获罪,定罪。⑤悛:改,悔改。⑥鞫:审问,审查。⑦褫职:剥夺职位。3.康熙勤政

材料一(康熙四十一年)五月,传大学士、九卿……至保和殿,颁赐御书有差,并论曰:“寻章摘句,华丽词藻,非帝王之本务,朕四十余年惟日兢兢,未尝晷刻①稍释万机,自警有始无终之诮②,年兹在兹③也。”──[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八材料二(康熙四十三年)十月谕大学士等:“户部呈样之斛斗升,朕俱注水详加测量,其样升上下四角,宽窄不匀……其样都上下四角宽窄亦不匀……与今之铁斛较多二万分,因铁斛用之已久,不可轻改,是以依今之铁斛五斗为准,造新样斗一具……若依此样十升一斗,五斗一斛。毫厘不差。”──[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九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非常勤奋、刻苦,几十年来一直勤于政事,每天处理政事时间很长。②康熙帝知识渊博,事无巨细,都要躬行。当时由于容器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民交租负担轻重,康熙帝重视容器标准,采取从下原则,说明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注释】①晷刻:深夜。②诮:讽刺。③年兹在兹:每年都是这样。

(二)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

1.平定三藩之乱

材料一三桂复请敕云南督抚受节制……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通使达赖喇嘛,互市北胜州。辽东参,四川黄连、附子,就其地采运,官为之鬻,收其值。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本”。权子母①,斥其羡②以饵士大夫之无籍③者。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肄武备,谓以储将帅之选。部兵多李自成、张献忠百战之馀,勇健善斗,以时训练。所辖文武将吏,选用自擅④。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又屡引京朝官、各省将吏用以自佐。──[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七四《吴三桂传》材料二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⑤请降,可宥⑥其一死;倘竟鸱张⑦,不若裂土罢兵。──[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材料三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解读】材料一说明:三藩势力强大,特别是吴三桂,有独立的财政权,人事权和军权。材料二、三说明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①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康熙帝比较讲

究策略,对耿精忠和尚可喜拉拢,对吴三桂坚决打击,分化了三藩之间的联盟。②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③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赏罚分明,即使是满族贵族,在战争中不得力之人也要受到处罚。④康熙帝重用汉人和绿营。

【注释】①权子母:指发行货币。②羡:剩余,有余,这里指通过发行货币而获利。③无籍:这里指没有在朝廷做官。④自擅:自己安排。⑤穷蹙:走投无路。⑥宥:宽容,饶恕。

⑦鸱:一种凶猛的鸟;倘竟鸱张,意思是万一吴三桂势力强大,不容易对付。

2.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①,可资中国之润②,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③赋税缺减,民困日蹇④,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弁兵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先是,刘国轩⑤贻书总督姚启圣请如琉球诸国例⑥,称臣入贡,启圣以闻,上不许,趋令施琅进兵。──[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

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且此地原为红毛⑦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疏入,下议政王大臣等议,仍未决。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六○《施琅传》【解读】以上材料说明康熙帝要收复台湾的原因与决心:①认识到台湾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不允许分裂。②保证东南经济发展,为国家提供可靠的财政支持。维护东南稳定,并减少军费开支。③保证东南社会及驻守军队的稳定。④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注释】①薮: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②资:资助,有利于。中国:中原等内陆地区。润:滋润,这里指经济发展,财赋增加。③匪特:不仅。④蹇:困顿。⑤刘国轩:当时台湾军事上的负责人。⑥琉球诸国例:琉球,今属于日本统治,当时是清政府的属国。⑦红毛:指荷兰,后泛指西方国家。

3.镇压噶尔丹叛乱

材料一康熙中……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旋取青海和硕特车臣汗女,而袭杀车臣汗,兼有四卫拉特,复南摧回部城郭诸国,尽下之,威令之卫藏①。则有思北并喀尔喀②,乃自伊犁东徙帐阿尔泰山,并使杜尔伯特部屯田,且耕且牧,以峙其食。……噶尔丹既兼有回部、青海、漠北,则益骄蹇,不奉命。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二十九年,以追喀尔喀为名,选锐东犯。五月,及乌尔会河。

翌日,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铳,备钩距,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声震天地。自晡③至暮,驼毙……阵断为二。步骑争先陷阵……翌日,遣西藏剌麻济隆来军乞和。奏闻,诏:“速进兵,毋堕贼计。”

──[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

材料二三十四年,噶尔丹果率骑三万入寇……明年,上复牙亲征……贼奔驰五昼夜,中途欲拒战于拖诺山,而众奔不能止……适我西路兵邀之于昭莫多……诱贼之昭莫多……天明

收军,斩数千级,获马驼、牛羊、庐帐、器械无算。……噶尔丹以数骑遁。

三十六年春二月,驾复渡黄河,幸宁夏,命马思哈、费扬古两路进兵,噶尔丹使子塞卜胜巴珠征粮于哈密,为回人禽献。……左右亲信……闻大兵将至,先后望风款附,密乡道大兵深入。……噶尔丹进退无地,不知所计……自知人畔天亡,旦夕比就俘,遂仰药死。……于是自阿尔泰山以东皆隶版图,拓喀尔喀西境千余里。

【解读】以上材料表明:①噶尔丹对回部的征服,不利于清朝对南疆地区的统治。②噶尔丹在北方的分裂活动,康熙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兵,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

【注释】①卫藏:今中亚地带。②喀尔喀:游牧在今外蒙的蒙古部落的一支。③晡:下午三点到五点。

4.尊重儒学

材料一(康熙二十二年)十月祭酒王士祯请修国学所藏《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板,及饬督抚查明南监板①,令学臣收贮儒学尊经阁,从之。……乾清宫进讲毕,上问理学之名,始于宋否?张玉书奏:“道理具在人心,宋儒讲辨加详耳。”上曰:“日用常行,无非此理,自有理学名目,彼此辩论,朕见言行不符者甚多矣,终日讲理学,而所行全与其言背谬,岂得谓之理学乎?若口虽不讲,而行事自然切合,此即真理。”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

材料二(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

材料三玄烨在位六十一年,虽外讨内绥,兵势甚盛,然亦知汉族之不可以武志也。

乃用儒术以束缚之。计其政策有六:一、崇祀孔子。亲往释奠,并饬国子监讲录程朱性理之学以风示汉民。一、举博学鸿词科,以网罗明季遗民及奇才杰士。一、开馆编《会典》、《字典》、《明史》、《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书,俾士人奉为准则。一、巡游江南,召试名士,藉以觇察民心。一、开千岁宴,诏天下不论满汉官民,凡年过六十五者,皆得与宴赋诗,以示满汉一体。一、采鄂尔泰奏议,取士复用八股,以牢笼志士,驱策英才。自是以后,汉族始安,帝业始固。说者谓满清之命脉,全在于康熙一朝能以儒术笼络天下之人心者,非虚语也。──[民国]《清朝兴亡史》第三十一节《用儒术以笼络汉族》【解读】《清朝兴亡史》是民国初年的一部关于清朝兴亡的野史著作,该书以极为简练的语言叙述了清朝兴亡过程之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与事件

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利用博学鸿儒吸收了大量硕儒名士,并尽量笼络,极力推崇,使得很多名士逐渐放弃了对清政府的敌视。②康熙帝鼓励学术的发展,并且坚持学习,比较精通经书义理。③康熙帝对汉族尊奉的孔子像拜跪,说明他冲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消除满汉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对清朝有敌视态度的明末遗老对之态度发生转变。④康熙帝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拉拢汉族知识分子,缓和了民族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注释】①南监:明代南京国子监称南监。

5.对蒙古的管理

材料一(康熙三十年)五月丙戌,上驻多罗诺尔①。喀尔喀来朝。……戊子,复召土谢图汗、哲卜尊丹巴、策旺扎布、车臣汗及喀尔喀诸部济农、伟征、诺颜、阿玉锡诸大台吉三十五人赐宴。谕曰:“朕欲熟识尔等,故复飨宴。赐之冠服。”……以车臣汗之叔扎萨克济农纳穆扎尔前劝车臣汗领十万众归顺,身为之倡,请照四十九旗一例,殊为可嘉,许照旧扎萨克,去其济农之号,封为郡王。馀各封爵有差。传谕喀尔喀曰:“尔等困穷至极,互相偷夺,朕已拯救爱养。今与四十九旗一体编设各处扎萨克,管辖稽察,其各遵守。如再妄行,则国法治之矣。”……庚寅,上按阅喀尔喀营寨,赉②牛羊及其穷困者。辛卯,遣官往编喀尔喀佐领,予之游牧。乌珠穆秦台吉车根等以降附厄鲁特,按实罪之。

──《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纪二》

材料二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坚固。材料三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③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节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解读】以上材料涉及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与认识。①材料一涉及清朝对蒙古管理中的重大事件多伦会盟。这次会盟根治了喀尔喀的内乱,重新实现了团结,确立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将这一广大领土置于清朝的直接控制之下,从而真正实现了统一。这不仅有利于对噶尔丹的继续斗争,也为清朝的长治久安,为疆土的统一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②长城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但是,长城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长城如一道藩篱,把中国隔为南北两部分,即把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隔离开来。由此而形成内外分治的传统的政治观念,不能不影响到中国真正的全面统一。同时,这也限制了内地和边疆的交往交流。

康熙帝突破了因长城而形成的政治地理的传统观念,除内外之分的界限,视为一体;破除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华夷”之限,实现“要荒总一家”的政治理想。康熙帝认识到,不能通过防御来解决全部问题,关键是要对蒙古控制有道,所以康熙帝的国家观念突破以往以长城为限的狭隘观念,把大统一发展到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将其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

【注释】①多罗诺尔:今内蒙古多伦。②赉:赐给。③太祖:指努尔哈赤。

6.《尼布楚条约》

中国①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俄罗斯国……两国使臣会于尼布楚城附近,为约束两国猎者越境纵猎、互杀、劫夺,滋生事端,并明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见,特协定条款如左②:

一、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一带土地及诸川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

……此约将以华、俄、拉丁诸文刊之于石,而臵于两国边界,以作永久之界碑。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中俄尼布楚条约》拉丁文译本【解读】以上材料说明中俄两国政府由于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而各自得到了利益。中国方面,虽然在领土问题上作了较大的让步,但是促使俄军撤出了雅克萨,收复了长期被俄国霸占的国土,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和俄国订约停战,清政府也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准噶尔叛乱势力,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俄国方面撤出了雅克萨和其他侵略据点,但却使清政府承认对尼布楚及其以西地区的占领,因而极大地巩固了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

【注释】①中国:称中国而不称大清,主要是在法律上有继承性,符合国际法惯例。②如左:如下,古代书写由上及下,由右及左。

7.开启“康乾盛世

材料一将天下地丁钱粮,自康熙五十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周,是率土黎庶①,

普被恩泽。除将直隶、奉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康熙五十年、五十一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②,历年旧欠钱粮,一并免征外,所有江苏、安徽、山东、江西四省,除漕项外,康熙五十二年应征地亩银……俱著查明全免;历年旧欠银……亦并著免征,计三年之内,总蠲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共银三千二百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各该督抚,无须实心奉行,体朕轸民生至意③。

材料二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见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

──《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宣布新生人口,永不加赋,具有划时代意义,无论对农民还是其他劳动者都是一次解放。农民负担大为减轻。②康熙帝宣布三年之内,全国普遍免钱粮一次,总数达3 200多万两,超过了此前全国年景最好的年收入。这说明国库充足,政府财政宽裕。以上两件大事,反映了康熙后期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可以标志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代。

五、人物解读

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六、课后练习提升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你怎样理解“(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答案:

(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不同: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慎用刑法;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理解: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3)贡献:平定三藩之乱;粉碎准噶尔贵族分裂企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西方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实行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蕴藏着危机。)

(4)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七、本课困惑记录——记下你的疑惑并及时解决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设计

高一导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学习历史 难点:学习历史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历史是什么? “历”字的上古形体很有意思。甲骨文的上部是两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止),脚趾朝上,脚后根朝下,表示脚步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金文的左上边增加了个“厂”字,表明在山崖之前种有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庄稼。小篆把甲骨文和金文合并,虽然字形复杂了。但是表意更为全面,表示人的脚步从山崖前的庄稼田中一步一步地走过。楷书的形体是直接从小篆变来的。简化字,这就变成了一个外形(厂)内声(力)的新形声字了。“历”字的本义是“经过”,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足历王庭。”也就是说:从匈奴君主的住处走过。由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逐个地”、“一件一件地”,如《汉书·艺文志》:“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大意是:一件一件地记载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从这个意义出发,后世就产生了新叠音词“历历”了,如杜甫还曾以“历历”为题写了一首《历

历》诗,诗中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这就是说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事情,一件件清晰分明地出现在眼前。成语“历历在目”,也正是由此而来。时间的推移是一月月一年年地前进的,所以表示历法、历书的“历”字,古人想得很周到,把“历”改为“曆”,以“日”代“止”,很有道理,如《日唐书·曆志一》:“玄宗召见,令造新曆。”这个“曆”字就是“曆法”的“曆”。由此可见,“曆”和“歷”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歷”是古字,“曆”是今字。现在都简化为“历”了。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写字。但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中”在甲骨文中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伯书之意,史的字形,即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材料一: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简单地说,它可以分成自然史与人类史两大块。自然史的内容小到一草一木、微观世界,大到太空、宇宙,而宇宙是无边无际、无时不在的。可以说,宇宙有多少年,历史也就有多长!与自然史相比较,人类史仅仅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地球生存了46亿年,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从微生物进而演变到人。人类也才是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文明史只有区区几千年历史,这在人类史中又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多可怜的文明史!而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历史,说到底,实际上仅仅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属于文明史里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兵部尚书,抗后金统帅,字飞白,号芝冈,谥襄愍,史称“明末三雄”、“江夏四贤”之一,江夏人,十九岁进秀才,二十九岁夺解元,三十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出任保定推官,以断案清明著称。万历三十六年(1608)首次巡按辽东,弹劾巡抚、总兵弃地驱民之一罪,对后金崛起,颇有警觉,兴办屯田,修堰建堡,主张以守为战,使辽东转乱为治。万历三十九年(1611),督学南京,为严明学风,不徇私情,而结怨权贵,被罢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学生版.附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研读】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神农”的传说 思考: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在中国古代中的地位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耕格局 ⑴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⑵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⑴耕作方法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_______ ---- 重大突破 唐代:_______ ---- 再度演进 ⑵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农器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 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3、汉代:井渠、王景治黄河 4、隋唐五代:北方已经使用_________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 ___________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5、明清:风力水车 四、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 1、赋税: ⑴种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______以及各种______和临时性的______。 ⑵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2、沉重的力役(徭役) 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影响: 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___________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3、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 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⑵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_________________。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五 第五课 知能综合提升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反映了 () A.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思想 B.毛泽东革命的创新精神 C.中国的革命不需要共产国际的领导 D.当时的党中央的战略思想是错误的 解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同。反映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答案:B 2.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D.红军长征 解析:从材料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B 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教训 B.国民革命在群众中产生的广泛影响 C.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存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讲是由国情决定的,而当时的国情突出地表现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4.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的是() ①《井冈山的斗争》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资本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由此可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A 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当时井冈山斗争的环境入手分析。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面临国民党的包围和围剿,物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土地分配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为了极大地发挥劳动力的作用,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和革命政权。 答案:C 6.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A项不符合革命道路的特点,C项不符合史实,D项对革命前途的悲观与史实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 4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 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 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 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这主要是因为 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 .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 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所 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 .西汉 B .两宋 C .元朝 D .明朝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 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三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以下地区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被并入英国的是() ①英格兰②苏格兰③威尔士④爱尔兰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把这两个地区并入英国。 答案:B 2.“早上我来到议会……一个领子粗劣而不大整洁……面部红肿,声调尖厉难听,不过他的演说却充满了热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影响突显 B.柏拉图阐述他的《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与当时著名学者激烈争论 D.魏征积极进谏李世民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议会”加以理解。议会首先在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中出现。B、C、D三项与“议会”无关。 答案:A 3.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主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说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故①错误;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违背了共和国原则,故③错误。 答案:B 4.克伦威尔说:“我正在从事一桩不平凡的事业,并一定坚持到底。”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以后说的 ②“不平凡的事业”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一定坚持到底”反映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④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说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时,克伦威尔已经去世,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的克伦威尔和法国的拿破仑都() A.打败了外国武装干涉B.多次冲散议会 C.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D.颁布了多部法典 解析:两人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都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答案:C 6.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曾评价一部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他所评价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国1871年宪法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在一个大国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答案:B 7.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主要说明() A.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B.美国国际地位得到确认 C.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D.华盛顿的领导地位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解析:美国联邦政府成立,说明美国从邦联制变为联邦制,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C 8.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C.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废除黑人奴隶制 解析: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故答案为C。 答案:C 9.下列有关拿破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高二历史第二周导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了解宋明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预习及其检测】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和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三教合一”,以为主,调和并吸收和的理论。 3.唐朝:,尊道、礼佛、崇儒;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背景: (1)儒家学者展开复兴、抨击的活动。 (2)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又叫。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程颢、程颐(合称 ).:是宁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即理学的核心;天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提出“”的认知论。 (2)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3.评价: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朱熹的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其思想传及日本、 朝鲜和欧洲。 三、陆王心学 1.心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陆九渊:“”即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认为人心破坏导致社会动乱,以挽救统治;吸取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和“”学说,主张加强道德修养以恢复良知,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2.心学的影响: 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过程】 探究一: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 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 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探究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 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 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 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 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 为圣贤。 探究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 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 显人性的庄严。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08海南高考)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2.(08南通高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 4.(08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 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 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5.(2007年青岛质检)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 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 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二、非选择题 6.(07-08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历史质检试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 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 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 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田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 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二】朱子日:“天下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问,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 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 身上寻起。” ——《续近思录》 【材料三】“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 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大上(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 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史记·天官书》 【材料四】“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论述什么思想?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在材料一中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 想? (3)材料二又是怎样论述这种思想的? (4)结合材料三、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学说的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6. 答案要点: (1)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 (2)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元气后,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整 合新儒学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理论依据。 (3)朱熹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世界的本原就是一个“理”。 (4)①勇于探索天人关系;②它追求天人和谐;③它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 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 【课后反思】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 想的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难点:如何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具有民主色彩的 进步思想。 【预习及检测】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思想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

高二历史8:选修四马克思2

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2)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②1845年合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1847年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④1848年合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⑤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归纳】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著作有哪些,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革命实践活动有哪些? 三、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他们创立了,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 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课后练习】1、马克思立志为全人类服务,愿为人类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在 A、小学时代 B、中学时代 C、大学时代 D、步入晚年 2、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伟大合作是在 A、1843年之后 B、1844年之后 C、1845年之后 D、1846年之后 3、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投票者说:“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是因为马克思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4、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提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提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5、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马克思史实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法国启蒙思想----树立“为人类工作”的理想 B.《基督教的本质》------转向马克思主义 C.宣传革命理论多次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 D.生活习惯相同-------------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 6、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时日和经验的。”这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 戌 变 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探究】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 【巩固训练】 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 .公车上书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创办 D .《定国是诏》颁布 4.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选修3专题一—专题三测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 B.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2.1900年,德国首相比洛曾提出:“如果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就不能得到幸福。”此话表明 A.统治者提倡加强军事力量振兴德国B.统治者要使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C.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仇视D.统治者准备用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3.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英国 A.签订《英法协约》B.签订《英俄协约》 C.放弃“光荣孤立”政策D.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4.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B.远程大炮、坦克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5.一战前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战争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插手、干预,争夺激烈 B.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纷争不断 C.土耳其帝国长期压榨,灾难深重 D.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赫 6.德国在战前制定“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人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7.英国首次使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是在 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东普鲁士战役8.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侵华日军遗留毒气(芥子气)泄漏伤人事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再次提出严正交涉。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下列的哪场战役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色当战役D.凡尔登战役 9.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一战后期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西线最高统帅是A.福熙B.霞飞C.施里芬D.毛奇 10.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B.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这种“不安”的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了协约国力量 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