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藻类分布及水处理应对措施探讨

水库藻类分布及水处理应对措施探讨
水库藻类分布及水处理应对措施探讨

水库藻类分布及水处理应对措施探讨

X

徐 征

(胜利油田供水公司水质检测中心,山东东营 257097)

摘 要:通过对胜利油田水库藻类的危害和藻类生长环境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探索水厂运行中处理藻类的有效应对措施。

关键词:胜利油田;藻类;危害;分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 V 6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8—0051—02 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当前国内自来水厂的主流处理工艺仍是由常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四个基本处理单元组成,对藻类和有机物的处理能力有限。大量的藻类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城市自来水企业的制水生产过程和水质。1 藻类的危害

藻类有三万种左右,对油田水库危害性比较大的主要有蓝藻、硅藻、绿藻三种藻类。藻类对制水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水厂正常运行的危害,堵塞滤池、影响凝聚,造成滤速减低,冲洗频率加大。滤池还会被某些微小的藻类穿透。

对水质的危害,有些藻类能散发出腥味异臭向空气中扩散,给人以不舒适的感觉。一般水中春季易于繁殖针杆藻、直丝藻等硅藻,夏季有颤藻等。这种腥臭使水味难闻,降低了饮用水的水质。

对配水管网的危害,污染配水管网。水大部分由氯消毒,但管道内易繁殖一些穿透滤池进入管网耐氯的藻类。管网内还有有生命的藻类消耗余氯,结果使水中有机物增加,成为微生物繁殖基质,促进了细菌生长,污染管道,使饮用水水质下降。

藻毒素的危害,藻类能释放生物毒素——藻毒素。蓝藻藻毒素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污染范围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类藻毒素。微囊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急性危害最大的。2 藻类的生长环境及分布规律

为了对藻类进行处理就要先对藻类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行了解,以下主要从日照水温、N.P 等营养物质和水库水的停留时间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日照与水温对藻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藻类大个问题,就是PDC 钻头在定向井中使用摆工具面比较困难。可见,PDC 钻头型号的选取对玄武岩井段的钻进相当重要,胜利及新疆产的PDC 钻头只能说不适应该地层的应用,而成都产的PDC 钻头不仅适应玄武岩地层使用,加快钻进速度,同时也印证了高效PDC 钻头同样能在玄武岩定向的结论。3 结论和建议

为防止玄武岩井段坍塌以及对以后施工出现

的诸多复杂情况,及早提高泥浆密度和降低失水,是玄武岩井段顺利钻进甚至说是该井顺利钻进的第一条件。使用高效PDC 钻头是加快玄武岩井段钻进速度的必然要求。玄武岩泥质含量高,岩性比较疏松,所以要尽量降低泥浆失水,根据经验一般要低于毫升,并且要加足低萤光磺化沥青和单封等防塌

剂,做好化学防塌。玄武岩不造浆,所以泥浆中要加有足够的抗盐土,形成薄而坚韧致密的泥饼。足够的泥浆比重是保证安全钻穿玄武岩井段的关键。本井三开泥浆密度不低于1.31g/cm 3;四开泥浆密度为1.32g/cm 3

,滤失量低于4ml 。掉块带不出来时,可以用稠泥浆将井底的掉块带出来,每次下钻到底,可以用井底静止的泥浆循环,此时不需要加胶液,因为静止的泥浆已经形成结构,粘度较高,(7)合适的泥浆粘度,要有足够的携砂能力,能及时的将井内钻屑及少量掉块带出井眼,避免造成井下复杂。(8)合理的调整钻井参数,钻压控制在3-5t;排量恒定在28l/s;转速50-60转。

[参考文献]

[] 蒋希文钻井事故与复杂问题,,()51

 2012年第8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徐征(—),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现在从事水质检测技术工作。

41.20047.

:2012-02-19

:1979200

量繁殖及其持续的时段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充足的日照对藻类的生长非常有利,夏秋季节油田水库的日照较为充足此时正是藻类的高发期。水温在15~31℃时有利于藻类的生长。油田的地理位置决定夏秋季节的温度非常适应藻类的生长,此时藻类污染严重。

N.P 等营养物质对藻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氮和磷两类物质对藻类的生长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认为,水体中总氮与总磷的浓度之比在11.8∶1~15.5∶1范围内时,水体富营养化过程明显加剧。

水库水停留时间对藻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油田的水库平均蓄水深度浅,容积大,水库的占地面积很大,且水在水库的停留时间较长,给营养物质的浓度累积形成了条件,非常有利于藻类的生长。

油田水库藻类的优势种类,油田水库藻类的大体分布是有规律可寻。虽然不同水库不同季节的优势藻类不尽一致,但各水库的情况也基本类似。总体上1~5月份的藻类总数较少主要以硅藻、蓝藻、裸藻为主硅藻处于最优势地位,6~7月份主要以硅藻、蓝藻为主且藻类的总数有所增加,8月份藻类继续增加主要以硅藻、蓝藻为主,9~11月主要以蓝藻、硅藻为主其中蓝藻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12月

藻类数量下降无明显的优势藻类。

3 藻类危害的应对措施

藻类防治有许多方法,根据原水水质、水源和水厂环境及藻类的种类、数量采取对应的防治方法。主要从原水与制水两个环节讨论。

原水环节的应对措施,通过对藻类的适宜生长环境及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更应当从污染源头上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消除水体富营养化,降低水库中N 、P 元素的含量。破坏或削弱藻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减少水库水的停留时间、高水位运行等)。在原水中放养食藻鱼类(如白鲢、花鲢、等)通过自然界生物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的生

物控制方法,把N 、P 以藻类为载体通过食物链传递富积到鱼类身上,从而把水中的N 、P 转移走使水的富营养化程度降低为上策。

制水环节的应对措施,对于制水环节的水处理应对措施主要还是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处理、接触氧化法除藻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处理。

物理方法:对于藻类水处理常规的混合一反应-沉淀-过滤方法,一般是有效的。据报道藻类经过沉淀处理,最好的可除掉50%甚至更多(80%或以上),但一般认为可能只有20~30%,还有的更少,这要根据地面水中有那种藻类,及投加药剂的种类和数量而定。气浮池去除,对除藻效果很好,适于去除比重较轻的藻类群体,对低浊度、高色度水更为合适。

化学方法,化学除藻首先是加氧化剂如:加氯杀藻,二氧化氯杀藻。其次是加助凝剂与混凝剂如:高锰酸盐(PPC )复合药剂、铁盐混凝剂、硫酸铝除藻。硫酸铜处理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对于大部分藻类是有效的。但在有硅藻的场合,则其处理结果因藻类种类不同而不同。对于黄群藻,投加硫酸铜杀死后,还会全部复活。对于裸藻,投加硫酸铜就只有50%以下的去除率。投药量一般认为1ppm 为适宜。

生物处理、接触氧化法除藻,此法应用较少这里不做介绍。4 结论

目前正在努力加强除藻方面加强研究外,认为更应当从源头抓起,降低原水中的N 、P 含量,消除水体的富营养化,破坏或削弱藻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针对油田水库可以通过黄河调水、引水、蓄水来提高入库水的水质,也可以在水库中放养食藻鱼类,通过食物链把水中的N 、P 等物质以藻类为载体转移到鱼身上。在藻类的爆发期采用高水位运行,并可以减少水库水的停留时间,来进一步破坏藻类的生存环境,以便对藻类进行有效的处理,以减轻水处理工艺各环节的压力,保证供水水质。

总之要充分认识到藻类的危害。通过综合治理来把藻类对水质的影响降到最低线以确保出厂水水质,降低生产成本。而在选择针对富营养化水源的净水工艺时,应当综合考虑藻类对水厂运行、饮水水质、管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贾瑞宝,周善东.城市供水藻类污染控制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6[] 唐受印,戴友芝水处理工程师手册化学工

业出版社,52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年第8期 

::.200.

2..2000.

对水体中藻类的正确认识与 合理科学利用

对水体中藻类的正确认识及合理科学利用 总述:正确认识藻类: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是水体中物质循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水体生产力的体现,明确藻类生长繁殖的生态意义。控藻是要让藻类在水体中生长繁殖,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更高一级来消化生长繁殖的藻类;通过精准地对于目标水域进行水生动物特别是鱼类的控制来调整水体水生动物生物种群数量与群落总量,准确地控制水体中藻类的总量。这对恢复水域生态系统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藻类的认识 平常我们一提到藻类,首先想到的是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想到的是“蓝藻”的爆发,“水华”的发生,“藻毒素”对于人体的危害等等。这实际上是我们对藻类的一个很偏面认识,而事实上: 1、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力,是水体生产力的体现。 浮游藻类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生产者,体内具有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等将CO2、水体中的氮磷等无机物转变为葡萄糖等有机物,供其他次级消费者利用,这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藻类是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开端,是无机环境与有机环境的承接者,对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提供氧气、提供饵料、物质转化。 浮游藻类是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有高等水生生物的生存最终依靠藻类的存在。 2、藻类是自然界物质循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藻类的分子式近似地为C106H263O110N16P(藻类原生质)可以看出,自然界的碳、氮、磷的循环都得依靠藻类来完成,藻类在自然界中是很重要的一类物质。“8种科学的末日预言”中的第四条预言就是关于藻类的:藻类危机(有某一日,地球上的硅藻不利用太阳能将水形成氧气与氢气而是变种不能利用水分子或者其他的替代物,它有可能转化为利用盐为原料时,结果释放出氯气,没多少年就足以毁掉整个地球。),这足见藻类在自然界的重要性。 3、了解藻类生长的关联因素。 温度、水体的PH值、水体中的氮、水体中的磷、光照等等都对藻类的生长繁殖有关联。其中的温度、水体的PH值、光照等等都是自然界的因素,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水体中的氮磷与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水体中的氮磷的含量高低不是决定水体藻类爆发的直接因素。营养物质含量的多少只是提供了一个“后缓支持”而已。控制水体中的营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

论文作者:彭海清1,谭章荣2,高乃云1,孟长再3摘要:原水中的藻类会产生异臭、异味,影响净水厂出水水质。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国内外一些除藻方法和经验,并介绍了关键词:除藻氧化澄清气浮 1 混凝除藻投加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可同时去除浊度和藻类,出水中藻类数量<1000个/mL时所需混凝剂量远大于浊度<3 NTU 时所需的量。原因是粘土类胶体在ζ电位=-5 mV时即可完全脱稳,而藻类必须在ζ电位=0 采用混 凝法除藻时应根据藻的种类选择药剂。去除硅藻时可单独投加硫酸铝,例如番禺市沙弯水厂在硅藻高繁殖期的投铝量从平时的1.2 mg/L增加到3.0 mg/L,可使沉淀池出水的浊度降至1~2 NTU以减少进入滤池的藻类数量。去除绿藻一般需要预氧化,预加氯时其去除率约为95%~98%,无预氯化时其平均去除率为85%(如果考虑到预加氯会产生三卤甲烷,也可以用其他氧化剂)。蓝、绿藻会产生臭味,甚至含有毒素,并且会分泌黏液造成配水管网中出现后絮凝现象,此种分泌物又可能转化为三卤甲烷母体,因此是水处理中较难去除的藻类,也是多数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生长的藻类,它对混凝剂投量的调整极为敏感。另外,藻类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对絮凝和过滤也有影响,其原因是该有机物中的酸性物质与混凝剂(铁盐或铝盐)的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络合物附着在絮体颗粒表面,阻碍了颗粒相互碰撞,因此必须增加混凝剂的投量,补偿由于表面络合物的形成对颗粒脱稳和絮凝造成的影响[1]。 2 直接过滤除藻直接过滤不适宜处理含藻量极高的水,这时应在过滤池前增加沉淀池或澄清池,但这样还可能出现滤池出水含藻量>1000 个/mL 沉淀或澄清构筑物的类型很多,可除藻率却不相同。例如用静沉池处理泰晤士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59%,可是它处理衣阿华河水时,除藻率为37%(硫酸铝混凝)~97%(石灰软化)。应用澄清池处理波兰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85%~86%(无预氯化)、95%~97%(预氯化),并且浮游动物量也相应下降93%~96%(无预氯化)和99%(预氯化),因此澄清池的处理效果优于静沉池。直接过滤适用于原水中藻类和悬浮物数量较少的情况,该工艺的关键是滤速的大小。采用均质砂滤池或双层滤料滤池进行直接过滤的工艺,藻类去除率约为15%~75%。若进行预氯化并在投加混凝剂后采用白煤—砂双层滤料滤池直接过滤(滤速<3 m/h),则藻类的最优去除率约为95%。但是当原水中藻量>1000个/mL、白煤粒径为0.9 mm或藻类数量>2500个/mL、白煤粒径为1.5 mm时,过滤周期明显缩短。昆明五水厂原水藻类数量平均为30 500个/mL,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法除藻(双层滤料:陶粒粒径为2.0~2.5 mm、高为700 mm,石英砂粒径为0.6~1.2 m m、高为500 mm,滤速为6~10 m/h),其去除率平均为96.4%。[!--empirenews.page--] 将马德里的西班牙河水作为原水进行的半生产性试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双层滤料滤池的藻类去除率为63%~98%,其中以同时投加10 mg/L的硫酸铝和0.5 mg/L的活化硅酸时效果最好,但因原水中藻类数量>2500个/mL,致使滤池的工作周期仅为6 h 3 沉淀或过滤除藻向反应沉淀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作为助凝剂(可有效去除泥土气味),可以强化反应、沉淀效果,特别是在藻类大量繁殖的季节此法可作为应急措施。1995年5月,美国芝加哥的供水部门在夏季到来之前就开始投加PAC(投量约为2.4 mg/L);当水中出现甲基—异冰片(MIB)时(7月中旬),将PAC的投量逐渐增加到11 mg/L;夏季过后,PAC的投加量随MIB浓度的减小而减少,当PAC的投量减到1.2 mg/L时再持续投加1个月,在此期间若MIB浓度降到5μg/L 则可停止投加PAC。日本的高桥和孝等人对以水库水为水源的某水厂(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全年的进、出水进行监测,得出蓝藻6月—10月数量多、硅藻9月—转年4月数量多。同时证明,只要藻类的数量不太多,常规处理对藻类具有较好的去除性能[2美国的Pakmer 教授研究了水中藻类对过滤效果的影响:当藻类数量<500个/mL时,不会引起滤池堵塞;当藻类数量为500~1000个/mL时,滤池有稍许堵塞;当藻类数量为1000~2000个/mL时,有明显堵塞现象;当藻类数量>2000个/mL时,会出现严重堵塞。上海市月浦水厂自陈行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 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着手,试图归纳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长期以来反复困扰人们的难题,供同行参考。 1.为什么黑臭河道和污染严重的水体没有藻类的产生 答:黑臭河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其中的污染物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氧,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当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和植物都没有生存的条件。但是藻类生长的营养源还是客观存在。 在河道治理的初级阶段,采取曝气复氧措施后,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了部分提高,加上温度合适,光照合适,藻类生长的条件就成熟了,因为原来水体中存在的低等生物抗污染能力强、繁殖快、不易消亡,流入水体中及原有水体中的富含磷、氮等营养源给了这些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能量。 致使通过污染治理后的初级阶段,藻类等低等生物迅速繁殖,形成另一公害而存在。而该公害也是表示水体将遭破坏的标志。 2. 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水体环境将是继续治理改善和不治理将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治理的原则是:

(1)标本兼治,分步实施; (2)物理化学治理为辅(指标),生物治理为主(治本); (3)对症治理为解决燃眉之急,长期维护为长治久安之策; (4)单项阶段治理打好基础,建立综合生态体系维系水体健康。 逐步创建水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 3. 治理的阶段和过程如何怎样操作 答:杀灭藻类和消除水华 (1)采用物理方法: 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 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活性污泥中各种生物内部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关于活性污泥中各种生物内部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的论文.

活性污泥中各种生物内部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群。包括细菌、原生动物、鳃引等环节动物、轮虫类、线形动物和椎实螺属(Lymnaea)软体动物和昆虫〔花虻(Eristalis te-nax)〕。但从活性污泥的机能方面来看,还是以动胶菌属细菌为主体,在有钟虫属(Vorticella)、等枝虫属(Epistilis)等有柄的原生动物存在的污泥,活性更高。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是微生物天然培养基 1、营养:有机质丰富,可提供C、N及矿质元素和水分等。 2、PH值:土壤PH值多在5.5—8.5之间,适合微生物生长。 3、渗透压:土壤渗透压在3—6(大气压)适合微生物生长。 4、空气、水分:土壤空隙中充满着空气和水分,为好氧、厌氧微生物生长提供条件。 5、温度:土壤保温性能好,温度较稳定,变动幅度较空气小。即昼夜、季节温度比空气小得多,不同温度湿度不同。 所以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是微生物的大本营,“菌种资源库”。 (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布 1、数量:丰富:几百万—几十亿/g,贫瘠:几百万—几千万/g。 2、种类:细菌最多,放线菌,真菌次之,藻类,原生动物少,病毒。 3、营养类型:多为异养型,少为自养型。 4、数量:①细菌:占土壤中微生物总量的70%—90%,由于数量多,生物量也高。生物量:单位体积中,活细胞的重量。 多为自养菌,少为异氧菌,多为中温型好气菌,或兼性厌气菌

②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孢子:几千万—几亿/g占微生物总数5—30%分布于碱性,有机质丰富的温暖地带。酸性,贫瘠土地中放线菌少。由于放线菌菌体大,有分支,虽数量少,但生物量与细菌相近。 种类:链霉菌,诺卡氏菌,小单胞菌。 ③真菌;几万—几十万/g,好气性,分布于土壤表层。 存在:在土壤中的菌丝及孢子状态存在。由于真菌菌丝粗,且长,故生物量不小于细菌,真菌分布于酸性土壤,分解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 酵母菌在土壤中较少,几个—几千个/g,果园中可达几十万/g。 ④藻类:很普遍,多为单细胞藻类,丝状绿藻和裸藻。 分布:分布于土壤表层,数量少,生物量大。 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有色素,可为土壤积累有机质/ ⑤原生动物:单细胞,能运动。如:纤毛虫,鞭毛虫,变形虫等,多为异养,以有机物为食,或吞噬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等。 5 微生物在土壤中分布: 土壤垂直温度的增加,养料,水分,空气相对减少,微生物分布逐渐减少,土表由于阳光照射和水分散失易造成微生物的死亡,在5—20 cm土壤层中微生物数量最多,植物根系附近微生物数量更多,自20 cm以下,微生物数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100cm以下养料,氧气减少,微生物数量开始减少,减少约20倍,至2m深处,因缺乏营养和氧气每克土中仅有几个。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是土壤环境条件的综合反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都影响微生物己系的组成和强度。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①、来源:来自空气、土壤、动植物排泄物等,工业废水,生活 废水。 ②、类群: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与水的类型,有机质含量, 微生物拮抗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淡水微生物 主要存在于陆地的江河湖海,池塘,水库等。 ①地下水、自流水中、泉水中,含菌数少。

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

第52卷第4期 2006年8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J.Wuhan Univ.(Nat.Sci.Ed.)Vol.52No.4 Aug.2006,487~491 收稿日期:2006202228 通讯联系人 E 2mail :Huzy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8324583.html,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资助(2002AA60102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资助(2002CB412309)作者简介:凌晓欢(19822),男,硕士生,现从事藻类水质净化研究. 文章编号:167128836(2006)0420487205 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 凌晓欢1,2,况琪军1,邱昌恩1,2,胡征宇1 (1.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 要:借助人工装置和露天水池,通过分析实验水体中氮、磷元素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一种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露天小型生态系统中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 goclona K ütz ).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绿球藻在高浓度氮和磷的污水中生长良好并维持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在6天处理期间,人工污水中总溶解性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6.2%,37.8%,98.4%和79.3%;在对天然湖泊水的处理中,绿球藻对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在第5天为79.2%.室外条件下,该刚毛藻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维持自身正常生长代谢,从而降低水体的电导率和改善水质.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两种被试藻类均可作为污水处理用藻类,其中Chlorococcum sp.适合用于静态水体的修复与改善,Cladop hora oli goclona 适合于流动水体的减负与治理. 关 键 词:绿球藻;刚毛藻;氮;磷;水质;净化中图分类号:X 171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应用藻类进行水质净化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1].早期主要是应用微型藻悬浮培养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相关技术有藻菌氧化塘、高效藻类塘、活性藻 [2] 等.由于微型藻 悬浮培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诸如过量藻体不易收获、出水中仍有藻类细胞残留等问题,科学家们随之将研究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固着藻类的研究与应用上,如:固定化藻类技术[3]和藻菌生物膜技术.Da Costa [4]的研究结果证明,固定化藻类不但能有效去 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对去除镉和锌等重金属离子也效果显著.由于受限于固定藻类用载体的成本较高,以致该项技术仅停留在实验室规模的研究和探索阶段,至今未见大规模实际应用的报道.吴永红等[5]以高分子材料的人工水草作为藻菌生物膜载体,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同样获得较为理想的水质净化效果.为了进一步挖掘和筛选能有效净化污水且藻细胞易于收获的藻种,拓展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研究了一种极为耐污的 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寡枝刚毛藻 (Cl adop hora oli goclona K ütz )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对二者各自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分析,同时对藻类水质净化的优势进行了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室内实验藻种与培养条件 绿球藻(Chlorococcum sp.)采自美国亚里桑那州一家污水处理厂,应用微藻分离纯化的方法,用B G11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后保种培养.在无菌条 件下,将琼脂培养基上的单个藻落转接到B G11液体培养基中,置L R H 22502G 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温度(25±1)℃,光照强度35~40μmol/m -2?s -1,在获得足够生物量后用于污水处理试验. 实验污水分别为人工合成污水和天然富营养化湖泊水.人工合成污水配方为:NaNO 30.425g 、(N H 4)2SO 40.075g 、MgSO 4?7H 2O 0.025g 、Ca (H 2PO 4)20.03g 、Na HCO 30.30g 、FeCl 30.0015g ,用自来水定容至1L.天然富营养化湖泊水采自 武汉东湖茶港湖区,经25号浮游生物网过滤去除明

藻类及其分泌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研究

藻类及其分泌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研究 罗晓鸿 周 荣 王占生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北京 100084) 周晓燕 江迎春 王营花 王 衡 (绍兴市自来水公司,浙江绍兴 312001) 摘要 采用纯藻进行烧杯混凝试验,考察了试验藻种及其分泌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试验发现:藻类对混凝过程的影响与藻的种类、生长阶段及藻浓度有关;一般说来,藻类在浓度较低时,对混凝过程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对混凝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干扰.增加混凝剂投加量、调节p H 、预加氯可以减弱藻类及其分泌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藻类;分泌物;混凝. 1 引言 藻类大量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富营养化水源给常规净水工艺造成的主要影响是藻类及其胞外分泌物干扰混凝过程,使沉淀效果不理想,进而堵塞或穿透滤池.然而,有关这种影响的研究还不多,人们对究竟多大数量的藻类会对混凝产生不利影响尚无明确认识.德国的Bernhardt H.及其同事曾研究过藻类胞外分泌物(EOM )对无机颗粒混凝过程产生的影响[1—4],他们在试验中采用不含藻类细胞的藻类有机物提取液,用纯水及石英粉或高岭土配制试验水样.自然水体中不只含有无机颗粒,纷繁复杂的有机物已成为目前给水处理领域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源水的处理,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不再由无机颗粒产生的浊度控制,而是由有机物控制[5].藻类及其分泌物对于这种受有机污染的水的混凝有何影响尚未见报道. 本文研究目的是考察藻类及其分泌物对实际水体的混凝产生的影响.考虑到水体中藻类细胞与其分泌物的关联性,试验采用藻类培养液进行,不滤除藻类细胞.主要研究内容有两个:(1)研究藻类及其分泌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确定对混凝过程产生干扰作用的藻类浓度范围;(2)考察几种技术措施能否减弱藻类及其分泌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水样的制备 为了接近实际水源状况,采用湖水(某中等程度富营养化湖水)过滤除藻的办法制备试验 水样.制备过程如下:湖水→0145μm 滤膜过滤→投加高岭土使浊度为10N TU →投加纯培养 藻.试验水样的溶解性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与湖水基本相同,而湖水中的藻类和颗粒态有机物被滤除.试验水样的主要水质参数见表1. 212 藻类的培养 第18卷第3期 1998年5月环 境 科 学 学 报ACTA SCIEN TIA E CIRCUMSTAN TIA E Vol.18,No.3 May ,1998

水库藻类分布及水处理应对措施探讨

水库藻类分布及水处理应对措施探讨 X 徐 征 (胜利油田供水公司水质检测中心,山东东营 257097) 摘 要:通过对胜利油田水库藻类的危害和藻类生长环境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探索水厂运行中处理藻类的有效应对措施。 关键词:胜利油田;藻类;危害;分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 V 6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8—0051—02 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当前国内自来水厂的主流处理工艺仍是由常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四个基本处理单元组成,对藻类和有机物的处理能力有限。大量的藻类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城市自来水企业的制水生产过程和水质。1 藻类的危害 藻类有三万种左右,对油田水库危害性比较大的主要有蓝藻、硅藻、绿藻三种藻类。藻类对制水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水厂正常运行的危害,堵塞滤池、影响凝聚,造成滤速减低,冲洗频率加大。滤池还会被某些微小的藻类穿透。 对水质的危害,有些藻类能散发出腥味异臭向空气中扩散,给人以不舒适的感觉。一般水中春季易于繁殖针杆藻、直丝藻等硅藻,夏季有颤藻等。这种腥臭使水味难闻,降低了饮用水的水质。 对配水管网的危害,污染配水管网。水大部分由氯消毒,但管道内易繁殖一些穿透滤池进入管网耐氯的藻类。管网内还有有生命的藻类消耗余氯,结果使水中有机物增加,成为微生物繁殖基质,促进了细菌生长,污染管道,使饮用水水质下降。 藻毒素的危害,藻类能释放生物毒素——藻毒素。蓝藻藻毒素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污染范围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类藻毒素。微囊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急性危害最大的。2 藻类的生长环境及分布规律 为了对藻类进行处理就要先对藻类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行了解,以下主要从日照水温、N.P 等营养物质和水库水的停留时间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日照与水温对藻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藻类大个问题,就是PDC 钻头在定向井中使用摆工具面比较困难。可见,PDC 钻头型号的选取对玄武岩井段的钻进相当重要,胜利及新疆产的PDC 钻头只能说不适应该地层的应用,而成都产的PDC 钻头不仅适应玄武岩地层使用,加快钻进速度,同时也印证了高效PDC 钻头同样能在玄武岩定向的结论。3 结论和建议 为防止玄武岩井段坍塌以及对以后施工出现 的诸多复杂情况,及早提高泥浆密度和降低失水,是玄武岩井段顺利钻进甚至说是该井顺利钻进的第一条件。使用高效PDC 钻头是加快玄武岩井段钻进速度的必然要求。玄武岩泥质含量高,岩性比较疏松,所以要尽量降低泥浆失水,根据经验一般要低于毫升,并且要加足低萤光磺化沥青和单封等防塌 剂,做好化学防塌。玄武岩不造浆,所以泥浆中要加有足够的抗盐土,形成薄而坚韧致密的泥饼。足够的泥浆比重是保证安全钻穿玄武岩井段的关键。本井三开泥浆密度不低于1.31g/cm 3;四开泥浆密度为1.32g/cm 3 ,滤失量低于4ml 。掉块带不出来时,可以用稠泥浆将井底的掉块带出来,每次下钻到底,可以用井底静止的泥浆循环,此时不需要加胶液,因为静止的泥浆已经形成结构,粘度较高,(7)合适的泥浆粘度,要有足够的携砂能力,能及时的将井内钻屑及少量掉块带出井眼,避免造成井下复杂。(8)合理的调整钻井参数,钻压控制在3-5t;排量恒定在28l/s;转速50-60转。 [参考文献] [] 蒋希文钻井事故与复杂问题,,()51  2012年第8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徐征(—),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现在从事水质检测技术工作。 41.20047. :2012-02-19 :1979200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复习过程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 径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着手,试图归纳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长期以来反复困扰人们的难题,供同行参考。 1. 为什么黑臭河道和污染严重的水体没有藻类的产生? 答:黑臭河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其中的污染物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氧,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当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和植物都没有生存的条件。但是藻类生长的营养源还是客观存在。 在河道治理的初级阶段,采取曝气复氧措施后,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了部分提高,加上温度合适,光照合适,藻类生长的条件就成熟了,因为原来水体中存在的低等生物抗污染能力强、繁殖快、不易消亡,流入水体中及原有水体中的富含磷、氮等营养源给了这些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能量。 致使通过污染治理后的初级阶段,藻类等低等生物迅速繁殖,形成另一公害而存在。而该公害也是表示水体将遭破坏的标志。 2. 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水体环境将是继续治理改善和不治理将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治理的原则是:

(1)标本兼治,分步实施; (2)物理化学治理为辅(指标),生物治理为主(治本); (3)对症治理为解决燃眉之急,长期维护为长治久安之策; (4)单项阶段治理打好基础,建立综合生态体系维系水体健康。 逐步创建水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 3. 治理的阶段和过程如何?怎样操作? 答:杀灭藻类和消除水华 (1)采用物理方法: 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 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

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 一、藻类的定义 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境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它们是水体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当前水质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藻类爆发的频率增高,对生态环境和自来水的治理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二、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 含藻原水进入净水厂后,会使水质发生变化,从而干扰水处理,对制水生产工艺、药耗以及构筑物池壁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混凝的影响。在光和作用下,水中pH值升高,且由于藻类作用,溶解氧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需要投加的混凝剂增多,高藻水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混凝剂。此外,部分藻细胞易穿透絮凝体,破坏絮凝过程,导致出水有藻类污染物。 2、干扰过滤。藻类物质在滤池中可大量繁殖,会使滤料层堵塞,从而缩短过滤周期,导致反冲洗水用量增加,反洗频率加大,实际用水产量下降并影响出水水质。 3、对构筑物的影响。藻类细胞成层成黏质物,附在混凝土池壁表面,形成一层润滑层,既影响制水过程中的感官质量,又增加了洗池的频率和费用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另外,藻类对藻类混凝土池壁构成很大威胁,池壁由于藻类物质的长期腐蚀,至使池壁老化,反过来又给藻类物质的寄生繁殖、水垢青苔的附着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栖息场所。(生物黏泥的组成,主要是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水中悬浮物等。) 4、藻类致臭。藻类所分泌的臭味物质导致饮用水出现异味,水中藻细胞数量的增大也增加了氯的使用量,当水处理中氧化剂使用量较低时,不仅无法消除臭味的影响,有时还会和一些臭味有机物反应生成新的致臭物质。 藻类在代谢过程中易产生三卤甲烷的前驱物质,三卤甲烷是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致癌性物质。部分藻类在代谢过程或死亡后释放藻毒素,对生物体造成毒性和危害,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对毒素中常见而且危害较大肝毒素难于去除。藻类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易造成微生物在水供给系统中重新生长。 三、藻类祛除方法

藻类图

淡水藻类种类介绍 一、常见的有毒藻类 不同形态和视角的藻类图像 原核生物界(Porkaryota)蓝藻门(Cyanophyta)蓝藻纲(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微囊藻属(Microcystis) 继续 形态特征 藻体较大,不定形,由很多微小细胞构成(见图1~4)。藻体内的细胞密度较大。细胞呈棕黑色(图1~4)或蓝绿色(图2、3)。细胞内有假空胞。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通过透明的胶质彼此相连,藻体外缘没有明显的胶被。 对水质和水处理的影响 喜欢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活;当其大量繁殖时,会在水面形成水华;同时还会使水体产生强烈的霉味;另外,这种藻类还能产生微囊藻毒素(Mircocystin_LR)。是一种对水处理影响较大的藻类。 藻类的分类参照 胡鸿钧等编著 1980 中国淡水藻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藻类的中文名称引自 胡鸿钧等编著 1980 中国淡水藻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13~16 图版2-1~2。

二、常见的有味藻类 1、蓝藻门--具缘微囊藻 不同形态和视角的藻类图像 原核生物界(Porkaryota)蓝藻门(Cyanophyt ) 蓝藻纲(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色球藻科(Chroococ )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形态特征 藻体形状不规则,由许多微小的细胞组成。藻体内的细胞密度较小,细胞间有假空胞,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通过透明的胶质彼此相连。藻体的外缘有一层厚而坚韧的无色胶被;图2 藻体死后,残留的胶被。藻体通常较小,但几个较小的藻体通常能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多群体(图1、3)。细胞呈棕黑色。 对水质和水处理的影响 喜欢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活;当其数量较多时,会使水体产生强烈的霉味;同时还会影响水处理。藻类的分类参照 胡鸿钧等编著 1980 中国淡水藻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藻类的中文名称引自 胡鸿钧等编著 1980 中国淡水藻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12~13 图版1-6~8

藻类对供水质量的影响及防治

2012.No4 20cm~40cm。根据船的长度而确定竹竿的根数,一般7根左右,立竿上、下端设置横竿,将立竿连接成竹排。布药完成后,多艘警戒船由爆破点向外呈扇形排开,船上派专人按从第一根立竿敲到最后一根,再由最后一根敲到第一根的程序往复敲打竹竿。船向爆点以外开出约2000m,直到爆破完毕。 3.2.4 加强了望,发现白海豚立即停止起爆,采用声墙驱赶法,对中华白海豚进行驱赶,直到赶离爆破中心2000m以外后才能起爆。 4 环境保护与施工安全措施 4.1 环境保护 4.1.1 根据国家海洋局对海洋水质等监测数据表明(参见大连港大窑湾港区拋石基床爆夯试验环境影响监测),水下爆炸采用零氧平衡的乳化炸药时,对海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1.2 严格遵守当地政府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规定,每次放炮后,利用交通船和警戒船对爆后漂浮物进行处理,防止对施工海域(包括航道、停泊区)及周边地区造成环境污染。4.2 施工安全措施 4.2.1 根据装药范围划定距装药区外边界500m以外的爆区警戒线。4.2.2 爆夯前利用电话、对讲机和海上警戒船通知等方法,加强与业主、边防派出所、附近施工单位和村委会的联系,确保海上作业人员、施工船舶和周边单位及人员的安全。 4.2.3 爆前清理在爆区警戒线以内的与爆炸作业无关的人员、机械设备,由警戒人员在警戒线外设岗。 4.2.4 爆夯前必须将计划起爆时间报告监理工程师,经批准后,在规定时间内起爆。进入爆破现场施工的人员禁止携带火种和易燃品。 4.2.5 在大雾、大雨等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和在黄昏、夜晚时,禁止水下爆炸作业;遇雷雨时停止爆破作业,已连接好的爆破网络应拆除起爆雷管,并迅速撤离至警戒区外。 4.2.6 爆破作业前,爆破技术负责人根据爆破布药区的水位、流速、流向、风浪等海况布置爆破作业。 4.2.7 利用船舶作业平台进行水下爆炸作业时,堆放药包的船舱应清理干净并不得有尖锐突出物;尽量避开风高浪涌的较恶劣的海况,船只和爆破器材必须避免剧烈的颠簸和撞击。4.2.8 由爆破员对装药现场内余留的火工品进行清理和回收;当确认爆破网络区内无任何干扰正常施爆的因素时方允许进行起爆网络连接。 4.2.9 起爆后必须确保没有盲炮后方可解除警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2]《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3]《爆破法处理水下地基和基础技术规程》(JTJ/T258-98) [4]《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221-98)及补充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水中藻类的危害及对水质处理的影响,结合中平能化集团供水总厂的实际应用,说明了防治藻类的方法和效果。 关键词 藻类 危害 防治 1 藻类的成因及危害 藻类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个体大小一般在2~200μm,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它们是水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制造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多年来,环境保护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建设的发展,气候变暖,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灌溉水排入水体中,是水中营养盐大量富集、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的滋生泛滥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每年夏秋季节,地表水温度升高,藻类生长极为旺盛。根据中平能化供水总厂对水库原水藻类的监测,八、九月份藻类总数可达每升水中上千万个,造成滤池堵塞,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供给。大量的藻类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还直接影响到了水厂的制水生产安全和水质。 2 藻类对水处理和水质的影响 藻类对供水质量的影响及防治 贾根宏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六矿,河南 平顶山 467091) 含藻类水进入水厂后,对制水生产工艺,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用量和构筑物池壁及出厂水质都会造成一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堵塞滤池 藻类进入滤池,可在滤池中大量繁殖,在滤池表面形成毯状物堵塞滤池,造成滤速减低,过滤周期缩短,冲洗频率加大,浪费冲洗水量,使产水量降低,影响出厂水质。2.2 增加净水处理剂的用量 在光合作用下,水中PH值升高,由于藻类存在,水中溶解氧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净水药剂的投入量增多。 2.3 产生色、臭味影响出厂水质 藻类使水产生甜、苦、酸等不同味道。有些藻类会使水产生鱼腥臭味。色是藻类次生物,差不多藻类都有色,而用户对饮用水中有色相当敏感,常因此而反映抱怨,对水质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藻类的降解产物中含有四氯乙烷,二甲基二硫化物等毒性物质,能引起人、动物中毒。2.4 对混凝土池壁构成很大威胁 含藻水经过池壁,藻类在基上面生长,久而久之,藻类的

水产养殖水体中各种藻类的危害

水产养殖水体中各种藻类的危害 出处:作者:中国水产养殖网 2014年07月12日 淡水常见藻类大致分为: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绿藻门、黄藻门等。蓝藻、微囊藻(死亡后产生的毒素更大,抑制其它藻类生长);螺旋藻(不易消化)、颤藻(不易消化)、平裂藻、项圈藻、鱼腥藻、微囊藻(易产生水华)。 一、蓝藻的习性: 蓝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蓝藻繁殖时对温度敏感,水温在17℃以下时,不会大量发生,或者不会对鱼类构成危害。当水温上升到28℃时,由于其它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又大量被鱼类吞食(温度高鱼类摄食代谢增强),蓝藻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而大量爆发。 ①PH值:藻类喜欢偏碱性的水体,高PH(PH8.0—PH9.5)会促进蓝藻的发生,故应避免单一使用泼洒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质。 ②氮磷比:蓝藻既可利用水体中的氮,又具有更高的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较高富营养化的水体都可能导致蓝藻的大量发生。适当提高氮磷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蓝藻的生长。 ③生态关系:蓝藻与其它藻类一起构成池塘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提供了89%以上的溶氧。因此这些生产者除了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外,还影响到鱼类的生存。 ④蓝藻水华的成因:不同阶段的关键因素不同,一般可以将蓝藻水华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浮。上浮后形成蓝藻水华,然后开始出现转水。 ⑤蓝藻的危害:蓝藻可以改变膨压,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情况下,聚集在水体表层,吸收了大部分的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蓝藻的大量繁殖,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代谢物质,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演替、繁殖周期,还可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

藻类对水处理工艺的影响及防治办法措施

藻类对水处理工艺的影响及防治办法措施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大的江河湖泊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水源污染问题,而城市供水的水源大概有四分之一是来自湖泊、水库的,随着水体污染的增加,导致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逐渐严重,藻类繁殖频繁,致使自来水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水质和水处理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十堰市的各大水库也面临着这个问题,特别是当下饮用水水质标准不断地提高,如何防止和去除对制水过程和对水质的影响,已经成为水厂治理研究和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藻类的定义 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境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它们是水体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当前水质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藻类爆发的频率增高,对生态环境和自来水的治理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藻类对水处理工艺的影响 头堰水厂工艺流程图 由于建厂时间久远,水处理构筑物老化严重,再加上头堰水库水质较差,造成头堰水厂处理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里以头堰水厂为例,浅谈一下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特别是每年春季和7、8月份时,藻类爆发严重,含有藻类的水进入水处理构筑物对制水生产工艺、药耗以及构筑物池壁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3.1感官影响 含有藻类的原水进入净水厂,在水处理构筑物上大量繁殖,附着在混凝土和不锈钢上,造成感官上的差异,对现场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清洗构筑物的频率和费用,即浪费水又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 3.2投药量影响 对于净水厂来说,水中含有藻类,造成水厂投药的增大。一是在光合作用下,水中pH 值升高,并且由于藻类的作用,水中溶解氧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需要投加的混凝剂大大增多,含藻类越高的水处理需要消耗的混凝剂越多。二是藻类使原水水质发生变化,并且生长着和死亡的藻类都会使水中有机物增加,增加氯耗,高藻水的处理更需要消耗大量的消毒剂,特别对于头堰水厂这种露天处理构筑物来说,光合作用充足,适合藻类生长,春季和7、8月份是氯耗的高峰期。 3.3对构筑物池壁的影响 藻类对混凝土池壁有着很大的危害,如澄清池和虹吸滤池由于长期生长藻类物质,造成严重的腐蚀,使得池壁粗糙老化,为藻类的更好生长提供了有力的场所。 3.4对滤池的影响 藻类的大量繁殖对滤池的运行、滤料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春季和7、8、9月份,大量含藻水进入滤池,使得藻类物质在滤池中大量繁殖,不仅在滤池池壁上生长大量藻类,而且会在滤池的滤料上面形成一层毛毡,造成滤料板结,堵塞滤料层,这样就是得滤池的周期缩短,减少产水量,同时增加冲洗水量并影响出水水质。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精选文档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着手,试图归纳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长期以来反复困扰人们的难题,供同行参考。 1.为什么黑臭河道和污染严重的水体没有藻类的产生 答: 黑臭河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其中的污染物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氧,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当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和植物都没有生存的条件。但是藻类生长的营养源还是客观存在。 在河道治理的初级阶段,采取曝气复氧措施后,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了部分提高,加上温度合适,光照合适,藻类生长的条件就成熟了,因为原来水体中存在的低等生物抗污染能力强、繁殖快、不易消亡,流入水体中及原有水体中的富含磷、氮等营养源给了这些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能量。 致使通过污染治理后的初级阶段,藻类等低等生物迅速繁殖,形成另一公害而存在。而该公害也是表示水体将遭破坏的标志。 2. 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 水体环境将是继续治理改善和不治理将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治理的原则是: (1) 标本兼治,分步实施; (2) 物理化学治理为辅(指标),生物治理为主(治本); (3) 对症治理为解决燃眉之急,长期维护为长治久安之策; (4) 单项阶段治理打好基础,建立综合生态体系维系水体健康。 逐步创建水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 3. 治理的阶段和过程如何怎样操作 答:杀灭藻类和消除水华 (1)采用物理方法: 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

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精编版

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精 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含藻原水进入净水厂后,会使水质发生变化,从而干扰水处理,对制水生产工艺、药耗以及构筑物池壁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混凝的影响。在光和作用下,水中pH值升高,且由于藻类作用,溶解氧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需要投加的混凝剂增多,高藻水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混凝剂。此外,部分藻细胞易穿透絮凝体,破坏絮凝过程,导致出水有藻类污染物。 2、干扰过滤。藻类物质在滤池中可大量繁殖,会使滤料层堵塞,从而缩短过滤周期,导致反冲洗水用量增加,反洗频率加大,实际用水产量下降并影响出水水质。 3、对构筑物的影响。藻类细胞成层成黏质物,附在混凝土池壁表面,形成一层润滑层,既影响制水过程中的感官质量,又增加了洗池的频率和费用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另外,藻类对藻类混凝土池壁构成很大威胁,如长沙三水厂构筑物池壁由于藻类物质的长期腐蚀,至使池壁老化,反过来又给藻类物质的寄生繁殖、水垢青苔的附着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栖息场所。(生物黏泥的组成,主要是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水中悬浮物等。) 4、藻类致臭。藻类所分泌的臭味物质导致饮用水出现异味,水中藻细胞数量的增大也增加了氯的使用量,当水处理只氧化剂使用量较低时,不仅无法消除臭味的影响,有时还会和一些臭味有机物反应生成新的致臭物质。藻类在代谢过程中易产生三卤甲烷的前驱物质,三卤甲烷是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致癌性物质。部分藻类在代谢过程或死亡后释放藻毒素,对生物体造成毒性和危害,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对毒素中常见而且危害较大肝毒素难于去除。藻类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易造成微生物在水供给系统中重新生长。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一)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一) 论文作者:彭海清1,谭章荣2,高乃云1,孟长再3 摘要:原水中的藻类会产生异臭、异味,影响净水厂出水水质。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国内外一些除藻方法和经验,并介绍了部分工程实例。 关键词:除藻氧化澄清气浮 1混凝除藻 投加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可同时去除浊度和藻类,出水中藻类数量<1000个/mL时所需混凝剂量远大于浊度<3NTU时所需的量。原因是粘土类胶体在ζ电位=-5mV时即可完全脱稳,而藻类必须在ζ电位=0时才能脱稳。若同时投加聚丙烯酰胺或阳离子型助凝剂则可减少硫酸铝用量。 采用混凝法除藻时应根据藻的种类选择药剂。去除硅藻时可单独投加硫酸铝,例如番禺市沙弯水厂在硅藻高繁殖期的投铝量从平时的1.2mg/L增加到3.0mg/L,可使沉淀池出水的浊度降至1~2NTU以减少进入滤池的藻类数量。去除绿藻一般需要预氧化,预加氯时其去除率约为95%~98%,无预氯化时其平均去除率为85%(如果考虑到预加氯会产生三卤甲烷,也可以用其他氧化剂)。蓝、绿藻会产生臭味,甚至含有毒素,并且会分泌黏液造成配水管网中出现后絮凝现象,此种分泌物又可能转化为三卤甲烷母体,因此是水处理中较难去除的藻类,也是多数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生长的藻类,它对混凝剂投量的调整极为敏感。 另外,藻类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对絮凝和过滤也有影响,其原因是该有机物中的酸性物质与混凝剂(铁盐或铝盐)的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络合物附着在絮体颗粒表面,阻碍了颗粒相互碰撞,因此必须增加混凝剂的投量,补偿由于表面络合物的形成对颗粒脱稳和絮凝造成的影响〔1〕。 2直接过滤除藻 直接过滤不适宜处理含藻量极高的水,这时应在过滤池前增加沉淀池或澄清池,但这样还可能出现滤池出水含藻量>1000个/mL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处理。 沉淀或澄清构筑物的类型很多,可除藻率却不相同。例如用静沉池处理泰晤士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59%,可是它处理衣阿华河水时,除藻率为37%(硫酸铝混凝)~97%(石灰软化)。应用澄清池处理波兰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85%~86%(无预氯化)、95%~97%(预氯化),并且浮游动物量也相应下降93%~96%(无预氯化)和99%(预氯化),因此澄清池的处理效果优于静沉池。 直接过滤适用于原水中藻类和悬浮物数量较少的情况,该工艺的关键是滤速的大小。采用均质砂滤池或双层滤料滤池进行直接过滤的工艺,藻类去除率约为15%~75%。若进行预氯化并在投加混凝剂后采用白煤—砂双层滤料滤池直接过滤(滤速<3m/h),则藻类的最优去除率约为95%。但是当原水中藻量>1000个/mL、白煤粒径为0.9mm或藻类数量>2500个/mL、白煤粒径为1.5mm时,过滤周期明显缩短。 昆明五水厂原水藻类数量平均为30500个/mL,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法除藻(双层滤料:陶粒粒径为2.0~2.5mm、高为700mm,石英砂粒径为0.6~1.2mm、高为500mm,滤速为6~10m/h),其去除率平均为96.4%。 将马德里的西班牙河水作为原水进行的半生产性试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双层滤料滤池的藻类去除率为63%~98%,其中以同时投加10mg/L的硫酸铝和0.5mg/L的活化硅酸时效果最 好,但因原水中藻类数量>2500个/mL,致使滤池的工作周期仅为6h。 3沉淀或过滤除藻 向反应沉淀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作为助凝剂(可有效去除泥土气味),可以强化反应、沉淀效果,特别是在藻类大量繁殖的季节此法可作为应急措施。1995年5月,美国芝加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