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1978~2006)

朱庆芳*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38项重要指标,建立了一套全面反映社会和谐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本文运用1978-2006中国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况。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会指标和谐度评价

中共十七大重申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本文根据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一套全面概括的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6类38项重要指标组成,它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谐状况,现将改革开发以来的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的增长情况和问题,简要分析如下: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

单位:%

发展速度 平均每年递增

2006年为1978年的2006年为

1990年的

2006年为

2005年的

1979~2006年 1991~2006年

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

(1-4项)

441.9 233.0 105.7 5.5 5.4 (1-6项) 332.6 187.2 105.0 4.4 4.0

1. 社会结构指数 28

2.3 162.5 10

3.9 3.8 3.1

2. 人口素质指数 582.7 285.0 106.7 6.5 6.8

3. 经济效益指数 463.0 282.9 107.6 5.6 6.7

4. 生活质量指数 447.6 218.9 10

5.3 5.5 5.0

5. 社会秩序指数 67.4 8

6.0 106.5 -1.4 -0.9

6. 社会稳定指数 88.1 74.9 100.5 -0.5 -1.8

注:上表是根据38项指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详见附表1)。2006年数据主要是根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 和各部委提供的数据加工整理。

从表1看,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年均递增5.5%。6类指数中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朱庆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有较大增长。其中,以人口素质增长6.5%为最快,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均增长5%以上,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3.8%;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状况有所恶化,其指数一直处于负增长。从主要指标看,2006年与1990年比较,年均递增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3%和11.7%,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均递增9~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递增7.9%,居民消费水平递增了7.7%(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人均GDP已达16084元,人均财政收入达29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这些主要指标16年来年均递增幅度在10-5%之间; 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为43.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2.2%上升为32.2%,出口占GDP的比重由4.6%上升为36.8%。

和2005年相比,2006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增长了5%,经济效益和人口素质指数增速最快,分别增长了7.6%和6.7%;社会秩序也有明显的好转,其指数增长了6.5%;社会稳定状况变化不大,比上年仅增长了0.5%。

2006年对社会和谐度30多项指标进行了地区评价,用综合评分法计算的结果是:

(1)社会和谐度较高的、得分居前10位的大多为东部沿海地区,最高是北京、上海达69和65分,依次是天津、浙江、辽宁、广东、吉林、江苏、山东、湖北, 得分在59-48分之间,前10位中沿海占8个,中西部地区居后的10位中,西部占8个。分子系统看,在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北京均居第一位;经济效益指数的榜首为上海,社会秩序指标河北位居第一位(31个省市得分排序详见附表二)。

(2)居前列的10个地区,一般情况是各子系统的得分都较高,如社会结构、经济效益、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都较高,比较协调,得分大多超过了全国平均数。但其中各子系统不够协调的是,辽宁、吉林、山东、湖北四省总分虽均居前10位,但经济效益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 居前的沿海各省市,虽经济效益、社会结构、人口素质都居于前列,但社会秩序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而居于后列,如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省市区如果能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就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以上数字反映了社会和谐度的增强,各类指数和主要指标均呈现了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已趋向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提高,各子系统的指数是基本协调的、和谐的。

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经验: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一阶段是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的特殊时期,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由于有的地区没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仍盲目追求 GDP的高速度,忽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亟需用和谐社会的理念,使矛盾得到化解,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的发展。

下面通过各种指标的比较中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建议,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从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的各指标的分析比较中,亟需关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下:

一 社会发展总支出在GDP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国家财政和企业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也可称为公共消费品和公共服务事业的总支出,它的发展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

问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包括社会文教卫生科研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社会保障补助、社会福利救济、在岗职工的五项社会保险费、离退休人员的保险福利费等,但不包括个人和集体用于上述支出的费用。

2006年以上各项实际支出共计26564亿元,占GDP12.6%,比1978年的5.9%提高了6.7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7.6%提高5.0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表2 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

单位:亿元,%

1978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 2006年GDP3645186686079499215183085210871

财政支出 112230846824158873393040423

社会发展总支出 14104272105502238026564

其中:1. 社会文教费 14773817574385895310735

2. 社会保险(在职) 152877238654016477

3. 离退休保险福利费504651522304154926320

4. 社会福利、救济优抚1955116213716908

5. 社会保障补助52618182124

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重 5.97.6710.612.212.6

第1、4、5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4.825.727.432.333.934.1

从表2看,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和绝对额均有较大提高,但按人口平均水平过低,2006年社会发展总支出人均只有2026元,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5829亿元,占60%,人均为 1207元,社会文教科卫支出10735亿元,占GDP5.1%,人均仅819元。

2005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为4666亿元,2006年估算为5400亿元,两年分别占GDP2.5%和2.6%,人均只有412元。距1993年政府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要达到占GDP 4.0%的目标,至今还有相当的差距。教育经费在城乡间、地区间,分配极不公平,机会不均等。城镇人口中高中、中专、大学学历者分别为农村的3.4倍、6.1倍和44倍; 全民族的文化程度不高、文盲率过高,据2006年0.9%的人口抽样调查,在总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4.5%。15岁及以上未上过学文盲率仍高达9.3%,女性高达13.7%,且主要集中在农村。中西部地区学校危房多,贫困生多,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缺口仍很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卫生经费的投入也很少,2006年卫生事业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089亿元,只占GDP1.0%,人均仅159元。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间严重不公平,约有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长期没有改变,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仍较普遍。据卫生部调查,医疗费15年来上涨了9倍,个人医疗费的支出增长了10多倍,在卫生总费用中,财政投入仅占16%左右,远低于国际50%左右的水平;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劳动力因病、损伤和早亡,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文化经费投入更少,2006年财政支出用于文化、体育、广播、出版、文娱的事业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1797亿元,占GDP只有0.85%,人均为137元。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购书费不足1元,人

均图书出版量只有5册,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社会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2006年为3003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7.6倍,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0.57%上升至1.4%,发展很快,比例已居国际前列,但我国科研发展水平与国际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数量少且质量不高。

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2006年有15829亿元,占GDP 7.5%,它主要用于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农民基本上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不仅工资水平低,大部分都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据统计,在一亿多农民工中享受工伤保险的只有2537万人。

用全社会从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计算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仅为32%,其中城镇覆盖面为66%,农村只有11%;而且大部分人员保障水平较低,如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尤其是退休较早的退休人员退休费过低,2005年平均只有 8500多元,低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半左右,与机关事业单位差别过大,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2006年虽增加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但仍远低于事业机关的增幅,造成企业离退休人员的不满。2005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包括医疗费),为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的55%,比80年代初的90%左右下降30多个百分点,上海仅为34.5%,为各省市的最低水平。据审计部门审计,约有半数的省市均存在对社保基金的挪用和挤占现象。

在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从1978年的53亿元增至2006年的7571亿元,占支出的比例,由4.7%提高到18.7%,若加上预算外用于行政事业费4600多亿元,共计1.2万多亿元,占预算内和预算外财政支出的26%,它相当于财政支出用于社会文教费、社会保障福利支出13767亿元的84%,而每年在行政费开支中用于吃喝招待和公车消费就达数千亿元; 经济建设比例在财政支出中占61%,但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投资效果不高的现象,因此,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和节约行政开支,增加社会发展支出的比例已势在必行。

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与世界各国比较明显偏低,以基本可比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合计,我国只占10%左右,低于美、法的16%和30%,也低于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等国会20%左右的比例。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国际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4.8%和发达国家 7%右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4%左右的水平。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偏低,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和水平过低,是影响社会和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诱因之一;教育、科技的落后,将会削弱国际竞争力,并影响经济社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 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过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消费水平2006年比1990年年均递增7.7%,慢于同期人均GDP年均递增9.2%的速度。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额占的GDP(按支出法计算)的比例,从1990年的48.8%降为2006年的36.3%,已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比最高年1981年52.5%降低了16.3个百分点。从世界消费率看,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高于我国20~40个百分点,即高出一倍多。

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1990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率高达17%,2006年增速仍高达22%,投资率从1990年的23.3%上升至2006年的52.2%,已提高

到历史最高水平,而每一单位投资的新增GDP即投资效果系数,由1990年的45.1%降为29.5%,降低了35%。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从1978年的24%降至2006年的12.7%。投资的低效率是造成低消费的重要原因。

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的另一原因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偏低。据测算,2006年城乡尚有贫困人口近8000万人,占总人口约6%,消费能力较强的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比例偏低,目前只占20%左右。

当前中低收入者还受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的巨大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的城乡住户调查,2006年在城乡居民中,三项支出约占消费支出的四分之一,其中居住消费占的比例最大,城镇占10 %,农村占17%。由于三项支出压力过大,许多家庭为了筹措过高的教育费、医疗费或购房、建房费,往往要压缩日常消费开支而加大储蓄,即压缩了即期消费,加大预期消费的积累,以防后顾之忧,因而近五年来储蓄余额每年以17%的高速递增。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此三项支出的费用仍在上涨,教育乱收费没有扭转,药费经过23次降价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综合医院的人均门诊医疗费2005年比1995年上涨了2.2倍,人均住院费上涨了1.8倍; 房价连年上涨,全国住宅商品房价格指数2006年比上年上涨了6.4%,与2000年比较,六年上涨了41%,房价与收入比过高,一般工薪阶层需20年的收入积累才能买一套两居室,归还房贷已成为工薪阶层的沉重负担,低收入者则根本无力购房。

消费率过低和呈下降趋势,是长期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形成的,如果没有宏观调控决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要拉动居民消费率的上升是存在较大难度的。

三 社会不公平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各种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均要注重社会公平。但由于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分配制度不合理,就使各种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一)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

根据2006年全国12万户城乡住户调查,城镇居民中,按五等分法计算的20%最高收入户与20%的最低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5.6倍,农村居民20%最高收入户与20%的最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7.2倍,城乡平均为6.5倍,比1990年的4.0倍扩大了2.5倍,比1978年的2.7倍扩大了3.8倍。按另一种衡量社会公平的尺度为基尼系数,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2006年上半年的抽样调查已达0.5的水平,比1984年的0.26扩大了近一倍,不仅超过了0.4的警戒线,而且也超过了美、法、日、英、德、韩等国0.3-0.4的水平。贫富悬殊会影响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还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犯罪率上升等不稳定因素增加。

(二)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使城乡差距加速扩大。如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倍,在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2006年扩大为3.28倍,比上年扩大了0.06倍,比1978年扩大了0.71倍。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居民享受了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每年人均约三四千元,加上此因素,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应为6倍左右,这一比例

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1~2倍的差距。分地区看,2006年沪、京、津、苏、浙、辽、黑、冀8省市城乡收入差距均在2.2-2.6倍之间,西部地区在3-4倍之间,最高是云南、西藏,为4.5倍,与上年比,有12个地区扩大,19个地区差距缩小。

由于城镇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决定了城镇收入增幅必然高于农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将持续扩大,据预测,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将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按此速度测算, 2007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至3.4倍。如果农村没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则城乡差距的扩大趋势将难以扭转。

(三)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由于对一些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没得到有效控制,致使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按细行业分的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2006年仍以证券业为最高,达8.55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其次是计算机服务业、航空业和软件业,分别达6.07万元、6.04万元和5.94万元;在4万元以上的有其他金融活动业5.69万元,烟草制造业4.67万元,比上年增长21-8%;最低的是林业职工,只有8254元,比上年增长13%。最高与最低的行业收入差距由上年的7.5倍扩大为2006年的10.6倍,比上年扩大了2.8倍,比1978年的1.3倍扩大了6.5倍。若包括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差距更巨大。

(四)地区差距扩大

从主要指标看,近几年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2006年全国人均GDP已达16084元,以上海57695元为最高,省区间以浙江31874元为最高,以贵州5787元最低,浙江与贵州比较,由1991年的2.7倍扩大为5.5倍,如按东西部比较,东部人均GDP为25525元,为西部10299元的2.5倍,比1991年的1.9倍扩大了 0.6倍。东中西部的比例为1:0.52:0.40。

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为11759元,上海最高已达20668元,浙江、广东达1.8万和1.6万元,而新疆只有8871元、甘肃8921元,高低相差2.1倍。农民人均收入为3587元,以上海9139元为最高,浙江达7335元,与最低的贵州1985元比较,差距为3.7倍,比1991年的2.7倍扩大了一倍。

四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秩序指数由警力、刑事、治安、贪污、生产安全等五项指标组成。2006年比1978年,按逆指标计算下降了32.6%,28年年均递减1.4%。其中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从1978年5.5件上升为2006年35.5件,年均递减6.4%;贪污贿赂渎职受案率和治安案件查处率,年均递减1.0%和5.4%;2006年由于对安全生产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狠抓了生产安全,使交通、工伤、火灾死亡人数从上年的12.7万人降为2006年的11.3万人,每10万人死亡率从上年的9.8人降为8.6人,降低了12.2%,按逆指标计算,增长了14%,这是近几年首次扭转了生产安全死亡率持续上升的局面。但从长期看,社会秩序指数仍为负增长。

28年间社会稳定指数增减相抵后,按逆指标计算年均递减 0.5%。其中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6年比1978年上涨了3.71倍,28年中货币贬值了78.8%,年均递减5.4%;贫富差距由2.7倍扩大为6.5倍,年均递减3.1%;城乡贫困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农村贫困率由11.2%降为6.9%,使全国平均贫困率从9.3%降为6.0%,年均递增1.6%,其中城镇贫困率年均递减5.9%,农村贫困率递增1.7%;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57倍扩大为3.28倍,年均递减0.9%;失业率由5.3%降为4.1%,年均递增0.9%;社会保障覆盖面由23%提高至32%,年均递增1.2%。

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密切相关、是互相制约的,如果贫困率上升,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就会直接影响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上升。28年来,此两项指数互相影响,均呈现负增长,它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综合指数的增长,如28年社会和谐度的综合指数按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4大类指数计算,年均递增为5.5%。但若包括社会秩序、社会稳定2大类指指数综合计算,年均递增只有4.4%。因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影响了综合指数1.1个百分点,影响度为20%,其中1991~2006年16年影响度上升为26%。这充分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拖了发展的后腿。可喜的是,2006年与上年比较,由于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比上年略有好转,影响度下降至12%。如果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指数继续好转,与经济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就能促进综合指数再上一个新台阶,就能确保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6大类指数和38项指标详见附表一)。

五 环境与资源状况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与快速的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而产生的是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给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带来的严重危害。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环境的退化问题,制定了环境管理方面的发展规划,构建了现代化的环境、制度、政策体系,加强了环境机构建设,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共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环境保护各领域,如大气环境质量、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回收、自然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环境质量逐年好转,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包括空气质量、地面水达标率、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噪声达标率),2006年为76.0%,比上年的73.8%增长了3.0%,比2000年增长28%。但人与环境、人与资源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18.2%,且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有17%的土地已荒漠化、30%的土地被酸雨污染,水土流失面积也达1/3,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依然严重。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多种林产品、畜牧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伴随对国土绿化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毁林毁绿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但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从2006年国家监测的559个城市空气质量来看,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4.3%,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也就是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及以上的城市只占62.4%,比上年增加了2.1个百分点,还有38%的城市没有达标,其中劣于三级标准即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达9.1%,这就意味着尚有38%的城市人口呼吸着污染的空气。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有所反弹。2006年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达2589万吨,比上年增长1.6%,比2000年增长了30%。

(三)部分水域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以及分布不均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2006年国家监测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达标的水质只占40%,劣Ⅴ类(污染严重)的水质断面比例达28%。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淮河、黄河、松花江中度污染,辽河、海河重度污染。近年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严重威胁到居民日常生活。另据107个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监测,达标率达72%。据统计,全国有1.3万多家石化企业位于长江、黄河沿岸,还有无数的小造纸、皮革厂,反映了工业化与水环境的突出矛盾和治理的迫切性。

海洋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东海每年4至6月赤潮频发。全国沿海地区中,海南、广西、山东和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较好,近岸海域水质一、二类占68%,三类占8 %,四类及劣于四类的占24%。

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对水道的污染,也是水资源缺乏的重要影响因素。许多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不够正常,加之管网较为陈旧或不够完善,目前仅以部分产能运转,致使城市污水处理率仅达57%。人口过剩和经济持续增长对许多城镇地区的水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水环境仍然处在整体恶化的进程中。

(四)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城市垃圾的处置水平仍然偏低

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5.15亿吨,比2000年增加86%,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60%。

环境与资源存在的“瓶颈”问题,除了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高增长忽略和不重视环保外,主要是环保投资不足,2006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2566亿元,占GDP 1.2%,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1.0%仅提高了0.2个百分点。低于美、英、德环保投资占GDP 2%以上的水平。

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5亿元,比上年上升了29%。有关部门认为此数严重偏低,据中科院和环保部门测算,全国由于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约占GDP 10%左右,其中因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 4%。

六 对策建议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目标,今后仍将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为实现新时期的目标,必须采取措施,协调和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

题。

(一)提高社会发展总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首先要转变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中重经济、轻社会,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忽视科教文卫的发展,忽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投入,形成社会发展的比例长期处于低水平和欠账的状态。它违背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以及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国内和国际实践经验都表明,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只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了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社会才能稳定的、和谐的发展,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今现代化进程中,各国都把提高教育、科技水平当作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来加以重视,发达国家加强了科教投入,都已取得丰厚的回报,如日本在人均GDP一千美元时,其教育投入就占GDP 5%,科教水平的提高,使该国很快成为世界强国。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目前存在社会保障覆盖面过低、水平低、城乡之间分配不公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从当前国情和经济实力看,财政收入已达到近4万亿元,GDP已达21万多亿元,已具备了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社会保障支出应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离退休者应与在岗劳动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过去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社会保障巨额隐性负债,应从国有资产中逐步偿还。

发展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把它当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把软指标转变为必要的公共服务投入的硬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建议到2020年,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例应从目前的12%提高到20%左右,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从目前2.6%提高5%左右,社会保障覆盖面从目前的32%左右提高到60%左右。实践证明增加社会发展投入不仅不会牺牲经济增长的目标,反而会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如果把投入偏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压缩10%,把行政管理费压缩和节约10%,投入到社会发展中去,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将会全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调整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着力提高消费率

通过宏观调控,要坚决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把提高消费率作为当前的迫切任务。要解决投资与消费的矛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导;以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为中心,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消费增长的现实基础,尤其应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要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从制度和政策上保障居民的消费动能;进一步稳定房价,切实采取措施防止房价上涨过快,应出台有利于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政策,对获取高额利润的开发商,则应采取相应的限制和调控政策;要发挥财政政策促进消费的作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切实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减轻农民消费负担。

力争在近期内扭转居民消费增长慢于GDP增长的趋势,力争到2020年将消费率提高到过去曾达到过的50%以上。

(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1)要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整工资和福利政策。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各种收入差距的重要条件,如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功能,在城乡有条件的地区普遍实施低保和社会救助制度,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条件、保障低收入者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基础教育权利。

(2)要从战略上调整城乡关系,在财税政策上要继续向农村倾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并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还应加快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步伐,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对进城的农民工,要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享受最基本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使他们融入城镇。只有减少农业和农民的比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缩小。

(3)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建立较完善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利用税收、价格政策调控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建议利用税收和价格政策对产品和服务价格进行调节和加强监督,对员工的收入分配要增加透明度和加以限制。

(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比例由目前的 1.2%提高至2%以上,至少使环保投入能补偿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为避免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对禁止开发的生态区,允许一些地区GDP零增长或负增长。

(五)增强各部门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力度

严惩腐败,要从制度上和立法上加强监督,减少腐败的滋生;加快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公正司法、公平竞争;加强对腐败的公开舆论监督并狠抓制度建设;改进信访工作与群众沟通渠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六)建议计划统计部门要尽快提出一套切合实际的考核指标

为了彻底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考核指标,防止经济过快的政绩诱因,建议计划统计部门建立一套突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反映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社会发展、经济效益、投资效果、环境质量、社会稳定、社会安全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指标,全面考核各地和各级领导的政绩,并加强对考核目标的定期督促检查。

附表1 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综合评价(1978-2006)

年均递增速度(%)

权重 单位 1978年1990年2005年2006年

2006年为

1978年(%) 2006年

为1990年(%) 1979~2006年(28

年) 1991~2

006年(16年)2006

比上年

综合指数 (包括一至四项) 70 % 441.9233.0 5.5 5.4 5.7 (包括一至六项) 100 % 332.6187.2 4.4 4.0 5.0 一、社会结构指数 16 % 282.3162.5 3.8 3.1 3.9 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3 % 12.218.531.432.2263.9174.1 3.5 3.5 2.5 2.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3 % 29.540.155.257.4194.6143.1 2.4 2.3 4.0 3.城镇人口比重

3 % 17.926.543.043.9245.3165.7 3.3 3.2 2.1 4.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福利 占GDP 比重 2

%

5.9

7.6

12.2

12.8216.9

168.4

2.8

3.2

4.9

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3 % 2.1 2.2 2.5 2.6 123.8118.2 0.8 1.1 4.0 6.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2 % 4.6 16.034.336.8800.0230.0 7.7 5.3 7.3 二、人口素质指数 15 % 582.7285.0 6.5 6.8 6.7 7.人口自然增长率* 3 ‰ 12.014.

4 5.89 5.28227.3272.7 3.0 6.

5 11.68.初中以上文程度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

2 % 25.032.752.554.5218.0166.7 2.8 3.2 3.8 9.每万人口大学在校学生数 2 人 8.9 18.0119.5132.31486.5735.0 10.1 13.310.710.每万人口大中专毕业人数 2 人 4.1 19.048.456.31373.2296.

3 9.8 7.5 16.311.每万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 3 人 593 114529502918492.1254.8 5.9 6.0-1.112.每万人口医生数 3 人 10.715.414.815.2142.198.7 1.3 -0.1 2.7三、经济效益指数 1

4 % 463.0282.9 5.6 6.7 7.6 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 元 381 16441410316084972.9410.0 8.

5 9.210.514.社会劳动生产率 2 元 917 31102424627705701.0401.4 7.2 9.110.215.人均财政收入

3 元 118 259 24282956577.6478.7 6.5 10.318.016.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 2 % 24.212.211.812.752.5 104.1 -2.3 0.3 7.6 17.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2 % 53.045.132.029.555.7 65.

4 -2.1 -2.6-7.818.每万元GDP 消耗的能源 (标准煤)* 2 吨 15.68 5.29 1.22 1.21105.9100.7 0.2 0.040.8四、生活质量指数 2

5 447.6218.9 5.5 5.0 5.3 19.居民消费水平

2 元 184 83

3 54636111745.8325.

4 7.4 7.7 9.3 20.居民消费率

(占支出法计算的GDP%)

2 % 48.748.837.736.374.5 74.4 -1.1 -1.8-4.021.农民人均纯收入

3 元 13

4 686 32553587670.7215.

5 7.0 4.9 7.4 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元 343 15101049311759670.7338.

6 7.0 7.9 10.423.恩格尔系数*(城乡平均) 3 % 65.957.641.739.8165.6144.

7 1.

8 2.3 4.824.人均居住面积

农民

2 平米

8.1

17.829.730.7379.0172.5 4.9 3.5 3.4城镇居民(建筑面积) 2 平米 8.0 12 26.127.2340.0226.7 4.5 5.2 4.225.人均生活用电量

2

千瓦

小时

16.4

42.4

216.7

248.1

1512.8

585.1

10.2

11.7

年均递增速度(%)

权重 单位 1978年1990年2005年2006年

2006年为

1978年(%) 2006年

为1990年(%) 1979~2006年(28

年) 1991~2

006年(16年)2006

比上年

26.环境质量指数 3 % 71.973.876.0100 105.7 0 0.3 3.0 27.性别平等指数 3 % 77.479.281.681.6105.4103.0 0.2 0.2 0 五、社会秩序指数 15 % 67.4 86.0 -1.4 -0.9 6.5 28.每万人口警察人数 3 人 6.5 7.3 11.211.4175.4156.2 2.0 2.8 1.8 29.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 3 件 5.5 19.635.735.515.5 55.2 -6.4 -3.60.6 30.每10万人口贪污贿赂、 渎职受案率*

3 件 3.5 (1982) 4.5 4.8 4.

4 79.

5 102.3 -1.0 0.1 9.1 31.每万人口治安案件查处率* 2 件 9.9 16.648.346.921.1 35.4 -5.4 -6.3 3.0 32.每10万人口各类事故死亡率* 4 人 4.4 6.0 9.8 8.

6 51.1 69.

7 -2.4 -2.214.0六、社会稳定指数

15 % 88.1 74.9 -0.5 -1.80.5 33.通货膨胀率*

(消费物价指数,以1978=100) 3 % 100.0218 464.0471.021.2 45.9 -5.4 -4.8-1.534.城镇登记失业率* 3 % 5.3 2.5 4.2 4.1 129.361.0 0.9 -3.0 2.4 35.社会保障覆盖面 2 % 23.026.532 32 139.1120.8 1.2 1.2 0 36.贫困人口比重* 2 % 9.3 7.3 6.1 6.0 155.0121.7 1.6 1.2 1.7 城镇* % 0.9 5.0 5.0 5.0 18.0 100.0 -5.9 0 0 农村*

% 11.28.3 7.0 6.9 162.3120.3 1.7 1.2 1.4 37.贫富差距(五等分)*

3 倍 2.7 4.0 6.6 6.5 41.5 61.5 -3.1 -3.0 1.5 城镇*

倍 2.2

(1983)

2.5 5.7 5.6 39.3 44.1 -4.0 -5.0 1.8 农村*

倍 2.9 4.5 7.3 7.2 40.3 62.5 -3.2 -2.9 1.4 38.城乡收入差距 (以农民收入为1)*

2

2.57

2.20

3.22

3.28

78.4

67.1

-0.9

-2.5

-1.8

说明:1.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民政统计年鉴、公安部提供的资料等。

2.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综合指数及类指数。“*”为逆指标,将分子分母倒算而得。

3.第13-15,18-19, 21-22项指标,绝对值为当年价,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的第5、24城镇、27项为估算数。

4.第4项指社会文教卫生科学财政支出、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在岗职工五项保险费等,第8项1982、1990年人为口普查数,2005、06年为抽样调查数,17项中1978年所列数为1980年数。

5.第21-23、36、37、38项是住户调查资料,合计是用城乡人口加权平均的。

6.第36项2005年、2006年贫困人口的标准:城镇是根据住户调查中5%低收入中的困难户可支配收入水平、农村是人均纯收入在千元以下水平,全国比重是用城乡人口加权平均的。

7.第17项是用支出法计算的新增GDP 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

8.第26项是包括空气质量、地面水达标率、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噪声达标率五项指标,达到2020年目标的加权综合指数。

9.第27项包括出生、人大代表、城镇从业人员、各级在校生中的女性比例等四项指标达到2020年的综合指数。 10.第32项包括交通、工伤、火灾等各类事故死亡率,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公布数。

附表2 2006年分地区社会和谐发展指数排序

排序 综合

指数

社会结

构指数

人口素

质指数

经济效

益指数

生活质

量指数

社会秩

序指数

社会稳

定指数

全 国 46.9 8.07.07.712.7 6.0 5.5 北 京 1 69.1 13.912.810.718.3 5.0 8.4 上 海 2 64.8 13.710.211.817.8 4.8 6.5 天 津 3 58.8 11.010.710.514.2 5.8 6.6 浙 江 4 52.5 8.97.29.117.7 3.0 6.6 辽 宁 5 50.2 9.49.4 6.013.0 6.7 5.7 广 东 6 49.1 9.3 5.69.814.5 4.8 5.1 吉 林 7 49.1 8.78.7 6.812.1 6.6 6.2 江 苏 8 48.9 8.18.69.014.5 4.2 5.6 山 东 9 48.3 7.9 6.3 5.613.4 6.6 6.7 湖 北 10 48.1 7.98.2 5.611.98.3 6.2 福 建 11 47.9 7.8 5.48.415.0 4.2 7.1 河 北 12 47.7 5.28.1 6.411.89.5 6.7 黑龙江 13 47.1 7.97.17.712.07.3 5.1 江 西 14 47.1 7.07.0 6.212.08.1 6.8 内蒙古 15 45.5 6.87.8 6.511.27.1 6.1 陕 西 16 44.7 8.09.2 6.29.7 6.6 5.0 重 庆 17 44.4 8.77.5 4.911.9 6.4 5.0 山 西 18 43.7 7.87.5 6.110.5 6.1 5.7 海 南 19 43.4 8.6 4.67.38.29.2 5.5 河 南 20 43.1 4.0 6.7 6.611.18.3 6.4 湖 南 21 42.7 6.08.0 6.011.7 5.8 5.2 广 西 22 41.7 7.0 6.7 6.09.77.0 5.3 安 徽 23 41.4 6.9 6.3 5.210.8 5.9 6.3 四 川 24 41.2 6.77.0 5.210.97.1 4.3 宁 夏 25 39.7 9.0 6.3 4.19.9 5.5 4.9 新 疆 26 39.3 9.0 5.97.27.3 4.1 5.8 云 南 27 38.0 6.2 6.0 5.39.77.1 3.7 青 海 28 37.9 9.3 5.5 5.27.4 6.1 4.4 甘 肃 29 37.2 7.1 6.1 4.0 6.08.2 5.8 贵 州 30 36.8 7.9 5.0 3.18.38.1 4.4 西 藏 31 30.4 7.8 2.9 2.8 6.3 6.6 4.0 注:本表指数是根据35项指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计算的。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张丽萍同志计算(下表同)。

附表3 2006年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分地区主要指标

地区 城镇

人口

比重

人口

自然

增长

初中

以上

文化

程度

占总

人口

每万

职工

拥有

专业

技术

人员

每万

人大

学在

校学

生数

每万

人口

医生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工业

企业

总资

产贡

献率

固定

资产

投资

效果

系数

农民

人均

纯收

城镇居

民人均

可支配

收入

城乡

恩格

尔系

农民

人均

住房

面积

环境

质量

指数% ‰ % 人 人 人 元 % % 元 元 % 平米 %

全国 43.9 5.3 54.5 2918 132 15.2 1608412.7 29.5 3587 11759 39.8 30.7 76.0 北京84.3 1.3 79.0 3303 358 33.4 50467 6.3 29.9 8275 19978 31.1 39.8 75.3 天津75.7 1.6 71.4 2746 332 23.5 4116314.7 36.3 6228 14283 35.2 27.6 73.0 河北38.4 6.2 58.6 3373 125 15.4 1696214.4 28.6 3802 10305 35.6 29.1 79.2 山西43.0 5.8 64.4 2722 132 20.2 1412310.5 30.3 3181 10028 35.5 25.0 65.0 内蒙古48.6 4.0 57.8 2989 106 21.0 2005312.4 26.6 3342 10358 34.8 20.1 79.6 辽宁59.0 1.1 66.5 2729 169 22.1 217888.2 21.8 4090 10370 38.5 25.2 87.6 吉林53.0 2.7 62.9 3192 160 21.7 157209.5 49.2 3641 9775 36.5 20.7 89.5 黑龙江53.5 2.4 62.6 2339 155 17.0 1619531.0 30.3 3552 9182 34.2 20.9 85.4 上海88.7 1.6 78.5 2603 257 25.1 5769510.5 31.1 9139 20668 35.8 60.0 68.9 江苏51.9 2.3 58.2 3046 173 15.2 2881411.6 33.2 5813 14084 38.8 40.8 74.4 浙江56.5 4.9 53.2 2435 145 19.0 3187411.1 30.4 7335 18265 34.5 57.7 86.7 安徽37.1 6.3 49.2 3141 109 11.4 1005510.5 21.9 2969 9771 42.9 28.0 87.3 福建48.0 6.3 49.0 2438 130 12.9 2147112.9 39.6 4835 13753 42.3 42.4 91.3 江西38.7 7.8 45.9 3156 178 11.9 1079812.8 22.8 3460 9551 45.4 35.9 92.9 山东46.1 5.5 57.3 2655 144 15.7 2379417.5 32.0 4368 12192 35.2 30.7 91.8 河南32.5 5.3 58.7 2949 104 12.3 1331318.8 32.3 3261 9810 38.4 28.4 81.8 湖北43.8 3.1 57.3 3102 192 15.8 1329610.3 31.7 3419 9803 43.3 36.8 82.5 湖南38.7 5.2 54.8 3251 131 13.9 1195014.2 33.3 3390 10505 43.3 39.3 82.4 广东63.0 7.3 59.2 2464 108 14.0 2833212.2 48.1 5080 16016 40.8 26.6 89.2 广西34.6 8.3 52.6 3626 82 12.0 1029612.4 34.2 2770 9899 47.0 29.6 92.3 海南46.1 8.9 58.1 2500 108 14.6 1265411.7 37.3 3256 9395 48.8 22.1 95.0 重庆46.7 3.4 46.1 2910 134 13.4 1245710.0 17.4 2874 11570 44.8 34.3 84.6 四川34.3 2.9 42.2 3222 105 14.0 1054610.8 28.4 3002 9350 46.3 34.7 83.5 贵州27.5 7.3 36.2 3293 59 11.0 578710.6 25.3 1985 9117 48.0 23.8 87.2 云南30.5 6.9 35.2 3632 63 12.6 897017.8 24.2 2250 10070 46.7 25.8 89.9 西藏28.2 11.7 13.9 2448 83 15.3 104307.8 17.2 2435 8941 48.8 21.0 78.3 陕西39.1 4.0 58.2 3296 194 16.2 1213815.2 34.2 2260 9268 37.1 26.9 81.5 甘肃31.1 6.2 42.8 2923 101 13.8 87579.3 33.5 2134 8921 42.9 19.1 52.3 青海39.3 9.0 41.1 3434 66 15.6 1176213.2 24.1 2358 9000 40.4 18.5 54.7 宁夏43.0 10.7 48.2 3267 93 18.2 11847 6.9 21.0 2760 9177 38.2 21.6 66.2 新疆37.9 10.8 53.2 2955 97 20.9 1500024.8 28.1 2737 8871 38.2 21.9 52.2 注:本表是从38项指标选出的主要指标。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DAQI NG PETRO LE UM I NSTIT UTE 第28卷 第3期 2004年6月V ol.28 N o.3 Jun. 2004 收稿日期:2004-03-09;审稿人:赵俊平;编辑:王文礼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 01-25) 作者简介:邵 强(196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邵 强1,李友俊1,田庆旺2 (1.大庆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2.大庆石油管理局人才劳动力交流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453) 摘 要: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数理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根据指标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分别建立了指标体系构建模型,并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关 键 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方法;程序 中图分类号:F091.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891(2004)03-0074-03 多指标综合评价作为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2年我国中文期刊发表的有关综合评价方面的学术论文达2770多篇,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关键问题之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的前提.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们提出了涉及社会、经济乃至军事的上百种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严格的优选方法和程序,往往就同一评价对象给出了多种相差甚远的指标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笔者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出发,提出指标体系构建的数理方法,并给出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1 评价要素集与指标集的关系 综合评价某一事物所涉及的各相关要素构成评价要素集.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用以评价该事物的一系列指标构成评价指标集.评价指标集是评价要素集的一个映射.一个评价要素集存在多个映射指标集.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在多个映射指标集中寻优.评价要素集和评价指标集之间存在4种映射关系,见图1.图1(a )是一对一关系,即一个评价指标只反映一个评价要素;图1(b )是多对一关系,即一个评价指标反映多个评价要素;图1(c )是一对多关系,即有多个指标共同反映同一个评价要素;图1(d )是多对多关系,即同时存在图1(b )和图1(c )的2种情况. 在4种映射关系中,一对一的关系最简单,也最理想,但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中,指标间不存在重叠或交叉;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中,指标间存在重叠和交叉. 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关于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目前有2种典型的表述:一是全面、不重叠(或交叉、或冗余)和指标易于取得;二是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1-3].比较而言,第1种要比第2种更加明确.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首先应根据评价目的反映有关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状况,如果指标体系不全面,就无法对评价对象做出整体判断;其次,指标间不能重叠过多,过多的重叠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即使对重叠进行适当的修正[4],也会增加计算的难度和工作量;最后,计算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应是容易采集的,指标容易计算或估计,否则指标体系就无法应用.因此,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评价指标尽可能全面、不重叠和易于取得的原则. ? 47?

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不足

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不足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统计分析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这其中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以其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整体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事物和某一观点的分析研究中。但从目前的应用来看,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也被设计者赋予了过多的期望,而导致难以胜任其科学评价的重任。重设计而忽略解释、重结果而忽略起因和过程的现象亦不容小视。 一、综合评价方法的思想和作用 提到“评价”,自古就有“论功行赏、论资排辈、平心而论”之说,它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经常性的、极为重要的认识活动。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方面。所谓综合评价分析,即“对评价对象的全体,根据所给的条件,采用一定的方法给每个评价对象赋予一个评价值,再据此择优或排序”。它不仅在宏观经济分析领域大显身手,如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实力、竞争力评价、现代化进程、社会发展监测、小康生活水平进程、环境质量监测、交通安全系统等领域的测评,其研究思想和方法也适用于微观分析,如企业的绩效评价、大学排名、居民购房购车选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而目前,充斥于耳的各项指数,如天气指数、洗车指数、综合发展指数、CPI指数等也是综合评价结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综合评价理论对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可以监测、揭示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从而采取相应对策;二是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发展状态,防止以偏概全;三是便于进行动态发展的监测评价,为政府决策、宏观管理、居民个体消费提供参考依据。 二、综合评价方法的最新发展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不同领域知识的不断交叉、融合,综合评价理论因其自身的兼容并包性,使得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吸收到运筹学、数据挖掘、模糊数学、管理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多种方法之所长。系统的组成以“功能”为准则,只要是能用于综合评价的方法都可以看作为系统的成员。因此,综合评价作为一个多学科边缘交叉、相互渗透、多点支撑的新兴研究领域被专家和学者所推崇。 随着实际评价系统日益大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常规的综合评价方法,如线性规划法、专家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已难以胜任复杂系统评价问题中所涉及的多层次、多因子的问题。目前,模糊综合评价、灰色综合评价、智能模型评价、组合评价成为解决实际评价的新的有效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以模糊数学为基础,针对传统数学方法中“唯一解”的弊端,可以有效评价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亦此亦比”性状态。有时,从一个等级到另一个等级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中间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渡过程,这个现象叫做中介过渡。而模糊数学理论的优势即在于解决“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认知不确定”问题。比如,“年轻人”就是一个模糊概念,因为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年轻人”的内涵,但是要让你划定一个确切的范围,则很难办到。模糊综合评价则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但不足之处是其本身并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隶属函数的确定还没有系统的方法。 灰色综合评价(Gra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包括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等。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特点是“少数据建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与模糊数学不同的是,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

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指标

《应用统计分析》----题目2 题目2 数据data2是某医院3年中各月的数据,包括门诊人次、出院人数、病床利用率和周转次数、平均住院天数、治愈或好转率、病死率、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综合评价指标。 一、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也是利用降维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一种将多变量化简的技术,其目的是分解原始变量,从中归纳出潜在的“类别”,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归为一类,不同类间变量的相关性则降低。每一类变量代表了一个“共同因子”,即一种内在结构,因子分析就是要寻找该结构。 因子分析有一个默认的前提条件就是各变量间必须有相关性,否则,各变量间没有共享信息,就不应当有公因子需要提取,自然也谈不上使用该方法。具体在该条件的判断上,除了根据专业知识来估计外,还可以使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s 球形检验加以判定。 二、操作步骤 1.导入数据 依次单击“文件—打开—数据文件”命令,打开如图1所示的对话框。 图1 导入数据

2.因子分析 (1)依次单击“分析—降维—因子分析”命令,如图2所示。打开图3所示的“因子分析”主对话框。 图2 因子分析菜单 (a )选入变量前 (b )选入变量后 图3 “因子分析”主对话框 (2)在图3(a )所示的对话框中选中左边的变量,单击 按钮,将其 选入到左边的列表框中(如图3a 所示)。 (3)单击“描述”按钮,弹出“因子分析:描述统计”对话框,如图4所示,在“统计量”选项组中选取“原始分析结果”;在“相关矩阵”中选取“系

数”和“KMO和Bartlett”。设置完毕后,单击“继续”按钮,确认操作。 图4 “因子分析:描述”对话框 图5 “因子分析:抽取”对话框 (4)单击“抽取”按钮,得到如图5所示的“因子分析:抽取”对话框。选择“方法”为“主成分”;在“分析”选项组选择“相关性矩阵”;在“输出”选项组选择“未旋转的因子解”和“碎石图”;在“提取”选项组中将“因子的固定数量:”设置为4;将“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设置为25. (5)单击“旋转”按钮,得到如图6所示的“因子分析:旋转”对话框。在“方法”选项组选择“最大四次方值法”;在“输出”选项组选择“旋转解”;将“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设置为25。 (6)单击“得分”按钮,得到如图7所示的“因子分析:得分”对话框。选择“保存为新变量”和“显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在“方法”选项组选择“回归”。 最后,在“因子分析”主对话框(如图3所示)中,单击“确定”按钮,执行操作。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和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粤府办[2005]53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5.06.10 【实施日期】2005.06.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 综合评价方案和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粤府办[2005]5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和《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牵头负责。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迳向省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五年六月十日 一、目的

为定期对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估,检查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制定本方案。 二、评价内容及指标 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的社会发展状况,具体包括人口现状、生活水平、公益服务、社会保障四个领域,共30个指标(详见《广东省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 本方案包括多级综合和聚类分析两种评价方法: (一)通过多级综合方法,使反映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统一为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总指数。其步骤为: 1.通过《社会综合统计制度》和其他渠道收集反映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统计指标资料。 2.将反映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统计指标加工为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3.将每一综合评价指标加工为单项指数。 4.将单项指数加总为领域指数和总指数。 (二)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作为聚类变量计算出聚类解,将各地级以上市按社会发展特征进行分层归类。 四、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 本方案的评价结果表现为基本评价形式和分析形式两类。 基本评价形式包括: (一)全省社会发展总指数(领域指数)及其发展情况。 (二)各地级以上市社会发展总指数(领域指数)。 (三)各地级以上市社会发展特征总体(领域)聚类结果。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低年段(1~2年级) 中年段(3~4年级) 高年段(5~6年级)篇二: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根据相似性度量理论中的χ2统计量,在专家评级的基础上,构造出定性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成分,并作因子分析,进而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主成分与各原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在一定阈值标准下,舍掉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的指标,从而达到用客观合理的方法对定性指标进行筛选的目的。该方法可被借鉴应用于物流领域中供应商定性评估指标的筛选。 引言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决策,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指供应商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同一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多,供应商的多样性更使得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工作变得复杂,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来操作。供应商评估首先要解决的是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问题。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能够充分揭示企业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过程,因此,设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前提与基础。实际运行中的供应链系统是一种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非线性开放系统,对这种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 (1)指标系统性。按系统论的观点,整个供应链可以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供应商系统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整个供应链管理大系统出发,对战略供应商的选择不仅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也要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 (2)指标科学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要从总目标出发,抓住重点,突出基本目标,以综合性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所设计的指标要能正确揭示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优化程度,各指标应规范化,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统计方法单一,统计口径一致。在指标体系形式上,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相结合,通过绝对数指标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在总量上和规模上的情况;通过相对数指标反映出速度和比率等。两类指标相辅相成,结合分析,可以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3)指标的实用性。指标的实用性也就是指标的可操作性。这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可计算性以及指标计算所需数据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和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4)指标的可比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要求。动态可比上指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用于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比较,反映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横向可比是指各供应商之间的互相比较和排序,以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第十二章统计综合评价

第十二章统计综合评价 Ⅰ.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统计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1.明确统计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及特点; 2.掌握基本的指标筛选和数据预处理方法;3.掌握常见的评价指标客观赋权法;4.掌握对各评价指标值进行综合的基本方法,并对评价结果做出判断。 Ⅱ.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综合评价概述 一、统计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综合评价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建立一个统计指标体系,对现象发展的多个方面分别给予定量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把各个指标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对被研究对象做出整体性的评判,以此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综合评价方法须遵循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的规范化。包括两方面内容:1、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三)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对评价结果越重要的指标应赋予较大的权数,反之,赋予较小的权数,同时要求各指标的权数之和应等于100%。指标权数的确定方法有两大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四)确定综合评价的方法模型。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数的基础上,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把各指标的评价值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评价值据此可对各评价对象在不同时间、空间上进行整体性的比较和排序 二、统计综合评价的特点; 1、综合性和整体; 2、可比性; 3、不稳定性。 第二节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 (一)指标筛选的定性方法——专家意见法 (二)指标筛选的定量方法 1、次要指标的删除。可以通过衡量各项指标在所有被评价对象中取值的离散程度来确定指标的重要性:离散程度越大,说明该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大,则给予保留;反之,说明该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小,可以考虑从评价指标体系中给予删除。 2、重复指标的筛选 154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实践表明,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对促进讲究经营道德、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在进行实行市场体制的各种建设,其间不可忽视建立严格、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综合评价制度,一般包括评价基本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和公开评价结果四个方面。本文专门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为统一人们这方面的认识和实务做法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一、评价模式的基本结构 我国目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四套:一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大指标;二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十项指标;三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类十二个指标;四是资本增值保值考评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主导指标和若干个辅助指标。前两个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发布,第三种指标体系是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种指标体系来自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规定。多头重复,缺乏严肃性和有效性,这可能是我国目前评价制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去深究这些评价制度实际效果如何,就各发布部门对比所作的说明本身来看,如此多重的评价制度实无必要。笔者认为,目前多头评价的状况必须改变。在中国,对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宏观上只能设置一套,否则,整个综合评价将出现无序混乱、难以规范的局面。 二、评价目标 综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公开考评制度应起到哪些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应该能有力地促进注重财务目标、财务实绩和财务纪律。从具体的操作功能上讲,综合评价必须具有导向效能,即:它的实施将使自觉地兼及长期发展和短期利润,并能讲求经营道德和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做到遵纪守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充分满足上述要求为出发点。 财务目标,规范意义上说是价值最大化,用我们通常的说法,是使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对此衡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1.立足过去若干年财务实绩指标,看是处于发展、停滞或萎缩状态。2.依据当前在技术、人力、产品市场及信息等资源开发上的投入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看前景好坏。财务实绩是指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质量,一般以资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等指标衡量,这方面国内

综合指标分析

五、综合指标分析 所谓综合指标分析就是将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等诸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揭示与披露,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作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 (一)综合指标分析的特点 P392 1.指标要素齐全适当 2.主辅指标功能匹配 3.满足多方信息需要 (二)综合指标分析方法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1)指标分解(参见教材394页的图12-1)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 =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2)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其中: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1+产权比率 从权益乘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负债比率越高,权益乘数越高,即负债比率与权益乘数同方向变动。 (3)指标之间的关系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指标,是杜邦体系的核心。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取决于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 营业净利率反映了企业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关系。提高营业净利率是提高企业盈利的关键,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营业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费用。 总资产周转率揭示企业资产总额实现营业收入的综合能力。企业应当联系营业收入分析企业资产的使用是否合理,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结构安排是否适当。此外,还必须对资产的内部结构以及影响资产周转率的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 权益乘数反映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的关系。权益乘数越大,说明企业负债程度越高,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偿债风险。因此,企业既要合理使用全部资产,又要妥善安排资本结构。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技术资料3: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是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者主观效用行为,整个过程离不开评价者的参与,而综合评价作为评价的一种也需要评价者做出相应反应或指示,而很多综合评价过程易受到评价者的干预,使评价结果产生偏差。 主成分分析能将高维空间的问题转化到低维空间去处理,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直观,而且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之间互不相关,又能提供原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而且,伴随主成分分析的过程,将会自动生成各主成分的权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以主成分为基础的综合评价理论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实地反映实际问题。主成分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方法,完善了综合评价理论体系,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上述不良现象的产生。 所以在社会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多指标体系中,如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可持续型指标体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等,主成分分析法常被应用于综合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模型 (一)主分成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 1 (选取的第 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 1)越大,表示F 1 包 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 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 1 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 F 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 1 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 现再F 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 1 , F 2 )=0,则称F 2 为第二主成分,依 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二)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F2=a12ZX1+a22ZX2……+a p2ZX p …… F p =a 1m ZX 1 +a 2m ZX 2 +……+a pm ZX p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数表及解释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数表及解释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解释 根据《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的规定,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现将各项指标的内涵解释如下: 一、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效绩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基本指标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积累率等8项计量指标构成。 (一)净资产收益率 1、基本概念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 2、计算公式 净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 ×100% 平均净资产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数表

一、财务效 益状况38 净资产收 益率 总资产报 酬率 25 13 资本保值增值 率 主营业务利润 率 盈余现金保障 倍数 成本费用利润 率 12 8 8 10 经营者基本 素质 产品市场占 有能力(服务 满意度) 管理基础水 平 发展创新能 力 经营发展战 略 在岗员工素 质 技术装备更 新水平(服务 硬环境) 综合社会贡 献 18 16 12 14 12 10 10 8 二、资产营 运状况18 总资产周 转率 流动资产 周转率 9 9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 率 不良资产比率 5 5 8 三、偿债能 力状况20 资产负债 率 已获利息 倍数 12 8 现金流动负债 比率 速动比率 10 10 四、发展能 力状况24 销售(营 业)增长率 资本积累 率 12 12 三年资本平均 增长率、三年 销售平均增长 率、技术投入 比率 9 8 7 80% 20%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朱庆芳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这可在我们构建的由38项重要指标组成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历年增长速度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见表1)。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 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 2005年为1978年的2005年为 1990年的 2005年为 2004年的 1979-2005年 1991-2005年 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 1-4项398.0 226.7 104.2 5.2 5.6 1-6项280.8 181.) 104.7 3.9 4.1 1.社会结构指数259.6 151.4 103.8 2.8 3.8 2.人口素质指数505.3 25 3.0 106.2 6.2 6.4 3.经济效益指数361.8 270.3 101.9 4.9 6.9 4.生活质量指数413.4 203.1 106.1 5.4 4.8 5.社会秩序指数68.0 83.6 110.7 -1.4 -1.2 6.社会稳定指数75.5 6 7.0 100.8 -1.1 -3.0 从表1看,改革开放27年来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 有较大增长,社会秩序的负增长在2005年已大有好转,由于警力的加强,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 件立案率及贪污受贿受案率均比上年下降,使社会秩序指数首次扭转了下降趋势。2005年社会稳定 指数也比上年度增长了0.8%。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4.2%,27年年均递增5.2%,1991年以来15年年 均递增 5.6%,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最快,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递增与社会 结构指数递增。 从主要指标看,2005年与1990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 递增13.5%和11.5%;增长8%-10%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 平增长了7.5%(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5年人均GDP已达14040元,人均财政收入达24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这些主要指标15年来年均递增5%-10%。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为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2.1%上升为31.4%,出口占GDP的比重由4.6%上升为34.3%。 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仍然存在矛盾和问题。比较研究2005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指标, 可以看到,有五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 社会发展总支出在GDP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国家财政和企业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它用于社 会公益事业、居民福利救助、社会保障,它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增强居

招商选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 招商选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注:一、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建议各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单独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写入招商选资评价报告上报商务部。 二、本指标体系中的时期指标如无特别说明,均以年为单位,为本年发生数,时点指标均为年末数。 三、相关指标解释 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指报告年度内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之比。 2、、资金到位率:指近三年(含当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近三年(含当年)累计合同外资金额之比,反映招商引资实效。 3、鼓励类企业率:指报告年度内新批设立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数(包括研发机构)与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总数之比。 4、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比重:指报告年度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销售收入(包括货物、服务、技术)在其销售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该指标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对外依存度。 5、就业增长率:指本辖区外商投资企业当年就业人数比上年就业人数增长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和对就业的持续影响力。 6、纳税增长率:指本辖区外商投资企业当年纳税总额比上年纳税总额增长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7、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参检率:指当年外商投资企业运营状况统计参检企业数/(累计批准设立企业数-已终止撤销企业数)。 8、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或对外提供工业性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工业总产出)扣除了在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基本计算公式为: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精品文档]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区域性原则 衡量一个研究对象的运行情况,要从特定的区域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评价指标要具有针对性。 (2)动态性原则 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静态的反映考核对象的发展现状,还要动态的考察其发展潜力。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具有动态性,可以衡量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段的变动情况,并且要求所选指标在较长的时间具有实际意义。 (3)可量化原则 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进行监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持。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特点,在保证指标有较高反映考核对象的前提下,能够直接查到或者通过计算间接得到指标数据,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数据来源要具有权威性,这样能保证正确评估研究对象。(4)层次性原则 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立多个具体的子指标。在众多指标中,把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一类,构成指标群,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用于定量评价多指标问题的多指标

综合评价法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SAS 、SPSS 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更加提高综合评价法的实用性。目前用于分析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以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都是依据指数或分值对参评对象的综合状况进行排序评价。 在综合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对指标赋值主要有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也有将主观、客观赋值法结合起来的。对于指标数量比较大时,采用传统的主观赋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则难以全面把握众多指标,依赖主观判断会增大或降低一些指标的重要程度,导致实证的结果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客观赋值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权重的确定是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或者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所构建指标体系的特点以及实证的目的来确定。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要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而定,采用客观赋权法的主成分分析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且提取主成分也能减少工作量。以下对常用的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综合评价方法做简单介绍。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记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 等人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的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排列组合得出优劣次序来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反映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构造判断矩阵,将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对于各 1.0<= RI CI CR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1978~2006) 朱庆芳*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38项重要指标,建立了一套全面反映社会和谐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本文运用1978-2006中国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况。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会指标和谐度评价 中共十七大重申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本文根据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一套全面概括的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6类38项重要指标组成,它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谐状况,现将改革开发以来的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的增长情况和问题,简要分析如下: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 单位:% 发展速度 平均每年递增 2006年为1978年的2006年为 1990年的 2006年为 2005年的 1979~2006年 1991~2006年 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 (1-4项) 441.9 233.0 105.7 5.5 5.4 (1-6项) 332.6 187.2 105.0 4.4 4.0 1. 社会结构指数 28 2.3 162.5 10 3.9 3.8 3.1 2. 人口素质指数 582.7 285.0 106.7 6.5 6.8 3. 经济效益指数 463.0 282.9 107.6 5.6 6.7 4. 生活质量指数 447.6 218.9 10 5.3 5.5 5.0 5. 社会秩序指数 67.4 8 6.0 106.5 -1.4 -0.9 6. 社会稳定指数 88.1 74.9 100.5 -0.5 -1.8 注:上表是根据38项指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详见附表1)。2006年数据主要是根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 和各部委提供的数据加工整理。 从表1看,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年均递增5.5%。6类指数中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朱庆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2-01 10:17:00 ] 编辑:studa20 作者:王晖,陈丽,陈垦,薛漫清,梁庆 【摘要】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及一些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而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作为综合评价中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对多指标评价方法和权重系数的选择进行概括介绍。 【关键词】多指标综合评价;评价方法;权重系数;选择 基金项目:广东药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2005ZYX12)、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07J1-C0281)、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A060305006) 综合评价是利用数学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一个复杂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指标综合评价及权重系数选择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理学多指标的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学的资料。 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1.1 层次分析加权法(AHP法)[1] AHP法是将评价目标分为若干层次和若干指标,依照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根据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层次结构,建立目标树图→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确定相对权重→ 计算子目标权重→ 检验权重的一致性→ 计算各指标的组 合权重→计算综合指数和排序。 该法通过建立目标树,可计算出合理的组合权重,最终得出综合指数,使评价直观可靠。采用三标度(-1,0,1)矩阵的方法对常规的层次分析加权法进行改进,通过相应两两指标的比较,建立比较矩阵,计算最优传递矩阵,确定一致矩阵(即判断矩阵)。该方法自然满足一致性要求,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与其它标度相比具有良好的判断传递性和标度值的合理性;其所需判断信息简单、直观,作出的判断精确,有利于决策者在两两比较判断中提高准确性[2]。 1.2 相对差距和法[3] 设有m项被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则评价对象的指标数据库为 Kj=(K1j,K2j,……,Knj),j=1,2,……,m。设最优数据为K0=(K1、K2、……Kn)。最优单位K0中各数据的确定如下:高优指标,取所有m个单位中该项评价指标最大者;低优指标,取所有m个单位中该项评价指标最小者。各单位与最优单位的加权相对差距和

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

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 ①综合评价的基本概念 我们所面对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性目标。除了从费用、经济效益和财务方面的考虑外,它还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友善性等等技术性能方面的要求,以及改善员工劳动强度和企业经营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等间接效益或企业文化方面的目标。上述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了对信息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努力。这里所谓的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者判断,它具备以下特征: 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 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 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一般说来,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 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 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是指一套能够反映所评价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特征,并且具有内在联系、起互补作用的指标群体,它是信息系统整体状况的客观反映。一个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的先决条件。信息系统与其它系统相比,既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整体性原则。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系统各组成部分需协同运动才能发挥作用,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所评价系统的综合情况。从管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子系统、相应的业务部门组织环节到系统直接操作人员等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客观地加以观察;信息系统对于管理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也必须全面加以考虑。 可测性原则。指标的涵义必须明确,数据资料应收集方便,计算简单。同时,指标体系内部及外部的同类指标之间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这样才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动态性原则。在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信息系统的不同类型,都应能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根据需要可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同时,指标设置要有重点,对于非重要方面的指标可以适当设置得粗些,以简化评价过程。 层次性。这里的层次性包含多重意义,首先是指标结构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由若干其它指标所决定而构成树形结构,这将为衡量信息系统项目的效益和确定指标的权重带来方便;其次是信息系统所属部门的层次,如对于宏观信息系统而言,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省、(市)地、县四层结构,要求指标体系能客观反映信息系统的这一特征。各层的子系统都应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再有是系统技术特征上的层次性。例如,对于微观信息系统即企业信息系统来说,EDPS扩展后构成高一层次的MIS,MIS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对EDPS具有包容能力。接口指标应当一致。并且能够有效地消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各指标之间应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容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要设法以适当的方法消除。

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为规范工业开发区建设和管理,禁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抑制过度竞争,促进开发区协调发展,围绕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投资密度、产出效益、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建立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统计体系。引导开发区提高建设水平和集约用地水平。 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是动态调整的,可根据开发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按年度修订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类、开发区产业集聚与投资密度指标 指标1:产业集聚率 指开发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整个开发区销售收入的比率,主要考核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度。计算方法:(百分比) 产业集聚率 =开发区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开发区工业总销售收入×100% 指标2:投资密度 指出让、租赁土地所吸纳的投资资金总量与出让、租赁土地面积之比,主要考核单位已利用土地吸纳投资资金的强度。计算方法:(单位:万元/公顷) 开发区已出让、租赁土地吸纳投资资金总量=投资密度/开发区已出让、租赁土地面积 注:外商投资折合成人民币计算。 指标3:工业向工业开发区集中指数 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工业向工业开发区集中程度的指标。计算方法:(百分比) 工业向工业开发区集中指数=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100% 第二类、开发区土地工业产出效益指标 指标4:土地销售产出率

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的工业销售收入,考核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规模。计算方法:(单位:万元/公顷) 土地工业销售产出率=开发区入区企业当年工业销售收入/已建成投产的工业土地面积 指标5:土地增加值产出率 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的工业增加值,考核开发区土地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计算方法:(单位:万元/公顷) 土地工业增加产出率=开发区入区企业完成当年工业增加值/已建成投产的工业土地面积 指标6:土地利润产出率 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的工业利润,考核开发区土地实现的盈利能力。计算方法:(单位:万元/公顷)土地工业利润产出率=开发区入区企业实现当年工业利润/已建成投产的工业土地面积 指标7:土地税收产出率 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的工业税收收入,考核开发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计算方法:(单位:万元/公顷) 土地工业税收产出率=开发区入区企业实现当年工业税收/已建成投产的工业土地面积 指标8:工业外向型指数 是综合反映工业开发区工业产品拓展海外市场及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计算方法:(百分比)工业外向型指数=开发区工业出口交货值/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00% 指标9:社会就业率 指工业开发区每公顷土地创造就业岗位的贡献情况。计算方法:(单位:人/公顷) 吸纳就业率=开发区建成投产企业就业总人数/开发区建成投产企业土地总面积 第三类、开发区万元产值资源消耗指标 指标10:万元产值水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