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

(2007-03-20 11:16:27)

转载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笔者通过对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一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

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现代人通常把这一引出小说正文的部分统称为楔子,但如果我们对一定数量的明清章回小说略加考查,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因此,我们谈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还要从大量的作品入手,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下详加辨析。本文在参考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基础上,根据章回小说中是否有头回以及头回内容、性质的不同,大致将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划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      (一)引首类。这一类开头类似于话本小说的入话、头回。小说开篇先有一首或几首诗词,有的小说在诗词议论之后,再叙述一段或几段与小说正文相类或相反的故事,从而引出小说正文。这一类开头模式,明人有一特定的称呼,叫引首,我们可将此类开头称为引首类,一则以示与话本小说头回的区别,二来符合明人的习惯。如东吴龙子犹(冯梦龙)增补的《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第一回之前的引首,先有一首《行香子》词,“大概说人穷通有命,只宜安份,不可强求”,又以张角、黄巢为例,说明时乖命蹇,只合为盗为寇,不但不能称孤道寡,最终还落得身首异处,从而引出正文三遂平妖的故事。又如百回本《水浒传》正文前亦有引首,有词,有诗,后略叙宋朝历代帝王,直至仁宗,说仁宗嘉yòu@①三年(1058)天下瘟疫,天子要祈禳

谢瘟疫,“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这也是一个引子。      更多的小说并未注明引首,而是直接用诗词议论开头,我们也将其归入此类。以诗词议论开篇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惯用的手法,这是受话本小说入话的影响。诗词议论可以点明主题,概括全文的大意;可以烘托某种情绪,抒发一定的感慨;也可以论说作品主旨,进行劝诫。如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的篇首是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抒发的是一种看破事业功名的人生虚无

感和历史虚无感,使整部小说笼罩在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之中。这种文人式的深沉感叹在历史演义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历史演义在开头论述兴废治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至于一些书坊、书商为了商业利益而仓促创作付梓的作品开头更简单粗糙,更缺少文人情感的投入。世情小说“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1](P79),因此往往在小说开头劝人弃恶从善,轻财色、重果报,如《金瓶梅词话》的开头,用诗词、典故反复论证情色之祸。     在笔者统计的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中,有半数以上的采用了引首类开头模式。由此可见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对章回小说创作体制的巨大影响。引首类开头中的叙事部分,往往是与正文内容不相干的小故事,仅因其题旨与正文相似,其功能都是为了引起正文,称其为引子,再恰当不过。尽管绝大多数引首的性质同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性质相同,但明人用引首而不用话本现成的体制名词入话、头回称呼它,体现了明人试图建立章回小说体制思想的初步尝试。    (二)楔子类。指在小说开头借助于神话、故事等叙述方式来阐释作品的主旨或寓意的一类开头。虽然仍有头回的痕迹,但其故事的内容已不再是与正文无关,而是与正文的思想、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章回小说的开头称为楔子,始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圣叹把百回本《水浒传》的引首(上文已论及)及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合在一起称为楔子,这一改动,就使开头与正文的关系大变。引首是小说的引子,去掉它,并不妨碍小说正文内容的完整。金圣叹合并后的楔子则不仅是为了引出正文,重要的是,这种在小说开头用“误走妖魔”对梁山英雄(或草寇)聚义水浒进行解释的作法,加强了章回小说开头与正文之间的关系,使开头与正文成为血肉相连的整体,充分发挥了小说开头的结构功能和寓意功能。

     用因果报应解释历史故事,始于元代至治年间刊刻

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它的开头用司马仲相阴司断狱的故事,说被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杀害的功臣韩信、彭越、英布,分别投生为曹操、刘备、孙权,刘邦投生为汉献帝,吕后投生为伏后,献帝的江山被三家平分,前世冤孽,后世果报。“这个故事虽不与三国故事时间衔接,但它们是前因和后果的关系,情节有内在的联系,这个序幕式的故事寓含着整部小说的历史意旨。它的性质与七十回《水浒》的楔子相同。”[2](P26)这种利用开头宣扬因果报应的作品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封神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等。     还有一种楔子是作者把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用寓意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回目为“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所谓“大义”,当指“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所谓“名流”,指的是看破富贵功名颇有魏晋风度的名士王冕。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孝敬父母、忧国忧民。这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读书人形象。针对明太祖朱元璋八股取士之法,作者借王冕之口说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就把读书人种种可恶、可恨、可笑、可怜的行为都归结为科举制的罪恶,直接对其进行批判,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在楔子中正面提出作品的思想主旨、在正文中运用讽刺手法塑造众多被批判的形象,这种反讽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作品的思想厚度,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度。

      此外,还有一种用梦作楔子来暗示作品情节及内容寓意的开头,以《老残游记》为代表。《老残游记》是一部充满寓意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它的开头更是集中了各种寓言意象。[3]晚清小说中很流行这种隐喻式的写法。《文明小史》的楔子、《孽海花》的第一回,《黄绣球》的第一回,都是如此。作家们用破帆船、破房屋、孽海来象征当时的中国,这是因为晚清的小说家们“从社会意义上,认识了小说的重要性”,再加上“清室屡挫于外敌,政治又极窳败,大家知道不足与有为,遂写作小说,以事抨击,并提倡维新与革命”。

[4]      无论是迷信的、神话性质的因果解释,还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梦境与隐喻,这类楔子摆脱了引首类直接说教的作法,体现了作者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缘起类。顾名思义,这一类开头主要是介绍作品的创作缘起,注重从结构的全局去把握作品的总体,已摆脱了话本体制的影响,其代表作是《红楼梦》。在第一回里,作者既交待了创作缘起:“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又交待了《石头记》一书的来历:“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上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还略述了创作原则:“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不仅如此,他还借甄士隐的梦,捏造了一个神瑛侍者、绛珠仙草前世情缘、后世还泪的神话故事,以之来解释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有情无分的爱情悲剧。如此详尽地交待关于创作缘起的一切有关事宜,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前所未有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开头亦属此类,它由两部分组成:小说背景的描写和死里逃生获得九死一生手稿的故事。这个楔子从介绍上海的险恶环境入手,以死里逃生的切身经历和他读九死一生手稿的切身感受,营造了一种特别真实的阅读氛围,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初确实是在《新小说》上发表的,这更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尽管作者将手稿的真实作者掩藏又掩藏,但我们仍不免将死里逃生、售书人、九死一生甚至吴沃尧四位一体。其实,这种故意使作者真面目神秘化、模糊化的手法《红楼梦》早已用过,那是石头、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五位一体。但是《红楼梦》的这种做法是逐渐淡化了“作者自云”中的真情流露,拉远了真实作者与正文的距离,尤其是“按那石上书云”(即小说正文)所运用的第三人称客观叙事,相当成功地掩饰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做法,则是通过死里逃生、售书人、九死一生的感受渐渐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尤其是第二回九死一生开口便用第一人称倾诉道:“我是好好的一个人……”说自己在上海这弱肉强食的地方生活了20年居然未被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吞噬掉,还不算是九死一生么!这种第一人称主观叙事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从而对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影响。

      从直接沿袭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以直接的说教或其他小故事自然而然地引入正文的叙述,到试图在开头用因果轮回或寓意去解释小说的思想内容,再到从构思、结构、内容、寓意诸方面去精心营造小说的开篇,章回小说的开头经历了从模拟到创新,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致,从自发到自觉,从幼稚到成熟的演进过程。尽管由于作者才能及读者要求的参差不齐,这三种开头方式一直同时并存,但那些古典名著树立起了章回小说演进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它们所开创的创作手法引导着其他小说家的创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章回小说的艺术水平。

    

二      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开头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的创作倾向,这是章回小说外在结构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读者们有目共睹的文本现象。本文将从文体渊源的角度,对直接影响章回小说开头方式的诸多文体进行探讨。    (一)话本小说开头方式对古代章回小说开头方式的影响。明清章回小说绝大多数都以诗词、议论开头,这一点与话本小说非常相似。胡士莹将话本小说的基本体裁分为六部分:一题目;二篇首;三入话;四头回;五正话;六结尾[5](P133)。其中篇首、入话、头回属于我们这里要说的开头。胡士莹还指出:“…入话?是解释性的,和篇首的诗词有关系,或涉议论,或叙背景以引入正话;…头回?则基本上是故事性的,正面或反面映衬正话,以甲事引出乙事,作为对照。它虽然在情节上和正话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它对正话却行启发和映带作用。”[5](P140)鲁迅在论及《碾玉观音》以十余首春词开头时也说:“此种引首,与讲史之先叙天地开辟者略异,大抵诗词之外,亦用故实,或取相类,或取不同,而多为时事。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类者较有浅深,忽而相牵,转入本事,故叙述方始,而主意已明,耐得翁之所谓…提破?,吴自牧之所谓…捏合?,殆指此矣。凡其上半,谓之…得胜头回?,头回犹云前回,听说话者多军民,故冠以吉语曰得胜,非因进讲宫中,因有此名也。”[1](P88)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诗词、议论,头回的小故事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和功能。拿具体作品来看,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注:《清平山堂话本》,洪pián@②编辑,石昌渝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其中《羊角哀死战荆轲》、《死生交范张鸡黍》等几篇开头有诗词而未标明入话;《夔关姚卞吊诸葛》有入话一词而后面无诗,可能是书商刊落的。有头回的四篇为:《简贴和尚》、《戒指儿记》、《羊角哀死战荆轲》和《李元吴辽救朱蛇》。)中27篇话本小说几乎所有的小说开头都标明入话,只有四篇有头回。冯梦龙的“三言”(注:“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里每篇都以诗词开头,但并未标明“入话”;由此可见,开头有诗是话本小说的一个体制特点;而头回的运用在“三言”中更加普遍,“三言”120篇中有52篇(约占43%)的小说有头回。从总体上看,章回小说的开头也普遍地由诗词开篇,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开篇没有诗词。如《金瓶梅》的开头用一首词、议论、项羽与虞姬的故事、刘邦与戚氏的故事来反复论证情色之祸。百回本《水浒传》的引首有词,有诗,后略叙宋朝历代帝王,直至仁宗,这又受到了讲史话本“先叙天地开辟”的开头方式的影响。《金瓶梅》是明清世情小说的代表,《水浒传》是明清英雄传奇的代表,它们的开头方式代表了大多数这两类小说的开头方式。      讲史话本对章回小说的开头还有另一方面的影响。如元代至治年间刊刻的《三国志平话》的开头用司马仲相阴

司断狱的故事,宣扬的是前世冤孽,后世果报。这种利用开头宣扬因果报应的作品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金圣叹批改《第五才子书》,开头就突出了“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以解释宋江众人聚乱水泊的故事。其他如《封神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等小说的开头部是用神魔故事来解释小说正文故事。

      那么,为什么话本的开头与章回小说的开头在形式上会如此相似呢?众所周知,话本、章回小说都是从说话伎艺演变而来。说话艺术在宋、元时期已非常繁荣,宋、元的官私著述里记载了许多宋人话本小说的名目。作为一种形诸文字并保存至今的文体,话本小说至迟在宋代就已经有了。(注:关于宋、元话本小说的创作时代问题,详情参阅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欧阳健、萧相恺《宋元小说话本集》,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和《宋元小说家话本集》等书。这些书都依据一定的标准详细辨析了话本小说的时代归属。)这比最早的章回小说早了几百年。这种形诸文字的文体可能会对章回小说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同样作为“小道”、“稗史”,性质相同,目的也相同,又同样用白话讲说,这些都使二者有可能在体式上互相借鉴。讲史话本与历史演义的关系则更为密切。许多历史演义直接承袭了讲史话本的内容,或是就同一历史故事进行改写,因此在形式上借鉴讲史话本的创作方法也是非常自然的。最早的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这也体现了长篇说书或是讲史话本对章回小说的影响。胡士莹在解释话本小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开头时指出:“这是因为说话人都是卖艺谋求衣食的,聚集听众当然越多越好。他们不论在街头或在瓦肆中讲说,都得拖延一些时间,以便招徕更多的听众,还要稳定住已到的听众。到了适当的时刻才…言归正传?。并且,仅仅有了简短的诗词,的确还不能把正话的意义点清楚,在章法上也不易引入正话,就需要入话来承上启下,铺叙说明。”[5](P137)章回小说的叙述者模仿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因而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进行创作时,动作是不可能有的了,于是就有了我们见到的直接的文本:以诗词开头,然后慢慢进入正话。说书艺术、话本小说、章回小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章回小说的开头方式深受二者的影响。

      (二)戏曲的开场方式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方式的影响。我国古代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戏曲主要有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元杂剧的开场由人物先吟定场诗一首,然后进行自我介绍。如《破幽梦孤雁汉宫秋》[6]的开场楔子等。同样是由一首诗开头,都要在开头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只不过杂剧是借助剧中人之口吟出,而小说是通过叙述者(即作者)直接叙出。这是因为小说与戏曲属于不同性质的叙述虚构作品。小说是叙述体,作者可以直接叙述一些背景情况;而戏曲为代言体,中国传统的戏曲往往是由人物来叙述这些基本内容。尽管如此,它们所采用的形式和起到的作

用却是相同的。      明清传奇在上演之前是由“副末”开场,开宗明义地将剧情大意告诉观众。这种开场形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六十种曲》里就有“家门大意”、“开宗”、“副末开场”等称呼,如《牡丹亭》第一出称“标目”[7]等。徐朔方注“标目”云:“标目——传奇的第一出,照例说明:一、戏曲的创作缘起(如本出《蝶恋花》):二、剧情梗概(如本出《汉宫春》)原称…家门引子?。”这种解释是比较准确的。而在第二出的开始,则与元杂剧一样,由戏曲中的人物自报家门,展开故事。如《牡丹亭》第二出由生角用【真珠帘】、【鹧鸪天】两支曲子来说明自己的家庭出身,用宾白进行自我介绍。这两支曲子与杂剧和小说里的诗的性质和作用是一样的,生角的开场白也与上文分析杂剧与小说中的情况一样。      另外,我们从引首、楔子这些称呼也可追溯章回小说与古代戏曲的亲缘关系。引首原是一个戏曲名词。胡士莹《话本小话概论》:“金院本中也列有《冲撞引首》一类。…引首?在元人戏剧中也有,《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有…崔张引首?。…引首?是引起开场之意。”[5](P141)天都外臣《水浒传序》云:“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谐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各以妖异之语,引于八首,以为之艳。”[8]明清章回小说中,把开头称为引首的为数不少。如李卓吾评百回本《水浒传》、冯梦龙改编的《二遂平妖传》和《新列国志》、《醋胡芦》、《草木春秋》等小说的开头都称为引首。这种开头方式,借用了戏曲开头的称呼,其写法却是话本小说、讲史话本开头的写法。

      用楔子来称呼小说的开头,如今已成为惯例。其实,楔子是一个元杂剧体制名词,可位于开头,也可位于两折之间。王国维说:“四折之外,意有未尽,则以楔子足之。”[9]金圣叹批点《水浒传》,只取其位于篇首引出正文之意,首次将小说的开头称为楔子,说“此一回古本题曰楔子。楔者,以物出物之谓也”。

[10]金圣叹在采用楔子这一名词时,剔除了楔子在杂剧中连缀两折的“札入”功能,强调了楔子位于开头,“楔出”正文的功能。此后的小说就多用楔子开头,如《儒林外史》、《青楼梦》、《红楼梦》等。      其实,除了这些,弹词的开头有“开篇”,鼓词的开头有“先段”,大鼓书开头有“诗篇”等。这些说唱文学都是在开演之前用诗词韵文来吸引听众,其作用与小说中的诗词是相同的。那么,为什么不同文体之间会有相似的开头方式呢?我想,除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审美期待之外,还与这一类作品所共有的演出性有关。说书艺术的演出特点决定了话本小说叙述时有一定的表演性。方寸大小的一个说书台上,说书人能纵横开合,演绎出上下五千年方圆几万里的时空内的故事。把自己视做说书人的章回小说作者也具有这样

的创作心态。这种时刻面对观众的创作心态使作者不得不考虑听众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趣味。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又云:“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11](P887)这种普及历史知识、劝善讽俗的创作心态在明清小说创作中是非常普遍的。另外,无论是诗词或是韵文,在吟哦和诵唱时的韵律和旋律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恐怕也是开讲之初吸引听众的一种方式。      (三)在章回小说开头与其他文体的关系方面,我还想指出八股文的影响和作用,八股取士是我国明清时期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八股文是一种非常规范的文体,有严格的书写格式。我们以启功先生《说八股》一文为依据,先来看一下八股文的体制。题目——“四书五经”内容;破题——开篇点明题义;承题——承接破题所说出的意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起讲——承题以下,引申、讲明题义,并说明题目内容的背景等等。然后是八股(叫比),进入全篇要充分发挥的重要部分,然后是收结。[12]然而,如果我们将八股文与小说的体制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

       八股文从破题、承题到起讲,总起来称为冒子[8];话本小说叫入话;章回小说叫引首、楔子。名称虽不同,本质却是相同的:引出正文。由此可见,三者何其相似。不仅如此,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也深深打上了八股文批点的烙印,有人称明清文人评点章回小说时用的是“时文手眼”,可以说是正中要害。明王朝建立不久,就采用科举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僚。《明史·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时谓之制义。”[14]八股文的定型是在明初成化、弘治年间,此后,明清两代统治阶级把它作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文体。作为一种文章体裁,八股文本身并无好坏可言,相反它其实是一种非常符合文章美学的一种文体。然而,当它被统治者用作选拔官僚的重要文体,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用种种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使之规范化时,它就成为禁锢读书人思想的最有力的武器。尽管“时文”一开始就受到众多文人的批评,但八股文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仍以燎原之势吞噬了所有的读书人。这种僵化的作文思想不可避免地从骨子里面影响着其他文体的创作。即使是小说这种当时处于文学边缘的文体也受到了影响。

      八股文对章回小说文体的确立起了重要

的作用,同时也是导致章回小说创作体制僵化的重要原因,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要

客观地看问题。拿小说评点来说,尽管有人说明清小说评点是“时文手眼”,但是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们用所谓的“时文手眼”批点的章回小说,却有着其他未被评批的小说难以达到的美学效果。这不但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内涵,也提高了读者的欣赏水平,同时在一种读小说的愉悦中为读者们上了一次普及文章学的课,更是当时小说批评的最高水平。既然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家生活在八股文盛行的时代,他们从小受的就是如何写好八股文的文章学教育,既然“时文手眼”的批点又有着不可比拟的审美效果,那么,我们在用现代理论解读章回小说的同时,再用一点文章学或是“八股学”的眼光去欣赏章回小说,想必会有意外的收获。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 ——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 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人称"易安体"。 下面就赏析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 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的整体把握】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把四大名着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④明清文化是明清政治、经济的反映,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成就。 (2)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思想艺术特色。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它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文化素质,我们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着原作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制表归纳四大古典文学名着,解决重点;②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与反封建的关系等问题的细致分析,突破重点。 (2)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着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①通过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化解难点;②将影视音像资料、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认知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红楼梦中人》 师:为筹拍版《红楼梦》,北京电视台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红楼选秀活动。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历时十个月,覆盖了全国赛区,一时间赞许者有之,责骂者有之,反响强烈。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着,除了《红楼梦》还有呢? 生齐声回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师:另外三部名着也在开始筹划翻拍,近来中国出现了翻拍名着热,可以看出这四部名着队我们现在的人依然有极大的魅力。大家知不知道四大名着产生于什么时期? 生:明清 师:这四部小说是明清时小说的代表,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读读明清那些迷人的小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字。到了明朝,小说开始繁荣起来,清朝时继续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繁盛时期,盛开了无数娇艳的花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小说呢。我们一

明清小说赏析

《明清经典小说鉴赏》期末阅读报告 品《聊斋志异》 姓名:xx 指导教师:xx 学号:xxxxxx 学院:动力学院 专业班级:能动x班 2016年5月

品《聊斋志异》 【摘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称《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1】蒲松龄以出色简练的文笔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构造了蜿蜒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称得上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主要分为五个比较大的主题思想:自由爱情、腐败的科举制度、腐败的政治、贪官土豪的暴行、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通过对自由爱情、高尚道德情操的歌颂,以及对腐败科举制度和政治、暴行的讽刺与批判,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关键字】聊斋志异蒲松龄讽刺歌颂 正文 本文将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其中一部分小说进行分析,来展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香玉》主要讲诉了一个书生的爱情故事。住在太清宫附近读书的书生黄生爱上了一个白牡丹花妖香玉并与之成婚。某一天香玉的本体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去世。黄生悲痛欲绝,在凭吊时又遇到山茶花(耐冬树)所化的红衣女子绛雪(香玉的好姐妹),绛雪被黄生的深情感动,因此经常陪伴在黄生身边代香玉照顾黄生。后来,花神被黄生打动,便使香玉复生,黄生与香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原文中首先开场以“牡丹高丈馀,花时璀璨似锦。胶州黄生,舍读其中。一日,自窗中见女郎,素衣掩映花间”等句子描述香玉的美丽,为黄生爱上香玉埋下伏笔。之后香玉与黄生两情相悦,相亲相爱。按照原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从“后生妻卒,生遂入山不归”中可以看出黄生应该原本是有妻子的,但是黄生却又与香玉相爱。按照我们现代人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不合理的,但是这却恰恰体现了蒲松龄先生的文笔之神妙。黄生并不爱他的妻子,尽管文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妻子是按照当时封建礼教的传统,由父母而决定的婚姻。而黄生与香玉却是自由恋爱,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从旧婚姻与新婚姻的对比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蒲松龄先生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之情。这是我认为的全文的第一个亮点。第二个便是小说中的第二女主角绛雪,在香玉逝去之后,同样是爱上了黄生,但和香玉与黄生的爱却不同。绛雪对黄生的爱是一种更加洒脱的爱,这种爱至情至性,却又不对黄生产生爱的困惑,爱的影响,不受世俗的羁绊。当香玉回归之后,一句“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将自己从黄生的情人变成了黄生的朋友。这种洒脱的爱,简直世间罕至,即使是现在的人们,能够做到“爱,就是要放手”的人又有多少呢?而在古代,一个女人如果和一个男人发生了关系,那是必须要嫁给那个男人的。这些伦理道德在小说中没有丝毫的体现,也可以说是被小说所抨击。这两个亮点,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蒲松龄想要表达的自由爱情的精华所在。 《叶生》主要讲诉了一个文章词赋绝佳的书生始终不能考中秀才的故事。河南淮阳一个姓叶的书生,有着首屈一指的文章词赋,但每次应试却都名落孙山。之后遇到一个新知县丁公很欣赏他,帮助他继续研读诗书,却依旧落榜。叶生十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西南大学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年级: 2011 学号: 222011321081058 姓名:伍贤龙 教师:郭川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摘要: 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身临其境的典型环境、物我一体的文本接受以及通俗易懂的大众传播等特性而成为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中国古代小说情况自然也是如此。可以说,成熟晚于诗歌散文而略早于戏曲的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生长、成熟并繁荣起来,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 关键字:中国古代小说特征发展唐传奇鉴赏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叙事从头到尾,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情节总是讲究张弛相间,曲折有致,如《西游记》即特别典型。这和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整体性和曲折性判断取向有关。而西方小说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叙写开掘,情节不求曲折,较多采用陡转手法,如“欧?亨利式结尾”。这与西方人求深刻的认知习惯有关。 第二,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的矛盾冲突,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基本上不静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小说根植于客观叙述的历史和以故事情节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西方小说多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是相对静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对人物潜意识活动的动态挖掘。这可能与西方重人的个体性的观念有关。 第三,第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如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便是神来之笔。这一点与中华民族认识外界重神略貌的传统有关。西方小说对环境描写是写真式的,对人物活动的场景往往作全方位的详尽描写,如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其《日瓦戈医生》中对雪景的描写便如泼浓墨。这与西方人对外界重理性观察的传统有关。 第四,最后,中国古代小说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即便是《红楼梦》,最后的“兰桂齐芳”,究其实质,也是大团圆。大团圆式的结局有利有弊。利是它反应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乐观精神,弊是往往违背事理逻辑和历史真实,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思想价值。这一点,主要是中华民族务实乐观的审美心理造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作品少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这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就都是“大团圆”结局,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便遵循历史和事物发展规律,跳脱了大团圆的窠臼。西方小说则不追求结尾的“团圆”与“光明”,是怎样就怎样,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卧轨自杀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喝药自杀,便体现了这一点。这说明,西方人有着较浓厚的悲剧意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比较只是

高中语文第四册明清小说鉴赏浅谈

高中第四册明清小说鉴赏浅谈 高中第四册安排了一个小说单元,四篇均为明清小说,四篇小说均选自明清小说,既因为它是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因为在古典小说中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最高。我国的古典小说多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作为高中学生,不管以后是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还是直接步入社会,读一定量的古典小说,尤其是读其中的精华明清小说都是完全必要的。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面对同一文体阅读的层次是很不相同的,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和大学里的教授在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都会同情杜十娘,怒斥李甲、孙富。而不同在于乡间老太太没有教授更深入的从社会学、美学等方面去思考它的价值。读小说的人爱从小说中看“热闹”,这就是小说广为流传的原因,而鉴赏则必须跳出“看热闹”的境界。 明清小说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其魅力肯定不如现当代小说,只要看一看古典名著和小小说各自在柜台的行销量就知道了,而存在的读者群中基于“古典名著”去读的也远大于了喜爱的理由。为什么学生缺乏对古典小说的热情呢?古典小说包括明清小说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感造成了很大的阅读不适应,有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就奇怪,宝、黛整天除了吃喝,就不见他们学习,也不明白宝、黛的爱情价值究竟有什么值得称道。这是清代作品,写于1757至1778年左右,距离不过三百年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阅读的困难首先来自语言障碍,虽然这些作品使用的基本为当时白话,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已基本上相当于阅读浅易文言文了。更大的障碍来自生活情景的改变,由明清到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很难想象三五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甚至于每一个生活细节上都无法想象。学生对明清时代社会风尚、社会生活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真真假假戏说性的明清电视剧中,可靠程度有限,有时甚至有错误认识的可能性。 由此推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我们要鉴赏明清小说第一要务在于认识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封建的政治体制更加成熟、完备,专制主义更加加强。同时也正走向没落和衰败,此时农耕文明高度发达,而商品经济在富庶的地方日益萌芽,在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中一种有别于农耕社会的新的群体----市民阶层正在兴起。而同时属于这个阶层的思潮也渐兴起。如在清乾隆年间,山西就出现这样的情形,地方官员向皇帝禀告此地民风,第一流的子弟不再走科举之路,又往往都送去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这样的离子当然就屡见不鲜了,如《白秋练》的男主人公,就是父亲不想让他走科举之路,转而经商,于闲暇读玩诗书引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重商轻农甚至蔑视科举这样的思想,虽然是一种“叛经离道”,这种思潮虽然在冲击着封建体制的大局。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在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就会明白杜十娘为什么没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给李甲,直到被李甲出卖,十娘想用这些财宝去撬布政使老爷的家门,使他能接受自己,想用钱财打破封建门阀制度的壁垒,这种思想不但十娘有,《白秋连》中的女主人公被公公认可,原因也是白秋练善于玩期货,能预测物价跌落,一句话,能赚钱。 社会生活的改变,使作家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迁。在思想文化领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崇拜圣贤,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潮兴起。这使得文学观念也有了新的特质。于是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具有草根文化特质的“忠义”的极力歌颂。甚至极有点个人恩怨色彩的华容道放操也被作为忠义精神极力推崇。而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的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小说鉴赏期末论文

祥子被注定的悲惨命运 ——浅析社会正确信仰的缺失 摘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的命运从他踏进北平城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在一个充满着私欲、没有正确的信仰的社会里,任何的正常、上进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里都是找不到生长的土壤的,最终都会化为泡影,灵魂也只能在其中慢慢堕落和腐朽。 关键词:祥子;信仰;理想;堕落 所谓信仰,即相信和仰望,相信所信之物的真实性,对其有所求,有所盼望,并相信它能给予自己所渴望的东西。 自小在乡间长大,不谙世事的祥子,在失去父母和几亩薄田之后便来到了北平城讨生活。初出茅庐的祥子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一如初生的牛犊,不畏艰险,干劲满满的祥子认为城里跟乡间也一样,只要足够努力,就必然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创造和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这就是他的信仰。 年轻健壮的祥子很快就决定了拉车这么个行业,以“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作为目标,坚信着凭借自己的努力必然很快就能做大做强,最终拥有自己的车厂。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祥子真的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一切都那么的一帆风顺,幸运之神似乎就陪伴在祥子左右,为他开路,所有的事似乎都在印证着祥子的想法,“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闯出一番事业”。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仅仅持续了半年,北平城的安宁便被战争的硝烟打破。因着想要赚取高车费而怀着侥幸心理的祥子冒险跑到清华拉客,突然出现在祥子面前的军阀让祥子措手不及。祥子被抓去当壮丁,车子也被抢去了。祥子这些年的努力成果,此刻就如烟花一般,短暂就绚烂过后,便又归回了死寂的黑暗,放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不久前还是“触手可及”的理想就这样湮灭了。祥子的心也有很大一块随着梦想破碎了。 祥子原本坚定的信仰被摇撼了。努力了真的有用吗? 侥幸逃脱军阀之手后祥子整顿了一下自己身心后,便强打精神回到了事业的起点——人和车厂。祥子把身上剩余的三十块寄存在刘四爷那里,期待着积攒足够的钱,再一次拥有一辆仅属于自己的车。 一定可以的,一定会有一辆属于我自己的车的!祥子并没有被之前的挫折打败,渐渐的又振作了起来,深信着天道酬勤的道理。 离开杨家后心情郁闷的祥子来到了西安门,遇上了正好需要车夫的老主顾曹先生,便高兴的在曹家拉上了“包月”。 随着闷葫芦罐逐渐充盈,他的信仰也渐渐的坚定起来了。嗯!一定可以的!很快就又能拥有自己的车了! 这个梦一直做到了祭灶的那一天。 那天祥子照常拉着曹先生回家,但发现有人跟踪着他们,于是祥子按照曹先生吩咐拉去了左先生家里,然后又回曹家接太太和少爷。然而刚到了曹家门口,便被一直尾随的孙侦探抓住,并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交出了自己的闷葫芦罐。所有的努力和希望就这样如烟消失。他和虎妞也和刘四爷彻底闹翻了,瞬间便失去

文学鉴赏论文

文学鉴赏 系别:食品系 专业班级:10级食科1班姓名:姚健晓 学号:201002069

《西游记》与《红楼梦》之我见 【摘要】:《西游记》与《红楼梦》都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二者虽体裁与内容完全不同,但其思想终究是有相通之处,通过文章揭 示社会问题,并且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社会性艺术性 《西游记》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之一。《西游记》模拟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神仙世界,这个世界带着清晰的现实社会的影子,那威严不可一世的玉帝、太上老君,"要人事"的佛徒、残暴的各色妖魔似乎都可与现实对号入座。浓郁的浪漫主义是《西游记》的基本艺术特征。书中作者幻想了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神话人物、他们的神奇法宝和所处的环境又大都有现实的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人们的某种意愿。在各色神魔形象的塑造上,既表现他们超自然的神性和动物属性,又能找出社会化个性的踪影。像孙悟空灵活多变、急躁、好动的个性,分明就是猴的特点,这一动物特性与他乐观反叛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得作品既有色彩瑰丽的奇想,又有细节的真实性。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

小说鉴赏论文

摘要: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其作品均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所以充满了历 史意识。本文对金庸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 为三类,继而渐次论及其历史演进观念中的革除暴政、反侵略思想和宗教、民族融合思想。 关键词:金庸小说历史意识现代意识 前言 读金庸的许多作品,我们都有一种相同的经验:拿起来就放不下,总想一口气看完,有时简直到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地步。他的小说没有看了头就知道尾的毛病。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层层递进,变幻莫测,犹如精神的磁石,艺术的迷宫,具有吸引读者的强大魅力。金庸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创作的15部小说,就情节设计而言,没有多少雷同的地方。这同样非常难能可贵。 一、武侠演史 今之论说金庸者,多谈其继承侠义小说传统的一面,而很少有人谈到他同时也继承了中国讲史演义的深厚传统。这是一个研究视野上的阙失。作为民间话语的侠义小说,一向重视演“义”,即使以包公案为核心的《三侠五义》也如是。但因武侠“快意恩仇”的思维方式和“自我了断”的社会行为,已与现代社会的法治观念格格不入,难以表现现实社会的种种恩怨是非,必然会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这也决定了金庸小说里充满了历史意识。 曾有好事者罗列过金庸长篇小说题材的历史年代,其中最早的是《天龙八部》,取材于北宋,“射雕三部曲”为南宋,《倚天屠龙记》为元末,《碧血剑》为明末清初,《鹿鼎记》为康熙朝,《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为乾隆朝,《连城诀》为清末。所述虽多“查无实据”,但毕竟“事出有因”。亦可见他确有表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的意图。从讲史演义的角度大体而言,金庸的小说作品可以分为这样三类: 第一类是依史敷衍,即按照历史走向和人物关系作为大框架,虚构主要人物故事穿插其间,如早期《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晚期《鹿鼎记》描述明清时代的作品。 第二类是以史点染,即以虚构人物故事为主,而以历史的大框架作为背景,如中期《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这一类描述宋辽金元时代的作品,其中郭靖等人守襄阳,是贯穿于《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的重大事件。 第三类则是着意虚化历史背景的,如我个人喜欢的《笑傲江湖》,以及《侠客行》等作品。即使这类作品,一样有作家的强烈的历史关怀在焉。 作为当代最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金庸小说虽然不以“历史小说”的面目出现,但是它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仍然会对读者或大或小地产生影响。因此金庸封笔以来专注于修订当初连载发表的作品,已经补苴罅漏,作了大量更改,尤其着重对史实和史观采取了更为慎重而非放纵的方式。 二、革除暴政与反抗侵略 “侠义小说”源于反抗暴政。这是金庸小说第一期创作的基本色调。将明清易代的历史演为传奇,本是清末民初武侠小说取材的一大特色,也是金庸小说历史叙事的逻辑开始。 明清易代的外侮内乱,曾是横亘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挥斥不去的历史情结。海宁查家更是身历国难,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载记和口头传说,特别在经历过抗日战争,民族危亡感最为强烈的一代人中,故金庸更容易切入这个主题。《书剑恩仇录》(1955)、《碧血剑》(1956)、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古典诗词鉴赏 ——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 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其文

明清时期小说点评论文

明清时期小说点评论文-------------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中人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惊世佳作.在这部描写了众多人物的纷繁华丽的小说中,无字无句不在表达着作者对他的封建世界的痛恨和追思。于是有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脂砚斋在甲戌本中评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只要对红楼梦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在红楼梦这部奇书里,曹雪芹不仅仅在描写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封建家族,更描写了他自己亲身经历。 那些“荒唐言”并不荒唐,它是曹雪芹对这个封建的社会的切实体验。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以及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离奇中透露着现实。现实中搀杂着离奇。 “辛酸泪”一句却又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在他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富贵如虚幻飘渺的事物一般,让曹雪芹本身就存在的宝玉式反骨更加清晰的表露在他的文章里。

于是在那“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气魄里.曹雪芹以“满纸荒唐言”道出了封建大族的兴衰荣辱,又以那“一把辛酸泪”倾诉其间无数痴男女的悲欢离和。看红楼梦不仅仅是看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其间的爱情故事又是必不可少的,曹雪芹是崇拜女性的。他借宝玉之口说的是女人之言。是那个年代的女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语。那么要理解曹雪芹的思想,要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必须先理解其中的人物。理解其中的女人们。本文的主题便是顺着主角展开的对作者以及书中描写的女性们的一系列 的探讨和追思。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石上偈不仅是开篇作者借托神话来道明创造原由的诗,更引出了故事主角贾宝玉。在红楼梦这书中,贾宝玉便是作者的理想和化身。要解读红楼梦,贾宝玉便是必不可少的人物。而在宝玉这个人物的刻画中,他衔而生的玉又是一个关键中的关键,既可以说这玉是宝玉这个人物的物格化,又可以说宝玉便是这玉的人格化。宝玉是什么?宝玉是这红楼梦的一个符号,是一个象征。那玉又是什么?玉是全书的主线,是这玉补天不成,央求女娲放它到人间经历种种曲折离合。将这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便体现了作者的哲学,在现实中虚幻,又在虚幻中现实。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怡园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园林苏州怡园藕香榭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可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可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又可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以及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我生活在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说起苏州,苏州园林又是一大亮点。苏州园林以它秀丽,幽雅,做工精巧而闻名于世。下面我就谈谈苏州园林——怡园。 怡园为苏州著名园林之一。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原为顾文彬私家花园,是由花园、住宅、义庄、祠堂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典型的江南绅宦私人宅园。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它吸收了苏州诸园的优点,形成了集锦式园林的艺术特色。 怡园总平面东西狭长,面积约0.6公倾。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

论明清小说的成就1

论明清小说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

浅谈古诗歌鉴赏论文

浅谈古诗歌鉴赏论文:提高古诗歌阅读欣赏能力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最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充溢着醉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中学生如果能懂得阅读和欣赏一些历代诗歌名篇,不仅有助于丰富文化生活,吸取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而且有助于创造新文化,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应试能力。 然而,现实是当今中学生喜欢古诗歌、有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古诗歌年代久远,对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不了解;二是语法变化大,难以理解词句意思;三是新潮流冲击大,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如迷上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网络文学等等;四是视野开阔,内心排斥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我国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责任。倘若当代学生不喜欢古诗,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引以为傲、引以为荣的唐诗、宋词、元曲将失去光辉,我们千古吟唱的诗歌也将因国人陌生而慢慢消失。用不了多久,可能又要像现在抢救非物质文化一样来抢救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中学生要热爱古诗歌,要有阅读和欣赏的兴趣,要努力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如何提高古诗歌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掌握古诗歌的基本知识 古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典诗歌以唐代的律诗、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着称,我们最起码要掌握唐诗、宋词、元曲的基本知识。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诗歌里,或流露着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或飞扬着诗人的凌云壮志,或记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着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收进中学课本的古诗歌,其作者往往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历史课本和其他书籍中了解。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的内容跟诗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飘泊流离,目睹战祸,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精神。陆游生于金人入侵时期,有9年的军旅生涯,坚决主张抗战,失去官职,回到家乡,虽然年纪大了,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衰退。他的诗作富有战斗性和洋溢着爱国的激情。李煜是南唐后主,亡国之君。他的词,在亡国之前十分绮丽,亡国后十分哀怨。这些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了解诗人则大体上把握了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很多,但我们要掌握如下几种。 1.衬托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我们阅读欣赏诗歌,要懂得反衬和陪衬的手法。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陪衬。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反衬。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我们也常说是乐景写乐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我们也常说是乐景来写哀情。无论是陪衬还是反衬,都是我们常讲的抒情要用景物来烘托的手法。

明清小说鉴赏儒林外史

明清小说鉴赏 阅读书籍:《儒林外史》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级:1班 姓名:曹维褀 学号:3013207186

学而“优”则仕 第一次接触到《儒林外史》还是在初中时代,看完《范进中举》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到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吴敬梓这位清朝讽刺小说的巅峰造就者为我展现了一个充满欲望和人性扭曲的病态王朝之末。深谙科举发家和八股害人的种种内情,这一点无疑奠定了他后来激烈否定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开始形成他落拓不羁、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使得《儒林外史》最终成为“封建帝都的最后一瞥”。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中国古代自隋朝创建科举制后,读书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十年寒窗苦读,为了那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自古就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想而知这封建的科举制残害了多少有志之士。 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在当时本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更多的人参与国家政治,为国家出谋划策,国富民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科举收取大量人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但随着时间推移,统治者借用科举制禁锢读书人的思想。而读书人的目的也在改变,渐渐成为谋取权利的手段。那么我们该批判什么?是科举让珍珠变成了死鱼眼睛,还是知识让水晶化为石块?我想最终还是归结到了那饱含争议的话题——欲望!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使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就像五十四岁的范进中举一样,苦考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

明清小说结课论文

赏析《红楼梦》之抄检大观园 政法学院政治20101班刘书海学号:2010502280 内容:通过抄检大观园一事,作者描写了众人不同的反应,既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也刻画了人物的鲜明性格。王夫人缺乏心计,耳软面硬;凤姐精明干练,老于世故;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没有眼色;探春刚毅果敢,明辨是非;晴雯脾气刚烈,司棋敢作敢当等,均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 摘要:小小的一个绣春囊,不过是引发这个重大事件的导火线。书中的描写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关键词:抄检性格特点内部矛盾反抗精神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其寓意是相当深刻的,是《红楼梦》全书中一个高潮。它是贾府内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构成的情节也更加生动。 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捡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抄检大观园应该是荣国府中邢、王家族长期争权夺利斗争的一个公开化的反映,是在野派和当权派斗争的直接体现。在荣府,由于贾母的偏爱,大权不在长房手里,而是由二房王夫人和她的内侄女凤姐来掌管。凤姐虽是长房邢夫人的儿媳妇,但却处处和姑妈王夫人站在一起。她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因此长房贾赦夫妇对这种情况是十分不满意的,他们常常借端发作。在抄捡大观园之前,在贾母八十大寿的时候,邢夫人借为捆绑的奴仆讨情,当众叫管家少奶奶凤姐下不了台,以发泄不满。以后又写了这么一个情节:邢夫人因为女儿迎春的奶妈聚赌被撵出去,她怨愤万分。因此在荣国府中邢王家族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当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中捡到“绣春囊”,而被邢夫人拿去以后,这个绣春囊就立即成了邢王家族矛盾暴发的导火线。 在这次事件中,邢夫人未出场,却扮演了一个可耻的角色。王夫人一来就怀疑绣春囊是凤姐所遗,显系邢夫人暗示的结果。邢夫人与王夫人面和心不和,妯娌间本有矛盾;与凤姐更是介蒂很深,常常互相拆台。邢夫人借机一石二鸟,是想让王夫人与凤姐姑侄俩难堪。她还派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惟恐天下不乱,最终导致了抄检。所以说,此情节反映了妯娌、婆媳间的矛盾。 王熙凤在此间扮演的角色值得注意。当她被冤枉时,侃侃而谈,以五条理由辩白,终获王夫人信任,反映出她的机敏。当她知道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用心时,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以此后的言谈举止就特别讲究分寸,渐渐变被动为主动,最后把难堪又还给了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一方。凤姐管家有年,深明利害,有此翻云覆雨手段,是合乎情理的。从抄检过程看,凤姐只是奉命行事,并无故意加害于园中人的用心。她为晴雯、紫鹃、入画等说情,更可看出她的心是向着大观园的。由于后四十回掉包计的影响,凤姐与黛玉的关系常被误解,这是应当分辨明白的。 对于抄检事件本身,园中主人的表现,作者主要写了探春、惜春两姐妹的反应。探春反应激烈,持坚决对抗的态度,认为这是家庭矛盾的结果,终将为家庭招来祸害。她从家族的全局利益着眼,义正辞严,眼光敏锐,头脑清楚。她无所畏惧,不但顶撞凤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惜春年幼执拗,始则惧怕,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小说发展史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软件工程 年级:2011级姓名:赵孟远学号:222011321062070 时间:2012年5月 小说的发展史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一样,都是一个漫长而又铭刻着人类发展烙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史也是历史。鲁迅先生在其平生唯一的理论性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小说的发展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在这里我沿用了一些他对小说发展的文学现象的定义,大体阐述一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经统文人的鄙视。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在封建正统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具体起于何时,源于何书?我们似不可拘泥于一时一书,因为小说在叙写技法上,虽不似戏剧那样要求各种文学艺术的高度融合,但较之诗歌、散文要求却更多更高,非一时所能形成,更非一书所能标志,只宜概而言之。但小说起源于神话和传说是毋庸臵疑的,我们把先奏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产生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就实际情形而论,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小说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不过中国古代早期的小说与历史传记难以截然分开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

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这句话准确论述了神话的由来。人们歌颂,粉 饰自己创造的“神灵”,将其完美化,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庇佑。同时对自身所不能理解的现象给出适合自身生存状况的合理的解释。如女娲补天,共工颛顼的故事都是这个时期的神话,大体就是把人神化。“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有了人性的神,再为其加上故事就成了传说。如尧成为天子的传说等,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穆天子传》。这些神话传说至今流传很少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神鬼 不分,人们逐渐对这些神鬼故事失去了兴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这也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当时的统治者多信佛道教等。严格意义上说这仍然算不上是小说。《世说新语》也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里面 收集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从唐代始,古代小说的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由此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叙述宛转, 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