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姓名:简瑜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指导教师:傅延龄

2005050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中医巨擘,他不仅是中医理论家、临床家,还是教育家,对仲景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严谨的治学特点,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经验,独特的学术思想,实为后学楷模,当精心学习,细致领会,深入研究。

本文对刘渡舟教授方证辨治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方证辨证是刘渡舟教授渡舟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内涵。他认为医者在临证遣方用药时是否能正确应用《伤寒论》方,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辨证;而在各种辨证方法中,方证辨证极其重要。本文遍阅相关论著,博采众家之言,考证源流,解析机理,对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及其特点、规律和道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方证辨证它是一种独特的辨证模式。所谓方证,它指与某个方剂具有良好对应与契合关系的病证。而“方证辨证”方法即在对脉症等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辨别临床病证与方剂的对应和契合关系的方法。

论文首先探讨方证辨证方法的源流。张仲景《伤寒论》论广伊尹《汤液经》,开汤证辨证先河。唐代孙思邀提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是方证辨证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医家柯琴提出“以方类证”方法,使方证辨方法更臻成熟。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方法的启发之下而形成的。经方大家刘渡舟教授认为,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在于方;方与证乃是伤寒论学的关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伤寒论》有“桂枝证”、“柴胡证”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实际上《伤寒论》112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有~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的内容,其实质是方证辨证。这种方法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构成《伤寒论》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包含着六经、八纲辨证的实质,是中医学辨证之精华。

论文对刘渡舟医学中的方证辨证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归纳、分析和阐释。刘渡舟教授认为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辨证是否精确,辨证精确就在能于了解辨证之机,辨证之机就在于能否抓住主证。其“抓主证”,从实质上讲就是方证辨证。刘渡舟教授指出,《伤寒论》于每方证厘定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诸层次,为正确运用方证辨证创造了条件。临床辨证要先抓主证。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兼证、交证、夹杂证等,也就迎刃而解。刘渡舟教授的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古今接轨论,皆包涵着方证辨证的内容,由方证辨证铺展开来,又可归结于方证辨证的简约。根据刘渡舟教授的经验,找出病机与方证相对应的关系,不论经方,还是时方,都能有发挥古方今用的作用,足以应对今时复杂的疾病。

论文对刘渡舟教授应用方证辨证的部分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分别论述了他辨治生姜泻心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大柴胡汤证、芍药甘草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丹栀逍遥散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五苓散证的经验。

2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论文还对刘渡舟教授公开发表的医案共127案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127个案例中,应用方证辨证者共80例,占63%;应用脏腑辨证者共35例,占27.5%;应用三焦辨证者共7例,占5.5%;应用病因辨证者有2例,占1.7%;而应用经络辨证者有3例,占2.3%。可见方证辨证在刘渡舟教授临床上应用最多;他认为方证辨证方法高效便捷,最宜应用。刘渡舟教授治病效果极佳,这与他善于应用方证相对辨证、善于抓主证有极大的关系。方证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施治与专病专方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这当然是疗效理想的保证。

刘渡舟教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的理论和它的实用价值,也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后被肯定的。惟有通过临床实践,不但能检验前人的学术成果,而且能补充新的知识,使中医学术得以不断发展。

论文附述了在临床上学习应用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的--N验案。

作者认为,学习和研究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及其相关学术思想,此对于《伤寒论》方证辨证方法的扩大运用,对于正确而深刻理解《伤寒论》立法方药,对于一些与之相关的基础医学问题,对于学习前人临证经验,促进高水平医师的成长,对于对于正确认识中医发展方向,都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刘渡舟方证辨证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英文摘要3

ProfessorLiuDuzhouISagreatmaster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fieldat

andclinicspecialist,butalsoaneducationalist.Hispresentage.Heisnotonlyatheoretician

characteristicsofbeingpreciseinpursuinghisstudies,hisdevelopingandcontributiontoZhongjingtheory,andhisnoblevirtue嬲adoctor,hisconstmarnateleechcraft,richexperience.uniqueacademicideasandtheories,effectiveclinictherapeuticexperience,areindeedmodelsforlatergenerations.Thoseshouldbestudiedbyheart,begraspedparticularly,andberesearchedthoroughly.Now,thisarticlespeciallyselectshis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methodstostudyandresearch.

Theoryof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isallacademictheorybroughtforwardbyMr.Liu,basedonprecedingpeople’Sconception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s.Mr.Liuisagreatmasteronclassicprescriptioninmodemsociety.HesparesnoeffortinresearchingonShangHanLun.Hebelievesthattoadopttraditionalprescriptioninmodemage,itisamustfortheseprescriptionstohavegreatcurativeeffectinclinic,whiletheprescriptionsinShangHanLunmaybeinaccordancewithmodempeople’Srequirements.However,whetheradoctormayappropriatelyexerttheprescriptionsinShangHanLunduringselectingmedicineforclinicsyndromes,thekeyiswhether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isaccurate.Therefore,Mr.Liuemphasizedagainthattheimportanceof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oryistocloselycombineclinic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prescriptioninShangHanLun,SOthatitmayachieveagoodeffectinclinicsyndrome.Thereby,itisimportanttosucceedtheoryofprecedingpeople,thentoexertundevelopedtheoryofprecedingpeople,inordertodoone’SdevoirondevelopingTCM.nleadvocatingofresearch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isactuallyaninvestigationwhichassociatestheorywithclinicreality.TIlisprojectputsuptheliteraturearrangementaimedat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ory.Ittakesmeasuresasreadingoverallrelevanttreatises,bmadlyadoptingtheoriesfromvariousgenres,takingtextualresearchedOnitsheadstream,resolvingthemechanism,andprobingintoMr.Liu’stheoryandlawsofrelativity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s,seekingforrelevantacademicissuesandclinicexertionoftheories.Throughthoroughlygraspingandresearching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ory,itisnot

onlypropitioustorecognizeclinicapplyingmechanismofShangHanLun,propitioustoreco础_cthecliniceffectofclosecombination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oryand

prescriptionandmedicineinTCM,butalsoishelpfultounderstandsomerelevantpre-clinicmedicalissues,ispropitioustoclimeexertion,isbeneficialtotrainclinicdoctorswithhighskills.Finally,‰嘞幽tesearch,oF,emayclearlyunderstandthedevelopingdirectionofprescriptionapplicationinclinic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TCM.

4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Thetextofthisarticleiscomprehensiveresearch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ory.AtIn-st,itdiscussestheoriginofprescriptionandsyndrome+ShangHanLun,writtenbyZhongjingZhang,rootedinⅥngYi’STangyeoHng,Therefore,topenetratethroughthewallofShangHartLun,itisamusttoenterfromthegateofprescriplionandsyndrome.ZhongjingZhanghadauniqueandoriginalwayofthought.Hesubtlykneadedtheoryandthoughtway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aswellascomparingspecies.Heimplantedaworddifferentiationattheconnectionofsyndromeandprescription.Becauseoftheworddifferentiation,itendowsvitalforcetobothsyndromeandprescription.Thisisjusttheorionofprescriptionandsyndrome.Itisalsothebeginning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inTCM.AfterSimiaoSun,inTangDynasty,advocatedinnovationmethodofrelativityofprescriptionandsyndrome,Jiyidongdong,amedicinespecialistbelongstoancientprescriptionschoolinJianghuPeriodofJapanwroteaworkLeijuFang,itisformedundertheelicitationofSimiaoSun’srelativitytheoryofprescriptionandsyndrome.InQIngDynasty,QinKemaybecalled髂inheritoroftheory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ofSimianSun.Inmodemsociety,greatmusterofclassicprescription,Mr.Liubelievesthat,recognitionondiseaseisbasedonsyndrome,whiletherapyondiseaseisbasedonpreseriptiorLAskeyofShangHarttheory,prescriptionandsyndromearehighlyregardedbymedicalspecialistofpastdynasties.Therefore,theadvocating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ory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playedanuncommonlyactiverole.Mr.Liuisreallyagreatmasterin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ory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

Inordertounderst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oryonprescdptonandsyndrome,oneshouldunderstanditsprinciplesatfirst.Syndromedifferentiation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is

auniquemode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realesomedenominationsinShangHanLun,GuiztfiSyndromeinClause34,ChaihuSyndromeinClause104,etc.,whichaleexamplesof

nominatingsyndromebyprescription.Infact,therea托altogether112(113)prescriptionsinShangHanLunwhichaleallnominatingsyndromebyproscription,establishingprescriptionbysyndrome.Oncethereisnsyndrome,theremustbeaprescription,oncethereissuchasyndrome,theremustbeitscorrespondingprescripti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a豫synthesized嬲onebody.Suchformatofnominatingsyndromewithprescriptionisaconclusionofmedicalexperiencebyancientpeoplealteralongperiod.Itisnotonlyconciseandcomprehensive,butalsoisthecharacteristicsofmaincontentsandtheoreticalsystemwhichformedShangHanLun.SixmeridianssyndromedifferentiationmethodinShangHartLunhelpedUSdiscerningtherootofillness,gatheringmechanismofdiseaSeandgraspingtheprinciplesofalldiseaSes,thusalldiseaSesmaybecured.nleformofdiseasemaybevarious.buttheirmechanismwillnotbeoutoftherangeofsixmeridiansandeightprinciples.Therefore,wemayseethattherearemeaningofsixmeridiansandeightprinciplesinprescriptionandsyndromeofShangHanLun.

PrescriptionsandsyndromesinShangHanLunareevenpiths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inTCM.

英文摘要5

Mr.Liubelievesthatthekeyofadoptingclassicprescriptioniswhether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isaccurate.AccuratesyndromedifferentiationistObeabletograspthemechanism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whilemechanism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iswhetherbeingabletograspthemainsyndrome.Then,headvocated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toinstructlaterstudents.Mr.LiuemphasizedthatShangHanLunconcludedlawsofsixmeridians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indicatedthemainsyndrome,accompaniedsyndrome,evolvedsyndrome,andmixedsyndromeineachprescriptionandsyndrome,itprovidedpreconditionfor

correctlyapplying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us,syndromedifferentiationinclinicshouldgraspmainsyndromefirst.Becausemainsyndromeistheprinciple,SOoncetheprincipleisclear,theitemsareset.Accompaniedsyndrome,evolvedsyndrome,mixedsyndrome,ere.,wouldbereadily

solved.Mr.Liusupplementedanddevelopedtheoryof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illustratedbyprecedingpeopleagain.

ThoroughlyinspectingthedevelopmentofscienceofTCM,thereisnoexceptiontodevelopbasedonShangHanLun.Forexainple,Mr.Liu'stheoryofwatersyndrome,theoryoffiresyndrome,theoryofdampnesssyndrome,theoryofcombinationbetweenancientandmodemways.arealldevelopedbasedonprescriptionsandsyndromesandbeingexpatiatedandexertedintoatheoryofoneself.ItiSobviousthatweshouldfindoutmechanismthatcorrespondingtodiseasemechanismorrelevantprescriptionandsyndromeofpathologicalmechanism.Whateveritisclassicprescriptionorpopularprescription,bothofthemmayexertthetheoryoftreatingwithclassicprescription,whichisenoughtotreatcomplicateddiseasesinthesedays.ThecomparativedifferencebetweenTCMandHan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isthat,TCMemphasizedonchangeabilityofsyndromeandothemessofindividuals,therefore,whenmakingupprescriptionandselectingmedicine,itrepresemedasemphasizingtheimportanceoftreating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Inclinicsyndromedifferentiation,Mr.Liu’S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requirestograspmainsyndromefirst.Sincemainsyndromeistheprinciple,oncetheprincipleisclear,itsbranchesareclarified.ItalSOdescribedacoompanieds对ome,evolvedsyndrome,mixedsyndrome,etc.,whichemphasizedthechangeabifityandindividualothemessinclinicsyndromes.Furthermore,italsoisgoodatvaryingwithsyndromesinsuchdifference,opposingtotreatdiseasebyfixedprescription,thusitwillnotdevelopthistheoryintostiffmethod.However,doctorofHanprescriptionpaysaRentiontoconcreteclinicsyndrome,emphasizestherelevantstabilityofsyndromeandtheonenessofsyndromeandtreatment.Therefore,itpromotedfixedcorrespondingthoughtandtherapyprinciplesbetweenprescriptionandsyndrome.1tsmajorideais,fixedsyndrome,fixedprescription,thereisregulationonsyndromeandnovariationofprescription,torealizestandardizationofsyndromeandtherapyinHanprescription.Thus,whenfacingwithcomplicateddiseasestatusinclinic,itwilldefinitelynotmak洒gprescriptionnorselectingmedicineaimedtosingledifferencetoachieveprecisemedicaltreatmentwithcareful

thoughtfulness.SuchmodeiswidelydivergentwithTCM’Smodeof

regardmghumanas

6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principal.

AmongMr.Liu’Stypicalmedicaldocumentsonvarioussyn&omedifferentiationswhichhadalreadybeenpublishedinpublic,thereare123CaSes.Analysisonthesemedicaldocumentsresultedinsomeconclusions:1.Among127cases.thereare80casesapplyingprescriptionand

syn&omedifferentiation,accountingfor63%.thereare35casesapplyingviscerasyndromedifferemiation,accountingfor27.5%.thereare7casesapplyingtriple-jiaoandQi-bloodsyndromedifferentiation,accountingfor5.5%,thereare2casesapplyingsixpatholo百calevilssyn&omedifferentiation,accountingfor1.7%.thereare3casedapplyingmeridiansandQi—bloodsyn&omedifferentiation,accountingfor2_3%.TheO/1@applying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accountsforthehighestratio.ItisobviomtoseethatMr.Liusupposedsuchsyndromedifferentiationmethodismosthighlyeffectiveandconvememinclinic,itismostcommonlyused.TherapeuticeffectofMr.Liuisprettygood,thisishighlyrelatedwithhisbeiIlggoodatapplyingcorresponding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beinggood缸graspingthefactorofmainsyndrome.Suchsyndromedifferentiationmethodisanorganiccombinationoftreatment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specialprescriptionforspecialdiseaseinTCM.Thisiscertainlytheguaranteeforidealtherapeuticeffect.

Mr.Liubelievesthatpracticeistheonlycriteriontoprovetruth.TheoryanditspracticalvalueofTCMarealsoprovedbypracticeandthenbeingconfirmed.Onlythroughclinicpractice,canwenotonlytestingscientificproductionofprecedingpeople,butalsorenewingfreshknowledgetocontinuouslydevelopthescienceofTCM.Mr.Liuapprizedhisusingmethodsonclassicprescriptionsineffectivecasesofapplyingtheoryofprescriptionandsyn&omedifferentiationintoclinictostudentstoilluminatesucceed堍people.Basedontheeffectiveclinic

undertheelicitationofMr.Liu’Stheoryofprescriptionandsyn&omecasesrecordswhichare

differentiation,Iillustratedthe砌lygoodtherapeuticeffectbyapplying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inclinic.

ThisarticleismainlydiscussingtheacademicideaandetinieapplicationofMr.Liu’S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mmiationtheory.Throughbroadlygatheringrelevantdocuments,itfindsoutitshistoryheaclsn'eam,analyzestheoreticalmeaninganditsimportanceandforce,anditisfurtherappliedinclinic.Itfindsgreatmasteronclassicprescription,Mr.Liu’Sclinic

illuminatesucceedingstudents.Itplaysacomparativelyexperienceofapplyingthistheoryto

greatactiveroletotheeulargementofapplicationOnprescriptionandsyndromeinShangHanLun,tostudyingapplyingexperienceofprecedingpeople,totheissuesofrelevanttheories,andtoDoimoutthedevelopdirectionofTCMinclinicsyndromes.

Keywords:ShangHanLuIl,LiuDuzhou,Prescription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Clinicalapplication

导言7

导言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中医巨擘,不仅是理论家、临床家,还是教育家,其严谨的治学特点,对仲景学说发展贡献,以及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经验,独特的学术思想理论,有效临床治验,实为后人楷模,当精心学习,细致领会,深入研究。刘老深厚的学术思想和涵养,丰富的临床经验,浩浩渺渺,作为硕士研究生课题,今特选择其方证辨治方法加以学习和研究。Ill

刘老是中医巨擘,学术思想广博而深邃,临床经验丰富而老到。根据导师的知道和我本人的理解,其中最具特色最具价值的内容之一是其方证辨证方法,方证辨证是中医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以外的一种极有价值的辨证方法,刘老在临床上的应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认真学习并深入研究刘老的方证辨证方法,其意义甚大。

其一,研究刘老的方证辨证方法,此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认识和应用《伤寒论》。《伤寒论》把大量的个别经验进行归纳、分析、比较,从中找到共性,认识到疾病具有共性的证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由经验上升到理论,成为六经辨证方法,用于指导治疗。故治疗就不是仅仅针对各个症状,而是要观其脉症随证治之。张仲景之随证即是要辨证。辨证要依凭症状,每一证皆是由几个能反映疾病本质的症状所组成,但到具体某些证候中的所有见症则是有的反映疾病本质有的不反映疾病本质,故《伤寒论》各证所列举的症状都是能反映疾病本质变化的症状,一些不反映疾病本质的症状,一概不予以罗列,这样就能避免在辨证上主次不分。这就是运用方证辨证论之主要步骤抓主证脚。《伤寒论》之所以能经反复实践检验,成为古今中外推崇的经典,就在于它抓住了各证所有见症与疾病本质有联系的;可以作为定量依据的主症,并清楚证和证之变换关系,作为可靠的指标,提出方和证相对的治疗模式。

其二研究刘老的方证辨证方法此有利于认识中医辨证之理和方药紧密结合的方法。分析脏腑辨证、三焦气血、六淫辨证、经络辨证和方证辨证之运用的区别及其优劣,它们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着证候的内容,它们的巧妙组合,互相补充。要提升中医l}缶床之疗效就在于医者临证是否辨证准确,用方是否得当,故识中医辨证之理和方药紧密结合的临床效用就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方证辨证还是较其它辨证较有效率,较为便捷。

其三、研究刘老的方证辨证方法,此还有助于对一些与之相关的中医基础医学问题的认识。与方证辨证辨证方法相关的还有一些理论,如汉方医学之方证相对论、方证同条、方证照合等,实应该分清楚彼此之定义和差别,不至于临床运用混淆不清。

其四、研究刘老的方证辨证方法,此亦有利于经方的临床运用,并可随症加减。《伤寒论》方剂113首,其数量有限,远远不能应对临床现实的需要。朱丹溪《局方发挥》说:“或问日,仲景治伤寒113方,治杂病《金匮要略》二十有三门,何也?答日: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又日:天地气化无穷,入身之病,亦变化无穷。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

8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借令略有修合,终难逾越矩度。【3】“修合终难逾越矩度”这句话,明确道出仲景方证辨治方法是有是证用是方,但临床随机加减化裁是不会大大改变《伤寒论》原有方证之意,既能保有经方制方严谨之结构,又能符合随症化裁、达到因人因时因地之个体差异性,如此大大扩展了《伤寒论》方的临床应用范围。这种研究工作有利于临床医生较好地利用方证辨证之理,以增强临床的疗效。

其五、有利于提高临床水平。王海藏云:“余读医书八十载矣,所仰慕者,仲景一书为尤。”又日:“折中汤液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又日:“《金匮玉函要略》、《伤寒论》,皆张仲景祖神农,法伊尹,体箕子而作也。唐宋以来,如孙思邈、葛稚川、朱奉议、王朝奉辈,其余名医虽多,皆不出仲景书。又汤液本草,于孙、葛、朱、王外,添王叔和,余范汪、胡洽、钱仲阳、成无巳、陈无择,云其议论方定,增减变易,千状万态,无有一毫不出于仲景者。洁古张元素、其子张壁、东垣李明之,皆祖张仲景汤液。惜乎世莫有能知者。仲景汤液为大法,晋宋以来,号名医者,皆出于此。”(《金匮要略.序》)王海藏这段话代表了很多医家的观点。学《伤寒论》为何能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临床医师?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是学会了方证辨证之理。方证是《伤寒论》的基本单元,方证的连接是临床病证和方药最快速、最有效的结合。《伤寒论》的方证辨治方法的应用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如能辨证准确,人说皆能效如桴鼓。刘老之方证辨证之理,正是让医者,做到临症纲举目张、有条不紊,辨证准确。若能掌握其中之理,便能使医者从源到流、执简驭繁、曲尽变化、为用无穷。

刘渡舟教授简历9

1刘渡舟教授简历

刘渡舟先生为辽宁省营口市人,少年时先后受业于营口名医王志远、大连名医谢泗泉门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学习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由于他幼时刻苦攻读,虽然到了年事已高之时,仍可熟练地背诵原文,可见当年学习时所付的辛苦非同一般。正因为如此,才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此后,又对金元四大家及温病学说进行了深入的专研,并融会贯通,兼蓄其长,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训。历经7年的刻苦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和II函床基础,出师后悬壶大连,每以奇方起大症,愈沉苛,声名噪起。1946年,刘老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南京考试院举办的《中医师特种考试》,成为众多应试者中的佼佼者。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及临床课程。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工作,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籍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刘老还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老在临床教学之余仍不忘写作,《伤寒论校注》、《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挈要》、《新编伤寒论类方》、《金匮要略诠解》、《肝病证治概要》、《支Ⅱ渡舟伤寒临证指南》等学术专着20余部,其中《伤寒论十四讲》和《伤寒论通俗讲话》在日本翻译出版,名为《中国伤寒论解说》。

几十年来,刘老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近40人,这些研究生多数已成为中医界的骨干力量。刘老还接受来自日本、比利时、泰国、美国的学生,为中医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许多贡献。【4】

lO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2方证辨证方法溯源

2.1张伸景的“汤证”

张仲景《伤寒论》来源于伊尹的《汤液经》。晋?皇甫谧《甲乙经?序》序文说:“伊

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革经》以为《汤液经》。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旌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刘老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张仲景乃是中医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2】。

《伤寒论》所论述的证,是疾病外在之表现,疾病之表现成为一种形态则称为证候,则证候一词大体上可说是它可以概括疾病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揭示每个患者的病机特点和个体差异性,能够比较集中地反映出疾病的原因、性状、部位、范围、动态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医者提示处治疾病的具体方向。所以“证候”一词已成为中医学所特有的传统的诊断学基本概念。中医学便在识疾病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地形成了辨”证”的概念。嶂1对于不同的病种,证候概念可以反映疾病的共性,而对于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则证候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伤寒论》之方是经方。经方来源于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慎思之,明辨之,很巧妙地将方与证相对应,经方为证而设,证之下必须有方,方之上亦必须有证。张仲景匠思独运,妙想天开,他很巧妙地在比类相附之际,揉进了辨析证候的理论与思想方法。在证与方的相接之处,嵌入了一个“辨”字,因为有了“辨”字,而使证与方,都有了生命力。这便是方证之起源。亦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之开始。

总的来说,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在于方。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而为历代

医家所重视,所以,“方证”辨治方法的提出,对中医I|每床的发展起了非凡的积极作用。f21

2.2孙思邈的方证同条

在《伤寒论》之后,最早明确提出“方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既不是明清的“错简派”医家,也不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古方派”医家,乃是公元682年唐朝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来的。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卷九》一篇的序文中说:“论日,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奠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乃批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乡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仓卒易知。”根据孙氏以上之言分析,他重点提出了“方证相对论”。他主张“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改为在证之下载其方,使方随证立,证随方呈,方证由不相顿接,而变为“方证互相对应”,揉在一起,互不分离。以上这种改进,为伤寒学带来了许多好处:突出了方证的重点和优势,

方证辨证方法溯源

促进了方证的集合与归纳:加强了辨证论治的速度,打开了通向《伤寒论》的大门。

2.3柯韵伯的“以方类证”

在孙思邈之后,对方证相对论再次提出精辟之论点要算柯琴。柯琴对《伤寒论》方证相对论有以下之贡献:《伤寒论》按”以方类证”的方法进行编排:柯氏独具慧眼,将《伤寒论》按”以方类证”的方法进行编排,示人以活法,令后人更好地领会仲景平脉辨证的精髓。以方类证,证从经分是柯氏研究《伤寒论》着重仲景辨证论冶精神的阐发,以临床实用为原则。柯韵伯着眼临床运用,”按方类证”地编成《伤寒来苏集》,更强调其中”六经为百病立法,不独为伤寒”的学术思想。【6】为后世把《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运用于杂病的治疗,扩大经方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伤寒论翼.制方大法》更体现了仲景据理辨证,因证立法,方随法出,法以方传的辨证论治思想。171

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柯琴说:“按仲景自序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其留心诸病可知。故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所司,清理脉症之异同,寒热之虚实,使治病者只在六经下手:…岂知仲景之法,能合百病,兼该于六经,而不

逃六经之外,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嗍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也说:”六经领百病,是为确定之总诀”。柯琴认为疾病之名,难以数计,然其病之发生,总因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常,不外表里寒热虚实诸证。而仲景之六经,正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六经辨证,虽无八纲之名,而有八纲之实,则可用于各种疾病,不专为伤寒,也是理之所至。

柯韵伯在《伤寒论》方剂学上首创制方大法,将六经理论与方、证和病机结合,以标榜方义,模拟分析,组成了仲景方剂学说体系,并明确反对“因经定方”,独具慧跟。柯韵伯认为,要想把《伤寒论》的理论运用于临床,最实际的就在于以方类证;弄清楚仲景辨证用方的规律,其所述内容皆是阐扬方证辨证之理19J。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专述了制方大法,成功地将《内经》治法理论与仲景方剂互相印证。【10】柯氏云:“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用此方。”体现了方剂辨证的原则,是仲景之活法111I。2.4日本医家的“方证相对”

自从孙思邈提出“方证”类附的改革方法以后,方证辨治又上升为学习方法的一种快捷方式,它被认为是唐代《伤寒论》学问的一大发明。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所著《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证类附”启发之下而形成的。

2.5刘渡舟教授的方证辨证方法

刘老是当代经方大家,研究《伤寒论》不遗余力。他认为古方要用于今世,就是要在临床上有宏伟的疗效。而《伤寒论》之用方,正可以符合今人之所需。然,医者在临证遣方用药时是否能将《伤寒论》之方运用得当,其原因就在于能否准确辨证。故刘老再次强调方证辨治方法,是要将临床辨证和《伤寒论》用方紧密结合,以达到临证良好之效果,因此继承前人之理,再发挥前人之所未发之理,以尽发展中医之责。方证辨证的提出,实

12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在是将理论和临床实际交合相融。

方证辨证之原理13

3方证辨证之原理

3.1方证辨证的概念

3.1.1方证

欲明方证的涵义,首先要明白证的概念。要明白证的概念,就要弄清楚中医所谓的症和证为何。症状,一般是指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机体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这些感觉或表现,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人们赖以认识疾病的航标或纽带,它指引医生去识别和区别具体的病证,并成为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个体内的各种病机变化必然会通过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称之为“有诸内者,形诸外”,强调“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及“诊于外者,斯以知内”等重要的诊断学原理,对症状的意义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1121

中医证的含义十分复杂。证,什么是证?证就是证候,证是由症状和体征所构成,但又不单纯是一群症状的总和。古代证的概念可视为疾病种类概念,它由两大构成要素,一为一组证候群,二是能较深刻地反映出该组证候群内在同一的病理变化。从其种意义说来,可以把证看作病的一组成部分、一个阶段或一个类型,它是一个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中医学的病证或证候,通常是由人体内部阴阳失调或正邪交争等一系列矛盾运动构成的,它包含着病机变化的各种内部联系。不同的病机,可赋予证候以不同质的差异性,而不同的症状则是体内病机变化的外部联系或反映,即是已表露出来的各种临床征象。它们与各自的病机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帮助医生识别证候的向导。但一一个具体的症状,往往只是某种或某些病机的局部反映或部分表现。所以,尽管临床症状复杂、姿态万千,毕竟不过是各种病证的现象而己,病证终究比症状深刻得多。在症状与病证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辨证关系。Il3l就如仲景所言的辨证就是指辨别疾病的证候,证候一旦确定,就为临床治疗铺上了道路。现代中医名家李可先生他认为当中医之“证”和现代医学之“症”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症从证。一切局部之病变,皆由整体失调所生,中医之“证”正是人体阴阳气血,五脏生克,气机升降,整体失调在患病阶段的特殊矛盾之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个体之特异性,即同样的病在不同之病人身上,有特异的表现,更是辨证的关键。故治证即是调节整体,整体康复,则局部之病变“症”常可奇迹般地不治自愈。1141

3.1.2方证辨证

方证辨证是一种独特的辨证模式。所谓方证,它指与某个方剂具有良好对应与契合关系的病证。而“方证辨证”方法即在对脉症等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辨别临床病证与方剂的对应和契合关系的方法。

《伤寒论》有桂枝证(第34条)、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实际《伤寒论》共有112(113)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有一证必有~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的内容,这便是《伤寒论》的主要构成。凡读过《伤寒论》的人都清楚,

14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它的主要内容是以112个方剂和其适应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称某方证,如麻黄汤证,表现的证候群是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喘息、舌苔薄白、两脉浮紧、内寓寒邪外袭、卫阳被遏的病机。桂枝汤证,表现的证候群是发热、自汗出、恶风、头痛、舌苔薄白、两脉浮缓、内寓风邪外袭,营卫不和的病机。这种以方名证的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不但是言简意赅,更是构成《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点。《伤寒论》112个特定的证候,临床上不管遇到什么疾病,有是证用是方,便可取效,这就是方证辨证的辨证思想。Il5】

张仲景强调病证皆与方相应乃服之,因而使辨证论治做到了实处。每一个方证都有其具体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所以方证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也是《伤寒论》六经病论冶的基本单元。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总结完成方证和六经辨证体系,将方证融入六经辨证体系中辨别使用,而六经的证候活动规律,也不能离开八纲。故方证其实含有六经八纲之总结,是中医之辨证方法之化繁为简的最极致表现。

3.1.3方证相对和方症相对

方证辨证与通常所称的“方证相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方证辨证所探求的,在于探求方药的效能所主及方与证的契合关系等。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可概括整个辨证施治的内容。中药治疗,不在用药的多少而在方证相适应、对应性是否恰当,辨方证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更详细更具体更全面辨证论治。而方症相对只是一种简单的对号入坐的治疗方法,方症简单的罗列,以致用者不知明方之旨与方之用,丽徒投方以治疗病,实存有“刻舟求剑、按图索骥”之弊。方证相对则是针对疾病本质的表现而施治的诊治方法,此种方式是科学性的。而方症相对就缺乏此种科学性的辨恩模式。

宋代《局方》仅风行二三年之久,只因书中都是方症相应的简单罗列,以致用者不知明方之旨与方之证,而徒投方以治疗病,贻害病人。【15】《伤寒论》的辨方证经临床千锤百炼,经过时代不断地深化,逐渐地认识到此种方式是科学性的。如沈自尹认为,“从广义上说,以汤方辨证亦是辨证范围,又称之为方剂辨证。以药物的系统形成方剂来调节病理系统所谓的证,寻找方剂病证效应值的一体化,就是方剂辨证的意义所在。”061现行中医的各种辨证立法,侧重于从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状表现、病势阶段、分型等方面认识疾病过程,旨在探求病体的征结所在。而方证辨证所探求的,除此之外,还在于探求方药的效能所主及方证的契含关系等,它是概括整个辨证施治的内容,更广泛,更全面。方证,方症二者一字之差,实有着本质之区别。

3.1.4方证辨证与六经辨证、八纲辨证

由《汤液经法》可看到,其主要内容是记述前人所用经验方药相适应证,尚着不到系统的理论,但丰富的方剂相适应证,是前人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孕育着经方理论的形成。张仲景通过学用《汤液经法》等方证经验和其它医书,认识到了每个方剂治愈疾病,不但与症状特点有关,而且与疾病的病性(寒、热、虚、实)、病位(表、里、半表半里)有关,即与八纲有关。张仲景认为疾病当以六经为物质,以八纲为变化,六经是辨证之体,八纲乃是辨证之用。六经是物质结构,是脏腑经络所组成。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之上,所

方证辨证之原理

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畴。然而六经的证候活动规律,也不能离开八纲相对而生的必然结局。六经与八纲反映了辨证的物质性和运动的规律,必须保持密切联繁,有机地结合。【1”伤寒就是以六经为病,而以阴阳为纲,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既看其正面,也要看出其反面,这就是“二分法”的思想。阴阳为变化之父母,所以阴阳为辨证之纲,而为”帅”的意义。用表里两纲,以反映六经的经络,脏腑的各自病证及病位。寒热两纲,为反映六经寒热病情而设。它以寒热两证的客观存在,做为临床辨证分型的依据,更能突出地把阴阳、表里为病的概况进行了联系。虚实两纲,为反映六经之病性而设。《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的虚实情况。三阳经病,多以实证为主,三阴经病,多以虚证为先。这样用八纲把方归类,大体有六类不同的方证【l引。即用于发热、恶寒、身疼、脉浮等症的方证,如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这些方证病位在表,病性属热属实阳,称为太阳病。用于发热、汗出、口渴、大便难、脉数等症的方证,如白虎汤方证、大承气汤方证等,这些方证病位在里,病性属热实阳,称谓为阳明病。用于寒热住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目眩等证的方证,如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等,这些方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热实阳,称谓为少阳病。用于恶寒、无热、脉微细,但欲寐等症的方证,这些方证病位在表,病性属阴寒虚,则称为少阴病。用于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等症的方证,如理中汤方证、附子理中汤方证、吴茱萸汤方证等,这些方证病位在里,病性属阴寒虚,称谓太阴病。用于口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四肢厥冷等症的方证,如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证,这些方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阴寒虚,称谓为厥阴病。这便是张仲景最总结完成的方证和六经理论体系。张仲景将经方方证理论的发明,促使《伤寒论》生成。u现代中医名家李可先生他认为仲景上承《内》、《难》,博采百家,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法,使我们洞析病源,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临证之际,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正如同《伤寒论》中以六经理论体系分出临床治病方证。如此,虽不能尽愈诸疾,渴庶机见病之源,少犯错误。11州如此可见《伤寒论》之方证有六经八纲之内涵。

3.1.5方证辨证与方证照合

方证照合是以方类证,将《伤寒论》每一处方适应证即做一个特定症候群,临床采取有是证用是方的方法,选定处方,称之为以方类证。用以方类证之法将各方证形成方证照合由四个方面所组成:(1)《伤寒论》原著作中的论述;(2)通过处方组成加以偶返,即以药测证,添加内容;(3)与《伤寒论》相关文献中的记载,即后世运用该方的经验记录:(4)近人的发挥特别是中西结合方面之扩展,日本医家运用汉方大都采用以方类证之方法。这种以方类证之方法在证和方的照合关系下,反复的实践,发展了中医药理学的内容。【28]这种以症状对应药物,症状产生证候,证候对应方剂,证候产生病理,病理对应药理,三者不同层次的对应和照合关系,即理法方药的辨证施治新程序称之为方证照合【29】。方证照合实为方证辨证内容之再加上现代临床开发运用之部份。

16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3.2方证辨证是‘伤寒论)的精髓

《伤寒论》的研究是中医古代文献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自东汉张仲景成书自今,已有一千八百年,《伤寒论》一直是中医学研究焦点。十多个世纪的文献研究成绩,根据导师傅延龄教授的总结,“《伤寒论》原文已经得到极细致和极为全面的注释;《伤寒论》从病因、病机、病症到治则、方药等各方面的内容通过分类研究而得到多种条理化,通过补充研究而得到极大丰富的发展;《伤寒论》辨证论治之方法以及方药在临床运用和实践观察中得到了检验和优化某些不合理的部分被懈弃或存疑六经实质得到全方位的解释,六经辨证体系得到了充实和不少修正。此外,传统《伤寒论》研究导致了许多理论的产生和创新。”拉0J方证辨治方法就是在其过程中发展的。

《伤寒论》的精髓是其所阐述的辨证论治理论,在阐述辨证论治创立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临床诊疗的同时,创制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其配伍严谨,法度森严,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特别是80年代以来,经方新用、经方活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及实验蔚然成风,经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无不涉及,研究报导之多可谓盛况空前,疗效之佳令人欣慰关注,大大拓宽了经方应用的领域。以方名证是《伤寒论》的特点之一,是《伤寒论》证治中的基本单位,一个方证里,融合了证候病机,也包含有相应的方剂药物,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有谓以方证为基础,把证治方药融为一。鉴于方证相对应的这一特点,所以《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就特别强调有是证用是方,近代名医岳美中运用《伤寒论》方颇有心得,谓”仲景《伤寒论》言证候不言病理,证候是客观存在,至今已1500多年,证候不变;出方剂而不言药性,由实践而来,有是证用是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万古常新”。【2l】方证相对之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六经、八纲、脏腑等辨证基础上进一步具体深化,使辨证和论治相统一,它是《伤寒论》之精髓。

3.3方证辨证的价值

方证相对的辨证学说之价值,有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及较高实用性。有人曾提出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说仲景创立辨证论}台,不辨细菌病毒,不阿病理损伤,也不讲实验室检查,确能获得无可非议的疗效其中之奥妙在那里?经过大量临床实验,人们才意识到辨证论治是一种具有整体系统地调节作用,通过调节人体反应状态而最终疗效的非特异性治疗方法。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种思维方法已越来越引起现代医学的重视。这种十分强调特色性和个体性的思维方式形成了现代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曾经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仲景辨证论治之方法正是对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做一个补充,它是建立在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诊断的思维方法。lJs]

如果说病是疾病过程纵的概括,那么证则许多疾病过程横的断面,一种病可由多个横的断面。证候之组成,因人而异,无固定证型,但另一方面,多种病也可表现出相同的证惋方证相对学说就是以其特有规律的证型模式去解决一切新的病理现象以桂枝汤为例,该方原治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后世用之治疗功能性慢性腹泻、风湿性关节炎、多汗症、神经痛、植物神经功能性疾病、过敏性鼻炎、皮肤搔痒症等,[221这些病证虽然和太阳中风证之表现不同,但它们的主要病机相同。运用这一规律,扩大了桂枝汤的使用范围。由此看来,方证相对的辨证学说的思维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治疗上可以灵

方证辨证之原理i7

活运用处理各种疾病之外,并有执简驭繁的作用。具体来说,不管什么疾病只要有临床症状及体征能归纳出一主证,据此选出有针对性的汤方进行治疗,这充分显示出方证相对的辨证论治方法的高度灵活性和较高实用价值。

3.4方证辨证与随证加减

《伤寒论》方配伍极其严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往往是一味药的变动,或仅是药量的增减,作用就显着不同,故仲景示人在辨证治疗中不耍刻板呆法,反对执方治病,而要善于随证加减。论中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理中汤等方后都附有加减法,条文之中也屡见不鲜。再就桂枝汤而言,其加减方甚多,其类方即有2l方,其中以桂枝汤原方加减的就有9方。是以后世研究《伤寒论》者提出”类方”之说,徐灵胎在前人基础上着成《伤寒论类方》将论中全部方剂归纳为十二类。仲景除了有类方,还有加减法。仲景之加减法,既有一定的规律性,也有其灵活性。如呕吐者,每加以半夏、生姜之属,但亦有随病理变化而加减者,如同是口渴,理中汤中重用自术以运脾生津,小青龙汤则去半夏加瓜篓根清热生津,小柴胡汤则重用人参去半夏,加瓜篓根以益气清热生津,又如同是腹痛,理中汤重用人参益气以行滞,四逆散则加附子通阳散郁,小柴胡汤则去黄芩加芍药制肝和脾,综合上述可见研究《伤寒论》方证辨证亦须研究其加减变化规律。Iz3】

徐灵胎说:“能识病情,与古方台者,则全用之,有别证则据古方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须无一药之不对证,自然不悖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唐容川更谓”仲景凡以某方为主者,皆有加减出入,世谓经方不可加琉皆读书未化之故。须知仲景亦常有加减之方,明明示人加减之法要在会通其理,然后可议加减也。”124J可见得加减法是仲景面对复杂临床之变,亦是仲景之活法。

3.s方证辨证研究状况

目前对于方证相对之辨证研究并不充分。现有的研究结果比较零散,缺乏深度,也欠全面,从已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看出,只有将一些前人提出方证相对之辨证之原理及优点做些篇章阐明解释,甚少将其脉络及其临床如何运用确实论述下来。对刘老方证辨证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现只做出总结和梗概而无细致的探讨和说明,缺乏其立论依据及宗旨,以及临床经验,如何影响现今中医治疗成效。种种不足,确实需要有后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目前中医学研究多集中在创造性实验型项目,对于传统经验的继承多有忽略,使得中医学的特色越来越淡化。故对刘老深入研究其方证辨证论之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提出刘老的方证辨证论在中医辨证中的真正深意及重要性,是想藉由此理论发展出更多有效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治验,以启发更多同道深思。

现代研究认为《伤寒论》的方剂配伍严谨,法审于方,方有主证,许多方证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每个方剂都有相互的证候,只要有此证,便可用此汤方,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本是此证,却用彼方,则非但无效,有时还会后患无穷。柯韵伯提供之方剂辨证中的“证”,不是指孤立的个别的症状,也不是指毫不相涉的几个症

18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状凑合,而是指在一定病理作用下互相联系的若干症状有机地组合,通过方剂的整体作用调节,以消除疾病。柯氏按方类证及其排列方式,实际上是把一个个方证看成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证候,能全面体现出各个方证的脉证和病机,从而克服了仲景条文或单提一脉,或单提一症,又彼此不连贯的叙述的缺陷,因而颇为实用。柯氏不拘于仲景旧论的考订,着重辨证论治精神的阐发,深受后世医家的推崇。在他的启发下,后世有按法类证、按因类证、按脉症类证、按理类证等,从不同角度更深刻地揭示仲景辨证论治规律。柯氏这种以方类证、方不拘经的观点对研究仲景学说有重要的贡献,这是他自成一家的主要原因。这种方法,对后学研究方证辨证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25】

柯氏又云:“谨守病机,不必执方以治病。”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证之精当,信手拈来,无不活法,因而其所治病机,只有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并无伤寒、中风、杂病之分别。谨守病机,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不必执方以治病,同时批评了某些医家的错误倾向:“不审仲景此方主何等证,又不察仲景何证用何等药,只在中风、伤寒二证中较量,青龙、白虎命名上敷衍,将仲景活方活法为死方死法矣。”[261病机是证的高度概括,只有抓住了病机,证才是被透彻理解了的整体。凡临床见证与所论的内容相同,即用其方{如果见证不同,病因病机相同。亦可用之。如桂枝汤是治表虚证的主方,但如抓住营弱卫强的病机,该方还可治疗下利、缩阳、皮肤疮痒等。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伤寒论》的方剂,要抓住病机主证,如此可以治愈很多疾病,并不只限于《伤寒论》书中所规定约有限的证候。诚如柯韵伯明确指出:“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证定方者,中工也;于证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1271充分休现出理与法的一致性,可见柯氏重视方与证、证与病机的联系,每方之首,定本方之主证,并说明其病机之所在,以适合于临床的运用,足以为后学之典范。

总结,方证辨证论是由古圣今贤所总结提出一种临床辨证施治之法,当研究而且善于利用,才能使中医医理不断发展扩大。

刘渡舟教授医学中的方证辨证19

4刘渡舟教授医学中的方证辨证

4.1刘渡舟教授论方证关系

《伤寒论》的内容,多能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兼备,形成辨证论治的体系,成为后世医学的规范,它对发展中医学、指导临床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辨证论治是中医必须遵循的准则,理法方药的统一,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以,辨证取方运用得当,往往效如浮鼓。方与证,乃是《伤寒论》的核心,也是打开中医大门的~把钥匙,所以方证相对辨证论的提出有促进方证的归纳和使用。【2】《伤寒论》载113方(失一方),其方结构严谨,药味精炼,配伍有度,煎服得法。为了正确运用经方,刘老认为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辨证是否精确,辨证精确就在能于了解辨证之机,辨证之机就在于能否抓住主证。于是提出方证辨证论以教导后学。刘老强调《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并于每方证中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的层次,为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提供了先决条件。是以临床辨证,要先抓主证。因为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迎刃而解。这是刘老对于前人所述之方证辨证论再以补充发挥。

4.2刘渡舟教授论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

刘老对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又做了更仔细之说明。什么是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如以六经的提纲证而言,则有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主证;阳明之为病的胃家实的主证;少阳之为病的口苦、咽干、巨眩的主证汰阴之为病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主证;少阴为病的脉微细、但欲寐的主证:厥阴之为病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蚍的主证。如以方证而言,则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以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主的麻黄汤主证:以口苦喜呕、胁痛、胸满、往来寒热为主自叫、柴胡汤主证;以烦渴、大汗出、高热、脉大为主的白虎汤主证;以不大便、腹满痛、潮热、谵语为主的大承气汤主证;以吐和、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的理中汤主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的四逆汤主证;以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蚍为主的乌梅丸主证。六经方证的主证,是辨证的关键,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规律,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因此,我们要抓对主证,才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只有先抓主证,才符合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进一步认清兼证和变证,分清辨证的层次,而使辨证的程序井然不紊。

那么,什么是兼证?兼证必须在主证的前提之下出现,它附于主证而存在,但又补充了主证证候的不足。凡在主证基础上而见新的证候的,都叫做兼证。举例而言,如桂枝汤主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若兼见气喘,或者兼见项背强几几等,这便是桂枝汤的兼证。兼证同主证的关系起到了互相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但是必须指出,如果属于六经提纲证的主证,而出现另一经兼证的,则往往属于合病与并病的范围,都不能按兼证来看待。如太阳病的提纲证,而又出现胸胁苦满的时候,则多为太阳与少阳并病。如果太阳病的脉浮身痛和阳明病的心烦、口渴同时出现,则叫“二阳合病”。为此,刘老所说的兼证,并不是合病与并病,两者必须分开而不能相混。兼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和主证有看千丝万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 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硕士、博士导师是一代医学大家,伤寒论泰斗和宗师刘渡舟教授。医学大家、泰斗和宗师都是一个称谓而已, 我在此专门罗列一起,不是为了吹捧自己老师,而是想要大家知道,什么人才能用得起这样的称谓。我列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我的恩师。 仁爱敦厚 随导师侍诊时,老师已七十四岁,每周两个上午,每上午80个号。看到外地来的病人久等掛不上号,要求加号时,老师从没拒过,总想着病人早一天吃上药,早点返家,可以节省在外住宿费用。老师身体有些胖,肚子较大,人称刘渡老,可能有些玩笑之意,老师应着,大家这么叫着,确是真真切切的充满了敬意和爱戴! 不解之缘 师生缘是一种天生缘,不解之缘。老师到河南中医给78级毕业生讲座,我抢到头排座。老人不拿讲稿,声音洪亮,老师会讲课,天生慈眉善目,坐在那里象一个活佛说法事,娓娓道来。两个小时下来后,同学们都围着老师要签名,我却坐在那里象被点穴,同窗拿到老师签名后,高兴地让我看,催我快去!我说我不去让老师签名,我要考这个老人的研究生。翌年,我竟如愿赴京。复试时是差额复试,三个人取俩。

按照顺序,我是最后一个复试者,应该很紧张的,等我坐到老师对面,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容,我彻底放松,非常流利的回答所有问题。复试结束后,我直接问老师我中不中?老师更直接地说"中,报道时把胡子刮了"!搞得在场的研究生办公室崔洪博主任莫明其妙,冲着刘老直摇头。 博大胸襟 师兄们都有点怕老师,我爱吾师,吾敬吾师,但一点不怕。老师出去开会或讲课,总要我们师兄弟们代门诊,多是两个学生一起。有时我与姜师兄一块去。姜师兄是至性忠厚之人,我很佩服。一般我们就是将老师的方再操一遍,开上三天药,等老师回来。我不行,忍不住想改老师的方,老师的方真疗效很好,我的意思是不是能够更好!记得当时有一例马尾神经瘤术后,下背部疼痛,双腿无力的女病人,她是林业部的一个在职高官,有两个护卫随侍,三诊过后(两个星期时间)病人情况有好转,但仍有疼痛和双腿无力,需要双拐行走。老师原处方是当归拈痛汤加了杜仲、川断、乳香和没药。读汪昂巜本草备要》里对麝香的描述,麝睡觉时头尾相顾,麝香最善通督脉。代师门诊,实在忍不住想加入麝香!我便问侍卫,用点贵药可以吗?侍卫大包大揽说,别管多贵,只要好用尽管开!于是乎,每付药加四克麝香!给她开了三付药。再诊时,病人步履稳健地走进诊室,老师在座,看到后非常高兴,只是病人特没礼貌,对老师说是你的这个学生给我加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打印版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第一讲《伤寒论》 导言 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 《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 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为了正确理解本书起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杂病,以及伤寒与杂病的内在联系,方能对本书作出正确的评价。 先说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是指广义伤寒面言,及于狭义伤寒,则只限风寒,而不包括风寒以外的其它邪气。 考《伤寒论》的内容则是主论风寒,兼论杂病,它虽亦提及温病等证,乃是与风寒进行鉴别,作为伤寒类证而出现。所以,不象伤寒那样论述全面,也没有系统的治法。因此,还不能说《伤寒论》就是讲的广义伤寒。 再说杂病.汉时对疾病的分科,尚无今日内外科之称,当时对外感发热的急性热病,皆叫做伤寒;对伤寒以外的疾病,包括了许多慢性病,都称之为杂病。 伤寒与杂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发病形式,但张仲景把它们共揉一书之中,而相提并论的理由是和以下几个问题有关的: 1、因伤寒单纯发病者少,而与杂病相兼者则多,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全面。 2、人分男女,体有强弱,感邪虽一,发病则异,而且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故辨证不明杂病,不明脏腑的寒热虚实,则亦不能明伤寒。所以,只论伤寒,不论杂病,则不能曲尽辨证之长。 3、有的病人先患它病,后感伤寒,内伤外感,病情杂沓,难求一致,无法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 基于上述的问题,故柯韵伯对此深有体会的说:“伤寒之中最多杂病,虚实互显,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此扼要法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伤寒论》是通过伤寒与杂病的具体的事实,以反映它的辨证方法。也可以这样说,伤寒与杂病必须共论,方能显示六经辨证以统摄诸病的意义。故柯韵伯又说:“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不能脱大经,故立六经而分司之。”反映了六经辨证以统摄伤寒、杂病这一事实。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伤寒论》这部书言简意赅,极尽含蓄吐纳之能事,故在辨证说理中有其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起到了文以载道的效果。 另外,还应看到作者在六经辨证中,只讲某经之为病,不讲某经之伤寒,把百病兼括于六经而不能离其范围,所以它只在六经上求根本,而不在伤寒上求枝叶,因而突出了六经辨证的特点。 方中行也认为《伤寒论》是论病之书,非为伤寒一病而设,这些提法,确实抓住了《伤寒论》的主要精神。 根据上述理由,说明了伤寒与杂病互相共论以阐明辨证论治之理,本来不存在伤寒在前,杂病在后;或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学习《伤寒论》目的是在于辨证论治,绝不可降格以求而满足于辨伤寒之一病。 三、六经的概念 六经的实质:《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究竟六经的实质是否存在,在伤寒学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考书目 1、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5年版 2、埃尔金〃亨特、戴维〃科兰德:《社会科学:社会研究导论》,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斯梅尔塞:《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 4、朱迪思〃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主译,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版 6、陈波等编著:《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唐盛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年版 8、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朱红文:《社会科学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1、李英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论:模型、实践与故事》,台北: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12、罗清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何做好量化研究》,台北:威仕 曼文化,2008年版 13、陈锐:《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4、陈向明, 朱晓阳, 赵旭东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重 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欧阳康主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6、欧阳康、张明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7、黄建国主编:《社会科学与文明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18、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 19、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第2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

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2】少阴伤寒 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二是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描述与规范的统一;四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地位与作用。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

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区分为“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神经网络、面板数据、数据包络分析、网络拓扑”12 类。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是进行其他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在描述性分析中,通过各种统计图表及数字特征量可以对样本来自的总体特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而选择正确的统计推断方法。 Spss的许多模块都可完成描述性统计分析,但专门为该目的而设计的几个模块则集中在descriptive statistics菜单中,他们就是计算各种统计量或绘制统计图来实现描述功能。 1.Frequencies过程:适用于连续型和离散型的随机变量,除可以输出均值、中位数、 众数、标准差、方差、全距等样本统计量外,还可以生成频数分布表和条形图、饼 图、直方图等常用的统计图。 频数分布表是描述性统计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Frequencies 过程就是专门为产生频数表而设计的,它不仅可以产生单变量详细的频数表,显示文件中指定变量特 定值发生的频数,还可以获得某些描述统计量或按要求给出某百分位点的数值以及 常用的条图、圆图等统计图。 2.Descriptives过程:适用于连续型随机变量,可以输出均值、标准差、方差、全距等 样本统计量。此外,还可以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得到的数据保存在一个新变量中,以便进一步统计分析。 Descriptives的绝大多数功能都可以由Frequencies来实现,其操作过程、输出结果与Frequencies输出的统计量也近似。 Descriptives过程是连续资料统计描述应用最多的一个过程,他可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并列出一系列相应的统计指标。这和其他过程相比并无不同。但该过程还有个特殊功能就是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标准正态评分值并以变量的形式存入数据库供以后分析。 3.Explore过程:计算描述统计量,通过各类统计图等描述数据的分布类型;在描述 数据分布特点方面表现出强大的功能,能够输出常见的描述统计量,还有箱式图、枝叶图、直方图、正态图等。 主要用于对资料数据的性质、分布状况等完全不清楚时的进行分析,故称探索性分析。在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它又增加了有关数据详细分布特征的文 字与图形描述,如茎叶图、箱式图等,显得更加详细全面。还可以为以方差齐性为 目的的变量变换提供线索,有助于用户制定继续分析的方案。 箱式图(box plot) 使用5个统计,反映原始数据的分布特征,即数据分布中心位置、分布、偏度、变 异范围和异常值。 箱式图的箱子两端分别是上四分位数和下四分位数,中间横线是中位数,两端连线 分别是除异常值外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另外标记可能的异常值。 显然箱子越长,数据变异程度越大。中间横线在箱子中点表明分布对称,否则不对称。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 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患者: 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在伤寒学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赢得了八方赞誉。1993年,刘渡舟还被选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辞典。他是一名教授、学者,更是一个医生,他多年来坚持在临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

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伤寒医案

伤寒医案 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二、高热岳美中医案: 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按语: 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三、自汗刘少轩医案: 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一任何一种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寻找规律,寻求真知,探求真理。 而这种寻求依靠什么?依靠的是就科学的方法。不管是东方哲学注重的感悟、悟道,还是西方学术界强调的实验、数据以及实证科学,其实质都是一种有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方法论在研究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一门学科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必须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的需要。具体而言,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必须适应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需要。公共管理的学科特 点既具有理论性,又兼具实践性。前者要求必须符合思维科学和逻辑规律;后者要求符合实际情况和运作定理。所以,公共管理学比一般独立的学科而言更具有综合性,研究方法上也更具有多样性。正如 公共管理学是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汇合,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体系也由这些相关学科的方法体系构成。 1.经济学的方法:如统计数据,经济模型、数学公式等。 2.社会学 的方法:如社会调查、问卷分析,个案访谈以及社会实验等。 3.政 治学的方法:用政治分析的方法寻找公共管理的应然规律和实然的状况,也体现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2个层面。 4.管理学的方法:包 括一个组织、要素、结构、组合以及案例等待分析方法。 5.伦理学 的方法:逻辑推理,内在规范的推延以及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判断等。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很快,理论和实践都快速地走向繁荣,这与以上等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大碰撞和大汇集是分不开的。但从总体来看,目前一些论文所采用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性文章和实践性文章,前者更多采取的逻辑推演的方法,后者则更多采用实证的方法。这两类文章各有优点和局限,但两类文章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功能和特定的读者对象。三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重点之一是掌握研究方法。正如一位教授的“兔子定理”所说的,本科生时:老师主 要以讲授知识为主,带着学生认识兔子;研究生阶段,老师主要以传授方法为主,要让学生掌握抓住兔子的方法。应此,方法论生研究生阶段最为基础的一门课程。从本人阅读学生论文的经验来看,研究 生应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对于理论文章来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小青龙汤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 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 ,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 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 》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 ,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 五味子2克,百部3克。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 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患者八天前郊游归 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 地医院诊治。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 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予小青龙加石膏汤: 炙麻黄、甘草、干姜、桂枝备6克,细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45克,五味子l0克 ,法半夏、杏仁、芍药各12克,苡仁15克。 服一剂,热减,咳喘皆减,胸部仍觉闷病,连服三剂,热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病亦消,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续进3剂,诸证若失,唯纳食欠佳。胸透双肺野清,有 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细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陈夏六君丸调 理善后,病去人安。(新中医l 989;(4>:按语:本案感受外邪,胸闷咳喘,痰多质稀,脉浮滑数内饮,兼有郁热,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法取效。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课程名称: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代码:1928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学习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的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任务和目的,要完成这种任务和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此,方法包括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表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不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日益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认识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及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激发辩证思维,崇尚“求是”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在拓宽、加深知识面的同时,增长学生正确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知识型”教育模式向“探索型”教育模式的改革。学习本课程,既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史,又要同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有助于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搞好科学研究,并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中提升出新的方法,从而推进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涉及社会工作与管理的重要工作原理、方法和技术,以本专业的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等为先期课程,并与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为平行课程,并以其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充实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正解理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同时了解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些历史发展概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研究对象、性质与特征以及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方法和意义(重点)识记:科学研究方法论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性质,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特征,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刘渡舟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第3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一、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二、1、这是伤寒表实、经输不利之证。 2、要与太阳中风、经输不利相区分:即第15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权加葛根汤主之”。 三、关于葛根 1、葛根性凉,味甘、辛;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消渴,麻疹不透。 2、本方中葛根既能升阳解肌发表,又能生津液、濡筋脉。 三、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 既是伤寒表实,应可用麻黄汤发汗。但由于下原因,不可用之: 1、本证既要发汗散寒,又要滋濡经脉。 2、麻黄汤与葛根均能发汗,但麻黄汤发汗力强。如用麻黄汤加葛根,巩怕汗出太多。 3、如汗出太多,则达不到滋濡经脉、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 4、用葛根汤(其实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麻黄、葛根),既可以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且能缓和筋脉之急。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34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37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因为重在太阳经证,故用麻黄汤。 一、此三条为太阳经表证与阳明经表证的合证。 1、太阳经表证即太阳病的特证,前已述,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 2、阳明经表证的特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3、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不解,有两种情况:重在阳明和重在太阳。 (1)重在阳明:第33条、第34条 两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不能内顾于里,造成里气不和,升降失常,会出现三种情况:或下利;或呕吐;或吐利并见。 由于阳明之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胃肠之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而出现自发的下利或呕吐等证候。 呕利系表里不和所致,治疗上应以解外为首要:外邪得解,里气自和;升降复常,吐利亦止。 注:有的人一感外邪就吐利不止,现在称之为“胃肠型感冒”。 (2)重在太阳:第37条 喘:太阳邪盛,表气闭郁,肺失宣降,故见喘。 胸满: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见胸满。 也可见大便不下,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则影响大便的排泄。便不能用下法,因只见胸满而非腹满,并非里实。 二、此三条同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但病变重心不同,遣方用药不同,不可混淆: 1、重在太阳经表,以喘为主,用麻黄汤。如第37条: 本证主要病机是太阳之气被郁,由肺失宣降而喘致胸满,喘是主要原因。因此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启闭则可取效。 2、重在阳明经表,以呕利为主,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如第3 3、34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