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第六章胃癌

内科学第六章胃癌
内科学第六章胃癌

内科学第六章--胃癌

————————————————————————————————作者:————————————————————————————————日期:

第六章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系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是胃腺癌。胃癌占胃部恶性肿瘤的95%以上。2008年全球新诊断出胃癌近100万例,病死人数74万,分别居全部恶性肿瘤诊断病例的第4位和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2位。虽然胃癌全球总发病率有所下降,但2/3胃病例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地理分布上,以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高发。胃癌在我国仍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男性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55 - 70岁为高发年龄段。全国平均年死亡率约为16/10万(男性21/10万,女性10/10万),近年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

【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不良环境、饮食及Hp等多种因素作用下,COX-2及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a等介导发生持续慢性炎症,按照Correa描述的肠型胃癌的发生顺序,由慢性炎症一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一异型增生而逐渐向胃癌演变。在此过程中,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正常动态平衡被打破,基因发生突变;与胃癌发生相关的癌基因,如ras基因、c-myc和bcl-2舌化;抑癌基因包括野生型p53、APC、DCC等受抑,胃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又不能启动稠亡信号,逐渐进展为胃癌。

(一)环境和饮食因素

第一代到美国的日本移民胃癌发病率下降约25%,第二代下降约50%,至第三代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与当地美国居民相当。故环境因素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此外火山岩地带、高泥碳土壤、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化学污染等可直接或间接经饮食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经常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食品以及过多摄人食盐,可增加危险性。长期食用含硝酸盐较高的食物后,硝酸盐在胃内被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生成致癌物亚硝胺。此外,慢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者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胃内细菌繁殖。老年人因泌酸腺体萎缩常有胃酸分泌不足,有利于细菌生长。胃内增加的细菌可促进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产生,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将导致癌变。

(二)感染因素

Hp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Hp感染率高;Hp抗体阳性人群发出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将Hp感染定为人类I类(即肯定的)致癌原。此外,EB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

(三)遗传因素

胃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发病率高于人群2 -3倍。这可

能也反映了家庭成员共有的环境因素,少数胃癌属“遗传性胃癌易感综合征”。浸润型胃癌有更高的家族发病倾向,提示该型与遗传因素有关。

(四)癌前状态

分为癌前疾病病变。前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后者是指较易变为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指异型增生。

1.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及异型增生详见本篇第四章第二节慢性胃炎。

2.胃息肉炎性息肉约占80010,直径多在2cm以下,癌变率低;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几率较高,特别是直径>2cm的广基息肉。

3.胃溃疡多因溃疡边缘的炎症、糜烂、再生及异型增生所致。

4.残胃炎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癌变常在术后10 -15年发生。

【病理】

胃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58%)、贲门(20%)、胃体(15%)、全胃或大部分胃(7%)。据胃癌的进程可分为早期和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是指病灶局限且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黏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侵及浆膜或浆膜外者称晚期胃癌。

(一)胃癌的组织病理学

WHO近年将胃癌分为: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混合型腺癌、腺鳞癌、髓样癌、肝样腺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

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分化三大类。

(二)侵袭与转移

胃癌有四种扩散方式:

1.直接蔓延侵袭至相邻器官:胃底贲门癌常侵犯食管、肝及大网膜,胃体癌则多侵犯大网膜、肝及胰腺。

2.淋巴结转移一般先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再到远处淋巴结;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时,称为Virchow淋巴结。

3.血行播散晚期患者可占60%以上。最常转移到肝脏,其次是肺、腹膜、及肾上腺,也可转移到肾、脑、骨髓等。

4.种植转移癌细胞侵及浆膜层脱落人腹腔,种植于肠壁和盆腔,如种植于卵巢,称为Krukenberg瘤;也可在直肠周围形成结节状肿块。

【临床表现】

(一)症状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消化不良症状。进展期胃癌可有上腹痛、餐后加重、纳差、厌食、乏力及体重减轻。

胃癌发生并发症或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并发幽门梗阻时可有恶心、呕吐,溃疡型胃癌出血时可引起呕血或黑粪,继之出现贫血。胃癌转移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痛,黄疽和(或)发热;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呃逆、咯血,累及胸膜可产生胸腔积液而发生呼吸困难;肿瘤侵及胰腺时,可出现背部放射性疼痛。

(二)体征

早期胃癌无明显体征,进展期在上腹部可扪及肿块,有压痛。肿块多位于上腹偏右相当于胃窦处。如肿瘤转移至肝脏可致肝大及黄疽,甚至出现腹水。腹膜有转移时也可发生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侵犯门静脉或脾静脉时有脾脏增大。有远处淋巴结转移时或可扪及VirchoWJ淋巴结,质硬不活动。肛门指检在直肠膀胱凹陷可扪及肿块。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

(一)早期胃癌

好发于胃窦部及胃体部,特别是弯侧,可表现为小的息肉样隆起或凹陷;也可呈平坦样,但黏膜粗糙、触之易出血,斑片状充血及糜烂。胃镜下疑诊者,可用美蓝染色,癌性病变处着色,有助于指导活检部位。放大胃镜、窄带光成像和激光共聚焦胃镜能更仔细观察细微病变,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由于早期胃癌在胃镜下缺乏特征性,

病灶小,易被忽略,需要内镜医生细致地观察,对可疑病变多取活检。

(二)进展期胃癌

胃镜下多可作出拟诊,肿瘤表面常凹凸不平,糜烂,有污秽苔,活检时易出血。也可呈深大溃疡,底部覆有污秽灰白苔,溃疡边缘呈结节状隆起,无聚合皱襞,病变处无蠕动。当癌组织发生于黏膜之下,在胃壁内向四周弥漫浸润扩散,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当病变累及胃窦,可造成胃流出道狭窄;当其累及全胃,可使整个胃壁增厚、变硬,称为皮革胃。这种黏膜下弥漫浸润型胃癌,相对较少,胃镜所见黏膜可无明显病变,甚至普通活检也常呈阴性结果。临床疑诊时,可行大块黏膜切除,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胃癌病灶处的超声内镜(EUS)检查可较准确地判断肿瘤侵犯深度,有助于区分早期和进展期胃癌;还能了解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可作为CT检查的重要补充。

【实喻室检查】

缺铁性贫血较常见,若伴有粪便隐血阳性,提示肿瘤有长期小量出血。

【X缕钡餐】

当患者有胃镜检查禁忌证时,x线钡餐可能发现胃内的溃疡及隆起型病灶,分别呈龛影或充盈缺损,但难以鉴别其良恶性;如有黏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邻近胃黏膜僵直,蠕动消失,则胃癌可能性

大。

【诊断】

主要依据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早期诊断是根治胃癌的前提,中国的胃镜检查已普及至镇、县级医院,对有中上腹痛、消化不良、呕血或黑粪者应殁时行胃镜检查。对下列胃癌的高危患者应定期胃镜随访: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者;②良性溃疡经正规治疗2个月无效;③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

【并发症】

1.出血多呈呕血或黑粪,约5 %可发生难治性大出血。

2.幽门或贲门梗阻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腹胀及营养不良等症状。

3.穿孔较良性溃疡少见,多见于幽门前区的溃疡型癌。

【治疗】

早期胃癌没有淋巴转移时,可采取内镜治疗;进展期胃癌在没有全身转移时,可行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应尽可能清除残胃的Hp 感染。

(一)内镜治疗

早期胃癌特别是黏膜内癌,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图4-6-1)。适应于高或中分化、无溃疡、直径小于2cm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应对切除的癌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如切缘发现癌变或表浅型癌肿侵袭到黏膜下层,需追加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对于胃癌,可采取胃部分切除术。进展期胃癌如无远处转移,尽可能根治性切除;伴有远处移者或伴有梗阻者,则可行姑息性手术,保持消化道通畅。外科手术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手段。胃切除范围可分为近端胃切除、远端胃切除及全胃切除,切除后分别用Billorth-Ⅰ、Billroth-Ⅱ及Roux-en-Y式重建消化道连续性。对那些无法通过手术治愈的患者,特别是有梗阻的患者,部分切除肿瘤后,约50a-/o患者的症状可获得缓解。

(三)化学治疗

早期胃癌何转移灶者,术后一般不需要化疗。尽管胃癌对化疗不够敏感,但术前、术中、术后化疗仍有一定作用。术前化疗即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增加手术根治及治愈机会;术后辅助化疗方式主要包括静脉化疗、腹腔内化疗、持续性腹腔温热灌注和淋巴靶向化疗等。单一药物化疗只适合于早期需要化疗的患者或不能承受联合化疗者。常用药物有5-氟尿嘧啶(5 -FU)、替加氟(FT-207)、丝裂霉索(MMC)、阿霉素(ADM)、顺铂(DDP)或卡铂、亚硝脲类(CCNU,MeCCNU)、足叶乙甙(VP-16)等。联合化疗多采用2-3种联合,以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化疗失败与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或多药耐药性有关。

(四)其他治疗

基础及临床前期研究表明,生长抑素类似物及COX-2抑制剂能抑制胃癌生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还有待广泛l临床研究。其他尚包括中医中药治疗、光动力学治疗、介入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等。

【预后】

胃癌的预后直接与诊断时的分期有关。迄今为止,手术仍然是胃癌的最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胃癌早期诊断率低(约lOoito),大部分胃癌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约7% -34%。

【预防】

1.建立良好生活习惯,详见第四章第二节“患者教育”。

2.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对于有癌前疾病者,根除Hp可能部分预防其胃癌发生。

3.积极治疗癌前疾病,详见第四章第二节“癌前状态处理”。

内科学第六章--胃癌

第六章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系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是胃腺癌。胃癌占胃部恶性肿瘤的95%以上。2008年全球新诊断出胃癌近100万例,病死人数74万,分别居全部恶性肿瘤诊断病例的第4位和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2位。虽然胃癌全球总发病率有所下降,但2/3胃病例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地理分布上,以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高发。胃癌在我国仍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男性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55 - 70岁为高发年龄段。全国平均年死亡率约为16/10万(男性21/10万,女性10/10万),近年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 【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不良环境、饮食及Hp等多种因素作用下,COX-2及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a等介导发生持续慢性炎症,按照Correa描述的肠型胃癌的发生顺序,由慢性炎症一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一异型增生而逐渐向胃癌演变。在此过程中,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正常动态平衡被打破,基因发生突变;与胃癌发生相关的癌基因,如ras基因、c-myc和bcl-2舌化;抑癌基因包括野生型p53、APC、DCC等受抑,胃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又不能启动稠亡信号,逐渐进展为胃癌。 (一)环境和饮食因素

第一代到美国的日本移民胃癌发病率下降约25%,第二代下降约50%,至第三代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与当地美国居民相当。故环境因素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此外火山岩地带、高泥碳土壤、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化学污染等可直接或间接经饮食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经常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食品以及过多摄人食盐,可增加危险性。长期食用含硝酸盐较高的食物后,硝酸盐在胃内被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生成致癌物亚硝胺。此外,慢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者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胃内细菌繁殖。老年人因泌酸腺体萎缩常有胃酸分泌不足,有利于细菌生长。胃内增加的细菌可促进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产生,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将导致癌变。 (二)感染因素 Hp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Hp感染率高;Hp抗体阳性人群发出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将Hp感染定为人类I类(即肯定的)致癌原。此外,EB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 (三)遗传因素 胃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发病率高于人群2 -3倍。这可

内科学(第七版)循环系统疾病第九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九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处的感染虽属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又可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 第一节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病因】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急性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所致。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D族链球菌(牛链球菌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细菌较少见。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少见致病微生物。 【发病机制】 (一)亚急性 至少占据2/3的病例,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血流动力学因素亚急性者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首先为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次为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和主动脉缩窄。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

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室面和室间隔缺损的间隔右心室侧,可能与这些处于湍流下部位的压力下降内膜灌注减少,有利于微生物沉积和生长有关。高速射流冲击心脏或大血管内膜处可致局部损伤,如二尖瓣反流面对的左心房壁、主动脉反流面对的二尖瓣前叶有关腱索和乳头肌,未闭动脉导管射流面对的肺动脉壁的内皮损伤,并易于感染。本病在压差小的部位,如房间隔缺损和大室间隔缺损或血流缓慢时,如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时少见,瓣膜狭窄时较关闭不全少见。 约3/4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基础心脏病。随着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的下降,风湿性瓣膜病的心内膜炎发生率也随之下降。由于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的普遍应用,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二尖瓣脱垂和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的诊断率提高,以及风湿性瓣膜病心内膜炎发病率的下降,近年来,非风湿性瓣膜病的心内膜炎发病率有所升高。 2.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实验研究证实,当内膜的内皮受损暴露其下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时,血小板在该处聚集,形成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成为结节样无菌性赘生物,称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定居瓣膜表面的重要因素。无菌性赘生物偶见于正常瓣膜,但最常见于湍流区、瘢痕处(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后)和心外因素所致内膜受损区。 3.短暂性菌血症各种感染或细菌寄居的皮肤黏膜的创伤(如手术、器械操作等)常导致暂时』生菌血症;口腔组织创伤常致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创伤和感染常引起肠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葡萄球菌菌血症见于皮肤和远离心脏部位的感染。循环中的细菌如定居在无菌性赘生物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即可发生。 4.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此取决于①发生菌血症之频度和循环中细菌的

胃癌部分

第六章胃癌 一.概述 (1)流行病学: 胃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其绝对发病人数仍然很庞大,其死亡率占各类肿瘤死亡原因第二位,其中发展中国家胃癌占2/3。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之一,胃癌发病人数占全世界发病总数的42% 。每年新确诊患者人数达30万多,其中三分之二为进展期胃癌,且其发病年龄具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过去胃癌发病以40岁~60岁年龄组居多,现在则以35岁~55岁年龄组为多。 (2)定义及诊断要点: 通常早期胃癌是指肿瘤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不论肿瘤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达肌层或浆膜等称为进展期胃癌,也称中、晚期胃癌。一般把癌组织浸润肌层称为中期胃癌,超过肌层称为晚期胃癌。目前,临床上分期主要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TNM系统和日本胃癌协会(JGCA)的胃癌日本分期法。早期胃癌常无症状或轻度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故胃癌的发现主要依赖早期筛查,常规体检时应注意直肠指检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触诊。大便隐血在早期胃癌阳性率为20%,中晚期胃癌可达80%,胃钡餐造影X线主要征象有:充盈缺损、龛影、胃轮廓、蠕动异常、粘膜形态改变等。上述方法因技术简便,费用低廉,常用于早期筛查,胃癌的确诊主要依赖病理,胃镜检查及内镜下病理活检可确定胃癌病理类型,病灶大小,临床上作为胃癌诊断的常规检查。胃癌术前的分期尤为重要,增强型的CT可较清楚地显示胃肿瘤侵犯情况,与周围脏器关系,有无切除可能,为胃癌手术前后评价的常规手段。由于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直接关系进一步的治疗,如条件许可,可进一步行超声内镜(EUS),磁共振(MRI),PET-CT及腹腔镜在内的影像技术。此外连续监测CEA,CA50,CA19-9,CA125,CA724等癌胚抗原及糖类抗原对胃癌的随访,疗效和预后的监测有一定价值。但目前尚缺乏特异性强的指标。 近年来,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迅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通过检测如K-ras、c-erbB2、VEGF等对个体化用药有指导意义。 (3)治疗原则: 治疗前须进行多学科综合评估,然后依据胃癌的分期,采用综合治疗。 手术是胃癌最确切的治愈手段。东方人,D2切除作为进展期胃癌标准的手术治疗方式。早期胃癌根治手术后,T1N0的病人只需观察、随访;T2N0的病人如无高危因素亦只需观察、随访,但对分化差、年龄<50,累及脉管等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需接受辅助治疗。 中晚期胃癌能手术者,争取行R0切除,对T3,T4或任何T/N(+)的病人,或能未达到R0切除的病人及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病人,只要身体状况许可,目前推荐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 一般情况不佳,已有远处转移的病人则以全身治疗为主,包括挽救化疗及最佳支持治疗。 除日本外,大部分国家未进行胃癌筛查,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到进展期甚或晚期,因而内科药物治疗是胃癌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大量新型细胞毒药物及靶向药物的问世,药物治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

医学本科5年制内科学教案:胃癌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案首页 附件1 授课内容 胃癌 一、基本概念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是腺癌。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 转移。 进展期胃癌指癌细胞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侵入肌层以上。 二、流行病学 1、发病率高,其死亡率居全身恶性肿瘤之首; 2、男性多于女性,约2~3:1,中老年居多; 3、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内地; 4、存在明显的种族和地域性差异;白种人低于有色种族;日本、智利、俄罗斯和冰岛明显高于美国、澳大利亚及西欧国家,我国介于两者之间。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Hp感染 Hp是人类胃癌的I类致癌原 1、细菌代谢产物直接转化胃粘膜; 2、细菌毒素的作用; 3、Hp引起炎症反应,此类炎症有基因毒作用; 4、Hp感染→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胃腺癌。 (二)环境因素 种族或地域性差异; 从高发区移民到低发区定居的,第一代仍保持对胃癌的高易感性,第二代则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而至第三代发生胃癌危险性基本接近当地的居民。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好发于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支持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三)饮食因素 目前研究认为饮食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食物本身是致癌物;?食物是

致癌物的载体?食物含有致癌物的前体;?在饮食制作过程中形成致癌物;…可能含有致癌物的促进因子;?减少对致癌物的抑制因子。 饮食中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烟薰、腌腊、咸菜等)è胃黏膜屏障破坏è胃腺细胞萎缩è肠上皮化生èPH值升高è细菌增殖è促进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è增加了致突变的机率。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乳品和蛋白质,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不新鲜食物常含细菌,在胃酸分泌减少的患者可在胃内繁殖,为产生亚硝酸盐类致癌物创造条件。 (四)胃癌的内部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病起一定作用,可见明显的家族性聚集倾向。 2、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 目前认为肠化细胞类似空肠上皮细胞,能吸收脂类物质,已知不少致癌物如黄曲霉素、苯并芘及其它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是脂溶性物质,能被肠化上皮吸收,但是肠化上皮细胞的酶系统不完善,不能将其转运,可能导致局部吸收过量而导致癌变的发生。 (五)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 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s)是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的疾病或状态。据长期临床观察,胃癌的癌前病变有: ①慢性萎缩性胃炎; ②胃息肉,增生型者不发生癌,但腺瘤型者则能,广基腺癌型息肉>2cm 者易癌变; ③残胃炎,特别是行Billroth II式胃切除术后者,癌变常在术后15年以

第七版内科学消化试题

第七版内科学 消化试题 消化系统疾病习题 (名词解释 1(肝肾综合征 2(肝性脑病 3( 胃泌素瘤 4( 胰性脑病 5(Grey-Turner 征 6( 中毒性巨结肠 7( 胰腺假性囊肿 、填空题 2( 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期是 。 6( 消化道出血一般出血量 的表现。 。 9( 消化性溃疡的 X 线征象有直接与间接两种 : 为间接征象。 3(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建立的侧枝循环有 。 4( AFP 诊 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 : 。 5( 原发性肝癌按大体形态 达到 可出现黑便,超过 可引超过呕血,超过 可引起血容量不足 1( 腹泻多见于 型肠结核患者,便秘则多见于 型肠结核患者。 分型可分为 : 7(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 小时内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 。c,持续 天降至正常。 8( 急性溃疡中,烧伤者所致特称为 ,中枢神经病变所致者特称为 为直接征象,

。 12( 目前认为与慢 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的细菌为 13(肝硬化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原因是 14(胃癌检查结合胃粘膜活检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为要达到极少误诊的 目的,活检标本必须达 ___块以上。 15(肝硬化腹水病人的基本治疗是改善肝动能及加强支持疗法,利尿剂首选 。 16( 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是 : 三、是非改错题 : 1( 肠结核发生的部位主要位于升结肠和盲肠。 2( 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穿孔。 3( 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有 :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伴 癌综合征、继发感染。 4( AFP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400卩g/ml 持续4周,,250卩g/ml 的中等 水平持续 8 周。 5( 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 四、选择题 A 型题 10、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11( 肝昏 迷的诱因包括 : 1( 目前认为,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 A( 幽门螺杆菌 B( 空肠弯曲菌 C( 十二指肠液反流 D( 非甾体类消炎药物 E( 食物不洁

内科学第六章--胃癌

内科学第六章--胃癌

第六章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系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是胃腺癌。胃癌占胃部恶性肿瘤的95%以上。2008年全球新诊断出胃癌近100万例,病死人数74万,分别居全部恶性肿瘤诊断病例的第4位和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2位。虽然胃癌全球总发病率有所下降,但2/3胃病例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地理分布上,以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高发。胃癌在我国仍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男性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55 - 70岁为高发年龄段。全国平均年死亡率约为16/10万(男性 21/10万,女性10/10万),近年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 【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不良环境、饮食及Hp等多种因素作用下,COX-2及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a等介导发生持续慢性炎症,按照Correa描述的肠型胃癌的发生顺序,由慢性炎症一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一异型增生而逐渐向胃癌演变。在此过程中,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正常动态平衡被打破,基因发生突变;与胃癌发生相关的癌基因,如ras基因、c-myc和bcl-2舌化;抑癌基因包括野生型p53、APC、DCC等受抑,胃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又不能启动稠亡信号,逐渐进展为胃癌。 (一)环境和饮食因素

第一代到美国的日本移民胃癌发病率下降约25%,第二代下降约50%,至第三代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与当地美国居民相当。故环境因素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此外火山岩地带、高泥碳土壤、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化学污染等可直接或间接经饮食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经常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食品以及过多摄人食盐,可增加危险性。长期食用含硝酸盐较高的食物后,硝酸盐在胃内被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生成致癌物亚硝胺。此外,慢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者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胃内细菌繁殖。老年人因泌酸腺体萎缩常有胃酸分泌不足,有利于细菌生长。胃内增加的细菌可促进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产生,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将导致癌变。 (二)感染因素 Hp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Hp感染率高;Hp抗体阳性人群发出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将Hp感染定为人类 I类(即肯定的)致癌原。此外,EB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 (三)遗传因素 胃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发病率高于人群2 -3倍。这

内科学题库胃癌

内科学题库胃癌 单选题 1、胃癌最常见的部位是: A.胃底 B.胃小弯 C.贲门 D.胃窦 E.胃体 (标答:D) 2、不属于胃癌癌前病变的是: A.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 B. 恶性贫血伴有显著胃腺体萎缩 C. 毕Ⅱ式胃切除术厚并发胆汁反流性残胃炎 D. 胃溃疡直径>2.5cm者 E. 胃结石 (标答:E) 3、胃癌最常见的症状是: A. 食欲不振 B. 恶心、呕吐 C. 上腹部疼痛 D. 消瘦 E. 低热

(标答:C) 4、患者,男,45岁。原有胃溃疡病史15年,近2个月来上腹疼痛的节律性消失,使用制酸剂疗效不佳,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 胃镜 B. X线钡餐 C. 大便潜血 D. 幽门螺杆菌检查 E. B超 (标答:A) 5、进展期胃癌,癌性病变弥漫浸润者称为: A. 皮革胃 B. 息肉样型 C. 硬癌 D. 溃疡型 E. 菜花样型 (标答:A) 6、胃癌的淋巴转移部位多在: A. 左锁骨下淋巴结 B. 右锁骨上淋巴结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右锁骨下淋巴结

E. 左腋下淋巴结 (标答:C) 7、胃癌导致女性卵巢Krukenberg肿瘤的转移方式是: A. 直接蔓延 B. 淋巴转移 C. 血循转移 D. 种植转移 E. 弥漫转移 (标答:D) 8、胃癌的主要体征是: A. 淋巴结肿大 B. 腹水 C. 伴癌综合征 D. 腹部肿块 E. Krukenberg肿瘤 (标答:D) 9、属于胃癌伴癌综合征的是: A. 持续低热 B. 血栓性静脉炎 C. Horner综合症 D. 出血倾向 E. 肝掌

(标答:B) 填空题 1、_____________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根治胃癌的手段,而________________治疗具有直接、有效、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对不能耐受手术者,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标答: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 2、凡年龄在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_______________、食欲不振、_____________,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标答:上腹部不适体重明显减轻) 3、胃癌的病理分型包括:_______________、未分化腺癌、_______________、特殊类型。 (标答:腺癌印戒细胞癌) 4、_______________是筛选胃癌的首选方法。 (标答:粪便隐血) 5、_______________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首选方法。 (标答:胃镜) 名词解释 1、进展型胃癌: 标答:是胃癌按照形态学分类中的一种,即中晚期胃癌,癌性病变侵及肌层及全层,常伴转移。

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习题集(带答案)

消化系统疾病 各型试题 一、填空 1.急性胃炎的病理分型为___,___。
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 2.慢性胃炎的病理分型为___, ___。
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3.浅表性胃炎胃镜观察的特点是___,___,___ ,___。萎缩性胃炎
胃镜观察的特点是 ___,___。肥厚性胃炎胃镜观察的特点是___ 。 粘膜表层充血性红斑,粘膜水肿,粘液增多附着在粘膜不易脱落,炎症重者粘膜脆弱易出血靡烂,粘膜红 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下血管网透见,粘膜混浊肿胀皱襞粗大
4.胃底与胃体粘膜的腺体主要有三种细胞组成:(1)分泌碱性粘液是___ ;(2)分泌胃 蛋白酶原的是 ___ ;(3)分泌盐酸的是___ 。 ①粘液细胞,②主细胞,③壁细胞
5.造成胃液分泌与胃粘膜屏障失衡的有关因素为___ ;___ ;___;___ 。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精神神经因素,胃粘膜-粘液屏障受损,幽门排空延迟及其它慢性疾病
6.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不同,胃溃疡发病与___关系密切,十二指肠溃疡 的发病与___有关。 胃粘膜屏障被损害,胃酸分泌增加
7.消化性溃疡的疼痛与进食有明显关系,一般胃溃疡的疼痛为___,有 ___的节 律特点。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为 ___,有___节律特点。 饱餐后疼痛,有进食~~疼痛~~缓解的节律特点,饥饿性疼痛,有疼痛~~进食~~缓解的节律特点
8.消化性溃疡胃液分析时,胃溃疡在___,而十二指肠溃疡多有___。 胃溃疡胃酸正常或偏低,十二指肠溃疡多有胃酸分泌增高
9.消化性溃疡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常表示溃疡___,阴性则提示为___。持续阳性 提示___ 。 在活动期,为愈合过程,癌变
10.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为___,___,___,___。 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应激性溃疡
11.胃镜下消化性溃疡病灶病理演变分为___,___,___;各期的特点为___,___,___。 活动期,愈合期,疤痕期,溃疡有炎症浸润,溃疡变浅变小,溃疡灶肉芽形成 12.消化性溃疡钡餐 X 线检查表现为直接征象者为___,可以证明溃疡的存在,间接征 象有___等,常提示有溃疡但不能诊断。 龛影,变形,粘膜集中及功能异常 13.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有 ___ ;___;___;___。 出血,穿孔,梗阻,癌变 14.溃疡穿孔的主要体征有___。 面色苍白,烦燥,冷汗,脉速,腹式呼吸消失,腹肌强直并有明显的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或 消失等。 15.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病因有___;___;___;___等。 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糜烂性胃炎,肝硬变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6.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时主要临床表现为:___;___;___。 呕血,便血,周围循环障碍。 17.消化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时,呕血颜色为棕褐色,系红细胞血红蛋白经___所致。 胃酸作用而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 18.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梗阻,可分为因痉挛,水肿所引起的___ ,和由于溃疡愈合 瘢痕收缩所致的___。 功能性梗阻,器质性梗阻 19.消化性溃疡须鉴别诊断的疾病有___,___,___,___。 胃癌,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囊炎与胆结石 20.幽门梗阻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___。 吐出隔餐或隔宿食物 21.大便潜血阳性表示出血量在___以上,黑便表示出血量在___以上。大便呈黑色是___。 5ml,50~75ml,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铁所致 22.___是能够发生癌变的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 23.消化性溃疡死亡的主要原因为___,___。 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穿孔 24.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___。 胃癌 25.胃癌有一定好发部位,最多见于___,依次为___,___,___,___等处。 胃窦,胃小弯,贲门,胃体,胃底 26.胃癌的转移方式有 ___ ,___ , ___,___。 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种植转移 27.胃癌按照病理形态可分为___,___,___;组织学分型为___,___,___,___4 种类型。 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腺癌,粘膜癌,低分化癌,未分化癌 28.最早发生及最常见的胃癌转移方式为___,具有临床意义的是___,___等处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淋巴转移,左锁骨上,脐周

第七版内科学-主动脉夹层

第七版内科学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aoI·tic dissection)是心血管疾病的灾难性危重急症,如不及时诊治,48小时内死亡率可高达50%。美国心脏协会(AHA)2006年报道本病年发病率为25~30/100万,国内无详细统计资料,但临床上近年来病例数有明显增加趋势。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比,国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本病系主动脉内的血液经内膜撕裂口流人囊样变性的中层,形成夹层血肿,随血流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是主动脉中层的解离过程。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和血肿压迫相应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本病起病凶险,死亡率极高。但如能及时诊断,尽早积极治疗,特别是近十年来采用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使本病预后大为改观。 【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本病的基础病理变化是遗传或代谢性异常导致主动脉中层囊样退行性变,部分患者为伴有结缔组织异常的遗传性先天性心血管病,但大多数患者基本病因并不清楚。 在马方(Marfan)综合征患者并发本病者约为40%。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患者并发本病占5%。研究资料认为囊性中层退行性变是结缔组织的遗传性缺损,原纤维基因突变,使弹性硬蛋白(elastin)在主动脉壁沉积进而使主动脉僵硬扩张,致中层弹力纤维断裂、平滑肌局灶性丧失和中层空泡变性并充满黏液样物质。还有资料证明,主动脉中层的

基质金属蛋白酶(metrix metal proteinase,MMPs)活性增高,从而降解主动脉壁的结构蛋白,可能也是发病机制之一。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增龄为主动脉夹层的重要促发因素,约3/4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有高血压,60~7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此外,医源性损伤如安置主动脉内球囊泵,主动脉内造影剂注射误伤内膜等也可导致本病。 【分型】 最常用的分型或分类系统为De Bakey分型,根据夹层的起源及受累的部位分为三型 (图3—12—1): I型: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扩展超过主动脉弓到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此型最多见。 Ⅱ型:夹层起源并局限于升主动脉。 Ⅲ型:病变起源于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并向远端扩展,可直至腹主 动脉。 病变涉及升主动脉的约占夹层的2/3,即De Bakey I、Ⅱ型又称stanford A型,而De BakeyⅢ型的病变不涉及升主动脉的约占1/3,又称stanford B型。以升主动脉涉及与否的Stanford分型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临床表现】’

第六章 常见肿瘤

第六章常见肿瘤 第一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一、鼻咽癌 鼻咽癌(nasopharyngea carcinoma)是由鼻咽黏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本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一些省份,如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省,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发生。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一)病因 鼻咽癌的病因尚未完全弄清,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EB病毒目前较多研究资料显示,本病的发生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有密切关系,癌细胞内存在EBV-DNA和核抗原(EBNA)。约90%患者血清中有与EB病毒核抗原、膜抗原和壳抗原等多种抗原相应的抗体,而抗EB病毒壳抗原的lgA抗体阳性率可达97%,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EBV如何使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的?其机制还未弄清。 2.遗传因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有些鼻咽癌患者有家族聚集性和种族易感性,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3.化学致癌物经研究提示有些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类、微量元素镍等与鼻咽癌有一定关系。我国学者曾用亚硝胺诱发大鼠鼻咽癌,提示环境因素是鼻咽癌病因之一。 (二)病理变化 鼻咽癌最常发生于鼻咽顶部,其次是外侧壁和咽隐窝,两个部位同时发生的也常见。 肉眼观,呈结节状、菜花状或溃疡型肿块,有的癌组织向表面隆起不明显而向黏膜下浸润。早期局部黏膜仅有些黏膜粗糙或稍隆起。

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鳞状细胞癌分为高分化鳞癌、中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以低分化鳞癌多见,高分化鳞癌的癌巢分层明显,还可见大量角化珠。中分化鳞癌可见少量角化珠,癌细胞常呈巢状结构。低分化鳞癌癌巢呈片状及条索状排列,癌细胞大小形状不一,胞质丰富,核大深染,无角化现象。癌细胞中证实有EB病毒的DNA。 2.腺癌分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前者可呈乳头状、管状及腺泡状。后者多为弥漫浸润,或见围成腺腔的倾向。 3. 未分化癌有两个亚型:①泡状核细胞癌又称大圆细胞癌,癌巢不规则,细胞体积大,细胞质丰富。核大,染色质少呈空泡状,有时见1至多个肥大的核仁。②鼻咽型未分化癌:癌细胞小,细胞质少,呈圆形或短梭形,癌细胞呈弥漫分布,不见明显癌巢结构。 (三)扩散 1.直接蔓延癌组织向上侵犯颅底部,经破裂孔侵入颅内损害第Ⅱ~Ⅵ对脑神经,向外扩展侵犯耳咽管进入中耳,向前侵犯入鼻腔或眼眶,向后侵犯颈椎。 2.淋巴道转移由于鼻咽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管丰富,因而鼻咽癌常在早期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先转移到咽后淋巴结,然后到颈深上淋巴结,多为同侧。

第六章 消化系统病例讨论

第六章消化系统 6-1 贲门失弛缓症 6-2 食管静脉曲张 6-3 食管异物 6-4 食管异物 6-5 食管癌 6-6 胃癌 6-7 结肠癌 6-8 直肠癌 6-9 克罗恩病 6-10 肝脓肿 6-11 肝囊肿 6-12 肝海绵状血管瘤 6-13 肝细胞癌 6-14 肝转移瘤 6-15 肝硬化 6-16 脂肪肝 6-17 肝移植 6-18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6-19 胆囊炎 6-20 胆结石 6-21 胆结石 6-22 胆道梗阻

6-23 急性胰腺炎6-24 慢性胰腺炎6-25 胰腺癌 6-26 急性腹膜炎6-27 胃穿孔 6-28 肠梗阻 6-29 腹部外伤

6-1 贲门失弛缓症【一、病史临床】男 21岁,反复吞咽困难2年。 【二、影像图片】 【三、问题】 Ture OR False (1)这是普通的胸片对:错 (2)病灶位于食管上 对:错 段 (3)病灶表现为明显 对:错 的占位效应 (4)病灶下端呈漏斗 对:错 状或圆锥状狭窄 (5)食道管壁柔软对:错

正确答案:1:×(这是食道钡餐图像)2:×(病灶主要位于食管下段)3:×4:√5:√最可能的诊断 A.食管癌 B.食管炎 C.贲门失弛缓症 D.Barrett食管 E.食道静脉曲张 F.正常食道表现 正确答案:C 【四、影像表现】 食管中度扩张,下端呈漏斗状狭窄或圆锥状狭窄,仅少量钡剂间歇通过,呈条或线状。管壁柔软,粘膜正常,未见粘膜皱襞破坏、中断征象。 【五、诊断】 贲门失弛缓症 【六、鉴别诊断】 1.食管下段贲门癌 2.食管裂孔疝 3.食管静脉曲张 【七、讨论】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障碍,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按其发展程度分早、中、晚三期。本病是产生食管慢性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常见于20~40岁的女性,发病缓慢,病程长,症状与精神情绪及刺激性食物有关,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呕吐、反流性食管炎、溃疡,甚至癌变等。 影像学诊断要点:1.普遍X线及钡餐:(1)胸片:表现为纵隔增厚,有时纵隔阴影内可见气液平。(2)钡餐:早期:食管轻度扩张,以下半部明显,蠕动减弱,下段狭窄段长约2~5cm,管壁柔软,

内科学第7版

---------------------------------------------------------------最新资料推荐------------------------------------------------------ 内科学第7版 第五章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 DU),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流行病学】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常见病。 西方国家资料显示,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临床统计资料提示,消化性溃疡患病率在近十多年来亦开始呈下降趋势。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最为常见, DU 多见于青壮年,而 GU 多见于中老年,后者发病高峰比前者约迟 10 年。 男性患病比女性较多。 临床上 DU 比 GU 为多见,两者之比约为 2~3:1,但有地区差异,在胃癌高发区 GU 所占的比例有增加。 【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十二指肠黏膜经常接触有强侵蚀力的胃酸和在酸性环境下被激活、能水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此外,还经常受摄入的各种有害物质的侵袭,但却能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害,维持黏膜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 1 / 22

目前认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这一完善而有效的防御和修复机制,足以抵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 一般而言,只有当某些因素损害了这一机制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近年的研究已经明确,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 少见的特殊情况,当过度胃酸分泌远远超过黏膜的防御和修复作用也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 现将这些病因及其导致溃疡发生的机制分述如下: (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ylori) 确认幽门螺杆菌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证据:①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普通人群,在 DU 的检出率约为 90%、 GU 约为 70%~800%(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往往能找到 NSAID 服用史等其他原因);②大量临床研究肯定,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用常规抑酸治疗后愈合的溃疡年复发率 50%~7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溃疡复发率降至 5%以下,这就表明去除病因后消化性溃疡可获治愈。 至于何以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仅有少部分人(约 15%)发生消化性溃疡,一般认为,这是幽门螺杆菌、宿主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不同结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 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一种假说试图将幽门螺杆菌、宿主和环境

内科学第七版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据2006 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数,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第四位(1 3 .1 0 /6),在农村占第三位(1 6 .4%)。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以及人口年龄老化等因素,使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居高不下(40 岁以上人群中超过8%)。肺结核发病率虽有所控制,但近年又有增高趋势。肺血栓栓塞症已经构成了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肺动脉高压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关注。肺部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及免疫低下性肺部感染等疾病发病率日渐增多。艾滋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特别是卡氏肺囊虫肺炎。从2002 年底以来,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暴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由于多发生于中青年,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又缺乏针对性的药物,因而引起了群众的恐慌,同时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在多个国家出现的人禽流感病死率超过60%。而禽流感病毒侵人体内主要的靶器官也是肺。这正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仍是很大的,其防治任务艰巨。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与体外环境沟通,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天约有I0000L 的气体进出于呼吸道。肺具有广泛的呼吸面积,成人的总呼吸面积约有I 00施亿?7.5 亿肺泡),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蛋白变应原、有害 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及肺引起各种疾病,因而呼吸系统的 防御功能至关重要 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包括物理(鼻部加温过滤、喷嚏、咳嗽、支气管收缩、黏液

第七版内科学课堂整理经典笔记及习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呼吸系统 第一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单选题: 1.急性支气管炎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要点是: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1.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2.肺部听诊散在干、湿性罗音3..X线胸片可正常或肺纹理增粗.4.白细胞分类和计数多无明显改变 填空题: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有:感染因素、理化刺激、变态反应; 第二章慢性阻塞性肺病 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 单选题: 1.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中,咳嗽、咯痰的时间规定是:每年发病至少3个月,持续2年以上 2.慢性支气管最主要的发病因素是:长期吸烟 3:X线检查 4 1.支气管肺炎2.阻塞性肺气肿3.支气管扩张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A.5.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控制感染6.关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型,下列哪项是:单纯型、喘息型7.关于慢性支气管炎诊断必备条件是1.症状表现为咳嗽、咯痰或伴喘息2.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含2年)3.排除其他心、肺疾患4.若发病症状持续不足3个月则必须有其他明确客观依据8.男性,67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10年,并合并高血压病,后者药物控制良好。1天前剧咳后突感右侧胸痛,呼气困难加重,不能平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自发性气胸 多选题 1.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的特点包括1.常于寒冷季节加重 2.痰多为白色泡沫痰或黏液痰 3.合并感染时痰呈黄色 4.痰中偶可带血 填空题: 1.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喘息 名词解释: 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标答:慢支急性发作期是指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简答题: 1.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答: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为:1. 凡有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者,在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后,诊断即可成立。2.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等)亦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2.慢性支气管炎如何分型及分期? 分型: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两型。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不伴有喘息;喘息型除有咳嗽、咳痰外,尚伴有喘息、哮鸣音,其喘鸣在阵发性咳嗽时加剧,睡眠时明显。 分期:根据病情进展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 病例分析: 女性,50岁。反复咳嗽、咯痰20年,近2天咳嗽加重,咯黄色痰。有吸烟史30年。查体:T38℃,P101次/分,R28次/分,营养中等,神志清晰,自动体位,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三凹征(-)。肺部叩诊呈清音,两肺底可闻及较为密集湿啰音,两肺散在哮鸣音。心界正常,A2=P2,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平软,肝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三章 食管癌

第三章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卜皮癌多见。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高死亡率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死亡率为1.3~90.9/10万,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2.7~110.6/10万。本病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①地区性分布,如在我国北方发病率可达130/10万,而美国仅为5/10万;而且在同一省的不同地区存在迥然不同的发病情况,高发与低发区之间的发病率相差数十倍到二、三百倍;②男性高于女性,其比例为1.3~3:1; ③中老年易患,我国80%的患者发病在50岁以后,高发地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比低发地区提前10年。 【病因】 食管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食管癌的发生与该地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 (一)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1.亚硝胺是被公认的化学致癌物,其前体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或三级胺等,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其含量显著增高,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国内已成功用甲苄亚硝胺诱发大鼠的食管癌,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鳞状上皮癌。 2.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各种霉变食物能产生致癌物质。镰刀菌、白地霉菌、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等真菌不但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能增加二级胺的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菌与亚硝胺协同致癌。 (二)饮食刺激与食管慢性刺激

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进食过烫,咀嚼槟榔或烟丝等习惯,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可致局限性或弥漫性上皮增生,形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慢性食管疾病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或食管憩室等患者食管癌发生率增高,可能是由于食管内容物滞留而致慢性刺激所致。 (三)营养因素 饮食缺乏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维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食物、饮水和土壤内的元素钼、硼、锌、镁和铁含量较低,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间接相关。 (四)遗传因素 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族性聚集现象。在我国高发地区,本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25%~50%,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食管癌高发家族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较高,可能是决定高发区食管癌易感性的遗传因素。调查还发现林县高发区居民迁至他县后,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些现象说明遗传与食管癌有一定的关系。 (五)癌基因 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引起食管癌的发生,其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认为是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的基因变化所致,研究已证实的有R b、P53等抑癌基凶失活,以及环境等多因素使原癌基因H—ras、C-myc和hsl-1等激活有关。 (六)人乳头状病毒 一些研究发现食管上皮增生与乳头状病毒感染有关,食管上皮增生则与食管癌有一定关系。但两者确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 食管癌的病变部位以中段居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部分胃贲门癌延伸

肺炎-第七版内科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案课程名称: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栗洪波

第三节肺炎 肺炎(pneumonia)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抗菌药物应用以前,细菌性肺炎对儿童及老年人的健康威胁极大,抗菌药物的出现及发展曾一度使肺炎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近年来,尽管应用强力的抗菌药物和有效的疫苗,肺炎总的病死率不再降低,甚至有所上升。 【流行病学】 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年发病率分别约为12/1000人口和5~10/1000住院患者,近年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肺炎病死率门诊肺炎患者<1%~5%,住院患者平均为12%,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者约40%。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原因与社会人口老龄化、吸烟、伴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神经疾病、药瘾、嗜酒、艾滋病、久病体衰、大型手术、应用免疫抑制剂和器官移植等。此外,亦与病原体变迁、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率增加、病原学诊断困难、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等有关。 【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正常的呼吸道免疫防御机制(支气管内黏液-纤毛运载系统、肺泡巨噬细胞等细胞防御的完整性等)使气管隆凸以下的呼吸道保持无菌。是否发生肺炎决定于两个因素:病原体和宿主因素。如果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和(或)宿主呼吸道局部和全身免疫防御系统损害,即可发生肺炎。病原体可通过下列途径引起肺炎:①空气吸入;②血行播散;③邻近感染部位蔓延;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肺炎还可通过误吸胃肠道的定植菌(胃食管反流)和通过人工气道吸入环境中的致病菌引起。病原体直接抵达下呼吸道后,孳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及细胞浸润。除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可引起肺组织的坏死性病变易形成空洞外,肺炎治愈后多不遗留瘢痕,肺的结构与功能均可恢复。 【分类】 肺炎可按解剖、病因或患病环境加以分类。 (一)解剖分类 1.大叶性(肺泡性)肺炎病原体先在肺泡引起炎症,经肺泡间孔(Cohn孔)向其他肺泡扩散,致使部分肺段或整个肺段、肺叶发生炎症改变。典型者表现为肺实质炎症,通常并不累及支气管。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X线胸片显示肺叶或肺段的实变阴影。 2.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病原体经支气管入侵,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的炎症,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其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病毒、肺炎支原体以及军团菌等。支气管腔内有分泌物,故常可闻及湿性啰音,无实变的体征。X线显示为沿肺纹理分布的不规则斑片状阴影,边缘密度浅而模糊,无实变征象,肺下叶常受累。 3.间质性肺炎以肺间质为主的炎症,可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或肺孢子菌等引起。累及支气管壁以及支气管周围,有肺泡壁增生及间质水肿,因病变仅在肺间质,故呼吸道症状较轻,异常体征较少。X线通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肺下部的不规则条索状阴影,从肺门向外伸展,可呈网状,其间可有小片肺不张阴影。 (二)病因分类 1.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等。 2.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如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3.病毒性肺炎如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