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的演变及当代思考

自然观的演变及当代思考
自然观的演变及当代思考

自然观的演变及当代思考

随着工业文明向全球的推进,对环境的破坏也已愈演愈烈,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已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之中。自然观包括人们对于自然的本源、演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看法。[1]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研究自然观的演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自然哲学超越了宗教和神话,开始尝试对自然作出统一的说明。古希腊哲学基于对万物本原、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原始思考,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揭示了世界的生长、组织和运动的天性,并强调了本原物质元素的一般性和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的普遍性。

在希腊人看来,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目的和理想不是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作为自然的一员,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贯穿于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有机自然观在古代的中国体现得更为纯粹。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争辩从先秦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出现了“天人相类”、“天人相与”、“天人合一”、“天人不相预”、“天人感应”、“天人之分”、“天人交相胜”等观点。[2]主流还在于强调“天人合一”,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以“天人合一”哲学命题为核心的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大餐,这种文化不仅滋养了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也成为今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尺度。

无论是古希腊人自然观还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观都只强调顺应自然,而忽视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人被动地适应自然,人类就没有发展和进步,但这种自然观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进入中世纪后,对上帝的信仰统治了整个欧洲,基督教神学取代了希腊哲学,并成为西欧的精神统治者。根据基督教的创始说,自然界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对上帝绝对的服从,而一切对自然的认识和研究都是对造物主的不恭,这理所应当地被严格禁止。应当说,基督教的创世说是对古希腊传统自然观念的否定。

古希腊的宇宙是永恒的、非生出的、自足的。即使在柏拉图那里,所谓的造物主也不是无中生有地将世界创造出来的,因为理念和“物质”———世界的型和质是预先已有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自然万物不是自足的,而是需要被生出的:上帝是所有存在物的创造者,上帝是无限者、全能者、无所不知者,它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

[3]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赋予人类作为自然万物“管家”的职责。中世纪西方处在强大神权的统治下,人们被引导专注于来世和灵魂的救度问题,脱离尘世生活。人的主体性被压制了,自然万物更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由神所创造的自然是为了支持人的价值,可以由人任意支取。从上帝到人到自然之间都裂开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近代是西方崛起的时代,自然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巨大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概念的重铸是由如下三种相互联系且相辅相成的观念运动完成的。[4]基督教中世纪为此奠定了基础,即“自然”与“人工”之间差异的消除,人类统治和征服自然,世界图像的机械化。科学革命强调经验的观察,强调实用,例如它相信对巫术予以肯定。但是,科学革命并未脱离神学和基督教的影响,相信第一推动力,并以人类利益和人类中心论为目的。科学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培根、迪卡尔、牛顿。启蒙运动是机械论在社会领域的运动,相信个人的自由。例如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赞成对自然的彻底征服,他认为物质高于一切,物质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且并不怀疑人类能力的局限性。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标志着自然神学的出现,将科学和宗教在理论层面加以调整和协调。自然神学把宗教神学与自然观点相结合将科学发明用宗教来解释,因此理想受到宗教的局限。

四、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体现的自然是一个机械的,物化的,自然为人类目的存在。培根有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它指可以通过发展科技来统治和支配自然,不过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可见机械自然观是存在严重局限的。

要摆脱当今生态危机须有正确的自然观做指导。因此,在现代自然观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从人与动物对待自然的不同方式上,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角度论述了人有自然的辩证关系。“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可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地位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出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马克思认为,动物是消极被动地对待自然,人类则是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5]

马克思总结了历代思想家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点,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阐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一次“哥白尼革命”。在马克思之前,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就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对自然界本身来认识自然界。这种观点对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应该是一种极端的颠覆形式,而应该是具有思辨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如果将哲学的发展放在整个人类生命历程中,去关注人的终极问题,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为现代性进行的讴歌还是对现代性的批判,无论是对后现代性的建构还是对后现代的消解,都离不开对人类生存的深切关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自然观、理解和发展技术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自然观演变的当代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工业文明的空前繁荣,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发达国家由于对环境破坏的危害已深有体会而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目前他们国内的环境状况已大有好转。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近些年来却迅速恶化。

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就非常令人担忧: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排放到空中的大量煤烟里所含有的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可生成硫酸,形成酸雨,我国酸雨区的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3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已使全国七大水系一半的河段严重污染,而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渗到地下已使全国城市地下水有一半被污染,在许多地方,居民喝水成了一大题;长江上游肆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使长江水的泥沙含量越来越高,终于酿成98年的特大洪灾;西北地区由于生态破坏而使大片土地沙漠化,强风卷起细沙和尘土,形成的沙尘暴天气频频出现,遇到下雨就会产生泥雨。[6]生存还是毁灭,人类正处于这样的转折点上。人类必须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其实,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支配异民族那样支配自然,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存在于自然的。”今天,当环境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之时,人们对恩格斯说过的这些话才有了深刻的认识。人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人类自身,保护环境就是人类的自我保护。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重要议程。实践表明,环境危机其实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危机。要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应当包括的内容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参照,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为指导原则,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7]健全的主体性原则,不是把生产劳动视为掠夺环境,单存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活动,而应探寻自然多方面的价值:以自然为参照,不断建立起人与自然最全面的联系,即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有消费关系,认识关系,还应有审美的乃至伦理的关系。健全的主体性原则,是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时,总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变化发展的,各种需要之间,不同代人的需要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然而,随着人类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处理这类冲突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的发展也就会越来越自由和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解决当代与未来、经济与环境、事实与价值等一系列冲突而提出来的,它服从、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 学号:201420572 班级:18班 专业:普通外科

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

长征精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认为:“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体会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对党员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拼搏的精神。这三条相互融合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正确看待金钱问题。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获得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大学生不应当将获得金钱作为自己人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土木工程学院研1402 王万敏 142081400046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1、前言 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 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 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 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2、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及价值取向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才能激励红军将士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 160304270213 归振翔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原始宗教那里,自然界不是处于变幻莫测的混沌状态,而是被划分为一些明确的区域,划分为一些行动的范围。其中,每一区域和范围都由一个专门的神来统辖,从而显得井然有序,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核心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然观。在我国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

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启示

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启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应该弘扬这种精神。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欢迎阅读。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80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征情结。80年后,我们穿越时空回望历次长征纪念活动,透过这扇特殊的窗口,感受到了长征宣传的与时俱进,感悟到了长征精神的历久弥新。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xxx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最终走向胜利呢?是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珍藏着的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而长征精神,就像一座永远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我不禁想起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一位首长把仅存的青稞面留给了战士,而那位战士最后又把青稞面还给了首长……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等多么宝贵的长征精神,它们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记得我刚学自行车时,爸爸老在车后面扶着。一天,爸爸对我说:“你练了这么久了,该自己骑了吧。”我很不情愿

地大声喊:“不要啊!万一我摔下来怎么办?”“好了好了,不放就不放。”爸爸笑着说。我又骑了几圈,风在耳边呼呼地响,感觉特别爽。这时,不知怎的,车头好像跟我作对似 还有一次,我参加了校运会的几项比赛。到最后一项长跑时,我箭一般地向前冲去,一路遥遥领先。可是,才跑到一半,我就精疲力尽了,速度越来越慢,后面的两名同学也追上了我,得意地向我瞟了一眼。我上气不接下气,真想停下来不跑了,可看到同学们那着急的样子,听到大家为我的加油声,我想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不怕,我怕什么呢?我顿时有了信心,带着全班同学的期望奋力向前跑去。“加油,加油!”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就要到终点了。于是我加足马力,近了,近了,奇迹般地超过了前两名同学,到了!在接触红线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坚持就是胜利! 在学习中,我也常常想起红军,想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 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主要内容: 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 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 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对于西方科学哲学,我们要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任何一种有前途的学术发展都必须适合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有固有的文化内涵、特殊的思想理论背景和独特的现代化进程。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以实践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发展科学与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理性的作用,也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要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早期哲学家对认知的探索 哲学作为爱智之学,在其产生之初,就是要在变幻的“多”之下,寻求一个永恒不变的“一”。无论是米利都学者的“水”、“无定形者”、“气”、“火”“四根”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痴迷,不过都是要给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根基。探索万物的本原体现了早期哲学家对基础主义的追求[2]。 但理解世界的根基是什么?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知识论的传统来看,基础主义的追求目标经历了从绝对真理到绝对标准的演变,当绝对标准遭到质疑时,基础主义纲领就开始面临失败的命运了[3]。从柏拉图开始,基础主义者把可靠知识的根基设定为绝对真理,笛卡尔、康德等唯理论者是这一传统的后继者;培根及其后的洛克、实证主义者、分析哲学家在认识到唯理论的局限后,放弃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转而把知识的根基设定为永恒的标准。知识的真由绝对可靠的方法标准来保证

辩证法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 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概述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 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 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1830 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 年、1839 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 年迈尔等人的

长征精神的当代解读

长征精神的当代解读 摘要:回顾红军将士长征历史,对长征精神内涵中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进行了解读,针对目前社会上的种种诟病,阐述了长征精神所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当代现实指导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的三大主力开始陆续长征。长征期间,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一路上跨过雪山、穿过草地,历经了艰难险阻。终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这也就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长征虽然已经过去了近80年,但是长征中红军将士表现出的各种优秀精神品质对中国社会却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之后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对长征精神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学习其中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进行指导;当代社会自然也不例外。 长征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其中的任何一种精神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的当代解读 当代许多人对革命烈士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表示不解,如今的人们无法想象为何革命者可以如此执着、如此无畏,或者说,“愚蠢”地放弃自己宝贵的性命去成就当时一切还是未知的将来。 其实,这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出自革命者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这番信念使得革命者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革命者可以为之放弃自己的一切,乃至性命。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信念作为支撑,红军在长征路上根本无法成功经受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这样危险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①。 夏明翰英勇就义的故事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他的毅然决然,他的勇于牺牲,他的凌然大义,同样是因为内心坚定着对中国共产党必胜的信念。一个夏明翰,无数个夏明翰……就①白宁,孟歆云.长征精神的时代启示[J].论坛集萃,2011,(12):289-290.

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

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人口激增 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环境污染 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与经济增长、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一) 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之中。生态学研究表明: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们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生态理念 整体的观念是指生物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 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了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环境;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二) 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 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自然辨证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750字)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底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②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790字)首先,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大体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用自然观来解决计算机科学问题将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观在计算机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 (1) 系统自然观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体现:在计算机领域,就拿一台通用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的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其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密不可分的。 (2) 自然观的整体性体现在:任何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和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上,无论开发什么类型的软件,无论要开发的软件规模如何,我们都要遵循软件开发的流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到软件的概要设计,再到软件的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的测试、维护,这些步骤的完成最终实现了整个软件系统。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整个软件的设计都不能完成,所以说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 (3) 生态自然观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从

20世纪辩证的自然观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初探:20世纪辩证的自然观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的衰微以及西方科学和西方自然科学哲学的传入为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产生与兴起。其发展经历了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初期发展阶段、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和80年代以后新时期、新局面的发展阶段等3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自然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20世纪中国 一、20世纪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和科学演进 自然辩证法(德文Dialektik der Natur),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1]它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2)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自然科学观;(3)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自然科学方法论。 19、20世纪之交,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导致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同时,新的科学发现也在不断地冲击着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经典物理学体系内部矛盾重重,陷入全面彻底的危机。物理学家凯尔文勋爵曾把当时的物理学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乌云”。这两朵乌云就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变成了压城的滚滚黑云。 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机械论自然观的危机,表明旧理论在新发现面前无能无力。这实际上预示着应该对旧理论进行变革,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但是一些持有经典科学和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家却陷入了信任危机,他们“不了解一些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不懂得辩证法,夸大机械论的观点。”[2] 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就经历了30年之久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提出一种新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关、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的相对性理论,彻底批判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解决了经典理论中的相对性矛盾。与此同时,另一个物理学新理论——量子力学也在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谔等人的研究中,酝酿而生。这两大全新的理论成果的诞生,揭开了机械论和绝对的时空观念消亡的序幕,深刻显示了物质的无限性和统一性,革新了人们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家开始辩证地看待宇宙。 如今,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代表的横向综合学科和以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为代表的复杂性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使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沟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把现代科学认识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这样,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在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 二、20世纪中国辩证的自然观的形成 1. 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的衰微 中国古代哲学有关于宇宙本原、关于万物构成、关于自然界及其根本规律的丰富思想。道、墨、儒、法各家的发展变化观表现出丰富的辩证法特征。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方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