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大使馆妈妈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大使馆妈妈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大使馆妈妈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大使馆妈妈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大使馆妈妈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驻、逗、厨、鞠、躬、衷”等六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及称霸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从而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当你身处异地、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时,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别人的帮助)。的确,有这样的一位小伙子,也有同样的感受,而明一他的经历更让人难忘。让我们一起走进

课文——《大使馆妈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着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为什么称大使馆为妈妈呢?)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驻、厨、忱、衷都是翘舌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陈小龙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

问题一: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中国大使馆帮助的?

1、在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汇报:在市拉格机场,由于他一句外语都不懂,看着周围的乘客纷纷离去,他呆呆地站在候机厅,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想象一下当时陈小龙的心情怎样?(害怕)

问题二:中国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在课文的第5至7自然段,学生汇报:首先……然后……接着……

2、此时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感动、高兴、像到

家一样的温暖)

3、找出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他朝大使馆深深地行了一个鞠躬礼,然后钻进大门,双手抱头,哭了起来。

问题三: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朗读陈小龙写给大使馆的信,体会人物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2、想象一下陈小龙后来的故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大使馆妈妈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生字。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以及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从而弄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生字、新词,了解有关大使馆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身处异地、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时,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别人的帮助)的确,在我们中国就有这样一位小伙子,他的经历令人终身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大使馆妈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为什么管大使馆叫妈妈?文章写了什么事?)

二、出示预习提纲。

三、依据自学提纲汇报交流。

1、汇报积累的字词

(1)课件出示“驻、逗、厨、鞠、躬、衷”6个生字,读字并组词,多种形式读。

(2)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读音。

(3)理解词语的`意思。“安顿、举目无亲、由衷、逗留、厨师、鞠躬、热忱、朦朦胧胧、钥匙”九个词语。

2、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自学的生字再认真地读好、记牢。

a、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哪句话里,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认真的读一读。

b、集体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再读课文,质疑。

1、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中国大使馆的帮助的?

2、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

3、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六、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的质疑,解答疑问,顺势引导学生对以下三个话题进行讨论:

问题一: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中国大使馆的帮助的?

1、在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汇报:在不拉格机场,由于他一句外语都不懂,看着周围的乘客纷纷离去,他呆呆地站在候机厅,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想象一下当时陈小龙的心情如何?(害怕)

问题二:中国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在课文第5至第7自然段,,学生汇报:首先……然后……接着……

2、此时的心情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呢?

(感动、高兴、激动、像到家一样的温暖……)

3、有感情朗读令陈小龙感动的句子。

“他朝大使馆深深地行一个鞠躬礼,然后钻进大门,双手抱头,哭了起来。”

问题三: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讨

论)

有感情朗读陈小龙给大使馆写的信,体会人物的心情。

七、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学习本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陈小龙后来的故事,续写。

板书设计:

16*大使馆妈妈

爱戴

害怕平静感激

(未帮前)(帮助时)(帮助后)

教学反思: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角色转换来帮助学生感受陈小龙在孤助无援的情况下,内心的急切和中国大使馆帮助他之后,他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学会感恩》德育实践活动课教案

《学会感恩》德育实践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理解父母、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爱,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老师、同学,以实际行动报答他们,懂得怎样去感恩。 活动准备: 1、歌曲:《感恩的心》、《母亲》、《孝亲敬老歌》等。 2、主持人串联词。 3、有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导语引入德育实践活动课。 二、活动开始。(主持人出场) 主持人1:尊敬的领导 主持人2:敬爱的老师 主持人1:亲爱的同学们 合:下午好! 主持人1:首先,我代表我们马延学校五年2班全体同学对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主持人2: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人们会以不同的形式,向别人感恩。 主持人1:可是,我们身边许多人却不懂得什么是感恩,所以我们今

天活动的主题就是《学会感恩》。 主持人2 现在我宣布 合:五年二班德育实践活动课《学会感恩》正式开始! (第一篇章为何感恩) 主持人1: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 主持人2: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竟相开放 主持人1: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主持人2: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 主持人1:大自然尚且如此,人更应具有感恩之心。 主持人2:现在进入第一篇章《为何感恩》 主持人1:首先请欣赏第一小队的演讲《学会感恩》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感恩可能大家谁都知道,感恩老师,感恩父母……. 你也可能认为感恩只是给父母、老师端一杯茶、洗一次脚、捶一次背……大家平常都认为感恩就是感谢对自己有帮助的恩人。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推荐一种想法。感恩的理解首先“感”,感受,体会对父母、老师的爱,比如给我们系鞋带,给我们穿衣服,为我们做十多年的饭…….这些事情都会让我们觉得这是他们对我们的爱。“感”好后在“恩”。恩的意思是感谢。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爱,送礼物,帮他们做事。这些感谢实际上只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好好学习,不辜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二) 第五单元 17 触摸春天 课型: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 P一、一望无垠;两面三刀;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彩缤纷;六神无主;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花齐放;千方百计;万劫不复 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德育目标: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 生活。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教学方法: 学生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讨论。结合 讨论,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 有关资料。 2.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 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这就给我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应采用的方法,在作业中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优生可以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应该有效。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 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四、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019春语S版四语下16大使馆妈妈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体会“在国外,使馆就像每个中国人的家”这句话。感受文字的优美,品味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对于身处海外的游子,大使馆就像中国人的家,以及海外侨 胞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领悟大使馆工作人员对海外游子的关爱之情。 2.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大使馆妈妈”的意思。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16* 大使馆妈妈 1976年初秋的一天,中国驻(zhù)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收到了一封从荷兰寄来的信。寄信人名叫陈小龙。使馆工作人员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大使馆妈妈:我不知道这样称呼您好不好,但我觉得只有这样称呼,才能表达我对您的爱戴和感激之情……”2[①信中开头的称呼是“大使馆妈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1976年初秋的一天,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收到一封不同寻常的信。 格机场海关的电话,说有一个中国公民在机场不吃不喝,只是流泪,由于他不懂外语,无法沟通,[② “不懂外语”和“无法沟通”的顺序能不能互换?]3机场海关想请大使馆帮助安顿一下这个年轻人。 段导读:本段写事情的原委。 使馆马上派了一名叫曲洪的工作人员赶去见那位年轻人。那人大约十七八岁的年龄,上身穿一件毛料中山装,下身穿一条破旧的灰色棉布裤,头发又乱又长,带着几分稚气的脸上 1 知识点详解 ? 2 ①这样写足以显示写信人对中国大使馆的爱戴与感激之情。这样的开头别具一格,能吸引读者阅读下 文。 3 ②不能。二者是因果关系,不能因果倒置。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 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激趣导入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一、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全册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我上学了 第一课我背上了新书包 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2、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喜悦。 3、表现对小学生生活的美好憧憬。 教学重点和难点: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都有什么变化,这是本文重点。 想想自己的愿望并画出来是课文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准备一张自己在幼儿园时的活动照片;彩笔;画纸;书包文具。 教学器材:欢迎新同学图片放大的课程表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录音:开学了,我们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和我们一样,小兔贝贝也和我们一样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了,电脑动画,一只小白兔背着书包,一蹦一跳的跑出来向大家招手。教师:听,小兔贝贝和我们说话了:

(电脑录音)嘿!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小兔贝贝:现在我是一年级 的小学生了,我的心里特别高兴,你们呢? 教师:同学们也是一年级的学生了,还记得开学第一天的情景吗?(观看新生入学的录像)开学第一天,是谁把你送到学校的?当时你是什么心情?爸1 / 34 爸妈妈或家里的其他人对你说了什么?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 欢迎你的?小组间说一说。请同学汇报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情况。 看看现在自己都拥有些什么?比比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自己的用品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同桌互相展示自己的照片,看看现在的自己和以前有什么变化?小组间互相交流,请同学到前边汇报 汇报时要把他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上放大展示给全班。 工人做工,农民种田,解放军保卫祖国。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的工作。(放录像,解放军边防站岗,工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录像。)我们是小学生,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 我们来到新学校,有了新生活,那你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有什么想法?小组间互相交流然后把未来自己的形象画出来。画完之后,全班互相展示。选出好的作品到前边展示并贴在展板上。 让我们以我们都喜欢的歌曲来结束我们的第一节课。播放《上学歌》)同学们跟着学唱。 小结:你们喜欢上学吗?请把学校里的事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案

第25课《我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教案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第24课(15分钟) 1. 听写第24课部分生词 为了、大使馆、晚会、如果、短信、让、 后边、绿色、护照、忘不了 2. 用下面所给词语组成句子 为了感恩节他们举行庆祝要一个 晚会 如果短信你给我有时间发就一 个 妈妈了寄礼物生日来给我 下课以后我宿舍去回就了 下次把带我咖啡我的来 看到我邮件已经你的了 楼下就快餐店是 二、学习课文一(70分钟) 1.读课文一生词:跟CD读两遍,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读 至熟练;请学生读,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出租车、司机、住院、担心、机会 2.词语用法 (1)懂 听懂了他的话我全听懂了。

没听懂司机的话我没听懂。 能听懂你能听懂一般中国人说的话吗? 听不懂有时候听不懂,有时候能听懂。 练习: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些词语说一说 看懂了 没看懂 能看懂 看不懂 (2)出租(汽)车 坐出租车我坐出租汽车去学校。 打车我打车去。 打的(dī)我们打的走吧。 (3)担心 担心:担心(谁,什么事),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妈妈生病了,但是他不能回家,他很担心妈妈。 我担心我听不懂。 不用担心! 我担心。 (4)机会 在中国,说汉语的机会很多。

有机会我希望去中国人家里看看。 有机会我一定去韩国旅游。 有机会我。 (5)感觉 我感觉北京人很好。 我感觉身体有点儿不舒服。 看了这部中国电影,你感觉怎么样? 你感觉这里的老师(食堂、宿舍、天气)怎么 样? 你在北京感觉怎么样? 3.读课文一:听CD两遍,领读两遍,然后学生自读,最后请学生读,教师纠正发音。 上课的时候,我能听懂()的话。可是,到了(),()我常常听不懂。坐出租车的时候,虽然我很喜欢(),但是他们(),我常常听不懂。 我生病住院的时候,也担心听不懂()的话,可是他们知道我是外国人,跟我说话(),我差不多()。还有,很多中国人也喜欢跟我()。我每天能有机会跟这么多中国人(),感觉()。 4.学习语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与”“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瞧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就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就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就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瞧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语文S版四年级(下)《第16课 大使馆妈妈》同步练习卷(1)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16课大使馆妈妈》同步练习卷(1)一、 1.(3分)写出不同的汉字,注意书写美观。 鞠gōng dòu留 使guǎn爱dài 安dùn chú师 2.(3分)辨析字形,组词。 喝沈住衷 渴忱驻衰 3.(3分)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适当的词语。 :形容只身在外,十分孤单。 :出于内心。 :安排;安置。 4.(3分)填空。 课文《大使馆妈妈》先讲年初秋的一天,中国驻大使馆收到一封的信,寄信人名叫,信是从寄来的。说这封信不一般,是因为信中开头的称呼是“”,这足以显见写信人对中国大使馆的与之情。本文这样的开头别具一格,能吸引读者,让人产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欲望。5.(3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1)奥运圣火唤起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往。(改反问句) (2)时间很紧迫。我们仍如期完成了任务。(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通顺的话)。 6.(3分)《大使馆妈妈》课后练习。 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 7.(3分)课外阅读。 我是中国人 不管是中国人、朝鲜人、越南人,还是俄罗斯人,一到国外,思乡的感情会变得

特别强烈。每当有人问到他们的国家时,他们会变得很兴奋,tāo tāo bùjué地向别人介绍他们的国家,我就是这个典型。我喜欢有人这样问我。我会很高兴地向他们讲述中国的长城,中国的字和上海﹣﹣我的故乡,还有那繁华的街市,拥挤的人群。 在美国,每节课上,老师总会给同学们一会儿自由活动的时间。那时候,在黑板上写中文字是我最大的乐趣和享受。我和陈婉琴相顾一笑,大摇大摆地来到黑板前,旁若无人地写起来。内容可丰富呢,有古诗,流行歌曲,名言……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巨大的字:“我爱你﹣﹣中国!”老师很有兴致地凑过来问我们在写什么。“I love you﹣﹣”我很严肃地说,但眼里颇有笑意。“What?”老师瞪大眼睛,显得十分惊奇。“China!”我说完了最后一个词,只觉得肚子里在发笑。“Oh!”老师huǎng rán dàwù,笑了笑,踱走了。我再也忍不住,笑得跌倒在地上。 欢乐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就说我们的地理老师吧,他大腹便便,时常挂着微笑,但他却十分地瞧不起亚洲人。有一件事实在令人气愤。 几个月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大测验。快下课时,老师让我们把一张作业﹣﹣matching (连线题)交上去,那时,我还不知matching是什么意思,我以为他在说map(地图),所以我把整个测验连同一张地图一齐交给了老师。测验成绩在我的tǎn tèbùān 中发下来了。“C﹣”,这是我第一次得“C﹣”,都是由于没交那张作业(matching),才得了这么差的成绩。我试图和老师讲一下,但他只是奇怪地笑笑,摇摇头。一次次的解释都是徒然,已经没有一点希望了。老师,为什么你不信任我?为什么不听我的解释,不给我一点儿分数?我很气愤,咬了咬有些干涩的嘴唇,觉得眼睛有些湿润。我下了决心…… 这以后,每次小测验我都得满分,第二次大测验我得了“A”。得“A”的人寥寥无几。我为自己超过了美国人而骄傲,并不是为了那个“A”。我觉得很自豪,很扬眉吐气。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写出合适的词语。 (2)根据短文填空。 (1)作者是国人,是他的故乡,他现在生活在。 (2)短文第到第自然段叙述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3)短文第4自然段在文中起着的作用。 (4)回答问题。 ①作者说:“我觉得很自豪,很扬眉吐气”,请你说说是什么使他觉得自豪、扬眉吐气?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画一画这两句。、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理解“看不厌”: 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品析: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24*《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读激情 教师配乐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镜泊湖奇观》优质教学设计三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镜泊湖奇观》优质教学设计三篇 《镜泊湖奇观》介绍了镜泊湖景色的特点及湖的形成,抒发了作者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镜泊湖奇观》优质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镜泊湖奇观》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镜泊湖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参与自主性学习,提高自我读书能力. 教时:第2课时 课前准备:根据第3自然段内容,制作景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写景的课文,今天我们再一起去领略一下镜泊湖的奇观. 二、学习第一段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镜泊湖的美丽景色,重点描述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奇特.) 2、课文在开头就描写镜泊湖的奇观吗?

(课文在开头先讲述了镜泊湖形成的传说) 3、指名学生对照关键的词语复述镜泊湖形成的传说. (住着、只要便、忌妒、争执) 4、镜泊湖形成的传说很是动听,当然这是神话,不是事实,不过,镜泊湖夏季凉爽少风,湖面水平好镜,倒是事实.接着老师就要请同学们去欣赏镜泊湖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找出中心句概括大意) 2、既然这一段有中心句,那它是怎样来写具体的呢? 3、出示文字投影,让学生摆放. 峭拔的山岩 自然朴实清澈的湖水 缤纷的花树 镜泊湖景色一望无际的林海 峰峦直插湖中如屏似壁美不胜收

绮丽多变峰峦退避三舍形成水湾 湖心石岛耸峙 湖中倒影奇幻 4、出示投影填空: A.镜泊湖没有多少人工的点缀,只有()的山岩,()的湖水,()的花树,()的林海. B.然而它并不单调:四周峰峦叠起,有的直插湖中(),有的()形成水湾,湖心石岛(),湖中倒影(),真是(). 要求:A.轻声朗读,想想填空前后有什么不同的感想. B.自己想象美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填空,写出镜泊湖的景色特点.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结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四段 1、看录像:瀑布(借用《望庐山瀑布》一课的录像).看了录像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2、出示课后练习思考题,自学课文.(两组同学分别自学两个部分) ①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说说描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和讲瀑布从不结冰断流一句之间的关系. ②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形成地下森林这样的奇观是因为有哪几方面的条件?

最新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107页)

最新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107页) 1.种子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在采集的树种中,有个小女孩较大树种虽然不多,但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表现了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和纯朴、诚实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小女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一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使馆妈妈教案

《大使馆妈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使馆妈妈》是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一名叫“陈小龙”的中国年轻小伙子,在异国机场,由于语言不通、不知所措、不吃不喝,只是流泪。后来在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感受到“家”的温暖。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依恋。 学生分析: 《大使馆妈妈》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预习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所以我布置了有针对性的预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1、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生字。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以及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从而弄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生字、新词,了解有关大使馆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仙鹤学校的郭老师,今天很高兴在这里一起交流学习,我们知道交流是为了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使自己更优秀。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学校与学校之间也需要交流,甚至国与国之间也需要交流,国家之间交流的时候需要在建交国首都设立大使馆。(大使馆就是一国在建交国首都的常设的外交代表机关)板书大使馆。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世间最美好的呼唤是什么吗?妈妈是呀,妈妈是世间最亲密的称呼,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那么平时你们是以怎样的语气叫妈妈的,(亲密,亲切)板书妈妈,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出示“驻、逗、厨、鞠、躬、衷”6个生字。 2、指读。 3、出示“安顿、举目无亲、由衷、逗留、厨师、鞠躬、热忱、朦朦胧胧、钥匙”九个词语。 4、指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国家有很多驻外国的大使馆,这其中包括同学读捷克斯洛伐克,就在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里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个人,他叫陈小龙,他刚刚来到异国他乡的时候真是同学读举目无亲,解释举目无亲就是只身在外一个亲人也没有十分孤单,在他举目无亲的时候是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给他以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周日期次一教学内容时 2.22-2.2开学报名(4) 习惯篇(2) 1《走,8 8 二 2.29-3.6 我们去植树》(2) 2《第一朵杏花》(2) 3《燕子》(2) 8 4《古诗两首》(2) 习作一(2) 三 3.7-3.13 习作一(2) 练习1(3) 单8 元测试(3) 5《苹果里的五角星》(2) 6《最8 四 3.14-3.2佳路径》(2) 0 7《人类的老师》(2) 习作2(2) 五 3.21-3.2习作2(2) 练习2(3) 单元测试8 7 (3) 8《三顾茅庐》(2)

9《祁黄8 羊》(2) 六 3.28-4.3 10《公仪休拒收礼物》(2) 习作3(2)X| k |B| 1 . c|O |m 七八 4.4-4.10 习作3(2) 练习3(3) 单元测6 试(1) 4.11-4.1单元测试(3) 11《永远的8 清明节放假课备注 7 白衣战士》(2) 12《“番茄太阳”》(2) 13《第一次抱母亲》(1) 九 4.18-4.24 13《第一次抱母亲》(1) 14、《我不8 是最弱小的》(2) 《习作》4(4) 练习4(1) 练习4(2) 单元测试(4) 期8 中测试(2) 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4.25-5.1 5.2-5.8 期中测试(2) 15、《鸟语》(2) 166 《天鹅的故事》(2)

17《生命的壮歌》(2) 习作5(4) 8 练习5(2) 五一放假 5.9-5.15 5.16-5.2练习5(1) 单元测试(4) 18《沙8 2 5.23-5.29 漠中的绿洲》(2) 19《云雀的心愿》(2) 20《古诗两首》8 (2) 习作6(3) 练习6(1) 练习6(2) 单元测试(4) 21《爱8 因斯坦和小女孩》(2)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 23《黄河6 的主人》(2)习作7(2) 5.30- 6.5 6.6-6.12 端午节放假 6.13-6.1习作7(2) 练习7(3) 单元8 七十八十九二十 9 6.20-6.26 测试(3) 单元测试(1) 期末复习 8 6.27-7.3 期末复习 8 7.4-7.10 期末检测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使馆妈妈》同步练习(I)卷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使馆妈妈》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3题;共56分) 1. (3分)读读选选(选正确的读音) 和________(A.huò B.hé)在茶叶中泡茶 捧________(A.pěng B.pěn)桂花 炉烟袅袅________(A.liǎo B.niǎo) 2. (8分)课文先讲________年初秋的一天,中国驻________大使馆收到一封________的信,寄信人名叫________,信是从________寄来的。说这封信不一般,是因为信中开头的称呼是“________”,这足以显见写信人对中国大使馆的________与________之情。本文这样的开头别具一格,能吸引读者,让人产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欲望。 3. (3分)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适当的词语。 ________:形容只身在外,十分孤单。 ________:出于内心。 ________:安排;安置。 4. (3分)选择句子中正确的字。 ①一位老爷爷(座坐)________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 ②另一个孩子(刨跑)________ 到妈妈跟前,(接结)________ 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5. (8分)辨析字形,组词。

喝________ 沈________ 住________ 衷________渴________ 忱________ 驻________ 衰________ 6. (5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奥运圣火唤起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往。(改反问句) ②时间很紧迫。我们仍如期完成了任务。(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通顺的话) 7.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奉献 ②飘摇 8. (4分)形近字组词 场________ 汤________ 忱________ 沈________ 9. (5分)抄写词语 热忱朦胧由衷 10. (2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举目________ 言不________ 11. (2分)给加横线字注音 缺乏________ 安慰________ 12. (5分)修改病句 足球比赛时,队员们提出“胜不骄,败不馁”。 13. (3分)查字典

(热点专题)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大使馆妈妈》教案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K大使馆妈妈》教案 1.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也宙对我们的爱,激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会认驻、厨”等6个生字。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以及陈小龙给大使馆的信的内容。 教学难点: 弄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据题引疑,激发读书兴趣 \ / 1.板书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3.师生合作,梳理问题。 4.简介大使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白由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3.找出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办法理解词意。 4.白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积极思考 1.反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 四、汇报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思考: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二、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白主感知。 默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内容读一读。 ①在布拉格机场,陈小龙遇到了什么困难?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②中国大使馆是如何帮助陈小龙的?他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2.合作交流。 ①四人小组合作,把白己对上面问题的理解与同学交流。 ②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文中的插图与课文的哪部分相对应,说一说、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