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分区

ubuntu分区
ubuntu分区

Ubuntu 硬盘”分区“图文教程(用于光盘,U盘安装Ubuntu)

关于Linux系统下的“分区”问题,对于新手来说一直是很头疼的。我来简单写一下,它的“分区”方法,规则。

郑重声明:

1.我为了让没有接触过Linux系统的人,理解更加简单。所以在言语表述上不是很规范,专业。我只需要新手们能够明白基础知识,以后想提高,延伸。大家可以去Linux专门的论坛,看帖子学习。这个帖子,只给新手们起到“入门”的作用

2.本教程虽然标题是Ubuntu分区,但其实大部分linux发行版系统,“分区”的方法,形式,都是基本相同的,我后面会给出另外几个发行版本的图,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3. 对于Ubuntu来说,其安装方法现在有:wubi 硬盘安装,普通光盘安装,U盘安装,三种。其中wubi安装不需要涉及到“分区”,另外2种安装方式,必须先学会“分区”方法再谈安装!

大家都看到了,我一直是给“分区”,加了引号,因为在任何的“类Linux”系统里(比如红旗,红帽子,Ubuntu),他们并没有硬盘分区这个概念,这个和Windows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挂载点

在Linux系统里面,“分区”,被称作“挂载点”,简单明了的说,“挂载点”意思就是:把一部分硬盘容量,“分”成一个文件夹的形式,用来干什么事情。这个文件夹的名字,就叫做:“挂载点”。所以,和Windows有着本质上的超级大的区别,你在任何linux发行版系统里面,绝对不会看到C盘,D盘,E盘这样的,你能看到的,只有“文件夹”形式存在的“挂载点”。

在Linux 系统里面,有一些已经定义好,用来干一些事情的挂载点,常见的“挂载点”有:

1. Boot

大家应该很常见这个英文,是引导的意思。对于Linux来讲,一部分容量,用来“挂载”Boot,就是用于存储系统的引导文件

2. / 或者 /ROOT

就一个符号,是Linux系统特有的,是“根目录”的意思。根目录,用来存储用户的一些基本配置文件,软件设置文件等等很多

3. home

“家”的意思,在Linux系统里面,它是用来存储用户的程序,文件,文档等等所有资源。因此,进行“分区”操作的时候,它是要分的很大很大很大的。

4. SWAP

这个,是Linux和Windows最大的区别了。Windows没这个东西,只有Linux才有。其实它也不是一个“挂载点”,为了菜鸟们理解方便,我这里姑且把它当作一种挂载点。SWAP分区,是让“内存”临时存储文件的专用空间。

小知识:对于大部分常见的Linux核心的系统,上述的 2,4.有它们2个“挂载点”,就够了。当然,Linux下还有其他很多“挂载点”,可以进行详细的设置,我说的2和4,只是必须的,一定要有的,最最基础的!没有它们2个挂载点,根本不能继续安装系统的!

5. usr

用来存放系统自带的,或者通过更新安装的软件的地方。

6. tmp

临时文件存储地方,大家可以理解为Windows下的: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 目录。^_^

7. 自行设置“挂载点”

咱们在Windows里面,可以通过“新建文件夹”来存储一类东西,当然在Linux下也行。除了这个方法,你也可以在“分区”的时候,自己设置一个“挂载点”(其实功能就等于建立个专门的地方,存放专门的东西”)

其他,还有很多很多。我不一一细说了,下面有张图,里面有各个文件夹对应的功能,存贮的东西。大家都可以在“分区”的过程中,手动“挂载”,设置具体容量。

二.Linux系统下,硬盘光驱等设备的命名规则

Linux 好像很喜欢“另类”,它对硬盘设备的命名方法,也和Windows有很大区别。在Linux系统里面,你的硬盘设备信息,是专门存储在“dev”这个挂载点里面的。上面我没有提到这个挂载点,大家知道就行了。后面会见到。它的硬盘命名方法是:

1. IDE 接口的硬盘,Linux下称为(或者说是显示为):HD

2. SATA 硬盘或者 SCSI硬盘,称为: SD

3. 光驱,就是 CDROM 了。如果有多个光驱,是按数字命名排列的,比如:CDROM0,CDROM1,CDROM2

4. 硬盘里面的 Windows下的分区

以Ubuntu 8.04以上为例,它已经很好很好的支持 Windows分区类型(FAT32,FAT,NTFS)的读写操作了。你系统安装好后,它就能自动识别这些Windows分区。它们会以“该分区的容量大小+分区卷标”,来标明,比如: 22.5G GAME, 30G System^^^这样。在你系统的“位置”里面,就能看到的。

5. 如果你有多硬盘………………

刚才说了,在Linux里面,硬盘被分为:HD 和 SD,那么,根据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第一块硬盘,就是 hda,那么,这块硬盘的第一个挂载点,就是 hda1,以此类推 hda2,hda3^^^

刚才说了,多块硬盘,是根据26个字母顺序排的,那么, hdb就是第二块硬盘了。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吧?它的“分区”,自然就是:hdb1,hdb2,hdb3……………………同样道理,大家应该能知道, sdb3,是什么意思了吧?

三.关于常见挂载点的容量设置

每个人的硬盘大小都不同,自然也没有“定论”了,我大致说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酌情考虑

1. boot

Linux系统,它的引导文件很小很小,这个boot挂载点,大家分 100M,就足够了(这个基本上能算是定论!不管你硬盘多大,就分这么多,足够足够了!等你安装完了系统,去看看它,其实就占 45M——50M)

小知识:BOOT挂载点,并不是必须的。但是个人建议,如果你要做双系统,最好是单独分出来,等你安装grub引导器的时候,把它安装到boot上,就是双系统了,这样做,目的就是更明确,更方便。

2. / (有些linux发行版,这个也写做:/root,功能道理是一样的)

刚才说过了,得大点,至少5G以上

3. home

刚才也说了,是要求最大最大最大的。。。。。。你就尽量分吧。嘿嘿!网上常见的,80的硬盘,分给它 70G的都有………………

4. SWAP

有一个不成文的小规律:电脑内存,小于 1G的,SWAP分 512M;内存大于 1G的,分 1G就行。

5. TMP

临时存放些垃圾的,自己看着吧了。大不了用满了清理呗。

小知识:linux和windows不一样,垃圾很少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所以,在linux系统下,你完全不用考虑,系统垃圾文件的问题喔!所以,用linux,自然就不用天天吵着:我怎么清理垃圾阿!

6. usr

占你整个容量的 15%差不多吧。呵呵,自己酌情考虑,其实你不“挂载”这个都行的。

Linux的分区,之所以让大家头疼,就是因为它并不是给每个分区,分配一个“字母盘符”,而是通过具体的文件夹名字,来进行“挂载”,进行功能的区分。其实,大家在潜意识里,明白这些挂载点的意思,就行了。别非想着Windows,

分区就得有个盘符。。。。。。。^_^想用Linux,很多观念都必须要改变滴~

四.实战 Ubuntu 8.04.1 硬盘分区

基础知识说完了,该进入正题了,以:Ubuntu 为例,来一步一步的图文说明分区过程。

硬盘“分区”,是Ubuntu系统安装过程的:第三步,前两步我实在觉得没必要说了。

1. 系统语言选择——都知道选择中文(简体)吧?而且默认就是,直接回车即可!

2. 选择时区——默认就是(SHANGHAI),会拼音的都明白。中国上海。直接回车

3. 开始头疼的硬盘分区

首先出现的是这个界面,我们选择“手动”

⑴ 这里,就是Ubuntu系统的“分区”软件界面了。每种Linux系统,都自带分区软件,他们的界面和使用方法,也大致相同,菜鸟们学会一种,就完全可以应付所有的了。虽然网上也有很多专门给Linux系统“分区”的第三方软件,但我个人还是推荐大家用系统自带的,方便,直接,快捷~

如图,下面列出了我的硬盘设备:dev/sda ,还用解释么?sda:“sata接口第一块硬盘”

⑵我们选中下面的“空闲空间”行,就能点击“新的分区”了。

⑶点击“新的分区”,我们来创建挂载点。界面如图,我逐个解释

★新分区的类型

boot 和 swap(交换分区)是主,其他的挂载点,都是逻辑。这个不解释了。当然不是定论

★新建分区容量:自己填写吧

★新分区位置:默认就行,选择“开始”

★用于

Linux的“分区”,也有很多种类,就像是Windows包括NTFS,FAT32。现在这个时代,建议大家选择 Ext3 日志文件系统就行了。还有一种 R...FS,具体名字忘了,^_^,也可以。不过我都用Ext3,实质存放档案的分割区。事实上除了ext3外,GNU/Linux可以使用ext2、xfs、reiser及jfs等档案系统存放档案,每个档案系统都有其长短处,不过初学者先使用ext3。

一会儿要建立SWAP挂载点,就是在这里选择!别忘了!

★ 挂载点

不解释了,前面开始时候就介绍了,“分区”软件里面罗列了常见的:boot, /, home,usr,temp

看看,这里面已经提供了如下这些挂载点,大家直接选择就行了:

⑷第一步,建立 BOOT 挂载点的“分区”,看图吧,最直接

⑸第二步:建立 SWAP ,交换空间

⑹建立 /,根目录挂载点

⑺建立 HOME,用户挂载点

⑻到这里,最基本的,就建立忘了,教程里面,我就建立这几个,其他的,大家想建立,可以照猫画虎就行了,应该这个本事都具备吧?^_^ 看下面的图,是已经都挂载好的硬盘了。

4. 填写个人信息:用户名,密码(输入2遍),填写计算机名称

5. 开始“全自动”安装。。。。。。。。。

6. 最后重启,就装完系统拉!

我觉得写的够简单了,给菜鸟看应该足够了。有什么具体问题,帖子上提吧。能解决的,尽量帮大家解决。至于装完系统后的操作,那就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甚至几千字能说清楚的了。。。。。。。。。。。真有心学的话,可以去书店买书。。。。。或者学生兄弟们,直接去“坐穿”图书馆吧。我那时候就是图书馆借了3本书,回来研究了几个月。

五.其他linux发行版系统的“分区”

刚才说过了,大家通过这篇文章,至少应该能知道,linux的“挂载点”的知识,linux对于硬件(硬盘,光驱)的命名方法,常见挂载点的用途、大致容量划分。

这些知识,对于任何一个linux发行版系统,都是完全彻底通用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什么发行版,redhat,红旗,麒麟,fedora,opensuse等等,它们的“分区”,都是按照:新建——选择格式(ext3之类的)——设置挂载点——填写容量,这个步骤进行的。不同的是,嘿嘿,它们自带的安装程序,到了分区那个步骤,界面图形(背景颜色拉,按钮摆放位置拉)稍有不同罢了

Linux(Ubuntu)硬盘”分区“图文教程

Ubuntu 硬盘”分区“图文教程(用于光盘,U盘安装Ubuntu) 关于Linux系统下的“分区”问题,对于新手来说一直是很头疼的。我来简单写一下,它的“分区”方法,规则。 郑重声明: 1.我为了让没有接触过Linux系统的人,理解更加简单。所以在言语表述上不是很规范,专业。我只需要新手们能够明白基础知识,以后想提高,延伸。大家可以去Linux专门的论坛,看帖子学习。这个帖子,只给新手们起到“入门”的作用 2.本教程虽然标题是Ubuntu分区,但其实大部分linux发行版系统,“分区”的方法,形式,都是基本相同的,我后面会给出另外几个发行版本的图,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3. 对于Ubuntu来说,其安装方法现在有:wubi 硬盘安装,普通光盘安装,U盘安装,三种。其中wubi安装不需要涉及到“分区”,另外2种安装方式,必须先学会“分区”方法再谈安装! 大家都看到了,我一直是给“分区”,加了引号,因为在任何的“类Linux”系统里(比如红旗,红帽子,Ubuntu),他们并没有硬盘分区这个概念,这个和Windows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挂载点 在Linux系统里面,“分区”,被称作“挂载点”,简单明了的说,“挂载点”意思就是:把一部分硬盘容量,“分”成一个文件夹的形式,用来干什么事情。这个文件夹的名字,就叫做:“挂载点”。所以,和Windows有着本质上的超级大的区别,你在任何linux发行版系统里面,绝对不会看到C盘,D 盘,E盘这样的,你能看到的,只有“文件夹”形式存在的“挂载点”。在Linux 系统里面,有一些已经定义好,用来干一些事情的挂载点,常见的“挂载点”有: 1. Boot 大家应该很常见这个英文,是引导的意思。对于Linux来讲,一部分容量,用来“挂载”Boot,就是用于存储系统的引导文件 2. / 或者/ROOT 就一个符号,是Linux系统特有的,是“根目录”的意思。根目录,用来存储用户的一些基本配置文件,软件设置文件等等很多 3. home “家”的意思,在Linux系统里面,它是用来存储用户的程序,文件,文档等等所有资源。因此,进行“分区”操作的时候,它是要分的很大很大很大的。 4. SWAP 这个,是Linux和Windows最大的区别了。Windows没这个东西,只有Linux才有。其实它也不是一个“挂载点”,为了菜鸟们理解方便,我这里姑且把它当作一种挂载点。SWAP分区,是让“内存”临时存储文件的专用空间。 小知识:对于大部分常见的Linux核心的系统,上述的2,4.有它们2个“挂载点”,就够了。

Ubuntu_Kylin _选择安装类型并处理硬盘分区

Ubuntu Kylin 14.04 LTS 系统安装——选择安装类 型并处理硬盘分区 一、选择安装类型 这一步的界面会随着硬盘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一)若电脑硬盘是全新的,或者之前处理过,没有任何数据,界面如下(图1): (图1) (二)若硬盘有数据,通常是别的操作系统,其界面可能如下(图2、图3):

(图2)

(图3) 上面的3 张图中,“清除整个磁盘并安装Ubuntu Kylin”、“将Windows … 替换为Ubunut Kylin”和“卸载Ubuntu ……并重新安装”选项是最简单的操作,几乎不用做任何事,一切交给系统去做;注意图中红色的“注意”的提示。 我们这里不管其界面如何,都选择“其他选项”,自己来处理硬盘分区。点击“继续”,进入下一步,处理硬盘分区。 二、关于硬盘分区的基本知识 硬盘分区是硬盘使用之前必须处理的工作。若将硬盘比作书房里的书架,那么,分区就是给这个“书架”分“格子”,其目的是便于分门别类地存放资料。而格子的多少是由实际需要和个人习惯来决定的,你甚至可以将整个书架只分一个格子,当然,最少也必须有一个格子。 (一)硬盘分区模式 1. MBR(主引导记录)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的硬盘分区模式,也是现在用得最多的模式。最大支持2TB 的硬盘容量。 2. GPT(GUID 分区表)模式 这种模式是新型的硬盘分区模式,主要是为了突破硬盘的2TB 容量限制而出现的。 最大支持1024×1024TB 的硬盘容量。

(二)MBR 分区类型 现在个人电脑的硬盘容量超过2TB 还不是太多,所以这里我们重点介绍MBR 分区模式。 这种分区模式有三种分区类型: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另外还有个活动分区的概念。一块硬盘最多只能有 4 个主分区,扩展分区算是一个主分区,但其不是真正的分区,它是逻辑分区的容器,即扩展分区里可以划分出若干个逻辑分区;活动分区指的是用来启动系统的分区。 因此,若硬盘要划分的分区在4 个或4 个以下,则可以全部是主分区,也可以是n (n<4)个主分区加4-n 个逻辑分区(放在扩展分区中);若分区超过4 个,则最多只能有3 个主分区,剩下的分区再在扩展分区中去划分逻辑分区。 GPT分区没有这种限制。 (三)Windows 分区表示方法 在Windows 的文件系统中,用26 个拉丁字母表示不同的分区,称之为“盘符”。其中“A、B”被分配给现在已经淘汰的软驱,所以其他存储设备的盘符从“C”开始。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分区的顺序及它们所分配到盘符总是和字母的顺序相同,但这却不是必然的结果;第一个分区大多数情况下是“C”盘,但也可以是其他字母。所以,要确认一个分区的位置,最好还是看看它是第几个分区,而不是看它的盘符。 (四)Linux 分区表示方法 在Linux 的文件系统中,没有盘符的概念,所有的分区都被“挂载”为一个“目录”,这个目录看起来跟一般的目录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无法据此来确认分区的位置。 要区分分区,需要搞清楚存储设备在系统中的信息。老式的IDE 存储设备用“hd”表示,老式的SCSI 存储设备和现在主流的SATA 存储设备用“sd”表示,系统中的多个存储设备则按顺序用拉丁字母表示,如第一块SATA 硬盘就表示为“sda”,第二块SATA 硬盘就表示为“sdb”,而分区则按一定的顺序(注意:不一定是物理上的先后顺序)用数字表示,如sda 的第一个分区就是“sda1”,第二个分区就是“sda2”。不过,对于MBR 模式的分区来说,若有逻辑分区,其数字总是从“5”开始。 (五)分区的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指的是操作系统在存储设备上存储文件的格式,由“高级格式化”(一般就说是“格式化”)操作来完成。不同的操作系统所采用的文件系统是不同的,比如Windows 操作系统采用的是FAT16、FAT32、NTFS 等格式,Linux 操作系统采用的是Ext2、Ext3、Ext4 等格式。一般说来,不同的文件系统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支持是不一样的,比如较老的Windows 98 就不能识别NTFS 格式,所有的Windows 操作系统都不能识别Ext4 格式;不过现在的Linux 已经能够全部或部分支持FAT、NTFS 格式了。 三、处理硬盘分区 处理硬盘分区有很多种方法,无论是Windows 还是Linux,都有许多工具软件可以使用。但一般系统安装盘都带有硬盘分区工具,都可以在安装系统的过程中对硬盘的分区进行处理。 (一)全新分区 若硬盘为全新硬盘,或硬盘上所有的数据都不需保留,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全新安装UB14 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见下面的两张图: 全新硬盘的(图4):

Ubuntu分区方法及各个分区的作用

一般来说,Linux至少要有两个分区,分别是/和swap,但这种分法不太科学,一旦重装系统,硬盘中的数据就很难保留了,所以建议把/usr和/home分出来,以下是我分出的80G硬盘2G内存的分区方案: / ---5G,swap ---1G,/usr ---20G,/home ---53G 由于分了/usr分区,所以根分区/给5G就足够了,如果系统不同常安装软件,/usr分给20G左右就行了。需要注意的是,“/”和“swap”这两个分区是一定要分的,还有即使你内存很大,也一定要分一个swap。 附Linux各分区作用,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根目录,建议在根目录下面只有目录,不要直接有文件。 swap交换空间,相当于Windows上的虚拟内存。 /boot包含了操作系统的内核和在启动系统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文件,建这个分区是有必要的,因为目前大多数的PC机要受到BIOS的限制, 况且如果有了一个单独的/boot启动分区,即使主要的根分区出现了问题,计算机依然能够启动。这个分区的大小约在60MB—120MB之间。 /home用户的home目录所在地,这个分区的大小取决于有多少用户。如果是多用户共同使用一台电脑的话,这个分区是完全有必要的,况且根用户也可以很好地控制普通用户使用计算机,如对用户或者用户组实行硬盘限量使用,限制普通用户访问哪些文件等。 /tmp用来存放临时文件。这对于多用户系统或者网络服务器来说是有必要的。这样即使程序运行时生成大量的临时文件,或者用户对系统进行了错误的操作,文件系统的其它部分仍然是安全的。因为文件系统的这一部分仍然还承受着读写操作,所以它通常会比其它的部分更快地发生问题。这个目录是任何人都能访问的,所以需要定期清理。 /usr Linux系统存放软件的地方,如有可能应将最大空间分给它。 /bin /usr/bin /usr/local/bin存放标准系统实用程序。 /srv一些服务启动之后,这些服务所需要访问的数据目录,如WWW服务器需要的网页数据就可以放在/srv/www中。 /etc系统主要的设置文件几乎都放在这个目录内。 /lib

(新手分区不用愁)ubuntu分区方案归总 (1)

各文件及文件夹的定义: /bin:bin是binary(二进制)的缩写。存放必要的命令存放增加的用户程序。/bin分区,存放标准系统实用程序。 /boot:这里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存放内核以及启动所需的文件等 /dev:dev是device(设备)的缩写。存放设备文件.这个目录下是所有LINUX的外部设备,其功能类似DOS下的.sys和Win下的.vxd。在LINUX中设备和文件是用同种方法访问的。例如:/dev/hda代表第一个物理IDE硬盘。 /etc:存放设置文件。这个目录用来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 /home:用户文件的主目录,用户数据存放在其主目录中 /lib:这个目录里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链接共享库,存放必要的运行库存放库文件.其作用类似于Windows里的.dll文件。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 /lost+found:这个目录平时是空的,当系统不正常关机后,这里就成了一些无家可归的文件的避难所。对了,有点类似于DOS下的.chk文件。/mnt:这个目录是空的,系统提供这个目录是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存放临时的映射文件系统,我们常把软驱和光驱挂装在这里的floppy 和cdrom子目录下 /proc: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也就是说,这个目录的内容不在

硬盘上而是在内存里.存放存储进程和系统信息. /root:系统管理员,也叫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拥有系统控制的最大权限。 /sbin:s就是SuperUser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里存放的是一些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存放系统管理程序。 /tmp:存放临时文件的目录 /var 包含系统产生的经常变化的文件,例如打印机、邮件、新闻等假脱机目录、日志文件、格式化后的手册页以及一些应用程序的数据文件等等。建议单独的放在一个分区。这个目录中存放着那些不断在扩充着的东西,为了保持/usr的相对稳定,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可以放在这个目录下,实际上许多系统管理员都是这样干的。顺带说一下系统的日志文件就在/var/log目录中。 /var/log分区,是系统日志记录分区,如果设立了这一单独的分区,这样即使系统的日志文件出现了问题,它们也不会影响到操作系统的主分区。 /X11R6存放Xwindow系统 /dict 存放字典 /doc 存放追加的文档 /games存放游戏和教学文件 /include存放C开发工具的头文件 /info 存放GNU信息文件 /local 存放本地产生的增加的应用程序

U盘安装Ubuntu系统(含硬盘分区)

U盘安装Ubuntu系统教程 准备工作: 1、从官网下载一个最新的ubuntu镜像 2、一个大于等于1G的支持启动的U盘 3、UltraISO最新版 4、可以上网的电脑一台(不上网也可以),空闲一个盘用来装ubuntu,尽量大些,里面的数据提前备份,不用格式化,安装的时候自会格式化。 步骤: 一、安装ultraISO,很简单,不详解。 二、制作优盘启动盘。 打开软件,点击“文件”——打开,找到下载的Ubuntu的镜像文件,然后点击打开,完成ISO文件的加载。接着我们插入U盘,点击UltraISO“启动”——写入硬盘映像,点击它进入到将要进行操作的界面。按图示操作进行选择,最后点击“写入”即可,等待完成,显示刻录成功。

三、安装ubuntu。 1 选择优盘启动,一般电脑都有快捷键,F10或者F11,多试试就能摸索到。不至于重新设置BIOS。

2 语言选择“中文简体”,点击“继续”: 3 这个界面是现实你计算机的状态,下面有两个选项,如果你的网速较慢,建议不要选择,点击“继续” 4 这里要注意了,因为不同的选择会对计算机硬盘数据造成不同的后果。 共存选项是傻瓜式的与windows共存,不一定合适你的计算。 建议选择“其他选项”,自己手动分区:然后选择“继续”

5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硬盘分区情况,这是最重要的过程。比如电脑原先共分为C、 D、E、F五个盘,其中最后的F盘打算用来安装Ubuntu,里面的资料事先转移到其他硬盘。然后就进行安装操作了。 选择G盘,ubuntu不显示盘标,根据容量选择。 1、在列表中选择G盘,点击下面的“删除”按钮,这样就有了G盘原先大小的空闲空间了。 2、在列表中选择“空闲空间”这个盘标,然后点击下面的“添加”按钮,会弹出下面的“创建新分区”窗口(图中的类型、挂载点和大小分别是通过下图中的用于、挂载点和容量控制),swap没有挂载点,设置好空间大小后,在用于中选

安装ubuntu分区问题详解

安装ubuntu分区问题详解 如果你只是简单地想用上Ubuntu,可以这样操作: 1)如果你是直接将整个硬盘都用来装Ubuntu,机器上没有需要保存的数据,或者已经做好备份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在Ubuntu分区时选择“向导──整个硬盘” 2)如果你是做双系统,并已经在Windows下倒出一块空白空间(在磁盘管理中直接删除某个磁盘)。可以直接在Ubuntu分区时选择“向导──使用最大的连续空闲空间” 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分区并实现自我定制,看看下面的内容补习一下文件系统和挂载点的概念再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结合需求而定。 一、文件系统 什么是文件系统?请看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content/other/Linux/linuxmanage/node42.html。 现在的主流文件系统就是ReiseFS和ext3,关于这两者的介绍请看 ext3 简介 (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about7040.html) ReiserFS文件系统(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linux/docs/linux-2976.htm) ReiserFS与ext3的比较(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html/article/partition/20070626/2969.html) 你在分区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种文件系统。 二、挂载点 Linux中分区要以文件系统的方式挂载到系统中的挂载点上,就如同Windows中分区也要以Fat32或NTFS 格式格式化成不成的盘符一样。至少Linux需要一个/分区(一定要打开启动选项,好像在安装过程中直接分区时不会提示,那就不用管了),一般也都会有个SWAP交换分区(这东西类似Windows中的虚拟内存,但比那个还要专业,直接搞成一个分区形式了,而且Linux也有SWAP文件的形式出现。),当然, 如果你的内存足够大,也可以不要SWAP分区。 Linux中文件系统是以/文件系统(根文件系统)呈树状组织起来的。请看wiki中的如何分区(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index.php?title=%E5%A6%82%E4%BD%95%E5%88%86%E5%8C%BA&variant=z h-cn)。

UBUNTU分区调整、home目录迁移成功

先看个图。这是我的硬盘。UBUNTU当然是装在ext3分区里。因为安装系统时太菜。所以只分了一个ext3的区。所以许多重要的目录都放在了这个区上面。后来才知道这样做不好。比如非常重要的保存个人设置的/home目录没有办法独立出来。于是想到了调整分区的方法。调整前是这样的:swap活动分区2G(后来才知道那对我1G的内存实在有点浪费),ext3分区为8.6G。 这张图已经是调整后的图了。我来说一下调整的过程。用live CD启动电脑,让硬盘里的系统不被占用。先把swap分区删掉。释放出2G的空闲空间,再新建一个swap,大小与我的内存相当就可以了。但把这一个G的空间挂载为/home又有点捉襟见肘。反正给ubuntu 的可用空间只有10个G多一点。而其它的分区都是NTFS的,装着XP系统。现在的ubuntu 已经可以很好的支持NTFS分区格式。所以,现有的NTFS分区不必做任何的调整。10G的UBUNTU分区如果不够用,就可以把文档放到NTFS分区上。但同为ext3格式的/home则应该尽量大一点。想到/目录不用8.6个G那么大,只是装个系统而已,而且该装的软件也装得差不多了。只有/home目录在不断扩大。所以应该把/目录的容量调整一点到/home目录。现在我的/home目录经过整理后为350M.至少要从/目录调整一个G到/home目录。也是用liveCD启动进行操作。因为此时,硬盘的所有分区都处于释放状态,很方便做调整。在LIVE 系统下启动分区管理器,可以很方便在调整分区的大小。先把/目录调整为7个G.这样就释放出1.6G的空闲空间。再把这部分空间加到/home目录上。 实际操作用了30分钟左右全部完成。ubuntu的分区管理工具工作非常警慎。每进行一项重要调整后就要进行整个分区的完全检测一次。虽然用掉不少时间,但这是对自己和用户都负责的态度。 最后,就是把图中sda9上的/home目录迁移到sda10分区上,并实现自动挂载。也是通过liveCD系统来完成的。不过注意一点,必须要有root权限。这个简单,虽然live系统的

Ubuntu_10.10_图形安装教程、网络设置、软件源、基本配置(超详细)资料

Ubuntu 10.10 图形安装教程、网络设置、软件源、基本配置(超详细) 一.准备安装Ubuntu 10.10系统 1.Ubuntu简介 Ubuntu 是一个社区开发的基于Debian GNU/Linux的操作系统,适合笔记本、桌面计算机和服务器使用。它包含了所有您需要的应用程序——网页浏览器、幻灯片演示、文档编辑和点子表格软件,即时通讯软件等等。 2004年10月,Ubuntu 的第一个版本正式发布。此后 Ubuntu 每六个月发布一个新版本,用户可以免费升级到最新版本。Ubuntu 鼓励用户及时地升级到新版本,以便享用最新的功能和软件。 Ubuntu 的命名遵从“Y.MM (开发代号)”格式,Y 代表年份,MM 代表月份。在括号里的名字是预发布版时确定的开发代号。 每一个普通版本都将被支持 18 个月,长期支持版(Long Term Support, LTS)的桌面版本支持 3 年,服务器版本则是 5 年。 2.获得Ubuntu发行版 (1)从镜像站点上下载ISO的镜像文件 中文官方: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 英文官方: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 (2)验证下载的ISO镜像文件的完整性 #md5sum ubuntu-xxxxxxxxx.iso (3)将ISO镜像文件制作成安装CD/DVD <1>在Microsoft Windows下 用Nero、ImgFree等等的光盘刻录软件将ISO镜像文件转换、刻录成安装CD/DVD。 <2>Linux发行版下, #cdrecord ubuntu-xxxxxxxx.iso #dvdrecord ubuntu-xxxxxxxx.iso 二.光盘安装Ubuntu 将您计算机的 BIOS 设定成用光盘开机,并将 Ubuntu 桌面(Desktop) 光盘放入光驱起动。 1.语言 首先安装程序会问您安装 GNU/Linux 时使用那个语言来显示讯息。您在此选择的语言也会成为安装后 Ubuntu 的缺省语言。选『中文 (简体)』。

windows下Ubuntu系统分区设置教程

Widows下安装Ubuntu11.04双系统 一、准备工作(在win7下操作完成) 1.从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上下载镜像文件,大小接近700M。 2.下载并安装easybcd。easybcd是一款很优秀的系统引导软件,功能强大,最关键的是傻瓜式一站式简易操作,极其适合新手使用!网上很多说用grubdos安装,但对于菜鸟的我来说,操作太麻烦而且容易引导失败! 3.腾出一个空盘,点击右键格式化之后把它删除(这个盘最好是在硬盘的后面,因为Windows系统不能识别Linux系统分区,如果将ubuntu装在D盘,将D盘删除并建立Linux系统分区后,原来的E盘就会变成D 盘,安装在E盘的软件会出现系统注册表路径不对称,要重新安装一遍软件)。网上很多说使用磁盘压缩功能以整理出空白分区,这个方法也可行,但这个盘要保证有10G空间以上比较稳妥。 4.安装好easybcd2.0后,启动软件: 按照上图的序号依次点击“Add New Entry”——“Neo Grub”——“Install”,点到“Install”后出面下面的界面,再点“Configure”。

点击“Configure”按钮后,会出现一个记事本文件,将下面的代码粘贴到文件尾部: title Install Ubuntu root (hd0,0) kernel (hd0,0)/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11.04-desktop-i386.iso ro quiet splash locale=zh_CN.UTF-8 initrd (hd0,0)/initrd.lz 如下图: (特别说明:上图代码中“ubuntu-11.04-desktop-i386.iso”为你下载的ubuntu 11.04系统镜像文件名,这个文件名是可以修改的,但修改的名字一定要与写入的代码名字一致,否则将无法引导安装) 5.将下载的ubuntu-11.04-desktop-i38 6.iso镜像文件放到某个盘的根目录下(如:E:\),并确保文件名与上面写入的代码的文件名一致为ubuntu-10.10- desktop-i386.iso,然后用WinRAR解压缩软件将iso打开,将casper文件夹目录下的vmlinuz和initrd.lz解压并复制到C盘根目录下。准备工作至此已全部完成!!!

Ubuntu安装过程之磁盘分区图文教程

Ubuntu 安装过程磁盘分区图文教程 其实分区很简单的,如果有Windows 下分区经验的,自己摸索着就可以搞定了,为了给不太明白Ubuntu 的网友提供一个直观的参考,做了这个教程。 由于是利用VM 虚拟机录屏出来的影音截的图,所以分区的大小可能不太合适,而且,这是相当于空白硬盘的分区过程,如果想用双系统的,可以参考一下本教程,但要注意,部分内容不一样,你只需要对调整出来的空白硬盘空间操作即可,不要动原来的Windows 分区。 我们的目标:在磁盘上分出一个/根文件系统和一个/home 家目录及一个Swap 分区。其实也可以只分一个/和一个Swap 分区,但那样无法单独将你的数据保存在一个分区上,不方便保存数据。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磁盘分区时,图如下: 可以使用的操作键是 Tab 键,在项目间移动;空格键,选择;回车,激活选项。当然也可以用上下光标键在项目间移动。 这时如果想自己分区,就移动选择“手动编辑分区表”。回车后出现 Illustration 1: 磁盘分区

Illustration 2. 这时选择代表硬盘的SCSI1(0,0,0)(sda)这一项,选择后回车。 注意:这里可能不一样,尤其如果你是想安装双系统,这里应该选择你调整出来的那个空闲空间(或者叫未用的硬盘分区)。 因为这时是对整个磁盘分区,会有个警告: Illustration 3. 选“是”。出现 Illustration 4.

选“msdos”,就返回: 移动到“空闲空间”这一项,回车。 我们选择“创建新 分区”,出现 在此我们可以设置创建的第一个分区的大小,既可以直接输入分区大小(以GB 表示),也可以以百分比表示,如30%。ps:我这里因为是用的虚拟机,所以整个硬盘只有7.5G 大,这里也就显示最大尺寸为 7.5GB。 Illustration 5. Illustration 6. Illustration 7.

LINUX系统(Ubuntu)U盘安装到新的硬盘里图解

LINUX系统(Ubuntu)U盘安装图解 一、安装前期准备阶段 1.用UltraISO(软碟通)制作ubuntu系统U盘安装盘 2.U盘插好以后,并在BIOS里设置U盘为优先启动设备,SATA口模式为AHCI模式。 然后重新启动电脑, 二、正式安装阶段

进入到正式安装界面“ 第一步:选择语言 这里我们当然是选择”中文(简体)”然后点“前进”按钮 第二步:自动更新时间 装的过程中如果连接网络时会自动进行时间更新

第三步:选择国家/地区 当我们第一步选择了“中文(简体)”后,安装向导会自动推荐所选城市“chongqing”(这里就用重庆)其它的也都不用改默认就可以! 第三步:键盘布局 这里虽然也有“China”,即中国式键盘布局,但我推荐大家选择常用的USA,美式布局的键盘模式(左右界面都选择USA)

第四步:硬盘分区 这一步也是Linux系统和windows系统安装差别最大的一处,也是最关键的地方! 硬盘分区系统给了我们两种选择,1.自动分区2.手动分区。我们这里都分别解释一下:(1)自动分区:(建议菜鸟或初学者用这种模式,毕竟它比较容易) 这里又分为 硬盘上没有数据(包括硬盘是空盘或者已经全盘格式化)用来装新的系统 这时用“自动分区”系统会使用整个硬盘空间来划分! 硬盘上有数据(包括准备装双系统或非系统分区有数据) 这时用“自动分区”系统会使用“最大连续空闲空间“来划分,这里并不是很难理解!

不管用以上那种方式,由系统自动进行分区,都会分出两个分区 系统根目录即/ 交换分区即swap 这也是Linux系统至少要有的两个分区。 (2)手动分区:(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人,推荐用这种方式来划分) 这里我就不分硬盘上到底是有数据还是没数据,反正是自己来划分空间,呵呵!我们选择“手 动“点前进

光盘安装Ubuntu 11.10

二.光盘安装Ubuntu 11.10 将您计算机的 BIOS 设定成用光盘开机,并将 Ubuntu 桌面(Desktop) 光盘放入光驱起动。 1.语言 首先安装程序会问您安装 GNU/Linux 时使用那个语言来显示讯息。您在此选择的语言也会成为安装后 Ubuntu 的缺省语言。选『中文 (简体)』。然后,选择『安装 Ubuntu』。 Tips:您可以选择『试用 Ubuntu 』 (Try Ubuntu ) 启动 Live 系统试用Ubuntu。试用满意可以按 Live 系统桌面的安装小图示把 Ubuntu 安装至硬盘中。如果您不需要试用,亦可以选择『安装 Ubuntu』 (Install Ubuntu) 直接启动安装程序安装 Ubuntu 至硬盘中。 2.确认安装条件 接着,安装程序会要求您确认您的计算机已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进行安装: <1>有最少 4.4 GB 的可用磁盘容间 (当然,越多越好!!建议最少应要有 10 至20 GB)

<2>有接上电源 (怕您的计算机使用电池,安装中途没电,使用于笔记本、上网本) <3>已连接至因特网 (更多软件和语言包需要由网上下载,亦可以透过您的网络位置侦测并设定时区等设定) 此外,下方还有两个选项供您选取: <1>当安装时下载更新 (Download updates while installing) –安装后,自动上网下载最新的软件更件。 <2>安装此第三方软件 (Install this third-party software) - 安装程序会自动安装一些使用专利技术或非自由的软件,包括播方 MP3 音乐和 MPEG4 影片的译码程序、显示有 Flash 的网页的 Flash 播放器和一些硬件装置的驱动程序等,增加 Ubuntu 的可用性。 Tips:上网更新flash、mp3编码、无线网卡驱动等等。如果网速很慢,延长安装时间,建议不要选择。 3.分区硬盘及格式化硬盘 接着来到了整个安装 GNU/Linux 过程最中最难及最易出错的部份 - 分区硬盘。要将两个或以上的作业系统安装在同一个硬盘上及方便管理不同类型的资料,我们必须要将硬盘分区成多个分区 (Partition) 。

Ubuntu里给硬盘重新分区)

新移动硬盘,虽然说明书上说硬盘已格式化完毕,但插上电脑后,Ubuntu提示说“无法挂载卷”,于是决定在Ubuntu里给硬盘重新分区。 步骤如下: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ubuntu/pool/main/g/gparted/ 分区需要使用“gparted(Gnome 分区编辑器)”这个软件,如果你还没装,可以通过“添加/删除”来安装。 安装完毕后,可以在“系统--系统管理”中打开“分区编辑器”。 菜单“GParted”--设备--选择要进行分区的移动硬盘。重新分区将会毁坏磁盘上的所有数据,请确定你选择了正确的硬盘(可以从硬盘大小和现有分区情况进行确认)。我的移动硬盘是SATA接口的,在Ubuntu里显示为sdb。 设备--设置盘标

点击“创建”。 选择“未分配”磁盘--新建

先把第一个分区创建为“主分区”;在“新大小(MiB)”中输入分区的大小,我的移动硬盘是120G的,我想分为两个区,第一个分区大小为 54471MiB (54471/1024=53.2MB);因为有时要和Windows系统交换数据,所以我选择文件系统为fat32,fat32在 Windows和Ubuntu下都可以读写。Windows中的 fat32格式的分区最大只能分为32G,但Ubuntu中的fat32最大可支持2TB。fat32分区格式的缺点是不支持4G以上的文件。 设置完毕后点击“添加”。 选择剩下的“未分配”空间--新建--创建扩展分区

把剩下的全部空间分为扩展分区(稍后可以再把扩展分区分为若干个逻辑分区)。 下面在扩展分区里面创建逻辑分区,选择“未分配”的扩展分区--新建 我想把移动硬盘分为两个分区,所以把全部扩展分区的空间都分给逻辑分区。你也可以把扩展分区划分为若干个逻辑分区。

WIN7下硬盘安装Ubuntu_11[1].04双系统教程[图文]2012

Win7下硬盘安装Ubuntu11.04双系统 一、准备工作(在win7下操作完成) 1.从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上下载镜像文件,大小接近700M。 2.下载并安装easybcd。easybcd是一款很优秀的系统引导软件,功能强大,最关键的是傻瓜式一站式简易操作,极其适合新手使用!网上很多说用grubdos安装,但对于菜鸟的我来说,操作太麻烦而且容易引导失败! 3.腾出一个空盘,点击右键格式化之后把它删除(这个盘最好是在硬盘的后面,因为Windows系统不能识别Linux系统分区,如果将ubuntu装在D盘,将D盘删除并建立Linux系统分区后,原来的E盘就会变成D 盘,安装在E盘的软件会出现系统注册表路径不对称,要重新安装一遍软件)。网上很多说使用磁盘压缩功能以整理出空白分区,这个方法也可行,但这个盘要保证有10G空间以上比较稳妥。 4.安装好easybcd2.0后,启动软件: 按照上图的序号依次点击“Add New Entry”——“Neo Grub”——“Install”,点到“Install”后出面下面的界面,再点“Configure”。

点击“Configure”按钮后,会出现一个记事本文件,将下面的代码粘贴到文件尾部: title Install Ubuntu root (hd0,0) kernel (hd0,0)/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11.04-desktop-i386.iso ro quiet splash locale=zh_CN.UTF-8 initrd (hd0,0)/initrd.lz 如下图: (特别说明:上图代码中“ubuntu-11.04-desktop-i386.iso”为你下载的ubuntu 11.04系统镜像文件名,这个文件名是可以修改的,但修改的名字一定要与写入的代码名字一致,否则将无法引导安装) 5.将下载的ubuntu-11.04-desktop-i38 6.iso镜像文件放到某个盘的根目录下(如:E:\),并确保文件名与上面写入的代码的文件名一致为ubuntu-10.10- desktop-i386.iso,然后用WinRAR解压缩软件将iso打开,将casper文件夹目录下的vmlinuz和initrd.lz解压并复制到C盘根目录下。准备工作至此已全部完成!!!

WIN7下硬盘安装Ubuntu_12.04双系统教程[图文]

Win7下硬盘安装Ubuntu12.04双系统 一、准备工作(在win7下操作完成) 1.下载镜像文件,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ubuntu-releases/(这是我们学校的镜像源,也可去官网下) 2.下载并安装easybcd。easybcd是一款很优秀的系统引导软件,功能强大,最关键的是傻瓜式一站式简易操作,极其适合新手使用! 3.腾出一个空盘,点击右键格式化之后把它删除(这个盘最好是在硬盘的后面,因为Windows系统不能识别Linux系统分区,如果将ubuntu装在D盘,将D盘删除并建立Linux系统分区后,原来的E盘就会变成D 盘,安装在E盘的软件会出现系统注册表路径不对称,要重新安装一遍软件)。网上很多说使用磁盘压缩功能以整理出空白分区,这个方法也可行,但这个盘要保证有10G空间以上比较稳妥。 4.安装好easybcd2.1.2后,启动软件: 按照上图的序号依次点击“Add New Entry”——“Neo Grub”——“Install”,点到“Install”后出面下面的界面,再点“Configure”。

点击“Configure”按钮后,会出现一个记事本文件,将下面的代码粘贴到文件尾部: title Install Ubuntu 12.04 LTS root (hd0,6) kernel (hd0,6)/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12.04-desktop-amd64.iso ro quiet splash locale=zh_CN.UTF-8 initrd (hd0,6)/initrd.lz 如下图: (特别说明: 上图代码中“ubuntu-12.04-desktop-amd64.iso”为你下载的ubuntu 12.04系统镜像文件名,这个文件名是可以修改的,但修改的名字一定要与写入的代码名字一致,否则将无法引导安装;

ubuntu分区

1./swap交换分区,一般为你机器内存的两倍,少于这个容量,系统无法进入休眠。 实质是硬盘上的交换空间而非分区,所以没有格式,默认休眠将数据储存于此 可以取消(如不用swap必须再设定方可休眠)——多数有1GB内存的桌面用户只要1.5GB swap即可。2GB以上内存的很多用户实际并不需要它——注意,大量处理音频、视频、图片需要3GB以上的交换空间。 2./ 根分区,一般选择15G即可,默认ext4,如不独立划分以下介绍的分区,则其都归于此分区,即使最最新的新手也可以考虑30GB为上限——通常不会用到此 3./boot分区建议ext2,默认ext4。这个分区包含了操作系统的内核和在启动系统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文件,建这个分区是有必要的,因为目前大多数的PC机要受到BIOS的限制,况且如果有了一个单独的/boot启动分区,即使主要的根分区出现了问题,计算机依然能够启动。这个分区的大小约在60MB—120MB之间,不超过150MB。研究内核用1G足矣。 4./home分区,默认ext4,私人文件,就把剩下的空间都放在这里算了 以上是基本需求。 /usr 分区100G 默认ext4,存放系统和个人软件的地方,这个你自己决定,安装程序比较多的话多分点。你也可以单为/user/local配置个分区,这个是安装个人软件的地方。 /var/log 分区1G 默认ext4,系统日志记录分区,如果设立了这一单独的分区,这样即使系统的日志文件出现了问题,它们也不会影响到操作系统的主分区。 /tmp 分区5G 默认ext4,tmp分区用来存放临时文件。对于网络服务器来说是有必要的。这样即使程序运行时生成大量的临时文件,或者用户对系统进行了错误的操作,文件系统的其它部分仍然是安全的。因为文件系统的这一部分仍然还承受着读写操作,所以它通常会比其它的部分更快地发生问题。系统临时文件夹,一张DVD光盘的容量就行了。 /opt 分区1G 附加程序存放地方 /bin 分区默认ext4,绝少划分的分区,存放标准系统实用程序。 分区的顺序最好是把boot分区靠前,swap分区最后。如果是整个硬盘安装一套Linux系统,一般来讲boot放到最前面,并且把boot设置为主分区,其它都设置为逻辑分区。如果是双系统或多系统安装,一般都选择逻辑分区即可。 创建分区后,在安装之前需要更新分区表,所以如果您是硬盘安装,并且ISO放在本磁盘的某个分区,由于安装程序无法卸载该挂接(感觉是安装程序的问题,相信这些兼容问题在以后的版本会有解决),可能无法更新分区表,也就是说可能无法使用手动分区继续安装。所

WIN7下硬盘安装Ubuntu 10

[日期:2010-10-13] 来源:Ubuntu社区作者:Ubuntu 我喜欢一切自由的事物,Linux就是一个。 关注Ubuntu这个版本的Linux有一段时间了,泡了好久的坛子最后决定先用wubi安装它的一个在中国很流行的优化版,先行体验了解一下。 最终下定决心在WIN7下安装双系统。选哪个版本呢?关注到Ubuntu 10.10正式版将在10日发布,于是我等到前天第一时间从官网上下载了镜像。这个即是原版,又是最新正式版,也就是原汁原味且保证稳定性。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堪称折磨的失败后终于安装成功,长话短说,结合自己的经历及网上的教程,特制作以下教程。来源于互联网的内容但未注明详细出处的,望谅解。本教程以最容易操作为最高原则! 一准备工作(在WIN7下操作完成) 1 从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6315953.html,/上下载镜像文件,大小接近700M。下载EasyBCD最新版安装之。特别声明:EasyBCD是一款很优秀的系统引导软件,功能强大,最关键的是傻瓜式一站式简易操作,极其适合新手使用!!!网上很多说用Grub4DOS,经我实验,操作极其麻烦而且极易引导失败,强烈不推荐!!! 2 腾出一个盘,点击右键格式化后删除之。网上很多说使用磁盘压缩功能以整理出空白分区,个人觉得那空间有限,而且还没删除来得痛快。这个盘10G以上比较稳妥。 3安装好EasyBCD 2.0后,启动软件:

按照上图的序号(随手画的,字比较难看)点击,点到3后出面下面的界面:

点击上图红框中的按钮,会打开一个用记事本打开一个文件,将如下代码粘贴到文件尾部: title Install Ubuntu 10.04 root (hd0,0) kernel (hd0,0)/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10.04-desktop-i386.iso ro quiet splas h locale=zh_CN.UTF-8 initrd (hd0,0)/initrd.lz 如下图:

Ubuntu Server 10.04 磁盘分区指南

1.1Linux 文件系统结构介绍 Linux 操作系统有一些固定的目录。各种Linux发行版的目录结构虽然不会一模一样,但是不会有很大差异。知道了这些目录的作用,不仅对你进行磁盘分区规划很有帮助,而且会让你以后的日常维护工作变得轻松。 Ubuntu文件系统的主要目录如表2.2所示。 你才能在硬盘分区时不至于犯下大的错误。 1.2“分区”和“挂载点” 平时,我们在讨论Linux的“分区”时,常常混淆“挂载点”和“分区”的概念。其实只要大家都能明白就可以,不必抠字眼。不过,作为Linux系统管理员,我们还是应该弄明白这两个概念的差别。 我们平常所说的“/var分区”,实际上说的是“挂载在/var上的分区”,而“/var”只是一个挂载点。那么什么是“分区”呢? 在Linux中,“分区”是一个一个的设备,放在/dev目录下。如果说IDE硬盘,它们的名字应该是/dev/hda1、/dev/hda2等;如果说SATA或者SCSI硬盘,

它们的名字则是/dev/sda1、/dev/sda2等。 1.3硬盘分区的表示方法 那么什么是hda和sda呢?它们分别是Hard Driver Number A和SCSI Driver Number A的简写,也就是说,hd和sd指出了硬盘的接口类型,后面的a则是序号,表示第几块硬盘。第1块IDE硬盘是hd a,第2块IDE硬盘是hd b,依此类推;第1块SCSI硬盘用sda表示,那么第2块SCSI就是用sdb表示了,依此类推,往后则是sdc、sdd等。 实际上,sd表示的不仅仅是SCSI设备。除了IDE设备外,SCSI、SATA、USB、Firewire等接口的存储设备都是以sd表示的。 现在你应该已经知道,/dev/sdb2指的是第2块SCSI硬盘的第2个分区,而/dev/hda5指的是第1块IDE硬盘的第5个分区。 表2.3 Linux硬盘分区表示方法 题多多。于是,Linux内核的开发者们从Kernel 2.6.19开始,提供了基于libata 的PATA驱动程序,使得IDE设备可以像SCSI设备那样使用。 所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Ubuntu中,无论你使用的是IDE硬盘还是SATA 硬盘,你看到的设备都是/dev/sdx而不是/dev/hdx。从此,/dev/hdx不复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在Linux中,硬盘分区还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这种方法是在grub中使用的。grub起源于Grand Unified Bootloader,是一个通用的计算机引导器,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多重引导。在grub中,不管是什么接口的存储设备,统统用hdx来表示,其中x是数字,从0开始。比如,第1块硬盘的第1个分区,表示为(hd0,0)。 1.4Linux分区指南 使用任何Linux系统,都要有至少两个分区:一个是根分区,用“/”表示;另一个是swap(交换)分区。所以,最简单的分区方法就是:先创建swap分区,剩下的所有空间分配给根分区“/”。 swap分区的尺寸,最小应该和内存一样大,最大一般不超过内存的两倍大小。 swap分区就像Windows的虚拟内存交换文件pagefile.sys,系统在需要时会把它当作虚拟内存来使用。比方说在运行大型程序时、在内存优化时,或者在系统休眠时。系统休眠时,把整个内存的数据写入swap分区,这就是为什么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