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的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狄亚士57年远赴非洲。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无人能及。

“西洋”即今文莱以西的海域,包括中国南海及印度洋。与“西洋”相对的是“东洋”,即日本。

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的谢幕演出

中国古代航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很兴盛,当时中国人往西天取经,多是从西域内陆到达印度,而从印度乘船经东南亚回国(比如著名的法显)。唐宋时期,中国航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渠道,许多外国人由海路来华,广州、泉州成为国际知名的贸易城市。这些来华的外国人久居中国,渐慕华风,其后裔成为中国人的一部分(即回族的来源之一)。中国的许多重要商品也由此路输出海外,比如唐朝发明的火药,在宋时以“中国雪”的名义输出到波斯、阿拉伯地区,影响了世界的文明进程。元时,中国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高峰,不仅外国人来华众多,中国人也广泛走出国门,远游世界各地。比如阿拉伯人伊本.白图泰远游来华,中国人汪大渊也旅行至北非摩洛哥一带,中国与亚、非、欧各国存在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泉州也以刺桐的名义享誉世界。明朝建立,朱元璋驱逐来华外国人,又禁止国人下海远游,中外交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泉州也遭到了废弃,失去世界贸易城市的地位,而中国沿海地带的外国人多是倭寇。朱棣时,为了重振中国航海事业,郑和在永乐至宣德年间七下西洋,发展了明朝独创的朝贡贸易,却未能恢复中国航海大国的地位,明朝财政因下西洋受到了重大损失,不得不停止远游,重新禁海。郑和的事迹被编成神怪小说《三宝太监下西洋记》,下西洋的资料被毁。此后在世界航海的大舞台上,西方人扮演了主要角色,而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的谢幕演出。

三:对于航海的意义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发现美洲澳洲论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所谓的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

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述。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2002年在云南大学开幕的“第二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上,英国人孟席斯(Gavin Menzies)作了题为《郑和是环球航海第一伟人》的主题报告[5],提出“郑和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澳洲等地”等观点孟席斯在报告中从4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首先,美洲大陆不是欧洲人发现的。郑和船队的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时间是1423年,早于欧洲人的航海发现。欧洲探险者启航前,地图上已经有了他们前往的国家和地区,绘制精确并且标明了航程,哥伦布、D.C达伽马、麦哲伦库克等人的日记能证明这一点。欧洲探险者使用的地图,如“皮里·雷斯”地图,早在他们到达南极洲400年前就问世了,上面绘出了南谢特克岛及南三明治岛等。其次,郑和从1405——1433年间7次远航,1430年出版的《异域图志》中画有各大洲特有的动物,如印度的狮子和大象、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南美的犰狳、美洲豹和磨齿兽;郑和南下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留下了刻有经度和纬度的石碑。孟席斯指出,当时中国已有了600年航海史,只有中国有实力派出规模庞大的船队对世界地理进行探测,精确探测经纬度,为“皮里·雷斯”、“康提诺”等著名地图的绘制者们提供了必需的资料。未遭破坏的中国地图、航海图如“康尼多图”标识了东非、南非和西非,“台湾瓷器图”标识了澳大利亚等;1420-1430年间中国的航海指南和星象图如《吴裴志》绘制的星象,也证明了中国人曾到达过南美、澳大利亚、爪哇等地。第三,远东、印度洋、非洲、北美和大西洋海岸、南澳大利亚等地,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发现有中国人或亚洲人,而上述地区的土著人对欧洲人到来之前,就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亚洲人有大量描述,这些区域发现了有中国特征的沉船遗骸、瓷器、陶器,以及人工制品、石头建筑等等。第一批到达美洲的欧洲人发现了提取染料、制铜、采矿等中国常见、而当时世界领先的技术,并且发现了亚洲特有的动植物。第四,DNA分析发现加利福尼亚、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的土著人中有可能含有中国人的DNA,而美洲各民族中都发现只有中国和东南亚才有的病症。孟席斯说,上述证据表明,1421年3月-1423年10月,四支中国大型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这些船队上的水手及其家眷定居在马来西亚、南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他太平洋岛屿,中国人(郑和船队)最先发现并定居美洲新大陆,并绘制了世界地图。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国造船术、航海技术等中华文明,不可否认的成为人类历史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孟席斯是2000年3月15日在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演讲时首次提出这一观点的,此后掀起了全球郑和研究的热潮。这一学说发表后,来自世界各地支持他论点的证据大批寄到他的研究室。孟席斯今天在云南大学的报告持续了1个半小时,他播放了幻灯片,所列证据多达28页,比3月在伦敦公开了更多的证据。并向一些参会代表赠送了他的新书:《1421:中国发现世界》。部分与会的中国学者如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特约研究员刘达材、云南师范大学马超群教授开始认可孟席斯的观点。

四:与西方开辟新航路比较

郑和下西洋,其船舶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影响之巨,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正如前文说指出的那样,他们的航海成就显然丝毫不比西方人逊色,甚至在航海时间,船队规模以及航海技术诸方面,均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所望尘莫及的。然而,我们应当看到,郑和远航与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结局,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后果。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明成祖和郑和死后不久,中国船队便绝迹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中国的航海事业突然中断了,这使得中国与西洋各国业已建立起来的联系戛然而止。从此,中国人传统的海外贸易市场逐渐被欧洲人所占据,并最终退出了正在酝酿形成中的世界性市场。相反,哥伦布和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后,在西欧激起了远洋航海的热潮。在中国,作为国家的政治任务,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的经济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而在西方,东方的商品和航海贸易的利润直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欧洲人对美洲的新开发,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而揭开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序幕。从这一点来看,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对于西欧乃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先前的郑和下西洋所无法比拟的。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已出现了符合世界历史潮流的新趋向。然而,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终止,中国政府将自己与当时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隔绝开来。而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人在海外广阔的领域里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从而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引起“价格革命”——金银贬价,使得物价上涨,而“价格革命”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应有恰如其分的评价。

关于航运金融的文献综述

关于航运金融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世界航运中心的东移,全球航运竞争更加激烈,作为高端产业的航运金融将成为竞争的主战场,对航运市场发展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航运金融发展迅速,各种新兴的经济形式不断涌现,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加强风险防控,助力航运金融,促进航运经济的健康发展刻不容缓。本文就航运金融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并总结归纳,以明晰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航运金融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0 前言 航运金融,通常是指航运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等虚拟经济活动。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程度高,这些特性决定了航运企业难以单靠自身力量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航运金融的出现,可以帮助化解航运企业资金不足和风险等问题,从而促进航运实体经济的发展。 历史和实践表明,航运业与金融业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航运金融以航运业为平台,基于“航运资源资本化、航运资产资本化、航运未来收益及产权资本化”的原则,包括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等各项经济活动。发展航运金融是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 1 航运金融概述 1.1航运金融的定义 2010 年出版的《航运金融学》为航运金融下了定义,将航运金融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讲,航运金融是指与海上运输业密切联系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相关主体资金的融通、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狭义的航运金融是围绕着与海上和内河运输相关联的港口及其服务、船舶生产及其服务、运输及其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而发生的通过金融机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方式的金融市场上所进行的各种资金融通、保险、投资及其相应的服务活动。2012年出版的《航运金融》认为航运金融是与航运相关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 1.2 航运金融的内容 罗虎把航运金融分为船舶融资、船运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产品四大类型。船舶融资就是对航运企业在购置船舶过程中发生的资金融通行为,包括在建船舶的融资和购置船舶的融资。航运保险主要包括船舶险、货运险和保赔险。资金结算业务是指对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航运企业开展货币保管、兑换与结算等业务。航运价格衍生品是指航运指数期货和期权、运费期权以及远期运费合约,是航运业及与海运相关的石油和钢铁等行业规避海运价格风险的工具。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姓名:王灵山 学号:2014010111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1404 2014年12月9日

摘要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今天就来谈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好处。关键词 郑和西洋历史文化经济

一、郑和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为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二、郑和下西洋的文化意义 600多年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是长期忽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进步和发展中留下的精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肯干,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传统。郑和把这些传统带给了别的民族,使他们争相学习。 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意义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带动、启示了沿海的对外贸易。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因此,这些都可以表明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沿海的经济在快速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 四、郑和下西洋对航海史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时,其统率的船队数量、载重量等都远远超过几十年后的达·伽马、哥伦布或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郑和船队配有指南针、罗盘、船尾舵和风帆,能够在逆水顶风的情况下航行,在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让红海、印度洋等地区的人们了解到我们,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福建“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曾国新 2005年5月16—20日,由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福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侨联、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承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在福建举行。活动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在长乐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开幕式暨中国长乐郑和开洋节仪式;在福州市举办“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参加福州市“第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参观郑和下西洋在福州、长乐、泉州等地的遗迹及福州船政文化、泉州“海丝”史迹等;在泉州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闭幕式等。应邀参加活动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等20多个国家的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港澳台同胞、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人士共700多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张克辉,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以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办、全国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5月18日在福州市举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共有3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乡亲参加。这是国内首次把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联系起来的国际学术论坛,旨在宣传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业和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郑和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研讨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广泛团结海外华侨华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思考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科学方法论和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思考 ——学习吴冲龙教授《科学方法论》的心得体会 姓 名:吴 昕 学 号: 提交老师:吴冲龙 报告日期:2011/11/4

科学方法论和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思考 ——学习吴冲龙教授《科学方法论》的心得体会 一、前言 生活在科学乊光普照人类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科学带来的种种便利,同时也更加努力地探索科学乊路。什么是科学、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这一直是我和其他所有从小接受科学教育,幵致力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非常感兴趣、也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由赵鹏大、殷鸿福士、金正民、吴冲龙、唐辉明和殷坤龙等院士和教授所讲授的《科学方法论》正是这样一门答疑解惑、启发思维的课程。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将他们毕生在各自专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也让我们这些正在科学道路上努力学习和艰辛探索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获得了开启科学乊门的钥匘。 二、科学和科学方法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这是我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必须首先面对的课题。 1. 科学的概念 科学,这个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吴冲龙教授在课堂上为我们解释了它的来源和含义。科学,英文为σχιενχε,源于拉丁文σχιο,后来又演变为σχιεντιν,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σχιενχε,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现今我们所使用的“科学”二字是“σχιενχε”的日文意译(福泽瑜吉)。1893年,康有为引迚幵使用“科

学”二字(栺物致知),使中国人正式认识了我们现在所研究的现代科学。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采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经过“五四”运动的倡导和推广,“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12世纪初,在宇宙论者威廉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是知识”的思想后,人们开始认同科学为一种知识体系。这种理解是对于科学的一种静态理解。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T.H.Faircov)从动态的观点解释了科学的本质,他认为“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只是,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1】 吴冲龙教授在课堂上提到《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比较全面的定义: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幵使乊系统化。 科学 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即当时所得到的,综合构成世界的科学图景的科学知识的综合。”这个概念正是对前文提到对“科学”静态和动态观点的总结。 英国科学家贝尔纳(?.?.Bερναλ,1901-1971)在其巨著《历史上的科学》中指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包含6个层次的含义,“科学”是(1)是一种廸制;(2)一种方法;(3)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5)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乊一;(6)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2】 尽管科学家和科学哲学的研究者们对于什么是科学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幵不妨碍我们逐渐廸立起一个关于“什么是科学”的总体概念,即包含了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多个层面概念的总和。

郑和下西洋综述

二十世纪以来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综述 摘要:声震中外的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郑和下西洋研究历经百年,对新史料的挖掘和对传统史料的重新诠释是推动其不断深入的持续动力。学者在对传统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上,推进了相关研究,拓宽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全面,本文主要围绕郑和下西洋时代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字:郑和下西洋、政治、经济、航海、南洋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回教世家,“初事明成祖于燕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永乐三年起先后七次下西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以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为标志,开启了20世纪中国郑和研究的序幕。毋庸置疑,整个20世纪的郑和研究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它逐步走向繁荣,显露出蓬勃的生机,表现在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经过和性质的讨论,对郑和家世、生平、出使国家及港口等、对《郑和航海图》、宝船的考证研究,以及对郑和下西洋与亚非洲及台湾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认真回顾和全面总结近百年的郑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下面文段从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和影响三方面的研究展开论述。 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的研究 潘群撰写长篇文章《明成祖为何遣郑和祭乳母》以明成祖遣郑和祭乳母事为切入点,把郑和下西洋事件置于明初三朝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辩了“靖难”前后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政策变化,认为明成祖实施的是“开放政策。”有蒙古血统的明成祖为维护中华56个民族益抗击蒙元竟尽职于役,比之其父朱元璋保守闭关不敢出击蒙元来说,无疑是开放的千古一帝,无愧其谥号:“至孝文皇帝”而且“德威广被”——朝觐贡献“新受朝命为王者殆三十国。”李凤英《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主因讨论及其对现今的借鉴意义》则把郑和下西洋置于整个国际时代背景加以分析,他认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性质的;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性质的。导致两者之间差异的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实际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大国地位的确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社会进步;应该重视海洋,走向海洋,培养中华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及创新精神。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可以分为国内、国际两方面来看待。前者通过对明成祖的探讨,认为明成祖为千古一帝,从侧面反映出明朝在其领导下走向繁荣昌盛,国内实力雄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保障,再加上前朝累积的造船、指南针等技术,为大规模远航提供了安全和技术保障,明成祖宣扬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以及意义与影响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以及意义与影响 符军物流112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用船舶和它的意义与产生的影响等来简要阐述。以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伟大创举。 关键字:明代,郑和宝船,下西洋,先驱 郑和下西洋背景: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腐朽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繁荣社会经济发展得措施。洪武十八年,明朝下令“士、农、工、商四民务在各守其业,凡出入作息,乡邻必互知之,其有不事生产而游惰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又“设扶民之官,颁宽恤之条,令天下郡邑,招而抚之,天下之民,感戴宏恩,扶老携幼,竞返桑梓”。这样一来,大明朝越来越强盛。 明永乐大帝朱棣的“锐意通四夷”,向往在临御之年,中国出现一种前代未曾有过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宾的盛世。所以朱棣非常重视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永乐大帝朱棣在对外关系上的各种意图正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在事实上体现出来的。 郑和祖辈为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人士,回族,姓马,世称哈只。在1381年名明军征伐云南时被掳,后被分到燕王朱棣藩邸中服役成为内侍。在跟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郑”姓,改称“郑和”,为内宫监太监。 当时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明朝政府遭遇到各种困境,据锡兰(今斯里兰卡)史籍记载:“一千四百零五年(永乐三年),有中国佛教徒一队,来锡兰献香火于佛齿圣坛,为国王维哲耶巴虎六世所虐待。”在郑和下西洋前夕,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及南海国家关系削弱,外交活动瘫痪,中国国际地位随之降低,以致洪武末年颇有“诸蕃久缺供之感”。对明成祖这样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高踞于“临御天下”的大国地位之上,“居华夏而治四方”,在实现对外方针上自有一番抱负,绝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正是因为如此,在1405年(永乐三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颁诏,命郑和从海上出使西洋诸国。从此郑和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远洋航海活动,航行数十万千米,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详解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16日 10:36) 《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一)《郑和航海图》的主要内容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二)《郑和航海图》的特点 1、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该图是写景式的海图,又是属于针路图系统,专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图的特征。表现在该图的内容要素都是为了航海的需要。一是突出标明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二是为了定位导航的需要,将显著目标均画成对景图,以便于识别、定位。三是用文字说明转向点的位置和测深定位的水深数,以及注明牵星数据。这些都是保证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2、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如自南京到太仓的一段航区,系内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断改变航向,因此图上不注明针路、更数。由于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又如自太仓至苏门答剌以至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罗经导航外,并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以保证航行安全。自溜山国至忽鲁谟斯的航线,因是远洋航行,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还加注了牵星数据,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3、图幅配置以航线为中心《郑和航海图》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绘制的,而是突出以航线为主,整个航线是从右向左连贯的,由于这些线原来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图幅的方位亦随之而异。如南京至太仓航线,原是自西向东,而图上绘成从右至左,图幅方位就成为右西左东,上南下北;又如出长江口后沿大陆海岸的航线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图上的航线还是由右而左绘出,所以图幅方位又成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这样绘制的航海图,其图幅方位虽不统一,但却便于在航行中使用。 (三)对《郑和航海图》的评价及其影响 根据当时的制图技术水平,该图不可能按数学投影方法和经纬坐标以及一定的比例尽绘制,而是以航海的实用性为特点,突出导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 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

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华侨为纪念郑和,每年于郑和在三宝垄的日子,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一路上,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在马来西亚的三宝山,是中国以外华人居住地最大的一座坟山,共有一万两千五百座坟墓。当年郑和经过马六甲海峡时曾驻扎在这里,并为了解决船员的饮水问题,在这里挖了七口大水井,同时也教会了当地人挖水井的技术,为当地居民解决了方便用水的问题。为了纪念郑和这位航海英雄,这七口大水井后来被人们称为三宝井,这些井现在依然有清水涌出,为人们提供着生活用水。郑和下西洋,给当地人们改善生活,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船队曾到过榜葛剌的撒地港,国王派几千人马到港口迎接,让明朝使臣乘大象入城,以示隆重,但郑和本人并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500字_500字读后感

《郑和远航》读后感300字_300字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中共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 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 【第2篇】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 今天,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完了第十课--《郑和远航》。读完后我思绪万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朝期间,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被皇帝派遣到西洋各国访问,并带着礼品与各国商人友好交往。但是在途中也遇到许多的危险,它既要防止海盗的偷袭,还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面临着多重的风险,他还是坚持航行。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航海有势,郑和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海上的力量。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而此时,西方的海上扩张已经开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15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突击,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

科学技术史四大发明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对近代科学兴起的影响 中 国 古 代 四 大发明-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已使用针盘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我国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指南针发现之前,远航如果方向导航错误,就会遇到危险,直到指南针发明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明朝时候,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需要同海外各国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明朝初年,政府就曾经派郑和进行了大规模的远航。从公元一四零五年到一四三三年共航海七次。所以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西洋”指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称为西洋。郑和下西洋海船之大,数目数量之多。这些大规模海船就是因为装有罗盘针再加上有航海图,所以才航行远达印 度支 那半岛,印度, 波斯和阿成都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史课程论文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对近代科学兴起的影响 指导老师:周世祥 姓名:文锐 学号:201313030218 联系电话:

拉伯的许多地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前后经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样多次大规模远航中,罗盘针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对中国航海事业起到巨大作用,而且也为欧洲资产阶级时代,提供了重要工具,从此开辟了西方远洋航海的新时代,使资本主义从此便走向了解世界。发现美洲使世界联系为统一整体,打破了1500年前彼此隔绝的时代,从此世界历史才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并为后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中发现更多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为资产阶级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 在纸尚未发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则用中亚细亚人制作的小山羊皮等当作记事材料。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则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记事材料;此外,还曾将抽丝织绸和制取丝棉时残絮的薄片用于书写。上述材料有的笨重,有的昂贵,有的来源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捣、抄、烘等工艺制成的纸,人称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纸传到欧洲以前,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欧洲人把字写在石头、蜡板、纸草、羊皮上。纸草-经折叠就会断裂,不容易保存。羊皮价钱很贵,抄写一部《圣经》,就要用三百多只羊的皮。这种用羊皮抄成的书,一般人谁买得起呀,太贵了。 阿拉伯人把纸输送到欧洲各国,欧洲人也就得到了便宜的书写材料。他们普遍用起纸来,不再使用纸草和羊皮写字了。公元一一五零年,阿拉伯人在欧洲的西班牙设立了造纸厂。这样,中国的造纸方法就传到了西班牙。而这时,离开蔡伦改进造纸法已经有一千年了。以后,纸又从西班牙陆续传到了欧洲其他各国;到十七世纪末,才传到了美洲大陆。我国的纸和造纸方法,最后终于传遍了全世界。各国人民都用上了纸来,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中国的造纸术的发明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他从此便改变了以往用羊皮纸,蜡板,纸草书写的历史,也便于文化的传播,这样才使得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在用羊皮纸写的经典从而转抄到纸上,从而更便利于保存整理,使古代文明得以继承和传播,这样才有了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的优秀成果用纸继承传播,文明的传承也才会有后开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一批坯的人文主义者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为新兴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扫除障碍,开辟道路,这样才使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蒙昧中走出来,此时在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有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从此勃然兴起。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 朱鹏珅1王飒2石鹏燕3李星星4 摘要: 600多年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远航,海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谓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尽管没有发现新的大陆,但是对海上航线的探测,以及亚洲与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对“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是明朝“朝贡贸易”的加强;“朝贡贸易”短期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在长期内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是航海不能继续的直接原因;“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机制,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综合各种原因,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 关键词:国家垄断、朝贡贸易、文官集团、市场经济机制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发展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世界上各滨海国家都在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正在这些国家蓬勃兴起。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中华先民有着悠久的利用和开发海洋的历史。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齐文化,南方的越文化,都是我国早期海洋文化的典型。秦时的徐福东渡,三国时孙权派军到达台湾,隋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宋元时海外贸易的发达,都是我国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我国传统的航海活动推向了最高峰。 明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是值得浓墨重彩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很多学者也从很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用经济理论来解释这一原因有一定的创新性。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带动了中国沿海到东南亚以及印度非洲的海洋贸易,开辟了新航道,但是之后并没有繁荣这一贸易圈的海洋贸易,这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去研究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是很有重要的意义的。 明朝的“朝贡政策”实际意义上是国家垄断性质的海外贸易,严格来说是宦官集团和皇帝对海外贸易权的垄断。垄断的产生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些后果最终导致了“朝贡贸易”的衰落,而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也被终止。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0300040017 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2335550018 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1302360248 4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号2011301200079

四大发明的意义

四大发明的出现和传播对古代中国有什么意义? 1、四大发明给中华民族带来永久的载入史册的荣耀,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 2、四大发明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印刷术加快了欧洲文学艺术的复兴,火药引起了欧洲的军事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指明了航向,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中华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纪。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四大发明传到了欧洲以后,几百年以后才造福于社会,他们确实是受益匪浅的。 确实给中华民族带来永久的载入史册的荣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实惠的又是谁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们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创新,也往往因为不能精益求精,发展迟缓,错过了时机,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大规模的产业化失之交臂。比如说中国人早就发明了阴阳八卦,但是没有由此引申发明出二进制技术法,计算机是由外国人发明的。郑和提出的“冷不自生”,这可谓是前无古人创造性的见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导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却在1800年之后,由一个德国人正式提出来的。从冷的物体传入热的物体,不能无偿发生,我们没有得到规律性的经验。 他们的科技发达了,文艺复兴了,但是今天我们的造纸术又如何呢?我们的印刷术又如何呢?我们公司有一位对印刷比较精通的副总经理,他每天设计我们公司的产品,我国最好的印刷机叫“海德宝”,是我们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但是现在最好的印刷机是“海德宝”,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纸张是人家的,便宜、质量好。要什么纸?要二八铜版。要什么的?要进口的。纸张是我们发明的,但最好的机器都在人家手里,我们需要花多少钱?甚至现在连最好的油墨也是进口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个是火药,火药是我们发明的。火药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呢?带来了我们的礼花,带来了我们的鞭炮。到今天为止火药在我们的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利用火药技术制造了大炮,这就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用中国的火药烧了中国的圆明园。帝国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自己的火药制造出强大威力的洋枪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洋人的进攻,任凭他们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国土,我们不得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指南针,我们的郑和用指南针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军世界的先河。

_支那航海家郑和传_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邹振环 摘 要:研究郑和的学者都认为,对郑和及其史迹做出较完整研究之开其端者是 1905年梁启超发表的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然而,实际上1903年9月30日出版的 大陆报第11期上刊出的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一文,才是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的第一篇。该文首次把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放在整个世界史的背景下来考察,又首次将技术工具的发展作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问题独立论述,并首次引入当时风靡世界的!海权论?思想,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针对西方海权的扩张和中国海权的积弱,希望以郑和航海的壮举来唤醒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与爱国热情。该文不仅对梁启超撰写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基本上奠定了20世纪郑和研究的大致方向。 关键词: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 大陆报;作新社;梁启超;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中图分类号:K825 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11)01 0146 08 作者简介: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海 200433) 以往研究郑和史的学者认为,明末除了 瀛涯胜览、 星槎胜览、 西洋番国志等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外,似乎没有文人学士为郑和做过正式的传记;历史上对于郑和的研究可以清初张廷玉的 明史)郑和传为代表,但记述过于简略,且有诸多错误。可见,在传统史学著述中,航海家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综述都以梁启超的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为郑和研究的开其端者#。不少关于郑和研究的资料索引均以梁启超的文章为起点,并误以1904年作为阶段的起点%。甚至到2004年纪念郑和下西洋的缘由,也是因为梁启超的此一传记的问世时间。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记述,不仅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署名发表在 新民丛报第69号上的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的实际时间,是在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即1905年5月18日&。而且近代研究郑和的第一篇,也非梁启超的郑和传,而是早在1903年,国人就有了一篇研究郑和的长文,题为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 收稿日期:2010 10 22 * 本文2010年7月5-7日应马来西亚国际郑和学会之约,提交由马六甲博物馆、郑和文化馆和国际郑和学会主办的!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郑和与亚非世界?,特此说明。 # 参见范金民 20世纪的郑和下西洋研究,载朱鉴秋主编 百年郑和研究资料索引(1904?200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357页。 % 黄慧珍、薛金度: 郑和研究八十年,载中国航海史研究会主编 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各自拥有独特的影响和意义。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在局部范围内拥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放眼全球,地理大发现则拥有更为广泛的历史意義。微观与宏观,深度与广度,局部与全局,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虽各有特色,但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标签:打破隔绝;环球航行;商业革命;精神支柱 2002年10月,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对外宣告称中国明朝郑和船队可能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提出了“郑和发现美洲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由于当年由郑和亲自参加整理的、详细记载了七下西洋全过程的官方资料在600年前一场大火中消失殆尽,使得中国丧失了古代大规模远洋航行的第一手数据,这令所有人扼腕叹息。其实,站在历史影响的角度,研究郑和是否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只能澄清史实而无法取代哥伦布的历史地位,因为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各自拥有独特的影响和意义。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在局部范围内拥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放眼全球,地理大发现则拥有更为广泛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隔绝 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与亚非国家的友谊关系,建立起了中国与非洲间的直接联系,推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技术传播,推动了文化交流[1]。因此,站在亚洲历史发展尤其是东南亚历史发展的角度,郑和下西洋打破了当时中国明王朝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的隔绝状态,将中国的文治武功、国力强盛展示给了世人,也将对于当时中国人来讲神秘的未知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官方探索,在之前由于航海技术不发达而导致的各方互不了解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后,东南亚地区一些之前没有建立联系的国家开始互访并派遣使者访问中国,使各方的友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客观地说,无论郑和下西洋到过哪里,都没有能够建立起中国与美洲、欧洲的大规模实际联系。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郑和下西洋打破隔绝的影响只局限于亚非地区。 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之所以关注1500年左右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开辟绕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麦哲伦等人完成环球航行等历史事件,是因为在这些地理大发现活动之前,亚、非、欧三大洲与孤悬海外的美洲大陆是相互隔绝的,直到1500年前后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才打破了新旧大陆之间的隔绝状态。伴随着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切断了亚欧大陆间流传已久的纽带——“丝绸之路”,迫使西欧人必须开辟另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加上对东方黄金的追求和前往东方传教的愿望,推动了西欧人一次次尝试海外冒险事业。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在1492年8月3日进行了第一次航海冒险,在10月9日到达了美洲巴哈马群岛。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

概括四大发明的意义

概括四大发明的意义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武器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四大发明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概括四大发明的意义,希望大家喜欢! 概括四大发明的意义1、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2、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古代四大发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著名的四项科技发明,包括马钧制造了指南针、蔡伦发明造纸术、火药和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指南针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

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已使用针盘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造纸术在纸尚未发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则用中亚细亚人制作的小山羊皮等当作记事材料。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则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记事材料;此外,还曾将抽丝织绸和制取丝棉时残絮的薄片用于书写。上述材料有的笨重,有的昂贵,有的来源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捣、抄、烘等工艺制成的纸,人称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药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