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验证规范

新产品验证规范
新产品验证规范

新产品验证规范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制定部门制订日期文件编号版次页数页码産品工程部2009/01/08 QC060 1 8 1

发行章核准审核制定单位制定人

新産品验证规范

公司文件,非经许可不得翻印.复制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传送,否则将以公司规定论处

一. 目的:

对新产品可靠性测试作业规范化。

二. 范围:

适用於精密五金有限公司所有产品。

三.职责与权限:

3.1産品工程单位负责制定可靠性测试规范。

品保单位负责依可靠性测试规范对産品进行验证测试。

3.2其他单位负责提供物料及安排人力支援。

四.作业内容:

测试时机及频率:

4.1.1 每季度安排选取在制产品和新开发的産品做可靠性测试。

4.1.2 当有其他特别要求时,可对特定产品做可靠性测试。

测试判定标准:

4.2.1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

4.2.2依连接器EIA或协协会规范。

4.3可靠性测试步骤:

4.3.1电气性能测试 (Electrical Performance):

4.3.1.1低功耗接触阻抗Contact Resistance (Low level):

a. 测试目的:验证弹片或端子接触状况是否良好。

b. 测试设备:微欧姆计 (Q0031) 。

c. 测试数量:2PCS。

d.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1.2绝缘阻抗 (Insulation Resistance):

a. 测试目的:验证端子间的绝缘性能。

b. 测试设备:超绝缘计 (Q0030)。

c. 测试数量:塑胶主体全模穴数。

d. 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1.3 耐电压 (Dielectric Withstanding Voltage):

a. 测试目的:验证相邻端子间的耐电压性能。

b. 测试设备:耐压测试机 (Q0032) 。

c. 测试数量:8PCS。

d. 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2 机械性能测试 (Mechanical Performance):

4.3.2.1 耐久性 (Durability):

a. 试目的:模拟验证在规定下压次数范围内,公﹑母座弹片或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b. 试设备:相应产品的耐久性测试治具﹑测试机。

d. 试条件:

1> 次数: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插拔速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e. 测试程序:

1> 将产品固定在测试治具台上。

2> 将治具台固定在测试机上。

3> 设定测试速度。

4> 耐久测试。

f. 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

1> 测试後: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测试後: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2.2 电源端子耐久性:(Durability(Battery Terminal))

a. 测试目的:模拟验证在规定下压次数范围内﹐电源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b. 测试设备:相应产品的电源端子耐久性测试治具﹑测试机。

c. 测试数量:塑胶本体全模穴数。

d. 测试条件:

1> 插拔次数: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插拔速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e. 测试程序:

1> 将产品固定OK。

2> 设定测试速度。

3> 电源端子耐久性测试。

f. 判定标准:

测试後: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2.3 振动 (Vibration):

a. 测试目的:验证在机械振动的条件下端子间的接触状况是否良好。

b. 测试设备:振动测试机(Q0238)。

c. 测试数量:塑胶本体全模穴数。

d. 测试条件:

1> 振动频率: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振动时间: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3> 振幅: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f. 测试程序:

1> 连接测试样品的电路与振动测试机的电路。

2> 将测试样品固定在振动测试机台治具上。

3> 设定测试条件。

4> 振动测试。

e. 判定标准:

1> 公/母座端子间的瞬间断路时间: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

范。

4.3.2.4 正应力(Contact Normal Force)

a. 测试目的:测试端子弹片能承受的正应力是否符合要求。

b. 测试设备:立式推拉力计 (Q0035)。

c. 测试数量:2PCS。

d. 测试条件: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f. 测试程序:

1> 将产品固定在测试机上。

2> 转动测力计的手柄使推拉力计的针头正对住端子弹片。

3> 正应力测试。

e. 判定标准:

正应力: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2.5 端子保持力(Contact Retention Force)

a. 测试目的:验证产品的每PIN端子与塑胶间的固定状况是否良好。

b. 测试设备:卧式推拉力电子测定台 (Q0036)。

c. 测试数量:塑胶本体全模穴数。

d. 测试条件:

1> 测试方向:施力方向顺着端子从塑胶中拔出的方向;

2> 测试速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e. 测试程序:

1> 将产品的端子用测定台的夹子夹紧。

2> 用手摇动测定台手柄直到将端子从塑胶中拔出。

f. 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2.6 整体插入力,拔出力(Mating Force&Unmating Force)

a. 测试目的:测试公、母座对插配合及拔出分离的难易性。

b. 测试设备:自动插拔力试验机 (Q0034)。

c. 测试数量:2PCS。

d. 测试条件:

1> 插拔速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插拔状态: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e. 测试程序:

1> 将产品固定在测试治具上。

2> 将测试治具固定在测试机上。

3> 设定测试速度。

4> 插拔测试。

1> 插入力: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拔出力: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3 环境性能测试 (Environments Performance):

4.3.3.1 沾锡性 (Solderability):

a. 测试目的:验证端子焊接脚沾锡性。

b. 测试设备:锡炉 (Q0037) 。

c. 测试数量:2PCS。

d. 测试条件:

1> 纯锡:100% Sn。

2> 锡温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3> 时间: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e. 测试程序:

将产品放入锡炉浸锡。

f. 判定标准:测试後端子表面被锡覆盖区域超过95%。

4.3.3.2 高温寿命 (Temperature Life ( Heat )):

a. 测试目的:模拟验证产品在实际使用中耐高温的能力。

b. 测试设备:恒温恒湿试验机 (Q0236) 。

c. 测试数量:2PCS。

d. 测试条件:

1> 温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时间: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e. 测试程序:

1> 将产品放入测试机。

2> 设定测试条件。

3> 耐热测试。

4> 室温下放置时间: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f. 判定标准:

1> 产品外观要求: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测试後: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3.3 低温寿命 (Temperature Life (Cold )):

a. 测试目的:模拟验证产品在实际使用中耐低温的能力。

b. 测试设备:恒温恒湿试验机 (Q0236) 。

c. 测试数量:2PCS。

d. 测试条件:

1> 温度: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时间: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1> 将产品放入测试机。

2> 设定测试条件。

3> 耐低温测试。

4> 室温下放置时间: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f. 判定标准:

1> 产品外观要求: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测试後: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3.4 耐湿性 (Humidity):

a. 测试目的:模拟验证产品在实际使用中耐湿的能力。

b. 测试设备:恒温恒湿试验机 (Q0236) 。

c. 测试数量:2PCS。

d. 测试条件:

1> 相对湿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温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3> 时间: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e. 测试程序:

1> 将产品放入测试机。

2> 设定测试条件。

3> 耐湿测试。

4> 室温下放置时间: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f. 判定标准:

1> 产品外观要求: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测试後: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3.5 盐水喷雾(Salt Spray):

a. 测试目的:模拟验证产品在实际使用中耐盐雾腐蚀的能力。

b. 测试设备:盐水喷雾试验机 (Q0041)。

c. 测试数量:2PCS。

d. 测试条件:

1> 盐水浓度:5±1%。

2> 温度:35℃±2℃。

3> 试验用水PH值:~。

4> 试验室温度:35±2℃。

5> 盐水桶温度:35±2℃。

6> 饱合桶温度:47±2℃。

7> 试验室相对湿度:85%。

8> 压缩空气压力:±0.01kg/cm2。

10> 时间: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e. 测试程序:

1> 将产品放入测试机。

2> 设定测试条件。

3> 盐水喷雾测试。

4> 室温下放置时间: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f. 判定标准:

1> 产品外观要求: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3.6 耐焊接热测试 (Resistance to Soldering heat ):

a. 测试目的:模拟验证产品在SMT制程中耐焊接热的能力。

b. 测试设备:回焊炉 (Q0237) 。

c. 测试数量:2PCS。

d. 测试条件:

1> 峰值温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高温区段温度: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3> 时间: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e. 测试程序:

1> 设定测试条件。

2> 将产品放入回焊炉。

3> 测试. 。

4> 检验外观。

f. 判定标准:

1> 塑胶外观要求: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2> 五金件电镀层外观要求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

新产品验证规范

新产品验证规范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制定部门制订日期文件编号版次页数页码産品工程部2009/01/08 QC060 1 8 1 发行章核准审核制定单位制定人 新産品验证规范 公司文件,非经许可不得翻印.复制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传送,否则将以公司规定论处

一. 目的: 对新产品可靠性测试作业规范化。 二. 范围: 适用於精密五金有限公司所有产品。 三.职责与权限: 3.1産品工程单位负责制定可靠性测试规范。 品保单位负责依可靠性测试规范对産品进行验证测试。 3.2其他单位负责提供物料及安排人力支援。 四.作业内容: 测试时机及频率: 4.1.1 每季度安排选取在制产品和新开发的産品做可靠性测试。 4.1.2 当有其他特别要求时,可对特定产品做可靠性测试。 测试判定标准: 4.2.1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 4.2.2依连接器EIA或协协会规范。 4.3可靠性测试步骤: 4.3.1电气性能测试 (Electrical Performance): 4.3.1.1低功耗接触阻抗Contact Resistance (Low level): a. 测试目的:验证弹片或端子接触状况是否良好。 b. 测试设备:微欧姆计 (Q0031) 。 c. 测试数量:2PCS。 d.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1.2绝缘阻抗 (Insulation Resistance): a. 测试目的:验证端子间的绝缘性能。 b. 测试设备:超绝缘计 (Q0030)。 c. 测试数量:塑胶主体全模穴数。 d. 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1.3 耐电压 (Dielectric Withstanding Voltage): a. 测试目的:验证相邻端子间的耐电压性能。 b. 测试设备:耐压测试机 (Q0032) 。 c. 测试数量:8PCS。 d. 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2 机械性能测试 (Mechanical Performance): 4.3.2.1 耐久性 (Durability): a. 试目的:模拟验证在规定下压次数范围内,公﹑母座弹片或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b. 试设备:相应产品的耐久性测试治具﹑测试机。

新产品设计开发流程

1.目的: 1.1 明确公司各职能部门在开发设计流程各阶段的责任和任务。 1.2 确保产品开发的品质规范产品开发各环节,确保产品开发的结果能有效地符合客户(市场)之需求, 并有效控制产品开发的成本及周期。 2.适用范围: 2.1 客户提供设计图样或样品,由公司开发产品之过程。 2.2 2.2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开发产品之过程。 3.定义: 3.1 产品开发:将公司未生产过的产品,导入生产的过程。 4.权责: 4.1业务部 4.1.1 负责收集客户及市场需求信息。 4.2产品开发部门 4.2.1 收集及整理与产品有关的标准技术要求/法规/专利状况以及客户特殊要求的数据。 4.2.2 产品成本评估。 4.2.3 下达产品开发指令《产品开发案审核单》。 4.2.4 产品结构设计出图(或图面转换)/包装设计/规格书拟订/材料表建立/设计审查/产品评估/承认书制 作/试产主导。 4.2.5 产品的制造作业流程拟定,标准作业指导书的制定。 4.2.6 模具开发的跟进。. 4.2.7 提供样品给客户确认并追踪客户对样品的确认结果。 4.2.8 工程文件试作版发行。 4.2.9 设计变更及其实施。 4.2.10 主导新产品试产,发布及转移。 4.3品保部门 4.3.1 参与产品设计审查。 4.3.2 产品QC工程表及检验指导书的制定。 4.3.3 产品可靠性验证测试的执行。 4.3.4 样品制作及试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及记录,样品检验。 4.4 生产部门 4.4.1 参与产品设计审查。 4.4.2 配合产品开发部门进行样品试作及试产作业。 4.4.3 负责就新产品的认知及组装作业对作业员进行训练。 4.5 PMC部门 4.5.1试产工作指令单的开立。 4.5.2 试产物料需求。 4.6 PE部门 4.6.1 参与产品设计审查。 4.6.2 负责产品的机器设备及治具的设计、制作、验收及改善。

开发新产品的三个验证阶段(EVTDVTPVT)

开发新产品的三个验证阶段(EVT/DVT/PVT) 1、EVT, Engineering Validation Test 是针对工程原型机的验证,对象很可能是一大块开发板,或是很多块 开发板;关键是要有足够时间和样品。 通常,如果是新平台,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更多,会有很多问题 要解决,甚至有很多方案要对比;而修改既有产品的话,这个阶段会 简单很多,甚至省略。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尽可能多的发现设计问题,以便及早修正;或者说 设计可行性的验证。同时检查是否有规格被遗漏。 主要由研发部门来执行。 2、DVT, Design Verification Test 这一阶段应该至少是可以看到产品雏形了,电路板已经达到目标尺寸,或者至少是可以放进一个完整的壳体。 这一阶段主要验证整机功能的完整性和设计的正确性,并可作出结论,这个产品可以拿去生产了。因为生产意味着更大的投入,所以,这将 是最后的查错机会,你需要把设计和制造的问题全部考虑过。 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目标是产品拿到该拿的测试报告。 这一阶段,由研发部门和品保部门共同来完成,检验研发交出的成果。 3、PVT, Production Verification Test 这一阶段,处理对象应该是设计完成的产品,也就是设计的验证工作 可以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将严格按照该产品生产时的标准过程来进行,包括仪器、测 试工具、生产工具等都需要到位。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大规模生产的 重要基础,包括工序是否太复杂,工具是否足够等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Fact的考量。 之后是MVT(Mass Verification Test),或者是和PVT合为一起的, 主要是考虑产品批量后的性能是否一致;然后是MP(Mass Production)。

产品包装验证报告

_、° 产 品包装材料验证报告 拟制日期年月曰 审核日期年月曰 批准日期年月曰 版号生效日期年月E

有限公司

产品包装材料验证报告 一、总则 1包装材料的要求 依据:YY/、YY/T0313、YZB/国《体》产品注册标准。 用作制造XXXX的包装材料原料是原始材料,应有原料的来源,明确其历史和可追溯性,并受到控制,以确保成品始终能满足要求。 2包装材料的设计必须在满足原定用途的条件下,既能够确保内包装材料的符合性,又把对使用者或患者的安全造成危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包装材料与XXXX的相容性(即包装与医疗器材相互无不良影响):主要考虑的有: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毒性的要求,拟包装的医疗器械的大小和形状,对物理和其它防护的要求,医疗器械对特殊危险例如辐射、湿气、机械性撞击,静电放射的敏感性。 包装材料与标识方式的相容性:标识方法必须对包装材料与采用的灭菌过程的相容性无不良影响,印刷或书写所采用的油墨不会转移到XXXX产品上,也不会和包装材料起反应而影响包装材料的效用,也不会变色而使标识变的模糊不清,对固定在包装材料表面的标识,其附着方式必须能耐受灭菌过程的使用及制造厂规定的贮存和运输条件。 3包装材料能够提供对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防护。 包装材料在使用场所与使用者撕开包装取出使用时的要求相容性(例如无菌的开封)。

3.2 在使用条件下,在灭菌前、中、后,包装材料不可释放已知是 有毒的,其数量足以对健康危害的物质。 无菌状态的保持:( 即从其产品灭菌后,成为无菌之时起,直至规定 的失效日期或使用时止) ,包装完整性及包装材料的微生物阻隔特性。材料的毒性检测。 包装完整性试验报告 1 试验目的 对XXXX的包装系统,按照YY/、YY/T0313和“包装完整性试

新产品研发流程规范

新产品研发流程规范 1. 目的 产品研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对企业产品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能否顺利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公司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改进工作的管理、加快公司技术积累、打好技术基础、加快产品研发速度、指导产品研发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特制订本制度。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研发工作的管理。本制度所称的研发是指: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情况,结合公司实际能力、需求等情况,利用公司固有的技术人员和外部聘用的技术团队,来对公司所使用和需要的技术进行攻关,完成研究并在实验成效达到目标以后,进行批量开发应用。 3. 定义 4. 主要职责 4.1 销售部:负责产品开发市场调研,提出新产品需求。也可以其他同仁提出的新产品,进行市场调研. 4.2 生产部:负责产品研发,试产,投产。 4.3 财务部:负责成本核算. 5. 流程标准说明 5.1 新产品需求

公司前端销售部门,市场开拓部门以及生产技术部门可以向本部门负责人提出研发建议。 5.2研究项目可行性 1.确认产品是否在经营许可范围内,是否需要新增经营范围。 2.大致费用预算,财务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提供建议。 3.项目论证关注项目的投资规模、研发难度、研发周期、商用性可能、市场前景分析等。 4.技术支持可行性,分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具体分析。 5.3 项目立项 项目经总经理审核后正式立项,指定项目经理并由项目经理负责拟定项目可行性报告,及项目进度控制及资源配置表。 5.4 项目开发 1.研发项目获得立项后,由技术品控部作为牵头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的整体研发工作;撰写研发项目可行性报告,分析项目潜在收益与风险,评估对公司的影响。制定研发项目进度表,配置相关的人员,调集需要的设备和资源。2.项目可行性报告经过本部门领导审议,提交公司高层批准。经过批准之后,成立专门项目研发小组,正式进入研发阶段。3.根据项目可行性报告以及制定的研发项目进度表,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研发工作。根据研发工作的具体情况,可以由部门领导向公司高层提出资源利用申请、人员抽调申请。根据项目的研发难度,可以通过专门招聘的方法从公司外部聘用临时性的专业技术人员。4.项目研发过程中,及时跟踪市场信息发展和业内动态。保证研发项目的先进性处于较高水平。项目研发遇到各种问题,及时

新产品验证试验报告样本

可靠性实验报告 Reliability Test Report 报告名称:XXXXXX验证试验报告 报告编号:XXXXXXXX 发出日期:Jan.13.2013 封 面 产品验证试验报告 TO: XXX CC: XXX 拟制: XXX 审核: XXX

报告编号:QA1301001 完成日期:Jan.15.2009 页码:1of 14样品数量: 10PCS 委托日期: Dec.25.2009 目录 1.0实验目的 (2) 2.0实验设备 (2) 3.0样品名称、编号及来源 (2) 4.0试验方法/环境与步骤要求 (2) 4.1实验室环境测试: (2) 4.2试验流程: (3) 4.3预处理: (3) 4.4初始测试项目及数据: (3) 4.5关键器件温升试验: (7) 4.6低温贮存与工作试验: (7) 4.7高温贮存与工作试验: (9) 4.8恒定湿热试验: (9) 4.9模拟故障测试试验: (10) 4.10最后测试: (11) 5.0实验结果判定 (14) 6.0附件 (14)

报告编号:QA1301001 完成日期:Jan.15.2009 页码:2of 14样品数量: 10PCS 委托日期: Dec.25.2009 1.0实验目的 新产品可靠性验证试验。 2.0实验设备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设备编号 1 高压仪 TOS8870A FE-0011 2 三用表 34410A FE-0399 3 AC SOURCE Chroma 6520 FE-0400 4 电子负载 Chroma 6214 FZ-0010 5 功率测试仪 AN2102W FC11098 6 可程式恒温恒湿仪 TH-225D 060420A 7 数字示波器 DOS6032A FE-0398A 8 温度测试仪 DR130 FZ-0009 9 调压仪 TDGC2 \ 10 振动试验台 DZD-450A \ 11 跌落测试台 \ \ 3.0样品名称、编号及来源 3.1样品型号/名称:FP09M038 3.2FEREX P/N #: 3.3样品编号: No.1 ~ No.10 3.4试验样品来源:R&D 4.0试验方法/环境与步骤要求 4.1实验室环境测试:

新产品研发流程资料讲解

新产品研发流程 研发中心新产品开发一共有18过程,有16关键点。 每个过程都有开始条件、工作程序、标准规范、结束事件。工作程序,标准规范请参照公司文件及指标,过程的结束事件即为关键点。 ※关键点1:新产品开发输入资料评审 评审时检验资料:《新产品开发可行性、适宜性分析报告》 《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APQP小组人员名单》 《新产品APQP总计划表》 《初始成本估价表》 《新产品开发提案书》:包含功能要求或产品说明书,结构包 装要求,法律法规要求,新产品奖金分 配方案,工程安装方式等。 评审人员:产品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 结束标志:制作《新产品开发输入资料登记表》 制作《新产品开发资料输入评审报告》通过评审 所有资料转交给研发中心。 ■过程1:硬件概要设计 启动条件: 1、通过新产品开发输入资料评审; 2、收到产品中心输入资料。 过程要点: 1、制做《新产品开发计划表》包含:过程、关键点、时间、人员等规划,结合软件、结构流程。 2、制作《硬件概要设计报告》包含:硬件设计方框图、标准法规、技术参数、 生产方式、检测方法、采购说明、技术难点。制作《样件拆分记录表》。 制作《新产品特殊特性清单》。制作《新增设备/仪器/工装清单》。 ※关键点2:硬件概要设计评审 评审时检验资料:《硬件概要设计报告》 《样件拆分记录表》 《新产品特殊特性清单》 《新增设备/仪器/工装清单》 《新产品开发计划表》 《仪器设备工装夹具评估表》 《产品规格书》 必须参与的评审人员:研发总监、项目经理、研发项目成员 结束标志:制作《硬件设计评审报告》,通过评审。 ■过程2:软件概要设计 启动条件: 1、通过新产品开发输入资料评审; 2、收到产品中心输入资料。

新产品工艺验证管理规定

新产品工艺验证管理规定 1.目的 通过工艺验证,检查工艺流程及产品符合客户及法律法规的合理性,并且寻求降低质量成本、工艺优化的机会。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新产品阶段的各工序工艺验证确认。 适用于本公司工序/设备工艺过程变更验证确认。 适用于本公司批量生产产品的各工序过程再验证确认。 3.职责 3.1 设计人员标注出关键尺寸、特性要求。 3.2工艺人员把关键及特殊要求转化为过程控制。 3.3工艺人员负责定期组织进行过程验证,并负责工装方面的验证。 3.4综合管理部负责生产设备的过程验证。 3.5质量管理部负责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3.6生产部负责工艺验证生产安排、组织生产。 3.7技术中心主任或技术副总负责所有工艺验证的批准。 4.工作要求 4.1工艺验证要求 4.1.1要求建立书面的证据,保证规定的工艺能始终如一的生产出符合预期标准属性的产品。 4.1.2要求工艺参数范围内能有效和重复生产出符合预期标准和质量的产品。 4.2工艺验证的原则 4.2.1充分的验证准备工作(含量产过程再确认): 对产品要求理解透彻;分析方法经过讨论明确;生产设备及测量仪器经过校验;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并获得相应资质。 4.2.2工艺验证并非试验 验证的目的在于建立工艺的一致性; 验证中的相关工艺参数必须进行合量化的定义; 验证发现参数偏差后的处理。 4.2.3确定验证对象和范围 工艺验证既然是产品验证,所以不同的产品必须分别进行验证;

根据公司特点,同一系列产品可抽取典型样品进行试验。 4.2.4确定各工序的关键工艺路线 工序的关键工艺参数来源:客户产品中指定要求;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通过FMEA检查发现的参数; 以往类似产品的经验数据要求明确产品的关键工艺参数,制定关键工艺指标,并对其抽样数据进行检查。 4.2.5 确定取样要求 要求检查样品的数据必须来源于验证批的产品。 4.2.6 确定测试项目 测试项目要求在工艺验证前准备完毕,按作业指导书的测试方法进行检测。 4.3 新产品工艺验证 4.3.1指新产品/产品开新线/生产场地搬迁等时出现的产品验证。 4.3.2新产品验证流程 工艺员组织新产品的验证活动:验证并确认工艺参数的范围,加工可行性检查分析及工装的验证记录。 综合管理部负责设备的验证:填写验证报告。 质量管理部负责产品质量检查,数据的采集,进行能力分析。 生产部安排员工进行新产品试生产。 4.3.3 新产品验证输出 4.3.3.1新产品工序验证输出(工序确认): 设备的确认报告,有具体参数时,要求有CMK分析综合管理部验证并确认各工序的工艺参数的范围,工装的确认报告工艺员 4.3.3.2 在4.3.3.1条确认基础上,新产品工序验证需进行连续生产验证,以下验证项目需连续工作七至十个工作日后统计分析后得出数据,特殊情况时采样数据的时间可适当延长。 调整并核对各工序的产能节拍工艺员 设备故障率/维修率综合管理部/生产部各工序操作人员的培训需求综合管理部、工艺员各工序的直通率分析质量管理部 各工序的关键参数的分析质量管理部 各工序的不良品信息分析质量管理部

新产品试产流程

一、目的: 规范新产品的研发、试产过程,确保新产品在研发、试产阶段可正确、顺利地进行,并顺利地投入量产。 二、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新产品的研发、试产。 三、权责部门: 统筹计划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物品控制及成品出货的管制。 生产部:负责产品的插件、补焊、测试、组装及包装等。 研发部一部:主要负责试产的组织、具体包括: 1、负责召开试产新产品发布会。 2、负责产品的研发,解决试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3、相关文件的制作、核对、发行。 4、负责试产的整个过程的跟踪。为生产线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5、负责召集相关部门开试产总结会,与质量与卓越运营部共产同决定试产是否成功, 可否进行批量生产 研发部一部(PIE):主要负责SOP制作、具体包括: 1、员工培训等工作 2、制作工装夹具、老化、测试工装 3、试产问题的统计及处理 4、追踪试产问题点各相关部门完成情况。 5、VSM制作 质 运营 :参与产品验证,根据BOM、样品及特殊要求检验来料或外发加工料, 全程跟踪试流过程,及时发现反馈制程问题,并记录做长期追踪处理结果。参加相关会议, 试产过程的中的质量检测等。与研发一部共产同决定试产是否成功,可否进行批量生产 四、内容: 1、公司对新产品进行立项,将新产品研发任务表下达至研发一部。 2、研发一部进行产品开发,开发完成后,应具备以下资料及工装: (1)、BOM清单(开发版)。 (2)、原理图。 (3)、零件位置图。

(4)、爆炸图。 (5)、开发样品。 (6)、产品说明书。 (7)、产品规格书(开发版)。 (8)、元器件承认书 (9)、产品可靠性测试报告 (10)、生产VSM及生产SOP (11)、生产工装及夹具 (12)、测试工装及测试SOP。 3、研发完成后,由研发一部与质 运营 一起对新产品进行验证,由质 运营 填写《设计& 开发验证报告》。然后研发一部召集研发一部(PIE)、质 运营 、生产部开新产品评审会议,并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填写《设计&开发评审报告》。验证和评审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 4、研发一部应在评审会议后的二个工作日内将新产品的相关资料编写、审核、签发。 (1)、BOM清单审核、发行。(经由文件中心发行至统筹计划、研发一部(PIE)、质 运营部、供应链、物流部)。 (2)、原理图审核、发行。(经由文件中心发行至研发一部(PIE) (3)、零件位置图审核、发行。(经由文件中心发行至研发一部(PIE)、质 运营部、供应链、生产部)。 (4)、爆炸图审核、发行。(经由文件中心发行至统筹计划、研发一部(PIE)、质 运营部、供应链、生产部)。 (5)、产品说明书审核、发行。(经由文件中心发行至研发一部(PIE)、质 运营部、生产部)。(6)、产品规格书审核、发行。(经由文件中心发行至研发一部(PIE)、质 运营部、生产部)。 (7)、元器件承认书审核、发行。(经由文件中心发行至质 运营部、供应链)。 (8)、样机制作、发行。(经由文件中心发行至研发一部(PIE)、质 运营部、生产部)。 以上资料应齐全、完整。 5、研发一部(PIE)收到研发一部的资料后,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基本完成对相关资料的编写、核对。 主要包括: (1)、BOM清单核对。 (2)、原理图核对。

新产品研发报告word模板16页

新产品研发报告 什么是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开发是指从研究选择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开始到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设计,直到投入正常生产的一系列决策过程。从广义而言,新产品开发既包括新产品的研制也包括原有的老产品改进与换代。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内容,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核心之一。 [编辑]新产品开发的分类 为了便于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1.按新产品创新程序分类 ①全新新产品。是指利用全新的技术和原理生产出来的产品。 ②改进新产品。是指在原有产品的技术和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改进技术,使外观、性能有一定进步的新产品。 ③换代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方法或新材料在原有技术基础上有较大突破的新产品。 2.按新产品所在地的特征分类 ①地区或企业新产品。指在国内其他地区或企业已经生产但本地区或本企业初次生产和销售的产品。

②国内新产品。指在国外已经试制成功但国内尚属首次生产和销售的产品。 ③国际新产品。指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和销售的产品。 3.按新产品的开发方式分类 ①技术引进新产品。是直接引进市场上已有的成熟技术制造的产品,这样可以避开自身开发能力较弱的难点。 ②独立开发新产品。是指从用户所需要的产品功能出发,探索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的原理和结构,结合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独立开发制造的产品。 ③混合开发的产品。是指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既有直接引进的部分,又有独立开发的部分,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制造出的新产品。 [编辑]新产品开发的方向 企业开发新产品,把有限的人、财、物,有效地分配在急需的开发项目上,使新产品开发取得最佳效果,关键在于准确地确定新产品开发方向。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新产品开发呈现出多能化、系列化、复合化、微型化、智能化、艺术化等发展趋势。 企业在选择新产品开发方向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考虑产品性质和用途。在进行新产品开发前,应充分考察同类产品和相应的替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性能用途,确

新产品开发管理办法

一. 目的 1.确保新产品开发遵循既定流程,以最正确之方向、最经济之成本、最快之速度、最优化 之设计进行,达成公司经营目标。 2.“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是制造出来的”,籍由适当之设计规划、设计审查、设计验 证、设计确认,确保新产品符合既定之标准,满足客户需要。 二. 范围 1.适用于本公司自行设计与开发之新产品;其中新机种的开发按本办法所规定的流程来规范 运作;改型产品的开发可视情况对某些流程之运作进行删减调整,其具体运作流程以其“新产品开发进度管制表”进行管制。 3.本程序将産品设计开发与工艺设计开发整个过程分爲以下的5个阶段:産品策划阶段、産 品设计阶段、工艺开发阶段、试产阶段、量产阶段。 三. 定义 1.新产品:新产品分为新机种和改型两类,新机种是指在外观或功能上相对于原有之常规 产品有重大改进与突破,或本公司从未生产过的全新的产品;改型是指在不改变核心结构的前提下对相关特性做改变,以符合不同客户、市场的需求. 2.SOP:作业标准书 3.SIP:检验规范书 4.SNP:包装规范书 四. 权责 1.项目工程师:主导新産品整个项目开发的推进,为具体工作推展的责任人。 2.项目小组:整个新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试作等各项具体工作执行的团队。 五.内容 1.新产品开发管制作业流程图

功能结构设计

审查 開發課 作問題管制表

本分析表、产品规格书

2. 执行办法 2.1产品企划阶段 2.1.1根据公司新产品研发规划、市场反馈信息或客户需求,营销、研发部门人员均可以适当方 式提出新产品开发建议。 2.1.2依据新产品开发的建议,研发部应执行初步评估与策划,输出之信息应尽可能涵盖产 品之用途、发展方向、性能参数要求、希望成本、开发周期及相关法令/法规要求等各 方面信息,提出“产品开发提案单” (FM10000001),并适时提出“新産品开发可行性评估报 告” (FM10000002)。 2.1.3新产品开发提案单经批准后,研发部应指定项目工程师,针对产品开发提案单进行内部 讨论,提出设计开发总进度及规划新产品各阶段的进度,并拟出“新产品开发进度管制表” (FM10000002)以管制各项工作进度。 2.1.4项目工程师召集并确定各部参加项目小组的成员,小组成员中需包含结构、电子、安规、 测试、品工、制造、采购、视需要还可安排供应重要零组件的供方代表等,并将成员名单 及工作职责列表。 2.1.5研发部主管主持召集项目小组成员,进行新产品开发介绍会,针对产品使用领域、功能、 性能特点、大约时程规划、成本控制目标等进行介绍。 2.2产品设计阶段 2.2.1项目工程师根据产品策划输出的需求,初步订出相关较具体的性能参数。 2.2.2根据订出之成本目标,提出模块结构与成本。 2.2.3界定关键零组件。 2.2.4初步拟定寿命测试方法及要求。 2.2.5功能结构设计 2.2.5.1项目结构工程师根据所要求的性能目标、模块化结构,进行具体的功能结构设计, 达成预定要求,功能设计包含电气功能、机械功能两大类,由工程师充分发挥才能,结合相 关信息进行设计。 2.2.5.2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设计上、制造上之可行性,根据类似产品之设计经验,由项目工 程师召集各分项工程师进行分析、研究,集思广益,并呈主管核准设计图面,于设计过程中 涉及材料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制造可行性,必要时应充分运用和借鉴供方材料工程专业

新产品市场验证管理流程2016年

新产品市场验证(田间试验)管理流程为了规范新产品市场验证(田间试验)流程,保证试验能够切实反映产品的性能及可靠性,为下一步的商品化提供依据,从而得到真实有效的产品验证数据,特制定本流程。 1范围 本流程规定了新产品市场验证(田间试验)的内容及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和控制要求。 本流程适用于第二装配厂全新产品和变型产品的市场验证(田间试验)控制。 2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 GB/T 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有关的术语和定义。 3职责 3.1产品技术部是新产品市场验证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编制田间试验大纲、田间试验委托协议、产品使用说明书(或简易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负责与田间试验单位签订试验委托协议;负责试验数据的分析,对产品性能及可靠性进行结论性评述;负责分析和解决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故障,不定期进行试验跟踪。 3.2销售部负责根据试验大纲及试验单位资质要求指定田间试验单位,负责编制并与田间试验单位签订试制协议;负责试制协议违约或出现纠纷争端时的处理;负责试验数据索取并定期提交给产品技术

部;负责试验样机的消化处理;负责组织试验样机的发运及回运;负责试验单位对新产品意见的搜集,对新产品突出卖点及产品未来两年上市目标实现的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 3.3田间试验单位负责进行田间试验,解决试验中出现的一般性故障,记录试验数据;负责定期向销售部提交试验数据。负责编制产品适应性试验报告,对样机的农艺适应性、运输适应性等给出结论性评述。 3.4质量部负责必要时参与故障分析。负责制定质量改进计划,并监督实施。 3.5采购部负责田间试验样机及备件零部件的采购;负责协调发动机、前桥等重要外购件的维修和更换。 3.6生产部负责组织田间试验样机装配调试及入库。 3.7提升器项目部负责新型提升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4 工作流程 4.1 试验前准备 4.1.1 产品技术部根据新产品开发计划,制定产品试验大纲、田间试验委托协议、使用说明书(或简易操作规程)、备配件清单等技术文件,在样机评审及改进完成后七个工作日内发至销售部、采购部和生产部等相关部门。 4.1.2 产品试验大纲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试验目的 b)试验项目及起止时间 c)试验依据

新产品实验报告doc

新产品实验报告 篇一:产品试验报告 篇二:XXXXXX新产品验证试验报告 目录 1.0 2.0 3.0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实验目的 ................................................ ............... 2 实验设备 ................................................ ............... 2 样品名称、编号及来源 ................................................ ... 2 试验方法/环境与步骤要求 (2) 实验室环境测试: ............................................... ................................................... ............................ 2 试验流程: .............................................. ................................................... ....................................... 3 预处

理: ............................................... ................................................... ........ ..................................... 3 初始测试项目及数据: ............................................... ................................................... ..................... 3 关键器件温升试验: ............................................... ................................................... ........................ 7 低温贮存与工作试验: ............................................... ................................................... .................... 7 高温贮存与工作试验: ............................................... ................................................... ..................... 9 恒定湿热试验: ............................................... ................................................... ................................. 9 模拟故障测试试验: ............................................... ...................................................

新产品开发管理规定

新产品开发管理规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 目的
1. 确保新产品开发遵循既定流程,以最正确之方向、最经济之成本、最快之速度、最优化之设
计进行,达成公司经营目标。
2.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是制造出来的”,籍由适当之设计规划、设计审查、设计验证、设
计确认,确保新产品符合既定之标准,满足客户需要。
二. 范围
1.适用于本公司自行设计与开发之新产品;其中新机种的开发按本办法所规定的流程来规范运
作;改型产品的开发可视情况对某些流程之运作进行删减调整,其具体运作流程以其“新产品
开发进度管制表”进行管制。
3.本程序将産品设计开发与工艺设计开发整个过程分爲以下的 5 个阶段:産品策划阶段、産
品设计阶段、工艺开发阶段、试产阶段、量产阶段。
三. 定义
1. 新产品:新产品分为新机种和改型两类,新机种是指在外观或功能上相对于原有之常规产品
有重大改进与突破,或本公司从未生产过的全新的产品;改型是指在不改变核心结构的前提
下对相关特性做改变,以符合不同客户、市场的需求.
2. SOP:作业标准书
3. SIP:检验规范书
4. SNP:包装规范书
四. 权责
1. 项目工程师:主导新産品整个项目开发的推进,为具体工作推展的责任人。
2. 项目小组:整个新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试作等各项具体工作执行的团队。
五.内容
1.新产品开发管制作业流程图
流程图
权责单位
相关说明
产品企划阶段开始
表单
新产品开发提案
相关单位
1)经市场需求调查、竟争对手分析、新产品 销售前景预测等作业完成且可行后提案,需注 产品开发提案单 明详细要求和进度
NO
新产品开发介绍会 (设计开发输入评审)
研发部
OK
1)主持会议并进行工作分配,指定项目工程师
2)针对产品使用场合、功能特点、大约时程
规划、性能要求进行介绍 3)研发与各部主管及项目负责人参与,针对
产品开发提案单进行讨论
会议记录 项目小组名单及工作分配
4)项目前期会议,各部门主管指派项目小组
成员
拟订设计开发进度
项目审查

开发新产品的三个验证阶段EVTDVTPVT

1、EVT, Engineering Validation Test 是针对工程原型机的验证,对象很可能是一大块开发板,或是很多块开发板;关键是要有足够时间和样品。 通常,如果是新平台,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更多,会有很多问题要解决,甚至有很多方案要对比;而修改既有产品的话,这个阶段会简单很多,甚至省略。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尽可能多的发现设计问题,以便及早修正;或者说设计 可行性的验证。同时检查是否有规格被遗漏。 主要由研发部门来执行。 2、DVT, Design Verification Test 这一阶段应该至少是可以看到产品雏形了,电路板已经达到目标尺寸,或 者至少是可以放进一个完整的壳体。 这一阶段主要验证整机功能的完整性和设计的正确性,并可作出结论,这 个产品可以拿去生产了。因为生产意味着更大的投入,所以,这将是最后 的查错机会,你需要把设计和制造的问题全部考虑过。 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目标是产品拿到该拿的测试报告。 这一阶段,由研发部门和品保部门共同来完成,检验研发交出的成果。 3、PVT, Production Verification Test 这一阶段,处理对象应该是设计完成的产品,也就是设计的验证工作可以 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将严格按照该产品生产时的标准过程来进行,包括仪器、测试工具、生产工具等都需要到位。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大规模生产的重要基础,包括工序是否太复杂,工具是否足够等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Fact的考量。 之后是MVT(Mass Verification Test),或者是和PVT合为一起的,主 要是考虑产品批量后的性能是否一致;然后是MP(Mass Production)。

新产品设计评审验证管理规定

产品设计评审验证管理规定 1目的 为规范产品的设计评审、验证,确保设计输出满足相应阶段设计输入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定。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空调产品的全新项目、改型项目、研究项目。 3职责 3.1设计开发部 ●项目组负责完成设计和组织样机制作,在评审会前完成评审会议所需的书面材 料。 ●设计三课负责审查评审资料是否完整并组织评审会,项目组编制《评审报告》(报 告最终审批者为技术副总)。 3.2品质管理部 ●负责编制《测试评价方案》。 ●负责对样机检查、测试并提供客观证据。 3.3技术工艺部 ●负责完成工装准备、工艺文件的编制,在评审会前完成评审会所需的书面材料。 3.4制造部 ●负责完成小批试制。 3.5采购部 ●负责协助项目组在不符合项整改中与供应商联系,并及时送样。 4术语与定义

5内容 5.1评审委员会组成 组成:主任 ----技术副总经理; 副主任 ----技术总监、技术中心主任; 委员 ----设计开发部、技术工艺部、制造部、品管部、采购部的正/副部长; 其他成员----工艺设计课长、测试课长、总装课长、设计四课课长及相关工程师。 职责:评价项目各阶段成果与设计输入的符合性,评价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评价项目的先进性。同时评价结构、性能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 5.2 评审通过与不通过的大原则: a、电器安全不合格的不能通过评审; b、实测性能数据未达到内控要求的不能通过评审; c、其它不合格项能否通过评审,需评审会决定。 5.3 试制、试产过程中各部门发现的不符合项,由发现部门各自整理汇总成规范的“不符合 项汇总表”,经部门领导审核后发至开发部,再由项目小组进行最终汇总;提交评审时项目组须同时提交最终汇总的“不符合项汇总表”和各部门的单项“不符合项汇总表”,目的是确保评审时得到完全的不符合信息,从而尽可能减少评审风险。 5.4项目小组在进行问题整改时应根据最终汇总的不符合项汇总表开展整改,并保持相关整 改记录,确保试制、试产过程中各部门提出的所有不符合项都得到关闭(不需要整改或没有能力整改的相关问题都必须在整改措施栏里予以注明)。 5.5开发部进行预评审时,主要评审项目为各问题点是否全部关闭、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如 果不能完整提供开发最终汇总的“不符合项汇总表”和各部门单项“不符合项汇总表” 的项目,不予评审。

新产品开发设计验证的内容有哪些

新产品开发设计验证的内容有哪些;设计确认的内容有哪些,在开发过程的哪个阶段去进行 5.5 设计评审 5.5.1 设计评审点包括: A. 初步设计评审,包括意匠和造型等; B. 技术设计评审; C. 工程图纸设计评审; D. 设计改进评审; E. 工艺方案评审。 5.5.2 每次设计评审的参加者应是与设计有关的部门代表,当涉及专业性问题评审时,可吸收有关专家参加。 5.5.3 设计评审应评价设计输出的适应性,关键点以及存在问题的范围和可能的不足,并采取相关的改正措施。 5.5.4 产品工程部门负责跟踪记录改正措施的执行效果。 5.6 设计验证 5.6.1在设计有输出的适当阶段,应有计划地对设计结果进行正式的验证,以验证设计满足输入要求的程度并形成文件。 5.6.2 除进行设计评审外,设计验证还包括: A. 计算方法; B. 比较法; C. 对新设计的零部件和总成进行试验; D. 产品样品试验; E. 产品样品试制等。 5.7 设计确认 5.7.1 设计确认应在成功的通过设计验证之后进行。 5.7.2 设计确认的内容: A. 产品的图纸、标准和资料带; B. 产品性能验证报告; C. 产品适用性,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程度; D. 产品技术水平,结构参数; E. 产品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造型、操作方便性、环保目标、制造可行性、工艺性、检查方案及物流方案; F. 产品标准化程度; G. 样品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H. 对确认过程出现的失败,必须提出改正措施,直至通过确认为止。 5.7.3 设计确认可采用的资料有设计评审结果,产品样件试验报告,用户使用意见等。确认的形式有系统确认和零部件提交保证等。

新产品验证规范

新产品验证规范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制定部门制订日期文件编号版次页数页码産品工程部2009/01/08 QC060 1 8 1 发行章核准审核制定单位制定人 新産品验证规范 公司文件,非经许可不得翻印.复制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传送,否则将以公司规定论处

一. 目的: 对新产品可靠性测试作业规范化。 二. 范围: 适用於精密五金有限公司所有产品。 三.职责与权限: 3.1産品工程单位负责制定可靠性测试规范。 品保单位负责依可靠性测试规范对産品进行验证测试。 3.2其他单位负责提供物料及安排人力支援。 四.作业内容: 测试时机及频率: 4.1.1 每季度安排选取在制产品和新开发的産品做可靠性测试。 4.1.2 当有其他特别要求时,可对特定产品做可靠性测试。 测试判定标准: 4.2.1 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 4.2.2依连接器EIA或协协会规范。 4.3可靠性测试步骤: 4.3.1电气性能测试 (Electrical Performance): 4.3.1.1低功耗接触阻抗Contact Resistance (Low level): a. 测试目的:验证弹片或端子接触状况是否良好。 b. 测试设备:微欧姆计 (Q0031) 。 c. 测试数量:2PCS。 d.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1.2绝缘阻抗 (Insulation Resistance): a. 测试目的:验证端子间的绝缘性能。 b. 测试设备:超绝缘计 (Q0030)。 c. 测试数量:塑胶主体全模穴数。 d. 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1.3 耐电压 (Dielectric Withstanding Voltage): a. 测试目的:验证相邻端子间的耐电压性能。 b. 测试设备:耐压测试机 (Q0032) 。 c. 测试数量:8PCS。 d. 测试条件及判定标准:依相应的产品规格书或依连接器EIA或协会规范。 4.3.2 机械性能测试 (Mechanical Performance): 4.3.2.1 耐久性 (Durability): a. 试目的:模拟验证在规定下压次数范围内,公﹑母座弹片或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b. 试设备:相应产品的耐久性测试治具﹑测试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