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复合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研究与应用

仿生复合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研究与应用
仿生复合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研究与应用

仿生复合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研究与应用①

龚?林素君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功能性纺织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

越大的比重。本文介绍了仿生技术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研究与应用,并初步探讨了仿生复合

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难题。

关键词仿生复合材料;功能性纺织品

1功能性纺织品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及自身的健康。为了适应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扩充人类的活动空间,功能性纺织品在人们的流行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功能性纺织品开发呈现出持续高涨的态势,并以对全球的纺织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持续高涨的开发热情来自两方面的推动力:一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产品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一部分纺织品生产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开发功能性纺织品,以满足这种消费需求;二是由于通过对花式、组织结构、新型纺织染工艺的创新或新型纤维原料的开发和应用来开发新型纺织产品,已经有些黔驴技穷了,促使一部分企业转而关注功能性纺织产品的开发,以期在利润微薄的传统产业大背景下,寻求更高的附加值。

目前,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领域主要集中在内衣、家用纺织品和防护用纺织品等三个方面,涉及的功能包括抗菌防臭、远红外、抗紫外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拒油防水、负离子、防火阻燃、抗沾污、易去污、防水透湿、免烫、高吸湿等。与其他新产品的开发一样,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中国的功能性纺织产品开发也经历了因一哄而上、鱼龙混杂而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度下降,到市场秩序逐渐规范的过程,并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功能日趋完善、发展相对稳定的功能性纺织品产业格局。

2功能性纺织品的新进展———仿生技术在纺织中的研究和利用

近年来,我国相关生产企业以及一些跨行业、跨系统的高校、科研单位在功能性纺织品开发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应用仿生技术、纳米技术的功能性纺织产品应运而生,如防水、防污、透湿的功能性服装、发射远红外线的保健服、防弹服以及具有防紫外线、抗菌、阻燃、抗静电、超双疏等功能的纺织品均有报道。现将仿生技术在纺织中的应用情况归纳如下。

①基金项目: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编号:(2008ZK-01)。

2.1仿“荷叶效应”的纳米仿生防水材料

荷花向来被人们冠以出淤泥而不染的雅号,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覆盖着无数尺寸约10μm突包,而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图1)。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纳米结构,使得荷叶表面滴水不沾。

图1莲叶的电子显微图像

(图1来源于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6714532696.html,/sci/nano-...230.html)

科学家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荷花的这种自清洁效应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在织物上已研制出了仿荷叶结构的纳米防水布———丙纶织物。将颗粒大小为20纳米左右的聚丙烯水分散液浸轧、光照,使颗粒黏结在纤维表面上形成凸凹不平的表面结构,成为双疏材料,既疏水又疏油。用油或水往这种布上倒,都不会浸湿,也不会玷污。

2.2仿变色龙的变色纤维

变色龙能随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利用仿生学原理,目前已研制成功了一种能自动变色的光敏变色纤维,该纤维不仅对光线十分敏感,而且湿度的变化也能使颜色改变。这种变色纤维被光色性染料染色后,便能随周围环境的光色变化而改变颜色,此外还能随温度的升高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图2)。

图2感温印花布

2.3仿孔雀羽毛的仿生纳米结构研究及其在纺织纤维中的应用

早在数百年前,牛顿就指出,鸟羽和昆虫的颜色不仅仅来源于色素,还来源于物理结构。羽毛表面组织可以对光发生散射和干涉作用从而产生颜色,这两种生色途径都属于结构生色。由于结构生色不会降低光强度,所以产生的颜色特别明亮,甚至还具有金属光泽。色素生色随着化学结构变化,颜色会变化或消失;而结构生色只要材料的折射率和尺寸不变,颜色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如果能够将结构生色仿生技术用于纺织印染行业,将革命性地促进行业的发展。

通过实验对孔雀羽毛的结构生色原理的研究发现,蛋白质晶体纤维产生的干涉现象是孔雀羽毛绚

丽多姿的主要原因。我们对孔雀羽毛更为微观的结构进行了观察。从小羽枝上锁定一个羽毛裂纹,观察其微观结构。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小羽枝中的蛋白纤维的二维光子晶体结构的积聚状态和形成特征。我们发现这些蛋白质晶体纤维的粗细度均匀,排列方向严格按照小羽枝的轴向,所以能够从物理结构上形成良好的干涉现象,生出绚丽的颜色(图3 图5)。将孔雀羽毛的结构色和动态色中的光自晶体应用于纺织品中,结合纳米仿生制备技术,人工模拟纳米结构单元,将该结构生色机理用于纺织纤维行业中,改变传统印染工艺,使纺织应用的新型“印染”颜色明亮且永不消失。

图3孔雀羽毛绿色部分的光学显微结构

图4羽毛的形貌电镜扫描

图5孔雀羽毛的微观结构

2.4仿北极熊绒毛特点的中空纤维

中空涤纶短纤维最初从日本引入我国,主要生产喷胶棉以用于服装领域。近年来,中空涤纶的种类和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抗菌中空涤纶短纤维是仿北极熊的毛发中空而研制的一种差别化纤维,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蓬松性和保暖性,还具有抗菌性、防臭性能和较强的抗紫外线能力,对人体的皮肤具有保健功能,见图6。

图6北极熊绒纤维

(图6来源于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6714532696.html,/story/52795.html)

2.5仿麂皮超细纤维技术

复合超细纤维是化学纤维领域的最新成果,由于其特殊的纤维组分和结构(图7),其产品具有超天然纤维性能与优异的仿真效果。由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研究的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图8)的开发项目已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制得了目前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最细的超细纤维,其直径仅0.2 0.5μm(0.0005 0.0008dt),具有准纳米级尺寸;同时制成了具有开口式微孔和离型效果的超真人造麂皮;该项技术以及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岛型复合超细纤维是近年来超细纤维发展的新方向,相比以往裂离型超细纤维其单纤更细,且单一组分更有利于染色。海岛纤维仿鹿皮产品表观丰满细洁、风格独特,具有极佳的悬垂性、优良的舒适性和显著的防水透气性能,实现了从功能上对鹿皮的仿制,可广泛用于服装产业、军工及装饰材料等多种领域,如高级纺织面料、高级装饰材料、超滤材料等。随着人们对这一新型材料功能的不断认知及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其应用领域会不断扩大,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7超细纤维形态结构图8人造麂皮形态结构

(图7,图8来源于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6714532696.html,/data/2005/2005-12-09/130076.shtml)

2.6仿蜘蛛丝特性的防弹纤维

蜘蛛丝具有很高的强度、弹性、柔韧性、伸长度和抗断裂功能以及轻盈、耐紫外线、生物可降解等优点,是包括蚕丝在内的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所无法比拟的。固体状的蜘蛛丝内呈不规则纠结状的甘胺酸蛋白分子链,是其具有弹性的原因(图9,图10)。仿生蜘蛛丝的人造丝即将进入各个领域,尤其在制作防弹服方面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9

蜘蛛丝化学结构图10蜘蛛丝蛋白结构

(图9,图10来源于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4532696.html,.tw /%25E5%25...2842.html )

2.7

仿鲨鱼皮的特种减阻材料

图11显微镜下鲨鱼皮肤(图11来源于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4532696.html, /)s /blog_4...k1d.html

奥运会上菲尔普斯一举夺得8枚金牌,创造了奥运八金

的神话,而这背后有着仿鲨鱼皮特种材料不可磨灭的作用。

鲨鱼皮具有优异的减阻性能(图11),被人们称为“鲨鱼皮效

应”

。通过对仿鲨鱼皮面料的组织结构及其时水阻力影响的研究,

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仿鲨鱼皮泳衣。仿鲨鱼皮泳衣在减少水的阻力和氧气消耗方面的效果极为显著,可使比赛成绩

大幅度提高。

2.8

印染及印花技术中的仿生花纹服装色彩的仿真仿形:在印花图案设计方面,仿形、仿色较为普遍,

各种动植物图案比比皆是,而孔雀尾羽的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是仿生学在服装色彩上的成功应用,尾羽的形状

更是众多设计中模仿的图案。另外,采用特殊的印染方法如化学印染、压花和编织手法都可以表现各种各样不同的自然界美的肌理效果,服装面料的仿生设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结构生色印花:结构生色技术可以用于或控制印花,一些特别要求结构生色的印花,例如反光、珠光、透明、闪光和变色印花等都是结构印花。根据仿生学原理开发的复合纤维材料,可生产多种用途的、具有杀菌作用的功能性面料(抗菌棉)。

3应用前景和技术难题

我国功能性纺织品研发正在向着环保、医疗、卫生、矿业、热带农业、产业用纺织品、纳米、化工等多领域拓展,如电磁辐射防护服装及其标准的研发、户外运动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印染废水处理、天然染料及植物功能染料、镀银纤维、防蚊纺织品、功能性微胶囊、桑皮纤维、医用循环减压袜的研发等。

各种可用于功能性纺织品的仿生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存在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以国防领域中的特种作战服装为例,目前已经出现了保温纤维、防弹纤维、变色纤维等功能各异的服装材料,然而,如何将这些功能融合在一起,研制出集保温、变色、防弹于一身的特种作战服仍是一个难题。此外,用于功能性纺织品的仿生复合材料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稳定性、改善批量化生产工艺,并不断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现在国家纺织规划也已把发展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纺织品等产业用纺织品列入其中。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功能性纺织品生产基地和应用市场。

参考文献

[1]范尧明.仿生学在纺织面料和服饰开发中的应用[J ].北京纺织,2004,25(4):62-64.

[2]杨东辉.我国功能性家纺发展现状及前景[C ].首届中国功能性家用纺织品论坛首届中国功能性家用纺织品论坛

论文集,2004(1).

[3]刘君杰,赵晓娣.智能材料在纺织上的应用[J ].上海纺织科技,2005,33(12):25-31.

[4]魏玉龙,王安霞.仿生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魅力中国,2009(3):37.

[5]姚圣军,张连祥,郭建伟.浅谈功能性纺织品的发展趋势[C ]

.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论文集,2007.[6]龚?,王红凤,刘胜男,曹晓和,龙杨俊.孔雀羽毛的仿生纳米结构研究及其在纺织纤维中的应用初探.2009年第九

届“铜牛杯”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9.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omimetic composite

materials in the area of functional textiles

Gong Yan ,Lin SuJun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Insitute of Fashion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functional textiles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 ’s live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onic technology in the area of functional textiles ,and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trends and some technical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use of biomimetic composite materials in functional textiles.Key words :biomimetic composite materials ;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

毃毃毃functional textiles

作者简介

龚?(198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仿生技术和应用化学。E-mail :clygy@https://www.360docs.net/doc/6714532696.html, 。

镁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1 / 8 镁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综述镁合金的特点及其在交通、航空航天、兵器方面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兵器零件的使用特点和性能要求,分析了镁合金在兵器装备中的应用前景, 展望 关键词:镁合金,特点,发展,应用 1 引言 镁合金的密度很小,是钢的四分之一、铝的三分之二,但镁合金的比强度却大于钢和铝,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因此,镁合金在电子产品、汽车、航空航天等需要高比强度金属材料的领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镁合金的化学活性高,在有机酸、无机酸和含盐的溶液中均会被腐蚀,且腐蚀速率较高,使得镁合金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镁合金是重要的有色轻金属材料,具有比强度、比刚度高,减振性、电磁屏 蔽和抗辐射能力强,易切削加工,易回收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2 镁合金的特点 (1)重量轻:镁合金的比强度要高于铝合金和钢/铁、但略低于比强度最高的纤维增强塑料;其比刚度与铝合金和钢/铁相当,但却远远高于纤维增强塑料。比强度(强度/密度之比值)、比耐力(耐力/密度之比值)则比铝、铁都要高。在实用金属结构材料中其比重最小(密度为铝的2/3,钢的1/4)。这一特性对于现代社会的手提类产品减轻重量、车辆减少能耗以及兵器装备的轻量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的阻尼和吸震、减震性能:镁合金具有极好的吸收能量的能力,可吸收震动和噪音,保证设备能安静工作。镁合金的阻尼性比铝合金大数十倍,减震效果很显著,采用镁合金取代铝合金制作计算机硬盘的底座,可以大幅度减轻重量(约降低70%),大大增加硬盘的稳定性,非常有利于计算机的硬盘向高速、大容量的方向发展。 (3)良好的抗冲击和抗压缩能力:其抗冲击能力是塑料的20倍;当镁合金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材料研1203 石南起Z1205020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是以金属及合金为基体,以高性能的第二相为增强体,与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纳米级增强体结合的复合材料,因兼有金属和纳米相而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成为一种新兴的纳米复合材料和新型金属功能材料。 1.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和基本性能 (1)相对于传统的金属材料来说,具有较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 (2)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相比,它又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与耐热性; (3)与陶瓷基材料相比,它又具有高韧性和高冲击性能。 2.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 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金属为基体,以高强度的第二相为增强体而制得的复合材料。因此,对这种材料的分类既可按基体来进行、也可按增强体来进行。 按增强体类型分为:1.颗粒增强复合材料;2.层状复合材料;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按基体类型分为:1.铝基复合材料;2.镍基复合材料;3.钛基复合材料;4.镁基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为:1.结构复合材料;2.功能复合材料。 3.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特征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所选用金属或合金基体和增强物的特性、含量、分布等。综合归纳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以下性能特点。 A.高比强度、比模量 B. 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 C.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 D.良好的高温性能和耐磨性 E.良好的断裂韧性和抗疲劳性能 F.不吸潮、不老化、气密性好 4.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分类: (1)固态法:粉末冶金法、真空热压扩散结合、热等静压、超塑性成型 / 扩散结合、模压。(2)液态法:液态浸渗、真空压铸、反压铸造、半固态铸造。 (3)喷射成型法:等离子喷涂成型、喷射成型。 (4)原位生长法。 制备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具体方法有机械合金化法、熔融纺丝法、粉末冶金法、机械诱发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法、真空蒸发惰性气体凝聚及真空原位加压法等。 A.机械合金化法 将按合金粉末金属元素配比配制的试料放入立滚、行星或转子高能球磨机中进行高能球磨,制得纳米晶的预合金混合粉末,为防止粉末氧化,球磨过程中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球磨制得的纳米晶混合粉经烧结致密化形成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球磨过程中,大量的碰撞现象发生在球粉末与磨球之间,被捕获的粉末在碰撞作用下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使粉末反复的焊合和断裂。经过“微型锻造”作用,元素粉末混合均匀,晶粒尺度达到纳米级,层状结构达到1um下,比表面积大大增加。由于增加了反应的接触面积,缩短了扩散距离,元素粉末间能充分进行扩散,扩散速率对反应动力的限制减小,而且晶粒产生高密度缺陷,储备了大量的畸变能,使反应驱动力大大增加。 B.高能球磨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首先用高能球磨法制备出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高能球磨法是利

仿生复合材料.

仿生材料研究进展(讲义)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mimetic materials 仿生学(Bionics)诞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是Bi(o)+(electr)onics的组合词,重点着眼于电子系统,研究如何模仿生物机体和感官结构及工作原理,而材料的仿生研究则由来已久。80年代后期,日本复合材料学会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材料仿生设计的论文[1],分析了部分生物材料的复合结构和性能,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6]。美、英等国合作在1992年创办了材料仿生学杂志(Biomimetics),Biomimetics意为模仿生物,着重力学结构和性质方面的仿生研究。但人们往往狭义地理解“mimetic”含义,认为材料仿生应尽可能接近模仿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近年来国外出现“Bio-inspired”一词,意为受生物启发而研制的材料或进行的过程。其含义较广,争议较少,似更贴切,因而渐为材料界所接受。通常把仿照生命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生物体材料的结构规律而设计制造的人工材料称为仿生材料(Biomimetic Materials)。这是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合衍生出三大研究领域:天然生物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狭义仿生)和仿生工程材料(广义仿生—即受生物启发而进行的材料仿生设计、制备与处理等)。 一、天然生物材料与生物医学材料 天然生物材料经过亿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通过天然生物材料的研究,人类得到了很多启示,开发出许多生物医学材料和新型工程材料。天然生物材料的主要组成为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各种氨基酸〈己知有20种〉组成的长链,改变氨基酸的种类及排列次序,便可以合成千差万别、性能各异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决定于遗传基因,即RNA〈核糖核酸〉中每三个碱基对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7]。在现代遗传工程研究中采用“基因定位突变技术”,可以改变某些碱基对的顺序和种类,以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利用DNA技术直接“克隆”出天然生物材料己有报导。可见蛋白质有机材料不仅性能优越,而且易于调整和控制,因此将会作为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得到应用。目前,蛋白质材料己在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神经网络计算机等领域派上用场[8]。 据统计,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迄今已超过一千多种,涉及到材料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医学临床上应用的就有几十种。用以和生物系统结合,以诊断、治疗或替换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被称为生物医学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9]。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Bioinert Materials)与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两大类。前者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后者则能诱发出特殊生物反应,导致组织和材料之间形成键接,或提高细胞活性、促进新组织再生。根据材料的组成又可分为:生物医学金属材料(Biomedical Metallic Materials),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Biomedical Polymer),生物陶瓷(Biomedical Ceramics),生物医学复合材料(Biomedical Composites),生物衍生材料(Biologically Derived Materials)等。生物医学材料要直接与生物系统结合,除应满足各种生物功能和理化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与生物体的组织相容性,即不对生物体产生明显的有害效应,且不会因与生物体结合而降低自身的效能和使用寿命。医学临床对所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报告Word版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及在其所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指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应用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字: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前景 1 前言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增强体与树脂、陶瓷及金属等基体复合而成的结构材料。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 以上。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碳纤维除了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外,碳纤维还具有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穿透性高等优良性能[1]。基于此,到目前为止,用碳纤维与其他基体复合而成的先进基复合材料是目前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或其他工程材料相比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如表1-1所示[2]: 表1-1 各材料性能比较 通过比较可知,(1)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强度是钢SAE1010(冷轧)的近20倍,是铝6061-T6 的近10倍;其比模量则超过这些钢和铝材的3倍。因此其具有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2)大多数碳纤维复合材料可通过设计增强纤维的取向及用量来对结构材料的性能实行剪裁,达到性能最佳。(3)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低,质量轻,能有效减轻构件重量。除此之外,碳纤维复合材料还有多选择性成型工艺、良好的耐疲劳性能及良好的抗腐蚀性等。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于其他材料的性能,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2013年碳纤维复合材料总产值147亿美元,其中CFRP产值94亿美元,约占64%。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7.2万t,2020年预计需求量将达14.6万t(图1-1),2010—2020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年均增长率都将超过11%[3][4]。 2016、2020年的需求量为预测值。 图1-1 2011—2020年全球碳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量 其中,欧洲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占全球市场的40 %,美国占25 %,中国占20 %,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占市场份额在15 %上下。其中中国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每年也在逐步增加,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如图1-2所示: 图1-2 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 2015年,碳纤维制造商日本帝人公司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合作领域,其目标是将他们

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罗文昌2013121532 摘要:镁基复合材料因其轻量化和高性能而成为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最富竞争力和最有希望采用的复合材料之一。本文将综述镁基复合材料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其对复合材料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并提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镁基复合材料;基体镁合金;性能;应用;发展 1.引言 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希望材料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组分材料通过复合手段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材料。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目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已有很多,并在铁基、镁基、铜基、铝基、钛基等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镁基复合材料是继铝基复合材料之后又一具有竞争力的轻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特点是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耐冲击性、优良的减震性能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铸造性能等;此外,还具有电磁屏蔽和储氢特性等,是一类优秀的结构与功能材料,也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最有希望采用的复合材料之一;在航空航天、军工产品制造、汽车以及电子封装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根据镁基复合材料的特点,结合原有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材料工作者尝试了多种新的适合制备镁基复合材料的方法与工艺,对研制、开发镁基复合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相对于传统金属材料和铝基复合材料,有关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够全面深入,力学性能数据分散性也比较大,仍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材料工作者对镁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和疲劳断裂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围绕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做了一些工作。力学性能主要集中于复合材料的拉伸与压缩性能,时效特性,以及低温与高温超塑性等方面;物理性能有阻尼性能和储氢性能等研究内容。储氢镁基复合材料一般采用球磨法制备。高能球磨后,颗粒活化,镁颗粒与增强相颗粒以及颗粒内部的大量相界、微观缺陷的存在是材料具有优异氢化性能的主要原因。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可以制备出具有优良储氢性能的复合材料,典型体系:Mg—Mg2Ni,而且若在研磨过程中辅以某些有机添加剂对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有很大帮助,但较高的脱氢温度以及相对较慢的吸放氢速度限制了镁基合金实际应用。另外非晶态镁基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兴趣。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镁基复合材料过硬的性能,镁基复合材料在在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镁基复合材料组织特征为增强体分布在基体合金中,同时引入了大量的界面以及高密度位错缠结,其晶粒度较基体合金也小,无论是高密度位错引起的位错强化,还是细化晶粒的作用都将提高和改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能。另外,挤压变形、固溶时效以及其它一些工艺的运用和调整都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镁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减振性能)、电磁屏蔽性能和储氢特性,是良好的功能材料,还具备密度小、贮氢容量高、资源丰富等优点。镁基贮氢复合材料正被日益重视,主要制备方法有多元合金化、机械合金化、多元复合等。 3.镁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从近期发展看,镁基复合材料并没有大规模地应用于常规结构件中,但它们在航空航天和汽车电子工业中的众多构件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美国TEXTRON、DOW 化学公司用SiC /Mg复合材料制造螺旋桨、导弹尾翼、内部加强的汽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中的纺织品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中的纺织品 刘洪玲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200051) 摘 要:本文从结构的角度分别综述纺织结构复合材料中的几种纺织品:机织物、编织物、针织物和非织造布,分析各种织物的结构特点及性能,同时也指出了各种织物应用于复合材料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纺织品,复合材料,结构,特性 中图分类号:TS1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93(2001)10-0002-05 1 概述 利用纺织品作为增强材料与基体相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材料称为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应用于复合材料的纺织品,广义上包括纤维束、纱线、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及非织造布等。由于纤维束和纱线并不是纺织所特有的,因此,一般只将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及非织造布等作为应用于复合材料的纺织品[1~3]。 以纺织品作为增强结构的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出现了用机织物与橡胶复合制造的轮胎,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充气筏、传送带、篷面材料、灯箱材料等柔性纺织结构复合材料。20世纪50年代,刚性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诞生了,它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的优点,可作为金属和木材的替代物,能够显著减轻重量[4]。但这类层压织物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低,易分层,这主要是由于织物层间仅靠性能较低的基体粘结。为了解决分层问题,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主要包括基体改性、厚度方向缝纫和衬入纤维,但这些方法不仅成本较高,而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层问题[5]。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分层问题,这类纺织品包括三 收稿日期:2001-03-27 作者简介:刘洪玲,女,1973年生,博士研究生。从事纺织材料及纺织品的开发研究。维机织物、三维编织物、多轴向缝编针织物等。在这类结构中,纤维束在空间相互交错、交织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在厚度方向引入增强纤维,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损伤容限,因此它不会分层。这类结构的另一优点是可以加工各种不同形状的预型件,在浸渍前最终产品已经预成型,因而避免了由切割加工引起的性能下降[3,6]。因此,近几年来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发展极为迅速,各种新型织机及其相应的产品不断出现,其性能研究也逐步深入,从而大大推动了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7,8]。本文拟从结构的角度分析纺织结构复合材料中机织物、编织物、针织物和非织造布,分析各种织物的结构特点及性能(而不是从具体加工工艺的角度分析各种织物),同时也指出了各种织物存在的不足。 2 机织物 机织物是应用于纺织结构复合材料中最常见的纺织品。它既有平面二轴向结构,也有平面多轴向结构,还有空间三维结构。 2.1 平面机织物 2.1.1 平面二轴向机织物 根据织物组织结构,平面二轴向机织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平纹织物,它是机织物中最简单的组织,经纬纱交织次数最多。当经纬纱号数、密度相同时,可织成经纬向各向同性的增强结构。 ②斜纹织物,它较平纹织物有更好的变形能力。

纳米复合材料发展与现状

纳米复合材料发展与现状 201041505118 李少军10材料一班 1 纳米复合材料 超细粒子(或纳米粒子)是指尺度介于原子、分子、离子与块状材料之间,粒径在1~100nm范围以内的微小固体颗粒。随着物质的超细化,产生了块状材料不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从而使超细粒子与常规颗粒材料相比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粒子经压制、烧结或溅射组合而成的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结构即纳米材料。它断裂强度高、韧性好、耐高温,纳米复合同时也提高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Weibull模数,并对热膨胀系数、热导率、抗热震性产生影响。[1] 纳米复合主要指在微米级结构的基体中引入纳米级分散相。纳米复合材料(复合超微细颗粒)表现出许多与模板核本质不同的性质,如不同的表面组成、磁性、光学性能、稳定性及表面积等。纳米复合材料涉及的范围广泛,它包括纳米陶瓷材料、纳米金属材料、纳米磁性材料、纳米催化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纳米聚合材料等。纳米粒子具有很高的活性,例如木屑、面粉、纤维等粒子若小到纳米级的范围时,一遇火种极易引起爆炸。纳米粒子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易于自发地凝聚以降低其表面能,因此对已制备好的纳米粒子,如果久置则需设法保护,例如保存在惰性空气中或其他稳定的介质中以防止凝聚。纳米材料是物质以纳米结构按一定方式组装成的体系。它是纳米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纳米科技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纳米材料也被人们誉为21 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由于纳米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作为一种全新性能的先进复合材料,在微电子、信息、汽车、宇航、国防、冶金、机械、生物、医药、光学等诸多领域有极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进并提高块体材料的性能,或通过结构复合来发现块材料中并不存在的性能或效应。和块体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更多地依赖于材料的表面缺陷和量子尺寸效应。目前.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繁多,可分为:固态纳米复合材料和液态纳米复合材料。基质材料对于纳米粒子的结构具有稳定作用;而基质材料的不同,又可将纳米复合材料区分为:无机基纳米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包括单聚合物、共聚合物和聚合物的混合;无机基则包括玻璃,如多孔玻璃、分子筛、溶胶一凝胶玻璃和陶瓷等。[2]还可根据纳米粒子的物理性质可将纳米复合材料区分为: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铁电体微晶复合材料、染料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稀土纳米复合材料、金属(合金)纳米复合材料、光学纳米复合材料(非线性、发光、光折变等)、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等。 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溶胶- 悬浮液混合法

复合材料研究及其应用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复合材料研究及其应用 系部: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09机电班 姓名: 指导老师: 时间:2012年3月28日

复合材料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 复合材料是指除机械性能以外而提供其他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如:导电、超导、半导、磁性、压电、阻尼、吸波、透波、磨擦、屏蔽、阻燃、防热、吸声、隔热等凸显某一功能。统称为功能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主要由功能体和增强体及基体组成。功能体可由一种或以上功能材料组成。多元功能体的复合材料、可以具有多种功能。同时,还有可能由于复合效应而产生新的功能。多功能复合材料是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一、全球复合材料发展概况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它可以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木材及金属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树脂与玻璃纤维在技术上不断进步,生产厂家的制造能力普遍提高,使得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价格成本已被许多行业接受,但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尚不足以和金属匹敌。因此,碳纤维、硼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相继

问世,使高分子复合材料家族更加完备,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必备材料。目前全世界复合材料的年产量已达550多万吨,年产值达1300亿美元以上,若将欧、美的军事航空航天的高价值产品计入,其产值将更为惊人。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复合材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东亚地区。近几年欧美复合材料产需均持续增长,而亚洲的日本则因经济不景气,发展较为缓慢,但中国尤其是中国内地的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主要复合材料生产商PPG公司统计,2000年欧洲的复合材料全球占有率约为32%,年产量约200万吨。与此同时,美国复合材料在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约为美国GDP增长率的2倍,达到4%~6%。2000年,美国复合材料的年产量达170万吨左右。特别是汽车用复合材料的迅速增加使得美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上重新崛起。亚洲近几年复合材料的发展情况与政治经济的整体变化密切相关,各国的占有率变化很大。总体而言,亚洲的复合材料仍将继续增长,2000年的总产量约为145万吨,预计2005年总产量将达180万吨。 从应用上看,复合材料在美国和欧洲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2000年美国汽车零件的复合材料用量达14.8万吨,欧洲汽车复合材料用量到2003年估计可达10.5万吨。而在日本,复合材料主要用于住宅建设,如卫浴设备等,此类产品在2000年的用量达7.5万吨,汽车等领域的用量仅为2.4万吨。不过从全球范围看,汽车工业是复合材料最大的用户,今后发展潜力仍十分巨大,目前还有许多新技术正在开发中。例如,为降低发动机噪声,增加轿车的舒适性,正着力开发两层冷轧板间粘附热塑性树脂的减振钢板;为满足发动机向高速、增压、高负荷方向发展的要求,发动机活塞、连杆、轴瓦已开始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为满足汽车轻量化要求,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复合材料将被应用到汽车

镁合金压铸技术的几个主要问题

镁合金压铸技术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使用前景 1前言 镁合金材料1808年面世, 1886年始用于工业生产。镁合金压铸技术从1916年成功地将镁合金用于压铸件算起,至今也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人类在认识和驾驭镁合金及其制品的生产技术方面,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从1927年推出高强度MgAl9Zn1开始,镁合金的工业使用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36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开始用压铸镁合金生产“甲壳虫”汽车的发动机传动系统零件,1946年单车使用镁合金量达18kg左右。美国在1948~1962年间用热室压铸机生产的汽车用镁合金压铸件达数百万件。尽管如此,过去镁合金作为结构材料主要用于航空领域,在其它领域,世界上镁的主要用途是生产铝合金,其次用于钢的脱硫和球墨铸铁生产。 近年来, 由于人们对产品轻量化的要求日益迫切,镁合金性能的不断改善及压铸技术的显著进步,压铸镁合金的用量显著增长。特别是人类对汽车提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降低燃耗和排放、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 镁合金压铸技术正飞速发展。此外,镁合金压铸件已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如手提电脑外壳,手提电锯机壳,鱼钩自动收线匣,录像机壳,移动电话机壳,航空器上的通信设备和雷达机壳,以及一些家用电器具等。 镁主要由含镁矿石提炼。我国辽宁省大石桥市一带的菱镁矿储量占世界储量的60%以上,矿石品位高达40%以上。我国生产的镁砂和镁砂制品大量用于出口。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镁砂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结合我国汽车、计算机、通讯、航天、电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镁合金压铸件的生产和使用,是摆在我国铸造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任务。 2、压铸镁合金的研究 镁合金的密度小于2g/cm3,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比强度高于铝合金和钢,略低于比强度最高的纤维增强塑料;其比刚度和铝合金和钢相当,远高于纤维增强塑料;其耐腐蚀性比低碳钢好得多,已超过压铸铝合金A380;其减振性、磁屏蔽性远优于铝合金[1];鉴于镁合金的动力学粘度低,相同流体状态(雷诺指数相等)下的充型速度远大于铝合金,加之镁合金熔点、比热容和相变潜热均比铝合金低,故其熔化耗能少,凝固速度快,镁合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分析化学饶海英20114209033 摘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目前已经成为复合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有机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众多学科的知识。本文主要针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其性能的可设计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航、交通、体育等领域,纳米复合材料则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80年代初Roy等提出的纳米复合材料[1-3],为复合材料研究应用开辟了崭新的领域。纳米复合材料是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的金属、半导体、刚性粒子和其他无机粒子、纤维、纳米碳管等改性为分散相,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将改性剂均匀性地分散于基体材料中,形成一相含有纳米尺寸材料的复合体系,这一体系材料称之为纳米复合材料。由于纳米微粒独特的效应,使其物理和化学性能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性能。将纳米材料与复合材料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兼有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的优点,因而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的研究[4-5,44,45]。纳米复合材料的基体不同,所构成的复合材料类型也不同,如:金属基纳米材料[9-11,43]。陶瓷基纳米材料[12]、聚合物基纳米材料。 近年来发展很快,世界发达国家新材料发展的战略都把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纳米碳管功能复合材料、纳米钨铜复合材料。 1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1 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合成进展 在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方面,主要采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方法分散纳米粉体,分散水平达到纳米级,得到了性能符合设计要求的纳米复合材料。较早发展起来的几种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3-14]有共混法、溶胶-凝胶法(sol-ge1)、插层复合技术(interaction),可分为插层和剥离(exfoliate)两种技术、原位(in-situ)法、母料法、模定向合成法(template directed)包括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方法。 声化学合成(sonochemical synthesis)是制备具有独特性能的新材料的有效方法。

复合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技术讲座(三)》结课报 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2016年10 月09 日

复合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 前言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复合材料,复合材料[1]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及其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复合材料市场快速增长,亚洲尤其中国市场增长较快。2003~2008 年间中国年均增速为15%,印度为9.5%,而欧洲和北美年均增幅仅为4%。 一.复合材料的简介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微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 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 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复合材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至今沿用的稻草或麦秸增强粘土和已使用上百年的钢筋混凝土均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20 世纪40 年代,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从此出现了复合材料这一名称。50 年代以后,陆续发展了碳纤维、石墨纤维和硼纤维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70 年代出现了芳纶纤维和碳化硅纤维。这些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能与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非金属基体或铝、镁、钛等金 属基体复合,构成各具特色的复合材料。 二.在航空中常用的复合材料 60 年代,为满足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所用材料的需要,先后研制和生产了以高性能纤维(如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等)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大于4×10 厘米(cm),比模量大于4×10cm。为了与第一代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相区别,将这 种复合材料称为先进复合材料。按基体材料不同,先进复合材料分为树脂基、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其使用温度分别达250~350℃、350~1200℃和1200℃以上。先进复合材料除作为结构材料外,还可用作功能材料,如梯度复合材料(材料的化学和结晶学组成、结构、空隙等在空间连续梯变的功能复合材料)、机敏复合材料(具有感觉、处理和执行功能,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功能复合材料)、仿生复合材料、隐身复合材料等。 目前航空航天领域应用较广的复合材料航空主要包括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1.树脂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有玻璃/酚醛、高硅氧/酚醛、石英/酚醛、碳/酚醛、涤纶/酚醛材料和以不同树脂为基体的低密度烧蚀材料。其中玻璃/酚醛、高硅氧/酚醛和石英/酚醛材料属于碳化--熔化型烧蚀村料,适用于中等焓值和中等热流密度的工作环境再入飞行器和中等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防热材料;碳/酚醛材料属于碳化--升华型烧蚀材料,适用于能发 挥升华效应的较高焓值和较高热流密度的工作环境,可用于更远距离再入飞行器和高性能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等;涤纶/酚醛材料和低密度烧蚀材料适用于高焓、低热流和较长时间再入的航天飞行器如返回式卫星和飞船等。树脂基介电--防热材料有高硅氧/聚四氟乙烯材料, 它属于升华--熔化型烧蚀材料,烧蚀过程中不生成碳,具有良好的透波性能,烧蚀性能与高硅氧/酚醛相匹配,用作航天器天线窗口材料。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高性能纤维为增强体、高性能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与传统 的钢、铝合金结构材料相比,它的密度约为钢的1/5,铝合金的1/2,且比强度与比模量远高于 后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 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了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讨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对所制备的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简介金属基复合材料特性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碳纳米管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展望 引言: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是以金属及合金为基体,与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纳米级增强相相结合的复合材料。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力学性能好、剪切强度高、工作温度较高、耐磨损、导电导热好、耐湿性好、不吸气、尺寸稳定、不老化等优点,故以其优异的性能应用于自动化、航天、航空等高技术领域。各种复合新工艺,如压铸、半固态复合铸造,喷射沉积和直接氧化法、反应生成法等的应用,促进了纳米颗粒、纳米晶片、纳米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快速发展,使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由自动化、航空、航天工业扩展到汽车工业,而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进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纳米复合材料简介 纳米材料是由纳米量级(1—100nm)的纳米粒子组成的固体材料。纳米微粒有4个基本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此,纳米材料表现出一些特殊性能,如高热膨胀系数、高比热容、低熔点、奇特的磁性、极强的吸波性能等。纳米微粒尺寸很小,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其总原子数的比值随着粒径尺寸的减小而急剧增大,所以纳米材料有高密度缺陷、高的过剩能、大的比表面积和界面过剩体积。纳米材料也因此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如高的弹性模量、较强的韧性、高强度、超强的耐磨性、自润滑性和超塑性等。由于纳米材料的特异性能,纳米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纳米复合材料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时的侧重点,可将其粗略地分为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和功能纳米复合材料两大类。前者主要用在产品或工程的结构部件上,着重在材料的结构强度、刚性、韧性、耐热性能等机械、物理、力学性质和耐化学腐蚀与耐恶劣环境能力上的赋予;后者侧重在利用材料的特殊光、电、声、热、磁敏感应、信息贮存与传输、能量贮存与释放等性能及效应来实现某种功能。根据纳米复合材料的复合途径可分为:纳米相—纳米相复合材料,纳米相—常规块体复合材料及复合纳米薄膜。根据复合材料组分的性质可分为无机—无机纳米、有机—有机纳米以及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具有如下的特点:高强度和高韧性,高比强度和高比模量,抗蠕变和抗疲劳性好,高温性能好,断裂安全性高等。 1.微观结构 研究人员用超声波气态原子化法和热挤压锻造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其微观结构演化、热稳定性和ɑ-Al纳米相生长动力学,发现:原子化粉末的微观结构受基体中溶质过饱和度、隐含微应力、溶质大小、分布状态和沉积纳米相的体 (Ni,Fe)纳米相积分数等因素影响;在热的结晶过程中,ɑ-Al相的沉积和Al 3

复合材料开发以及运用

复合材料开发以及使用 世界复合材料发展概况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它能够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扩大材料的应用 范围。因为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木材及金属合金,广泛应 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年 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树脂与玻璃纤维在技术上持续进步,生产厂家的制 造水平普遍提升,使得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价格成本已被很多行业接受,但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尚不足以和金属匹敌。所以,碳纤维、硼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相继问世,使高分子复合材料家族更加完备, 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必备材料。当前全世界复合材料的年产量已达550多万吨,年产值达1300亿美元以上,若将欧、美的军事航空航天的高 价值产品计入,其产值将更为惊人。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复合材料的 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东亚地区。近几年欧美复合材料产需均持续增长,而亚洲的日本则因经济不景气,发展较为缓慢,但中国尤其是中 国内地的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主要复合材料生产商PPG公司统计,2000年欧洲的复合材料世界占有率约为32%,年产量约200万吨。与 此同时,美国复合材料在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约为美国GDP增 长率的2倍,达到4%~6%。2000年,美国复合材料的年产量达170万 吨左右。特别是汽车用复合材料的迅速增加使得美国汽车在世界市场 上重新崛起。亚洲近几年复合材料的发展情况与政治经济的整体变化 密切相关,各国的占有率变化很大。总体来说,亚洲的复合材料仍将 继续增长,2000年的总产量约为145万吨,预计2005年总产量将达 180万吨。 从应用上看,复合材料在美国和欧洲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2000年美国汽车零件的复合材料用量达14.8万吨,欧洲汽车复合材料

高性能稀土镁合金及其研究进展

高性能稀土镁合金及其研究进展 镁合金作为一种轻质的绿色工程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然而,大部分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尤其高温力学性能)较差,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如何改善其力学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添加合金化元素是常用来改善镁合金力学性能的手段之一,尤其是添加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对镁合金具有“净化”“细化”“强化”“合金化”的四重作用。Mg-RE系合金因其优异的高温拉伸性能、抗蠕变性能及良好的塑性成形能力而备受青睐,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温高强合金体系。因此,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高性能稀土镁合金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制备高性能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加工技术、热处理工艺、强韧化机制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Mg-RE系合金 Mg-RE系合金是目前镁合金中最重要的高强耐热镁合金体系,尤其是含有重稀土元素(Gd、Y、Dy、Ho、Er等)的镁合金。Mg-RE系二元合金的时效硬化特性、强度与稀土添加量成正比关系,如在 Mg-Gd二元合金体系中Gd的质量百分含量若低于10%则合金的时效析出偏低或者无析出,直接导致合金的强度及耐热性能降低。为了降低稀土的添加量且不影响时效硬化特性效果,在Mg-RE二元合金的基础上添加其它合金化元素开发出了三元、四元等稀土镁合金。目前,稀土镁合金主要包括在Mg-Gd体系上形成的Mg-Gd-Y、Mg-Gd-Er、Mg-Gd-Ho、Mg-Gd-Dy等系列合金,在Mg-Y体系上形成的Mg-Y-Gd、Mg-Y-Nd、Mg-Y-Sc-Mn 等系列合金,为了细化晶粒稀土镁合金中常常加入Zr元素。 除了早期的WE54、WE43合金,Mordike等通过添加Sc及Mn等元素,开发了抗蠕变性能优于WE43合金的Mg-4Y-1Sc-1Mn(wt.%)合金;He等用普通铸造+挤压+峰值时效的方法制备了高强耐热Mg-10Gd-2Y-0.5Zr(wt.%)合金,其室温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分别可高达331 MPa、397 MPa、1%。最近,Li等通过轧制+时效的方法制备了Mg-14Gd-0.5Zr 合金,其屈服强度、延伸率分别可高达445 MPa、2%。Mg-RE系合金是目前最适合、最有前途的可应用在航空航天或汽车上的镁合金材料,多数单位都将此系列合金的目标性能提高到550Mpa-600Mpa,稳定使用温度在200 o C。晶粒细化、形变强化、沉淀强化是目前稀土镁合金采用的强化手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沉淀强化方面。Mg-RE系合金主要的时效析出强 化相为β′′ (DO 19)、β′(cbco),其中,β′′相的化学成分为Mg 3 RE, β′相的化学成分为Mg15RE3。 β′相与基体具有半共格关系,匹配较好,大量、致密、规则析出的β′相,可有效阻止位错运动,被认为是合金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的研究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金中含有大量的稀土,导致合金成本偏高;(2)合金的塑性加工性能偏差,有必要寻找改善合金塑性的新方法、新理论;(3)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研究较少,需大研究稀土溶质原子、晶粒尺寸、晶界类型、织构等对滑移系机制的影响规律。 2.Mg-RE-Zn系合金 Mg-RE-Zn合金是现在研究的一个热点,一方面因为Kawamura于2001年用快速凝固粉/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任成,王小军,李永祥,王建龙,曹端林 摘要: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分类,主要包括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碳基材料复合材料。并简述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纳米粒子;含能材料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ABSTRACT: Graphe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in physics,chemistry and material field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mainly inclouding graphene-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graphene-polymer composites and graphene-carbonmaterials composites. And resume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in the field of catalysis, electrochemistry,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Keywords: graphene; composites; nanoparticles; energetic materials 石墨烯自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Geim[1-3]等成功制备出以来,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颇受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重视。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紧密堆积构成的二维晶体,是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在内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基本组成单元。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晶体外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插层剥离法以及采用氧化石墨烯的高温脱氧和化学还原法等[4-10]。与碳纳米管类似,石墨烯很难作为单一原料生产某种产品,而主要是利用其突出特性与其它材料体系进行复合.从而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而氧化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结构,使其成为制备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理想前驱体。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分类及其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纺织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二 〇 一 零 年 零 六 月 纺织复合材料论文 题 目:纺织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姓 名: 学 院:轻工与纺织学院 班 级:纺织工程08-2班 学 号:

摘要 纺织复合材料涉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研究其发展和应用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是纺织复合材料从十九世纪开始发展历经二百余年的发展过程的缩影包括19世纪的纤维素化学和碳纤维20世纪的煤炭化学、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合成纤维和复合材料、太空时代的先进复合材料;纺织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包括、航天航空领域飞行器的重量、降落伞、个体防护装备、弹射座椅、等其它航空装备中复合材料的应用,船舶工业,汽车工业,军事工业和其他行业。 关键词:纺织复合材料、发展、应用、玻璃纤维、航空、军事、船舶

Abstract Textile composite materials involved in every aspect of daily life, study thei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extile composite materials involved in every aspect of daily life, study thei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textile composite、developing 、application glass fiber、aviation、car military、shipp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