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汉文刻本TK172_六壬课秘诀_考释_李冰

- 177 -

黑水城出土汉文刻本TK172《六壬课秘诀》考释

李 冰

摘 要:黑水城出土的刻本TK172文献是孟列夫根据《宋史》中关于《六壬课秘诀》的记载而命名,通过TK172与《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的对比,发现两者不仅篇目排列次序一样,内容也基本相同,两者应属于同一版本系统文献,而TK172也应命名为《六壬金口诀》。通过对“金口诀”文献版本的梳理,认为该类文献应早于明朝万历年,众叙录皆称其为金刻本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关键词:六壬金口诀 版本 文献 黑水城

TK172《六壬课秘诀》①最早著录于《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认为该文献的封面之上有“大字的书名:‘《[六壬]□□[诀]》’”②

,“这类标题的书,《宋史》书目中提到过”③

。现参照《俄藏黑水城文献·叙录》将TK172《六壬课秘诀》叙录整理如下:金刻本,蝴蝶装,白麻纸,薄、软。共34叶,另有书牌残叶。纸幅高20cm ,宽27cm ,版框高15.5cm ,宽22.6cm ,天头4.3cm ,地脚0.6cm ,每半叶11行,行20字。左右双边,上下单边,中乌丝栏,宋体,墨色中,白口,双鱼尾,上鱼尾下版心题“课上”、“壬上”、“上”,下鱼尾下有页码。第11至28叶内容较完整,其余具有残缺,尤其第32、33、34下半叶残缺严重。按鱼尾下页码推算存第3至37叶,则前有2叶缺失。按标题序号推算,存“第二”后半部分至“第六十三”,其中第“四十九”重复出现,而内容完全不同。封面残存,下方大字‘司’”。

查现存目录书籍,仅《宋史》卷二〇六载有:“《六壬课秘诀》一卷。”④

孟列夫据模糊的书名页及《宋史》中的相关记载而断定该文献命名为“六壬课秘诀”。如仔细研读该文献,会发现该刻版文献的版心处虽有“课上”、“壬上”、“上”等字,并无“秘诀”字样;虽为六壬类文献,但不止一卷。可见孟列夫把该文献命名为“六壬课秘诀”与宋史中的“《六壬课秘诀》一卷”有很大出入。

一 TK172《六壬课秘诀》与《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比对

六壬起源很古,俞正燮在《癸巳类稿》卷十“六壬古式考”中说:“六壬之起,《道藏》谓自黄帝,名六壬者,神机制胜。《太白阴经》云:‘玄女式者,一名六壬式。玄女所造,主北方万物之始,因六

①《俄藏黑水城文献》(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4—118页。 ② 孟列夫著、王克孝译《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1页。 ③ 同上,第18页。 ④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5256页。

甲之壬,故曰六壬。’”①认为六壬起于黄帝时的玄女。《四库全书总目》中载:“六壬其传尤古。或谓出于黄帝元(玄)女,固属无稽。”②虽然对出于元(玄)女之说进行了批判,但是作者也不能断定六壬出于何时。该文考证六壬之术在《吴越春秋》、《越绝书》中已有记载,认为六壬之术不迟于汉代。六壬虽然古代盛行,但是此类书籍多散佚不传。

现在较易见到与TK172相近的六壬类书籍要数《故宫珍本丛刊》中的《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故宫珍本丛刊》是根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籍图书整理出版的丛书文献。现将《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文献叙录如下:

六卷附别录一卷共七卷,内容分为扉页、序言、目录、正文等部分。扉页四周双边,分左中右三栏,右左两列大字书“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中间一栏较小字书“金陵经正堂校梓”。序言共3叶半,每半叶7行,行13字,第2叶左半叶仅存4行;左右双边、上下单边,版心有折缝线、黑上鱼尾,鱼尾之上书“神课金口诀”,下书“序”,之下是页码,共4页;第1、2叶为“神课金口诀序”署“丙午岁季春清明日余川遽然子谨序”,第3、4半叶为“钤序”署“适适子自序”。目录共8叶,每半叶10行,版心有折缝线、黑上鱼尾,鱼尾之上书“神课金口诀”,下书“目录”,之下是页码,共8页。目录之后紧接为“神课金口诀起例”,共三叶半,鱼尾之下书为“起例”,页码顺至第12页。正文每半叶10行,行20字,鱼尾之下依次从“卷一”至“卷七”,每卷另分页码。

现将《故宫珍本丛刊》中《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与TK172所存篇目罗列于下进行比对:

①[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391页。

②[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924页。

③“十”字,应为“十一”,正文标题误,目录正确。

④以上为第一卷内容,从第十四起为第二卷内容。

⑤“元克”,目录误为“老值”,正文标题正确。

⑥“林”字,正文标题误为“林”,书目录为“休”,是。

- 178 -

通过上述的比较可以发现,《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金陵经正堂写刻本)和TK172《六壬课秘诀》除极个别字句不同外,不仅篇目相同,内容及表述方式基本一致,可以肯定两者应属于同一版本系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孟列夫命名的“六壬课秘诀”应更改为“六壬金口诀”。

①“弟”字,与“第”字同。

②“宝”字,正文标题与目录俱误为“宝”,据此条目下内容,应是“宅”字。

③“第四十九”排序重复,之后各篇第数俱误。

④“弟”字,与“第”字同。

⑤“六十二”,应为“六十三”,目录正确。

- 179 -

二《六壬金口诀》源流考

《故宫珍本丛刊》的编者于目录中认为《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的作者为明代适摘子撰,但《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中并无直接写明作者。开首仅有“神课金口诀序”和“钤序”,“神课金口诀序”末尾署“丙午岁季春清明日余川遽然子谨序”,“钤序”结尾处署“适适子自序”。钤序是指刊刻时写的序言,如《司天判官张居中六壬祛惑钤序》①为湛然居士耶律楚材所作,但耶律楚材并非《六壬祛惑钤》作者。“钤序”后署“适适子自序”,仅知该本曾由适适子刊刻。“海阳”即安徽休宁,适适子为何人,不见记载。但是《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卷一书名下署“海阳风逸散人适适子重校梓”,开首有明嘉靖丁巳年(1557)张羽的序文。在影印本《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跋中赵万里根据此书版式和刻工体式,认为是嘉靖、隆庆之间或万历初年刻本。②则适适子最迟应是万历时安徽休宁人。而《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迟应曾于万历时由适适子刊刻。“神课金口诀序”中有“昔有孙公讳宾(膑),可谓精而能神者也。唯其精而能神,乃立为是术,……今将是术驾其说,姑效颦而已,亦以‘金口’为此书之名……于是命其名焉,名曰‘神课金口诀’。”虽然序中作者认为“金口诀”传自孙膑,但是完成此书并且对此书进行命名者应是该序作者,那么署名为“余川遽然子”即是该书作者。然而在目录和卷一之间的“神课金口诀起例”后署为“万历廿四年六月吉旦新安赤岸真阳子订”。则“新安赤岸真阳子”可能为本书增订或辑补。至此我们可对该书下一总结:《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最迟至明万历二十四年就已成书,在万历时就开始刊刻印行。此书作者为“余川遽然子”,不详为何许人,此书曾经明万历时人“新安赤岸真阳子”增订或辑补,并曾由万历时人安徽休宁适适子刊刻。

在《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名为“适适子自叙”的“钤序”中称该文献为“金口诀”,而在前面的“神课金口诀序”中则直接称为“神课金口诀”。尤其是版心鱼尾之上皆书“神课金口诀”,故知该书原名为《神课金口诀》,应是官板重刻六壬类书籍故更名为《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可见TK172确应命名为“六壬金口诀”。

郑同认为现存的金口诀版本有12种即:1.明正德阴山道人懒云子本《金口指玄》(三卷);2.明嘉靖金台宋氏重订本《大六壬金口诀神课》(三卷);3.故宫金陵经正堂本《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六卷、别录一卷);4.通行本《校正京本六壬神课金口诀大全》(又作《六壬神课金口诀》、《大六壬金口诀》,明代适适子撰,清钟谷逸士熊大本校正,金谿居士周儆弦重订。清末民初多有石印本);5.清巫国匡辑《订正六壬金口诀》(署孙膑撰);6.清浙兰李石文重刊本《校正京本六壬神课金口诀》(三卷);7.韩国藏清抄本《易诀神课》(题洞春道人杨守一精阅,清钟谷逸士熊大本校正,金谿居士周儆弦重订);8.韩国藏清抄本《墨龟》(无抄录者署名);9.韩国藏清抄本《二垂课》;10.韩国藏清抄本《金口诀上下合编》;11.韩国藏清抄本《神课金口诀大传》;12.韩国藏清抄本《小占神课金口诀》。③而在《中国古籍总目·子部》中记载有6种④:

1.《神课金口诀》六卷、别录一卷,明遽然子撰

明成化二十三年刻本(上海)、明万历三十四年金陵富春堂刻本(北大)

①[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82—183页。

②[金]董解元:《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45页。

③[战国]孙膑:《官板六壬金口诀指玄》,华龄出版社,2013年,第3—6页。

④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子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09—1210页。

- 180 -

2.《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六卷、别录一卷,明适适子撰

明万历间唐氏富春堂刻本(安徽)、刻本(上海)

3.《神课金口诀》四卷,题孙膑撰

明刻本(台图)

4.《订正六壬金口诀》四卷,清巫国匡辑注

清抄本(北大)

5.《六壬神课金口诀》三卷,清陶中辅校订

清读书堂刻本(北大)、清书业堂刻本(南京)

6.《六壬神课金口诀》三卷,清周儆弦重订

清金陵三多斋刻本(国图)、清光绪六年扫叶山房刻本(国图)

清浙兰李石文刻本(国图)、清敬文堂刻本(国图)

因许多原版书籍不曾得见,今据以上两种记载可知:

一、直言六壬祖述自孙膑。明嘉靖金台宋氏重订本《大六壬金口诀神课》卷首之序中说:“世传神课《金口诀》佥谓述自孙氏膑始”①,《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中“论神课入式法歌”和《大六壬金口诀》中“入式歌解”都有“此是孙膑真甲子”。《中国古籍总目·子部》中台湾图书馆收藏的四卷本《神课金口诀》直接题孙膑为撰者。当然在TK172也有相关记载,如“此是孙宾(膑)真妙诀”(第二十六)、“此乃孙宾(膑)真妙法”(第三十一)、“会得孙宾(膑)占病法”(第四十三)。

二、“六壬金口诀”版本系统较复杂。有六卷本、四卷本和三卷本,《中国古籍总目·子部》中两种六卷本的“金口诀”都有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本,可见题名遽然子的《神课金口诀》与题名适适子的《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应为同一种书籍。而六卷本的《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中既有遽然子序,也有适适子钤序,可见六卷本有着同源关系。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金口诀多是通行三卷本,如上海广益书局出版《大六壬金口诀》②题名明代洞春道人真阳子辑,清代杨守一精阅,钟谷逸士熊大本校正,金谿居士周儆弦重订。出版时虽分为七册,但从原本目录上看仅三卷。《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与《大六壬金口诀》的内容有很大区别。如目录编次不同,内容也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两者又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如《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的“神课金口诀起例”结尾处题:“万历廿四年六月吉旦新安赤岸真阳子订。”这与通行本所列明代“洞春道人真阳子辑”相同,署名者应该为同一人。此外《大六壬金口诀》中“入式歌解”、“十二贵神所属”、“贵神治旦暮”与《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中“论神课入式法歌”、“论十二贵神法第二”、“论天乙贵神治旦暮法第十五”的内容和表述皆相同。

三、六壬金口诀有很久的渊源。现存最早的版本即是明朝的版本,可见早在明代金口诀已经有广泛的流传,而作为金刻本的TK172文献更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此外,宋祝泌《六壬大占·兵机三十占法注解》③④中“游都鲁都第一”与TK172中“论游都鲁都吉凶法第三十一”有很大的传承性。如“游都鲁都第一”:

游都鲁都法最玄,穿地寻尸见九泉。鲁都临处逢白虎,戊己原加辰戌间。常将月将地分数,

①[清]周彲:《大六壬寻源编》,华龄出版社,2012年,第719页。

②[清]周儆弦重订《大六壬金口诀》,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③《六壬大占》的清隐山房本有此内容,而宛委别藏本无。

④[宋]祝泌:《六壬大占》,《丛书集成续编》(45),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

- 181 -

两位相逢远近看。此是先贤真妙诀,千金莫与世人传。

诀曰

甲巳之日丑为先,乙庚神后不虚言。丙辛常向功曹上,丁壬之日在巳边。戊癸传送游都住,游都冲处鲁都安。要知贼伏藏人马,游都之法计推干。出入鲁都临定出,依前法式可通仙。

TK172中“论游都鲁都吉凶法第三十一”:

游都鲁都法最玄,穿地寻尸见九泉。鲁都临处逢白虎,戊巳元加辰戊间。常将月将地分数,两位相逢远近看。此乃孙宾(膑)真妙法,千金莫与世人传。甲巳之日丑为先,乙庚神后不虚言。

丙辛长向登明上,丁壬之日在辰边。戊癸传送游都处,游都冲处鲁都安。要知贼伏藏人马,游都之法计推千。出入鲁都临定处,依前法式□□□。

四、六壬金口诀名之为“金口诀”,书中表述方式多采歌诀形式。如《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和TK172相关内容主要是以歌诀方式表述。孟列夫所述有“大字的书名:‘《[六壬]□□[诀]》’”①,则该TK172文献应命名为《六壬金口诀》,而不是《六壬课秘诀》。

总之,TK172《六壬金口诀》与《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有很强的传承性,这两部是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由于资料缺乏,我们还不能确定TK172《六壬金口诀》卷数是否与《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同为六卷本,但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不能否认。可以肯定TK172《六壬金口诀》不会是一卷的《六壬课秘诀》,该文献应该命名为“六壬金口诀”。

(作者通讯地址: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石家庄 071002)

①孟列夫著、王克孝译《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1页。

- 182 -

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献中国西夏学研究的重要的原始文献资料,自发现以来几乎全部被掠夺流失海外。中国的黑水城文献的发现至今已有100余年,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20世纪初中国殷墟甲骨、敦煌吐鲁番遗书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考古文献发现。 一、黑水城 黑水城,是西夏国的旧城名称。古城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总面积15.4万平方米,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带,因为旁边又祁连山雪水汇成的黑水河流经此地,故名黑水城,党项人又称其为额济纳城。是西夏十二监军之一黑山威福司的治所。元代时,又称“亦集乃城”、“哈拉浩特”,均是黑色都城的意思。黑水城为西夏所建,城内外有佛教寺庙和清真寺。此外,黑水城所处地带,有一条东起阴山,中经居延,西至天山的路,这是东西方最早的通路——丝绸之路居延路,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中心,受到西域和草原等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保留有许多西夏的文物和典籍文书遗存。 二、黑水城文献的内容 黑水城文献是西夏人记录的历史资料,由于西夏的灭亡和主体民族党项族的消失而被历史湮没。在20世纪以前甚至找不到一本西夏文著作,黑水城文献就显得十分稀缺珍贵。 关于文献的朝代构成可以确定的是唐、五代、辽、宋、西夏、金、伪齐、元(包括北元)诸朝。文献以文字种类多样而著称,除大量的西

夏文和汉文以外,还有藏文、蒙文、波斯文、梵文等;内容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契约票据、韵类辞书、日用杂书、诗歌艺文、医学药方、星历占卜、佛经典籍等。为研究西夏学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语言、文学、科技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黑水城文献发现的意义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黑水城文献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宋、辽、金、西夏、元史的研究。在黑水城文献的发现之前,西夏历史研究主要依据的是送人编纂的文献。宋和西夏被灭亡以后,辽、金、元朝乃至清朝相继出现了《西夏传》、《西夏书事》、《西夏纪事本末》、《西夏记》等大部分都是根据宋人的文献资料编纂出来的。 四、黑水城文献的流布 黑水城文献虽然刚一出土就被运往海外,但是流散范围并没有扩大,现今世界上黑水城文献的主要收藏地分别在俄罗斯、英国和中国。由于最早知道黑水城遗址的俄国人波塔宁多次前往,终未得果。1908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率队来到中国西部考察,前后两次进行了一年半时间的考察挖掘,终于在黑水城西郊的一座西夏大佛塔中发现了宋、夏、金、元时期珍贵的刻本和写本,共计2000余种1万余件,其中西夏文献占九成以上。除俄国以外,英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水城文献的收藏单位。1914年5月,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队来到了黑水城,在城内外共发掘遗址10处,获西夏文手稿约1100件,印本30余件,汉文手稿59件,印本19件。国内的黑水城遗址发掘工作有计划的发掘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1983年

从俄藏黑水城文献看宋代的“背嵬”——兼论西夏和宋朝的背嵬军

从俄藏黑水城文献看“背嵬” ——兼论西夏和宋朝的背嵬军 杨倩描 一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收录有一组定名为“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的图版。该组文书共109页,孟列夫、蒋维崧、白滨先生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撰有“叙录”。对其中第92页文书,“叙录”将其定名为《某年正月统制司吴湛状》,解说、辨识、标点如下: 92.某年正月统制司吴湛状。共10行(不含被裱压1行),行13 字。楷书。有“统[制]司/契勘第七将所管汉蕃弓箭手,〈除〉/军马外, 见管步人壹阡捌伯人。[前]/乞数内拣选壹贰伯人,充快射[於]/嵬队, 准备缓急出入马前使[唤]。/(被裱压1行)/[右]伏乞/指挥下本将拣选 施行。谨具,/呈取/裁旨”等字。落款:“正月日统制司吴湛”。左侧 大字“初五”,下有签押。状内有大字批语:“送第七将”。参见孟黑录 316—33。 然而,我对这件文书仔细辨识后,发现“叙录”对“充快射[於]/嵬队”一句中的“[於]”字辨识有误。该字在原件中只存有上半部分,且未按楷书工整书写,而是顺手作草书书写的。草书的“北”字貌似“於”,故“叙录”辨识出错。在正确意义上,该字与下一字联系起来,应作“背嵬”。因此,第92页文书应作如下释读: 1. 2.契勘第七将所管汉蕃弓箭手,〈除〉 3.

4. 5. 6.(被裱压1行) /指挥下本将拣选施行。谨具。 8.呈取 9.裁旨(送第七将) 10.正月日统制司吴湛 初五 从文书中的“呈取裁旨”看,尽管呈报对象不甚明确,但可以肯定这是统制司吴湛写给上级长官的一份申状。这与第8页《某年二月张泽呈状》、第21页《某年六月将司张泽呈状》的类型完全一样①。在这件文书中,吴湛建议根据以前的意见,从“第七将所管汉蕃弓箭手”中的“见管步人壹阡捌伯人”中“拣选壹贰伯人”,组建一支“快射背嵬队”,“准备缓急出入马前使唤”。这个意见得到吴湛上司的许可,被批转“送第七将”实施。吴湛的上司,应该就是鄜延路经略安抚司。 在109页的“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涉及到吴湛的共有5页。除本页外,还有第9页《靖康元年正月吴湛状》和第30页《靖康元年正月吴湛状末页》(两页应为一件)、第23页《宣和七年九月吴湛状》。但这里的吴湛,不见其具体官衔,只称“统制司”,很难确定这页文书的准确写定时间,只能大致估计它写成于宣和七年(1125)至靖康二年(1127)间。 这是一件很有史料价值的文书,它证明了在北宋末年,在西北宋军的建制中已经有了“背嵬队”。而这种“背嵬队”与南宋的“背嵬军”在建制上有相承关系。在过去,人们一般都认为宋朝“背嵬军”的建制是在南宋初年才由韩世忠首创的。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无疑是错误的。 二 在南宋初年,大将韩世忠和岳飞的“背嵬军”名重一时,因而“背嵬军”颇被人们关注。宋人袁燮称:“中兴之初,背嵬一军最为勇健。各持巨斧,上揕人胸,下斩马足,北敌深惮之。此殆李牧所谓百金之士也。”② ①孟列夫、蒋维崧、白滨先生的第2117字。 楷书。/有差出并逃亡事故之人。急有误使唤, 欲乞/使唤。须至具申者,/谨具申。 “六月将司张泽”8

黑水城出土文书中的记数符号初探

2008年3月宁夏社会科学No.2.Mar.2008第2期(总第147期)Social Sciences in N ingxia Gen.No.147黑水城出土文书中的记数符号初探 潘 洁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记数符号是模仿中国古代计算工具———算筹的摆放得来的,随着文书的出土真实地再现。通过分析黑水城出土西夏借粮契约和元代赋税文书中记数符号的形式、含义和原则,并与敦煌失名算经和古代数学著作中的进行比较,揭示了记数符号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文献中的特征,并从整体上描绘了它的发展历史,折射出黑水城文化所起到的继承和发扬的作用,为研究党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提供了实证。 关键词:记数符号;黑水城;西夏;敦煌 中图分类号:K246.3;G25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8)02-0101-04 收稿日期:2007-08-07 作者简介:潘 洁(1981-),女,宁夏石嘴山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夏历史与文献。

参考文献: [1]史金波.西夏贷粮契约简论[M]//林英津等.汉藏语研究:龚煌城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 研究所,2004. [2]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在敦煌算经中10用一条横线来表示,但一条横线并不一定是10,还可以是5,当根据符号所在的位置等因素具 体判断其含义. [5]张沛.出土算筹考略[J].文博,1996(4). [6]李淳风.孙子算经(卷上)(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夏侯阳.夏侯阳算经(卷上)(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秦九韶.数书九章(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元朝秘史(四部丛刊三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5. (责任编辑 孙颖慧)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黑水城文献是指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黑水城遗址的古代文献遗存。20世纪初,该文献曾因俄、英等国探险家盗据而流失国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对黑水城遗址有计划地进行了发掘,并出土了一批文献。由是之故,现今世界上黑水城出土文献的主要收藏就分别有“俄藏”“英藏”和国内收藏三大部分。 (节选自白滨《黑水城文献的考证与还原》) 材料二: 围绕黑水城文献研究而兴起的专门学问如何冠名呢?或曰黑水城文献的学科定名如何解决呢?笔者以为应该仿效敦煌学,定名为“黑水城文献学”,或者干脆简称为“黑城学”。我们知道,学者们常将黑水城文献与殷墟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文书并称为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实质上,以上新发现的四大考古新材料,就文献的文字种类和时代构成而言,殷墟甲骨文与居延汉简很类似,黑水城文献则与敦煌文书很类似。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占卜档案遗存,居延汉简是汉代边关军民的实用简册遗存,二者均为单一文字单一王朝文献。敦煌文书是以汉文为主而包括其他多种文字,时代构成是以唐代文献为主而包括其他诸朝文献;黑水城文献则是以西夏文为主而包括其他多种文字,时代构成是以西夏文献为主而包括其他诸朝文献。因此,黑水城文献的学科名称应该仿效包容多种文字多个朝代的“敦煌学”一语而冠名“黑城学”,不应仿效只反映单一文字单个朝代的“殷塘甲骨学”、“汉简学”等语而.冠名“西夏学”。一句话,“黑水城文献学”或曰“黑城学”,是准确反映黑水城文族学术研究性质、完全活盖黑水城文献文字种类时代构成而又名实相副的最佳学科名称。 (节选自孙继民《黑城学:一个更为贴切的学科命名》材料三: 黑水城出土文献中以西夏文献为多数,对于这些西夏历史的珍贵文献,我们应重视对其的翻译、整理、利用和研究。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黑水城出土文献中的大量汉文文书。这些文书,从数量上看,十分可观;从内容上看,十分丰富,包括了多种世俗文书和宗教文献。世俗文书中又包括了西夏、宋、金、元几个朝代,甚至还有更早时期的文献。因此,价值巨大。 首先,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与书籍不同,文书是当时应用的文字,用后往往成

颜色学术:黑城学研究跋涉记

颜色学术:黑城学研究跋涉记 ——孙继民研究员访谈录 □孙继民朱文通 编者的话:孙继民研究员多年从事敦煌学研究,成果颇丰,在这一领域已是知名学者。近年来又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黑水城文献研究方面。近期,孙继民研究员就敦煌学、黑水城研究诸问题接受了朱文通研究员的采访。 朱文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以下简称“朱”):近年有人戏称学术界存在“颜色学术”现象,将《红楼梦》研究的“红学”、敦煌文书研究的“敦煌学”、徽州文书研究的“徽学”和黑水城文献研究的“黑城学”分别称为“红学”“黄(煌)学”“灰(徽)学”和“黑学”。您多年从事敦煌学研究,并有所成就。为何近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黑水城文献研究方面,由“黄(煌)学”转向了“黑学”? 孙继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以下简称“孙”):说来话长。我在2000年以前的确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近十年来才逐渐转到黑水城文献研究方面。不过说准确一些,这里所说的敦煌学研究,应该是和隋唐史结合起来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我从事隋唐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工作是从研究生时代开始的。当时报考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的表述是“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后来导师唐长孺先生觉得这一名称表述不够准确,就改为“隋唐史(吐鲁番文书研究)”。此后直到毕业,包括学位论文,在涉及到填写专业研究方向一栏时,我们都做如是表述。这一表述揭示了隋唐史和吐鲁番文书学的关系,既表明学习训练的重点是吐鲁番文书,又表明学习掌握吐鲁番文书学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深入隋唐史的研究,二者密切相连。唐先生为我们讲授的课程和进行的指导就是围绕着这一理念进行的,我们因此受到了隋唐史研究和吐鲁番文书整理研究的双重训练,也在双重训练中逐步体会加深了敦煌吐鲁番文书对隋唐史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当时我的兴奋点是军事制度,与之相关联,吐鲁番所出军事内容的文书和隋庸的军事制度就成为我关注的重点。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最初设想围绕地方兵做文章,后来因考虑到文书材料太少而作罢。这时我读了几篇日本学者菊

黑水城出土汉文刻本TK172_六壬课秘诀_考释_李冰

- 177 - 黑水城出土汉文刻本TK172《六壬课秘诀》考释 李 冰 摘 要:黑水城出土的刻本TK172文献是孟列夫根据《宋史》中关于《六壬课秘诀》的记载而命名,通过TK172与《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的对比,发现两者不仅篇目排列次序一样,内容也基本相同,两者应属于同一版本系统文献,而TK172也应命名为《六壬金口诀》。通过对“金口诀”文献版本的梳理,认为该类文献应早于明朝万历年,众叙录皆称其为金刻本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关键词:六壬金口诀 版本 文献 黑水城 TK172《六壬课秘诀》①最早著录于《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认为该文献的封面之上有“大字的书名:‘《[六壬]□□[诀]》’”② ,“这类标题的书,《宋史》书目中提到过”③ 。现参照《俄藏黑水城文献·叙录》将TK172《六壬课秘诀》叙录整理如下:金刻本,蝴蝶装,白麻纸,薄、软。共34叶,另有书牌残叶。纸幅高20cm ,宽27cm ,版框高15.5cm ,宽22.6cm ,天头4.3cm ,地脚0.6cm ,每半叶11行,行20字。左右双边,上下单边,中乌丝栏,宋体,墨色中,白口,双鱼尾,上鱼尾下版心题“课上”、“壬上”、“上”,下鱼尾下有页码。第11至28叶内容较完整,其余具有残缺,尤其第32、33、34下半叶残缺严重。按鱼尾下页码推算存第3至37叶,则前有2叶缺失。按标题序号推算,存“第二”后半部分至“第六十三”,其中第“四十九”重复出现,而内容完全不同。封面残存,下方大字‘司’”。 查现存目录书籍,仅《宋史》卷二〇六载有:“《六壬课秘诀》一卷。”④ 孟列夫据模糊的书名页及《宋史》中的相关记载而断定该文献命名为“六壬课秘诀”。如仔细研读该文献,会发现该刻版文献的版心处虽有“课上”、“壬上”、“上”等字,并无“秘诀”字样;虽为六壬类文献,但不止一卷。可见孟列夫把该文献命名为“六壬课秘诀”与宋史中的“《六壬课秘诀》一卷”有很大出入。 一 TK172《六壬课秘诀》与《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比对 六壬起源很古,俞正燮在《癸巳类稿》卷十“六壬古式考”中说:“六壬之起,《道藏》谓自黄帝,名六壬者,神机制胜。《太白阴经》云:‘玄女式者,一名六壬式。玄女所造,主北方万物之始,因六 ①《俄藏黑水城文献》(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4—118页。 ② 孟列夫著、王克孝译《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1页。 ③ 同上,第18页。 ④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5256页。

黑城遗址旅游区导游词文档

黑城遗址旅游区导游词文档Guide words of Heicheng ruins tourist area 编订:JinTai College

黑城遗址旅游区导游词文档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 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 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内蒙古的特点 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 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额济纳旗旅行游览。我们今天 的旅游目的地是黑城遗址。我是阿拉善××××旅行社的导游赛娜。赛娜,蒙古语意为优秀的,我愿意给大家当一名优秀的导游员。黑城(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古城)遗址,位于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5公里的荒漠中,是“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残废古城,蒙古语称“哈拉浩特”(意为“黑城”)。西夏时,在此设“黑山威福军司”及“威福军城”,为军事重镇。西夏时代的城垣,每面长约 240米,现尚存南墙及南城门遗迹,暴露地表高约2米。元至 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此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亦集 乃为蒙古语,是党项语“额济纳”(意为黑水)的音译汉写,改筑和扩展了城垣,成为南北长384米、东西宽435米的中等城郭,并在东城墙外兴建了东关厢地带的街区。城墙东、西两面各设1门,墙高10米许,城墙西北隅建有覆钵式佛塔5座,

最大的一座高达13米,远在数十里之遥就可望见。当初,西 夏为增强对辽、金、蒙古的防御能力,筑城时巧妙地借助自然地形优势,将城址选定在高凸、开阔的戈壁砾石之上,具有居高临下,一览无遗的气势;并有黑河环绕,形成天然屏障,达到了易守难攻的效果。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记述了这座城市的繁荣景象。1226年,元军第四次南下, 攻破黑城,使之遭到严重破坏。1387年,北元亦集乃路总管 府城(即黑城)又被明军攻占,遭到彻底破坏。黑城真正遭受灭顶之灾,始于20世纪初期。1908年,科兹洛夫率领俄国探 险队曾先后几次在黑城大肆盗掘。所获文物竟征用了近百峰骆驼才得以运走。消息一经传出,震动了世界史学界。此后,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瑞典人斯文·赫定等相继到黑城进行挖掘,并掠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他们将无法带走的艺术精湛的建筑物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被外国列强盗掘的珍贵文物,大部分流失海外。城内先后出土过大批宋夏辽金时期刻印、佛道经典,西夏文、藏文、波斯文、回鹘文、汉文等文书和其他文物。其中《番汉合时掌中珠》为夏汉语双解词典,极其珍贵。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来塔什国家博物馆的黑城出土艺术珍品中,一批表现阿弥陀净土、水月观音等题材的绢本、麻布绘画作品,可与敦煌同期壁画作品相媲美。此外,在xxx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圣彼得堡分所、英国的伦敦、印度的新德里、

浅说黑水民族源流

浅说黑水民族源流 郭智德 黑水是民族聚居区,弄清境历史上的民族种源,民族融合,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和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容极为必要。从而为探索民族源流,客观地记述历史,积累民族研究资料,揭示民族问题的规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为巩固人民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本文所要探索的,主要是当地土著人口的族源问题。 一、当前黑水的民族人口状况 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黑水全县总人口为58119人。其小: 藏族:45922人,占79.01%。 羌族:237人,占0.40%。 回族:57人,占0.10%。 汉族:11895人,占20.47%。 满族:4人,占0.01%。 壮族:4人,占0.01%。 这里的藏族是本县的土著人口,其它民族成份基本上属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少数属民国时期移人(或经商,或佣工,或是长征途中的流落红军),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着解放、开发和建设黑水而来的(主要是干部、军人、教师、工人和科技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 从左至右(大黑水人、德石窝村的嘉绒藏族、卡龙地区的草地藏族、 小黑水人)

二、关于黑水民族族属问题的争议 在当前黑水的藏族人口中,有人说他们是“藏族”,也有人说他们是“羌族”,并各有根据和理由,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他们则自称是“黑水人”,或自称是“民族”。而不能具体肯定所属族别。小黑水又还有不同,曾经他们是“倮倮”,或“播倮子”,建国初期曾在此建立松县倮倮族区,1957年划归黑水县改为小黑水区。“倮倮”和“播倮子”都是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因旧时将“倮”字写作“猓”,是一种类似猴的兽类。我们经过社会历史调查和查阅有关史料考证,认为黑水的民族族属问题,归属藏族对,归属羌族也对。近年来冉光荣等所著《羌族史》一书称黑水民族为“讲羌语的藏族”则更为妥贴恰当,至于小黑水的民族,称“倮倮”或“播倮子”也是有一定来由的。 三、古代黑水是羌人居住的地方 据史籍记载,岷江上游一带地区,自占以来为羌人活动和居住的地区。黑水古地名有“柯基龙坝”之称。“柯基”应为“戈基”,音讹传。“龙坝”,嘉绒方言,意即地区、地域。“戈基龙坝”,原意为戈基人居住的地区。戈基人属什么种族?后来又到什么地方去了?现在无所考证,有人推测可能也是古羌人的一支,后与其他民族融合了。古代羌人祖先,最早活动在晋南、的太行山区域。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增殖,生产力的发展,活动围逐渐向着甘、青、黄(黄河上游)、湟(湟水)、洮(洮水)、岷(岷江上游)一带扩大。从氏族社会过来的羌人,远离原始群体,以活动地域不同,分别各自为种,形成了羌人的若干分支。进入中原的羌人,逐渐与华夏民族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走向西北、西南的羌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后来分别发展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各民族,唯独来到岷江上游的一部分羌人却一直保持至今,这就是汶、理、茂、黑及松等地今天的羌民。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一种民族现象。 据民间传说,这一带的羌人在很早以前,是由遥远的西北大草原迁徙而来。《羌戈大战》中记述了古代西北羌人因灾荒和战乱,迫使他们向西南迁移。以阿巴白狗(即白狗羌)为长兄的兄弟九人,率领羌众,来到岷江上游,受到当地“戈基人的阻挡。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战,羌人累战不能取胜。一天晚上,羌人首领在梦中受神人指点,以白石作武器,战胜了戈基人。羌人从此在此定居,

642-中国史基础

642-《中国史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古代史约180分 中国近现代史约12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三、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

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 (一)史前时期 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 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 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3、西周 周的起源与建国;周公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厉王弭谤;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平王东迁;井田制。 (三)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 列国争霸及其实质和意义;管仲改革;弭兵之会;三桓专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铁器、牛耕与耕地拓殖;“履亩而税”;儒道学派的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六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