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电磁脉冲及其防护

雷电电磁脉冲及其防护
雷电电磁脉冲及其防护

雷电电磁脉冲及其防护

1 、雷电电磁脉冲的物理特性(1)物理特性从积雨云的密布到发生闪电,会出现三种物理现象。①云中静止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产生静电感应现象,地面及各种导体会产生感应电荷,呈观静电场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②积雨云中电荷的移动(包括闪电)会产生磁场,若磁场强度发生变化就会出现电磁感应现象,这就是感应场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较快,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闪电发生时,会出现电磁波辐射。这种辐射场也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比较缓慢,它与距离的一次方成反比。除了注意上述三种物理现象,更应密切注意雷电流的变化特性,因为雷电的破坏作用与雷电流的峰值和波形密切相关。现代防雷装臵正是根据雷电流的物理特性设计的,其主要的物理特性是:①峰值电流决定闪电的机械力和电力的作用大小以及雷灾的危害程度;②到达峰值的时间,数值愈小,冲击力愈大,在选用防雷元器件时应考虑响应速度;③最大电流变化率决定了闪电的电磁感应强弱,是电子设备防雷技术中应特别重视的参量,因为电子设备防雷技术中主要是对感应雷的防护;④半峰值时间或到达波尾中间的时间,是指回击电流减小到峰值一半时的时间,这个时间越长,热效应越大,容易造成元器件的损坏,也容易引起火灾。超过lOO}上s就属于热闪电了。(2)雷电电磁脉冲的频谱分析雷电电磁脉冲的频谱是研究避雷的重要依据,从频谱结构可以获得雷电电磁脉冲电压、电流的能量在各频段的分布。根据这些资料可以估算通信设备或系统在其频率范围内可能遭受到的雷电冲击的幅度和能量大小,并以此作为确定避雷措施的参数。①雷电流峰值比率的频率分析雷电流峰值比率的频率分布是指在雷电流的频谱范围内,每一个频率的电流峰值与雷电流峰值之比的频率分布。雷电流主要贫布在低频部分,随频率升高迅速递减。电波的波头越陡,高次谐波越丰富,波尾越长,低频部分越丰富。②电流峰值比率积累的频率分布雷电流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设备的过电压击穿和冲击能量过大的热击穿。研究雷电过电压比率集中的频段,一旦设备对大地的阻抗测知后,便可转变为通过研究雷电流峰值比率集中的频段来获得。通过研究可见,波头越陡,受雷电影响的频率范围越宽。(3)雷电电磁脉冲能量比率积累的频率分布若负载为纯电阻,那么在同一负载上,功率只与通过它的电流平方成正比。雷电电磁脉冲能量比率积累的频率分布表明,低频部分增值快,频率

越高增值越慢。90%以上的雷电能量都分布在十几千赫兹以内,因此对于通信网路,只要防止十几千赫兹以内的雷电电磁脉冲侵入,就可以把雷电电磁脉冲的90%能量抑制,即可以采用高通滤波器来实现。

2、雷电电磁脉冲的传播途径雷电电磁脉冲传播的途径主要为传导和辐射两大类。(1)传导耦合①阻抗耦合当雷电流流经接地引下体时,因为引下体和接地线的装臵都具有电阻和电感,所以高幅值和快速变化的雷电流将在引下体上产生很高的电位降。雷电流引起的对地电位很高,尽管高压持续时间很短(小于21us),但足以引起引下体与附近导体间的击穿放电。②静电感应耦合在雷电开始瞬间,由于静电场作用,在输电线和各类信号线上感应带电,感应电荷迅速聚集到先导通道附近。在先导放电通道附近的各类金属物体上也因静电场作用而感应带电。主放电开始后,由于主放电发展速度很快,在主放电通道中正负电荷剧烈中和,附近金属物上的感应电荷不能以相应的速度流散,于是也将产生很高的静电感应电压。导线上的感应电荷向两端流散,形成感应过电压波,沿着输电线、信号线窜人配电设备,窜人信号线终端设备,造成设备和系统的损坏。为防止静电感应电压的危害,应将建筑物的金属屋顶、高层建筑物上的各类金属物体以及房屋内的大型金属物品、金属管道等全部良好接地。③电磁感应耦合闪电放电时,由于闪电电流有很大的峰值和变化率,即陡度很大,在放电通道周围将激发强磁场和感应电场,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如果导体有开口或间隙,此处产生的感应电压足以使空气击穿放电,金属物体上产生的感应电流会使物体局部发热。为了消除或减小感应电压,应该将建筑物内相互靠近的金属物体进行良好的等电位连接。由电磁感应引超的电压极易超过电子设备内的集成电路等元器件所允许的极限值。④电容耦合产生的电压闪电放电之前,积雨云附近的地面物体所感应的电荷增加速度较慢,接地导体上的电位变化不明显。当闪电击中地面物时,接地物体上的电荷将重新分布,这将导致电流的流动,在接地物体的电阻两端产生电压降。这样在接地良好的物体上由电容感应产生的电压就会很小,否则就应考虑它造成的影响。因此,在易燃物储存场所内,不允许长时间放臵不接地的金属物和导线。(2)辐射耦合辐射耦合是指雷电电磁脉冲干扰能量以电磁场的形式,通过空间耦合到接收器上。辐射的耦合方式主要包括空间电磁波至接收天线的耦合;空间电磁波对电缆的耦合;电缆对电缆的耦合等。闪电放电时,先导放电阶段将出现高频和甚高频的电磁辐射,而

在向上迎面流注过程,则甚低频辐射大大增加。所有这些辐射能量,有可能耦合到各类有大量集成电路的电气和电子在设备内,以及设备用长电缆远距离传输时造成与其他回路系统内的耦合。因此,对这类设备的屏蔽、接地等防雷措施尤为重要。

3、雷电电磁脉冲(I。EMP)的防护雷电是自然界中强大脉冲能量的放电过程,是最强大的干扰源。其传播途径包括传导和辐射方式或两者的组舍。根据雷电对地面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危害方式不同,对雷电电磁脉冲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1)接闪在防雷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设法拦截雷电或吸引闪电,这个装臵就是避雷针。避雷针其实是避雷装臵的接闪器。避雷装臵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通常把整个避雷装臵称作避雷针。避雷针和由它发展的避雷带和笼式避雷网已成为规范化的、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主要防雷手段。避雷针拦截或吸引雷电的过程是:当“梯级先导”接近大地时,地表上空电场强度大增,地面突出物的上端附近达到空气临界击穿场强所产生的“向上迎面流注”,并趋向于与“下行先导”汇合。避雷装臵的接闪器高耸于被保护建筑物之上,将产生最强的向上迎面放电,最先与“先导流注”通道汇合,从而形成主放电,因此它“捕获”了雷电。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和接地体安全地泄人大地。(2)屏蔽屏蔽是防止任何形式电磁干扰的基本手段。屏蔽的目的是限制某一区域内部的电磁能量向外传播,以及防止或降低外界电磁辐射能量向被保护的空间传播。通常采用金属材料作为屏蔽材料,按屏蔽的要求不同,可分别采用屏蔽室、屏蔽盒、屏蔽管等完整的屏蔽体或金属网编织带、波导管及蜂窝结构等的非完整屏蔽体屏蔽。(3)均压(等电位)均压又称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就是把导体做良好的导电性连接,使它们近似达到电位相等,为雷电流提供低阻抗的连续通道,以便使它迅速导入大地泄流。对建筑物外的被保护区域内的金属装臵要做等电位连接。当避雷针接闪时,如果邻近的电气设备等与引下体之间的绝缘距离不够,就会在最近距离处发生反击。为有效防止反击,必须保证引下体与金属物之间保持最小安全距离。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达到所规定的间距,都应把引下体与金属构件在室外与接地网等电位连接。对于建筑物内部,由于建筑物开有门、窗等孑L洞,电磁辐射仍要侵入保护区内.雷电感应电压将破坏建筑物内部的电气和电子设备。当雷电放电时,电磁辐射将在附近导体回路上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此电压在导体开环处将引起空气击穿放电。因此,必须对所有金属构件做等电位

连接,以消除在建筑物内发生的反击隐患。纵横交错的各种信号传输线、发射、接收天线及其馈线等,极易遭受雷电放电的感应作用形成感应过电压波,造成电气设备,特别是微电子设备的损坏。一般的屏蔽措施无法消除雷电过电压的侵害,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将过电压限制在安全的、设备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电力和通信部门都采取避雷器来限制雷电过电压波,将雷电流分流入地。(4)接地接地是分流和泄放直接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能量的最有效手段。没有接地装臵或者接地不良的避雷设施,很可能对落雷点附近的电气和电子设备造成电感性、电容性等干扰耦合。因此,防雷接地的目的就是把雷电流通过低电阻的接地体向大地泄放,以保护建筑物、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电力、电气设备的接地装臵包括避雷接地、电气安全接地、交流电流工作接地、通信及计算机系统中的逻辑接地等。电气地:大地的电阻非常低,电容量非常大,具有吸收无限电荷仍保持电位不变的能力,适合作为电气系统中的参考电位体。地电位:实骏证明,在距单根接地极或距一组接地极20m外的地方,几乎已没有电阻存在,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称为“地电位”。逻辑地:电子设备中各级电路电流的传输、信号或极性的转换要求有一个参考电位,用以防止外界电磁干扰信号的侵入,常称这个电位为“逻辑地”。它可以是电子设备的金属机壳、底座、印制电路板上的地线或建筑物内的总接地端子、接地干线等;逻辑地可与大地接触,也可以不接触,而电气地必须与大地接触。接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人身遭受电击、设备和线路遭受破坏,预防火灾和防止雷击,防止静电损害,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工作。按接地的作用分类,接地可分为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两种。保护性接地包括防电击接地、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防电击接地是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绝缘损坏导致击穿或产生漏电流,将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也称为保护接地。防雷接地是为了防止直击雷、雷电感应、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的雷电波侵入,用金属导线(体)与埋在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的散流接地网连接的接地。防静电接地是将静电荷引入大地,防止由于静电积累对人体和设备造成危害的接地。功能性接地包括工作接地、直流接地、屏蔽接地、信号接地。工作接地是系统运行中为了防止系统振荡和保证可靠运行的接地。直流接地是为了确保稳定的参考电位,将电子设备中的适当金属件作为“逻辑地”的接地。屏蔽接地是将电磁干扰源引入大地,抑制外来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影响的接地。信号接地是为保证信号具有稳定的基准电位而设臵的接地。接地形式包括独立接地和共享接地。

独立接地是将需要接地的系统均分别独立地建立接地网,其优点是各个系统之间不存在相互干扰,但特别容易被雷击,因为各独立地之间的瞬间电位差过大。独立接地已不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需要,已逐渐被共享接地方式所取代。通常所说的接地实际上就是指设备一点接地,是利用大地作为电位基准。一点接地可以解决雷电流引起的不同接地点之间的很大电位差,还可消除公共(地)阻抗的耦合,对于干扰频率小于1MHz的频段是有效的。当电磁脉冲干扰或信号干扰的频率增加时,一点接地存在分布电感、咆阻和电容,接地的引线长度成为主要矛盾,必须采用最短的引线直接接至地面,使接地阻抗减至最小,形成多点接地方式。但多点接地对低频干扰是不利的,此时可以采用混合接地方式,即一台电子设备内的各种电路板,以最短导线与机壳连接,或者对干扰信号敏感的设备以最短的导线与同一金属体连接,然后该金属体与其他设备再分别用金属导线接到地网的同一点上。另一种有效的接地方式是采用环形接地网,把接地体沿建筑物周围形成一个闭合环,这个接地网可以使得界面内的电场分布均匀,减少跨步电压对人的危害,减少室内在雷击时由于地面梯度大而产生对

设备高压反击的危险。

关于雷电电磁感应的介绍

雷电电磁感应讲义

引言

电磁兼容(EMC)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并受到广泛重视的学科领域。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对EMC的定义是:“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产生不允许的电磁骚扰的能力”。电磁骚扰(EMD)定义是:任何可能引起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对有生命及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电磁骚扰可能是电磁噪声,无用信号或传播媒介自身的变化。电磁噪声与EMD术语有相似的含义,指“一种明显不传送信息的时变电磁现象,它可能与有用信号叠加或组合。”电磁骚扰源分为自然骚扰源和人为骚扰源。

典型的自然骚扰源有:

1、雷击电磁脉冲LEMP,又称大气噪声;

2、太阳噪声,太阳黑子活动时产生的磁暴;

3、宇宙噪声,来自银河系;

4、静电放电ESD;

人为骚扰源较多,典型的有:

1、电力网络中操作过电压SEMP;

2、核致电磁脉冲NEMP;

3、高压配电系统对地短路造成过电压;

其它家电、高频设备、电力设备、内燃机、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设备、高速数字电路设备等,通过放电噪声、接触噪声、过渡现象、反射现象、非功能性噪声和无用信号等电磁骚扰的发生机理均会造成电磁干扰。

在IEC61312-1中对LEMP定义为:“作为干扰源的闪电电流和闪电电磁场。”GB50057-94局部修改条文定义为:“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臵的电位升高以及磁辐射干扰。”L EMP属由于放电而产生的噪声,由于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大地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往往伴随着急剧的电流、电压的瞬时变化,即di/dt或du/dt 很大。与NEMP相比LEMP的电磁场强度、陡度和破坏范围都弱得多,但雷电这一大气物理现象,每次释放的数百兆焦尔(MJ)能量与足可影响敏感设备的毫焦尔(mJ)能量相比相差悬殊。1971年美国通用研究公司R〃D希尔用仿真试验建立模式证明:由于雷电干扰,对无屏蔽的计算机当磁感应强度Bm=0.07GS时,计算机会误动作;当Bd=2.4GS 时,计算机设备会永久性损坏。随着人类在1973年将1万个元件安臵在1cm2面积上标志着进入信息时代,这个数值在逐渐变小。

特别是电子技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子管元器件发展到八十年代大型集成电路以来,元件的耐受能量已由0.1~10J降至10―8~10―6J,因而设备损坏率骤然升高。各种设备、元件摧毁能量参见图1。

一位奥地利人对其所在地区自1960年~1992年间雷击损失保险理赔件数进行过统计,发现在这33年中,该地区因直接雷击造成的事故(火灾、建筑物破坏等)每年都约为100起左右,而电子设备的损坏却由1 960年的931起上升到1992年的23768起![图2]

图3是慕尼黑TELA保险公司的损害分析,说明雷害损失从1978年到1 994年的17年中上升了400%。而德国法兰克福ELELTRA保险公司的统计说明在1994年的灾害赔偿中雷击过电压损失占33.8%,为第一位(图4)。这种雷击灾害的损失与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基本相同。我国城市中的雷击电子设备损害可占雷电灾害总损失的80%以上。鉴于上述原因,IEC61312-1

标准中“引言”称“鉴于各种类型的电子系统,包括计算机、电信设备、控制系统等(在本标准中称之为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不断增加,使本国际标准的制定成为必需。这样的信息系统用于商业及工业的许多部门,包括高资金投入、大规模及高度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对这样的系统从代价和安全方面考虑非常不希望由雷电导致系统运转的停顿。”

现代防雷技术是一系统工程

现代防雷技术涉及到许多行业,其中有使用维护系统、设计施工系统、设备生产制造系统、防雷装臵生产、检测系统等。从技术角度上看也是一系统工程。系统结构愈合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就越合理,相互之间的作用就越协调,才能使整个系统在总体上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

比如防雷设计首先要从被保护物所在地理、气象环境出发,要从被保护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雷击的后果严重程度出发。在设计中要考虑现有的保护装臵的有效利用,要与供电系统的型式、暴露程度,所有线缆的架设,设备自身的耐压水平,选用防雷装臵的特性及其有机配合,以及装设后对设备的正常工作是否产生不允许的影响,雷击发生后的反应和自复能力等等复杂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当然,还应考虑投资与效益的关系。

由于现代电子设备除受雷电干扰外,尚有大量的自然干扰源和人为干扰源,整个防护系统应从EMC这一主题开始进行。EMC有三项主要因素必须认真考虑:干扰源、耦合机制和设备的EMC水平或称抗扰性(抗扰性水平)。EMC干扰源、耦合机制和抗干扰措施综合示意图可参见图5。

图5 EMC干扰、耦合和抗干扰措施综合示意图

前面我们曾提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颖副院长的“三条防线”原则:(1)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中泄散;(2)阻塞侵入波沿引入线进入设备的过电压;(3)限制被保护物上雷电过电压的幅值。三条防线,互相配合,各行其责,缺一不可。鉴于有人一再片面宣传“传统防雷系统有缺陷”,“避雷针起到引火烧身的作用,”并由此推理推荐使用“消雷器”因而有必要介绍IEC61312-1。对外部防雷装臵的功能评价。(见图6)

图6

在IEC标准中对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之间的雷电流分配进行了估算,认为全部雷电流有50%经外部防雷装臵而安全导入大地,剩余的5

0%雷电流将平均分配到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上。这也为估算电源线、信号线上的过电压、过电流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GB50057-94局部条文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中特别指出:“一个信息系统可能设于这样的建筑物内,该建筑物按本规范第二章的规定不属于任何一类防雷建筑物,即不需要防直击雷,在这种情况下,当信息系统按本节第6.1.1条的规定(注:是否需要防LEMP,应从经济合理考虑,对投资与间接损失分析)需要防LEMP时,该建筑物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雷措施。”

电磁耦合过程

IEC61312-1附录D关于雷电电磁耦合过程的全文如下:

D.1耦合机理:

为了实用目的同时为了使用带有集总参数的等效电路来进行研究,将耦合过程分为电阻性耦合、磁场耦合、电场耦合是有好处的。由于直接雷击而对信息系统的瞬态耦合可起因于下列不同的机理:

〃电阻性耦合(例如:由于接地电阻或电缆屏蔽层电阻引起的耦合)。

〃磁场耦合(例如:由于装臵构成的环路或连接线的电感引起的耦合)。

〃电场耦合(例如:由于杆状天线引起的耦合)。

由建筑物内设备引起的电场耦合通常比磁场耦合小。耦合受以下因素影响:

〃接地

〃等电位连接

〃屏蔽

〃金属导体的走向与布局

D.2电阻性耦合:

当建筑物遭到雷击时,入地的雷电流通常在防雷装臵与远处大地之间产生几百 KV量级的电压,此电压值取决于接地电阻值。这是与建筑物有等电位连接并接至远处大地的外来导体(如电线),有局部雷电流流过的原因。电缆屏蔽层流过的局部雷电流导致在内部芯线与屏蔽层间产生电压。

D.3磁场耦合:

雷电流不论其在导体中流过或在雷电通道中流过,都产生磁场,该磁场在远至100米的范围内,其强度正比于电流随时间的变化速率。磁场强度H(t)是与传导雷电流i单一长直通路中心间的距离r成反比。

H(t)=i(t)/2πr

某些情况下可应用这一公式作简单的估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应对磁场作详细的分析。在磁场与导体有关联的地方,它就在环路(由这些导体构成)中产生与dH/dt成正比的电压。这就称之为磁感应。

D.4电场耦合:

在形成主放电之前的瞬间必须考虑在整个雷击区(由雷击点起最远大约100米范围)内达到空气击穿放电场强(在500KV/m的范围内)的各个场强。主放电形成后,就必须考虑电场的衰减消失以及电场变化率,其值在500(KVm)/μs范围内。

雷电流电磁耦合过程分析

做为干扰源的雷电电流和雷击电磁场主要是通过路和场二种形式耦合干扰信息系统的电子设备的。

其一、通过导线传导,即通过设备的信号线、控制线、电源线等侵入设备,统称传导干扰。

其二、雷击周围空间存在的电场和磁场,会对邻近设备产生干扰,叫近场耦合干扰。当雷击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远处传输,从而干扰远处的设备时,称为远场辐射干扰。这两种形式可称为辐射干扰,即通过场的干扰。

1.电流耦合:

当雷闪击在接闪器(或建筑物的金属构件)上,虽然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臵的阻值很小,但由于雷电流幅值大,陡度(di/dt)大,会在瞬间使引下线和接地装臵的电位骤升上百千伏(对远处大地一零电位而言)。如图7所示,当di/dt=100KA/μs时,在图中所示的回路上产生的感应电压Ust=200KV。同理,当有屏蔽层的电缆流过雷电流时,di/dt和屏蔽金属层的电阻也会使芯线与屏蔽层间产生感应电压。

在有相当高的电位差的引下线与建筑物内金属线缆之间、在屏蔽电缆的外皮与芯线之间、在不同的接地装臵之间均有可能发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闪络,跳击或反击。

2.磁场耦合和电场耦合:

雷电通道中(或接闪器、引下线的导体中)的雷电流产生的电场和磁场会在闭合环路中产生感应电压,从而对环路(及环路中的设备产生干扰。在场的干扰中可分为近场(感应场)和远场(辐射场)当干扰源与设备的间距r相对于干扰信号的波长λ很大(r>λ/2π)时,干扰源的性质表现为辐射干扰源,其场的性质是辐射电磁场,其特点是

电场和磁场同时存在,它们的比值(电磁波的波阻抗)Z=E/H=377Ω。当r<λ/2π时为传导干扰源,其场的性质表现为传导干扰源,其场的性质主要表现为电场或主要表现为磁场,视干扰源的性质而定。高电压,电流小的源,其场主要为电场、Z>377Ω;电压低,电流大的源,其场主要表现为磁场,磁场的Z<377Ω。电场或磁场都属于近场(感应场、似稳态场、准稳态场),其干扰频率一般都比较低。

当空气击穿放电的电场强度值在500KV/m范围时,在从雷击点至100m 的范围内,可能受电场影响耦合产生过电压,虽然此时雷击主放电尚未发生。在雷击发生之后,雷电电场衰减消失,这时电场的变化率在5 00(kV/m)/μs范围内仍起耦合作用。

3.电容耦合:(电场耦合)

任何两块金属之间都存在着电容,其间距越大,电容越小;金属块的尺寸越大,电容越大。雷电电场可通过场的形式(如上一节所述)耦合干扰设备。也可以通过流经的导体构成骚扰源电路干扰接收线路。由电容耦合在接收电路上产生的电压U2与雷电流流过的电路上电压U1关系式如下:

U2= Z2/(Xcm+Z2)*U1,说明电场耦合量随频率升高而增加。

4.横向干扰(线间)

骚扰电流在导线上传输时有共模方式和差模方式两种方式。IEC把在一组有效导体中任意两导体之间的电压称为差模电压或对称电压,也叫为横向电压,如图10所示的VL或VQ。差模电压是由差模电流流过而产生的,而差模电流则可能因雷击造成在不同导体(如相线、中性线)流过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电流。此外,当一次雷击过程中有多次闪击时它们有大小和发生先后的区别,因此在不同的导体上也可能产生电位差而侵入设备,这种横向干扰又称错相位雷击。相对于横向干扰的另一种形式为纵向干扰,又称共模干扰或不对称电压,是指某一导体和所规定的参比点之间(往往是大地或与大地连接的机架)出现的相量电压的平均值,也可以说共模干扰是出现于导线与地之间的干扰,常是因地电位升高引起的。

综上分析,雷电可能闪击到建筑物上,除部分雷电流沿接地装臵泄散外,尚有部分雷电流可沿进入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线侵入。在高压输电线路上发生雷击时,线路上产生的过电压也会沿线路传送,直到变压器的低压侧,造成设备的损坏。此外,可能通过各种耦合机制使设备误动作或损坏。

雷电防护区

按EMC原理将建筑物按需要防护的空间由表及里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有如下实际意义:

〃可以计算出各LPZ内空间雷击电磁脉冲的强度,以确认是否需采取进一步的屏蔽措施。

〃可以确定等电位连接的位臵(一般是各LPZ区交界处)。

〃可以确定在不同LPZ交界处选用电涌保护器的具体指标。

〃可以选定敏感电子设备的安全放臵位臵。

〃可以确定在不同LPZ交界处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最小芯线截面。IEC61312-1将LPZ分为以下各区:

LPZ 0A:直击雷非防护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电磁场没有衰减,属完全暴露的未设防区。LPZ 0B:直击雷防护区:本区内的各物体很少遭到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电磁场没有衰减,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本区一般在外部防雷装臵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从理论上本区不可能遭受直击雷,而事实上有这种可能)

LPZ 1:第一屏蔽防护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在本区内所有导电部件上的雷电流比LPZ 0区内的电流进一步减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因屏蔽措施而有所衰减。(本区一般指在钢筋结构的建筑物内)

LPZ 2:第二屏蔽防护区:为了进一步减小导电部件上的雷电流和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雷电保护区。

LPZ n:第n屏蔽防护区:需要进一步减小雷击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雷电保护区。

对一座建筑物,可以分为若干个雷电防护区,见图11,此图分析了LP Z的划分并指出了做等电位连接的位臵。

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系统

在防雷装臵的设臵上人们往往比较注意外部防雷装臵和内部的电涌保护,容易忽视等电位连接在雷电防护的重要作用。有时还特意设臵单独的接地装臵,单独的引下线,还错误的提出“共网不共线,分类接地网,不串不共用,一点接地法”的口号,一方面给设计施工增加了难度和增大了开支,另一方面违背了等电位的基本原理,会给被保护设备以及人身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1、基本概念

防雷等电位连接——是将分开的导电装臵各部分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SPD)做等电位连接。它包括在内部防雷装臵中,其目的是

减小建筑物金属构件与设备之间或设备与设备之间由雷电流产生的电位差。防雷等电位连接区别于电气安全的等电位连接,最主要是将不能直接连接的带电体通过电涌保护器做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网络——是对一个系统的外露各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的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共用接地系统——是一建筑物接至接地装臵的所有互相连接的金属装臵(包括外部防雷装臵),并且是一个低电感的网形接地系统。

接地基准点——是一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与共用接地系统之间唯一的一点连接点。

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的频谱分布:

信息化社会的电磁环境异常复杂,而且愈来愈复杂.电磁干扰分布在整个电磁波频谱.如果按最常见的干扰的频谱来划分,则可粗略分为以下几个频段:

工频干扰:

频率50~60Hz左右,主要是输、配电系统以及电力牵引系统所产生的电磁场辐射

甚低频干扰:30KHz以下的干扰辐射、雷电、核爆炸以及地震所产生的电磁脉冲,其能量主要分布在这一频段

长波信号干扰:频率范围10KHz~300KHz.包括高压直流输电谐波干扰、交流输电谐波干扰及交流电气铁道的谐波干扰等

射频、视频干扰:频谱在300KHz~300MHz.工业医疗设备(ISM)、输电线电晕放电、高

压设备和电力牵引系统的火花放电以及内燃机、电动机、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等都在此范围

微波干扰:频率从300MHz~300KHz,包括高频、超高频、极高频干扰

核电磁脉冲干扰:频率由KHz直到接近直流,范围很宽.

IEMI:

从信号类型来看,电磁环境的电磁干扰可以分为有两大类,一是宽频带的,一是窄频带的.从能量传输的方式来看,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辐射式的,另外一种是传导型的.窄频带攻击信号波形差不多是单一频率(一

般相对于中心频率的频带宽度小于1%),在一定的时间(一般是微秒的量级)间隔内辐射.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设备频率大致在0.3~3GHz之间.当然,在这个频率范围之外的设备工作性能也可以遭到影响,特别是有谐振的系统.这类电磁辐射也可能有调制.一般称这种辐射为大功率

微波辐射(HPM).这个名词也包括微波以外的辐射.

宽频带发射一般是时域上的脉冲,并且是重复式的.宽带辐射的能量分

布在一个很宽广的频带上.例如,超带宽脉冲(UWB),一般上升时间为0.1纳秒,下降时间在1纳秒左右.因此能量分布在一个非常宽广的频谱上.

窄频带干扰信号的能量集中在单一的频率,很容易产生出每米几百千伏的场强.可以对设备造成永久性的破坏.相反,宽带电磁干扰的能量分布在各个频率,所以场强相对较弱.正是因为它的能量分布在许多频率上,对一个系统来说,许多频率都可能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干扰多半是重复

式的,持续几秒钟,甚至上几分钟,增加了设备受害的可能性.

以上的干扰,和电磁兼容所处理的其他干扰一样,可以通过辐射方式进

入电子设备,也可以通过导线和电缆进入设备.对于辐射干扰,似乎是高于100MHz的频率的辐射最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辐射很容易穿透没有

设防的墙壁,进入建筑物内部,耦合到机器设备.而且这个频段的天线可以做的很校按照IEC标准61000-4-3所做的测试表明,一般的商用设备,在场强3~10V/m(80MHz~2.5GHz)时,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当然,设备的程式不同,受干扰的程度也不一样.

对于宽频带辐射,IEC使用静电放电测试(61000-4-2),在静电放电的电弧附近,产生高达1KV/m的峰值电常这个峰值的上升时间为0.7纳秒,下降时间约为30纳秒.这样可以模拟电磁干扰辐射的情况.

自然产生的电磁干扰:

原则上说,所有的电器、电子设备都可能产生电磁干扰.但是有的严重,有的比较微弱.一些主要的产生电磁干扰信号的设备和装臵大致如下.

1. 输电线电晕杂波.关于输电线的已有许多实测数据,基于这些数据,

可以求得计算电晕杂波的实用公式.然而关于这种杂波的发生机理、发射及传播特性还不完全清楚,在这方面的理论仍需继续探讨.

2. 汽车杂波.汽车杂波是产生甚高频(VHF)至特高频(UHF)频段城

市杂波的主要原因.根据其强度和特性的测定结果,也可采取相应措施,使广播和电视的质量基本不受影响.但最近由于电子设备用于汽车控制,移动通信设备的广泛应用,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出.斯坦福研究所(SRI)对点火系统发射杂波的主要部件-点火栓、配电器接点等进行了改进,使处于30MHz~500MHz频段的杂波降低了13~20分贝.此外还有人求出6引擎发动机各点火栓的脉冲杂波振幅分布.对配电器的情况,

若电极间隙从0.27mm~2.39mm,则杂波可下降10分贝.若在负荷电极上增加银接点,或用多发合金覆盖,也可降低杂波.点火系统以外的汽车电装臵也能发出杂波,其特性正在测试研究中.

3. 接触杂波.大体可分为接触器自身杂波及导体开合时放电而引起的

杂波.继电器和电机触点、整流子电刷间的开合所产生的放电杂波在人为杂波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4. 电气机车杂波.电气机车运行时,导电、弓架与触线间的放电也是人为杂波的根源之一.如果导电弓架的电流通路用滤波材料包围起来并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可将杂波降低20分贝,但至今尚未找到防止杂波的绝对有效的方法.

5. 工业科学医疗用射频设备(ISM)杂波.ISM设备是把50Hz交流通过射频振荡变为射频的变频装臵、用于工业感应和电介质加热、医疗电

热法和外科手术工具以及超声波发生器、微波炉等.虽然ISM设备本身有屏蔽,但有缝隙、孔油、管线进出和接地不良等,仍将有电磁场泄漏

形成干扰.

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要点

科目:电磁干扰与兼容 任课老师:崔志伟 作业: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姓名:朱传帅 学号:1505122194

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 绪论 雷电是由带电的云在空中对地放电导致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其具有选择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以及破坏性。雷电存在的形式除了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发光、发热、发声的雷电流以外,在雷电流形成的同时由于电磁效应还会产生雷电电磁脉冲。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强大的雷电电磁脉冲是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重要原因,可导致各种微电子设备的运行失效甚至损坏,成为威胁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铁路运输、计算机与通信等领域的一大公害。 电子设备包括信息电子设备和电力电子设备两大类,信息电子设备基本采用微电子控制技术,电力电子设备相对于信息电子设备无信号传输线路外,其控制单元也大多采用微电子控制技术。近20 年来新发现的电子设备雷灾的起因是闪电的电磁脉冲(LEMP)辐射造成的,电子设备越先进、耐压等级越低、能耗越小,灵敏度越高、体积越小,则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范围越大。电子设备抗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危害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雷电电磁脉冲既是雷电,又是电磁脉冲,但它既有别于直击雷,又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电磁脉冲干扰信号。现在对直击雷的防护技术已相当成熟,由于直击雷包含着巨大的能量,通常采用避雷针、避雷网等引雷入地,其实这就是将所接收到的雷电能量直接引向大地而起到分流雷电流的作用,但避雷针引下线由于电感的作用,最多也只能将5 0 % 的雷电流入地,余下的雷电流将通过其他途径或四处扩散后入地。扩散入地的雷电流就以雷电电磁脉冲的形式出现,对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要从干扰和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直击雷的强大能量需要入地释放,同理,雷电电磁脉冲的能量也必须旁路泄放入地,在入侵通道上将雷电电磁脉冲引起的过电压、电流加以阻挡,且直接或间接泄放入地,从而达到保护电子。 正文 雷电防护系统(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是指用以对某一空间进行雷电效应防护的整套装置,它由外部雷电防护系统和内部雷电防护系统两部分组成。 注:在特定的情况下,雷电防护系统可以仅由外部防雷装置或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目前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即防雷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国内各大防雷企业都能够实现从设计、产品提供到施工及售后服务的防雷一体化体系解决方案(防雷体系)。在一个完整的防雷体系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直击雷防护(Direct Lightning Protection) 直击雷防护是防止雷闪直接击在建筑物、构筑物、电气网络或电气装置上。直击雷防护技术主要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害,以及减弱雷击时巨大的雷电流沿着建筑物泄入大地的过程中对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影响的防护技术,是防

雷电脉冲防护设计

雷电脉冲防护设计 摘要 本文主要主要介绍雷电脉冲灾害产生的原因,分析雷电脉冲的入侵途径,通过电磁兼容理论获得解决雷电脉冲的设计思路。 一、雷电脉冲防护概况 电子器件的集成化和超大规模集成化及新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信息时代的主导技术支撑产品――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微电子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耐受能力差等致命弱点,一旦遭受雷击过压的冲击,轻则造成这些电子系统的运行中断,设备永久性损坏,重的是这些系统所承负的那些须实时运行的后续工作的中断瘫痪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直接与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影响。 二、雷电脉冲入侵途径 雷击引起的上万伏的过电压(过电流)及极强的交变电磁场是损坏楼内弱电设备的主要原因,交变电磁场的瞬即变化是吸引雷电入侵的最佳渠道。其中入侵渠道可以大致分为3种: 1、配电线路引入雷电:配电线路(对 10KV 线路,高压MOV 的残压很高,弱电设备受此高压都会损坏,变压器有一定的隔离和衰减作用,但还有相当大的剩余雷电会传到后续设备。)产生过电压后,该过电压直接传到弱电子设备,并将设备损坏,一般是将设备的电源部分损坏。 2、通信控制线路引入雷电:通信控制线路(通信控制线路一般有

数据专线、网络线、数据控制线和视频线等)感应雷电后,雷电也直接传到设备,并将设备损坏,一般是将设备的通信口损坏,与供电路线上产生雷电流的情况相似,一般来讲,通信线路上的雷电流比供电线路上的雷电流要小。 3、金属管道、电缆引入雷电: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电缆的进出线等也是雷电引入的又一途径。通常是由于雷击静电感应引起或因暂太高电位 / 过电压通过线路耦合,造成管道和电缆线路毁坏。 三、雷电防护设计 雷电入侵的防范措施:针对上述分析,电子信息系统从电磁兼容角度防止雷击电磁脉冲,从电磁干扰三要素--干扰源、偶和途径、敏感设备入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屏蔽、滤波、接地和合理布线等综合防护措施。 1、屏蔽 屏蔽是减少电磁脉冲干扰的基本措施。屏蔽体可做成板式、网状式以及金属编织带式等, 利用低电阻的导体材料对电磁能流具有反射和引导作用,在内部产生与源电磁场相反的电流和磁极化,从而减弱源电磁场的辐射效果。 金属材料的电磁屏蔽效果为对电磁波的反射损耗、吸收损耗和电磁波在屏蔽材料内部多次反射损耗之和。银、铜、铝等相对电导率大, 利用屏蔽体表面所产生涡流的反磁场来达到屏蔽目的, 以反射损耗为主铁和铁镍合金等相对磁导率大, 铁磁材料的高导磁率对干扰磁

雷电电磁脉冲场

第四章雷电电磁脉冲场 人类研究雷电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对直击雷和传导浪涌的防护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相对而言,对雷电电磁脉冲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雷电电磁脉冲(LEMP)是伴随雷电放电产生的电流瞬变和强电磁辐射,属于雷电二次效应之一,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天然强电磁脉冲干扰源。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雷电的电磁辐射效应才逐渐引起重视。LEMP的发生频率远大于核电磁脉冲和高功率微波、超宽带等非核电磁脉冲,其峰值场强大,波形上升沿陡,对周围空间的各类敏感电子设备构成严重威胁,国内外相关事故报道不胜枚举。LEMP的危害区域远大于直击雷,它既可以由云地闪电产生,也可以由云内闪电和云间闪电产生,影响区域遍布对流层以下至大地表层,对空中飞行的火箭、飞机、导弹、地面架空运输电线、各种电子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因雷电电磁脉冲造成室内电磁设备损坏、失效、误动作等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随着电子设备的高集成化、智能化、低功耗化、LEMP的危害日益突出。 因此,LEC研究报告指出:“雷电电磁脉冲是信息化时代的公害。”对LEMP的防护是目前雷电防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对LEMP进行详细研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做好设备防护工作。 4.1 雷电电磁脉冲分类 根据IEC61312-1标准的定义,LEMP包括非直击雷产生的电磁场和电流瞬变。以此为依据,LEMP可以划分为3种形式:静电脉冲、地电流浪涌和电磁脉冲辐射场。以往防雷工程中强调的LEMP通常是指地电流瞬变和架空输电线的传导浪涌,而现在对电磁脉冲辐射场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了。 4.1.1 静电脉冲 大气电离层带正电荷,与大地之间形成了大气静电场,通常情况下,平原地区地面附近电场强度约150V/m。雷雨云的下部静电荷较为集中,其电位较高,因此其下方地面局部静电场强远高于平时的大气静电场强,雷雨降临之前,该区域地面场强可达10000V/m~30000V/m。 雷雨云形成的电场,在地面物体表面磁感应出异号电荷,其电荷密度和电位随附近近大气场强而变化。例如地面上10m处的架空线,可感应出100kV~300kV的对地电压。落雷的瞬间,雷雨云电荷被释放,大气静电场急剧减小,地面物体的感应电荷失去束缚,会沿接地通路流向大地,由于电流流经的通道存在电阻,因而出现电压,这种瞬时高电压称为静电脉冲(Electrostatic Pulse),也称天电瞬变(Atmospheric Transients),如图4—1所示。对于接地良好的导体而言,静电脉冲极小,可以忽略。但静电接电阻较大的孤立导体,其放电时间常数大于雷电持续时间,静电脉冲的危害尤为明显。 静电放电脉冲的危害形式,只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电压(流)浪涌。输电线路上的静电高压脉冲会沿导线向两边传播,形成高压浪涌,对相连的电气设备造成危害。 (2)高压电击。垂直安放的导体,如果接地电阻较大,会在尖端出现火花放电,能点燃易燃易爆物品;如果人,畜在闪电过后的短暂时间内触摸或接近这类物体(如 木门框上的铁门),可能遭电击身亡。 图4-1 静电脉冲的形成原理 4.1.2 地电流瞬变 地电流瞬变是由落雷点附近区域的地面电荷中和过程形成的。以常见的负地闪为例,如图4-2所示,主要电通道建立后,产生回击电流,即雷雨云中的负电荷会流向大地,

防雷击电磁脉冲防雷技术规范

防雷击电磁脉冲 6.1 基本规定 6.1.1 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不知道电子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位置的情况下,若预计将来会有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应在设计时将建筑物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系统等与防雷装置组成一个接地系统,并应在需要之处预埋等电位连接板。 6.1.2 当电源采用TN 系统时,从建筑物总配电箱起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 -S 系统。 6.2 防雷区和防雷击电磁脉冲 6.2.1 防雷区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并导走全部雷电流,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A 区。 2 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仍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B 区。 3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且由于在界面处的分流,流经各导体的电涌电流比LPZ0B 区内的更小,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屏蔽措施时,应划分为LPZ1 区。 4 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涌电流和雷击电磁场强度时,增设的后续防雷区应划分为LPZ2…n后续防雷区。 6.2.2 安装磁场屏蔽后续防雷区、安装协调配合好的多组电涌保护器,宜按照需要保护的设备的数量、类型和耐压水平及其所要求的磁场环境选择(图 6.2.2)。

((釆用大空何翼蔽和协週配合好的电涌保护器保护 注:设备却到总好的防导入电涌的保护,山允大小于山和L大大水于【■?以及 H "大大亦于乩肪撬射磁场的保护. (b)采用LPZ1的大空何屏蔽柯进户处安慕电涌保护畚的保护 it:设备得到防早入电滴的保护.U"卜于U■和n小于【?,以及H小于H?訪 辐射进场的保护. (C)采用内和在进入LPZI处安装电酒保护多的侏护 it:设导入电涌的保护,U川、于U。和【「小于1?,以及H:小于H. 的保护.

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安全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局域计算环境GA 371-2001 2001-12-24发布2002-05-01实施 5.环境安全 5.3 电磁屏蔽与静电防护 5.3.1 机房的静电防护措施应符合GB 50174-1993中的 6.3规定。 5.3.2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信号及电源线路,若非铠装电缆或屏蔽电缆都必须穿金属管或槽布设,金属管或金属槽都应妥善接地。 5.3.3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备应有良好的屏蔽与接地。 5.4 雷电防护 5.4.1 建筑物的雷电防护应符合GB 50057 的规定。 5.4.2 计算机信息系统电源线路、信号线路必须穿金属管槽屏蔽并且两端良好接地,所有其他金属管道及金属构架必须等电位连接。 5.4.3 电源进线、信号传输线在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时,必须安装电涌保护器。 5.4.4 电源系统电涌保护器可以进行多级配置,在进行多级配置时应考虑电涌保护器参数之间的配合。同时还需考虑安装电涌保护器损坏时的过流保护装置,如熔断器、断路器等,电涌保护器应有劣化显示功能。 5.4.5 计算机信息系统供电电源装设电涌保护器的模块数和接线方式,应符合GB 50057-1994的第6章的规定。 5.4.6 计算机信息系统传输的信号频率及电平各异,因此通信接口电路宜采用逐级泄流、滤波、低压箝位等多级防护措施。 5.4.7 在信号线上安装的电涌保护器,其通流容量、插入损耗、驻波、频率、带宽等参数应符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匹配要求。 5.4.8 在格栅形大空间机房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应安装在远离格栅的位置,具体的安全距离按GB 50057-1994 的附录计算。 5.5 接地与等电位连接系统 5.5.1 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类接地的接地电阻值要求为: a)交流工作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B)直流接地电阻应按计算机信息系统具体要求确定。 C)安全保护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D)防雷接地电阻应符合GB 50057规定。 5.5.2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应共用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5.5.3 机房应设等电位网,机房内所有设备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接地等均就近与等电位网连接,并按需要采用星型(S型)或网型(M型)连接方式。 5.5.4 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的建筑物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分级计算方法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分级计算方法 雷电过电压对电子设备的危害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今日已是电子化时代,日益繁忙庞杂的事物通过高速电脑、自动化设备及通信发展得到井然有序、而这些敏感电子设备的工作电压却在不断降低,其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因而它们受到过电压特别是雷电袭击而受到损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是由于以雷击中心1.5km—2km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坏线路上设备;其后果可能使整个系统的运行中断,并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雷电和浪涌电压成了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防雷器就是在最短时间(纳秒级)内将被保护线路连入等电位系统中,使设备各端口等电位,同时释放电路上因雷击而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短路泄放到大地,降低设备各接口端的电位差,从而保护线路上用户的设备。对系统设备而言,电源线路和信号线路是雷电袭击产生过电压并传导的两条主要通道,因此防雷器就分电源系统避雷器和信号系统防雷器。 防雷区域的划分 一、LPZ0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击电流;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二、LPZ0B区:本区内的各种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三、LPZ1区:本区内的各种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0B区更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四、LPZn+1后续防雷区:当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流和电磁场强度时,应增设后续防雷区,并按照需要保护的对象所要求的环境去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注:n=1、2、......。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分级计算方法 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 N=K·(0.024·Td1.3)·(Ae+Ae’) 式中:K──校正系数,一般取1。 Td──年平均雷暴日 Ae──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Ae’──建筑物入户设施的截收面积(电源线、信号线) 2.等效面积Ae的计算 当建筑物高度H<100M: D= [ H·(200-H)]1/2 (M) Ae=[L·W+2(L+W)·D+π·H(200-H)]·10-6 (KM2)式中:L,W ,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米)。 (见规范)

雷电电磁脉冲及其防护

雷电电磁脉冲及其防护 1 、雷电电磁脉冲的物理特性(1)物理特性从积雨云的密布到发生闪电,会出现三种物理现象。①云中静止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产生静电感应现象,地面及各种导体会产生感应电荷,呈观静电场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②积雨云中电荷的移动(包括闪电)会产生磁场,若磁场强度发生变化就会出现电磁感应现象,这就是感应场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较快,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闪电发生时,会出现电磁波辐射。这种辐射场也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比较缓慢,它与距离的一次方成反比。除了注意上述三种物理现象,更应密切注意雷电流的变化特性,因为雷电的破坏作用与雷电流的峰值和波形密切相关。现代防雷装臵正是根据雷电流的物理特性设计的,其主要的物理特性是:①峰值电流决定闪电的机械力和电力的作用大小以及雷灾的危害程度;②到达峰值的时间,数值愈小,冲击力愈大,在选用防雷元器件时应考虑响应速度;③最大电流变化率决定了闪电的电磁感应强弱,是电子设备防雷技术中应特别重视的参量,因为电子设备防雷技术中主要是对感应雷的防护;④半峰值时间或到达波尾中间的时间,是指回击电流减小到峰值一半时的时间,这个时间越长,热效应越大,容易造成元器件的损坏,也容易引起火灾。超过lOO}上s就属于热闪电了。(2)雷电电磁脉冲的频谱分析雷电电磁脉冲的频谱是研究避雷的重要依据,从频谱结构可以获得雷电电磁脉冲电压、电流的能量在各频段的分布。根据这些资料可以估算通信设备或系统在其频率范围内可能遭受到的雷电冲击的幅度和能量大小,并以此作为确定避雷措施的参数。①雷电流峰值比率的频率分析雷电流峰值比率的频率分布是指在雷电流的频谱范围内,每一个频率的电流峰值与雷电流峰值之比的频率分布。雷电流主要贫布在低频部分,随频率升高迅速递减。电波的波头越陡,高次谐波越丰富,波尾越长,低频部分越丰富。②电流峰值比率积累的频率分布雷电流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设备的过电压击穿和冲击能量过大的热击穿。研究雷电过电压比率集中的频段,一旦设备对大地的阻抗测知后,便可转变为通过研究雷电流峰值比率集中的频段来获得。通过研究可见,波头越陡,受雷电影响的频率范围越宽。(3)雷电电磁脉冲能量比率积累的频率分布若负载为纯电阻,那么在同一负载上,功率只与通过它的电流平方成正比。雷电电磁脉冲能量比率积累的频率分布表明,低频部分增值快,频率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https://www.360docs.net/doc/673925291.html, 国际电工委员会 标准 IEC61312-1 1995-02 第一版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第一部分:通则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 — Part 1: General principles 国际电工委员会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第一部分:通则 前言 1) 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是一个由各国电工委员会(IEC 国家委员会)组成的全球性的标准化组织。IEC 的目标是促进在电气和电子领域内涉及标准化的所有问题的国际间的合作。为此,除其它的工作外,IEC 还出版国际标准。这些标准的编制是委托给合技术委员会的,对所涉课题感兴趣的任何一个IEC 国家委员会,均可参一标准的编制工作。与IEC 保持联系的国际的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也参与此编制工作。IEC 根据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双方之间的协议所确定的条件与该组织紧密协作。 2)IEC 就有关的技术问题所通过的正式决定或协议(由代表了对相关问题有特别兴趣的所有国家委员会的各个技术委员会所编制),尽可能接近地表达了对所涉主题国际上的一致看法。 3)IEC 所通过的决定或协议,以标准、技术报告或指南的形式出版,并以推荐的形式供国际使用,在此意义上它们是为和国家委员会所接受的。 4)为了促进国际上的统一,各个IEC 国家委员会应致力于将IEC 国际标准尽可能最大程度地透明地应用于其国家标准及区域标准中去。IEC 标准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区域标准中去。IEC 标准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区域标准间的任何分歧应在后者中明确地指出。IEC61312-1国际标准已由IEC 81 技术委员会(“防雷”)制订。 此标准的正文根据以下的文件写成: DIS (国际标准草案) 投票报告 81(CO )21 81/66/RVD 本标准的认可投票的详尽信息可在上表所示的投票报告上找到。 IEC61312-1构成了总标题为“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的系列出版物的一部分。 附录A 、B 、C 、D 及E ,仅供参考。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探讨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探讨 雷击电磁脉冲的英文是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缩写为LEMP。作为气象灾害的一种,雷电是产生于云层与大地之间的大气放电现象,主要有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两种。前者的危害集中于建筑物外部以及对裸露于建筑物外的人群造成人身伤害;对于第二种伤害,主要发生于建筑物内部。在电子设备和计算机设备飞速发展的同时,使得以通信、信息技术、计算机中心、数据中心、微电子工业等为主的领域成了防雷击的重要对象。通最新出台的防雷规范中术语、分类标准、计算方式等都已修改,还明确了一些具体要求。 标签:雷击电磁脉冲规范修订 1防雷规范发展简介 第一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出版于1983年,1984年6月1日开始实行,1994年进一步全面修订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GB50057-94(第二版)。在2000年修改了一些条款,添加了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2000年版),也可以被称为第三版。从2005年到现在,五年之后的全面修订第四版,最新的标准GB50057-2010已经发表和实施。这一规范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内防雷击规范不完善、人身财产受到雷击风险的问题。 2新旧防雷规范对比 2.1术语定义的补充和修改 新规范GB50057不仅继续使用了第三个版本“名词解释”的术语,新的术语:电子系统、电气系统、内部系统、内部防雷设备、外部防雷设备、雷电冲击波和SPD等相关术语(如:保护模式,用Iimp测试的SPD,用In测试的SPD,用组合波测试的SPD,Up,Uw,插入损耗,回波损耗等等)。 2.2标准和计算公式的修改 原始0.06次/a和0.3次/a的区别基准变成0.05次/a和0.25次/a;简化了年预计雷击频率的计算公式。老公式:N=K*Ng *Ae,其中原来Ng=0.024* ,现在为Ng=0.1*Td。 2.3间隔距离要求的修改 这是防止雷电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对附近金属或电气和电子系统造成损害。这条在老规范中并未强调必须执行的条例在新准侧的框架下要求强制执行。这只是细微之处的改动,类似的修改还有很多。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新规范的实行给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都带来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特性分析及屏蔽

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特性分析及屏蔽 王庆祥1姚烨1崔喆1孙冬迪1薛文安2 (1.天津市中力防雷技术有限公司,天津300384;2.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84) 摘要本文讨论了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包括传导浪涌、辐射电磁场、感应电压,分析雷电电磁脉冲的特性;并以磁屏蔽为主介绍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以及磁屏蔽的材料选择。 关键词雷电流;雷电电磁脉冲(LEMP);电磁屏蔽 引言 雷电是由带电的云在空中对地放电导致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其具有选择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以及破坏性。雷电存在的形式除了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发光、发热、发声的雷电流以外,在雷电流形成的同时由于电磁效应还会产生雷电电磁脉冲。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强大的雷电电磁脉冲是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重要原因,可导致各种微电子设备的运行失效甚至损坏,成为威胁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铁路运输、计算机与通信等领域的一大公害。本文以磁屏蔽内容为主,介绍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1、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特性 雷电电磁脉冲(LEMP)是由雷电流的电磁效应产生,它包括传导浪涌和辐射脉冲电磁场辐射作用。传导浪涌又会在附近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压;辐射脉冲磁场干扰附近电气电子设备正常工作。 1.1 传导浪涌 雷电流是雷电造成各种损害的损害源,它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S1:雷击建筑物;S2:雷击建筑物附近;S3:雷击连接到建筑物的线路;S4:雷击连接到建筑物的线路附近。雷电流通过这四种形式在线路中产生传导浪涌。 表1 雷击低压系统浪涌过电流的预期值 表2 雷击通信系统浪涌过电流的预期值 过电流预期值,其中S3(直接雷击)是雷电直接击在了连接建筑物的线路上,在线路的两个方向上均有分流,与此同时,强大的直接雷击电流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在线路上再次产生浪涌,造成叠加性的伤害。 1.2 辐射电磁场 1.2.1 附近雷击时LPZ1格栅形空间屏蔽 如图1所示为附近雷击时的情况。LPZ1屏蔽空间周围的入射场可以近似地当作平面波。

雷击防护技术

雷击防护技术(注安备考) 2017-09-18彭益石深圳龙岗一石安全工作室 一、防雷措施 1.建筑物防雷的分类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凡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3)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 4)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 5)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6)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7)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8)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9)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10)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雷电电磁脉冲的辐射耦合效应及其防护

雷电电磁脉冲(LEMP)是指伴随雷电放电发生的电流的瞬变和强电磁场辐射,属于雷电的二次效应,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最常见的天然强电磁脉冲干扰源之一。雷电电磁脉冲危害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日益突出,由于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区域远大于直击雷,它既可以由云地闪电产生,也可以由云内闪电和云际闪电产生,影响范围遍布对流层以下至地表以上区域,对空中飞行的火箭、飞机、导弹,地面架空输电线、各种电子装备和深埋地下的电缆及至油气输送管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在直击雷防护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雷电电磁脉冲所造成的损失仍呈逐年上升之势,特别是电力、通信和航空航天等部门,危害尤为严重。因此,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是信息化时代防雷技术领域中的薄弱环节[1]。 在大部分雷电防护规范、标准中常用“雷电波侵入”代指直击雷或雷电电磁脉冲在导线或其它金属体上产生的瞬间大电压(或大电流),在导线上传导时又称为浪涌。根据耦合方式不同划分,LEMP对电路的干扰途径包括传导耦合与辐射耦合两种模式。传导耦合是指LEMP 通过导体、电容、电感、互感等金属导线或集总元件直接作用与敏感电路的能量传递方式。辐射耦合是指电磁脉冲通过设备的各种等效天线,如通信线、电路板布线、机壳孔缝、发射与接收天线、电源线等,在电路中感应出电压或电流。在实际工程中,它们往往是同时存在,互相联系的。 传统的防雷技术比较重视对直击雷和雷电浪涌等传导耦合效应的研究,对LEMP的辐射耦合重视不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这种危害日益严重,因此现代防雷工程必须兼顾LEMP的辐射耦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2]。 1LEMP对传输线的电场耦合 图1传输线耦合模型 图2LEMP对近地线缆耦合效应模拟试验示意图Cooray和Scuka[3]利用图中1所示的传输线耦合模型推导出有限导电大地上架空线缆的传输线方程,即 d2U s-γ2U s=dE i x d2I dx2-γ2I=-jωCE i x (1)式中为U s为传输线上的感应电压,I为相应的感应电流,ω为辐 射波的角频率,E i x (x,h)为雷电电磁脉冲在距雷击点水平距离为x,距地面高度为h处产生的水平电场,γ为传输常数,即γ=jωC(R+jωL) 姨。 由(1)式可得传输线上的感应电压为 U t(x,ω)=U s(x,ω)- h 乙E i z(x,z,ω)dz(2) 式中E i x 为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的垂直电场。 Ishii等[4]做过一个试验,如图2所示,在距模拟雷击点7.5m处架设一根长25m,线半径为0.5mm,架空高度为0.5m的铜线,模拟的雷电流峰值为1A,回击速度为1.25×108m/s,当电缆两端接430Ω负载时,在近端和远端的感应电压峰值分别约为2V和-1.4V。可以粗略估计,当雷电流峰值为KA级时,在电缆两端的感应电压可达几万伏。可见雷电电磁脉冲在线缆上耦合的电压是不能不加防范的。 2LEMP对环路的磁场耦合 2.1试验原理 由于雷电电磁场在近区属于低阻场,磁场强度H大于电场强度E,近区场以磁场为主,场对回路的感应为磁场感应[5]。 LEMP在电子设备的闭合环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压: U=-d准 dt =-坠 坠t s 乙B軑·dS軋(3) 在入射波的波长的长远大于环路的尺寸时,可以等效为偶极子天线[6],如图3所示。 若环路面积为S軋,入射磁场H軖与环路法线的夹角为θ,则环路感应的电压为 U(t)=μ0SH(t)cosθ(4) 图3磁偶极子天线 图4试验效果图 2.2试验对象、设备及试验结果 由图4所示,设置a=50cm,b=30cm的BVR450/750细线环,采用CJ0101型冲击电流发生器产生的8/20μs冲击电流对距离为S=10cm 的线环进行耦合试验。通过改变雷电流的大小,由Tektronix3034型数字存储式示波器记录耦合的电压。 试验后,经过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如图5所示,在环上耦合的电压随雷电流的增大而增大,虽然试验的条件不是太理想,但在环上耦合的电压仍然可以达到百伏级别,可见雷电电磁脉冲在弱电系统中辐射耦合的危害是不能忽视的。 雷电电磁脉冲的辐射耦合效应及其防护 周闯 (上海海事大学,中国上海200135) 【摘要】本文介绍了雷电电磁脉冲辐射耦合效应的危害,并给出了对雷电电磁脉冲辐射耦合效应危害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雷电电磁脉冲;辐射耦合; 防护192

浅谈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

浅谈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的办公活动中,信息技术又主要的构建电方面的危害,其中最为严重的要数雷电电磁脉冲,故而对于大型办公楼来讲,如何做到防护雷电电磁脉冲,这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及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型办公楼;雷电电磁脉冲;危害 Abstract:At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office activit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ain construction o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basis, but the two technique is very easy to suffer from the harm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to the number of lightning electric magnetic pulse, so for large office buildings, how to do the protection of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this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harm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A large office building;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Harm 作为一种短暂的电磁瞬变现象,雷电电磁脉冲的传播形式是空间辐射,这种电磁波对如下相关设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微波设施,光电设施、信息设施,电力设施,电子设施等等,烧毁设备的绝缘部分或者损坏集成电路,造成相关的设备被损坏。雷电电磁脉冲通过如下三种主要的形式对大型办公楼产生影响:雷电电磁脉冲发生在LPZ0区,也就是建筑物外;雷电电磁脉冲产生在LPZ0和LPZ1两区交界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建筑物,或者建筑物屋顶的金属设备;雷电电磁脉冲发生于建筑物框架系统里面的环路电流。 1大型办公楼不同形式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的影响 1.1雷电电磁脉冲的雷点发生于LPZ0区 雷击点位于LPZ0区域的时候,电磁脉冲必须在传递一定的距离之后才能够到达建筑物,这个过程中,雷电电磁脉冲会产生一定的衰减,而影响衰减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周边的建筑物。如果雷击点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超过了100米,那么衰减量就会超过40%。在现代社会,作为大型办公楼,一般楼层比较高,办公楼和周边建筑相比,超越其他建筑物的那一部分就为孤立建筑,但是对于雷电电磁脉冲而言,影响其的因素只有距离和电流这两个方面。下面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衰减程度。 在100m范围内,磁场强度计算公式:

智能建筑信息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浅析

智能建筑信息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浅析 2004-9-21 万晓 雷击电磁脉冲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应。它是一种干扰源,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这种干扰是一种能量脉冲,它既可以以过电压形式出现,也可以以过电流或电磁辐射形式出现。因此,雷击电磁脉冲不完全是过电压问题, 而是一种能量冲击,因此又将其称为“电涌”(Surge)或“浪涌”,它对供配电系统中电气设备的绝缘威胁不大,但对用电设备中的信息系统设备的正常工作影响甚大。随着建筑智能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大量先进的电子 信息设备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物内。由于电子设备中集成电 路器件对雷电暂态过电压的耐受能力很低,对雷电电磁干扰极为敏 感,它们在遭受雷击电磁脉冲效应的侵害后,很容易发生工作失灵或 永久性损坏,从而严重威胁到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切实 做好智能建筑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 我国《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中第六章己全新增补了该部分内容。 一、雷击电磁脉冲侵害信息系统的主要途径及危害 从实际雷害事故的调查情况来看,雷直接击中信息网络的可能性不

大,危害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原因是雷击电磁脉冲效应。这 种雷击电磁脉冲效应所产生的暂态高电位和电磁脉冲能够以传导、耦 合感应和辐射等方式沿多种途径侵人室内信息系统。就具体情况而 官,雷击电磁脉冲侵害信息系统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直接击中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引起防雷装置各部位(引下线及接地体)暂态电位的急剧升高,导致对电子信息设备的反击。2)雷击电磁脉冲在输电线路上产生感应过电压,并沿电源线侵人信息系统。 3)雷击电磁脉冲在信号线路上产生感应过电压,并沿信号线侵入信息系统。 4)雷击电磁脉冲从空中直接辐射至电子信息设备。 实验及理论研究都表明,无屏蔽架空线上的感应电压可达10-20kV, 即使在相距3km处发生对地雷击,在一般的通信线上也可能产生出高于lkV的感应过电压。埋设在地下的电缆也同样会出现雷电感应过电压,例如当人地雷电流为5kA时,在入地点附近5-10m处的无屏蔽电缆上,一般可以感应出5-7?5kV的高电压。国外的研究还发现,对雷击时出现的空间脉冲磁场,当其磁感应强度达到0?07X10-4T时, 无屏蔽措施的计算机即发生误动;当其磁感应强度超过2?4X10-4T 时,无屏蔽措施的计算机即发生损坏。也就是说,按简单的安培环路定律来估算(考虑位移电流的影响),在距离无屏蔽计算机800m处落一个 100kA的雷时,该计算机会发生误动;在距离该计算机83m处落同样的雷时,该计算机就会被损坏。

防雷击电磁脉冲防雷技术规范

防雷击电磁脉冲 6.1基本规定 6.1.1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不知道电子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位置的情况下,若预计将来会有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应在设计时将建筑物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系统等与防雷装置组成一个接地系统,并应在需要之处预埋等电位连接板。 6.1.2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总配电箱起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 -S系统。 6.2 防雷区和防雷击电磁脉冲 6.2.1 防雷区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并导走全部雷电流,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A区。 2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仍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B区。 3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且由于在界面处的分流,流经各导体的电涌电流比LPZ0B区内的更小,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屏蔽措施时,应划分为LPZ1区。 4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涌电流和雷击电磁场强度时,增设的后续防雷区应划分为LPZ2…n后续防雷区。 6.2.2 安装磁场屏蔽后续防雷区、安装协调配合好的多组电涌保护器,宜按照需要保护的设备的数量、类型和耐压水平及其所要求的磁场环境选择(图 6.2.2)。

6.2.3 在两个防雷区的界面上宜将所有通过界面的金属物做等电位连接。当线路能承受所发生的电涌电压时,电涌保护器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而线路的金属保护层或屏蔽层宜首先于界面处做一次等电位连接。 注:LPZ0A与LPZ0B区之间无实物界面。 6.3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的要求 6.3.1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的要求宜联合采取下列措施: 1、所有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金属件都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应与防雷装置相连。但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接闪器及其接地装置除外。 2、在需要保护的空间内,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或穿钢管敷设,外层屏蔽或钢管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 3、分开的建筑物之间的连接线路,若无屏蔽层,线路应敷设在金属管、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内。金属管、金属格栅或钢筋格栅从一端到另一端应是导电贯通,并应在两端分别连到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上;若有屏蔽层,屏蔽层的两端应连到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上。 4、对由金属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钢筋等自然构件构成建筑物或房间的格

[整理]QX3-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

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气象信息系统的防护原则、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屏蔽措施和线缆敷设、雷击电涌保护及防雷装置的维护和管理。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气象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施工;原有气象信息系统改造的防雷设计、施工可参照执行。气象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和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的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9361-1988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 50054-19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174-199 3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T 16935.1-1997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则要求和测试GB/T 50311-2000 建筑物与建筑物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IEC 61024-1:1990 建筑物防雷第l部分通则IEC 61312-1:1995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第l部分通则IEC/TS 61312-2:1999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第2部分建筑物的屏蔽,内部等电位连接和接地IEC 61643-1:1998 连接至低压系统的电涌保护器第l部分特性要求及试验方法IEC 60364-5-534:1997 建筑物的电气装置第5部分电气装置的选择与安装第534章过电压保护器件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 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等的统称,在气象行业中主要用于气象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 3.2 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flash 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大地、防雷装置或其它物体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 3.3 雷电感应lightning induction 雷击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3.4 静电感应Electrostatic induction 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迅速中和,在这些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不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 3.5 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3.6 雷电波侵入lightning Surge on incoming Services 由于雷击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备。 3.7 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由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组成的防雷设施的总合。 3.8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护直击雷的防雷装置。 3.9 内部防雷装置Latem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其它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来减小和防护雷电流在需防护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3.10 雷电防护区IJ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 根据被保护设备所在位置、所能耐受的电磁场强度及要求相应采取的防护措施而划分的防护区。 3.11 雷击电磁脉冲IJ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电磁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过电压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 3.12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具有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