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

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
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

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

学生姓名:施春花指导教师:吴俊燕

【摘要】

目的了解并掌握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早期识别产后心理障碍并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促进产妇产后的身心健康,并为其提供保健指导。方法通过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筛选出病例,并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心理护理。结果24例产后沮丧和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康复出院,1例产后重度抑郁症患者转专科继续治疗。结论产后心理障碍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应该从多方面给予预防、治疗和心理疏导,从而减少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

产后;心理障碍;护理

Postpartum heart disorders cause analysis and heart care [Abstract]

Objective and grasp the reasons for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care to promote maternal postpartum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health guidance. Way through the different causes of mental disorders assessed, and selected cases, and for different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care. Results 24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the patient recovered, 1 patient with severe postpartum depression transfer specialist for further treatment. Conclusion causes of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is more complex, should be given from variou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reb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Key words]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care

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

1引言

产后心理障碍是指产妇产后发生的产后沮丧及产后抑郁症。妇女在产褥期内普遍存在暂时性心理退化现象,情感脆弱,依赖性强,适应性差,特别是产后1周内情绪变化更加明显,在某些危险因素作用下易发生精神障碍。产妇产后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家庭的和睦和产妇的亲子行为,严重者还可危及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安全。近年来,我国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为探讨产后心理障碍系统的护理方法,我科将25例轻、中、重度有产后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分组观察。24例产后沮丧和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康复出院,1例产后重度抑郁症患者转专科继续治疗。现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通过对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在我科住院分娩产妇进行心理状态评估,满足以下条件:(1)知情自愿;(2)既往无精神病史;(3)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产妇年龄最大43岁,最小21岁,平均27.91岁。农民681例,其他职业177例。随访至产后3~14天。

2.2 心理状态评估

2.2.1 病史全面评估病史包括抑郁症、精神病的个人史和家族史;有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本次妊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分娩过程是否顺利、有无流产、难产、滞产;婴儿的性别及婴儿的健康状况;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因素。

2.2.2 身心评估评估产妇妊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是否有孤独、焦虑、恐惧感;观察产妇的日常生活和自我照顾的能力;了解产妇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

2.3 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对于产后抑郁症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较常用的标准是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EPDS量表共10个项目,分别反映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应付能力、失眠等情况。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症状出现的频度“从未”、“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进行评分,每个项目设0、1、2、3分四个等级;其中第3、5、6、7、8、9、10项采用反向评分(即3、2、1、0)。10个项目分值的总和大于12或13分提示可能有抑郁障碍,9或10分也提示可能有抑郁障碍,对这些妇女应认真评定,观察有无重症抑郁发生。分数低不一定就意味着无抑郁障碍,需要进一步做临床检查,尤其当临床医生有理由认为有抑郁障碍时。

3 结果

结果

按EPDS量表的诊断标准,858例产妇中有25例被诊断为产后心理障碍。发病时间多出现在产后3~14天,其表现以抑郁状态为主,有情绪低落、孤独、悲观、疲劳感、内疚感、自责自罪感、焦虑烦躁等,还可出现罪恶感,怀疑自己患有种种疾病,最严重者出现自杀企图。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出汗、耳鸣、头晕等。其原因有:缺少家人关心8例,产后疼痛5例,新生儿畸形2例,新生儿住院4例,其他6例。25例中24例产后沮丧和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家人的关爱后康复出院。1例产后重度抑郁症患者,经精神科专科治疗病情治愈。

4 讨论

4.1 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有研究报道正常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3%。由于测量工具、诊断标准不一致及研究样本大小的不同,文献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报道有很大差异,但均较正常人群抑郁症发病率明显增高。国外报道为3.5%~33%,国内为11%~15%。本研究以EPDS为测量工具,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2.91%。此结果与正常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接近,可能与我院产妇大多来自农村有关。

4.2 产后心理障碍的病因

(1)心理因素:患者存在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如支持系统不利、产后亲属关心较少、经济状况不佳、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产妇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与产后心理障碍存在相关关系。年龄≥35岁的产妇,由于机体条件差,妊娠并发症多,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偏高。(2)分娩方式:如产时并发症、产钳助产、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均与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关。不良分娩结局如死产、畸形儿及产妇家庭对婴儿性别的反感等是产后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除心理因素外,还应研究外在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在传统文化中,文化因素可减少和预防心理障碍的表达。产后风俗习惯可以形成较好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

4.3 产后心理障碍的危害

(1)影响婴儿发育:许多学者对患产后心理障碍母亲的1~2岁婴儿研究发现,早期产后抑郁症与婴儿不良认知及情感障碍有关,当抑郁症较为严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对婴儿发育影响的危险性就更大。(2)产后抑郁症可影响母乳喂养产后泌乳时间迟,泌乳量少,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恢复慢,产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低。(3)影响内分泌产妇焦虑或抑郁可导致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改变,使宫缩减弱,是助产率增加和产后出血增加的一个可能因素。

4.4 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

(1)对于有焦虑症状、手术产及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医护人员应该了解产妇焦虑的根源,从根本上与产妇沟通,稳定产妇的情绪。同时让产妇多与婴儿接触,从而增加产妇的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应避免不良的刺激,减轻生活中的压力。

(2)对于家庭关系紧张的产妇,首先应该做好丈夫的思想工作,指导他如何与妻子共同渡过这个心理障碍期,并给他讲解有关如何照顾婴儿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减轻产妇照顾婴儿的压力,而且还要调解好产妇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尽量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产妇精神上的支持。(3)高度警惕产妇产后的伤害性的行为,护士应加强巡视病房,注意保护好产妇和婴儿。对于重症产后抑郁症患者应该有亲人24 h陪伴,给予她无微的照顾,并及时请心理科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会诊并给予治疗。做好随访工作,及时了解产妇及婴儿的情况,并给予帮助,对产妇及其家人说明婴儿各个生理期的变化,指导他们应如何护理婴儿,避免产妇不知如何照顾婴儿产生焦虑心理。

4.5 产后心理障碍的预防

要鼓励开展多途径、分阶段、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如建立孕妇学校,向孕妇和家属系统介绍妊娠、分娩、产褥期基本知识,同时加强心理咨询和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帮助孕妇克服对妊娠、分娩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加强自我调试,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分娩时医院建立家庭式病房,设置不同价格的床位,满足不同经济状况产妇的需要。提倡丈夫陪伴分娩和导乐陪伴分娩,以消除产妇的恐惧心理和不安情绪。实施分娩阵痛,减轻疼痛引起的负性情绪。分娩全程给予产妇精神心理的支持,避免医源性负面影响。严密观察产程,提高产科质量,改善母婴分娩结局,减少急性剖宫产对产妇的不良刺激。产褥期为产妇提供温馨、和谐的休养环境,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促进身体康复。帮助产妇迅速适应母亲角色,学会护理婴儿。丈夫和亲友要与产妇加强情感交流,关心、体贴产妇,使其增强自信心,维持心理平衡。同时产后访视与产妇心理保健相结合,保证产妇身心健康,才能使产妇顺利渡过人生这一特殊时期。

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去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变化,以便于我们早期识别产后抑郁症高危人群,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干预,出院后加强监护与积极治疗是防治产后抑郁症病情恶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夏海欧.妇产科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2]龚绍麟.抑郁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

[3]杨怡,何仲.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与分娩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3.

[4]何志毅.产后抑郁症对母乳喂养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1999,14:688-689.

[5]谷进,刘穗玲,陶欣,等.产妇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15:615-616.

[6]杨晓玲.分娩期妇女心理状态评估与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650.

致谢

本论文是在赵洁老师精心的指导下完成的,您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赵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赵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吴俊燕。

产妇产后抑郁情绪及心理护理 张日红

产妇产后抑郁情绪及心理护理 【摘要】产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产妇产后孤僻、爱哭、失眠或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疲乏及食欲不振、悲观厌世、有自杀或残害婴儿的倾向等为特征。产后抑郁不仅可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对婴幼儿的情感、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观察分析发生产后抑郁的原因,及时有效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关键词产后抑郁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分娩后数日或数周。对于孕产妇来说,从妊娠到分娩是一次非常强烈的身体和情感体验。她们在经历怀孕、分娩、产后恢复及抚育婴儿过程中,带来一系列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改变。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社会。 治疗产后抑郁症主要采用心理疗法和情感疏导等护理措施,在密切护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关心、体贴、帮助产妇,运用语言、表情、行为、暗示等疗法及各种心理技术去直接影响和改变产妇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感障碍和异常行为,改变患者心理状态和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达到预防、改善、控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一、产后抑郁程度分类 产后抑郁从程度上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产后沮丧 大家都熟悉的“儿童忧郁”,26~85%的女性产后出现这种症状。如果你正在经历儿童忧郁,你会不为明显理由、悲伤和焦虑而常常哭泣。这种症状开始于产后第一周(1~4天)。尽管这个经历不愉快,这种症状通常在没有治疗下两周内减缓下来。你所做的一切是放心帮助照料婴儿和家务杂事。 二、产后抑郁 这是比产后忧郁更严重的症状,在10个产妇中大约有一个受其影响。你可能经历“高声”与“低声”频繁的哭泣、易怒和疲劳,以及感到犯罪、焦虑和不能照顾你的婴儿和自己。症状的范围从轻微到严重,可能是产后几天出现或者逐渐出现,甚至一年后出现。尽管症状持续几周到一年,心理治疗和抗抑郁治疗很有效。 三、产后精神病这是产后抑郁最严重的情形,1000个产妇中仅有一个患这种症状。这种症状一般产后很快发生且十分严重,持续数周到几个月。症状包括非常兴奋、混乱、感到绝望和羞耻、失眠、偏执狂、错觉或幻觉、极度活跃、说话迅速或狂躁。产后精神病需要立即药物干预,因为有增加自杀和伤害婴儿的危险。 二、导致产后抑郁的有关因素 2.1生物方面的病因 内分泌: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患者表现情绪愉快;分泌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患者表现抑郁。研究显示,产后第1天,游离雌三醇的水平比产前急剧下降,产后第2—3天忧郁产妇雌三醇的水平比非忧郁产妇高,雌二醇没有明显的改变。Nott等对27名孕妇进行激素监测,时间从产前3

产妇分娩前的心理护理

产妇分娩前的心理护理 摘要:分娩是妇女一生中所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但是在此期间,产妇因为身体上和社会角色的变化,相应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变化。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尤其以分娩前变化为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产科护理也不例外。产妇临产前的心情有一定紧张、恐惧、焦虑等不同心理状态,她们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的改变,常使她们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因此,产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正确护理对产妇是否能顺利分娩,以及产后产妇的恢复、母乳喂养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临产心理;分娩;护理措施 1 心理状态 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为如下三种:紧张孤独心理状态;恐惧忧虑心理状态;兴奋和忧伤心理状态。而这些状态因素又是互为因果的。所以,提高助产人员的基本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这就要求助产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和护德,精湛的技术和娴熟的心理学、伦理学知识;仪表端庄,语言亲切诚挚,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入院产妇,解除其紧张的心理。 初产妇通常产程较长,自怀孕后自周围人的经验之谈,以及她们对分娩镇痛的渲染、夸大,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大多数初产妇对即将面临的分娩产生一种恐惧感。有些女同胞因为忙于事业,结婚的年龄相对较大,她们认为自己年龄大,怀孕后有可能会难产,而一些高危孕妇,因为某些高危因素需要手术分娩,因为对手术的不了解,害怕用了麻药,会对未出生的胎儿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她们对分娩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因为对分娩的不了解。当进入规律宫缩,产妇往往对出现的剧烈镇痛不能耐受,表现为大喊大叫、哭闹。因而想尽快结束分娩。

谈产妇分娩前的心理护理问题

谈产妇分娩前的心理护理问题 发表时间:2019-09-10T17:30:46.23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7期作者:陈修利[导读] 对分娩知识缺乏,有着对分娩所具有的恐惧心理,以及对分娩前镇痛所具有紧张情绪,导致多数准妈妈们处于情绪极端变化的情况,需及时通过护理干预手段对产妇产前心理情绪进行有效改善,使其在分娩过程中以积极心理情绪面对分娩,确保顺利自然分娩。富顺县代寺镇中心卫生院四川自贡 643212分娩作为准妈妈们十月怀胎后的最后阶段,心理情绪变化较为复杂,一方面有着初为人母的喜悦,另一方面对分娩知识缺乏,有着对分娩所具有的恐惧心理,以及对分娩前镇痛所具有紧张情绪,导致多数准妈妈们处于情绪极端变化的情况,需及时通过护理干预手段对产妇产前心理情绪进行有效改善,使其在分娩过程中以积极心理情绪面对分娩,确保顺利自然分娩。 一、准妈妈们产前都有哪些不良心理状态 1、急切心理 大部分初为人母的准妈妈们,在临盆前都存在这样的急切心理,担心自已预产期会提前,进而出现焦虑心理,提前入院等待分娩,准妈妈们这样的急切心理当然可以理解,但未到预产期就进行分娩对于胎儿的发育具有不良影响,且此类急切心理的发生,可使得产妇出现焦虑情绪,并使其在焦虑情绪影响下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对胎盘供血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胎儿血氧供给不足。 2、害怕心理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类分娩知识只需在网上查阅便可随时获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准妈妈们通过对分娩知识的浏览、获取,逐渐产生未知心理,引发各类害怕心理,加剧准妈妈产前焦虑心理,严重者或产生产前抑郁情绪,增加产妇产后抑郁风险,并对其自身内分泌机能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分娩进度。 3、忧郁心理 忧郁心理相较于焦虑心理,是每一位准妈妈都会在产前出现的一类不良心理,特别是对于部分准妈妈而言,可因为分娩能否顺利进行、胎儿是否发育正常、能否健康分娩等问题产生困扰,进而逐步产生忧郁情绪,影响情绪稳定性,部分产妇可在忧郁情绪影响下降低分娩积极性。 二、产前心理护理中都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在介绍完上述常见产妇产前不良心理状态后,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产前心理护理中都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环境护理 多数产妇在产前进入医院待产后,由于起居环境的突然变化,其自身紧张情绪可突然加剧,且此类心理特征在初产妇中表现尤为明显,且部分产妇由于缺乏对分娩知识的正确认识,故其在到达医院后的不良情绪表现更为显著,对此就需要医护人员在进行入院引导工作时,通过主动热情的态度,缓解产妇部分紧张心理,并在引导期间积极与产妇进行沟通,建立良好沟通关系,详细询问其护理需求,引导工作结束后,可引导其与产科内其他待产妇或产妇进行沟通,在沟通期间由医护人员实施予以其健康教育干预措施,使其在充分了解分娩知识后,逐渐养成积极乐观心态,缓解部分产前不良情绪。 2、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第一产程作为分娩过程中宫缩阵痛较为明显的一个时期,多数产妇均可在镇定情绪后实现有效忍耐,但部分疼痛忍受较差者或情绪紧张者,则在第一产程内宫缩阵痛严重时,易出现各类严重焦虑、抑郁或烦躁情绪,这时医护人员需指导家属辅助开展相应护理,增加产妇安全感,并积极陪伴在产妇身边,避免意外性事故的发生引发不良事件,而医护人员则需在此时积极鼓励产妇,正面看待疼痛,并积极配合相应心理引导,鼓励产妇下床活动促进宫缩,便于分娩。 3、第二、三产程心理护理 第一产程结束后,初产妇宫口已开全,需从待产室进入产房进行待产分娩,因产程宫缩痛影响产妇进食和睡眠,护理人员要积极与产妇做好沟通,取得信任,减轻产妇焦虑及忧郁情绪,促进产妇多进食,并积极指导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正确发力、正确呼吸,促进分娩,使其自主掌握分娩力度,宫缩间歇期完全放松,合理休息,并配合相应助产措施,确保顺利分娩。 针对产程中出现难产的产妇,医护人员需保持绝对镇静,确保各项助产措施的有序开展,帮助产妇稳定情绪,对于存在难产史的产妇,则需在产前健康体检后告知其此次难产风险性,并告知其临床助产安全性,及时开展心理护理措施,安抚其情绪,确保分娩安全性。 对于高龄产妇,由于其自身年龄较大,分娩风险较高,特别是对于部分合并妊娠综合征的高龄产妇而言,妊娠、分娩对其所具有风险性更为严重,此类产妇在分娩前的心理情绪变化更为明显,一方面担心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又担心胎儿安全,产前焦虑及抑郁表现均更为明显,故需及时让医护人员予以其相应心理干预手段,鼓励其积极面对分娩,无论是自然顺产或是剖宫产均可确保其母婴安全性,稳定产妇情绪,使其积极面对分娩,消除分娩所引发的各类不良情绪,避免分娩中心理应激反应的出现,影响其自身生理变化,增加分娩风险。 因此,在实际产前护理中,作为一名产科护士,需要做到从产妇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对产妇心理情绪变化进行掌握,积极沟通交流,文雅的风仪,委婉的谈吐,取得患者的信任,轻而敏捷的动作去关怀、爱护产妇,从而取得产妇对我们的信赖和配合,顺利结束分娩,并有效确保产妇及胎儿安全性。

浅谈 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浅谈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18T10:04:49.1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古力努尔·肯切拜依加马丽汗·努尔哈孜[导读] 而加强孕期健康教育,防治早产才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之一。 古力努尔·肯切拜依加马丽汗·努尔哈孜(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836600)【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343-0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孕产妇的保健逐渐完善,孕产妇在怀孕期间、临产时的心理情绪的变化日益得到重视,心理护理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为了产妇和围产儿的健康,做好孕产妇的心理护理,给予悉心照顾和精神鼓励,更有利于孕产妇完成这一生理过程。 【关键词】孕产妇心理护理 孕产妇产前一般心理护理分娩前孕产妇往往有以下共同的心理特征:恐惧、焦虑、紧张、忧郁;对产痛的顾虑;担心分娩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盼望尽快顺利结束分娩。 1 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1.1有些产妇由于没有做好产前检查,一有产兆就惊慌失措地到医院待产,加之对医院环境生疏,医务人员陌生的面孔,心情难免紧张,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每一位孕产妇,尊重她们,同情她们。 1.2有些初产妇及高龄初产妇,临产前出现的不规则宫缩感到难以忍受,不能进食,睡眠差,这些常导致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而使产妇疲劳,易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对这类产妇应予精神安慰,耐心讲解分娩过程,使其应尽量克服生理上的暂时性痛苦,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陪伴产妇,针对产妇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耐心解答她们提出的疑问,使其感觉到工作人员对她的关注,对提高顺产率有很重要的意义。 1.3产程由潜伏期进入活跃期最后到宫口开全,产妇觉得这一时期是最漫长的,易产生焦虑情绪,盼望尽快结束分娩,以减轻这一大痛苦。此时助产人员应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尽量给予鼓励、安抚与陪伴,并向产妇讲解宫口开大需要一定的过程,这期间要注意休息,正常饮食,保持体力,各项检查及治疗和护理过程手法轻柔,技术娴熟。并提醒产妇及时小便,以免影响胎头下降,鼓励产妇取自觉舒适体位,帮助她们顺利渡过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1.4胎儿娩出后,如果新生儿的性别不合产妇愿望时,往往产生沮丧情绪,引起宫缩欠佳,易导致产后出血。此时,应立刻给于开导,立即行母婴皮肤接触,帮助早吸吮,能增进母婴感情,稳定母亲情绪和促进乳汁分泌,分娩后产妇虽很痛苦,但听到婴儿的哭声或看到自己的宝宝,紧张焦虑情绪即可缓解,利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的机会。 由引可见,做好孕产妇的身心护理,帮助孕妇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促进孕期保健,降低围产期发病率,是保证产科高质量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体会 分娩对产妇来说是人生中的大事。心理因素既是致病的因素,也是治病的条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产妇顺利分娩的重要基础条件,心理护理与病情护理相辅相成。尤其是早产产妇情绪非常紧张,心理状态复杂,顾虑也多种多样。做好心理护理,及时解决她们精神与心理方面的问题,减轻其心理负担,才能利于产妇顺利完成这一生理过程。而加强孕期健康教育,防治早产才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余树梅.孕产妇的心理护理.万方医学网(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01). [2]李雪梅.母婴分离产妇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6):854-855. [3]韦雨宏.孕产妇的心理护理.万方医学网(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1,14(21).

产妇产后发生心理障碍护理

产妇产后发生心理障碍护理 发表时间:2010-08-26T11:37:48.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刘俊娟[导读] 产妇产后发生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家庭功能和产妇的亲子行为,严重者还可危及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与安全。 刘俊娟(鸡西市铁路地区中心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216-02 【摘要】目的了解并掌握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早期识别产后心理障碍并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促进产妇产后的身心健康,并为其提供保健指导。方法通过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筛选出病例,并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24例产后沮丧和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康复出院,1例产后重度抑郁症患者转专科继续治疗。结论产后心理障碍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应该从多方面给予预防、治疗和心理疏导,从而减少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产后心理障碍。【关键词】产后心理障碍护理产妇产后发生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家庭功能和产妇的亲子行为,严重者还可危及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与安全。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要从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给予防治与护理。现将我院收治的30例产后心理障碍护理进行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观察和护理的30例较典型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年龄20~32岁,孕期37~41周,排除智力障碍、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系统及其他躯体疾病,其中轻度抑郁患者25例,表现为产后情绪低落、忧郁、哭泣、饮食不佳、易怒;中度抑郁患者3例,表现为自卑、内疚或厌恶婴儿;2例为重度产后抑郁症,表现为严重的精神方面症状二护理评估 (一)病史 病史包括抑郁症、精神病的个人史和家族史;有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本次妊娠期心理状态及分娩情况;婴儿健康状况;婚姻家庭关系及社会支持因素等。 (二)身心状况 评估产妇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是否有孤独、焦虑、恐惧感;观察产妇的日常活动和行为,如自我照顾能力与照顾婴儿的能力;观察母婴之间接触和交流的情况,了解产妇对婴儿的喜恶程度及对分娩的体验与感受;评估产妇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支持系统,了解产妇的夫妻关系及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 (三)诊断检查 采用行为监测、各种症状自评量表、产后抑郁量表等对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三可能的护理诊断 应对无效:与产妇的抑郁行为有关父母不称职:与产妇的抑郁行为有关有自伤的危险:与产后严重的心理障碍有关四预期目标 1.产妇的生理、心理舒适感增加。 2.产妇和婴儿健康安全。 3.产妇的情绪稳定,能配合护理人员与家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五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倾听产妇诉说心理问题,找出并解除产妇致病的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如婚姻关系紧张、想生男孩却生了女孩等。对产妇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做好心理疏通工作,帮助其尽量调整好家庭关系,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 2.帮助和促进产妇适应母亲角色,指导产妇与婴儿进行交流、接触,为婴儿提供照顾,培养产妇的自信心。 (二)缓解症状 1.对于有不良个性的产妇,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减轻生活中的应激压力。 2.高度警惕产妇的伤害性行为,注意安全保护,避免危险因素。 3.重症患者需要请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给予治疗,遵医嘱给予抗抑郁药。 (三)健康指导 1.对于有焦虑症状、手术产及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供更多的帮助。可利用孕妇学校等多种渠道普及有关妊娠、分娩知识,完善自我保健,在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对产妇多加关心爱护,减轻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 2.做好出院指导与家庭随访工作,为产妇提供心理咨询的有效渠道。 六结果评价 1.接受治疗后,产妇的情绪稳定,症状缓解,精神愉快。 2.出院时,产妇与婴儿健康安全。 3.出院时,产妇心理健康程度较入院时有所提高。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 2005.

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总结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临床经验及查阅有关期刊、杂志报道进行综述。结果: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影响产妇的心理活动,帮助产妇获得最佳的身心状态。结论:妇产科工作人员要学习相关护理知识,研究孕妇的心理需要,掌握产后心理护理技能,提高产后心理护理的效果。【关键词】产后;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心理护理,指在护理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心理护理在现代产科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护理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护患间的人际交往,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1]。为了做好孕妇产后的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与产妇的交流技巧,做好她们的心理疏导,促进产妇产后的身体心理恢复,妇产科工作人员要学习相关护理知识,研究孕妇的心理需要,掌握产后心理护理技能,提高产后心理护理的效果。本文通过总结相关参考文献,对产妇产后的心理护理综述如下。 1 产妇产后的心理特点 1.1 不稳定情绪因为产妇产后身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与情绪活动有关的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体内的内分泌调节处在不平衡状态,所以其情绪很不稳定,有50%~70%的妇女在产后3天发生抑郁症,表现为精神沮丧、焦虑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易激动、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2]。 1.2 分娩结束带来精神上的解脱和体力上的疲乏,而忘却了不良的主诉产妇经过10月怀胎的辛苦和分娩时痛苦折磨之后,亲眼看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婴儿,做妈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产时巨大的体力消耗,使产妇倍感辛劳,由于这两种感觉占据了主导地位,掩盖了一些不良现象,使产妇不能及时诉说,导致产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某产妇,以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入院,经用药控制,病情稳定,预期顺利分娩一男婴。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加之产妇产后过度的兴奋,病情呈发展趋势,曾一度感到头痛、头晕,但因过度疲劳的掩盖而失去诉说的机会,使病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治,从而引起产后子痫的发生。 1.3 受传统习俗影响而产生的忌口心理这种心理在农村产妇中尤为显著,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和产妇营养卫生知识的缺乏,她们在饮食上往往沿袭传统的做法,忌这忌那,认为除了小米稀饭加鸡蛋以外,其他的食物都要忌口,都有回乳的可能,殊不知,正是由于这种不良的传统饮食习惯认识,造成了一些产妇食欲不振、微量元素缺乏、缺铁性贫血、乳量不足[3]。 1.4 受传统“月子”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依赖性心理产妇由于分娩时巨大的体力消耗,产后非常的疲劳,体质比较虚弱,强调产妇的充分休息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不活动。许多的产妇仍按照我国的传统的习惯,产后静养,不活动,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分娩是妇女一个正常而特殊的生理过程,产妇的精神及心理状态会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所以产科医务人员应认识到影响分娩的因素除产道、产力、胎儿外,精神心理因素也是很重要。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服务水平的提高,在产程中如何对产妇提供优质的服务,解除产妇的思想顾虑,消除恐惧、焦虑情绪,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及充沛的体力顺利完成分娩是我们应该思考不断探索的课题。我院自20XX年8月开展助产士全程陪伴分娩以来,努力把心理护理应用于产妇分娩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具体措施和体会介绍如下。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产科心理护理的方法主要是支持疗法,这种疗法是通过产妇进行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疏导和环境调节等方法,是在医护人员与产妇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医患关系一旦建立,助产士可根据产妇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与孕产次不同,深入细致地了解产妇的各种情况,并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产妇,从而使其对助产人员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 产程中的心理护理。 1.第一产程的心理护理: 分娩是从规律宫缩开始的,产痛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特别是宫缩时剧烈的疼痛使产妇反应应激加剧,表现为情绪紧张,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表现为:听不进医务人员的解释,甚至频繁叫嚷,不配合相关的分娩动作。产妇的这种情绪变化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氧缺血出现胎儿窘迫。因此在这一阶段,助产人员应耐心安慰产妇,鼓励产妇进食,保持体力,讲解分娩是生理过程,教会产妇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随时提醒产妇解小便,以免膀胱充盈影响胎头下降。通过亲切的交谈,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例如:对产痛的耐受力差,应予多鼓励多安慰,劝慰其保持冷静,避免过多消耗体力,耐心地指导深呼吸和放松技巧,不要过早向下用力,以免造成宫颈水肿目。帮助按摩下腹部和腰骶部以减轻症状。对产痛耐受力强的产妇,应多观察,劝其说出自己的不适和要求,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在第二产程中,产妇常感到精疲力竭,怀疑自己分娩能力。助产人员要不断地给产妇精神鼓励和安慰,指导产妇在宫缩时正确屏气和向下用力,不要张口

孕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孕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摘要】孕产妇在分娩前后和分娩时十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可导致新生 儿窒息和产后大出血等不良后果,本文对孕产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心理特征 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办法。 【关键词】孕产妇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当今护理工作的重点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 体护理,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所以,深入了解产妇,尤 其是初产妇产时的心理特征,给予适时的疏导和护理,对产妇产时减轻疼痛、顺 利分娩,保证母婴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1]。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心 理活动,孕产妇的心情更是十分复杂,因急躁,紧张,惊恐常可引起宫缩乏力, 致产程延长,造成滞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及产后泌乳减少,因此应该注意孕产妇的心理护理,使其在最佳状态下分娩。 1 产前孕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2] 鉴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产妇为初产妇,无经验,加之社会家庭对 分娩的重视程度提高,更增加了对分娩的精神紧张程度,大部分孕妇临产前的共 同心理活动是紧张,焦虑,恐惧,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帮助,关心,怕分 娩时疼痛,怕出血,怕难产,担心胎儿不正常,一旦出现产兆常表现出心慌,意乱,吃睡不宁,高度紧张的心理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致造成原发性宫缩乏力,使分娩不能按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熟练的 专业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善于掌握孕产妇的不同心理,以保证分娩的 顺利进行。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宣传工作,解除紧张心理,要以热情、亲切的态 度向孕妇介绍病房、特产室、产房的环境及有关妊娠与分娩的知识,宣传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好处,耐心解答孕妇提出的问题,以取得她们的信任,同时要使 孕妇注意饮食和休息,使其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宫缩好可促进产程顺利 进行,消除临产孕妇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增强自信心。其次,建立融洽 的护患关系:对临产孕妇要同情,态度诚恳热情,关心体贴照顾她们,给予其更 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孕妇感到医护人员和蔼可亲,使其得到安慰,增强安全感, 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最后,护理技能是不可忽视的,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能使临产孕妇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在进行操作时,态度要认真,动作要轻柔, 手法准确熟练,观察细致,(如临测胎儿情况及孕妇生命体征)记录及时,并将 产程进展情况主动告知临产孕妇,让她们感到自己已被重视,增强她的信心和安 全感,以减轻心理压力,消除产妇的顾虑。与此同时,还应保证临产孕妇的正常 进食和睡眠,使她们从精力、体力和心理上为顺利分娩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娩时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随着产程的进展、频繁的子宫收缩引起疼痛发生,形成产妇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希望减轻疼痛和尽快结束分娩。此时,护理人员的主要心理护理任务就是对 疼痛的护理,产妇疼痛的程度和表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产妇对疼痛敏感, 阵痛感觉强烈,有的虽疼痛但能控制,有的痛得难以忍受,大声喊叫,不能自我 控制,使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导致宫缩乏力,极易造成难产,护理人员对自控 能力强的产妇要多鼓励,并告知产妇及时反映自己的不适,对自控能力差的应多 接近,给予安慰,陪伴,不要对他们批评、训斥和表示厌烦。宫口即将开全时, 产妇会产生各种恐惧心理,部分产妇大声呻吟或喊叫,这时护理人员应守在床边,尽量多跟产妇交谈,因分娩是剧烈的体力活动过程,出汗多,应及时用湿毛巾擦

产妇的心理护理

写作提纲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二.产前的心理护理 1 产前心理护理的概念 2 护理对策 三.具体产程的心理护理 1 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2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3 第三产程心理护理 四.产后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产妇的心理护理 摘要: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产妇临产前中后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影响产程进展,造成分娩障碍及产后出血增多等不良后果。因此,我们产科工作人员应针对产妇在各个阶段的不良情绪,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以最佳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分娩。产后促进母婴之间的感情关键词:产妇产前产后心理护理 一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 护理工作已从以前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心理护理已被广大护理人员认可和接受,并且应用到了各个方面。近几年来,对产妇的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婴安全是关键。因为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处于分娩时的初产妇心情特别复杂,不良情绪可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子宫收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最终出现产程延长,使分娩不能正常进行,可导致滞产、难产、手术产等,为避免或减少这些情况发生,应重视产妇的心理护理,使产妇以最佳的心态结束分娩。心理护理的运用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能提高孕妇和胎儿安全系数,降低剖宫产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待产妇一般护理的同时,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产前的心理护理 1 产前心理护理的概念 所谓孕妇产前心理是指孕妇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性格及情感等等。孕妇产前心理状态是复杂的, 既有将做母亲的喜悦, 又有面对生产的焦虑、忧愁情绪, 这种复杂和矛盾的心情必然会从心理和情感上表露出来。孕妇产前心理一般可归纳为四种: (1)理智型: 一般文化程度较高, 情绪上比较稳定。 (2)恐惧型: 孕妇本人对医学、生育、生理等科学知识缺乏, 情绪不稳定, 多疑, 恐惧与担心。 (3)愚昧型: 文化素质低, 对生儿生女特别关心, 有的怕这怕那, 顾虑重重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4)中间型: 这种孕妇所占人数最多。 2 护理对策 俗话说:“瓜熟蒂落”,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成熟后要离开母体,降临人间,这时产妇的心情往往是兴奋、焦虑、紧张及担心能否顺利分娩等异常的心理,首先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自信的外表、亲切和蔼的形象,能与产妇进行有效沟通。待产妇如亲人就像亲姐妹、亲闺女一般。无时无刻都能让产妇感受到医务人员对她的关心、温暖和爱,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主动了解产妇思想上及家庭情况,正确运用语言艺术,做好思想上的沟通,取得产妇和家属的信任。医务人员的音调,用词,表情都会引起产妇的不同反应,因此,医务人员的语言,行为,心理状态及服务质量对促进孕妇在待产,分娩时的心里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能否顺利分娩起着巨大作用。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出不同的护理对策。孕妇焦虑恐惧心理来源于多方面。如:怕孩子有畸形,怕产痛,怕难产等等, 她们情绪非常紧张。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耐心向她们解释。加强她们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紧张心理, 注意饮食和休息, 并对其进行无痛分娩教育, 使她们有了对分娩的信心和决心, 对分娩过程有一定的安全感。孕妇面临人生关头的决择, 心理状态是复杂的, 顾虑也是多种多样的,总之情绪非常紧张,心理变化复杂。因此, 要把心理护理放在首位, 正确对待孕妇, 并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她、关心她、安慰她、帮助她, 使产妇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在心理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努力钻研业务技术, 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并及时对孕妇介绍产前护理知识, 尽快使她们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情绪。通过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 取得孕妇及家属的配合, 解除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取得最

孕产妇健康教育

精心整理 孕产妇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孕期的健康教育:开设了孕妇课堂,利用集体座谈和定期在产前病房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和操作示范,让孕妇了解妊娠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指导孕期营养与保健,告知剖宫产的适应证、术后的常见症状及护理,引导其选择正确的分 2. 3. 4.状态,护士应对产妇的身心进行评估,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在产后24小时(剖宫产后48小时),产妇的精神、体力逐渐恢复后,指导和讲解如下知识。合理的饮食营养: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的健康护理。 5.出院时的健康指导:指导产妇合理搭配饮食、注意休息,提供促进产后机体恢复的方法,给予必要的性生活和计划生育指导,如哺乳期虽无月经,但也要

坚持工具避孕(避孕套),选择正确适合的时间放置节育环等。使其了解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情况和婴儿预防接种的时间、去处,并告之产后检查的时间和重 要性。 二.健康教育的结果 提高了孕产妇的认知水平: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可明显增强孕产妇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的先决条件。 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通过健康教育,产妇对母乳喂养的益处有了深刻的认识,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喂养。使出生婴儿的母乳喂养率在 汁淤积的发生,乳腺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促进了新生儿的健康护理:通过健康教育,产妇及家属学会了新生儿健康护理促进了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通过产后 三.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孕产妇进行个体化的“ 责任感,又使孕产妇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良好的照顾,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得到缓解。运用触摸技巧和心理暗示疗法,指导训练产妇合适的呼吸模式,如腹式深呼吸、屏气等,能唤醒产妇潜能,使之顺利完成分娩,减少分娩期并发症。自从本院实行健康教育以来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及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在产后对产妇进行饮食营养、卫生、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产后性生活与计

产后心理障碍护理论文

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171-01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心理障碍相关因素的相应对策护理。方法:用zung抑郁自评 表(sd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对曾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进行产后2周筛查,并进行干预对策护理。结果:于产后6周进行评估,62例确诊为阳性,通过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恢复健康和有效58例,4例用抗抑郁药治疗。结论本病发病率17.2%,通过有效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多数都能治愈,只有少数需要药物辅助治疗。 【关键词】产后心理障碍筛查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on postpartum mental obstacle fact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nursing. method: using ( sds ) and ( epds ) to screen the delivery women who ever delivered in our hospital for two weeks, and nursing care by intervention the factors. results: do assessment after 6 weeks postpatrum, 62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positive, including 58 cases by general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4 cases with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disease morbidity is 17.2%, most can be cured through effective general nursing and

浅谈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护理工作从低水平的被动护理开始转向直接主动的护理护士不仅是病人的护理者协调者和教育者 1 在护理程序指导下实施健康教育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开展整体护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护士仍处于主导地位有时还不能很好地配合分析 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到教育后效果评价 双方建立一种指导相互理解用科学手段实施健康教育 深化健康教育内容 目前健康教育为几个主要环节疾病知识饮食指导出院康复宣教等由于护士业务素质水平有限只是简单指导 皮毛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如何通过健康教育调动病人对治疗 并且在出院后能进行自我保健 是今后开展健康教育 3 提高健康教育的措施 3.1 提高护士业务素质需要护士有综合性的知识作为护理部门 走多元化的道路 提高自身素质 特别是健康教育课程丰富知识层面 中医院有着本身的学科优势 结合保健养生因地为了使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时有章可循要在形式上采用多种措施疾病康复指南 健康教育系列从饮食指南药物指导养生疗法等编成各种册子或录音带使护士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3.3 理解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消除或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国际健康教育联盟主席托马斯在1991年6月第14 届世界健康大会上指出 使个人和集体为实现健康目标而奋斗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 预防非正常死亡 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动力只有懂得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护士们知道自已该做什么 3.4 病房护士长加强指导与考核力度 如何从本专科出发 并加强督促检查在整个计划实施过程中 从病人入院后的每一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计划 及时指导护士修改教育计划从中捕捉信息并将健康教育效果质量评价与病房基础护理质量及其它各项质量并列考核制定改进措施 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 护士们克服在工作中机械地执行医嘱 而是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 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 到获得认识疾病的起因康复乃至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密切护患关系 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多 下转93页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是护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健康教育工作为护理程序的第四步骤的内容之一是真正体现给予病人生理社会全面的护理是在当前新的医学模式下护士满足病人促进健康的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92

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

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 学生姓名:施春花指导教师:吴俊燕 【摘要】 目的了解并掌握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早期识别产后心理障碍并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促进产妇产后的身心健康,并为其提供保健指导。方法通过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筛选出病例,并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心理护理。结果24例产后沮丧和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康复出院,1例产后重度抑郁症患者转专科继续治疗。结论产后心理障碍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应该从多方面给予预防、治疗和心理疏导,从而减少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 产后;心理障碍;护理

Postpartum heart disorders cause analysis and heart care [Abstract] Objective and grasp the reasons for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care to promote maternal postpartum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health guidance. Way through the different causes of mental disorders assessed, and selected cases, and for different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care. Results 24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the patient recovered, 1 patient with severe postpartum depression transfer specialist for further treatment. Conclusion causes of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is more complex, should be given from variou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reb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Key words]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care

产妇的心里状态与护理

产妇的心里状态与护理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心理护理在临床上正愈加受到重视。产妇的心理状态和分娩的顺利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助产人员应根据产妇的具体心理状态给以适时的心理支持,对产妇减轻疼痛。保证母婴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及难产发生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实习的阶段中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对产妇心理特征的分析,总结以下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的体会。 1 孕妇分娩前的心理特征及护理1.1 分娩前的孕妇的心理特点孕妇分娩前的心情特别复杂。由于孕妇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孕产次的不同,所以在分娩的过程中孕妇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也不相同阁。1.1.1 恐惧、紧张、兴奋心理不论是初产妇或经产妇均存在。初产妇来自亲朋好友之传说以及目睹其她产妇的表现,经产妇则来自对上次分娩的回忆。其中以高龄初产妇且文化程度较高者为多,她们往往敏感多虑.对自己能否正常分娩有些担忧。另外,初产妇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妊娠及分娩的一般常识。对于由宫缩所致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心理准备不足,也易导致过分恐惧与紧张。1.1. 2 焦虑、烦躁心理产妇在忍受分娩阵痛的同时,既期望尽快结束分娩,又担心自己能否生一个理想的孩子,从而忧心重重和烦躁不安。另外隐瞒婚前人流史甚至是多次人流手术病史的产妇,担心对此次分娩有影响而感到不安。1.1. 3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顺利完成分娩。由于心理压力的加大.入院待产后期望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为她们接生和手术,期望得到一流的护理,更好的待产、分娩及休养环境。1. 2 心理护理措施1.2.1 首先医护人员要仪表端庄,以热情和蔼的态度接待产妇,介绍入院须知和住院环境及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讲究语言艺术,建立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针对产妇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力求得到她们的信任和安全感。1.2.2 对临产妇进行全面检查。认真观察产程、宫缩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胎头下降情况及胎心是否正常、临产妇的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对产妇的要求,要尽量、耐心地予以满足,并使其懂得只有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持体力,才能保证胎儿的安全娩出。1.2.3 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值班大夫。针对情况及时处理,有分寸地向产妇说明情况,避免给产妇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负担,遇见心理状态不平衡的产妇,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使其顺利地渡过难关。 2 产妇在产程中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分娩过程由三个产程组成。即从规律宫缩开始到宫口开全为第一产程;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为第二产程;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为第三产程。1/3 2.1 产妇在第一产程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第一产程阵缩痛,除个别精神紧张者外,一般产妇均能忍受,但易产生焦虑情绪,盼望尽快分娩。虽然阵缩痛的程度和表现有差异,有的产妇能够控制在宫缩时仅低声呻吟,而有的却大喊大叫。不少产妇常询问是否会难产。渴望见到亲人,希望医务人员守候在床边。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自制力强弱分别做好心理护理。对自制力强的要多鼓励,并劝导及时反映自己的不适,以免忽视意外情况。对自制力不太强的则多安慰,不要对她们表现出厌烦感,尽可能留在身边,给喂水喂饭,帮助擦净羊水及分泌物,握住产妇的手,使产妇感觉到医务人员对她的关心、照顾,在心理上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获得安全感,随时提醒产妇及时解小便,以免膀胱充盈,阻碍胎头下降,尽可能让产妇保存实力。

孕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孕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孕产妇在分娩前后和分娩时十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可导致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大出血等不良后果,本文对孕产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办法。 标签:孕产妇;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孕产妇的心情更是十分复杂,因急躁,紧张,惊恐常可引起宫缩乏力,致产程延长,造成滞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及产后泌乳减少,因此应该注意孕产妇的心理护理,使其在最佳状态下分娩。 1产前孕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鉴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产妇为初产妇,无经验。加之社会家庭对分娩的重视程度提高,更增加了对分娩的精神紧张程度,大部分孕妇临产前的共同心理活动是紧张,焦虑,恐惧,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帮助,关心,怕分娩时疼痛。怕出血,怕难产,担心胎儿不正常,一旦出现产兆常表现出心慌,意乱,吃睡不宁,高度紧张的心理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致造成原发性宫缩乏力,使分娩不能按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熟练的专业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善于掌握孕产妇的不同心理,以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 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宣传工作。解除紧张心理,要以热情、亲切的态度向孕妇介绍病房、特产室、产房的环境及有关妊娠与分娩的知识,宣传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好处,耐心解答孕妇提出的问题,以取得她们的信任,同时要使孕妇注意饮食和休息,使其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宫缩好可促进产程顺利进行,消除临产孕妇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增强自信心。其次,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对I临产孕妇要同情,态度诚恳热情,关心体贴照顾她们,给予其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孕妇感到医护人员和蔼可亲,使其得到安慰,增强安全感,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最后,护理技能是不可忽视的,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能使临产孕妇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在进行操作时,态度要认真,动作要轻柔,手法准确熟练,观察细致,(如临测胎儿情况及孕妇生命体征)记录及时。并将产程进展情况主动告知临产孕妇,让她们感到自己已被重视,增强她的信心和安全感。以减轻心理压力,消除产妇的顾虑。与此同时,还应保证临产孕妇的正常进食和睡眠,使她们从精力、体力和心理上为顺利分娩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娩时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随着产程的进展、频繁的子宫收缩引起疼痛发生。形成产妇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希望减轻疼痛和尽快结束分娩。此时,护理人员的主要心理护理任务就是对疼痛的护理,产妇疼痛的程度和表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产妇对疼痛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