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课题名称勾股定理(2)

授课类型新授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勾股定理能够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

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

力,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实现让学生利用面积不变完成拼图证明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

学思想。

教学方式疑探式、小组合作

技术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预设问题:

1、勾股定理怎样应用?

一、创生情境,导入新课

一)、勾股定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几何语言:∵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勾股定理)

求斜边: C=

求直角边:a=

b=

二)、应用 1、已知:在Rt△ABC中,∠C=90°若

(1)a=6cm,b=8cm,求c的长。(2)a=9cm,c=15cm,求b的长。

二、自探、合探

2m

A B

1m

D C

1、在Rt △ABC 中,∠C=90°,填出表格中所缺的边长,

并思考各组边长间的关系。

注:如3,4,5这样的满足勾股定理结论,即: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

这样一组数称为勾股数。

2、问题: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 ,宽2.1m

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分析:木板横竖都不能从门框通过,只能斜着试试,门框的对角线AC 的长度是斜着能通过烦人最大长度。求出AC ,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知道木板能否通过。

3、已知:在Rt △ABC 中,∠C=90°,∠A=30°,AB=6cm ,求1)AC 的长; 2)△ABC 面积

4、如果,∠C=90°∠A=45°,C=2,求a 和b 的长。

三、学生展示与评价

a b c 3 4 5

6 8

9

15 0.4 0.5

C

A B

D

1、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D,AC=4,BC=3,求AB和CD的长。

2、已知:在△ABC中,∠C=90°,AC:BC=3:2,AB=13,

求AC、BC的长;

四、拓展提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C=∠A=90°,AB=30m,AD=40m,BC=DC,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五、课堂小结:

你收获了什么?

你体会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惑?

六、课后反思

七、作业

练习册

勾股定理 2

D

C

B

A

2m

A B

1m

D C

一)、勾股定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几何语言:∵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勾股定理)

求斜边: C= 求直角边:a=

b=

二)、应用 1、已知:在Rt △ABC 中,∠C=90°若(1)a=6cm,b=8cm,求c 的长。

(2)a=9cm,c=15cm,求b 的长。

二、自探、合探

1、在Rt △ABC 中,∠C=90°,填出表格中所缺的边长,

并思考各组边长间的关系。

注:如3,4,5这样的满足勾股定理结论,即: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

这样一组数称为勾股数。

2、问题: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 ,宽2.1m

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分析:木板横竖都不能从门框通过,只能斜着试试,门框的对角线AC 的长度是斜着能通过烦人最大长度。求出AC ,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知道木板能否通过。

3、已知:在Rt △ABC 中,∠C=90°,∠A=30°,AB=6cm ,求1)AC 的长; 2)△ABC 面积

a b c 3 4 5

6 8

9

15 0.4 0.5

C

A

B

D

4、如果,∠C=90°∠A=45°,C=2,求a 和b 的长。

三、学生展示与评价

1、如图,在△ABC 中,∠ACB=90°,CD ⊥AB 于D,AC=4,BC=3,求AB 和CD 的长。

2、已知:在△ABC 中,∠C=90°,AC:BC=3:2,AB=13,求AC 、BC 的长;

四、拓展提高: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C=∠A=90°,AB=30m,AD=40m,BC=DC,求

四边形ABCD 的面积。

D

C

B

A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望月(第二课时)_苏教版

《望月》(第二课时)教案 一、复习导入 1、引背文中诗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望月》这篇课文,有滋有味地诵读了文中一些古人望月所写下的诗句。咱们来温习一下。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道—— 他在《峨眉山月歌》中吟道—— 他的《静夜思》更是脍炙人口—— 同样面对夜空,苏轼的感慨是—— 孟浩然的感受是—— 在诗人张继的眼里—— 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呢! 2、赛诗会 古往今来,吟诵月亮的诗句多如繁星。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个小小赛诗会,有信心吗? 师生赛诗 学生赛诗 二、诵读概括“诗中月” 1、分角色读3-13自然段 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打开书,我们分角色读

3-13自然段,女生读“小外甥”,男生读“舅舅”,我来读旁白。 2、概括板书 多美好的境界呀!这一部分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用心想一想,看谁能把这一段文字读成几个字。 是啊,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板书:诗中月) 三、品读感受“眼中月” 夜深人静,作者独自一人在江轮甲板上,他眼里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请轻声读课文的1、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1、轻声自读 2、出示句子,示范批注 我特别喜欢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师范读)读了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水中出现了千点万点的光斑,好似满天的繁星,在调皮地跳动,真是波光粼粼,令我神往。 3、请你也来学着我的样子,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上做上记号,再仔细的品味,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都行。 4、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问题: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设计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梯形)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还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以及整式运算中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学生在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又一条重要性质——勾股定理。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这一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和《二次根式》奠定基础,在有关的物理计算中也离不开《勾股定理》,它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大。 (二)、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且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根据以上教材地位和学生情况,再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数格子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

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为学生在今后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证明与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用拼图求面积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形成了难点。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直角三角形 学生准备: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选择的方法是:引导探索、讨论发现法(其意图是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 板书: 看画面 请看画面。 出示课件迎客画面。

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 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_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_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教师导入: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吐洒着它皎洁的光辉。 2、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月亮的图片 (简析: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过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也看到了一幅月下美景图。

二、学习第一段(12) 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1、学生自由读,品味,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你读出了月亮的什么美?)评价再指名读。 教师小结:朦胧美动态美色彩美 3、播放《春江花月夜》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简析: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走近文本,走出文本。)

过渡:月下的美景实在太美了,把小外甥都叫醒了,我想他一定是在梦中见到了月亮吧!中国是诗的国度,月亮一直以来被人们反复吟诵着。小外甥就知道不少,想一想小外甥和舅舅对诗该用什么语气?每一句诗该读出怎样的情趣呢? 三、学习第二段(312)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想后同桌试练。 出示投影: 我们来背诗好么?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篇一:探索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1— —2— —3— 1.1探索勾股定理 1.小明用火柴棒摆直角三角形,已知他摆两条直角边分别用了6根和8根火柴棒,他摆完这个直角 三角形共用火柴棒()根 a.20 b. 14 c. 24 d. 30 2.在rt△abc中,斜边ab=1,则 ab2+bc2+ac2=() a.2 b. 4 c. 6d. 8 3.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 形的面积为() a.8 b. 64 c. 16 d. 32 4.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比为3:4,斜边长25cm,则斜边上 的高为() a.10cm b. 12cm c. 15cmd. 20cm 15 第3题 —4— 【篇二: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篇三:《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创新整合点 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教 材《勾股定理》第一节的内容。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全章内容的重点、难点,它的地位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勾股定理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内容,才能熟练地运用它去解决生活中的测 量问题。

2、本章“勾股定理”的内容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习斜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基础,在知识结构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解直角三角形内容在航空、航海、工程建筑、机械制造、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学 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 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 的说教方式,希望教师设计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 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 他们的创造愿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 际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和实例应用, 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 图案是由几何图形构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颗由几何图形构 成的美丽的大树。 问:请观察这棵树,它是由哪些几何图形构成的? 问:如果这里不是一个一般直角三角形,而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想象出此时大树的形状吗?(学生猜想,教师出示图片) 问:这颗大树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形状相同的组合,你能把它找出 来吗? 这四个图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哪个图形起决定作用? 引入课题:三个正方形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长作出来的,这三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着怎样 的关系呢?这棵美丽的大树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 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 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②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③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②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望月 教案

25 望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瞳仁、不假思索、云絮”等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长江洪水灾情的紧急,初步领会人民子弟官兵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理解词义,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出示月夜图,然后教师叙述:清幽的夜空,一轮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吐洒着清辉。有月的夜空是宁静而优美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和作者赵丽宏还有他的小外甥一起,走上江轮的甲板,去感受望月的乐趣。 2.通过预习,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尝试学习,我来展示。 1.字词万花筒 (1)我会读。 清辉晶莹闪烁芦荡镀上外甥凝望 清幽旷远瞳仁不假思索比喻云絮船舱 ①指名读词语 ②理解部分难懂的词语 (2)我会写。 ①指名说说哪些生字难写,注意点是什么? ②选择难写的字,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2.朗读训练营。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3.结构梳理站。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2.我们应怎样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江中之月)第二段(3—20自然段)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诗中之月,想象之月) 第三段(21自然段)“我”独身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三、品味“江中之月”,对话启智。 1.师读课文,学生闭眼倾听,说说自己的感受,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仔细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哪一处描写深深吸引了你?画出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感受。 3.交流: ①景物:月亮江面芦荡树林 ②山峰品读“安详”感受那份静静地美;品读“晶莹闪烁、跳动、伸展”等词,感受动态美,了解动静结合的写法。 ③为什么称为“黑色的剪影”。(月光下,树林、山峰等只留下黑色的轮廓,就像用黑色的纸减下来贴在远处。) ④理解“镀”的意思:形容月光均匀地洒在物体的表面,而且还能闪闪发光,这一词的使用,更显出月夜的迷人。 ⑤指导朗读,读出月夜的迷人。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感受了“江中之月”的迷人,下一节课,我们再去品味“诗中之月”的清幽旷远以及“想象之月”的神奇。 五、作业超市。 1.抄写词语。 2.完成《补充习题》一到三大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公开课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颍州区马寨乡中心学校刘洪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会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和三角之间的关系。 (3)、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探究勾股定理(正方形方格中)过程,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3)、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适当训练,养成数学说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步体验数学说理的重要性。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教学难点:应用勾股定理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出不在的数学”与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一:了解历史,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二:拼图验证并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三:例题讲解。 活动四:巩固练习。 活动五:归纳小结。 活动六:布置作业 五、教学活动内容及目的 1、通过勾股定理的发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2、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勾股定理,发展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究精神,回顾、反思、交流。布置作业,巩固、发展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 (一)、问题与情景 1、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1)、勾股定理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 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2)、我国著名的古算书《周髀算经》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 五”,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 2、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些特性。 (1)、现在请你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2)、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 (二)、师生行为 教师讲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展示图片,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图 A B C A B C B C A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忍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指导法观察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歌曲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季评析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季评析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如何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 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 交谈) 1、默读,考虑、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与小外甥是如何“我一句您一句"地对背诵

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一想,她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2)分角色对背古诗。讨论交流上述问题。(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与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您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您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考虑:“我"有没有直截了当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什么缘故? (2)检查交流、 (3)自读,考虑: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优秀教案:勾股定理第1课时

14.1 勾股定理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社旗县二初中丁云锋 2012年10月

14.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及其简单应用,理解定理的一般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让同学们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用测量和拼图法说明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数学方面,有大家熟悉的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以及刚刚接触过的杨辉三角等。在平面几何方面,我们国家也有突出的成就,大家想不想了解呢?(板书课题——14.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入探究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灭火,了解到每层楼房

高3米,消防队员搬来一架6.5米长的梯子,要求梯子的底部离墙脚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顺利进入三楼灭火? 学生猜想。那么怎样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大家就能解决了。 活动一: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件图一,让学生完成表格,最后得出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猜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关系吗? 活动二:探究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出示课件图二和图三,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强调用分割法或拼图法求最大的,即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几何语言:∵在Rt△ABC中,∠C=90°(已知) ∴a2+b2=c2(勾股定理) 做一做:在课本后边的网格中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测量出斜边的长度,计算一下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以及斜边的平方,看看是否相等。 进一步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那么,如果改为∠B=90°,用几何语言该怎样描述呢? 向学生介绍勾股史话,特别是课本47页,我国古代数

《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课时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及反思 吉利区第一小学郭乐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无限生机。 3、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4、认识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段的作用及静态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讲读法、演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配乐欣赏,游戏激趣 1、(出示课件二)导入语:欢迎大家乘坐建设303次列车,我是本次列车的代班列车长。列车运行中,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请睁开眼睛,开始我们的草原之旅吧! 2、指1到3名学生说说草原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引入新课:是啊,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这样的草原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齐读第1自然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美丽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2、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根据填充图来回答。 2.四人一组交流:找一找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课件,品读课文中各种景物所对应的句子。 (1)野草(4) A、出示句子: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B、引导学生想象,理解“满眼”“铺向”等词,体会野草绿而茂盛。

草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草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草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篇一: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中的第二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又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二、教案背景: 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并通过听歌曲、看视频、赏图片,对草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课时除了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来回归文本,感受、体会草原景色的美与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四、教学重点:

5、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①课件出示:“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 指导朗读。草原人民富有民族风情的待客之道真的很令我们感动,我们带着感激之情来朗读这句话。 ②除了吃和喝的,还用什么来招待我们?(唱歌,以歌助兴)③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把两族人民一起高歌的愉快场景读出来。 ④有感情地朗读。 6、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草原人民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概括为:人情---美(板书) 蒙汉人民同欢乐的场景真是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再次感受一下草原人民的热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②课件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结合刚才的画面,带着对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来朗读3、4自然段,再次回味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五)自主探究三:“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万文清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教师导入??: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吐洒着它皎洁的光辉。 2、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月亮的图片 (简析: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过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也看到了一幅月下美景图。

二、学习第一段(1—2) 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1、学生自由读,品味,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你读出了月亮的什么美?)——评价——再指名读。 教师小结:朦胧美动态美色彩美 3、播放《春江花月夜》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简析: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走近文本,走出文本。) 过渡:月下的美景实在太美了,把小外甥都叫醒了,我想他一定是在梦中见到了月亮吧!中国是诗的国度,月亮一直以来被人们反复吟诵着。小外甥就知道不少,想一想小外甥和舅舅对诗该用什么语气?每一句诗该读出怎样的情趣呢? 三、学习第二段(3—12)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想后同桌试练。 出示投影: “我们来背诗好么?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探索勾股定理时教案

1.1.1探索勾股定理 一、教学目标叙写 1.学生通过预习教材1页,完成“引入”经历探索勾股定理.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做一做”,验证猜想勾股定理,从而得出结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学生通过交流知识点、易错点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4.学生通过完成“五、当堂评价”,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 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 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 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 2. 俄罗斯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作品《一个人需要很多的土地 吗?》中写出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巴河姆的人到草原上去购买土地。卖地的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地价:“每天1000卢布。”意思是:谁出1000卢布,那么他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所围成的土地都归他;不过,如果日落之前买地的人回不到原来的出发点,那么他就一点土地也得不到。 巴河姆觉得条件对自己有利,于是付了1000卢布。第二天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就连忙在草原上大步走去。他走了足足10俄了里才左拐弯,接着又走了许久,才再向左拐弯, 这样又走了2俄里,这时他发现天色已经不早,而自己离出发点还足足有17俄里,于是只 得改变方向,拼命朝出发点跑去,总算在日落之前赶回了出发点。可是,他还未站稳,两脚 一软,就倒地口吐鲜血而死。 你能算出巴河姆这一天共走了多少路?走过的路所围成的土地面积有多大吗?(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在纸上画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看看三条边之间的平方具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探究二: (1)如图1-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分别是多少?它们满足上面所猜想的 A的面积(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的内容,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极重要的一个定理, 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和连续性. 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的杰出智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价值.本节课内容渗透了数形结合、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教材中关于勾股定理的多种验证及勾股定理的推广等,都可供学生探究与挖掘,是渗透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极好素材.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所教学生是沈阳市博才中学八年级四班学生,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思维活跃,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较强;学生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对数学上常用的几何画板比较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并且已经对图形的探索、验证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环境分析 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FLASH、几何画板等来完成各种图形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学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面积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及简单应用. (二)教学难点

六年级语文下:小学课文《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小学课文《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望月第二课时教案20

《望月》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望月》(一人读) 2、是的,月光下的一切都是安静的。让我们柔柔的,轻轻地,读好课题。(齐读:望月) 3、有人说《望月》这篇课文中所望的有三个月亮,一个是“江中月”,一个是“诗中月”,一 个是“心中月”。 4、看,多么安静详和的月夜,江面上光斑点点,江两岸隐隐约约,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如诗如 画的“江中月”,轻轻地,齐—— 二、学习新课 (一)“诗中月” 1、今天我们和赵丽宏一起赏月,古时候诗人在月夜下吟月,月亮在古代诗人的心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眼中的月亮。 【学程单1】: (1)默读课文3-12小节,画出描写月亮的诗句。 (2)选择两句好好吟诵吟诵,想想诗人借着月亮在诉说着怎样的心情呢?圈画出关键字词谈谈体会。 (3)时间:3分钟 2、交流: A 第一句“呼月”那是一种好奇的心情。 诗人小时候多么幼稚天真啊,居然将月亮称为白玉盘,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快乐读—— B 第二句“问月”那是一种孤独、烦恼的心情。 圆圆的月亮,勾起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怀,孤独之情油然而生,让我们扯着嗓子喊喊—— C 第三句“疑月”那是李白在思念家乡啊。 是呀,疑月是因为思念,月亮是所有游子共同的家书,带着这份淡淡的忧伤,读—— D 第四句“近”月那是诗人愁绪满怀时的一点欣慰。 远离家乡,在建德江上孟浩然因为抬头看见了月亮,便多了几份欣慰,让我们一起读好句子——, E 第五句“愁、对”那是诗人愁绪满怀。 诗人对月,无言以对,睡不着觉,愁绪满怀,唯有写诗表达内心的忧愁—— F 第六句,从后半句中找出“思”,思念朋友。 “入、流”都不是诗人的动作,请看诗的后两句,远离家乡,月亮成了独自离开时唯一为李白送别的朋友。峨眉山月象征的是家乡的朋友啊,现在远离,怎么思念,读—— 3、读着这些诗句,你又想到了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 (补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探索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课题 1.1探索勾股定理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 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 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方法教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 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 “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 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 同探索勾股定理.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 1.探究活动一 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 形: ★问题: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2.探究活动二 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 有该性质呢? (1)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A的面积(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独立思考 并回答问 题 填写表格 观察、计 算、探讨、 归纳进一 步发现一 般直角三 角形的性 质 独立完成 用自己的 语言进行 表达 紧扣课题,自 然引入 探究活 动二意在让 学生通过观 察、计算、探 讨、归纳进一 步发现一般 直角三角形 的性质.由于 正方形C的 面积计算是 一个难点,为 此设计了一 个交流环节 议一议意在 让学生在结 论2的基础 上,进一步发 现直角三角 形三边关系, 得到勾股定 理 巩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

探索勾股定理一教学设计20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探索勾股定理(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梯形)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还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以及整式运算中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学生在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又一条重要性质——勾股定理。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这一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和《二次根式》奠定基础,在有关的物理计算中也离不开《勾股定理》,它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大。 (二)、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且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根据以上教材地位和学生情况,再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数格子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

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为学生在今后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证明与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用拼图求面积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形成了难点。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直角三角形 学生准备: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选择的方法是:引导探索、讨论发现法(其意图是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