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历史研究模式

戏曲音乐历史研究模式
戏曲音乐历史研究模式

戏曲音乐历史研究模式

作者:潘林紫冯彩媚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引言历史研究,以其探究事物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溯求根本,成为人类全面认识世界的基础步骤。戏曲音乐的历史观察是戏曲音乐研究的学术架构基础。戏曲是一种以文学、音乐、表演为核心形态要素的综合艺术形式。戏曲音乐的历史学研究并非仅有音乐而孤立其他,而是从音乐入手,观察在音乐制约之下的文学、唱腔、念白、板式、曲牌、器乐等。历史研究是以史料作为结论的提取素材,戏曲音乐的历史关照,其文字性史料,体现为文学形态的剧本、戏词,辑录于各类文献中相关“演剧”景况的描述性文字。曲谱属于符号性与文字性共有的史料。此外,演剧图像史料、文物、遗演剧址等实物,都可以作为论证过程中重要的论据。另有口述传说,也可作为相互作证而用。本文所论,侧重在文字性史料及乐谱史料的关照。音乐研究是不能脱离曲谱的,戏曲音乐如是。但戏曲音乐直接相关的乐谱史料,比其文字性史料来说,数量匮乏,地方戏曲更是难见晚清以前的曲谱存世。因此,戏曲音乐的历史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只能在形态学上进行曲体结构分析、表演艺术上进行唱腔分析等研究角度有所积累。本文所指历史研究,即立足史料,对某剧种或其下属某声腔、某板式等结构单位的音乐形态进行其风格、特色的历时性动态的演进,观其变化等学术论证。本文仅提出“构想”,因广西戏曲音乐以文字史料和曲谱结合进行体系化研究尚未形成,遂提出构想及论证,呼吁未来有更多同仁关注研究并参与其中。广西曾可见有桂剧、壮剧、彩调剧、邕剧、丝

弦戏(剧)、采茶戏(剧)、牛娘戏、牛歌戏、鹿儿戏、客家戏、文场戏、唱灯戏、师公戏、壮师剧(戏)、侗戏(剧)、毛南戏(剧)、苗戏(剧)、鹩戏、仫佬戏①等20个戏曲剧种。目前,在广西区图书馆的文学书库、地方文献库和广西地方报刊库进行史料搜集工作所获史料所记载的信息,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剧本、音乐曲谱、演剧情况、源流、戏俗、科班艺人等,下文将对此进行简要陈述。

一、文字史料与曲谱概述

(一)剧目剧目即剧本。现有桂剧、彩调、邕剧等剧种的传统剧目汇编书籍中,如1963年的《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共64集),包含了彩调、桂剧、邕剧三个剧种上千个剧目。这些剧目剧本,描述故事并有简单提示演员的动作、走位。其他剧种的剧本,主要在《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如苗剧、仫佬剧等建国才产生的剧种。现刊行的剧目,基本为故事讲述的戏剧台本,少见曲谱随附。在广西上世纪50-80年代的期刊,如《广西艺术》、《广西文艺》、《广西戏剧通讯》、《漓江》,这些期刊选登有粤剧(当时分为小型粤剧、新粤曲)、彩调(当时1955年前称调子戏)、桂剧、采茶剧的剧目剧本。《广西文艺》仅在1954-1956两年,共24期(有12期未留藏本)就刊登了34个剧目剧本。另外还有专门刊登某一剧种剧目的刊物,如《彩调丛刊》(1-6)《桂剧丛刊》(1-4)。这些刊载或有重复,但剧目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还有大量的单个剧目成册出版。

(二)唱腔收录及曲谱汇编现有唱腔曲谱以彩调、桂剧最多,其次有采茶戏、壮剧;其他剧种较少。主要集中于《彩调常用曲调集》

(1964)《桂剧音乐》(1961)等书中,有一小部分则见于《广西文艺》等期刊中。《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两部大型集成,收录了上述彩调、桂剧等广西可见的,相对成熟①的所有剧种。戏曲唱腔因流派风格有异,演员传谱有异,常见同一唱段有多个版本记谱,体现不同艺人演唱、不同研究者记谱。不同版本记谱,会有旋律片段、唱词上的差别。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点,也可给研究带来困难,但也是比较研究的宽广空间。地方性剧种,如桂南采茶戏的曲目曲谱,则曲谱比较多且集中。在广西艺术研究所编写的《桂南采茶音乐》(1985年)一书中,就有广西各地区采茶的茶腔、茶插(小调)、曲牌、锣鼓音乐的曲谱,此辑曲谱的学术性较强,记谱者不仅尽量再现音乐及歌词原貌,甚至顾及到方言的差异,体现地方戏音乐的核心特色:地方语言与音乐的结合。

(三)记载演剧、戏俗的志书在《广西戏剧史料集》(下文称《史料集》)和《广西戏剧史料散论集》(下文称《散论集》)中,《史料集》收录私人著作中相关广西戏曲文字的摘抄、近代广西戏剧活动的各项文件和启示、艺人墓碑碑文、各地区历代县志中描述戏剧的片段摘录。《散论集》有编者对一些文字史料及口述史料的对照论述以及部分桂剧科班史料。志书、笔记、游记中所录史料大多是某文字片段中涉及此地有剧,这类文字如远观异事,一言带过。唐宋时期,此地多见为傀儡、傩等属于民间歌舞戏形态阶段的戏曲雏形、多附在祭祀巫卜这样功能性较强的行为中,其艺术形态较为简单,与现今可见的仪式音乐较接近,音乐性不强。而且史料中所述景况,更多可明确为歌舞形

式,是否演故事不得辨之,即是否具备了戏曲的必须特性尚不明确。这样的史料记载为今日的地方戏曲研究带来一些争议性的问题,有些艺术种类,如文场,应归其为戏曲还是曲艺②,在一些后人所编文献的分类中,有将文场归置于戏曲类,也有归置于曲艺类,虽然今天将其视为曲艺的居多,但既有不统一的现象存在,可见学术研究上所基于的解答还不够充分。在布告所录文字这类史料中,“剧”之针对性就比较强,如《宣传部函知南宁市各戏院听候派员审查戏剧文》,《广西省戏剧审查会为改良禁演桂剧先行试演征求社会公评启事》这样的篇目,前例应还包含了话剧等剧类,而后例就比较明确是针对桂剧所发。此类史料,描述事由、条例等较为周详,甚至还能涉及剧目罗列,但音乐风格、艺术形式等,就不得所见。各地方的县志所录文字中,有各种民间演剧风俗,体现了民间崇拜、节庆、文化联谊等不同层面的演剧模式,大都简单明了的,信息相对齐全。

(四)科班、艺人传略专门将此单独呈现,因这类内容在史料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关于科班的记载,多是口述形式,也有部分是表演艺人兼地方文化部门工作者执笔而作,即现今所指“口述史”。这部分口述史料,大部分由各地区戏剧研究室或市戏剧研究室研究员,采集于上世纪50~60年代。艺人传略方面也以在世老艺人或其子女的口述资料为主。如《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就有不少口述史料。桂剧、彩调、粤剧和壮剧的科班与艺人史料相对要多,主要呈现科班开办时间地点、科班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各行当演员。口述史料一般作为佐证而用,也有些专题,只见口述史料存世,但也必须多有佐证,下结

论便更为强调“客观”以衡定。(五)《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所呈戏曲“所有事”作为编撰针对性较强的志书,《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下文称《戏曲志》)史料呈分类式辑录。《戏曲志》所列出大事年表、剧种表、广西地方剧种分布图、志略、剧种、剧目、音乐(声腔与腔调、剧种音乐)、表演(脚色行当体制与沿革、表演身段和特技)、舞台美术(化妆与脸谱、服装、装扮选例、砌末道具、舞台陈设与布景、舞台布景选例、舞台灯光与效果)、机构(科班、学校及训练班;班社、剧团;业余剧团;作坊与工厂;群众团体、研究机构;演出公司)、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行话、诗词?楹联、传记等18个类项,以及附录中有戏曲会演、调演、摄制电影、录音唱片、磁带名录等。该分类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戏曲研究学术构架,附录的学术参考价值也非常高。《戏曲志》所录史料,虽不尽然齐全,但其方向指引的意义是非凡的。

小学1-6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小学音乐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从整体的水平看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但是部分班级在音乐的听觉稍有差异。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从整体水平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个别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有所改进。每个班都有一些表现非常棒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这学期对他们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小学二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同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能性的问题,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到教者的目的。 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

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三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时不时应用一些小“特技”来提醒那些目空一切的孩子,告诫他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去信息的孩子要及时抓住机会鼓励他们。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在平日教学中增加小组合作,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3、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恩威并用”,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音乐研究文集》,彭永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民歌新论》,冯志莲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乔建中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中国同宗民歌》,冯光钰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中国民歌》,周青青,人民音乐出版社。 《土地与歌》,乔建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敦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 《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周勤如,《音乐中国》(美国英文季刊)。 《草原Χ黄河:我心底的情节》,赵宋光. 《何谓‘民歌’》,杜亚雄,《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民间歌手》,张君仁,《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 《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刘跃华,《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民族音乐的几个问题》——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方暨申。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张贵华《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试论传统小调歌曲》,路行,学习民间歌曲笔记之一。 《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栾桂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中国曲艺志》辽宁卷,宫钦科、耿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王鸿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张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中国曲艺史》,蔡源莉吴文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曲艺概论》,姜昆、戴宏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国乐今说》,乔建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咏叹百年》,乔建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 《音乐与传播》,冯光钰,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

中国戏曲中的音乐发展

音乐鉴赏 课程名称:音乐鉴赏 学生姓名:黎含青学号:0133016 专业:金融教学班级A03 任课教师:李霜

从中国戏曲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发展 无论是乌江自刎挥别霸王的虞姬,还是霓裳羽衣摇摇欲坠的杨贵妃;无论是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杜丽娘,还是无语怨东风的崔莺莺;无论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还是抗战毅然罢唱八年的梅兰芳,都在以其最直白的语句,向我们传递着情感的真知,表露着戏曲的魅力。即今日戏曲于百姓而言以属于一种小众娱乐,其影响能力正逐日衰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傲立于中国传统文化顶端,誉之为“国粹”。戏曲的成功演绎,离不开生旦净末丑等各个角色细腻表演,然而也离不开在台后为其伴奏的各个乐师。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表现体系和艺术手法,又与中国传统音乐各种艺术技法一脉相承。戏曲音乐为戏曲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物情感及推动戏剧矛盾的发展和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戏曲音乐主要体现在戏曲声腔、器乐伴奏和韵白三部分。其中,戏曲声腔是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纵观历代戏曲剧种的兴亡盛衰,其根本原因就是取决于它的声腔是否适应发展的时代和变异着的人文环境。器乐伴奏是用于渲染气氛、伴奏声腔。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不断推陈出新,在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形象时,器乐伴奏也必须逐步进行革新。可见,戏曲音乐的时代性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并且为表现生活服务。我们说中国戏曲要适应时代,就是说中国戏曲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应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能够充分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从戏曲唱腔发展来看戏曲音乐 戏曲唱腔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一下几个时期:1、不同音区的出现;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葛毕氏与杨乃武都曾用一曲牌《剪剪花》演唱,由于在男女同调同腔演唱时,男演员感到吃力,又不能降低调高,所以便将唱腔的高音区部分下行移低演唱。2、少数板式到一系列板式;这是因为表现题材的扩大以及为了适应戏剧的规定和人物的思想感情。3、不同剧种和板式之间的吸取;当年名噪一时的京剧老生谭鑫培,在老生唱腔中吸收了旦角的腔调,增强了唱腔的旋律美和表现力。梅兰芳曾说过:“我们戏曲的唱腔,向来不反对吸收的,不吸收,从哪里创造新腔呢?……我听过任何好的,优美的唱腔,就全把它吸收进来,丰富自己的唱腔。” 而到了今天,戏曲的唱腔仍然被很多流行音乐的制作人所利用。如果说陈升《北京一夜》只是戏剧风格的尝试,那他最近的《牡丹亭外》就是更直接的嫁接,而王力宏则在《花田错》中巧妙的将现代流行的R&B与戏曲唱腔结合起来演唱。

戏曲音乐的构成与体现

戏曲音乐的构成与体现 一、戏曲音乐的构成 戏曲是音乐文学。古往今来,人们摸索出两种不同的戏曲音乐结构方式。 一种是大量增加曲调,以丰富其表现力。此法最早出现,并为南北曲所采用,后来为昆曲、高腔所继承。积累下来,既有字少声多、旋律性强的抒情性曲调,也有字多声少、朗诵性强的叙事性曲调;既有高亢遒劲的北曲,又有婉丽妩媚的南曲;既有典雅端庄的传统歌曲,又有诙谐轻松的民间小调。如何统系这些曲调,需要严格复杂的技术规范。于是就有宫调、套数、集曲、赠板等等章法,并由此发展成一种固定的音乐结构形式,这就是曲联体。 一种是逐步减少曲调,这是近三百年来出现的又一种音乐戏剧化的方法。其中个别表现力强的、旋律发展可能性大的曲调,逐渐被保存下来。以这种曲调为基础,通过节拍和节奏变化的方法,衍变派生出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曲调。字少声多的抒情性曲调(“声情多而词情少”),系从基本曲调基础上,作节奏上、旋律上的延伸扩展,字多声少的叙事性曲调(“词情多而声情少”),则将基本曲调作节奏上、旋律上的紧缩简化。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它们虽然拥有名目繁多的板式,但所有板式都是从一种基本曲调衍变出来,自然具有统一协调的性质,而不存在芜杂零乱的问题,无须再有诸如宫调等等繁难的技术规范。此法简便易行,遂为新兴剧种普遍采用,而成为又一种固定的音乐结构形式,这就是板腔体。这两种戏曲音乐结构方法,是中国戏曲特有的戏曲音乐的民族形式,自然不同于随歌随曲的外国歌剧。 1、曲联体 这种结构方法的基础是长短句的曲牌。所谓曲牌,就是用以按谱填词的约定俗成的曲调。 为了表达复杂的音乐内容,原本单支的曲牌,可以按宫调理论组合相联成套。这就是套数。 起先可能是同一曲调的反复演唱,如北曲的【么篇】、南曲的【前腔】。后来又有两支或三支曲调循环交替的形式,俗称子母调。如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循环用【滚绣球】【倘秀才】等。 作为一个音乐单元,这已经就是套数。完整的小型套数,是北宋时出现的缠令。(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 再进一步,就有了多支不同曲调的组合。一般前有引子,中为过曲,后有尾声,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型的音乐与文学系统。这种套数又有长套、短套之分,区别就在于过曲部分曲调的多少。套数还有南套(全由南曲组成)、北套(全由北曲组成)、南北合套(一支北曲、一支南曲交替组成)、南北联套(一套或几套南曲与一套或几套北曲组成)的不同。北曲高亢雄壮,南曲婉约妩媚,组合起来,可达到相反相辅相成的效果。如《长生殿·絮阁》出,凡杨贵妃所唱为北曲,凡唐明皇、高力士、永新所唱均为南曲,表现出对立双方的性格与心理冲突。 如果说宫调是戏曲音乐的旋律问题,那么构成套数的另一要素还有节奏,即各个曲调间的板式变化。 引子和尾声通常为散板,散起散落。过曲则一般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在后。一组套曲就这样按照“散、慢、中、快、散”的节奏发展变化。如明传奇《南柯记·瑶台》一套9支曲调(曲牌),第1支为散板,第2-6支为三眼板,第7、8支为一眼板,最后1支为散板。 这里所谓板眼,类似简谱中的小节线。板为强拍,以板击打;眼为弱拍与次强拍,以鼓点眼。因此,所谓板眼,是按强拍出现周期的不同而作的区分。比较快的有板无眼,是一拍子(1/4),又称流水板;稍慢一点依次为一板一眼,是二拍子(2/4),又称一眼板;一板三眼,是四拍子(4/4,其第一拍为板,其余三拍为眼),又称三眼板。 还有一种赠板,是将抒情性的四拍子在节奏上再扩增一倍,成为八拍子(8/4)的曲调,旋律便更为华丽。所以,赠板是戏曲音乐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 集曲是又一种戏曲音乐的艺术处理手法。所谓集曲,是南曲取若干支曲牌,按照一定规律,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另行组成新曲。如《琵琶记·称庆》出蔡伯喈所唱【锦堂月】,即采【昼锦堂】一曲之前半,与【月上锦堂】一曲之后半集为新曲。每支曲牌都有一定的声情,集曲可以集多种声情于一体。 北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集曲,却有借宫。所谓借宫,是指为了增加乐曲的变化,在一个宫调的套曲中,按照一定规律,借用另一个宫调的个别曲牌。如《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在【正宫·端正好】套内,借用了般涉调的【耍孩儿】二曲。 北曲的借宫与南曲的集曲,统称犯调。所谓犯调是指:一是从这一宫调“犯”入另一宫调,二是从这一曲调“犯”入另一曲调。 利用曲牌间格调的对比,是第三种戏曲音乐的艺术处理手法。所谓格调,是指慢曲、急曲与细曲、粗曲的音乐特色。一般

戏曲音乐开题报告

戏曲音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一起来看看戏曲音乐开题报告,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一、研究意义和现状 (一)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据调查:高达90%的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古典和民族音乐,在课堂和课余与他们交流时发现,许多学生喜爱音乐,也仅仅停留在一些肤浅、粗俗的流行音乐,对高雅音乐缺乏兴趣,对课堂上所播放和讲解的一些古典音乐,他们认为是“过时、老土”的,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浅薄和单一。而在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不利于青年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因素。一些传媒的“误导”,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的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审美素质低下,良莠不辨,美丑不分。因此如何如何利用流行音乐为手段来提升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音乐教育的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流行音乐方面的刊物和资料已有不少,已经出版的有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记录、呈现流行音乐发展史料特点的成果有:汉唐文化公司组织撰写的《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纪事》,金兆钧著《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20年》,付林编著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20年》等几部专著。

在金兆钧的《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20年》一书中,作者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亲历者、策划者、重要乐评人的身份优势,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进行了富有特色的、史论相结合的写作。他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对流行音乐圈子里的词曲作家、制作人、乐手、歌手做了大量的采访,拥有几百个小时的录音资料。 和《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20年》一书相似,流行音乐圈中的作曲家付林也以一名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亲历者、参与者身份编著了《中国流行音20年》一书。这本书以年代更替为序,以大事记的形式,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脉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梳理。这本书与上述两部著作,在史料上可以互为补充。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著作不仅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迸行了线性描述,更为难得的是,这本书每一个章节都专设一节,简单介绍当时流行音乐发展所处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并且每一章也设有“小结”。对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所有这些,都对深入展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研究工作具有启发性.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流行音乐的概念与特征 1.1、流行音乐的概念 1.2、流行音乐的特征 2、当代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2.1、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吸引了大学生

中国戏曲音乐——京剧艺术欣赏课教学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中国戏曲音乐——京剧艺术欣赏课教学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Chinese Opera Music-Teaching of Beijing Opera Art Appreci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中国戏曲音乐——京剧艺术欣赏课教学 我尝试的进行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精心的设计了一堂京剧艺术欣赏课的探究合作式的教学。 认知: 通过对现代京剧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欣赏,了解中华民族国粹——京剧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行当的划分、脸谱颜色的代表、唱腔的特点、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伴奏乐器的种类等内容。 情感: 1、通过协作、兴趣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对自己民族的国粹——京剧艺术的欣赏与研究,感受她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构建爱国情感。 能力: 1、1、教师的引导下,实践体验专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2、初步学习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

3、3、能与小组成员协作学习。 4、4、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展示与交流。 根据自己的研究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并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活动流程: 1、1、播放一段(VCD)现代京剧的唱腔选段《智取威虎山》中的《迎来春色换人间》。 2、2、出示课题,提问:“通过欣赏这段京剧,你能感受到京剧艺术有那些特点吗?” 3、3、组织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归纳。 (京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是诗歌、音乐、舞蹈3种因素,体现了京剧的综合性;所有这些综合的艺术手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创造舞台形象、表现剧情内容服务的,这体现了京剧的戏剧性,具体体现为:音乐人物性格化、行当化和戏剧情节化;京剧与各地的民歌、歌舞、器乐、曲艺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京剧演唱又是相当专业化的,必须由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表演,这体现京剧的民间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 4、4、启发学生:“你们还想了解有关京剧更多的内容吗?还想了解京剧的那些方面的内容?” 5、5、学生之间提问、交流,确定研究专题(京剧发展

五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五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本届五年级学生只有一个班,共54名同学,人数多,大班教学,难以注意到点,造成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不一。由于音乐教师欠缺,每个学年都要更换不同的音乐教师,同时又是兼职的,所以教学上没有音乐知识教学的连续性,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了,往往是教会一首歌,就大功告捷,所以学生参差不齐,加上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课习惯,给五年级音乐教学带来了难度。本学期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进入规范音乐课教学,放慢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并注意点面结合,引领学生走入充满神秘的音乐殿堂。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因此,培养对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一日不可懈怠,让学生转为从心底上真心喜欢音乐,并具有一定的优劣作品辨别能力刻不容缓。尤其是要注意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方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状态。所以本学期继续加强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灵活处理、自由组合教材,适当引入流行音乐,正确引导学生优劣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进行教育,渗透人文思想,得到高尚的音乐情操熏陶。 郭志先 2011年9月

1、在唱歌、视唱和听音练习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基础,但每班还有个别音乐上的后进生五音不全,我们要多给这些同学一些关心和爱心,使他们尽快的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高兴起来,尽快脱掉“乐盲”的帽子。 2、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悉旋律,再做欣赏。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三个班的学生情况有所差异,一班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二班上课纪律差,表演时不活跃;三班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五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共有六个平行班,除了五(5)班是棋类特招班,学生人数40人外,其他五个班都达到53人,人数多,大班教学,难以注意到点,造成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不一。尤其是五(2)班,由于音乐教师欠缺,每个学年都要更换不同的音乐教师,同时又是兼职的,所以教学上

戏曲音乐历史研究模式

戏曲音乐历史研究模式 作者:潘林紫冯彩媚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引言历史研究,以其探究事物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溯求根本,成为人类全面认识世界的基础步骤。戏曲音乐的历史观察是戏曲音乐研究的学术架构基础。戏曲是一种以文学、音乐、表演为核心形态要素的综合艺术形式。戏曲音乐的历史学研究并非仅有音乐而孤立其他,而是从音乐入手,观察在音乐制约之下的文学、唱腔、念白、板式、曲牌、器乐等。历史研究是以史料作为结论的提取素材,戏曲音乐的历史关照,其文字性史料,体现为文学形态的剧本、戏词,辑录于各类文献中相关“演剧”景况的描述性文字。曲谱属于符号性与文字性共有的史料。此外,演剧图像史料、文物、遗演剧址等实物,都可以作为论证过程中重要的论据。另有口述传说,也可作为相互作证而用。本文所论,侧重在文字性史料及乐谱史料的关照。音乐研究是不能脱离曲谱的,戏曲音乐如是。但戏曲音乐直接相关的乐谱史料,比其文字性史料来说,数量匮乏,地方戏曲更是难见晚清以前的曲谱存世。因此,戏曲音乐的历史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只能在形态学上进行曲体结构分析、表演艺术上进行唱腔分析等研究角度有所积累。本文所指历史研究,即立足史料,对某剧种或其下属某声腔、某板式等结构单位的音乐形态进行其风格、特色的历时性动态的演进,观其变化等学术论证。本文仅提出“构想”,因广西戏曲音乐以文字史料和曲谱结合进行体系化研究尚未形成,遂提出构想及论证,呼吁未来有更多同仁关注研究并参与其中。广西曾可见有桂剧、壮剧、彩调剧、邕剧、丝

弦戏(剧)、采茶戏(剧)、牛娘戏、牛歌戏、鹿儿戏、客家戏、文场戏、唱灯戏、师公戏、壮师剧(戏)、侗戏(剧)、毛南戏(剧)、苗戏(剧)、鹩戏、仫佬戏①等20个戏曲剧种。目前,在广西区图书馆的文学书库、地方文献库和广西地方报刊库进行史料搜集工作所获史料所记载的信息,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剧本、音乐曲谱、演剧情况、源流、戏俗、科班艺人等,下文将对此进行简要陈述。 一、文字史料与曲谱概述 (一)剧目剧目即剧本。现有桂剧、彩调、邕剧等剧种的传统剧目汇编书籍中,如1963年的《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共64集),包含了彩调、桂剧、邕剧三个剧种上千个剧目。这些剧目剧本,描述故事并有简单提示演员的动作、走位。其他剧种的剧本,主要在《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如苗剧、仫佬剧等建国才产生的剧种。现刊行的剧目,基本为故事讲述的戏剧台本,少见曲谱随附。在广西上世纪50-80年代的期刊,如《广西艺术》、《广西文艺》、《广西戏剧通讯》、《漓江》,这些期刊选登有粤剧(当时分为小型粤剧、新粤曲)、彩调(当时1955年前称调子戏)、桂剧、采茶剧的剧目剧本。《广西文艺》仅在1954-1956两年,共24期(有12期未留藏本)就刊登了34个剧目剧本。另外还有专门刊登某一剧种剧目的刊物,如《彩调丛刊》(1-6)《桂剧丛刊》(1-4)。这些刊载或有重复,但剧目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还有大量的单个剧目成册出版。 (二)唱腔收录及曲谱汇编现有唱腔曲谱以彩调、桂剧最多,其次有采茶戏、壮剧;其他剧种较少。主要集中于《彩调常用曲调集》

音乐与戏曲

音乐与戏曲 一、音乐 分为声乐和器乐 (一)乐器 1、分类 (1)传统分法(依据:材制) 八音分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钟)(磬)(弦)(笛,萧,觱篥)(竽,笙)(埙)(鼓)(敔)(2)现代(逻辑)分类法:(依据:振动和演奏方式) 体鸣乐器:梆子等 膜鸣乐器:军鼓、手鼓等 气鸣乐器:箫、笛、唢呐、埙、小号等 弦鸣乐器: 擦奏弦鸣乐器:小提琴、二胡、马头琴等 拨(弹)奏弦鸣乐器:琵琶、吉他、古筝、三弦等 击奏弦鸣乐器:扬琴、钢琴等 电鸣乐器:电吉他、电子琴等 2.我国传统乐器 (1)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 通常以桐木为主 相关典故及人物:俞伯牙、钟子期;嵇康 代表曲目:《广陵散》《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 (2)琵琶(唐朝为鼎盛时期) 代表曲目:《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3)古筝 代表曲目:《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林冲夜奔》《汉宫秋月》等(4)阮 相关人物:阮咸 (5)马头琴——蒙古族 (6)冬不拉——哈萨克族 (7)达卜——维吾尔族 (8)葫芦丝——傣族 (9)朝鲜长鼓——朝鲜族 (10)扎木聂——藏族

3.部分西洋乐器 (二)部分专业术语 1.节拍 2.音阶 五音:宫、商、角、徵、羽 3.调式 4.旋律:变奏 5.乐曲 圆舞曲、交响曲、进行曲、夜曲等 (三)音乐作品(考法:作品与作者对应,作品创作时间的分类,时间排序) 1.我国近代著名红歌 ◆抗战时期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聂耳(1935) 《游击队之歌》——贺绿汀(1937)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1939) 《东方红》——1943 年 ◆建国以后 《歌唱祖国》(1950年) 《我们走在大路上》(1963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 《春天的故事》(1992年)

高中音乐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现在谈谈本学期的体会。 我认为,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刚开始上课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基本的音高、节奏、拍、调的掌握缺少系统学习,如果按教材的课程安排上,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困难。所以在刚接手的时候,开始的几堂课我没有上新课而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普及,从后来的结果看确实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是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要通过唱、练、赏、游的方式让学生能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是能学会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起到美育的作用。 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别,对于有特长的学生,我会尽量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能通过点拨就可以学会,而有些学生则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学习乐理知识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个别学生会感到厌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上课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的方式进行。我的竞赛中每次都设有奖励分和处罚分,奖励分主要是奖励给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个别能抢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个人也可以为小组获得奖励分;处罚分则是针对小组中有违反纪律的现象。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同学们以得奖励分为荣,以被扣分为耻辱,学习

热情高涨。为了得到更高的奖励分同学之间学习上也是互相帮助,达到了我在教学设计中面向全体的目的。 同学们以得奖励分为荣,以被扣分为耻辱,学习热情高涨。为了得到更高的奖励分同学之间学习上也是互相帮助,达到了我在教学设计中面向全体的目的。 对于学习歌谱,学生的畏难情绪特别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自信,我有时会在黑板上写些学生特别喜欢的歌谱,让大家哼唱然后猜是什么歌曲,当公布答案时,学生们都很激动,巴不得马上学会。有时我也会布置学生准备一首他们自己喜欢的曲谱歌词,当然最好是老师没听过的,然后我用最短的时间演唱给学生听。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歌谱的学习兴趣果然增添了不少。 现在一个学期结束了,学生们学会了不少歌曲,欣赏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也能看着歌谱简单唱出来,虽然还没有达到我设想的那么好,但看着他们的进步,我还是感到欣慰。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比较极端,但想想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连海伦凯特都可以成为那么优秀的人,还有怎样的学生是教不好的呢,作为老师,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心,去真心关怀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到真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音乐学情分析

小学音乐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整体的水平看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但是部分班级在音乐的听觉稍有差异。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从整体水平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个别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有所改进。每个班都有一些表现非常棒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这学期对他们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要进一步加强训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同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能性的问题,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到教者的目的。 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时不时应用一些小“特技”来提醒那些目空一切的孩子,告诫他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去信息的孩子要及时抓住机会鼓励他们。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在平日教学中增加小组合作,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3、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恩威并

完整版中国戏曲音乐

概论部分 1. 戏曲音乐包括唱腔、器乐,其主体部分是唱腔,分独唱、对唱两个部分。 2. 戏曲乐队的核心组织称“文武场” 。 文场乐器:京胡、二胡、板胡、高胡、月琴等。 武场乐器:三弦、扬琴、笛子(北方:梆笛;南方:曲笛) 、琵琶 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堂鼓、南梆子(卜鱼) 3. 戏曲音乐分类:四大声腔——昆、皮、高、梆。 对应剧种:昆腔:昆曲。昆腔亦称昆山腔。 皮黄腔:京剧、川剧、粤剧、桂 剧。 高腔:川剧、湘剧、赣剧。 梆子腔:河南梆子、秦腔、豫剧、 晋剧。 4. 戏曲音乐的节拍称为板式,即:板眼形式。 三眼板类(四拍子) :慢板。 一眼板类(二拍子) :原板、二六板。 有板无眼类(一拍子) :流水板、快板。 散板类(节拍自由) :散板、摇板。 昆曲 昆曲:用昆腔来演唱的单声腔剧种,属于曲牌体戏曲。 2001 年获“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称号。 1. 昆曲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 2. 经典剧目: (1)汤显祖《牡丹亭》 (2)孔尚任《桃花扇》 (3)洪昇《长生殿》, 3. 昆腔中的南曲和北曲 南曲:柔和、细腻,常用五声音阶,级进为主,演唱形式灵活多变,独唱、齐唱、同 唱、合唱,独唱接齐唱等。 北曲:豪放、慷慨,常用七声音阶,跳进为主,演唱形式多为独唱。 4. 主奏乐器:曲笛及管弦 打击乐器:琵琶、箫、三弦、唢呐、鼓板、堂鼓、云 锣、小锣、钹。 5. 曲牌板式: 赠板:昆腔特有的一种特慢板式,南曲中常见。 散板、干板 ( 1/4 拍)、一眼板( 2/4)、三眼板( 4/4) 6. 主要演员:张继青,代表作《牡丹亭》 中国戏 音乐 1) 2) 3) 4) ,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 ,主要人物:侯方域,李香君 主要人物:唐明皇(唐玄宗) ,杨玉环(杨贵妃)

花鼓戏研究综述 新

湖南花鼓戏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本土剧种之一,它们均是以当地的民间音乐为原始素材,经历二小戏、三小戏阶段,在此基础上加入人物、丰富剧情从而形成融“歌、舞、戏”为一体的地方戏曲。本文将以发表出来的重要期刊和典型著作为出发点,对湖南花鼓戏整体性研究、历史沿革与发展、音乐研究、演唱技巧、与民族声乐的关系、剧本与剧目、流派剧种研究等方面对花鼓戏的现状作一定的梳理与归纳,从而加深对湖南花鼓戏的了解与认知。近些年来,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地方小戏,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扩宽研究思路,并提出自己的构想,以期日后对湖南花鼓戏有更深入、详实的研究。 关键词:花鼓戏,现状报告 湖南花鼓戏可以说是湖南的一张名片,几乎遍及湖南省内各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按其当地官话作为舞台语言而被分为六个流派,分别是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和零陵花鼓戏,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总体音乐曲调活泼轻快,诙谐明朗,朗朗上口,所演内容皆为平常杂事,贴近群众生活,因此被人们所喜闻乐见。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对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是湖南花鼓戏的研究的空白期,期间公开发表文献为零,建国后至1966年是为初期,发展缓慢,成果不多,1966年以后的十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不仅戏遭禁演,理论研究也中断,从1976开始到2006是发展逐步展开,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成果,2006年至今是发展的快速时期,学术氛围浓厚,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以下对其进行统计、分类与分析。 一、湖南花鼓戏研究文献统计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86097871.html,)、“读秀中文学术搜索”(https://www.360docs.net/doc/686097871.html,)、国家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等途径,以湖南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21世纪以来湖南花鼓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统计和梳理与归纳,其中涉及到湖南花鼓戏的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著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期刊论文 截止2015年以前国内发表的期刊论文,以“湖南花鼓戏”为检索词,共查阅到有关期刊论文共743篇,其中发展初期即1966年以前为总数的7.7%,逐步发展阶段1976年—2006年,三十年共占40.5%,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到现在共计九年时间,占总数的51.8%,由此可看出,论文发表的数量是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涉及的期刊有《人民音乐》、《中国音乐》、《音乐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等音乐期刊和《戏剧文学》、《戏曲艺术》、《四川戏剧》等戏剧艺术期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流派、音乐、演唱、剧本剧目、保护与传承等方面:

我国戏曲音乐的萌芽与发展教程文件

我国戏曲音乐的萌芽 与发展

我国戏曲音乐的萌芽与发展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萌芽状态的戏曲始于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从《诗经》中有关祭祀的舞乐和《楚辞·九歌》来看,它们歌舞的内容主要是对于祖先或神灵的祝颂,但有些也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到春秋、战国之际,在专司祭祀的巫觋以外,又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俳优。俳优虽然只是以滑稽的语言行动来替宫廷贵族制造笑料;然而他们的出现也有利于戏曲艺术中喜剧因素的积累。 西汉统一帝国建立后,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开始盛行,它广泛地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并且接受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东海黄公》一类的戏剧性故事的演出。汉乐府吸收的“燕赵之讴,秦楚之风”,以及汉魏以来在民间流行的平调、清调、杂舞、杂曲,也都辗转流传,给唐宋以来组成戏曲艺术的歌舞、音乐以影响。

在南北朝对立时期,由于北朝的社会矛盾更复杂,也更尖锐,出现了“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唐代继续流行,并有所发展。这些都体现了表演艺术的逐步成熟,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燕乐”集中了隋唐时期民间和外来乐曲的成就,完成了中国音乐声律的大转变,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是按照燕乐的宫调来分配的。 唐代是中国戏曲的形成阶段,此时的戏曲主要以歌舞戏和参军戏为代表,且音乐歌曲的形式已经较为完整,如大曲,已经有散板、慢板、中板而转为快板,这是现代的所谓变奏。故歌曲既兴,于是戏曲的雏形便形成了。中唐以后,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中开始出现集中的游艺场所,如首都长安的慈恩、青龙、荐福、永寿等大寺院。与此同时,变文、市人小说、以及文人传奇小说的产生和流行,为后来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唐代舞蹈有“软舞”、“健舞”之分,而且产生《樊哙排君难》一类故事性相当强的演出,对后来杂剧的表演艺术有直接的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梨园科步严谨细腻、优雅动人,风格独具。其歌舞分有女弟子队舞与男孩之小儿队舞,所用乐曲以横笛定调,音调高出《清乐》本调二律,高亢亮丽,利于儿童细稚嗓音;《清乐法曲》则是洞箫定调高,温婉悠扬,适宜成熟之韵情表达,其遗制犹存于今之南音音乐与梨园戏曲规范之中。五代时期的优戏演出继承了唐代传统,尽管它的形态还不够完善,用成熟戏曲来衡量,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到程式化的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

《中国戏曲音乐》基础知识试卷

《中国戏曲音乐》考试试卷 基础知识笔试部分 注意事项: 1. 考生应首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身份证号码等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试卷册的相应位置上。 2. 考生应按要求在试卷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填涂或在其他地方作答,则均属作答无效。 3. 本试卷册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4. 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交给监考人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增板 2、锣鼓经 3、花音、苦音 4、川剧 5、粤剧六大行当 6、三打七唱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 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1、戏曲音乐的记谱法为( ) A 、工尺谱 B 、尺谱 C 、标记谱 D 、简谱 2、剧种音乐主要是指一个剧中采用的( ) A 、戏曲音乐 B 、器乐音乐 C 、唱腔音乐 D 、伴奏音乐 3、“三眼板”以( )拍记谱 A 、2/4 B 、1/4 C 、3/4 D 、4/4 4、下列哪个属于有板无眼类( )、 A 、慢板 B 、流水板 C 、散板 D 、摇板 5、下列哪项剧目,作者以及主要人物是正确的:( ) A 、孔尚任 《三滴血》 关羽 B 、汤显祖 《牡丹亭》 柳梦梅 李香君 C 、洪昇 《长生殿》 唐明皇 杨玉环 D 、孟广禄 《桃花扇》 侯方域 6、下列那组人物是后四大须生( ) A 、余叔岩 谭福英 马连良 杨宝森 B 、言菊朋 谭福英 余叔岩 杨宝森 C 、奚啸伯 谭福英 马连良 杨宝森 D 、余叔岩 奚啸伯 谭福英 马连良 7、下列哪个曲目是著名演员张继青的代表作( ) A 、《牡丹亭》 B 、《长生殿》 C 、《花木兰》 D 、《桃花扇》 8、下列哪个曲目是胡琴曲牌( ) A 、《朝天子》 B 、《山坡羊》 C 、《将军令》 D 、《小开门》 9、下列哪位著名演员扮演的角色是老生:( ) A 、宋长荣 B 、孟广禄 C 、袁世海 D 、马连良 10、下列哪位演员是豫剧五大名旦之一,人称“洛阳牡丹”:( ) A 、牛的草 B 、新凤霞 C 、马金凤 D 、张继青 11、下列哪个是秦腔的主奏乐器( ) A 、笛子 B 、板胡 C 、二胡 D 、锣 12、川剧中是以哪个乐器作为指挥( ) A 、堂鼓 B 、小鼓 C 、大钹 D 、锣 13、下列哪位是豫剧的代表演员 ---------------------------------------- 密 ---------------------------------------------------------封 --------------------------------------------线 ----------------------------------------------------- 考 号: 单 位: 姓 名: 身份证号: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820音乐史论考研历年真题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86097871.html, 1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考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导师信息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01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邓钧副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2戏曲音乐研究刘静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3戏曲音乐史论孔培培副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4音乐考古学王清雷副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5音乐学研究田青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6中国音乐史项阳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7中国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李玫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86097871.html, 208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李岩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9中国古代音乐史李宏锋副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10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石一冰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11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弹拨乐演奏方向)吴玉霞一级演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育明教育推荐】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主要参考书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育明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考点真题精编》包含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考点总结梳理、中国古代文论补充,西方文论补充,艺术理论热点补充,必考点笔记资料补充。 《育明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内部资料一本通》包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全套考研历年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复试抽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两门专业课全套考点笔记资料总结、独家内部必考试题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