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一、考点突破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重难点提示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要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即意识,存在即物质。故也可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阵营。

【重要提示】

认为物质与意识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 二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持可知论的观点,但也有个别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持不可知论的观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

乐全矣!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确定的!”)

两人的辩论题小而旨大,辩题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能不能知道鱼儿是否快乐,如果认为因为我本身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我也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我不是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事物,所以我除了我之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不可能认识。这显然是不可知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核心突破】

【重要提示】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要点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来讲,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饿了要吃饭,吃饭是吃真实存在的饼,还是画饼充饥就可以?真实的饼就是存在,画的饼就是思维,选择吃哪个饼就是认为哪个是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无法回避。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的联系。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相信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积极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首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纷繁复杂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要面对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身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必然产生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时,必须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古代人无法解释做梦这个现象,于是就把梦看作是灵魂的作用,并认为灵魂不死,逝去的只是肉体,这是人类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

题的原始形式。

到奴隶社会,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意识是由物体投射出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唯

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本原,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识论的斗争,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

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在哲学历史上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

问题的内容和它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思维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随堂练习】

1. 有人说:“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②属于不可知论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④是形而上学观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思路分析:题目中观点认为人无法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即认为思维无法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①②正确。③④的观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2.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

①是唯物主义者必须回答的问题②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③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④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思路分析:此题可以运用排除法。①说法错误,不管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说法错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②③说法正确。

3.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利、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

A. 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B.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答案:D

思路分析: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古代哲学家们探讨的上述问题,归纳起来都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故选D项。

例题1(天津文综)2012年3月,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A.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 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新发现”说明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A符合题意。B为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故排除C。D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而非对世界的惊异。

答案:A

庄周梦见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现在的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关于事物的存在状态,他提出了著名的“不可名状”命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材料表明,庄子是()

A. 唯心主义者

B. 可知论者

C. 不可知论者

D. 有神论者

思路分析:从庄子的以上两个命题看,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无法说得清楚,因此是不可知论者。

答案:C

例题2 (重庆文综)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回答下题。

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 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 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 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 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真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A正确,日本的侵略历史是客观事实,安倍晋三的言论否认了客观事实,所以是唯心主义观点,A入选。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漫画《工作汇报》中的那位“专家”的错误的实质是()

专家:我会写各种“喜”字

领导:这可是难得的专长

A. 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 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C. 没有正确处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D. 没有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思路分析:这位专家“汇报工作”不从客观情况出发,任何事情都是用“喜”字来概括,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

答案:B

【生活思考】

不承认不等于不存在

一个嫌疑人犯了罪,并伪造犯罪现场,而警察的使命在于还原现场,获得嫌疑人活动的所有证据。那么法官是不是因为嫌疑人的抵赖就否定事实和犯罪现场的存在呢?同理,一种哲学否认思维与存在之间存在关系,是否表明这样的关系就不存在呢?当然不会。由此我们想到平时自己也会犯错,当不愿承担后果的时候就会撒谎抵赖,这可行吗?

【问题设置】

试用哲学观点来回答。

【思路引导】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答题时间:25分钟)

1. 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

A. 意识与物质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D.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 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

D. 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3. 针对关于房地产政策要放松的传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强调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工作,这是2012年以来该部第三次表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这表明()

A.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 思维决定存在

D. 哲学智慧源于人们的头脑

4.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总之,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述材料说明()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际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避免的基本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 什么是唯物主义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

A. 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 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 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 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6. 面对夏季旱情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陕西省防总先后3次组织气象、农业等部门会商,及时分析研判旱情形势,并根据《陕西省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启动了全省抗旱Ⅳ级应急预案,提出六条具体措施,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投入抗旱工作。这反映的哲学原理有()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点,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主要说明()

A.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D. 思维与存在的地位是不同的

8. 济南市计划将投资10亿元,推进泉城补给区农田灌溉改造工程,缓解每年春夏之交因农田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带来的保泉压力,也为市民喝上更多地下水提供保障。这体现了()

A. 思维和存在密不可分

B. 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C.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 物质与意识的性质不同

9. 美国热播大片《盗梦空间》中的主人公认为思维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只要依靠思维的力量就可以建造城市,就可以穿越时空。这种观点()

A. 是正确的,它肯定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 是错误的,它认为存在取决于思维

C. 是正确的,它肯定了思维决定存在

D. 是错误的,它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存在的

10. 阅读漫画,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漫画共同反映的哲学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一、考点突破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重难点提示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要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即意识,存在即物质。故也可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阵营。 【重要提示】 认为物质与意识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 二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持可知论的观点,但也有个别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持不可知论的观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 乐全矣!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确定的!”) 两人的辩论题小而旨大,辩题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能不能知道鱼儿是否快乐,如果认为因为我本身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我也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我不是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事物,所以我除了我之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不可能认识。这显然是不可知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核心突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生命哲学意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生命哲学意蕴 迟子建 小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在深刻的现实主义意味之外具有深刻的生命哲学意蕴, 具体体现在哪里?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在迟子建的创作中是一篇备受瞩目的小说,如现有研 究所分析的那样,迟子建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其大部分作品都较为缺失的现实 主义精神。然而如果迟子建只是把笔触停留在现实层面的话,这篇小说的价值也 就仅仅局限在了批判和反思社会现象的领域。 不过作为一位一直关注个体生存的 作家,迟子建显然没有就此止步,她在大胆揭露社会现实、 表现自我的痛与悲的同 时,更对个体生命进行了本体意义上的思考,并寻求着自我存在的出路。如此,也 就使得这篇小说在现实批判之外具有了深刻的生命哲学意味,显现出了超越性的 终极关怀色彩。 这正是目前学术界尚未注意到但实则促成了这篇小说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蕴涵的生命哲学意蕴,具体表现为揭示个体荒诞生存 的存在主义文化意味和推崇个体自然生存的庄禅文化意味两个方面。 一、揭示个体荒诞生存的存在主义文化意味 存在主义是一种生命哲学 ,其深入思考了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并且自觉 寻求着实现个体存在及自我价值的途径。 迟子建在这篇小说里就以个体生命作为 关注点,追问了生存和死亡的本相。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死亡,恰如蒋子丹在文章《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世界 上所有的夜晚及其他》中所说的,“死亡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主旋律, 它在小说里一遍遍奏响,密集到令人不能喘息的程度。”但是,迟子建虽一 次次奏响了死亡,却奏出了完全不同的旋律。小说中死亡涉及到的人物分别有蒋 百、金秀、云领母亲、魔术师、陈绍纯,对前三位人物的死,迟子建突出了导致死 亡发生的社会原因,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质疑和批判。而对魔术师和陈绍 纯的死,迟子建则有意地忽略了现实性因素,着重渲染了这两次死亡当中的偶然 性和荒诞色彩。 小说一开篇,迟子建就安排了魔术师的死,让他死于一次交通事故。 众所周知, 小说中的“我”有迟子建自身的影子,“我”失去魔术师
1/8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01.世界的本原问题 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在哲学中是一个本体论问题。这是哲学的永恒课题。因为,自从人有自我意识那一天开始,就有一种倾向,即希望找到一个东西一劳永逸地解释自己所面对的世界。于是,本体论就成了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往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自然物质。比如,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将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当然,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这种思考却一直在西方社会延续,并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自从苏格拉底提出那句“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命题以后,西方对本原问题的探讨开始由外在世界转向心灵,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概念思辨传统。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世界的本原。数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已经是心灵的抽象了。到柏拉图提出“理念”之后,西方关于本体问题的探讨达到了最高峰。正如怀特海所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到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转而兴起了反“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的浪潮,其实质就是要取消哲学中的“本体”概念。 0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上一个哲学问题的变种。在西方的哲学家看来,惟有本体才是真实的“存在”,而其他则是“幻相”和“非存在”。正因为此,西方的“本体论”也被称之为“存在论”。对人而言,惟有思维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而感觉,面对的只是杂乱无章的幻相,因而是“非存在”。存在是永恒的,思维对存在的把握是真理,而感觉对非存在的把握则是意见。真理会带我们进入征途,而意见则会将我们带入歧途。 比如,一个苹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眼睛看到的红色,鼻子闻到的香味,嘴巴尝到的甜味,都是不真实的。而惟有“苹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实的。因为“苹果”的概念是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而现实中的“这个苹果”,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也许,我们在某一天会看到一个青色的苹果,会吃到一个酸酸的苹果…… 就这样,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感性和理性之间,真理和意见之间,存在和非存在之间,就有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重精神、轻物质,重灵魂、轻肉欲的传统也正是由此肇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门尼德说:“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能被思维的与能存在的,其实是一回事情。” 03.“逻各斯”的三位一体问题 存在只能显示在思维里,惟有思维才能把握存在。但把二者联接在一起的则是语言。语言是什么样的语言?是概念化的语言。于是,思维、存在、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就成了三位一体的东西。因为所谓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抽象,而抽象则意味着把“相同”的东西和“不相同”的东西绝对地割裂开,把“相同”的归为一类,把“不相同”的归为一类,然后再在二者之间划定界限。比如,“苹果”之所以能和“梨”区别开来,是因为称之为“苹果”的那些东西肯定具有共同的东西,而这些共同的东西肯定是“梨”所没有的。因此,概念必然意味要界定内涵和外延,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正因为此,西方的语言是很清晰的,讨论一个问题必须要先弄清楚概念,表达意思必须要清楚,而且表达式多为“XX是XX”。 这就是“逻各斯”的原本含义。逻各斯是赫拉克利特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这个词原本的含义是“话语”(语言),而赫拉克利特则用它来表示“说出来的道理”(存在)。但就逻各斯是人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又被理解为“理性”和“思维”。 04.|经验和超验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高金华 回答此问题仅仅需要改动笔者另一篇文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区别?》)的第二部分。 一、首先分析“关系”和“辩证关系”的内涵和外延 关系和联系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人们对联系的定义比较熟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关系”一词中的“辩证”来源于“辩证法”。“辨证法”的英文单词为dialectic(s),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是指通过辩论证明真理的方法。斯大林指出:“在古代,所谓辩证法,指的是以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见《列宁主义问题》,第630页。)后来,“辩证法”一词演变为指称“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思想,包括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和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关系”是矛盾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包括三大规律和几对重要范畴揭示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决定和制约的关系,或者说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辩证关系,也包括非辩证关系。非辩证关系最典型的是迷信所断定的“关系”,例如,“乌鸦叫,灾祸到”。乌鸦和灾祸之间在特定的时空可能发生真实的关系,比如一架飞机撞到一群呱呱叫的乌鸦,造成人员伤亡;但“乌鸦叫”和“灾祸到”没有规律性的必然联系。非辩证关系的另一种类型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形成的关系,比如“翼龙和飞机的关系”,在思维中翼龙和飞机的关系是:都有翼,能飞行。但是翼龙和飞机没有决定和制约的关系,在翼龙消失6500多万年之后,人类才创造出飞机。 简而言之,关系包括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只是关系中的一个大类。 关系和辩证关系图示:

谈谈我对生命的思考

谈谈我对生命的思考 自从上了《生命教育》这节课后,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其实,生命是很圣神的。从我们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各自是一个生命存在这个世界上。著名哲学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生命,一个多么神奇的东西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逐渐经历人生的五块金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最后寿终正寝,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前,我一听到生孩子,就毛骨悚然。但自从上了这节课后,觉得生孩子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这意味的生命的延续。从而,又突出了天下所有母亲的伟大。现在,我觉得生孩一件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事情,没有了以前的恐惧。生孩子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 怀孕,生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事情,而正是这普通,使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风雨,进化、繁衍、生生不息,形成了我们今天人口众多,欣欣向荣的现代社会。也许是因为它太普通,人们习以为常,对一个生命的孕育过程人们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可那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啊!在很短的时间里,从受精卵到胚胎到胎儿,复现了生物进化的几乎整个过程,融合了父母两个人的遗传基因的一个新的生命就要诞生了! 在上课时,看到的那些母亲为了生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很让人感动。一名患艾滋病的女教授为了生下自己的孩子,冒着生命危险,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最终她的愿望实现了,但是她却安静的离开了。真不知道替她开心,还是替她难过好。开心的是,她的孩子平安的诞生了,难过的是她离开了这个世界,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只能远远的看着她的孩子。这个女教授很是让我佩服,为了生下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生命。或许。在每个母亲的心里,孩子是最重要的,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母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又高大了很多。 还有一个视频也很让我震撼。一个66岁高龄的妇女,罗马尼亚,生下了她一直梦寐以求的孩子。年龄这么大了,她还坚持要生孩子。而且也是人工受孕的,这当中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大家不言而喻了。她的毅力与耐心很让我佩服。虽然她也领养了很孩子,但是,她觉得他们毕竟不是自己的骨肉。所以,她坚持要自己生一个孩子,一坚持就坚持到66岁。在她看来,有孩子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 另外,在课堂上,老师谈到艾滋病问题。提到艾滋病,人们都会有所恐惧。目前,艾滋病还没找到治愈的方法。所以,一旦染上,就不可能治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很多,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还有性爱传播。很多人是因为性爱而染上艾滋病的。所以要慎重对待性爱这个问题。不要让它毁了你自己。现在,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很普遍。部分会大学生选择同居。从而,性爱问题就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这可能会发生艾滋病的传播。甚至,有些学生因为避孕措施做得不好而怀孕。在我看来,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是至于性生活的话,我就觉得有点过了。毕竟是学生,性生活就不必了。搞不好,怀孕的话就很麻烦了。所以,大学生谈恋爱要有自己的底线,要有自己的原则。 在课堂上,谈到死亡这个问题时,看到一个这样的视频:一位妻子病了,在医院昏迷7天7夜。而丈夫看到妻子这样,觉得很难受。他不想看到妻子这么痛苦,所以就想到让妻子安乐死。于是,他就拔了妻子的人工呼吸管,最后,抢救无效,他的妻子就这样离开了。我看完这个视频之后,觉得很荒唐。我很不理解那个丈夫的做法。“爱她就让她死”这是丈夫的想法吗?妻子志昏迷了七天而已,他就这么快就放弃了。如果丈夫爱妻子的话,就应该不放弃任何希望,一直等下去,等到妻子醒过来。这么快就放弃了,那肯定没有希望。如果爱妻子的话,丈夫应该陪着妻子一起战胜病魔,说不定会有转机。 我还想谈的一点是死亡。看了关于死亡的那些视频之后,我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就像视频里,佛家说的那样,死亡只是自己的灵魂离开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灵魂还存在的。死亡,虽然自己的躯体不存在了,但是灵魂还在,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

《哲学问题》读书报告 书目:《哲学问题》 简介: 1、作者:伯特兰·罗素 2、译者:何兆武 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出版年月:2007年4月 一、整体感受 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 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P3、130) 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罗素对以上发现做了一个讨论:“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上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看上去,它便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加实在是桌子的颜色”,“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P3) “桌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之前在我看来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只要能够看得见而又没有色觉问题,人人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更细的颜色分类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如到底是赤褐色还是栗梅色),但也实在无关紧要。然而哲学家们却不肯轻易忽视这个问

尼采的生命哲学

尼采的死亡哲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读讨论稿 有言称“哲学是对死亡的联系”。的确,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个永恒的谜,人类对于死亡的思索也是永无止境的,生与死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苦思冥想、孜孜不倦探索的哲学话题。死亡哲学的内容固然千头万绪,且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都是它的一个基本的或轴心的问题。而所谓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说透了就是一个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或无限)的意义或价值问题,因而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生的意义或价值问题。 1.珍爱、敬仰生命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第一卷中对死亡的说教者一节中,死亡的说教者说到“世上充满了多余的人,生命被这些过多的多数人糟蹋了,但愿用‘永生’之说把他们从此生中骗走。”尼采将死亡的永生论者、厌世者、看破红尘者、多愁善感者、禁欲者、虚无主义者都是死亡说教者的别称。 “在死亡的说教者中间,有些是灵魂的痨病患者:他们刚刚诞生,就已经开始死亡,渴望倦怠和断念的教义”。死亡的说教者有这么7种类型——内藏淫乐或自加撕裂的猛兽的可怕者,灵魂的痨瘵者,认为“人生只是苦恼”者,认为“肉欲是罪恶”者,认为“生育是苦事”者,认为“同情是需要”者,爱劳苦、紧急、新鲜、陌生者。从查拉图斯特拉对于死亡说教者的批判中我们可以得知尼采是一个重视生命者,他抨击基督徒宣扬的将全部希望寄予“来世的生活”。尼采认为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是对于生命决不能怀有轻视的态度,相反,我们要尊重、珍爱和敬仰生命。 2自由的死和成就之死 什么是“自由的死”或死的自由呢?尼采回答说,这就是“当我愿意死,死就来到”。那么,究竟我在什么时候愿意死呢?自然是“在适当的时候死去”。在《查》中,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人们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死亡。然而究竟在什么时候死才死得其时呢?于是尼采提出了“成就之死”的问题。成就之死就是一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之后死去。这样的死是光荣的,是美丽的,值得庆祝的。尼采认为人生的轨迹是先上升后下降的,死得其时也就是在我们人生轨迹的巅峰时刻死去,这样的死亡才死而无憾,这样的死亡才是死亡的真正意义所在。 查拉图斯特拉呼喊着:“我希望有宣传速死的说教者来临”,尼采认为最卑劣的人就是在没有创造能力时苟延残喘的人。因此,人们应该不惜任何代价追求个体价值之实现,而不能如蝼蚁苟且偷生。这与尼采对于生命的珍视并不矛盾,虽然尼采认为不能苟活于世,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需珍视生命,只是生命之美在于生命的创造力,在于生命的内在力量,当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创造价值时,我们的生命便会绽放出绚烂之花;但如果我们如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世,生命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生命便黯淡无华,甚至走向腐朽。因此我们在敬仰生命的同时,更应在创造中生成和超越,使生命价值走向更高更完美的境界。 人类虽然不能“战胜”死亡,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劳作、游戏和创造,获得自足的幸福。尼采憧憬着自由的死去,他以查拉斯图拉的口吻说道:“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 因而,所谓“成就之死”实际上讲的是“成就之生”,所谓“失败之死”,实际上讲的是“失败之生”。尼采认为,许多人的生和死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毫无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结果,少年斑白,精神先老,虽生犹死。这些人是死得太晚了。“生者何其多, 悬挂在枝头何其久长。但愿来一次风基, 将一切腐物和被虫蛀之物从枝头抖落。”而强者的死是荣誉—“颇有建树的人死了, 他胜果系早, 被心怀希望和期许的人们包围着。如此死去也罢, 乃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构成上看,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辩证法、认识论三部分构成的;从认识过程上看,是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传统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体现在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否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忽略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和实践论思想,因而是不完整的。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全过程看,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也应属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并没有穷尽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全部内容,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也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一个基本方面,因此,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也属哲学基本问题。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第三个方面是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如果哲学基本问题中不加入第三个方面就必然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一、坚持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才能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归结起来,无非属于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等,就是对这两类现象最一般的概括。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以及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任何哲学体系都必须进行研究并作出回答的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即在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中,思维对存在来说,处于何等地位,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还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是哲学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人,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归根到底谁先谁后、谁依赖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中的最根本方面,是一切哲学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这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个基本方面。 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关系还有另一个基本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 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 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对世界是否可知,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一)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一) (摘要)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生活也随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引发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生新发展和新的问题,它们无不是人之生活的个我化与生命存在之普遍化这个人生之根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今天仍求之于传统的人生哲学原理已经不足以因应这些复杂而又众多的人生问题了。所以,必须从人生哲学走向生死哲学,联系到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来探究人生问题,使人们从生活的个我化达到生命存在的普遍性、超越性,终则实现人生的永恒性,让每个人都获得生的幸福与死的安宁。 关键词:人生根本问题人生哲学生死哲学生命存在普遍性 人生可分为二大部分:一为人之生活;二为人之生命。生活是人在其一生中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人生滋味等的总和;而生命则是人之生活的基础,包括人物质性身体的生存,也包括人之精神生命的生存等。一般而言,人的生活总是显现为个我化的,因为生活都是具体人的生活,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和所品尝到的人生滋味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生活中人们拥有各种的物与事,皆显现为是"我"的就不是"你"的,是"他"的就不是"我"的,这就使人之生活产生所谓"个我化"的倾向。但从生命存在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之生命皆源于父精母血,是一种血缘性的存在,又皆只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人之生命构成的化合物也是相同的,这就是生命存在的同一性或普遍性。一方面,人没有生命便不可能有生活,而人之生命又只能在人之生活中显现出来,所以,人的生活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可是,人之生活的品格是趋向于"个我化",而人之生命的品格是显现为"普遍性",这二者之间的紧张构成了人生之永恒的根本问题,在现代社会,这一紧张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时代发展与现代人之生活 现代人因为有高度发达的理性和科学,所以常常预测未来,而且喜欢用对未来的预见安排当下此在的生活。在世纪之交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回响。 悲观主义者高喊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还有人认为人类的品质堕落,环境污染严重,天灾人祸不断;而且天空的臭氧层有了一个大洞,且在不断地扩大,各种机器排出的废气越来越多,地球的气温持续升高,许多地方的冰河熔化变成了水,于是海洋水位升高,陆地面积减少,河流以及地下水日渐干枯,大面积的农田减少,沙漠面积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人类正在走向毁灭。也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爆发,人们互相采用核武器及生化武器,这将毁灭人类所有的文明与文化,人类将回到蒙昧的洪荒的上古时代。

笛卡尔的心灵哲学及其价值(一)

笛卡尔的心灵哲学及其价值(一) 摘要:心灵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因此,笛卡尔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对笛卡尔心灵哲学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心身关系取消主义解释主义同一论功能主义 最近三、四十年,心灵哲学作为哲学的一大分支,倍受哲学家的关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并且,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共同的目的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的二元论幽灵。而作为二元论的代表者——笛卡尔,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矛头所指。当然,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给哲学界带来的灾难不可视而不见。但是,当代心灵哲学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并未超出笛卡尔所思考的范围,而且一些重要思想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笛卡尔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起来的,甚至一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超越笛卡尔的思想。 一、笛卡尔关于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 笛卡尔的关于心灵哲学的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自我意识。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他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一沉思”就是普遍的怀疑。我在怀疑,这也是在说,我在思想。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的存在。在他看来,“我思”必然依附一个主体,那就是我。因此,我是存在的。既然我是存在的,那就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就具有广延的属性,属性又依附一定的实体,因而就推出了“物质实体”。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和本性就是思想。“思”就是以属性而存在的,和上面一样又推出了“心灵实体”。 心身关系。上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从属性“广延”和“思”中推出来的。他认为,“广延”和“思”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不可能还原为对方,因此,它们具有不可还原性,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绝对的区别,进而,他就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思想。人和机器。笛卡尔是“人和机器说”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人不是机器,动物才是机器,因为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所以它们也服从物质的普遍规律。他同意将动物和人的肉体看作机器。但是,一旦超出了肉体和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和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和人同等对待。 二、笛卡尔的心灵哲学的价值所在 不管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给哲学界带来了何种灾难,我们都不能被关于二元论的批判遮蔽了双眼,而对笛卡尔一概否定,对他的贡献置之不理。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怎样诋毁甚至诅咒他,我们仍应正视他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 笛卡尔为心灵哲学设定了共同的问题和对象。他认为,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种实体构成的,灵魂的特征是能思而无广延,身体则有广延而不能思。同时他又用身心交感论解释心身相互作用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的理论及其矛盾构成了近现代心身问题讨论的焦点。与此相关的,心与身有没有同一性,有没有“属”与“种”的关系,它们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对此应如何解释,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尽管讨论的方式和论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当代,心灵哲学这一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的变革”,一些哲学家以解构心灵,祛除隐藏在人们心中的二元论幽灵为目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灵哲学的思想。但是,他们讨论的部分问题并未超出笛卡尔所思考的范围,而且一些思想是在笛卡尔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起来的,甚至有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超越笛卡尔。下面,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进行分析,以显示笛卡尔心灵哲学的价值。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换言之,就是人类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困惑。并由此引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和两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即意识是第一性,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举例来说,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若说先有鸡,那第一只鸡从哪来?鸡若不是从鸡蛋中孵出的,那还是鸡吗?另一方面,世界先有的鸡蛋。可第一个鸡蛋从哪来呢?若不是鸡生出来的蛋,还能称之为鸡蛋吗?所以鸡或者鸡蛋都是以人的意识来定义的。意识是第一性,即鸡或者鸡蛋这件东西是因为人的意识产生的。可世界上若根本没有鸡或者鸡蛋这种物质呢?人的意识里会凭空产生鸡或者鸡蛋这些东西吗?由此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衍生的。 由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分为了两个学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国也有相关的故事产生。三个和尚坐船,风吹幡动,一和尚说“幡动”,第二个和尚说“风动”,禅师说“心动”。前二者看到了事物本身,即唯物主义。禅师思想上升到了意识层面,即唯心主义。而这其中的“上升”,并不是说物质高

于意识。只是体现了人们从不同的层面看待问题。人的一生都在感受着周围的环境,并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而禅师不过是从外界的变化感悟到自身的变化,进而人的意识认识到意识本身的存在,并逐渐升华。意识对所有物质并包扩意识本身的认识都不受限制。但意识本身是是由人脑产生的。当人脑停止思考或死亡时,意识也会消亡。可以说意识需要物质的基础,由此,不由得想问一句,是不是物质可以脱离意识单独存在?有人说“一块石头或者一滴水,它们没有意识,但却真实的存在着。”这就引申出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意味着它是有物质基础,并被人感知的才能称之为存在。若世上没有意识,谁又能说明物质是存在的呢?或许有人要问“那上帝存在吗?”他不依靠物质,仅存在于人的意识里。从一方面来说,上帝的存在,是意识传承与积累的结果,就像知识,经验。他是因人类对大自然敬畏而逐渐产生的。若有人问知识是存在的吗?我想这是没有答案的了。 思维与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地认识存在的问题。 从某些层面来说,意识是无法正确认识存在的。比如说,某人被拔了一根头发,那他是秃子吗?显然不是,那再拔一根呢?如此反复,突然,那人就变成了一个秃子。但突然让他变成秃子那根头发是哪一根呢?无法回答。再比如,把一粒谷子堆起来,

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论生物信息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口腔医学院胡靖宇2010103040019 早在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逻辑推理。20世纪初,摩尔根在对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进行补充的同时,也证实了那些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而染色体就是基因的载体。20世纪50年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基因的本质,即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于不同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至此,人类对于破解生命终极奥义的愿望空前迫切起来,1990在美国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为我们敲开了基因世界那扇尘封多年的大门。2000年6月26日,参与HGP的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已经绘制完成,这标志着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时代(post-genomic era)[1-4]。生物科学的研究重心由基因结构研究向基因功能转移,最终转向生命科学的全部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应用,一门新兴科学——生物信息学就此而生。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它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同时也将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其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Genomics)和蛋白学(Proteomics)两方面,具体说就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的生物信息。 具体而言,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领域,它是把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为源头,在获得蛋白质编码区的信息后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和预测,然后依据特定蛋白质的功能进行必要的药物设计。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以及药物设计构成了生物信息学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上看,生物信息学应包括这3个主要部分:(1)新算法和统计学方法研究;(2)各类数据的分析和解释;(3)研制有效利用和管理数据新工具。 纵观生物信息高度膨胀的这二十年,除了慨叹生物信息学这一门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外,似乎还能隐约看到另外一门学科的身影。而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一段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一、教学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哲学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二)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很多的问题上,有没有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么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二)讲授新课 教师:好了,我想请几位同学回答一下刚才老师提问的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那好既然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他包括哪些内容呢? 教师:范缜大家知道吧,他是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扔坚持反对佛教,并着《神灭论》。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那好,我想问大家一下,这里的形是什么呢? 学生:形是指物质存在的东西。 教师:很好,我们把它归纳成是物质。(物质,副板书)那么,上面的神指

生命哲学名言

生命哲学名言 1、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2、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有。 3、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4、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5、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6、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相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7、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8、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生命 9、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 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肖楚女 10、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11、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1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3、生命是珍贵之物,死是的罪恶。 14、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 潘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6、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 旦明白和接受这个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17、我们的生命是三月的天气,能够在一小时内又狂暴又平静。——爱默生 18、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 旦明白和接受这个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19、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 20、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21、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 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22、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 旦明白和接受这个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2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24、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25、人生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26、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 27、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28、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有。 29、人为某事而诞生,并不是为无所事事而诞生。——武者小路 实笃 30、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

解析《老人与海》中对人类生存意识的哲学思考

现实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或人生观。海明威晚年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就是他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小说的代言人的典范,海明威一生苦难重重,数次亲历大战及意外事故。面对困难甚至是死亡时,他从来没有畏惧或者屈服,却认为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对不能被打败。因此,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他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老渔人奋力与一条大鱼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命运中要勇于面对并克服所有的痛苦和磨难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积极人生观。 一、人生哲学和生活观 名言“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点出了海明威人生哲学的精髓。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却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仍然独自出海,最终钓到了一条罕见的大马林鱼。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同马林鱼和鳖鱼进行搏斗,最终获得了成功,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海明威还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老人与海》叙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却发人深省。这种人生哲理包含三层意义,即处理好与自身、与环境、与未来的三重“关系”。具体来说,首先,要充分肯定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并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其次,要懂得如何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最后,要规划发展的目标并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构建心中的理想世界。人文精神在完善个人人格、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如果人们读懂了《老人与海》,就不会仅仅只看到小说表面所表达的意思,而能体会到其中“更深的东西”。人在生活中避免不了要经受种种的灾难和挫折,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味地获得“成功”,而在于享受勇于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冷漠无情的命运进行抗争的过程。在遇到不幸和困难时,不放弃希望,永远做精神上的胜利者,坚信未来总会获得成功。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懂得收获成功的不易,才能真正地理解奋斗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这部作品无疑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人类生存应具备的人文精神 《老人与海》中体现了多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硬汉”精神、进取拼搏精神、乐观精神等。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人类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屡败屡战、永不言弃,这也是人类不断取得发展的关键所在。 1.硬汉精神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硬汉”精神的最佳体现者,也是海明威笔下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与荣耀,积极勇敢地面对苦难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在和马林鱼最后一轮搏斗中,桑提亚哥克服了极度的困乏和疲劳,终于制服了马林鱼,之后他就安心地睡了,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走向成功的喜悦时所应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以及在付出之后才能享有的平静。即使有痛苦,但其中却饱含着一种未来胜利的喜悦和激动,隐藏着征服者的自豪和骄傲。桑提亚哥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始终没有屈服,他的这种非凡的毅力和压倒一切的无畏气概令人由衷地折服和尊敬。勇敢面对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经历了创伤和失败还能继续勇敢地面对,实质上就是一种硬汉的形象,更是一种英雄的行为。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人们都应该学会正视现实,接受苦难并克服、超越它。绝不放弃每次机会,即使失败了也同样不失“重压下的风雅”,保持坦然的心态。即使面对死亡,也不能即刻屈膝求臣,这才是桑提亚哥所执着的人生意义,也是我们人类所应该追求的生存意义。 2.永不言弃、挑战人生的进取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海明威笔下的“硬汉”都渴望奋斗,虽然他们都有辉煌的过去,但并没有一味地享受胜利的果实,而是更注重现在的自己,希望通过奋斗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

生命的哲学名言

生命的哲学名言 1、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2、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有。 3、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4、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5、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6、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相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7、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8、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生命 9、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 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肖楚女 10、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11、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1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3、生命是珍贵之物,死是的罪恶。 14、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 潘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6、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 旦明白和接受这个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17、我们的生命是三月的天气,能够在一小时内又狂暴又平静。——爱默生 18、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 旦明白和接受这个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19、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 20、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21、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 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22、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 旦明白和接受这个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2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24、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25、人生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26、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 27、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28、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有。 29、人为某事而诞生,并不是为无所事事而诞生。——武者小路 实笃 30、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