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斯诺普斯三部曲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斯诺普斯三部曲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斯诺普斯三部曲

解构主义翻译的进步与局限性

第21卷 第4期 2008年8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1 No.4August 2008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3 李晓惠,谷童宇,孙孝文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收稿日期:2008203228 作者简介:李晓惠(1953-),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谷童宇(1982-),女,湖北省襄樊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3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课题“大学英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2007087)。摘要:通过剖析解构主义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巨大冲击,揭示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解构主义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其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思想方法,但是由于其翻译观存在的局限性,它也给翻译行为、译文及读者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关键词:解构主义;进步性;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冲击 中图分类号:H0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597-04 在西方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 (st ruct uralism )思想,这一思想有其系统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构主义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和深层结构等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使得翻译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渐显其弊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 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2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 2st ruct uralism )。其 主要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J acques Derri 2 da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罗兰?巴特(Roland Bart hes )等。德里达于1967年发表的三部著作奠定了解构主义的基础 [1] 。 解构主义的特点是反逻格斯中心、反权威、反理性和反结构。它认为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否认了结构的存在。它主张要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2]。 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解构作者的权威地位,是译者赋予了原作作者作品以新的生命。因此它赋予译者更大的自 由,让译者主动地在阅读中介入作品的再创造。 一、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 解构主义者把自己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翻译理论中,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 新的视野。解构学派的反传统观念(反结构主义)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3]。本节通过剖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方面的冲击来阐明其进步性。 (一)对“忠实”原则的冲击 解构主义首先打击的是结构主义思想的核心———逻格斯中心主义,即语言能够完善地再现和把握思想的存在。由结构主义这样的语言观念形成的翻译观不可能是一种开放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先,语言本身无足轻重,它只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然而解构主义反对在意义和语言之间做出这样的区别,认为语言并不是可以被自由支配的工具,语言所表达的就是文字或者说是语言本身,而不是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先在的意义[4],这一点是其进步性所在。 此外,解构主义主张文字先于语言,攻击结构主义的语言、语音先于文字的观点。在《论文字学》一书中,德里达认为:没有文字就没有语言,文

解构主义视角下《洛丽塔》的“去中心化”倾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4423575.html, 解构主义视角下《洛丽塔》的“去中心化”倾向 作者:龙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 摘要: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思潮,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它主张事物没 有固定的中心,著名的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称之为“去中心化”。本文将从二元解构,叙事手法两个方面探讨《洛丽塔》中出现的“去中心化”倾向,揭示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洛丽塔》;二元解构;叙事手法;去中心化 作者简介:龙燕(1988-),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英语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 一、纳博科夫和《洛丽塔》 苏童在《我读纳博科夫》高度评价纳博科夫:“作为一个学习写作的文学信徒,我所敬畏的是纳博科夫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能。准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复杂热烈的情感流动,通篇的感觉始终是灼热而迷人,从未有断裂游离之感,我想一名作家的书从头至尾这样饱满和谐可见真正的火候与功夫。”[1](132)《洛丽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小说描写了男主人公亨伯特疯狂地迷恋上了一个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为了接近她,他违心地娶了她的母亲夏洛蒂。当他真正的目的暴露之时,母亲气愤出走并且因此车祸身亡。至此,亨伯特得偿所愿地她纵横美国大地并且占有了洛丽塔。小说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由》,这是一份长达二十六万字的自白书,主人公在狱中以忏悔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和洛丽塔坎坷的一生。 二、解构主义的去中心化理论 传统的形而上学崇尚权威或者整体,即所谓的“中心化”。二元对立作为其代表思想,更是认为对立的一方必定以绝对的优势或者是处于中心地位而凌驾于另一方,诸如言语和书写以及真理和谬误。但是20 世纪中期兴起的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恰好反对这种对中心和权威的认定。解构主义认为,如果说人类的文化本质是一种游戏的话,这一游戏的本质来自 于“在场的断裂,总是不在场与在场间的游戏”。[2]( P523)因此德里达不再寻找中心,而是试图用一种没有中心、去中心的非逻辑概念的手段和形式去探寻世界。本文旨在从二元解构,叙事技巧两个方面,探讨小说《洛丽塔》中的去“中心倾向”。

浅谈解构主义在建筑艺术上的运用,论文

大 众 文 艺大 60摘要:当今社会,整个城市建筑的风格不尽相同,混泥土、钢 筋结合下得现代建筑缺乏生机。解构主义的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解构主义设计不是随心所欲的设计方式,所有解构主义的建筑都具有貌似零乱,而实质内在的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性特点。解构主义是新视觉上的一种冲动的理智。 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艺术;德里达;哲学 在现代设计史上,设计风格的转变出现在现代主义之后。转变后的设计基本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发展。而这些设计基本都是基于形式主义上的探索。解构主义便是其中的一支分支。 一、解构主义的由来 解构主义(d e s o n s t r u c t i o n)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 。因此,它的形式实际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从哲学的角度上讲,1967年前后就被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从字意上来讲,解构主义是指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德里达所攻击的对象,恰恰是列维·斯特劳斯理论,他认为其理论“毫无生气”。在70年代已有一些学者攻击斯特劳斯理论。他们被成为“后结构主义”。德里达也是其中成员之一,但最后发展自己的体系,最终形成了所谓的“解构主义”理论,独树一帜,影响甚大。 二、解构主义在建筑上的影响 对于设计、建筑界来说,德里达理论的提出比较适时。从建筑设计来讲单调的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垄断设计风格几十年之久,在建筑设计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厌倦。而解构主义正是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具有强烈个性的新哲学理论的提出在建筑设计领域被采用。 三、解构主义在建筑上的运用及代表人物、作品 建筑中的“解构主义”是语言的创新、尝试与探索,它不是保守的而是反传统的、激进的、凭建筑师的直觉经验而来。按伽德纳的理解,直觉是另一种东西,人们可以借助它来达到某种内心的、对于潜藏在世界背后并且弥漫于世界之中的创造流(crearive flow)的交感进行认知。直线(垂直、平线)的古典原则在这儿遇到了斜线。零散与偶然的挑战,上升到理论层面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因此,解构是反传统和约定俗成的,它是一种新思想、新方法的起点。 进行“解构”思考的著名设计师有P?艾曼森(P e t e r Eisenman)、哈迪德(Zaha Hadid)、盖里(F.Gehry)等人以及赛特集团和OMA集团,他们的共同是从整体上或部分地对建筑系统进行批判,寻求平衡性。如在美中寻丑,理性中寻求非理性。其核心思想是克服约束和真正的阻碍,对系统进行替换和移置,打断整个连续的“文本性”,打乱保守的建筑思想。对和谐进行挑战,对受压制、约束的不纯和杂乱无章的东西以及内在的粗野狂暴进行描绘,消解建筑的限制,对长期以来建立的城市和建筑形象和概念进行挑战。 1.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 最早反映在弗兰克?盖里被认为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代表作:1989年设计的德国维特拉国际家居展览中心。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建于(1995~1997)年,作为9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新建筑,盖里重新撰写了建筑手法的传统 盖里的设计基本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形态。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他重视解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整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是解析了以后的结构。他对于空间本事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所谓的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丰富的形式感。 2.P?艾曼森(Peter Eisenman) P?艾曼森(Peter Eisenman)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与P?艾曼森有较多联系,对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艾曼森的两大作品——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艺术中心与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 艾曼森主持的DAAD学院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始于1987年,学院1996年底建成。原建筑呈折线互相联系,扩建部分在原有建筑北侧而且沿着山坡布置。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独具特色。设计借助计算机,建筑轴网的每个交点都在三度空间不断位移,多层次交叉、错动。利用扩建部分与己建成部分的空间作为中庭。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极不规则,设计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并予以发挥。沿中庭北侧布置单跑大楼梯,平面呈曲线状,坡度极缓而且有宽度变化,大楼梯与横跨中庭的天桥、顶光组合成极具特色的共享空间。由于高层的变化、结构的扭转、空间的穿插,形成强烈的动感,这种扑朔迷离的空间在建筑艺术确实有所突破。DAAP学院的外立面也很有特色。新主入口由轻淡的红、绿、蓝三色组成交叉的状构图,具有独特的动感,有人称之为“交响乐式的地震”。 3.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 在德里达解构主义观点的影响下,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设计中一反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类型学,生态学和文脉主义的观点,认为那些观点都是怀旧、保守的表现,脱离今天的社会、政治与文化。拉维莱特公园应当是无中心、无边界开放型公园,建筑艺术不依赖传统的构图规律,如等级、秩序等,而是以点、线、面整体并列、交叉、重叠、创造出动态的空间构成,一种新的空间模式。 无中心或许是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拉维莱特公园中心构思是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 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成为西方建筑届的热门话题。“解构主义”可以说是一种设计中的哲学思想,它采用歪曲、错位、变形的手法,反对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等彼此的有机联系,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解构主义的风格并没有成为主流,但极大的丰富了建筑设计的表现力。在当今社会,整个城市都是一样的白灰色盒子,显得呆滞而缺乏生气。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上的无政府主义方式,或都是随心所欲的设计方式,所有解构主义的建筑都具有貌似零乱,而实质内在的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性特点。解构主义是新视觉上的一种冲动的理智。世界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解构主义像是七彩多元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那一抹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编著.《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1996. [2]许力主编.薛恩论.李道增等编著.《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2005. [3]尹国均编著.《混杂搅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N中变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尹国均编著《国外后现代主义建筑》.重庆出版社,2008. [5]谷康.李晓颖.朱艳春.编著《园林设计初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英)杰里米·梅尔文编著:《…isms流派》建筑卷,王环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浅谈解构主义在建筑艺术上的运用 倪晓明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理论研究?设计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势不可挡。在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字学也拥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西方哲学的思想反叛,生成了对立于结构主义和逻辑主义的解构主义,自其生成之时起,便成为了当代学术领域的新的研究视域。将汉语言文字学嵌入到解构主义领域当中能够看出,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汉语言本身,而是一种包含中华民族悠久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学科。而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于传统视角,只有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字学理论。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发展创新之路,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力量。 标签: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前言 在上个世纪初期,解构主义在哲学领域当中的深入发展为西方思想的多元化延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汉语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拥有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社会形势的变革促使政治问题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问题,解构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在政治领域当中的作用逐渐凸显,西方语境开启了后现代研究新领域。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诸多领域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为西方政治与哲学思潮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研究也由此拥有了新的指导方向,为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解构主义概念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挑战,以反对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思想为主。解构主义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由雅克·德里达提出,对语言文学中的文字进行有效的结构分析,认为文字个体的存在价值高于语言文学的整体本身,重视文字结构本身的存在,将传统化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的打破,创建一种新型的文字解说模式,将传统化、规律化的模式进行有效的钙和,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模式。换言之,其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意义在于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和新型的价值观念,包括社会道德层面、精神领域层面、思想意识层面和文化风格层面等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再梳理和重新创造,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秩序,在结构和逻辑上将其从美学、力学和功能三方面进行有效的构建和分离,进而产生一种新的存在价值,重视个体的价值高于整体的作用[1]。 二、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价值 汉语言文字学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息息相关,是建立在传统文字基础上的一种文化研究模式。加强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 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表面上看,《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深刻认识,里面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反省,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伤逝;女性主义;男权思想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也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学科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其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到理论创建,最终在实践中逐渐中国本土文化的痛苦融合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男权特征,成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增加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度。 严重的男权思想,也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产生巨大差异,并在叙事方式、文体特征、性别意识以及情感世界等,都形成独特的特质。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和发掘不够,这无疑限制女性文学的影响了,因此,需要逐步的加以解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伤逝》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深入分析鲁迅对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性别平等的解读,以及《伤逝》对近、现代中国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伤逝》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认识对和谐社会建设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四”时期,女权主义运动传入中国,为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封建大国的妇女展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近百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思维更注重于现实的需要与实际利益的争取,而很少从宏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马梦琪 一、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3 黄培清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福建361012) 摘 要:罗兰?巴尔特的《作者死了》宣告了原文及作者权威性的终结。在后现代这一背景下,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深受沃尔特?本雅明的著作《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关于翻译论述的启发,对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思考。他打破了二者长期以来二元对立的等级结构,指出译文是原文的“来世”,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这一见解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是翻译研究中的一大进步。 关键词:原文;译文;解构主义;“共生”关系 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中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西方传统译学研究是以原语为导向的,早期的翻译研究语文学派和以奈达为代表的语言学派,均认为原文、作者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译文是附属于原文的,译者是作者的“仆人”,是“隐形人”。现代翻译研究派则将“原文-译文”这一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完全颠倒过来,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操控”和“改写”。安德烈?勒菲弗尔在其著作《翻译,改写和文学名称的操控》的扉页指出:“翻译当然是对原文的改写。所有的改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因此,翻译实际上也是译者对文本的摆布,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Translati on is, of course,a re writing of of an original text.A ll re writ2 ings,whatever their intenti on,reflect a certainideol ogy and a poetics and as such mani pulate literiture t o func2 ti on in a given s ociety in a given way)。该学派的研究方向向目的语倾斜,考察目的语中影响翻译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因素,这在提高译文和译者地位的同时,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到了后现代,罗兰?巴尔特和米歇尔?福柯等哲学家对原文及作者的权威性提出质疑。以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对西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打破了原文和译文二元对立的等级结构,认为译文是原文的“来世”,二者是互补的“共生”关系。本文试图对德里达的这一见解进行探讨,并阐释这一思想对译学研究的意义。 一、后现代语境下“作者之死”———对作者及原文权威性的解构 1968年,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尔特发表了一篇题为“作者之死”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后一句,他声称“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The birth of the reader must be at the cost of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作者死了”,意味着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经死亡,真正起作用的是文本里的符号,读者通过解读这些语言符号,解释文本的意义。因此,文本能否存在下去,取决于读者,这样,作者对原文的权威性就被解构了。同时,巴尔特还否认文本有中心系统,有所谓的终极意义。他指出,文本就像一颗洋葱头,“是由许多层(或层次,系统)构成,里边到头来没有心,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不能再简约的本原,唯有无穷层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的统一”。这说明文本的意义不是唯一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以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例,对该小说所要表达的含义,不同的评论家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看法,时至今日,对该作品新的看法仍旧层出不穷。这就表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文本意义的生成是读者积极参与的结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作者安放在文本里的东西。这样,对文本的解释权就由作者转移到了读者手中,读者被赋予极大的权力,其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 巴尔特关于“作者死亡”的宣言得到了诸多后 72 2010年3月第11卷第1期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AOT OU VOCATI O NAL&TECHN I CAL C OLLEGE M arch.2010 Vol.11.No.1 3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简介:黄培清(1980-),女,福建泉州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及研究工作。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_吃碗茶_文本解读

科技信息2011年第27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吃碗茶》是美籍华裔作家雷霆超的成名作。小说出版于1961年,被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小说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纽约唐人街单身汉社会的冲突与矛盾,以及这个社会向家庭化转型时的社区生活的人们思想方式的变化过程。她展示了由美国排华法案政策造成的一些有妻室儿女却不能充当合格丈夫,合格父亲的人物形象以及那些守活寡的被留在中国的妇女形象。本文试图运用解构主义批评方法从斌来对父亲的反抗,美爱对父权制的反抗,以及他们对中国封建文化的颠覆来解构西方社会对华人以及其文化的刻板印象。 1父权制在斌来身上的解构 整个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以罗格斯为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话语体系。逻各斯中心主义集中体现于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中,如男人与女人,白人与有色人种,先进与落后,西方与东方等,并且前者意味着优越、统治、主动,而后者意味着落后、臣服、被动。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矛头所向是贯通西方思想史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他认为要解构二元对立,首先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雷霆超也注意到了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小说中,雷霆超将矛头指向父权中心主义,借用发生在斌来身上的诸多事情颠覆父权中心主义。 在《吃碗茶》中,雷霆超呈现了主人公斌来对父权的态度转变。美国大部分的华人来美国的主要目的是赚钱,为了对抗外来势力,他们主要以宗族姓氏及家乡所在地为组织依据。中国封建的父权制似乎也随着这些组织的出现而扎根在了美国这个异国的土壤中。中国父权家长制确立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家长权,父亲“对子女的生杀权”。但是父权当真能一直这样存在下去吗? 《吃碗茶》表现的正是美国纽约唐人街的“父权家长制”在新的社会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小说中,一开始,斌来遵循父亲的安排,与美爱结婚。斌来似乎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父亲的旨意之下。俨然父亲的权威在他的生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尤其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因斌来的性无能,美爱红杏出墙,听到消息的父亲王华基认为斌来应该为了王室一族人的脸面将美爱修掉。斌来在这件事情上犹豫过,然而这一次他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图处理这件事情。这是斌来对父权制的一次有力反抗。最终斌来选择继续和美爱生活在一起。 小说始终是以斌来的性无能为主题展开。一开始,当美爱要求斌来去看医生时,斌来并不是很情愿,很显然在父权制下,在美爱与斌来之间,斌来是居于统治地位的,而作为妻子的美爱只能接受。然而在故事的后半不分,斌来听从了妻子的劝说。显然这个时候的斌来视妻子美爱为同等地位。这是斌来对父权制的又一次消解。 当得知美爱腹中并非自己的孩子时,一开始斌来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在传统的父权制理念中,丈夫的不忠,妻子只能坦然接受。但是,妻子的不忠丈夫是有权不接受的。丈夫在这种情况下抛弃妻子才是大快人心呢。然而斌来最终说服了自己,并接受了美爱以及那个和自己一点血缘关系没有的孩子。显然,在父权制社会中,这是决不可能发生的,然而事情就是发生在斌来身上了。这是斌来对权威的复权思想的颠覆和消解。 2父权制在美爱身上的解构 在中国父权家长制中,“夫为妻纲”,丈夫对妻子有着绝对的权威。“从原始宗法制度到后来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妇女只不过是男性占有,生儿育女的财产和工具。”[3]女子在这样的话语下失去了婚姻和爱情的权利。在父权制社会下,男性们眼中的合格妻子就应该是无论丈夫做什么,他们要做好一辈子都为丈夫牺牲的准备。父权制注定造就一群悲剧性的女子们。 与小说中的刘氏不同,美爱走出了这样一种桎俈。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女子无才便是德。在描写美爱与斌来相亲时,作者透露说美爱在新会接受过中等教育而且英语学的很好,这似乎为她挑战父权社会模式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美爱主动问斌来什么时候能再见面。显然,按照封建父权观念,女子是不可以如此主动的,这样会被认为为人轻浮。婚后,美爱与斌来一起返回美国。当发现丈夫失去性功能时,美爱并没有像传统女性那样默不做声,而是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让丈夫不爱自己了,并试图通过回忆他们的新婚之夜来帮助丈夫恢复能力。当这一切未果时,她希望丈夫能够去看医生。她所作的这一切都是对父权制的一种挑战。 美爱对父权制的颠覆在她与英氏的一次对话中得到凸显。英氏是父权制下的典型女性形象,丈夫就是她生活的纲领。英氏在得知美爱怀孕真相后对美爱是旁敲侧击,指桑骂槐。而美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将自己降格,任人宰割。深受中国父权制文化影响的英氏,在她眼中男人背叛婚姻、女人是要容忍的;但是换做女人背叛婚姻,那么无论如何这个女人是要被众人唾弃的。美爱勇敢的反抗了这种观点。在她的思想意识形态中,男人和女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权利和尊重。美爱在这次对话中无疑对传统父权思想做了强有力的颠覆和消解。 3亚裔刻板印象在斌来和美爱身上的解构 在西方人眼中,亚裔男性只能从事白人男性所不齿的“女人干的活”。亚裔男性缺乏男子汉气概无法进入到美国主流社会。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斌来搬到了旧金山并在那里找到了崭新的自己。在餐馆里从低层做起。最后由跑堂升到了厨师助理的位置,很有可能还会奋斗到大厨的位置。显然,华裔男性也有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他们也是在积极地融入到美国社会中,并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境况。这与西方人眼中的刻板印象是大不相同的。斌来用行动消解了强加于华裔男性身上的刻板印象。 华裔女性在西方人眼中是典型的顺从主义者。华裔女性以其温顺和顺从而为西方主流社会所认同。华裔女性通常对自己的丈夫是绝对的忠诚。然而在《吃碗茶》中,我们看到了一部分像刘氏,英氏这样的绝对服从主义者,然而美爱的出现却使这一刻板印象土(下转第570页)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吃碗茶》文本解读 付玲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吃碗茶》是美籍华裔作家雷霆超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作为亚裔美国文学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雷霆超的《吃碗茶》真实生动的描绘了二战后美国纽约唐人街的单身汉社会,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王斌来的性无能展开的。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个真实的唐人街社会。 【关键词】解构主义;斌来;美爱 A Study of Louis Chu’s Eat a Bowl of T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ism F U Lin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China) 【Abstract】Eat a Bowl of Tea i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Louis Chu’s representative novel.As one of the classics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t sincerely pictures the bachelor society of China Town in New York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whole story is developed with Ben Lai’s impotence as the main thread.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ism to reflect a true China Tow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Key words】Deconstructionism;Ben Lai;Mei Oi ○高校讲坛○ 583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

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 一.引言 随着各类学科的诸多理论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引入,翻译的理论阐释也变得多样新颖,诸如令人耳目一新的翻译心理学、翻译美学和翻译哲学等。其中,产生于西方文论界的解构主义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对结构主义的反思。解构主义理论在人文、社科和哲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轰动。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笔者发觉从解构主义角度研究翻译,确实能够看清翻译的本质,进而挖掘出研究翻译的新思路。 讨论解构主义与翻译问题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无论对这种理论赞成与否,人们都无法否定其客观存在的影响。(王宁,2009)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这一思想引入翻译,打破传统的翻译观点忠实和通达,强调译者本身作用和意义,这对翻译的传统理论有较大冲击,但也给人们对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解构主义在翻译理论中的具体体现 解构主义最初是从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该思潮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倡议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包括社会秩序、道德秩序以及个人意识上的秩序和民族性格等。总之,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换言之,解构主义是一种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反二元对立、反权威的学术思潮。 因而,翻译的本质过程也就解析和重构了文本并且回到表达意象被命名和传达之前的一个状态了,从而便使得语言在本质含义层面重新传达或转向的路径走向透明清晰了。解构主义理论家认为翻译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分解、重新分析、再次构建的过程,通过引入的外来各类语种元素,颠覆、拆解原文语言秩序。因而,在解构文本材料时,源语文本的界限和限制因素不复存在,其隐含的涵义也并非不变,延异存在于文本材料开放的动态过程进行中。用德里达的话说,翻译其实就是内涵意义不断地被推迟和延异,在这样的延续过程中,不断地被解析和构筑,译者自身成为语言文本材料的最终解构者和阐释者(derrida, jacques,2001)。法国社会及文学评论家巴尔特曾在其著作中直接宣称作者已死,即所有文本(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等)一旦完成,剩下的只有语言符号本身,而读者通过对语言符号来解读文本的实质意义。译者作为文本解读过程中第一读者,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或是对原作者亦步亦趋,而是得到了一定的主动权和独立性,译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理解与探析来地赋予文本材料意义,由此翻译者的主体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三.翻译中解构主义的具体特点 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应用,本质上打破了原语文本材料含义的单一论,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新颖和独特的方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解构主义第一次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准则中的二元对峙关系。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文本原作者和译者、源语和译入语一般都会在二元对立状态;源语和原作者总被认为是重要的和主导的,而译入语和译者则是第二位的、次要的,而且译者的身份地位都屈从于原作者。(贾和平,2010)这些传统理论却正是解构主义理论家所反对和打破的,他们认为以上两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补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凭着这种新逻辑、新视野,解构主义将译文从屈从于原文的处境中解放了出来,使得译文获得与原文同样的地位与研究价值。此外,从阐释学角度把译文当作独立的文本,也消解了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提高了译者身份和地位和翻译的创新性。 第二,解构主义反对文本材料语言和意义的同一性与确定性。传统认为源语文本材料的意义是语言通过言语规律去预先设定的,其含义是确定的,所有读者只要按照一定的语言规范去分析和解读,都会获取同样的感受。这种观点显然是没有认识到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层面的含义以及不同读者群的主观性和创造性。解构主义理论家认为作品的最终和唯一确定

从解构主义视角再看贾宝玉

从解构主义视角再看贾宝玉 发表时间:2017-12-29T10:15:26.10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0期作者:刘薇[导读] 更有甚者说他具有阶级叛逆、性格叛逆、性别叛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读者强加在我们的主人公身上的。纵观流行的评论贾宝玉的文章,有一点值得讨论:宝玉的爱情观,反对包办婚姻。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梅苑开发区安正学校刘薇研究《红楼梦》的人,几乎众口一词说贾宝玉是一位封建叛逆者。更有甚者说他具有阶级叛逆、性格叛逆、性别叛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读者强加在我们的主人公身上的。纵观流行的评论贾宝玉的文章,有一点值得讨论:宝玉的爱情观,反对包办婚姻。 贾宝玉的爱情 有论者说贾宝玉反对包办婚姻,并且执着地爱着林黛玉,更有甚者说不但宝黛的恋爱内容连恋爱方式都是带有叛逆色彩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终不能成功,黛玉含恨而死,使人叹息不止。论者多谓是封建礼教残害了这对恋人,是贾母和贾政这些专制者酿造的悲剧。但是只要细心的读者认真读一读书中揭示贾宝玉性格和行为的诸多方面,就清楚地分辩出,这只是黛玉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多处提到贾宝玉自幼邪僻,行为乖张。邪僻可理解为古怪,乖张则谓失去人情之常。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在黛玉进京那年的冬天,按书中所记的年龄只有8、9岁,还是个乳牙未换的儿童。当贾宝玉进秦可卿的卧室午睡,他心里早就没了林妹妹,作者当时布置的氛围,是跟宝玉当时的心境对应的。宝玉入梦时必是带着某种邪念的,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有梦。否则就不会梦见和秦可卿结婚,就不会有警幻仙子教他的事。而且回去时,“便把梦中的事细说与袭人听了,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 这一情节说明贾宝玉幼小时已通人事,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他的那些邪僻、乖张的习气,皆因早熟。早熟的孩子一般都会有心理疾病,这是近代医学早已论证过的。由此可以断定贾宝玉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而主要体现在女性情欲这一方面。他喜欢舔食姑娘嘴里的胭脂,尤其喜欢舔漂亮姑娘唇上的胭脂。袭人为此苦苦劝过,史湘云责备过,可他就是改不了。而且他这种癖好也不分对象,只要跟他熟点就行。二十四回写得很真切:“见鸳鸯穿着红绫袄子,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绸汗巾子,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她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唇上的胭脂赏我吃罢。”如果说他单纯喜欢吃胭脂的话,为何不拿一盒来当饭吃?明显不是,吃胭脂只是他的一种借口,为了亲昵漂亮女孩子——好色。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借胭脂散发出女性芳香以求刺激,获得满足。 他不该喜欢林黛玉,黛玉只是他众香园里比较欣赏的一朵花,而黛玉却把他当唯一。他是个博爱的,在他身边并不缺少美女。香艳的薛宝钗自然是他倾心的,“一次,宝玉要看宝钗的红簏串子……看着雪白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再看宝钗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正是因为这个,黛玉哭了不少。不但是小姐,好看的丫鬟也让他动心。早在梦游太虚幻境时他就和袭人苟合,在晴雯身上他花了不少心思。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关于五儿写得更详细,他一听说凤姐要把五儿补入怡红院,就呆呆地想五儿那娇娜的样子,连巧姐求他讲书也听而不闻。不但是自家的,只要生得标致刚巧被他瞧见,他都心动。袭人家有两个生得漂亮的表妹,只跟他见过一面,他就惦记上了。他的博爱对象一一列举,有一回写得很真切,“袭人对宝玉痛陈箴言,劝他和姐妹之间要分寸。宝玉听了自觉没趣,就闷声闷气翻看《南华经》,写道:”……使钗、黛、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遂,所以迷惑陷天下者也。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实在渗透了他内心深处。他岂只爱黛玉一人,他想将宝钗、黛玉、袭人、晴雯、麝月、五儿以及天下美女,一起网罗在怡红院中,跟他永不离散,为他生而笑,为他死而痛哭。这和封建官老爷想拥有三妻四妾的做法有什么区别,他恋爱的内容和方式还叛逆吗?对于宝玉来说,娶了薛宝钗,就成了“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如果让他常对着林妹妹这个“世外仙姝”,当林妹妹脾气越来越大,一天三遍对他又哭又闹时,恐怕他又会想起“宝姐姐”的温柔可人,坦荡通达来。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人都是如此,男人更是如此,贾宝玉也不例外,而且贾宝玉想得到还不只一个,他的要求是“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宝玉终究走了金玉良缘之路,而黛玉含恨而死。当他清醒之后发现自己的婚姻是个骗局,我们这位“叛逆者”为何半句牢骚都不敢发?从来悲剧都要牺牲付出的,梁山泊为祝英台舍身投穴,罗密欧为朱丽叶殉情自杀,而黛玉流干了泪,宝玉呢?他将错就错成就了金玉良缘。 这是一个只属于黛玉的悲剧,潇湘馆内空留恨声。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饶道庆著.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红楼梦学刊.1999年,01期 [3]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4]谢传荣著. 论贾宝玉的情. 南都学坛, 2004年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