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技术流程及操作的专家共识
术中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导航下脑内病变穿刺活检术的初步应用

术中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导航下脑内病变穿刺活检术的初步应用姚成军;吴劲松;庄冬晓;郭俊;蒋玲;邱天明;毛颖;周良辅【摘要】目的探讨超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及多模态影像融合应用于颅内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初步经验、优势与不足.方法利用3.0T超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系统在结构影像的基础上结合多模态影像如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弥散张量成像(DTI)、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等,通过代谢及功能信息优化靶点选择,实施多靶点活检.结果共实施23例幕上病变穿刺活检,获得78份标本.所有病例得到明确诊断,术中影像证实靶点均实现术前计划,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可同时提供功能及代谢信息,提高穿刺活检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038)003【总页数】4页(P182-185)【关键词】神经导航;活组织检查;术中磁共振;颅内肿瘤;功能磁共振【作者】姚成军;吴劲松;庄冬晓;郭俊;蒋玲;邱天明;毛颖;周良辅【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1无框架的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但传统的活检穿刺一般以术前的磁共振或CT等结构影像作为导航图像,尚面临穿刺误差、假阴性等难题,文献报道神经导航穿刺活检的阳性诊断率为89%~99%,并发症发生率为 0.8% ~ 10.6%,死亡率为 0 ~ 1.5%[1,2]。
近年来,随着术中磁共振(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技术和磁共振功能影像如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MRS)、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等技术的发展,为穿刺活检提供了更多代谢及功能信息,有助于提高活检阳性率,减低并发症。
脑室穿刺术操作步骤

脑室穿刺术操作步骤
脑室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脑脊液积聚
或测量脑脊液压力。
以下是脑室穿刺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1. 患者准备:
- 患者需要空腹,通常在手术前6小时内停止进食和饮水。
- 患者应该在手术前进行全身检查,并提供血液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结果。
2. 麻醉:
- 通常使用局部麻醉,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全身麻醉。
- 当使用局部麻醉时,医生会在头部表面注射麻醉药物,以确
保患者不会感到痛苦。
3. 确定穿刺点:
- 医生会使用影像学技术,如CT或MRI扫描,来确定最佳的
穿刺点。
- 穿刺点通常选择在头骨的特定位置,以便能够准确进入脑室。
4. 穿刺过程:
- 医生会用消毒剂清洁穿刺点的皮肤,并注射局麻药以减少疼痛。
- 接下来,医生会使用尖锐的穿刺针穿过头皮、颅骨和硬膜,最终进入脑室。
- 一旦进入脑室,医生会取出穿刺针的内芯,以便进行样本采集或脑脊液引流。
- 在操作完成后,医生会在穿刺点处覆盖创口以避免感染,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5. 后期护理:
- 穿刺术后,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直到麻醉效果消退。
- 医生会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 患者需要密切关注任何并发症的迹象,如头痛、发热、出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脑室穿刺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操作时需要非常谨慎。
在进行手术之前,患者应该与医生详细讨论手术风险和潜在的并发症。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医生的指示和实际情况进行。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要点

治疗方案
医生为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包括穿刺活检的 目的、操作流程、预期效果等。
治疗效果
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情况,包括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变化等。
病例教训与改进措施
操作难点
在穿刺活检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挑战。
并发症处理
在穿刺活检过程中及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改进建议
针对病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提高穿刺活 检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局限性
对于小病灶或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较低;对于钙化、骨化等致密病灶的取材困难;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的 操作难度较大。
02
临床应用
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01
02
03
肿瘤定性诊断
通过穿刺活检获取肿瘤组 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以确定肿瘤的性质、类型 和分化程度。
肿瘤分期诊断
通过穿刺活检了解肿瘤是 否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 转移等情况,为临床分期 提供依据。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要
点
目录
•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概述 • 临床应用 • 操作要点 • 案例分析 • 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指在实时 超声的引导下,使用穿刺针进入 病变组织,取出部分或全部组织 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目的
明确诊断,评估病变性质,为后 续治疗提供依据。
3
并发症预防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气胸等 进行预防。
04
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01
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信息。
症状描述
02
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肿瘤穿刺活检标准操作规范

肿瘤穿刺活检标准操作规范【目的】建立肿瘤穿刺活检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范围】适用于肿瘤相关疾病诊断及治疗。
【操作规范】操作前准备1)患者方面:①小儿须住院,影像学(CT或MRI等)检查明确有肿瘤占位,B超检查有B超引导穿刺路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凝血功能)无手术禁忌症,部分病例需术前查血型及交叉配血。
②需基础麻醉的患儿在术前6小时禁饮、禁食,防止检查时可能发生呕吐。
③术中对生命体征可能影响的包括纵隔及胸腔肿瘤穿刺需据情考虑在手术室全身麻醉下进行。
④做好本次穿刺失败需二次穿刺或开放活检思想准备。
2)医生方面:1、局部麻醉下肿瘤穿刺活检术:①与患儿及家属交谈,签穿刺同意书,争取患儿配合。
②B超下确认有穿刺路径,结合术前读片选定穿刺部位。
③预约B超。
④凝血四项+交叉配血,停抗凝药的使用。
⑤涉及腹部肿瘤穿刺,需屏气训练>15秒。
⑥器械准备:棉花纤3包;碘酒酒精一套;口罩帽子2付;手套3双;1%普鲁卡因2支;空针10ml×4支;敷贴2张;放置福尔马林标本固定液安瓶一只;生理盐水1瓶;抢救药物(非乃根、肾上腺素、阿托品、地塞米松各2支)穿刺包(穿刺针16号、20号各1支,穿刺枪1支,纱布4块,消毒洞巾一块)。
2、基础麻醉下肿瘤穿刺活检术:①与患儿及家属交谈,签穿刺同意书,争取患儿配合。
②预约B超、基础麻醉预约(分别送手术通知单到B超室及手术室)。
③B超下确认有穿刺路径,结合术前读片选定穿刺部位。
④凝血四项+交叉配血,停抗凝药的使用。
⑤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
⑥不做屏气训练。
⑦床旁准备吸痰器和氧气。
⑧其它准备同局部麻醉下。
3、全身麻醉下肿瘤穿刺活检术:①与患儿及家属交谈,签穿刺同意书,争取患儿配合。
②预约B超、全身麻醉预约(分别送手术通知单到B超室及手术室)。
③B超下确认有穿刺路径,结合术前读片选定穿刺部位。
④凝血四项+交叉配血,停抗凝药的使用。
⑤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
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2024(全文)

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2024(全文)摘要原发千面神经的肿瘤较罕见,主要包括面神经鞘瘤、面神经纤维瘤和面神经血管瘤三类。
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编写组在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经过多次研讨建立了本共识。
本共识系统阐述了面神经瘤的流行病学、病理特征和主要临床表现,建立了面神经瘤的诊断标准,阐明了面神经瘤的解剖分类以及主要鉴别诊断。
同时,本共识明确了面神经瘤常见治疗方式的应用原则,制定了面神经瘤诊治的简明流程。
原发千面神经的肿瘤包括面神经鞘瘤、面神经纤维瘤和面神经血管瘤。
面神经鞘瘤多见,面神经纤维瘤少见,面神经血管瘤罕见。
面神经鞘瘤起源千构成面神经纤维髓鞘的施万细胞,可发生千从桥小脑角胶质施万细胞过渡区至神经末端分支的面神经任何部位。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面神经瘤的发现率逐年提高。
面神经瘤最常见的症状为面瘫,同时可伴有听力下降。
面神经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基千面神经功能、肿瘤的大小、有无并发症、是否有手术意愿以及能否耐受手术等多种因素。
其治疗方法包括随访观察、外科手术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单位牵头,经过与国内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整形科、影像科、病理科专家的讨论,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共识)编写组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实际,面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编写了本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神经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我国面神经瘤诊治的整体水平。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面神经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包括面神经鞘瘤在内的各类面神经瘤的发现率约为5%[1]。
面神经瘤好发千中年人群[2-12],其发生率没有性别和侧别差异[6,10]。
约91%的面神经瘤病例为散发病例[13]。
各类型面神经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和基因突变有关。
其中,面神经鞘瘤起源千包绕面神经神经纤维的施万细胞,也称为面神经施万细胞瘤[14]。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要点

03
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以监测
治疗效果,评估病情进展。
02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 床应用
适应症
明确病变性质
监测治疗效果
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占位性病变, 通过穿刺活检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穿刺 活检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病情变 化和预后情况。
随访复查
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建议 ,安排随访复查,以便及 时发现异常情况。
04
注意事项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出血
在穿刺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损伤血管,穿刺后应适当压迫止血,如 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预防感染
穿刺前应严格消毒皮肤和超声探头,确保无菌操作,如出现感染症 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气胸
临床应用范围
01
02
03
04
腹部脏器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常用于肝 脏、肾脏、胰腺等腹部脏器的
占位性病变诊断。
胸腔脏器
对于肺、胸膜、纵隔等胸腔脏 器的病变,超声引导下穿刺活 检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浅表器官
乳腺、淋巴结等浅表器官的病 变,可以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
活检进行诊断。
骨骼和软组织
对于骨骼和软组织的占位性病 变,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以
操作简便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不需要特殊的设 备或技术,操作相对简便。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优势和局限性
• 安全性高:超声引导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周围组织结构,有效避免损伤重要器官和 血管。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优势和局限性
01
对操作者经验要求 较高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需要操作者 具备一定的超声知识和操作经验 。
最新:CT电磁导航系统引导下经皮穿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操作规范专家共识(最全版)

最新:CT电磁导航系统引导下经皮穿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操作规范专家共识(最全版)1 引言肺癌是目前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1]。
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失去了手术彻底治愈的机会,因此对肺癌做出早期诊断尤为重要[2]。
目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已成熟,广泛应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实践中[3],但该技术尚存在一定缺陷,如操作过程无法实时监测、重复的CT扫描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辐射损伤等[4]。
CT电磁导航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辅助系统,最早应用于辅助支气管镜对肺部中央型病灶的诊治[5]。
与单纯CT定位相比,电磁导航系统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可以通过术前准确定位和术中实时导航,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和调针次数,减少并发症发生,是解决肺部近胸壁外周小病灶诊断及治疗定位难点的有效手段[6- 8]。
同时由于电磁导航系统可以实时定位针尖位置,并可通过CT成像覆盖实时仪器跟踪信息,在操作过程中提高了技术成功率和获取有效组织的概率[9]。
基于以上特性及优点,电磁导航系统尤为适用于初学者使用练习肺穿刺技术,有助于对低年资医生的技术培养。
已获国家临床应用许可的电磁导航引导下的经胸壁穿刺诊疗定位系统,包括美国Veran公司研发的IG4电磁导航系统、EDDA公司的IQQA系统和上海精劢医疗公司研发的电磁导航系统。
目前,临床经皮肺穿刺诊断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Veran的电磁导航系统[10],后二者主要在外科手术穿刺引导中应用,此外,还有一些国产电磁导航系统正在进行临床前相关研究。
但目前国内对于电磁导航系统在经皮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操作规范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指导意见,缺乏相关安全、具体技术操作流程及管理内容。
据此,2021年4月15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专委会电磁导航技术专家组发起,启动了电磁导航系统在经皮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工作,在充分借鉴《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11]的基础上更新证据,并汇集多学科专家意见,结合已开展的临床应用情况,特制定电磁导航系统在经皮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以供参考。
2020磁共振引导颅脑病变穿刺活检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磁共振引导颅脑病变穿刺活检专家共识(完整版)颅内病变的定性诊断是选择治疗的先决条件,而定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病理学诊断也是最直接、最终的诊断结果。
尽管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对颅内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仍有部分病变因其影像表现不典型,无法通过影像特点做出临床诊断,必须经过活检或手术,方能做出病理学诊断。
颅脑病变的活检意义在于明确病理学诊断,根据活检病理结果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献报道颅脑病变穿刺活检诊断率82.1%-99.3%,诊断准确率80.0%-96.7%。
CT及MRI等大型影像设备实现了对病变范围、位置及周围组织关系的可视化,与立体定向设备进行融合,使影像引导下的脑内病变穿刺活检相对精准、安全。
近些年,光学导引示踪及实时显示技术的出现及成熟,使立体定向术摆脱了只能利用术前资料和必须使用头部框架的束缚,实现了术中对器械的实时显示,更精确、安全地引导穿刺针抵达病灶,提高了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与CT比较,磁共振具有更高清晰软组织对比度、血管流空效应、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功能成像、任意平面成像、灵活设计进针入路及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已经成为颅脑病变穿刺活检良好的引导设备。
低场强磁共振引导下的介入操作相对较早地应用于临床,近年高场强磁共振介入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开放式磁共振及闭合式磁共振均可用于颅脑病变穿刺活检术的引导。
磁共振引导下脑内病变穿刺活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和较低的并发症,该技术作为一种无电离辐射的引导手段,在脑部病变经皮经颅骨钻孔穿刺活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文件对于本共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共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共识。
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T16886.5-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WS/T263-2006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影像质量检测与评价规范;YY/T0482-2004医疗诊断用磁共振设备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技术流程及操作的专家共
识
以下是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技术流程及操作的专家共识:
一、技术流程
1. 术前准备:医生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适合进行穿刺活检。
同时,需要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准备所需的手术器械和设备,如导航仪、穿刺针、活检钳等。
2. 患者体位: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
3. 导航定位:使用导航仪对肿瘤进行定位,确定穿刺点和穿刺路径。
4. 局部麻醉:在穿刺点周围进行局部麻醉,减轻患者疼痛。
5. 穿刺活检:在导航的引导下,将穿刺针沿着设定的路径刺入肿瘤,取出组织样本。
6. 病理检查:将取出的组织样本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肿瘤性质。
7. 术后处理: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处理,观察患者情况,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二、操作要点
1. 定位准确:在导航的引导下,确保穿刺点和穿刺路径的准确性,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结构。
2. 无菌操作: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3. 减少创伤: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穿刺路径的长度和创伤。
4. 病理诊断:对于取出的组织样本,需要进行全面的病理检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以准确获取组织样本,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技术流程和操作要点,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