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与认识论

本体论与认识论
本体论与认识论

本体论与认识论

摘要: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哲学上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向,哲学的研究

视角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本体论哲学并没有随之覆灭,本体论哲学

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

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这种形式逻辑的哲学

与经验世界相分离,但它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因远离生活而失

去价值,相反却像明灯一样,指引着人们。

关键词:本性终级存在纯粹原理形式逻辑实在意义

一,导论

哲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试图为人类提供某种关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性的根据、尺度和标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某种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哲学的终极关怀,也就是哲学的本体论追求。

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但是,近现代哲学所发生的两次“转

向”,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相反,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只是在休谟和康德具有摧毁性的批判之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才成为可疑或必须“存疑”的问题。“存疑”不等于问题的取消,而只是要求对本体论的基础进行“审查”(如康德)。因此,在康德之后,黑格尔通过重建理性工具,又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基本信念。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然而,本体论研究的内核是什么?研究本体论的意义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二,本体论的概念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哲学规定为关于“本体”之学,按照他的理解,这种本体之学的目标是寻找“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的东西。西方哲学中第一次提出“本体论”(ontology)这个术语并为之下定义的是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黑格尔曾转述过它的定义:“本体论,论述各种有关‘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完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诸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①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由于形而上学是以本体论为主要内容的,人们常把形而上学等同于本体论,康德哲学使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故而人们称康德以前的西方形而上学为“传统”形而上学。高清海先生在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观念的理解时指出:“所谓本体论,顾名思义就是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从这种理论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9页。

方式看来,人的本质不在人的本身,事物的本性也不再事物本身,它们共同有一种超越于它们之上的存在所规定,这种存在就是本体。”②本体就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就是世界包括人在内的秘密所在。只要理解并把握了这个本体,就没有什么不在掌握之中了。

三,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本体论最初产生于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世界被二分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可感世界中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没有实在性,只有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才是确定不变的。它是事物的本质,在人的感觉经验之外,并且是可感世界事物的根据。本体论正是活动在理念世界的领域之中,并且以之为对象的。通过理念世界中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现象界中的事物。黑格尔在其哲学中就认为,绝对理念是纯粹的原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表现都是绝对理念的外化或展开。这样的原理由于不是从经验中得出的认识,而是先于经验的,它必定是从概念到概念构造出来的体系。因此,本体论就是这样与经验世界隔绝或者先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纯粹理性的领域,它是纯粹的原理、“第一哲学”。正因为本体论是先于经验的纯粹原理,这些原理从理论上讲就不是人主观地设想出来的,而是概念自身逻辑运动的结果。对此,黑格尔作了如此概括: “这种精神的运动,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这个规定性给自己以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法,同时也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我认为,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够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③在本体论哲学家看来,正是概念的

②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③黑格尔. 逻辑学(上卷) [M].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4.

逻辑运动,才保证了这套原理系统作为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与本体论运用逻辑方法这一特征相符的是,在本体论中所使用的那些概念必须是从逻辑上加以规定的概念。逻辑地规定的概念与日常语言中的概念的区别是,日常语言的概念是从这个概念所指的对象方面得到其意义的。而逻辑的概念则是从其与其他的逻辑概念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的,逻辑概念的意义就是它的逻辑规定性。本体论通过把一切概念转变为“所是”和“是”,使“是”成为统摄,包容一切“所是”的最高、最普遍的概念,从而使它们都成了逻辑的概念。综上所述,所谓本体论就是运用以“是”为核心的范畴,逻辑地构造出来的哲学原理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1、从实质上讲,本体论是与经验世界(或可感世界) 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这种哲学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之列;2、从方法论上讲,本体论采用的是逻辑的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的方法,到了黑格尔发展为辩证逻辑的方法;3、从形式上讲,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哲学, “是”是经过哲学家改造以后而成为的一个具有最高、最普遍的逻辑规定性的概念,它包容其余种种作为“所是”的逻辑规定性。Ontology因之而得以命名,即它是一门关于“是”的学问。故本体论亦可译之为“是论”。

四,本体论的合理性和实在意义

前面我们说本体论是一种先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的;并且本体论是形式逻辑的产物;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本体论哲学是脱离于我们的实际生活,那我们就要探究一下这种游离于实际的理论哲学是否有其合理性和实际价值。谈论某一事物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标准从来不会是是否是现实存在的或是说是否是经验的结果,所以本体论哲学的先经验而存在的特点并不能否认它的合理性。本体论追求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它是否能找到这个最终的

存在,不在于能否到达“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它的合理性在于,人类总是设置一个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存在,把自身的实际存在变为更加理想化的实际存在,而不断的对其进行追求。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类总是在历史的确定性与人类的“至上”性之间,永远保证一种“张力”,而又不断的打破这一微妙的“平衡”,使人类不断的反思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进入更高的哲学追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思维方式,世界图景和价值观念。所以从这种角度讲,本体论是一种给予人方向和追求的哲学,在今天甚至在未来,本体论都会有着它所独有的魅力。哲学的发展并不是以完全否定先前的理论为前提,而是扬弃,所以从这点来讲,不论是认识论还是语言哲学都有本体论哲学合理性的存在,所以本体论哲学的超现实意义远大于其实际存在的意义。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4629532.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4629532.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462953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 证主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演示文稿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认识论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

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008年10月 ◎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 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 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 (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 ◎“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

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 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1)古代。西方哲学起始于问: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开始形成的回答: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其方法主要是: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认识论、方法论

壹、说明何谓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一本体论的内涵 本体论(Ontology)是在讨论被调查事物的本质(essence)。本体论研究了存 在的本体,究竟是一物?抑或二物或多物?这便产生了一与多的数量问题。故就本体 论的数量而言,一般上分为一元论(Monism),或称单元论(Singularism),二元论(Bualism)、多元论(Pluralism)。简称单元论与多元论。另外,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体,究竟为物质?抑或精神?这就产生了心与物的问题。故就本体的性质而言,一般 而言分为唯物论(Materialism)、唯心论(Spiritualism)。 1.单元论与多元论 单元论是英哲华德为避免一元论此名称和心物问题的一元论混淆,故另以单元论 一词来代替。单元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基本原素演化而成,或以宇宙的本体是一个个体 的存在(One Individual Being)。其意味主张「唯一」与「不动」。而反对「多」与「变动」。而单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演绎法的、辩证法。例如:柏拉图以至善的理念,为一绝对原理,理念属于「模型」,现象则是依此模型而被型塑出来的。 多元论的主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这单子是无量数的。而原子论派(Atomists)Democritus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这原子是无量数的,所以他亦是多元论者。多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归纳法的、经验的。 2.唯物论与唯心论 唯物论主张「物质」为唯一存在,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根本为一物质的世界,可以离我思唯(心)而独立客观的存在。例如自然唯物论者费尔巴赫主张人身是物质的一部份,脑子是人身上的一部份,故脑子本身就是物质的一部份。而思维(心)附属于脑子,故物质不是精神(心)的产物,精神(心)才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主张以精神或心灵为构成宇宙之基本原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而单子的本质为心灵而非物质的,一切物质的东西,只能视为现象而不能视作实体,这些东西的基本实体,须求于众单子,其精神能力反映在万物,以全宇宙为心灵的范围,故称唯心论。 二认识论的内涵 认识论(Epistemology)在讨论什么可视为知识或事实(fact),即知识如何能 够成立,其性质为何,批判的与经验的知识分际何在,知识的验证标准为何等。(Harmon and Mayer, 1986: 287)一般把认识论所研究的范围分为下列四项: 1.知识起源问题-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三观点为例 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主张知识起源于理性,理性是先天的心灵能力;而经验 主义(Empircism)则主张一切知识的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是后天的。经验主义者也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我们的感官摄取物象而成。感觉获得经验和数据,加以反省组成了观念,便产生知识。批判主义(Criticism)则认为知识的起源和理性及经验都有关。例如康德认为知识之所成,必然有心灵以识物,是为「先天的」形式,也必然要外物供它作为摄取的对象,此为「后天的」材料,这调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认识对象问题-以观念论、实在论的观点为例

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 - 北大未名BBS

主体与客体 ——从哲学发展角度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 地质系于谦00212011 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觉审视、解决这一问题为起点而建构的。近现代西方哲学虽然立足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了这一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却都未超越各自认识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基础,实现了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古代哲学是以认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化为前提的,所以古代哲学的内容主要是本体论。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起,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主要研究本体。古代本体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分析人所面对的“外在世界”(或自然界),坚信哲学本体论所描述的就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之本体。古代哲学没有自觉地把思维、主体从自然界中区分独立出来,所以没有关于主体与客体对立及统一关系的认识论研究,没有突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古代各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主观特点。 近代哲学以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间的差异性问题突出,从而认识论成了哲学的首要问题,近代认识论显著特点是把“主体与客体二分法”作为既定的前提,并力图从认识关系上解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近代哲学所思考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对古代哲学所认同的认识(主体)同“外在世界”(客体)相一致的前提问题的反思。近代认识论的核心是研究认识经验(主体)与认识对象(客体)的关系是否就是“外在世界”(本体)与其相应的认识经验(认识)的关系的问题,而这也即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论入手解决本体论问题,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以主体、认识的“白板说”、“直观反映论”为前提,解释了主体同客体也即认识同“外在世界”的一致性问题。它承认认识的客体就是“外在世界”,但把客体同“外在世界”关系简单化并忽视主体作用,又成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近代唯心主义以承认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通过主体自身的“创造”、“构造”或“同一”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同一。但是,它的认识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而是主体产生的、与主体相关联的客体世界,近代唯心主义否定了在认识、主体、思维关系以外的对象,即事物的独立自存性,成为“自我中心困境哲学”。 近代“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思维方式还形成一种以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它一方面宣告以近代认识论为基础,只能建立关于“现象界”的理论,“物自体”(本体)不可知;另一方面又断定在“现象界”中,人为自然立法。这种不可知论实际上暴露出近代认识论哲学自身的局限性,它集中地突现了近代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矛盾。 现代哲学是以反思近代哲学自身的问题为契机而建立的,它通过“康德问题”,向近代哲学尤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唯心主义展开论战,逐渐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展开新的观念。 新实在论批判了本体论唯心主义哲学的“自我中心困境”性质,肯定了本体论对于认识论的基础作用。一方面断定了认识对象、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心灵和主体的客观性、独立性,以此反对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而坚持实在论;但另一方面又指出,它所讲的具有独立

哲学题目

哲学题目 1.当代哲学观概览 普遍规律说 普遍规律说认为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科。 认识论说 认识论说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 语言分析说 认为哲学问题从根本上是语言问题的学说。 存在意义说 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的学说就是存在意义说。 精神境界说 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旨趣的许多现在中国哲学家,特别是被称之为现在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弘扬哲学对人生境界的意义的学说。文化批判说 把现代哲学视为对“文化”的批判反思。 文化样式说 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 实践论说

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 2.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一、常识的经验性和哲学的超越性。 二、常识的表象性和哲学的概念性。 三、常识的有限性和哲学的无限性。 四、常识的非批判性和哲学的批判性。 3.作为理论的科学与哲学的三重基本内涵 其一,它们都是由一些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既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相应的图景,又为人们解释这种世界图景提供了某种“原理”和“公理”。 其二,他们的知识体系中都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 其三,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哲学,规范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即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因此,简洁地说,科学和哲学的三重基本内涵,就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ontology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最初分类是什么?”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这个问题使得在神学、图书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都需要运用本体论的知识,而且反映到宇宙学、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另外存在论提出的问题还包括: 什么是存在? 什么是物质物体? 什么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用什么区别确定一个物体? “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物体的特性是什么? 存在的特性是什么? 什么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 为什么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 存在论历史 存在论最早可追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比如包括“普遍”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 观念,物体,联系 关于存在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在存在?”“我是什么?”等,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什么是物体、什么是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启蒙时代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本体论基本问题的先例,但笛卡儿并没有深入研究,也认为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他认为“我思故我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后来的神学家们也认为:“究竟是谁可以将这句话普遍应用到一切事物中?”当然只有上帝。但到了20世纪,当数理哲学,科学哲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将以前许多物质的所谓界限都打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神学的说法。 实体和环境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命题相对于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得存在更难定义。如果人们说:“A是B”,“A必定是B”

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演变

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演变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最终竟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尖锐对立,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科学方法论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 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从人类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哲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论。它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导作用,并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笛卡尔认为,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 笛卡尔认为,我可以怀疑一切,但当我在怀疑一切时,我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这是清楚明白因而也是确实可靠的事实。怀疑总是一种

知识创造机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第20卷 第6期科 学 管 理 研 究Vol.20 No.6 2002年12月SCIEN TIFIC MANA GEM EN T RESEARCH Dec.2002知识创造机理:认识论———本体论的观点Ξ 元利兴,宣国良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要: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创造过程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对知识创造过程有关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创造过程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最终建立了基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知识创造模型(E-O-ESCI)。 关键词:知识;认识论;本体论;SECI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2)06-0007-03 Knowledge Cre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Perspectives Yuan Lixing,Xuan Guolia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 Abstract:Knowledges have become the key economic resources,and knowledge cre2 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The paper analyses the knowledge cre2 ation process on the base of the previous studies,then set up an holistic knowledge creation model based on Epistemological,Ont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SECI model. K ey w ords:Knowledge;Epistemological;Ontological;SECI 德鲁克曾经提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来源。这一观点现在被反复引述。Baldridge基金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300名CEO把知识管理放在仅次于全球化的第二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知识管理已经发展成为管理知识的一种更为活跃的方式,知识管理体现出组织基础设施、流程、智力资本和内部构架的含义,其目的是更好地创造、吸收、获取和应用各种知识。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已经正在渗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知识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创造和获取知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知识创造过程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观点对知识创造机理进行研究。 Ξ收稿日期:2002—08—26 作者简介:元利兴(1973-),男,汉族,河北沙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跨国经营与跨国投资。 宣国良(1941-),男,汉族,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 向:战略管理、跨国经营与跨国投资。

本体论与认识论

本体论与认识论 摘要: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哲学上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向,哲学的研究 视角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本体论哲学并没有随之覆灭,本体论哲学 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 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这种形式逻辑的哲学 与经验世界相分离,但它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因远离生活而失 去价值,相反却像明灯一样,指引着人们。 关键词:本性终级存在纯粹原理形式逻辑实在意义 一,导论 哲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试图为人类提供某种关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性的根据、尺度和标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某种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哲学的终极关怀,也就是哲学的本体论追求。 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但是,近现代哲学所发生的两次“转

向”,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相反,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只是在休谟和康德具有摧毁性的批判之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才成为可疑或必须“存疑”的问题。“存疑”不等于问题的取消,而只是要求对本体论的基础进行“审查”(如康德)。因此,在康德之后,黑格尔通过重建理性工具,又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基本信念。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然而,本体论研究的内核是什么?研究本体论的意义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二,本体论的概念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哲学规定为关于“本体”之学,按照他的理解,这种本体之学的目标是寻找“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的东西。西方哲学中第一次提出“本体论”(ontology)这个术语并为之下定义的是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黑格尔曾转述过它的定义:“本体论,论述各种有关‘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完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诸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①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由于形而上学是以本体论为主要内容的,人们常把形而上学等同于本体论,康德哲学使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故而人们称康德以前的西方形而上学为“传统”形而上学。高清海先生在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观念的理解时指出:“所谓本体论,顾名思义就是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从这种理论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9页。

认识论本体论

西方哲学中的新人本主义思潮,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上,与科学主义各流派不同,他们一般地不否定本体论,并在自己设定的本体论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由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唯意志论所开创的,并先后由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属于神学人本主义的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流派所承袭和发展了的新人本主义,其共同特点是以人本位来观察世界,分别以不同的概念,如“意志”,“生命”、“存在”、“人格”、“意识”等作为世界的本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一元论则主张以实践为本体。它们的基本特点是在本体论中突出主体、突出实践的作用。合理地强调主体和实践在历史活动和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有意义,但把主体和实践当作世界的本原、本体,就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有意义。 西方哲学中的新人本主义,把“人”、“实践”提高到本体的地位,借此歪曲马克思主义,并用被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比如,自马克思的早年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后,一些西方学者借助于《手稿》里马克思的早年思想中残留下来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企图用人本主义来代表马克思的思想。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实践范畴上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这就是真正的统一;而恩格斯试图在物质范畴上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⑤;“恩格斯与马克思不同,他所描述的那种自然界对于马克思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⑥。也有人说,马克思对自然界根本就“没有兴趣”,而恩格斯只承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使人脱离实践。如此等等。 西方的新人本主义思潮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哲学界。国内哲学界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在人和人的实践之外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本体论是旧的哲学观念,是“旧有的思维框架”,“僵化的思维模式”,“只有废除传统的本体论”,“打破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所有这些议论,其核心意图似乎不在于取消本体论,而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用实践本体论取代之。由此,似有必要澄清以下三个理论问题: ①马克思主张实践一元论,还是与恩格斯、列宁一样主张物质本体论? ②物质本体论是否已经“过时”?它在现时代是否还有意义? ③用实践本体论来取代物质本体论能否实现“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毫不怀疑地肯定,马克思是主张物质本体论的。即使在马克思主义早期著作也可证明这一点。当然,不容否认,早年马克思和后来的马克思,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早期《手稿》中遗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烙印,谈了许多人性、人性异化、人性复归等问题。但丝毫不意味着他在哲学世界观上主张人本主义。同样,马克思在《手稿》中用大量的篇幅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但丝毫不能表明他在哲学上主张实践本体论。恰恰相反,“劳动异化”本身就宣告了不是一切实践都是合理的,不可认为实践就是一切。那些反人性的、反自然规律的实践只能把人们带进文明的阴沟,破坏实践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大自然。在实践和大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至少讲明了三个观点: 首先,自然界是人的类生活,即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说:“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⑦又说:“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⑧他还明确指出,人直接就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也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是说,他的情欲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在他之外存在着的。“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⑨

教育研究方法论作业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三) 一、名词 科学:所谓科学,就是人的思维以逻辑的形式对规律的逼近体系。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是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应用,包括已经产生知识的整理、统计、图表及其数据的搜集、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 方法:方法的含义较广泛,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科学研究方法:指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方法论:一般认为是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原则,是方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范式:是一个研究群体所共有的理论背景及框架、共有的传统和信念, 是由基本一致的研究目标、基本假设、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构成的综合体。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理论: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 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 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 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它是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 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 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 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 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它是通过观测、实验和分析等来考察研究对象是否具有这种或那种属性或特征, 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等。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叙事研究: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有效形式”。 二、简答 1、科学的特征 答:1、客观真理性:科学作为对客观现象的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首要的特点就是客观真理性,也就是说,科学理论或科学结论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反映,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和可靠性。2、可检验性:一般来说,科学要对其所涉及的内容给予明确的说明,按照这种说明,可以推导出特定的可以验证的论断。3、逻辑严密性:科学在内容上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在形式上是由概念(范畴)、命题(定律、定理)等通过公理化方法组织起来的严密的逻辑体系。4、历史继承性 2、科学研究的特征 答:探索性,客观性,系统性,继承性,实证性、验证性、可重复性等 3、科学方法的层次1、方法的本体(即方法之根本性)层次2、方法的原则层次3、方法的制度层次 4、方法的运作(操作)层次,任何一套完整的方法,都应该包括这四个层次。 4、方法论的内容就一般意义而言,方法论体系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哲学层面的内容:关于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人性观、世界观等。 2、横断科学层面的内容:包括系统科学、数学等。 3、专门科学层面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后现代观点下的研究范式等。

本体论

编辑词条本体论 目录 什么是本体论 本体论的研究 本体论其他表述 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本体 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编辑本段什么是本体论 ontology 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此词由ont(?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的“存在”。“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编辑本段本体论的研究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一)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一) 【英文标题】TheRracticalViewandtheOntologyQuestionYangXuegong 【内容提要】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就其性质而言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为解决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意义无论在理论和逻辑上都具有优先性。学界关于实践观点之本体论意义的几种不同说法,如“类推说”、“统摄说”、“论证说”等,是笔者不能赞同的。 【英文摘要】ThisthesisstatesthatthenatureofontologyofKarlMarxsphilosophyismateriala ntologybutnotpracticeantology.Thesignificanceofpracticeofantologyliesinth atitprovidesanewmodeofthinkingtothesolutionofantologicalproblem,thatis ,practicalmodeofthinking.Thissignificancehasthepriorityoverthetheoryandl ogic.The-rehavebeenseveralargumentsonthis,suchasanalagytheory,proofth eory. 【关键词】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还原论思维方式/实践论思维方式 Antology/AntologyofMarxspholosophy/Reductivemodeofthinking/Practica lmodeofthinking 【正文】 在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一个问题正在成为论争的焦点,这就是:实践的观点是否具有以及具有怎样的“本体论”(注: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