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导学案李楚鸿

第七单元导学案李楚鸿
第七单元导学案李楚鸿

育才怡康小学单元整组导学案

单元主题备课第七单元总课时11课时中?心备课教师李楚鸿备课教师

单元主题简析一、单元说明:

《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是4篇引人人胜、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4篇故事指向一个主题一-“改变”。有因为不断改变,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如<青蛙卖泥塘》;有因为不断努力,耐心等待,而不断成长的,如《小毛虫》;而《蜘蛛开店》《大象的耳朵》则围绕改变,讲述了妙趣横生的故事。

“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蜘蛛开店》课,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讲故事;《小毛虫》一课,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词句讲故事;《青蛙卖泥塘》一课,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演演故事,这些都体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有关“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训练,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进行了一些有意的安排,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先按顺序把图片连起来,再借助这些图片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玲玲的画》引导学生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大禹治水》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句子,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本单元教学要依托已有的基础,指导学生借助提示,梳理故事的内容,按顺序讲述故事,不遗漏重要的内容。

由于低年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偏题、遗漏的现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提示,就故事内容进行梳理,理清故事的顺序,搭建讲故事的支架,使学生在提示的作用下能够完整地把故事讲述下来。关于“改变”的话题,对二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较难。教学时,注意不要空泛地讲道理,要让学生走进这些具体的故事,从中体会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要点

(1)课文

1.以识1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3个字、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问句,能分角色表演《青蛙卖泥塘》。

3.能画出大象的话,说出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能借助提示讲《蜘蛛开店》《小毛虫》的故事;能说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

4.能结合生活,说出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理解;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2)语文园地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认读有关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的词语。

2.用多种方法猜字的读音和意思,并查字典验证;学习含有“好像”“....似的”“....样”的比喻句。

3.写清楚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4.发现“又、土”等字作偏旁时的笔画变化,发现“车、牛”等字作偏旁时的笔画及笔顺变化,写好“劝、转”等字。

5.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6.自主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发挥想象,理解故

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学情预设

在教学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教师要注意不要拔高人文要求。我们的学生毕竟还只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传递的精神,也许只能领会到其中的一点点,这时我们做教师的只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知道有那么一个道理就行了,用不着过于拔高人文要求。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占较大优势。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一思维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比如,通过课件、图片和实物等辅助条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使其受到教育和启示。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需要鼓励他们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 案) 教学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及其散文: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 (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学法指导: 梳理文中字词并多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2.分析该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又有何特征,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赏析。 1 学习内容 一、基础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 ) wǎn( )转酝酿( )( ) liáo( )亮hōng( )托应和( )( )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 ( ) (1)涨 (2)散 ( ) ( ) ( ) ( ) (3)晕 (4)藏 ( ) ( )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 )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

2017年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 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 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 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 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2段): 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 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

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 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 (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

课题 22、《人物描 写一组》 课时2课时主备人 学习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 2.熟读课文,能从课文的词句中感受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等鲜明的人物性格,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还原人物形象,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能从课文的词句中感受小嘎子、严监生、凤 辣子等鲜明的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小兵张嘎》以1943年的白洋淀为背景,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生长在白洋淀附近的张嘎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最终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八路军战士的过程。 教学 环节 学案导案 自主学习1.谈话导入 2.揭示课题,通读课文 3.默读课文,畅谈感受 3.深入研读,感受人物 1.说说以前学过的课 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 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 是怎样描写的。

学习过程 2、朗读课文,认识生 字,把课文读通顺。 合 作 探究 1、默读课文,寻找印象深刻的段 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点评 展示 交流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 评价,比如:小嘎子很机灵;凤 辣子很泼辣;严监生很吝啬…… (2)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 言行的感受,比如:严监生临时 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 课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严监 生的吝啬…… (3)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现 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比如: “凤辣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她 的性格……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达标 检测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 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尝试完成下 测评反馈 指导校正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2015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导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5.7.1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学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思考: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出示表格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课堂达标 1.算一算 在全长200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学校校园内一条小路的一旁从头到尾共有35棵树,每两棵树相距5米。这条小路共有多长? 3.楼梯问题 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老师走到了第几层 三、知识拓展 广场上的大钟7时敲7下,12秒敲完,10时敲 10下,需要几秒钟敲完? 自评师评

5.7.2 植树问题(一端栽、两端都不栽)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生会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和一端植两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数学兴趣,体会数学价值。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1.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二、自主探究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doc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七年级语文教案 2、《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稿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领会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5、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时,要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学习重点】 1、朗读时,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领会文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 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学习难点】 1、朗读技巧的训练。 2、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知识链接】(走近、靠近、亲近,让距离成为过去!) 写作背景: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在 65 岁时回忆自己 8 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在与五个小伙伴一起爬悬崖时,好不容易爬上一处岩石架,在 向崖顶攀爬的过程中,作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终于脱险。作者将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 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 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1、自读课文,标出段序。 2、找出文中相关的生字,写在下面,并注音。 3、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写在下面,并解释。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③.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④.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合作探究】(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5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6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走”是什么意思? 7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简要概括出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小说情感发展的脉络。 2.掌握小说处理情感的方式,并能使用这种方式来分析作品。 【重点难点】 1.能从《山羊兹拉特》童话体例的叙述中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唤起和增强对生活中美的理解,以及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2.赏析《礼拜二午睡时刻》含蓄表达深沉母爱的情感处理方式(节制)。 【学法指导】 对小说情感的把握,主要注重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知识链接】 1.走进辛格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O4-1991),美国犹太裔小说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个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庄园》《卢布林的魔术师》等。 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至今已发表10余部短篇小说集,此外还有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在表现手法上,他强调作品的故事性,表示他相信讲故事,而不喜欢在作品中发表议论;声称必须让情节说话。1978年,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2.关于小说“情感的处理”(见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第88页) 3.介绍加西亚·马尔克斯及相关资料 (1)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记者。是父亲的非婚子,从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卡斯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这部小说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2)作家对《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的评价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马尔克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精品

15 诫子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拨,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吗?(学生回答: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他作为慈父的殷殷情怀、谆谆教诲。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导学案

主备人:陈星合年级:四年级备课日期:5月30日执教:陈星合 教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内容: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目标引导: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基础达标 1、自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xuān bùxī là zhé xué zhēn lǐ huái yí gù zhí ()()()()()() 2.比一比,再组词。 执()奉()腊()奏()热() 势()春()借()揍()挚()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的科学家伽利略,敢于(),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求证后,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人教版 《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

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第七单元教师版版导学案

春我开口,我表达。我 交流,我收获!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勾画重要字词及疑难语句。 2、以“话题”引领“阅读”,以“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第一学时预习案 学习目标: 1. 依据【学法指导】通读本单元两篇小说及单元话题,自定单元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感知课文,整理疑惑; 3.了解作家作品; 4.字词等基础知识积累。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一、通读本单元课文《山羊特拉兹》、《礼拜二午睡时刻》及单元话题“情感”,定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定目标、明重点: 通读本单元内容后,你认为学习本单元应该掌握: 1、体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3、考察小说的情感因素及其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4、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现状 5、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其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是: 1、体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考察小说的情感因素及其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导读 1、个性化阅读: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小说的读后感受。(内容主题方面) 《山羊特拉兹》 《礼拜二午睡时刻》 2、谈谈你的发现。(写法方面)

发展学 生 个 性, 追 求教育品质! 高 二语文 《山羊特拉兹》 《礼拜二午睡时刻》 三、预习调查发现 写出质疑,小组长将质疑收集归纳。(小组长整理本组其他同学的质疑,要将问题分类归纳,梳理) 1、 2、 3、 4、 5、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78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格生于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辛格一生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 两部剧本、十六本儿童故事集。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图书奖,辛格被 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傻瓜吉姆佩尔》《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课文是他的一则童话。 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导学案5

16 猫 学习目标 1.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2.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重点)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 红绫.( ) 怂恿..( ) 怅.然( ) 蜷.伏( ) 惩.戒( ) 诅.骂( ) 虐.待( ) ( 鲜艳 ) (相称) 鲜 (鲜为人知) 称 (称号)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 怅然: 。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 4.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至2段)二(3至14段)三(15至34段) 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三只猫,第三只 来历 性情 外形 家中地位 结局 二维码《猫》 课文朗读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

21、圆明园的毁灭 基础达标 1、初读课文,我能划出文中生词、佳句。 2、我能学会这些生字。 音节 生字珑剔莱瑶宏烬瑰杭损统侵 组词 这里我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是:容易写错的生字是: 3、我能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在易错字下标出“△”。 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笼罩罪证灰烬安澜园狮子林 举世闻名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山乡村野 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天南海北奇珍异宝 4、我会填 通过读文,我体会到作者主要抓住圆明园的和 来写的。我真为而自豪,更为 而愤慨。 5、我想把我感受最深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设问导读 1、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请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来体会。如: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 2、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我认为主要有这些方面: 3、通过对比读,相信你一定有所体会: 巩固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líng lóng tī tòu gū liang hóng wěi huī jìn ( ) ( ) ( ) ( )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众( )( )月诗()画()奇()异()天南()() 举()闻()玲珑()()金碧()() 3、请写出下列新词的近义词。

估量()境界()举世闻名()瑰宝()销毁() 4、火眼金睛,我能辨。 珑( ) 踢( ) 瑰( ) 侵( )销()杭()瑶() 胧( ) 剔( ) 愧( ) 浸( )稍()抗()遥() 5、熟读成诵,我会填 (1)、圆明园中,有()的殿堂,也有()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的山乡村野。 (2)、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在(),饱览着中外();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的境界里。 6、关联词语填空 (1)、园中,()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3)、圆明园的毁灭()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7、工整地书写这些新词。 为了___(xiāo huǐ)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__ (qīn lüè)者在园内放火。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___(guī bǎo)、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一片__(huī jìn)。 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了。作者的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看到祖国灿烂的文化,我们心里是一种深深的爱;看到强盗的种种行径,我们心里是一种刻骨的仇恨。现在如果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心里只有爱和恨吗?我想你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思索。你会想些什么? 22、狼牙山五壮士 基础达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了解故事的内容。 3、多读几遍文章,我能解决本课的生字词(把生字词写下来) 日寇龙王庙任务葛振林大吼满腔怒火抡圈绷紧全神贯注崎岖横七竖八尸体棋盘陀悬崖绝壁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居高临下粉身碎骨嗖屹立眺望仇恨叽里呱啦昂首挺胸共产党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我来闯关: 1. 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地点在______,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7单元第一导学案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describe a process 2. Follow instruction 一.预习检测: 翻译下列短语 打开切碎 把、、、倒进把、、放入一杯酸奶 制作香蕉奶昔 二、合作交流 重要知识点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数量的表示方法 1)英语中表示不可数名词的数量,可通过表示容器或体积大小的名词与介词of一起构成短语来实现。如:a piece of paper一张纸two tea spoons of soup两勺汤 2)修饰不可数名词也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表示泛指的数量。如:some water一些水so much money 这么多钱plenty of rain充足的雨水 3)可数名词有分单复数,使用时应多加留意。如:ten watches10块手表 4)英语中还有单复数同步的情况。如:a sheep一只绵羊two sheep两只 三.基础练习 I.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 1. three bananas 2. the bananas 3. the bananas and ice cream the blende 4. The milk the blender 5. The blender 6. The milk shake II. 单项选择 1.How milk do you need to make the milk shake? A. many B. much C.long D. often 2. ,put tomato sauce on the crust, put cheese on the tomato sauce. A. First ,next B.first , finally C. Then,first D. Finally, then 3. Please turn the radio, the boy is sleeping. A.on B. down C. off D. up 4.is the number of the workers in your mother`s factory. A. How much B. How many C. What D. How big 5.First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 A. put B. peel C.add D. pour 6.Please give me bread to eat A. a bit B. alittle C. afew D. many 7.My mother is very good at dumpling. A.make B. to make C. making D. made 8. How much do you want? A. apple B. banana C. orange D.pear III.找错并改正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散步 周瑛 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分歧、各得其所、水波粼粼”等词语。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体会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学习难点】 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章通过写一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让人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2、以小见大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 a、概念: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b、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2、走近作者 莫坏戚,重庆人,当代作家。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3、关于写作背景 如作者自己所分析的:本文的写作契机是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我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悌”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一shà( )间chāi()散各得qí( )所委qū() 水波lín lín( ) ( ) 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 2、结合具体语境,请对下面加括号词的含义做点分析。 (1)春天(总算)来了。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新教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 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 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 ..()黄晕.()披着蓑.()涨.起来() 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 【设问导读】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 (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 (3)薄.烟()薄.弱()薄.荷() A bò B bó C báo (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é B hè C huò D huó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 (1)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A 万物 B 全部 C 它们 D 大地 (2)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 夸耀 B 炫耀 C 显示 D 吹嘘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A 陪衬 B 衬托 C 渲染 D 突出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上)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课前热身】觅韵魅慕 一、【基础达标】 1.周树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彷徨》《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 2.qí shan xī shuài suǐ máo cuán línɡ yuān 3.秕喉儒颊凿绣塾鉴4.略 5.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第九自然段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二、【设问导读】 1.乐园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对乐园里的野草记忆深刻,所以用“确凿”。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怀念之情。 2.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到“鸣蝉”“油蛉”“蟋蟀”到“长的草里”“夏夜乘凉”到“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 3.第二自然段首先写景详略得当,讲究主次;其次写景顺序井然:由静物到动物,再到静物;由高到低再到高;第三观察景物仔细,抓住景物特征描写;还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不是。因为长得草里,有一条赤练蛇,“我”自然而然联想起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5.欲扬先抑的写法 6.写了“我”的种种猜测,表达了对家里人做法的不理解和对百草园无限留恋之情。 【问题研究】略 三、【自学检测】 1.略2.(1)排比(2)比喻3.C 4.略5.(1)长吟伏窜低唱弹琴(2)C (3)A (4)略 四、【巩固练习】 【课外连接,直击中考】 1.(2分)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 2.(3分)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3.(4分)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4.(7分)(1)“尴尬”一词准确地表现了老妇人多次问话之后没人回答的难为情,“爬满”一词表现了老妇人“失望和忧伤”的程度之深。(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主要内容 叙事性文章《一面五星红旗》和《卖木雕的少年》,一篇略读课文是新闻报道《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语文园地包含“口语交际”、“我的发现”、“习作”、“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应该增强自身朗读水平的培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学会和作者实行情感上的沟通,达到领会意境,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从而培养语感。 三、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会写31个生字,会认30个生字。 2.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准确书写生字的水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 2.自读自悟。教师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2.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友好。 25太阳是大家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准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背诵1、2自然段。 教师导学案学生活动 一、导入 简要介绍和平鸽与相关方面的知识二、课文导读 读书方法提示: 1.初读课文首先要解决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韵律美。 3.要边读边做批注,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感受,与【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准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3.我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学习重点、难点】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韵律美。

仁爱版七年级第七单元第三话题(导学案)

Unit7 The birthday party 【自主学习】 1.反复读1a。 2.阅读P.114页上Section A的课文注释,借助其它工具书和辅导资料尽力理解1a。 3.英汉互译,一定在书上相应地方勾画(必须先完成1,2,再做此部分)。 (1)perform magic tricks__________ (2)recite a Chinese poem __________ (3)enjoy himself ____________ (4)play the guitar __________ (5) 唱一首中文歌曲 __________ (6)在晚会上 ______ (7)他表演了一些魔术。__________ (8)康康玩得高兴吗? __________ (9)你唱了一首中文歌还是一首英文歌? (10)你说英语说得很好。 【导入新课】师生对话 T: When were you born? S: I was born... T: Could you ride a bike when you were five? S: Yes, I could./No, I couldn't. T: Could you swim...? S: ……… 【合作探究】 1.读对话1a,回答下面的问题。 1)How was Kangkang’s birthday par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at did Sally do at Kangkang’s birthday par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at did Tom do at Kangkang’s birthday par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1a的对话,小组完成1b。 3.完成2。 【训练检测】 一选词填空。 1. Did you______ (buy, bought) that present?

1(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播放朗读音频),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