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35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一时正时侧,变化多端^ 二折多于转,方多于圆^

三提按顿挫,法度严谨^ 四轻重结合,疾涩相间

五燥润相映,对比强烈^ 六敏而好古,自出新意

41 王铎行书的结构特征

一欹侧多变^ 二向背成势^鲳v 三疏密有致

四揖让避就五长短参差六大小错落

七行而兼草八避免雷同

52 王铎行书的墨色特点

56 王铎行书的章法特点

一幅式多样,多为条幅56 二左右倾伏,摇曳多姿60

三大小交错,或断或连61 四行行分明,间距不一^吼v

五时疏时密,变化无穷62

一王铎简介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即公元一五九二年.一六五二年,享年六十一岁。字觉斯,又字

觉之,号痴庵、嵩樵、石樵、十樵、雪山道人、龙湫道人等,别署一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故人称一王孟津~。明天启元年

^公元:苎二年v乡举,天启二年进士,连科及第,考授翰林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八四四年,

崇祯吊死煤山,他避地南京,拥立福王,擢东阁大学士。翌年,南京陷落,与福王同被执,降清。入清后,为《明史》副编修,

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卒,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著称。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他崇尚古法,集百家之长,成自家面目,

以其雄强豪迈之书风,标领书坛。在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叠起,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等,将中曙书法发展推向一个

新的高峰时期。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王铎了。

王铎传世书法作品极多,著名的有《行书诗册二》《秋兴诗》《杜诗》《诗稿》《临各家诗》《投语谷上人》《见花迟诗二》

《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二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

当我们翻开当今的书法报刊,参观展览,就会发现热爱王铎书法的人众多,这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是王铎无愧为一代大

师。他是一个绝对尊重传统,又具有很强现代意识的大家,他的书法将传统与其个人表现极好地统一起来,使其书法艺术永放光

芒,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谈谈王铎对行书的贡献。

^:对取法发表了新的见解。王铎在学习书法时深深体会到了崇尚古法的好处,发出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海

之感叹,他一生习古非常勤奋,他说一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一我们从其传世书作中可以看

到,有相当一部分是临习古人力作。他的法古思想更是妙语惊人,引人深思。在取法上,他强调一师古ll的重要性,在《=琅华馆

帖册跋=》中说:一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

棋之有谱;;故善师

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他提出一师古一又必须以魏晋书法为宗,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一

他说一予书独宗羲、献~,又说一怀素、高闲、游酢、高宗一派,必又参之篆籀、隶法,正其讹画,乃可议也。慎之:慎之:一

学书不仅要宗晋,还要上溯高古,参合篆、隶笔法,强其筋骨,增其朴厚气息。他又认为要免除书法之一俗笔,不仅要学帖,

而且要习古碑书法,他说一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他针对时人不习古,多嗜今,追随时流,沾染一嫩弱俗

稚~的弊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找出了原因之所在:今易古难,今浅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晓古难喻,皆不学之故也。一

一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他身体力行,取法高古,终

其一生。

王铎习古而不泥古,他习古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他对传统进行了重新认识,并采取重建与创造,他的这种创造精神我们从他

的书法作口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二一对线条赋予了新的活力。高超的笔法直接反映在各种优美的点画线条中。王铎为了追求变化丰富、具有不同性格的线

条,在用笔上不拘于一法,时正时侧,时提时按,时顿时挫,或锋芒毕露,或隐锋收笔,或扭锋弯曲,或戛然而断;;变幻无

穷。使我们觉得王铎在运笔的过程中,既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推动力,同时又有一种反掣力使其运笔不是一味的往前冲,这种在运

笔过程中的一推动力~与一反掣力~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点画线条不单单是苍老道劲、刚劲有力,而且使趣味性大大丰富了,

活力大大增强了。正如清康有为评王铎书法之用笔一笔鼓宕而势峻密,真元明之后劲。

^三一对结字开创了新的领域。王铎是惯于弄险而又善于抢险的结字高手,给行书结字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他的一险~

集中表现在一个一纵~字上。在进行行书的创作时,他顺笔之势,极大限度地夸张欹侧、曲直、向背、疏密、虚实、参差等结构

对比,使之恰到好处。例如在欹侧的夸张上,字与字之间时而左欹,时而右侧,同一个字的上下二部、左右二部或左倾,或右

倾,欹侧多变,四面出击。有时在某一幅作品中,连续数字一欹再欹,一纵再纵,抒泄无遗。但过于放纵,易失之野。孙过庭在

书谱二》中说: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

际,人书俱老。王铎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他在作品中巧妙地嵌入平整之字,用平整之字将其稳稳托起,将这一匹匹脱缰的野

马拴住,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遏住,使其在矛盾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与统一。

^四v对墨色运用了新的手法。王铎对于墨色的最大贡献可以说是他将一涨墨法的一运用发挥得淋漓尽

致。一涨墨法~源于

何时,无从考证,历史上一运用一涨墨法的书法家并不多见,运用得好的更属罕见。涨墨者,即通过巧妙的方法,饱蘸过量的水

墨,下笔沉重并任其晕化成团,涨出之墨并不会使单个字之笔画混淆不清,而是字之墨色浓淡相杂,虚实相间,饶有情趣。从王

铎的行书作品中可以看出一涨墨法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效果:蘸墨落笔后的第一字墨最浓,涨出之水墨也最多,以后渐次渐燥,

直至墨尽重新蘸墨,所以通篇是浓淡相问,燥润相映,极有层次,变化无穷,耐人寻味,从而大大增强了人的视觉感,大大丰富

了书法的色彩感。

^五v对章法拓宽了新的空间。为了拓宽章法新的空间无疑是王铎一生中的又一追求。在他之前,章法的空间的伸展,在有

限的宣纸内,一般是或向左右伸展,或向上下延伸,而王铎则大不一样,他所表现的章法则是向四面八方拓展,使有限的空间变

大了。那么他这种向四面八方拓展的空间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知道一势一是架着结构与章法之间的重要桥梁,王铎极其高明

地运用了疏密、错落、开合、欹侧等手段来营造一个良好的一势~之气氛。例如在欹侧之势的一运用上,他的作品中从未有连续二

字朝向同一方向倾斜,如果上字右倾,下一字必定左斜,或插一相对平整之字,或在数字连续或左或右欹侧后再以平正之字托

起,且字之倾斜角度不一。有时又突然将某一字移位,使平行轴线得到改变,我们找不到他的作品中有哪一行是笔直的,行气仍

却十分畅通,给人有一种时刻在动荡变化的感觉。

三王铎行书的学习方法一

多看多思,理解王铎行书的奥妙。王铎行书博大精深,在一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一中我们作了一些简要的阐述,这只

能起一个一引路~的作用,如果要真正理解王铎行书的奥妙,必须要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方能一登堂入室~。

^二v零整结合,掌握临习正确的方法。零整结合,即一化整为零,变零为整,这是初学者一种比较理想的临习方法。

一化整为零一是指选择王铎行书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字加以临习,通过对这些字的临习,掌握其用笔、结构等特点。『变零为

整一是指通过临习这些有代表性的字,从中吸取营养后,再去通篇临习王铎行书的原迹,从中掌握谋篇与布局。

^三v正本溯源,开拓行书学习的视野。王铎一生遍临无数书法大家的名碑名迹,尤其推崇二一王、米芾书法,晋以后,最

得二一王一书法精髓的,莫过于米芾、王铎二人。所以我们在学习王铎书法时,一定要多研习古人书法妙迹,尤其要对二一

王一、米芾书法作深入研究。并与王铎书法多比较,这样会使你的视野更加开阔,进步也会更快一些。

--王铎巨轴行草笔法特征初探

转自:中国书法网 2003年7月14日11:21

《方石书话》,为清乾隆年间书家于今淓所著。该文为其子于书佃从其书法随笔中摘录而成,约六十余则,涉及了历代碑帖、书家、书论批评及笔法、结体等论题。此文持论独到,具见其领会之深,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笔者多次研读,其中的书学思想及学术观点每次都能给我以诸多启示。《方石书话》虽然不是研究晚明巨轴行草的专论,但其中关于笔法的一些论述却道出了我近年来一直在思索的王铎等晚明大家巨轴行草笔法的要义。

魏晋以来,行草书的主要创作样式是信札与手卷,幅式小、字亦小,其艺术功用也以案头赏玩为主。与之相应,风格上追求清雅灵动的韵致之美,笔法则采用相对含蓄的形式,各种用锋表现比较细腻、凝炼。到了元、明,轴类作品开始登堂入室,其时的大多数书家,用笔在卷札作品中能游刃有余,但由于技法研究尚不深刻,一写大字就力不从心。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篇5·明代书法》一书为例,张弼(1425-1487)的《草书七言绝句轴》(图一),全篇狂放飞动、才情横溢,但因其用笔以提为主,相对忽略了按笔,使得线条略显轻滑和简单,如首行“年南”、“元宵”等字。另外,部分重按笔画未能处理好提按及中侧锋的转化,造成线条间气脉短促,若首行“元”、“声”及第二行“画”、“新”等字皆如是。又通篇缺乏停蓄,留不住笔,因显外露草率,势单力薄。中晚明时期重要书家董其昌(1555-1636),其小字行书风流俊逸,虚和灵秀,对后代影响极大,但其所书大字行草却不尽人意,如《行草王维五言诗轴》(图二),此作线条节奏及走势过于平和,加之用笔太轻,使得全篇飘忽乏力,温雅有余而气势不足。此二人的大字行草在明代的前、中期的书家中较具代表性,如该书中陈璧、宋广、张骏、陈献章、李东阳、王守仁等人的轴类行草作品①,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上述二家大字书写的一些问题。

由手札而转大轴,幅式变长变大,小笔换成了大笔,书写姿势也由坐书变成了站立悬肘挥毫,客观上对笔法运用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像让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去打网球,球由小变大,场地由桌面转向更宽更大的地面,不对运动员的能力及技巧进行调整,是无法适应网球比赛的。换句话说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不一定适合打网球,就象一个出色的小字行草写手不一定有能力有才质写好大字一样(但要写好大字行草,必须具备扎实的晋唐以来的小字行草基本功,这个问题暂不展开)。书写大字,不是仅把卷札中的小字相应放大即可解决问题,必须对笔法进一步调整。

到了晚明,随着巨轴行草作品数量的增加,大字书写技法经验的积累,前述书家写大字不善用笔的情况,在徐渭、张瑞图、王铎、倪元璐等书家的手下,终于得以改观。而王铎是这一笔法变革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彪炳巨匠。后人甚至因此又有“后王(铎)胜前王(羲之)”之说。现择《方石书话》书论数则,以此对王铎巨轴行草笔法特征略作剖析。

一、笔势奔放,咫尺千里

书必有气以贯之,气大而长短大小皆宜。然气非可以劲直为之,须于顿挫起伏处蓄远势,方能咫尺千里②。

巨轴行草一旦挂入厅堂,与观者的距离拉远,就不能再以含蓄隽永为能事,必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气大”则作品充满张力,“势远”则气脉贯通。写大字必须在用笔上做到“顿挫起伏处蓄远势”,方能纵横开拓、咫尺千里。纵观历代书法,在笔势、结体上可分为两种形式:即外拓与内擫,而草书强调笔势贯串,书写速度较快,多用外拓之法,所以在王献之以后,书家行草笔法,多以外拓为主,而以鲁公、觉斯、青主尤著。巨轴行草幅式拉长,尤其强调纵势,这一点,外拓笔法又体现其独特的优势。如果说鲁公将外拓笔势在小笔行草这一领域作了最淋漓尽致的阐释的话,那王铎和傅山的贡献,就是将外拓笔法的开张奔放的特点在巨轴行草这一子敬、鲁公从未涉足的领域推向了极致。另一方面,王铎作书有胆气,用笔刚猛肯定,狂蹈大方,笔势奔涌,一气呵成,似大江东去,浩浩荡荡。

二、“极笔势”而不失控制

竭骥奔泉,怒猊抉石,形容奋猛,亦极笔势。然于奔腾不可遏抑时,陡然一勒,鞭入正路,及与狂怒劲张不同③。

王铎自称“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生不易。”翻开《王铎书法全集》,其临书作品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每个时期,可见此言之不谬,其长期临古浸淫阁帖所积聚的深厚功力,为其“放手”和“撒手”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观王铎大草,理法兼备,狂而不野,其跳掷飞动的纵笔挥洒不失令人叹为观止的控制,快速流畅的行笔仍能将提按顿挫交待得准确到位,无懈可击,显示出其***与理性的卓越平衡。马宗霍的《岳楼笔谈》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当为确评。

三、熟极反生,迟涩沉重

余谓玩古帖眼要涩,落笔时手要涩,熟极反生。一点一画,郁屈崛强,如担夫争路,猛于求进,而跻攀分寸不可上,则所向无空滑矣④。

我们不妨将董其昌的大字草书同王铎行草作一对比,董书飘逸而失之于轻滑,而王书对提按顿挫作了强烈夸张,强调用笔的逆涩和“入纸”,并辅之以墨色的枯湿变化,使之呈现出沉着痛快,气势沉郁的特点。王铎行草得力于二王及米芾,但在汉隶、北碑、颜字上也是功深力厚,故其巨轴行草笔笔畅快而又笔笔迟涩。在笔法上,王铎可谓是碑与帖,右军与鲁公的集大成者。

四、险劲奇宕,烈气凛凛

文字和平,固以养福,然斩关夺隘,非险劲不可。陡起陡落,如快剑截铁,盘空横硬,能使数百年后英姿飒爽,烈气凛凛,一切妖魔见之胆破⑤。

品酒以辣为上,苦次之,酸又次之,甜最劣。此语可以衡文,姜以老而辣,字之辣者,亦与老横而气愈烈⑥。

写大字不能有脂粉气,若施之以“烈”,则元气鼓荡,夺人心魄。由于空前复杂的历史原因,

晚明书家大都命运多舛,王铎也不例外。面对清兵入关,他既无大勇,象他的二位年兄黄道周、倪元璐一样,以身取义,又不能像傅山“衣朱衣,居土穴,思故国”而清操自守,拒不出仕。虽身居高位,但“贰臣”的帽子使其倍受屈辱和苦闷的煎熬。这样的一些人生经历,对于王铎的创作情绪及线条性格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富艺术天才的人,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把人生完全寄托在书法上——“我无它望,所期日后史上,好书数行也”。他借巨轴行草来倾泻愤懑,挥洒血泪,“温柔敦良”的儒教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不安和变态。此时的王铎以纸为战场,以笔为矛,左冲右突,崛傲不羁,早已把“斯文”抛于脑后。一扫前代阴柔秀逸之风,呈现出刚烈沉郁之气。在其美学著作《文丹》中,有这样的一些文字——“如临阵者提刀一喝,人头落地”⑦,“寸铁杀人!不肯缠绕。”⑧“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眉如紫稜,口中吐火,身上缠蛇,力如金刚,声如彪虎,长刀大剑,劈山超海,飞沙走石,天旋地转,鞭雷电而骑雄龙,子美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公所谓…破鬼胆?也”⑨!读之令人胆寒。我们再回头看王铎在甲申前后十年间所书之狂草,不禁感叹,在草书这一阵地里,王铎这一政治上的懦夫却是“斩关夺隘”,烈气凛凛的猛士!

五、独来独往,与古相抗

平日学书,与临摹不同,只要灵府有程,领略群芳,于精神团结处酿花成蜜。及至下笔,却专靠已意为主,自己有真意气,真血性,空所依傍,独来独往,要与古人相抗。抛却自己性灵,而于点画求肖,无论强类失形,即时或貌似,决无真情。虞舜与王莽皆重瞳,晋文与张仪皆骈胁,岂莽即虞舜而仪即晋文耶⑩?

王铎和赵孟頫、董其昌一样,都是复古主义者,但王铎所处的时代及自身之处境,在他心中引起了强烈的焦灼,压抑和不安,他不可能像赵、董那样把书法当作赏玩人生的一种方式,他选择行草来解救几近变态的灵魂,实现生命力量的宣泄。虽然他一再表白自己“独宗羲献”、“皆本古人”,以此标榜自己书风之不“野”,使自我之***经过理性的打磨。但王铎的意义不止于传承古法,更在于对传统与自我的超越。生逢末世的王铎,在《文丹》中对“怪”、“胆”、“怒”、“气”、“力”、“放手”与“撒手”的神通等大加礼赞⑾,显示出反中庸的个性解放色彩及“与古相抗”的艺术态度。他还说:“凡作草书,须有登嵩山绝顶之风。”其意想“嵩山绝顶”,无非是将创作状态进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语)的忘我之境,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高度。

王铎的巨轴行草创作合乎心、应于手、顺其性、合其情。他所开拓及发展的大字笔法,已成为伟大传统的一部分,是后代学习大字行草的重要资源和“强身剂”。行文至此,我们通过与王铎巨轴行草代表作的对话,对其笔法特征和创作情感进行“图像阐释学”意义上的解读。(一)《行书五言律诗轴》(图三),绢本,188×49cm,明崇禎元年(1628年)书,上海朶雲軒藏。

王铎此轴为其37岁气旺力盛时所作,此作集鲁公等人的外拓笔势与米芾书法独有的跳宕险劲的笔法于一身,笔势奔涌,一往无前。通篇起伏顿挫,节奏感极强,颇具“一唱三叹”之致。观

其线条,浑融整练,而又千变万化。其短点画刚脆利落而极富弹性,笔短而意长,如“日”、“年”、“平”、“竹”、“宜”、“自”等字;长线条连绵缠绕,但丝毫不显杂乱,其间提按顿挫,准确到位,节奏明快而自然,若天马行空,神行自在,其中“熟”、“堪”、“鞅”、“掌”诸字皆如是。究其用笔,因毛笔顶在纸上书写所造成的摩擦力及疾涩苍润的变化,使线条沉健而有张力,如马蹄踏雪,嚓嚓有声。其使转多取篆书笔意,圆畅而不失迟涩;又时掺折笔,以增加刚健之势。有时于起笔,转折处用方笔,使作品于流畅中见凝重,刚柔并重,动静相宜,以骨力见胜。对于古人,王铎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并通过“笔底翻新”,形成奔放而不失法度、纵逸而不失精微的书法风貌。综上所述,王铎作此书时虽为壮年,而技术及个人风格已相当成熟,体现出一位书法大家的非凡功力和气度。

(二)《咏陈路若山水轴》,绢本,237×50cm,清顺治八年(1651年)作,烟台市博物馆藏。

此作虽为其晚岁所书,但行笔矫健奔放,痛快淋漓,毫无“老迈”之态,而较其中年所作,更显沉着苍涩。起首“茅”字,用笔浑厚饱满,含蓄持重,有统领全篇之势,自“堂”字始,字形左倚右侧,忽走忽停,至“意难”二字,线条飞动缠绕,枯润相间,与其后的“为写”二字形成了动静、轻重及视觉层次上的反差,这样的处理还有多处,如第二行上部“隐心熟”及中部之“郢”,第三行的“海烟夢不”等字。全篇笔法、结体奇险多变,不可端倪,时如醉汉行路,几欲跌倒,时如魔鬼之舞蹈,闪耀着血与火交炽的热烈。这不就是王铎的“心画”吗!

反观当代多数为了展览而创作的巨轴行草,功利替代了性情,浮燥置换了从容。不重视内在精神的锤炼升华,却热衷于外在形式的“出跳抢眼”。面对晚明大家大字笔法,不但未能很好继承(更谈不上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传统破坏和扭曲。这些作者的作品大多笔法粗糙,斗狠使力,抛筋露骨,与晚明大家巨轴行草的“气势开张”、“刚烈沉郁”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展览流”吧。另一方面有些作者以“上追魏晋、唐宋”为旨,漠视明清大家巨轴行草,视明清大字笔法为“异流”。在写大字时,将他们的小字行草样式简单放大,其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线条轻滑、笔法简单、气势不足。翻开各类展览作品集,此类作品比比皆是。我这样说,并非厚古薄今。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似乎还未看到一位在笔法上超越王铎的大家。也许我们要求太苛刻了,无论如何,我们衷心切盼着的是一个可以和明未清初相媲美的书法大时代的到来。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书法功底及艺术修养的中青年书家正在冷静而有***的进行巨轴行草的探索。在他们那艰难而不懈怠的努力之中,我们看到并找到了具有时代精神的巨轴行草新的生机,虽然举步维艰,但并非梦想。

王铎年表

王铎自画像 1592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壬辰1岁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明朝,迄今225年。 明神宗朱翊钧为第13代皇帝。明神宗万历间,帝疏于政务,每不视朝,时朝议者两件

大事,一曰开矿之争,一曰东宫册立。 王铎诞生于河南孟津邑双槐里。父王本仁,31岁,母陈氏29 岁。据《明季南略》记载,王铎“河南孟津籍,山西平阳府洪洞人”。 是年,孙承宗30岁、文震孟19岁、姚希孟14岁、钱谦益10 岁、黄道周8岁。 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3岁 二月,皇太子常洛出阁讲学,时年14岁,出阁用东宫仪,中外欣慰。 王铎三妹生于是年。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3岁 王铎始临习王羲之《圣教序》。三年后,字字逼肖。 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乙巳 14岁 王铎始读书,古文数篇而已。 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5岁 王铎舅陈具茨缔社于乡里,王铎从之学文。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 16岁 王铎入庠读书,时家境益窘迫,生计维艰。 与孟津东20里花园村马氏之女结婚。妻马氏长王铎二岁,岳父名马从龙,字云合,河北香河知县。是年42岁。在经济上,王铎多得妻马氏及岳父马从龙接济。 四弟王镆生。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已酉18岁 秋,福建、浙江、江西大水,四川、河南、陕西、山西旱,畿内山东、徐州蝗。 王铎就学干山西蒲州河东书院。 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9岁 三月,廷试赐韩敬、马之骐、钱谦益及第。 岳父马云合辞官返里。 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20岁 王铎家田仅十三、四亩,贫困时不能一日两粥。舅父陈具茨时相资给。 长子无党生。 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壬子2l岁 八月,王铎以禀膳生员赴乡试不中,友人吕维祺举于乡。吕维祺时年二十七岁。 1613年明历历四十一年癸丑22岁 嵩山之内有王铎书屋,当时或就读于此,有诗作《嵩山》五律两首。 友人吕维祺中进士。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25岁 春,畿内,山东、河南大饥,河南农民义军起。 王铎肆业于西烟寺,得大司寇乔鹤皋器重,令弟子受学于王铎,赖之资给,得以度过荒年。 家中园田产两棵灵芝,因名日“再芝堂”。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已未28岁 三月,杨镐统兵分四路攻后金军,战于萨尔浒,明军大败。 是秋,王铎读书于邑西谷献山之陈荩吾山庄。 舅父陈具茨中进士。 书《吴养充墓表》。 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光宗泰昌元年)庚申 29岁 七月,明万历帝崩。

王铎行书《赠张抱一行书诗卷》

王铎行书《赠张抱一行书诗卷》 王铎--行书《赠张抱一行书诗卷》 内容摘要:王铎书法欣赏《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草书图片26张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自署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绫本。草书。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自作诗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横469厘米,纵26厘米。明崇祯十五年,王铎流寓怀州,受到张公祖的款待,并有诗作赠他,一是《赠张抱一行书... 王铎行书欣赏《赠张抱一行书诗卷》书法作品图片25张 明崇祯十五年,王铎流寓怀州,受到张公祖的款待,并有诗作赠他,一是《赠张抱一行书诗卷》,一是《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款署“崇祯十五年三月夜”,可知与“壬午春莫书於怀州公署”的行书五律长卷乃同时所书。张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写山水,兼通医道。卷中以“公祖”称之,此人应是怀州的地方官。本卷的书写时间既与上述两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内容又与当时王铎与张公祖频繁往来的经历一致,可被视为此卷确系王铎真迹的佐证。

释文:壬午春莫书于怀州公署抱一张公祖招饮舟中,偕又白给谏、念冲太守、云岫给谏此夕联轻舫,相从秩秩音。不期湖海意,转入素虚心。近岫清光正,孤城返照深。悠然仍未尽,掩褐(禾木旁)复何寻。其二浦云能自暇,逾与道情亲。况坐声光里,高闲似古人。一壶催叠鼓,诸屿绕闲身。谁谓烟尘外,芳洲水不春。其三邃深更得静,萧瑟答幽声。众派朱灯泛,一痕白鸟鸣。烟花身未老,丘壑道弥荣。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声。其四冲虚风在御,人影近渔扉。顿悟烟奚泊,斯知梦所依。湖江春自阔,戎马事多违,欲去频延佇,钟声出隐微。上沐涧寺后峪柬臾声诸君子忘此群生动,禽言亦觉纷。屡窥深谷色,高卧太濛云。百药吹香路,一身生月纹。其中殊领略,鱼罟也氤氲。抱一张老公祖教之孟津王铎

试述王铎书法风貌的成因及技法表现

试述王铎书法风貌的成因及技法表现 姓名:孔研 【内容提要】:王铎书法面貌的形成,求其源,是他不同于时人的美学思想;寻其本,得力于他对古人书法的学习。将其美学思想和学古语言融入到作品中,加之技法上的独特性,最终形成了布势连绵,苍健跳跃,神气挥洒的风貌。【关键词】:王铎;中庸;学古;技法 王铎一生博学好古,工诗文,尤善绘画与书法,以书法闻名于世。明季书坛以王氏为代表的一派提倡取法高古,与当时的董派书风迥然不同。他刻意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的特色,给整个沉闷滞塞的书坛带进新鲜的活力。其论艺语曰:“……神气挥洒,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1,这“神气挥洒”的风格与他的美学思想、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其学书渊源、学书方法密不可分。 一.挥洒之源 仍是处在封建社会的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对当时人们思想的专制统治依旧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集中表现儒家思想的,便是这早被皇家法定为《四书》之一的“中庸”。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作为政治伦理的同时也成为艺术审美的规范。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行为上循规蹈矩,在情感上温柔敦厚,从而维持人际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但却压抑了人的个性创新和活力的表现,导致艺术领域的模式和守旧,谁也不敢离经叛道,机械重复,惰性模仿。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禅宗思想的流行,泰州学派的崛起等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得思想是比较自由,艺术也是比较发达的。所以便有了李贽的评论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苦必得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还嘲讽“千古一词”、“千年一律”的尊孔思想,无异于“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的随声附和之犬,他对尊孔言论和理学的批判,是对封建卫道者们的有力鞭挞……。 处在这个时代的王铎也必然会受到明代哲学与文艺思想的左右,受到那些果敢进行艺术实践的大师们的影响。王铎是如何面对这部教条的“法典”的?王铎承认“中庸之理”吗?“心浮,多分外求奇,而中庸之理反失。”2,这也许就是王铎的“中庸之理”吧,也可以说他是认同的,但却是矛盾的“中庸”,因为读一读他的文论,《拟山园选集》卷八十二《文丹》便可得知,文论中的语句显示了和程颐的截然不同的境界,充满了“奇”、“变”、“胡乱”,讴歌“怪”、“怒”、“沉雄”。 如他赞美“怪”:“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眉如紫棱,口中吐火,身上缠蛇,力如金刚,声如彪虎,长刀大剑,劈山超海,飞沙走石,天旋地转,鞭雷电而骑雄龙,子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2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3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4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

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慧眼识王铎-澳门艺术博物馆

慧眼识王铎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单国强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与晚明的黄道周、倪元璐并称?明末三大家?,与同僚山西籍的傅山并称?傅王?。然由于他是由明降清的贰臣,在?书以人重?、?人品就是书品?观念浓重的明末清初时代,并不甚为人敬重,对其书法亦毁誉参半,直到清代中期,才有人对简单化的?书如其人?说提出了异议,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即以张瑞图、王铎为例论道:?明自嘉靖以后,士夫书无不可观,以不习俗书故也。张果亭(瑞图)、王觉斯(铎)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后来,王铎独创的奇倔书风,遂得到世人认可,并给予很高评价,存世作品也深受青睐。然而,对王铎兼擅绘画,所知者极少,画史也很少论及。吴湖帆先生作为现代的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和鉴赏家,通晓古代书画史,熟稔历代书画名家,并有锐利的真伪鉴定眼力,他对王铎这样一位贰臣,同样予以高度关注,既熟悉他的书艺,也了解他的绘画,在王铎绘画作品存世甚少的情况下,居然能决断地入藏他己丑年所作的《花卉图卷》(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现在展览中展出),并在后纸中题跋,认定?孟津此卷乃是真迹?,真可谓慧眼独具,胆识令人欣佩。 具体梳理一下王铎绘画的史籍记载和存世作品,他的画艺与书法一样,也颇具个性特色,并达到一定水平。据史籍记载,王铎善画山水和梅兰竹石。山水论

述较多,如张庚在《国朝画征录》记:?山水宗荆、关,丘壑伟峻,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蔚,意趣自别。尝与戴严犖(明说)书云:‘画寂寂无余情,如倪云林一流,虽略有淡致,不免枯干,尪羸病夫奄奄气息,即谓之轻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又云:‘以境界奇创,然后生以气韵乃为胜,可夺造化。’其持论如此。?结合存世作品如作于顺治七年(1650)59岁的《设色山水图册》(辽宁省博物馆藏)和作于顺治四年至八年(1647-1650)56岁到60岁的十二帧《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可以更具体了解到,王铎地山水既师承荆浩、关仝、又兼宗五代、宋元诸家,如董源、巨然、二米、黄公望、王蒙、吴镇;布局多源于北方山水画派系,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境界以奇胜,笔墨则多取自南方山水画派系,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丰实又蔚然,富有自然生意;画法实际上是以元人笔墨作宋人丘壑,总体风格浑厚雄劲,清新质朴,类似明代沈周融南北宗于一炉的粗笔山水。 王铎兼擅的梅兰竹石这类文人画中的?四君子?题材,画史论述更为简略。姜绍书《无声诗史》曰:?所绘兰竹梅石,洒然有象外意。?张庚《国朝画征录》记:?间作花草,亦超脱名贵。?评语均很抽象。结合存世作品分析,王铎地梅兰竹石亦渊源有自,多继承明代文人水墨花卉画传统,尤其是?吴派?的画风,同时也更多融入自身所擅长的书法用笔,所谓?皆用书中关纽?,具有浓郁的笔情墨趣和文人意韵。存世代表作品有癸未(1643)52岁的《兰竹菊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纯用水墨法,兰叶用笔飘逸,墨气滋润,然又见顿笔,飞白等书写之迹;兰花则淡墨勾点,增其秀嫩,同时在兰丛中夹以硬而多刺的荆棘,以衬托野兰之顽强生命力;竹叶以尖劲笔法画出,又具长短、粗细之别,皆后再以轻淡流

草书写法岂容任意变更——论沈鹏先生草书中的谬误

沈鹏先生是当代书坛名人,身具众多头衔:全国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顾问等职,可谓地位崇高,名声显赫。其著作颇丰,然而阅其《简介》,其作品还是以书法方面为主;而沈鹏先生之蜚声海内外,正因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领袖人物,从副主席到主席至少经历三十年左右,而自称创作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件以上。大约在十年前,我的邻人在济南参观李清照纪念堂时拍摄了一张沈鹏先生以草书体写的《一剪梅》的碑刻,拿照片来让我观赏,照片的草书文字还算清晰(见图:沈书一剪梅)。《一剪梅》正文共六十字,浏览之下,不禁使我惊诧不已,因其中既有错字,又有不合规范的字,加在一起就有六个字之多。其后不久又有书画界的朋友向我提起:沈鹏先生出版过一本《沈鹏行草千字文》(以下简称:“沈书千文”),并说书中有若干错字。(按此书书名应命题为“草书千字文”更为切题,因严格地说书中可作行书看的仅寥寥数字。)闻听此言,就产生了一个很想一睹究竟的愿望,后来偶然在书肆发现了这本书,便买了回来。此书出版于2000年,封底写明是北京和平出版社出版、第一版第四次印刷。虽没有印数,但作为普及型的平装本,几次印刷至少也在数万册以上。披卷阅览一过,令我大为惊愕,因为几乎每一页都有写错的字,甚至有一页内就有数字谬误。 笔者作为书法艺术工作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学习研究草书。从《淳化阁帖》(以下简称:阁帖)十卷本作为开端进行辨识草书,以后几乎遍览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的草书碑帖,凡遇疑难不识的字,不惜耗费时间精力,必至辨清认识而后已;有些疑难的字是作为存疑经搁置多年之后重新检阅时始忽然开悟,获得确切辨识的。数十年的苦心研习探索,对草书的各种规范写法以及其创造的依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于是发现近二、三十年来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多种碑帖书籍中,释文中的错误非常之多,甚至七十年代出版的四大巨册《草字编》(启功先生总校订)以及奉乾隆帝御旨刻制之《三希堂法帖释文》也有释错或应释而未能辨识的草书。由此深感草书之辨识确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关于这一问题,笔者拟

书法作品释文

书法作品释文及其赏析 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高路

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

王铎诗稿

王铎《行草诗稿》作者:众如居士 释文: 京中望北山,苍苍得要领。每于僧舍中,延眺臻此境。人声响已息,颇尔众虑屏。禅林无一物,树闲籁复静。冥默似有合,白云流晚影。离家赖此山,相对有馀景。吾生不能言,深坐忽然省。 投柱明因寄沆庵 与我共行游,翩翩多俊彦。京国览物华,随时有闻见。人生少相知,之子重

颜面。绸缪多远意,耿耿回音盼。红梅苞丹荣,欲邀偕式燕。冬尽气徐周,春立阳思扇。勖我以所敦,期我坚狂狷。草木倦未舒,相风不急卞。念君相爱情, 释文: 忘忧生遐眷。空斋重离思,容与自组练。殷勤桃李时,相与襄芳蓿。 愧古 中原非无事,燕地久滞淫。丑风日夜来,肃肃有凄音。出户一聘望,云苦结浓阴。故里今何如,怛然感我心。鹿门能偕室,侩牛晦其身。翡翠羽光彩,虞罗多见寻。珊瑚美枝柯,不复安深沉。思之悄无寐,能不愧古人。

岁晏 夜长不能寐,蚤起端龟蓍。不疑何为占,人境不可 释文: 知。今日趋桑乾,前日涉清淇。明月入我怀,幽意安能持。骨肉路以远,折梅斟酌之。□□改燠寒,相去才几时。括囊在遵养,居安欲思危。原缺经世道,胡为滞子斯。悠悠露花白,此中可对谁。 芳桂 芳桂何不实,修兰一时荣。伯齐与颜回,皆为好其名。大道则不然,嗜好奚

以盈。高山凌崖壑,大海就卑平。多病有所全,无名冲不盈。 吾欲尊柱下,可以逸吾生。 赠曰葵带黄简括苍 华冈被秀草,灵芝不竞辉。仰视驰云光, 释文: 吾子善自持。感物念孤挺,铮铮已不私。漱彼神泉水,手拂花木枝。君子信在独,玄造元无私。徘徊古今事,言之不免悲。愿各保遐尚,忉怛亦何为。 其二

相暌虽不远,若彼江沾蘅。采采隔远道,能不萦中情。良玉切磋需,玛墦有经营。石与兰同宅,原非慕其荣。子洵行古谊,使我道心生。神鳌海水潜,应龙藏光灵。嗟哉口艰难,岂独为嘤鸣。此外不敢言,有言谁与听。 其三 释文: 令名不易居,视履惟周行。素心鉴明月,不与浮飙翔。流景照烟海,咸池有馀光。濛汜立受荣,终古获永臧。池浍与溪睹,被荧及菰蒋。辉辉山上月,念尔不能忘。黾勉策同贯,展厝日方长。芳徽匪一时,无以怀自伤。

王铎及写像秘诀

人物简介 王铎(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 王铎画像 能一日两粥”的生活。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推荐,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岁的王铎曾一度避难于苏州浒墅关袁枢寓所,二人交情笃厚,往来间以诗文书画相唱和。袁枢之父兵部尚书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就是王铎亲笔撰文书写的。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国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绘画 杨竹西小像图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关,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 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荆浩和关仝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书法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 (创意源自草根=> )日期:______________ 阅读小页@ 草书唐人诗九首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局部)654×34.5 cm 绫本首都博物馆藏 附录:首都博物馆相关资料 其书师承古法,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开创出自己独特的书风,有"神笔王铎"之美誉。其书法具有"四美 "的特点:一、纵中有敛(形质美);二、草中有楷(情性美);三、错落有致(节奏美);四、今中有古 (韵味美)。王铎"雨加雪"(草中有楷)的章法和"错落有致"的体势,对后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释文: 1) 岑参《寄杜拾遗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 王维《送刘司直往安西诗》 绝域阳关道,胡烟(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今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3)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秋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九》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乾(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5) 杜甫《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璧,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 阅读小记 第 1 页共 10 页: (创意源自草根=> )日期:______________ 阅读小页@ 6) 杜甫《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7) 杜甫《洞房》 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系舟今夜远,青漏往时同。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 8) 杜甫《骊山》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 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万岁蓬莱日,常悬旧羽林。 9) 王维《终南山》

王铎书法欣赏

王铎书法欣赏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

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的靳浩和关

同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的内容,具体内容: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欣赏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当代草书的艺术理论 当今人研究草书与古人研究草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王羲之把用笔的方法变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表现,在写字的时候根本用不着思考笔法,在写上一字和下一字的映带的时候用不着考虑这里映不映带,上一笔和下一笔怎么连接也是不用思考的。从阁帖,手札里去分析,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实在很轻松,或者是很沉闷,很痛苦的状态下书写,心情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他是绝不会把怎么样写这一封信或者是一个手札作具体考虑。这是王羲之的情况。再来看怀素。怀素完全是把技巧转换成

了下意识的笔势,他是通过了非常严格的强化训练,比如说在蕉叶上写。他已经把草书的笔法熟悉到用不着思考的程度,不然的话,怎么会出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是内心激动的一种外化,一种激情的抒发,这种激情的表现是不可能去思考技法的。所以,王羲之也好,怀素也好,他们书写的状态是和今人不同的。 从王铎开始就不一样。王铎已经把草书作为一种表现,虽然他采取了一种极端浪漫主义的表现情绪,但他在具体的处理时都有自己的思考,在书写时都加以处理。有一件作品,是临张芝的一件草书,你分析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草书看起来是一笔书,很放浪,他把草书拓而为大时,展现成大字书写的时候,是不可能一笔完成的,他用接笔。在临张芝的帖的那件草书里,有十几处接笔,在接的时候,他都不用光滑的顺接方法。比如说一个笔法,他都把两边接的很光洁,用错位的大姐方法,这是王铎处理的一个技巧。仔细去观察他的原作,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由于他在用力的时候,如果不那样的话,他就很难做到顺利的转折,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进行搭接,而且是用错位的搭接方法,以增加线条的变化。如果是线条变粗了,字型变大了,还是用顺接就将呆板,王铎在处理的时候是用错位搭接的方法。这是王镛先生在研究王铎作品中发现的。而且王铎为了使自己的字体量增加,他有意识的在墨法上进行了改革。徐渭在写大幅草书的时候,为了让他的字能够增加大字的效果,加强了线条中的丰富变化,顿挫更明显,比起王羲之、怀素他们的顿挫更狠猛,这是徐渭的处理当中的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明朝人是如此,到了今天,在写草书的时候,变化就更不一样了。因为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35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一时正时侧,变化多端^ 二折多于转,方多于圆^ 三提按顿挫,法度严谨^ 四轻重结合,疾涩相间 五燥润相映,对比强烈^ 六敏而好古,自出新意 41 王铎行书的结构特征 一欹侧多变^ 二向背成势^鲳v 三疏密有致 四揖让避就五长短参差六大小错落 七行而兼草八避免雷同 52 王铎行书的墨色特点 56 王铎行书的章法特点 一幅式多样,多为条幅56 二左右倾伏,摇曳多姿60 三大小交错,或断或连61 四行行分明,间距不一^吼v 五时疏时密,变化无穷62 一王铎简介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即公元一五九二年.一六五二年,享年六十一岁。字觉斯,又字 觉之,号痴庵、嵩樵、石樵、十樵、雪山道人、龙湫道人等,别署一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故人称一王孟津~。明天启元年 ^公元:苎二年v乡举,天启二年进士,连科及第,考授翰林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八四四年, 崇祯吊死煤山,他避地南京,拥立福王,擢东阁大学士。翌年,南京陷落,与福王同被执,降清。入清后,为《明史》副编修, 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卒,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著称。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他崇尚古法,集百家之长,成自家面目, 以其雄强豪迈之书风,标领书坛。在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叠起,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等,将中曙书法发展推向一个 新的高峰时期。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王铎了。 王铎传世书法作品极多,著名的有《行书诗册二》《秋兴诗》《杜诗》《诗稿》《临各家诗》《投语谷上人》《见花迟诗二》 《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二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 当我们翻开当今的书法报刊,参观展览,就会发现热爱王铎书法的人众多,这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是王铎无愧为一代大 师。他是一个绝对尊重传统,又具有很强现代意识的大家,他的书法将传统与其个人表现极好地统一起来,使其书法艺术永放光 芒,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谈谈王铎对行书的贡献。 ^:对取法发表了新的见解。王铎在学习书法时深深体会到了崇尚古法的好处,发出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海 之感叹,他一生习古非常勤奋,他说一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一我们从其传世书作中可以看 到,有相当一部分是临习古人力作。他的法古思想更是妙语惊人,引人深思。在取法上,他强调一师古ll的重要性,在《=琅华馆 帖册跋=》中说:一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节临来迟帖》(五十九岁作)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草书。绢本、凡四行,共五十九字,纵190cm,横51cm。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令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岂谓确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己 意耳安石停此过半庚寅二月王铎王铎《>节临褚遂良家侄帖》(五十七岁作)自署书于戊子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行草书。绢本、凡四行,共六十二字,纵202.5cm,横51.2cm。青岛市博物馆藏。行书轴纵158厘米、47厘米王铎《喜与友人联艇之作》立轴憨斋吴南生原藏释文:乘橈殊不愠,目注有新闻。同弄江心月,闲看海尾云。沟塍难播种,颠沛易离群。傥与诸[犭軍]伍,茵粮为尔分。喜友人联艇之作辛卯二月初十王铎此幅行草立轴所书为王氏自作《喜与友人联艇之作》五言律诗,绫本,纵214.2cm、横52.3cm,署年“辛卯”即顺治八年,为其去世前一年所书。署名之下钤“王铎之印”和“痴仙道子”白文印二方。通篇行笔醋畅,起笔及转折多用方笔,凝重而不板滞,刚柔相济,骨力洞达,体势遒逸,神韵深邃,体现了书家高度的艺术造诣。行书燕矶书事轴纵224厘米、横50厘米绫本1643年书广东省博物馆藏王铎《行书五律诗轴》绫本纵236.5

厘米,横53厘米。西泠印社藏释文:正是怜才日如何独不容身将书一卷门对雨千峰健翮嫌天窄雄心向海浓最怜无 可妒约子种鳞松问点平彭子作铎书辛卯二月奉自玉贤宗 侄吟坛王铎《草书录语》轴,绫本,纵254.2cm,横48.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云之为体无自心,而能合电章,霑被天下,自彼盘古罔有衰歇之貺。宋公以岱云别号,不独仰景泰翁也。嘘枯洒润,田文明,其望熙亯非棘欤。庚辰夏宵奉,王铎。 此轴录语一段,末款“庚辰夏宵奉,王铎。”下钤“崝嵘王铎”、“大宗伯印”。无鉴藏印。从题款可知此轴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铎时年48岁。此轴题款处距边缘很近,且题款形式也似有不尽合理之处,故推测上款可能已为人裁去。王铎此轴作于明末,受字人或与明廷有关,并在清初属于不容于清政权之人,因此收藏者将上款剜去,现在也就难考其人了。 此轴笔墨丰润,行笔洒脱,但笔力略弱,字体亦较规正,当属王铎书风初成时期的作品。《草书临帖》轴,绫本,纵163cm,横5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弟昨还,方承一日忽患闷,当时乃尔大恶,殊不易追企。怛想诸治,昨来已渐胜。眠食复云何,顷日寒重,春节至。谢庄白。丁亥十月廿一。王铎。

2014-10-28-王铎书法大全

书法家好资料!王铎书法大全手机版(一)条幅作品[宁波市书法家协会特别奉献] 请搜索微信公众号宁波书协或字母nbsfjxh关注我们宁波书法家协会,精彩不断呈献!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

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迈雄奇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

王铎书法艺术创新之面面观(改稿)

王铎书法艺术创新之面面观 徐平 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有个性,都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王铎,他彪领一代书坛,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可以说王铎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其创新的过程。王铎的确是一位推陈出新、集之大成的书法家。本文试就王铎书法艺术创新意识及成就试作浅探。 一、王铎其人及书法艺术创新的动因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字觉之、觉斯,号嵩樵,亦号痴庵,生于1592年,卒于1652年,别署烟潭鱼叟。祖籍河南孟津。明朝天启年间的进士,充经筳讲官,官至翰林院的少詹事、编修。清初,在南京任福王朝廷的次辅、东阁大学士。1645年,也就是顺治二年,升至礼部尚书,并封太子太保衔。 王铎的书法成就与其丰厚才学密不可分。王铎知识渊博、学问深厚,富有才华且思维敏捷,尤其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诗,词,赋,古文是其所擅长的。他主张要像做衣服一样来做文章,要把握好尺度来裁剪,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思想也贯穿到王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 书法是王铎造诣最高的一项才能,成就之高堪称一代宗师。所以如此与其经历息息相关,王铎生活在明清易代更迭的特殊时代,社会剧烈动荡,使他的内心世界,处在极度矛盾之中。特别是江山易帜后,王铎降清,作为贰臣,被视为气节有亏。王铎始终处在被鄙视的环境中,他负疚自责,在仕与隐的现实中寄书为情,以求解脱,也由此造就了他的书作表达了一些当主体和命运抗争时感受到的砥砺感及苦难感。审美趋向于沉郁顿挫的风格。王铎降清后备受冷落,使他得以把大部分时间拿出来舞文弄墨,他把内心的压抑和被人的鄙视,转化为艺术的人格化,激发了他对艺术的呐喊和创造力,因而创作出了前无古人的技法和作品,形成了“使人目怖心震"狂放崎峭的艺术风格。 二、王铎书法艺术创新体现 王铎书法作品崇古宗晋,推陈出新,实现了尚韵法到尚势力的

草书书法作品大全 (2)

·张瑞图行草书法 [张瑞图资料总汇] [张瑞图作品大全 ·明朝书法大家文征明草书书法《诗卷》 [文征明资料总汇] [文征明作品大全 ·明代浙江余姚人书法家姜逢元《草书纪游诗册》 [姜逢元资料总汇] [姜逢元作品大全·明末书法家蒋羽灵蒋明凤书法《草书长卷》字羽灵,号苏湾浙江长兴人 [蒋明凤资料总汇] [蒋明凤作品大全 ·宋拓书圣王羲之草书书书法《十七帖》翻墨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 [苏轼资料总汇] [苏轼作品大全 ·明代李东阳《草书自书诗》等 [李东阳资料总汇] [李东阳作品大全 ·明代文彭草书《滕王阁序》墨迹 [文彭资料总汇] [文彭作品大全 ·王羲之行草书《百姓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拓本四种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唐代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 [高闲资料总汇] [高闲作品大全 ·明代黄姬水《草书诗翰》手卷等 [黄姬水资料总汇] [黄姬水作品大全 ·明代释担当《草书诗册》两种 [释担当资料总汇] [释担当作品大全 ·唐代怀素《藏真帖》 [怀素资料总汇] [怀素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二哥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元代吴志淳草书书札 [吴志淳资料总汇] [吴志淳作品大全 ·明代李东阳《草书自书诗》 [李东阳资料总汇] [李东阳作品大全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赵佶资料总汇] [赵佶作品大全 ·高二适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 [高二适资料总汇] [高二适作品大全 ·王廩《得示帖》(右半图) [王廩资料总汇] [王廩作品大全 ·晋代王循《七月帖》 [王循资料总汇] [王循作品大全 ·司马炎《省启帖》 [司马炎资料总汇] [司马炎作品大全 ·东晋王彬《仁祖帖》 [王彬资料总汇] [王彬作品大全 ·明代吴应卯《行草书七言诗》扇面 [吴应卯资料总汇] [吴应卯作品大全 ·唐代怀素草书《客舍贴》 [怀素资料总汇] [怀素作品大全 ·明代桑悦诗翰 [桑悦资料总汇] [桑悦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积雪凝寒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唐代怀素草书《客舍贴》 [怀素资料总汇] [怀素作品大全 ·陆机《平复帖》与历代书家跋文 [陆机资料总汇] [陆机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裹鮓帖》并赵孟頫临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虞休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文征明《跋祝允明草书赤壁赋册》 [文征明资料总汇] [文征明作品大全 · (东晋)王荟草书疖肿帖翁尊体帖唐摹本 [王荟资料总汇] [王荟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长风帖摹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孔侍中帖唐摹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十七贴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卷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游目帖复原卷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游目帖唐摹影印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家族法书_唐摹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摹本卷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三国_吴)皇象急就章明拓松江本.pdf [皇象资料总汇] [皇象作品大全

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 王铎行草书《<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绢本,纵28厘米,横450厘米,1954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至河南博物院(此文物正在河南博物院展厅三楼明清厅展出)。 王铎是明末清初书法家,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王铎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终年61岁,谥号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其书法正书出钟繇,行草宗二王,得力颜米,博采众长,法古入化,笔力雄健,神韵飞动,纵而能敛,放而能收,以险取势,长于布白,风格独特,自成一家,素有“文安公书法妙天下”和“神笔王铎”之美誉[1]。 此幅王铎《<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草书手卷从右至左依次为:《秋日西山上》、《兵扰郁郁居怀》、《日夕行村外》、《李家桥》、《关山》、《弱侯半山园》六首诗。六首均为五律

行草书体,共56行,满行6字,共计292字(包括诗题);卷尾有跋语七段,前六段均为段春湖所跋,第七段为于寿之所跋。 按照书写的先后顺序依次实录六首诗文如下: 秋日西山上(图一):一牀衡绝壑,其奈野萧何。但有孤阳入,就中秋色多。猢狲同饮食,枒枿助吟哦。恻目怅诸郁,宁知嗃老萝。 图一《秋日西山上》诗文 兵扰郁郁居怀(图二):多病为何事,离家又数年。退居观闷动,处世溯幽玄。穷达形骸老,艰危弟妹全。溪西留古崿,颇近濯龙渊。 图二《兵扰郁郁居怀》部分及《日夕行村外》诗文 日夕行村外(图三):非寒宜晚步,篱蓭夕阳明。不自知藏迹,恬然遇埜耕。鴸毛观理乱,龟壳告阴晴。来问人中事,先生无一声。 图三王铎手卷第三首诗局部 李家桥(图四):农务俱毛地,高滩入浅云。一崖还破寺,抝路见荒坟。寇警人频徙,城新水又濆。鸣鸠为羽拂,岁岁

王铎与傅山

王铎与傅山——行草四题 梅墨生 一 明代万历(1573--1620年)至崇祯(1628--1644年)的七八十年间,“天下之势,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商交困,流离转徙,卖子抛妻,哭泣道途,萧条巷陌”[1],真个是“举国如狂”,一片混乱。明清之交不仅是一个社会政治天翻地覆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剧烈变革、人才辈出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朝代更叠,使得士林与山林人物莫不笼罩在一种忧患的氛围中。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考验面前,历史选择了不同人物,不同人物也选择了各自的历史。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又号嵩樵,另署烟潭渔曳。河南孟津人。明天启(1622年)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福王时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礼部尚书,溢文安。傅山(1607--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号极多。山西阳曲人。工书画印,精医。明亡后,隐居侍母,行医济世,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康熙中征博学宏词科,被强异至京,以死拒。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王、傅正是此际的两位遭际与襟抱殊为相异的人物。但不管他们的生活经历如何,却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均能以翰墨传名于世。作为17世纪民主主义的思想先驱,傅山在明亡以后,一直以遗民自居,高蹈遗世,富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因而倍受后人钦仰,书法为世所重,理之固然,他的著名书论宣言“四宁四毋”,无疑更增大了他的书法影响。而曾

任明朝东阁大学士,在南京陷落时却降清出仕的王铎,自然要被世人轻视甚或唾弃。然而,虽然他身为贰臣,政治上“大节有亏”,书法声誉却未稍减,遗墨亦倍受后世珍赏。不妨援引清代杨钧《草堂之灵》中《记觉斯》的一段话,或可作注: 与郎园闲谈,邮园问日:“世间魔力何者最大?”余答日:“笔墨最大”。故赵孟颊,王觉斯之流,亦能千古不泯。 自书石湖等五首诗卷(局部)王铎(插图) 明季书坛,一派帖学天下。晚明董其昌造“平淡”之极,随后因袭风盛,书法日渐萎靡。逮及清初,康、乾二帝推重赵、董,朝野效法,概莫能外,造成了书法自身生命的低落。一时间,有识之士纷纷崛起,各树大纛,举起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反叛董、赵“正统”的旗帜。这一旗帜是由王铎揭其竿、傅山扯其旗的,在纷乱的书法时代,高扬了浪漫主义的个性与创造精神,对于此后的书法发展产生了不可轻忽的深远影响。清代梁献认为:“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铎)、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显然梁氏把张瑞图算在此内,而未及傅氏,大概是因为他尚未看到傅山美学思想的冲击力 与革命性。 二 刘熙载是主张“书如其人”的,他认为:“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2]。显然,王铎与傅山的草书都不容易划到“温醇”与“秀颖”两类中去。王铎书法风格的主调应该属于“沉毅”一类,傅山书则近乎“历落”。按照互为因果的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