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音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音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84.夏商时期音乐发展的情况如何?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历史从此跨入了阶级社会。由于夏商时期私有制的社会性质,他的音乐也被打上了深深地阶级烙印。夏商时期的乐舞《大夏》《大濩》与原始乐舞在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大濩》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代的音乐发展亦有其自身的特点。商代“巫风”盛行,人们崇尚鬼神,各种巫术占卜活动极为频繁,而巫、觋是联系人神的桥梁,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在一些重大祭祀仪典上表演。商代乐舞绚丽多姿并深含神秘的宗教色彩。

85.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鼓——是原始时期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是石器时期的产物。编磬——有几个磬组成一套编磬,“永启、夭余、永余”。钟——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钟,还有三门峡庙底沟也出土了陶钟。他们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编钟——现出土的、由多个不同音高的钟组成一组的编钟有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编钟,是三个为一组。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骨哨——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几十支骨笛,他们只是一些小骨管,有三孔和两孔,距今7000年。埙——是用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商代已发展到五音孔埙。籥——是一种较古老的吹奏乐器。原始的籥是由二三管制成,是后来排箫的前身。。——属于编管吹奏乐器,是后来小笙的前身。

86.周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建立和实施?

周朝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将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礼乐制度的实施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如:关于乐队、舞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乐队的排列和规模是:天子四面排列(宫县),诸侯三面排列(轩县),卿和大夫两面排列(判县),士一面排列(特县);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2)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典礼的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在郊社(祭天地明神)、尝祭(贵族祭祖)、食祭(宴会)、乡射(贵族们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等仪式上。87.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西周乐舞是礼乐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簘韶》夏代——《大夏》商代——《大濩》西周——《大武》

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3)散乐指民间乐舞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5)宗教性乐舞指天旱时求雨的《雩舞》和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舞》。

88.什么叫八音?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他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钟、镛、钲、铙等。石类:磬、鸣球等。土类:埙、缶。革类:鼓、建鼓等。丝类:琴、瑟、筑。木类:拀。匏类:笙、竽。竹类:箫。

89.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他承担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单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

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大司乐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井然有序。表演职能是在于大司乐中的乐工所承担的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90.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十二律——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单数的六个律名称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六吕或六同,为阴律。十二个半音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

91.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个音乐特点?

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1)整套编钟共64 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文化交流情况,并未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3)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引发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4)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法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

92.简述《诗经》和《楚辞》。《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宫500 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风——共160篇,包括15国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曲式结构变化多,表演形式新颖。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多是朝会宴饮、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共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楚辞又被称作一种文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故名“楚辞”。

93.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有哪些?

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一生自始至终提倡音乐。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孔子的思想完全是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并对其后儒家的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孟子:提倡“王与民同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荀子: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于《乐论篇》中,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他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维护儒家的“倡乐”的主张。

墨家:墨子:主要记载于《墨子》一书中的《非乐》《三辨》。主张“非乐”即反对音乐,他认为:音乐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老者不得息”“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废大人之听治,贱人之从事,……”音乐可以使统治者丧失江山,“弦歌鼓瑟,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墨子的观点是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认为使用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和人力,可能使国家濒临衰亡。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忽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不动功能的观点,却有失偏颇。

道家:庄子和老子。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主要思想载于他的《道德经》一书中。他提出:“道法自然”、“无为”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

又有消极、神秘的因素。他主张“大音希声”。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庄子著有《庄子》一书,他主张“清静无为”。他没有绝对的否定音乐,而是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崇尚“天籁”所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音乐,反对人的主观作用。

9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一书讨论了以下内容:1)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有着较深层次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95.乐府的产生、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达1000余人。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乐府中的乐工除了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以外,还研究理论、演唱、演奏。乐府中还拥有优秀的音乐家,如汉代协律都尉李延年,创“新生二十八解”。公元前7世纪汉哀帝罢乐府,使乐府由盛变衰。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96.汉代俗乐的发展如何?

汉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得到了发展。世俗音乐的潮流不断发展壮大。各种音乐形式在不断出现、发展和完善之中,相和歌、鼓吹乐和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他们对当时的音乐艺术全面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他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徒歌(清唱)——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节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和笙笛琴瑟琵琶筝一起为相和歌伴奏。到魏晋南北朝时,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相和三调(平、清、瑟)是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过的三种宫调,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称为清商三调。

鼓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河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的。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倚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路上所奏之乐。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常在殿庭、官署、宴饮中使用。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

9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大融合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融合的时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晋的暂时统一,北方和西方编曲地带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东晋的南迁,北方混战局面所引起的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使得南北各族都在人口众多的汉族的先进经济、文化基础上不断地融合起来。首先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龟兹(qiu ci)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等歌舞伎乐纷纷融入了中原音乐文化。

其次,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钹、羯鼓等乐器,它们已经传入变倍频繁而广泛的使用。

再次,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大发展时期。战乱、民族迁徙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频繁的接触交往为音乐文化上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力的条件,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各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相互充实为其后隋唐音乐所达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8.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魏书·乐志》载:“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它所用的乐器有羯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箎、箫、埙、钟、磬等。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99.《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史怎样的?

《声乐哀乐论》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著,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论’的观点。

关于音乐的本质,嵇康认为音乐史可光存在的,哀乐之情是主观存在,两者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即:“心之与声,名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转散”。

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因其表现出来。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接,则发其所怀。”

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大胆的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石鼓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潮流的源头。

100.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反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研究开始探索和解决在实践中的旋宫转调问题。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有何承天和荀勖。

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370~447)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呦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其计算方法是:用黄钟本律之数(9寸)与仲吕所生黄钟之数相减,起差数为0.1212寸,再将此差数平均分为十二等分,即0.1212除以12等于0.0101,然后将所得数依此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数”是笛管的长度与笛管的气柱长度之间的差数。也可以说是黄钟律的长度与姑洗律的长度之间的差数。其它笛在制作时,它的“管口校正数”的计算是该笛所应之律的长度与该笛角所应之律的长度差数。

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上的探索和贡献,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在中国乐律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01.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

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曲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大面》,又称《代面》,描写了北齐兰陵王在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故事。兰陵王因其面貌俊美,战场上不能威慑敌人,故戴一狰狞的面具冲锋陷阵,威震军中,后传为佳话。人们几次编成歌舞戏。他所带的面具乃是后世戏曲脸谱的雏形。

《钵头》,又叫《拨头》,表现西域一胡人,因其父给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表演者披发素衣,面部有哭啼之状,非常悲哀。

《踏摇娘》,又叫《苏中郎》,根据民间以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北齐有一姓苏、自号为“中郎”的人,常嗜酒,每醉必殴其妻,邻人知道后,编成剧目来戏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这是一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歌舞戏。

尽管此时的歌舞戏还在戏剧表演的初级、萌芽的阶段,但它们为我国具有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

102.什么是隋唐宫延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级饮宴之乐。是专职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是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的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经达到空勤的高度和水平。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上的。

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当时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多部伎的燕乐体制。最初多部伎只有“七部伎”,隋炀帝时期增至“九部伎”。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它在隋“七部伎”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将协律郎张文收制作的《景云河清歌》列为诸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十部伎”是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后,遂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

坐、立二部伎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两者共有14部乐舞,是以其各自的表演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标志。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多的比重。坐部伎一般3至12人,堂上表演。其六部乐舞一抒情、优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立部伎通常64—180人,堂下表演。其八部乐舞一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并伴以擂鼓。坐、立二部伎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趋向衰落。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因此,继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特点。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是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103.什么事“大曲”和“法曲”?他们各自有什么他点?

“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它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大区的结构通常分为三大部分:

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

中序——以歌唱为主,以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

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这种音乐形式在唐代的各种音乐中都可见到,如立部伎中的《破阵乐》、清乐中的《玉树后莲花》、胡乐中的《凉州》等。《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区之一。是一部较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它是由唐玄宗创作的,又叫“法曲”。

“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七月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霓裳羽衣舞》即是法曲之中著名的一首。原作已失传。现存的《霓裳中序第一》是宋代音乐姜夔从故纸堆中发现的商调《霓裳曲》十八葵,并对其中的一段加以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

104.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唐代音乐机构的规模是空前的。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教坊和梨园则隶属于宫廷管辖。

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乐工要经严格训练,学习标准极高。通常十年进行一次规模的考核。大乐署的人数最多时达11447人。

2)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簿和军乐的官署。

3)教坊是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的燕乐表演培养音乐人才,由皇帝直接派专人来管理。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4)梨园是唐玄宗在禁怨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唐代音乐机构的建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音乐发展的需要,尽管他们的规模、职能各不相同,但却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促进了唐代音乐的发展。

105.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样的两种音乐形式?

由于唐代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在社会的下层,民间俗乐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曲子”和“变文”是当时民间俗乐的主要形式

“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是前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汉民族传统音乐与从西域传入的音乐在社会上的遗留。它一经流入都市,很快得到市民和文人的喜爱。尤其是到了唐代,曲子更为兴盛,它那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市民百唱不厌,使文人们纷纷填写曲子词,使民间歌手、乐工对其选择、加工、定型。因此,这种新颖的长短句形式逐步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发展。《敦煌歌词总编》共收入唐、五代的曲子词约1300多首。曲子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佛教中“转换旧形名

‘变’”,所以佛教塑像、画图均称为“变”。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就成为“讲俗”,所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变文所讲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

1)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等佛教经义的变文,如《目莲变文》、《维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等。

2)讲说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世俗性变文,如《伍子胥便问》、《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李陵变文》、《董永变文》等。

3)目前在敦煌藏经洞仍保存着我国最早的说唱本。但更重要的是唐代变文在我国民间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106.什么是“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和“十八律”?

“八十四调”是由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祗婆“五旦七调”理论发展而来的。“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旦”意为“均”,是指一个音列的定位,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如以黄钟为宫的音阶称为“黄钟均”或“黄钟宫”。“五旦”是指以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七调”是指以七音音阶中任何一音作主音,又可构成七种不同的调式。“八十四调”理论是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用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由于各代乐律音高标准不同,对“二十八调”的解释有“为调式”和“只调式”两种体系。宋人肯定了“七均四调”的说法,即七均有七种调高,每种调高又有宫、商、角、羽四种调式。清人凌廷堪《燕乐考源》一书认为,“二十八调”应是四均七调,即四均为四种调高,七调为七种调式。现今的一些古老乐种,如西安鼓乐、福建南音、智化寺音乐等多强调四宫的传统。

“十八律”理论是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的理论更趋于完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107.词曲音乐在宋代的发展如何?流传至今的歌曲集是哪一部?作者是谁?

宋代的曲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继承了隋唐的名额、曲子、大曲、法曲中的部分音乐,在宋代盛极一时,成为一种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音乐形式。其曲调被称为“曲子”,歌词被称为“曲子词”,简称“词”多为长短句。宋代曲子的体裁形式主要来源于唐代大曲的某一部分。曲子的创作手法主要是依乐填词,还有一些常用的技法:“减字”、“偷声”、“摊破”、“犯调”。

《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较为珍贵的歌曲集,是南宋词坛上著名词人姜夔所集。

108.宋代市民音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如何?

以娱乐为主的商业集中点“瓦子”(又称“瓦舍”、“挖肆”)和瓦子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场子“勾栏”除了瓦子勾栏之外,茶坊、酒肆、歌馆及寺庙中的音乐活动也极为活跃。为各种技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在瓦子勾栏中,民间艺人的表演以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技艺精熟。主要形式有:小唱、嘌唱、诸宫调、杂剧、舞旋、影戏、说诨话、杂扮、叫果子等。其中宋杂剧在瓦舍勾栏的神会艺术活动中吸收各种技艺而自身发展,成为一门颇具特色、遍布城乡的戏曲艺术。另外,勾栏中也汇聚了很多优秀的艺人。

南宋民间还出现了一些艺人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门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其中成员主要由一些失意文人组成。他们人呢常被称为“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

宋代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展,促使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戏曲艺术得以确立和发展,从而代替了原来的歌舞艺术。各类丰富多姿的音乐形式争奇斗艳,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宋代音乐文化向着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展。

109.宋代器乐合奏有那些新发展?其特点是什么?

民间器乐合奏和宫廷器乐合奏一样兴盛起来,并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其余组合形式。宫廷和民间的合奏既有相互融合、影响的一面,又有各自不同的一面。宫廷合奏形式人数多,规模大,注重气势;民间合奏是由民间艺人自发组成,在瓦子、够兰等场所流行的器乐形式。为了便于流动演出,合奏以小型组合为主。 1)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是用箫管、笙、轧筝、嵇琴、方响等乐器合奏。

清乐——是笙、笛、筚篥、方响、小提鼓、拍板、轧子等乐器的合奏。民间有专门的组织——清乐社,专门演奏清乐。

小乐器——是由一、二人合奏的器乐形式。

鼓板——是由拍板、鼓、笛等三种乐器组成,有时也加轧子、水盏、锣等打击乐器。

2)宫廷合奏形式:教坊大乐——是宫廷燕乐中规模最大的合奏形式,所用乐器有筚篥、龙笛、笙、箫、埙、琵琶、箎、箜篌、方响、拍板、杖鼓、大鼓、共13种。整个乐队最多时多达300人左右。

随军番部队大乐——用于宫廷仪仗,人数达50余人。

马后乐———是随在皇帝驾后骑在马上演奏鼓吹乐,规模较小。

110.为什么说宋元说唱音乐已由发展走向成熟?

首先,在唐代原本只是在寺院中表演的说唱艺术,到宋元已经能在城乡的各个角落进行表演。其次,这种音乐形式变的越来越普及,从城镇到乡村、从官府到宫廷、从普通市民到文人士大夫,说唱艺术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了适应各个阶层的不同需要,许多大型的长篇说唱以其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宋元说唱由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的几种形式是:

鼓子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往往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其音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其形式有两种:一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音乐部分不断重复同一曲牌。二是只唱不说,以同一曲牌歌唱多段曲词。

诸宫调:是由北宋时期汴京瓦子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创立的,是一种新的大型说唱形式,把我国说唱艺术推进到了新的水平。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使用了多种宫调,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体制宏大的体裁,曲调丰富适于表现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内容。音乐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的套曲其宫调也各不相同。这种多套曲、多宫调的运用,不仅造成音乐色彩上的对比,还大大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宋代诸宫调的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金元时期诸宫调的伴奏乐器有:锣、拍板、笛。代表作:《西厢记诸宫调》,是由金章宗时期的董解元创作,又称《董解元西厢记》,简称《董西厢》。陶真:是在农村流星的一种说唱形式。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金元。它的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为七字句。宋代“路岐人”是陶真的主要表演者。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

货郎儿:是民间流行的又一种说唱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职业的名称。宋元时期城乡间流动叫卖的卖杂物的小贩,常摇串鼓招揽顾客,他们的叫卖声逐渐发展成为民间曲牌,其曲牌也叫货郎儿或货郎太平歌。它是当时城乡商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以说唱长篇故事见长。转调货郎儿这种音乐结构形式,一方面借货郎儿的前后呼应保持音乐结构上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再中间任意穿插曲牌,开拓了音乐变化上的极

大可能性。符合音乐逻辑的发展,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货郎儿的保研通常是由演唱者一手摇动串铃鼓,一手的板演唱。

111..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元代南戏与杂剧有何区别?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宋杂剧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与元杂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1)宋杂剧的结构是由艳段、正杂剧、散段组成。宋杂剧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音乐部分很少。一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以音乐贯串全剧。杂剧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

2)元杂剧的机构是一本四折,有时加一个楔子。如果内容庞大,可将几本串联起来表演。每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本有四个不同的宫调,每折形成较为固定的曲牌连缀形式。其表演是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动作表情)三部分组成,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词调等。杂剧在曲牌连缀的方式上,有一些内在的规律:如单一曲牌的连接、两曲牌的交替连接、同曲牌变体的连接、一个固定曲牌中穿插在一套曲牌中、一套曲牌之中插入其他宫调的曲牌等,其音乐结构严密。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等。杂剧的音乐采用七声音阶,节奏强烈、字多声少,风格豪放、粗犷。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在于其结构、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的灵活性,南戏约产生于北宋末年浙江温州一带,原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后来又称为“南戏”、“戏文”,用以区别北方杂剧。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南戏的灵活特点如下:南戏的结构比较灵活,一本有十几折,甚至几十折,但每折都比较短小;宫调的使用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演唱上突破杂剧一人主唱的程式,剧中的所有角色都可以演唱,增添了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具有南方地域的特点,又称南曲,常采用五声音阶;音乐曲牌的运用使南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形式。南宋时期代表性剧目:《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等。元代南戏代表性剧目:《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因南戏在元代被称为“传奇”,故这四剧又称“四大传奇”。加《琵琶记》并称五大传奇。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基础上累计发展起来的,它的兴盛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联系。1)元朝统一中国之后,蒙古统治者对各组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充满各种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生活,便成为当时杂剧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并以其进一步戏剧化的发展来适应特定时代的需要。

2)元统治者对财富的掠夺和挥霍,造成了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元杂剧提供了物质条件。很多文人墨客、出色的民间艺人汇集于当时的都城——大都。

3)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文人地位之低下,使得众多的文人纷纷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个作家群体。他们更贴近下层人民,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他们的作品题材多种多样,可花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尖锐的社会矛盾。他们善于把握戏曲创作的内在规律,掌握较高的创作技巧,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剧目,为元杂剧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马致远《汉宫秋》、《岳阳楼》等;郑光祖《倩女离魂》等;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等;王实甫《西厢记》等。

112.唐宋元时期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唐宋元时期,除了一些前代乐器被继承下来之外,还不断有一些新的乐器出现。这些乐器不仅种类繁多,还显示出各自的独特个性。较有特色的乐器如下:

奚琴:唐代新出现的一种弓弦乐器。此乐器有两弦,用竹片在两弦间来回擦拉发音,是后来胡琴类乐器的前身。到宋代更名为“嵇琴”,在民间流传广泛。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中记载了宋熙宁年间,教坊乐工徐衍在宫宴上演奏嵇琴时,突然一弦断,但他仍能完整的演奏,显示其非凡的技艺,同时可以看出嵇琴这件乐器已被用于教坊大乐。

轧筝:唐代新出现的弓弦乐器,宋时逐渐流行起来,其演奏方法是“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

琵琶:宋元时在制作上已出现“品”,富于表现力。元代已出现了一首流行较广的独奏曲《海青拿天鹅》,

中音史名词解释简答答案2012~2013

*也叫“昆腔”“昆曲”“昆剧”等,是明代产生的四大声腔之一。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后经魏良辅吸收诸多腔调音乐和“北曲”唱法,并同云适等人研究,改创成了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的“昆腔”。 ======================================================= *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产生十二律。 ======================================================= *由于乐器种类增多。八音即是一个对乐器分类的方法,也叫“八音分类法”。它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后来“八音”成为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各类乐器的总称。 ======================================================= *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 *是我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它源于北宋永嘉一带以民歌、曲子为基础的“永嘉杂剧”。后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各种戏曲形式,最终形成了南戏。 ======================================================= *答:定义:说唱音乐是我国的一种以讲唱故事为主的音乐形式,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1)说唱音乐最早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撰写的《成相篇》 (2)说唱音乐成熟于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兴起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称之为“变文”。它实质上是通俗的叙事文学。“变文”是中国说唱艺术正式形成的标志。 (3)宋、元时期是说唱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随着发展,也有了说唱音乐活动的固定场所——瓦肆、勾栏。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有以技巧和艺术性为主的唱赚;有因歌唱时用渔鼓伴奏而得名的鼓子词;有起源于民间小贩叫卖声的货郎儿;也有综合了唐宋词调和大曲等其他俗曲曲调的诸宫调。 (4)明清时期是说唱发展的最高峰。明清的“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而明清的“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说唱形式。 影响:说唱音乐的发展不仅使民间艺术走向职业化,也从很大的方面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对后来说唱音乐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答:1、戏曲音乐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秦汉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 2、北宋时期的“杂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早的种类。 3、南戏是中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4、元杂剧是戏曲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在明代产生了传奇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其中“昆山腔”的盛行大大推进了戏曲的发展。同时在明清时期,梆子腔和皮黄腔也相当有地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因梆子腔和皮黄腔的结合最终产生了我国的国粹“京剧” 影响:我国的戏曲音乐虽然比民族音乐出现的晚,但发展还是非常迅速而广泛的。同时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被摒弃。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戏曲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 *答:大曲是宫廷歌舞音乐的代表,是包含器乐、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从唐初至开元、天宝,经济繁荣,唐朝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也因为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三教并重”的方针,以佛、道为主的统治方式,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也提供了条件。 ======================================================= *答:先秦乐律学包含了五声、七声音阶,十二律吕,旋宫和管仲提出的“三分损益”法。 在中国,五声音阶从古至今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三分损益法”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就产生了十二律。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旋宫”是指十二律中的每一律轮流作为宫音。 ======================================================= *答:中国古代音乐史主要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期。其中上古音乐是从远古时期到战国时期,以原始乐舞和编钟乐舞为主流;中古音乐是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以歌舞伎乐为主流;近古音乐是从宋元到明清时期,以剧曲为主。

中音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简史 1.新法密率: 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所谓新法,是有别于三分损益法而言;所谓密率,即采用数学方法求得十二平均律每律的等比数后再产生十二平均律,记载于《乐律全书》。 2.神奇秘谱: 由明代朱权所编辑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共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等唐宋以前古曲15首; 下、中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大胡笳》、《离骚》等48首古代名曲。 3.梆子腔: ○1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原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民间曲调,又有秦腔、乱弹、西秦腔之称。○2梆子腔运用整齐句势和板式变化为主的音乐结构,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辞通俗易懂。○3梆子腔开创了戏曲音乐板腔体,即以一个基本的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奏,板式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矛盾冲突。这种结构方式有别于之前出现在戏曲、说唱音乐中曲牌体结构。 4.兴隆笙: 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5.俗讲 ○1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是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说唱相间的表演方式讲唱,脚本叫做变文。 ○2变文是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又叫做俗讲、讲经文。(讲经文是唐代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3变文内容:a.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b.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4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a.只唱不说;b.只说不唱;c.有唱有说(占多数)。 6.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包括: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是黄帝时的图腾; ○2唐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星宿命; ○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被孔子评为“尽善尽美”的音乐;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 ○5商汤时的《大濩》,内容描写商汤伐桀; ○6周朝当代的《大武》,孔子评“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一般规模宏大,歌舞相间。 7.曾侯乙墓: 出土主要乐器:○1编钟:每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正鼓音与侧鼓音构成大小三度的音程关系;○2编磬;○3建鼓、扁鼓、有柄鼓;○4笙、篪、25弦漆瑟、十弦琴、五弦琴。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一.远古时期 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吕氏春秋》 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礼记·乐记》 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淮南子》 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 ~ 礼乐制度 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 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 郑卫之音 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 君的喜爱。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 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 十二律理论 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

1中音史简答题

1.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 梅兰芳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其演唱凝重而流畅,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在京剧伴奏中加用可二胡、月琴,在一些新戏中采用了新的配乐手法。 程砚秋,他对声腔和演唱有许多钻研和独到的见解,如“以腔就字”的创腔原则和“声、情、美、永”的演唱要求等。他广泛地向其他戏曲、说唱学习,也向西洋音乐学习,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周信芳,其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不守成规,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念白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化短为长”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注重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内外和谐而真实生动。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等来塑造人物;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 2.萧友梅,赵元任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 萧友梅,艺术特色:他的音乐创作在多种音乐体裁(尤其是西洋乐器音乐)的运用上富于开创性,室内乐作品完全仿作了西洋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管弦乐曲进行了民族风格的尝试与探索。 历史贡献:①推广音乐;②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赵元任,艺术特色:他的歌曲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历史贡献: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3.冼星海对近代合唱音乐创作的贡献? 冼星海的《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四部大合唱之外还有《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他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4.聂耳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艺术特色:抗日救国与民族解放,他的歌曲音乐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都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1)非方正性的曲体结构。(2)丰富多变的句式(3)突出的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4)巧用休止 历史意义:(1)聂耳是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准确而深刻的反映我国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形象的第一人;(2)在艺术想象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3)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如何创造各被压迫阶级的典型形象,如何创造性的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来发展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4)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我国人民大众革命音乐的成长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中音史复习资料

变态女教师的中音史复习资料,大眼姐姐呕心吐血忙了5个小时总结的 废话一下,在你们狂喜之下盗走我的革命果实之前,你们除了要请我吃饭以及请我吃饭以及默念大眼姐姐最靠谱之外,还是自己再看看书和别的资料,这是我自己一个人翻阅了书,查了网页以及别的系的不靠谱资料之后一个字一个字打起来的,历时5个小时,除了口歪眼斜手脚抽搐就差口吐白沫以外,我还非常的非常的饿。。。。。大家凑合看看吧,有不全或者不对的地方请你们自己纠正,因为我真的太累太累了。。。。。 人名篇: 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 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前后达十八年。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20年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 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 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等学术论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 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 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 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著有《新诗歌集>.在谱曲方面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的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 索。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首先是吸收和融化他所熟稔的中国传统曲调,例如《听雨》.依声调谱曲,即处理歌词“字音跟越调”的关系。他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 ,有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更高要求。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他还未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和社会教育等,写过不 少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更为通俗的作品。 青主: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今惠城区桥西),曾用笔名黎青主,别署黎青、廖尚果L.T.等。1893年6月10日生于广东惠州,1 959 年逝世于上海。辛亥革命前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学生。武昌起义时他曾参加进攻潮州府的武装行动。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以功臣资格受广东政府派遣留学德国,遭袁世凯北

过与不过

“过”与“不过” 在本人的记忆中,中央音乐学院曾牵头举办过两次有关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会议:第一次,1996年召开的音乐学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会议就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的体制及问题三个专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第二次,2005年召开的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就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经验、困惑、考试与培养,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体系、目标与思考,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之宗旨、实施与展望等三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究。 众所周知,音乐学研究生的培养不外乎:进口(招生考试)、培养(教学培养)、出口(论文答辩)三大环节。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处可改日:导吾导以及人之导,学吾学以及人之学。借以表达本文寓意及初衷。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给艺术院校招生、培养、毕业等各个环节均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也产生了各种问题。本文只讨论音乐学研究生培养的第三环节(即论文答辩)遇到的一些案例。需要强调的是,迄今为止,绝大部分院校教师遵守职业操守、认真教书育人,为学生尽心尽力、亲力亲

为、为人师表;但是也有个别现象使人产生纠结,值得思考与探讨。 你见,或者不见,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 这是时下网络、坊间盛传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之变体,有学生在论文答辩后改为: 你过,或者不过, 论文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怜,或者不怜, 我就在那里, 不卑不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举事例,有的源于本人亲历,有的则为圈内同事闲聊时所获知。希望读者切忌对号入座,因为此文本意不想“请君入瓮”,更不希冀“瓮中捉鳖”。 一、关于“两张皮”提法或诟病 所引发的纠结与思考

中音史资料

中音史资料 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8000年可考历史的文物是什么?骨笛 2、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周朝 3、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是哪种分类方法?八音分类法金土石革丝木夸包竹 4、我国最早论说音乐本质为“他律论”的文献是哪几部?《乐论篇》、《富国篇》、《乐记》。 5、“减字谱”是哪种乐器的记谱法?古琴 6、宋代词人中,著有附曲谱的词集并流传至今者是哪位?姜夔 7、“新法密率”的发明者是?朱载土育 8、1927年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那所?国立音乐院 9、儿童歌舞剧(可怜的秋香)的创作者是中国儿童歌舞剧题材的首创者是哪位?黎锦辉 10、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中国管弦乐曲是哪位?黄自怀旧 11、乐府的设置可以上溯到哪个朝代?秦朝 12、旬况《城乡片》属于什么形式的音乐?说唱形式 13、先秦时期,“非乐”观点的提出者是谁?墨子 14、隋朝公迁七部乐中,属于汉族传统民间音乐是那部?《神奇秘谱》 15、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是那部?《神奇秘谱》 16、在昆山腔的发展过程中,将昆山土戏改为广水唐腔的人是哪位?魏良辅 17、音谱《台湾歌曲》的作者是谁?江文也 18、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哪部?长恨歌 19、在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首次把世界音乐划分三大乐系”“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亚刺伯乐系》的人是谁?王光祈 20、唐代的音乐理论著述有哪些?《北堂书钞》《教坊记》《乐府杂录》《通史》《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 21、宋元时期流行流行的说唱形式主要有哪些?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22、姜夔自度曲的代表作有哪些?《扬州慢》《杏花天影》 23、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有哪些?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乔吉甫 24、元代散曲的体制形式有哪些?小令带过曲散套 25、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曲有哪些?平沙落雁渔樵问答 26、京剧发展史上涌现的著名旦角有哪些?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 27、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有哪些?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28、萧友梅的作品有哪些? 《小夜曲》《新霓裳舞曲》《问》《南飞之雁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29、冼星海的作品有哪些?《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

中音史问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从皇帝时期开始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皇帝时的《云门》、唐尧时的《咸池》、虞舜时的《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代时的《大武》。《大武》是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2.八音分类法 周代乐器的分类法和名称,周代乐器数量增多,为了便于学习和认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共分成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三分损益律 是我古代最早计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出现,它所产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为三分损益律。它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分为3份,去掉它是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如加上它是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它所生的个律形成一种律制,为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采用五度相生律的求律方法。缺陷是:1.半音不均等;2.黄钟不能还原;3.旋宫转调受影响。 4.乐府 西汉统治者在继承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建立的音乐机构。1)职能:①编写各种宫廷仪式音乐,包括祭祀、宴飨等;②采集、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③编配乐器;④编写军乐; ⑤训练军乐队;⑥研究音乐理论;⑦组织演唱或演奏活动 2)代表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职位;创作《乐府新诗》 5.乐记 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美学著作。《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其作者尚无定论,其对中国音乐美学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乐记》讨论了音乐的本源问题。②《乐记》探讨了音乐的特性问题。③《乐记》探讨了音乐教育以及政治的关系问题。《乐记》强调音乐在教育和政治当中发生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可以调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音乐还是政治统治的手段。 6.李延年 汉代乐府机构中著名的音乐家,中山人,乐工出身,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曾做过协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创作歌曲并演唱。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创作《乐府新诗》。 7.相和歌 原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既有原始的民间歌曲,又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成熟的相和歌有三种调式为平调、清调、瑟调。 8.相和大曲 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和大曲”。 9.鼓吹 所用乐器以排箫、笳为主,有黄门鼓吹、骑吹、短萧铙歌等。 10.鼓吹乐 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的。鼓吹乐以其雄壮、粗犷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

happpiness

1月-3月:搜集考研信息,听免费讲座。 2月-3月:定考研目标,听考研形势的讲座。选择专业,全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 4月-5月:第一轮复习,自己好好看看书,做些书后的题。这一轮只看教材和做课后题(较弱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同时英语背单词,看看阅读。 6月-7月:全面关注考研公共课的考试大纲,购买最新的辅导用书,准备暑期复习。 7月-8月:制定一个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参加一个有权威性的辅导班,上课回来,当天讲过的东西一定要认真看,不可往后推。 9月-10月: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联系学长学姐收集专业课信息。此时政治大纲出台,开始复习政治。(忠告:再忙也不要放弃英语,坚持每天拿出至少一个小时学英语)。 10月-11月:确定十一黄金周复习计划,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同时在11月之前,各科开始做真题(政治除外)。 11月: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开始,报名、填报专愿。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的冲刺复习,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冲刺班报名。 12-1月:反复做真题,侧重较弱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对专业课书上的例题也要反复做。报一个点题,做考前整理。 4-11月份的时候每天要保证至少12小时的复习时间。这个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比如7点30—晚上10点30,除去吃饭和休息时间有13—14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中可以拿出一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和活动时间。 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每天复习10个小时就可以,复习时间可以调整为早8点—晚10点,中午的午休要按考研时间调整。上午11点30结束,下午14点开始考试。所以从中午12:15左右到1:20左右午休。 作息时间表 考研复习时,由于学习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学习压力过大,所以很多考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使自己的大脑过于疲劳,轻易出现头晕目眩、身弱乏力、身体免疫力下降等情况,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反而影响学习。所以考生有必要为自己设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作息,会使你学习时精神饱满、大脑清楚,提高学习效率。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 一.名词解释 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 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 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 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 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 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 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 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 民乐的改革。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 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 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 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1938年夏作于延安。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 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院长蔡元 培教授兼教务主任萧友梅。1929年7月停办,后改组为“国 立音乐专科学校”两所学校尤其前后的连续性,但在体制, 组织结构,师生情况上有显著变化。国立音专在办学10年左 右期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高修养的音乐人才,如贺绿汀、 周小燕等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音乐史期末试卷

中国音乐史期末试卷 中国音乐史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20分): 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指的是先秦民间歌唱家( )。 A 秦青 B 韩娥 C念奴 D 何满子 2、我国古代生律法“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载在( ) A(《吕氏春秋》 B.《管子?地员篇》 C. 《乐记》 D.《乐府要录》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音乐机构是( )。 A大司乐 B乐府 C教坊 D大乐署 4、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谱是琴曲( )的乐谱。 A《碣石调?幽兰》B《高山流水》 C《酒狂》 D《文王操》 5、汉代乐府是( )。 A练习法曲的机构( B(娱乐场所 C(宫廷音乐机构 D(演出场所 6、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的是( )。 A李龟年 B王麻奴 C李延年 D师旷 7、下列传奇哪一个是汤显祖的作品( )。 A《拜月亭》 B《白兔记》 C《紫钗记》 D《琵琶记》 8、下列作品中李叔同作曲的是( )。 A 《何日醒》 B 《送别》 C 《女革命军》 D 《勉女权》 9、1927年,( )于上海筹建国立音乐院。 A 萧友梅 B 黄自 C 黎锦晖 D冼星海 10、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 《解放区的天》 B 《旗正飘飘》 C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D 《咱们工人有力量》 二.填空题(25分): 1、原始时期的古乐舞主要有《弹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六代乐舞”是指《云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二律又称作十二律吕,包括六律、六吕。在这十二律里“林钟”属于 _________。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歌舞戏有、、等。 5、“临川四梦”是指《紫钗记》、《邯郸记》、《南轲记》和__________。 6、宋代出现的专门的表演场所称为。 7、我国乐律学各个朝代均有新的发明与发展,其中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篇》中的古代 生律法是 ,而最终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问题的生律法是发 明的。 8、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 9、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是创办的。 10、赵元任的主要歌曲作品有、、等。 11、《我住长江头》的曲作者是。 12、《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他的曲作者是。 三、名词解释(20分): 1、曲子: 2、《神奇秘谱》 3、《溪山琴况》 4、刘天华: 5、黄自:

中音史 第一讲

教学内容:绪论、远古、夏、商音乐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学好这门课; 2、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中国音乐的大致发展脉络 2、传说时代的乐舞与乐器,夏、商乐舞和出土乐器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音乐史发展脉络 (从教材的目录来看,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大致讲述一下。) 二、远古、夏、商的音乐概貌 1、远古时期的音乐 1)特点: 歌、舞、乐合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因此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原始乐舞亦可称之为氏族乐舞,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原始艺术中,原始氏族乐舞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和最广泛的参与。这是因为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因此,原始人敬畏神灵鬼怪。他们认为这种承载歌、舞、乐三位一体形式的乐舞具有通天达地的魔力,能与天宫神仙、地府鬼怪交谈说话,能搭起人与鬼神之间的桥梁。“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当人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野兽竞相起舞的时候,才拥有了与神灵交流的神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刻,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会一体。是“舞”给原始人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原始人在神人交会的乐舞中得到心灵的安慰

与满足。 2)具体情况 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始乐舞,其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古文献中记述的原始乐舞,主要是神话和传说。对于这类资料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在一代代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掺杂进后人的想象成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些神话和传说视为无稽之谈,因为它们在相当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和音乐的表现形式,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依稀可辨的历史轮廓。二是考古发掘所得资料,主要是原始岩画和部分出土实物中的乐舞图像;三是近现代民族学和民俗学中有大量生动的例子。中国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疆域的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他因素都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表演形式。日常生活中诸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婴儿出生、医治疾病、农耕收割、祭祖典礼等场合都有歌舞相伴。相对来说,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过程中,某些乐舞的形态在中原地区已经消失,只在古代典籍中有所记载的礼乐歌舞、古规礼俗,反而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社会中保存完好。 先秦典籍中关于原始乐舞的记述相当丰富,这些乐舞主要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同自然界的斗争,也有宗教、祭祀、战争、图腾等其他内容。 下面我们就看看古籍记述中提到的几部乐舞: 1)、朱襄氏之乐 大意是说:在远古氏族朱襄氏的时候,分很大,天气干旱,植物枯萎散落,结不成果实。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个五弦的瑟,用以求雨,来安定人民的生活。音乐在这里似乎有着巫术般的功能。 2)、葛天氏之乐 传说中有个叫葛天氏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乐舞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八阕。”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八支歌的内容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的图腾(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生长旺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向上天表达敬意;《达帝功》——是歌颂天帝功德,希望天

西音中音史古代部分考试范围(现场版)

一、填空 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距今约有九千年可考历史的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骨笛 2.夏、商两代的代表性乐舞分别是《大夏》、《大濩》 3.商代出土有三枚为一组的编磬,其铭文分别为永启、夭余、永余 4.周代的六代乐舞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5.我国有明确记载的音乐制度始于周代,其名称是大司乐6.五声音阶名是宫、商、角、徽、羽 7.西周时期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被称作八音分类法 8.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被记载在《管子地员篇》一书中,这种计算方法是三分损益法 9.曾侯乙墓编钟是湖北随县出土的,它是战国时期的乐器10.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11.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2.《九歌》的作者为战国时期的屈原所创作 13.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理论著作是《乐记》 14.汉乐府中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曾任协律都尉 15.汉代相合大曲的结构是艳、曲、趋或乱 16.相合三调为平调、清调和瑟调 17.产生于东汉末年,描写了“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广陵散》 18.汉代京房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十律理论19.魏晋名士嵇康有《声无哀乐论》 20.阮籍创作的代表性琴曲是《酒狂》 21.《碣石调,幽兰》是至今仅存的唐人手抄的文字谱琴曲22.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新律” 23.荀勖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 24.歌舞戏是南北朝末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装、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25.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提出里八十四调理论 26.唐代音乐机构是为了适应燕乐的高度发展而确立的,隶属于太常寺的有太乐署、鼓吹署两机构,隶属于宫廷的有教坊、梨园 27.二十八调是唐时期所用的宫调体系 28.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结构式散序、中序、破 29.隋唐时期的一种填入各种歌词的民间歌舞形式是曲子30.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是变文31.唐代古琴减字谱是由曹柔创立的 32.以极具细腻的手法来刻画梅花高贵品格的琴曲作品是“梅花三弄” 33.唐代陈康士根据屈原的同名诗改编而创作的琴曲《离骚》34.宋代著名词家、音乐家姜夔的《白石道人集》留存至今35.姜夔较具代表性的自度曲是《扬州慢》《杏花天影》36.宋代郭沔写下的较有影响的琴曲作品是《潇湘水云》37.宋元时期出现的一种说唱形式是货郎儿,它的高级形式是转调货郎儿 38.宋杂剧的结构是散段、正杂剧、艳段 39.宋杂剧中主要角色为副净、副末、孤、旦 40.唐代出现了一种用十二平均表示音高的谱式,其名称是律吕谱 41.宋代蔡元定提出了十八律乐律理论 42.元杂剧的结构式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43.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方面组成 44.元代著名的五大剧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祖光、白朴、王实甫 45.元代关汉卿的代表剧目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 46.王实甫的代表剧目有《西厢记》等 47.元代流行的琵琶独奏曲是《海青拿天鹅》 48.元代从西域传进来了一件乐器叫火不思。它四弦、长柄、无品、梨型音箱。 49.《教坊记》的作者是崔令钦 50.《羯鼓录》的作者是南卓 51.《乐府杂谈》的作者是段安节 52.宋代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是书会、社会 53.诸宫调是由宋代勾栏艺人孔三传创立的 54.金元时期诸宫调的代表作品是《刘智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55.宋代陈旸著有《乐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 56.元代的燕南芝庵著有《唱论》,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57.对昆山腔进行改革的人是魏良辅 58.最终奠定昆曲地位的作品是梁辰鱼的《浣纱记》 59.明代四大声腔为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60.明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 61.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剧最为著名 62.明清时期著名琴家徐上瀛著有古琴演奏的美学专著《溪山琴况》 63.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十二平均律理论的是明代律、算学家朱载堉 64.神奇秘谱》是明代朱权所编琴曲集 65.《琵琶谱》的作者是华秋苹 66.《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作者是允禄 67.《弦索备考》的作者是容斋 68.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是在1790年 69. 京剧音乐主要由西皮、二黄两腔组成二、名词解释: 贾湖骨笛:1986年至1987年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了25 支骨笛。这些骨笛多为用鹤骨制成。其形制分五孔、六控、七孔、八孔、 四种类型。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距今9000年的历 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和音阶规 律的认识。 六代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最重要的典礼音 乐,简称“六舞”或“六乐”,大多是先代沿袭下来的史诗性的古乐舞。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大韶》,用以祭四望;夏代的《大夏》,用以祭山川;商时的《大 濩》,用以祭祀先妣;周代的《大武》,用以祭祖先。 八音分类法: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科学的乐器分类法,即依乐器制作材 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诸类乐器 中以打击乐居多。周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 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 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它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成” 三分损益法”是我国最早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它所生的各律的方 法。 《成相》:我国说唱音乐最早的萌芽形态,保存在《荀子》中。是我过出 现最早的说唱文本。“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伴奏乐器“相“是用几尺长的粗竹筒制成,用两手捧着夯击地面,打出节 奏,说明这种说唱音乐形式是从劳动中间发展而来的。《成相》篇的内容 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相和歌:汉代汉族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无伴 奏的“徒歌”;后加入众人帮腔,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只是 仍“无弦节”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才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 队相和伴奏的歌唱形式,可见此时的相和歌已经发展成唱奏并重的形式。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等,主要的三种调式为 清·平·瑟三调。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广陵散》:古琴曲。至晚在汉末已经出现,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 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 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 标题。该曲又名《广陵止息》,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 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总体上,仍保留了相和大曲“序·正声·乱 声”的基本结构原则。该曲尽情宣泄出悲凉愤慨的情绪,是存见历代琴曲 中运用“慢商调”定弦的唯一例证。《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 虹,声势夺人。该曲因富有斗争精神,而受到历代进步文人的推崇,其中 魏末的嵇康便以擅弹此曲著称。 《乐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仅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旧转 23篇,现存11篇,其中8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 内容是系统的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 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 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以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理论,被奉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经典。 五旦七调:古龟兹乐宫调理论体系。由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旦”相 当于中原音乐学名次“均”,“五旦七调”即五种不同调高(旦)上,各按 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但其音乐机构和 我国雅乐宫调不尽相同。 管口校正法:东晋荀勖。所谓“管口校正”是在管内气柱长度之外,补充 以各种溢出关口外的气柱长度,以矫正误差。荀勖得出的“管口校正数” 是黄钟律长度与姑洗律长度的差数。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下来 的古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的卷子谱,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抒发 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文字谱: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记谱法实例。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与 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间接记录了音 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属于“音位谱”系统的记谱法, 也称“手法谱”。 《梅花三弄》:明代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 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 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表现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 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 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 曲子:是音乐家和诗人在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基础上结合民间小曲 和新诗体的发展而形成的。隋唐时期民歌已明显分为山歌和小曲 两种不同的体裁。隋唐时期的山歌概指山野田间劳动或休息时唱 的歌曲,他们大多“调同词不同”,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小曲是 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多用长短句型,是经过艺人、文人和演唱者 加工的民歌,它已不同于一般的民歌,艺术性得到了提升,它叫 “曲子”。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 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一类是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 事。这些作品特点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又说又唱。变文是 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音乐性故事性强,借以吸引听众, 传播佛经。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又说又唱。以散 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这 一变革是唐代曹柔完成的。他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 琴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它的出现,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晚唐琴家陈康士、陈拙即用减字 谱整理了大量琴谱,是指流传于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被取 代,它为我国琴曲的保存与琴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 的历史地位。 半字谱:唐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按照简单的符号记录乐器演奏的音高、 音位、指法,这是一种固定掉记谱法,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两种,弦索谱 主要为琵琶、笛、筚篥、笙的演奏记谱,目前弦索谱主要是20世纪初在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管色谱目前国内没有发现谱例,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姜燮: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 西鄱阳人。自幼精通诗文音律,年轻时即在文坛显露头角,惜时 运不济,终生与仕途无缘。曾与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诗人 词家交往密切,在四处漂泊中写下了大量诗词和音乐作品。其著 述今存《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存诗180余首, 词80多篇。姜夔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身 世的悲吟,他的词调歌曲声韵优美、格调高雅,是保存至今仍可 延长的宝贵音乐遗产。 宋杂剧:是宋代源出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结构通常为两段:一 称艳段,表演日常生活熟事的开场小段;二称正杂剧,是表演故 事的杂剧主体;后面有时加上表演滑稽的尾段,称为散段活杂扮。 杂剧的音乐来源于唐宋的大曲法曲、词调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曲 调。 兴隆笙: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 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 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浙派琴乐:宋元时期最能代表宋元整体性器乐独奏艺术的是古琴 音乐。以器乐独奏形式出现的器乐已形成多个风格不同的流派。 其中被公认为成就最高的是浙派琴乐。是自南宋起以浙人郭沔为 师继承渊源的琴乐流传派别。 《潇湘水云》:是浙派琴乐奠基人郭沔,于南宋末年定居湖南衡 山附近时创作的琴曲,为浙派代表作之一。乐曲表现了云水摇曳 奔腾和烟波浩渺的景象,以及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 该区最早刊印于明代《神奇秘谱》,现存琴谱版本50种,遂成为 以后我国传统音乐遗传中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十八律:南宋乐律学家、理论家蔡元定用三分损益法在球的十二律之后, 继续相生,再找六律而成十八律,制作十八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旋宫时各 宫的音调均等。 工尺谱和俗字谱:工尺谱和俗字谱是自宋代起开始流行并传承至 今的传统记谱法。俗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起形式。宋代流行的 俗字谱,采用十个基本谱字按固定唱名记谱。最早记录工尺谱的 文献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最早使用工尺谱记录乐谱是元 代熊朋来的《瑟谱》;最早记录俗字谱字的文献是南宋朱熹的《琴 律说》;最早使用俗字谱的乐谱是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 的17首自度曲 《琴史》: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北宋朱长文撰。全书六卷, 前五卷汇集记述了自先秦至宋初162位琴家的事迹,并有所辩。 末卷为古琴艺术的专题论述。同时该书也常被看做是我过第一部 音乐家的传记著作。 《唱论》:南宋张炎撰。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 眼、曲式以及词曲唱法等论述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古代乐律与 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参考是。 《词源》:南宋张炎撰。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 眼、曲式以及词曲唱法等论述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古代乐律与 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参考是。 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由当时流行曲子的体裁和风格特点自 创新曲,成为自度曲,代表人有南宋词人,音乐家姜燮。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因起源于北宋宣和年 间的浙江温州,后为区别北方的杂剧而称“南戏”,当地称之为戏文。南 戏形成晚于宋杂剧,但因有留存的剧本可证明其已是成熟的戏曲形式,故 称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确立的标志,曲牌唱腔上以五声音阶的南戏为 主,在宫调使用上自由灵活,在演唱形式上没有主唱约束,有多种演唱形 式,在曲调运用上出现了戏剧性手法,在创腔方法上,创造了“南北合套” 的形式。 弦索备考:又名“弦索十三套”,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这是 一部一弦乐器为主的器乐合奏曲集。嘉庆十九年(1814)编成,全 书六卷,未经刊刻,今存抄本。收有以弦索乐器为主的合奏曲十三套。俗 称《弦索十三套》。用工尺谱记写。 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是元代的南戏声腔和浙江海盐当地的戏曲、民间 音乐相结合形成的,并且很快盛极一时。其音乐优雅抒情,伴奏用锣鼓、 拍板等打击乐器。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流行于江苏、安徽一带。采 用联体结构,念白兼用,伴奏仅用鼓板,无管弦,在曲调前后常穿插杂白 混唱。弋阳腔:是元末江西一带的南戏声腔在明代的再发展,流行范围极 广。属曲牌体结构,与民间音乐结合紧密,演唱仍保持古老的“唱”、 “和”特点,音调高亢、热情奔放,并用打击乐来衬托。昆山腔:昆山腔 又叫“昆腔”、“昆曲”,流行于江苏昆山。魏良辅、梁辰鱼对戏曲进行 改革,使昆山腔脱颖而出。改革后的昆山腔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的长 处,曲调清丽婉转、精致纤巧,人们把它称为“水磨腔”。 新法密律:明代朱载堉所创律制,即十二平均律。朱载堉创用等 比数列作为平均律的计算原理,并将此生律法的数理原则命名为 新法密律。在公元1581年完成。朱载堉的数据于今天十二平均 律完全相同。新法密律的提出,不仅在我国律学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的十二平均律学说。 乱弹: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戏曲声腔统谓之“乱弹”。古代曲式术语, 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奏声,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一般出现在较大 篇章的末尾或篇幅较短但段落颇多的歌曲结尾,往往是歌词的主题所在, 即全曲的最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